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和对策

2024-08-26

论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和对策(通用8篇)

论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和对策 篇1

张庆松

最近据报道,欧盟官员曾宣布,中国将会在今年夏季加入国际贸易组织。随着加入WTO的时间接近,中国走向经济全球化的决策已经成为定论。因此,人们讨论和研究的重点也将由中国是否和何时加入WTO,转向经济全球化的具体弊端以及应该采取的对策。本文就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和对策,提出一些看法。全文共12500字。

一、WTO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曾几何时,人们还在担心中国会不会重走计划经济的老路,改革开放政策会不会倒退。自从中国政府决定加入WTO以后,这种忧虑已经烟消云散。中国政府加入WTO的努力表明了,改革开放将不会再倒退。人们(特别是关心中国的人),反而开始担心中国的经济开放是否已经走得太快了。过去一两年里,有一些文章指出WTO将会对中国产生巨大的冲击。因此他们主张,中国应该暂缓加入。但是也有一些人认为,WTO对中国是利大于弊,所以应该加入,而且要快加入。就在这两派激烈争论的时候,中国的WTO谈判仍在继续而且即将成功,真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就出现了一个理论落后于决策的局面,也就是说,海外的一些评论家们的眼光是落后于形势发展的。中国政府决定加入WTO,必定有自己的道理。从中国经济近些年的表现看,中国政府领导人对经济大形势的分析观察能力和把握控制能力是可以令人信任的。所以,应该相信,中国加入WTO的决策是经过分析并判定WTO是利大于弊的。在这种情况下,再讨论WTO该不该加入的问题就已经落后于形势,是浪费时间。

反对WTO论者的缺点就是光看到WTO会带来的冲击,但是却没有看到WTO是改革开放政策的继续,是改革开放政策迈上的一个新台阶,而且从长远来说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必经途径。WTO将会把中国经济带向全球化,而经济全球化是发展经济必须的道

路。从发展的角度看,WTO利益再多,冲击再大,其影响力也不过十多年而已。经济全球化才是未来更长远的目标,因此具有更大的意义。WTO只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一小步。而经济全球化这一趋势才会是中国将来长久面对的冲击和挑战。

智者高瞻远瞩。理论研究也要超前才能形成指导性作用。既然中国政府已经做出加入WTO的决策,那么理论研究就应该超越是否加入的层次,而应该进行超前性的研究。这样的研究就应该把WTO的冲击以及对策,作为要解决的主要目标。如果要把研究推展到更超前,更远的范围,就应该把视野超越WTO这十多年内的冲击,而以“经济全球化”这一影响中国未来几十年的趋势作为研究对象。也就是说,对WTO的研究应该放在经济全球化这一大题目下进行。

实际上,人们对WTO的担心还是源自对“经济全球化”的担心。由于对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的疑虑,反感和敌视,才使得一些人对中国经济全球化这一趋势存有担心,怀疑和恐惧。只有当人们对经济全球化这一经济远景建立信心和信任后,像WTO这样的短期问题才不会造成太大的抵制或混乱。

所以,本文要探讨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利弊,以及中国可能采取的对策。

二、中国学者的关注

经济全球化的弊端,中国学者已经有了较为正确的认识。新加坡《联合早报》近日转载香港《信报》题为“中国学者应对‘经济全球化’新观点”的文章,详细地列举了中国学者对经济全球化”的批评和疑虑。现把其中的一些主要观点摘要如下:

中共中央理论权威刊物《求是》半月刊今年第一期在署名“本刊课题组”的文章中,提出“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剥削的全球化”的新观点。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趋势,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的产物。特别是在20世纪8、90年代之交,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为资本的进一步国际化消除了壁垒的情况下,经济

全球化迅速发展成为一种举世瞩目的汹涌潮流。

截至1999年年底,全世界有六万多家跨国公司,其对外投资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控制了世界生产的40%,国际贸易的50%至60%,国际直接投资的90%以上。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以美国为首的国际资本主义通过不平等交换,把广大发展中国家变成它们廉价资源的供应站、获取高额利润的投资对象和推销剩余产品的市场。正所谓“资本流遍世界,利润流向西方”。

随着这一进程的发展,南北发展差距愈来愈大。北方发达国家富者愈富,南方发展中国家贫者愈贫。全世界有13亿人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下,日平均生活费不足1美元。发达国家拥有全球生产总值的86%和出口市场份额的82%,而占世界人口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仅分别拥有14%和18%。有关统计资料显示,40年前,全世界最富的人口和最穷的人均收入,是30比1,而今已上升到74比1;20年前,联合国成员国中最不发展国家仅20有余,而今却增加到48个。

学者们还指出,尤其美国总是千方百计遏制中国经济发展。中国至今未能加入世贸,都与虽同意中国入世却仍在背后作梗的美国有关。是以不能盲目乐观。与利相比,弊的方面亦即挑战的情形显得更为复杂。国际资本主义在输出资本的同时,从来没有忘记和放弃对社会主义国家尤其中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诸如在经济、科技“援助”中附加政治条件,通过基金会之类的“民间组织”收买和培植颠覆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敌对分子,输出资本时附带兜售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等等。

中国的年轻经济学者指出,这就是以经济全球化推动政治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球化,又以政治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球化来保障经济全球化。这种国际资本主义主导经济的战略,对发展中的中国构成严重威胁。

三、应付挑战,趋利避害

在列出上述弊端的同时,上述文章也透露出了中国学者在这个问题上体现出了辩证的思维方式和积极进取的态度。这是令人可喜的现象。

文章指出,中国年轻的经济学者认为,诚然入世对中国有负面影响,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整体联系日趋紧密。中国应当权衡入世的利弊,以便趋利避害。中国入世,有利于吸引外资,扩大对外贸易,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例如对外经济贸易方面,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已经使它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99年中国出口总额达3606亿3000万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4%。近年来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额中,靠外贸拉动的部分约占两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每年占四分之一左右的增长是靠外贸实现的。(这一部分并不完全准确,去年的增长基本是靠内需拉动。外贸的拉动效应微乎其微)。

这些年青学者指出,对经济全球化既不能回避也不能盲从;既不能全面拒斥,也不宜全面迎合。也就是说,既不能说经济全球化为洪水猛兽,也不要随波逐流,去“傍美国这个大款”。中国虽然落后,但经过五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已经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发展经济,抵御各种风险的物质技术基础已经比较雄厚。中国虽然落后,但具有一百多年反对外来侵略、五十多年自立自强、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这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历史前提和现实基础。这就决定中国在全球经济化的浪潮中可以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掌握发展主动权。

年轻经济学者指出,既不回避也不盲从,以豪迈的姿态勇敢地杀入经济全球化大潮,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相信中国这个历史悠久,潜力无穷的泱泱大国,既能吸纳百川,又能化掉一切污泥浊水。

这些年青学者的思路是对的,态度也是正确的。经济全球化既然是未来的必然趋势,那么因为困难和挑战就退缩不前是不正确的态度。勇敢地面对挑战,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用高明的方法来趋利避害,这才是正确的指导方针。

