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高校留学生安全管理比较探讨论文

2024-09-05

中英高校留学生安全管理比较探讨论文(精选8篇)

中英高校留学生安全管理比较探讨论文 篇1

一、引言

在“一带一路”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下,我国在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各方面正逐渐转变着角色,由以前的进口国发展为输出国。特别是随着我国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影响力不断提高,来华留学生的规模与日俱增。据教育部统计显示,2015年共有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397,635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来华学习,与2014年相比增幅5.46%。接收留学生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它教学机构比2014年的775个增加36个。教育部在2010年10月制定了《留学中国计划》,要求大力推动来华留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使我国在2020年时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在此背景下,来华留学生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群体。来华留学生的安全管理,不仅是高校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反映了我国高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然而,目前我国对来华留学生的安全管理,滞后于其留学生规模的增长速度及其教育的发展速度,亟需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完善。留学生安全管理的建设和提升,不仅是提高我国高校留学生教育服务质量的必经之路,也是增加我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与吸引力的重要一环。发达国家对留学生的安全管理起步早、成效好,对我国现阶段提升留学生安全管理水平有借鉴的意义,能启发和帮助我们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特别是国际教育处于领先地位的英国,它将国际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来看待和发展。英国高校的留学生不仅数量多,而且其对留学生管理要求严格。在2012-2013有近30万非欧盟留学生到英国学习,另有12.5万学生来自其他欧盟国家,分别占英国学生总数的约12.8%和5.4%。本文以客观事实为基础,通过多种途径收集相关资料进行比较,主要包括中英两国相关的政府报告和公开信息、正规教育研究机构的调查报告、高校报告以及网络信息等,并保证资料的权威性和客观性。通过国家、高等院校和社会力量三个层面,对中英两国留学生安全管理的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探索规律,从而正确认识我国现有的留学生安全管理水平,探讨制定来华留学生管理政策的依据,从而获得新的突破和发展。

二、中英高校留学生安全管理比较的范围和内容

1.国家

我国对来华留学生管理最主要的法律依据是2000年由教育部、外交部和公安部联合颁布的《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2013年由国务院第15次常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条例》规范了签证的签发和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停留居留的服务和管理,但极少涉及留学生安全管理方面的内容。目前我国从政府部门到学校都建立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如录取标准、入学手续、课程设置、学籍管理、出入境管理等。2011年11月,教育部会同外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安部、安全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建立了来华留学工作部际协调机制,密切配合,齐抓共管,进一步完善中央、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体制,形成分工协作、共谋发展的新格局。与我国不同的是,英国政府在确立了留学生安全管理的方向和框架后,更注重细节,可以称之为“有骨头也有肉”。英国内政部为留学生建立了积分系统,留学生根据积分申请不同类型的签证。各类签证有配套法规,内容详尽,明确了留学生的权益和义务。以长期学习签证为例,留学生在校外工作每周不超过20小时,在假期中可以进行全职工作。参加实习的时间不得超过总课时量的50%。该系列规定还对留学生在英从事的工作性质也有明确的规定。比如规定了体育、艺术、医学、法律等各专业学生允许参与的工作类型。另外志愿工作和合同制的无偿工作也被加以了严格区别。如果高校不按照该法规管理学生,将面临被暂停甚至吊销招收留学生资格的处罚。该系列规定有效保证了留学生合法工作的时间,提供了留学生融入当地社会的机会,同时杜绝了留学生非法打工对社会造成的不稳定和不安全的因素,并有利于执法和监督。相比之下,我国的法律法规对留学生校外勤工助学和实习工作的性质、时长、安全责任等没有明确界定,从而使留学生在校外打工的现象日趋严重,形成了新的安全隐患。由此可见,英国在制定政策和指导意见的方面做得更细致,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留学生规模扩大和层次多样化的情况,我国应根据留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新问题、新矛盾有待修订和补充。

2.高等院校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对于来华留学生的安全管理水平可谓参差不齐,学校办学水平、留学生规模、管理人员的数量和素质、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甚至经济利益等都会对安全管理的建设和完善产生影响。一些高校在建立留学生安全管理体系、形成制度方面做出了贡献。北京语言大学作为一所以外国留学生为主要招生对象的高校,在2015年提出进一步完善学校网络信息安全,完成对学校人、地、事、物、组织梳理建档,为安全工作提供多维立体支撑;加强对中外学生安全法制宣传教育等。浙江大学在来华留学生安全稳定管理体系模式探索中,形成了一套具有较好管理效率的立体管理模式:强化法规校纪教育、加强留学生管理队伍建设和学生工作机制、安全检查常态化、形成优胜劣汰的培养机制、密切关注和关心学生以及利用新闻媒体。同济大学实行留学生与中国学生趋同管理。在2005年成立了“同济大学外国留学生教育与管理指导委员会”,决策学校有关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重大政策与管理制度。学校积极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在各学院层面设立留学生专管员,使留学生管理在学院有了落脚点。然而,大部分地方高校的留学生安全管理主要以“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形式开展,而在战略上、制度上和人员配备上问题突出,导致一些问题,主要包括:第一,思想上不够重视,对突发事件凭老经验和老办法;第二,制度上不够完善。留学生管理部门、保卫处、后勤部门、各院系学生处、当地派出所和社区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平时沟通较少。高校与涉外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不够,对涉外安全事件的预防、教育、惩罚制度没有明确的规定或协定,出现对涉外案(事)件“不愿管、不敢管、不会管”的现象。第三,操作上不够细致。管理人员的责任心、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英国各高校为了给留学生提供安全、优质的留学体验,在法律和政策的框架下做了大量的调查和细致的工作,建立了完整的留学生安全管理机制:包括成立安全管理委员会,建立完善的信息平台,发布安全报告等。各大学成立的安全委员会,一般由高校、警察、社区团体和市政府官员组成,使留学生安全管理更加高效。英国高校利用留学生信息系统对留学生的信息进行管理,在安全方面着重登记了学生的紧急联系人和紧急联系方式,建立安全卡片,校内外居住的具体地址和房东电话。为了掌握学生的在校情况,很多高校要求留学生在校园的指纹机上按规定时间按指纹,缺勤率高的学生将被送报签证处,吊销签证。在英国各高校网站上可以方便地查询到校园安全相关的报告,安全管理责任人、安全管理规定、紧急事件处理方法和留学生安全指南等。由此可见,如何建立全方位、科学系统的留学生安全管理体系,我国各高校还处在探索、建设阶段。

3.社会力量

社会力量的加入无疑会给留学生安全管理注入新的力量,使留学生安全管理更加全面、丰富、有效。在我国,上海在这方面走在前列。上海政府在积极推进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研究工作中,对社会各界提出了建议,包括建立支援机构、成立研究组织、加强行业协会建设以及成立志愿者组织。社会力量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拥有巨大的潜能,需要我们善于激发和利用它的能量,但是目前大部分地区、社区对留学生规模增长的反应滞后,没有形成国际化的氛围,所以社会资源的利用率很低。为了提高校园安全意识并向国际社会展示英国为留学生安全所做出的努力,2008年英国文化协会召开了以“确保学生安全和治安”为题的会议。据此英国政府还创建了社区(邻里)警务团队(Neighborhood-PoliceTeam),其职责范围包括校园安全。该举措使高校安全管理受益颇大,最显著的是卡迪夫大学,与学生有关的犯罪事件降低了60%。英国的大多数城市都有志愿者服务中心,并利用网站、手机客户端等多渠道的媒体提供信息和服务。留学生只要在网上登记,每周都会有志愿者职位发送到留学生邮箱。因此留学生有更多可靠安全的平台对当地文化进行体验和融入,而社会也变得更包容、多彩,走向国际化。

