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元素化合物的教学

2024-07-07

初中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精选8篇)

初中元素化合物的教学 篇1

在初中化学课本中与元素化合物相关的知识占据了绝大部分,并且考试出题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比重也占据了较大的比例,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和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应在元素化合物有关知识上投入更大的精力.本文立足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现状,主要就“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这一问题,展开简要的讨论分析.以期通过笔者努力,找到促进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可靠途径,从而为相关人士提供部分参考.

一、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化学中的地位

元素化合物是学习化学的基础,也是化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初中化学中许多知识都涉及到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或是由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组成,可见元素化合物不仅是化学的基础理念还是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理论,并且初中化学的学习通常是从元素化合物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开始的,再扩展到元素化合物的制取、鉴别等化学知识,因此,学生只有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得到清晰、深入的理解才能学好初中化学.此外,元素化合物相关的知识与人们的许多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关联,而教学是为了培养人才以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总而言之,化学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二、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教学现状来看,其中还存在一些影响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问题,包括: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落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讲解不能结合实际等等.接下来,笔者将针对上述提到的两个方面,展开较为详细的论述:

1.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

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模式单一成为了我国中小学教学现状中最大且最常见的问题.化学作为知识内容丰富有趣的学科本应该是受到学生喜爱的,但是受到教师教学方式单一问题的影响不仅促使学生降低了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化学教学课堂中的学习积极性降低,还导致学生在课余时间用在化学知识的预习、复习和练习的时间较少,这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但化学作为学生考试科目之一,关系着学生的综合成绩和学生的就业发展方向,因此教学模式单一、落后,无法满足教学的现实需求,是初中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

2.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讲解不能结合实际

人们的衣食住行和社会的运营都离不开化学,可见化学技术和化学用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作为化学知识理论的基础———元素化合物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更为紧密,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与元素化合物有关事物进行讲解可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亲切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学习复杂知识时产生的抵触心理,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没有结合生活实际讲解化学知识,使学生对复杂多样的元素化合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不足,导致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深层运用能力较弱,影响了学生的深入学习,导致课堂教学效果难以提高.

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方法

1.丰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元素化合物相关的知识内容较多,且相互之间的相似度较高,易使学生对有关联的知识产生记忆混淆现象,对此,教师就应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讲解时采用丰富且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清晰的记忆,此外,丰富的教学方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的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如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学习中,教师就可在课堂上采用多媒体视频演示实验操作等丰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进行清晰的了解和深刻的记忆,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2.创设情境结合实际,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因为化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故教师在元素化合物的教学中就可结合生活生产实际对相关的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讲解,对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蕴含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讲解可使学生能够参与其中,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了解、学习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促进学生发散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

此外,教师还可在元素化合物知识讲解中安排实验环节,并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使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更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如在《金属的化学性质》学习时,教师就可结合实际生产中从铜矿中制取金属铜用到的铁的金属活泼型比铜高的化学性质的知识———先使铜矿在硫酸溶液中溶解,再加入铁就可将金属铜置换出来,同时教师也可安排相关的实验课程,使学生在亲身操作中了解到铁的这一化学性质,采用类似的方法运用到其他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中,不仅可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记忆,还可以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3.整理相关的知识,建立元素化合物知识网络

化学教材的安排中存在一些相对不合理的现象,使本身就琐碎的化学知识内容影响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记忆,作为化学理念基础的元素化学物的相关知识更为繁多且内容更为分散,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因此,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讲解中学生可在教师的帮助下对元素化合物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整理分类,建立清晰、完整的知识网络,帮助学生对复杂知识的记忆,简化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

初中元素化合物的教学 篇2

一、引导阅读, 归纳知识

初中化学教材, 大都属于说明文, 特别是有关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材内容, 一般是由物质组成或实验现象说明物质的性质, 由性质阐明其用途及其鉴别, 加之新教材图文并茂, 通俗易懂, 因此便于学生阅读。使记忆目标在教师指导下自学达到。在《一氧化碳》一节中, CO的物理性质、毒性以及CO对空气的污染等内容均可通过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观察, 联系实际找到答案。

另外, 通过经常化的阅读训练, 学生还能自己归纳出学习某类知识的规律。如:学习物质的物理性质时, 学生就会按照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等方面进行阅读, 归纳, 整理知识。

二、重视实验, 培养能力

化学教学最能使学生感兴趣的是实验, 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尤其如此。在教学过程中若教师灵活地引入一些让学生亲自动手的实验, 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去激励学生对化学的浓厚兴趣,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则知识的巩固, 技能的掌握, 就会更快更好。同时, 学生的观察、思维和操作等能力也会有所提高。根据新教材重视实验这一特点, 我在教学《一氧化碳》时设计了两个学生并进实验:

实验准备:预先用排澄清石灰水的方法每组收集两锥形瓶CO (瓶内留有少量澄清的石灰水) , 塞上橡皮塞。将铜箔卷成直径为15毫米、长为30毫米左右的圆柱形筒状 (简称:筒状铜箔) 固定在铜丝螺旋状一端, 铜丝另一端插到橡皮塞上备用。