四、需要深层次分析

要想避害,首先就必须要清楚地了解什么是“害”。经济全球化既是机会,也到处布满了陷阱。一不留神,就会掉入陷阱。而一旦发生重大的错误,可能就会对经济造成严重的伤害。所以,中国的决策者们需要了解经济全球化在哪里和有什么样的陷阱。只有有了一个清楚的“地图”,描绘出了陷阱的所在,才能够事先采取对策,予以避免。中国有那么多学者,只要好好地组织,对这样的问题应该是能够研究的很透彻的。

从上述文章看,中国国内学者对经济全球化弊端有了一些认识,但是还非常不完全,对一些关系还不是分析得很清楚。所以,有必要对经济全球化的弊端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从上面文章中可以归纳出,中国学者对经济全球化的弊端认识是这样的一段话:“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以美国为首的国际资本主义通过不平等交换,把广大发展中国家变成它们廉价资源的供应站、获取高额利润的投资对象和推销剩余产品的市场。正所谓“资本流遍世界,利润流向西方”。这就是以经济全球化推动政治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球化,又以政治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球化来保障经济全球化。这种国际资本主义主导经济的战略,对发展中的中国构成严重威胁。”

总起来说,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最根本的威胁就是“不平等交换”使得发展中国家沦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廉价资源供应站和剩余产品的市场。而所谓的政治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球化只是用来保障经济全球化的。

笔者认为,这种对经济全球化弊端的分析不够全面,不够深入。经济全球化的弊端还远远不止于此,而且政治和意识在经济全球化中起得也绝对不仅仅是“保障经济全球化”的功能。仅仅从逻辑分析的角度来看,上述的结论也是不够严密。也就是说,论点的各个组织部份之间还没有形成有机的联系,仔细分析之下,就会遭到质疑。

比如,说资本向全球的扩张会损害不发达国家如中国的利益,这一点如果进行单独地分析就会产生问题。如果资本的扩张和输入是不利于不发达国家,那么为什么各国还千方百计地要吸引“外资”呢?说先进的技术导致不平等交换,从而损害了不发达国家的利益,也有问题。辩解的人就可以回答说,经济全球化是自由地进行的。科技不发达的国家可以通过加快科技的发展来改变这种局面,市场是通过竞争得来的。而且科技产品向不发达国家推销,也使得那里的人民可以接触世界的先进科技。所以,从这两个方面看,经济全球化是同样有利于不发达国家的。既然如此,那么政治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球化只是用来保障经济全球化,有什么错呢?又怎么会损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呢?

所以,对经济全球化的弊端还应该进行更完整,更精密的分析。比如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伤害仅仅是“不平等交换吗”?政治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球化真的只是用来保障经济全球化吗?这后一种观点尤其值得讨论。它未免太过乐观,不符合历史事实。对这个问题如果不看清楚的话,后果是危险的。因此,必须要对经济全球化可能出现的每一种弊端进行认真地分析。是弊端还是挑战,是害还是利,往往也由对应者的思维和策略而互相转化。

五、科技剪刀差不足为惧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学者把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弊端确定为“不平等交换”。这种不平等交换实际上就是一种剪刀差。过去人们用过工农剪刀差的说法,现在也可以用“科技剪刀差”来描述南北的“不平等交换”。

在这种科技剪刀差经济体制下,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从发展中国家输入低廉的原材料,经过高科技加工后,再返销给不发达国家,从而赚取高额利润。形成“资本流遍世界,利润流向西方”。发展中国家卖出的是低价原料,但买入的却是高价的科技产品。所以发展中国家是越来越穷,而北方发达国家富者愈富。南北发展差距愈来

愈大。最近几年,发展中国家对这种状态表达出非常强的反感。世贸组织新一轮谈判也进程缓慢。反对全球化的声浪也日益高涨。

可是,这种不平等交换不见得会是将来最大的冲击和威胁。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中国也因为这种不平等交换而吃过亏。比如,中国的出口都是靠的劳力密集性工业,赚取的利润微薄。而发达国家的公司赚取了大量的利润。所以,中国的货币含金量小。比如,中国的军费养几百万兵员没有问题,但是购买高科技武器上就显得力不从心。这是因为,中国的税收对高科技产品的购买力小。

尽管如此,中国的廉价劳力和广大市场却同时也吸引了海外的大量投资。这些投资使得中国的制造业也迅速成长,使得中国有成为世界制造工厂的趋势。所以,这种不平等交换从效果上来说,并没有损害中国的利益。它不平等,但是是历史和现实环境所决定的。因此,在特定的环境下就是合理的。

但这不等于说,这种不平等交换可以继续下去。从中国的经济战略角度来看,这种不平等是不能允许永久存在的。而打破这种不平等的方法就是大力发展科技创新,提高中国的科技研究发展能力,提高中国的工艺水平,提高中国产品的高科技份量。为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为了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为了继续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了增强中国的科技自主能力,为了提高中国的国防能力,发展高科技是必经之道。

在这个领域,中国是不必担心的。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不一样,中国具有发展高科技所需要的一切条件。资金不是问题,中国的储蓄率是最高的国家之一。人才不是问题,中国人聪明肯干,每年培养的大学生达数百万人。市场不是问题,中国的13亿人口已经是全球的五分之一。有了这些要素,还怕科技水平提高不了?

现在中国的科技发展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这是事实。但是这有很久的历史原因。从短期来观察,中国过去计划经济下的科研模式存在许多问题。但是,中国已经走上了市场经

济这一条正确的道路,而且正在由计划经济下的科研模式向市场经济下的模式转变。实际上,中国近年对经济和科研的发展已经基本上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和方向。要素具备,方法正确,假以时日,中国的科研水平肯定可以领先世界。

在这个领域里,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中国科研水平的进步。某些西方发达国家为了阻碍中国的发展,对中国实行高科技禁运。但是,事实表明,这并没有阻挡中国科研水平的进步。而且将来也阻挡不了。这些国家最后会发现,吃亏的是禁运者自己。中国最大的优势是市场。只要保住了自己的市场,自己的科研队伍就有了发展和发挥的余地。市场对科研的重要性是非常明显的。比如以色列造军火,但是美国不让卖,那军火就销不出去。没有市场,科技再先进都没有用,因为产生不了经济效益,就不能够产生资金积累循环效应,科研就会失去动力。中国就不一样。政府可以通过各种合理手段来保住自己的市场。哪怕不外销,只要保住自己的市场,就是全球五分之一的销售额,就能够最起码在世界上占有立足之地。

所以,在高科技领域,中国未来要考虑的不仅是如何发展高科技,和发展什么高科技,也要考虑如何通过合理的方法来为自己的高科技公司保证市场。在这方面可以采用的方式很多,比如反垄断,反倾销,外国公司本土化,产地要求,以世界五分之一的市场为依托建立中国自己独特的标准体系(外国公司的产品必须要改造才能符合中国的要求),等等。

即使在某些科技领域内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那也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中国过去20多年来,采用了以市场换科技的方法,今后还能够使用。而且,在个别技术领域内的落后,不会对整个国家经济体系产生冲击。因此,“不平等交换”的问题对一些小国家会有麻烦,但是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就不会是大问题。中国应该,而且有充分的条件和能力,在科研水平上迎头赶上,消除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剪刀差”。

