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必修一教案

2024-07-19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教案(共8篇)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教案 篇1

1.(宁波市12~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关于物体惯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把手中的球由静止释放后,球能加速下落,说明力是改变物体惯性的原因

B.公交汽车在启动时,乘客都要向后倾,这是乘客具有惯性的缘故

C.战斗机在空战时,甩掉副油箱是为了减小惯性,提高飞行的灵活性

D.运动员在百米冲刺时,速度很大,很难停下来,说明速度越大,物体的惯性也越大

答案:BC 2.关于伽利略理想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完全是理想的,没有事实为基础的

B.是以可靠事实为基础的,经科学抽象,深刻反映自然规律的 C.没有事实为基础,只有理想推理 D.以上说法都不对 答案:B 解析:真实的实验是一种实践的活动,是可以通过一定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而实现的实验。“理想实验”是一种思维活动,是人们在抽象思维中设想出来而实际上无法做到的“实验”。“理想实验”并不是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想,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是在真实的科学实验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是以一定的逻辑法则为依据的,而这些逻辑法则,都是从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为实践所证实了的。理想实验可以深刻地揭示自然规律。3.人从行驶的汽车上跳下来后容易()A.向汽车行驶的方向跌倒 B.向汽车行驶的反方向跌倒 C.向车右侧方向跌倒 D.向车左侧方向跌倒 答案:A 解析:人从车上跳下来时,脚和地面接触时,因摩擦而停止运动,身体由于惯性而继续向前运动。故容易向车行驶的方向跌倒。

4.在水平面上有一辆匀速行驶的小车,车上固定一盛满水的碗。现突然发现碗中的水洒出,水洒出的情况如图所示,则关于小车在此种情况下的运动叙述正确的是()A.小车匀速向左运动 B.小车可能突然向左加速运动 C.小车可能突然向左减速运动 D.小车可能突然向右减速运动 答案:BD 解析:如果小车正在向左匀速运动,突然加速,则碗中的水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有的速度,就会向右洒出,故B正确;如果小车正向右匀速运动,突然减速,则碗中的水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速度,就会向右洒出,故D正确。

5.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手段。在研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不仅需要相应的知识,还要注意运用科学方法。理想实验有时更能深刻地反映自然规律。伽利略设想了一个理想实验,如图所示,其中有一个是经验事实,其余是推论。

①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

②两个对接的斜面,让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

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时的高度;

④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水平面,小球要沿水平面做持续的匀速运动。

下列关于事实和推论的分类正确的是()A.①是事实,②③④是推论 B.②是事实,①③④是推论 C.③是事实,①②④是推论 D.④是事实,①②③是推论 答案:B 解析: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是以经验事实为基础,设想实验步骤和过程,运用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之所以称之为理想实验,是因为实验的结果是无法用实际的实验进行验证的,但是,分析推理的过程是合乎逻辑的,是严密的,是对实验过程的科学的抽象,因此得出的结论是对客观世界真实的反映,题给实验的四个步骤中,只有②是经验事实,其余是推论,分类正确的选项是B项。6.如图所示,一个玻璃杯内盛有半杯水,上面盖一块塑料板,板上放一只鸡蛋,用小木棒猛击塑料板,塑料板离杯飞出,鸡蛋却稳稳地落入杯中,请解释这一现象。

答案:塑料板受到小木棒的击打,外力迫使它改变原来的静止状态,因此会飞出。由于惯性,塑料板被击出后,鸡蛋的状态来不及改变,稳稳地落入杯中。

7.请根据图中的情景,说明车子所处的状态,并对这种情景做出解释。

答案:从图(1)可以看出,乘客向前倾,说明乘客相对车厢有向前运动的速度,所以汽车在减速。从图(2)可看出,乘客向后倾,说明乘客有相对车厢向右运动的速度,说明列车在加速。8.常见的柴油机、电动机等机器的底座非常的沉重,而参加作战任务的战斗机却要抛掉副油箱(如下图)以减小重量,这是为什么呢?你能解释一下吗?

