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肩膀高中作文

2024-05-23

苏轼的肩膀高中作文(共12篇)

苏轼的肩膀高中作文 篇1

他将至情流动成笔下四溢的华彩,他将真我交织成理念奔腾的旋律,他将挚意挥洒成形云流水的文字,他用厚实的肩膀承担起生命的重量……

在这个有着惨白月色的夜晚,他独坐短松冈,一壶清酒伴着泪千行,他的面容在月光下憔悴而又落寞。他一定是赶了好久的路后才回到这里,来不及洗去脸上的.浮尘,来不及整理泛白的鬓角,他只想快快回到这里,再好好看看那个让他魂牵梦绕的女子,他仿佛又看见她凭轩倚窗,乌黑的长发倾泻而下。可如今,只有那棵棵松树掩映下的坟冢默默地回应他的呼唤。他的手轻轻抚过坟头,将清酒缓缓撒在坟前,深深凝望后毅然转身。这是怎样的悲痛,曾经伉俪情深,如今只剩下他自己形单影只,但他没有沉沦,他用他坚实的肩膀撑起这份悲痛,撑起他残落的家,用他的肩膀撑起对亡妻深深的思念,化作一首千百年来被人传诵的词:

“……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这是苏轼的肩膀,苏轼用肩膀承担对亡妻的思念。

左牵黄犬,右擎苍鹰。策马奔腾,锦衣华服,骑匹高头大马,浩浩荡荡踏过平冈,他弯弓射箭,呼啸声间射透天边云朵,霞光万丈,那是他对豪迈忠义的褒奖和勇敢无畏的勋章,他在军帐中揣起一琬酒,二话不说干脆饮下,一擦嘴角,再度斟满酒。他的双目微涨,全然忘了鬓角的银丝,他口出豪言——誓将大宋统一吾王!他再一次用肩膀撑起报效祖国的铁胆丹心,用肩膀承担统一大宋的豪情壮志,一杯酒,映着发红的双颊,将忠心与道义用肩挑!泼墨写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是苏轼的肩膀,苏轼用肩膀承担对祖国的忠心。

他满腔的报效祖国的热血被一群小人破坏殆尽,他被一贬再贬,从京城到黄州,到密州,到杭州,到惠州,甚至到了荒凉的海南,他却执著地挂念天下苍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杭州有苏堤,惠州有苏公祠,朝廷待他不好,但他从来待百姓不薄,他把民生扛在肩膀上,兴修水利,解缓灾役,他如此坦荡的胸怀,没有装下半分勾心斗角的邪气,却将社稷与百姓放在比得失宠辱还重要的位置。他用他的肩膀,撑起热爱生命、关怀百姓的爱民之心,用他的肩膀担起“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田园乞儿”的豪言壮志。

这是苏轼的肩膀,苏轼用肩膀承担民计民生的大任。古代像苏轼这样的文人很多,但拥有如此厚实肩膀的人只有苏轼一个。陶渊明只愿躲进精神的桃花源,却把一片污浊留给世间,自己独享清闲;杜甫,那忧国忧民的慨叹的确沉重,但却放弃了用肩膀承担为民造福的重任;陆游和辛弃疾却把挫折放在第一位,不免惆怅满怀,壮志未酬鬓发先白,给人的感觉是肩膀弱不禁风……只有苏轼有如此厚实的肩膀,上承百姓国家,下承相思之情。

苏轼的肩膀高中作文 篇2

一、苏轼文艺美学思想

中国的抒情作品强调寄托, 这与迫于环和诗风追求蕴藉、委婉含蓄、意在言外的审美习惯有关。苏轼于熙宁四年通判杭州, 政治失意, 理想不能实现, 因此写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用明月来寄托自己的精神家园, 在审美的愉悦中忘却实现的桎梏、世俗的纷争, 体现了主人公祈求获得解脱的愿望。“几时”、“不知”包含了作者对自然宇宙的迷惑;“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实际上表现了苏轼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从苏轼的政治遭遇及他的思想来看, 产生这样的情感是合情合理的。在清风明月的境界之下, 苏轼用超越的方式来看待人事的是非得失, 对个体生命的感悟已与哲学相接, 从而使其生命境界升华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尽显其博大胸襟。苏轼《赤壁赋》借助酒的生理调适力量, 解除心灵的世俗束缚, 保持自由灵动、无拘无束的审美心态, 如“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创造出奇妙无穷的作品来。苏轼美学思想以和谐为特色, 吸收了之前美学的各种营养, 又给其后美学以长久的影响, 是中国奴隶制到封建制社会条件下一个美学的典型。既有社会、集体、政教、伦理, 也有重自然、个体、情感、心灵, 是各家思想融会贯通共同融铸于美学一体的典型, 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典型。在中国乃至中西美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意境的思想启示