六、国际资本是水,载舟也覆舟

与“科技剪刀差”相比较,国际资本的流动才是真正值得让人担心的。古人说,民心似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国际资本也是水,既能载舟,也能覆舟。而且国际资本特别容易见风起浪,一不留神就容易翻船。所以,中国要经济全球化,就必须对国际资本的特性加以研究并予以防范。这就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金融风险问题。由于篇幅关系,这里只能举一些主要的问题。

国际资本有多种形式,因此其特征和性质也很不同。所以,对国际资本不能一概而论。那种二元思维论所导致的国际资本好还是不好的问题是不符合现实社会的,也不是正确的思路。从功能上看,国际资本有各种表现形式,所以对一个国家的影响也会很不一样。即使是同一种资本,也会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而且这两方面会互相转化。

正是因为国际资本存在着这样一种集好坏于一身的特性,所以就出现上面提到的一个矛盾。一方面,国际资本是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拓展市场的推动力,是“不平等交换”导致南北差距的肇事者。那么发展中国家应该会反对国际资本。另一方面,从社会现实观察,发展中国家却是在千方百计争取国际资本的流入,尽管一些国家曾经被国际资本整得吃尽了苦头。由于这种矛盾关系的存在,发展中国家就对国际资本出现欲迎还拒,既希望,又恐惧的两难态度。

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不是没有办法的。首先要把国际资本分一下类。一种是长期资本,另一种是短期资本。长期资本是低流动性资本,而短期资本是高流动性资本。从对发展中国家接纳国际资本的经验看,中国将来还是应该继续吸引长期资本,严控国际短期资本的流动。

中国过去20多年以来,一共吸收了3000多亿的国际资本(其中大部份来自台湾和香港等华人经济区)。至今为止,这些资本的输入的效果是正面的。它们提供了中国需要的发展资金,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生产力水平,而且更让人惊奇的是,还没有出现任何负

面效应。尽管外国公司如摩托罗拉,可口可乐等也通过这些资本赚了钱,但那是应得的。是理想的双方互赢的局面。

但是,在中国崛起前,亚洲的四小龙也曾经吸收过大量的国际资本,而且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也曾经有过外资大量涌入的热气腾腾的局面。但是,近一两年来却是大伤元气。自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亚洲的几条小龙还有马泰等国至今还没有恢复过来。这些国家没有中国那么幸运。究其根源,还是国际资本造的孽。近些年来,国际上出现对冲基金这一股怪异的资本力量,其特点是快速移动,大肆炒作,寻求短期获利。对冲基金利用各国的金融衍生工具为渠道,通过突然袭击的方式,造成短期的利差,然后获利了结。受到对冲基金攻击的国家,金融市场秩序混乱,人心不稳,外资大量流出,导致百业萧条,多年的经济发展成果毁于一旦。等到股市落底以后,外国资本又进场拣便宜货。这就是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最直接根源。

那么,为什么中国没有同亚洲一起陷入危机呢?这同中国的制度有关系。中国还没有向外国开放金融市场,所以国际资本无法冲击中国。而且,中国当时虽然吸收了1000多亿的国际资本,但是这些都是产业性的长期资本,无法在短期内流动的。所以,不会象其他亚洲国家那样容易受短期资本的冲击。长期资本要想抽出被投资国,往往不是获利了结,而是亏本了结。象日本,在80年代大举扩张,在美国买了大批房地产(属于长期资本),到了90年代后,日本陷入衰退,于是纷纷卖美国的房地产。美国的买家压低价钱,原来买进时一亿多的大楼,卖出时只要到3000多万。

由此分析,投资到产业部门的长期资本是有利于当地的稳定和发展的。而短期资本往往是冷面杀手,应该加以提防。对短期资本的提防应该成为经济全球化风险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政府应该采取的对策也很多,比如对金融衍生投资工具要慎重,这往往是国际炒家的攻击重点;加强对金融活动的监管,建立各种指标监控;控制企业对外短期借贷,采取措

施防止资金外流等等。美国经济学家大卫-科滋就指出过,经济全球化下防止资金外流是关健。在金融问题上,一定要求稳。

好的是,中国在这方面已经同国际资本炒家交过手,并取得成功。1998年香港一役,国际大炒手索罗斯大败亏输,元气大伤。国际对冲基金也收敛了很多。但是,以后的日子还很长,新的金融危机和挑战还会出现。也许哪一天会出现王罗斯,李罗斯。而且,对金融资本市场的许多业务也不能完全交给外国的公司。比如信用评级,公司上市,证卷业务,外汇买卖等等,不能掌握在外资手里。一定要实行以我为主,保护金融主权。另外,中国已经从香港引进了一些金融高手。这将会有助于中国未来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稳定。

七、经济全球化的政治风险

在解决金融风险问题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政治风险就上了台面。这种风险不但来源于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还有来自发达国家政治全球化的压力。中国的学者们认识到了,西方发达国家在推行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在推动政治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球化。但是他们把政治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球化的目的说成是为了“保障经济全球化”,这种看法并不全面。如果仅仅如此,那就不必担心了,因为中国已经决定要走向这个目标。但是,问题在于,政治全球化还有更复杂,更深层的动机。

毫无疑问,政治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球化将会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但是这并不是唯一的目标。经济全球化并不一定需要政治全球化来推动,更不需要保障。在不同政治制度下,经济全球化仍然是可以达成的。世贸组织成立运作已经很多年了,在现在的国际政治状况下,还不是运作正常?在这个世界上,同美国政治制度不一样的国家并不是只有中国,还有许多国家,它们同美国的贸易还不是正常往来?所以,经济全球化并不一定意味着各国的政治制度都要成为一个样。

事实上,一个模样的政治制度不见得是好事。多样化的制度才显得丰富多彩,才会形成

合作又竞争的局面。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当时,亚洲各国抵挡不住危机的袭击,货币纷纷贬职。中国就成了最后一道防线。中国一退,亚洲的局势将不堪设想。但是,中国坚持不让货币贬值,并且有效地做到了这个承诺。如果不是中国在宏观经济上实行有效的控制,那98年的危机肯定不会那么快就收场。

这个事例说明了,不一样也有不一样的好处。美国过去相信一元文化,到1960年代以后,才接受多元文化的思维。现代的美国人普遍承认多元文化是美国的活力和优势之一。但是,奇怪的是,美国的政治家们可以容忍国内的多元化,却容不得国际上的多元化。这种现象导致了一些观察家们认为,美国在国内推行民主,在国际上却实行“专制”。

而且,政治全球化是有选择性的,而不是全球一致性的。就拿西方发达国家来说吧,在这些国家内部本身也存在着不同的政治制度。许多国家至今还保留着中世纪遗留下来的皇权、王权和帝权,还在继续实行半封建半民主的君主立宪制。人们应该感到奇怪,既然发达国家要搞政治全球化,为什么不先在自身做起呢?为什么总是把矛头对准发展中国家,对他们吹毛求疵呢?特别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盟友里面,有些根本就是完全地道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但是却从来没有看到发达国家对这些盟友提出“政治全球化”的要求。这不是奇怪吗?

