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新自行车

2024-05-16

我的新自行车(精选7篇)

我的新自行车 篇1

我的儿子今年七岁, 上一年级。三年前我给他买的儿童自行车已经闲置多日, 一个星期六的下午他忽然心血来潮, 要我把后面的两个辅助轮子卸掉, 他要像大人一样骑自行车。

我按照他的要求卸下两个辅助轮, 并带着他来到不远处的学校操场上。深秋时节, 草地已经枯黄, 多日不见雨水的土地已经干结但不乏弹性, 正是一个练习骑自行车的良好场所。儿子迫不及待地从我手中抢过自行车就骑了起来, 我看到他摇摇晃晃的样子就想扶他, 可是儿子说什么也不肯, 我只好在一旁看着他一遍一遍地骑上去, 又一遍一遍地歪下来。我观察了好长时间, 终于发现他歪下来的原因:尽管车子比较矮, 他的两只脚可以够到地面, 但他没有掌握启动的方法, 启动时没有足够的向前速度, 因此还没起步就歪倒了也在情理之中。于是我走上前去, 给他讲歪倒的原因, 给他讲左脚如何支在地上维持平衡, 右脚如何踩脚踏使车子迅速启动, 在右脚踩脚踏的同时左脚又如何蹬地使车子沿直线向前。他很高兴地接受了我的建议, 用我的方法一试, 果然成功了, 他很兴奋, 骑了大约5米左右他摔了下来, 爬起来后接着骑, 这一次他骑了大约15米, 他回过头来问我:“爸爸我骑得怎么样?”我说:“非常好!”就这样他一遍一遍地摔下来, 又一遍一遍地骑上去, 摔的次数越来越少, 骑的距离越来越长, 后来他竟然沿着操场转了好几圈也不曾摔下来, 他成功了。我看了一下表, 孩子从来到操场到稳当地骑行只用了不到40分钟的时间。

我不禁想起自己小时候学骑自行车的事。先学推车子, 然后是顺着坡朝下溜, 真正学骑是上初一的时候, 在自行车的后座上绑一根扁担, 练习一两个月后上路还战战兢兢。现在的孩子怎么这样厉害, 在短短的40分钟之内学会骑自行车, 效率怎么会这么高?

启示

仔细分析个中原因, 就会发现在40分钟之内学会骑车, 并非现在的孩子是天才, 而是因为下面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有基础。在有辅助轮的情况下几年前就能熟练骑行, 对于扶把、转弯等技能不再生疏;二是有较强的学习动机。自己想卸掉辅助轮像大人那样自由自在地骑车;三是有指导。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时有人及时给予点拨指导, 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

联系我们的教学, 平时的数学教学怎样教才能取得更高的教学效率?我认为教师教的时机是关键, 也就是教师什么时候该出手, 是教学效率是否高的关键因素。数学知识是系统的连贯的, 前面的知识总是其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 许多知识是不需要教师教的, 孩子只要自己学、自己做就可以了。教师的作用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为学生营造宽松、合理、熟悉的学习氛围, 学生在自学或合作学习遇到不能解决的困难时, 学习动机最强。教师在学生独立学习时往往能发现他们困惑的地方, 此时教师针对学生的弱点和困难之处相机加以点拨和指导, 鼓励他们大胆尝试, 欣赏他们在失败中寻找成功经验的做法, 这种“以学定教”的策略往往可以大大地提高教学的效率。

应用

有了这一启示, 我在教学中进行大胆实践, 当时一位年轻教师准备到省里赛课, 选的内容是二年级《时、分的认识》, 经过几次试上, 总是不能完成教学任务, 特别是在讲为什么“1时=60分”时, 感到花的时间很多, 但学生学得稀里糊涂, 后面的想想做做就没有时间当堂完成了。我在想: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有了“认识整时”的基础, 而且在生活中, 学生对时、分也有一些初步的感知, 教师在教学时不应该忽视学生的这些知识储备。于是我让她围绕“以学定教”的策略重新设计教学方案:

师:同学们, 今天我们来学习“时、分的认识”, 请同学们说一说, 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关于时和分的知识?

