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 作业与答案

2024-05-14

哲学与人生 作业与答案(精选8篇)

哲学与人生 作业与答案 篇1

第一阶段 单选题(共20道题)1.(2.5分)人类在理性还处于原始水平时,用来解释世界的方式是: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5分

2.(2.5分)根据一个大前提和一个小前提得出一个结论叫做: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5分

3.(2.5分)根据一个前提得出一个结论的推理叫做: 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2.5分

4.(2.5分)根据结论与前提的关系是一般还是个别,推理还可以分为: 我的答案:C 此题得分:2.5分

5.(2.5分)“我思故我在”是哪位哲学家的观点? 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5分

6.(2.5分)“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这句话是哪位哲学家说的?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5分

7.(2.5分)概念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有不同的含义,如果故意利用语言固有的多意性来制造逻辑的混乱,在哲学范畴属于: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5分

8.(2.5分)“四假象”学说是由哪位哲学家提出的?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5分

9.(2.5分)为什么图书馆里,哲学书籍永远摆在第一排? 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2.5分

10.(2.5分)西方哲学起源于哪个国家?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5分

11.(2.5分)办事者说:你们不是应该“为人民服务”吗?为什么只见你们聊天、嗑瓜子,不见你们服务? 办事员说:你又不是人民,干嘛要服务你。上面的案例属于哪种逻辑错误?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5分

12.(2.5分)被公认为有记载以来第一位哲学家的是: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5分

13.(2.5分)“人是万物的尺度,他看起来存在的事物就是存在,他看起来不存在的事物就是不存在”是哪位哲学家的观点?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5分

14.(2.5分)“苏格拉底之死”是怎么回事? 我的答案:C 此题得分:2.5分

15.(2.5分)古希腊第一所“大学”——阿卡德穆学园是由谁创办的? 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5分

16.(2.5分)存在主义所关注的“存在”是指: 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2.5分

17.(2.5分)克尔凯郭尔认为人生从低到高有三个境界,其中不包括: 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5分

18.(2.5分)“存在先于本质”是哪位哲学家的说法?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5分

19.(2.5分)下面不属于加缪观点的是: 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5分

20.(2.5分)语言精炼,意蕴悠长,富于暗示,擅用格言、警语、比喻或事例的是: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5分

多选题(共20道题)21.(2.5分)苏格拉底诞生于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 我的答案:BD 此题得分:2.5分

22.(2.5分)古希腊自然哲学家关心下面哪些问题 我的答案:AB 此题得分:2.5分

23.(2.5分)哲学与生活的关系是什么? 我的答案:CD 此题得分:2.5分

24.(2.5分)关于“哲学就是死亡练习”,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我的答案:ACD 此题得分:2.5分

25.(2.5分)关于“闲暇”,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我的答案:ABC 此题得分:2.5分

26.(2.5分)下面哪种观点属于“种族假象”? 我的答案:BCD 此题得分:2.5分 27.(2.5分)传统的逻辑学主要讨论哪三方面内容? 我的答案:ACD 此题得分:2.5分

28.(2.5分)按照命题的真假可以分为: 我的答案:AB 此题得分:2.5分

29.(2.5分)下面的三段论中正确的包括: 我的答案:AD 此题得分:2.5分

30.(2.5分)判断怀疑的程度是否恰当的标准有哪些? 我的答案:ABCD 此题得分:2.5分

31.(2.5分)下面观点中属于怀疑论的包括 我的答案:BCD 此题得分:2.5分

32.(2.5分)下面观点中属于笛卡尔的包括 我的答案:ABCD 此题得分:2.5分

33.(2.5分)放任“思想的懒惰”有哪些害处? 我的答案:ABC 此题得分:2.5分

34.(2.5分)下面观点中属于亚里士多德的包括 我的答案:ABC 此题得分:2.5分

35.(2.5分)下面哪些方法可以培养智慧? 我的答案:BCD 此题得分:2.5分

36.(2.5分)关于“自我意识”,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我的答案:ABCD 此题得分:2.5分

37.(2.5分)关于哲学的起源,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我的答案:ABD 此题得分:2.5分 38.(2.5分)哲学的三个作用包括: 我的答案:ABC 此题得分:2.5分 39.(2.5分)哲学的基本部分包括: 我的答案:ABC 此题得分:2.5分

40.(2.5分)关于什么是哲学,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我的答案:ABCD 此题得分:2.5分

第二阶段

单选题(共20道题)1.(2.5分)关于神话,下面理解错误的是: 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5分

2.(2.5分)上帝根据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但是人类祖先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禁果,他们的后代也因此负有“原罪”,只有信仰上帝才能得救。这说法来源于: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5分 3.(2.5分)宗教的五个条件的是: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5分

4.(2.5分)下面不属于超越界的是: 我的答案:C 此题得分:2.5分

5.(2.5分)关于中国哲学中“永恒”与“变化”两个主题,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我的答案:C 此题得分:2.5分

6.(2.5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是哪一家的观点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5分

7.(2.5分)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和皇室文集,又被称为“上古之书”的是: 我的答案:C 此题得分:2.5分

8.(2.5分)下面不属于启蒙主义者的是: 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5分

9.(2.5分)人类三千年来的思想历程依次是: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5分 10.(2.5分)名家最关注的是: 我的答案:C 此题得分:2.5分

11.(2.5分)强烈反对“仁政”,认为政府必须建立在成文法典的基础上的是: 我的答案:C 此题得分:2.5分

12.(2.5分)下面哪个观点是孔子的? 我的答案:C 此题得分:2.5分

13.(2.5分)下列名言属于法家的是: 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5分

14.(2.5分)孔子的“仁”指的是: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5分

15.(2.5分)“推己及人”是哪一家的观点: 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2.5分

16.(2.5分)关于通用的伦理规范,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5分

17.(2.5分)“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是哪位哲学家一生的写照?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5分

18.(2.5分)以人为本位,认为人的全部价值都在与他人的关系中获得是: 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2.5分

19.(2.5分)关于儒家与道家的区别,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5分

20.(2.5分)道家认为,宇宙间的最高实体是: 我的答案:C 此题得分:2.5分

多选题(共20道题)收起

21.(2.5分)宗教中的戒律与法律的区别是: 我的答案:BC 此题得分:2.5分

22.(2.5分)关于教义,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我的答案:BC 此题得分:2.5分

23.(2.5分)下面关于宗教的观点不正确的是: 我的答案:BCD 此题得分:2.5分 24.(2.5分)苏格拉底擅长哪些事? 我的答案:CD 此题得分:2.5分

25.(2.5分)关于“存在主义”中的“存在”,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我的答案:BCD 此题得分:2.5分

26.(2.5分)克尔凯郭尔认为,人生中存在三种由低到高的绝望,包括: 我的答案:ABC 此题得分:2.5分

27.(2.5分)苏格拉底被指控了哪些罪名? 我的答案:CD 此题得分:2.5分 28.(2.5分)理性有哪些有限性? 我的答案:CD 此题得分:2.5分

29.(2.5分)柏拉图《对话集》有哪些特点? 我的答案:ABD 此题得分:2.5分

30.(2.5分)海德格尔的哲学有哪些特点? 我的答案:ABC 此题得分:2.5分 31.(2.5分)下列属于尼采著作的是: 我的答案:ABC 此题得分:2.5分

32.(2.5分)下面属于“科学哲学家”的是: 我的答案:AD 此题得分:2.5分

33.(2.5分)下面属于道家的特点的是: 我的答案:BCD 此题得分:2.5分

34.(2.5分)以“道”的视角看待世界,会发现: 我的答案:BCD 此题得分:2.5分

35.(2.5分)关于超越界,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我的答案:BCD 此题得分:2.5分

36.(2.5分)信仰基督的宗教有三大分支,包括: 我的答案:ACD 此题得分:2.5分

37.(2.5分)关于加缪,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我的答案:BD 此题得分:2.5分

38.(2.5分)下面哪些哲学家处于“轴心时代”? 我的答案:ABCD 此题得分:2.5分 39.(2.5分)法家的代表人物包括: 我的答案:ABD 此题得分:2.5分 40.(2.5分)儒家的代表人物包括: 我的答案:ABD 此题得分:2.5分

在线考试

单选题(共25道题)收起

1.(2.0分)“我思故我在”是哪位哲学家的观点? 