CO可燃性实验:让学生振荡已集满CO的锥形瓶, 同时观察瓶内石灰水有无变化, 然后先划燃火柴, 再迅速打开锥形瓶点燃CO (即“火等气”法) , 观察火焰颜色, 燃烧完毕, 用手感觉瓶壁温度是否变化, 振荡锥形瓶, 继续观察瓶内石灰水的变化。

CO还原性实验:将筒状铜箔放在酒精灯上灼烧, 使其光亮红色的表面生成黑色的Cu O, 过一会, 打开锥形瓶, 将表面变黑的铜箔放凉后插入锥形瓶中, 塞紧瓶塞, 振荡石灰水无变化, 铜箔仍显黑色, 是Cu O与CO不反应吗?另取大小一样的铜箔在酒精灯上灼烧后, 趁热插入锥形瓶中, 塞紧瓶中振荡, 观察铜丝表面的变化及瓶内澄清石灰水的变化, 待铜箔冷却后, 点燃瓶内剩下的CO。

利用这两个实验, 经过观察, 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分析, 不仅使学生认识了CO的性质及变化规律, 而且使学生亲眼目睹CO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即CO不与Ca (OH) 2反应) 这一实验事实, 为深化知识打下基础。另外, CO还原性实验中用筒状铜箔代替氧化铜粉末, 实验时可观察到光亮红色的铜→黑色氧化铜→光亮红色的铜, 这一系列变化, 不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使学生认识到物质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同时, 实验过程中, 变黑的铜箔, 一个放凉、一个趁热插入瓶中进行对比, 加深了学生对化学反应条件重要性的认识, 使学生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 注意到反应条件的正确书写。由于CO有毒, 所以在CO的收集、点燃、还原等实验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以防止CO的逸散, 让学生亲身感觉到CO的污染是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的。从而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总结对比, 加强记忆

元素化合物知识往往被学生看做“易懂难记”的内容, 感到枯燥乏味。我在教学中注意揭示元素化合物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抓住其本质区别,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总结, 列表进行对比, 加强记忆。

在《一氧化碳》一节中, 我在学生阅读观察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列表比较CO与CO2的物理性质 (从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等方面进行比较) , 在实验基础上列表比较CO与H2的化学性质 (从可燃性、还原性等方面进行比较) , 以及CO、C、H2分别还原氧化铜的装置、反应条件、原理等, 都适时地引导学生加以对比, 从中寻找异同, 以满足初三学生求同求异的心理要求, 使记忆在比较中得到加强。

四、运用讨论, 发展能力

讨论,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通过学生查找资料, 寻找证据, 开展争辩, 互相启发、补充、完善, 最终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CO与CO2之间的相互转化, 是本节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 我让学生根据课本插图, 联系火炉内煤的燃烧过程进行讨论:火炉内煤燃烧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有哪些 (要求用化学方程回答) ?问题提出后, 同学们经过查找资料你一言, 他一语, 讨论后一致认为, 火炉内煤燃烧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有4个。即:1) 火炉的上层:2CO+O2点燃CO2;2) 火炉的中层:CO2+C点燃2CO;3) 2C+O2点燃2CO (不充分) ;4) 火炉的底层:C+O2点燃CO2 (充分燃烧) 。

经过讨论, 同学们不仅揭示了火炉内煤的燃烧过程, 而且通过反应方程式说明了课本中有关CO与CO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结论。本节第二个重点讨论的问题是对课本有关CO还原Cu O实验装置的改进。通过本节安排的两个并进实验, 学生对改进此实验已有了一定的基础, 经过课后讨论, 结果有一名学生的设想别出心裁, 他将CO先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用以证明CO不与石灰水反应, 补充了课本该实验的不足;又大胆地将尾气用加热氧化铜的火焰进行处理。这样既控制了CO的污染, 又可提高火焰温度, 可谓一举二得。

结果表明, 运用讨论, 进行教学, 不仅活跃了学生思维, 拓展了学生思路, 又可以使学生互相借鉴, 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新的提高。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激情和自信心, 增加了学生之间的感情。因此, 与传统教法相比, 讨论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五、随堂练习, 及时巩固

随堂练习, 不仅巩固课堂所授知识, 检查教师教学效果, 使知识得到及时反馈, 而且也是学生再次学习、深化知识的好机会。因此我比较注重随堂练习的设计, 本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练习:

1) 比较H2、CO、C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2) 怎样用实验的方法鉴别下列气体?CO和H2、CO和CO2

3) 欲除CO2中的少量CO, 应该采用的方法是 () , 欲除去CO中的少量CO2, 应该采用的方法是 () 。

A把混合气体点燃;B把混合气体通过足量澄清石灰水;C把混合气体通过氧化铜粉末;D把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粉末。

