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学习辅导

2024-09-13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学习辅导(共10篇)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学习辅导 篇1

怎样看待人生

一、人从何处来

人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是一个自古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小孩在稍微懂事的时候,就会问自己是哪里来的,答案通常是爹妈生的。但是一代一代往前推,最初的人究竟是哪里来的?是自然产生的?由动物进化来的?还是上帝或神造出来的?一直找不到一个正确的答案。这是使人感到迷惑、也是无神论与有神论对立的又一问题。

(一)人是生物进化的产物

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早已证明,人类是生物进化的产物,既不是“神造出来的”,也不是“从宇宙各个空间掉下来的”。人类的出现不仅是生物界进化的一个伟大的跨跃,也是整个自然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是生命发展到更高阶段的产物。这一结论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科学家们认为,人类依地球的进化,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人类起源于动物。人类的远古祖先可以追溯到森林古猿,它不仅是我们人类的祖先,而且还是现代类人猿——黑猩猩、大猩猩、猩猩和长臂猿的祖先。以后又进一步发展和分化,大约在距今l 500万一800万年,地球上出现了古代类人猿,人即是由古代类人猿进化而来的。现在世界上还有上述4种猿,它们都已成了臂行的奴隶,不可能再变成人了,它们已经向一定的方向专门发展的太历害了。猿变人有它特定的内因和外因,不是所有的猿都能变成人的。现代的猿与变人的古猿有着明显的不同,现代猿的生存环境和过去古猿变入时的环境也有着很大的差别,而且古猿变人是一个上千万年的漫长过程。生物进化上有一条规律叫作“不可逆定律”,就是整个机体结构在进化过程中是不可逆的,不能回复原状的,虽然机体局部结构的性状有时可以回复原状。恩格斯说过:“从现今类人猿那样的生活条件向人的状态过渡,是根本无法解释的。这样类人猿给我们的印象,勿宁说是一种正在逐渐灭绝,至少也是处于衰落状态的脱离正规的旁系。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31页)人只能由一种古猿变成。(二)古猿怎样演变成人

人在本质上不同于一般的动物,仅仅依靠适于自然界的生物进化规律,还不能完满地说明从猿到人的质的跨跃。恩格斯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观察人类起源问题,第一次提出“劳动创造人本身”的科学论断,阐明了劳动在人类起源中的决定性作用。也就是说,在由古猿向人的进化过程中,劳动是促进这一转变的决定条件。人类的各种主要特征:手、足的分化;直立行走;制造工具;语言和思维3自觉的能动性等都是由于劳动才得以产生和发展的。

1.手足分化,直立行走 根据科学材料,大约距今一两千万年前,有一种森林古猿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的丛林中,由于森林生活方式的需要,使他们的前肢和后肢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分工,前肢善于在林间进行臂行活动,采摘果实,并能使用天然木棒、树权等在林间筑巢;不发达的后肢主要是支撑身体的功能。由于臂行时,双臂在上,身体下垂,久而久之,猿的脊柱慢慢地与地垂直,头也慢慢地向上昂起。同时,臂行也引起骨路结构和内脏器官发生了变化:胸腔扩大,内脏不再压在躯体的腹壁,而紧附在隔肌和压在骨盆上,引起了骨盆向外扩张。所有这些生理构造的变化,都为古猿以后在地面上行走,逐步向人类方向转化创造了条件。也就是说为古猿变成人具备了一定的内在因素。

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原来一些温暖而潮湿的地区变得寒冷而干燥,森林急剧减少,本来的常绿林变成了落叶林,大面积的森林变成了稀疏的小树林。新的生活方式迫使原来生活在树上的古猿不得不下到地面来觅食,其中有一部分由于不适应地面生活而被淘汰了;一部分不肯下地,坚持在小树林里生活,或者移到有森林的地方去,延续到现在,仍然属猿类,现有的4种类人猿就是它们的后代;也有一些古猿,由树上移到地上生活,并通过劳动逐步发展为现在的人类。这一部分古猿从树上下到地面来寻找食物,促使原来已经存在的前肢和后肢的分工愈加扩大,前肢主要用来抓握、采摘和使用天然工具。前肢的这些动作,开始时只能是非常简单的,但经过反复地锻炼,便不断地获得新的技巧和灵活性。而这样获得的技巧和灵活性又一代一代增加着,并遗传下来。经过几十万年的遗传积累,终于使手变成了专门化的器官。“手的专门化意味着工具的出现,而工具意味着人所特有的活动。”(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第18页)真正的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只有当古猿学会用一块石头敲打另一块石头,制造出石刀、石斧或者把树枝加工成棍棒这样一些最简单、最粗笨的工具的时候,猿手才变成了人手,猿才变成了人。现在已发现,人类最早制造工具,大约是在距今200多万年前。猿类不发达的手(前肢)虽然和经过几十万年的锻炼而高度完善化的现代人的手之间有着某种相似,如骨节和筋肉的数目以及一般排列,在两种手中是相同的,但两者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人手能制造工具,而猿手却不能。“没有一只猿手曾经制造过一把哪伯是最笨拙的石刀。”(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第150页)这种差别造成的原因在于劳动。“只是由于劳动,由于和日新月异的动作相适应,由于这样引起的肌肉、韧带以及在更长时间内引起的骨路的特别发展遗传下来,而且由于这些造成遗传下来的灵巧性以愈来愈新的方式运用于新的愈来愈复杂的动作,人的手才达到这样高度的完善。”(思格斯:《自然辩证法》第150一15l页)所以,“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第150页)在猿的前肢发展成为能制造工具进行劳动的人手的过程中,其后肢也逐渐失去了握执的功能,发展了支撑和行走的功能,成为专事支撑身体和行走的脚。经过多少万年的长期发展,古猿终于把支持全身、移动全身的任务交给后肢来担负;使手从走路的任务中完全解放出来。原先抠楼的猿躯直起来了,蹈珊的步伐变稳了,渐渐的直立行走变成完全直立行走了。这样,手脚分工为直立行走创造了条件;而直立行走反过来又促进了手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依据达尔文的生长相关律,生物的一部分变异必然引起其他部分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异,随着直立躯干的形成,同时也改变着古猿的骨盆,使其变的又短又宽,既能承受上部的重量并使重量传递到左右的两肢上去,又能支持和保护排列在腹腔中的内脏,这就更有利于直立行走。与此同时,胸部也在相应改变,逐渐变的宽阔,头骨也改变了形状,容纳脑髓的脑颅相应地退缩,变成现代人头骨的样子。颅底枕骨大孔位置的头骨后部逐渐转向颅底中央,这样就能使人类的头颅抬了起来。所有这些都为正在形成中的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为完全形成的人的出现在生理方面准备了一定的条件。正如恩格斯提出的“手和脚的分化,直立行走,最后确定下来了,于是人就和动物区别开来,于是音节分明的语言的发展和头脑发展的基础就被奠定了,这就使得人和猿之间的鸿沟从此成为不可跨越的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第18页)“这就完成了从猿转变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第149页)2.劳动产生了语言和思维,最后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转化(1)语言也是从劳动中产生出来的。语言是在人的社会劳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动物没有也不可能有像人类这样表达思想的语言。动物只能发出作为联络信号的声音,不可能有音节分明的语言。猿猴由于有较高的社会化生活。例如,现代类人猿都是合群生活的,大猩猩通常是由几支到十几支合成一群,过着仿佛是家族式的群居生活,由年老的母猩猩担任“家长”,黑猩猩更是喜欢群居,它们往往结成一大群,在森林中互相协作寻找食物,围攻来犯之敌,甚至分工很细,谁个狙击,谁个追击,谁个掩护,都分的清清楚楚。分工越细,对协作要求也就越高。要协作,统一的联络就是不可缺少的了,现代猿猴的情况是这样,古猿的情况大体也是这样。古猿下地后,困难的生活条件迫使古猿要集体活动,互相配合,加强联系,从而使古猿慢慢产生了“语言”的萌芽。

