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的认识综合练习课教案

2024-05-24

千米的认识综合练习课教案(共11篇)

千米的认识综合练习课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长度单位的概念,掌握换算方法。2.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各种简单计算。

3.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综合能力。[教学过程]

1.巩固练习。教师问:

(1)你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2)它们之间的进率分别是什么?

(3)你们能用手势分别表示出它们大约有多长吗? 订正:(1)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2)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教师还可以告诉学生,用手指来分别表示长度单位及其进率。

如:小拇指表示毫米,无名指表示厘米,中指表示分米,食指表示米,大拇指表示千米。大拇指与食指之间的距离最大,(1千米=1000米)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0,其它相邻手指之间的进率都是10。

(4)填空。

①7千米=()米 ⑨1000米=()千米 ②9米=()分米 ⑩40分米=()米 ③3米=()厘米(11)600厘米=()米 ④80000米=()千米(12)500毫米=()厘米 ⑤300分米=()米(13)16分米=()厘米 ⑥9100毫米=()分米(14)70毫米=()厘米 ⑦150厘米=()分米(15)4米=()毫米 ⑧6000米=()千米(16)48000米=()千米

订正:①7000 ②90 ③300 ④80 ⑤30 ⑥91 ⑦15 ⑧6 ⑨1 ⑩4(11)6(12)50(13)160(14)7(15)4000(16)48 教学意图:为了使学生巩固知识,设计的这些题都是比较容易的,有助于同学更好地记忆。在学生做练习的时候,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对于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进行指导和帮助。

2.巩固练习。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订正:1千米 2千米 3000米 4000米(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订正:床长2米,别针长34毫米,桌子高80分米,轮船每小时行20千米。(3)下图表示两条铁路的长度。

看图算出:

北京——南京——上海()千米

北京——武昌——广州()千米

订正:北京——南京——上海

1157+305=1462(千米)北京——武昌——广州 1229+1084=2313(千米)

(4)武汉长江大桥长1670米,南京长江大桥长6772米,哪座桥长?长出多少米?

订正:6772米>1670米

南京长江大桥长。6772-1670=5102(米)

答:南京长江大桥比武汉长江大桥长出5102米。

(5)运动场跑道一圈是400米,小明坚持每天跑3圈,他每天跑多少米? 订正:400×3=1200米 答:他每天跑1200米。

(6)从甲地到乙地,如果骑自行车每小时行15千米,4小时到达。如果乘汽车只需2小时,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订正:15×4=60(千米)

60÷2=30(千米)

答:汽车每小时行30千米。

(7)小兵身高1米2分米,小军的身高比小兵身高的2倍少9分米,小军身高是多少?他们俩谁高,高出多少分米?

订正:1米2分米=12(分米)

12×2=24(分米)24-9=15(分米)15-12=3(分米)

答:小军身高是15分米,小军比小兵高3分米。(8)填空。

①37毫米+53毫米=()毫米=()厘米 ②1千米-100米=()米

③58分米-18分米=()分米=()米

订正:①90毫米,9厘米 ②900米 ③40米分 4米

教学意图:通过题目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观察、分析、推理等各方面的能力。

3.思考题。

有一些大小相同的铁环连在一起拉紧后如下图:

这样的铁环两个连在一起有多长?三个呢?

订正:首先把4厘米变换成40毫米。然后用几个铁环的长度减去它重叠的部分,即两个铁环连在一起长:40+40-5-5=70(毫米)。三个铁环连在一起长:40+40+40-5-5-5-5=100(毫米)。

千米的认识综合练习课教案 篇2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些小数,老师报几个小数,你能写出来吗?

师:0.8、0.08、0.008、309.309、1.1

生在纸上写下所听到的小数,检查正误。

师:你能读出这些小数吗?

生:(读略)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你对这些小数(刚听写的小数)有哪些了解?

生1:0.8是一位小数;0.08是两位小数;0.008是三位小数。

生2:0.8表示十分之八;0.08表示百分之八;0.008表示千分之八。

生3:0.8表示8个0.1;0.08表示8个0.01;0.008表示8个0.001。

生:0.8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0.08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0.008的计数单位是千

分之一;

师:刚才同学们是按小数位数来分类,还可以怎样分类呢?

教师利用板书引导学生比较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区别。

生:小数的整数部分可以是0,也可以是非0的其他整数。

(师画出分类集合图,略)

师:309.309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读法一样吗?所表示的含义一样吗?

生:读法不一致,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小数部分只要依次读出就行了。

生:整数部分表示309个一,小数部分表示309个0.001。

师:1.1里两个1还一样吗?一共有多少个0.1呢?为什么?

生:不一样。一个个位,一个十分位。

生:个位一个一,十分位一个0.1。

生:1.1里有11个0.1,因为1里面有10个0.1,加1个0.1,是11个0.1。

生:1和0.1的进率是10.