三、提高来华留学生安全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1.建立健全留学生安全管理的法律体系

留学生安全管理的法律体系需要政府各部门统筹协调,组织各级力量进行调查研究,细化、充实留学生安全工作的范围和内容。地方政府需出台配套的指导意见并加强监督、强化管理,使高校在制定具体的安全规章制度时有法可依,在实际工作中有章可循,保障留学生在华学习的权益,明确留学生应尽的义务。

2.高校建立安全管理机制,多管齐下保障留学生安全

我国高校在留学生安全管理机制方面虽然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第一,高校、警察、社区团体和政府官员的沟通应该加强,形成沟通的常态化,达到及时解决短期问题,逐步化解长期问题的目的。第二,通过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掌握、更新留学生信息;同时加强安全教育,扎实细致地做好留学生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及时排除安全隐患。第三,推进“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同时严格执行留学生安全管理规定。“以人为本”在留学生安全管理中的意义是树立留学生自觉遵守和执行规定的观念,加强自我管理,从而建立和谐、平等、文明的学习生活环境。但是对于学习目的不纯、违反法律纪律造成不良影响的留学生,学校应该态度明确,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做出处理,与公安部门、出入境等政府部门协作,杜绝不良之风和危险行为。

3.发动并利用社会力量促进留学生安全管理,加大研究力量

在社会力量方面,我国也可通过多种途径鼓励和促进其发挥作用。第一,对志愿者组织加强引导和建设,通过积极吸收外国留学生参与大型赛事和会议的志愿者组织,运用他们的文化语言优势,发挥桥梁作用。第二,鼓励建立研究组织,通过召开会议、论坛、城市之间交流等各种形式,对留学生教育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协助政府规范和指导留学生教育市场,对高校的留学生教育进行规范和指导。

4.留学生安全管理需要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

针对留学生管理工作中有贡献的集体或个人,设立荣誉或奖励能激发和促进留学生安全管理的新理念和新成果,优秀的案例也能得到重视和推广。同时,留学生安全管理在政策研究、学术交流、法规执行、软硬件建设、筹建社会组织等方面,都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和保障,才能取得完善和进步。值得注意的是,留学生的管理要适应国情,包括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社会接受水平等方面。所以在学习借鉴的过程中,我们既要不断地摸索,又要有选择地学习先进的方法和经验,找到适合自身的管理方法和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5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数据发布[OL].2016.4

中英高校留学生安全管理比较探讨论文 篇2

一、中英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机制的比较

1.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部门。中英高校学生社团均由校方专门的部门负责整个学生社团的管理工作, 所不同的是国内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机构具有“官方”性质, 一般必须接受校团委统一指导与管理;而英国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机构则具有“民间”性质, 一般由校学生会下设的管理委员会来进行管理, 如笔者调研的英国中兰夏大学学生社团就隶属于学生会下设的机会发展中心 (the Students'Union Opportunity Centre) 负责管理。

2.高校学生社团的成立。中英高校对于学生社团的成立均有严格的规定, 社团成立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 并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国内高校学生社团的申请成立需同时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要求新社团的类型不能与已有社团同类型, 新社团成立要有发起人和筹备组, 对发起人资格具有严格规定, 并对新社团成立所递交的申请材料进行了严格的规定, 发起人需将社团成立的申请报告及章程等书面材料递交社团联合会审核, 经校团委批准登记并办理相关登记手续方可成立。新社团成员要求至少由20名以上的本校学生。英国高校学生社团在新成立时需在第一次会议时选举产生委员会, 委员会成员由主席、财务人员、秘书等组成, 对社团的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负责, 新成立的社团可以不进行正式选举, 但所有社员必须同意和支持任命的委员会成员, 一般要求新社团有10名成员即可申请成立新社团。新社团申请成立时需将社团名称、成立社团的原因、社团本学期计划、社团需达成的目标、其他辅助社团的组织、合作的其他社团等信息材料递交学生会机会发展中心 (the Students' Union Opportunity Centre) 审批。学生会机会发展中心接收到新社团申请成立的材料后会安排一次会议来专门讨论新成立社团准备如何计划和开展社团活动及管理, 并就市场、管理、资金等方面为其提供必要的建议。

3.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管理。中英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部门对于社团开展的活动均进行一定的管理, 但管理的程度有所不同, 国内高校对于社团的监管和管理较英国高校学生社团更为频繁、严格。英国高校学生社团管理部门只对社团开展的活动在总体上监管, 确保社团活动不违反国家法律、学校规定, 一般学生社团拥有较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来开展活动。国内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部门校团委除了在社团的成立、撤销、所获的资助项目等重要方面进行严格管理外, 还对社团的其他活动管理有较多的介入。比如有些高校团委负责对所有学生社团的学生干部进行统一培训, 对社团的招新、总结有固定的时间要求, 并要求提交具体的材料以备案, 对社团的财务也有审查和监督。有些高校还设有社团活动月、社团文化月, 要求社团在固定的时间开展相应的社团活动。

4.高校学生社团的经费管理。国内社团的活动经费, 原则上自行筹集, 一般由“会费”、“商业资助”以及“校方资助”三部分组成, 校方只对社团举办的具有较高水平、较大影响的活动, 以立项审批的方式予以支持, 支持的力度也远远无法满足学生社团发展的需求。所以一般国内高校学生社团举办活动的经费大部分来自校外单位的商业赞助, 但学生社团也必须为商业机构完成其在校的商业宣传、开展商业讲座等商业活动。同时, 学生社团需将募集的活动经费按照一定比例上交校团委。学生社团接受任何单位或者个人的捐赠资助, 也需事先征得校团委同意, 并向社团成员公开说明。学生社团自成立之始建立财务收支账目, 账目由专人负责, 定期向社团成员公开, 并接受社团成员及校团委的监督和审查。英国高校学生社团的经费也来自“会费收入”、“校方资助”及“其他资助”等渠道, 但与中国有所不同的是, 英国高校对于学生社团资助的经费力度比较大, 但申请程序和审批程序均较为严格, 并由专门的部门负责, 如英国中兰夏大学学生社团想要获得校方资助, 在活动开展前必须向校联合委员会 (the affiliations committee) 提出具体的申请, 申请包括告知需提供资助的具体活动类型、内容、时间、地点、活动联系人、何时需要使用资金、活动总费用、需要获得资助的费用、活动是否免费或者收费等详细信息, 社团每学年只能接受两次资助。联合委员会对可以资助的内容和不可以资助的内容都有详细的规定。

二、中英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机制的异同

通过对中英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部门、成立、活动及经费管理等方面的比较后, 我们可以发现中英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机制有其共同的特点, 比如中英高校学生社团均有其特定的主管部门, 对社团的成立、撤销、活动、经费等都有各自严格的规定, 都对高校学生社团进行项目资助, 但申请审批程序都比较严格, 都对学生社团进行相应的考核, 社团活动都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等。但由于中英两国历史、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 导致中英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机制也呈现出各自的特点。首先, 中国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机制更偏向“官方”, 社团管理的主管部门是“官方”的校团委, 社团活动的目标也要符合学校的整体发展, 具有一定的“官方”性;而英国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机制更偏向“民间”, 一般社团的管理主管部门是学生自主的管理部门, 如学生会或学生事务中心等自治机构, 社团活动只需满足社团成员的需求和社团发展的需求, 具有一定的“民间”性。其次, 中国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相对更为“全方位”, 而英国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则偏向“抓重点”。中国高校对学生社团的性质、成立、活动、计划与总结、培训、财务等方面均有相应的规定, 管理主管部门对社团的监管也比较强势与全面;而英国高校学生社团管理虽然也有相应的规定, 但管理主管部门只对社团的重大事项进行比较严格的监管, 对于具体的社团活动和事项不太关注。最后, 中国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一般多在校内开展, 具有“向内性”, 与社会连接比较少, 即使是获得校外的商业资助, 其活动也较多的局限在校内开展, 很少走出校园, 走向社会;而英国高校学生社团更具有“社会性”, 学生社团除在校内开展一部分活动外, 很多活动在校外开展, 学生社团得到社会组织的资助也较国内社团多得多。

