《人类简史》读书笔记3000字

2024-08-06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3000字(共10篇)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3000字 篇1

认知革命:八卦与虚构

智人祖先最早出现在250万年前,至200万年前地球上已同时出现了至少6种智人。当时的智人只是一种普通的动物,最早使用石器作为工具,主要的作用也只是砸开骨头取食骨髓,即在狮子老虎、鬣狗、甚至是乌鸦之后,才轮到智人上桌吃点残羹剩饭,生存状态可见一斑。

至7万-3万年前,认知革命的发生大幅增强了智人的战斗力。所谓认知革命,其实是以丰富的语言为基础,帮助智人组成更大,更有凝聚力的团体,规划并执行更复杂的计划。借助“八卦”,智人得以维持约150人的团体,而现代人的有效社交圈,也依然被限制在这一“自然”极限之下。同时,在此基础上,相较于动物的语言,人类的语言能够描述虚构的概念,如“守护神,国家,公司,人权”等,更进一步加强了陌生人之间的合作,使得能够统一协作的人员数量突破150,到达如今数万万之众。

在技术差异不大的时代,数量就是最大的优势。认知革命之后,智人已经突破了缓慢的“基因演化”的限制,进入“文化演化”的快车道,一跃爬上食物链之首。随着智人的迁徙,我们看到能够从冰河时代幸存下来的大型哺乳动物快速灭亡,可为一大佐证(澳洲大型哺乳动原24属消失23属;北美原47属消失34属;南美原60属消失50属)。此后,我们要解释智人的发展,依赖的主要工具就不再是生物学理论,而需改用历史叙事。

农业革命:最大的骗局

技术的进步不一定带来更好的生活,但历史的演进却总是不可逆的。一如email,微信的发明旨在创造更高效的交流工具,如今却大大加快了生活节奏,残酷剥夺了大家的休息时间。作者认为农业革命的实质是让更多的人以更糟的状态活下去,因此称其为人类进化史上最大的骗局。

作者给我们描绘了采集社会的幸福生活:十到百人的小部落;有宠物(1.5万年前出现狗);每天采集3-6小时,每三天打猎一次,多样化饮食;平均寿命30-40岁(考虑较高的出生死亡率,成人寿命可达60岁)。而农耕社会却降低了个体的生活水平,造成疾病(人体不为农耕而进化,劳作导致椎间盘突出,关节炎,疝气),营养不良(单一饮食),更高的不确定性(收成看天吃饭),和更多的战争(抢夺良田)。作为回报,农业提供了更多的食物,定居生活也提供了更多的生育机会,使得智人的总人口从公元前1万年的500-800万,激增到了公元前1世纪时的2.5亿,且养活了少数特权阶级,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会问,究竟什么才是一个物种的成功?单单从生物学的角度,一个物种的DNA拷贝数在世界上越多,便是演化的成功。但若仅仅以此为论,那么决定人类行为的不是什么自由意志,而是荷尔蒙、基因和神经突触——我们和黑猩猩和蚂蚁并无不同。

换个角度,被人类驯服的动物是否算得上成功?1万年前,全球只有亚非大陆几个特定的地点有绵羊、牛、山羊、野猪和鸡,总数约几百万只。而目前全球绵羊,猪,牛的数量均有约10亿只。但野鸡/野牛的自然寿命有7-/20-25年,养殖鸡/牛的寿命仅几周/几月。人类通过技术的手段加速禽畜的生长,决定他们的命运(雄性小鸡出生便被灭杀),有着复杂情感的牛羊遭到地狱般的工业化养殖。更进一步,小麦这种植物从1万年前的一种野草,到目前全球种植面积225万平方公里(约10倍英国国土),它们驱使着人们为自己松土、供水、施肥、驱虫,甚至放弃迁徙生活定居在它们身边,与其说是人类驯服了小麦,不如说是小麦驯服了人。

科学革命:质量的飞跃

假设有一艘现代战舰回到哥伦布时代,它能够轻松击沉当时所有世界强权的海军,而自己连个刮痕都不会有。这便是科技革命的威力。如果说认知革命和农业革命是帮助人类在数量上取得优势,那科技革命之后,技术而非数量,成为了新的发展核心。关于科技革命萌发的前提,以及科技这一“宗教”较先前人类认知体系的不同,作者列出了三点:

•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宗教创造出神与类神的存在,而神必须是全知全能的,因此凡是经典典籍中没有提到的事情,都是不重要的,不需要人类操心的。但新大陆的发现这一冲击性事实,以及科技发展后的连锁反应,导致了传统宗教信仰的崩塌,人们开始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这正是现代科学的起源。

•以观察和数学为中心。承认自己的无知之后,人类在自然规律面前便变得谦卑,因此科学发展的主要方式成为通过收集各种观察值,再用数学工具整理连接,形成全面的理论。

•取得新能力。光是创造理论对现代科学来说还不够。现代科学运用这些理论来取得新的能力,提升生产力,使得其与资本主义紧密结合,是其能够生生不息的原因。

时间轴至此,又回到了前几期读书会中讨论过的经典问题,为什么当时统治世界的是欧洲,而不是具有先发优势的中国?(可见【长读长信】第30期:为什么统治世界的是他们?)笔者认为,心态是最大的不同。欧洲人航海,是带着探索的心态,充满好奇心(下图为1525年的世界地图,采用大幅留白展现未知),且有着极大的经济回报诱惑(船队出行前甚至公开发行股份,以探险收益作为回报),而郑和下西洋(首航于14,早于大航海时代),却是去展现皇恩浩荡,去施恩以待万国来朝。

更进一步,又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心态的差异?笔者认为一方面可能是资源的诅咒(中国大一统,强大富裕国土辽阔vs欧洲多国争霸,国土较小资源不足),另一方面可能是政治形态的原因(维护天子全知全能的形象,不愿承认自己的无知)。

聊回投资:历史尽是偶然?

