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24-08-27

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共6篇)

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1

一、要以更强烈的紧迫感投入交通管理工作

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面临道路交通安全形势越加严峻,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不断增大。具体可以用三个新来概括:一是新压力。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提升了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直接体现就是汽车多了、驾驶员多了,如何在交通要素急剧增加的大背景下,通过提升我们的管理水平,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率、解决城市拥堵等现实难题是我们将要面临的新压力。二是新要求。群众对交通出行安全、快捷、顺畅的需求和期望越来越高,对道路交通管理服务和执法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少网民在网上就缓解行车难、停车难问题提出了很多意见建议,呼声十分强烈。三是新挑战。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人民群众的新要求相比,交警部门还存在着警力不足、保障不力、队伍素质和执法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如何不断完善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是我们面临的新挑战。

为此,我们必须要深刻认识形势,牢记肩负使命,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采取有力措施破解难题,更好地担负起公安交警的神圣使命、光荣职责。

二、要以更有力的措施严守交通安全底线

降事故、保畅通是道路交通管理的永恒主题,必须警钟长鸣、常抓不懈。要强化居安思危、超前谋划意识,始终着眼于保安全、保畅通的目标,一手抓严管、一手抓宣传,筑起交通安全管理的 防护网。一要严厉打击交通违法行为。坚持零容忍导向和问题导向,大力整治各类突出的交通安全管理问题,继续保持对酒驾、机动车超速、超员、违法停车等违法行为的严打高压态势。二要强化源头安全管理。要切实做好营运车、危化品运输车、校车等重点车辆和驾驶人管理,逐车逐人建立档案,确保管理管用、有效、有力。要联合交通运输部门,督促客运企业落实监管责任,对重点车辆实行严格的动态管控。要重点加大对夜间行驶的长途客车、危化品运输车检查力度,从源头上杜绝超速、超员和疲劳驾驶等严重交通违法问题发生。三要加强隐患排查整改。要经常性地对辖区内事故黑点、临水临崖高落差危险路段开展排查,务必要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不断加强警示防护等道路交通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严防发生重特大交通事故。四要深化五进交通宣传。要继续开展好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五进活动,充分借助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宣传媒介,结合城市治堵、安全出行等主题,适时策划针对性强、有效性强、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提高群众交通安全意识,营造良好的道路交通安全舆论氛围。

三、要以更优质的管理提升交通管理品质

执法是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生命线。要坚持实体和程序并重,以人民群众感受得到的方式体现公平正义,以严格、公正、文明、理性的执法来彰显交管执法公信力。一要在规范执法上下工夫。要针对交通管理执法工作中易发生问题,抓住影响执法公正、影响执法质量的重点环节,建立配套适应的管理机制,预防执法问题和降低执法风险。要以阳光执法建设为载体,将执法依据、执法结果等能够公开的事项最大限度地向群众展示,增强执法公信力。要教育民警将为民执法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多层面、多途径提升民警主体素质。二要在科技应用上下功夫。面对快速发展的道路交通和日益复杂、繁重的交通管理任务,我们要做好警力无增长条件下改善的准备,向科技管理要警力,注重在科学管理和科技手段运用上求发展、想办法,要善于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交通管理工作,抢占加快发展的制高点。三要在为民服务上下功夫。要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走进基层、深入群众,多做一些问需于民、问政于民、问计于民的实事,以实际行动满足老百姓对交警执法、管理、服务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不断提高群众对公安交管工作的满意度。

四、要以更坚实的队伍保障交通管理工作

队伍建设是保障交通管理工作的坚实基础,要继续牢固树立警营建设标杆,打造一支过硬的交警队伍。一要以领导带头示范全警。无论是开展业务工作,还是加强自身建设,领导必须要注重发挥示范带头作用,通过提出方向、明确要求,切实将领导引领作用发挥出来。二要用刚性的纪律约束民警。要强化平安从警理念,常态化加强五条禁令、三项纪律等警规禁令的教育、监督和管理。同时,要制订相适应的约束举措,加强思想引导,防止民警出现违规违纪问题。三要加强协警队伍管理。交警队伍的协勤队员在维护交通秩序、做好日常事务工作、缓解警力不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支队伍结构复杂、流动性强、政治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一旦管理不到位,极易出现利用工作之便谋取私利的问题。交警部门要将协勤队员的日常监督管理,责任落实到班组、到民警,绝不允许单独执法或其他违规违纪行为发生,坚决杜绝出现被媒体曝光或网络炒作等问题。

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2

在新常态下推进“四个交通”发展, 必须把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与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 深化理解, 认真研究新思路, 寻求新举措, 体现新作为。要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统领交通运输工作全局;坚持把推进法治建设作为交通运输加快发展的根本保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

主动适应新常态, 推动交通运输科学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全面总结发展经验, 准确研判当前形势和未来走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 展示了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高度自信的决策定力。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 是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作用的客观体现, 意味着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 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 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 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行业, 交通运输在新常态下正在呈现新的特点。

从运输生产增速上看, 在经济增速转入中高速增长后, 交通运输生产也在向5%~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转变。2014年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客运量增速约为3.7%, 货运量增速约为7.2%。其中铁路货物发送量同比下降约3%。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速继续放缓, 预计全年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和外贸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速分别回落4.1和3.8个百分点。这一点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变化有较大的耦合性。

从运输结构变化上看, 随着运输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高附加值运输需求快速增长, 特别是高端出行增长较快。2014年高铁、动车旅客发送量增长均超过30%, 快递业务量增速超过50%, 民航旅客运输量同比增长10%左右。这种变化体现了运输结构优化取得新的成效。

从固定资产投资上看, 公路水路投资增速由“十二五”期前三年的年均6%, 提高至2014年的9.2%, 其中公路投资预计增长11.4%, 铁路投资规模和增速也在不断提高。新常态下固定资产投资仍能保持较高增速, 说明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情况下, 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对稳增长作用依然重要。

从发展动力上看, 受“三期叠加”因素影响, 我国经济发展在新常态下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交通运输门类多、潜力足、韧性好, 随着“新四化”的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 加上“一带一路”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率先突破, 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等因素, 交通运输在新常态下仍有充足的发展动力。

从发展要素上看, 过去在交通运输短缺时期和规模不大的情况下, 各种要素制约尚不明显, 可以支撑较高发展速度和较大建设规模。新常态下各种风险逐步显现, 资金、土地、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增强, 建设成本快速增长, 资金筹措难度加大, 企业债务风险增加, 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从上面分析看出, 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既有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步入中高速增长的一般特征, 也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不同特点。还要看到, 新常态蕴含着新机遇, 也伴随着新矛盾新问题。我们一定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交通运输自身发展的一般规律, 全面认识新常态, 抓住用好新常态蕴含的新机遇, 趋利避害克服新常态带来的新矛盾新问题。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要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统领交通运输工作全局;坚持把推进法治建设作为交通运输加快发展的根本保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

更加注重服务国家战略。优化经济发展空间布局, 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交通运输工作而言, 就是要服务好“4+3”国家战略。“4”, 就是继续实施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四个板块”区域发展总体战略。“3”, 就是重点服务“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

更加注重转方式调结构。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 这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核心要求。推动交通运输提质增效升级, 关键是抓好四个环节:优化投资结构, 优化运输组织结构, 优化市场主体结构, 把智慧交通和绿色交通发展摆在更加重要位置。

更加注重依靠创新驱动。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 经济增长动力发生转换, 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交通运输要实现从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 根本出路也在于创新。面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的科技革命浪潮, 交通运输创新驱动的主战场和主动力在哪里?当今影响最大的还是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交通运输的创新驱动, 要围绕“四个交通”目标, 把智慧交通建设作为主战场, 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研发、推广、应用作为主攻方向, 以信息化智能化引领交通运输现代化。

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破解当前制约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各种硬约束, 实现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 必须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 下大气力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在新的形势下, 要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到规划、设计、建设、养护、运营、管理的全过程, 做到生态环境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

更加注重保障改善民生。交通运输既是经济领域, 也是民生领域。要大力推进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发挥好交通运输“保基本、兜底线”的作用, 发挥交通运输行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吸纳就业的有利条件, 进一步拓展交通运输促进就业的社会功能, 为稳定就业做出应有贡献。

2015年交通运输工作主要任务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 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 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 做好全年交通运输工作意义重大。

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坚持以提高交通运输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坚持以解决突出矛盾问题为导向,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狠抓改革攻坚, 强化法治建设, 推动转型升级, 着力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深度融合, 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 科学谋划“十三五”规划蓝图, 加快推动“四个交通”发展迈上新台阶, 让人民交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一, 狠抓改革攻坚, 不断增强交通运输发展活力。把深化改革贯穿于加快“四个交通”发展全过程, 推动改革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 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是抓好《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的意见》实施, 掌握节奏和步骤, 搞好统筹协调, 使相关改革协同配套、整体推进。强化督促考核, 确保改革措施落实到位。二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深化交通运输投融资改革, 加快推进收费公路管理改革, 继续推进公路建设养护、长江干线航道等管理体制改革, 深化道路运输市场改革。三是推进改革试点。按照可复制、可推广的要求, 抓好9项改革试点工作, 鼓励各地进行差别化探索。做好上海自贸区复制推广工作, 积极探索其他自贸区和海关监管区航运政策创新。建立改革实施效果评价体系, 及时将较为成熟的试点经验上升为规范制度。