1.提倡语文教学艺术手法与风格的多样化

苏轼不但用他毕生的艺术实践表明和谐的艺术世界是多种多样、多姿多彩的, 不同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的作品共同构成艺术的大观园。他要求文艺不但要描写自然之态、表现自然之数, 尽性知命, 顺乎本性, 追求艺术之自然, 既尊重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 又依据客观规律进行变化, 常行于所当行, 常止于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 姿态横生。苏轼文清和妙丽如晋、宋间人, 而诗尤可爱, 咀嚼有味, 杂以江左、唐人之风, 是一个非常尊重每一位作家的个性、风格, 并把他们作为自己学习的对象加以提倡的人。苏轼的审美习惯没有排斥另一种风格之人, 在书法方面苏轼更是“骨气深稳, 体兼众妙, 精能之至, 反造疏淡”, 能够细细品味出不同风格特征。他认为王安石的“好使人同己”之作风做只会导致整个文学的整齐划一、千篇一律、枯燥乏味, 破坏文学自身的和谐自然发展。苏轼在文艺的百花园里随意采撷, 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样样精通, 婉约与豪放、阴柔与刚健、含蓄与外露、平淡与脓丽、清新与峭拔、端庄与洒脱等等, 风格各异, 自然呈现, 体现了一种包容心理。苏轼个人的偏好来看, 他比较喜欢平淡的诗风, 晚年在经历仕途的颠沛困顿之后, 尤喜陶渊明之诗, 称其诗“质而实绮, 癯而实腴”。但苏轼的平淡并不是绝对的, 而是一种绚烂之极的结果, 如“凡文字, 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 彩色绚烂, 渐老渐熟, 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 绚烂之极也”。正是他的是艺术臻于成熟的表现。在高中课文教学过程中, 也要主张姿态横生, 张多种艺术手法与风格和谐并存, 从学生的知识面与能力上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要充分利用课堂, 驾驭好40分钟, 要讲究效率, 要注意繁简适度, 使语文课堂更生动。

2.重视语文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历来是中国文论史上争论的焦点, 苏轼精通百家, 博览群书, 从中国传统哲学中吸取思想营养, 辩证看待此问题, 把两者和谐统一于文学这个有机整体, 有着很高的政治期许, 进入仕途后, 身处党争漩涡的惊涛骇浪之中。苏轼对于宋初体制的诸多弊端有着自己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多次贬谪, 流离于荒山蛮野之所, 使他能够深入民间, 熟悉各地的民情风俗。既避免了前人的顾此失彼, 又实现了文学自身的和谐发展, 因而成就了他在文学上的巨大贡献。他对文学首要的要求是重视文学的现实内容及社会作用。他高度评价王庠之文, “前后所示著述文字, 皆有古作者风力, 大略能道意所欲言者”。对于堆砌饾饤、浮华夸大、不切实用、迂怪艰涩之文苏轼又是坚决反对, 态度可谓严厉。对于当代“士大夫不深明天子之心, 用意过当, 求深者或至于迂, 务奇者怪僻而不可读, 余风未殄, 新弊复作深为不满”。“辞达”却不浮华艰涩, 华实相副才是苏轼对“文”的要求, 如《石钟山记》中,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如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 语文课堂教学的所有环节都是针对学生而言的, 教师讲得再好, 学生如果不听不记不写, 不做扎实的基本练习, 是毫无用处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把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落实到学生身上, 内容与形式要相统一, 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耳、脑、眼、手, 让他们的感官都动起来, 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 而不是老师演戏, 学生看戏。

