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自学精神

2024-09-12

发扬自学精神(共8篇)

发扬自学精神 篇1

一、战胜病魔,刻苦自学

我和许多自学者一样,由于十年**,丧失了报考大学的机会。高中毕业后,只好投笔从戎,开始了军营生活。在部队我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不幸的是,1980年我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几经治疗不见好转,为了不给部队增加负担,我毅然决定复员。尽管当时部队领导一再挽留,战友们多次劝告,我都一一拒绝了。复员后,我四处求医,病情却一直不见好转。谁知就在我遭受风湿病无情折磨的时候,1982年我不慎又染上了重感冒,使我的风湿病转化成了类风湿和骨质增生。病魔折磨得我死去活来,一度成了“半残废”。我曾先后去济南、青岛等地大医院求医。医生们告诉我得的是“不治之症”,这辈子有可能要在病床上和轮椅上度过。人们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听到这令人难过和悲伤的消息,我忍不住流下了绝望的眼泪。疾病的残酷折磨,一度使我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和人生的希望。此时,部队领导和战友们多次来看望我,给我讲保尔、张海迪的故事,激励我站起来,战胜疾病,做生活的强者。1983年,当我省实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消息传出后,我的一名战友告诉了我,鼓励我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我哭笑了一下说:“瞧,象我这样的‘半残废’,能维持生活就不错了还能自学吗?”战友就耐心地开导我,鼓励我学习张海迪“身残志不残,自学成才”的精神,走自学成才的道路。可是,像我这样的人学什么专业好呢?战友又帮我选择了法律专业,他对我说:“说不定以后你还能当上了大律师呢!”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就报了名。话好说,名好报,而真的踏入自学之路就不容易了。开始我的自学生活是十分艰苦的。我的两脚后跟由于骨质增生,不能走路。为了练习行走,我每天清晨天不亮就起床,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的挪动,每走一步,都疼得钻心。可是我咬紧牙关,今天走10米,明天走20米„„。渐渐地我丢掉了拐杖,能慢慢地步行了。之后,我又每天清晨坚持爬山锻炼。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个月的刻苦锻炼,身体慢慢地有了好转,以后能逐渐坚持上班工作,这样我白天上班,努力把工作做好。晚上,就埋头学习至深夜。困了,用冷水洗洗脸,提提精神接着学。尽管这样努力,我的学习成绩却一直上不去,我头一年半参加了三次考试,仅考试及格三门课程。我真打怵了,曾几次想打退堂鼓。这时,我的自考同学们和辅导老师纷纷鼓励我,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我想想保尔、想想张海迪,感到十分内疚。与保尔、张海迪相比,自己的病又算得了什么,难道自己能被病魔吓倒、半途而废吗?不,不能!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战胜病魔,一定要争取考出好的成绩来。于是,我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学上,有许多次病痛袭来,一阵阵钻心的疼痛使我汗珠大颗大颗地往下滴,但我仍咬紧牙关坚持自学。我谢绝了所有的社交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读书学习中去,夜间12点以前几乎没睡过觉。对教科书,我逐章逐节认真阅读,整理成一本又一本学习笔记,重点、难点部分学不懂的,就虚心向他人求教。就这样,在随后一年半的三次考试中,我自学的法律专业的12门课程全部取得合格成绩,1986年终于成为山东省高等自学考试首批毕业生。过度的劳累和疾病的折磨,使我在考试完全部课程后,变得骨瘦如柴,体重仅45公斤。但当我领取到鲜红的毕业证书时,我万分激动和高兴,彻夜难眠。我做梦也没有想到,通过自学考试,自己不仅实现了接受高等教育夙愿,而且还战胜了疾病的折磨,锻炼、养成了坚强的自学品质和毅力。

自学考试毕业后,我没有“文凭到手,学习到头”。不久,又报名参加了中国社会学函授大学,1991年以优异的成绩领取了毕业证书。1998年报考了中央党校山东分校政法专业本科班,2001年取得了毕业证书。

二、自强不息,勇闯新路

1987年11月,我在法院和律师事务所实习时发现,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经济纠纷不断增多,律师人才奇缺,当事人聘请律师难的矛盾比较突出。另一方面,由于国家体制所限,许多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法律专业的毕业生,学而难以致用,造成了人才浪费。为了使有关部门重视自考毕业生,我在《大众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正确对待和使用自考毕业生》的文章,呼吁国家和社会要重视使用自考毕业生,不要浪费人才,同时号召自考毕业生要走自己的路,开创自己的事业。这篇文章,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山东省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广大自考毕业生的共鸣,他们纷纷来信表示赞同我的意见。当时我查阅了国内外大量资料,“律师梦”使我萌发了创办一个不占国家编制,不吃皇粮的律师事务所。接着我向中央、省、市有关部门写信,陈述了我国现行律师体制的弊端,呼吁改革律师制度,建立不吃“皇粮”的“编外律师”队伍,以适应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需要。1987年12月,全国律师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在全国试办合作制律师事务所。听到这一消息,我十分激动,热血沸腾,积极奔走于省、市司法机关,竭力把山东省律师体制改革的试点争取到烟台市。可是,由于当时我的自考同学们的律师资格均未被授予,不符合创办律师事务所的条件,结果“桃子”被他人吃了。一年多的奔波成了“泡影”,但是我初衷不改,咬定“青山不放松”。这期间,区委宣传部、检察院、法院相继要调我去工作,我一一谢绝了。1989年2月,我毅然辞去原单位工作,应聘到一家律师事务所成为一名专职律师。

在我辞职当律师不久,就设想创办一个完全由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生组成的合作制律师事务所,为自学者争口气。1992年2月,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后,我认为,改革开放步伐要加快,经济要腾飞,律师工作会有更广阔的用武之地。于是,我联络四名自考毕业生,正式向市司法局打报告,申请开办合作制律师事务所。