生1:我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和秒针。最细的那根是秒针, 最短的那根是时针, 分针比时针长一些。

生2:我知道分针走一格是1分, 时针走一格是1时。

生3:我认为他说得不对, 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时针走一大格才是1时。

师:请同学们看钟面, 什么是一小格?什么是一大格?

生说:……

生4:我还知道钟面上有12个大格, 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

生5:我知道钟面上一共有60个小格, 我是这样数的:5、10、50、55、60。

师:请你带着大家数一遍。

生齐:5、10、15、20、25、30、35、40、45、50、55、60。

生6:我也知道钟面上有60个小格, 我是想刚学过的乘法口诀知道的: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五九四十五, 然后是50、55、60。

师:很好, 请你也带着大家数一下。

生齐: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五九四十五, 50、55、60。

师:同学们, 我们知道分针走1小格是1分, 走2小格是2分, 走3小格是3分, 走10小格, 走60小格呢?

生:走10小格就是10分, 走60小格就是60分。

师:时针走1大格就是1小时, 你们说说看是1小时长, 还是60分长?

生7:1小时长。

生8:不对, 是60分长。

生9:我也认为是60分长。

生10:我认为它们是一样长。

师:同学们的意见不一致, 请每个人用自己的钟面拨拨看, 到底是60分长还是1小时长。

生动手操作。

生7:我刚才说得不对, 60分和1小时应该一样长。

生8:我也发现它们一样长, 60分, 分针要走60个小格子, 也就是要走一圈, 我发现分针走1圈的时间, 时针正好走了1个大格, 也就是走了1小时, 所以60分和1小时一样长。

……

自行车的新日子 篇2

消失的“自行车长龙”

在世界,自行车,是中国的一张名片。

在中国,自行车,是摄影家王文澜的一张名片。

现在,这张名片,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尴尬……

1968年就当兵的王文澜,是地道的北京人。1975年,王文澜在部队做摄影报道员,一次拍摄雪景,无意中把一辆自行车摄入。20年后他整理照片,发现那是他第一次拍下自行车。至今算来,王文澜把自行车作为拍摄对象,已经持续30年。自行车,也就成了摄影家王文澜的一张名片。2004年,王文澜的摄影作品结集为《自行车的日子》。

1980年,王文澜回到北京。《中国日报》正在筹备,王文澜成为其中一员。他家住三里屯,办公在人民日报社内,家离单位加分钟的路程。和当时大多数人一样,上下班,王文澜都靠自行车解决。“当时基本上只有自行车和公交车,私家车根本没有。”王文澜说。

当时道路很“宽”,一半是自行车道,并排十辆自行车,是常见的场景。王文澜逐渐注意到,身边那些川流不息的自行车大军。“我那时才有意识地去拍摄自行车,拍自行车上的中国人,拍他们生活的状态,没有什么具体的计划。”王文澜说。

他有时也预先设计场景,再去寻找拍摄地点。1991年那幅著名的《自行车王国》就是如此。当时,王文澜是报社摄影记者,从国家领导到重大事件拍摄了很多。王文澜想拍一张图片中挤满自行车的照片,来表现自行车大国的整体状态。

不知道哪里有这样的景象,就到处问朋友。一个朋友推荐上海的光新路口。路口中间有一条铁轨,火车经过,两边护栏挡住行人。火车通过,护栏拉起的瞬间,长时间等候的车流,从两边聚集到一起,形成一片自行车的海洋。

王文澜来到光新路口,站在侧面的一个高处。一趟火车过后,两边人群完全交汇的瞬间,他按下快门,取景框被两个方向的自行车流,占得满满的。

2000年前,王文澜说他自己“誓死不开车”,觉得自己难以把控那么大的一台机器,总怕撞到行人。

北京越来越大,二环内的北京城区早已突破。2001年6月四环全线通车。以四环路为界的新城区面积,比二环路以内的老城区大4~5倍。2000年6月28日,北京地铁1号线全线开通。人们的居住区越来越多地分散到三环以外、四环以外。