几年的实践证明, 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 教师有机、灵活的运用阅读、实验、对比、讨论、练习等教学方法和措施, 使学生从中获得了解决化学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促进了化学用语、化学实验及化学理论等方面的学习, 同时培养了学生能力, 提高了学生素质, 使教学目标在学生积极的参与、主动的探索中达到, 学生化学成绩大面积提高, 尖子生脱颖而出。

摘要:在整个初中化学的教学中,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本文初三化学《一氧化碳》为例, 具体地提出了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的几种做法, 以激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初中元素化合物的教学 篇3

于初中化学来说非常重要,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探究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为初中化学打好坚实的基础,提升化学教学质量.本文从初三化学入手,详细分析初三化学教材,提出了一些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为初中生学习化學竖起一座风向标,为化学学习提出一些有效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化学水平.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元素;化合物

【中图分类号】G633.8

一、制作化学元素化合物学习表格

制作化学元素化合物学习表格,要求学生自制一张表格,按照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学习的基本思路整理,即化学元素化合物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可燃性,毒性,相对分子质量等,将所学的化学元素化合物整理分类.当今社会,网络科技发达,电脑成为千家万户的必备电子产品,学生可以利用电脑,

将化学知识整理成Excel 表格形式,学一个新的化学元素化合物,就添加到表格里,表格模板如图1 所示.利用表格,可以利用Excel 的分类筛选工具,将性质相似的化学元素物质整理到一起,进行对比学习.化学学习表格的制作,首先是化学学习的形式创新,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一般都易懂,但是很难记忆,都是定性的知识,属于说明性的知识,而且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知识点非常多,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感和枯燥感,结合Office 办公软件辅助化学元素化合物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对化学元素化合物的厌倦和枯燥.其次,用Excel表格整理化学知识,比起纸质的笔记本要可靠得多,电子表格

不容易丢失,修改起来更加方便快捷,查询起来也非常方便,将化学学习信息化,提高化学学习效率.最后,利用Excel 文档的排序筛选工具,将学到的化合物进行分类排序,相似性质的物质能够迅速整合到一起,对于同一类物质的性质,能明显地概

括出典型性质.例如,观察H2 SO4,HCl,HNO3,CH3COOH 这些酸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就可以总结归纳出酸的一般性质,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其他酸,不至于完全陌生,起码可以说出一些基本性质,尤其是在考试中会出现一些课本中未提到的物质,但却与课本里的化学物质拥有相似属性.

二、加强实验,加深对化学元素化合物的认识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化学实验,可以增强学生对化学元素化合物的认识.化学实验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认识和生动再现,如果没有关于CO2的实验,学习CO2的性质时,只是按照课本文字记忆,很容易忘记,对CO2的认识不会有深刻的认识.相反,通过一系列实验,亲自去感受CO2的存在,亲眼观察CO2的各种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亲自进行化学实验,实验过程中的每一种场景都会在学生脑海留下深深印象,这些实验画面都是与CO2的性质相关联,能帮助学生区分CO2与其他化合物的性质.实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实验中,学生的眼,耳,口,鼻,手,脑都投入进去了,能够充分调动

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触觉,嗅觉等发现实验现象,从现象看到本质,这样的形式,可以使化学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更加生动,形象,学生积极投入到化学学习中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化学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三、多做习题,巩固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

习题是对知识很好的检测和应用,多做习题,可以帮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将所学的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巩固复习,化学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繁琐难记,而习题是对重点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高度概括的总结,习题能达到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记忆效率最大化.另外,习题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通过习题,自我检测,自我改正,深入学习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提高化学水平.

万丈高楼平地起,化学元素化合物是筑起化学的最小微粒和最基本组成单位.只有学好化学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才能学习更复杂的化学知识,才能为高中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学习要与时代接轨,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鼓励动手操作,加强化学实验,学会观察,归纳,总结,寻求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化学学习效果,不断提升化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永红.中学化学教学法初探———论中学元素化合物教学[J].遵义师专学报. 1996( 1) .

[2]邸来生.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体会[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 35) .

初中元素化合物的教学 篇4

授课人俞上城

高三化学关于元素化合物的二轮复习怎么进行是二轮复习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经过对近五年福建高考理综卷化学试题的研究发现高考对教材中元素化合物基本知识记忆部分的考查越来越少,而元素化合物知识综合运用部分的考查越来越多,对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给元素化合物知识复习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惑。基于这样的一个困惑,我理出了一个复习思路,即回归原点,突破弱点,着眼应用。

回归原点是指回归元素化合物考查的基本题型和创新题型,提出元素化合的学习要突破三个层面的问题。

1.是什么?即类别、结构和性质等;

2.从哪里来?即实验室制法、工业制法和生产生活中实际来源;

3.到哪里去?即危害和应用。

突破弱点是指针对学生近期的作业及学习情况来进行学案设计,然后与学生在课堂上探究式解决;

着眼应用是指教学设计的重心放在以元素化合物为载体对以性质探究实验、化工流程及化学原理应用等题型为样本进行核心知点的进行讲解归纳。

整堂课轻松自然,过渡有序,师生互动良好,学生疑惑均能得到较好的解决,是对二轮复习效率最大化的模式的一次大胆尝试。整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作为公开课,教学容量过大,教学的后半部分有点赶,导致教学任务最终没能圆满完成。这一点是我今后需不断改进的地方。

