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的格律

2024-06-24

唐诗的格律(通用7篇)

唐诗的格律 篇1

摘要:《诗经》、《楚辞》以后,诗歌的形式不断有新的发展。唐代律诗兴起以后,诗歌更有了严密的格律。了解诗歌的格律有助于我们欣赏诗歌。

关键词:唐诗格律、平仄、五律格式、七律格式

中国诗歌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学领域一道美丽的风景,中国古典诗歌更是流光溢彩。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唐诗,尤为绚丽夺目。本论文研究的问题就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格律。

唐初,宋之问,沈全期等在前人的基础上创建了新的诗律。尽管,沈,宋之人确对新诗律的形成有“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研揣声音,浮切不差”的功劳,但他们所谓“格律诗”与成熟的唐诗格律还有一段距离。成熟的“近体”格律是初唐时期几代诗人,经过长期的共同努力创建起来的。

“近体”格律的形成顺序大体是:齐梁体五言古律诗,齐梁体古绝句(包括五言,七言)――初唐形成的五言律诗,由五言律诗而“截得”得五言绝句律――初唐时在五言律诗基础上发展而来得七言律诗,由七言格律而“截得”的七言绝句律――延续到初唐后期,甚至一直延伸到盛唐,方始称成熟的五言格律。

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我们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平仄在诗和韵文中的作用是构成一种节奏。中国文人很早就有意识地运用声调地交互,主要是平仄的交互,来寻求声律的美。但是平仄的交互作为一种规则固定下来,则是从近体诗开始的。

五律的基本格式,共有四种。

第一种称为“平起仄收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具体例子,如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 | | | | |——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 |——— —— | | —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 | | | | |——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 | |— | ——— |—

此诗第一句不押韵,故为平起仄收式。除第三句“一”是仄声,第七句“挥”是平声,第八句“班”为平声外,余字都与上述基本格式一致。律诗中有一种规定,叫“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诗中有些字与基本格式稍有不同,是允许的。

第二种称作“平起平收式”,是因为首句用韵的缘故,将上述基本格式第一句“平平平仄仄”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句式不便。如杜甫《送孟十二仓曹赴京选》:

君行别老亲,此去若家贫。

—— | |— | | |——

藻镜流连客,江山憔悴人。

| | |— | —— | |—

秋风楚竹冷,夜雪巩梅春。

——— | | | | |——

朝夕高堂念,应宜彩服新。

— |—— | —— | | | 其中亦有第三句“流”是仄声,第七句“朝”是平声,与基本格式稍异,但也属允许范围之内。

第三种称作“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如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 —— |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 | | |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斤。

— |—— | —— |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 | — | |——

第三句“感”字,第五句“烽”字,第七句“白”字,第八句“浑”字,都以句首第一字与基本格式稍异,属正常范围。

第四种称作“仄起平收式”,是第三种的变式,也是因为用韵而将第一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七句不变。如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 | |—— —— | |—

山中一夜雨,树杪白重泉。

—— | | | | | |——

汉女输同布,巴人讼芋田。

| |—— | —— | |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 | | | | |——

除第三句“一”字外,其余平仄与基本格式相同。

五言绝句的基本格式,也有四种。且都有是首句不押韵。

第三种,称作“仄起仄韵格”是仄韵律绝的正格基本格式是: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根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通则,有偷我断定种格式,由五言律诗仄起仄收式截取上半首而来,帮名“绝句”。如五涯《竹里馆》:

独座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 |—— | —— | |—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 — |—— | 第二种为“平起仄韵格”,是仄韵律绝的偏格。基本格式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绝与五律“平起仄收式”的基本格式上半首类似。如刘长卿《送上人》: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往。

——— | | | |—— |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 | |—— —— |— | 第三种为“仄起平韵格”,是平韵律绝的正格。基本格式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与五律“仄起仄收式”“上半首的基本格式完全一致。如五之涣《登颧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第四种为“平起平韵格”是平韵五言律的偏格。基本格式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与五律平起平收基本格式前四句相一致。如李瑞《听筝》: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 | | | | |——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法。

| |—— | —— | |—

其中第三种如首句用韵,则改为仄仄仄平平;第四种如首句用韵则改为平平仄仄平。尽管五言律绝一般不用韵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还会碰到首句用韵的的特例。

七言律诗的声调大致与五言律诗差不多,只是在五言律句的每句前加上二个平仄相反的字。这样五律“平起仄收式”就成了七律的第一种形式,“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是首句不入韵式。这里必须强调“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通则在七律 中仍然有效,其实还必须加一个字:第七个字的平仄的互用,也必须照基本格式,不得随意改变。此式如杜甫《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 |——— | | ——— | |——

五更豉角更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 | |—— | — |—— | |—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 | |—— | | —— | | |——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 | |—— | — |—— | |—

上述格式是首句入韵,其首句应改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其余各句均不变。这样,便形成了七律的第三种格式:“仄起平收式”。如柳宗元《登柳州城寄漳、门、封,连四州剌史》: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 |—— | |— |—— | |——

惊风乱?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 | |—— | | |—— | |—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 |——— | | —— | | |—— 共来白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 | |—— | — |—— | |—

七律仄起二式中,首句入韵的概率,要比首句不入韵的使用概率要大的多,同样,五律“仄起仄收式”就成了七律的第三种格式“平起仄收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这是首句不入韵式。如柳长卿《江州柳二八员外》: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 |—— | | |—— | |—