这种有选择性使用“政治全球化”的现象,只能令人对这个口号背后动机的怀疑。从历史经验看,这个口号也确实是常常被用来保持发达国家的经济优势的。在政治全球化的口号下,一些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反对势力和分离势力被跳动,被支持,甚至被武装。于是这些国家一个个发生**,从而导致经济危机,然后发达国家再以援助的方式进入,从而掌握经济主导权。也就是说,当经济竞争行不通时,政治手段就成了一个选择。而结果,就是南北差距的拉大。

对这样的政治风险,中国必须要有事先全面和仔细的考虑。不必害怕,也不能大意。只

要应对得当,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政治风险是完全可以化解的。在这方面,新加坡的经验很值得借鉴。

八、肥鸡论:经济全球化与国防安全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要求对国防安全的问题进行认真研究,重点是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经济建设同国防建设的关系如何摆正。最近发生的关于所谓“自废武功”的讨论,证明了这样一个工作的必要性。

之所以提出重新研究新经济同国防建设的关系,是因为现在中国国内有一种流行的但是不正确的看法,这就是“军备恐惧论”。军备恐惧论可以说是冷战的后遗症。这种观点认为,中国应该继续把经济建设放在第一位,只有经济发展了国家才能安全。而且,如果增加军备,一方面会排挤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就会刺激其他国家,导致“中国威胁论”,甚至引发军备竞赛。一旦被卷入军备竞赛,那就会重蹈前苏联的复辙,会拖垮中国的经济。按照这种观点,中国最好还是保持低姿态,甚至对那些可能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的事件也不要反应,任其自然,靠世界上道义的力量来保证中国的国家安全。

这种军备恐惧论强调经济发展的优先性,这是正确的。但是,它也有缺点,那就是把经济发展同军备发展完全对立起来,将两者之间的关系看成是完全互相排斥的。这就走到了与过去冷战时期唯军备论相对立的另一个极端--唯经济论。

唯经济论是19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的主导思想。邓小平提出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军备要服从于经济发展的大局。这在当时的形势下,是完全正确的。当时中国刚经过多年的政治**,经济生产能力落后。因此通过

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使得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但是,不要忘记,邓小平当年敢于压军备,重经济,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他准确地预见到了第三次世界大战暂时打不起来,中国会有20年的和平时间。正好可以用这段宝贵 的时间来暂时放慢军备建设,全力发展经济。请注意,他预测的是20年。

现在,20年已经过去了。放眼天下,看看中国,就可以发现,国际国内的形势都已经变化了。我们就需要面对新形势,提出将来的新方针。

看看国际形势,人们只能怀疑中国是否还会像过去那样,还有20年的和平时间。相信没有人敢做出这样的预测。笔者认为,按照目前的态势,中国能够有多长的和平时间,不是由经济多发达来决定,而是由中国的军事威慑力有多可靠来决定。中国的军事威慑力越强,中国能够得到和平建设的时间就越长。也就是说,由于周边安全形势的恶化,将会使得中国不得不采取军备与经济并重的战略。

周边形势的恶化是比较明了的。中国的台湾岛对大陆的敌意未改,台独的威胁还没有消除,台湾岛的军备也有向攻击性发展的倾向。南海问题,菲律宾狐假虎威,不断向大路挑衅。南亚有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核竞赛,东边,日本军国主义阴魂不散。更远处,还有强国虎视眈眈。另外还有分裂国土的势力在活动。可以说,如果不是中国近些年还明智地保持了相当的战略威慑力量,台独也不会像现在这样老实。

有人会说,经济都要全球化了,战争恐怕是不会发生了。这种对经济全球化的看法是太天真了。要知道,经济全球化并不会防止战争,甚至会成为引发战争的因素。比如,我们设想这样一种状况,某个国家经济发达,人民富有,但是军备松懈。而另一个国家,经济低迷,但是军备非常强大。那么会出现什么情况?必然的是经济发达但军备松弛的国家遭军备强大的国家入侵并因无力抵抗而灭亡。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经济全球化情况下也不例外。

在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间,也是如此。如果一个小公司经营良好,手中握有太多的现金,就会成为那些规模庞大,但因经营不善而缺乏现金的大企业垂涎的对象。后者于是采用各种手段来吞并这个小企业,企图得到它的现金。为此有时会采取恶性吞并的手段。这有个

名词叫“恶性收购”(hostile takeover)。每年这样的情况都会发生。

经济发达但是军备松弛的国家,要比经济落后但军备相对整齐的国家更危险。因为,在其他人的眼里,前者是垂手可得的肥鸡,后者是食之无味的鸡肋。

另外,也不能指望其他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会公平地竞争。公平竞争只有在一个国内市场中建立了法制权威后才有可能。但是,在现代国际关系中,现在还不存在这样的公正的权威。现代国际关系中只认强权。而强权会在自己面临不利的经济竞争形势时,采用非经济的手段来削弱对方,从而相对地增强自己的竞争力。现代国际资本的流动,往往受风险因素的影响。当一个国家军备不强,面临入侵的危险时,国际资本会快速逃离。到时候,不要动手,风声一紧,经济混乱马上就出现。这样的例子也是举不胜举。

所以,经济全球化更需要强大的国防,而不是松弛的军备。既不能成肥鸡,也不可当鸡肋。最好当刺猬,肥的流油,却又浑身带刺,无人敢碰。

九、经济建设与军备建设的辩证关系

军备恐惧论者除了忽视国际安全形势的变化之外,也犯了一个把增强军备同军备竞赛划等号的错误。他们以为,中国一旦增强军备,就会落进前苏联掉进的无止境军备竞赛的陷阱。但是,这个假设并不成立。

首先要了解,军备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前苏联实行的是全球争霸战略,因此谋求的是压倒性的军备优势。对方有1000枚导弹,苏联就把自己的加到1001枚或者更多,总要比对方多。这叫全面优势军备,至少是对等军备。

但是,中国谋求的只是国土安全,只要自保就可以了。中国不需要压倒性的或者对等的军备,而需要对应型的军备,完全视自己的需要和能力。不会陷入无休止的竞赛。由于中国这一有限的目标,所以就不需要全面性地发展,而是针对威胁者的弱点,使用中国“四两拨千斤”的高明智慧,发展不对称军备,倚重自己的一些撒手锏。这样的策略是斗智不

斗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中国古代典籍中以弱胜强的范例数不胜数,这些将有助于中国制定新的军备建设方针。

其次,经济体制也是不一样的。这一点,已经在联合早报发表的“中国如何应对导弹防御系统”一文和《时局评论周刊》第6期中阐述过,所以在此不再重复。

从正面的角度来考虑,适当的军备建设有利于提升科技水平。由于军备建设需要特别高精尖的武器研究,所以往往会刺激科研人员的求知欲,增强他们研究的方向感和责任感,也容易取得重大的突破。这将有利于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正如中国学者张召忠先生指出的,美国的NMD其实也有这个意图。