A、孔子 

B、老子 

C、培根 

D、笛卡尔

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0分

2.(2.0分)“一群人不借助工具来建造一座塔,发现办不到,于是增加人手、挑选精壮、锻炼体能,却依然想不到借助工具”,这个寓言出自哪位哲学家的哪部著作? 

A、培根《新工具》 

B、笛卡尔《谈谈方法》 

C、洛克《人类理解论》 

D、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0分

3.(2.0分)“四假象”学说是由哪位哲学家提出的? 

A、培根 

B、笛卡尔 

C、斯宾诺莎 

D、加缪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0分

4.(2.0分)为什么图书馆里,哲学书籍永远摆在第一排? 

A、因为哲学是所有学科中最早产生的 

B、因为哲学是所有学科的基础 

C、因为哲学的英文首字母排在其他学科之前 

D、因为创办图书馆的人最喜欢哲学 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2.0分 5.(2.0分)哲学的作用不包括: 

A、培养智慧 

B、终极关怀 

C、自我发展 

D、发财致富 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0分

6.(2.0分)“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这句话是哪位哲学家说的? 

A、加缪 

B、尼采 

C、克尔凯郭尔 

D、斯宾诺莎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0分

7.(2.0分)“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是哪位哲学家的名言? 

A、亚里士多德 

B、苏格拉底 

C、柏拉图 

D、泰勒斯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0分

8.(2.0分)西方哲学起源于哪个国家? 

A、古希腊 

B、中国 

C、日本 

D、美国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0分

9.(2.0分)在西方哲学中,“哲学”一词的意思是? 

A、智慧 

B、爱智慧   C、有智慧

D、学习智慧

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2.0分

10.(2.0分)世界上最早的民主制是由哪个国家创立的? 

A、中国 

B、英国 

C、希腊 

D、罗马

我的答案:C 此题得分:2.0分

11.(2.0分)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逻辑错误的是: 

A、直接推理 

B、夸大事实 

C、偷换概念 

D、以偏概全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0分

12.(2.0分)“无人有意作恶”是哪位哲学家的观点? 

A、苏格拉底 

B、普罗泰戈拉 

C、柏拉图 

D、泰勒斯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0分

13.(2.0分)“世界由原子和虚空组成。原子不生不灭,不可分割,形状、大小、重量不一”是哪位哲学家的观点? 

A、恩培多克勒 

B、德谟克利特 

C、巴门尼德 

D、毕达哥拉斯 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2.0分

14.(2.0分)“所有人都会死”属于: 

A、真命题 

B、假命题 

C、特称否定命题 

D、全称否定命题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0分

15.(2.0分)“四假象”学说包括: 

A、种族假象、洞穴假象、市场假象、剧场假相 

B、民族假象、洞穴假象、市场假象、剧场假相 

C、种族假象、洞穴假象、经济假象、剧场假相 

D、科学假象、洞穴假象、市场假象、剧场假相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0分

16.(2.0分)“所有人都会死,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会死”属于: 

A、演绎推理 

B、直接推理 

C、间接推理 

D、归纳推理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0分

17.(2.0分)根据一个大前提和一个小前提得出一个结论叫做“三段论”,最早由谁系统地进行论述? 

A、泰勒斯 

B、苏格拉底 

C、柏拉图 

D、亚里士多德 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0分

18.(2.0分)被称为“百科全书”式博学家的古希腊哲学家是: 

A、泰勒斯 

B、苏格拉底 

C、柏拉图 

D、亚里士多德 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0分 19.(2.0分)“柏拉图式爱情”出自: 

A、赫拉克利特《论自然》 

B、柏拉图《对话集》 

C、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 

D、马可?奥勒留《沉思录》 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2.0分

20.(2.0分)克尔凯郭尔认为,人生中存在三种由低到高的绝望,其中不包括: 

A、不知道有自我 

B、不愿意有自我 

C、不能够有自我 

D、不存在自我 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0分

21.(2.0分)关于神话,下面理解错误的是: 

A、神话是人类在理性还处于原始水平时,用来解释世界的方式 

B、神话是产生哲学和宗教的土壤 

C、神话基本不靠理性与逻辑,而是依情感展开的 

D、是封建社会的糟粕 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0分

22.(2.0分)“轴心时代”的说法是由哪位哲学家提出的? 

A、斯宾诺莎 

B、弗洛伊德 

C、雅斯贝尔斯 

D、马塞尔

我的答案:C 此题得分:2.0分

23.(2.0分)下面不属于东方文明的特色的是: 

A、以内陆平原为中心,追求中庸,内敛、顺从而安于现状 

B、农业为主体,自给自足,人口极少流动,信息闭塞 

C、家族是利益共同体,宗法制度发达 

D、偏重理性思维,讲究逻辑和考证,强烈关注认识论 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0分

24.(2.0分)西西弗的故事来源于: 

A、中国神话 

B、希腊神话 

C、《圣经》 

D、日本神话 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2.0分

25.(2.0分)“生活本质上是诗意的,所以它才有表现得不诗意的可能性”是谁的说法? 

A、雅斯贝尔斯 

B、海德格尔 

C、萨特 

D、波伏娃

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2.0分

多选题(共25道题)收起

26.(2.0分)下面哪些方法可以培养智慧? 

A、看肥皂剧 

B、写日记 

C、看人文纪录片 

D、看《哲学与人生》 我的答案:BCD 此题得分:2.0分

27.(2.0分)关于信息、知识和智慧,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信息获得地越多,知识积累得越多 

B、知识是经过加工的信息,是对一个专门领域所做的深入研究 

C、“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指的是有智慧的人 

D、知识偏重万物的差别,越分越细;智慧偏重万物的共相,能够异中求同 我的答案:BD 此题得分:2.0分

28.(2.0分)关于“自我意识”,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产生儿童时期    B、自我意识可理解为: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不一样,自己必须独自面对自己的人生

C、具有自我意识是进行独立思考的前提

D、出于懒惰或恐惧,人们常常压制自我意识

我的答案:ABCD 此题得分:2.0分

29.(2.0分)哲学所提供的“终极关怀”包括哪些内容? 

A、可以延年益寿、消病除灾 

B、帮助人逃避死亡的恐惧 

C、为必死的人生找到生的意义 

D、使人的心灵超越死亡的限制 我的答案:CD 此题得分:2.0分

30.(2.0分)放任“思想的懒惰”有哪些害处? 

A、使理性出现断裂 

B、使理性模糊混乱 

C、使理性出现前后矛盾 

D、使社会更加和谐 我的答案:ABC 此题得分:2.0分

31.(2.0分)下面观点中属于亚里士多德的包括 

A、哲学是唯一一门自由的学问 

B、哲学不是一门生产知识 

C、哲学始于诧异 

D、哲学的地位在物理学之后 我的答案:ABC 此题得分:2.0分

32.(2.0分)下面观点中属于怀疑论的包括 

A、唯其不可能,我才相信 

B、第一,无物存在;第二,如果有某物存在,人也无法认识它;第三,即便可以认识它,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 

C、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

D、我不知道太阳明天是否会出来 我的答案:BCD 此题得分:2.0分

33.(2.0分)下面观点中属于笛卡尔的包括 

A、感觉不可靠 

B、万物可能只是自己的一场梦 

C、甚至我的身体的存在也缺乏确切的证据 

D、然而唯独“我在怀疑”这一点不可怀疑 我的答案:ABCD 此题得分:2.0分

34.(2.0分)判断怀疑的程度是否恰当的标准有哪些? 

A、心里很确定,怀疑到这里并非出于思想的懒惰,而是理性的决定 

B、怀疑到这个程度是与实践本身的难度、重要度、复杂度等相匹配 

C、这样的怀疑方式不仅可以应用于这一件事,而且可以运用到所有类似的事物上去 

D、这样的怀疑方式会给整个生活带来便利而非混乱 我的答案:ABCD 此题得分:2.0分

35.(2.0分)下面哪种观点属于“种族假象”? 

A、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全宇宙唯一完全正确的思想 

B、苍蝇是害虫,所以应该从物种中灭绝 

C、地上长出粮食是为了给人吃 

D、人的生命天生比猫狗高贵,所以人有虐待猫狗的权利 我的答案:BCD 此题得分:2.0分

36.(2.0分)传统的逻辑学主要讨论哪三方面内容? 