答案:惯性的量度是质量,而且是唯一的量度。柴油机、电动机等机器在使用时往往要避免它们发生移动,所以要增加它们的质量,以增大它们的惯性。而战斗机在执行战斗任务时,为了使自己便于调节,灵活机动,就要抛掉副油箱以减小惯性。

能力提升

1.如图所示(俯视图),以速度v匀速行驶的列车车厢内有一水平桌面,桌面上的A处有一小球。若车厢中的旅客突然发现小球沿图中虚线由A向B运动。则由此可判断列车()

A.减速行驶,向南转弯

B.减速行驶,向北转弯 C.加速行驶,向南转弯

D.加速行驶,向北转弯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惯性的概念,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小球在水平桌面上向前运动,说明列车减速行驶,小球向北运动,则表明列车向南转弯。

2.如图所示,在一辆表面光滑足够长的小车上,有质量为m1和m2的两个小球(m1>m2),两小球原来随车一起运动。当车突然停止时,如不考虑其他阻力,则两个小球()

A.一定相碰

C.不一定相碰

答案:B 解析:因小车表面光滑,因此球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原来两球与小车有相同速度,当车突然停止时,由于惯性,两小球的速度不变,所以不会相碰。

3.B.一定不相碰 D.无法确定

如图所示是一种汽车安全带控制装置示意图。当汽车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刹车摆锤竖直悬挂,锁棒水平,棘轮可以自由转动,安全带能被拉动。当汽车突然刹车时,摆锤由于惯性绕轴摆动,使得锁棒锁定棘轮的转动,安全带不能被拉动。若摆锤从图中实线位置摆到虚线位置,汽车的可能运动方向和运动状态是()A.向右行驶、匀速直线运动 B.向左行驶、匀速直线运动 C.向右行驶、突然刹车 D.向左行驶、突然刹车 答案:C 解析:若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摆锤不会从实线位置摆到虚线位置,故A、B均错误;由图可知摆锤向右摆动,可知摆锤具有水平向左的加速度,故汽车加速度向左,汽车可能向左加速或向右减速,故C正确、D错误。

4.如图所示,重球系于线DC下端,重球下再系一根同样的绳B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绳的A端缓慢增加拉力,结果CD绳先断 B.在绳的A端缓慢增加拉力,结果AB绳先断 C.在绳的A端突然猛一拉,结果AB绳先断 D.在绳的A端突然猛一拉,结果CD绳先断 答案:AC

解析:受力如图所示,在绳的A端缓慢增加拉力,使得重球在足够的时间发生了微小的位移,这个过程进行缓慢,可以认为重球始终处于平衡状态,即FT2=FT1+mg,随着FT1增大,FT2也增大且FT2总是大于FT1,所以CD绳被拉断,A项对,B项错。

若在A端猛拉,由于重球质量很大,力的作用时间极短,由于惯性,故重球向下的位移极小(可以看成运动状态未来得及改变)以致上段绳的拉力几乎未增加,FT1已达到极限程度,故AB绳先断,C项正确,D项错误。

5.在如图所示的实验中,可以看到,从同一高度释放小车随着表面材料的改变而一次比一次停得远,如果表面绝对光滑,那么我们综合伽利略的实验,通过合理外推可以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实验和伽利略的斜面实验都是采用了相同的________,它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把经验事实与抽象思维结合在一起推测的方法。

答案: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理想实验法

解析:根据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本实验中若表面绝对光滑,小车将永远运动下去,不需要力来维持;两个实验都是理想实验。

6.如图所示,有一旅游爱好者,想做环球旅行。他设想乘坐一气球将自己悬浮在高空中,因为地球在自转,所以他只要在空中停留一天,就可以环球旅行一次了。你认为这个旅游爱好者的想法能实现吗?为什么?

答案:因为地球上的一切物体,包括地球周围的大气都随着地球自转而一起运动着,人乘着气球升空后。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速度随地球、大气一起运动,不计其他与地球有相对运动(如风)的作用产生的影响,升空的气球与其下方的地面保持相对静止,所以他不可能一天相对地球绕行一周。所以不能实现。

7.如图所示,一木块和小车一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小车遇到一障碍物的瞬间(设小车不反弹),则:

(1)如果小车上表面粗糙,木块将如何运动?(2)如果小车上表面光滑,木块将如何运动? 答案:(1)向右倾倒(2)向右匀速直线运动 解析:当小车遇到障碍物时,小车将停下。

(1)如果上表面粗糙,则木块上部由于惯性将继续向右运动;木块下部受到一个向左的摩擦力,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很快停止,故此时木块将向右倾倒。