(教师相机将数位顺序表补充完整)

……

【反思】

1、有意识渗透分类思想,感受分类的作用和美妙

布鲁纳指出,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记忆,领会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数学教学就是要求学生学会概念、法则、性质等具体的数学知识的同时,领悟并逐步掌握蕴涵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实现对数学本质的理性认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即便学生的年龄很小,教学内容比较简单,但积极地又能够适时、适度、适当地由浅入深地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基本数学思想也是极其必要的。如符号化思想、分类思想、化归思想以及对应、集合、统计、代数、建模、数形结合思想等。本节课重点渗透的是分类思想。

通过“你对这些小数(刚听写的小数)有哪些了解?”的问答,学生掌握了根据小数位数进行分类;通过“刚才同学们是按小数位数来分类,还可以怎样分类呢?”的问答,学生知道了小数还可以分成整数部分是0和非0的两类小数,并观察到分类集合图。感悟到不同的分类标准就有不同的分类结果,感受分类标准的多元化和分类结果的多样性,领略数学世界的神奇与美丽,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2、有意识建构知识体系,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数学教学就是要求学生学会构建知识板块,形成知识体系。这里教学设计的目的性很强,就是要通过练习让学生学生掌握“小数的数位顺序及计数单位”。首先,听写五个小数检查正误后问学生:“你能读出这些小数吗?”,用语文课上经常用到的听写方式进行了小数读写法的练习。然后,利用0.8、0.08、0.008三个小数梳理出小数的意义和计数单位,并相机填在数位顺序表里,学生很容易看出与整数数位顺序表形成一个完整体系。接着,围绕小数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读法的区别、小数的组成展开设问。尽管学生对小数部分的读法会受整数读法的干扰,但由于学生对整数读法非常熟练,学生经常说小数,通过这样教学强化了小数部分的读法。数的组成练习深化了对计数单位、数位顺序的理解。学生通过理解1.1的组成和观察完整数位顺序表的板书,领悟到个位1与十分位1的进率是10,为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的学习做好伏笔。

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练习题 篇3

一、我会填

1千米=()米 6000米=()千米 1米=()分米

70毫米=()厘米 8分米=()厘米 9厘米=()毫米

40分米=()米 700厘米=()米 9分米=()毫米

15米=()分米 100厘米=()米 4米=()毫米

3千米=()米 80毫米=()厘米 8米=()厘米

3米2分米=()分米 8米4分米=()分米 7分米8厘米=()厘米 6厘米8毫米=()毫米 42分米=()米()分米 43分米=()米()分米 78厘米=()分米()厘米 3厘米=()分米()厘米 85分米=()米()分米 97分米=()米()分米 77厘米=()分米()厘米 16厘米=()分米()厘米 10 米7 分米=()分米 17 米=()cm=()分米 2 米=()分米()厘米 1 米-36 厘米=()毫米 57分米-17分米=()分米=()米 1米-6分米=()分米

1500米-500 米=()千米 38米+1千米=()米

2米-1米3分米=()分米 5厘米-2厘米7毫米 =()毫米 15毫米+35毫米=()毫米=()厘米

21毫米+79毫米=()毫米=()厘米=()分米 38分米-18分米=()分米=()米 46厘米+54厘米=()厘米=()分米=()米

7分米4厘米-3分米5厘米=()厘米 37厘米—17厘米=()厘米=()分米 22毫米+38毫米=()毫米=()厘米

8m=()dm 8km=()m 3dm=()cm 7cm=()mm 50dm=()m 90mm=()cm 60cm=()cm 5000m=()km 2m=()cm 1m=()dm 7km=()m 9cm=()mm 70dm=()m 70mm=()cm 60cm=()dm 2000m=()km 8m=()cm 2900m-1km =()km()m 2800m-1km=()m

二、在○里填上> < 或 =

8千米○6000米 1米50厘米○1米5分米 6毫米○4厘米 4厘米○4分米

9分米○2米 320米○5千米 300分米○300厘米 5厘米○7毫米

9毫米○3厘米 18毫米○1分米 34毫米○2厘米 1米○100厘米

60毫米○6厘米 8分米○90厘米 3分米○230毫米 50毫米○5厘米 5毫米○1厘米-2毫米 3分米○100厘米

三、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蜡笔长6()

2、跳绳长2()

3、课桌高7()

4、粉笔长75()

5、钢笔长14()

6、小明的身高是140()

7、10张纸厚1()

8、旗杆高9()

9、讲桌高85()

10、1分硬币的厚大约是1()

11、数学书的厚大约是5()

12、从安康到西安的路程大约是200(),坐客车大约3()能到达。

四、判断对错,对的在后面打√号,错的打×号

蜡笔长6毫米()跳绳长2厘米()课桌高7米()粉笔长75分米()小名身高134米。()一根绳长15分米。()一块橡皮厚1米。()10分米=1厘米。()

五、估测,用线把相对应的左右两边连起来

公路宽 10分米

一把钥匙 6米 一支圆珠笔 170厘米

课桌长 40毫米

邓老师高 13厘米

六、动手操作题

1、量出数学作业本的长约是()分米,厚是()毫米。

2、我们的铅笔盒的长大约是()分米。

我们的数学书的长大约是()分米。我们课桌的高大约是()分米。

3、画一条比5厘米8毫米长2毫米的线段。

七、应用题

1、三年级的小刚去年种了一棵70厘米高的小松树,现在已长到1米2分米高了,这棵小松树长高了多少?