A、概念 

B、假设 

C、命题 

D、推理

我的答案:ACD 此题得分:2.0分

37.(2.0分)关于“闲暇”,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们对待闲暇的态度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状况 

B、古希腊人在闲暇时喜欢从事与哲学、艺术、体育和政治相关的事务 

C、古希腊人之所以有大量闲暇时间,是因为大部分劳动都由奴隶承担 

地区 D、因为古希腊人没有把所有时间投入到生产当中去,所以其经济远远落后于同时代其他我的答案:ABC 此题得分:2.0分

38.(2.0分)关于“哲学就是死亡练习”,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这是柏拉图的观点 

B、意思是只有不怕死的人才能学好哲学 

C、意思是哲学就是要学习如何摆脱肉体的羁绊,实现灵魂的自由 

D、绝大部分人只有在死亡时才能彻底摆脱肉体的限制 我的答案:ACD 此题得分:2.0分

39.(2.0分)下面的三段论中正确的包括: 

A、所有人都会死;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会死 

B、运动员需要努力锻炼身体;我不是运动员;所以,我不需要努力锻炼身体 

C、有些大学生喜欢哲学,所以有些喜欢哲学的人是大学生 

D、所有公民都应该遵守宪法;主席是公民;所以主席也应该遵守宪法 我的答案:AD 此题得分:2.0分

40.(2.0分)按照命题的真假可以分为: 

A、真命题 

B、假命题 

C、特称否定命题 

D、全称否定命题 我的答案:AB 此题得分:2.0分

41.(2.0分)苏格拉底经常和人讨论哪些话题? 

A、如何在选举中击败对手 

B、什么是正义 

C、什么是美 

D、什么是勇敢

我的答案:BCD 此题得分:2.0分

42.(2.0分)苏格拉底诞生于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 

A、雅典的极盛时期 

B、民主制走向衰落 

C、正处在大规模外地入侵之中 

D、依然处于奴隶社会 我的答案:BD 此题得分:2.0分

43.(2.0分)古希腊自然哲学家关心下面哪些问题 

A、万物的本原是什么 

B、万物运动的原因是什么 

C、民主制和共和制那种政体更好 

D、如何提高自己的辩论水平我的答案:AB 此题得分:2.0分

44.(2.0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关系是: 

A、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 

B、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老师 

C、苏格拉底在对话集中记载了柏拉图的思想 

D、柏拉图在对话集中记载了苏格拉底的思想 我的答案:AD 此题得分:2.0分

45.(2.0分)关于什么是哲学,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哲学就是马哲 

B、哲学就是“心灵鸡汤”那样的哲理小故事 

C、哲学是无法说出来的,没法学 

D、哲学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我的答案:ABCD 此题得分:2.0分 46.(2.0分)哲学的基本部分包括: 

A、本体论 

B、认识论 

C、伦理学 

D、科学

我的答案:ABC 此题得分:2.0分

47.(2.0分)哲学与生活的关系是什么?     A、哲学完全脱离生活

B、越了解哲学,生活越痛苦

C、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它既是生活的基础,又是生活本身

D、在生活的细微之处运用哲学思想和方法,可是使生活更主动

我的答案:CD 此题得分:2.0分

48.(2.0分)关于哲学的起源,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西方哲学起源于古希腊 

B、“哲学”的英语是philosophy,原意为“爱智慧” 

C、中国人不擅逻辑思维,因此中国只有“思想”,没有哲学 

D、中文中本无“哲学”一词,该词是从日语中借用而来的 我的答案:ABD 此题得分:2.0分

49.(2.0分)根据罗素的观点,哲学、神学和科学的关系是怎样的? 

A、哲学是神学的婢女 

B、哲学介乎神学和科学之间,受到双方的攻击 

C、哲学和神学的共同点是思考对象为不确定的事物 

D、哲学和科学的共同点是诉之于理性而非权威 我的答案:BCD 此题得分:2.0分 50.(2.0分)哲学的三个作用包括: 

A、培养智慧 

B、终极关怀 

C、自我发展 

D、唯利是图

哲学与人生 作业与答案 篇2

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彰显生本味

中职教学应贯彻生本教育新理念, 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 高度尊重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等理念。面对中职学生, 教师要把他们视作具有鲜活生命和个性的个体, 他们的学习、进步、发展是我们从事中职教育教学的宗旨。

1.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笔者在中职学生中开展《哲学与人生》教学, 摒弃过去纯粹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状态, 更多地关注学生能通过哲学课程的学习, 主动参与课堂, 在师生互动中张扬个性, 增强生命活力, 获得切身体验和感受, 尊重人格、理解需求、挖掘潜能, 获取主动学习、发展的持续动力。在教学过程中, 始终坚持“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 力求引导学生做到导学习重点拨、先活动后学习、教师少讲学生多学等具体要求。如在第五课《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教学中, 笔者采用了这样的导学教学步骤:引导明确学习任务—分组讨论—交流共享—解决学习问题—拓展延伸。具体要求学生, 先于课前对“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学习能力做必要的预习, 课堂上结合教师的导学预设开展课堂中的小组间讨论, 可在同一小组或临近小组之间共享讨论成果, 再由小组分别推举学生代表发言, 其他学生认真聆听, 并对学生代表的发言进行质疑, 提出观点。要特别注重的是生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他们相互合作开展学习, 真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激发学习兴趣。课后布置学生写作小论文《我看人生挫折》的延伸拓展是不可忽视的环节, 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途径。坚持以生为本, 就必须处处为学生着想, 为他们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 关注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发展, 从而有效改变以往中职生在哲学课堂无所事事、昏昏沉沉的不良学习姿态。

2. 在合作中学习, 注重团队精神。

中职生学习基础较差, 在面临课堂学习时往往积极性不高, 而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却相当强, 在以活动形式为主的课堂中却表现出极强的表现欲, 并且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较强,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 即针对中职生的哲学课堂学习, 我们应注重引导学生多在活动中参与互动学习, 避免枯燥沉闷的哲学说教, 并在活动中锻炼团队合作, 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 使得个体和团队素质得到适当发展。笔者曾在中职学校校际交流课中, 以“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为课题开展了一次公开教学活动, 主要形式为通过教师列举典型案例、创设情境, 并将学生分四个学习小组, 组内以学生代表为小老师, 在教师设置的案例和情境引导下循序渐进地开展讨论学习、合作学习, 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 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 积极性和主动合作精神都得到很好的发挥,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注重探究性学习, 增强参与哲学课堂的动力。

在中职哲学课堂中, 教师只有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在哲学课堂中创设有效情境,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在参与质疑、分析、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参与课堂的动力, 掌握获取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在探究学习活动中, 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都有话可说, 都有所收获。如在“如何区分新旧事物”、“如何对待人生发展中的顺境和逆境两种境遇”等教学问题中, 笔者很好地引导学生结合已学知识, 开展探究学习, 由他们发现、质疑、分析解决问题, 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二、哲学即是生活, 课堂教学充盈生活味

1. 贴近学生, 贴近生活。

中职《哲学与人生》课程体现了鲜明的生活味, 课程内容设置充分把哲学原理广泛地结合中职学生生活实际, 从第一单元到第五单元都始终围绕中职生人生道路的多个视角, 如唯物论与人生选择、辩证观点与人生态度、认识论与人生实践、历史观与人生理想、创造与实现人生价值等。因此, 中职哲学课堂教学必须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增添教学的生活趣味, 充实哲学教学的时代感, 让学生感受到哲学就在生活中, 生活即是哲学。笔者认为, 中职哲学要让学生喜欢, 要让学生勇于参与课堂, 更重要的是结合学生实际开展课堂活动。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之后, 笔者指导他们结合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实际, 做到知行统一, 从而很好地解决了“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的教学问题。相反, 教师如果不从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毫无体会感受, 那么哲学课堂可能就显得动力不足、苍白乏味。

2. 让时政进哲学课堂, 让学生当自己的老师。

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必须密切结合学生的学业和就业, 针对学生的学习特征、心理素质、实践能力, 关注国内外大事等, 适时引时事政治素材进课堂, 把哲学学习与自己身边的社会生活相融合, 让课堂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感受到哲学就在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 增强学生积极应用哲学原理和方法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并且, 笔者经常借助哲学课堂教学, 积极鼓励学生主动搜集一些社会时政热点、学生或学校身边发生的事件, 并在学习小组中适当筛选, 选择出较有代表性的话题由学生代表在课前10分钟进行演讲, 锻炼学生表达和表演的能力, 让学生当自己的老师。有的学生讲得相当好, 还能够结合所学的哲学知识进行点评, 赢得学生的阵阵掌声。