在“社会化”的动物转变为社会化的人以后,社会化的水平产生了质的飞跃,这就是人与人之间在劳动中结成了全新的社会关系。这种新的社会关系便产生了对语言的迫切需要。随着劳动的发展,人们不断地获得对自然现象属性的了解,这种认识成果需要语言来巩固。另外,在人们的劳动中,互相帮助和共同协作的机会增多了,如打制石器时,需要大家出主意,七嘴八舌,群策群力;抵抗猛兽的侵袭和获取食物时,需要分工合作,共同配合;猎取到食物时,如何分配,怎样消费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大家商量。“一句话,这些正在形成中的人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第152页)这种需要产生了说话的器官,猿类的喉头、口腔、舌头、嘴唇、口裂等都缓慢地,然而是彻底地改造,形成了人的能说话的器官。随后口部器官也逐渐学会发出一个清晰的音节,于是,语言也就产生了。所以,语言是适应人们劳动活动的过程中交流思想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人类社会劳动活动发展的产物。恩格斯指出,“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的,这是唯一正确的解释”。(思格斯:《自然辩证法》第152页)达尔文曾经从生物学的角度对动物的具有信号作用的叫声进行观察,企图由此来解释人类语言的产生。比如,他认为鸟类的声音在很多方面与人相似,并由此推断原始人类所发出的呼喊就如鸟类在求偶时的呜叫一样,都是一种保存种族的本能。显然达尔文把动物的鸣叫拟人化了,混浠了它和人类语言的本质差别,没有看到语言的社会性。离开了人们的社会劳动活动,是无法对语言的产生作出正确的解释的。动物仅仅是利用自然界现存的东西作为生活资料,而没有共同的劳动活动,因此它们之间也就很少有什么东西要互相传达,没有创造语言的需要,现代类人猿和鸟类虽然也能发出多种声音信号以传递消息,但这不过是同特定情境(如求偶、饥饿、危险、愤怒等)相联系的一种直接的本能的反应,是它们对周围环境的纯粹生物学适应的结果。和动物不同,语言作为人们交际的工具,巩固思维活动的成果的工具,从一开始起就是受社会制约的。它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2)劳动又是使猿脑转变为人脑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劳动产生了语言,它们又一起推动了人脑的形成和发展。恩格斯说过,“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人的脑髓”。(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第153页)猿脑和人脑虽然有些相似,但就其大小和完善化的程度来说,都有显著的不同,这里所说的完善化的程度,不仅指脑的形态构造,而且包括脑的机能作用,即思维能力在内。人脑是结构极其复杂、功能极其特殊的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是生命运动长期发展的产物。从猿脑到人脑的显著变化表现为脑量的增加。例如,黑猩猩的脑量仅为400毫升,而旧石器时代初期的北京猿人(约100万年前)的脑量已达1000毫升,在二三十万年前,即早期智人阶段脑量平均为l 400毫升,与现代人相近。往后,人的脑子虽然在体积上没有继续增长,但脑子的形状还在改变,内部的结构更日趋完善和精致。必须强调指出,人脑并不是猿脑的简单扩大,更为重要的变化表现在大脑结构的复杂化和皮层机能的高度分化方面,大脑是人类最有特色的部分。人的大脑两半球主要由灰质表层、白质和皮下神经节所组成。整个人脑包含有大约1011个神经细胞(神经元),大脑皮质约有140亿个。各个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接触点)并借助电的和化学的活动的变化以传递消息,形成了一个高度有序的脑的系统。大脑两半球可以分为4个具有不同机能意义的脑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位于半球前部,面积最大的是额叶。临床观察发现,额叶与形成行为目的和程度有关,它在很大程度上参与每一个复杂的行为过程。与猿猴相比较,人的额叶是十分发达的。据研究资料,人的额叶面积占脑总面积的29%,猩猩为16.9%,弥猴为11.3%。神经生理学的研究还表明;大脑皮质是主导机体内一切活动过程的最高神经中枢,其结构越复杂,机能分区和调节作用就越精细。从人脑各部分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可以看出劳动对人脑发展所发生的深刻作用,在猿猴的大脑皮层上,管理前肢和后肢运动的皮层区还大致相等,可是在人脑皮层上,手区就大于足区,特别是控制大姆指和食指的区域有了很大的扩展。这清楚地说明,随着人手劳动功能的完善化,相应地引起控制双手运动的脑的发展。脑髓的发展,又必然引起与脑髓最密切的工具即感觉器官的进一步发展,使它们相应的完善化。现代神经解剖学和神经生理学证明,意识的过程和人脑的生理过程密不可分,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基础,意识是人脑的产物。意识作为人脑的机能或属性,在质上不同于动物的心理活动。动物只有对客观现实的具体刺激和这些刺激在脑中的痕迹产生反应的第一信号系统,即具体感性的反映,而人的意识则是以对客观现实的抽象信号——词,即人类言语发生反应的第二信号系统为特征的,它是高级神经系统高度发展的表现。科学研究早已表明,语词是一种具有丰富内容的刺激物,无论在量上或质上都不是动物的任何其他条件刺激所能比拟的。人依靠词这种信号,以概念的概括和抽象的方式实现着对现实的间接反映,创造出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思维。由此可见,意识和语言不可分别地交织在一起,它是在社会劳动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同语言一样,意识也具有社会性。从意识的形成过程来说,它不仅是生物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劳动和语言推动了人类的脑髓的产生和发展,而“脑髓和为它服务的感官愈来愈清楚的意识以及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发展,又反过来对劳动和语言起作用,为二者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愈来愈新的推动力”。(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第153页)劳动推动了脑髓的发展,从而推动了的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人们大脑的发展以及思维能力的进步,又反作用于劳动,促进了劳动的进一步发展。这样,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结果,就使得人同猿的距离愈来愈远。