(2)如果小车上表面光滑,则木块下部不受摩擦力,此时整个木块都将由于惯性而保持向右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8.如图所示,在瓶内装满水,将乒乓球用细线拴住并按入水中,线的另一端固定在瓶盖上。盖上瓶盖并将瓶子翻转,乒乓球将浮在水中。用手托着瓶子水平向右做加速直线运动,乒乓球在瓶中的位置会如何变化?解释你所观察到的现象。

答案:乒乓球相对瓶向右移动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教案 篇2

一、明确探究性教学的基本要求

第一, 通过演示或实例, 让学生了解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速度都有关系。第二, 依据功能关系对动能跟质量和速度的关系进行理论探究和实验探究。第三, 在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明确探究目标, 设计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 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 尽可能地得到动能跟质量和速度的定量关系。第四, 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相结合, 充分体现物理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方法,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对教材中这部分教学内容的商榷

教材中第6节课题为“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而不是探究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给出的两个参考案例的探究结果只能推知动能可能包含“速度二次方”这个因子, 这样就不能从本质上揭示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定量关系。另外, 参考案例一由于认为绳对小车的拉力等于小车的重量, 会带来一定的系统误差;参考案例二中很难做到每个橡皮条做的功都相同, 也会给探究实验的数据分析带来一定的困难。如果从功能关系出发, 利用课本上的两个参考案例的实验装置, 根据力对静止物体的功等于物体获得的动能探究计算, 可以直接探究动能跟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三、对课本上两个参考案例探究目标的改进

首先, 单位制上探究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根据功能关系, 功和能的单位都为焦耳, 即“1J=1N·m=1kg·m/sm=1kg· (m/s) 2”, 从而推知动能中可能包括质量和速度平方的因子, 然后再由实验进行探究。

对参考案例一, 平衡小车所受的摩擦力, 将小车和重物作为一个运动系统, 探究重物下落过程中对系统做的功跟系统质量和速度的定量关系。实验时, 测出小车的质量M和重物的质量m, 打下的纸带上的一系列计数点对应下落高度和速度 (如表1) , 算出重力的功mgh, 分析 (M+m) 和v2满足怎样的关系才能表示系统的动能 (如表2) 。

对参考案例二, 实验是通过改变橡皮条根数, 对小车的功依次为W、2W、3W……, 探索功和速度的关系, 从而得出“功和速度的二次方成正比”的结论。在实验中, 由于很难做到每根橡皮条的功都相同, 给实验带来较大的系统误差, 增大了探究过程的难度。为定量探究动能跟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实验中只使用一根橡皮条, 每次实验使橡皮的伸长量都相同, 在拉力做功的条件下, 改变小车的质量, 分别探究小车质量m和速度v满足怎样的关系, 才能使m、v组成的关系式的值都相等。在探究中发现, 改变小车的质量m, 对小车做的功相同时, 总有m和v的二次方的乘积相等。进而得到动能的表达式中包含质量和速度的二次方的因子。

四、在理论探究中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和逻辑推理能力

新课程教学理念要求我们把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 将知识的学习寓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之中。除实验探究外, 运用已有的知识, 通过缜密的推导, 得到新的知识或理论也是常用的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在探究动能跟质量和速度的关系以及动能定理的教学过程中, 以“功能关系”为主线, 对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用水平拉力做功, 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和速度位移公式, 导出力对物体的功等于物体获得的动能, 建立“动能等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二次方乘积的一半”的概念, 这样的推导过程, 思路清晰, 逻辑严密, 易于学生理解, 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在教学内容安排上, 先进行动能概念的理论探究, 再设计合理的实验验证, 就避免了复杂的实验探究过程, 降低了教学难度。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教案 篇3

教学内容:梳理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及梳理本单元在高考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题

一、单元体制:本单元共三篇课文

《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三篇文章从题目上看均属散文,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神就是文章的情,形散而情聚,情感这条红线贯穿文章的始终。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然后重点读《记念刘和珍君》的第2部分及第4部分,体会《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当中的情感: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学生自主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小狗包弟,概括文章大意,然后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3.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体会其中蕴含了什么思想情感,学生自主探究,交流,教师汇总:

二、链接高考:在考场中出现的与本单元相关的语言运用题

1.(教师投影,学生欣赏)为刘和珍写一则颁奖词(4分)