第二, 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 加强交通运输法治建设。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二是建立健全综合交通运输法律法规体系。三是稳步推进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探索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 规范行政复议案件办理程序, 积极疏导涉法涉诉信访转入司法渠道解决。

第三, 全面完成“十二五”目标, 科学谋划“十三五”蓝图。在确保全面完成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的基础上, 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确保“十二五”与“十三五”规划有效衔接。

第四, 服务国家“三大战略”, 完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网络布局。认真梳理“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规划中的重大项目并率先启动, 为稳定经济增长作出积极贡献。一是落实“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二是推进京津冀交通运输一体化;三是加快建设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四是促进建设养护协调发展;五是加强综合运输枢纽建设。

第五, 优化运输组织, 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服务能力。一是提升综合交通运输服务水平。以政策措施、标准规范、工作机制、试点示范、科技创新为着力点, 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建设, 发挥综合运输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二是加强运输保障能力建设。做好国家重大节日和重点物资运输保障, 继续严格执行、不断完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和重大节假日小型客车免费通行等政策。启动实施货运车辆标准化, 推进甩挂运输发展。落实好进一步提升高速公路服务区服务质量的意见, 加强路网运行监测和出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基本实现ETC全国联网。三是抓好《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促进物流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落实。合力推进物流大通道建设, 加快推进国家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区域节点建设和交换互联, 建设具有公共服务功能的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 组织实施多式联运、农村物流等示范工程, 促进物流业提质增效。

第六, 突出创新驱动, 推动智慧交通发展。培育交通运输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 根本出路在创新。一是以促进交通运输转型升级为重点, 开展重大基础性、前瞻性、关键性技术研发,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机制, 推进科技服务业发展, 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大型骨干企业协同创新, 提升行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二是以智慧交通为主战场, 大力提升交通运输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率先实现交通一卡通, 加快便利运输电子口岸信息平台建设, 积极推进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智慧公路、智慧港口领域的应用。三是以“面向需求、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导向, 加强综合交通运输标准化建设, 落实好加强和改进标准化工作的意见, 发挥部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技术委员会的作用, 发布综合交通运输标准体系, 加快重点领域标准制修订进程, 推进交通运输标准国际化。

第七, 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 促进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 促进交通运输向集约发展转变。一是完善绿色交通制度;二是加强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三是做好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工作, 修订《交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有序推进交通运输环境监测网建设。

第八, 继续深化平安交通建设, 提升交通运输安全质量监管和应急保障能力。以贯彻新的《安全生产法》为契机, 以建体系、重监管、强保障为重点, 促进交通运输安全发展。一是完善安全体系。制定实施推进交通运输安全体系建设的意见, 进一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 加强安全生产风险管理, 推进“法规制度、安全责任、预防控制、宣传教育、支撑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安全生产新体系。二是加强重点领域监管。深入开展道路运输安全年活动, 切实加强道路“两客一危”、水上“四类重点船舶”、“六区一线”水域和港口危化品码头及罐区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监管。三是强化应急救助保障能力。加强应急队伍建设, 加快建设国家区域性应急装备物资储备中心。修订完善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 切实提升海上搜救、溢油应急处置和救助打捞能力。加强行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反恐防范工作。

第九, 不断扩大合作交流, 开创交通运输对外开放新格局。认真落实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精神, 服务服从于我国对外开放大局。一是加强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二是深入落实“走出去”战略;三是继续深化务实合作, 深度参与国际海事组织等多边合作事务, 深层次影响国际规则制定, 积极参与联合国亚太经社会和APEC等国际组织的活动, 有效参与海洋维权, 稳妥推进对台工作, 深化与港澳交流合作。

第十,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行业文明建设, 全面提升行业发展软实力。一是持续改进作风;二是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三是坚定不移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四是切实加强行业文明建设和新闻宣传工作;五是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

面对全年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 我们必须立足全局, 站位高远, 开阔视野, 砥砺前行, 自觉谋长远, 抓大事。要高度重视形势分析和政策研究, 加强对重大改革方案、重大决策、重大问题、重大工程的论证, 搞好政策储备和项目库建设, 做到摸清微观、把握宏观, 实现重大政策有预研、重大项目有储备, 进一步提高工作的主动性。要高度重视工作协调和上下互动, 把广大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与开创交通运输新局面结合起来, 营造上下齐心、内外团结的良好工作氛围。要高度重视精神力量, 增强忧患意识。要高度重视执行力建设, 凡属重大决策和部署, 都要强化分工落实, 倒排工期, 到点交账, 做到“一分部署, 九分落实”。

在国际国内发展环境深刻变化的大时代里,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格局里, 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 以新思路加强战略谋划, 以新动力加快转型升级, 以新作为推进改革攻坚, 以新贡献加强民生保障, 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坚强交通运输保障,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面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的科技革命浪潮, 交通运输创新驱动的主战场和主动力在哪里?当今影响最大的还是新一代互联网技术。

“要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统领交通运输工作全局;坚持把推进法治建设作为交通运输加快发展的根本保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

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3

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区政府在这里召开全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对去年全区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当前交通安全和排堵保畅工作面临的形势,并对今年工作进行部署。刚才,XX同志就此项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部署,讲得很细、很实、很好,我都同意,大家回去后,要抓紧落实。下面,就做好全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我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做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过去的一年,全区各级、各相关部门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交通秩序整治这一主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交通缓堵保畅、严重交通违法行为整治、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静态交通管理和文明出行宣传教育等各项工作上均取得了较好成绩。特别是承担交通安全主要责任的公安、交警、建设、交通等部门,在任务繁重、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切实加强安全管理,不断创新-1-

工作方法,为全区路畅人安付出了艰苦努力,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向大家以及奋战在交通管理各条战线上的全体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和重要意义。

一方面,随着我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因素日趋增多。一是公路通车里程增长较快,配套设施建设比较滞后,一些事故多发点段缺少警示标志、减速带等必要的管控设施。二是机动车保有量持续攀升。据统计,全市每天增加汽车约360辆。我区一些商业区、住宅区、学校、医院周边停车难、乱停车问题已经凸显,成为我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一大难题。三是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驾驶人安全意识淡薄,无视交通标志、标线、信号灯的存在,导致车辆随意通行。特别是在我区无证驾驶摩托车现象更为严重。四是目前我区项目建设遍地开花,施工现场多,工程车辆多,人流车流密集,给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

另一方面,做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大局。今年将召开十八大,明年将召开全运会,这期间容不得我们有任

何闪失和麻痹大意。全区上下务必要深刻认识到做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全力打造安全、畅通、有序的道路交通环境。

二、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全面提升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水平

今年全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要突出“保畅通、保安全 ”两个重点,有针对性的完善措施,强化监管,最大限度地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发生。

(一)抓排查,全力消除交通安全隐患。一是做好预案。由公安分局牵头,尽早制定全运会期间交通安全工作预案及应对恶劣气候条件、重大活动及突发事件工作预案,确保反应迅速,及时妥善处置。二是做好排查。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隐患排查和整改责任制度,围绕事故多发、通行不畅、秩序混乱等重点区域和路段,深入开展交通隐患排查整治,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要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责任,限定治理时限。三是做好调流。目前,全区项目已经进入全面开复工阶段。道路交通管理部门要与工程建设单位做好对接,制定施工期间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和调流方案。既要保证施工进度,又要保证交通安全。

(二)抓整治,切实维护交通安全秩序。一是强化源头管理。

要对全区的营运驾驶人从业资格及挂靠车辆进行一次全面的排查整改,严格落实各类车辆管理的各项措施,确保做到“病车不上路,上路不违法”。二是严查违法行为。严厉打击超速超载、争道抢行等交通违法行为,突出对重点路段、重点时段和重点车种的管理,继续保持道路交通秩序整治的高压态势。三是加强停车管理。要加快制定我区停车场规划和重要地区及综合交通枢纽地区配套公共停车设施发展规划,通过施划停车标线和泊位、设置停车标志和标识、挖掘停车资源、推进错时停车等综合措施,切实解决商业区、住宅区、学校、医院等车流密集区域的停车难问题。

(三)抓宣传,整体营造交通安全氛围。一要提高驾驶员的素质。除了公安、交警、交通部门加强经常性的教育培训外,要通过成立交通安全协会、驾驶员安全协会,经常性分析交通事故案例,培养驾驶员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遵章守纪意识。二要发挥部门的作用。要组织开展切合实际、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深入推进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进社区、进农村、进单位、进学校、进家庭,努力提高全民的文明交通素质。三要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大社会引导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形成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强