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与实践, 体现活动味

1. 注重实践性,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中职哲学课堂不应变成纯粹的哲学理论说教, 而应努力将学生的“人生”与“哲学”相结合, 让学生在学哲学中有效利用哲学, 为自己的人生之路做指导。在这一点上, 中职《哲学与人生》课程内容设置较合理, 主要以哲学学习指引人生, 以人生实践体验哲学。笔者认为, 哲学学习是为学生的人生实践服务的, 教师应通过学哲学强化对学生学习、择业、就业过程中面临的人生问题的指导作用, 发挥哲学学习的实践性意义, 使得学生既能掌握基本的哲学原理和观点, 又能在现实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选好人生路, 走好人生路作为《哲学与人生》的课堂教学重点。如在第八课《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教学中, 笔者充分应用案例教学法, 针对第四个教学环节“识别假象、把握本质、明辨是非”, 列举了现实生活中诸如“科学算命”、电脑测字或测姓名等“伪科学”, 发动学生积极思考, 探究其中的哲学道理。在学哲学的过程中有效结合生活实际, 解决现实问题, 这是哲学学以致用原则的真正教育意义。

2. 学习和实践活动多样化, 注重在活动中学哲学。

中职《哲学与人生》课堂教学可以通过教师优化课堂教学, 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变得丰富多彩。笔者主张, 学哲学不应是单纯枯燥的理论罗列, 应在充分挖掘和利用有效的教学形式, 特别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哲学效果更显著。首先, 充分利用《哲学与人生》教材中现有的体验探究活动素材, 如教材插图、体验与探究、拓展与延伸等教学资源, 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效结合哲学基础知识的学习,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 在课间活动中轻松解决了哲学问题,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 笔者特别关注哲学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尽可能对课堂活动教学进行有效拓展, 延伸学生的学习实践空间, 如积极指导学生结合中职生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实习工作等形式, 引入哲学课堂, 以他们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的切身体会作为哲学课中的有益素材和资源, 丰富哲学课堂教学。此外, 还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典型案例充实教学内容, 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谈谈体会感受, 进一步领悟哲学意蕴, 通过参加座谈会、听报告会反思哲学道理等, 丰富哲学教学活动的形式, 增强教学效果。

总之, 中职《哲学与人生》教学具有鲜明的生本味、鲜活的生活味、多样的活动味, 只有靠教师的细心体验才能感受到, 只有在教师热心教育并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勇于突破、勤于摸索, 才能捕捉哲学教学中的各种有益信息和课堂资源, 不断提高中职哲学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杨湘洪.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政课教学新模式[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01) .

[2]李晓慧.中职“哲学与人生”案例导课艺术性探索[J].教师 (中) , 2010 (12) .

[3]梁文侠.哲学与人生[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9.8.

[4]陆浩勤, 黄巍, 彭茂清.中职校德育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模式研究[J].中等职业教育, 2012 (12) .

论哲学与人生 篇3

【关键词】觉解;人化;属人世界;自由解放;人生智慧

当人类不断地探索宇宙的奥秘、寻觅社会的真谛,洞悉人生的意义,展望未来时,就产生了哲学。哲学和生活密不可分,与人生更是紧密相连。哲学是探讨人生之学,只有将哲学与人生的关系理解透彻,才能对其有“觉解”,实现对人生的启迪。

一、哲学及其与人生的关系

当提到哲学时,人们都会觉得它高深莫测,空洞又神秘。其实,哲学并不是高高地悬浮在空中的思想阁楼,只要留心思考,就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这时不免有人要问,既然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什么是哲学以及哲学究竟是什么?它与人生有何关系?

哲学一词是由古希腊语演化而来的,在古希腊文和英文中,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在汉语中,哲就是智慧,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对于“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则答案不一,从哲学的本义上来看,它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从与世界观的关系上看,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从与方法论的关系上看,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从与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上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那么哲学与人生的关系呢?其实,对个人而言,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我们这里所说的哲学,就是这种广义的哲学。冯友兰先生认为,“哲学并不是一件稀罕东西,它是世界之上,人人都有的,人在世上,有许多不能不干的事情,不能不吃饭,不能不睡觉,总而言之,就是不能不跟流行的大化跑,人身子跑着,心里想着,这个‘跑就是人生,这个‘想就是哲学。”

哲学与人生密切相关,可以说哲学脱离人生,将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哲学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哲学之外的学科使人成为“某种人”,那我们该怎样来获得哲学呢?答案中必少不了这两个字:觉解。

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把人的本质规定为人所特有的“觉解”,他说:“人作某事,了解某事是怎么一回事,此是了解,此是解;他于作某事时,自觉其是作某事,此是自觉,此是觉。或问:人是怎样一种东西?我们可以说,人是有觉解的东西或有较高程度的觉解的东西。或问:人生是怎样一回事?人生是有觉解的生活,或有较高程度的觉解的生活。这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人之所以异于别的动物的生活者。”简言之觉是自觉,解是了解,人了解一件事物,知其是怎么一回事,还自己知道自己了解这个事物以及这个事物对于自己的意义,这就是觉解的含义。

二、哲学对人的理解

没有人生的哲学是空疏的哲学,没有哲学的人生是贫乏的人生。现在我们来谈谈从哲学层面上该如何来理解人生。

1.人的存在

人是一种超越性的,理解性的,创造性的存在。因为人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所以人就无法忍受单一的颜色,凝固的时空,存在的空虚,自我的失落和彻底的空白。大家都知道,人是自然而然的生,自然而然的死,可人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存在,绝对不会就这样心甘情愿地走完这一生。人是寻求有意义的存在,所以人会努力把自然而然改造为一个真善美的属人的世界,在创造中实现自己的存在。人都会有生存、安全、尊重、审美等层次需要,并且最终升华为自我实现的需要,希望自己有限的生命得到无限的延续。人生是短暂的,我们必须加倍珍惜,不因虚度光阴而悔恨,不碌碌无为而终。人若想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就必要树立理想。理想贯穿于人的精神生活之中,它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理想是引领人生前进的灯塔,是促进人生奋斗的动力,是提高人生境界的保障。

斯宾诺莎是荷兰著名哲学家,他与笛卡尔齐名,著有《理论学》,可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位如神般的智者是以打磨眼镜片来维持每天的生计。斯宾诺莎出生于生活颇为宽裕的犹太商人家庭,可是他放弃享受优厚的物质条件生活,硬是把自己改变成了异教徒。1656年,他因为反对犹太教教义而遭到迫害,最后不得不搬出犹太人居住区,以磨镜片为生。1673年,有人提供他海德堡大学哲学系的教职,条件是不可提及宗教,但被他婉拒。因为他知道,思想绝对不能当作交换的筹码。由于长期劳累,最终积劳成疾,年仅45岁就去世了。斯宾诺莎虽然死了,但是他的哲学思想和人格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间,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得到了无限的延续。所以,我们应该做一个有理想的人,并不断追求它以此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精彩。

2.人的人化

人是存在先于物质,是一代又一代地发展自己,在人的人化过程之中,是以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提高人的素质,赋予你权利与义务的存在。教育工作所承担的是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肩负的职责是重大的。“至于教育,我们知道关键在于内涵,而不存在于程度。”教育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我们需要善于观察和发现,进而从万世万物中受到启发,然后取精去糟,为我所用,致力于把理论具象化,这也是教育的本质目的。对个体而言,教育是建立在每个个体生命基础上的,离开了每个个体的生命,教育就会成为一种抽象的东西,就会失去它的意识和价值。教育想要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就必须处理好与人的个体生命之间的关系;同时,作为生命个体的人,要想实现自己生命无限超越,追求自己生命的永恒意义,提升自己生命的精神向度,展现自己生命的无限风采,就必须依靠教育对人的启迪和引导。

3.人的世界

人的人化过程构成了一个属于人的世界。为了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人需要找到把握世界的方式,即神化、宗教、艺术、理论、科学、哲学,它们是对自然、世俗、无穷、小我、阴暗和有限世界的超越。这个属于人的世界中,我们需要找到正确的方式去生存和生活。这个属于人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亦是不断发展的。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对生命自由的渴求,对内心纯净的追求应当成为人自身的一种诉求。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观念越来越重,忽视对精神的追求。永无止境的贪图物质享受不会让人快乐,只会令人的欲望永无止境,追求不到时就永远在没有实现的现实中痛苦轮回。既然如此,那我们又何必倾其所有地去追求这些表面而随时也可幻灭的东西。作为人的我们只需怀着对生命自由执着的理解,认真对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的行动付出,并乐此不疲地积蓄力量,像蚕一样,在破茧而出之前,努力实现自己,最后充满希望地冲脱束缚,一个在为梦想努力的人,一定是一个自由的人。