纵观全书,作者时刻都在强调历史发展的偶然性:1、人类认知革命与农业革命的起因不得而知;2、如果当时拜占庭军队能够抵挡住第一波猛攻,伊斯兰教很可能至今仍然只是一个边缘的异教组织;3、1910月布尔什维克党只是一个很小的俄国激进党派,却4年后掌管俄国;这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必定有其合理性,但不可否认也有其随机性。同时,由于历史是成功者所书写,而偏见引起的资源分配问题又常常造成恶性循环,因此当我们以“马后炮”的方式去评述现状的合理性时,就往往会出现较大的偏差。

初读之时将信将疑,但AlphaGoZero的出现却使笔者对这一观点深以为然。在深度学习围棋AI,AlphaGoMaster,战胜李世乭之后,其升级版本AlphaGoZero仅仅通过3天自我学习,便以100:0的战绩完胜Master。而Master与Zero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在学习时借鉴了人类积累下的围棋公理,而后者则仅仅被告知游戏规则,是通过自主学习,自相对弈的方式成长的。换而言之,人类经过千年积累下来的围棋经验,仅仅是存在无数可能的次优解,远远不是唯一的最优解。也就是说,这些经验与公理的积累,存在极大的偶然性。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 篇2

物种演化上的成功并不代表个体的幸福。对于玉米、小麦,纯粹的演化观点还有道理;但对于牛、羊、之人这些有着复杂情感的动物,必须想演化上的成功会对个体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想象构建的秩序深深与真实的世界结合;想象构建的秩序塑造了我们的欲望;想象构建的秩序存在于人和人之间思想的连接。

“客观”:不受人类意识及信念的影响;“主观”:靠的是某个单一个人的意识和信念;“主体间”:靠的是许多个人主观意识之间的连接网络。

历史上许多重要的驱动因素,都是这种存在于主体之间的概念想法:法律、金钱、神、国家。

金钱几乎能跨越所有的文化鸿沟,不会因为宗教、性别、种族、年龄或性取向而有所歧视;也多亏了金钱制度,才让人就算互不认识、不清楚对方的人品,也能携手合作。

我们用金钱来促进陌生人之间的合作,但又害怕这回破坏人类的价值和亲密的关系。一方面,我们想打破那些限制金钱和商业流动的社会大坝;但另一方面,我们又不断筑起新的大坝,希望保护社会、宗教和环境免受市场力量的奴役。

混沌系统分成两级,一级混沌指的是“不会因为预测而改变”,天气就属于一级混沌系统;二级混沌系统,指的是“会受到预测的影响而改变”,因此永远无法准确预测,例如市场、政治就属于二级混沌系统。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 篇3

在距今7万年前到3万年前,智人创造了船,油灯,弓箭和针。同时,也出现了宗教,商业和社会分层。

为什么智人可以有这么多成就呢?因为人类智人通过基因突变产生了新的思维和沟通方式,智人学会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去思考。智人的语言也因此产生。

智人的`语言的特殊之处在于,可以用有限的声音来组合无限多的句子。并且有不同的意义。这是第一种理论。

第二种理论是:智人的语言主要作用是用来说“八卦”,说“坏话”。这点在现在看起来是一种陋习,但在当时却是有利于维护一个群体比不可少的方式。因为那个时候这种技能是可以知道谁比较靠谱。进而更好的笼络人心,维护当时部落的持续扩大。智人借此发展出更加紧密,更复杂的合作方式。

想想也是,谁还在吃饭的时候聊工作呢?都是说谁和谁是不是有情况啊?老板是不是该发年终奖了,发多少之类的话题。

但是,这都不是人类语言的特殊之处。

人类语言的特殊之处在于,能够传达一些不存在的东西,而且讲的跟真的一样。例如:

“狮子是我们的守护神”。

“上帝会保佑着你”。

“愿圣光护佑者你”。

当然虚构不单单可以一个人想象,还可以让其他人一起“想象”。编制出各种各样等我故事。例如:《圣经》的《创世纪》。这样虚构小二故事赋予人类一种新的能力就是:我不但可以和熟人进行合作,我还可以跟相信某个故事的陌生人一起合作。这个很重要的。

人类的通过语言最多可以微信150人的群体。当人数在150人一下的时候,人们根本就不需要什么规定就可以运转流畅了。但是一旦超过就会有无穷无尽的问题。那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讲一个故事,让大家都相信。

多年来,人类已经编制出一个极其复杂的故事网络。这种故事学术上叫做“小说”,“社会结构”或者“想象的现实”。

从那个时候起,人类就生活在两个世界了,一个是现实的;一个是人类想象的。直到现在。

智人自从认知革命以后,人类还有一种能力,那就是:根据变化需求迅速调整行为的能力。而其他动物则是基于基因的。举个例子:

法国从帝国编程共和制只需要一场“法规大革命”;中国从“封建制”到“共和制”也只需要一场辛亥革命。一场声势浩大的歌名,就能把人们从几千年的“封建帝制”转换成“共和制”。这是其他物种不曾拥有的能力。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 篇4

从人类认知革命的开始,残杀、抢掠、争领土,以及人类私心对权利的迷恋慢慢开始进化,这些都是自然演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人类进步的结果,工业革命到现今社会,人类的领导权也在不断扩大。

以前针对鬼神论的看法都会有莫名的恐惧并且无知的相信它的存在,现在才明白宗教的大肆宣扬只不过是政治权利下的产物,来教导人类弃恶扬善,倡导文明社会,改变以前从祖先辈们留下来的那点凶残习性。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 篇5

书中用几近于上帝之眼的高度,俯瞰人类从东非一个普通动物发展到目前地球的控制者,地位直追造物神的历史历程。主要经历了三件事,一是认知革命,从猴子到统治者,二是农业革命,从打猎到帝国,具有了文明,三是科学革命,推动发生骤变。