(3)劳动是区别人和其他动物的根本标识。综上所述,作为人类主要特征的一切东西如直立行走、制造工具,语言的产生、人脑的形成,思维的出现等等,都是和劳动分不开的。所以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而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所以,制造和使用工具,这是从猿到人发展过程中的根本质变,是人与猿之间的分界线。从猿人学会了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来进行生产劳动,在地平线上便出现了人类的曙光。而由于能够制造工具,开始了真正的劳动,幼年的人类便大跨步地向前发展了。根据科学发现的材料,从原始人类到现代人类的发展过程,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 ①早期猿人阶段(距今约300万年到150万年前)。—猿人的出现,是从独到人发展过程中的质变。猿人是最早出现的人类,在早期猿人身上虽然保留较多古猿的残迹,但已具有人的基本特征,即已经能够制造最简单的砾石工具。科学研究表明,早期猿人多数在使用砾石制造的工具同时,木器也是常用的工具。脑量较大,但还带有许多原始的性质。他们大概过着以采集为主,兼顾狩猎的群居生活(一般是10—50人的群体)。早期猿人所处的时代是[旧石器时代早期。

②晚期猿人(或猿人)阶段(距今约二百万或一百五十万年到三四十万年前)。晚期猿人在生物学分类上叫直立人,包括以前叫做猿人的一切类型,我国发现的北京猿人、蓝田猿人(陕西省)和元谋猿人(云南省),还有爪哇直立猿人(印尼)等,都是非常珍贵的猿人化石。晚期猿人(以北京猿人为代表)的体质特征比早期猿人进步,但比现代人要原始得多,他们的身体结构也处于猿和现代人之间的中间状态。他们所处的时代仍然是旧石器时代早期,石器是晚期猿人用来同大自然作斗争的主要工具,尽管它的形状还相当原始、粗糙;石器的主要类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和尖状器等01—他们不仅已经知道用火,还知道保存火种。由于猿人的生产工具极端落后,过大的群体是不行的,他们可能经常是几个人结成一伙,过集体的生活。这是一种社会的雏形。

②早期智人(或古人)阶段(距今约二三十万年到十万年前)。早期智人分布在欧、亚、非的广大地区。在我国的南方和北方都有发现。在南方,有广东的“马堤人”,湖北的“长阳人”;在北方,有山西汾河流域的“丁村人”,宁夏的内蒙的“河套人”。从早期智人的头骨化石来看,这一阶段的人类己具有与现代人更接近的特征,头骨骨壁较厚,脑量增大,但仍带有相当多的原始性质,如眉脊还很突出。在文化上,他们已能制作几种式样不同的石器。他们不但能使用天然火,而且已学会了人工取火。

④晚期智人(或新人)阶段(距今约10万年到1万年以前)。随着劳动的发展,早期智人的体质逐渐进步,发展成为晚期智人。这是现代人类的直接祖先,从体质形态上来讲,现代人也包括在晚期智人之内。晚期智入不仅广泛分布在亚、非、欧的广大地区,而且分布到美、澳两洲了。他们已经开始在各地定居下来,并且由于长期定居,受各地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大约在5万年前,开始出现了人种的差别,如肤色、发色、发型、眼色、鼻子的高低等差别并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全世界各色人种。晚期智人的体质跟现代人已经没有多大的区别,脑量跟现代人完全一致。在这个阶段,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石制工具更加精致。出现了复合的工具——在木棒上绑上石器的投枪、梭标。精巧的骨针表示他们已学会缝制衣服。他们既打猎,又捕鱼,还进行了原始的艺术活动——绘画、雕刻、制造装饰器等等。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学习辅导 篇2

新疆位于祖国的西部边陲,是我国连接中亚,通往欧洲的战略要地,具有重要的资源、地缘优势,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汇聚之地。认识新疆,了解新疆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教程”就是专门针对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开设的地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以下简称“教程”)是新疆面向本专科学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是具有鲜明的新疆地方性特色的课程。课程的研究对象是新疆地方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它贴近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贴近了新疆的实际,更贴近了学生的实际。该课程突出反映了地方性、民族性、思想性、政策性,要求大学生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增强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进一步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团结,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振兴中华而不懈努力。

“教程”课共40学时,其中理论课程28学时,实践课程12学时。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1~3章,新疆地方史的相关内容,通过学习了解新疆的历史,牢固树立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思想。第二部分:4~8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的相关内容,通过民族与民族问题的学习,了解民族问题的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的理论和我国的民族政策、方针。第三部分:9~10章,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要求学生正确掌握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了解宗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各民族大学生必须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决抵制"三股势力"的渗透,坚定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2 针对“新疆地方史”教学改革的思考

“教程”课的前三章,是本书的开篇部分,前三章构成一个体系,即“新疆地方史”。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与新疆地区高中阶段开设的《新疆地方史》的内容重复、重叠,那么如何使本科(高职)院校的思政课与中学阶段的历史课在内容上有重复的情况下,仍然能讲出新意、讲出高度,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前三章总共为12课时,其中第一章6课时,第二章3课时,第三章3课时。在有限的课时数内,做到突出理论性,把握重难点、条理清晰、主次明确,就需要教师绝对地熟悉课本,在对教材内容充分了解的情况下,筛选重难点。例如:讲第一章“新疆自古以来是祖国的一部分”,可以不面面俱到,而是强调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之后,新疆与内地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往来;强调从西汉开始,新疆已经成为祖国版图的一部分,之后的历朝历代也都在对新疆行使有效的管辖。利用历史事实来说明,新疆自古与祖国母亲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主要史实的讲述,让学生明确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程”的开篇虽然是历史部分,但毕竟不是一门历史课,学习新疆历史,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让学生正确认识新疆与祖国、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从而为后续章节打下基础。

3 针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改革的思考

“教程”的第二部分,是本书的重点,由第四章“民族与民族问题”、第五章“民族平等和团结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第六章“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第七章“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第八章“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组成。这些章节理论性强,相对较枯燥,如何把理论性、学术性比较强的内容讲得通俗易懂、接地气、大众化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全球化、网络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日趋扩大,在校大学生大都为“90后”“00后”,他们思想活跃,善于接触新鲜事物,对待各种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但他们毕竟还没有走向社会,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所以大学时期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养成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多数大学生把高校的思政课看作是“大神课”,认为思政课所讲授的内容枯燥乏味,都是“大道理”不容易听懂,对生活也没有什么帮助。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有所改进,不能一味采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应该丰富教学手段,例如:在开学的第一堂课,教师可以让全班同学以分小组的形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实践调研等,让每一个同学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所以,高校教师也需要不失时机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

4 针对“宗教理论与宗教政策”教学改革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是“教程”课的最后一个篇章,通过对“什么是宗教”“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宗教与民族、风俗习惯等的关系”的学习,让大学生明确宗教的本质、特点、属性,了解党和国家制定的各项宗教政策,从而坚持科学无神论,确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宗教观。