刘和珍——在黑暗的时代中,你没有沉论;在严酷的高压下,你没有沉默;在枪弹的攒射中,你依然前行。虑及民族存亡,你黯然泣下,为了国家复兴,你奋然前行。你如流星刹那间闪过,却爆发出夺目的光茫。

2.教师再投影课本中其他几个人物的颁奖词,学生欣赏

易水清寒,夺人心魄,因为它知道自己送走的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你的勇气砥砺了你手中的匕首,你手中的匕首又将你的名字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太子丹的邀请只是你义无反顾的契机,真正让你勇者无惧的是你心中的信仰;为国为民,才是侠之大者!(荆轲)

千军万马,战火纷飞,你是未能加冕的帝王;爱恨情仇,尔虞我诈,你是未能立业的英雄。但你的霸气是许多帝王所不及的,你的豪情是许多英雄所缺少的。霸王不成霸业却一样名垂千古。(项羽)

含垢忍辱,你用顽强之志铸就了史家之绝唱;废寝忘食,你用赤诚之心完成了无韵之离骚。一部《史记》,讲述着一个史学家应有的良知;一部《史记》,见证了一个史学家对历史的忠贞;一部《史记》,记载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我们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司马迁)

3.请同学们根据以上的几个人物颁奖词,思考:究竟应该怎样写颁奖词?颁奖词的写作

4.教师再读一则颁奖词,让学生猜写的是谁,进一步体会上面的写作方法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了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了“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刘伟)

三、作业:请大家尝试为霍金写一则颁奖词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教案 篇4

知识与技能:理解同源染色体、四分体、减数_的概念;能说明精子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模拟出精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2.通过观察图片、动画,提高识图、绘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减数_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了解生命是运动的、有规律的。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减数_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过程。

难点:模拟减数_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忆有丝_各时期的特点并播放有丝_多媒体课件,教师总结出有丝_重要的特点是遗传物质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_的结果是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与亲代细胞一样。

Ppt展示三口之家的图片,图示有性生殖的过程。设疑:正常人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有46条(23对),由学生尝试把图中受精卵、精子、卵细胞的染色体情况标出。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归纳:生物体是保证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必须减少一半,即通过减数_而非有丝_。

(二)动画演示,共同探究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初步了解减数_的相关信息(以精子的生成为例)。

问题:减数_的概念,场所和结果;产生精子的原始细胞即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之后继续设疑:精原细胞在减数_过程中,染色体是怎样减少一半的?又是减少了怎样的一半?学生根据有丝_的知识发表自己的猜想。

教师肯定学生的猜想,动画演示精子形成的全过程。

设疑:减数_是怎样进行的,染色体数目是如何减少的呢?减数_过程中,染色体发生了哪些行为变化呢?

1.动画演示: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过程。

学生观察分析减数次_间期精原细胞变为初级精母细胞时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了解染色体数量和DNA含量变化情况。

2.动画演示:同源染色体联会时的动态变化和四分体形成过程。

提问:减数次_前期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配对的是怎样的染色体,图中有几个四分体?点拔学生总结出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的特点。

3.动画演示:减中期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减后期同源体分离。

提问:减中期和后期染色体发生了怎样的行为变化?同源染色体能否有另一种分离情况?学生总结归纳表述。

4.动画演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教师点拔:一个精原细胞_只能发生其中的一种形成二种类型的精子,多个精原细胞_,各种情形都能发生因而产生的精子具有多样性

5.动画演示:次级精母细胞形成过程。

提问: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与初级精母细胞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减少了怎样的一半?学生分析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DNA含量,染色体特点(无同源染色体,有染色单体)。

提问:次级精细胞会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减数第二次_?染色体数还会再减半吗?学生预测减数第二次_。

6.动画演示:次级精母细胞到精子的过程。

提问:精细胞中染色体数目,DNA含量,染色体特征与精原细胞相比有什么变化?为什么精子寿命很短?精子还能再_吗?

总结:精子形成需要经过变形,丢弃大量细胞质,仅保留了细胞核和极少量细胞质,所以精子寿命短,精子不再_,因此减数_无细胞周期。

7.再完整播放一遍减数_全过程,引导学生总结减数_过程:提问:减数两次_各时期细胞名称是什么?染色体有哪些行为变化?