然而,我的设想在当时遇到了重重阻力,我所在的律师事务所决定:停发我的一切工资和补贴,限我三个月离所。于是,1992年3月,我再次辞职,毅然离开了这家律师事务所。回家后,我起草了设立律师事务所的有关方案,为创办律师事务所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经过三个多月的艰苦努力,在省、市司法机关的大力支持下,1992年5月,我所创办的烟台同济律师事务所终于被批准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由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生组成的律师事务所终于诞生了。为此我们专门召开了新闻发布会,烟台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及政法机关的领导、新闻界的记者、企业界的朋友们等八十多人应邀参加了新闻发布会,给了我们极大的支持和鼓励。山东电视台、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大众日报、烟台日报、烟台电视台等20多家新闻媒体纷纷作了宣传报道。我们律师事务所很快在社会上产生了热烈反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誉。

烟台是沿海开放城市,海岸线长达700多公里。有港务局、救捞局、渔业公司、水产养殖公司达300多家。每年有大量的海事海商纠纷。但是因烟台没有海事律师事务所,所以当事人打官司都要到北京、青岛等地去聘请律师。当时,我们律师事务所中有3名自考毕业生律师曾在渔业公司、打捞局、港务局工作过20多年,既懂法律又具有丰富的海事海商经验。为了给海上企业保驾护航,我在律师事务所开业不久,又向上级行政司法机关申请创办了全国第一家合作制海事专业律师事务所。十六年来,我们这些自考毕业的律师为烟台市海上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三、开拓创新,再铸辉煌

由自考毕业生组成的律师事务所创办了,但要把律师事务所建设好,赢得社会各界的信任和支持,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可以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不仅给了我知识,更重要地是培养了我坚韧不拔,不屈不挠,敢为人先的精神。20年来,我坚持发扬这种精神,为自学者争了气,让社会各界深刻体会到:自考毕业生一样大有作为!

大家知道,这些年来律师界一味追求金钱者大有人在。三年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对我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我深深认识到,在这个世界上有许许多多人需要帮助,只有人人献出一份爱,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丽。多年来,我一直倡导律师应把美德放在第一位,不能做金钱的奴隶。十六年多来,我们律师事务所为老弱病残、烈军属和生活困难者免费代理各类案件438起,免收律师费达78万元。我们还义务为烟台市残疾人联合会、中国烟台国际SOS儿童村、中国烟台残疾儿乐园担任了常年法律顾问。1999年12月17日,天气寒冷,小雪飞扬。烟台渤丰钢材股份有限公司职工臧永强用摩托车带着将要临产的妻子李亮,行驶到牟平区路段时,被一辆大货车连人带车撞出十几米远,夫妻俩当场身亡。可李亮腹中的婴儿从破裂的母体背肋部抛出,落在离李亮5-6米远的泥地里,传奇女婴小臧静竟奇迹般的活了下来。交警部门曾就民事赔偿问题进行了调解,肇事者仅同意每月支付给小臧静60元抚养费。小臧静的爷爷奶奶认为此事不公,非常愤慨。我获悉小臧静的爷爷奶奶想聘请律师打这场官司,又为钱而犯愁。我立即决定为小臧静及家人提供法律援助,免费替她们一家打这场官司。

这场官司被我国法律界誉为“旷世奇案”。在法庭上,我们据理力争,伸张正义,使肇事者受到法律的追究,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肇事者和肇事车辆所属单位两被告当庭赔偿了小臧静一家16.7万元。我们为她一家讨回了公道。虽然官司打赢了,但我们为小臧静提供的法律援助并没有结束,我又决定义务担任小臧静的私人律师十八年,使小臧静成为我国拥有私人律师年龄最小的一人。十八年后,她如继续需要法律帮助,我还继续担任她的私人律师。为了使小臧静健康的成长,我们律师事务所又与平安保险公司烟台支公司制定了臧静保险计划,成立了“育英才”管理委员会。每年五月为小臧静开展捐款活动,用筹集的资金为她投保人身险和设立教育资金,并一直资助到她大学毕业。我们律师事务所的事迹曾被中央、省、市新闻媒体及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地区的报刊杂志宣传报道了200多次,受到国内外人士的赞扬。

我们律师事务所还敢于“碰硬”,依法维护法律的尊严。烟台开发区金东船务公司与海口某工贸公司因租船发生纠纷,海口某工贸公司造成金东公司船舶滞期费达160多万元,金东公司依据租船合同留置货物。然而,北京市大兴县公安局、检察院却以“诈骗”之嫌,冻结了金东公司142万多元。事过不久,大兴县检察院又将这142万元重复冻结,致使金东公司濒临倒闭。无奈,金东公司求助于本律师。我经审查相关证据,确认大兴县公安局、检察院之行为实属非法插手经济纠纷,于是支持金东公司状告公安局、检察院执行职务侵权,烟台开发区法院依法受理了本案。可是,公安局、检察院拒不出庭。为了打赢这场“全国首例企业状告公安局、检察院执行职务侵权第一案”,我先后给全国人大、中央政法委致函,又到最高人民法院反映情况,最终法院采纳了本律师的意见,判决公安局、检察院败诉,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142万元。并且,我的代理词也被收编入《大名案代理词选》和《全国律师文书样本大全》。20年来,我坚持仗义执言,无私无畏,还先后成功代理过山东省首例法院院长受贿案(无罪释放)、莱阳某公司总经理崔某职务侵占案(无罪释放)、烟台市候某虚开增值税发票罪案(无罪)、莱州市某工商局注册局长受贿案(无罪)、莱州市高某诈骗案(无罪)„„被社会各界誉为“护法使者”。

我们律师事务所还敢于承办疑难案件。1994年4月15日凌晨3时许,在烟台辖区水域成山头附近捕捞作业的蓬莱市大季家镇初旺渔业公司所属的“鲁蓬渔1121”船被利比亚籍跨洋航运公司“中国希望”号货轮撞沉,13名渔民全部遇难。这是当时烟台市自建国以来发生的最大的一起海难案,当天新华社将这一消息向全世界播发了。