2、一条彩带小红用去了全长的一半,小丽用去了剩下的一半,这时候还有4分米,这条彩带原来长多少分米?

3、一根8分米长的绳子,对折再对折后,每段绳子有多长?

4、一支铅笔原来长8厘米7毫米,用去了9毫米,现在这支铅笔有多长?

八、趣味数学

小马虎昨天写了1篇数学日记:

今天,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系好了一条长大约6厘米的红领巾,和老师同学们坐了一辆长大约6毫米的公共汽车去春游。我在一棵大约8厘米高的树边吃了一大约2毫米长的红肠。然后捉了一只大约6分米长的蚂蚁。

《千米的认识》总评课 篇4

——《千米的认识》总评课

《千米的认识》是沪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几何小实践”中的内容。是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已经认识了米、厘米和毫米等长度单位后,要认识的又一个长度单位。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要学习时间、重量、长度、面积、体积、容积等计量单位。计量单位的教学是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提炼,也是为学生后继数学学习的需要。

众所周知,计量单位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一直是“难啃的骨头”。而大计量单位的教学更是为许多老师不愿展示的“风景”。在这节课的研究过程中,时常听到“这节课很难上„„”,“这个很难说清楚„„”的声音,甚至得到“这节课的难度应该属于最高级,用英语的话加‘est’也不为过„„”的评价。“千米的认识”究其之难,首先难在“虚”,“千米”是一个比较大的长度单位,1千米看不见摸不着又难以测量,难以通过具体形象的模型感知体验,难以形成鲜明直观的表象;其次难在“远”,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总是建立在已有经验之上,而千米这个单位看似在生活中常见,但是它与学生已学的长度单位(毫米、厘米、米)单从数量上就相去甚远,对于学生已有的长度认知经验“千米”更像是空中楼阁。

在千米单位教学中,学生建立千米的实际量感是难点。如何让“千米”离得更近,变得更实?教师紧紧围绕“认识千米”——构建1千米的表象,通过直观感知与间接估测,寻找参照物、丰富的活动体验、一定量的生活积累,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认识“千米”、构建“千米”,了解“千米”,一步一步“走出”千米。第一步:直接架起间接,初成千米的表象

在许多学生的头脑中,计量单位就像是一团纠结缠绕的毛线球,找不到头绪。以致会出现“小丁丁家的后院面积50(平方千米)”、“小胖的书包重3(吨)”这样“匪夷所思”的答案。说明学生对于这些计量单位的概念是相当模糊的,问题就在于没有形成正确的表象。在计量单位的教学中,对其实际意义的感知是最重要的,通常老师会出示具体的模型,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等体验活动来强化量感的形成。但是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没有具体的实物模型可提供,所以教师在学生已有的长度经验的量感上,从新旧单位的数量关系出发,引导学生认识“千米”的量,拉近千米与学生已有认知经验的距离。“你们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学生从回忆旧知“毫米、厘米、分米、米”引出“千米”,初步形成“千米是长度单位”的概念。接着“比划这些单位长度”让学生立即反应出对这些单位长度的量感,“笔尖的长度、指甲盖的长度、1拃的长度和双臂展开的长度”使之更具体形象,当学生回答“1千米比不出来,要找同学帮忙”的时候,教师请10位同学上前,出示了一个“10米”的模型,学生以这一模型为标准,得出“100个这样的长度是1千米”和“1千米有1000个米”的结论。对于1毫米、1厘米、1分米和1米乃至10米,学生都是通过身上的“尺”直接感知的,通过对这些具体形象的长度延展想像,建立起1千米与10米、1米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而接驳至1千米,间接形成千米的表象,向千米迈近了一步。

“大家评”的声音——

比较欣赏的环节是王老师的引入部分,老师请同学上来演示10米的长度。学生通过对10米的长度有了感性的认识,接着就能对1000米的长度有一个大概的猜测和感知。——任雅凤 一开始复习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从学生的日常生活认识中导出千米这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引导学生,并结合实际指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在学习千米时,也是通过学校的运动场的周长等生活材料来建立千米的概念的。——陆珏卉 这一堂课着重体现新课程的这一理念:复习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从学生的日常生活认识中导出千米这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引导学生,并结合实际指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陈莉 第二步:共性架起个性,构建千米的标准

表象不稳定,是变换的,流动的,表象不鲜明,是比较模糊的、暗淡的。当实物离开眼前,脑中的印象会逐渐谈忘,当再忆时因没有参照标准而偏离实际的概念。因此,要让学生建立正确的1千米的表象,必需构建一个千米的参照标准。

对于1千米的参照标准是否必要统一,课前教师也有一定的思考。在参照物的选取上,教师选择了两类参照物:一类是共性的——老师提供的,普遍认知的参照标准;另一类则是个性的——每个学生自己最熟悉的、最容易感知的参照物。