(三)动手体验,形成概念

引导学生用橡皮泥模拟减数_全过程,加深对减数_过程的理解。

之后提问:什么是减数_?学生分析进行减数_的生物、细胞、时期、过程、结果,从而总结出减数_的概念。

(四)小结作业,课外延伸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 篇5

(一)知识与能力

简述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条件及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细胞的基础知识,分析细胞工程的理论基础;

2.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动物细胞培养的学习,体会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关注细胞工程研究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二、教学重难点

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及条件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展示两幅烧伤程度不同的病人图片。

师:俗话说:“水火无情”,火灾过后,都会有烧伤病人。在治疗烧伤病人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烧伤病人的健康皮肤进行自体移植,但对一个大面积烧伤的病人却无奈,用他人的皮肤来源不足,而且会产生排异反应。怎样获得大量的自体健康皮肤呢?这个难题,动物细胞工程为我们找到了解决办法。

【设计意图】利用经典图片引入课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二)动物细胞培养概念

动物细胞培养就是从动物机体中取出相关组织,将它分散单个细胞,然后放在适宜的培养基中,让这些细胞生长和增殖。

(三)动物细胞培养过程?

培养动物所用的细胞大都取自胚胎或出生不久的幼龄动物器官或组织。

将组织取出来后,先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等使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然后配置成一定浓度的细胞悬液。

放在培养瓶中的具有一定浓度的细胞悬浮液在培养箱中培养的过程叫做原代培养;随着细胞生长的和增殖,培养瓶中的细胞越来越多,需要定期地用胰蛋白酶处理使细胞从瓶壁上脱离下来,配制成细胞悬浮液,分装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培养瓶中培养,这称为传代培养。传代细胞中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的叫做细胞株;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并且带有癌细胞的特点,这种传代细胞叫做细胞系。

(四)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

1.无菌、无毒的环境:对培养液和所有的培养用具进行无菌处理,还可在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此外,应定期更换培养液。

2.营养:合成培养基中有葡萄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通常需加入血清、血浆等。

3.温度和pH:适宜温度为36.5℃±0.5℃?,适宜pH为7.2-7.4?。

4.气体环境?:主要是O2和CO2。

(五)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应用?

1.生产生物制品:如病毒疫苗、干扰素、单克隆抗体等;?

2.健康细胞培养;

3.作为基因工程中的受体细胞;

4.科研方面:筛选抗癌药物、治疗和预防疾病等。

(六)思考讨论

1.为什么选用动物胚胎或幼龄个体的器官或组织做动物细胞培养材料??

答:因为这些组织或器官上的细胞生命力旺盛,分裂能力强。

2.为什么培养前要将组织细胞分散成单个细胞??

答:成块组织不利培养,分散了做成细胞悬浮液利于培养。?

3.在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为什么要用胰蛋白酶对取出的动物组织进行处理??答:胰蛋白酶处理动物组织,可以使动物组织细胞间的胶原纤维和细胞外的其他成分酶解,获得单个细胞。

4.细胞株和细胞系有什么区别?

答:细胞系的遗传物质改变,具有癌细胞的特点,失去接触抑制,容易传代培养。?

5.动物细胞培养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较植物组培培养基有何独特之处??

答:主要成分: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和动物血清等;独特之处有:A.动物细胞培养液为液体培养基;B.动物细胞培养液的成分中有动物血清等,而植物组培培养基多数选取蔗糖为营养物质。

6.动物细胞培养能否像绿色植物组织培养那样最终培养成新个体??

答:不能,动物细胞培养只能使细胞数目增多,不能发育成新的动物个体。

动物细胞培养是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的重要研究手段,教师在介绍了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条件之后,可以通过问题式探索,让学生深层次地了解动物细胞培养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教案 篇6

The health of the famous picture, painted by Leonardo Da Vinci in 1505, is getting worse by the year, according to the Louvre Museum(卢浮宫博物馆) where it is housed.

“The thin, wooden panel on which the Mona Lisa is painted in oil has changed shape since experts checked it two years ago,” the museum said. Visitors have noticed changes but repairing the world’s most famous painting is not easy. Experts are not sure about the materials the Italian artist used and their current chemical state(化学状态).

Nearly 6 million people go to see the Mona Lisa every year, many attracted by the mystery of her smile. “It is very interesting that when you’re not looking at her, she seems to be smiling, and then you look at her and she stops,” said Professor Margaret Livingstone of Harvard University. “It’s because direct vision (视觉) is excellent at picking up detail, but less suited to looking at shadows. Da Vinci painted the smile in shadows.”