元素化合物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篇5

甘肃省陇南市徽县第一中杨军

元素化合物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历年高考中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这一部分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寻找其规律,使学生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多的知识,这是教师教学中所要思考的问题。

一抓住各族代表元素,再推而广之

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多而杂,但同主族元素的性质是相似的。所以认识元素化合物可以从各主族代表元素入手,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抓住各主族的代表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然后再推而广之。这会使杂乱的化合物知识有规律可循,我们教学也会事半功倍。例如,了解卤族时,抓住其代表元素Cl元素的单质的化学性质,用它的化学性质就可以推知其余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Cl2的化学性质有四个:1 与金属的反应 2 与非金属的反应 3 与水的反应 4 与碱的反应。这就使得其余卤素单质的性质一目了然。虽然它们与某些金属,与某些非金属,与水的反应,以及与某些碱的反应教材中未涉及,但仍然能够根据元素的性质推知。例如,对于教材中未列出的Br2的化学性质,我们利用同主族元素的相似性可知,它可以与金属反应;可以与非金属反应;可以与水反应;也可以与碱反应等。

二抓特殊性质,记特殊物质

虽然同主族元素的性质相似之处很多,但如果只有相似没有特殊,就不能区别了。因此既要记住同主族元素相似的性质,又要抓住各族元素的特殊性质。这就要区分清楚那些是与众不同的“殊”性。例如:卤族元素一章中认识卤素单质与水反应时,F2就不同.2F2+2H2O=4HF+O2此反应就不同于X2+H2O=HX+HXO(X→Cl、Br、I)主要区别在于F2在反应中置换了水中的氧。水是还原剂,而在后者水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再比如,I2使淀粉变蓝,其余卤素的单质无此特性;AgF无感光性,AgCl、AgBr、AgI都有感光性。通过这些特殊性质的了解使得本章知识丰富、圆满。

三善于比较分析,掌握知识的规律

对比是科学研究工作者常用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教材在了解认识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多处采用对比的方法。教学中如果多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会使各主族元素的性质及化合物的性质由于结构的相似而体现相似的性质,又由于结构的差异而体现了性质的递变性这一规律一目了然,也使杂乱的化合物知识变得系统化、规律化。这样降低了记忆的复杂性,提高了记忆的效率,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在认识各主族元素单质的物理性质时,通过对比很容易使学生掌握他们的颜色、密度、熔点、沸点等变化规律。另外,对于氧族元素性质的了解中,我们通过许多比较。如CO2与SO2比较,O2和O3比较,H2O2与H2O比较,SO2、Cl2与Na2O2的漂白性的比较,更多地了解氧族元素的性质。又如碱金属,在其单质与水的反应中,X+2H2O=2XOH+H2↑(X→Li、Na、K、Pb、Cs)按顺序,反应由难到易,说明它们的金属性依次増强。通过各类的比较,既丰富了各族元素的性质,又加深了对他们性质的理解。

四观察要仔细,分析要深刻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认识,教材中大多数通过对图表的观察与分析,物质颜色,状态,演示实验的观察与分析得出结论。只有观察仔细了,记忆才会深刻。例如:氧族元素的性质认识中,教材列举O、S、Se、Te原子半径示意图,单质的物理性质,氢化物的比较,氧化物的比较,都给我们提供了观察、分析的素材。通过观察,分析,加深对其性质的理解和记

忆。其实,教材对各主族元素的认识中都列举了这样的表格。其次,教材中也列举出了许多演示实验。如氧族元素中就列举出 1 观察二氧化硫溶于水的实验。通过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认识了二氧化硫的那些物理性质?想到了什么?实验室中二氧化硫是如何收集的?能否用它来做喷泉实验?如何证明二氧化硫溶于水发生化学变化?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使我们对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有更深的认识。2 观察二氧化硫漂白品红溶液的实验,要求了解二氧化硫的漂白性。观察这个实验你先看到了什么?加热后又看到了什么?同时嗅到了什么?这是二氧化硫的什么性质?这个性质有什么用处呢?使品红褪色的物质一定是二氧化硫吗?能使有色物质褪色的物质还有那些?它们的原理一样吗?等等。利用相关问题的引导分析,让学生对看到的实验现象在大脑中有一个再现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认识和再认识的过程。这一章列举了五个演示实验,通过对这些实验的仔细观察和认真分析,从而促使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五 把握方向,加强探究

化学源于生活,最终仍要应用于生产生活。这就决定学习元素化合物要站在生活的背景,站在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社会发展的背景下这样的一种内容取向。因此课程在讲述这些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并不是孤立的写这些元素的,而是考虑这些元素及其化合物对环境的影响,这些非金属元素与材料的关系等。也就明确了大纲对元素化合物教学的取向性。因此,教学中我们更应注意把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如讲Cl2性质时结合探究Ca(ClO)2的性质;讲SO2时结合探究酸雨的形成及危害;讲铝及其化合物时结合胃舒平药片成分的探究;讲污水处理时结合身边污水处理的探究;讲铁的+2价与+3价间转化时结合补铁剂中铁元素存在的形式展开探究;讲碳族元素时联系未来材料的探究等等。通过丰富的生活知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既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加强了化学理论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