新疆自古以来是多宗教并存的地区,宗教在少数民族中的影响非常广泛和深远,宗教的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长期性的特点十分突出,而且宗教问题往往同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交织在一起,大大增加了处理问题的复杂性和难度。再加上近年来在西方反华势力的支持下,“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日益猖狂,他们打着宗教的旗号,疯狂制造民族矛盾,破坏民族团结,企图把新疆问题宗教化、国家化、企图把新疆从祖国的怀抱中分离出去。“三股势力”披着宗教的外衣,散布谣言、编纂篡改历史,扭曲宗教,把目光盯向青年一代,尤其是在校大学生,与我们争夺接班人。鉴于这种现实,高校教师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讲清楚,如何把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讲透彻,如何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在以往的课程设计中,这一部分是按部就班地讲“宗教的属性”—“宗教的本质”—“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等。这种模式虽然循序渐进,但学生接受效果不强,所以在这一板块,教师可以大胆地采取让“学生讲课”的方式,以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例如:让开学初已经分好的小组,进行分工、协作,具体任务由组长分配,责任落实到各小组成员。把这一章节的内容按照小组讨论后的结果,通过制作PPT、写讲稿、写报告的方式演示出来,在课堂上交流、展示。然后教师根据各个小组的展示情况给出小组分数,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把重要的知识点再进一步讲解,达到巩固强化的目的。所以,思政课不是教条课,高校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大与学生互动力度,活跃课堂气氛,改革教学模式。

5 结论

“教程”课作为地方性思想理论政治课,带有浓郁的地方性特色,在教学中增强思政课与地方特色相融合,思政课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思政课与大学生思想动向相结合,有益于大学生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有益于大学生观察问题不脱离时代、不割裂历史,有益于大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

摘要:“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以下简称“教程”)是新疆面向本专科学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是具有鲜明的新疆地方性特色的课程。课程的研究对象是新疆地方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它贴近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贴近了新疆的实际,更贴近了学生的实际。“教程”课作为地方性思想理论政治课,带有浓郁的地方性特色,在教学中增强思政课与地方特色相融合,思政课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思政课与大学生思想动向相结合,有益于大学生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有益于大学生观察问题不脱离时代、不割裂历史,有益于大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团结、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

关键词:新疆,教程课,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孙厚明.《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教学相关问题的理论思考[J].昌吉学院学报,2011(4).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学习辅导 篇3

关键词:新疆历史;民族宗教理论;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075-02

一、引言

新疆位于中国西北边陲,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里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这里是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也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同时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但是由于所含民族成分多、宗教信仰多,一些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蛊惑人心,妄图破坏民族团结,伤害民族感情,达到分裂新疆的目的。这使得对于新疆学生的历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工作面临艰巨的任务和特殊的使命。在教学中加入对学生的“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在教学中的应用

为了让学生们更充分的了解新疆历史,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新疆各地区面向各类学校开设了一门公共必修课——《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作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区的实际,以新疆历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政策三大内容为主要板块,系统阐述了例如,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问题等,对于加强新疆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教育,增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团结、促进民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根据“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编写的《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已广泛的应用于各院校的教学中。各院校也已经划出相应的课时专门开设这门课。

三、“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在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一)有利于加強学生对新疆历史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

一个人的爱国意识是建立在对自己故乡,民族,国家历史的认识上的。而对故乡的热爱是爱国的基础,故乡的名人事迹、悠久历史,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通过对于新疆历史知识的学习,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对新疆这个地方有了更深的了解;另一方面学生能够在学习这些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性的深入探索,激发了学生对新疆历史遗迹以及当地风土人情的好奇心,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的融入到了历史知识的学习当中。最重要的是,通过新疆历史的学习,一些名人事迹成为激发学生爱国意识的生动素材,在这个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的爱国意识也得到了提高。参观历史博物馆,参观名人故居等途径在让学生受到文化熏陶的同时,也能激发出学生对新疆历史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历史感。

(二)有利于学生识破非法宗教。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八国接壤,在历史上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现在是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新疆是多民族、多宗教地区。现在有47个民族共同居住在新疆境内,有包括伊斯兰教、佛教、喇嘛教(藏传佛教)等在内的多种宗教形式。宗教在新疆的历史上对新疆的经济、文化、政治等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宗教在新疆各少数民族的生活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深入分析了解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对于促进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都有重要的意义。现在,境外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新疆多民族、多宗教形式的特点,企图达到新疆,破坏中国统一的目的。他们通过非法宗教向人民灌输分裂思想、进行破坏活动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抵制的行为。所以,让学生学习民族宗教理论政策,能够让他们更好的坚定立场,更好的识别非法宗教组织,勇于同这些恶势力作斗争,自觉维护祖国的统一。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上学习“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之后,老师通过课后实践作业的形式,组织学生对当地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进行考察。学生在搜集这些资料的同时,加深了对新疆历史、民族、宗教的认识。学生在整理这些资料为书面报告形式的同时,锻炼了自己的归纳整理能力。课上学生汇报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在课堂上交流,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加深了自己对这些知识的记忆。这样既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又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四、“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安排课时不够用。

由于“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的教学内容较多,而学校对此教育安排的课时时间较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这使得教师上课过程中只能压缩性的进行知识的讲解,一些小知识点或者教师认为不重要的知识点不能很好地传达给学生。学生学习到的知道完全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识,这不利于学生系统的学习“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可能会出现学生对知识点一知半解的情况。

(二)教学手法单一,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水平。

通过向各个学校了解情况,以及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发现大部分学校老师在向进行“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即老师上课讲解,学生上课记笔记,期末进行考试的方式。这对于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更好吸收课上教师讲授的知识是不利的。目前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多采用大班教学的模式,一堂课有100多个学生,而这些学生有可能不是同一个专业的,不利于教师课上对同学们的管理。这种大班教学的方式,也不利于学生进行课上分组讨论,问答等。多数学校在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时缺乏统一的教学案例、教学课件、视频资料等,造成教学过程中缺乏针对性、说服力和感染力,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热情。

(三)教学过程中缺乏统一的目标和要求。

在“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学过程中,相关部门并没有统一的制定该教学应该达到的目标和要求。这使得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凭借自己的理解来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造成不同教师教的学生对“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的理解不同。这对教学质量产生了影响。

(四)没有很好的解决学生关注的问题。

针对学生们广泛关注,并和同学们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例如:“大学生能否参加宗教组织?”、“大学生能不能信仰宗教?”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同学们希望教师能够给自己解答的。但是由于有些教师的能力不足等问题,同学们的问题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解答,这不利于同学们将课上所学的“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应用到实际中。

五、解决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方法

为了解决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由相关教育部门牵头,制定具体的、统一的教学目標和教学要求。其次:对相关教师进行培训,首先让教师能深刻理解“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师的知识水平与理解达到了一定水平,才能更好的教授学生。与此同时,加强教师队伍的选拔标准。再次,统一编写教学案例、教学课件等,并搜集一些视频资料,以此增加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使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具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开展“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专项教育基金,解决某些困难或者偏远学校的学习资料不足等问题,教师们借助于这些资金也能更好地开展对“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的研究。通过这些方法,解决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