此案引起了律师界的关注,全国有6家律师事务所争夺此案。我获悉后,非常着急,心想烟台的案子,烟台的律师应当承办。我立即与烟台海监局和初旺渔业公司联系,经过努力,我所力逐群雄,独揽此案。接受委托后,我又指派两名自考毕业生律师深入成山头和初旺渔业公司调查取证,并会同专家多次论证,确定了正确的索赔方案。经过四个多月的努力,我们自考生律师将这一起涉外海事案件打赢了,为死难者家属和渔业公司索赔了1005万元,依法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委托人的合法权益。中央、省、市的许多媒体对此案进行了跟踪报道,我们名扬四海。

发扬自学精神 篇2

各级各部门要把重点工程建设作为应对当前金融危机和增强发展后劲的重大举措, 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工作指导, 调集精兵强将, 加快工程建设进度。要一手抓煤炭企业兼并重组, 一手抓煤矿安全生产, 下大力气延伸煤炭产业链, 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 做好煤炭这篇大文章。要认真实施各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立足当地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旅游、文化、食品等产业, 推动转型发展。要毫不放松地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 继续实施造林绿化、蓝天碧水等生态建设工程, 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要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 在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 激活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向结构调整、保障民生等领域, 上大项目、上好项目,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要始终把老区人民脱贫致富装在心里, 抓在手上, 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继续实施整村推进、转移培训、移民搬迁、产业发展和教育扶贫;大力推进农村“五个全覆盖”, 以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危旧住房改造、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等民生工程;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 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社, 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 增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促进农业发展, 带动农民增收。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 改善老区人民生产生活条件, 提高广大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发扬自学精神 篇3

它承载的是中国人“义”与“正义必胜”的传统价值观;

它是京剧最著名的剧作之一,倾注了几代京剧名家的心血;

它曾经是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四大名家联手合作的经典剧目;

将它的京剧形式用电影的艺术手段记载下来是马连良先生的遗愿……

它就是传统京剧《赵氏孤儿》。

它的电影拍摄从策划到杀青,历时一年之久。全体演职人员以传承发展京剧艺术为己任,与电影艺术家们彼此相互尊重,取长补短,精诚合作。最终圆了四大名家之梦,使四位大师的艺术生命得到延伸。它的圆满成功更让这经典的传统剧目焕发了新的艺术魅力,将京剧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传承,得到了更深层次的继承与延展。

京剧《赵氏孤儿》列入2011年启动的京剧传统经典大戏电影拍摄工程项目之一,是国家扶持戏曲传承发展,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战略性工程中备受瞩目的剧目。对于承办方的北京京剧院来说,既是幸事也是重任。北京京剧院上下以精诚合作、众志成城的态度,以“一棵菜”的精神来面对这项重大历史使命,在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对该项目的资助下,圆满完成了电影拍摄任务。

保持大师的创作原貌,原汁原味地呈现

“赵氏孤儿”的这段故事最早见于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赵世家》。春秋时期,晋景公年间,奸臣屠岸贾抄斩赵氏满门。赵媳庄姬公主避回宫中,产下一子。赵家门客程婴为保赵氏血脉,进宫救出赵氏孤儿。屠岸贾欲斩草除根,下令如无人献出孤儿,就将国中同庚婴儿全部杀绝。程婴于是与老友公孙杵臼定计,程婴舍子,公孙舍命,保存了孤儿性命。程婴也因此获得屠岸贾信任,从此带着赵氏孤儿,寄居屠岸贾府中,忍辱负重,苦心抚育。15年后,孤儿赵武长大成人,程婴将当年情形说破,赵武联合戍边回朝的大将军魏绛,诛杀屠岸贾,终报前仇。

传统京剧本有《八义图》,因故事中有程婴、提弥明、公孙杵臼、韩厥、卜凤、、灵彻、周坚等八名义士为救赵氏孤儿而献出生命所命名。京剧《赵氏孤儿》与《八义图》不同,只表现了程婴等六名义士的救孤情节。传统京剧常演的《搜孤救孤》是《八义图》中的一段。京剧《赵氏孤儿》创演于1959年,是“马派”创始人、京剧艺术大师马连良的代表作。由王雁改编,郑亦秋任导演。马连良为第一主演,他协同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等大师及马富禄、张洪祥、谭元寿、马长礼、刘雪涛、小王玉蓉等一批艺术家合作,成功创演于建国十周年之际。在北京演出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京剧《赵氏孤儿》脱胎于元曲纪君祥《赵氏孤儿大报仇》和传统戏曲本《八义图》,保留了传统京剧《搜孤救孤》的主要情节。根据当时时代的形势,削弱了单纯的复仇思想,强化了故事本身的人民性和正义性,成为又一出马派经典代表剧目,是一部符合时代编演新戏的典范。同时也填补了京剧剧目没有全本《赵氏孤儿》的空白。

众所周知,北京京剧团作为北京京剧院的前身,以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赵燕侠“五大头牌”为代表的前辈艺术家,为剧院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艺术财富。《赵氏孤儿》是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四位京剧流派创始人通力合作、共同演绎的剧目,更是马连良先生倾注了毕生心血所打磨的最后一部力作。

京剧电影《赵氏孤儿》的舞台版导演常保全说:“京剧《赵氏孤儿》是马连良创作思想的继续和发展。全剧在保留了传统京剧《搜孤救孤》‘献孤’(白虎堂)的主要情节基础上,前面加上了‘打弹’‘触槐’‘扑犬’‘报信’‘盗孤’‘盘门’‘定计’,后面增加了‘班师’‘打婴’‘遇母’‘说破’‘锄奸’等情节,全剧共分13场,情节复杂,故事完整。京剧《赵氏孤儿》是以马连良为主,马、谭、张、裘四派合流的经典大戏,流传久远,极富生命力,是一出几近完美的艺术臻品。”

《赵氏孤儿》一剧在艺术大师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创演后,马长礼、张学津、李崇善等名家继演,又有杜镇杰、朱强等当红名家和优秀青年马派传人穆宇等演出此剧,可以说是四代传承,久演不衰。在庆祝北京京剧院建院30周年的展演中,张学津、朱强、高彤、宋昊宇、穆宇三代同堂演出《赵氏孤儿》一时传为佳话。京剧《赵氏孤儿》不仅在全国各地演出,还远赴香港、台湾地区和欧洲,是北京京剧院享誉海内外的传承看家大戏,艺术品质达标的品牌剧目。几十年来,北京京剧院的演出,始终保持着艺术大师的创作原貌,原汁原味地呈现。