分析元素化合物教学的特点

元素化合物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历年高考中考查的重点内容之

一。因此,这一部分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我认为元素化合物部分有以下几个特点,抓住这些会使教学事半功倍。

一抓住各族代表元素,再推而广之

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多而杂,但同主族元素的性质是相似的。所以认识元素化合物可以从各主族代表元素入手,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抓住各主族的代表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然后再推而广之。这会使杂乱的化合物知识有规律可循,我们教学也会事半功倍。例如,了解卤族时,抓住其代表元素Cl元素的单质的化学性质,用它的化学性质就可以推知其余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Cl2的化学性质有四个:1 与金属的反应 2 与非金属的反应 3 与水的反应 4 与碱的反应。这就使得其余卤素单质的性质一目了然。虽然它们与某些金属,与某些非金属,与水的反应,以及与某些碱的反应教材中未涉及,但仍然能够根据元素的性质推知。例如,对于教材中未列出的Br2的化学性质,我们利用同主族元素的相似性可知,它可以与金属反应;可以与非金属反应;可以与水反应;也可以与碱反应等。

二抓特殊性质,记特殊物质

虽然同主族元素的性质相似之处很多,但如果只有相似没有特殊,就不能区别了。因此既要记住同主族元素相似的性质,又要抓住各族元素的特殊性质。这就要区分清楚那些是与众不同的“殊”性。例如:卤族元素一章中认识卤素单质与水反应时,F2就不同.2F2+2H2O=4HF+O2此反应就不同于

X2+H2O=HX+HXO(X→Cl、Br、I)主要区别在于F2在反应中置换了水中的氧。水是还原剂,而在后者水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再比如,I2使淀粉变蓝,其余卤素的单质无此特性;AgF无感光性,AgCl、AgBr、AgI都有感光性。通过这些特殊性质的了解使得本章知识丰富、圆满。

三善于比较分析,掌握知识的规律

对比是科学研究工作者常用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教材在了解认识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多处采用对比的方法。教学中如果多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会使各主族元素的性质及化合物的性质由于结构的相似而体现相似的性质,又由于结构的差异而体现了性质的递变性这一规律一目了然,也使杂乱的化合物知识变得系统化、规律化。这样降低了记忆的复杂性,提高了记忆的效率,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在认识各主族元素单质的物理性质时,通过对比很容易使学生掌握他们的颜色、密度、熔点、沸点等变化规律。另外,对于氧族元素性质的了解中,我们通过许多比较。如CO2与SO2比较,O2和O3比较,H2O2与H2O比较,SO2、Cl2与Na2O2的漂白性的比较,更多地了解氧族元素的性质。又如碱金属,在其单质与水的反应中,X+2H2O=2XOH+H2↑(X→Li、Na、K、Pb、Cs)按顺序,反应由难到易,说明它们的金属性依次増强。通过各类的比较,既丰富了各族元素的性质,又加深了对他们性质的理解。

四观察要仔细,分析要深刻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认识,教材中大多数通过对图表的观察与分析,物质颜色,状态,演示实验的观察与分析得出结论。只有观察仔细了,记忆才会深刻。例如:氧族元素的性质认识中,教材列举O、S、Se、Te原子半径示意图,单质的物理性质,氢化物的比较,氧化物的比较,都给我们提供了观察、分析的素材。通过观察,分析,加深对其性质的理解和记忆。其实,教材对各主族元素的认识中都列举了这样的表格。其次,教材中也列举出了许多演示实验。如氧族元素中就列举出 1 观察二氧化硫溶于水的实验。通过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认识了二氧化硫的那些物理性质?想到了什么?实验室中二氧化硫是如何收集的?能否用它来做喷泉实验?如何证明二氧化硫溶于水发生化学变化?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使我们对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有更深的认识。2 观察二氧化硫漂白品红溶液的实验,要求了解二氧化硫的漂白性。观察这个实验你先看到了什么?加热后又看到了什么?同时嗅到了什么?这是二氧化硫的什么性质?这个性质有什么用处呢?使品红褪色的物质一定是二氧化硫吗?能使有色物质褪色的物质还有那些?它们的原理一样吗?等等。利用相关问题的引导分析,让学生对看到的实验现象在大脑中有一个再现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认识和再认识的过程。这一章列举了五个演示实验,通过对这些实验的仔细观察和认真分析,从而促使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五 把握方向,加强探究

初中元素化合物的教学 篇6

1. 问题引领, 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

美国1995年发布的首部《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科学”的理解是:科学并不是“记住某些条文”;科学是一种“探究”的过程。知识成为课程的条件就是学生的参与, 只有学生以某种形式与知识发生了相互作用 (而非单向地接受) , 课程才真正存在。