教师提供的共性参照标准有“200米跑道,1千米相当于这样的几圈”、“2米长的短绳,几根这样的短绳可以连接成1千米”、“50米跑道,1千米相当于这样的几条”、“学校大厅高约5米,1千米相当于几个大厅相叠加”等,这些标准都是统一的,它们与1千米之间的关系也是固定的,即()个()米就是1千米,学生在建立1千米的表象过程中可以从中选择不同标准。

在个性参照标准的上,运用了“步幅”。通过“一步的距离是(),1000步大约走几米,1千米要走这样的几步”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找到“我的1千米”。由于每个人的步幅不同,所以1千米走的步数也不同,步数与1千米之间的关系会因人而异,标注了鲜明的个体特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标准来构建1千米。

“大家评”的声音——

不同的参照标准的选择,以学生为本,不是老师强加的标准,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陈蓓思 教师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找到估计1千米长度的方法:可以先找到一个标准。通过各种不同素材的选择,暗示了这个“标准”是可变的。——戚迪 第三步:体验架起感悟,加深千米的量感

表象存在于人的脑中,体验积累于人的心里,表象与体验都不能由外界输入,都不能仅靠语言加以描述,只能发生在学生的数学活动中。虽然学生对1千米已经形成了初步的量感,但是这种量感还是比较浅显、数量化的。而量感的建立离不开体验过程,教师在课前和课内组织了不同的体验活动来加深学生对千米的量感。

活动一:“智乐亲子行”。作为一项课外课前的体验活动,学生要完成“我走一步()厘米;从学校弄堂口出发向左或右执行1000步,到达(),约()米,用了()分钟。”这两项任务。考虑到学生年龄较小,走的步数也比较多,同时还要测出大概距离,任务有难度,教师采用了“亲子”的形式,请父母共同参与,一来可以保证数据的相对准确,二来让父母一起参与可以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信心和兴趣。这个体验过程对于学生建立1千米的个性标准起着决定作用,学生体验自己千步所走的长度,并了解1千米自己大约走多少分钟,从步数和时间两个纬度加深1千米的实际量感。

活动二:“百度地图测实距”。选取学校为中心周边地区的实景地图,让学生找一找平时经常行走的路线,画出从学校出发约1千米的路段,教师用百度地图索引测出实距,加以修正。活动选取学生熟悉的街区场景,在学生每天走过的路线中寻找1千米,让体验更贴近;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即时呈现实际数据,让体验更鲜活。从直接估测、修正到参照他人路线再调整自己路线的估测和修正,让体验更清晰。

“生活即课堂”。让学生走出教室,在生活这一大课堂中去体验具体的、可感的、鲜活的数学知识,从而达到主动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让学生走一走,数一数、算一算、估一估,体验、感悟“千米”的概念。

“大家评”的声音——

很喜欢这位教师安排的亲子作业,将课堂延伸到了生活中,加上与家长到互动,也增进了家庭对于学生学习的关注度。——陶佶 王佩君老师在《千米的认识》中,通过设计亲子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通过生活实践对1千米的长度有了直观的认识。使用百度地图的测距功能使学生知道自己估测路程长度实际有多长,从而对1千米的长度有了进一步的感官认识。——赵祯华 千米是一个学生较难感知的长度单位,所以本课中教师精心地收集了各种生活中的素材,特别注重“体验”两字,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1千米的长度。交流“智乐亲子行调表”的环节是本课的亮点,课前让学生通过走一走亲自体验,在课中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1千米的长度。总之,在听这节课前,我想国外上这种课,可能会带着孩子出去一起体验。听了这节课后,我觉得虽然我们国内的课堂开放性不如国外,但这节课已经在朝着体验与个性化的方向不断靠拢了。——戚迪 利用街区,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学生建立量感。教师即时在网络地图上测绘学生走路的距离,十分直观、及时,用活了课件。这一环节在电子书包学校将能更加锦上添花。——钱文超 第四步:经验架起实践,丰富千米的价值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课标》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教师要把教学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材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有价值、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知识的价值在应用,学习的价值在实践。在学生建立了千米的表象,初步形成1千米的量感后。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千米的运用,如课件显示:出租车的价目表、公路边的标志牌;判断“卢浦大桥总长8722千米()。大连路隧道长约2526米()。学校到曲阳电影院约5千米,大约走90分钟。”、“去北京旅游”填写适当的单位,这些都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场景,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正体现了知识学习的价值。“里”的认识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认知,也激发了学生对生活中数学的兴趣,丰富了“千米”的价值。

“大家评”的声音——

在学生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后,让学生了解千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如课件屏幕显示:出租车的价目表、公路边的标志牌,这样让学生再次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最后的综合题则是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吕景丽 介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特点,王老师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及尝试练习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而且王老师在课堂上还介绍了我们中国的长度单位——里,拓展了学生的眼界。——黄薇 把抽象的内容放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之中,变枯燥为兴趣,变陌生为熟知,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他们学得开心,学得轻松,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的新课标的理念。——潘艳 第五步:思考