三、对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的启示与建议

1.加强内涵建设, 努力传递育人正能量。学生社团活动的目标导向、活动内容、活动质量直接影响着社团的全体成员, 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有着间接的影响。由此, 中国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 同样肩负着锻炼人、磨炼人、培养人的育人功能, 学生社团活动的设计与开展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育人正能量, 让社团成员在参与社团活动中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得到锻炼与成长。

2.有效整合资源, 大力利用社会资源。目前国内高校大部分学生社团“单枪匹马”开展工作, 活动开展也仅仅局限在校内, 缺少经费也只能依靠校团委的资助, 虽然有部分学生社团想大力寻求社会资助, 但没有资源也没有渠道, 商业资助仅限于有限的活动冠名、开设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单一的活动, 没有学会有效的利用资源。而英国高校的学生社团活动很大部分依靠的是社会资助, 社团与社会团体的关系紧密, 能有效利用各类资源。由此, 国内高校学生社团要学习英国高校学生社团在维系社会关系、有效利用资源上的做法, 积极调动社团自身的优势, 有效利用社团、学校、社会相关行业、相关组织、个人等社会资源, 将资源有效整合利用, 特别要大力开拓社会资源, 为学生社团争取尽可能多的资源与经费, 确保社团与学校、社团与社会的无缝连接。

3.提高竞争意识, 努力创新社团活动。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就是竞争,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 创新是时代赋予的新特点。高校学生社团也应提高社团自我的竞争意识, 把竞争机制引入学生社团, 培养忧患意识和善于竞争、敢于竞争的品质。同时, 学生社团必须积极创新, 创新社团活动的内容、活动的方式、活动的空间等, 争取使社团活动符合不断变化的时代, 使社团活动吸引更多社团成员, 留住社团成员。

参考文献

[1]李江.中美高校学生工作指导思想比较[J].思想理论教育, 2009, (5) .

[2]易超.中美大学生社团比较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 2007.

[3]廖良辉.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比较——以哈佛大学为研究实例[J].青年研究, 2005, (4) .

中英高校留学生安全管理比较探讨论文 篇3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简称学生工作)是高校众多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块,一般来说,很难给学生工作下一个准确的定义,通常是把与学生有关的资助、贷款、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日常行为管理、共青团工作统称为学生工作。我对学生工作的看法就像葛兆光在其《中国思想史》中对思想史的看法一样,是一个内核清晰边界模糊的概念。

所谓“内核清晰”是指学生工作的领域集中在与学生有关的工作方面,简单说学生工作就是为学生而生的,所以学生工作的内核就是学生,这是非常清晰的也是易于达成普遍共识的;所谓“边界模糊”是指学生工作没有一成不变的工作领域,这从国内通行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口号可见一斑,这三个一切实在是太模糊了按此行事,学生工作就像水天相接烟波浩渺的大海,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准确地说出“一切”的内涵。

赴英国里汀大学的培训让我对高校学生工作有了更深的体会。

30年:学生工怍翻天覆地

学生工作受社会发展的影响非常大,仅仅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高校的学生工作就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般的变化,这种变化从学生工作部门的设置情况即可见一斑。

改革开放之初,高校学生工作由人事处负责,当时人事处设有学生科,具体负责与学生有关的各项工作。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高校才设有党委学生工作部(处)。通常采取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做法,学工部(处)内部一般是设置两科一室,即教育科、管理科和学生就业工作办公室。到了21世纪,为了应对1999年高校扩招形成的就业高峰,从2003年开始,高校就业工作在教育部明确要求“三定”即定岗定编定经费的情况下,得以从学工部(处)分离出来。2006年,由于大学生资助贷款工作任务量的急剧增加,在国家成立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情况下,高校资助贷款工作得以从学工部(处)分离出来。这种变化是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的必然结果,因为相对于传统的学生工作来说,学生工作的职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职能弱化了,一些职能转化了,一些职能只有得到强化才能满足工作的需求。

形势的发展要求学生工作走向专业化,不再是教育管理就业资助一大堆工作放在一个锅里乱炖。这种专业化的发展方向是与国际接轨的,大方向是非常正确的,就像小平同志评价改革开放,实践表明路子走对了,关键的问题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当前国内高校的学生工作专业化的框架已经基本搭起来了,体制改革与制度设计的任务已经基本结束,下一步的重点是要走内涵发展道路,进一步提高学生工作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一个普遍问题:偏见

在学生工作专业化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许多人都对学生工作部门心存偏见,这些问题在没来里汀之前我认为是全国性的普遍性问题,当我了解了里汀大学的学生工作之后,我认为这是世界性的普遍性问题。

里汀大学的学生工作部部长向我们介绍,即使是在里汀大学,仍然有很多教师和学生对学生工作部门心存偏见,认为这些部门没有干什么,可有可无。但是部长先生也不无幽默地说,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也可能证明我们工作做得非常好,因为大家在没有意识到我们存在的时候,我们已经把各项服务做得非常完美,这说明我们提供服务的水平高。这就像医生给病人打针,医术高的在谈笑之间就把针打完了,医术低的即便把静脉扎烂了也没成功。实际上学生工作做得怎么样,我们的服务对象感受最深,也最有评价的权利。

只是可惜,在英国也和在中国一样,学生只有在有事的时候才来到学生工作部门造访,对于学生来说,他希望你永远在线,24小时开机,因为他认为这是你的职责所在。而当学生工作部门把还款通知书邮给学生的时候,有些学生则是毫无反映。这些问题是普天下学生工作者遇到的极具共性的问题。正是有这样的文化心理存在,学生工作专业化之路非常曲折。在中国的具体表现就是学生工作经常处在“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发展周期律之中。

专业化的部门与队伍

专业化的工作必须有专业化的部门作支撑,必须有专业化的队伍作保障,而具备这两条是非常难的。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规律,凡是多事之秋,学生工作一般会受到高度重视,机构、编制、经费都会得到相应的保障;凡是天下太平承平日久之时,学生工作都会被看作可有可无。学生工作的特点是多数时候无法用正效应来评估工作成效,只能用没有负效应来证明工作成绩。既然如此,很多高校的学生工作都曾经在工作的高峰时期被釜底抽薪跌入谷底,然后又积十数年之功方可恢复元气。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严重地影响了中国高校学生工作的专业化进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动辄裁撤机构,何谈专业化进程?