3.化零为整, 促进语文课堂教学

苏轼在《论文》曾说:“吾文如万斛泉源, 不择地皆可出, 在平地滔滔汩汩, 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石山曲折, 随物赋形, 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 常行于所当行, 常止于不可不止, 如是而已矣。其它, 虽吾亦不能知也。”所谓“随物赋形”, 指的是按照自然物体的形态来描状物的创作方法。而高中课文教学中, 要展现的是自然界物体的生香活色, 就要化零为整, 需要学生通过查找资料, 对某一话题进行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这样将学习活动化, 即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 以促进学习。如组织学生整合有关苏轼的知识, 预先布置学生查找有关的作品以及苏轼的生平经历分组讨论苏轼的思想历程, 分析其作品的思想内涵,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就必须胸怀乾坤, 胸有成竹对教材所涉及的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上审视眼前独立的教材, 融会贯通, 宏观点拨。

4.让创新成为高中语文课堂的基本要求

苏轼以他对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丰富实践经验, 对此理论进行了丰富充实, 以形、神、理为核心, 强调三者的和谐统一, 创造出自己比较完整而科学的美学理论体系。客观事物是丰富生动的, 各有各的形态, 各具各的灵性, 只有把客观事物的精妙处、生动性传达出来才具有最佳的艺术效果, 才能达到最理想的状态。以形传神, 由形似上升到神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才是苏轼绘画创新的最高追求。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要启发学生, 对教师的思想方法、工作能力、业务知识以及工作态度的一种严格检验,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多动点脑, 需要教师花更多心思。教师要敢在课堂教学中把“读书权、思维权、讨论权”交给学生, 这样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创造精神, 也体现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要义。学生得到充分的信任与尊重后, 既能积极配合教师的启发、点拨, 又会主动讨论、参与。无论我们采用何种教法, 都应该追求充实、鲜活、生动而富有启发性的课堂教学氛围, 力求使语文课堂教学真正达到“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新境界。

三、结语

综上所述, 苏轼文艺美学思想受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的影响, 另一方面苏轼在自己长期的文艺实践中能将各家思想融会贯通, 并且共同融铸于美学一体。既强调手法与风格的多样化, 也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更不可缺失创新。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教师应打破语文和其他学科的界限, 在语文教学中, 渗透苏轼美学思想, 鼓励和引导学生自由交流,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中发现语文的乐趣, 语言的奥妙。

参考文献

[1]阮堂明.论苏轼对“水”的诗意表现与美学阐发[J].文学遗产, 2007, (3) .

[2]马驰.苏轼文艺美学思想的系统总结[J].学术月刊, 2007, (1) .

[3]魏永贵.苏轼诗歌美学旨趣探析[J].集宁师专学报, 2008, (1) .

[4]蔡良.语文教学中的“意会”与“言传”[J].语文学刊, 2009, (5) .

苏轼的肩膀高中作文 篇3

关键词:苏轼;高中语文;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90-01

德国的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强调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而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个别身体的精神力量的紧张努力虽然可以造就出特殊才人才,然而只有各种精神力量的协调一致才能够造就幸福而完美的人。”①审美教育是以美学和审美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创造能力,塑造全面发展的个性,通过各种美的形态所进行的教育。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培养人才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培养受教育者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意志,达到人全面健康的发展。

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他创作的诗词歌赋为文学史上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笔,然而他的人生却是坎坷不平的,甚至有时候堕入灰暗的境地,但是苏轼的人生没有灰暗,他是一个天生的乐天派,用儒释道的精神来消解苦难、超脱苦难,但是又始终保持着独立的主体人格精神。他的诗词中表现出的精英意识,豪放旷达的秉性和苦难意识是值得中学生学习的。