江上月明胡雁过,涯南木落楚山多,— | |—— | | —— | | |——

寄身月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

|— | |—— | | |—— | |—

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

— |——— | | |—— | |——

上述格式若是首句入韵,其首句应改为“平平仄仄仄平平”,其余各句皆不变。这样便形成了七律的第四种格式,:“平起平收式”。如崔颢《行经华阴》

笤小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 | | |—— — |—— | |—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睛。

| |——— | | —— | | |——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时平。

—— | |—— | | |—— | |—

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

| | |—— | | —— | | |——

最后介绍一下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能入乐歌唱弹奏,盛唐时诗人以所制七绝能被歌妓传唱的多寡,而来品评诗歌技艺的高下,在唐人传奇的小说里,已屡有体现。故七言绝句的创作形式盛行于唐代,成为唐诗艺术宝厍中的精粹。

清人董文焕《声调图谱》称七绝的句法与五绝相同,也可分为律绝,古绝句和拗绝三种,而拗绝这种形式与七律拗体一样,是杜甫独创的诗歌形式,其实在杜甫之前拗体就出现了。

《唐人七绝诗浅释》对七言律绝的基本格式是这样介绍的:

平平仄仄仄平平,纱窗日落渐黄昏,—— | | |——

仄仄平平平仄仄。金屋无人见泪痕。

| |—— | |—

仄仄平平平仄仄,寂寞空庭春欲晚,| |——— | | 平平仄仄仄平平,梨花满地不开门。

|—— | |——

—刘方平《春怨》 以上为“平起入韵”正格。

平平仄仄平平仄,斯人清唱何人和?

——— |—— | 仄仄平平仄仄平,草径苔芜不可寻。

| |—— | |—

仄仄平平平仄仄,一夕小敷山下梦,|||——||

平平仄仄仄平平,水如环佩月如襟。

——|||——

——杜牧《沈下贤》

以上为“平起仄收”正格。

仄仄平平仄仄平,万里辞家事鼓鼙,||——||—

平平仄仄仄平平。金陵驿路楚云西。

——|||——

平平仄仄平平仄,江春不肯留行客,——||——|

仄仄平平仄仄平。草色青青送马蹄。

||——||—

——刘长卿《送李判官之涧州行营》

以上为“仄起入韵”偏格。

仄仄平平平仄仄,渡水傍山寻绝壁,||———||

平平仄仄仄平平。白云飞处洞门开。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仙人来往行无迹。

——||——|

仄仄平平仄仄平。石径春风长绿苔。

||——||—

以上为“仄起仄收”可见七绝的基本格式,其实正好是七律 的前半首。时于拗绝《唐人七绝浅释》认为它可介于律绝与古绝句之间。即拗绝的通首皆拗而不合律,便是古绝也没有全部合律的,全合律便是律绝句了。拗绝的形式有两种,第一种是绝句中的一句,或二句不合律,而其余句式皆合律,如 :

仄平仄仄平平平,两人对酌山花开,——||———

仄平仄平仄仄平。一怀一怀复一怀。

|—|—||—

仄仄平平平仄仄,我醉欲眠卿月去。

—||———|

平平仄仄仄平平。明朝有意抱琴来。

——|||——

——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

上例为前二句不合律,后二句合律。

平平仄平平仄平,横江馆前津吏迎,——|——|—

平平仄仄仄平平。向余东指海云升,|——||——

平平仄仄平平仄,郎今欲渡缘何事?

——||——|

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此**不可行。

||——||—

——李白《横江词》

上例为第一句不合律,后三句合律。

第二种是在七律基本格式中,不依次序地皆抽取其中首联与颈联二联,唐新凑合成绝句,而造 成不合律的,如:

平平仄仄仄平平,黄沙碛里客行迷,——|||——

仄仄平平仄仄平。四望云天直下低。

||——||—

平平仄仄平平仄,为言地尽天还尽,|—||——|

仄仄平平仄仄平,行到安西更向西。

||——||—

——岑参《过碛》

上例由七律“平起入韵”式抽取首联与颈联组成的绝句,故为拗绝。

仄仄平平平仄仄,九月徐州新战后,||———||

平平仄仄仄平平。悲风杀气满山河,——|||——

仄仄平平平仄仄,惟有流沟山下寺,||———||

平平仄仄仄平平。门前依旧白云多。

——|||——

——白居易《乱后过流沟寺》

上例是由七律“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式,抽取首联与颈联组成的绝句,故为拗句。如此等等,七律的四种格式都 有被抽取首联与颈联合为拗句的情况出现。唐诗的格律要求,是现代人学习唐诗和学做旧体诗的最大难点,操作起来往往顾此失彼,倍觉艰难。当然只有面对困难,持之以恒,熟练起来,方渐能称意。

唐诗的格律 篇2

关键词:篇章格律,宏观主位,段落主位,语类

Johns和Davis提出的TAVI (Text as Vehicle for Information) 第一次使教材开发从只注意语言知识转向语篇的意义。它提出的语言学习活动的设计模式:pre-reading task→duringreading task→post-reading task, 已为众多的教材所采用[1]。在教材开发中, 语篇作为语言学习的实体, 它应能提供一定的语言点如词汇或句型等供学生学习, 同时作为信息的载体, 教材在选材上要考虑到材料的宏观内容与结构, 在编写中要根据语篇信息设计出合适的语言学习活动, 既能使学生扎实地学习语言知识、同时发展分析和构建语篇的能力, 从而最终使交际能力得以提高。传统的大英教学偏重于词汇的讲解、语法难点及长短句的分析, 文章内容的讲解比较集中于句子的层面, 较少对篇章整体进行分析, 原因常常是缺乏宏观语篇的分析手段或是教材引导。这样的教学模式往往使学生对语言的掌握停留在词句层面, 对篇章整体结构的把握及深层次的理解程度不够, 导致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得不到充分提高。论文试图运用Martin的篇章格律论, 以《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不同语类的三个语篇作为分析文本, 为语言学习者提供科学的语篇解码手段。