大合力

措施能否落到实处、整治能否取得实效,主要取决于各项工作责任的落实。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会上下发任务分解表,对照工作任务和工作措施,层层落实责任,严格督促检查,确保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里已经成立了道路交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区公安分局,由玉斌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按照区里要求,各单位和各部门(包括街道、社区)也都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各单位、各部门要以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发挥职能作用,承担起“保一方平安、保一方畅通”的重要职责。

(二)切实落实责任。各部门、各单位主要领导是各自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参与、亲自研究、亲自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落实谁负责”的原则,层层进行任务分解,细化责任分工,真正做到事事有人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切实将道路交通安全整治工作抓实、抓细、抓出成效。

(三)真正形成合力。区道交委办公室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认真履行牵头抓总职责。规划建设、隐患整治、秩序整治

等十个工作组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切实形成工作合力。区委宣传部和公安、建设、安监等牵头部门要真正负起责任,会同相关部门积极开展工作,确保死亡人数继续下降。区财政要加大投入力度,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创造良好条件,提供资金保障。

(四)严格督查考核。区道交委办公室要会同区督考办等部门,围绕今年全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重点任务,开展专项督查,并定期向区委、区政府报告情况,向各部门通报情况。要全力做好每起特大道路交通事故行政责任的倒查工作,对工作不落实、不负责任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责任追究,确保完成各项道路交通安全指标。

同志们,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我相信,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和关心下,在各部门、各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我区交通管理工作一定能够取得新的成效,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最大限度地方便人民群众正常出行,为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更加和谐稳定的道路交通环境。

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4

同志们:

今天召开全镇第四季度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贯彻落实全省道路交通安全电视电话会议和区关于进一步加强道路交通管理工作通知精神,分析当前我镇道路交通安全形势,研究部署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道路交通安全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预防道路交通安全事故,责任重于泰山,为进一步做好我镇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前 10 个月全县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回顾

今年前 10 个月,我镇牢牢围绕“降事故、保安全、保畅通”这个中心,正确处理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深入贯彻各项交通安全法规,不断加大交通安全治理的力度,为维护全镇的道路交通秩序,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全镇主干线公路安全畅通,基层基础工作扎实有效,人民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明显增强。前阶段全镇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重视程度增强。镇委、镇政府历来十分重视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定期不定期的召开会议,听取汇报,研究部署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把交通安全工作作为安全生产的重点来抓。镇各部门、各村(居)委会也把交通安全工作作为工作重点来抓。

二是加强行业安全监管责任。进一步强化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层层签订责任状,将安全生产责任细化分解到各部门、各单位负责人,分级承担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一岗双责”,安全监管责任基本覆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

三是强化企业安全主体责任。不断探索新模式、新方法,督促和推动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汽运公司全面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原则,明确各个岗位的安全责任,逐月考核,当月兑现。港务集团提出“每位职工都是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新理念,全面提高基层职工安全责任意识,提升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责任意识。

二、下一步工作意见

一是立即开展对中小学生和幼儿上下学乘车安全情况排查。逐校逐园对学生上下学乘车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了解,对学校和幼儿园租用的车辆进行安全检查,存在安全隐患的要立即停用维修。校车属性复杂,有自备车辆、租用车辆,有的是专用车辆、有的是非专用车辆。

二是部署专项整治活动。认真汲取甘肃正宁校车事故情况,进一步强化“安全是天”意识,明确责任,加强宣传教育,坚持“疏堵结合,防治并重”的工作方针,积极配合当地公安机关、教育、安监等部门做好上下学车辆的监管工作。学校租用社会车辆时,必须经教育主管部门或有关部门核准,必须与车辆出租单位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安全责任,严禁使用安全状况达不到要求的车辆上路。认真开展对车辆驾驶员的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守法意识。配合公安交警部门,在全镇迅速开展接送学生车辆专项整治活动,加大对“三无”车辆、超员车辆查处力度,全力做好中小学生、幼儿上下学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三是深入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聘请公安交警担任学校交通安全辅导员,进校开展交通安全专题教育,提高对广大师生交通安全意识,采取张贴宣传画、挂图、卡片,举办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交通安全行为习惯,并结合甘肃正宁校车事故案例教育学生,不乘坐“三无车辆”、农用车和超员车辆。提醒家长教育和监管学生,学校要与每一位学生及学生家长签订《交通安全协议书》,明确责任,防患未然。

四是制定应对极端天气交通安全措施,防范冬季大雾、降雪及路面结冰对学生和幼儿上下学交通安全的不利影响。必要时可采取停运接送学生上下学车辆或调整上课、入园时间等安全措施。要明确驾驶人员按照雪、雾天气安全驾驶要求,使之时刻牢记安全第一,严禁超载、超速,确保交通安全。

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5

——坚持科学发展

强化监督管理 推动公路水运工程质量安全工作再上新台阶

(2008年11月3日)同志们:

这次全国公路水运工程质量安全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总结近年来公路水运工程建设质量安全工作,交流经验,分析问题,把握发展规律,创新管理机制,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工作任务,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公路水运工程质量安全工作再上新台阶。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公路水运工程质量安全工作取得新进展

近年来,全国交通运输系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紧紧抓住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得机遇,在不断加大公路水运工程建设规模的同时,狠抓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管水平的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在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公路水运工程质量安全工作成效显著。

(一)公路水运工程质量安全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从2005年起,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连续3年达到6400亿元以上,2007年达到7776.8亿元,其中公路建设投资达到6489.9亿元。在建高速公路、大跨径桥梁和长大隧道工程项目进展顺利,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加快。到去年底,全国公路通车总里程达358.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39万公里,农村公路313.4万公里,全国已有98.9%的乡镇和88.24%的建制村通公路。煤油矿箱等大型深水专业化码头和港口深水航道建设进一步发展,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总体推进方案加快实施。到去年底,港口共拥有生产性泊位35753个,其中万吨级深水泊位1403个;内河通航里程12.3万公里,50%为等级航道,三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占7.1%。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监督机构始终坚持以工程质量安全为核心,以法规、标准为准绳,采取监督抽查、现场实测、量化评价等方式,开展了以高速公路、大跨径桥梁、长大隧道、重点水运建设工程为重点的质量安全督查。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在公路水运工程领域认真开展了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围绕提升试验检测能力和检测

结果可靠性,开展了试验检测专项治理活动。从部质监总站近年质量督查情况看,高速公路等重点工程总体质量水平稳步提高。截至今年上半年,高速公路路基工程抽检指标总体合格率达到97.9%,比2004年提高了7.9个百分点,路面工程抽检合格率达到97.5%,提高了3.5个百分点,桥梁工程抽检合格率达到95.2%,提高了3.2个百分点。先后建成了杭州湾跨海大桥、苏通长江大桥等一批深水、大跨径、科技含量高的世界级桥梁。隧道工程建设也取得重大突破,相继建成了全长7公里的湖南雪峰山隧道,全长18公里的陕西秦岭终南山隧道。沿海大型港口项目、内河重点建设项目质量状况良好。2005-2007年开展的内河建设工程质量年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水运工程质量呈逐年提高态势,今年上半年检测总体合格率为95.1%,桩基码头检测合格率为94.6%,重力式码头检测合格率为95.2%,航道工程检测合格率为94.9%,均处于较高的质量水平。近年来,先后有润扬长江大桥、沈大高速公路改扩建、山西祁临高速公路、东营黄河公路大桥、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大连港大窑湾港区一期(后6个泊位)等多项公路水运工程,获得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或建筑工程鲁班奖等多个国家级建设工程优质奖项。湖南常张高速公路还获得了第二届“国家环境友好工程”奖。

全国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形势总体有所好转。今年上半年,公路建设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29起,死亡35人,同比分别下降38.3%和51.4%,安全生产实现了“双下降”。这是去年下半年“8•13”凤凰堤溪沱江大桥垮塌事故后,全行业开展的大规模安全隐患排查和今年上半年实施的安全生产百日督查专项行动取得的明显成效。通过安全隐患排查和百日督查,形成了行业安全监管的高压态势,各地对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一些事故多发地区积极行动,举一反三,收效明显。

(二)法规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近年来,部相继颁布了《公路建设市场管理办法》、《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管理办法》、《公路水运工程质量安全督查办法》、《公路工程质量监督指导意见》、《关于严格落实公路工程质量责任制的若干意见》、《港口建设管理规定》、《航道建设管理规定》、《港口工程竣工验收办法》、《航道工程竣工验收管理办法》等多部管理法规和文件。各地也不断完善质量安全管理的制度建设,陆续发布各类标准规范、安全施工指南等技术与管理的规范性文件。这些法规与规范性文件的发布,使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同时,部和各省交通主管部门坚持每年组织开展建设市场、质量与安全综合督查等活动,努力使各项法规制度落到实处,取得了积极成效。