英国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专业化程度非常之高,里汀大学的成功经验可以作为中国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化发展的样板。学生事务部下设14个处,分别是住宿处、就业指导处、心理及咨询服务处、考试办公室、学部办公室、国际事务处、学生信息集成系统发展与支撑处、学生事务部办公室、招生与学校联络处、学生注册办公室、学生财务支持办公室、残疾人事务办公室、扩大高等教育参与办公室和音乐处。学生事务部共有工作人员150余人,其中专职工作人员80余人。

学生事务部部长做报告时讲到,各个部门都在向他提出增加工作人员的报告,他认为这是一件好事,证明业务量在扩展,专业化程度在提高。比如职业咨询中心,目前有工作人员25人,计划要增加到30人。他们学校全日制本科学生总数是1.2万多人,每届毕业生总数是2900人左右。就业工作的专职工作人员按照中国与应届毕业生1:500的师生比来配备,他们只能配备6个人,那他们的工作就没法开展。学生事务部下设各个处室负责人先后给我们做报告,每次报告结束时,我们可以提问,有时我们的问题稍微超出一点他们工作的界限,他们就会非常诚实地说:对不起,我不知道。他们越是这样,我们越觉得分工细化,工作专业化程度高。

终极服务目标:简单、自然、通畅

专业化的工作必须以实效性作为工作的终极目标。实际上不论在中国还是在英国,实效性都应该成为工作的终极目标。里汀大学学生事务服务追求简单、自然、通畅的工作目标。

学生事务部部长在给我们做讲座时,我们问他,贵校学生工作是否有总的指导思想或工作理念,他说没有。但是他们有一个工作的具体目标,那就是简单、自然、通畅。简单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要把学生当做客户,让学生得到学生事务服务就像到图书馆借一本书一样;自然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要把学生事务服务融入到教与学的过程之中,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时刻在为學生做着服务,但学生却感受不到我们的存在;通畅到什么程度呢?与学生相关的一切事务都可以在学生事务一站式服务大楼里解决,学生不用东奔西跑就可以得到各种服务。

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讨论文 篇4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等学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大学生的思想、心理、身体、学习、生活等诸多方面,对学生知识的摄取、品格陶冶、个性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但是,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学生公寓管理的社会化等一系列高校改革政策的实施,一方面使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等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另一方面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探索适应新时期、新挑战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成为必然。

一、新时期高校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

在时代变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尽管大学生“追求理想、追求真知”的主体要求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也给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带来了冲击。

1、个体意识强,集体意识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就,随之而来的思想文化事业也呈现出空前的繁荣。这样,不但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信心,而且激发了“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的自尊自强精神,强化了大学生在社会中的主体意识:注重自我,崇尚自我,追求自我。在主体意识增强的同时,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和集体的得失,造成集体观念淡薄,利己思想和行为盛行。

2、参与意识强,协调意识弱。现在的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竞争、优胜劣汰的环境中,由于主体意识的增强,激发了大学生的参与意识,使他们更注重自我价值的体现和实现。比如,他们参与到社会中,从事一些有偿性的社会服务工作等,但对工作中遇到的一些矛盾和麻烦,他们往往难以找准问题的症结,对待问题无所适从,难以协调。

3、享乐意识强,忧患意识弱。现在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讲虚荣、摆阔气,把高档消费作为一种派头。大把大把花父母的血汗钱,下饭馆、穿名牌、互相攀比、挥霍浪费,全然不顾父母的承受能力。整天生活在洒脱与浪漫中,缺乏面对现实,证实现实的勇气。

4、时代意识强,责任意识弱。21世纪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高度开放、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也充分认识到了时代的特点和对个人所提出的要求,有强烈的时代使命

感。但是他们不明确这样的时代赋予了自己什么样的责任,以及怎样去履行责任。

二、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导致了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变化;现代科技的高度发展,引起了社会环境的变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多样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如社会经济成分和利益关系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等等,所有这些都影响甚至改变着大学生的成长氛围。另外,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学生扩招以及后勤社会化的改革,都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发生着相应的调整和变化。这些变化了的因素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从而增添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新时期下面临着新的挑战。

1、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在高校的任务不再是培养安处象牙塔的大学生,而是要培养大批能勇敢面对知识经济挑战的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面对现代社会人才的激烈竞争,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产生了种种心理困扰。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20.3%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陷入精神困扰和痛苦之中。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2、扩大招生规模与毕业生就业难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挑战。自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一方面加快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步伐;另一方面也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增加了“工作量”。由于高校的扩招使得毕业生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一些学生悲观地认为“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因此产生厌学情绪,甚至会成为学生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的诱因,增加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3、学费涨幅大与贫困学生增多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挑战。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实行收费制度以来,我国高校的学费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1993年普通高校生均交纳学费610元,到1996年翻了一番,达到1,319元,1999年则又翻了一番,达到2,769元。扩招后学费又大幅上升,2000年比1999年上涨28.2%,2001年达到生均3,895元。直到2001年、2002年教育部等部委先后两次发文规定高校不得提高学费标准,学费上涨的趋势才得以缓解,从2001年开始,各高校的学费基本在4,000~6,000元之间。而相应的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幅度则不大,远远落后于学费增长幅度,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总数的比例逐年升高。而贫困的经济状况又给贫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一方面为了生计忙于赚钱,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另一方面部分贫困生由于经济上的重负,造成精神和心理上的贫困,容易出现一些心理疾病,如焦虑、自卑、孤僻等。所有这些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也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增添了复杂性。

4、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挑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需求层次的提高、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变革成为一种必然,由原来的“学年制”变为“学分制”。学分制的推进和实施在扩大学生选课自由、拓宽学生知识的同时,也给学生管理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诸如班级概念的淡化,宿舍概念、专业概念、社团概念的凸现等。

5、后勤社会化改革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挑战。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打破了原来计划经济条件下高校的教学、科研、生活服务由学校后勤全包的封闭式的自我封闭方式,更主要的是,实行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后勤职工与学生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后勤人员由管理者变为经营者,由此后勤人员的谋利意识增强,育人意识淡

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会导致各种不文明现象的发生,更增加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三、美国高校学生管理及启示

高等学校的学生管理是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高校的学生管理上也非常重视,并且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可以从这些经验的借鉴中,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

1、高校学生管理中尊重学生的自主权。美国高校学生的管理在各方面都尽量体现学生的自主权,对学生的自主权非常尊重。他们在学生的管理方式和方法上,注重平等,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实行一些制度,比如“荣誉制度”,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良好品德,从而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一种信任制度,并且学校的许多规章制度都保护学生的自主权,在管理方法和方式上,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兴趣和需要,实行灵活多样性的管理方式,并给予学生参加学校事务和管理的机会。

2、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美国是一个法制化的国家,非常崇尚“依法治国”,这种精神也同样体现在高校的学生管理中。美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就是依据国家法律和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行的,不仅规范化,而且有极高的透明度和严格的程序。

3、高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化。美国高校非常重视学生管理工作的队伍建设,注重学生工作队伍学历层次的提高。学生工作人员大多是获得教育学、精神病学、心理学方面的硕士、博士学位的专家,美国高校富有成效的学生工作与学生工作队伍的专家化是分不开的。

四、新时期高校管理模式的重构

1、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权,树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理念。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的素质关怀是不够全面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而现在的教育理论研究表明,缺少发展人的个性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因此我们在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一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情感世界和个性发展;二是与学生进行全面的沟通,为学生的健康心理创建条件;三是在学生中实行激励机制,可以实行目标激励、情感激励和榜样激励相结合的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

2、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专业化、法制化建设。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我国高等学校的不断发展,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受到政府和学校的高度重视。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队伍虽有一定的学历层次,也有来自不同的专业,但学生管理人员大多是本校毕业的学生,而且专业也限定在本校范围内。现实的状况是学生越来越多而专职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因此,优化学生管理队伍,加强学生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建设成为必然。一是要从结构上优化管理队伍,要求有政治素质过硬、工作热情高、组织协调能力强的人参与到管理队伍建设中;二是适当增加心理学、教育学专业人员的比例;三是加强在职人员的培养进修;四是建立相应的考核晋升体系,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同时,在学生管理中还要加强法制化建设,目前涉及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高等教育学生行为准则(试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的若干规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宿舍管理的通知》等。尽管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上都重视学生管理法规的建设,但我国的学生管理法规还存在有不完善、滞后性、临时性、不统一、不严密的缺陷。因此,建立和完善学生管理的法律法规建设是实行依法治校的关键,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3、实行开放式的学生管理模式。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对学生进行封闭式的管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学生管理工作也要适应这一潮流,进行开放式管理,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和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有不同程度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允许学生参与管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意识和探索创新能力。