王文澜也搬家到门头沟一带,经常有事要来回穿梭,不得已在2000年开起汽车。“我开车一是因为活动范围大了,家离单位远了,再有就是自行车和汽车混行,越来越不安全。”王文澜说,他自己开车,也经常要躲闪穿行的自行车。

3年前,王文澜去上海,特意去了一趟光新路口。那里早已没有当年的样子。用王文澜的话说,“过去自行车流是长龙,现在都变成汽车的长龙,自行车成了黄花鱼,只能溜边了。”

王文澜经常在北京的二环路拍摄自行车。上世纪90年代,站在二环的桥上,能看到下面川流不息的自行车。现在只能看到汽车闪烁的尾灯。

北京著名交通专家段里仁,印证了王文澜的感觉。他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城市道路,采用三块板道路。这种方式很好地照顾了自行车。到了90年代中期,由于机动车发展非常迅速,中间那一块板容纳不了那么多汽车,就在比较宽的自行车道里划出一部分给机动车。”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王文澜的照片里,已很少能找到自行车的车流。

租赁时代:地铁+自行车

城市大了,北京城区已经规划到五环路。五环路全程98公里。

辽阔的城区面积,催生了快速发展的私家车,让自行车黯然失色,让王文澜的名片变得模糊,但也催生了地铁。

也许就是地铁,给自行车带来生机。

贝科蓝图自行车租赁公司的老总王勇,在做单车租赁生意之前,在北京的一家外企上班。1993年,他萌生自己创业的念头,选择了一个看起来有点另类的项目——出租自行车。

那时,三环路还在建设中,1994年才全线开通,三环外没发展起来,城区比现在的规模少得多,私家车没有发展起来,自行车是一个十分方便的选择。汽车相对稀少,路面也显得宽阔许多。自行车道上不会出现和汽车混行的情形。

最初,王勇在赛特边上设置一个租赁点,针对的人群主要是外国游客。押金400元人民币,一天租金20元。“当时这个价格挺高的,生意很不错。”王勇说,赛特租赁点,最多的时候有80辆车,平均每天最少能租出去20辆。接下来的两年里,王勇在建国门、北京站和崇文门又设置三个租赁点,生意做得很好。

1996年,他不满足于现状,计划把单车租赁做成多网点的系统化。“那时信息技术不能满足,没有网络,没办法统筹,没办法异地还车退押金,银行等等的联网也没搞起来。”王勇说。看到生意的瓶颈,同年,王勇决定放下单车租赁,转行去做其他生意。

2005年,王勇觉得网络管理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又把这个项目“捡”了起来。

这一次除了自行车租赁之外,王勇还提出“公共单车”概念。“有公共汽车,就可以有公共单车,这是一个道理。”王勇说,他没受过法国租赁单车理念的影响,只是觉得中国有骑自行车的传统,接受公共单车应该有“心埋基础。”

这里说到的“公共”,其实就是一个多网点连锁服务的方式。一个人在A地租了一辆自行车,到达B地,可以在附近找到连锁网点直接还车。这就使自行车从属于某个人的状态,变成一种可以循环的公共资源。

根据这种想法,王勇把第一批40个网点,基本设定在三环之内,大都比邻地铁站。现在都已经投入使用。一种是像北边的鼓楼、东边的大望路这样的交通密集之处。另一种是像城市中心的北海公园、景山公园这样的重要景点。这样设置网点的目的,就是要和现有的轨道交通形成互补。

到2005年,北京地铁已经有1、2、13号和八通线,地铁站将近70个。今年10月7日,5号线开始试运营,又增加20多个地铁站。随着北京地铁建设的发展,地铁站将覆盖北京的各个角落。

公司按照计划,到年底,网点会增加到100个,将遍布所有的地铁站点和市区内的景点。“说实话,三环内,还是骑车方便,效率高;出了四环,还得开车。我们这样设置网点,出了地铁站,就能租一辆自行车。”王勇说。