适当的军备建设提高武器研制和装备水平后,也会增加军备出口的机会。这一点不必多言。

适当的军备建设在增强国防能力后,也会导致民众和企业资本的安定感。这将有利于保持国内资金不外流,而且还有利于吸引外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当一个国家军备衰弱,导致外敌入侵或内部**的时候,资金就会外流,经济就会衰退。所以,只有强大的国防,才能为经济发展带来良好的安全环境。

那么,中国未来如何处理经济发展同军备建设的关系呢?下面提出一些原则性的方针。

第一、要明确自己的军备建设目标。也就是说,以国土安全为目的。

第二、确认适当程度的军备建设,以满足国土安全的需要。

第三、用巧,用智,四两拨千斤,不对称战略,以弱胜强。

第四、大力发展民用高科技公司,既能够提高武器装备的科技水平,也提高财政税收的科技购买力。

第五、通过军用科研和民用科研交叉研究的方式,使得军民双赢。

第六、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民营经济,使得经济发展产生自发动力。

第七、政企分开,使经济摆脱对政府的依赖。

论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和对策 篇2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创新,途径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部分, 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 贯穿于企业经营中的各个环节, 涵盖了筹资、投资、预算、分配等诸多环节。财务管理创新是指企业财务管理在实现了量的渐进积累之后, 由于相关因素的影响和改变, 实现了质的突变飞跃, 这一交替演进过程就是企业财务管理的继承和创新过程。财务管理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是企业融入知识经济竞争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必然选择。一方面,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成为财务管理的研究对象, 企业要树立知识经济理念, 重视知识资本, 将知识资本引入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内容之中, 实现知识资本与财务管理的紧密结合, 认识到知识资本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研究如何利用知识资本, 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与配置, 实现企业资本优化, 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经营国际化,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市场信息瞬息万变, 国际资本流动日益频繁, 企业财务管理创新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财务管理创新具有扩散、群聚、加速和更新效应, 科学技术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广泛运用, 率先进行财务管理创新的企业会获得短期超额利润, 迅速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 会带来众多企业的效仿, 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 财务管理创新为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和其他方面创新提供财力支持, 通过财务管理创新活动, 提高企业管理经营能力, 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整合,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来临, 更加凸显了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财务管理理念创新

财务管理理念创新是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财务管理人员要认识到财务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及时更新财务管理理念, 将财务管理创新理念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 通过财务管理创新活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树立知识化管理理念,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知识资本与物质资本结合在一起构成企业资本主体, 知识成为财务管理创新的关键因素, 应当将知识资本管理引入企业财务管理之中, 未来的财务管理是一种知识化管理;树立人本化理财理念, 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要求, 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依靠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人来完成, 充分挖掘和发挥人的潜能, 调动人的创造性、主体性和自觉性, 提升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能力, 做到以人为本, 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发挥人才在企业中的作用, 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及人际关系环境;树立风险防范理念, 知识经济时代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 信息交流日益频繁, 在瞬息万变的经营活动中, 资本流动不断加快, 客观上存在着发生各种风险的可能性, 要求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善于对未来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科学预测, 根据情况变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进行及时调整, 建立健全财务预警机制, 在收益与风险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尽可能降低风险, 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树立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理念,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原来相互竞争的企业开展合作的浪潮, 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合作, 实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联盟, 在市场划分、信息交流、技术合作以及利益分配等方面达成协调一致, 在合作中与竞争, 在竞争中发展, 共同开发市场, 实现“双赢”的市场格局。

二、财务管理目标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需要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创新。财务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 其目标必须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 与市场变化相吻合, 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财务管理目标是指企业进行财务活动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 是企业财务管理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所应达到的预期结果, 决定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方向, 是整个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世界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化过程中, 深刻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 使得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向高层次演化,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经历了“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等演变。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已经转向知识最大化, 从过去以物质资本筹资为主转向以知识资本筹资为主,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价值最大化与知识最大化并存, 知识最大化的财务目标不排斥企业价值最大化, 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与知识最大化相协调, 达到企业内部和外部利益双兼顾, 企业与社会融为一体, 使得企业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同时, 也能够实现社会责任目标, 达到企业经营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和谐统一。

三、财务管理内容创新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日益柔性化和科学化, 不断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拓宽了财务管理的范围, 改变了财务管理方式, 丰富了财务管理内容, 实现了财务管理创新。知识经济拓展了企业资产范围, 资产结构更加全面, 既有物质资产, 也有知识资产, 知识资产作为企业的重要资产, 物质资产具有的地位相对下降, 知识资产的地位持续上升, 改变了企业的经营行为与财务管理方式。知识资产在企业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知识资产比物质资产更加重要。工业经济时期主要管理固定资本和货币资本,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资本结构更加全面, 专利、商标和知识产权等知识资本逐渐成为企业重要的资本组成形式, 物质资本和知识资本进行合理的配置, 以寻求最佳的利用。实行财务成果分配方式的创新, 工业经济时代主要是以有形资本投入来作为分配依据,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与物质资本实行最佳组合, 将物质资本与知识资本有机结合起来, 改变了企业利润分配方式, 知识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参与企业利润分配, 知识资本在企业生产经营与财务成果分配中的地位受到重视, 成为决定企业财富分配的核心要素。

四、财务管理方式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也是信息时代, 网络技术飞速发展, 信息传递迅速快捷, 企业交易活动和经营决策可在瞬间完成, 信息成为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媒介, 谁掌握了信息, 谁就掌握的市场的主动权, 企业经营活动范围变成“媒体空间”, 财务管理向网络财务管理方式转变, 财务管理控制活动贯穿于企业经营全过程, 信息技术加速财务管理手段现代化进程, 任何物理距离都将变成鼠标距离, 财务工作办公由离线变为在线方式, 财务信息传递电子化, 财务管理的能力可以延伸到全球任何一个结点, 极大地拓展和延伸了财务管理能力。财务管理运营模式从过去的局部管理、分散管理向远程处理和集中式管理转变, 企业集团利用互联网, 实现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动态化与实时化, 企业生产运营与资金流动和信息传递协同进行, 可以实现对下属部门实行各种数据的远程传送与处理、远程报账、远程查账、远程财务监控, 实时监控企业的财务运行与资金安全, 实现了财务信息动态实时显示和随时监控, 随时掌握企业产品生产、销售和库存增减变化情况, 使得经营管理与财务管理从静态走向动态, 加快信息传递速度, 加强了部门内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 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生产管理和财务管理效率,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增强了企业竞争力。

五、财务管理风险防范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企业生存环境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不断增加, 资本运营呈现高风险、高收益和多样化的特征, 因外部金融市场和企业内部财务结构的变化使财务风险变得更为复杂化和多样化, 企业风险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企业筹资、投资、资金收回、收益分配各个环节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风险管理贯穿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 知识资本在企业产品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 产品的高科技风险加大, 经营风险扩大;企业股票上市、巨额贷款、网上结算以及国际汇率变动等都可能存在金融风险;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企业是国际市场的成员, 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 国际市场供求存在着多变性与不确定性, 也加剧了企业市场风险;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 也可能存在着投资风险, 必须对企业投资规模、投资结构、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 充分考虑到市场的需要与变化, 做好分散投资, 尽可能地降低投资风险。面对存在的各种风险, 企业必须提高风险意识, 增强防范、识别和处理风险的能力, 加强风险管理, 及时规避风险, 争取以最小的风险取得最大的收益。

综上所述,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的来临, 企业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企业竞争日趋激烈, 企业财务管理挑战与机遇并存, 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需要大胆创新以满足现代企业经营发展和资本运营的需要, 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创新的重要性与必然性, 积极探索财务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 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理念创新、财务管理目标创新、财务管理内容创新、财务管理方式创新和财务管理风险防范, 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企业经营与管理效率, 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和可持续发展, 实现经营与管理目标,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雅琴:浅议新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创新[J].中国总会计师, 2013 (5) .