一、社会精英意识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人历来朝廷的附庸,从屈原开始,开创了中国士大夫肩负国家朝廷使命的先河。苏轼作为中国文人的一个典型,他受到了宋朝三代君主的重视,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嘉祐元年,他与弟弟苏辙一同出蜀寻求仕途,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入京不久,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年轻有为的苏轼不仅成了朝中的一颗明星,他文学上的才能也获得了皇帝的欣赏。《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有记载:“当其(神宗)饮食而停箸看文字,则内人比曰:此苏轼文字也。神宗每时称曰:奇才,奇才!但未及用学士,而上仙耳”。他上书中说:“臣荷先帝之遇,保全之恩,又蒙陛下非次拔擢,思慕感涕,不知所报,冒昧进计。”在封建社会能够受到封建朝廷如此重视的,是非常罕见的,怀着对朝廷的知遇之恩,他可谓“其九死而未悔”②。

《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于元丰五年(1082年),此时的苏轼正因“乌台诗案”贬于黄州已三年,距那场政治风暴已经过去了许多时日。在词中,苏轼面对壮阔的江水,思绪万千,睹物思人,他想到了历史上的三国,想到了周瑜。“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风流人物名燥一时,多么令人向往。作为当朝的官员追求功名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此时的他却是被贬之身,没有任何权力,甚至在经济上只能够维持基本的生存,如何理解作者的思想呢?笔者认为这是一种社会精英意识。

苏轼并不因为自身的遭遇而放弃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这种经营意识深刻的体现在他身上。担任杭州太守时,疏浚茅山、盐桥二河,修六井,筑西湖堤,后被其命名为“苏公堤”;在惠州,向太守建议捐资修建惠州东、西两座铁索桥;在儋州,传学与海南学子,其学生姜唐佐考中海南历史上第一个进士…… 这种精英意识就是苏轼既能够居于庙堂之高又能处于江湖之远的原因,他既能够在朝廷中不断进取,被贬后又能以旷达的心态为社会做贡献,实现社会理想,又能超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获得心灵的一方净土。

二、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豪放来自他广阔的世界观和自信的性情,他有豪放的人生理想也有豪放的自然情怀,他的旷达体现在对待苦难上的顺应和对人生悲欢离合的超脱。

《赤壁赋》是他刚刚经历了“乌台诗案”的时期,“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的历经还萦绕在记忆之中。陷入政治改革和朋党相争的他成了牺牲品,在监狱中都做好了迎接死亡的准备。但是他的才气和为人让很多人折服,甚至是他的政敌王安石也为他求情,终于逃脱了这一劫。

《赤壁赋》前半部分叙述了他与客人游赤壁的情景,后半部分面对自然的美景客人却发出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哀叹。苏轼以大自然的江水和江上的明月作比,得出了这样的一个哲学结论,“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孔子面对着江水发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月的阴晴圆缺也常常牵动文人敏感的心。这些都是客观的自然现象,苏轼从哲学的层面给出了一个响亮的回答:面对客观的事物人要保持自己的主体性,事物从任何一个侧面看过去都有不同的感受,所以长与短都是相对而言的。“苏轼的歌唱中固然也如实地带有悲哀的声调,但最终却是悲哀的扬弃”。③

更深刻的在于,苏轼对人生和万物的一种达观的态度,万物有主,如果不是自己的一丝一毫都不能享用,“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而现在的人对自然的索取无度,太贪心,没有一颗敬畏之心,苏轼尊重自然的态度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三、苦难意识

苏轼的苦难意识来自对人生无常的切身体会,他经历了“三起三落”的大悲大喜,祸福、穷达、得失之间的反差如此巨大,经历了常人所不能承受的祸福。但是,苏轼并没有被命运打败, “他在吸收传统人生的思想和个人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苦难——醒悟——超越’的思路。”④虽然苏轼似乎在顺应苦难,但是他苦难的出路是超脱。这种超脱不是远离现实,而是一种对苦难的了悟,看透了一切仍然相信生活,并回复到本真的状态。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同作于元丰五年,作者记叙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突降大雨,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狼狈而逃,只有他一个人在雨中踽踽独行。在这场雨中作者领悟到自然中的大雨亦等同于人生中的大雨,“何妨吟啸且徐行”?在词人心里此时的荣辱、穷达、苦乐都像那急雨,不用刻意去逃避,而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生而为人苦乐都有,只有经历了人生的风雨,才有回首向来的一路风景,最后带着“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心态恢复到生命的本真。这是怎样的一种豁达的人生?