开始只对会员提供异地还车;临时租车者,在哪里租赁还是归还哪里。现在已经和银行合作,可以通过刷卡的方式退还押金,异地还车对于临时租赁的市民也成为可能。每年交400元的押金就可以成为会员,一年租金100元;普通顾客每天20元。

目前的会员人数,王勇说还没有开始统计。但据一些租赁点的人员反映,从7

月份之后,前来租赁单车的人越来越多,每天租出20辆不成问题。大多是普通市民作为短途代步之用。按照这样的数字估算,大约会员会有千人以上。

王勇说:“1993年,我是针对外国游客的,现在我是针对普通市民。现在选择出行的方式多样。我是针对那些不能随时把单车带在身边的人。”

到目前为止,王勇已经为这个公司投入超过500万人民币,目前还在“烧钱”阶段,没有实现赢利。“这是个规模经济,不是一天两天能实现赢利的,得先培养新的骑车习惯。”王勇说。

自行车的回归实验

“说行者促进会”的李程,也在和一家公司合作,把深圳的高档社区“华侨城”作为试点,进行公共单车的租赁项目。

接通李程电话,他正在洗车,“我上下班五公里,都是骑车的,但出去办事什么的,还是要开车。我后备箱里一直放着一辆折叠车。”作为深圳“悦行者促进会”的发起人,李程说。

身为建筑师的李程,是三峡移民的后代。去年,他回了一次老家。县城的墙壁上,到处都是“175米”的字样。

“那意味着明年9月,175米以下的建筑都会被淹没,包括我的小学,我童年的记忆。”在他的记忆里,自行车是一个一直不能忘记的东西。他父亲的那辆永久牌自行车,因为每天擦洗,买回五年之后都是崭新的,现在还放在他父亲的老房子里。

李程第一次骑自行车,是小学三年级。“那时八九岁,就用我爸的二八大车练,把腿从横梁下面穿过去。”李程说,农村田埂很窄,只有三五公分,技术好的小朋友,在田埂上把车骑得飞快。“很神气,很有点炫耀的意思。”

他自己居住十多年的深圳,也与自行车渐行渐远。他觉得该做些什么,悦行者促进会就这样在今年1月产生。

这个促进会相当于一个自行车爱好者团队。这些倡导绿色出行的年轻人,代表了当下这些人们对于自行车的看法——健康、环保、时尚。这个促进会的发起者都是文化圈人,职业分别是媒体人、建筑师、自由撰稿人,参加者也大都是城市白领。

最有规模的一次活动,是被这群人称为“马路秀”的探路之旅。

今年6月份,他们得知,深圳刚刚从市中心的地铁站,修了一条来回十公里的自行车车道,就从网上召集30多人,一起骑车上路,体验那条道路的状况,把感想整理出来,递交给相关部门。李程说,这条路给他们的感觉很好,觉得是对自行车回归生活的一种倡导。

这群人往往把自行车当作又一种时尚。个性十足的自行车,代表着一种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北京“速百客”自行车行,是这个圈子的大本营。每天聚集着很多这样的年轻人。他们有人购买一辆自行车就要花到5000美金。

李程说,上大学时,无论多远基本都选择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那时有树荫,车道宽敞,不像现在,骑车很危险。”

他自己的孩子现在有一辆小自行车,他只敢让她在楼下花园里骑。李程说:“我们也是希望能让自行车有更方便安全的环境。但愿我的孩子上学的时候能安全地骑车出去。我们不是狂热的自行车分子,我们不反对汽车,只是觉得一个城市里应该有自行车的存在。”

“华侨城”是一个旅游地,也是一个高级社区,有很多来度假的高端人群,周围的生活设施,大多相对集中。这给自行车交通的实验提供了一个基础。

“我们把周围的旅游区、shoppingmall、住宅区都连接起来,在这个小范围内先实验一下。”李程说。

目前,李程的计划是在当地设置10个网点,一共500辆车,针对当地的高端人群,以及游客和上下班乘坐地铁的白领。基本分成生活线、展览线、旅游点和富人区几个分布区域。价格暂时没有确定,计划前期短时间租赁以免费的形式进行推广,以后会逐步制定出价格。