[2]李建科:刍议企业财务管理创新途径[J].商业会计, 2013 (22) .

[3]梁振军:新时期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3 (12) .

[4]徐秀红:解析企业财务管理创新[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3 (11) .

论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和对策 篇3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机遇;挑战;对策

一、引言

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正在给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领域带来深刻的变化和影响,充满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新的挑战,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经济全球化让我国经济更加全面的融入世界经济当中,国内国际贸易得到飞速发展,然而面临的各种新的挑战更加不容轻视。

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有利机遇

(一)为我国充分利用国内外优势资源创造了有利条件

通过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让各国经济发展得到密切的联系,作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充分展示自身优势,促进各国优势在互相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完成互补。就我国而言,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在劳动力成本和市场规模方面的优势通过参与经济全球化得到凸显,有助于我国进一步的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同时,投资和贸易自由化也将有助于对国内市场与资源约束的克服,更加有效地利用好国内国际两种市场中两种资源,从而更好地壮大我国经济实力,有关这一点最好的例证就是近五年来,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增长率分别保持在17%、22%、4%、19%、17%,外商直接投资分别增长19%、24%、3%、17%、14%,对国外资源的利用加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腾飞式发展。

(二)促进我国企业逐步增强自身参与世界市场的综合竞争力

通过经济全球化发展,将进一步提升国际间社会、经济、文化等多领域合作交流的质量,推动我国企业参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层次,一大批跨国公司陆续进入我国市场,并在我国各地成立建设自己的子公司,这就让我国企业有了直接面对和学习最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与此同时,也在正面激发了我国企业在整体产业水平和规模方面的发展,从而我国成功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积极地发展机遇。

三、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与挑战

(一)国内企业市场份额和竞争力受到削弱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外资在我国国内的投资不断增多,而我国的民族产业在这一过程中必然受到巨大的威胁。首先,招商引资中对于外资的优惠政策无形之中削弱了我国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其次,相关主管部门对外资投资形式掌控不全面,致使对外资的管理出现失控,国内市场大面积落入外资手中,导致国内企业失去大面积的市场份额,再者,外资企业在人才竞争方面给国内企业造成重创,国内企业出现严重的人才流失,进而给民族产业发展造成巨大威胁。

(二)金融产业面临的风险与日俱增

随着金融保险业参与经济全球化大潮,我国的金融市场存在着遭受国际游资冲击的风险,金融调控难度显著增加,首先,我国的金融改革相对滞后,尚不健全成熟的金融体系在金融监管方面的能力欠缺,在面对国际游资冲击的情况下很难有效面对。再者,发达国家金融服务业的发展远远超过我国,我国的金融行业几乎没有任何市场竞争优势,比如目前世界上最大的1000家银行中,美国、欧洲以及日本就囊括了650家,在金融资产总量中占据了78%,显然国外金融行业占据着垄断地位。其次,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金融利率和汇率的变化将被对应的资本流动效应相抵消,国家宏观调控的难度自然就增加了,风险也增加了。

四、应对经济全球化应当采取的对策措施

(一)要从思想和观念上积极面对和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

总体上讲,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大国而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要大于弊,機遇要多于挑战。因此,我国首先要做的是要主动积极地认识并融进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李,当前全球范围内暗藏着一股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倾向,部分人认为这是发达国家剥削发展中国家的一种形式,但是纵观韩国和日本等出口导向型国家的成功经验看来,只有正面积极地对待经济全球化,才能有效促进一个国家真正走向强大,因此我们必须从思想和观念上积极面对和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经济全球化需要我们更好地利用好经济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提升我国综合竞争力,这就需要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操作。首先我们应当重视市场的巨大作用,充分认清国内外市场中的各种经济成分的巨大作用,严格遵循市场规则和规律对企业经营机制进行有效地转变,构建与市场要求向符合的经营管理体系,再者,政府部门切实做好职能转变,通过政企分开、明确职责的落实,消除阻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公务因素,有效发挥市场的调节机能,让企业获得更大更有利的发展空间,当然,我们还必须一如既往的坚持和扩大改革开放,破除旧的体制约束,改善党的领导,抵御和防范腐败问题。

(三)构建有效的风险因素防范机制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和深入,我国面临风险,尤其是金融风险也与日俱增,这里我们应当密切注视世界金融市场的发展动态,构建有效地风险防范机制,首先要构建一套稳健健全的财政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政策、金融运行机制,从而有效防御外在冲击。通过完善健全现有社会信用和金融法律制度体系,提升金融单位的风险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再者,要进一步强化职能监督部门的市场监督力度,完善现有金融风险预警机制,最周,大力做好商业银行机构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工作,加强对信贷比例的控制,有效化解和防范不良资产问题。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等各方面事业发展而言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必须在充分认可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积极推动作用的前提基础上,清醒认识到其中存在的挑战和分先,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才能更好的踧踖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杰,世界经济前沿问题[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生态环境的利弊 篇4

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类2班杨人和学号:***

谈论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生态环境的影响,我不得不先来论述一下经济全球化,全球化是一股热流,冲击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其中经济全球化尤为突出。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技术、劳动力、自然资源和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按照更优方式的重新配置。它包含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资本全球化、技术全球化等等。经济全球化【1】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指商品和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所导致的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和国际经济协调机制不断强化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之下,强势国家无疑会因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市场而受益,弱势国家则可能丧失原来支配的资源和市场而被边缘化。对于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无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当今时代,闭关自守的去发展国家实力显然是行不通的,中国也自然的卷入了这一场洪流中,而随之而来的不但是经济上的快速增长,也带了生态环境的巨大影响。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政治经济环境,乃至文化环境曾一度相当恶劣,而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在我国加WTO之后,与外交流更加频繁,层次也更加深入。诚然,我们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在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在中国社会朝着现代化、工业化大步向前的过程中,社会问题越来越多,有些原本存在问题可能更加严重,也会出现更多更复杂的新问题。但是,我相信很多人都是会对我国的改革开放以及加入WTO更多的给予肯定的评价,而至于消极影响我们当然是要去面对的【2】。在国际贸易中,会有直接的自然资源的贸易,而自然资源的开采、使用等都是和环境有着相当的联系。也就是说,当前中国很多的环境问题部分是在全球化过程中由世界带来的,同时全球化也使中国环境问题变成了世界的环境问题【3】。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双重的影响。

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把经济增长作为核心目标,所有参与竞争的企业不管是共有的还是私有的,都追求效益与利润。在竞争的压力下,资源的有限性和自然生态系统的价值被忽略,同时许多国家也都采用了不计成本的西方生产方式,进而重复着环境破坏的后果。对于其生产产品带来的污染会置之不理。