综上所述,我们不仅要学习苏轼的诗词,而且更要理解苏轼的人生及其人生态度,他的社会精英意识,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和苦难意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很有意义。

注释:

①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18

② 赵冬梅,苗田.苏轼的人生基质及审美向度[J].齐鲁学刊,2002(2):45—48

③ 王水照.当代名家学术思想文库:王水照卷[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1:204

④王水照. 当代名家学术思想文库:王水照卷[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1:203

高中高三作文700字:多情苏轼 篇4

寥无人际,千里枯叶路;风亦无情,万丈天阴雨:清瘦人面,知是雨时亦是泪。忽得一声闪电鸣雷,照亮了那“千里孤坟”,那个呆站在墓前,秋风雨袖,飘带散发的人,乃是只吟“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只和“一樽还酹江月”的豁达的——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他站在妻子的`墓前,模糊地看到了妻子温柔的低头纤步地走来,他兴奋地迎了上去,可是,他抱住的是一块冰冷的墓碑,凉凉地渗进了他的骨髓。“人生如梦”,放眼望去: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他无暇于陆游的“错、错、错”的悲愤,他无顾于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消愁,他无视于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的忧虑。他只恨于天,让他与她阴阳相隔;他只恨地,让他和她相近而甚远。

秋风无意吹起他的白发,而他却有意地“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吟道。回想以往,忆起往昔,那个壮志如鸿,气似傲鹰的苏东坡已经逝去,那个不屈不馁,赤壁英雄的苏轼已经淡化,那个“一蓑风雨任平生”的文豪已经洒入东流。一路艰辛,一路坎坷,一路无奈,一路悲伤。

“夜来幽梦忽还乡”他又一次走近妻子,那个竹雕的窗子里,妻子正在梳妆,正当她梳头顺势抬起头的时候,他与她的目光再一次重合,就象往常一样,却又不象往常一样,熟悉的是她的延伸,无言得是她如水一样地消失而去。他当然是伸手去拉住她,但他却只能是拉住墓前的一颗小草。随之,他也醒在坟前,呆呆地注视着,渴望这一切不是真的。

接着只有“泪千行”。

苏轼,就是这么“多情却被无情恼”,秋风无意,缺月无意,疏桐更无意,而他却是“短松冈”“年年肠断处”。

他饮酒漫步而去,情绵依依。他知道他要“乘风归去”。离开了此地,他要做回哪个“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英雄。他要做回那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英雄,他要做回那个“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好官。

肩膀为题的作文 篇5

妈妈又干活去了,走前习惯性地对我说了句在家好好练书便离开了,目前我坐在房间里,当我看到肩膀两字时

,比较容易想到妈妈扛树时的身影:她将沉重的树木放在左肩上,左手搭在树上,右手杵着一根细一点的小树,极力地维持着身体的平衡,从正面看去,左肩好像被压低了一些,她紧咬着下唇,将刀放在系在腰上的刀鞘里,迈着非常小的步子,非常艰难地一步一步地向前挪动着,每走一小步,刀都会发出当当的响声。

妈妈是个非常一般的农民,但她却是我最敬佩的人,或许她的肩膀并非那样宽大有力,但她用并不有力的肩膀承担起了这个家,承担起了培育子女们的重任。

小的时候,妈妈的肩膀便是我的小小乐园:妈妈用长长的带子将我绑在了她的背上,我则将脑袋枕在妈妈的肩上来观察这个奇妙的世界,看累了,便倚着妈妈的肩膀恬然地睡去,有时,我会用小手拍着妈妈的肩膀,让她来教我儿歌,妈妈整日将我放在背上,用我们的肩膀为我肩负起了一个开心的幼年。

伴随年龄的增长,妈妈的肩膀由我生活的乐园变成了我生活的资源:妈妈从田间挑回一担担稻子,从地头挑回一担担谷子,为大家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她用肩膀挑回一块块砖瓦,扛回一根根钢筋,为我建起了舒适的家;她用结实而长满老茧的肩膀打工赚钱为大家换来了书本和衣服。最让我难忘的是在我多年的学习生涯中,每年开学妈妈用肩膀一头担着棉被一头担着木箱,沿着弯弯的山路送我上学,每年放假又是妈妈一头担着棉被一头担着木箱,沿着弯弯的山路接我回家。这其中饱含了多少的亲情和期望呀!