1 记叙文的篇章格律

主位作为语篇元功能的核心概念决定了其功能和应用应立足于语篇。主述位的研究大多都是以小句为单位, 那么, 小句以上的语义单位如段落、语篇等是否存在类似于小句的主位概念?Martin[2]提出了段落主位、宏观主位等概念, 并进一步提出了篇章格律论, 认为主位和新信息的概念不仅见于小句层面, 也存在于段落甚至更大的宏观语篇范围, 段落主位就是段落的主题句, 宏观主位就是语篇各部分的主题段落。语篇因此形成波浪式的, 有层级的主位-新信息结构。格律论认为不同层级主位决定的是语篇的发展方式, 与语类相关。如下是对记叙文“Agony from Ecstasy”篇章格律的分析。

第一部分:“I hear...people talking about Ecstasy, calling it a fun, harmless drug. (Theme1) //All I can think is, “if they only knew.” (Rheme1) ”。

第二部分I grew up in a small, rural town... (Theme2) .I always dreamed of moving to New York City to (Theme3) .I was exposed to...a completely new way of life that exposed me to drugs (Theme4) .I remember...the first time I did Ecstasy... (Theme5) .As time went by, things changed (Theme6) .In five months, I went from a person...to a person... (Theme7) .On this night, ...when suddenly, I felt... (Theme8) .....to my family’s hospital in Pennsylvania (Theme9) .I spent...in the hospital (Theme10) .Since I saw that scan, my life.... (Theme11)

第三部分“I hear people say Ecstasy is a harmless, happy drug. (Theme12) //There’s nothing happy about that“harmless”drug.... (Rheme12) I’ve been given a second chance, .... (Theme13) ”

语篇的首尾相互呼应。其段落主位讲诉大家对摇头丸不以为然的态度“人们都说摇头丸有趣且无害的”, 段落述位则是在告知与警醒大家其实并非如此, 通过“我”亲身体验—它几乎吞噬了我的全部。这两部分的段落主述位又同时构成了语篇首尾两部分的宏观主位。语篇第二部分Theme4是宏观主位, 对Theme5-11起到统领作用。记叙了“我”涉毒的亲身体验, 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从充满梦想的小姑娘到涉毒并为毒品所逐渐摧垮的历程, 该部分几乎每个段落主位都包含环境成份—时间, 体现出语篇以时间为线索的事件叙述方式。段落主位同时也体现出段落之间的主位推进方式主要为:主位同一型, 即一个主位作为各段落的共同主位, 表达已知信息, 各段述位不同。从语篇的宏观主位和段落主位的流动可以清楚地看到该叙事语篇的不同层级的逻辑衔接与结构框架以及故事的发展。语篇三个部分的宏观主位都围绕“I”与“drug-Ecstasy”展开, 体现了语篇叙述文的语类特征。语篇的段落主位和宏观主位推进呈现出主位同一型的语篇发展特点。

2 议论文的篇章格律

如下是对议论文“The Unsung Hero”篇章格律的分析。

第一部分It was as if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a father is a minor detail... (Theme1) .This is...the media trend toward marginalizing fathers... (Theme2) .

第二部分We are bombarded by...media stories about fathers focus on abusive husbands or deadbeat dads (Theme3) .One exception to the“unnecessary father”syndrome is the glowing media attention that at-home dads have received (Theme4) .The language we used to discuss men’s roles shows a lack of appreciation... (Theme5) .Even more insulting is the recent media trend of regarding at-home wives as“status symbols”...few men who can afford such a luxury (Theme6) .Today, there is widespread agreement...that the absence of fathers...causes serious problems for children...for society at large (Theme7) .As a society, we need to realize fathers are as important to children as mothers are—not only for financial support, but for emotional support, education and discipline (Theme8) .

第三部分Those fathers...those unsung heroes—need our recognition and thanks (Theme9) .Because they deserve it.

语篇第一部分的宏观主位引出了要讨论的问题:在美国, 边缘化“父亲”这个家庭角色的媒体趋向。第二部分是议论文阐述和推导的部分, 其段落主位的流动可以显示出问题推导的过程。在推导中作者首先举出各种各样关于“父亲”的错误的媒体宣传趋向, 所以“媒体”在语篇Theme3-6频繁出现, 而后指出错误并提出正确认识, 即作为社会我们需要认识到“父亲”与母亲同样重要, 从各方面来讲父亲都应该是家庭不可缺失的角色。这体现了作者的写作策略与语篇结构安排。语篇第三部分得出结论:为家庭努力工作的“父亲”—那些没有受到褒奖的英雄—需要我们的认可与感谢。

语篇每个段落主位都包含“父亲”, 始终都以“父亲”为主题在进行讨论, 体现出段落之间的主位推进方式主要为:主位同一型。语篇第二部分的宏观主位是Theme3, 对Theme4-8的推导起到挈领作用。语篇第二与第三部分的宏观主位表面缺乏逻辑关系, 似乎是直接举出问题而后就得出结论, 这是因为得出结论需要推导过程, 而步步深入的推导过程恰恰是语篇第二部分的述位, 即Theme4-8。因而, 该议论语篇宏观主位的推进模式是延续型, 即前一部分述位或述位的一部分成为后一部分的主位, 进而小结前面信息引出下一新的信息。这与段落主位的推进方式不同, 体现出语篇整体与局部发展方式的差异。

3 说明文的篇章格律

如下是对说明文“You are the weakest link, Goodbye”篇章格律的分析。

第一部分Do you remember the good old days?Innocent times spent sharing documents...without a care... (Theme1) But those long lazy summers disappeared... (Theme2) .