(三)建设市场管理不断规范。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始终坚持强化源头管理,严格市场准入,实施动态监管。在全面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招投标管理,形成了“专家评标、项目法人定标、政府交通主管部门监督”的评标体系。部每年都组织开展市场督查活动,结合举报及事故调查,查处了一批违法违规企业,通报了一批工程质量和安全事故。各地按照部制定的《关于建立公路建设市场信用体系的指导意见》,逐步开展了诚信体系建设。如广东省从2006年起,每年对上一在工程质量、进度、安全和农民工工资等方面做得好的单位给予通报表彰,做得差的列入黑名单,并且与招投标挂钩。辽宁省制定了《质量责任追究办法》,对不良行为进行责任追究,而且拟定了《现场处罚决定书》等法律文书,从行政执法角度对质量违规行为进行追究,促进了市场诚信建设。部制定了《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专项治理活动工作方案》,遵循“统一部署与分级实施、行业督查与企业自查、培育市场与规范市场、专项治理和建立长效机制、宣传引导和查处惩戒相结合”的原则,开展了专项治理活动,对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市场诚信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四)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机构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一是质监体系建设逐步完善。目前全国共建立省级(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公路、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站、局36个,其中2个是参照公务员管理,25个有行政执法委托。大部分省市区均建立了地市级质监站、局,一些地级市还建立了县级质量监督站,配备专职监督人员,开展农村公路质量监督。

二是质监队伍整体素质有新的提高。全国省级公路水运质监机构共有在编人员1192人,地市级及以下质监机构在编人员3832人,总体比2004年略有增加。省级质监机构中的中、高级职称人员占69%,地市级及以下质监机构的工程技术人员占76%。质监队伍的工程技术人员比例、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人数均较2004年有较

大的提升。

三是行业文明建设内涵进一步丰富。按照部的统一部署,组织全国交通质监系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强化管理和培训,坚持“宁做恶人,不做罪人”的工作理念,进一步增强质监队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讲奉献、能吃苦、不怕难、敢碰硬的良好形象,涌现出许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获得包括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在内的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在今年南方部分省份雨雪冰冻灾害和“5•12”汶川地震灾害救助中,以四川、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广西、广东、北京、天津等省质监站为代表,广大质监工作者积极投身或支援灾区,献计献策,捐款捐物,以实际行动展现了交通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灾大爱”的高尚情操。

在近年来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践中,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以及广大建设者不辱使命,不负重托,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积累了做好公路水运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许多宝贵经验。主要有:

第一,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为加强质量安全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在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中,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高度重视质量安全工作,始终把质量安全作为实现建设目标的重中之重,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坚持以实现有质量的发展和安全发展为核心,抓住不放,用心、用智、用力。不管是主要领导还是分管部门的领导,大会小会讲质量安全,现场办公同样讲质量安全;在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中不仅注重质监机构的组织建设,配强领导,广纳人才,而且舍得投入,提高其技术装备的能力与水平。广东、新疆两个省级质量监督机构还纳入了公务员管理,河南、江苏、辽宁、湖北、陕西等省交通厅主要领导定期听取质量、安全工作汇报,研究解决质量与安全监督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关心和支持质量监督工作的发展。上海港口管理局对在建水运工程开展标准化平安工区创建活动和预控机制建设,建立“预案、预控、预报、预警”等安全管理长效机制。这些都为质量安全监督工作创造了良好环境,保证了质量安全监督机构有职、有责、有效地开展工作。

第二,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为抓好质量安全工作提供了强大合力。质量安全监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近年来江苏、福建等省交通厅注重条块管理结合,加强与本省安监局、建设厅、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沟通,加强水上作业时与海事部门的协同配合,将行业管理和地方政府管理横向结合,联合发布各种质量安全管理文件和地方标准,强化责任环节,实现质量安全管理网络化,抓住质量安全管理的核心要素,做到了质量安全责任落实。浙江、广东积极探索市场信用等级评定与银行、工商、保险系统联动,相互支撑,整体推进,形成合力,促进了质量安全工作的发展。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中国交通建设监理协会、中国公路勘察设计协会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组织会员单位开展质量安全工作的技术培训与交流,探索创新工作机制,为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第三,建设各方质量安全责任意识不断增强,为确保工程质量与实现安全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针对公路水运工程建设特点,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工程施工、咨询监理、质量监督等各方的质量安全工作法定职责得到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强化了各项质量安全管理措施的落实。特别是在许多重点工程建设中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效。如苏通长江大桥建设实施的网络化、单元化、精细化质量管理,实施的质量动态巡查体系,推行足尺试件制、首件认可制等责任管理制度,有效地控制了工程质量,分项工程的合格率和优良率均达100%,各项技术指标均优于设计和国家标准。杭州湾跨海大桥在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安全为根”的安全生产理念,坚持风险意识、责任意识,从环节抓起,从细处入手,在极为复杂的施工环境条件下,未发生一起重伤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创立了桥梁建设安全管理的新典范,受到国家安监总局和交通运输部联合表彰。山东省交通厅在重点工程建设中,大力实施以“专业人员管理,专业机构检测,质量管理责任细化,质量管理程序细化”为主要内容的“双专双细化”管理模式,形成了全过程、无缝隙的工程管理机制。北京市道路工程质量监督站采取发布质量指数,量化质量水平等做法,始终保证工程质量处在可控状态。河南省交通厅对高速公路建设严格管理,发扬“铁面孔、铁手腕、铁心肠”的“三铁”精神,采取“三阶段”验收的做法,严格控制工程质量,在建设任务繁重的情况下,仍然保持高速公路建设质量稳步提升。多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从业单位,把牢固树立质量安全意识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广泛进行教育培训,进一步夯实了质量安全

工作基础。如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明确质量安全考核目标,突出一把手负责制,抓好质量安全责任落实,实施“质量安全护照”,对作业人员实施动态监管,开展施工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标准化研究,加大质量和安全生产投入,制定应急预案,定期组织演练,为有效应对突发事件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四,科技进步和技术装备水平的提升,为实现质量安全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着力点。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不断拓展,建设环境、建设条件、建设技术等都对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提出了更高、更富有挑战性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实现交通建设通达的基本目标,更要实现安全、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就需要有科技进步、技术装备作为基本的支撑条件,没有这样的支撑保证,是不可能建设现代化的交通基础设施的,也更无从谈起跨入世界交通建设技术强国之列。近年来,部和各省区市以重点项目为依托,充分发挥公路水运建设从业单位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积极组织开展多项科技攻关和研究,开发应用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如数字化规划技术、自动化勘察设计技术,特殊地质条件下的成套筑路技术,大跨径桥梁和长大隧道的设计、施工成套技术等重大成果,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科技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推动了公路水运工程建设的技术进步。润扬长江大桥、苏通长江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舟山连岛工程、厦门翔安海底隧道、秦岭终南山隧道、上海洋山港和正在建设的沪蓉西高速公路的建设都反复证明了这一点。

第五,各级质监机构严格执法、热情服务,为质量安全形势的稳定好转做出了重要贡献。做好质量监督与安全监管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相结合。一方面,对督查中发现的质量安全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另一方面,通过质量安全督查、质量安全状况分析、监督人员培训等形式,指导促进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近年来,部质监总站和各省级质量监督机构,建立健全建设项目质量安全督查制度,细化工作内容,明确督查标准,对发现的问题以项目质量安全督查意见书、督查通报等方式及时提出整改要求并检查落实情况,做到管理闭合;注重养成秉公执法、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深入施工现场,生产一线,对关键施工部位和关键工艺,对重大危险源和重大隐患抓住不放、一抓到底,尽最大努力,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这些做法应当继续坚持,同时要不断探索加强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

第六,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社会舆论的普遍监督,为加强和改进质量安全监督工作提供了外在的推动力。社会的文明进步,使人民群众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大了监督力度。同样,公路水运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也得到了全社会的热切关注与支持。通过改进事故信息收集报送和处理办法、完善质量安全问题举报调查处理制度、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监督等一系列措施,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参与质量安全监督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扩大,我们有些公路水运工程的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就是通过媒体曝光或群众举报得以查处的。因此,进一步扩大建设项目的透明度,推广河北省高速公路建设“十公开”经验,不仅是基础设施建设反腐倡廉工作的要求,也是提高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同志们,成绩和经验来之不易。这是在“九五”、“十五”奠定的坚实基础上取得的,也是全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广大干部职工奋发进取、恪尽职守取得的,更是推动我们公路水运工程质量安全工作,再上新台阶的新起点。在这里,谨向全国从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广大干部职工,向关心和支持交通建设发展的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公路水运工程质量安全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新挑战