新课程中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产生的, 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 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建构的过程将成为实施新课改的必要条件。化学学科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太多了, 过去教师常常局限于实验探究, 事实上只要教师勤于思考, 创设条件, 可以挖掘出很多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质疑、实验并结合已有知识经验自主探究。

如“盐类的水解”中, 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 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

【观看图片或影视片段】消防员手持灭火器扑灭火灾的片段。

【投影】泡沫灭火器的构造幻灯片

【模型展示】实验室简易灭火器。讲解内、外两个容器内分别盛放的是Al2 (SO4) 3 (aq) 和NaHCO3 (aq) 。

【教师演示】简易泡沫灭火器灭火实验

【设置问题】

大量的泡沫说明有气体产生, 那么气体是什么?白色浑浊说明有沉淀产生, 那么白色沉淀又是什么?

【追问】CO2气体及白色沉淀的产生说明Al2 (SO4) 3 (aq) 和NaHCO3 (aq) 混合后发生了反应, 那么两种盐溶液混合后是怎样进行反应的?

这种情境的设置不仅针对学生发展的现有水平, 更重要的是还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情况。既便于提出当前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 又蕴涵着与当前问题相关、能引发进一步学习的问题。

【引出本节问题】当Al2 (SO4) 3 (aq) 和NaHCO3 (aq) 混合后, 溶液中可能存在哪些离子?这些离子的存在, 又是如何产生CO2气体及白色沉淀的?

通过板书推导, 得出盐溶液中的Al3+和HCO3-分别与水中OH-、H+结合, 破坏并促进了水的电离平衡, 从而生成CO2↑和Al (OH) 3↓, 使反应得以充分进行。

【思考】当溶液中存在弱酸根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时, 会对水的电离平衡有所破坏并促进水的电离。

【实验探究】分组测定盐溶液的PH:NaCl、CH3CO O Na、Na2CO3、NaHCO3、Al Cl3、NH4Cl。

【内容总结】 (1) 水解的定义、实质。 (2) 水解的规律。

课例中通过问题引领, 合理预测、讨论与推理, 实验验证, 做出合理的解释, 得出探究的结论, 使学生亲历探究过程, 体验知识的学习过程。

在传统的教学中, 学生们的回答多是对一些已有事实的“陈述”, 而没有机会抓住那些感兴趣的、激发智力和能力的创新问题, 更谈不上再生问题。面对新课程, 我们必须让问题激活课堂、激活学生。当然, 从教师设疑逐步走向学生设疑, 我们的教学也就显现出它巨大的功能。

2. 实验探究, 让学生完成知识的自主构建

多年来, 高中化学课程和教材, 其指导思想和内容呈现方式各有特点, 但似乎都将“通过实验学化学”作为共同追求的一条线索。无论是学习原理的课程, 还是偏重生活的课程, 化学实验都是学习的重点内容。从化学实验的设计到问题的解决, 融入了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面对新课改, 如果说, “照方抓药”的实验还在苟延残喘, 那么新课程中, 这样的实验将大大被探究性实验所取代。

被奉为信条的美国谚语是:“告诉我, 我会忘记;做给我看, 我会记得;让我亲做, 我才懂得。”这说明亲身体验在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内容, 重新设计, 优化结构, 适当增加实验, 尽量让学生多层次、全方位地去认识化学原理。即使是复习课, 放弃现在的教师归纳总结和学生题海训练, 而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新的情境下重组实验, 并大胆质疑, 以问题为导向, 进行实验探究, 将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当然, 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提高。

如硫酸性质的教学可以在实验室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提供药品:CuSO4·5H2O晶体、水、纸片、CuO粉末、浓盐酸、Na2CO3溶液、Fe、石蕊试液、点滴板、玻璃棒、胶头滴管、酒精灯、试管等。

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 根据提供的药品和仪器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研究稀硫酸和浓硫酸的性质。

教学中以下问题在讨论中层层递进。

(1) 为什么CuO粉末与浓硫酸没有明显的反应现象?而CuO与稀硫酸反应却出现蓝色?

(2) 为什么Na2CO3溶液与浓硫酸的反应比稀硫酸反应快?

(3) 常温下, 用Cu片、Fe片可以鉴别浓硫酸和稀硫酸吗?

(4) 鉴别浓、稀硫酸可以采取哪些方法?