正如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可是我们只是一味的发展经济,而忽略了生态环境问题,只是我国环境问题不断恶化。从这个角度来看,经济的快速发展无疑给环境造成巨大的破环。

大气污染问题、大气污染问题、垃圾处理问题、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水土流失问题、旱灾和水灾问题、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WTO与环境问题、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等等,无一不是日益加剧。就我国水环境污染问题一说:中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便可见其对环境带来的巨大破坏。

同时,由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贸易自由化,一方面促进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去加速了地球生态资源前所未有的消耗。当企业发展起来后,进行国际贸易,而国际贸易导致的经济活动的扩张是会增加污染物的生成与排放的。倘若某国在出口产品时没有将环境成本内在化于产品之中,自由贸易将不利于该国经济结构转型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资源没有被正确的定价,价值没有能在市场中得到体现,环境成本内在化问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就是产品效应,在国际贸易中,产品的消费过程和产品消费的终端(废弃物或其他形态)都很有可能对环境带来一些不利的破坏。更为恶劣的是某些发达国家甚至会以洋垃圾的形式出口

各式各样的废弃物至发展中国家。

经济全球化使我国传统的小规模家庭农业转向出口导向型种植单一作物的规模农业,而且除了农业,渔业、林业都是受到这样类似的冲击的,加剧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加上外来物种的入侵,只是我国的物种逐年减少。中国的物种灭绝的速度要高于世界平均速度的百分之五十至六十。【4】由于环境的恶化,人类的乱捕滥猎,各种野生动物的生存正在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威胁。现在每天都有100多种生物从地球上消失。我国也已经有10多种哺乳类动物灭绝,还有20多种珍稀动物面临灭绝。【5】

利

经济全球化必然是会伴随着文化观念的全球化,促进了国际社会环境意识的提高,而其中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中国公众环境意识也同样会水涨船高,在国际解决环境问题水平提高的同时,这样的积极因素是可以在中国有作用的(全球化所带来的)。全球化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资源生态环境危机的意识传播到全世界并取得了广泛的认同,西方发达国家由于较早遇到了生态环境问题,一些有社会责任感的科学家很早就开始思考环境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新型价值观的一些核心理念不断形成:增长不等于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的未来是共同的等等,这些产生于发达国家的科学理念,通过全球化的传播如今已经成为共识,促进了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那么,我国公众同样是会在这样的国际大环境大背景下受到一定的环保意识的熏陶,而对于处理抑或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来说,公众的环保意识是不可或缺的步骤之一,甚至可以说,公众意识的觉醒和提高(这点也是我国在谈及解决环境问题时经常提到的根本措施)才是真正可以从根本上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办法。

全球化使环境信息的综合处理和流动更加便捷,中国可以在更大更广的平台上与他国进行交流,同时也降低了获取综合环境数据与信息的难度和成本资源共享的益处。

当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到一定的程度后,人们及国家对环境的要求提高,此后的经济发展是可以保证环境的良好程度的。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的生态环境既带来了有利影响,又带来了危害。因此,我们要辩证的去看待经济全球化问题,把持运用好了经济全球化,可以给我们带来巨大利益,错误地判断实施又会带来生态环境大巨大破坏,对于经济全球化,必须时刻保持高警戒状态,同时又积极的去适应它。经济全球化已是必然趋势,无法改变,只有融入,但对应其产生的问题,则应加强关注,适时想法解决。

秸秆还田的利弊和对策 篇5

秸秆还田与保护环境形成一个悖论。秸秆还田有利有弊,而往往弊大于利。只有集约化处理农作物秸秆,才能使农作物、农民、环境和企业多方获得益处。

秸秆还田的益处

1、避免焚烧秸秆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自农作物秸秆退出农家烧火做饭和冬季取暖的传统燃料之后,焚烧秸秆就成了农民的习惯,虽严厉禁止,但屡禁不绝,给大气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秸秆还田就是为杜绝焚烧秸秆找到的一条出路。

2、改良土壤,提供养分。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后,经微生物作用,腐烂分解,为土壤增加有机质和无机盐养分,保墒、保水,增加土壤透气性,改善土壤板结现象。

秸秆还田的弊端

农民是最讲实惠的,如果秸秆还田没有弊病,不影响下茬种植,既节约又增收,那焚烧秸秆绝对不会出现,也根本不用政府严令禁止焚烧。这是一个非常浅显的问题,不用绕弯子。

1、秸秆还田有区域气候区别。秸秆还田后只有腐烂分解了,才能不影响耕作和作物生根发芽,才能释放养分。腐烂分解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寒冷地区就比温湿地区难分解,甚至需要一年的时间。对于北方寒冷地区,既不休耕也不换茬的情况下,土壤中掺入大量“生”秸秆,影响当季作物生长是在所难免的。

2、秸秆还田有量和粒度的限制。按秸秆干基计算,秸秆还田量每亩最好不要超过300公斤,而每亩秸秆和茬总量会达到500公斤,都进入土壤,会影响种子和根系与土壤接触,也造成土壤孔隙太大,不利于保墒保水。秸秆还田适宜的粉碎粒度应在3公分以内,秸秆粒度太大,会延长分解周期,阻碍种子发芽扎根,减弱作物抗倒伏能力。目前收割还田一体机还做不到这样的粉碎粒度,即使能做到,粉碎费用也无法接受。

3、秸秆还田会造成病虫害累积。秸秆还田后病虫进入土壤,增加治理难度,而且每茬还田,越积累越多,影响收成,降低粮食品质,增加农药使用量。土壤用农药往往是高毒农药,农药残留势必会影响作物品质。

4、秸秆还田会增加农民额外支出。秸秆在土壤中通过微生物作用,腐烂分解,这个过程是要消耗营养的,需要增加氮肥施入量。增加部分冲抵了秸秆带入养分所节约的费用。秸秆粉碎还田作业费用、翻耕碾压费用、增加农药使用量费用,这些都是额外支出,直接影响农民秸秆还田的积极性。

秸秆还田的对策

焚烧秸秆虽然对种植有益,简单又节省费用,但对大气环境造成的破坏是这些年来每个人深切体会到的,必须严厉禁止。秸秆还田是解决秸秆出路的一个简单办法,但它的弊端也不能熟视无睹。应该因地制宜推行科学的秸秆还田方式,支持鼓励开发各式各样的无害化秸秆利用形式。

1、在土壤温湿度和气候条件适宜的地区,推行适量的秸秆还田。我国人多地少,实行休耕不现实,应该倡导在秸秆还田后实行换茬耕作的办法,避免病虫害累积和对同类作物的危害。

2、在不适宜直接秸秆还田的地区,推行集约化秸秆利用形式,以无害化肥料形式还田。秸秆集中堆沤,生产有机肥料还田;秸秆压缩成型做固体燃料,秸秆气化生产燃气,秸秆液

论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和对策 篇6

策思考

论监狱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思考2007-12-12 16:16:29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论监狱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思考论监狱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思考(2)