第二部分There had to be a better way.Companies now realize that viruses...can have a serious impact on their operations (Theme3) .It sounds like companies have put in a place adequate defenses to protect against viruses.But have they? (Theme4) Antivirus software detects most of the viruses.... (Theme5) .This is the danger (Theme6) .Before you know it your users are opening...downloading...and putting your company’s data and credibility at risk. (Theme7) .No employer wants to.... (Theme8) .However, the worry comes when employees start risking company security in pursuit of personal amusement (Theme9) .Software downloaded...may cause conflicts with existing software in use at company (Theme10)

第三部分It is vitally important that employees be educated about the virus threat... (Theme11) .The lesson is simple:without your users practicing safe computing they will always be the weakest link (Theme12) .

语篇第一部分的宏观主位引出要说明的是关于公司计算机操作安全的问题, 告知大家好日子已经过去了。第二部分通过揭示公司与公司的计算机使用者 (公司雇员) 之间在维护网络安全时的矛盾来说明“计算机使用者”这个环节的重要性。语篇第二部分的宏观主位是Theme3-4, 告诉读者公司意识到这个问题并采取了措施:安装防病毒软件。同时作者提出疑问:这样就安全了吗?从而引出Theme5-10的阐释。第三部分的宏观主位得出结论:操作者总会成为最薄弱的环节, 并提出应该对雇员进行不断的教育。

语篇始终以“公司, 雇员”为主题在说明问题, 因此段落主位推进方式主要为:主位同一型。延续型也是段落主位推进方式之一。在语篇中要谈及的问题很多, 如“病毒软件”, “病毒”, “风险”, 所以延续型的推进方式会成为更新话题的主要手段。

语篇的二、三部分使用了延续型的宏观主位推进方式, 与所分析的议论语篇显示出整体架构的相似性。此外宏观主位主要围绕“病毒, 公司”展开, 在最后才引出“计算机使用者”。“使用者”是语篇第二部分的宏观述位 (Theme5-10) 的重点内容, 也是该说明文的说明焦点。虽然“使用者”没用成为宏观主位的焦点内容, 但是主位同一型的宏观语篇发展方式依然是突出的, 这与段落主位的语篇推进方式相符合。

4 结论

不同体裁的语篇具有不同的篇章结构和交际目的, 不同的交际目的使信息发出者选择不同的篇章格律。通过分析语篇的篇章格律可以增强学生对语篇的深层次阅读理解能力, 更好地了解信息结构, 明确上下文逻辑关系, 把握文章中心, 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和写作意图。在写作教学中我们需要培养和巩固学生的语篇知识和语篇分析能力, 帮助学生自觉地把选择适当的语篇类型、语篇模式与交际目的联系起来, 使学生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体现自己的交际意图。

参考文献

[1]黄立安.大学英语教材内容与编写理论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7 (5) .

五言律诗的格律与作法 篇3

陈文杰,字逸卿,以字行。女,辽宁黑山人,锦州师专中文系副教授。从教三十馀年,有诗词、古文、辞赋千首。著名辞赋家、诗人,中国辞赋家协会副主席。

经过一段时日的对对子的训练,就可以开始尝试写五律了。五律号称“四十贤人”,一个字都放松不得,非常考验诗人琢句炼字的工夫,就譬如书法中的正楷,最重规矩,初学者如能就此深造,以后再写各种诗体,都能胜任自如。

五律的格律

五律的格律是从五绝扩展而来。其基本句式与五绝一样,都是a句式:平平平仄仄,b句式:仄仄仄平平,c句式:仄仄平平仄,d句式:平平仄仄平。句中可平可仄的地方,也和五绝一样,讲究“一三不论,二四分明。孤平莫犯,尾避三平”。

其组合规律,第一种是abcdabcd式,即传统所谓的平起不入韵式。如:

《望秦川》

李颀

a秦川朝望迥,

b日出正东峰。

c远近山河净,

d逶迤城阙重。

a秋声万户竹,

b寒色五陵松。

c客有归欤叹,

d凄其霜露浓。

第二种则是dbcdabcd式,即传统所谓的平起入韵式。如

《秋夜泛舟》

刘方平

d林塘夜发舟,

b虫响荻飕飕。

c万影皆因月,

d千声各为秋。

a岁华空复晚,

b乡思不堪愁。

c西北浮云外,

d伊川何处流。

第三种仄起不入韵式,即cdabcdab的组合,如:

《新年》

苏轼

c晓雨暗人日,

d春愁连上元。

a水生挑菜渚,

b烟湿落梅村。

c小市人归尽,

d孤舟鹤踏翻。

a犹堪慰寂寞,

b渔火乱黄昏。

第四种仄起入韵式,即bdabcdab组合:

《终南山》

王维

b太乙近天都。

d连山到海隅。

a白云回望合,

b青霭入看无。

c分野中峰变,

d阴晴众壑殊。

a欲投人处宿,

b隔水问樵夫。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第二种组合与第一种组合,第四种组合与第三种组合,只有第一句不同,其他七句都是一样的。第二种、第四种组合开头、结尾都用了同样的句式,这就是首句入韵的律诗、绝句共同的特点。

从基本句式及排列组合的规律来说,五律相当于两首五绝的相加,但事实上律诗中间两联一般都要求对仗,相比之下,绝句中就没有对仗的硬性要求。律诗中的对仗,可以让诗的气息自然流转,也是律诗的魅力所在。

五律的章法

律诗共八句四联,第一联叫作首联,第二联叫作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这样称呼律诗的各联,是因为古人把一首律诗比作一条骊龙,第一联就仿佛龙的脑袋,头角峥嵘;第二联就似骊龙的颔下,有吸取天地精华而成的骊珠;第三联则像龙的颈项,转动如意;第四联犹如龙的尾巴,掉摆之间,力道千钧。比如杨炯的《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首五律表达了诗人为国从戎的心愿。首联借时事落笔,写出热血男儿,心忧国是的情感,称得上是头角峥嵘,引人瞩目;颔联承首联写朝廷准备调兵迎战,却以牙璋辞凤阙的优美意象与铁骑绕龙城的刚健意象对仗,生成审美的张力,就像骊珠一样晶莹夺目;颈联写战斗的场景,刻画精深,令人感发无穷,内在的情感,也由高蹈激越,转为沉郁苍凉;尾联是诗人的感叹,愿驰骋沙场为国立功,而不愿做一个在象牙塔里过生活的一介书生,好似神龙摆尾,力碎千石。