父亲的肩膀作文 篇6

于是,在艰涩而又漫长的成长之路上,父亲成了我人生的标尺。每隔一段时间,我就要嚷嚷着走到他跟前:“爸,别动,别动!你看,我很快就会和你一般高了!”

这样的岁月,终究如庭院中的春花一般,尽数落去。我不再与父亲比较,不再依赖他的肩膀,甚至,不再与他交谈。我们终于形成了中国式的父子关系,外表冷漠,内心热情。对于我来说,他和母亲似乎就是两种不同的机构。他负责用戒尺和皮条惩戒我的一切冒失与错误,而母亲,则负责用热泪和怜爱庇护他所施予的所有罪罚。记得很多年前的夏末,我徘徊在楼顶上看晒陈年的谷子。隔壁院中的桃树,像一双张开的大手,越过高高的围墙,倾斜在午后的楼顶上。饱满的果子坠在茂盛的绿叶间,像暗夜里刺眼的彩灯,让人目不暇接。

躲在茂盛的枝叶背后,内心出现了极大的挣扎。父亲平日的教诲与此刻躁动的情绪形成了两股巨大的波涛,使我茫然且不安。我不愿撇开心中的善念,却又不甘就此离去。那满树丰硕的蜜桃,像定格的底片,在翻滚的脑海中浮动。

我到底还是将柔弱的双手伸进了随风摇动的绿叶间。父亲在楼下的窗内目睹了整件事情的经过。当日,我不但遭受了平生最为严厉的毒打,还被父亲勒令兜着偷来的蜜桃上邻居家道歉。母亲从地里赶回时,父亲正扬着细长的皮鞭,预备将我就地正法。母亲夺过黝黑的皮鞭,哭闹着将我搂在怀里。由此,我躲过了极为严酷的下半场劫难。我记得父亲说过的话。他瞪大了眼睛指着母亲:“慈母多败儿!”印象中,这件事情便是我与父亲情感的转折点。我在潜意识里忽然发现,这个留着八字胡的和蔼男人,原来有着如此可怕的一面。

没过多久,我便因高烧不退躺在了床上。母亲整日守在床前,嘘寒问暖。我当时虽然不曾对母亲提起,但心中却无比坚定地认为,这次重病的根源,八成就是没有吃到蜜桃还挨了打。父亲背着我往城里赶的时候,我已被病痛折磨得神志恍惚。母亲说我一路伏在父亲的肩上都在念叨着桃子,桃子。

从睡梦中醒来时,只见周围一片惨白。我心里依旧想念着那些饱满的蜜桃。父亲低声询问前来给我打针的护士:“他能吃蜜桃吗?”护士说:“冷的不能吃。如果实在想吃的话,得用冰糖炖热了才行。”

几个时辰后,父亲从窗外的路上赶来。他宽阔的肩膀上压着一只棕色网格的麻袋,袋中全是硕大的桃子。母亲到附近的饭店借了火,为我端来了温热的冰糖炖蜜桃……

爸爸的肩膀作文 篇7

时间返回到七年前,那一年,我还只是一个三四岁的小娃娃,那时爸爸的肩膀,是我舒适的行走座椅。

“耶,又是爸爸来接我,太好了!”我站在幼儿园的门口,远远便望见了那个伟岸的身影,是爸爸!爸爸走了过来,准备把我接回家,我看爸爸没有要抱我的意思,便说:“爸爸抱我!”说着还撅了撅嘴巴。可是爸爸望都不望我一眼,扔下了一句“自己走!”我不死心,一个箭步冲上去,张开我的“大魔掌”死死地抱住爸爸的大腿奶奶生奶气地说:“爸爸,你抱我嘛,抱我嘛!”说着还嗯了嗯,哼,你抱也得抱,不抱也得抱。爸爸看了我一眼无奈地摇了摇头,用手搂住我的腋下,像举重一般将我举起来放到了他那宽而又结实的肩膀上,还用双手托着我的背,生怕我一个“后空翻”摔倒在地上。这下我可高兴的不得了,双手拉住我的方向盘,双脚还时不时地乱蹬,把爸爸的耳朵向前拧了两下,“前进,转弯,”对于坐在真皮沙发上胡作非为的我,爸爸也没有半句怨言。