“从前人们选择交通工具都是很单一的,要么骑车,要么只乘公交。现在城市变大了,交通方式就必须改变,可以先乘坐地铁到一个地方,出来租一辆公共单车,骑几公里,很方便。如果很远就选择开车。这样多元化的交通才是健康的。”李程说,对于中国人来说,自行车过去是必须的交通工具,现在则成为一种很好的补充。“这就是自行车和城市关系的变化。”

《2006年度深圳市交通综合治理工作白皮书》,提出建设特区自行车交通系统。2007年华侨城自行车专用道系统建设完成,覆盖面积为深南大道以北约3.2平方公里,双向车道总长约16公里。

“瘦身”的自行车道

据报道,到2006年底,北京机动车数量已达282万辆,其中私家车为156万。

北京著名交通专家段里仁说,大约10年前,购买自行车就不再需要上牌照,中国自行车的保有量是无法统计的。据估计,北京现有的自行车仍然在800万辆。

对于如此众多的自行车,在相应的城市规划中,自行车道是有着明确标准的。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的《2005年度北京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基础研究》,规划自行车道路网应是由城市道路两侧的自行车道、胡同、小区内道路共同组成的、能够保证自行车连续行驶的网络。保证自行车道的宽度。城市主次干道两侧的自行车道适宜的宽度为3.5米,支路为2.5米。

这在大城市中都难以实现。长安街的自行车道宽度比较标准,但北京其余道路的自行车道,都在不断“减肥”。一些拥挤路段的自行车道,只能并排通过两辆车子。自行车道和公交站合并,有的还成为私家车的停车场,这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随着城市的改造,一些以前适合骑车出行的路段都已经拆除。

在段里仁的感觉里,自行车道也确实变得越来越弱势,因为整体上所有的自行车道都在“瘦身”,所以甚至根本找不到一条典型的道路作为个案。

“你比如长安街,以前是机动车两车道,后来慢慢变成四车道,六车道等等,挤占的自然是自行车的车道。再比如西四北大街那边,路口改造,为了方便机动车,就加宽机动车道,自行车道就把人行道挤占,便道又变成停车场。”段里仁说。

现在在规划者和设计者心里,对于交通工具有一个很自然的排序,认为汽车是先进的,自行车是落后的。顺序是汽车、自行车、行人。“这样是不行的,这是一个效率和公平的问题,我们在观念上必须把行人、自行车这样的弱势群体放在优先的地位考虑。”段里仁说,“在英国以前没有自行车道,现在特意设置出来,有时候一辆自行车都没有,就空在那里,也不允许汽车占用,这是一个权利的问题。”

王文澜说,他以前骑车经常钻胡同,“那时的胡同很多,北京一共差不多有三千条胡同,后来随着拆除,现在就剩下不到一千条。改成大道,肯定不再适合骑车。”

我的新自行车作文 篇3

我可高兴了,一回到家就忍不住拆开自行车上的塑料纸。我不是爬上去的,而是跳上去的。

我骑着自行车围着小区绕了五圈。直到要吃饭了,我才恋恋不舍地把自行车放回了车库。

如果我骑着以前的自行车和吴非非比赛,我一定会输。不过,今天历史却被改写。我们的比赛规则是:谁先到小区门口谁就赢。一开始,我就把吴非非甩在了后面,才短短两分钟,我就到了小区门口。过了几十秒,吴非非才追上来。我一脸轻松地看着吴非非,他已是满头大汗。我非常自豪:终于战胜吴非非了。

骑以前的自行车上稍微陡一点的山坡,我就得下来把自行车推上去。现在,我却能慢慢地骑车上坡,而且还不感觉吃力。车子慢悠悠的,我就像坐在牛背上一样,一晃一晃的,好舒服。

我还告诉你一个秘密。这辆自行车可以控制车速,想快想慢,如我所愿。我之所以可以上坡也是因为这个,我把车速调慢一点就能上去了。你们肯定猜到了,我能赢吴非非也是靠这个,把车速调快就行了。