一、认知革命

大概在600万前,猴子作为全部人类祖先出现在地球上,250万前,出现大批人类,包括尼安德特人、直立人、梭罗人、匠人、智人等多个人种,人一开始是非常弱势的状态,人最早用石器就是吃骨髓,在各类动物之后吃剩下的,同时人的身体不行,直立行走后骨盆变窄,生育风险很大,人类容易早产,同时需要父母好几年生养。大概30万前,人类学会用火,森林烧完后,可以食用熟食,原先吃生肉,需要消化很长时间,同时人的用餐时间变短,使得有时间思考、发明工具,大脑开始有营养,脑容量开始增加,也造就了智人走向食物链顶端。

大概7万前,基因突变,智人语言发生巨变,描述那些没有发生的事情,出现复杂的语言,调动更多的人来一起工作,同时部落中发现艺术品,有想象了,开始消灭其他生物,他们从东非出发,跨海,到澳大利亚。造图腾、造艺术品。语言和想象力对人类的贡献是巨大的,因为仅有利益是无法长久的,分肉无法长期,但是有想象力、有图腾后,塑造出神后,原始人战战兢兢,心灵上有依靠,形成以虚构前提形成的组织团体。这就是认知革命带来意义。

企业,有实体,但是什么是公司,公司不是资产,不是人,公司其实人们虚拟出来,相信有公司存在,对所有人有保障,都相信,如果大家都不相信,没有信誉了,信任不再了,公司就不再,所以人和动物之间的认知,人开始相信一些不存在的东西,强大,成为人类的洪水,开始摧毁其他物种。以澳洲大陆,大型类动物都比较笨,两百公斤、两米高的袋鼠,24种大动物23种灭绝,一是智人火烧的比较多,二是大动物生育期长,繁衍期跟不上,美洲大陆也一样。那个年代的原始人,相对事物比较充裕,因此现代人对甜食很喜欢,因为原先甜食很稀缺。

这就是完成第一个革命,认知革命,统治地球。

二、农业革命—史上最大骗局

实际上当人类从狩猎到采集后,平均寿命下降,痛苦,辛苦,而打猎为生,相对幸福,不需要靠天吃饭。

90前,种小麦,每天担心天气,变得焦虑,小麦需要呵护,需要用水、除虫,人开始弯曲、插秧,辛苦劳作,人体开始出现大量疾病,营养不良,吃小麦、面糊等,小孩死亡率提高,但人口数量提高。因为打猎时需要迁徙,生孩子不方便,而农耕时,因此是小麦驯服了人类,成为地球上的植物,基因大幅提高。

打猎时战争不多,而农业时代的土地成为战争焦点,出现大量暴力行为,对于个体而言,人的福利大幅下降。因此,从经济上将,做农民是不经济,而推动这种变化的可能是基因,人不是重点,而是基因,基因为了更大、更多的扩大范围,人是载体,只是基因的需求,基因让你吃得多,而脂肪多在于生育,一个女人生完孩子快速老化,基因认为你已无用。(自私的基因)

狗、猪、鸡,数量很多,但福利很差,鸡可以8-野化,而现在鸡几个月,公元前1万年,全球有500-800万人,公元一世纪,2.5亿人。史前人比现在聪明,没有工具即可判断天空、动物,但对大自然非常了解,而农业社会,只关心小麦,量的增加,增加了人口,催收了食利阶层。大规模、政治、战争等的基础,富裕粮食的出现,使得阶层出现,历史、哲学等,法律、教育、国家,都是想象出来的东西,围绕这些东西,建立了帝国时代。农业社会对基因有帮助。这时候出现了记忆过载,各大文明出现文字、语言、数学,人类历史进入分久必合,大部分是合的,越来越融合的趋势,主要由三件东西组成,一是宗教,多神、一神、无神,即宗教的法则,二是国家,主要是帝国的愿望,三是货币和经济,表示为金钱的味道。

公元前1万年,有数千个宗教,公元前20xx前,只有数百个,而公元1450年,将近9成人紧密一起,今天,接受了同一套地缘政治,没有国家被吞并,法律、科学,趋同,人类向更紧密发展。

三、科学革命

第三个科学革命,假如500年前人到现在,会吓死,近几百年发生巨大变化。1500年,人类力量有巨大成长,具体

人口从5亿-70亿

产值2500亿美元—60万亿 240倍

卡路里13万亿卡-1500万亿 115倍

发现自己的无知。这里主要来自科学革命,过去信神、变成科学,这里有三个前提:

1、人们愿意承认自己无知,

2、以观察和数学为依据,有数理化统计,

3、把理论转化成新的应用,

1744年,苏格拉长老会想成立养老基金,用概率论的做法,运用出生、死亡年龄的概率,测算930人,每年死27,18人有遗孀,没有遗孀5个人有孤儿,有的里面2人有孤儿,遗孀里还有再婚的。牧师每年交2磅12先令2便士,遗孀一年能拿10磅,选择年缴6磅11先令3便士,遗孀能拿25磅。经过计算后,1765年,总资本为58348磅,实际上为58347。现在1000亿磅,苏格兰遗孀基金。所以,科学是生产力。

科学和帝国的联姻,远航200天,都要写遗嘱,有风俗,吃柑橘可以防坏血症,主要是vc,哥伦布、麦哲伦航海开始盛行,欧洲航海是带着好奇心、掠夺的,带着科学家,国王贵族出钱,探险家掠夺;而中国、波斯是帝国施舍,这里殖民过程,大幅人口被杀,无论这帮人和你说什么,你都不要相信,他们只是要抢你的东西—印第安人。