精益求精、团结合作的电影拍摄

接到经典大戏领导小组拍摄电影《赵氏孤儿》的任务后,北京京剧院即邀请迟金声、马崇仁、吴江为该剧的艺术顾问。演员阵容由当红名家强强联手组成:马派传人朱强饰演程婴,谭派传人谭孝曾饰演赵盾,张派传人王蓉蓉饰演庄姬公主,裘派传人孟广禄饰演魏绛,舒桐饰演屠岸贾,黄世骧饰演公孙杵臼,叶金援饰演韩厥,杨少彭饰演赵武(孤儿),黄柏雪饰演晋灵公,王怡饰演卜凤,包飞饰演赵朔,担任乐队鼓师的是金慧武、封千,琴师是燕守平、赵旭、左旭,他们都是多年担任《赵氏孤儿》音乐的演奏者。从这样一个演出阵容中不难看出,马、谭、张、裘四派传人聚集,其他各大名家汇聚,阵容之强大令人瞩目。

拍摄初期,首先遇到的难题是进行剧本的删减,由于该剧经过多年的演出,已经相对比较精练,因此,删改哪一句、哪一段,都难以取舍。为此,舞台版导演常保全携朱强数次前往迟金声和马崇仁家中拜访,征求剧本修改意见。同时请对镜头语言有丰富经验的国家京剧院原院长吴江和该剧电影导演马崇杰共同参与剧本的修订,以确保该剧在不失原貌的基础上,加以精练,缩短电影时长。在分歧中,寻找共识,最终达成创作思路的一致,为进棚拍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担任电影导演的是马连良艺术大师的亲侄子,马连贵先生之子著名导演马崇杰,而作为电影拍摄工作的一个重要步骤,是必须把舞台版的演出在保留剧院的精华和流派的艺术特色的同时,又要在舞台的呈现上具有时代感,贴近今天观众的审美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在舞台的转换上,为电影提供参考的依据。因此要对原来的演出样式作一些相应的调整,经与经典大戏领导小组的专家们多次研究,最终确定了大体不变、原汁原味的排演原则。

nlc202309082351

对此,常保全说:“京剧《赵氏孤儿》作为一部经典大戏,调整是一项艰难的工作。李恩杰院长十分重视《赵氏孤儿》舞台演出和电影拍摄工作,对舞台版演出提出了多项具体要求,他从艺术和市场双赢的理念出发,要求《赵氏孤儿》的复排演出,既要保持艺术上的精品标准,又要满足市场和观众的需求,改变老戏老演,创造新的舞台演出风貌。李恩杰院长亲自主持召开了多次会议,并分别聘请了吴江、刘连群、赵景勃、张关正、周传家、崔伟等多位专家到剧院,与创作人员和主演共同座谈,对《赵氏孤儿》的剧本和舞美进行了细微的研讨。最终确定的导演思路是:不变中有变,变中有不变。在剧情大体不变,场次不变,唱腔不变,表演不变的前提下,对场与场转换的时间和空间处理上,删繁就简,标新立异,改变传统老戏的演出样式,使剧情发展更流畅,戏更动人、更好看。”

舞台版《赵氏孤儿》的加工提高,在舞美上作了新的尝试,如取消了“二道幕”。在表现的京剧舞台装饰性的功能中,融入了时代的文化元素,并强调要保留传统的自由表演空间。舞台设计以古代西周末文化的“散氏盘铭文”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兽纹铜镜为主体,并将铜镜的外圆与内镜分开,产生景观的变化多样,设计了新的舞台美术。“以铭文载史,以铜镜为鉴”的文化内涵,符合《赵氏孤儿》的时代和主题,在灯光的配合下,又具有时尚色彩,提升了舞台表现力和感染力。

除此之外,在舞台版的加工提高方面,剧院作了详尽的策划——演员排练、乐队练乐、坐唱、舞美设计制作、服装翻新、拍摄定妆照等等,每一项工作都作了细致的分工和部署。

电影拍摄方面,前期的策划、与电影导演的衔接、前期录音、分镜头剧本的论证、电影舞美方案的论证……分工不分家,北京京剧院与中影集团,为传承经典尽心尽力、密切配合。

继承大师的艺术、揣摩电影艺术的不同

京剧电影《赵氏孤儿》的拍摄是传承京剧《赵氏孤儿》的新起点,是对京剧艺术继承和发展的新形式。它给观众带来的是京剧艺术与电影艺术巧妙结合下的视觉冲击,更是将戏剧艺术完好保存下来的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

京剧电影不同于普通电影对剧情的强调,更多强调的是京剧的艺术之美。马派传人、饰演程婴的朱强说:“马连良先生为《赵氏孤儿》精心设计了唱、念、做,整场戏浑然天成,应该说观众不是在看故事,而是在欣赏京剧的表现之美,这是京剧一种特殊的魅力,也是我们民族文化艺术的精髓。拍摄京剧电影正是要通过现代的影像技术手段传承经典名作,在保留传统经典的同时,探索京剧未来的创作之路,让更多的艺术新品成为传世之作。”

演绎这样一部经典作品,对于每一位演职人员来说都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越是家喻户晓的艺术题材,越需要对人物刻画深刻、精准,这就对演员在艺术表现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面对前辈艺术大师所树立的艺术高峰,如何继承?这对参与电影拍摄的每一位演员都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课题。谭派传人谭孝增说:“此次电影拍摄,我扮演当年祖父谭富英饰演的赵盾这一角色,是荣耀更是压力,作为谭门第六代传人,传承谭派艺术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经过一段时期的排练,对人物的把握,我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舞台上也已经渐入佳境。我在刻画赵盾这个人物时,既充满了激情,又比较夸张地在镜头前大胆表演,尽管谁也不敢说超越了当年前辈艺术家们创造的经典,但正是源于对人物性格细腻、准确的把握,使我非常顺利地完成了这个角色的拍摄任务。”