转眼间我已经不再是个不懂事的小娃娃了,而是一个有情商的大孩子。现在爸爸的肩膀也不再是我的行走座椅了,而是我的后盾。

那天期末考试,原来英语次次一百分的我,这次竟然只考了八十九点五分,那从未有过的低分,使我的眼泪夺眶而出,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就在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来到了我身边,把我搂到怀里,将我的头搭在他的肩膀上,轻轻地用沙哑的声音说:“没关系,这次没考好并不代表你的实力如此,我相信你,只不过下次要更认真对待了。”爸爸的话语,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安心了几分。

爸爸的肩膀作文 篇8

也许是因为年轻气盛,也许是因为年少轻狂,他们没有研究到接下来的生活有多么困苦。没有稳定的工作使生活渐渐变得褐衣蔬食,可是她仍然每一天都对他微笑着,好像一点都不为未来发愁,而他也淡淡微笑着回应,直到之后,我才想听童话故事一般懂得,原先那是因为爱,因为无私的爱,她相信他,因为他是她的肩膀。

肩膀,必然是要承担的。为了这份承担,他做出了行动,他仅有高中文凭,高考失利未能击倒他,他从未放弃学习,一向四处奔波,为了考证,夜以继日的学习。最终,他成功的找到了稳定的工作。之后我问:“为什么这么拼呢”他给我的回答很简洁,却又那么铿锵有力:“因为我的肩膀太重,因为上头有我必须承担的职责。”

长大后,我渐渐懂事,他的肩膀不再年轻,却也结实了。因为那不再是她一个人的肩膀了,他的肩膀撑起了整个家。

小时候我很怕狗,有一次,邻居家的大狼狗突然冲出楼梯口,唰的一瞬间突然扑向我身上大吼大叫,当时我立马坐地上吓尿了,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只见那宽大的肩膀又出此刻我身前,他大声呵斥那狗,震慑得那狗节节后退。然后回过头揉了揉我的脑袋,将我抱起,轻轻地放在他宽大的肩膀上。我擦着眼泪问:“狗那么大,那么凶,你不怕么”他又将我轻轻放下,露出自我的一只臂膀,眯起眼笑着说:“你看我的肩膀多壮实,等你长大了,臂膀像我一样粗了,就不会在害怕大狗啦!”我似懂非懂的点头。夕阳印着他的肩膀和眯起的双眸,我犹然记得他手上的青筋和鬓边的皱纹。也许,我以后会忘记许许多多的事,但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他的臂膀与笑容。在别人看来,他或许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在我心里,他是我的英雄,一个淳朴却又泛着光辉的英雄。

父亲的肩膀作文 篇9

或许大多数的人的父亲,肩膀都是像山的吧?我的父亲也不例外。在我被人欺负的时候,在我受到了委屈的时候,也在我受到了伤害的时候,父亲的肩膀都是我的山,供我依靠。很多时候,父亲只用出现在我的视线范围内,我也就拥有了勇气,好像又可以重新站起来面对所有的困难了。

然而,更多的时候,我的父亲的肩膀,更像是海,不断荡涤着我的心灵,让我明白必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获得新生。父亲的肩膀是一片辽阔的大海,可以包容我所有的缺点和不足,却不能给我足够在海上活下去的原料。这也使得我从小就明白,父亲的肩膀像山,但那不是真正的山,我可以依靠,但是不能依赖。在面对这个壮阔的世界时,父亲的肩膀是一片让我重生的大海,我必须要在这片大海上找到自己的方向。