我的新自行车优秀作文 篇4

浅蓝的外表,灰色的手柄,黑色的轮胎。它是什么?它就是我的新自行车。这辆新自行车是我一学期以来梦寐以求的。它是妈妈的诺言,是我考试的见证。它是我的一个战利品。我非常喜欢它,也非常珍惜它。

领通知书的第二天,这辆蓝色的自行车就“降落”在我们家。这让我一整天走沉浸在兴奋中。看着我的新自行车,我真舍不得骑了。蓝色,我喜欢的颜色,我自命的`幸运色。希望下学期继续给我带来好运。因为妈妈又给我许诺了,这次加入许诺的还有爷爷,舅舅。我摸着自行车。怀揣梦想。仔细查看车的每一处。

我的自行车是折叠式的。这让我一开始就有活干。拆开,折叠,打开,固定,又拆开,折叠,再打开,固定,升高、降低,降低又升高。乐此不彼。逢人便炫耀一下,展示一番,偷偷瞅瞅他们的神情。听见赞叹,心里美滋滋的。有人想试骑,也大方地让他们骑骑。

在熟悉了它的一切之后,我便开始了我的自驾游。我骑着自行车到处闲逛。骑得很舒服。带减震的座驾让我不怕路不平。路好的时候我骑得疯快,任由自己的腿蹬。我喜欢那快车带来的风,风儿吹过,一阵凉爽。自此,我的爱车成了我的“好朋友”,“好伙伴”,与我形影不离。我不仅把它当做我闲逛的玩伴,还把它当做我的交通工具。自打有了我的自行车,我就骑车去外婆家了。两站路的距离以前都要坐公交车,现在就省事多了。我不再跟人挤公交车,骑自行车不仅省了钱而且还锻炼了身体,真是好处多多啊!

我的自行车 篇5

这辆自行车是银白色的,总的来说与其他车非常相似,就是比其他车多一点装备。

这辆自行车有十二种变速器,每个轮胎有六个变速器,前面的轮胎的代号是abcdef,后面的轮胎的代号是123456。字母或数字越大,就越好骑,字母或数字越小,就越难骑。至于哪个代号是快是慢,这个我还没研究过,总之,无论多少挡,他的速度都非常快。我骑着它,都不敢往下坡骑。

这辆车的刹车能力也很强,无论你骑多快,只要一按刹车,立马停下,不时地会把后轮给跳一下,并响起巨大的响声。

我的新自行车 篇6

一、新课程化学实验的特点

1. 化学实验三部分内容的关系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对化学实验做了明确的说明, 其中包括三个部分, 一是基础的实验技能, 二是基础的学生实验, 三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探究实验, 这三个部分是相辅相成的。学生只有在掌握了最基本的实验技能之后 (如, 仪器的连接、药品的取用、实验中仪器的选择、装置气密性的检查、用过滤和蒸发等对混合物进行分离等) , 才能对基础的学生实验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从而给较高层次的探究活动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最后达到举一反三、综合运用的目的。

2. 新课程化学实验的特点

翻开新的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 我们会发现, 教材中的实验内容跟以往的教材具有很大的不同。

(1) 形式多样。新课程大力加强了实验在全书中所占的比重, 实验内容的扩展及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在教材中, 除了保留旧教材中的一些实验外, 还安排了活动与探究、调查与研究、家庭小实验等活动内容, 而这些内容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联系生活。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从重学术转向重普及, 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取材, 倡导从生活走向化学。

(3) 以生为本。以往的旧教材只注重教师的讲解, 学生的记忆, 而新教材把学生动手实验融入学习内容之中, 取消了单独编排学生实验的做法, 淡化了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之间的界限, 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尽可能动手、动脑、动口,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去合作、讨论与交流。

二、在实验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1. 必须认真完成新课程标准中的必做实验, 重视基础化学实验技能的学习

对于有些教师而言, 教材中的基础实验是没有必要做的, 只要让学生记住如何如何, 考试时能够答出来就行, 但是这样的结果只会造就所谓的高分低能, 有的学生到了高中之后连试管怎么洗都不知道, 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种悲哀。而对于某些条件比较差的学校, 也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 当然, 实验的形式有很多, 可以让学生寻找仪器替代品, 可以搞家庭小实验等。