六、结论

总之,开展“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学工作对于新疆地区学生的思想教育、爱国教育工作、反对非法宗教等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增进新疆地区的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面对新的国际形势以及新的地区问题带来的挑战,我们党必须立足于新疆问题,立足于新疆教育问题,通过不断的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从而深化“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发挥其重要性作用。使“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真正起到维护民族团结、新疆稳定、社会进步的有力思想武器。

参考文献:

[1]宗永平.关于新疆高校“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教材及教学存在的问题[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期:106-108。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学习辅导 篇4

测试题

(十四)一、填空题

1、国家的四个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被称作为生活在“云彩上的人家”的民族是_______。

3、“从部落发展成了民族和国家”是谁提出的_______。

4、______年清政府正是颁令建新疆省,_____年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5、______年土尔扈特部在其首领_______的率领下回到祖国的怀抱。

二、单项选择题

1、汉朝统一西域后,在西域设立都护符的时间是()A、公元前60年 B、公元前101年 C、公元前640年 D、公元前840年 2、1924年“民族的五种力”提出的是.()A、毛泽东 B、斯大林 C、孙中山 D、邓小平

3、提出中华民族大团结思想的领导是()A、毛泽东 B、邓小平C、江泽民 D、胡锦涛

4、“民族”一词最早使用于()A、古希腊 B、印度 C、中国 D、埃及

5、“屯垦兴,则西域兴;屯垦废,则西域乱”是()提出的。A.毛泽东 B.邓小平C.江泽民 D.胡锦涛

6、()提出的“定语一”的大一统思想。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荀子

7、解决中华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是()A、联邦制 B、民族区域自治 C、区域自治 D、民族自治

8、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A、统一 B、割据局面 C、局部分裂 D、战乱频仍

9、()是加快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A、文化教育 B、科技

C、人才 D、科学

10、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论述了民族发展程度的决定力量在于()的原理。

A、民族生产力 B、民族文化水平C、民族团结 D、民族政治制度

三、多项选择题

1、现阶段我国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A.平等 B.团结 C.合作 D.和谐

2、十九世纪中叶,沙俄在新疆按不平等条约中“人随地归”的原则,侵占了原属中国的()居住的地区。A.乌孜别克族 B.哈萨克族 C.柯尔克孜族 D.塔吉克族

3、“四个认同”意识()。

A.对祖国的认同 B.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C.对中华文化的认 D.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4、清政府制定管理新疆的行政制度有()。A.州县制 B.伯克制 C.羁縻制 D.札萨克制

5、新疆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的思想理论基础是()。A.泛突厥主义 B.泛伊斯兰主义 C.地方民族主义 D.原教旨主义

四、名词解释题

1、西域

2、民族平等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三个离不开”思想

5、民族主义

五、简答题

1、我国民族平等的特点是什么?

2、简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3、文化的特性有哪些?

4、如何理解在少数民族学校推行“双语教学”?

5、简答宗教的本质特征及其表现形式。

六、论述题

1、以史实说明,新疆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为什么在校学生不能从事宗教活动和穿戴宗教服饰?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学习辅导 篇5

测试题

(一)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166多万、青海、甘肃、西藏。

2、塔吉克族。

3、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4、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极端宗教势力

二、单项选择题

1、D

2、C

3、D

4、C

5、D

6、C

7、B

8、C

9、B

10、D

三、多项选择题

1、ABD

2、AB

3、ABD

4、ABC

5、AB

四、名词解释题

1、西域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包括新疆及中亚、西亚、北非、地中海北岸及印度北部等地。狭义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葱岭以东,以我国中央及地方政权所管辖的地方。

2、民族平等是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异同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具有同等地位,早国家和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4、“三个离不开”思想是指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我国的具体运用,是对我国民族关系发展历史的科学总结和高度概括。

5、民族分裂主义又称民族分离主义,是指多民族国家内部,某个民族的极端势力,以“民族自决”和维护“民族利益”为幌子,主张国家分裂,建立单一民族国家的反动的社会思潮和政治行为。它是民族主义在多民族国家的一种极端表现。

五、简答题

1、新疆民族历史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答:(1)民族团结合作始终是新疆民族发展历史上的主流;(2)各民族团结始终是新疆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生命线;(3)各民族间相互学习借鉴是个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动力。

2、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的基本观点。

答:⑴所有民族在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上一律平等;⑵各民族在一切权利方面一律平等,国家应当无条件地保护和保障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⑶只有消灭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⑷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民族平等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以及理论根据和实际情况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3、简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答:⑴是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⑵是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权利;⑶是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和主人翁地位;⑷是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⑸是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加强边防建设,巩固国家安全,维护祖国统一。

4、如何理解在少数民族学校推行“双语教学”?

答:⑴在多民族国家内选择一种社会功能广泛的语言作为通用语,并给予其相应的法律地位和政策支持,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一种必然趋势。⑵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需要依法确立一种能够为大多数国民所理解的语言,汉语是唯一满足这一条件的语言。确立汉语为全国通用语,是国家统一的需要,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少数民族学校教育中实行双语教学需要坚持了语言文字平等政策:⑶正确区分语言的法律地位和语言的社会功能;⑷汉语文在我国具有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学习汉语文是各族人民相互交流、沟通的必要前提;⑸学习汉语是少数民族群众自愿的选择。

5、简答宗教的本质特征及其表现形式。

答:第一,宗教是一种:“幻想”的反映。第二,宗教信仰的对象实际上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第三,宗教观念采取了“超人间”的特殊表现形式。第四,人间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形式的原因是外部力量对人们的支配。

六、论述题

1、以史实说明,新疆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答:国家主权原则的重要体现在就是对其领土拥有最高的统治权或最高的管辖权。公元前60年汉朝统一西域后,历代中央政权一直保持对西域的最高统治权和管辖权,并实施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这标志着新疆地区从此时起正式成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历史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的行政管理。⑴汉朝对西域的管理;⑵魏晋南北朝各政权对西域的管理;⑶隋唐时期对西域的管理;⑷元朝统一西域及对西域的管理;⑸清朝对新疆的管理。

二、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设立的军事机构与驻军。在国家拥有的领土上设立军事机构并驻军,是行使国家主权的重要标志。历代中央政权在西域一直设立有军事机构,并派驻大量军队,行使管辖权和自卫权。⑴汉朝在西域的驻军与屯田;⑵唐朝在西域行使驻军权;⑷清朝在新疆的驻军。

三、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实施的赋税制度与法律制度。在所辖领土内,征收赋税,推行中央政府统一的法律制度,也是国家行使主权的重要标志之一。新疆历史的发展证明,历代中央政权在这里也有效地行使了赋税征收权和最高司法权。⑴汉朝时期西域的贡赋;⑵魏晋南北朝时期;⑶唐朝在西域的赋税制度;⑷元朝在西域的赋税制度;⑸清朝在新疆的赋税制度。

四、新疆各族人民对祖国的认同。在封建帝制时代,中国人的国家观念,往往是把一家一姓的专制君主、君主世袭的王朝视为国家认同的对象,即使在一个王朝灭亡后,人们仍将新兴起的王朝视为中国的“正统”而加以认同,它反映了当时中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朴素的认同观念。

2、为什么在校学生不能从事宗教活动和穿戴宗教服饰?