又如杜甫的《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此诗是诗人客居秦州时所作。当时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杜甫赋诗怀念他。首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悲愁的氛围。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远天,怀想故人。人海沧茫,世路凶险,一种悲凉,凭空而起。“君子意如何?”看似不经意语,却表现出关切的心情。言浅情深,意象悠远。杜甫当时也同样处于困境,而自身的沦落,本不足虑。而李白正罹此凶险,前途未卜,因此对友人的担忧远过于自己。紧承首联,以“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展开联想。对友人深沉的怀念,进而发为对其身世的同情。“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魑魅喜人过”,指李白流放夜郎,是遭人诬陷的。自古以来怀才不遇是士大夫的共同感受,这也是杜甫与李白情感的基础。此时李白流寓江湘,杜甫很自然地想到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屈原。李白的遭遇和这位千载冤魂,在身世遭遇上有相同之处,因此遥想李白一定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欲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这一联虽为想象,却合乎情感和理性。李白获罪远谪,虽遇赦而还,满腔的怨愤,自然会在追慕前贤中生发出来。全诗低回婉转,沉郁深微,在章法上也一笔不乱,严格依照首颔颈尾四联的体性经营。

复如李商隐《晚晴》: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後,归飞体更轻。

此诗首联写自己居住的幽僻环境和初夏凭高远眺的情景。俯临夹城,正值清和气爽的初夏。从诗的题目“晚晴”可知傍晚才云散雨霁,人的精神也随之清爽。颔联诗人匠心别运,没有直接写自家的感受,而是写生长在幽僻之处的小草。幽僻处的草最怕阴雨浸淹,幸得天意垂怜,诗人以小草的喜悦来映衬自己的喜悦和舒爽。而美丽的景致总是短暂的,诗人有着对时光匆匆消逝的惋惜和怅惘之情。但又不仅于此,诗人在此告诉世人一个真理:生命是短暂的,有意义的生命不仅仅是青春年华,人生的黄昏老境更是成熟优美的,因为它更接近于自然和天理。此联深情中更饶哲理,无愧骊珠之喻,故成千古名句。颈联写由于傍晚放晴,站在高阁上眺望,能够看得很远,夕阳的余晖流注在小窗上,带来了一线光明。最后两句写越鸟的感觉:晒干了巢后,越鸟飞回来的时候体态会更加轻盈。宿鸟归飞,通常最容易触动羁旅之人的乡愁,而这里却没有悲愁,只有难得的欢愉与轻松。这首诗的章法十分独特,称得上是句句相衔、语语相扣。首联的春去夏犹清,已隐含天时,故颔联承接以“天意怜幽草”;颔联的“晚晴”又引出颈联的“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因夕阳光照晒干鸟巢,始有尾联的“归飞体更轻”。这种章法是非常特殊也非常有技巧的。

五律的炼词与炼句

五律既号“四十贤人”,故特重精警凝练,无一字是松懈的,含混不清的。无论是实词还是虚词都应掷地有声,不可轻易被更换。例如杜甫的《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人表现的是旅夜孤舟的寂寞情怀,他一生多漂泊在外,面对苍苍莽莽的大江,那种孤独惆怅是可以想见的。因此诗人即景抒怀,就显得十分自然。“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诗人写月夜大江之景,主要锤炼“垂”和“涌”字。“垂”字表现的是星空辽远,清晰如在目前,似乎推远了平旷的林野;“涌”字表现的是大江浩瀚,波浪湍急,衬托诗人寂寞的心情,并让人感到,无论是谁,在茫茫宇宙中,是那样的渺小和孤独。

又如王湾《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人重在锤炼“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的“平”字和“正”字,“阔”字和“悬”字。着一平字,写出了江面潮涨与两岸连成一体的景象,这才有了“阔”的视觉感受;而“正”字,写出了风力的集中走向,正是由于风正,帆篷才能够有力地鼓动张扬起来,因而接一“悬”字,就形象逼真了。诗中的每一个字或词都应该反复斟酌,找出与意境最为和谐统一的那个词来。古人有“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慨叹,就是形容炼字炼意的艰辛。

复如杜甫《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诗人写登岳阳楼时所见所感,全诗苍莽雄浑的意境是由眼前的景物呈现的。其中诗人天才地用了“坼”字和“浮”字,写出了洞庭湖的浩渺和深远。坼本是裂开的意思,洞庭湖浩大的水势似乎使吴楚大地截然分划。而白天的太阳和夜晚的月亮,也似乎被洞庭湖承载着,浮字表现了一种汪洋恣肆的气势,是动态的、包容的。正因为此两句极写洞庭湖的浩渺苍茫,才有力衬托出诗人的“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孤寂和寥落。

其他炼字的显例则如:

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皆炼第二字。

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炼第三字。

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草生公府静,花落讼庭闲。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

炼第五字。

还有第二第五字同炼的,如: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五律写作,用字一毫不可苟且。倘一字不雅,则一句不工,一句不工,则全诗皆废。作诗最重句法,一句不妥则全诗皆弱,一句不炼则全诗皆涣。而除了炼字炼意外,五律要格高句雅。不能有俗字俗意俗词出现。一般说,诗的品格应具备如下几个方面,高,古,深,远,长,雄浑,飘逸,悲壮,凄婉。学诗的第一要义就是诗格需求高尚,要以汉,魏,晋,盛唐为师。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斯为下矣。