传统京剧在传承的基础上如何发扬光大,一直是当代京剧人的追求与目标。在电影《赵氏孤儿》的拍摄过程中,这一点更为突出。对此,张派传人、饰演庄姬公主的王蓉蓉说:“我的老师张君秋先生所创造的‘庄姬公主’这一角色,通过其华丽的声腔和大气的表演,用他高超的艺术手段,使庄姬公主这个角色深入人心,被后世演员广泛遵循,奉为经典。前辈大师的艺术创作给我树立了标杆,作为后学者,首先要虔心继承,最初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上,还顾不上对人物的把握,随着自己实践的增多,对老师的教导体会得也越来越深。在电影的前期录音过程中,我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唱腔的打磨上,在将音符唱准确的同时,更要将人物的内心通过唱腔表达准确。回想我之所以能如此顺利地完成拍摄任务,一方面得益于张君秋老师的精心传授和自己近40年的舞台实践;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我同张学津大哥的多次合作,使我迸发出了艺术的火花。”

将戏曲剧目由舞台搬到银幕是一个艰难而严肃的过程。然而,电影的拍摄和舞台的表演千差万别。习惯于舞台表演的京剧演员,骤然投身到电影拍摄中,会有各种不适应,这对主演们是一次艺术表演的挑战。拍摄电影不同于舞台演出,为了电影效果,拍摄过程中的演唱几乎是两句一停,这使习惯于舞台演出的戏曲演员很难适应。电影拍摄过程中的舞台调度与剧场演出的舞台调度完全不同。电影镜头中的人物间交流要彼此面对,唱念、表情、动作就都要面向着交流方,这就挑战了戏曲演员习惯的表演模式——从三面台、镜框式的表演,向全方位立体的表演空间进行转换。

无论是电影艺术还是舞台艺术,仍需要每一位演员在实践中不断打磨和创造。这些经验丰富的演员在舞台表演过无数次《赵氏孤儿》,但通过京剧电影的拍摄,加深了对于京剧表演的认识,再一次丰富了他们舞台和电影艺术上的表演经验,为他们今后对京剧艺术的发扬光大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裘派传人孟广禄说:“舞台艺术、戏剧表演,强调的是即时性,而电影艺术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传播手段的发展而产生的。作为裘派传人,我有幸在《赵氏孤儿》中饰演魏绛,无论是舞台演出还是进棚拍摄,对于我自己的艺术成长又是一次锤炼的过程,我也从舞台和电影两种不同形式的表现中,加深了对于京剧表演的认识。”

尽管这些主演都是有着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对唱腔、身段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色,但是,面对电影拍摄,他们重新分析了舞台与电影的不同。为了适应电影中将人物的镜头放大、声效比舞台更高清的变化,他们重新打磨唱腔,精益求精,在将音符唱准确的同时,更将人物的内心通过唱腔准确地表达了出来。他们纷纷表示,之所以能够只用了20天,就将拍摄部分高效地完成,正是因为在表演过程中所运用的表演、身段等处理方法,无不来源于前辈留下的艺术表现方式。传承这一宝贵的艺术财富是每个演员的责任。著名京剧演员、饰演屠岸贾的舒桐无比感慨地说:“大师们留下的经典艺术表现手法,无论何时用,只要恰到好处,都是新鲜的、有观赏性的,都有其独特的、生生不息的活力。”

nlc202309082351

多方合作、跨界合作的成果

1964年国家准备将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等大师合作版的《赵氏孤儿》拍成电影,但由于历史原因没有成行,造成了很大的遗憾。时隔半个世纪,北京京剧院与多方联手,汇集“马、谭、张、裘”四派传人,终于将京剧《赵氏孤儿》搬上了银幕。这不能不感谢国家对戏曲的重视。

京剧经典传统大戏电影工程的启动,旨在促使耳熟能详的京剧经典剧目和久负盛名的京剧艺术家,在内容和技艺两方面进行有机结合,拍摄高水准的影片并全球发行,以此推动中国国粹京剧艺术的进一步传承与发展,树立、培养、造就一批中国京剧各流派的传承人才,不断扩大京剧文化的普及、提升与传播。该项目由国家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委宣传部,首都京胡艺术研究会以及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天津京剧院、天津市青年京剧团、上海京剧院及中国戏曲学院等单位共同参与实施拍摄,可谓阵容强大、名家集结。同时,通过专家评审,该项目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的资助和鼎力支持,为顺利完成该项目提供了有利的资金保障。

北京京剧院承接京剧《赵氏孤儿》的电影拍摄工程并顺利圆满完成,是多方合作、跨界合作的成果。这一部《赵氏孤儿》既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京剧艺术的传承;又有时代精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正如李恩杰院长所说:“当年的北京京剧团马、谭、张、裘等大师早就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今天排演《赵氏孤儿》,不仅要学习和继承前辈大师精湛的艺术,更要学习和继承大师们合作的‘一棵菜’精神。拍摄前期,大戏领导小组组织艺术指导委员会专家对剧本进行反复论证。拍摄期间,刘晓晨主任亲自前往怀柔探班,对后期制作样片多次提出宝贵的意见及建议,确保了拍摄的顺利进行。剧院聘请的艺术顾问吴江亲临片场指导拍摄,表现出对经典的珍视。感谢上级领导、主管部门、艺术指导委员会专家们的真知灼见,保障了该剧的顺利拍摄。《赵氏孤儿》作为一出义字当先、弘扬正义的悲剧,体现的是炎黄子孙几千年的核心价值观,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真、善、美。前辈大师留给我们的宝贵艺术财富,一方面需要我们忠实继承该剧的表演艺术风范,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深入体会京剧大师的艺术精神、创造精神和人格精神,这也是经典大戏电影拍摄工程希望达到的目的。”

(编辑·宋冰华)

ice7051@sina.com

发扬黄河精神 篇4

“君不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 承载了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底蕴的母亲河,他发祥于青海源头,流经 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全场5464千米,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千米。

黄河精神就是中华人民 勤劳,无私,奉献,勇敢和坚忍不拔的崇高精神。

黄河流域不仅见证了一个一个王朝的诞生,也经历了一个一个时代的交替。她养育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还激励着我们的祖先奋勇前进。黄河流域从来都是人杰地灵,这里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伟大的人物,如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著名的政治家蔺相如,优秀的军事家 廉颇.卫青 霍去病 名垂千古的文化巨匠 张衡 司马迁 杜甫 白居易 关汉卿 以及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捐躯的杨靖宇 吉鸿昌·······他们如璀璨的群星 照耀着在历时长河中摸爬滚打勇往直前的中国人,他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也是黄河精神不朽的传承和体现。

没有千年前的大禹治水,也不会有如今的三峡工程,没有百年前的辛亥革命,又怎么有如今的社会主义美好生活?