今年以来,我国相继夺取了抗击年初南方部分省份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但也出现了“三鹿”奶粉事件以及山西省襄汾县尾矿库溃坝事故等多起重大质量与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些地方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和食品安全事故,反映出一些干部缺乏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作风飘浮、管理松弛、工作不扎实,有的甚至对群众呼声和疾苦置若罔闻,对关系群众生命安全这样的重大问题麻木不仁。对这些事件及其后果的严重性必须充分估计,对其中的惨痛教训必须牢牢记取”。总书记用“缺乏四个意识”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安全生产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用“两个必须”警醒各级领导干部切实增强安全责任意识。同时,中央和有关地方政府采取果断措施,有关领导承担责任,引咎辞职,直接

责任人员被追究刑事责任。这些事件尽管不是发生在交通运输行业,但也给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敲响了警钟。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正在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充分认清当前工程质量、安全生产面临的突出问题和需要迎接的新挑战,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三个必须,三个始终”,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好。

第一,必须充分认识工程质量安全工作的长期性,始终把质量安全工作作为交通发展的永恒主题。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尽管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大规模建设,公路水路工程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巨大成绩,但有效供给能力还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公众多元化出行需求急剧增长的需要。今年8月下旬,张德江副总理来部调研时,强调指出,交通运输业是重要的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仍处于大建设、大发展时期,要用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谋划交通运输发展,继续加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投入,加快交通运输能力建设。还要求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科学设计、科学施工、科学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张德江副总理的重要指示,明确了新时期我国交通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大建设、大发展时期要坚持的指导思想。这就要求我们要继续保持交通行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好势头,就必须充分认识工程质量安全工作的长期性,在任何时期任何情况下,都要始终把质量和安全工作作为交通发展的永恒主题。要充分认识到抓好交通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既是交通建设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也始终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规模速度与质量效益、建设工期成本与安全生产投入等关系上,一些地方常会出现工作不实,措施不力的情况,概括起来为“五硬五软”现象:一是嘴上喊得硬,实际行动软;二是表现形式硬,实施内容软;三是出了事故硬,事故过后软;四是迎接检查硬,隐患整改软;五是效益指标硬,安全投入软。这些都是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相适应的,也是工作作风不实的表现。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真正落实工程质量安全责任制,绝不能对工程质量和安全麻木不仁、置若罔闻。

第二,必须充分认识工程质量安全形势的严峻性,始终把对事故的“零容忍”作为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的核心理念。从今年上半年各省质量监督抽检和部组织的质量督查结果看,全国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农村公路的抽检指标总体合格率超过90%,总体质量较为平稳,但也不能盲目乐观。高速公路附属工程、路面工程和隧道工程质量抽检指标均为小幅下降,安全设施工程质量下降明显,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工程总体质量也有所下降。从管理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看,离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比如,有的是施工组织设计针对性不强、可操作性差;有的项目施工工艺不规范;有的项目质量安全保证体系流于形式,工程实体质量安全问题突出;有的项目施工单位不按设计图纸施工;有的施工单位未经许可擅自变更设计。

安全生产形势尽管今年以来出现了“双下降”的好势头,总体处于平稳好转态势,但按照历年事故统计规律,下半年是事故高发期,能否实现全年安全形势稳定好转,仍然不能掉以轻心。特别是近两年发生的董家山隧道瓦斯爆炸事故和凤凰堤溪沱江大桥坍塌特别重大责任事故,以及近期重庆市连续发生的2起交通建设安全生产事故,共造成14人死亡。这些事故暴露出安全生产工作的诸多不足。从管理上看,不少地方还存在“四重四轻”现象:一是重教育形式,轻教育效果;二是重管理人员教育,轻一线人员教育;三是重经济处罚,轻机制建设;四是重事故后处理,轻事故前防范。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重特大安全事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害。我们一定要痛定思痛,深刻吸取血的教训,切实加大安全生产工作力度,坚决遏制住重特大安全事故频发的势头”。这是总书记对我们工作的明确要求。公路水运工程质量方面存在的程度不同的问题,安全生产形势还不容乐观,是我们不能回避和必须正视的现实,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质量安全形势的严峻性,始终把对质量安全事故的“零容忍”作为核心理念,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提升工程质量,有效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

第三,必须充分认识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的复杂性,始终把抓系统管理作为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的根本措施。工程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这就决定了工程质量安全

工作是一个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工作,必须用系统论的思想,树立全过程、无缝隙的精细化管理理念,形成一环扣一环的管理链条。对照这个要求,目前在质量安全管理上还存在四个薄弱环节。一是制度不落实。不是没有制度,而是制度落实不严格、落实不到位、落实不彻底;二是工期不保证。违背科学规律,盲目赶工期现象屡禁不止。这种违背科学规律办事的结果,导致了部分工程粗制滥造,形成了较多的质量安全隐患,有的甚至酿成事故,给国家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三是设计不精细。有的项目设计往往对施工考虑不周,有的与施工严重脱节。有的项目设计存在错漏碰现象,导致变更频繁,存在质量安全隐患;四是有的工程试验检测数据科学性真实性值得质疑。工地试验室缺乏独立运行的客观条件,受外部人为干预较多,工程实体质量与试验检测报告形成两张皮,检测数据的客观性、公正性受到影响,对工程质量的控制作用未能真正发挥。这些问题不是偶发的,有的是长期积累的,有的是未能从根源上解决导致的。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解决这些问题的复杂性,主动接受新时期质量安全工作面临的新挑战,使公路水运工程建设始终走在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上。

三、全力推动公路水运工程质量安全工作再上新水平

“十一五”后两年,公路水运工程质量安全工作的目标任务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落实建设各方责任为重点,以创新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机制为保障,以强化精细化管理为主线,注重发展质量、安全和效益,实现公路水运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当前,要着力抓好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居安思危,切实增强质量安全意识。从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看,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工业化、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加快。根据国外的经验,发达国家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时,是事故易发、高发期。2006年我国人均GDP已达到2042美元,2007年达到2456美元,应该说,我国安全生产管理已进入高风险阶段,经济高速发展与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十分突出。从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所处的发展阶段看,也处于一个质量和安全生产事故易发和多发期。目前在建的工程中,山区公路、桥隧工程比例较高,农村公路比重大,公路水运建设呈现出项目多、分布广、摊子大、情况复杂、差异性大的特点。公路水运建设市场受宏观经济调整和物价、人工费上涨因素影响,建设成本不断提高,项目建设管理中的各种矛盾进一步突出,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加剧。由于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近年来极端气象灾害频发,由此导致的地质灾害不断出现,“百年一遇”和“五十年一遇”的突发性灾害越来越多,严重影响到公路水运建设质量和安全生产。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要继续保持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国务院决定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地震灾区恢复重建,抓紧交通等基础设施和民生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因此,公路水运工程建设任务依然繁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交通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研究和解决本地区公路水运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始终把握工程质量安全工作规律,始终保持建设项目的质量安全处于可控状态,始终保持工作强势,始终把质量安全作为硬任务、硬指标,作为检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成效的标准,把质量安全工作切实抓紧、抓细、抓实、抓好。

(二)强化诚信,进一步规范建设市场管理。

要以建设项目为载体,以从业单位业绩信用等级评定为主线,全面推进交通建设市场规范化管理。一是要加强诚信管理,推动信用体系建设。按照部《关于建立公路建设市场信用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目前,一些省已经开展信用体系建设,有些省已将信用评价结果体现在工程管理中,取得了较好效果,反映了企业的真正业绩,促进了企业间公平竞争。但就全国而言工作进度不一,标准不一,也影响了全国统一信用平台的尽早建立,难以形成惩治失信行为的合力。因此,今后一个时期各地交通主管部门必须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推向深入。部将从行业层面,考虑研究制定统一的“公路(水运)工程建设从业单位信用等级评价办法”。初步思路是,以建设项目为载体,依据各中标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所表现的质量、安全、装备投入、技术能力、管理水平等业绩,通过质量鉴定、工程验收等方式进行信用等级评定。今后,在工程招投标工作中,项目业主对中标单位的选择,不再是简单的看企业资质,更重要的是看企业在以往建设项目中的业绩表现,使交通建设从业单位立足在做好每一个项目,取得好的信用等级基础上,方有可能赢得更多更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统一的信用评价体系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二是要加强招投标监管,维护市场公平竞争。要严