对于计量单位的教学,通过体验建立单位量感是重点和难点。在大计量单位的教学中,如何生成较准确、形象的量感更是让老师们绞尽脑汁,煞费苦心。这节课中,教师研究深入,准备充分,素材丰富,活动到位,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近“千米”。课后,关于老师们提出的“走千步的任务设计框架太明显,是否局限了学生的体验和积极性”,“在建立参照标准过程中,时间没有突现,走1千米所需时间没有落实,导致后面的运用表现不理想”,“怎样能把百度地图用得更好”等问题我们还将继续思考和研究。

“大家评”的声音——

在活动中,从起点到终点的路程为1千米的规定对孩子的路线选择有所限制,如果改成到喜欢的地方去,并估测路程的长度,孩子们将会更积极地参与。此外,要求学生计算走几步是1千米的除法计算难度偏高,改成走几步大约是多少米或多少千米的乘法计算更为合理。——陈剑 开场引入欠妥,1000米=操场X5=跑道×20=短绳×500,看起来似乎是在练习1千米=1000米的计算。新授单位,应以帮助学生确立量感为本,练习换算为辅。而建立量感,应给予直观的(视觉)感受。比如:在最后环节,东方明珠大约500米,1千米=2个东方明珠时,可以出示P,S过的图片,2个东方明珠叠一起,等于1个1000米的线段。这样会比直接口述“1千米等于2个东方明珠”更直观。——徐碧飞 本课中可以看出老师运用了课前和课内相结合的学习策略充分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但在运用了还可以在运用的深入些,例如:10个小朋友双臂张开的距离大约是10米,可以让学生再想想一下100个人呢?再引入1000个人呢?这样可能比10个人一下子跳到1000个人强些。——刘芳 《千米的认识》是一节很难上的课。课前教师做了充分的准备:课前的调查、学生尝试感知、、、、、、这些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学习。不过这节课中学生到底对1千米知道了么?建议可以让学生自主构建一个参照物,也许效果会更好些。——吴晓文 “《千米的认识》是一节很难上的课”,正是它的“难”让我们去关注,去思考,去挑战。“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要一步一步去研究,一口一口去实践,这块难啃的骨头也会变得美味无比。

徐向颖数学名师工作室

《千米的认识》教案 篇5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记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能力目标:在认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索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米大概有多长?

2、出示米尺,让学生说说米尺的作用。

3、当我们测量数学本的宽,铅笔盒的厚度时,是不是还用米来测量?当米尺测量这些物体显得太长时,我们是引入了分米、厘米、毫米等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来测量,这些单位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4、如果我们要测量一下中心小学到动物园的路程到底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当测量路程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题)。现在我们就来认识千米。

(二)新教学

、认识千米

(1)认识10米。

在学校的操场上用卷尺量出10米,在两头插两根标枪,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然后每10米移动一下标枪,同时让学生观察,走步,了解几十米,举例说说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0米?

(2)认识100米。通过测量得到10个10米是100米,观察,然后走一走,想想100米的长度。举例说说从哪里到哪里的长度大约是100米?

(3)认识1000米。

上此的前几天体育老师已经利用体育组织学生绕操场跑道跑了4圈,每人必须跑完,跑慢没关系。学生先说说赛跑的感受,然后告诉学生跑道为20米,问实际上就是跑了多少米?

2、单位间的换算。

(1)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就是1000米(板书千米、米关系),千米有时也叫公里。

(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跑完艰苦的1千米,此时“千米”在学生的心中已经烙下了深深的印痕,那将是久远的,突破了建立1千米的观念的难点)

(2)教学

以前我们学过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互化,现在你能不能根据1千米=1000米,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请大家试一试,有困难的同学可以与同桌商量一下。

计算:3千米=()米

学生计算结果,然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再练习:2千米00米=()米

6千米30米=()米

练习后说说想法。

尝试练习:000米=()千米,并说说练习过程的依据?

再练习:10000米=()千米

尝试练习:430米=()千米()米

想:4000米是4千米,430千米是4千米30米

(3)试一试:6千米720米=()米

830米=()米

3、归纳整理长度单位

经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把长度单位全部学完了。你可以先用手比划一下各长度单位(千米除外)的长度。谁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给它们排排位?

答: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共有五个,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依次是: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相同吗?不同在哪里?

答:基本的进率关系式有四个,分别是: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

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在此基础上可以推算出以下的进率关系式:

千米=10000分米=100000厘米=1000000毫米

米=100厘米=1000毫米

分米=100毫米

小结:今天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问题?你是用哪些方法学会这些知识的?

(三)、巩固应用

学了这些知识你觉得能解决哪些问题?

那么多实际问题,后你们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问题想办法加以解决。这里老师也收集了几个问题,你们能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加以解决吗?

、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根拔河绳长12()

小冬肩宽30()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

一本数学书厚8()

北京到温州之间相距210()

杭州到温州之间相距367()

学校到温州动物园相距12()

2、有A、B、、D四种物体,它们的长度分别如下。那么最长的一种物体是()

A、680毫米

B、4分米

、2米

D、216厘米

3、你能说出一些具体例子吗?