However, the actual history of the Mona Lisa is just as mysterious as the smile. Da Vinci himself loved it so much that he always carried it with him, until it was eventually sold to France’s King Francis I in 1519.

In 1911, the painting was stolen from the Louvre by a former employee, who took it out of the museum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hidden under his coat. He said he panned to return it to Italy. The painting was sent back to France two years later.

During World War II, French hid the painting in small towns to keep it out of the hands of German forces.

Like many old ladies, the Mona Lisa has some interesting stories to tell.

11. What does the writer mean by “time is catching up with the Mona Lisa”?

A. The painting woman is not so beautiful any more.

B. Ageing is something that affects us all.

C. The painting needs repairing.

D. At such an old age, she is no longer popular.

12.. What makes the repair work difficult?

A. The wooden panel is thin and old.

B. No one knows exactly what materials were used to create the painting and how it might respond to treatment. C. The health of the painting is suffering.

D. Experts can’t agree on how to carry out repairs.

13. What makes her so mysterious according to Professor Livingston?

A. The materials the Italian artist used. B. The way she smiles.

C. The way Da Vinci painted the smile. D. It plays a trick upon the human eyes

(3)Habits, whether good or bad, are gradually formed. When a person does a certain thing again, he is driven by some unseen force to do the same thing repeatedly, then a habit is formed. Once a habit is formed, it is difficult, and sometimes impossible, to get rid of. It is therefore very important that we should pay great attention to the formation of habits. Children often form bad habits, some of which remain with them as long as they live. Older persons also form bad habits lasting as long as they live, and sometimes become ruined by them.

There are other habits which, when formed in early life, are of great help. Many successful men say that much of their success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certain habits in early life, such as early rising, honesty and so on.

Among the habits which children should not form are laziness, lying, stealing and so on. These are all easily formed habits. Unfortunately older persons often form habits which could have been avoided(避免).

We should keep away from(远离) all these bad habits, and try to form such habits as will be good for ourselves and others.

14. ________ are formed little by little.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教案 篇7

目录, 是正文前列出的篇章名目, 是教材的主要组成部分, 它往往隐含着十分重要、相当丰富的内涵, 与正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目录是全书的总蓝图, 也是教材的总纲, 对整个教材内容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教材的每一个章目、节目是对该部分内容的高度提炼和概括。历史教材目录的编排充分地反映了历史课程内容的相互联系, 科学地体现了知识的相关性、连续性和整体性。把握了目录也就是把握了整个知识体系, 可以说目录是学习的一把金钥匙。科学、合理地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目录, 将对教学起着积极的作用。

一、在新教材开始使用时, 利用目录介绍全书内容、结构, 做到“纲举目张”

从心理学上来讲, 教学过程是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接触教材的基本结构, 从宏观上大概了解其内容, 然后再去学习那些相关的具体知识, 也就是从整体到部分, 这样才利于理解和掌握, 而目录正是教材的基本结构。因此, 在开始学习新教材时, 我们要让学生首先接触并把握目录。以人教版《历史》必修一为例, 从目录上看, 全书共8个单元, 有27课, 通过观察目录我们可以知道两点:1.《历史》必修一是以人类政治活动发展主线及其时段性政治发展特征为基本内容的。比如, 单元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关注的是古代中国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沿革和影响等, 描绘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和趋势。又如单元三探讨的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可以说, 必修一中的每个单元都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某个国家、区域或某一类社会形态中政治发展的实质性特征。2.教材采取了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 坚持了古今贯通、中外相连的整体性原则。让我们来看看必修一的目录, 单元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单元三“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单元四“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五“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单元六“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单元八“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很明显, 我们可以发现教材是按照古代中外史、近代中外史、现代中外史的思路来编写的, 目的是在时序上加强中外史的比较。

这样从一开始就利用目录对全书的内容、结构进行概括性的介绍, 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大概的知识结构, 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程的内容和编排, 从宏观上掌握教材体系, 建构知识网络。了解了教材的大体内容和编排体系, 再去学习具体的每个单元、每一课的内容, 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