4、建立健全困难学生救助机制和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机制。自高校扩招以来,加之收费标准的逐年提高,使一些学生很难一次性支付全部或部分学费,致使各高校拖欠学费的现象也愈来愈严重,所以各高校可以建立捐资助学专门办公室,联系各方有识之士,扶贫济困;开辟第三产业多种服务途径为贫困大学生解决衣食之忧,使他们安心学习。

另外,高校的扩招也带来了大学毕业生安置的困难,因此高校有必要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指导在校大学生的素质发展方向,引导大学生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转变观念,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5、寻找经济规律与教育规律的最佳结合点,优化学生公寓育人环境。后勤社会化改革在使高校摆脱发展束缚、集中精力办教育的同时,也给高校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了变化,使学生管理工作出现了更多复杂的新情况,尤其是在投资经营者的思想与学校培养目标不一致的问题上,高校很有必要建立起有效的后勤监控体制,使后勤实体在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上遵循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全面营造文明向上、环境舒适、服务到位、经营有序的校园后勤服务氛围。

参考文献:

中英学前教育制度之比较 篇5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李颖)

[摘 要] 文章主要从学前教育的机构设置、班级规模、课程内容、收费标准等方面,对中、英两国的学前教育进行了比较,分析两国学前教育的差异,对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中国 英国 学前教育制度

中国和英国有着各具特色的学前教育制度。本文旨在比较中、英两国学前教育的异同,通过分析,发现中国学前教育的不足之处,从而借鉴英国学前教育的先进经验,以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中,英两国学前教育制度的比较

1.结构设置

中国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有托儿所、幼儿园和学前班。其中托儿所招收3岁以下的儿童,主要是为父母提供方便和对儿童进行保教,以保为主,保教结合;幼儿园招收3-7周岁的儿童,它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学前班招收的是没有条件进入幼儿园的5-6岁儿童(在现阶段,它是农村发展学前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城市是幼儿园数量不足的一种辅助形式)。

英国的学前教育机构主要有:保育学校、保育班、学前游戏小组和日托中心。其中保育学校是独立的幼儿教育机构,招收2-5岁儿童;保育班附设在小学里,招收3―5岁儿童。保育学校和保育班的主要任务是对儿童进行保健和教养。学前游戏小组招收2―5岁儿童,主要是通过游戏使儿童得到全面发展;托儿所分为日间托儿所和寄宿托儿所,招收2-5岁儿童,主要以保育为主。另外,英国设有幼儿学校,招收5-7岁儿童,属义务教育,相当于我国小学的一、二年级。

2.班级规模

中国的幼儿园数、在园幼儿数特别是幼儿入园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尽管如此,其规模相对于其它国家仍然很大,有的幼儿园的班容量达到了40人以上,师生比达到了1:20以上。中国的幼儿园编班形式多是按年龄划分。

英国的学前教育机构规模普遍较小,学前教育机构都能严格控制班级规模和师幼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师幼率会增大,但最大不超过1:8。英国的编班形式有按年龄划分的(儿童人数少时),也有按人数划分的(儿童人数多时)。

3.课程内容

中国教育部6月1日起正式颁布实行了《幼儿园工作规程》,并根据此文件于7月2日颁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其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中国的幼儿园主要实行全日制。

英国的幼儿教育内容可划分为如下领域:交往、语言和读写、数学发展、个性、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创造性发展、身体的发展、了解和理解世界。英国的幼儿园主要实行半日制。

4.收费标准

中国学前教育机构的收费标准一直是按幼儿的年龄来划分的,不同的年龄班收费标准不同,幼儿缺席时的餐点费和保教费需退还家长,有的学校假期内也提供服务。

英国的学前教育机构收费标准是按天核算的,收费按月进行,每月的第一天交纳全月的费用,儿童缺席时的费用不退还,儿童每天提前来园、推迟离园需另外交费,而且参加兴趣班也要额外的交费。从9月起,所有4岁幼儿都可以享受每周5天,每天2.5小时的免费早期教育。

二、英国学前教育的特点

1.注重培养孩子的能力

英国的学前教育课程的年龄统划为3-5岁。从内容上看,更注重培养孩子的能力,强调让幼儿过早地识字和书写,要求幼儿能够独立阅读一系列熟悉的单词和句子,并且能用钢笔写出可识别的字母等(过早的识字到底对幼儿今后的发展利弊如何,值得进一步研究)。英国幼儿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幼儿的个性与能力,为他们日后走向社会打基础,因此几乎所有的教育内容都与孩子的活动紧密相连。

2.教育方式自由宽松,对家庭、社区的重视度高

英国的学前教育方式非常宽松,大多数以个人和小组的方式进行,除了一些音乐活动外,基本上没有集体性的教学活动。这时,家长是幼儿最重要的教育者。英国政府将幼儿工作者这一概念社会化:首先,把母亲关心介入幼儿教育作为一项政策性要求。其次,注重“照顾人员”的介入,如校外支援者、创造者、辅导人员等。再次,重视家长工作,认为家长是学前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角色。指导幼儿园与家庭协调关系,使家庭和社区成员都成为“幼儿园的合作者”。

3.注重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信息技术已在英国的托儿所里得以广泛应用。每所托儿所的每个班级里都有一台计算机,孩子们可以使用计算机玩许多游戏。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由于图、文、声并茂,使孩子学起来轻松愉快,教学效果明显,已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采用。

4.注意减轻幼儿学习负担和压力

英国的托儿所给人感觉一般是自由而没有组织性,但这恰好是英国学前教育的特色,英国学前教育在注重培养幼儿能力与个性的同时,还注意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减少压力。幼儿一般没有家庭作业,即使是5-7岁的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也没有。这一点与中国不同,中国连幼儿园也有适当的家庭作业(小学一二年级相对多一点,尽管国家明文规定要减负)。

三、启示与借鉴

从中、英两国的学前教育制度比较不难看出,由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两国在学前教育上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借鉴英国学前教育的先进经验,对发展我国的学前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1.在班级编制方面

与我国的`学前教育相比,英国的班级规模、师幼比例都比较小,我国应在普及学前教育的同时注意缩小班级规模,降低师幼比率,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英国的编班形式也值得我国学习。我国可以适当地实行混龄编班形式,这样有利于儿童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弥补了独生子女缺乏异龄同伴交往环境的缺陷。

2.在课程内容方面

从两国的课程内容比较上看,英国的学前教育更重视儿童的数学教育。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在207月我国教育部发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科学”领域的7个条目中,有1个条目涉及到“数学”,如何把幼儿的数学教育有机地渗透到科学教育中,值得我们深思。

3.在收费标准方面

我国的收费标准一直是按照幼儿的年龄来进行的,不同的年龄收费标准不同,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来借鉴英国统一收费的经验,同时不退还幼儿缺席时的餐点费和保教费(可把这部分的资金作为提高教师工资或增加教学设施方面)。