(1)约6分米长的物体(举出2个例子)。

千米的认识教案 篇6

经过对北师大版、人教版、和冀教版三个版本教材的比较分析,我们能够发现冀教版安排在了三年级下册,资料丰富。人教版安排在三年级上册,北师大版安排在二年级上册,且关于认识千米的教学资料比较简单。人教版从长度单位“米”入手,依次感受10米、100米、1000米的距离。对于教学重点也只是千米和米的换算。北师大版从学校跑道入手,1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来认识1千米。

冀教版教材详解

冀教版在资料设计编排上,选择了学生每一天从家到学校的路程作为学习的素材。在前一天学生记录了从学校到家走多长时间的基础上做了以下安排:

一、提出了“估算一下,你家到学校有多远”的要求。教材以学生交流的方式呈现了两个人的估算结果。

二、兔博士介绍:1000米能够写作1千米,千米能够用km表示。教材给出了米和千米之间的关系式:1000米=1千米或1000m=1km。

三、学生初步认识1千米后,安排了“说一说”,让学生把自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和1千米进行比较,看看是不到1千米,还是超过了1千米,使学生进一步认识1千米的实际意义,同时尝试用千米作单位描述距离。之后经过学生熟悉的操场,进一步了解米和千米之间的联系,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四、教材另外给出两个数据:马拉松赛跑全长约是42千米(实际全长是42千米195米);我国世界闻名的万里长城全长约是6300千米。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千米在描述事物中的应用;另一方面,丰富学生关于马拉松赛跑和万里长城的数据知识。同时,经过聪聪提出的“长城仅有6300千米,为什么叫做万里长城呢?”,引出“里”的知识。

教学资料: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第3课时(教科书38页、39页),体会并认识千米。

教学目标:

1.结合自我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事物,经历认识千米、体会1千米长度的过程。

2.建立1千米长度观念,明白1千米=1000米,体会用千米作单位,表示较长的距离。

3.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感受长度单位“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体验、认识并体会1千米,明白1千米和1000米的关系。

教学难点:建立“1千米”长度观念。

本课详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测量两个地方之间的距离,能够目测,也能够步测,还能够估测或找参照物估算结果。

下头我们就来估算一下自我家到学校有多远。

首先我们根据上一课的统计,算一下自我放学回家路上用多少分钟。然后想一下自我是乘坐什么交通工具,每分钟大概行驶多少米。

同桌之间进行交流、记录、计算。

(二)观察交流

1、师:哪位同学说一说你的估算结果?

生1:我一分钟约走65米,从学校回家路上用了大约20分钟,我家距离学校大约1300米。

列式:65×20=1300(米)

生2:我一分钟走67米,回家用了15分钟,我家距离学校大约1000米。

列式:67×15=1005(米)

≈1000(米)

2、师:1000米能够写作1千米,“千米”用字母“km”表示。

即1000米=1千米或1000m=1km

3、师:谁家到学校不到1千米,谁家到学校超过了1千米(让学生依据估算的结果用千米描述自家到学校的距离)

生1:我家到学校距离680米,不到1千米。

生2:我家到学校距离1900米,超过了1千米。

4、科普小知识(出示幻灯片并观察)

师:一个操场一圏是400米,几圏是1千米

生:2圈半。

师:我国的“万里长城”全长约是6300千米。可是为什么叫万里长城呢?

学生阅读兔博士的话,了解“里”是我国以前用过的长度单位。

1千米=2里

(三)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生1:长度单位:千米用字母km表示

生2:1000米=1千米

生3:1千米大概是我家到学校那么远。

生4:万里长城名字的由来。

千米的认识综合练习课教案 篇7

2、促进学生对小数的了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体会小数的含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及简单的加减计算。

教学资源: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最近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这节课,我们就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做一些练习。

揭题。

二、组织练习。

1、练习十/

1(1)用小数表示下面各图的涂色部分。独立填写后交流汇报。

(2)第3幅图中的2个正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的5/10合起来,它用小数表示是2.5。

2、练习十/

2学生独立填写有关小数,说说每个小数的含义。

3、练习十/

3(1)先分别说说每人储蓄的钱分别是几元几角?谁最多?谁最少?

(2)指导比较:

先比较李明和张圆,再比较王小军和张圆。

先比较3个小数的整数部分,再比较9.8和9.5的小数部分。

4、练习十/

4先填数再回答问题。

5、练习十/

5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第一组题。集体订正。注意竖式的写法。得数的整数部分如果是0时,这个0不要漏写。

6、练习十/7

(1)先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2)什么是“一套衣服”?