古人有一种叫诗条的游戏,有助于我们体味、涵泳古人的炼字,提升自己锤炼的能力。诗条,亦称诗谜,是从古人诗中空出一字,用〇替代,把空出的字和其他四个意思相近的字书写在一起,让人选择的游戏。(下面括号中是正确答案。)如:

水烟〇作雨

错疑将频寒(五)

〇有好文章

吾君可为真(四)

山〇树欲迷

浓深高多重(一)

问君〇如何

意合欲事乐(二)

英雄血〇枯

已未泪汗早(三)

夜读一灯〇

知亲寒明分(五)

这一游戏还可以是七言的,如:

〇家门外野棠红

伊君旧谁我(三)

一〇秋水镜湖居

湾溪池泓帘(五)

月映〇窗夜色新

纱幽孤寒茜(二)

客里逢〇望月明

君秋交人时(四)

梧影萧疏〇晚晴

弄映趁喜宜(一)

故行莲步倩〇扶

侬谁人君郎(三)

日移花影上窗〇

纱香来帏帘(二)

(据世界书局编《古今诗学大全》625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影印。)

独学无友,对做任何学问都不是一件好事。诗可以群,学诗也最好有志同道合的伙伴。诗条游戏,需要至少二人同玩。玩熟了,还可以甲写一句诗,挖去一字,让乙选哪个字最好。也许乙选出的不是甲心目中的答案,却很可能比原答案还要高明呢!

赋比兴在五律中的运用

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本原自《诗经》。赋比兴是诗歌最常用的表现手法,诗的含蓄蕴藉多取自于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说赋就是铺陈,直言其事。比就是比喻,兴是先言他物引起所要吟咏的事物。在诗中善用赋比兴的手法,会增加诗味,不致让人讥为“大白话”、“老干体”。例如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首联以赋开篇,写送别的时令场景。颔联则以孤蓬,浮云,落日比喻惜别之情。

又如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人用白描手法,写山村风光和朋友相聚的欢乐场景。这是一首纯用赋体的诗。

而诗中的比喻又常常和诗人的情感联系在一起。如骆宾王《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全诗用蝉来比喻自己高洁的情操。蝉餐风饮露,独鸣秋风,其正与诗人自己坎坷的境遇相类似。故托物言志,抒发落寞之情。

又如岑参《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

片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诗中以“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比喻出使边塞的凄清惆怅的心情。塞花,边柳都染上了离愁别恨,表达的是诗人自己的情怀。

兴,多用在开篇,也有前后用兴,位置不固定。凡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能够启发人深思和联想都属于兴。例如: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诗人以海上生明月起兴,引起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之情。同时也为全诗笼罩了空蒙迷离的意境,为下面抒情奠定基础。“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都缘海上生明月引动。

又如孟浩然《早寒有怀》: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尾联上句是说想要问回家的渡口在哪里呢,下句却转而说日之将夕,海水与远天相平,浩浩漫漫(叠词漫漫读作mánmán),这正是欲说甲事,反说乙事的标准的兴的手法,不过,这不是起兴,而是以兴作结,用辽阔,深远,迷茫的意境,婉曲地表达对家乡的怀念和欲归不得的心情。

沁园春的词牌格律 篇4

中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韵)。

孤鹤归飞,再过辽天,换尽旧人。

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念 累累枯冢,茫茫梦境,王侯蝼蚁,毕竟成尘。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载酒园林,寻花巷陌,当日何曾轻负春?

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流年改,叹围腰带剩,点鬓霜新。

平平(增韵)中仄平平(韵),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交亲 零落如云, 又岂料如今馀此身。

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幸眼明身健,茶甘饭软,非惟我老,更有人贫。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躲尽危机,消残壮志,短艇湖中闲采莼。

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吾何恨,有渔翁共醉,溪友为邻。

(说明:词牌格律与对照词交错排列。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对照词使用斜体字排印。词牌符号含义如下:

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上、去或入声);中:可平可仄。逗号“,”和句号“。”:表示句;顿号“、”:表示逗。粗体字:表示平声或仄声韵脚字,或可押可不押的韵脚。另,平仄转换、平仄错叶格以不同颜色区分韵部。下划线:领格字。『』:例作对偶;〖〗:例作叠韵。)

沁园春 广州市禺山高级中学(原广东番禺师范学校)一百周年校庆。

(作者:麦向莹,现代广州番禺人)

喜事盈门,母校百辰,学子来归。想当年追梦,寒窗剪烛,夜阑听雨,有你相陪。六艺全能,胸中万卷,年少书生大作为。返乡里,洒甘霖润泽,孺子心扉。

古诗格律、五言、七言 篇5

五言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全篇由五字句构成。

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据《汉书.五行志》和《尹赏传》索引西汉成帝时歌谣,已为完整的五言形式;东汉时五言歌谣继续产生,并被采入乐府,其中如《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作品。

格律诗是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的诗。它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压韵,而且律诗的中两联要对仗等。它是根据汉语一字一音,音讲声调的特点和诗歌对音乐美、形式美、精炼美的特殊要求而产生的,所以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而流转不息。

格律诗对声律的要求极为严格。声律包括压韵和平仄,其中又以平仄最重要,正如毛主席所说:“因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给陈毅同志的一封信》)

格律诗分为绝句和律诗,都分五言和七言,律诗还有排律。那种以为绝句就是律诗的分割的观点应该说是不正确的,绝句产生在律诗之前,绝句产生的时候格律诗还没有完全定型,故而还有不合律的古绝存在,如床前明月光。

格律诗的定字定句要求大家大体都知道,值得一提的是律诗的中间两联一定要对仗。韵脚方面格律诗多以平韵为主,起首一句可压韵也可不压韵,其他的单句尾字讲究平仄,一定要与韵脚的平仄相反。那么最难的,应该就是句中字的平仄问题了。