4.人的解放

何谓“人的解放”?马克思是这样回答的:“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且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4]在这个属人的世界中,人总是在向往追求着一种自由解放、美好幸福的生活。可在如今资本逻辑占统治地位的现实世界,人却处在与自己本身相对立、相疏离的状态,处在一种本质颠倒的非人化的异化的状况之中。人是一种类存在物,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唯有人能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拿来作为自己的意识和意志的对象。例如唯有人可以为爱情和自由献身。这就是人为什么要解放。

解放不是一句空话,不是一个幻想,不是一种思想活动,而是历史活动。我们必须要找到它在我们人的存在之中的某种根据和逻辑。“一定要去消除个人力量转化为物的力量那种状况,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当中并通过这种联合去获得自由。”[5]人不是离群索居跳出这个世界,人恰恰要在我们每一个个人的联合当中去实现人的自由。所以马克思把自己所追求的理想最终确定为要去建设这样一个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6]马克思毕生就致力于这件事正是他把传统形而上学那种与人无关的抽象的本体转化为了人现实的存在方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的感性活动—实践。马克思理解的人的解放既不是针对抽象的人,也不是抽象的超时空的世界,而是针对现实的人及其被异化了的人的现实。

哲学是人寻求解放,追求自由的头脑,在人的解放这条道路上离不开哲学的引导。人生的终极目标只不过是实现自由,这就必然需要哲学的支撑和滋养。

三、哲学中的人生智慧

在人类绵绵不绝的历史长河中,哲学一直起着引领文化发展,民族进步的航标灯作用。无论是社会的进步与和谐,还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都需要哲学对实践进行指导、继而批判、反思并实现螺旋式上升和扬弃。世界著名大学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与真理为友。”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曾说过:“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哲学是一种智慧之学,是一种关于世界观、人生观的智慧之学,是一种大智慧,不仅揭示了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更给众生指点了人生迷津。我国儒家哲学思想经过提炼总结可归纳为“仁、义、礼、智”哲学,其中“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明确地将仁和人统一起来,已忽略了作为人的自然属性,过渡了利的阶段,进入忠恕境界,确立了人的道德属性。这对今天的人的道德建设和品格修养,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作为道家的人生智慧表现在观察问题的深度、高度和广度远远超出常人。我们从中可以学到立足天道、参透人生的思想智慧,珍重生命、淡泊名利的生存智慧,顺应自然、恬淡无累的生活方式,乐观通达、顺应自然的生死智慧,放飞心灵、逍遥自在的生命智慧。可见,通过学习哲学,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哲学思维方法,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提高以哲学为指导,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智慧,提升境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促进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

四、结语

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把人生的复杂性揭示出来,可见它是一门最关切人生的学问。如果说人是哲学的奥秘,那么哲学就是人的隐喻。深刻理解哲学与人生的关系,有利于克服人的自我分裂和哲学的自我放逐。人生的价值,一定就是让自己的思想让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能够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表现给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三松堂学术文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2]吴学满等.觉解与道德:论冯友兰“新理学”之歧出的人性观.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9(1)

[3]梁文侠.《哲学与人生》[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人民出版社,2003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6]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人民出版社,2014

哲学与人生期末试卷及答案 篇4

年段: 班级: 姓名: 号数:

请将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一、填空题(30分,每格2分)

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坚持 主观 与 客观 相符合。

2、本质 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只能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3、21世纪的竞争,实质上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的竞争。

4、个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 和心理素质,其中 身体素质 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条件。

5、发展 是事物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前进、上升的运动。

6、矛盾 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7、人生的行动不只受到自身体力、智力的制约,而且还要受到 社会历史条件 的制约。

8、自觉能动性 又称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根本特点。

9、在对待人际关系上,用 联系的、全面 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就会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10、人生目标的确立和实现必须符合 社会发展规律 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选择题(30分,每题2分)

1、“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的做法()

①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②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③否认了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特殊性之中

④肯定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①②④

B、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

2、社会发展最根本的规律是()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C、个人动机与物质手段的矛盾运动

D、个人活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

3、下列选项中属于个人的主观条件的是()

A、个人的体质 B、个人的学业基础 C、个人的家庭情况 D、人个的性格

4、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蒋敏等517名同志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雷勇等5名同志被追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这表明()A、个体为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越多,人生价值就越大 B、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统一的

C、实现人生价值,意味着获得更多的社会荣誉 D、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5、下列体现了矛盾观点的有()。①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②刻舟求剑 ③夜郎自大,目中无人 ④祸兮福之所倚 A.① ③ B.① ④ C.② ③ D.① ②

6、“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地联系着 B、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7、“知人知面不知心”主要是告诫我们()

A、知人知面就行了 B、一个人的外表容易认识

C、认识一个人的外表就可以了 D、不要轻信一些人的外表,要透过其外表看其本质

8、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是强调()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与认识互相决定 D、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9、塑料袋出现百年以后,被人们称为“人类最糟糕的发明”之一。目前,我国每天要用掉各种塑料袋20亿个以上,塑料袋在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成为“白色污染”的祸首,严重危害了自然环境。这表明()

①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②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③任何事物都有好有坏

④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都是新事物,这是因为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都是()A、吸取旧事物的精华

B、强大和完善的

C、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D、有新的名称和旗号

11、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一首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说出了这样一条哲理()A、新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新事物是强大的

C、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旧事物阻挡不住新事物的产生和成长 D、事物内部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原因

12、成都高温不下,市民都期盼来场大雨退凉。为此成都周边的45个人工降雨炮点早已做好准备,24小时待命,只等天气条件一成熟,便放炮催雨。但一直等了一个星期,才等到了充分的降雨云团。这表明()

A、人们不可能真正地认识自然界

B、自然界是客观的

C、自然界和人类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D、离开人的影响,自然界才具有客观实在性

13、《三国演义》写尽了十八般兵器,但没有写到手枪;《封神榜》写尽商纣宫廷的奢华,却没有提到互联网、高尔夫。这是因为()

A、意识活动没有主动创造性

B、人们的意识无法反映未来 C、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D、人的意识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

14、“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是指()

A、客观实际

B、客观规律

C、主观愿望

D、正确观点

15、某同学由于自身努力不够,成绩不好,到处抱怨老师、班风、校风。该同学()。A.扩大了内因的作用 B.忽视了外因的作用 C.客观总结了教训

D.忽视了内因,夸大了外因

三、简答题(28分)

1、蔡桓公讳疾忌医,为什么神医扁鹊也无可奈何,这反映了什么哲学道理?(8分)

2、“拔苗助长”是不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2分)为什么达不到预期的目的?(8分)

3、为什么说行动成就人生?(5分)我们又应该怎样行动?(5分)

四、分析题:(12分)

两个人各有一杯水,都喝了半杯。一个说:只剩半杯水。另一个人说:我还有半杯水。两种说法,前者好像透出一种无奈和苦涩,后者倒好像满怀希望,流露出一股安慰。都是半杯水,两人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个是悲观的,另一个却是乐观的。

1、请用矛盾分析法谈谈你的认识。(6分)

哲学与人生 作业与答案 篇5

班别

姓名

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3分,共45分)1.“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是指(B)

A客观实际

B客观规律

C主观愿望

D正确观点 2.《三国演义》写尽了十八般兵器,但没有写到手枪;《封神榜》写尽商纣宫廷的奢华,却没有提到互联网、高尔夫。这是因为(C)

A意识活动没有主动创造性

B人们的意识无法反映未来 C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D人的意识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 3.成语“守株待兔”的哲学寓意主要在于(D)

A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使主观符合客观

B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C不能把事物的部分当作整体

D不能把事物的偶然联系当作规律

4.“西气东输”工程是根据我国资源分布不均,各地发展不平衡所做出的重大能源调配政策。它蕴含的哲理是(C)

A物质决定于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B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D认识总是不断升华的5.鸟能筑巢,人能盖房。但人的活动和其他动物的活动有本质区别。这是因为(B)

A人有大脑,其他动物没有大脑

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其他动物的思维能力是有限的 D其他动物的主观能动性不如人类

6.“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告诫我们,想问题、办事情(A)

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

B要不断地发现、揭示规律

C要敢于创新,坚持与时俱进

D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7.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做任何事情,只能从自己的基础和条件出发。这个观点表明(A)