我们如今的美好生活,是祖祖辈辈坚持不懈 无私奉献的结果,是尊崇黄河精神,发扬黄河精神的结果,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经过如此岁月的洗礼黄河精神却依旧流传至今。黄河,她没有金碧辉煌,也无需粉墨,朴素 执着,千年如一日 哺育着祖祖辈辈的中国人民,我们不仅从生活上物质上得到黄河的恩惠,从思想上我们也不断受到黄河的洗礼,发扬如此黄河精神,服务社会 造福人民 不仅是回馈养育了我们千万年的黄河,也是对祖祖辈辈的先烈们的崇高敬意。

发扬黄河精神,就是在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党的带领下,坚持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我们不仅是拥有一个物质上美好的生活环境,思想上也开拓进取,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中国人民应尽的职责。

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发扬黄河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你我的一小步 将会是社会的一大步,我相信 祖祖辈辈无私奉献奋勇拼搏的黄河精神将在我们这辈新中国的天之骄子身上发扬的淋漓尽致。

发扬团队协作精神 篇5

不管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许多现实的事例证明,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团体,甚至一个部门,如果仅仅依靠领导的殚精竭虑而没有员工的积极参与和响应,这个团队就不是有效的团队,仅仅依靠某一个或某几个所谓的“精英人士”孤军奋战,而没有“大军团”的协作与支持,这个团队也是注定要失败的。

将相和的佳话流传至今,不是廉颇的骁勇善战,也不是蔺相如的口若悬河,而是两人保江山定社稷为百姓,同仇敌忾,团结协作的胸怀。如果廉颇和蔺相如两人争权夺利,只顾自己利益,国家都有可能因此灭亡,更别提两人自己的一己私利了。这个故事说明个人和集体只有依靠团结协作的力量,才能把个人的愿望和团队的总体目标结合起来,讲团结协作,会团结协作,能团结协作。

不怕虎生两翼,就怕人起二心。如果在一个组织涣散、人心浮动、人人自行其是的企业里,是没有生机与活力可言的;在一个缺乏凝聚力的环境里,个人再有雄心壮志,再有聪明才智,也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只有懂得团结协作的人,才能明白团结协作对自己、对别人、对整个企业团队的意义,才会把团结协作当成自己的一份责任。

总而言之,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占领一席之地,必须发扬团队精神。作为企业的一员,让我们身体力行、义无返顾的践行团结协作,投身到团结协作的行动之中去,更要为团结协作精神高唱赞歌!

发扬龙门大禹精神 篇6

2014年5月5号到5月9号,我作为黄河水文青年联合会的一员来到龙门水文站,在 短暂的学习期间,我对龙门站的历史和职工产生了由衷的敬佩。

从山西河津县城出发西行约20余华里,就到了著名的黄河险段龙门。龙门是晋陕峡谷尾闾的险关隘口,相传上古时期,大禹治水鬼斧神工劈开龙门,疏河导流,除黄患而换得清平世界。因此,龙门又称禹门口。历史上“鲤鱼跳跃龙门,化龙为仙”的神话传说也衍生于此。在这里,有一群当代大禹,栉风沐雨,搏浪击流,用壮丽的人生谱写着精彩的水文故事。

青年团员们到达龙门后,第一感受是这里环境封闭出入难,水文站位于黄河东岸一侧。隔河望去,犹如一处依山而建的堡垒坚固地嵌于悬崖峭壁之间。环境封闭,风吼水哮,交通闭塞,进出无路。要进入龙门水文站,首先必须在黄河东岸的山西一侧向对岸发出信号后,一架高悬于跨河钢缆上的“吊箱”便会晃晃悠悠地从对岸开过来。这是龙门水文站职工生活出入和工作物品运输的唯一通道,这架印满风雨沧桑的吊箱在黄河上伴着龙门水文人的生活已经晃悠了几十个春秋。团员们乘坐高悬于跨河钢缆上的“吊箱”进入龙门水文站,受到了龙门站全体职工的热情欢迎。

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龙门水文站仇站长带领大家参观了博物馆、除险加固工程、测验缆道、水情报汛室、职工食堂和职工宿舍,并给我们介绍了龙门站的历史,其中80年艰苦创业史和五位职工在龙门站为水文事业献身,两名职工在汹涌的黄河里死里逃生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青年:

建国初期,龙门水文站站房位于山西一侧的险峻陡崖下,从禹门口到站房由一条贴近黄河的险窄小路相连。沿路长满荆棘,路面布满碎石,山崖上常常有险石坠落,由于地势险要,连敏捷的野兔也常常失足掉下山崖被摔死。龙门水文站曾经有数位水文职工因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而光荣牺牲。1961年8月2日,坚守值班的该站职工李天辈同志,深夜钻出居住的窑洞去河边上厕所,因河边地势太险,脚下一滑,跌入黄河,再也没有爬出凶险的黄河,牺牲时年仅20岁。1961年9月1日,该站职工王世安同志去禹门口买面返回,身背沉重的面袋,顺着沿河小路艰难地步行,眼看就要到站时,悲剧发生了。王世安连人带面摔入黄河。仅一个月时间,险恶的地理环境使水文站失去两位可敬的同事。1963年10月16日,该站职工张炳和同志在黄河上采取水样时光荣献身。1989年11月20日,临近退休的老同志徐全舟,在架设缆道施工中,光荣牺牲。可以说,龙门水文站的历史是一部浸透着黄河水文工作者鲜血的悲壮史。从龙门水文站建站至今,先后有数位职工为黄河水文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两名职工在浪涛汹涌的黄河里死里逃生。