这里,我们简单地说一下格律诗的创作规则。关于格律诗的创作,王永义先生编了个歌谣,可供参考:

格律不难记,二四六分明。首句仄平仄,或为平仄平。

上下句要对,邻句粘即成。四字防孤平,末防三连同。

七绝重一遍,七律也就成。双末押平韵,单末多仄声。

七言去两字,五言不费功。起收式怎知?首句二末定。

大体意思是:近体诗的格律不难记住,每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一定要符合。第一句的第二四六字应该是仄平仄,或者是平仄平。上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与下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对立,邻句,就是第一联的末句和第二联的首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相同。七言第四个字一定要防止出现孤平,它自己是平音而左邻右舍都是仄音就叫孤平,每句末三个字应防止全平或全仄。确定了绝句格律的步骤,再重复一遍就成了律诗的格律。律诗双句末一字都是平声,押一个韵,单句末一字多数是仄声。七言诗的格律去掉前面两个字,注意,此时第四字应为第二字,就成了五言诗的格律了。一首格律诗是平起还是仄起,是平收还是仄收,都要看第一句第二字和该句末一字。

许渊冲《翻译的艺术》:五言诗——英雄体(英译):每行十个音节的抑扬格诗句

诗歌的音乐性——谈英诗的格律美 篇6

一、音韵美

英诗的音韵是通过重复相同的或相近的因素产生的。它的使用可以加强英诗语言的音乐美,同时也能增添人们赏诗的情趣,常见的音韵手法有头韵、腹韵、尾韵。

1. 头韵

即在一行或一个句子中,由于相邻的起首字母发音相同而产生的音韵。头韵讲究运用单词首字母发音共性特征,发挥辅音因素语音的语义作用。它能产生强烈的节奏感与韵律美,并且经常能够与内容相结合,加深和加强意义的表达,使语言简明生动,重点突出,渲染气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名诗《古舟子吟》中,头韵就运用地恰到好处:

The fair breeze blew, the white foam flew,

The furrow followed free;

We were the first that ever burst

Into the silent sea.

在短短的四行诗中,押头韵的清擦音[f]重复了7次,加上浊塞音[b]音的3次重复,使读者似乎感到清风拂面,看到渔船破浪前进,听到紧随船尾的波浪声响。最后一行诗中[s]头韵的两次重复,犹如和风吹过海面发出的咝咝声,使人产生对水声的遐想。诗中回荡着甜美醉人的各种声音,音韵美和意境美达到了高度的和谐。

2. 腹韵

腹韵指谐音或发音相似,尤指词中元音的相似。腹韵能将一行诗或一句话粘接成和谐紧凑、脉络相通的整体,使之前后连贯、意义关联,增加语言的音乐感,增添语言的注意价值,能充分发挥语言的表达效果。托马斯·纳什的诗歌《春》中这样写道:

The fields breathe sweet, the daisies kiss our feet,

Young lovers meet, old wives a-sunning sit,

In every street these tunes our ears do greet:

Cuckoo, jug-jug, pu-we, to-witta-woo!

这首诗堪称用韵之盛。在本诗节中,头三行大量使用腹韵,第一行中的“fields”,“breathe”,“sweet”,“feet”押腹韵[i:];第二行“young”,“love”,“a-sunning”押腹韵[蘧],而第三行“street”,“these”,“greet”又回到第一行腹韵[i:],同时,第一、三行又押着尾韵。不同的元音反复交替,朗诵起来双唇时而微张,时而略闭,既像是在演唱一首优美的曲子,又好像是不同的器乐在合奏一首优美的交响乐,前呼后应,将这首诗的音乐效果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领略到了阳春三月,百鸟欢唱,万物复苏的愉悦。

3. 尾韵

尾韵是在两行或更多的诗行末尾重复同一个音,一般建筑在末尾的元音和其后的辅音相同的基础上。尾韵又分为阳性韵和阴性韵。阳性韵指押韵的重音音节在词的最后,即重读音节后不再由非重读音节。因此,单音节词当然压阳性韵。阴性韵要求押韵的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前面的音节重读,后面的音节轻读。如mother, brother, another三个词用到诗歌中,那就构成了阴性韵。尾韵的使用使语言更具有诗性。韵尾周而复始,错落起伏,韵脚回环照应,把文章连成一体,给人一种和谐与凝重之美。难怪Wilson在论及尾韵时说,如果结尾没有韵,我们会有不稳定的感觉。以朗费罗的《村中铁匠》一诗为例:

Under a spreading chestnut tree

The village smithy stands;

The smith, a mighty man is he,

With large and sinewy hands;

And the muscles of his brawny arms

Are strong as iron bands.

His hair is crisp, and black, and long,

His face is like the tan;

His brow is wet with honest sweat,

He earns whate’er he can,

And looks the whole world in the face,

For he owes not any man.

这首诗共12行,其中竟有6行的尾韵押的[覸]。[覸]音是一个响音,它反复出现在stands, hands, bands, tan, can, man中,生动地摹拟出打铁时乒乒乓乓的铁锤声,又好像铁匠用力时发出的有节奏的呼喊声。短短一首诗塑造出一个正直勤劳的铮铮铁汉形象。

二、节奏美

诗歌除了音韵美,还有节奏美,诗常被看作“美的有节奏的创造”。

语音学中英语被称为“以重音计时的语言”,其语言的有声表达有明显的轻重之分。重音与节奏总是紧密相连的,重读音节与非重读音节的不同排列产生不同的节奏。英诗的节奏就是由重读和轻读音节交替而形成的,具有固定的格式和规律。一首英诗往往包括若干诗节,每一个诗节又分为若干行,每一行诗又可分为若干音步。音步是由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而成,由此产生诗的格律。选择什么样的格律与诗的主题和意境有关。一首好诗,其格律必须与诗的主题和意境吻合,使得格律为烘托语义服务。同时,节奏也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平添了鉴赏价值。下面以阿纳德的《多佛海滩》为例来展示诗的节奏之美:

Listen!you hear the grating roar

Of pebbles which the waves draw back, and fling,

At their return, up the high strand,

Begin, and cease, and then again begin.