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部的有关规章规定,公开透明,阳光操作,维护招投标的公正性和严肃性。充分发挥信用等级评定的作用,选择信用好、有能力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队伍和人员,做好建设项目的实施。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特别是主要领导要把精力放在加强对招投标工作的规范和监管上,以身作则,不打招呼,对暗箱操作、违规操作的行为要从严查处,净化市场环境,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三是要加强合同管理,兑现履约承诺。合同一旦签订,就具有法律效力。双方必须依据合同履行各自的职责,兑现各自的承诺。要坚决杜绝一流队伍投标、二流队伍签合同、三流队伍进场的违约行为,这是从源头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的基础。在公路(水运)建设从业单位信用等级评定制度建立后,凡是在项目实施中有此类表现的,都要在信用等级评定时给予处理。我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合同要消灭霸王条款,改变合同履约只注重要求承包方履约而忽略建设方履约的不公平现象。要通过索赔和反索赔这个杠杆来维护合同双方权益。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工程分包和劳务分包管理,打击违法转包行为。工程分包和劳务分包问题是当前工程建设项目上普遍存在的,不能回避,更不能不管。这个问题的存在有其合理的因素,也加大了管理难度。但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不正确面对,就难以落实质量安全责任,难以根治质量安全隐患。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认真研究工程分包和劳务队伍管理问题,主动应对,严格规范,建立健全工程分包和劳务技能培训、上岗考核等准入管理机制,严厉打击非法分包、转包等失信行为,真正构建起一个诚信、守责、公正、公平的交通建设市场体系。切实维护建设市场秩序。

(三)突出重点,切实加强项目管理。

要以“三个合理”和“三个关键人”为主线,全面提升项目管理水平。“三个合理”即合理标价、合理工期和合理标段,这是有效实施项目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所在。提倡合理标价,排除低价抢标,是当前在项目管理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也是保证建设项目质量安全,从业单位良性发展的必要保证和前提。一味追求低标价,超出常态的非理性标价,只能加大不可预见的风险,也不可能有体现全寿命周期成本的工程实体建设成果。保证合理工期,这个问题我已经强调多次,2004年沈阳会议和2007年云南会议上都讲过,但是这个问题仍然存在,仍然是影响工程质量和安全的主要原因之一。我想这里既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基础设施有更加迫切需求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少数领导片面追求政绩的结果。由于搞献礼工程、搞节日效应或工程前期实施拖拉,后期关死竣工时限等赶工期,造成质量安全事故的教训太多了。在这里要再次强调,并希望各省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领导也要常讲,并在操作层面上予以落实:工程设计应满足规定设计周期,不得简化勘察和设计内容。施工明显压缩有效施工工期的,必须要有相应措施并经专家论证,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此要严格把关。对不讲科学、盲目蛮干的,质监机构要强化检查力度,并依据有关规定予以处罚。合理划分标段,就是要根据建设工程项目特点和技术要求,使有能力的施工单位的人员、设备、管理技术等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和有效配置,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程序化工作,信息化管理,使项目的实施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同建设单位一道,齐心协力把建设项目实施好。在众多的工程实践中,我们在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是不少的,要牢牢汲取。“三个关键人”就是要选好项目法人、项目经理、项目总监。一个建设项目的成败是与这“三个关键人”密切相关的。对他们不仅要求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而且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要懂工程,会管理,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善于吸收新技术,始终保持进取心,不断探索工程建设管理的新机制,牢牢把握建设项目管理的主动权。因此,在已有工作基础上,抓紧培养和造就一批合格的,乃至优秀的“三个关键人”,不仅为推行现代工程管理制度创造条件,还是我们实践科学发展观,保证交通建设项目实现目标要求的最基本的保证。各地要务必加大在这方面的工作力度。

(四)狠抓源头,切实提高工程勘察设计质量水平。

要以“六个坚持,六个树立”的勘察设计新理念为主线,进一步打牢建设项目工程质量和安全基础。要制定和落实勘察质量责任制,逐步建立完善勘察质量评价档案。工程设计必须坚持不懈地推行全寿命周期成本的设计理念,注重精细设计,倡导作品设计,大力推行标准化设计。要加快建立桥梁隧道等建设方案风险评估制度,提高工程的耐久性、安全性和防灾减灾能力。要坚持安全发展的设计思路,方案比选和实施中要充分考虑安全投入,不能为省一点投资,而给安全生产和运行留下隐患。要建立健全设计质量责任制,完善责任追究办法,增

强设计单位提高设计质量的内在动力和约束机制。项目实施过程中,设计单位要认真做好后续服务,严格技术交底,特别是要加强关键工序、关键部位的交底,要把督促检查施工过程是否准确反映了设计意图,作为设计后续服务的重要内容,推行动态设计,更好地配合和服务于工程施工。这些都应在信用等级评定中予以体现。

(五)精细施工,大力推进施工组织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要以精细化管理为主线,全面加强施工组织和施工控制。施工单位要充分发挥其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主体作用,特别是要抓细节,抓工程的各道工序、工艺的各个环节、管理的各个要素。一是要把好原材料质量关。原材料的质量是工程质量安全的基础。施工单位要按照相关规定,严格控制进料渠道,确保供应环节的可靠性。对进场原材料要严格进行质量检验,发现不合格材料要及时坚决清退出场。二是要强化施工工艺控制。要严格执行技术标准、规范与操作规程,规范、优化施工工艺,严格细节管理,形成一环扣一环的工艺链条。要大力推行规范化、标准化、机械化施工,切实提高施工工艺水平。三是加强从业人员特别是一线劳务人员的技能培训。工程质量与安全,归根结底要靠工程一线的作业人员精心施工来实现。搞好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关键在一线作业人员。要通过质量安全教育培训,使作业人员提高质量安全意识和操作技术水平。同时,在具体工程实施中,要切实做好技术交底,特别是对关键施工部位和关键工艺,使每个操作者都能够对自己如何规范地、安全地操作,做到心中有数,养成良好习惯,以减少人为失误,从根本上实现工程质量安全目标。

(六)做强监理,着力推进监理行业树新风活动。

要以开展“监理企业树品牌、监理人员讲责任”的行业新风建设为主线,全面推动监理行业的职业化进程。今年4月,中国交通建设监理协会组织了中国交通建设监理发展20年回顾活动,把政府有关部门和交通监理行业的同志召集在一起,共同探讨交通建设监理的发展途径,这件事做得很有意义。有关监理行业健康发展的问题,我在回顾活动中也谈了一些意见。我在这里想强调的是,全社会特别是交通行业上上下下都要关心和支持监理事业健康发展,全力推进“监理企业树品牌、监理人员讲责任”的行业新风建设活动。部专门下发了“通知”,对开展这项活动进行部署,希望各地结合自身特点,组织好这项活动,扎扎实实,务求实效。要以“监理企业树品牌”为抓手,推动监理企业的规模化、规范化发展,推动监理企业的诚信建设,推动监理企业整体技术、装备、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我国交通建设监理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以“监理人员讲责任”为职业道德建设平台,在监理人员中强化“宁做恶人、不做罪人”的责任意识,增强做好监理工作的事业心,使命感,使监理工程师队伍真正成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管理力量,推动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和监理工作职业化进程。

(七)科学检测,把住工程质量控制关口。

要以“不出假数据”为主线,严格规范工程试验检测工作。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发展,进一步突显了试验检测数据对保障建设、指导施工、控制工程质量的基础性作用,密切关系到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生产,也关系到运营期建设项目投资效益的发挥。加强试验检测管理,除了按规程、规范有序工作外,最基本的要求是“不出假数据”。一是要积极推进试验检测体制改革创新,积极培育、发展独立公正的第三方检测市场,探索业主单独招标,选择通过等级评定的试验检测机构进行工程质量控制的管理模式。二是要深化试验检测市场整顿,进一步规范试验检测市场秩序和检测单位的从业行为,严肃查处试验检测数据、资料造假等违规行为。三是要着力加强试验检测能力建设,提高试验检测人员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实行试验检测数据质量负责人责任制度。同时对于试验检测规范、规程中某些检测指标、频率规定脱离实际的问题,要本着科学合理、实事求是的原则加以调整,逐步满足公路水运建设发展的需要。

(八)管理创新,不断深化质量安全监督工作。

要以“责权一致”为主线,不断创新和完善质量安全监督工作的体制与机制。这里的“责权一致”,是指监督机构所拥有的工作职权应当与其所承担的责任相适应。如果监督机构有责无权,不仅会使监督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束缚,还可能导致无法完成监督任务;如果是有权无责,必然会助长不良作风,进而影响监督工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由于各地的情况不同,监督工作责权不统一的问题,也客观存在。要实现“责权一致”的目标,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质量安全监督工作的体制与机制,同时要取消和废止“越位”,调整和归并“错位”,规

范和完善“缺位”,更加有效地发挥政府监督的权威作用。一是加快完善相关技术规范。深入分析监督

重点,在继续执行和落实《公路水运工程质量安全督查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质量安全监督技术规范体系,规范和指导全国公路水运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不断增强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规范性。二是进一步完善质量安全督查结果分析评价系统。加强对监督抽查结果的科学分析,把握工程质量安全状况变化规律,建立质量和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更具科学性和准确性的督查结果分析评价体系,使督查结果成为衡量公路水运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技术和施工工艺水平、从业单位信用等级的重要依据,并指导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深入开展。三是明确工作重点,增强监督工作有效性。监督工作的主要载体是工程项目。要增强监督工作的有效性,就必须把质量安全要求督促落实到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各个环节的有序衔接上。要坚持以“零容忍”的责任心贯穿于工程项目质量安全监督工作的全过程。对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和重点区域,要加大督查频次,拓宽督查内容,强化跟踪督查整改结果。在质量与安全督查上,主体工程与附属工程、高速公路与农村公路没有免检区,没有宏观与微观,均应按相应的标准规范严格要求,严格监督,切实提高监督工作有效性。四是加大督查结果的处理力度。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与教训,我们要更加重视督查结果的处理工作,进一步提高督查的权威性和威慑力。严格执行通报、曝光、整改、处罚等处理措施。特别是对交通建设市场中的弄虚作假、掺杂使假等行为必须予以严厉打击,彻底杜绝,决不能熟视无睹、麻木不仁、任其所为。