2. 将单一的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参与的学生实验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已有经验以及学校的实际条件, 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情景素材, 引导学生从真实的学习情景中发现问题, 进行实验。比如, 在讲酸碱度时, 很多教师就是让学生分组测试硫酸溶液、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等的pH, 简单机械的重复让学生觉得化学学习毫无意思。相反, 如果在实验中让学生测试唾液、工厂废水、果汁、洁厕灵等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学生可能会兴趣浓厚, 因为这些东西就在我们身边, 是实实在在的, 学生就会觉得很有意义。当然, 这样的例子在教材中还有很多。

3. 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化学来源于生活, 同时也应该服务于生活。学生学习了化学知识以后, 要给他们布置一些家庭小实验, 比如, 生活中利用燃烧法区分化学纤维和合成纤维;自制酸碱指示剂;对工厂废水成分进行分析并了解它们对自然界污染的情况;对家里的金属制品进行防锈处理等等, 让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从而产生高昂的学习热情。

4. 注重实验习题

实验习题可以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学生根据所学的化学知识, 独立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出各种实验方案, 成功解决化学实验问题, 从而产生成功的喜悦, 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 成为学生进一步进行科学探究的强大动力。

当然, 对于化学实验, 上面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只能称作牛刀小试, 不同的教师, 有不同的做法, 但总体来说, 让学生动起来是教师进行实验教学最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我和我的Benz自行车 篇7

我喜欢每天早上8点骑我的Benz去上班,一路有公司另一个骑友相伴,风雨无阻。

是的,你没看错,不是开,而是骑——我的Benz不是汽车,而是自行车。

一个人在路上骑行的时候,很多人会被我炫目的装备唬住。DISCOVERY CHANNEL车队(探索频道车队,一支美国著名的职业自行车车队)的骑行服、21孔的三色头盔,带五套镜片的户外眼镜、水架、硅胶坐垫、围脖、护膝,再加上车灯头灯等,看起来确实很专业。

其实,我骑车的历史只有两年而已。

我第一次和“骑驴”们去骑车是被男朋友带去的,骑的是一部男友借来的车。那天,我们十多个人在深圳的东西涌骑行,我一直笨笨地落在后头,男友一直在旁边耐心地教我如何换挡,如何控制速度、分配体力。

从那以后,我就迷上了这项运动。我的第一套装备是男友帮我配置的,他在网上淘了两个星期,找齐了所有配件,又到专门的骑行店进行了组装。一部24速的山地车加上服装等装备,一共花费了六千多元。因为车架是Benz牌的,所以这部车也有了个响亮的名字。

那段时间,是我们骑车最疯狂的时候,每个周末我们都会到郊外骑车,假期。还会到其他城市去骑行。广州、韶关、英德这些省内的城市我们去了很多次,北海、桂林、郴州也都留下过我们的身影。

现在,男友已经成了别人的男友,但我并没有因此放弃骑行。除了领略骑行的魅力以外,我的身体也越来越好,失眠症渐渐远离我,身材自然苗条起来。同时,我不再是大气污染的制造者——卖掉了原来代步的本田飞度,彻底完成了汽车族→骑车族的转变。

男友刚离开的那段时间,我养成了每天骑车从南山到红树林的习惯,距离只有十多公里,花上一个多小时。我喜欢晚上骑车的感觉,骑车时看到的深圳有别于开车时看到的,繁忙喧嚣的心境一下变得宁静下来。我坚持骑车上班,每天到公司的第一件事是洗漱换衣服,然后一身轻松地开始工作。

2009年,我购买了一部六千多元的美国大行(Dahon)的折叠车,性能不错。我带着它到过不少地方,去得最多的是香港——几乎每个月都要和香港的骑友会面,而留给我深刻印象的是台湾。台湾有一条环着整个台湾岛的自行车道,“骑车环岛游”广受当地人的喜爱。

上一篇:促销员述职报告下一篇:所在学院推荐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