(3)解决第一问。

(4)自己提问并列式解答。

7、练习十/8

先找规律,再接着往下写。

8、练习十/9

独立填写,后交流。

三、总结拓展。

1、讨论思考题。

2、订正以上的习题。

《认识千米》教案 篇8

《认识千米》教案

《认 识 千 米》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长度的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2、使学生学会千米与米之间的简单换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长度的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谁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一说?  2、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3、1米有多长?教师出示米尺,让学生观察。   4、估估从教室前黑板到后黑板大约是几米?黑板大约有几米? 二、教学新课:   1、导入:   如果我们要测量元上小学到南京的公路有多长,你觉得用我们所学过的这些长度单位合适吗?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个比米大得多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   2、引出“千米”。(课件出示例题图)   指出:图上所画的是铁路和公路,计量路程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也叫做公里。(板书:公里)有了长度单位千米,我们就可以说南京到北京的铁路长1160千米,南京到上海的.高速公路长274千米。   3、认识“千米”。  实践思考:组织学生在校100米的跑道上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几个100米是1000米?大约要到哪里?  组织讨论:   几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用千米作单位怎么写?(板书:1千米=1000米)   4、感知“1千米”。 (1)我们学校的跑道是多少米?几个这么长就是1千米?   5、小结。  刚才我们认识了一个比米还大的长度单位--千米,知道了1千米=1000米,了解了1千米大约有多长,下面我们来做一组练习。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1)看题、读题。说说1千米的长度。   (2)从哪里到哪里是1千米? 2、想想做做2。  (1)看题,读题,说题意。说说已知什么,求什么?  (2)独立解答,米与千米之间你是怎么换算的?   3、想想做做4。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每题该用什么长度比较合适?   4、想想做做5。 (1)你能说出4条河流的具体长度吗?你能比较它们的长短吗? (2)说出每一条河流有多少千米?    5、想想做做6。 (1)看题,读题,说题意。 (2)学生独立做第1小题,集体交流。 (3)第2、3小题中只知道南京到上海的铁路大约长300千米,怎样估算南京到济南、南京到北京的铁路大约长多少千米呢?学生讨论,汇报解决方法,汇报估计的结果。   四、课堂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3、6    

 

千米的认识综合练习课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 1千米长度的观念,知道 1千米= 1000米。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测量 1千米的方法。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 1千米的长度,掌握 1千米和 1米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让学生亲自体会生活中测量 1千米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都学过什么长度单位?你们能用手比一比 1毫米有多长吗? 1厘米、1分米、1米呢?如果测量铅笔的长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测量教室的长度呢?

我们在高速公路上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指示牌,你知道 200m是什么意思吗?还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呢?

(二)、新课学习

1. 认识千米

如果描述比较远的距离,米这个单位有点小,所以,人们就用千米来表示,今天我们来认识千米。我们也看到过路旁的里程碑上标有 50千米(km)、100千米(km)的字样,同时板书“千米”;计算比较长的路程,为什么通常用“千米”作单位?你们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

继续播放课件:

点击图片,认识千米。

2.进率

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 1千米。

你们知道 1千米和 1米之间的关系吗?(板书; 1千米= 1000米)

继续播放课件:播放课件千米的认识---点击出题后,有学生回答后,再点击出现答案及分析。

估想:

(1)1米有多长? 50米有多长? 100米有多长? 1千米的长度?(让学生闭眼想象)

(2)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猜测的吗?想一想,你还知道什么物体间的距离大约是 1千米,或者是几千米?

还记得手指游戏吗?现在请你猜一猜“大哥和二哥”之间有什么秘密?

明确:大拇指代表“千米”、食指代表“米”;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距离较远,正好表示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0。

继续播放课件:播放课件千米的认识

(三)、知识运用

1.看下图,从小林家到什么地方有 1千米远,把路线画出来。

学生汇报时,说一说想的过程。

2.实践

你们想不想体验一下走 1千米有什么感觉?想不想知道自己走了多少步就是 1千米?走了多长时间大约是 1千米?(有条件可以组织学生到操场分小组进行)

你们是怎么走的?有什么感觉?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你们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千米

1000个 1米是 1千米。

1千米= 1000米

分米

厘米

千米的认识综合练习课教案 篇10

(一)【基础练习】 师:课件出示练习题。

(二)【提高练习】

师:同学们表现这么么好,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放松一下。

1、教师拍手,请大家口答列式。或跺脚(1)每次拍3下拍4次。(2)每次拍5下拍2次。

2、师:我们再来玩一个游戏,大家来当邮递员,把一些乱七八糟的信送回小动物的家里,看看你能不能当一个好的邮递员。为什么3+3+5送不出去?

(三)【拓展练习】

同学们,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大家想不想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这样的问题呢?

课间,有些同学分组跳绳,这里就有数学问题。

1、课本49页第9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为采集数据)

看图说图意,重点说出“每组有4个小朋友跳绳,有3组,就是求3个4相加是多少?用加法或者乘法来算都是正确的。”想:每组有()个小朋友跳绳,有()组,就是求()个()相加

2、一辆小车有4个轮,3辆这样的小车一共有几个轮?用乘法怎样算?

3、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用乘法算的例子?(学生同桌合作举例并在全班展示)

4、老师也收集了有关的信息,请同学们看看这些乘法表示什么意思?

出示:A、一盒药的外包装(6粒×2板|每盒),你从这道算式中知道了什么?

B、一盒月饼,按3×2放置,猜一猜里面的月饼是怎样放的?