整首诗在抑扬格为主的背景下,第一行的句首诗用了扬抑格,是韵律运动突然出现扭转,从而突出了谈话者要提醒听众主义。第二行的第四个音节使用了扬扬格,为的是放慢诗行速度,强化海浪慢慢积聚力量准备再次冲向海滩。第三行句首的抑抑格对应海浪重返海滩的缓慢动作。第四行又重回抑扬格的大背景中,补充说明海浪永远单调的潮起潮落的意境意义。

三、结语

真正的诗歌不会锈烂,不会湮灭,在历史长河中越淘洗越熠熠生辉。诗能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除了其美好的情调和意境外,很大成分在与其音韵和节奏的和谐性与音乐性。由于这种和谐性与音乐性,诗可以歌,可以咏,可以口头传颂。这给诗的流传和传播开辟了广阔的途径,使它永不衰谢。

参考文献

[1]潘卫民, 毛荣贵.语言的音韵美及其翻译再现[J].中南大学学报, 2006, (1) :116-120.

[2]赵翔.英语拟声辞格的形式及文本修辞功能[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哲社版) , 2007, (2) :106-107.

浅谈格律诗的平仄规律 篇7

古代的平声字,在普通话里已经变为阴平和阳平。古代的仄声字也有一小部分变为普通话里的阴平和阳平。这也就是说,普通话里读阴平和阳平的字绝大多数属平,极少数属仄。

古代仄声中的上声字,在普通话中大部分还读上声,小部分读去声,古代仄声中的去声字,在普通话中还读去声,还有古代一部分仄声中的入声字,在普通话中也读上声和去声。这也就是说,普通话中凡读上声和去声的,都属仄。

格律诗的平仄看起来很复杂,实际上主要只有三点:即“交替”、“对立”和“粘”。“交替”是对一句诗说的,“对立”是对一联的两句诗说的,“粘”是对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说的。

所谓“交替”,即平仄相间。就是在一句诗中,如果第一个节奏单位的第二个字是平声,那么,第二个节奏单位的第二个字就必须是仄声,跟着第三个节奏单位的第二个字又必须用平声。同样道理,凡是第一个节奏单位的第二个字是仄声,那么第二个节奏单位的第二个字就必须是平声,跟着第三个节奏单位的第二个字又必须用仄声。这样,在一句诗中平仄交替,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同时,每个节奏单位的第一个字,也就是句中的一、三、五字(五言是一、三字)不是关键地方,而每个节奏单位的第二个字,也就是二、四、六字(五言是二、四字),在节奏点上,是关键地方,因之平仄是固定的。这也就是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所谓“对立”,是说在一联之中,出句和对句中相应位置(主要为第二个字)的平仄必须相反,即出句的第一个节奏单位的第二个字如果是平,对句的第一个节奏单位的第二个字就必须是仄。同样道理,出句的第一个节奏单位的第二个字如果是仄,对句的第一个节奏单位的第二个字就必须是平。由于对立,把一联的两句连起来读,声调就有变化,不呆板。如果违犯了这一规律,叫“失对”,也是格律诗所不能允许的。

所谓“粘”,就是上联对句和下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必须相同。如果是七言律诗,则两句的前两个节奏单位的第二个字的平仄要相同,平粘平、仄粘仄,后三个字翻跟头;如果是五言律诗,则两句的第一个节奏单位的第二个字的平仄要相同,平粘平、仄粘仄,后三个字翻跟头。例如,如果上联对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那么,下一联出句就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出句的前两个节奏单位和上联对句的前两个节奏单位的平仄相同,平粘平,仄粘仄,下联出句的后三个字“平平仄”是由上联对句的后三个字“仄平平”翻跟头过来的。如果违犯了这一规律,叫“失粘”,也是律诗所不允许的。

下边以毛泽东《七律·长征》为例进行分析(为节约篇幅,只分析前四句):

红军不怕远征难,(出句)

万水千山只等闲。(对句)

五岭逶迤腾细浪,(出句)

乌蒙磅礴走泥丸。(对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出句)

大渡桥横铁索寒。(对句)

更喜岷山千里雪,(出句)

三军过后尽开颜。(对句)

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红军”分别属阳平、阴平,都是平;“不怕”都属去声,都是仄;“远征难”三字分别为上声、阳平、阴平,是仄平平。全句排下来为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二句“万水千山只等闲”:“万水”分别为去声、上声,都是仄,“千山”都是阳平,都是平;“只等闲”三字分别为上声、上声、阴平。分别是仄仄平。全句排下来为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三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五岭”都为上声,都是仄;“逶迤”分别属阴平、阳平,都是平;“腾细浪”分别为阳平、去声、去声,分别是平仄仄。全句排列起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

第四句“乌蒙磅礴走泥丸”:“乌蒙”分别为阴平、阳平,都是平;“磅礴”虽都属阳平,但由于“礴”是古入声字变来的,应为仄,因之“磅礴”分别为平仄;“走泥丸”分别属上声、阳平、阳平,分别是仄平平。全句排列起来为平平平仄仄平平。

这四句的平仄排列下来就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

前边谈到,一句之中平仄是“交替”的,例如“红军不怕远征难”中,第二字“军”为平,第四字“怕”为仄,第六字“征”又为平,这一句是平—仄—平交替。第二句“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第二字“水”为仄,第四字“山”为平,第六字“等”又为仄,这一句是仄—平—仄交替。

上一篇:心想事成的中秋节祝福短信下一篇:刘建中实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