A人生选择、人的活动要受到自身条件的制约

B人不能改善人自身在整个世界中的地位

C人的自身条件是先天形成的,不可能得到改变

D只要外部条件具备,人就可以实现自己的发展

8.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据统计,电子计算机芯片技术每18个月就要更新一次。这一事实表明(D)

A事物的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

B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C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总是运动变化的 9.下列选项中,符合“想问题,办事情从客观实际出发”的是(C)

A小明初中毕业后来到职业学校读书,感觉学习有困难,上课经常睡觉

B小龙拿国家给职校困难生发的生活补助费去通宵上网玩游戏

C小杨每天晚上到教室复习功课,失去了很多玩耍的机会

D小华能很机智的避开老师的视线,上课跟朋友短信聊天

10.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都是新事物,这是因为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都是(C)

A吸取旧事物的精华

B强大和完善的 C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D有新的名称和旗号

11.某同学由于自身努力不够,成绩不好,到处抱怨老师、班风、校风。该同学(D)。

A扩大了内因的作用

B忽视了外因的作用

C客观总结了教训

D忽视了内因,夸大了外因。1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B)

A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地联系着

B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13.老母鸡和电孵箱都能将发育良好的鸡蛋孵出小鸡,却不能用石子孵出小鸡,从哲学观点上说明(A)

A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C内因和外因都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D这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14.“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为了更好地一跃而后退”这两句话包含的哲理是(B)

A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倒退性趋势

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前进和倒退都是事物发展的趋势

D前进性就是曲折性,曲折性就是前进性

15.手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极大的便利,但诸如垃圾短信等也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一些烦恼,甚至有人利用手机进行一些违法活动。这启示我们(C)

A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B要解决矛盾就要认识矛盾的特点

C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解决矛盾

D要重视事物量的积累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

1.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够有意识地、自觉地想问题,办事情。2.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主要有三大因素:远大的目标、顽强的意志和适当的机遇。3.人际关系很重要,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心里健康、生活幸福的重要标志。4.培养人际交往中应具有的几颗“心”,即自信之心、尊重之心、坦诚的心和豁达的心。5.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态。

5.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6.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7.矛盾的同一性或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联结、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贯通的性质。

8.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是人生基本矛盾,是人生存在和发展的动力。

三、简答题(第一题8分,第二题7分,共15分)1.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应当做到哪些?(P42)

人生哲学与人生观 篇6

有人認為一部哲學史便是人類自我覺醒、自我發現與成長歷程的紀錄,當人類在自己存活的 自然 環境中覺醒,發現到人與自然的區別之後,便開始嘗試去瞭解自然、瞭解自己,發掘自然與人之間的關係,更重要的是人類幡然醒悟到認識人自身、解開生命之謎、追求生命的意義,才是人生命在自然中奮鬥、存活的真正目的,也就是說認識人本身,追求生命的意義,才是人終極關懷的首務。從剛開始素樸的理解到現在多學科的發展,例如,醫學、心理學、社會學、文化人類學、政治 學、經濟學……等等,一言以蔽之,無不是在探究與解釋人類生命過程中的各種現象而已。

前 言

然而由於近代以來,學術的分工,專門化、部門化的發展,固然深化了各個層面的理解,相對的,也造成各個學科都只偏重研究人類的某一個面向;再則由於受到實證主義的影響,各學科對人的研究也都傾向於把人當作一個客觀事實來研究,並嘗試經由經驗歸納去表述和證明「人」這一客觀事實。長期以來,造成人被當作一個客觀的存在物來觀察,並且被割裂地去研究。相較於這種割裂分析的研究,哲學則採取較為宏觀、整體的觀點去思索人的問題,哲學不是將人割裂地、當作一個客觀對象而已,哲學所要研究的是做為一個整全的人是什麼;主要探究的不只是當下的人,而是探索人始終是什麼的問題。主要問題有:人開始時是什麼?什麼力量賦與人去改變所遭遇到的環境?在主體性的意義上,屬於人自身的東西是什麼?人可以相信些什麼,能運思些什麼?人應當在什麼範圍內懷疑自身所要求的對象的確定性?人能對其自身所遭遇而又參與其中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指望什麼?在艱難的人生過程中,人繼續生活的勇氣從何而來?超越自身、超越自身所接納的對象的人本身是什麼?人生命終止於何處?此種種便是哲學所探究人類生命問題的主要課題(赫爾曼。施密茨,1997,頁ix)。換句話說,從哲學立場整體地去探索生命,可以避免把人當作對象物、割裂的研究傾向;而且透過哲學性的探索,不僅只是知道現實上的「人是什麼」、「人能知道什麼」而已;更可以瞭解到作為一個理想的人,「應當做什麼」,「可以期望什麼」。如此哲學性探索的方向,可以作為人類謀劃未來,應當如何行事的參考,更是有關人的生命 教育 課程中所不可或缺的學科。有關探索生命的課題相當多,無法一一陳述,在此僅嘗試就哲學的立場擇要探討如何活出生命的意義問題。對其他生命問題有興趣的讀者,則可進一步閱讀有關生命哲學的相關著作。什麼是「生命的意義」

在探討如何活出生命的意義之前,首先必須要澄清的是究竟什麼是「生命的意義」問題。這個問題不是在問「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也不是在問「生命」是什麼」。「生命」是什麼是有關「生命」的本質是什麼的詢問;而「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是在追問「生命」本身有什麼意義。本文所要探討則是「生命的意義」本身是什麼。人的「生命」從人類受胎開始就已經存在了,但是「生命的意義」並不是始於人的受胎成形,也不是天生現成的,而是人在有所自覺之後才開始自己構畫賦與的。誠如諾齊克(nozick)所說的:「生命的意義:一個人根據某種總體計畫來構畫他的生命,就是賦與生命意義的方式;只有有能力這樣構畫他的生命的人,才能具有或力求有意義的生命。」(尼古拉斯.布寧、余紀元,2001,頁596)「生命的意義」是人類自我所賦與的,是在人們根據某個總體計畫,或者說是依照某個總體的生命藍圖來構畫自己的生命方向時才賦加上去的,也就是說隨著每個人所選擇總魯生命藍圖的不同,所構畫出的「生命的意義」也有所差異。在這層理解之下,當我們面對生命,或許不必先急著問:「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而要先問:「人應該如何賦與生命意義」,或者說:「人應該如何去構畫出生命的意義」,只有人們開創了自己生命的意義,而後才能去追問我們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去對人所建構出來的生命意義進行肯認。因此不必惋歎生命沒有意義,畢竟「生命的意義」是在每一個人如何去構畫自己「生命」的活動中賦與的,責任在每一個賦與生命意義的人,只有人們去構畫自己的生命,並努力成就自己的生命,生命才活出了意義。如何活出有意義的生命

一個人想要活出生命意義的人,首要的工作就是要自我立定志向、目標去找尋一個總體計畫或是總體生命藍圖,依照這個總體生命藍圖去構畫自己的生命,同時能夠貫徹實行自己的構畫,才能活出自我生命的意義。一個有宗教信仰的人可能會根據宗教的計畫來構畫自己的生命,並活出具宗教意義的生命;一個注重傳統的人,可能選擇根據傳統的計畫來構畫自己的生命,並活出承襲傳統的生命意義;一個凡事要求合理化的人,可能根據各種不同的理論模型來構畫自己的生命,過著他所認為的合理的生活;……。無論我們從事什麼樣的選擇、找到了什麼樣的總體生命藍圖;然而依照該計畫來構畫生命,進一步活出有意義的生命,並不是件簡單的工作。因為總體生命藍圖不是現成的羅列在眼前,任由我們隨意去評比揀選,就可以對我們的生命活動產生影響力的;總體的生命藍圖必須要內化為自己堅固的世界觀、人生觀或人觀才能影響生命的方向。