每次航行,都会发行股票,很多人会买,这里就是信用的发明,过去从生产道收益,现在开始循环,资本主义出现了,收益不要存着,要流动,全部人都参加投资。

西班牙衰弱,打仗太多,信用下降,荷兰后来起来,靠的也是信用,后来英法起来了

工业的巨轮。过去历史,我们只能通过人类或动物的身体进行能量转换,吸收食物中封存的太阳能,再转换成为肌肉运动,用以拉车或犁田。直到蒸汽机的发明,人们才洞悉能量转换利用的秘密,开始深深着迷于使用机器和引擎转换各种能量。使得人类历史第一次实现了生产超过了需求,所以有了消费主义。

后续:

永远的革命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 篇6

你若以为这是本历史书,却从未有如此跨度(从人类起源前到未来人类何去何从),更未有如此角度(绝非复制已知历史,而是客观辩证的分析与求证,对历史的分析都是记录而已,很少去分析缘由,更没有从人类是否感到幸福快乐的标准评价),更不用说如此深度(从金钱、帝国、宗教三方面分析人类的融合、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学革命来分析人类的演化);

你若以为这是本哲学书,却从未有如此对比思辨(挖掘了宗教的产生与演化,对比了各大宗教的异同),更从未有如此本质深刻(快乐幸福,源自内心,这是个永恒的话题,但是恰恰追求就是痛苦的来源,想要快乐幸福,除了要自知自足,也要放弃对追求的坚持,无欲则福。这是建立在今时今日物质已经足够的基础上,但是对无知的认知,对无知的探索,还是要继续,这是幸福的支撑),也许在此能找到你人生哲学的答案;

你若以为这是本经济学的书,也未尝不可,作者对金钱的出现、人类历史上对经济的短视、进步带来对未来的可期,进而带来了信用、互相推动经济的极大发展、现存各种思想主义对经济、人类自身的影响,难以列举;

你若以为这是本启发人类的科幻书,其实也很好,作者真的不但能说出来人类从哪里来,更是思考了人类何去何从!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篇7

最初的想象源于人类对大自然的无知,形成了诸如宗教、神灵和图腾等信仰,这种存在于大脑中的意识恰恰是区别一个族群与另一个族群的标志,族群就这样被想象出来了。随着一个地区或族群人口的增长,规范人际活动的秩序和规则逐渐形成,如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尊卑贵贱。这种人们最初想象形成规则经由国家政权确立,就成为了必须共同遵守的政治秩序、法律制度。

再来看经济,经济活动最基本的元素是货币。早期货币的形态千差万别,金银、珠宝、贝壳等很多东西都能充当货币的功能,而赋予这些物品商品交换媒介功能的正是人们的观念——对贝壳货币价值的一致认可。例如在监狱里,由于大家的认同,香烟也能成为通用的货币。

当今的货币的想象成分更甚。原本毫无价值的纸张,政权声称以国家实力为支撑确认其具有其面值所代表的购买力,便成为全国通用的货币,美钞甚至在全球范围内为人所接受,背后的原因就在于每个人都想象他人同样能认可这一货币所代表的购买力。所以说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功能是基于人们的想象而形成的。经济活动的规则也并非是天然存在的,而是由商人们长期交易逐渐达成的共识。

到底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还是先交钱或先交货?买到的货物质量不合格,能否退货或退款?企业破产了,企业负责人是不是要自己掏钱抵偿公司债务?要进行交易,双方必须想象对方会遵守同一套规则;成立公司,必须要想象其他人会认可公司背后所代表的一套制度体系和规则设定。围绕在大家周边的每一个品牌实际上也是一种想象。

大家看到iPhone,立马想到时尚和品质;看到Nike和Adidas,就联想到运动;看到劳斯劳斯,就想到奢华……我们不需要亲身使用这些品牌,它们所代表的内容就留存在脑海里了。离开了这些规则、公司、品牌的经济注定是无法进行的。

金融体系也是建立在想象基础之上,最典型的就是银行的账户金额。银行具有货币乘数的放大效应,存100元在银行,在保留一定比率的准备金后,比如说10%,剩下的90元又被银行贷给其它人,这样原本的存在银行的100元就变成190元。如此进行无限次数的存贷,最终银行账户的金额合计是1000元。这1000元只是账面上的数字,如果大家都去取钱的话,银行是给不出的。所以说储户账户里拥有的资金有一部分是想象出来的,银行必须依赖于储户的这一想象,才不至于出现挤兑的情况。

至于文化,本身就有许多是纯想象构成的,而那些基于事实的描述也一定是带着想象的成分,因为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想象的结果。“桌子”一词很容易为大家理解,可能最先印入脑海的是一张四方的八仙桌,但它代表的物体本身的形态可能是各式各样的,或许是石头材质的,或许是缺了腿的,或许桌面上摆了一束花……但我们在描述的时候,人为略去了一些信息,这种重塑的过程就是一种想象。

想象构建了民族、社会、国家,想象构建了社会秩序、政治秩序、经济规则,想象构建了公司、品牌、金融……想象构建了政治、经济、文化,构建了昨天、今天和明天,构建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人类简史读书心得体会1000字 篇8

就算有这种“没素质”,我想也不会像当年八国联军抢劫圆明园那样,更不会像美国侵略伊拉克,舒利亚那样的“有素质”。

当看了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就更能了解欧洲的整个发展史,便明白欧洲的发达强大和所谓的素质是怎么来的。也就能知道现代欧洲人表现的“所谓的素质”都是在他们祖先野蛮杀戮建立起来的。其实他们的身体里依然存在着侵略别人的基因。

从郑和下西洋得以证明,当时的欧洲并未占有科技上的优势。真正让他们胜出的是他们的贪得无厌,不断探索和征服的野心。虽然在过去中国有能力到达很多国家,但是中国从未试图征服过印度尼西亚和非洲等其他国家。

但在当时的西班牙,英国,葡萄牙、法国,荷兰等国家每到一个地方,就会把当地人灭绝,然后征服这块土地。

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或者传说来讽刺这些欧美国家征服印第安人土地的行为。

当年尼尔.阿姆斯特朗和伯兹.艾德林,在登陆月球前的几个月,受训于一个类似月球的沙漠,当地也是有几个美国原住民部落。

受训时碰到了一个上了年纪的原住民,老人问他们在做什么,航天员说他们属于一个研究探险队,不久之后就要登上月球。听到他们这么说,老人沉吟了一会,问他们能不能帮个忙,

是这样得,我们的族人都相信我们的圣灵住在月亮上,不知道你们能不能为我们族人带个重要口信?