二、在新单元开始学习时, 利用目录介绍教材的章节结构或单元知识结构

通过目录小标题, 可以揭示每章节与节之间的关系, 有助于明晰本单元历史发展的线索。比如, 单元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主要有“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四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内容丰富, 源远流长, 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主题和特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是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经历了一个产生、巩固、完善、强化的演变过程。秦朝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以后由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逐步发展, 到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了顶峰。中央集权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样利用目录让学生了解单元知识结构, 对学生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具有良好的效果。

再如, 单元八“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主要有三课“两极世界的形成”“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本单元在内容设置上分三个阶段, 展示了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全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以前的世界政治格局, 战后初期形成了以美国、苏联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 导致两极世界格局的形成。而后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则有力地冲击了二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 出现了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时至今日,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依然是一个发展趋势, 它的最终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由此可见, 各课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只要我们注意和挖掘出这些目录中蕴涵的用意和宗旨, 通过目录来理解内容, 明晰历史发展线索, 全单元内容就会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这将有助于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过程, 加深对教材中历史知识的理解。

三、在历史复习课中, 利用目录构建知识网络, 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当历史课程进入复习阶段时, 学生对教材内容已有初步掌握, 为了将学生平时所学的零散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可以利用目录中所列标题为路标, 提纲挈领地进行复习, 穿章破节地提炼出教学内容的核心知识。在复习的过程中, 根据目录对所学内容进行一个宏观系统的回顾和把握, 探求章目、节目和子目之间的联系, 做到融会贯通、深化理解、形成网络, 这样既能使学生强化以前所学的知识, 又能使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所学内容。

在历史复习课中, 不论是复习一章还是一册书都可以充分利用目录来进行。在完成了一个单元的学习后, 可以“章”为主干、“节”目录为侧枝进行复习, 认识每一节 (课) 内容在整章 (单元) 中的地位和作用, 对知识进行简单的梳理, 系统整理阶段性所学知识, 让学生能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去重新领悟的知识, 逐渐构建起章节知识框架。在学习完全册书后进行总复习时, 可从章目入手, 让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重新回顾、梳理综合, 从总体上宏观地掌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和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并进行知识的再整合和系统化, 构建知识网络, 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当学生也能习惯性地以目录为纲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时, 也就能够理清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重大的历史事件, 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就会更加全面、深刻、系统。这样利用目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的养成。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教案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形象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182-02

鸦片战争是必修一第四单元的第一课,学生在学习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后,能认识到近代西方已经走上近代化的道路,因此笔者将鸦片战争一课为例进行详细论述。在学习鸦片战争的时候,笔者不再仅仅局限于战争本身,而是以文明史观为基础,从世界的角度来看待这场战争,客观、理性、全面地分析这场战争。由于高中历史教材比较分散,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整合鸦片战争的相关内容,将课本内容梳理为四个部分:战争因何而起、战火为何再燃、战争为何一败再败、战争有何影响。

导入部分:

笔者在ppt上展示罂粟花的图片,并进行解说:“看似漂亮的花朵,她的果实却被制成一种毒药,我们俗称的大烟。以鸦片冠名的这场战争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永久的烙印,但是战争仅仅是因为鸦片而起吗?”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

第一部分:战争因何而起

(1)给出1840年前后的中国与世界的地图,让学生从地理位置上找出当时的中国和英国所在地。19世纪上半叶世界上最主要的航海工具是帆船,从英国航行到中国要花费4个月的时间。中英两国相隔如此遥远,为什么会爆发战争?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产生探究的愿望:战争因何而起。

(2)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材料一:“那时候,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在官僚、地主手里,农民丧失土地的现象十分严重。清朝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军备废弛。面对西方殖民者的威胁,清政府仍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必修1第10课》

笔者设问: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是什么样的情况?

学生基本能总结出来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和对外政策的特点,教师最后总结,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农业文明阶段。

(3)鸦片战争前的英国

材料二:“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工业基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产品不再满足于国内市场,需要销往更广阔的世界市场;而工厂所需要的原料也要来自世界各地。”

——《必修2第7课》

笔者设问:1840年前后的英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怎样的要求?