答:(1)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了我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2)“宗教信仰自由”包括两方面的涵义: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3)学校是传播现代科学知识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场所,禁止任何形式的宗教活动,更不允许学生从事任何形式的宗教活动。这既是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社会主义学校的性质、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决定的,也是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的必然要求。(4)学校是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场所,不允许新教群众、学生在学校传播宗教意识,从事宗教活动,干预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5)青年学生在学校从事宗教活动和穿戴宗教服饰,不管是有组织的还是自发的,不管是个人行为还是集体行为,不管是公开的还是私下的,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干扰周围的同学,影响和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习气氛,直接干扰学校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破坏学校文明,破坏健康的校园环境和学习氛围。(6)青年学生在学校从事宗教活动和穿戴宗教服饰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3、为什么说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神圣职责所在?

答:一是国家统一可以避免战争和民族分裂,同时也为各民族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和平环境,有利于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生活水平的提高。二是国家统一可以打破地方割据和民族隔阂的界限,有利于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发展。三是国家统一是保证中华民族文明连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四是国家统一保证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使社会走向一个又一个鼎盛时期。五是国家统一可以组织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规模宏大的公共工程建设,如发展交通,兴修水利等,这对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极为重要。六是国家统一可以形成反对外来侵略的强大力量。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学习辅导 篇6

A.民族文化的发展

B.社会经济的发展

C.民族意识的提高

D.社会政治的发展

2.新形势下对我国新型民族关系科学总结的理论成果是(B)(2.00分)

A.民族团结思想

B.民族平等思想

C.各民族共同繁荣思想

D.“三个离不开”思想

3.“民族”一词最早现于(A)(2.00分)

A.《荷马史诗》

B.《史记》

C.《历史》

D.《汉书》

4.民族问题产生的内在根源是(A)(2.00分)

A.民族之间的差别

B.民族之间的斗争

C.民族之间的矛盾

D.民族内部的问题

5.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B)(2.00分)

A.民族区域自治

B.民族平等、团结

C.各民族共同繁荣

D.三个离不开

6.新疆历史上第一座清真寺是(C)(2.00分)

A.艾提葛尔清真寺

B.库车清真寺

C.阿图什清真寺

D.吐鲁番清真寺

7.新疆伊斯兰教的各教派中信仰人数最多的是(B

A.苏菲派

B.逊尼派

C.依禅派

D.什叶派

8.佛教传入新疆的时间是(D)(2.00分)

A.公元2世纪

(2.00分))

B.公元1世纪

C.公元前2世纪

D.公元前1世纪

9.强迫同化和自然同化的区别在于(C)(2.00分)

A.是否促进社会的发展

B.是否促进了文化繁荣

C.是否凭借暴力特权

D.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10.明确提出“中华民族大团结”思想的是(A)(2.00分)

A.邓小平

B.江泽民

C.毛泽东

D.胡锦涛

多项选择题(每题有两个以上正确答案,错选少选均不得分,每题3分,10题,共30分)(总分30.00)

1.民族同化的类型有(BC)(3.00分)

A.民族融合B.强迫同化

C.自然同化

D.民族消亡

2.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因素(AB)(3.00分)

A.社会因素

B.自身因素

C.社会经济

D.历史因素

3.“三个离不开”是指(ABC)(3.00分)

A.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

B.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

C.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

D.地方离不开中央

4.民族的基本特征(ABCCD)(3.00分)

A.共同地域

B.共同经济生活

C.共同心理素质

D.共同语言

5.伊斯兰教传入新疆的标志(BD)(3.00分)

A.萨满王朝对喀喇汗王朝的圣战

B.阿图什大清真寺的建立

C.于阗王国灭亡

D.萨图克·布拉格汗接受伊斯兰教

6.现实生活中我国民族问题的复杂性体现为(ABCD)(3.00分)

A.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

B.国际问题与国内问题交织在一起

C.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

D.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

7.“两个共同”是指(CD)(3.00分)

A.公共富裕

B.共同进步

C.共同繁荣发展

D.共同团结奋斗

8.新疆佛教鼎盛时期形成了(ABCD)等佛教中心(3.00分)

A.于阗

B.疏勒

C.龟兹

D.高昌

9.佛教寺院的形式有(AC)(3.00分)

A.殿堂式

B.佛塔式

C.石窟式

D.壁画式

10.新疆现存宗教有(ABCD)(3.00分)

A.佛教

B.伊斯兰教

C.东正教

D.基督教

1.民族形成的多种途径是什么?(10.00分)

答:①从部落发展到民族。②从部族发展为民族。③从氏族飞跃为民族。④几个民族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⑤异族通婚。⑥宗教作用。

2.2.民族发展的基本因素有哪些?(10.00分)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影响民族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3、民族内部结构是影响民族发展的一个主要内因。

4、民族自身素质是影响民族发展的又一个主要内因。

5、民族之间关系结构则是影响、制约民族发展的一个主要外因

3.3.简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关系。(10.00分)

答: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和睦、友好和互助、联合的关系。民族团结要求在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基础上维护和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各民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国家的发展繁荣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历来认为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不会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则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

1.试述“三个离不开”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团结理论的坚持和发展。(20.00分)

答:1998年7月江泽民同志在视察新疆工作时提出了“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是对我国新型民族关系的科学总结,它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理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的理论。

一、“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是对我国新型民族关系的科学总结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要坚持按照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来观察和处理民族问题,继续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一定要在各民族干部群众的头脑中牢固树立这样一个观念,就是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三个离不开”思想概括起来集中到一点就是中国各民族之间、各民族人民之间谁也离不开谁。它包括两层基本含义一是在中国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谁也离不开谁二是中国各少数民族之间谁也离不开谁它是从全局的高度对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精辟阐述。这是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即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出发得出的结论反映了我国经过几千年历史发展特别是经过数十年社会主义时期的历史发展 中华56个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关系的牢固程度。“三个离不开”思想的确立有利于各民族间团结的加强是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根本保障。江泽民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搞好民族工作、增强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创造条件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注江泽民《加强民族的大团结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携手前进》《人民日报》1992年1月16日。可见民族团结就是要达到以团结促发展的目的这个目的说起来就是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也正是“三个离不开”思想的最终目的是新时期我们党民族政策的出发点也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重点。首先“三个离不开”思想的确立应该是对过去近50年以来我国民族工作和民族关系发展的回顾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我国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关系总的来说是好的。在党的几代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正确决策下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少数民族各项事业的措施和政策而且这些措施都落到了实处收到了成效。尤其是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我国国情相结合而确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过50年社会主义的实践检验确实是惟一适合我国国情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各项自治权利的落实其他各项政策的配合实施使得我国各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从生产力极端落后走向今天的初步繁荣从很多民族根本不知彼此发展到今天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形成了平等、团结、合作、互助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而且这种关系经受住了8090年代以来国际局势急剧变化的考验与世界上其他某些解体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建国以来几十年间各民族所取得的发展成就使得各民族人民已意识到了谁也离不开谁的重要意义有了维护相互间团结的自觉性。今天党中央郑重确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实际上是对过去50年民族关系发展的一种肯定是在良好的现实情况基础上的一种理论的升华。其次“三个离不开”思想的提出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学习辅导 篇7