为改善龙门水文站生活和工作条件,该站于1970年将站房由东岸迁至西岸,新站址选定在对岸陕西一侧陡崖下的一处小平台上,也就是今天龙门水文站的所在地。当时,新站址是一座“马王庙”,虽然地理位置较原站址要好一些,但四周却处于完全封闭状态,根本没有出入之路。

建站任务极为艰苦繁重,特别是建设料物的运输百倍的艰难。当年,建站工作非常辛苦,没有专项建设经费,基本上是职工们自己动手完成了艰巨繁重的建设任务。

当时,上级从各水文站和机关抽调了50多名职工参与新站建设。为了节约费用,从距断面上游30多华里的船窝拆除了一处废弃水文站的旧站房,把一座3层9间旧楼拆得的砖块木料全部运至“马王庙”新站址,整整运了十几船。然后又将料物从河边一件件背上半山坡,每人每次要背50块砖,有七八十斤重,迁址后的办公和生活设施都是职工们利用拆来的旧料自己动手建起来的。稍后,站上的职工和请来的烧窑师傅,在山上挖了砖窑,烧了10万多块青砖,建起了办公、居住和操作机房。职工们还在两岸凿出50多个石窝,填上石灰,埋设了固定锚桩,架起了测量缆道。就这样,龙门水文职工在边生产、边建设中经过历时3年的艰辛努力,完成了创业。

黄委李国英主任视察龙门水文站时强调指出:水文职工在艰苦的工作环境里,默默无闻地工作,水文精神是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一定要将它一代一代地继承和发扬下去。要将龙门水文站建设成黄委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大家尤其是新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们到这里来感受水文精神。这次活动就是为贯彻落实李国英主任的指示精神,让黄委机关的青年深入水文基层,亲身感受水文职工的生活,体验黄河水文精神的内涵。

在随后进行的座谈会上,团员们纷纷表示:要把龙门站职工所体现的这种黄河水文精神带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并尽所能为水文职工排忧解难。

接下来,龙门站的职工还给团员们现场演示了浮标投放、重铅鱼测流、吊箱取沙等操作过程,众团员也上吊箱向水文站职工学习操作,获得了实践经验。

龙门站现有20多名职工,大多来自外地,多数都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这里工作条件艰苦,生活环境封闭,其艰苦程度闻名全河。周围的地理环境十分险恶,两岸是高峻陡峭的万仞绝壁,眼前是茫茫不息的河水。他们常年累月坚守在龙门,在青年联合会学习期间,水文站职工高瑞东、陈冬冬、齐潘、付凯、彭飞等人每天早上在我们未到之前就准备好安全帽将吊箱开到河东岸做好准备工作,每天中午牺牲自己的吃饭和午休时间帮大家解决一切繁杂琐事,每天傍晚在我们将要离开的时候即使自己正在吃饭也要放下碗筷先为大家准备好安全帽把大家安全送到河东岸,他们的一言一行点点滴滴正是他们日常默默无闻和无私奉献的体现。

在建国以来60多年的岁月里,龙门水文站职工,伴着寒水冷日,把定黄河血脉,执着地奉献于黄河水文事业,展现了现代大禹的精神风貌。他们履行神圣的水文使命,弘扬优秀的奉献精神,在物质生活逐步富裕的今天,龙门水文站职工依旧保持和发扬了永不褪色的优良传统,在创业和奉献中默默无闻地演绎着壮丽的人生,用生命和青春谱写出一曲曲动人心弦的诗章。

让艰苦奋斗精神发扬光大 篇7

有些人认为, 在新的时期, 经济发展了, 物质丰富了, 还要继续艰苦奋斗吗?相当一部分人对艰苦奋斗产生了质疑。例如, 有的认为“在战争年代条件艰苦, 讲艰苦奋斗是必要的。现在条件好了, 不必再艰苦奋斗。”有的认为“搞改革开放, 发展经济, 铺张浪费在所难免。”有的甚至把艰苦奋斗看作是“不合时宜”的观念, 把勤俭节约视为小气吝啬, 把奢侈摆阔当作潇洒荣耀, 把挥霍浪费奉成慷慨大方。表现在现实生活中, 一些人艰苦奋斗意识淡薄, 贪图享乐的不正之风有所抬头, 讲排场, 搞攀比, 吃喝玩乐,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盛行。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一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 忽视了思想教育, 尤其是艰苦奋斗教育。邓小平同志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对于艰苦创业, 对于中国是什么样的国家, 将要成为什么样的国家, 这种教育很少”, “没有告诉人民, 包括共产党员在内, 应该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二是没有全面、科学地把握艰苦奋斗的内涵, 对艰苦奋斗作简单化理解, 以为艰苦奋斗就是要人们过苦行僧式的生活, 反对和排斥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的合理改善。三是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 一些人尤其是少数党员领导干部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以权谋私、违法乱纪, 严重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 势必造成人们对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产生疑惑。