(九)依靠科技,充分发挥技术进步的支撑作用。

近年来,部和各省区市以重点项目为依托,组织开展多项科技攻关和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涉及工程质量安全的技术难题仍有很多,如路面耐久性技术研究、地质灾害防治,安全防护、风险评估等。为此,必须要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加大关键技术的研究力度,鼓励企业结合重点项目建设,针对工程实际需要,自主创新,深入开展工程质量安全关键技术、工艺、工法和检测技术的研究,推广、交流先进的工艺、工法以及节能型材料,大力采用成熟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限制和淘汰落后的设备、工艺和材料,提升科技进步对工程质量安全的贡献率。要加快标准规范的更新、完善工作,以更好地适应工程建设管理的需要。同时还要积极引进消化国外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技术,通过引进和借鉴,缩短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重视技术进步推动质量安全工作上水平的同时,我们也要增强安全文化建设的软实力,坚持“以人为本”,把质量安全监督工作的落脚点体现在项目建设、施工、监理等从业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意识上,体现在一线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上。通过安全技能培训,使从业人员掌握防止各种质量安全事故发生的基本知识,通过应急演练,使从业人员能在突发事件时沉着应对,减少伤亡和不必要的损失,使工程项目的实施牢固建立在软硬实力兼备的基础上。

(十)警钟长鸣,切实加强质监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

公路水运工程建设的特点和监督工作的性质,决定了质量安全监督工作的重要性。“打铁必先自身硬”。这说明,加强质监队伍的规范化建设,是做好质监工作的必要条件和先决条件。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对质量安全监督工作的领导。切实加强质量与安全监督工作。要以优良的建设质量、安全的生产成果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又好又快发展。要全面提高质监队伍素质。通过强化实践和理论培训,使从事质量监督工作的人员成为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专门型人才,确保交通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要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坚持责权一致,严格自律,严禁利用手中的质量监督权和处罚权谋取私利。要加强廉政教育,加大制度落实力度,从源头上预防腐败问题的产生,真正建设一支素质过硬、作风优良、不负使命的质量安全监督队伍。

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6

2000年底, 在我国加入WTO前夕, 商务部成立了产业损害调查局, 主要职责是运用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手段维护公平贸易秩序、保护国内产业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主要依据WTO的相关规则和我国贸易救济法律体系 (《外贸法》、国务院“两反一保”三个条例、部门规章以及相关司法解释) 开展工作。

截止目前, 中国已发起反倾销调查62起 (按WTO统计为185起) , 保障措施1起, 反补贴调查3起, 涉及化工、纺织、冶金、医药、仪器仪表、机械、电子、农产品、轻工9个行业, 56类产品。反倾销措施申诉企业共涉及27个省级行政区和3个计划单列市, 涉案企业共计180多家。

贸易救济措施的运用, 一是维护了公平贸易秩序;二是使受损害产业得以恢复和发展;三是促进了国内产业升级, 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四是反制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五是促进就业和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

为更好地运用贸易救济措施等国际通行规则, 损害调查局还建立了产业损害预警机制, 开展了产业国际竞争力调查与评价工程以及产业安全评估与应对工作等。近年来, 损害调查局形成了覆盖15个行业、456种产品国内外产经数据的产业安全数据库。

一、国际金融危机加剧贸易保护主义, 全球进入贸易摩擦高发期

金融危机爆发后, 各国内需疲软, 国际市场萎缩, 企业面临争夺国际、国内市场的双重压力。为扶持和保护国内产业, 一些国家通过提高关税、增加非关税措施、频繁实施贸易救济措施等, 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急剧升温。

1、通过货币贬值、提高关税、进口限制、补贴及技术贸易壁垒等手段保护本国产业

WTO《金融和经济危机及与贸易有关的进展报告》, 列举了2008年9月至2009年3月WTO各成员国采取211项措施 (97项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措施、52项经济刺激措施、62项金融机构救援措施) 。世贸组织2009年7月1日发布的报告显示, 在过去的3个月内, 24个国家和地区共出台了83项限制贸易的措施, 是同期贸易自由化措施的两倍多。

2、滥用WTO规则允许的贸易救济措施

由于WTO规则本身存在模糊性, 给调查机关留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 实践中容易被滥用。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日益加剧, 许多国家在贸易救济措施的立案、调查和裁决中都出现了大量的违法滥用贸易救济措施的现象;各成员调查机关的政策取向加严、目的导向性明显, 裁决结果多为加征高额关税等。

3、全球贸易救济调查案件激增

根据英国贸易问题研究机构统计的数据显示, 目前全球歧视性贸易法案的数量将远超自由贸易法案, 呈6∶1的一边倒势态, 全球逾90%的贸易商品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贸易保护措施的影响。而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模型预测, 2009年世界各国各地区发起的反倾销案数量将达437起, 为2008年的2.1倍, 为历年来发起反倾销数量之最。2009年1-9月, 美国、欧盟、印度、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二、中国深受贸易保护主义之害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 中国加快融入世界经济, 对外贸易快速发展, 为推动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增长做出巨大贡献。然而, 在此过程中, 中国遭遇越来越多的贸易壁垒, 连续14年成为WTO成员贸易救济调查的主要对象。金融危机以来, 由于经济不景气, 一些国家不从自身寻找应对办法, 而是对其他国家的进口产品实施限制措施, 特别是针对中国的贸易救济调查激增, 使中国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最大受害国。

1、国外对华贸易救济案件激增, 案值越来越大

2008年1月至2009年11月, 国外对华启动反倾销132起, 反补贴22起, 特别保障措施10起, 涉华保障措施28起。其中, 2008年反倾销80起, 创历年对华反倾销之最;反补贴11起, 成为自2004年中国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年份。

2009年1月至11月, 共有16个国家 (地区) 对我国发起85起贸易救济调查, 其中, 反倾销52起, 反补贴11起, 保障措施15起, 特保7起。2009年上半年, 我国产品出口同比减少1448.6亿美元, 其中仅“两反两保”调查就直接影响出口82.76亿美元, 占同比出口减少总金额的5.7%。再加上各种贸易壁垒, 影响出口金额将更大。

2、贸易救济措施多样化, 反补贴和“特保”渐成焦点

自金融危机以来, 各国为保护国内产业, 不再局限于反倾销和保障措施, 而是尽可能运用多种贸易救济措施保护国内产业。2008年1月-2009年11月, 国外对华共启动22起反补贴调查, 其中20起是与反倾销调查合并启动。2009年我国已遭受7起特保调查 (美国1起、印度5起、多米尼加1起) , 其中美国轮胎案、印度铝制品案征收最终“特保”税。

3、我遭遇贸易救济调查大部分由G20成员发起

2008年1月至2009年11月, 在国外对华启动的132起反倾销调查中, 印度启动的案件数位居首位, 为22起;其次是阿根廷, 21起;第三位是美国, 为19起。

2009年1月至11月, G20成员共对我发起贸易救济调查70起, 占我同期遭遇贸易救济调查案件总数的82%, 其中美国对我发起17起调查, 占我同期遭遇贸易救济调查案件总数的20%;印度对我发起21起调查, 占比25%。

4、轻工、冶金、纺织、化工等成为国外对华贸易救济调查的主要产品

2008年1月-2009年11月, 在国外对华启动的132起反倾销调查中, 涉及轻工产品的案件数为35起, 位居各行业之首;其次是冶金产品, 31起;位居第三位的是纺织产品, 为20起。在国外对华启动的22起反补贴调查中, 冶金产品位居首位, 为9起;涉及轻工产品6起。

而保障措施和特保调查有所不同。在10起特保案件中, 涉及化工产品的案件数位居首位, 为3起;其次是轻工、纺织和冶金产品, 均为2起。在28起保障措施调查中, 涉及轻工产品案件数位居首位, 为9起;纺织产品其次, 为5起。

5、限制措施更严, 应对难度更大

同前几年相比, 我被诉的案件裁决结果普遍较差。在已裁决的52起案件中只有6起以无措施结案, 很多案件终裁税率极高。由于“非市场经济地位”、“外部基准”等不利条款的存在, 我企业在反倾销调查中被采用“替代国”价值, 在反补贴调查中被适用“外部基准”, 往往被裁定高额征税, 严重挫伤了企业的应诉积极性。美国知识产权337调查门槛低、程序短、处罚严、应诉费用高昂, 导致许多企业放弃应诉, 直接退出市场。