父亲的肩膀作文 篇10

你说,你的肩膀上承受不了我带给你的压力,你说你的肩膀只能扛起你的妻儿和我们的父母,你说,我让你感到无比的压力。我那揩不尽的泪打湿了我的心。我问自己,我是不是一直都是个多余的人,生死都会如此。我的脑袋总是乱哄哄的,我的思绪总会长出翅膀飞回我的记忆,在我最难过时。有些往事定格在某一刻,它不会被忘记,纵使年华老去,红尘滚滚。有些话有些场景,或许平淡,但它对我而言却是永恒。我在心里问你,你的肩上当真就不能有一点地方属于我吗?我对自己说,我一直以为我在你心中至少不是全部也会有部分空间理由我存在的影子,现在我才明白,原来,在过去的那么多年里,你一直是我的全部,仅此而已。

我以为,我从小到大对你积累的感激足以让我称他们为恩情;我以为,你也一直是关爱着我的,于是,我总是那么霸道的要你关心我,要你记得我。我为着你单不买礼物与我,向你吵闹,我明白我的无理取闹会让你厌烦,可是可是,我只想要你明白你对我的无视对我而言是多么大的伤害。我想拥有爱,拥有来自你全部的爱。你说,我这条命来之不易,我是弱者,你同情我。我对自己说,我不需要你的可怜。你说,我让你感到累,我让你不愉快。我对自己说,我没想过自己一味追要的爱在你而言只是索要物质。原来你不明白,一直都不明白。

温暖的肩膀作文 篇11

那天,我和爸爸从一个馆再走到另一个馆,反反复复······经过来回奔波,我和爸爸都已身心疲惫,可我们还要到达最后一个目的地——德国馆。

哪里人都排满了,人山人海、密密麻麻,从天空鸟瞰,仿佛是一大群蚂蚁聚集在一起。我那稚嫩的身体很快就撑不住了,要求爸爸背,爸爸虽然也异常疲惫,但也答应了我的请求。

一开始我以为爸爸并不是很累,所以完全不管爸爸的身体,一路上都一直在埋怨:“怎么还不到啊······”

突然,爸爸的身体一弯,似乎马上就要摔倒,但他马上又直了起来,继续前进。我心中一惊,道:“怎么了,爸爸,不行就放我下来吧。”“没关系,我还一点都不累呢。”爸爸依旧健朗的声音传了过来。

我沉默了,谁不知道我爸那是硬撑着啊?不过,那是为了我。。我的眼眸中泪光闪现,缓缓凝聚成泪珠,向下滑落。我看向爸爸的肩膀,那个肩膀并不宽厚,可他却青筋暴起,可在我的眼中,那并不是肩膀,而是可以顶天立地的支柱啊!我再次落泪,泪水划过爸爸被汗水浸透的衣服,继续往下。

我闭上了眼睛,痛苦地享受着爸爸对我的爱······

父亲的肩膀作文 篇12

我的父亲在我面前很是沉默寡言,我不知道父亲在其他人面前是一幅什么样的形象。但我听母亲说过,在工作上的父亲最能与客户侃侃而谈,父亲的知识贮备很是丰厚,也因此客户们也都喜欢与父亲交流。

以前的我还不懂事,我还曾一度以为是父亲不喜欢我呢。如今想想,实在觉得我最不应该有的就是这种想法。

一个夜晚,父母工作在外还没有回家。也就在那个夜晚,外面的天空却突然电闪雷鸣,也紧接着突然哐的一下,家里所有的灯光全都熄灭。那一瞬间,小区里所有的电光都一下就熄灭。一个人在家的我顿时害怕极了。原本我就有些胆怯自己一个人在家,之前还因为害怕,还将家里所有屋子里的电灯全都打开了。现在,突然一下子,我陷入到了无边的黑暗之中。于是我坐在沙发上,然后抱紧了抱枕缩做了一团。

我永远都忘不了的是那一个夜晚,当爸爸妈妈回家后,爸爸用手机里的手电筒照到我后。立马惊慌失措的跑到了我的身旁。爸爸轻轻地将我抱在怀里,还在轻轻地哄着我。那是我第一次将脑袋枕在父亲的肩膀上,那一刻,一直萦绕着我的害怕突然一下的就全都消失不见了。父亲的肩膀给我带来了莫大的安全感。

上一篇:小学作文优秀教案下一篇:四年级写人作文:我的小妹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