当前, 我国既不是战争年代“吃草根、啃树皮”的国家, 也不是解放初期勒紧腰带、百废待兴的国家, 而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国家, 物质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条件下, 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对于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来说, 依然是十分需要的。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积极的、健康的生活态度, 一种思想境界, 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成就事业必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 也是中华民族一种崇高的美德。艰苦奋斗实质上是一种积极有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工作上表现为吃苦耐劳、勇于开拓创新, 在生活上表现为克勤克俭、勤俭节约、在学习上表现为勤奋努力、刻苦钻研;在对待个人得失上表现为乐于奉献、勇于牺牲。毋庸置疑, 这样的精神状态和行为品质, 不论在过去, 还是现在, 乃至于将来, 都具有无可争辩的精神力量。有了艰苦奋斗, 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始终保持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在物质匮乏、环境艰苦的条件下, 它能使人保持一种不畏艰难、锐意进取的意志, 去战胜一切困难, 实现远大理想;在物质丰富、生活富裕、条件优越时, 它能使人保持勤劳节俭之风, 不沉醉于物质享受, 不奢侈腐化, 继续奋发向上, 开拓进取, 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人类历史上, 不管哪个政权、哪个民族, 只要它处于蓬勃向上、健康发展的阶段, 它都保持着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而花天酒地、纸醉金迷则是它们走向腐败、衰弱的前兆。抗日战争时期, 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带领南洋华侨总会人员回国慰问抗日军民。在重庆国民党的高官用800元一桌的饭菜招待他。到了延安, 毛泽东主席在土窑里请他坐在小木凳上吃2角钱一顿的客饭。事后, 陈嘉庚先生深有感触地说:“800元的酒席, 我实在咽不下去, 2角钱的饭菜, 我感到又甜又香。一个是浪费人民的财力、物力, 一个是节约人民的财力、物力, 两者的思想作风真有天壤之别。”他认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在延安时, 看到毛泽东穿着打着补丁的衣服, 周恩来睡的土炕, 彭德怀用缴获的降落伞改做的背心, 林伯渠耳朵上用绳子系着断了腿的眼镜, 发现了红军的伟力所在, 称之为“东方魔力”, 并断定它是“兴国之光”。 (斯诺:《西游漫记》) 后来历史的发展, 证明了陈嘉庚、斯诺预见和论断的正确。淮海大战中, 国民党大将黄维被俘后死不认输, 当他亲眼目睹了刘伯承、邓小平、陈毅这些布衣将军后, 才幡然醒悟:“在下不光败在战场上, 更败在作风和精神上”。可见, 艰苦奋斗具有强大的威力, 它能起到大炮、坦克所起不到的巨大作用。

发扬客家精神,推动农村教育 篇8

一、农村教育发展困境

1. 教育资源不足

教育资源不足突出表现为师资力量薄弱和学生基础差两方面。当前,农村地区师资面临三大问题。一是产出少,相对发达地区,农村地区的学生考上好的大学比较少,不少农村的孩子即使考上了,由于交不起学费而放弃;二是回来少,那些名牌大学、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根本不愿回家乡,原因是多方面的,学非所用是一方面,此外还有待遇、环境问题;三是留不住,有些工作了一定年限、积累了一定经验的教育精英,往往身在曹营心在汉,一有机会就上发达城区,甚至到外地“攀高校”去了。萝岗区的城区和农村的教育存在很大的差距,导致畸形竞争。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教育教学的基础设施、师资力量、学生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农村学校师资力量弱,其中不乏没有教学能力的代课老师,还有一些老师一身兼几职。农村学校学生数量越来越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随着当地部分人口富裕起来,孩子被带到城区或外地接受教育,很多优秀学生也被其他学校收录。这样导致农村小学学生数量少、质量低,教师积极性受挫,最终形成恶性循环,乡村教育发展越来越困难。

2.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严重

由于金坑处于山区,又没有资源优势,很多人不得不靠外出打工来维持家庭的基本生活开支。有些村落中年人外出打工的比率高达90%。他们外出务工,把自己的小孩留给爷爷或奶奶抚养。通过调查发现有近一半以上的学生的父母双亲或单亲外出打工,这些孩子由他们的爷爷奶奶带养。我们还抽样对一些孩子进行了访谈,发现留守儿童教育存在几个突出的问题:①学习成绩差;②性格独特怪僻;③父母亲情欠缺;④孩子安全得不到保障。

以上只是粗略概括了农村教育的主要困境。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乡镇还面临一些特殊具体的困难,由于情况比较繁杂,在此不再赘述。穷则思变,农村教育急需改革,而统一思想、坚定信念是突破困境的前提条件。

二、发扬客家精神,推动农村教育

客家人具有许多优秀的传统和精神,当我们在逐步认识、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传统和精神时,如果在教育上也秉持这些精神,相信勤劳的客家人能够走出农村教育发展的重重困境。

1. 发扬崇文重教的客家精神构建教育氛围

客家先民来自人文荟萃的中原、河洛,他们秉承了中原遗风,以耕读传家,崇尚文化,重视教育,以兴学为乐,以读书为本,以文章为贵,以知识为荣。各宗族都很重视兴学育才,办好本族子弟的教育,并把这视为本族兴旺发达的大业。金坑作为“客属”区域,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只要认识、继承并发扬崇文重教的优秀传统,就能为金坑营造积极的教育氛围,提高群众支持教育的积极性。

2. 发扬客家人艰苦奋斗精神改革教育

千百年前,客家人搬迁到闽粤赣三省交界资源贫乏条件艰苦的山区。客家人为了生存,不畏艰险,凭借刻苦勤俭、艰苦卓绝、开拓进取、勇于冒险、团结奋进、独立自强的精神扎根下来,把山区建成了美好的生活家园。如今面对困难重重的农村教育发展问题,金坑人也必须要不畏困难,坚持不懈,努力创新,用客家固有的传统精神改革教育体制,为金坑教育摸索出一条切合实际的路子来。

3. 发扬兼容并蓄的客家精神吸收融合优秀的教育资源和文化

“客家”是“客居他乡”的中原人。客家人自南迁到山区就与当地的畲族等土著民族相互帮助和学习,融合吸收,共同开拓家园,创造了如今辉煌的客家文化。我们应该继承发扬这种精神,吸收和借鉴各地教育改革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用先进的教育改革成果指导教育实践,避免走弯路,积极引进优秀的教育资源,加快本地教育发展。

4. 发扬客家人饮水思源精神扶持教育

客家人用勤劳的双手、灿烂的文化扶持和教育出了一代代伟人。这些伟人热衷于家乡的教育事业,积极关注和扶持家乡教育。孙中山、郭沫若、田家炳、曾宪梓等都是客家子弟的代表,他们用实际行动来推动家乡,推进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金坑人,就应该以他们为榜样,共同努力为家乡的教育事业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上一篇:儿童画小组活动总结下一篇:小学体育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