一、總體生命藍圖的內化與建構--一種永恒的追求

總體生命藍圖在內化為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或人觀的過程中必須經過漫長而艱辛的磨鍊:人必須經過一段不斷選擇、結構、解構、重構的接受過程。這個內化的過程從人們還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從我們開始會對所遭遇到的人事物去詢問「為什麼」並努力找尋解答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從事一種建構的謀劃,至於說要到人生的那個階段才構畫冗成滿則不得而知,或許可以說人終其一生都在構畫一個總體而完整的生命藍圖,這是人終極的追求。這並不是說要構畫完成一個最完整的總體生命藍圖,人的生命才有意義;事實上,隨著個人生命的成長與發展,隨著個人所遭遇到的人事物之增廣,個人所構畫出的總體生命藍圖有其廣度及深度上的差異,每個階段的完成,對個人而言都有其階段性的意義;只不過對一個追求成為完備的人而言,永遠不會停滯於現階段的完成,因為他明白只有不斷地開拓總體生命藍圖的廣度與深度,個人的生命意義,才能不斷地開展。總之,內化到個人心中的總體生命藍圖不是一個封閉的世界,而是開放的,一個可以不斷擴展與加深的內在世界,所以人與其說是在找尋一個總體的生命藍圖,不如說是人在心中不斷地調整與構畫著一個較完整的總體生命藍圖,而正是因為這個永恒的追求,使人生命的意義具有了無限開展的可能性。

二、建構內在總體生命藍圖的重要性

人究竟該如何在心中建構總體的生命藍圖呢?簡單地說,就是「即事而問」,在日常生活的遭遇中,不斷地去扣問所遭遇到的人事物及問自己「為什麼如是存在」、「為什麼展現如是的生命現象」並積材地去找尋解答。在人生過程中對所遭遇到的人事物問「是什麼」,與問「為什麼」是兩個不同的發問。「是什麼」的發問,主要意味著我們想要進一步瞭解所遭遇到的事物本身的結構如何?這個事物本身有那些特性?這個人事物本身之所以為人事物自身的本質又是什麼的問題;而問「為什麼」的問題則並不只是想要去認識人事物本身是什麼而已,「為什麼」的發問是人們企圖對所遭遇到的人事物進行解釋與理解,企圖將所遭遇到的人事物納入到他個人內在意義世界時的一種提問。接觸過小孩子的讀者,大概都領教過他們每事必問的工夫吧?!一連串的「為什麼」時常會問到大人們無力招架,或感到困窘,甚或有時會因為不耐煩而惱怒。小孩子真的是每事必問,這為什麼這樣,那為什麼那樣,何止十萬個為什麼!孩子這一連串「為什麼」,意謂著在孩子的小腦袋瓜子裡正在尋求一個解釋、一種答案,以便去編織一個對自我而言充滿意義的世界,他必須對所遭遇到的人事物,一一在他腦袋中加以編碼連結,使所遭遇到的人事物都能納入到他意識中原本已經自我建構的意義網絡中而得到安頓與理解,才會使孩子暫時的停止發問。若是面臨到無法理解的人事物,也就是無法將現實中所遭遇到的人事物納入原先已經構成的內在意義網絡,孩子們就會又開始進行這個「為什麼」的提問過程。在詢闆與找尋解答的過程中,孩子不只是將獲得的答案納入一己原先構畫的網絡中,同時也開始去對原先建構起來的意義網絡進行解-相應新的人事物,調整自己原本建構起來的意義網絡,直到重構出一個可以將所遭遇到的、新的人直物一一納進來的意義網絡為止。這個相應於所遭遇到的人事物,不斷地追問「為什麼」並找尋解答的過程,並因此而建構起來的內在意義世界,就是一個已經內化為個人世界觀、人生觀或人觀的總體生命藍圖。

人的真實生命是在與情境的互動中展開的,相對於人的內在世界,外在世界雖然是被給與的,但是外在世界也必須被人的內在理智所掌握,並稚有經過人的詮釋才能被人理解。人雖然是世界的一個部分,但是人必須經過不斷的與世界交往互動,並經過人不斷地去向世界追問「為什麼」,從而為自己的提問找尋答案,再三琢磨確認,才能消除內心對世界的陌生感,有了這種確切的認知,人在生存世界之中,才能逐漸獲得一種安居其中的熟悉感及確定自己該如何行事的方向感。如果仔細觀察,或許會發現當孩子們面對新的環境,接觸新的人事物時,「為什麼」、「是什麼」的發問特別多,多到令大人們覺得有些聒噪了,換個角度想想,似乎這也意味著這個孩子急著重構自己內在的意義世界,因為他原本建構起來的內在意義世界,無法安置所面臨的哀的人事物;孩子的聒噪,顯示了孩子無法將新的人事物納人內心意義世界時,內心引發的焦慮不安,及不知所措、失去行動方向感的困窘。所以說對所遭遇到人事物去追問「為什麼」的問題,並找尋解答的努力,絕不只是哲學家們無聊的思想遊戲而已,基本上這種活動,是參與生存世界中的人,企圖在心中構成總的生命藍圖,活出生命意義的嚴正活動。有意義的生命,意味著我們可以將所遭遇到的人事物都轉化成為可理解的,並且能運用在實際生存情境中,去獲得一種熟悉戊及決定行動的方向感,讓人安居在生存世界中而不致焦慮不安、不知所措。

三、建構內在總體生命藍圖的可能方式

如前所述,人是在日常生活的遭遇中,不斷地去扣問「為什麼」並努力找尋解答的過程中建構起生命藍圖的。根本而言,找尋解答的方式非常的多,比如我們問說:「為什麼我會感到痛苦?」一方面我們可以對這個問題提出生理學角度的解釋,亦即把痛苦當作一種生理現象,並去描述痛苦的生過程;另方面我們也可以提出宗教上的解釋,將痛苦解釋成源自人本身的無名;或者也可以從心理的角度來理解,將痛苦理解成是某種心理狀態;……總之,找尋解答的方式可以是多樣,同一件生命事件,放在不同的脈絡中則展現不同的意義。換句話說,生命的意義是如何的,決定在我們將生命現象放在什麼樣的脈絡背景中去理解。

醫學、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人類學、歷史學……等學科,乃至哲學,所有的知識都足以提供人們作為理解生命現象的背景。所以廣讀這些學科的知識,可以幫助人們走出狹隘的認知,而廣泛的理解生命現象,從而在其中揀擇、構成總體的生命藍圖。但必須要指出的是,無論我們採取那一個學科領域對人的研究成果來理解生命現象,所構成的總體生命藍圖,仍只是一種思想的存在或是意識的存在。這種思想的或是意識的生命藍圖,所能解決的不過是我們理論理性的要求,滿足我們知性上合理化的需求而已。不可諱言的,凡事要撾有一個合理化的解答,對人類的生存而言是相當重要的,因為我們總是不可避免的會去思索「為什麼」的問題,而各種知識性的理論模式,都是勇於嘗試解答者,儘可能的為我們提供一種可能的、理解生命現象的途徑。然而人類的認識能力終究是有限的,生命對我們而言永遠是個待解的謎,我們似乎永遠無法知道生命「為什麼如此」,對一個明白自己認識限度的人而言,再完備的理論體系,都無法完全安頓他對生命的提問。如果他還堅持要問「為什麼」,那麼似乎要尋求其他的解答途徑了。在這種狀況下,訴諸傳統、信仰都是可以嘗試的途徑,也是一般較熟悉的途徑。

在哲学与人生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篇7

一、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 正确选择人生道路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的根本要求, 是做事的基本前提, 也是进行正确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因此,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 要让学生明白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在人生道路选择上要坚持从实际出发, 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首先, 做力所能及的选择, 使自己的选择符合自己的主观条件;其次, 适应现代潮流, 使自己的选择适应社会环境和时代的要求;再次, 要抓住机遇, 主动选择、把握自己的命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 实现人生价值。

二、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世界上充满了矛盾, 矛盾无时不在, 无时不有。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 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指导, 引导学生正视人生中的矛盾与难题, 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1. 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努力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创造快乐人生。

要让学生知道, 事物在普遍联系中存在, 人在普遍联系中生存, 要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物质世界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在我们生活中最普遍的联系就是人际关系, 明确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发展的重要条件。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人、理解人、平等待人, 学会交友, 努力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创造快乐人生。

2. 学会用发展观点看问题, 用积极的态度对待挫折和困境。

一切事物都处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 教育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知道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人生是一个不断在曲折中发展的过程。让学生懂得顺境与逆境是人生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两种境遇, 顺境与逆境是相互联系的,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顺境为人生发展提供机遇和条件, 逆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

3. 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积极面对人生中的各种矛盾, 促进自身的发展。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矛盾, 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 学会用矛盾观点看问题, 是正确认识事物、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引导学生学会一分为二、全面地看问题。看问题办事情不能偏激, 不能简单化, 要看到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认清事物的矛盾性, 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克服消极因素, 使矛盾向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积极面对和解决人生中的各种矛盾, 促进人生发展。