4.在师资要求方面

英国的幼教界要求教师持证上岗,对其学历没有过多的要求,但是很重视在职教师的培养与提高,学校常年提供资金鼓励教师到大学的短期幼教培训班学习或参加各种幼教会议,也会请幼教专家到学校给教师和家长作讲座或参观其它小学、托儿所;而我国许多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都要求幼儿园教师的学历必须在大专以上,园长和骨干教师的学历必须在本科以上。因此,很多教师忙于应付各种考试而分散了精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教的质量。

5.在与家庭、社区的联合教育方面

中英高校留学生安全管理比较探讨论文 篇6

一、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难点

1、学生管理的能力和经验不足

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的政治思想教育的实施者、指导者和组织者,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必须掌握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以及管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具有良好的沟通、组织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目前,我国很多高校辅导员在能力方面极大的欠缺,所学专业与辅导员工作并不贴合,在学生管理上存在很大的问题,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极大的影响了工作质量。

2、管理方式不当

高校生源逐渐增多,但质量却有所下降,现代90、00后学生问题突出,给辅导员管理增添了难度。现阶段,一些高校辅导员在管理方式上存在偏差,一方面,管理方式过于严格,不尊重学生们的主体地位,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未能及时给予正确疏导。另一方面,对待学生不能一视同仁,处理问题时站在管理者的角度上,态度生硬、冷漠,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师生间的矛盾,也给学生带来了新的心理问题,无法达到最佳的教育和管理效果。

3、工作热情不高

一些年轻的辅导员对职业前途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认为辅导员这个岗位没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情绪比较消极、工作热情不高、缺乏责任心,他们的职业能力和敬业意识就很难提高,从而大大降低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二、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对策

1、强化管理的理念和管理意识

辅导员的工作热情不高,学生管理工作效果就很难有提升。所以,要强化辅导员的管理意识和管理理念。在管理意识方面,要对辅导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工作,通过明确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意义来强化辅导员关注学生生活,指导学生行为,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生活意识。在管理理念方面,要对辅导进行职业培训,让其了解当下学生群体的沟通方式和主流意识形态,了解当下高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此,学校要采用有效的对策来解决辅导员工作热情不高的问题。首先,在辅导员入职后,要对辅导员进行岗位培训和考核。经过考核后的辅导员才能够进入工作状态。第二,对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要进行绩效考核。只有当工作效果与工作绩效挂钩,切实影响到了辅导员的自身利益,才能够提升辅导员的工作热情。第三,学校要对辅导员工作进行评比,这样可以激励辅导员发动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高工作热情。

2、采用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方法

良好的学生管理工作方法能够让工作事半功倍,无效的管理方式只能让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学生管理必须以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帮助和引导学生们更好的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难题。首先,辅导员可以经常去班级和学生宿舍,与学生们沟通交流,了解学生近期的思想动态,发现情绪波动较大的同学应及时做好疏导工作。其次,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注重与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关心学生日常生活,与学生做朋友,理解和支持学生。第二,采用学生习惯的方式来进行思想层面上的沟通和交流。当下智能手机和网络是学生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学校和社会都没有能力让学生戒掉网瘾,也不能让学生离开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网络。所以,辅导员老师要充分利用微信和微博平台来与学生互动。发放各种通知,学生未必能够收到,但是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信息,学生很快就会回复。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班会是一种方式,但是学生容易逃课,如果在微信群中讨论相关话题,学生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够积极参与到班会讨论话题当中。第三,辅导员对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引导工作要创新工作形式。互联网时代的学生,因为物质和精神生活环境都非常优越,所以学生的生存危机和道德观念都与以往不同。多元文化对学生三观的影响很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所以,老师采用说教的方式来灌输各种传统思想总是收效甚微。老师需要从学生自己既定的价值观念,通过时事热点来让学生的思想自相矛盾,然后老师在为学生分析利弊,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3、建立和完善精细化管理制度

由于辅导员的工作经验不足,工作能力较弱,在短时间内又无法快速提升。所以,学校要建立和完善精细化管理制度。这样辅导员就可以按照相关制度来开展工作,维持学生管理工作的正常节奏。在实行精细化管理模式时,应建立和五女山精细化管理制度,并依照制度办事,将制度落实在工作中。学生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新时期的学生心理变化较大,辅导员更应该严于律己,首先自己应遵章办事,才能够要求学生们遵守学校规定。辅导员在工作中可以根据学校要求,制定班级考核制度,礼仪制度,作息制度和安全制度等。学生群体特点随着时间改变而改变,所以精细化管理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进行动态修改的。所以,学校要阶段性地与辅导员老师开会讨论,根据管理成效来对既定的精细化管理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最终在不断的摸索中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学生管理工作方案。任何管理工作最终都是要依靠制度管理,学生人数众多,辅导员人数相对较少,庞大的管理工作量和很高的管理难度系数,确实会让辅导员产生寡不敌众的工作状态,当学生管理工作有精细化的制度作为依据,各项工作必然会顺利进行。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能力、方法、态度是影响管理工作质量的关键因素。只有解决了辅导员老师的能力问题、工作方法问题和工作态度问题,才能够让学生管理工作顺利有效开展。因此,辅导员自身要通过有效途径提升能力,探索有效的管理方法、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相关教育部门则要完善相应的工作制度和辅导员入职培训,从而让辅导员在入职之前掌握基本的学生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杜俊玉.高校学生管理听证制度的现状及提升途径探析[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6(02)

中英高校留学生安全管理比较探讨论文 篇7

当今世界, 无论是传统的发达国家英国还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这个重要的社会转型过程中都认识到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的稳定进步, 都与公平的道德教育水平息息相关。

中英两国在公民的道德教育方面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追溯过往,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历史中, 儒家文化在中国的伦理道德方面占据这不可撼动的地位, 同时英国对于道德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 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这样描述过道德哲学:快乐的人生在于能够存在于并且支持道德、美德、正义的活动。[1] (《尼各马科伦理学》) 由于两国传统文化存在很大程度的差异, 所以我们在认识学习自我和对方的过程中, 应该巩固己有的优良、进步的传统美德的同时借鉴他国的宝贵经验, 为新时期中国高校公民道德教育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一、中英公民道德教育的历史和现状

道德教育一直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之中, 在不同的时期中英两国对公民的道德教育方式是有着不同的诠释的。

在中国古代统治阶级主要把儒家思想作为道德教育的工具, 儒家学说深深的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当时中国的四分五裂, 列强入侵, 在这个动乱的年代, 许许多多的外国思潮进入到中国, 当时的公民收到的更多的是这种外国思潮以及外国语言的影响。抗日战争胜利后的30年, 是中国坎坷前进的30年, 这段时期内中国的领导人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的指导, 对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对公民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改革开放至今, 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不断完善, 对于大学道德教育的设想逐步向挖掘学生潜力、塑造学生个的趋势发展。不仅如此, 在大学道德教育的引导下, 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 在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中, 不断培养起判断、处理、分析事件的能力。

英国作为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先驱, 英国公民道德教育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也一只发生着变迁。宗教在这个老牌传统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公民道德教育的史上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英国 (1870年以前) 统治阶级是以基督教学说来对公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 那一时期大多数英国人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 即离开了住的引导, 那么会在思想上、行动上遇到困难时不知所措。1870的英国颁布了《初等教育发》, 这项法令的最大特点就是把教育视为一种国家行为, 在各个区域建立公立学校, 实施统一的教学大纲, 并且运用一切手段杜绝宗教在教学上的影响和制约。在1944年, 《巴特勒教育法令》的颁布为英国的教育改革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不再将宗教与教育隔离开, 平衡了宗教教育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并且把宗教理论归入课堂教学内容里, 开始借以宗教教育对公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世界格局巨变, 在社会文化多元化和社会危机四伏的环境下, 20世纪60年代英国出现了“宽容社会”的形态, 在这一时期, 成立了“社会道德委员会”, 研究制定统一的学校到的计划, 讲公民道德教育不断引向正规。1988年《国家课程》的颁布, 重申宗教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实现价值, 促进并帮助学生树立理性的判断能力, 建立健康健全的道德观念。