6、贸易摩擦影响加深

截至2009年11月, 我国共遭遇国外反补贴调查35起, 涉及我税收、投资、贸易、产业、土地、国企改革等中央、地方经济政策150余项, 严重影响我国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削弱我钢铁、石化、纺织、造纸等产业国际竞争力。2008年12月, 美、墨联手对我“出口名牌”和“中国世界名牌”等优惠措施发难, 我地方政府有关补贴措施首次被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

7、贸易和技术等壁垒措施对我出口产品影响增大

当前名目繁多的“新贸易壁垒”措施, 已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一个特征。各国通过制定安全标准、卫生标准、包装标识、信息技术标准、环境标志、劳工安全标准、福利标准等限制进口产品。2008年, 我国36.1%的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 全年出口贸易直接损失达505.42亿美元。最近美国拟制定包含“碳关税”条款的法案。

8、部分进口产品量增价跌, 对我国内产业造成较大冲击和损害

金融危机爆发后, 部分国外低价倾销产品冲击我国市场的现象增多, 严重损害了我产业利益, 企业、行业协会维权和要求保护的诉求不断增多。商务部损害调查局建立的产业损害预警系统, 2008年下半年以来就已监测发现了包括多种轻工产品在内的几十种进口产品出现量增价跌情况。预计国外企业为转嫁金融危机的影响, 将持续恶意低价倾销, 我产业受损现象在2009年进一步凸显。

三、我国运用贸易救济手段应对金融危机的新特点

在外部经贸环境日趋严峻的形势下, 商务部采取切实措施, 重视运用国际通行规则, 加大了依法运用贸易救济措施的工作力度, 有效遏制了进口产品的不公平竞争, 有力地维护了公平贸易秩序和国内产业的合法利益。

1、立案数量快速增加。

2008年我国反倾销调查立案仅13起, 其中日落复审7起;2009年截至目前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13起, 其中日落复审3起, 目前仍有一些贸易救济申请正在立案审查中。

2、涉案进口金额较大。

2008年7月以来的贸易救济调查涉及进口额累计99.16亿美元, 11起涉案金额在1亿美元以上, 其中3起涉案金额10亿美元以上。

3、涉及国内产业规模较大。

2008年7月以来的反倾销调查, 直接涉及国内产业规模累计2800.2亿元人民币, 覆盖多个省份的100多家大中型企业, 直接影响约10多万人就业。

4、贸易救济手段更加灵活。

针对日益严重的国外贸易壁垒, 我国也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 对来自欧美的进口产品发起反击, 例如2009年6月1日, 我国对原产于美国进口的取向电工钢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 这是1997年我国开展贸易救济法律实践以来首次对进口产品进行反补贴调查, 这也是首次对来自一个国家的进口产品同时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 是调查机关丰富贸易救济手段、维护我国产业安全的工作创新。

5、贸易救济立案后效果初显。

贸易救济措施立案后, 涉案产品普遍出现了产品进口量跌价增现象, 有效地遏制了国外产品不公平贸易行为对国内产业的损害, 涉案国内产业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趋于好转, 并得以快速恢复和发展。

尽管2008年下半年以来立案数量增加, 但是我国贸易救济工作是严格依照WTO规则和国内法律开展的, 贸易救济的目的是依法创造公平贸易的市场环境以维护国内产业的合法利益。

四、我国轻工业产业的安全状况

1、轻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承担着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出口创汇、吸纳社会就业的重要任务

中国轻工业是承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重要消费品工业, 已形成门类齐全的生产体系及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发展, 目前不仅能较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也成长为国际消费品重要生产基地。2008年, 轻工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8.92%;主要轻工产品出口值占全国外贸出口的21.65%, 贸易顺差占全国贸易顺差的77.58%, 为出口创汇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 中国轻工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居主导地位, 是解决我国广大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途径。

2、我国轻工业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 竞争能力还不够强

突出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弱。我国轻工产品自主知识产权少, 尤其在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上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95%的变频空调压缩机、LED的关键部件芯片和高档手表机芯都依赖进口, 制浆造纸、乳制品、饮料、肉制品等行业的关键技术装备主要从国外引进。二是在产品结构上, 中低端产品多, 出口企业多是纯加工型代工企业, 出口产品以贴牌加工为多, 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少。三是在能耗水平上存在差距。目前, 我国轻工业单位产值和单位产品水耗、能耗、污染物排放指标等方面与国际水平相比差距较大, 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 (COD) 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排放总量的50%, 废水排放量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28%, 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四是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骨干企业发展缓慢, 产业集中度低;重复建设和盲目扩张现象严重, 小造纸、小皮革、小酒精等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尚未淘汰。另外, 随着劳动力价格、原材料和能源价格的上涨, 我国轻工业原有的成本优势有所减弱。

3、受金融危机影响, 行业增长速度有所降低

2009年1-10月, 全行业工业总产值累计达8.63万亿元, 同比增长11.3%, 增速同比回落15.52个百分点;累计进口总额584.12亿美元, 同比下降14.88%, 进口增速同比回落36.36个百分点;累计出口总额2242.07亿美元, 同比下降12.56%, 出口增速同比回落28.32个百分点;累计产销率97.3%, 降低0.39个百分点。

4、贸易保护加剧, 产品出口受阻

2004-2008年, 我国轻工产品共被国外提起反倾销、反补贴等立案调查158起。2009年1-9月, 欧盟、加拿大、印度、巴西等国家和地区, 针对我国轻工业发起的反倾销调查案达19起, 涉及食品、皮革、家具、造纸、文体、五金、轻工机械、家电、照明等9个行业。可以预见, 在后危机时代, 贸易摩擦更加激烈, 我国具有较高出口竞争力、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优势产业将成为经贸摩擦重点领域。

5、经济危机下, 我国轻工业的持续发展仍有诸多支撑点

一是产业规模仍是轻工业主要的竞争优势, 我国轻工业规模庞大, 规模效益明显, 钟表、自行车、啤酒、空调等100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 四分之一的产品出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国已成为很多轻工商品的国际制造中心和采购中心, 是重要的国际贸易集散地和供应地;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新变化, 行业和企业的整合、重组速度加快, 产业转移和承接正在有序进行, 产业集群式发展已成为产业升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现方式;三是中央出台扩大投资的经济刺激方案, 在全国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 加大支农投入, 一系列促进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以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 为轻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四是国家出台了促进轻纺行业发展措施和《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明确了家电下乡政策, 一系列扩大内需措施的出台, 是保证轻工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五、维护轻工业产业安全的对策建议

1、苦练内功, 大力提高轻工业产业核心竞争力

从根本上来讲, 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和负面影响, 企业要主动采取措施, 不等不靠, 苦练内功, 着重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这是提高抵御风险能力的根本。要有敏锐的嗅觉, 充分利用《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的有利时机和有关的政策扶持措施, 顺应政策导向, 调结构、促优化, 扩大现有产品优势, 抓住机遇, 在危机中占得先机, 发展和壮大自己。要重点跟踪相关政策措施实施的效果, 特别是及时提出配套措施建议, 确保企业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获得更大实惠, 取得产业的长期发展。

2、进一步完善产业安全应对机制, 加强公共信息服务

建立并完善轻工业产业的损害预警、对策研究机制, 加强对重点、敏感产品的跟踪分析;密切跟踪国外贸易保护主义发展趋势, 以及我主要贸易伙伴贸易政策及措施的调整和变化最新动向, 及时收集贸易保护案例, 分析研判给我带来的影响, 并及时向行业组织和企业通报;加强预警信息通报和出口风险发布, 让企业在第一时间了解贸易摩擦动向;强化对企业应对贸易摩擦的宣传培训、法律咨询, 支持企业运用法律手段积极申诉和应诉。行业协会要发挥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 做好上情下达, 舆情上传, 及时反映行业发展和产业安全方面存在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 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共同渡过难关。

3、企业要善于运用贸易救济措施保护自己

企业特别是出口企业要深入学习了解WTO规则和贸易救济调查的相关知识, 提高主动运用贸易救济措施的意识, 善于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要密切关注国际市场, 及时了解掌握国外贸易救济措施的动向和技术标准变化的情况, 不断适应出口国的技术标准。要高度重视贸易摩擦的影响, 在遭遇贸易摩擦案件时要积极应诉, 敢于应对, 善于应对, 特别是在应诉时要注意团结作战一致对外;争取将出口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要注意监测进口产品的异常变化, 研究进口对产业的影响, 一旦掌握不公平进口行为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影响的证据, 就及时向调查机关申请贸易救济, 勇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4、淘汰落后产能, 提高产业集中度, 推动产业升级

上一篇:园林行业下一篇:管理学沟通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