三、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 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人生发展能力是促进人生发展、获取人生成功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也为确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实现人生价值、走好人生道路提供了重要条件和保证。因此, 在教学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相关内容时, 要让学生了解实践和认识、客观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理解明辨是非、理性思维、不断创新对人生发展能力的作用, 教育学生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及时总结人生发展过程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 学会分析判断现实生活中的是与非, 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科学思维方法, 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创新。在知行统一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四、顺应历史潮流, 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在教学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时, 要注意把该内容与人生发展相结合, 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和坚定的信念。

1. 了解历史发展规律, 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让学生知道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性, 人生目标的确立和实现要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目标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2. 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在社会发展中规划个人发展, 树立人生理想, 积极创造现实人生理想所必需的条件, 并认识到要实现理想就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

五、在社会中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

人生观、价值观对一个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 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正确看待苦与乐、生与死, 在劳动奉献中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创造更大的人生价值。

1. 正确对待苦与乐、生与死, 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和生死观。

苦乐观和生死观是人生观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但对于中学生来说, 认识并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和生死观并不容易。很多学生在幸福安逸中长大, 平时娇生惯养, 贪图享受, 遇到挫折和困难又不知如何解决, 容易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苦与乐、生与死, 明确生与死、苦与乐的关系。首先, 中学生不能只想个人享受, 重点还是要学好功课, 掌握本领, 日后为祖国、为人民全心全意服务。要求学生要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使自己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能够正确处理苦与乐的关系。苦, 先于人民;乐, 后于人民。要以苦为乐, 甘吃大苦, 力争为全民族富强、康乐、幸福而奉献。其次,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把个人生死与人民的利益、祖国的建设统一起来。一方面,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应当珍惜生命, 并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 做到“生的伟大”。另一方面, 人民的利益和祖国的建设事业应当比个人的生命更为重要。为了人民的利益和祖国的建设事业应当勇于献身, 视死如归, 做到“死得光荣”。

2. 让学生懂得尊重劳动、热爱劳动, 在诚实劳动中奉献社会, 实现人生价值。

实践是创造人生价值的源泉和基本途径。劳动是积极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社会的一切财富都是通过劳动获得的。因此, 要让学生明白, 人生价值是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我们要尊重劳动, 热爱劳动, 在诚实劳动中奉献社会, 实现人生价值。

3. 创造条件促进自身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实现美好人生。

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人的全面发展内涵, 明白人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有一定的社会历史基础, 要把社会主义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就完善自身素质而言, 它包括人的心理素质、智力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等。这些素质在人生问题上则表现为人生道路、人生态度、人生能力、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等。其中人生道路可以使人明确前进方向, 人生能力可以克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困难, 人生理想可以增强自身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人生价值可以成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从而自觉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问题, 创造条件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实现美好人生。

哲学与人生 作业与答案 篇8

关键词:思想;理论;生活

哲学与人生课程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生结合起来,用哲学的思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走好人生路,为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思想基础。基于课程的这一特性,在教学中,如何处理教材,把握教学内容,根据多年从事这门课程教学的经验,下面谈谈我对教材及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突出思想性

哲学与人生是属于德育教育领域的一门课程,在学校教育

中,它承担着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因此,在教学中,就要突出教材的思想教育,使学生通过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深刻理解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懂得如何做人的,如何正确看待人生成长中的各种问题。如,对人生价值这个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社会价值,在为社会奉献的过程中来体现自己的人生意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能为他人和社会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具有时代使命感和奉献精神。

如,针对一些学生对上职高的思想观念,有的认为自己上职高是因为中考失败,所以把自己定位于不是学习的料,对学习没有信心,甚至对自己的前途也灰心丧气,对于学生的这一思想状况,在讲述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时,让学生明白,正确的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所做出的选择,不要盲目跟风,或者攀比,然后让学生对“高价生”这种现象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然后再对自己选择职高就读进行一个评价,相信这样一来,学生对自己有个正确认识和定位,对自己的选择充满了信心,也就会更加努力地学习了。

如,对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不是有句话说得好,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我们也经常会觉得事情比我们想象中要复杂得多,往往超出我们的意料,人生也是朝起朝落,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往往处于既需要驾驭,又不能完全驾驭的矛盾之中,希望与困惑并存,激情与苦恼同在,处于花季的青年,要经受这种痛苦,面对学生这种思想状况,在讲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时,告诉学生人生也如此,在人生的路上,也是有顺境,有逆境,有成功有失败,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人生的全部内容,人生本来如此,当我们明白这个世界是怎么回事时,我们就不会觉得自己生不逢时,或自己命运不好,用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对待人生,不骄横,不气馁,为实现自己人生目标,人生价值而奋斗。

如,对于社会中的一些见利忘义之事,如何正确看待义和利,很多人把义和利并列起來,要有利就得不义,好像为义就得舍利一样,古语有句说得好,厚德载物,义和利是相统一的。有的人为了一时之利,而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最后让自己无处立足。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真正做事的人,是先把人做好了,事也就能长久、繁盛,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在学生面对社会是非,义利时,能正确取舍,能抵挡各种不法之利的诱惑,成为一个正直不阿的人,一个对社会和他人有益的人。

二、强调理论性

我们所学的哲学是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课程所涉及的哲学理论和哲学观点,讲解必须明了清晰,让学生能理解并加运用,如,世界的物质性——就要求我们说话、做事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而不能主观臆断、脱离实际;物质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这说明人生存在于行动中,我们只有积极行动,才能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任何事情只有行动才有实际意义,只说不做,只有理论没有行动,一切都是空的,同时我们在看待问题时,不能用老眼光看新问题,任何事物都处在一个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意识是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人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的潜能是不可估量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潜在的、没有被发现的巨大能量,这是人类特有的能力,是与其他物的本质区别,正因为如此,我们人类创造出这个世界原本没有的许多事物,但是不管我们人类怎么改变这个世界,前提是要尊重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绝不能违背,否则事与愿违,再多的努力只能成为失败的经验;事物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彼此不同,所以要用联系的,矛盾的观点分析问题,看待问题,处理问题,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它和周围的其他事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同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我们要全面衡量;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来源于实——知行要统一,既要学习书本知识又要参加社会实践,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现象与本质既区别又联系,看到现象不等于看到本质,要识别假象,不被假象迷惑,同时我们也只能透过现象才能了解本质,学会观察和分析各种现象,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历史规律与人生目标,做人生选择时要符合社会发展趋势,顺应时代,我们在选择职业也好,确立人生目标也好,要把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社会发展需求相一致,与时俱进,同时我们也要明白只有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只有自己的人生理想与国家、社会理想一致,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理想的实现才有价值和意义,等等。只有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了这些哲学理论,才能更好地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对自己人生作指导。

三、注重生活性

学以致用,学习知识是为了指导实践、指导生活,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旨在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学习来指导学生的人生实际,所以在教学中,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把哲学观点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列举学生自身的或身边的一些事例来讲

解,这样不只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也使哲学理念融入学生思想,渐而形成哲学的思维。比如,同学之间在学习上相互竞争这件事学生应该怎么看待,好多同学把竞争对手,看成是自己的敌人,看不得他人的进步,不与同学分享学习心得和复习资料,生怕别人超过自己,这样反而把自己封闭起来,很难有大的长进,通过学习矛盾的对立统一,让学生懂得亦友亦敌的道理,任何事有利就有弊,有得就有失,我们要全面看待。再通过对和谐人际关系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人际和谐有利于我们身心健康,能正确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从而实现自我,也就会善待自己身边的人,帮助别人就是在成就自己,能和同学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再如,在学习上,怎样才能学好知识,有的同学很努力,但总不得法,效果不是很好,为此很懊恼。通过学习科学思维,明白人的思维的重要性,也了解了学会思考才是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那么在学习中,多看、多问、多想。多思出智慧,对于一门知识,不只掌握知识点、基本原理,还要通过自己的思维,能把这些点连成面,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如此这样地对待每门课程,就没有学不好的道理。

总之,教师教学不是在灌输一种理论,或者将学生当作学习的机器人,机械地把一些知识、理论搬到学生脑子里,而是能将思想、理论、生活相互融会、贯穿其中,渗透到每堂课的教学中,寓教于情、寓教于理,使学生能真正领悟到知识能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从而对学习充满了信心,对知识充满了渴望,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上一篇:镇街武装部9月10月工作计划下一篇:幼儿园教师近期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