在问题的情境中, 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 学生获得了知识的自主建构。

3.“望文生义”, 让学生有序存储物质的化学性质

对于元素化合物的学习, 学生往往感觉纷繁复杂, 物质的性质让人望而却步;而测试题变化多端, 陷阱重重, 常常让学生产生挫败感, 大大影响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是由于学生不善于储存、联想、加工知识, 因而不能使知识有序化, 所以也不能有效地提取知识。

所以在元素化合物的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学会盘点知识, 激活知识。事实上, 每种化学物质都有一定的归属, 即属于金属单质或非金属单质, 碱性氧化物或酸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 酸、碱、盐, 等等。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 应该让学生清楚事实上每种物质都是在一定的知识体系中, 并具有一定的反应规律。

引导学生分析物质性质“三部曲”, 一从属类看共性, 二从化合价看氧化性、还原性, 三从个性看特殊性。

如面对二氧化硫, 首先应该通过“望文生义”, 慧眼识出二氧化硫是一种酸性氧化物, 从而具有酸性氧化物的共性。即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二氧化硫能与碱反应、二氧化硫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二氧化硫能与某些含氧酸盐反应。进一步分析二氧化硫中硫为+4价, 处于化合价可升可降的位置, 判断其既具有氧化性, 又具有还原性。最后再从特殊性认识二氧化硫的漂白性。这样的引导, 使学生通过有序思维梳理每种物质的化学性质, 从而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 而是主动建构生成。而这种建构, 是从已知推未知, 用原有的化学知识作为武器来学习新知识, 并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

4. 展开联想, 让学生有效地记忆化学方程式

学生在学习中常常是死记硬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即使记住了化学方程式, 也让其束之高阁, 不知道如何应用;事实上每个化学方程式都蕴含化学“史实”, 并不是抽象符号的堆砌, 它原本是有血有肉的。所以, 在教学中, 要让学生给每个化学方程式赋予生命意义, 即让每个化学方程式“张口说话”。从而使化学性质“生动活泼”。

这样, 每个化学方程式不再是孤立的, 死板的。每个化学方程式都在诉说其性质、实验、鉴别等等。这样的化学学习变成了一个有滋有味的学习过程。

5. 指导学法, 让学生在“学会”中“会学”

英国哲学家、科学家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被人们推崇为至理名言。在新的课改中, 是否应该说“学习就是力量”?借助新课改让学生真正改变学习方式的任务将落在我们的肩上。长期以来, 学生陷于被动学习而不自知, 甚至在教师的主导之下, 积极充当配角。在新课程中, 我们一定要通过引导、指导、贯穿、示范, 让学生灵活整合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如自主学习、框架学习、网络学习、暗示学习、对比学习等, 同时让学生学会相应的获取信息的意识、观念、方法、手段和技巧, 并在学会学习中助长情感、态度方面的生长点。

可以针对不同任务设计有效的指导策略, 通过支持学生反思、调整学习过程, 形成学生的学习策略。

记忆规律安排好阶段复习等等。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最大障碍是记忆问题。在教学中要通过示范指导学生按照联想法、拟人法、网络法、对比法等对所学知识加以理解记忆, 并使学生学会能够在尽可能多样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东西, 使普遍的知识规律化、有序化, 零碎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在元素化合物的教学中, 要运用实验现象、模型、图表、文字描述为学生提供物质组成、结构与性质变化的信息, 要帮助学生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联系、运用存储的知识, 通过分析、综合和必要的推理、论证, 获得新知。从某种角度看, 元素化合物的教学重点, 不在于详尽系统地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 而在于能否帮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以及自然界、生产和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 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 提高对这些感性知识进行初步加工和记忆的能力, 从而完成知识的构建, 使知识真正纳入学生的学习体系中。

学习方法的指导, 包括如何自学、如何看书、如何

摘要: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 可以通过思考、实验、联想、发现等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将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在这里教师还是主导, 在引导的过程中, 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从而使之自主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困惑 篇7

关键词: 新课标 元素及其化合物 教学方法 困惑

元素及其化合物是必修1的三大重点内容之一,新课程改革后这部分内容成了老师教学的一大困惑。教学过程中老师普遍认为费时费力教授这部分内容却不能有好的收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为内容繁琐难于记忆,学起来简单应用很难,究其原因我认为新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有以下特点:一是元素及其化合物内容安排集中,容量多,高一课时紧张,很难消化所学知识。二是结构决定性质,旧教材强调性质决定用途,而新课程编排中元素及其化合物放在物质结构这部分内容的后面,弱化了按照元素自然族学习知识的方法,学生学习过程完全依赖于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者是实验的探究,感性部分较多,遇到问题缺乏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在联系的理解,导致学生根基不牢,没有找到解题的基本思路。如何学好元素及其化合物呢?

一、知道素化合物内容在必修1中的组织和呈现,知道课程标准对其的要求

过去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是用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模式,一个主族一个主族学习,条理清,学起来虽然简单掌握非常快但对于知识的理解处理能力不能得到提高,新课标教材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主体,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以实验为主探究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强化物质的分类意识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新教材和旧教材相比更加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要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问题探究分析的能力。

二、按照新课标要求转变角色,改变教法

新课程教育理念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必要资料和他人帮助而自主获得知识的过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给学生教化学,不如教学生如何学化学。新教材元素及其化合物主要涉及的金属及其化合物有钠、铝、铁,非金属有硅、氯、硫等,内容上虽然有所减少但是更加精炼,对老师的教学质量要求更高,教师如果采用旧模式教授,由于方法单一必然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学生一味地对重要知识死记硬背,不经过深思熟虑,不经过大脑加工,注重表面形式,对知识应用的能力不强而且很容易遗忘。在新课改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情设置不同的专题,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具体的教学策略