通过这段材料,学生可以认识鸦片战争前的英国已经进入到先进的工业文明阶段,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很大。

材料三:柏金汉(英国资产阶级代表)公开演讲说,“中国有庞大的人口,其人富有积极消费的性格,如果把那个国家的市场开放给自由贸易商人,英国货物在那个市场上的销售量会比其余全世界上的总销售量还大。”

笔者设问:英国资产阶级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段材料的分析,学生可以认识到工业文明对外的扩张性。鸦片战争的爆发其实是中国农业文明与英国工业文明的碰撞,这是一种必然。

(4)英国打开中国大门

文明交流的最初形式:敲门——中英正常贸易

英国:输入中国的是呢绒、布匹、棉纺织品和金属制品。

中国:输往英国的是茶叶、生丝、瓷器。

引导学生观察两国的产品有何特点,通过中英最初正常贸易情况的介绍,学生初步了解到中国当时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英国已经开始实行机器大生产,急需原料和市场,然而中英贸易中中国却处于出超,英国则是入超;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文明的相互碰撞:推门——鸦片的意外获利

虎门销烟:1839年6月。

文明之间的冲突:砸门——发动战争

英国人对虎门销烟的反应:“(虎门销烟) 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给予销毁!这是我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狠狠地教训它!要迫使它开放更多的港口,要保护我们天经地义的合法贸易!”

1840年,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绵挑衅,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8月,清政府屈辱求和,签订以《南京条约》为首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包括《南京条约》附件《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第二部分:战火为何再然

笔者设问:请同学们结合《南京条约》的条约的内容分析,英国急需打开中国市场的要求得到满足了吗?引出在获得议税、五口通商等特权后的英国为何又在14年再次发起战争呢?

材料四:"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的修订……我们可以希望,英、法、美交涉人员通力合作……将更能影响中国政府去履行对目前事情的改进。 "

——1854年2月13日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英国人以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市场会迅速打开,现实却是和中国开放贸易十年之后,并没有出现大的变化,消费能力甚至落在巴西和土耳其后面,这则材料展示中国自然经济为统治地位的农业文明对先进工业文明的阻止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工业文明的扩展性却是不可阻挡的。中国错失了最初主动顺应世界潮流的机会,那最后的结果就只有在被侵略中被迫走上向工业文明转型之路。

第三部分:战争为何一败再败 (1)课堂讨论:

材料五:关于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大体上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集中于观念层面,认为失败的原因在于安于现状、不顾实事、自我封闭;一种观点集中于中国落后层面,认为失败的原因在于中英之间的差距,中国是以落后的政府、落后的武器和落后的社会对抗先进的政府、武器、社会;有人将中国失败的原因归于政策和人的因素,认为失败原因在于清军缺乏训练,纪律较差以及政策战守不定等等。

这个部分,笔者让学生充分讨论,说出自己找到的原因,有点学生认为是军事,有的学生认为是观念层面,有的学生认为是政策。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最后还是有学生能从军事、观念、政策等方面揭示出中国失败的原因是落后的封建主义无法抵御新兴的资本主义,落后的农业文明无法抵御先进的工业文明。中国没有认识自身的落后,所以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社会迈进之路充满了艰辛和苦难。在学生讨论完之后,笔者进一步补充资料,加深学生对此的认识:“大清帝国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多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它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18世纪英国人马嘎尔尼对大清的观察)

第四部分:战争有何影响

(1)师生共同梳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以及条约所涉及的主权类别

领土主权:割香港岛、九龙司地方一区、俄国强占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

贸易主权:开口通商

关税主权:英国进出口中国的关税,由双方协定

司法主权:领事裁判权

领海主权: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2)如何看待鸦片战争的影响

这个部分笔者也是让学生进行自主发言,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认识到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中国在主权和领土完整、社会性质等方面发生的变化,除此之外,有个别学生视野比较开阔,知识储备较丰富的学生能说出来鸦片战争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进步,却缺少相应的史实来支撑。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整合必修一、必修二和必修三的相关知识点,补充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的变化:

政治方面: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颁布《资政新篇》,虽未能实行,但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想法却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经济方面:19世纪60年代兴起,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创办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在洋务运动的诱导等原因下,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思想方面:林则徐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成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在《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中国传统“天朝上国”思想在逐渐转变。

社会生活:衣食住行、习俗礼仪都在迈向近代化。

最后的材料补充:

材料六:“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仅仅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重新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

——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

材料七:“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撼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笔者最后的总结: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屈辱史的开端,我们看到灾难的同时也应看到,中国在屈辱挨打中开始抗争,开始探索,开始融入世界,开始寻求自身的强大。

上一篇:中考作文写作指导:抑扬交错法下一篇:秋天景色的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