“要带什么话”航天员问。

这个老人用族语说了一串,并让航天员背到滚瓜烂熟。

航天员问:“这是什么意思”

“啊,这是族人和月亮上的圣灵之间的秘密”

等到航天员回了基地,好不容易找了一个懂这个语言的人,让他翻译出来,这个翻译简直笑翻了。

翻译说:这些航天员费尽心力背下来的这句话是:“不管这些人跟你说什么,千万别相信他们。他们只是要来偷走你的土地的。”

从尤瓦尔.赫拉利提供的数据就能看出这些现在有素质的欧洲人祖先的残忍和野蛮。

在1769年,当时的英国库克船长远征后的一个世纪间,数百万的欧洲人殖民到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和新西兰的土地;把最肥沃的土地掠夺,原住民不仅人数锐减到90%,幸存者也严重受到种族歧视迫害。库克远征队带来的几近毁天灭地的灾难,至今尚未复原。

他们征服在原本遗世独立,生存繁衍长达上万年的塔斯马尼亚岛原住民时,在之后的1时间里,几乎把他们灭族,有组织有计划地杀害所有原住民…..

整本书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人类学、生态学、政治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学科角度阐述人类如何从一个狩猎的群体逐渐发展到现在的发达城市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来龙去脉。

唐太宗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只有知道历史,了解历史。才能了解人性。现代的人和几千年前的人一样。贪嗔痴慢疑从来没有改变过。

《联想风云》读书笔记3000字 篇9

读了《联想风云》,我受益匪浅,让我认识到一个企业今天的辉煌是需要一个企业家不懈努力去经营和管理,同时在创业之初都有很艰难的历史,万事开头难;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和领导者是需要有自己的’经营哩念‘,并且能够让自己的下属明白自己的意思并且付诸行动好,这就需要好的’表达能力‘,需要好的’领导才能‘,能够让大家团结起来齐心协力办事,朝着目标前进,需要’创新能力‘,在现在这个竞争激烈时代,一个要想在激流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始终跑在同行业的前列,不光是产品和服务要创新,营销手段也要创新,还有很多其他的环节上也少不了创新,还需要’冒险精神‘,因为任何一个企业都有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因为存在着风险,所以就需要冒险。如何决策才能在冒险中获得最大的收益,如何在企业危机四伏时大胆作出决策并取得成功,还需要沉着冷静的头脑,处变不惊的素质,知人善用,善于学习。。。而这些能力,素质和品格有的时与生俱来的,有的时需要在平时锻炼的。总之做一个好的领导者和企业家是不容易的。

首先来说说柳传志,他说得很多富有哲理的话让我记忆深刻,如“我不能做珍珠,但是我可以做一个漂亮的项链,把那些漂亮的珍珠穿起来”,“你和别人一样都是小鸡,别人认为你比他小,如果你是火鸡,别人会认为你和他一样大,如果你是驼鸟,别人才会认为你比他大”。当时他创建联想之前只是中国计算机技术研究所的一名普通的研究员,应该说在技术上面他没有特别的,但是正是因为他有优秀的领导才能,沉着冷静的头脑,将一个个优秀的技术人员说到说到一起来办企业,刚开始是很艰难的,只是倒卖一些小东西,后来开始代理卖AST的电脑,倪光南的联想汉卡,香港联想成立,后来自己的微机legend 生产基地

再到后来的lenove 到新联想,从中遇到很多困难和麻烦,我觉得对联想来说最重大的两件事是柳倪之争和联想分拆。柳传志经历三次审查,都是倪光南搞出来的。主要再‘知识支配资本还是资本支配知识上’。在电脑市场逐渐有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时,柳传志作为一个企业家,他考虑技术的同时更应该考虑市场,因为一个企业作出来的产品只有符合人们的需要才能卖出去获得利润,维持企业生成和发展。而作为一个科学家来说,他更多的时考虑技术方面的问题,不断地追求更高技术水准他不会考虑这个产品的生产成本,顾客需求,市场反映情况。这就让昔日10年愉快的合作伙伴恶语重伤。倪多次写信告柳有经济问题,搞得柳多次被审查,但是但是柳没有采取过激的行为,而是很冷静,很大气。在前两次都很大气。而且在开会时说了很多以前的愉快合作事和感人话,希望能够感化倪,不要在与他作对。要知道,在联想早期时,联想很多收入是靠倪的联想汉卡获得的,在当时,联想时很成功的,媒体报纸杂志上到处都是报道联想。为了让联想更有发展,柳让形象推广部人将成功归公倪的贡献和技术的支持,对他自己一字不提。但是一个成功的企业不可能只有技术,技术研发只是产业价值链上的一个环节,他还需要把产品生产出来,卖出去。。需要一个好的领导者来领导这个企业,所以不只是倪一个人功劳,应该说柳有更大的功劳,但是他不看中名声和荣誉,只看重企业的利益,看重企业的发展,只看重怎么做对企业发展有好处就怎么做,从这里可以看出在他身上的一种大气

《联想风云》,这是联想的发展史,也可以说是柳传志个人创业史。看完,不禁感慨于柳传志的气度与眼界,正如秦朔所形容的: 他的人生修炼“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有一种“不同寻常的人情练达”。另外,他的名字也堪称上品,给人一种“世外高人”般传奇色彩。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两个故事,一是柳传志与倪光南的恩怨纷争,一是联想分拆神州数码。这两件事都关乎人与权力,前者是权力的争夺,后者是权力的分配,柳传志的处理都“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