5、大屏幕上的应用题。

总结师:这节课我们运用了乘法的相关知识,大家都表现得非常出色。最后我们就来一次综合比赛。以列为单位,每人做一道小题,看哪一列在规定时间内题做得最多,对得也最多。哪列就是冠军。准备好了吗?老师发题,宣布开始,师巡视。强调规则。时间到。将题交给老师。比赛后,我们请听课的各位老师当裁判,每位一张,咱们一起对答案。

(宣布冠军,师 :同学间的合作非常重要。希望大家学会合作。下课。)

二年二班乘法的初步认识综合比赛

1、看图写算式(1)★★★★★★★

★★★★★★★

()个()

算式是()×()读作()乘()

(2)◆◆◆◆

◆◆◆◆ ◆◆◆◆

()个()算式是()×()读作()乘()

2、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1)7+7+7=()×()(2)3+3+3+3+3=()×()(3)8+8+8+8+8+8+8=()×()(4)0+0+0+0=()×()(5)9+9+9+9+9+9=()×()

3、写出乘法算式。

(1)4个2相加_________(2)5个4相加 _________(3)2和7相乘_________(4)3个9相加_________

4、读一读,并列出算式。

(1)3个8相加,和是多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和8相加,和是多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一个因数是6,另一个因数是5,积是多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个因数都是6,积是多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千米的认识综合练习课教案 篇11

乐至县宝林镇永和小学杨秀书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7~88页例1、例2及相应的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km)。

2、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体验1km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知道1km=1000m,知道1公里=1千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测量工具,调查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里程标志,并作记录;课前测一段距离,观察长度,并记录是多少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训练场景的录像)

教师:这星期我们学校就要举行第5届运动会了,瞧,这些同学正在加紧训练,我们来看看他们在训练什么项目。

(多媒体显示100m赛跑录像)

教师:他们在训练100m赛跑,一组有10个运动员,请你算一算,他们一共跑了多少米?请把它写在作业本上,抽学生到黑板上写。学生可能有两种写法:

学生1:1000米。

学生2:1千米。

教师:你们是怎样认识千米的?你对千米还了解些什么呢?生活中你见过它吗?在哪儿见过?

多媒体课件显示“重庆340千米成都”的公路图,指导学生想象重庆到成都的公路有多长。

提问:计量重庆到成都的公路长为什么用千米作单位比较恰当?

学生:如果用“米”作长度单位来计量重庆到成都的公路长就是340000米,这个数字比较大,我们读和写都很不方便,因此计量比较长的距离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

1、初步想象1千米有多长,理解1000米=1千米

(1)教师:(多媒体出示100米跑道)这是一个100米跑道,要多少个这样的100米跑道首尾相接才是1000米?学生:10个这样的跑道连起来是1000米。教师:对,1000米=1千米,1km=1000m。

(2)回忆自己课前测的一段距离是多少米。

小组内交流:几个这样的长度是1000米?学生汇报:

学生1:我们测量学校小操场长40米,25个小操场那么长是1000米。

学生2:学校的环形跑道长250米,4圈的长度是1000米。

学生3:我们测得跑道长50米,20个跑道的长是1000米。……

(3)教师小结:1000米也就是1千米,1千米也叫1公里。

2、活动感知,体验想象1千米的长度

(1)活动1:组织全班学生到学校的操场上(或教室里),任选8位同学排成一横排。

教师指出:8个小朋友站成一排,手拉起来大约有10米长。

80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约有多少米长?

800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约有多少米长?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000米有多长,使学生感受到1千米好长啊!在此基础上引出计量比较长的距离通常用千米作单位,1千米(公里)=1000米。

(2)活动2:学生亲自体验1千米有多长。教师先将学生分组,每组确定一组长做记录,分工合作,提出活动要求,学生分组体验1千米的长度。

方案1:学生用卷尺测出教学楼到操场的距离。记录:我走了米,走了()步,用了()分,估计走1千米用()分;我跑()米,跑了()步,用了()分,估计跑1千米用()分。

方案2:50米的跑道,走路要用()分,跑要用()分,估计走1千米要()分,跑1千米要()分。

方案3:100米的跑道,跑用()分,估计跑1千米要()分。

方案4:200米的跑道,走5圈,跑1圈用()分,跑5圈用()分。……

(3)学生汇报。先组内交流,再抽代表汇报。

学生1:我走40米,走了96步,用了52秒。

学生2:我走50米,走了106步,用了近1分,估计走1千米要20分左右。

学生3:我走100米,走了220步,用了近2分,估计走1千米大约用20分左右。

学生4:我跑100米用了48秒,估计跑了1千米大约用8分。

学生5:我绕操场跑了5圈,跑了9分5秒,好累呀!

学生6:我绕操场走了5圈,走了21分,1千米好长呀!……

3、教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亲自体验了1千米的长度,感受到了1千米很长,所以我们计量比较长的距离通常用千米作单位,1千米=1000米。

三、反思总结

上一篇:道德与法治9年级42课下一篇:爱洒古城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