二、中英高校德育的特点

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所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 强调采用统一的、整体的价值观念来引导和培养学生。这样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但是由于这种传输的主导性, 重视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却忽视了个人发展的多样化问题, 容易出现压抑个性的情况, 重犯以普遍性统一个性的错误。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取的是系统知识灌输、行为规范训练、集体的影响和舆论的扬抑以及批评表扬等方式,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 教师以独断的方式向学生灌输教条, 可能培养出顺从的“乖孩子”, 但难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一旦他们毕业走出校门, 在遇见社会上的问题是往往无所适从。

英国是没有具体的指导思想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 英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尊重个性, 容忍多样化。一般采用“开放式”的教育, 不预先设定标准答案, 而是让学生经过自己的理智思考选择或者形成自己的到的观点、价值标准。英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采用情感支配下情感和理性相结合的方式, 注重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双向交流过程。英国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比较注重从大学生主体的需要出发, 注意营造“情景氛围”, 注意激发大学生主体的主动性和参与热情, 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产生心灵的共振。英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非常重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并且充分利用宗教信仰和宗教信息对大学生施加重要影响。

三、对中国高校德育的启示

经过对英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的分析, 反观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我们应该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不断地完善我国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 提高这项工作的效率, 更好地维护政权的统治, 维持社会的稳定。

(一) 重视情感因素

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一直存在着偏重道德知识灌输, 忽视道德情感培养的弊端。要扭转这一状况, 使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切实富有成效, 就需要我们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给予关注, 无论是在教材的编写、设计, 还是德育过程的实施环节上都应把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作为基本点, 把引导学生学会关心自己, 关心他人, 关心社会, 关心国家的发展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 重视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宗教是英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内容, 现代英国的宗教已经逐渐抛弃了原来愚化人民的目的, 而更多地为人本身进行服务。英国的宗教理念中提倡尊重人、关注人、爱护人。英国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宗教的形式进行渗透, 是古老的形式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这种方式对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地启示作用。我国与英国一样, 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 甚至我们封建文化的影响远深于英国的封建文化,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利用这一传统优势, 将文化融入进思想政治这一领域, 不如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中符合时代进程的部分, 将传统与时代相结合, 为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活力。

(三)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两种完全不同的方法。显性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手段, 在公共场所, 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方法, 隐性教育是指运用多种喜闻乐见的手段, 寓教于乐, 寓教于文等方式, 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其中, 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相比较而言, 隐性教育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所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光运用显性的方式, 我们应该学习西方, 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在各个学科, 各种校园活动中, 这样才能更加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四) 开拓创新意识, 开拓并采取多种途径、方法实行高校道德教育

中英高校留学生安全管理比较探讨论文 篇8

学生管理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我国高校还是国外的高校都十分重视这项工作。在我国高校中,学生工作采取政治辅导员制度,主要由院系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而在美国高校,与我国学生工作相对应的术语是学生事务及其管理,即指高校对学生事务的计划、组织和领导,即学校承担的有关学生非学术性的或课堂外的工作。本文通过我国高校的学生工作与美国高校的学生事务进行比较,旨在进一步了解和借鉴西方国家高校的先进经验,以期促进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得以更好发展。

一、管理理念的比较

1.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理念

我国现阶段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体制可以追溯到建党初期和解放区根据地的军政学校以及其他的一些培训机构。从严格意义上讲主要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建国之初到20世纪90年代,这一时期的学生管理工作制度主要模仿前苏联,管理理念上以社会本位为指导,管理方法上以封闭式集中管理为主,侧重对学生的“管”;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高等教育的改革,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逐步由封闭的集中式管理转向开放的综合式管理,学生管理工作从“管”学生向引导学生转变,从“管人”向“理事”转变。除了对学生行为纪律上的约束、控制和规范之外,还增加了对学生的服务。[1]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这种转变很少真正落实,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概念化,要求学生个人服从组织,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学校往往以“不出事”做为评价学生工作的标准,造成学生工作者“不敢越雷池一步”;各高校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基本趋同,力求“管住”学生而不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忽视了如何培养学生能力的全面性和满足学生需求的多样性。

2.美国高校的学生管理理念

在美国,从“替代父母制”到“学生人事服务”,从“学生服务”到“学生发展”理论的形成,都体现了美国学生事务管理中贯穿的学生发展理论,倡导“以人为本”,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服务至上”,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管理中把学生以独立个体和成年公民看待,处处为学生的学习、生活、身心成长与发展着想,强调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目的不是执行服务本身,而是积极为学生创造个性鲜明、全面发展的条件和机会。

3.比较分析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起源于宗教教育,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就其直接的承继关系而言,最早萌生于政治思想工作。由于两国文化传统、政治和经济制度等方面存在差异,中美两国的学生观和学生管理观迥然不同。[2]美国的教育氛围较为民主,师生关系平等;而我国高校则倾向于把学生看作是受教育者和被管理者。在指导思想上,美国以“个人本位”作为价值取向,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学生服务以学生发展理论为指导,关注自由、平等、个性,尊重学生的各种选择;我国则主要以“集体本位”为价值取向,学生工作侧重于宏观的要求,强调“德育首位”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管理的规章制度缺乏严密,不够完善,学生管理参与面不宽。

二、基本内容的比较

1.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内容

我国的高等教育以教学为中心,强调一切为教学服务。学生工作的职责范围主要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勤工助学、奖贷困补、招生就业、宿舍管理、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社团组织、校园文化活动等。近几年,心理健康教育、后勤服务社会化、学生资助、就业指导与服务等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开始强调学生工作中指导与服务学生的功能方面。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由于分工不明确,学生工作干部“融党、政于一体,集教育、管理于一身”,从奖贷困补到思想教育,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分配,事无巨细,事必躬亲。面对五花八门的繁杂事务,他们不仅要有“十八般武艺”,还要能够“各显神通”。重点工作不突出,导致“不该管的”管了,“该管的”没管到位。很多基层教师和辅导员因此承受了巨大的身心压力,而工作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2.美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内容

以美国高校为代表的国际学生事务协会认为,高等教育要为学生提供一套全面的课堂外的服务和项目,同时要重视学生事务与学术教育的互补。学生事务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高等教育应当在社区背景下,促进学生发展独立自主的行为方式,强调学生自身的成长,学生事务就是为这种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在具体的工作实务层面主要是管理和服务两大职能,信奉服务至上,管理的目的也是为了服务。常规性的工作内容可以分为学生活动、教学辅助活动、生活辅助活动及学生事务自身管理四个方面。学生活动除协调指导学生社团和学生的自发活动外,还要组织大量的社交活动、文体活动、自治活动和志愿活动等。教学辅助活动包括招生、注册、学术指导、专业定向和就业指导等。生活辅助活动则指食宿、新生定向、奖贷金发放、生活和心理咨询、医疗服务等方面。