顺便记下一些觉得不错的句子:

联想的最显著的进步都是在战胜了最严峻的危机之后得来的。

柳传志的迄今为止的生涯一直被一种梦想所引诱,当他出色地实现了梦想之后,依然有新的梦想在前面召唤。

这不只是一个人和一个企业的历史,也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时代的历史。

先谋而后动

每个人的出身和经历都难免在他的性格上留下痕迹

他(柳传志)的人格魅力,他的才能,还有他的坦诚和容易交往,早就吸引了我。

大环境改造不了,你就努力去改造小环境。小环境还是改造不了,你就好好去适应环境,等待改造的机会。

倪(光南)还拥有一种优秀科学家的天赋,他能够在一件事情上投入自己的全部智慧和激情,专注而且持之以恒。

他(柳传志)的逻辑和他的激情,以及他的那副充满渴望的眼神,常常让人无法拒绝他的任何请求

柳传志是个思想家,充满激情和远见卓识,还是一个富有吸引力的演说家

此人(李勤)宽肩大脸,精明,粗放,豪爽,还有几分敢作敢为的品格,愿意为他人承担风险

柳传志信奉洁身自好的哲学:“自己不骗别人也不能被别人骗。”

如果不是仗着他(柳传志)的果断、坚忍、百折不挠,以及几分“黑社会老大”的野性,他可能早被埋葬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混乱秩序中,绝不会有日后的辉煌。

他(柳传志)太了解眼前这些官员的秉性,有时候他们的面子要比事情本身的曲直更加重要,很多事情的要害不在是非之间,你只有先服了软,才能给自己争取转圜之地。

公司未来的方向不是你自己能做什么,而是人家需要什么

在社交场合,提前到达和迟到一样,都是没有礼貌的行为。

不论他们在未来之路走出多远,始终不能与既成的体制翻脸成仇。

把5%的希望变成100%的现实

在一场必输的竞赛中夺取胜利,奥妙在于用自己的“上马”去对抗对手的“中马”,用自己的“中马”去对抗对手的“下马”。

人类有个奇怪的特征,你越是不让他说话,他就越是气急败坏;你给他足够的说话机会,他反而会心平气和。

我们国家历史上那些伟人,哪个不是崛起于草莽之中?

大规模的生产一旦展开,质量的控制便成为问题。

可惜很多事情能够看得清楚已经不易,做起来就更难。

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

相信人的本性中具有追求利益的特征

一种好的薪酬制度,能够让人们把这种追求与职业的责任感结合在一起

成大事者的重要一途,就是不要让自己陷入无谓的人事纠纷

你可以对别人说,柳传志是你的朋友。(这话是柳传志对孙宏斌说的,颇令人感动)

可是他(杨元庆)毕竟年轻,一点也不能体会在中国为人处世的一个规则,那就是,你自己痛快的时候也不能让别人不痛快。

作家秦朔在他的《大变局》一书中谈到柳传志,说他的人生修炼“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有一种“不同寻常的人情练达”。

他(柳传志)在顽强地改变那些自己能够改变的东西时,也有足够的胸怀去包容那些他不能改变的东西。然而还有最重要的,他有足够的智慧去分清楚什么是自己能够改变的,什么是自己不能改变的。

什么时候应当秉公持正,什么时候应当妥协,只有饱经风霜、富有智慧而又修炼到极致的人,才能把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

“两线作战”乃是兵家大忌

办公司就是办人

你真的只有把自己锻炼成火鸡那么大,小鸡才肯承认你比他大。当你真像鸵鸟那么大时,小鸡才会心服。只有赢得这种“心服”,才具备了在同代人中做核心的条件。

记住“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句至理名言,也要记住说这句话的哲人也犯了骄傲的错误,这说明做到谦虚是多么困难。

小公司办事,大公司办人

一个位置有多个人可以接任,这样的情形总是反复出现在杰出的公司中。中国人的办法是把他们硬生生地捏合在一起,而西方人总是选择其中一个,而让其他人离开

杨元庆擅长于在漫长的岁月中只做一件事,善始善终。而郭为善于在一年之中做很多事情,总是在关键的时候出现在关键的地方,不是善始,就是善终。

与其钝刀子割肉,不如快刀斩乱麻

《旁观者》读书笔记

(完结一本书5000字)

要说的这本书又是德鲁克大师的作品,不过作为一篇短篇故事集,这个同样特立独行的作者着力生动的刻画了“一些特别的人”和“他们的特立独行”。

我要说的是这本超赞的书是在是有趣的很,忐忑的挤出工作的间隙,把电子版饶有兴趣的读完。这个大师活的太长久而隆重了,出生于20世纪初,逝于21世纪初,游历整个欧洲和北美洲,创立了鲜为人知的管理学科。在其数十本管理著作中,这本根本不能归入管理书籍,只是大师的长跨度的非凡经历,加之其独特的观察和描述视角,使得我在构建那个呈现出来的“社会的图像”,“捕捉”那一代人“难以想象的哪种深邃、韵味和感觉”。不带喘气的在办公室读完,自然会有忐忑不安的心情,只是那些人物太生动而有趣,而这位大师正如其所言,不管怎么讲故事,逸事,总会像德鲁克从亨利伯伯那里学来的一样,无论怎么跳跃式思维,无论怎么起自一个特定的、非常具体的东西,最后终于得到一个准则,而大师也会这样来给予每个人或者他们的性格、成就作一个独特的总结准则。