1.复习旧知识(初中教材),做好初高中知识衔接。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不是控制者,扎实的功底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基础,初中知识和高中知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步入高中前应对初中教材进行系统复习,初中学习的氧元素和碳元素及其化合物对高中的硫和硅的学习必将起到过渡作用,教师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可以采用创设情境和对比的方法,使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学习新知识,并且对于整个教材体系有系统认识。

2.紧抓课本,捕捉重要信息。

新教材内容丰富,除了设有大量图片外,还有“思考与交流”、“学与问”、“科学探究”、“科学视野”、“实践活动”、“整理与归纳”等学习栏目,这些内容的设置意味着学生的学习一是内容广,二是角度宽,教师应充分认识并挖掘各个部分的作用,从不同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利用这些信息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展开探究式学习。

3.充分利用实验教学带来的效果。

化学是实验科学,实验带给学生的是最直观最真实的事实。元素及其化合物内容多学生记忆难度大,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探究,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完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实验验证—结果分析”的科学分析方法,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理科的兴趣和热情。

4.从元素的角度来认识物质。

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是因为涉及的物质种类多,神不散是因为物质的性质是由组成元素和结构决定的。如果不从结构的角度讲解物质的性质,学生学习起来就难以理解印象不深,如何适应新教材改编?根据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加强从元素角度认识物质及其转化可以将复杂的点连成线,例如非金属中硫化氢—单质硫—二氧化硫—硫酸的学习,我们便可以从元素的价态变化将所学的这些物质的转化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加以整理,金属中铁—氯化亚铁—氯化铁的学习也可以从0价的铁到+2铁再到+3铁的转化进行整理,这样不仅掌握了物质的性质,而且复习了氧化还原反应。不仅掌握了元素及其化合物,更理解了理论。

总之,新课程对这部分知识的改编体现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社会价值,体现了化学源于生活,服务生活的理念,仍然是高考的重点知识。元素及其化合物是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载体,也是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实际运用,是高中化学学习的重点之一。教师应对每节课及时反思,不断积累知识,多与其他教师交流,增强课堂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化学必修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初中元素化合物的教学 篇8

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总括句:为了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突出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在讲授过程中我既要做到精讲精练,又要放手引导学生参与尝试和讨论,展开思维活动。因此本节课力争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听讲式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索发现式学习,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设计。

首先,我谈一下我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是人教版教材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1节内容。《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这一节,首先在节的引言中,明确指出自然界的生物体中的元素是生物有选择地从无机自然界中获得的,没有一种元素是细胞特有的。但细胞与非生物相比,各元素的含量又大不相同。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和差异性。这部分内容较为浅显,但是结论非常重要,对于学生了解生物的物质性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老师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学习这一节课之前已经知道了细胞是生命生命体的基本单位,这为这一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是学生的知识面有限,生活阅历较浅、对重难点的知识不熟悉,不了解,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生物知识并提高生物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知道为什么碳元素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

2、能力目标:

(1)学生通过检验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学得本实验的实验方法。

(2)通过对C元素的分析,说明有机化合物形成的可能性及必然性,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组成细胞中的元素的百分比的分析,通过对不同化合物的质量分数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同生命的物质性;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教学难点:

1.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讲述法、小组讨论法、PPT演示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首先是导入新课环节。

1、导入新课:(3—5分钟)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细胞对于生命体来说意义非常重大,地球上的环境千变万化,但都是有一定的物质组成,比如地壳表面的水、岩石以及空气,那么这些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呢?生物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这些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那么这些生物又由哪些元素组成?

2、讲授新课(30分钟)

在导入新课之后,便是新课教学环节,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组成细胞的元素:概述组成生命的元素。结合P17两个饼形,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大量元素(C、H、O、N、P、S、K、Ca、Mg)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某些元素的作用;微量元素

(缺锌导致DNA复制和RNA合成不能正常进行,胰岛素里有两个锌;缺铁会贫血;碘、硒甲状腺激素不可少)。提出问题:在两个统计图中显示出那些元素的含量是最大的?可以简单解释一下碳在生命物质中的地位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指导学生完成讨论题

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以问题引导:你的实验材料选择了什么?你预测你的实验材料含有什么有机物比较多?你选择的试验仪器和试剂是什么?

3、巩固提高(3—5分钟)

幻灯片展示本课的要点: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是什么(C、H、O、N);组成细胞重要化合物(无机物、有机物);检测糖类等物质的方法(包括试剂、操作、反应结果)

4、小结作业

在上完整节课的所有内容以后,我会带领着学生跟着我一起来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对于重点的部分,我会再次强调。小结之后,我会布置练习上面的两道题作为本节课的课后作业,第一题为选作题,第二题为必做题。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合适的题目进行巩固。体现因材施教的新课改理念。

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七、板书设计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说课稿

一、组成细胞的元素

二、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三、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上一篇:百万英镑小学读后感500字下一篇:《曹刿论战》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