C.社会力量的压迫 D.阶级力量的压迫

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的时间是(D)A.1955年10月7日 B.1949年12月20日

C.1955年10月1日 D.1954年10月7日

3.中央王朝在西域屯田最早始于(C)A.唐朝 B.秦朝

C.汉朝

D.魏晋南北朝时期

4.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B)A.各民族共同繁荣 B.民族平等、团结

C.三个离不开 D.民族区域自治

5.《福乐智慧》是(B)的优秀民族文学作品。

A.哈萨克族 B.维吾尔族

C.藏族 D.蒙古族

6.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B)A.构建和谐社会 B.维护祖国统一

C.维护民族团结 D.各民族共同繁荣

7.新疆正式归属祖国版图是在(CA.公元91年 B.公元702年

C.公元前60年 D.公元1884年

8.民族属于(D)A.生物学的范畴

B.体质人类学的范畴 C.阶级的范畴)

D.社会学范畴

9.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中华民族问题的(B)A.基本经济制度 B.基本政治制度

C.基本纲领 D.基本路线

10.在新疆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形成于(B)A.公元9世纪

B.公元16世纪 C.公元18世纪 D.公元10世纪

多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3分,共30分)1.民族与文化的关系是(A B D)

A.民族是以文化来区别的,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

B.文化都具有民族性,民族是文化的载体 C.文化必须依赖于民族 D.民族与文化都是历史的产物

2.伊斯兰教传入新疆的标志(A B)

A.萨图克·布拉格汗接受伊斯兰教

B.阿图什大清真寺的建立 C.于阗王国灭亡

D.萨满王朝对喀喇汗王朝的圣战

3.宗教本身所具有的本质特征及表现形式是(A B C D)A.宗教是一种“幻想”的反映

B.宗教信仰的对象实际上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 C.人间力量采取超人间形式的原因是外部力量对人们的支配 D.宗教观念采取了“超人间”的特殊表现形式

4.“安西四镇”是指(A C)A.于阗、疏勒

B.疏附、于田 C.焉耆、龟兹 D.鄯善、且末

5.民族问题具有(A B C)等特点 A.复杂性、普遍性

B.长期性、重要性 C.敏感性、国际性 D.政治性、阶级性

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A B C D)A.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B.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政治权利和主人翁地位

C.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加强边防建设,巩固国家安全,维护祖国统一 D.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以及保障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权利

7.新疆民族历史发展的特点是(A B D)

A.各民族相互学习借鉴是个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

B.各民族团结合作始终是新疆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命线 C.各民族之间文化的竞争日益激烈

D.民族团结合作始终是新疆民族发展历史的主流

8.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发展的差距主要表现在(A B C)A.经济总量差距悬殊,人均GDP差距逐步拉大

B.工业化进程比较缓慢,对外开放差距急剧扩大

C.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突出,社会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低下 D.思想解放程度差距不断扩大

9.“三股势力”是(A B D)A.宗教极端势力

B.民族分裂势力 C.民族自决势力

D.暴力恐怖势力

10.“三个离不开”是指(BCD)A.地方离不开中央

B.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 C.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 D.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

简答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0分)1.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的基本观点。

一是所有民族在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上一律平等;二是各民族在一切权利方面一律平等,国家应当无条件地保护和保障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力;三是只有消灭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四是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民族平等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以及理论根据和实际情况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2.简述民族与国家的关系。

主要区别:一是产生的原因不同;而是两者消亡的规律不同;三是两者表现形式不同;四是国家有明确的疆界,而民族分布与国家的疆界未必相重合;五是两者的稳定性不同。主要联系:一是国家的形成与民族的形成有一定联系;二是国家的发展与民族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三是从国家和民族的构成情况看,民族是国家的依托,没有民族依托的国家是不存在的;四是民族分布的区域与国家疆域常常交错重叠,并且会出现一个民族分布与几个国家的情况。

3.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容有哪些?

一是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二是宗教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范围内活动;三是各宗教一律平等;四是国家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误时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材料分析题(共1题,20分)

1.1982年11月10日至1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召开了盛况空前的民族团结表彰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大会,大会表彰了在民族团结方面有突出成绩的183个先进集体和322名先进个人,并通过开创民族团结新局面的十条倡议,决定把每年5月定为“民族团结教育月”,从1983年到今天已经有30个年头了,一大批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和众多感人的事迹为更多的人知晓,如王燕娜为少数民族男孩捐肾的故事、居买尔兄弟解救新疆大学学生王丽的故事等等。

请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的基本观点是什么?(5分)(2)结合材料,请谈谈民族团结的意义。(7分)

(3)具体说明你能为民族团结做什么?(8分)

(1)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的基本观点,是指各民族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助合作、联合奋斗、和谐发展。(2)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我们的事业取

得胜利的基本保证。这一论断确立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新中国建设时期的重要地位。

民族理论与政策学习总结 篇8

我选择民族高校就读的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我喜欢不同民族的民族风情和民族地区的美丽风景。通过对《民族理论与政策教程》的系统学习,让我知道了更多的关于民族方面的知识。

《民族理论与政策教程》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民族问题的实际情况,在把握学术界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观点,评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我国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根据课堂上老师的系统讲述,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主要内容,如民族问题、民族关系;论述了如民族概况,我国民族政策等民族问题的主要方面,并列举了近年来发生的事件加以说明。

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主要内容方面,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特点。通过学习,让我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奠定了民族理论的科学基础,马克思民族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列宁和斯大林他们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体系,为世界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树立了典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民族理论,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民族理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结合当时新时期民族工作的实践大创新,把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华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提高到新的阶段。第三代领导集体进一步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民族问题、怎样解决中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开创了中华民族工作的新局面。新一届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理论政策,做出了许多重要决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特点是具有科学性,实践性,系统性。

在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什么是民族问题、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民族问题的特点、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问题,民族关系的概念、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民族关系调控。老师通过列举近年来国内外的事件让我们很好地学习、理解。列举了拉萨3.14事件和乌鲁木齐7.5事件,分析它们的性质并非民族问题等。通过学习让我知道民族问题与民族的形成相伴而生,他是在民族的活动、交往联系中产生作用的,表现在民族诸特征及其具体形式上的民族复杂社会现象,让我正确认识和对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相关民族之间相互交往、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社会关系。形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局面。