那些人物或者太遥远却知名,或者太渺小而平凡,在德鲁克笔下总能熠熠生辉.即便那些人物之间不能等量齐观,但是正是社会的这些形形色色的角色,因为大师的经历与视角,被发掘和放大。不管是赫赫有名的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通用董事长斯隆,还是平凡的弗里德伯格,亨利伯伯,帕尔布,斯隆手下的没有一个性格相似的几十个主管们,读完他们,读者似乎身临其境的在与他们共事,对话与不断的思考。德鲁克老人家的记性太好了,这些人物横跨数十年,他们的形象,嗜好甚至口头禅仍在脑海中历历在目。原来这位旁观者发现这些角色在一生中出现,并对自身的影响太深远了。这种回忆录以人物为中心,讲述那些有趣的故事,旁观者在纪念他们,并时时用智慧总结他们,影响自我。波澜壮阔的经历给予人旁观的权力,并思考,辨别,归纳,提炼与汲取。

这本书实在和《管理的实践》相差太大,不能相提并论,但绝非是指意义层次。《管理的实践》完全是管理领域的始祖性书籍,这本以美国20-40年代企业和社会为背景,与今天的中国企业和社会背景极为相似,每每读到案例或者大师的总结观点,结合实际不禁拍案叫绝。在现在制造工厂有问题与困难,回到书中总能找到满意而信服的答案。

而旁观者则完全是另一个视角,与管理无关,却令人在诸方面获益匪浅。比如对于弗洛伊德中肯的评价,小人物中的大智慧,大人物中的小智慧。斯隆对于GM的开拓性的实践,加之其自身的某些看似怪诞的行为准则(比如花最多的时间决策,任用最合适的人才),充满令人折服的力量(当然首先令大师折服)。

局者迷”,作为管理学大师,只有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才能领悟出超越现实的思考并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领先,德鲁克的伟大就在这里,如果他只研究现有管理界的常规思维和做法,他只能被称之为管理学者,成为不了照耀管理学界多年的大师。

德鲁克自己说,从他写第一本书开始至今,他“所写的一切无不强调人的多变、多元,以及独特之处”。他要对抗的是一个集权当道、讲求统一与一致的时代。他笃信只有独立和多元的特质,才能护卫人类社会的价值,并培养领导力和公民精神。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德鲁克不愿意悲剧式地进入历史,不管是被指派为一个丑角,还是证明为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他选择了一个旁观者的角色。这里的旁观者,是一个不与强权者进行权利游戏的人,是一个不放弃独立思考的人,是一个不媚俗的人,是一个尊重人性价值的人。

这本书写的是人,德鲁克从未认为哪个人特别无趣。清华大学杨斌教授理解为世界上没有无趣的人,却有着大量的不善于(愿意)观察,不能够以移情心去体会的人。德鲁克对人的观察,给所有的管理者提供了一个样板、楷模。倘若你能够对自己的同时、伙伴的行为、态度乃至价值观,有如此敏锐且练达的洞察,你就有了成为一个管理者最重要的基础特质。

德鲁克在他的《管理的实践》中曾说,他认真地研究了当时(20世纪50年代)大学中所开设的课程,发现其中只有两门对于培养管理者最有帮助:短篇小说写作与诗歌赏析。诗歌帮助一个学生练习用感性的、富有想象力的方式去影响他人;而短篇小说的协作则培养你的那种对于人以及人际的入微体察。

读者写信告诉德鲁克:“你的著作,我几乎都读过了,对我的帮助相当大,特别是在工作上。但是,在你这么多作品里,《旁观者》给我的乐趣最多。德鲁克也说这是他最喜爱的一本书,也是他写作最快的一本书,从起笔到完成全书,不到一年的光景。我明白之所以读来流畅的原因了,都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人和事,无需构思,随手拈来,但正是这些真实的故事造就了这位影响全世界的管理学大师。

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1909年出生在维也纳。德鲁克奠定了现代管理学开创者的地位,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2005年11月11日,德鲁克在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家中逝世,享年95岁。德鲁克的回忆录——《旁观者》写了20年,是他唯一写作时间最长的、虽不是最好的、却是他本人最喜欢的作品!

《旁观者》是德鲁克知识及人生旅程的记录。该书每一章都可个别独立,可以说是故事集。全书15个章节、15组人物,每一组人与事都紧扣着20世纪里最重要的某些领域和特性。就在抒情的夹叙夹议中,真实的德鲁克亲切清晰地浮现出来。

作者希望借此呈现社会的图像,捕捉并传达这一代的人难以想像的那种精髓、神韵与触觉,比如两次大战间的欧洲、罗斯福新政时期(New Deal years),以及二战刚结束时的美国。

读完《旁观者》,我们也许能明白在德鲁克一以贯之的思想渊源是什么了。

我对《旁观者:管理大师德鲁克回忆录》[ [美]彼得·德鲁克,廖月娟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下同。]中的第一部“来自亚特兰提斯的报告”中的“怀恩师”一文,反复读了数遍,从情感而言,它是散文;从个人经历来说,我从灵魂深处感到它是苏格拉底式的思想哲学;从管理学上分析,它是一篇高境界的管理理论文章!它集中折射出德鲁克的“公共服务机构管理理论”思想光芒。

在此,我一边将其《怀恩师》中主要情节摘录,一边谈谈德鲁克的“公共服务机构管理理论”思想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我见识过许多一流的教学风采,也见过几个相当伟大的老师。然而,在教过我的老师中,我认为一流的只有两位,也就是我小学四年级的老师——埃尔莎小姐和苏菲小姐。她们不仅称职,更是杰出的教师。” 据我对《怀恩师》的分析,埃尔莎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对入学新生进行多次的摸底考试,以掌握学生已具备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可认为是为了确定战略性目标而收集丰富的情报和调研分析,对于一个政府部门的管理者来说,在确定战略性目标前,必须进行大量的情报收集和调研分析工作,而且要做到仔细、仔细、再仔细,尽量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可以说公共管理无小事,细节决定公共管理的成败)[括号中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下同。];