3.比较分析

就中美两国高校学生事务及其管理的现有内容体系而言,美国的学生事务项目内容丰富、面面俱到,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能够为不同种族、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成长背景、不同资质的学生提供个别化服务,积极推出满足学生发展的各项服务和活动项目,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点。而我国学生工作在过去较长时期内则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纪律和奖惩管理为主。就组成方面看,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中的注册管理、健康服务、新生入学教育等在我国高校中还未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此外,即便是双方共同涵盖的一些项目,如学生资助、就业指导、心理咨询和学生宿舍管理等,也存在着指导思想和具体做法上的差异。与美国相比,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在相同目上的发展水平和专业化程度都有明显的差距。

三、管理模式的比较

1.组织机构

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党政共管体制。在学校一级设立校党委、校行政领导下的学生工作委员会,由分管副书记或副校长及各处科室负责人组成,负责学生工作的决策与部署,提出目标和任务;委员主要来自学生工作处(部)、校团委、宣传部、保卫处、教务处等与学生有直接关系的部门。其中学生工作处是主要的办事机构,承担日常的学生工作,负责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并督促执行,奖、助、贷学金及勤工助学、就业等方面的管理;团委主要负责学生的课外活动;教学和学籍管理由教务处负责;生活管理由总务处或后勤公司负责;招生工作由招办或教务处负责。在院系一级则设立学生工作组,成员由院系党总支副书记、分团委书记、政治辅导员或班主任组成,负责基层学生工作。他们在工作上既受学生工作处(部)领导,又受院系党总支、行政机构的领导。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学生工作都是校院两级管理,是一种条块结合的网络体系。这是由于学生工作长期作为政治思想工作的一部分,同时又承担行政事务工作,因而形成了党政合一的运行方式。

美国学生事务管理几乎囊括了关于学生的所有非学术性事务。实际工作机构具有专门化特点,针对性较强。美国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部门通常分为招生、注册、就业、住宿、体育运动、咨询和健康服务等机构,其中一些机构还根据承担的任务,进一步设立分支机构。学生办公室是学生事务工作中最庞杂的机构之一,常常分为学生活动中心、学生俱乐部和外国学生顾问办公室等。规模较大的学校住宿部门还会在一定区域内如宿舍楼和楼层设立管理岗位。随着学生校园生活的渐趋多样,一些大学会根据学生的特殊需要,在学生事务方面增加服务项目,组建新的机构。如旧金山州立大学针对艾滋病、公共安全、预防性骚扰与性暴力、学生申诉等新事务就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处理这些事务。[3]在美国的高校中,学生事务管理的组织机构都是独立设置的。学生事务负责人下辖若干分支机构,这些机构功能高度分化,并且直接面对学生独立开展工作,是一种多头并进的条状运行模式。

2.队伍建设

在我国,教育部规定学生工作人员与学生的比例是1:150~200。目前许多高校都基本上能达到标准。但是这支队伍的层次十分复杂:从专业上讲,由于我国还没有开设学生工作方面的专业,相近专业如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的毕业生也较少,大部分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是来自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及其他各个学科的毕业生;从学历层次上讲,大部分基层辅导员还是本科学历,具有硕士学历的人数相对较少。这使得现实中我国高校缺少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学生事务管理者,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人事实上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他们的强项在于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关注和指导大学生在思想观念、道德品格、政治立场等方面的发展,但在具体的学生事务管理上则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在心理咨询方面,思政工作者就缺少有效识别和干预学生心理问题的专业技能,在就业指导、职业发展方面,他们也缺乏洞悉职场发展趋势、掌握丰富就业信息的本领。由于社会环境、学校政策导向等原因,他们中许多人只是将做学生工作作为一种“暂时经历”,而不是一种终身职业的选择。学生管理队伍内部长期存在着一些不稳定因素,很难实现专业化。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人员来源构成也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区别是从社会角度来看,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已成为一种职业方向。管理人员面向全国公开招聘,人员聘任具有较为明确的要求和程序,职位也有专职和兼职之分。一般而言,申请初级岗位的人员通常需要具备心理咨询、职业指导、学生事务实践、学生发展等方面的硕士学位。这些管理人员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后,若要取得中级层次的管理职位,还要拥有相关领域的博士学位。对于高级管理人员,丰富的学生事务管理经历和实践经验也是不可缺少的。专业性较强的机构。如学生顾问和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其管理人员还要由持有专业资格证书或行医执照的心理学专家或精神病学专家来担任。与之相对应,美国的每个州都至少有一所大学开办了高等教育学生行政专业,并设有硕士、博士学位,为高校学生工作培养专门人才。在美国高等教育博士的培养计划中,也有专门针对学生事务的培养方向,如“南加州大学高等教育博士的课程方案适应的职业领域首先是学生服务,哥伦比亚大学也将学生人事管理列为高等教育博士培养计划的适用领域,在其为高等教育博士所开设的62门课程中关于高校学生的就有12门”。[4]同时在全美范围内成立了学生事务人员协会和职业组织,推行职业标准和职业规范。

四、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在实践中,我们一方面应对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优势有批判性地继承,另一方面,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我国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起步较晚,工作效率不高。学习和借鉴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科学理论,并结合适用于我国高校的先进经验,对创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是十分重要的。

1.高校学生管理应体现服务意识,尊重学生的权利,彰显人本管理

美国高校在学生事务管理上做得比较成功,成为了校园生活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关键是他们“以学生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这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我国相当一部分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只把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看待,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内心需要。例如强调外在条件的困难,在设施建设上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活动需要,造成学生生活或学习上的不便利。实际有些情况完全不是经费的问题,而是来自管理理念与服务意识的偏差。由此可见,我国的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利益出发,自始至终贯穿主动积极为学生服务的思想。通过换位思考,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做学生之所需,以期为他们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组织学生社团活动和设立各种学生事务服务项目时,都要使其有助于尽快提高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多方面才能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学术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坚持“以学生为管理者主体”,管理过程中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为主导,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适度分权。

2.以垂直条状式管理为主创新学生管理格局,实现学生工作部门和机构专业化分工

目前的党政合一、条状块管理构架不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其原因一方面是这种体制把学生事务管理的职能分散在各个部门,容易造成政出多门、相互推诿、资源浪费和效益低下等弊病;另一方面由于学生事务的办理和管理都合在一起,使得管理部门将相当一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办理学生事务上,而在真正的管理方面投入的力量相当有限。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为便于工作的开展,往往把学生事务性的工作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二为一。而从实际情况来看,有必要将学生事务性管理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分化出来。这不仅使两者能够独立地、专业化地研究和发展,而且有利于形成面向全校的新的学生管理组织模式,提高学生事务管理运作的专业化水平。

3.加速学生工作及其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目前我国高校从事学生管理的主要是思政工作者。思政工作者在对学生思想的管理、教育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但距离实现有效的学生事务管理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尤其在管理专业化方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管理专业化正是有效进行学生事务管理的有力保障。当下学生工作专业化建设的当务之急是要使学生事务管理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分化出来,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并对它加以专门研究和开发。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应把辅导员明确定位为: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学生教育管理的基层组织者和学生成长的服务者、引路人。其中应把思想教育者的角色放在首位,并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学习辅导、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工作。辅导员的岗位应划分为多个方向,并由不同的辅导员从事不同专业方向的工作,如设置心理辅导员、就业辅导员等,做到专职专责。[5]

值得欣慰的是,高校学生工作队伍职业化、专业化问题已经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特别是许多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都设立了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学科点。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培养一大批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高校学生工作者;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设置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以此提升队伍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同时还要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与培训,真正造就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高校学生工作队伍。

参考文献:

[1]朱炜.发达国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及其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

[2]蔡国春.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比较及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3).

[3]马泽生.美国高校学生工作特点与启示[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2000(4).

[4]余开业.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建设及启示[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6).

上一篇:手工编织可爱宝宝鞋下一篇:政治生活第一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