学习中华民族概况让我懂得了中华民族各民族的起源与形成,中国的民族识别,我国的少数民族分布,我国少数民族的伟大贡献及武陵地区的民族概况。我国56个民族是由新中国成立后的400多个族群或者民族名称经过民族识别认定而来的。通过学习,让我知道了民族识别的三个理论依据与基本原则及我国民族识别的实践的四个阶段。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少数民族的人口所占比例不大,但是分布广泛,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4%。我国众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以云贵高原为中心和西南地区的种类最多。从古至今,各民族一直劳动、生息和繁衍在中国这块辽阔的大地上,共同缔造了我国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各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首先,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各民族地区均有许多次英勇的反帝斗争;中国共产党创立之初,各族人民优秀儿女参加了革命斗争,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次,我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的灿烂文化。根据武陵地区的民族状况,老师分别介绍了土家族、苗族和侗族的民族概况。

在学习中华民族政策方面,我们主要学习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坚持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解决中华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成为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也成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统一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普遍形式。我们分别从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实施原则与自治机关的自治权,中华民族区域自治的巨大成就,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学习。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让我们了解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历程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位,中华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中华民族区域自治实施原则等内容。中华民族区域自治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

一、维护了祖国统一,增进了民族团结,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二、有效地保障了少数民族平等的民主权利和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

三、调动了少数民族的积极性,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的飞跃发展;

四、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从取得的成就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经验:

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统一与自治的关系;

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才能保证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必须加快发展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文化事业;

四、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必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必须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六、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必须将国家的帮助、兄弟民族的支援与少数民族地区的自力更生紧密地结合起来;

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必须正确分析我国民族问题的主要矛盾,妥善处理各类影响民族团结的事件;

八、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学习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心得体会 篇9

通过学习提高了我们对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理论水平,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大家纷纷表示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做民族团结的表率,并畅谈党的民族政策好,学习上我都每堂课认真听讲、做笔记,积极发言。在短短的培训时间里,通过全面系统地学习,我的理论水平、知识素养和精神面貌大为改观。

在学习内容安排上,此次培训可谓是精心谋划、精益求精。不仅有提高思想和理论水平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理论知识》,更有提高工作能力的《犯罪心理学》,还有与我们工作密切相关的《人权法》等等,可以说教以致学,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各位教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不同领域、不同视角给我们做了深入分析和讲解,让我们听到了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对民族宗教知识有了更详细、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应用,我们的工作领域更加广阔,工作对象更加复杂,工作方式更加多样,工作任务更加繁重,这些都对监狱民警的业务水平、知识结构、工作方法、应变能力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次培训就是帮我们打开知识宝库的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学习的大门,不仅在理论知识上获得了一笔财富,更强化了我们不断学习的意识,增强了我们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学习的方法。学习让人的思想更加活跃、眼界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敏捷。作为一名年轻民警,不断获取知识、拓宽视野、积累经验是不可或缺的,对我今后的工作来说,无疑将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学习辅导 篇10

通过2012年9月4日至2012年11月26日对“上好一堂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政策课”相关材料的学习,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学习“上好一堂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政策课”相关文件及材料的重要性,现就对学习的感悟对党组织进行汇报和总结如下: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里有着悠久而灿烂的文化,这里是多种宗教的聚集地。这里有不同的民族,他们信仰着不同的宗教,多年来,大家和睦相处,互利共荣,但是,近年来,有一些境外分裂势力利用宗教蛊惑人心,妄图破坏民族团结,伤害民族感情,制造民族矛盾,达到分裂新疆的目的。这是每一个新疆人所不允许的。通过学校开展“上好一堂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政策课”,使我对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和特殊复杂性有了新的认识,坚定了要不断增强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民族宗教无小事”、“宗教问题历来是新疆稳定工作的‘晴雨表’”的思想意识,通过学校开展“上好一堂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政策课”活动,使我全面掌握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正确把握民族风俗习惯与宗教的联系和区别,增强了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要坚决与民族分裂主义和祖国统一,确保学校、克州、乃至新疆宗教领域和谐稳定,通过学校开展“上好一堂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政策课”活动,使我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着力解决对民族宗教事务“不愿管、不会管、不敢管”的问题。

在本次学习中,我校党支部书记明确给每位党员讲解了反暴力、讲法制等名词概念,通过鲜活的实例,让我们充分认识到我们同境外“三股势力”斗争的长期性、尖锐性、复杂性,深刻认识到暴力恐怖犯罪是反社会、反人类的严重犯罪,旨在挑拨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恐怖氛围,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破坏祖国统一,企图将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当我们遇到暴力事件时,不要害怕,保持

镇定,在保护自己的同时,学会灵机应变,尽快报警。

为了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实际情况,我区制定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通过对该条例的学习使我明白: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维护社会稳定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时应当坚持因人施教、正面教育、注重实效、与时俱进的原则,使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成为各族学生的共同意志和自觉行动。进一步明确了:新疆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多民族聚聚的地方。影响新疆社会稳定的主要危险是民族分裂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常用的分裂手段是利用宗教,进行思想渗透,鼓动愚昧、无知的老百姓进行恐怖暴力活动,以此来破坏民族团结的大好氛围,伤害民族之间的感情,以此来离间民族友情,制造民族矛盾,以此达到分裂新疆的险恶目的。所以,反对民族分裂,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的义务。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线。作为波乡种羊场学校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应当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合作,和睦相处,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做到心连心。

作为一名预备党员,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会坚持做到: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的头脑,加强自身党性修养的学习和塑造教师良好形象,增强国家法律、法规的学习,不让自己成为法盲,不让自己成为被别人利用破坏民族团结的有力武器,以此增强自己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律意识和中华民族意识。积极采用看红色电影、红色电视剧、红色书籍、唱红色歌曲,参

加集体性活动及劳动,与老党员、老同志交谈、学习党的新思想、新政策、新法律、法规等方式对自己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努力学习、研究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以此充实自己的学识,在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宗教观有用武之地。

作为学校的一名普通的德育工作者,在以后开展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时应当注重讲求实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采取集中教育与经常教育、重点教育与普及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学习先进典型与弘扬先进精神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增强教育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和说服力。在民族团结教育中巧妙穿插“上好一堂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政策课”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并且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民族宗教与民族分裂思想的甄别能力。针对学生,有效地利用民族团结主题征文、知识竞赛、报告会、演讲会、座谈会、图片展览、板报、文艺演出、少先队专题辅导等形式以及利用互联网、远程教育、电化教育等传播手段进行“上好一堂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政策课”的学习以及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有条不紊地开展,为维护民族团结,维护新疆稳定以及实现新疆稳步跨越式发展贡献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教师:孔秀洁

上一篇:拓展模块阅读理解题及答案下一篇:路基路面工程师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