2、然后,单独请每一个学生分析自己表现好的地方和不足之处,并和学生共同拟订个体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即通过让上级单位及人员参与制定组织目标和组织计划,以增强他们的责任心;老师和学生互动--高层和较低层次人员都积极参与,可以认为是对于每一个学生成长成功的具有关键意义的问题--确定学生成长的战略性目标。我们在确定组织中的战略性目标、策略性目标以及方案和任务等等工作中,要把高层与较低层次人员的互动作为一项机制,甚至是必经的程序,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确保组织目标的正确性,确保组织目标顺利完成);

3、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定期检查,检查方法丰富多彩,有学生互相检查,有自我检查,有老师检查,等等(即对实现目标的手段有控制权。在公共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对组织目标的成果进行检查和评价这项工作也缺乏长效机制,经常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这样做的结果表明:第一是不能及时发现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二是即使发现了问题,也不能及时修改目标或者抛弃不现实的目标,第三是由于情况不明,很难做到赏罚分明);

4、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适时进行表扬(即对为实现目标而勇于承担风险的组织成员予以激励和保护。因此,在公共管理工作中,应该建立健全奖惩制度,尤其是要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做好各种工作人员的出勤、人际关系、工作绩效、创新表现、服务态度等等方面的综合记录,并在规定的时间里兑现奖惩承诺);

5、重视与学生的交流,“每星期有一堂课,埃尔莎小姐会和每一个学童单独会谈,讨论上星期的表现和下星期的计划,并看看学习上有无问题,症结何在。但是,在讨论问题之前,她一定会先提到我们做得好而且容易达成的部分”。(相信广大组织成员的责任心和创造性,以Y理论的观点来看待组织成员。对于公共管理者来说,不能只限于听取汇报和看材料等,更重要的是,要利用一切机会,做好对上对下的交流,从而掌握实现组织目标责任制的第一手资料)。(其中,我认为上述1、2、2、4、5包含了德鲁克认为目标管理包括制定目标、实现目标和对成果进行检查和评价的三个阶段)

很有趣的是,“埃尔莎小姐并不是特别喜欢孩子的人,事实上她对孩童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她注重的是他们的学习。第一天上课,她就记住了5个小朋友的名字特色,在一周内,每个学童的长处,她都了如指掌了”。(埃尔莎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喜欢孩子不是她的目标。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我们的工作目标是什么,其它的一切都应该围绕着组织目标进行)。德鲁克的文学成绩一直很好,在到埃尔莎班上就读以前,德鲁克认为自己的算术很差,直到埃尔莎对他说:“当然啦,你的算术成绩不好。但是,原因不是你不会,而是太粗心,而且不检查。…。为了确定你做好这一点,你必须要检查自己那一排以及前一排小朋友所做的题目。…”在埃尔莎的成功教育之下,德鲁克各方面都很优秀(除了字一直写不好,怎么练也练不好!埃尔莎小姐放弃了训练德鲁克练字的想法,尽管德鲁克的父亲不能接受这个现实--事实上,其父亲没听她的劝告,继续要德鲁克练字,最终还是以失望告终。因此,我们在工作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更要及时纠正问题,实现不了的目标,要及时抛弃),最终德鲁克越级进入中学就读。

三重门读书笔记3000字 篇10

说到主人公林雨翔不得不从他的童年说起。快乐的童年人似乎都差不多,痛苦的童年各有各的不同。林雨翔的童年直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痛苦的噩梦。当村里的同伴都在铁路边玩耍的时候他被文绉绉的父亲关在黑暗的阁楼中,在孤独与痛苦中一遍遍地背诵着诸如《史记》《大学》等古文。他必须始终听父亲的教导――现在背得滚瓜烂熟,以后就出口成章了。也因为这样,在小学时代,他是出了名的神童。然而这神童是那个年代悲剧的代表,对社会上方方面面都充满了反感,却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在自己的骨子里鄙视中国教育,却只在骨子里,而肉体却在 “无比光明伟大”的中国社会的领导下成长。对于当时的中国教育,我很同意韩寒的一句话:一个人,没有资格判定甲的文章是优秀,而乙的文章不及格。只能说我喜欢甲的文章不喜欢乙的文章,或者说,甲的文章和教学大纲上要求的差不多,乙的差得有点远。建议以后的评分取消优良中差,“优”改成“正合我意”,“良” 改成“相差不远”,“合格”则是“参考大纲”,“不合格”自然是“逆我者亡”。

我的性格与书中的林雨翔的性格有些相似,懦弱,虚荣,什么都想批判,这些并不是那个中学生时代独有的性格,却在不同的时代受到了不同的待遇。至少我认为我的现况比林雨翔好的多了。

全书的剧情被中考给“腰斩”了。前半段大多是暖色调的,而雨翔上了高中后就多是韩寒的冷幽默了,而后半段在对人性的抨击方面更耐人寻味。这和金庸的小说有些相似。《连城诀》前“江湖”,天高地迥、光风霁月。《连城诀》后“江湖”,污烟瘴气、沆瀣沉浊。而小说中的初中与高中的生活的区别,亦是如此。

林雨翔的经历不禁让人为之扼腕叹息。学业,生活,恋爱处处不得意。但转念一想,当今又有几人能在三重门中活得潇潇洒洒呢?每个人都梦想着自己总能无忧无虑得活在这世上,但这二者是不可兼得的。要活在这世上,就不能无忧无虑;相对的,想要无忧无虑,就只有做一个得道高僧,或隐居深山,不食人间烟火。否则,你的生活必须在坎坎坷坷中度过。

任何时代都有任何时代人的烦恼。特别是这个时代。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时时刻刻都在三重门中迂回、周旋。无疑的,林雨翔的经历激起了各时代人的共鸣。或许,现实就是这样的无奈吧。你适应了,不过多一个教育的牺牲品;你尝试去改变,却难于上青天。很庆幸我经历了那些炼狱依旧有着一个清醒的头脑。我现在只是一个初三学生,不是在水深火热中挣扎,但却依旧要去改变――这也许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无奈吧。

上一篇:读了捅马蜂窝后感作文下一篇:转为劳务派遣的请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