[找文章到☆第1文秘(http://)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摘要】随着我国进一步融入世界,随着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伟大历史变革,最终使社会发生了结构性变革。然而,当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逐步融入到世界这个大潮流中,各种思想理念、制度设计冲突不断。这就为监狱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政府行为的规范化将促进监狱工作的法制化,市场经济的优化提供了

监狱经济新的发展平台,履行世贸规则也限制了监狱企业发展空间。应对形势变化,在监狱企业的管理方式上要进一步重组生产、经营职能,实现监狱生产专门化管理。积极调整监狱企业产业结构,大力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适宜产业,建立满足中国社会现实需要的刑罚执行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监狱生产管理体制。

【关键词】司法制度;监狱经济;问题;对策 引言

党的十六大提出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这是我国改革开放逐步深入、民主法制日益健全的必然要求。监狱体制改革有利于公正执法、严格执法,有利于强化监狱经费收支管理,提高监狱经费保障水平。我认为必须对监狱经济运行方式进行有效探索,寻求合理的监狱经济运行机制。监狱经济的合理运行,有利于保障监狱基本职能的实现,对确保监狱履行刑罚执行、改造罪犯的职能起到重要

作用,是推动监狱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

一、监狱经济的属性 监狱属于政治范畴,监狱经济是监狱为改造罪犯之需要,由监狱人民警察依法组织有劳动能力的罪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所进行的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的经济活动。它的特征主要是:具有法定性;由罪犯劳动派生;劳动力主体是监狱人民警察和罪犯;必须借助一定的组织形式;是为改造罪犯之需,具有政治属性;是有效劳动、经济活动,具有经济属性。由监狱经济的内涵可以看出,它具有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两个基本属性。两者既对立又统一,政治属性决定经济属性。

二、监狱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

我国的监狱经济是为了劳动改造罪犯、解决国家经济困难和负担而建立起来的。新中国诞生之初,在经济上所继承的是一个十分落后的烂摊子。“1949年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现代工业产值只占17,根据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社会委员会统计,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27美元,不及整个亚洲平均44美元的2/3,不足印度57美元的一半。”建国之初,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一批危害国家安全犯罪反革命罪犯和其他刑事犯罪罪犯被依法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的刑罚。而被人民民主政权接收的旧监狱其设施破旧不堪,难以解决监狱在押罪犯人数激增的问题。由于监狱在押罪犯人数激增,监狱难以全部解决罪犯劳动生产问题,大批监狱在押罪犯由于无劳动项目而坐吃闲饭。最重要的是监狱在押罪犯不能得到有效改造,难以实现改造罪犯成为新人的目的。在我国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极其低下,国家财政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让被判处徒刑的罪犯,这“一个很大的劳动力”由国家养起来,在监狱“坐吃闲饭”,既不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劳动改造罪犯的理论,也不符合中国的国情要求。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于1951年5月10

日至15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三次全国公安会议把组织全国犯人劳动改造问题作为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了讨论,并通过了《关于组织全国犯人劳动改造问题的决议》。在《决议》中确定了组织全国犯人劳动的生产建设项目。即:“从事大规模的水利、筑路、垦荒、开矿和造屋等生产建设事业”。建国初期,为了恢复国民经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国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其中水利、筑路、垦荒、开矿和造屋等生产建设事业,是国家进行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些生产建设项目所需要的劳动力较多,对劳动力的技术素质要求不高,劳动场地集中、便于管理,比较适合作为大规模组织犯人劳动的生产项目。截至1952年底,全国已投入劳动的犯人占全国在押犯的62,到1953年已占。与此同时,全国建立大小不等的劳改生产单位4671个。监狱生产创建并逐步发展起来后,不仅解决了监狱在押罪犯“坐吃闲饭”的问题,解决了监狱的狱

政设施经费和罪犯改造经费不足的困难,而且解决了实现改造罪犯成为新人的问题和为国家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监狱生产的收入被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改造条例》规定为劳动改造机关的经费来源之一。到1965年,全国劳改工业总产值达到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亿斤。在取得辉煌的经济效益的同时,监狱企业也通过对大量罪犯实行劳动改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成功地改造了数以万计的包括末代皇帝、侵华日军、伪满战犯等罪犯。监狱生产成为监狱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监狱经济的发展,为罪犯改造和国家

论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和对策 篇7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经济,利弊,对策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利弊

如何看待人民币的升值, 一直是国内外媒体关注的焦点。无论是人民币升值还是汇率改革, 都不能简单的从“好”或者“坏”去单方面的评价, 而是要辩证的, 客观的分析。本文将从利与弊两个方面陈述人民币升值以及人民币汇率改革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

(一) 人民币适度升值的有利影响

人民币的升值将抑制出口, 刺激进口, 从长远来看, 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个推动, 而短期看来, 则是压力。总的来说,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以下若干有利之处:

1.促进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从宏观长远的角度来看, 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调整和优化我国的经济结构, 而在全球分工中, 我国扮演的角色也将大大改变和提高。我国在世界国际分工中长期被称作“世界打工仔”, 这是由于我国的出口扩张战略主要是依靠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实现的, 因而存在着进出口产品结构不匹配问题, 出口产品主要是轻纺、农产品或是小机电产品等低附加值并且技术含量不高的商品。这些产业的过度发展, 阻碍了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综合国力的提高。而人民币升值能够在客观上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人民币升值后, 密集型行业将会丧失其低廉的价格优势, 有利于资本转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行业。有了充足的投资之后, 高技术含量产业就能够进行技术的创新与改革, 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也可随之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增强了, 也就促进和优化了我国产业结构。

2.优化出口贸易结构, 扩大内需

人民币升值能够扩大内需, 有助于国内经济的稳定增长。根据贸易结构理论, 内外需求比重应该是内需大于外需, 而我国目前实行的粗放式、以规模导向性为主的外贸发展战略并不符合这个要求。因而, 调整和优化粗放外贸发展战略, 促进效益导向型出口模式形成, 是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必经之路。而人民币的升值, 正可以促进广大群众的消费, 提高消费者的购买能力, 不仅促进了国内需求, 也刺激了消费者对进口商品的消费, 因而形成了内贸外贸相结合、共同发展的态势。

3.增强企业竞争力

人民币的升值能够给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提供一个契机, 提高企业抗击风险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力的能力。长期以来, 国内企业为了占领国际市场而采用了低价格的战略, 一则因为国内劳动力价格低廉, 二则也是各企业降价竞争的结果。而人民币的升值在客观上优化了我国出口贸易的结构, 那些依靠廉价劳动力的、低附加值的产业不再具有价格优势, 如果一个企业想要在国际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或者占领更广阔的市场, 则必须提高和改进企业的技术水平加强自身的管理和经营, 提高生产率和产品质量。

4.优化我国的国际贸易环境

通过人民币升值, 我国同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优化了我国的国际贸易环境, 从而为进一步的、深层次的双方贸易往来建构了良好的平台。由于货币汇率不合理而导致的不正常的贸易顺差经常是引起国家之间贸易保护等摩擦行为的导火索。近年来, 由于人民币汇率不合理而引发的贸易摩擦以及反补贴、反倾销的诉讼与制裁, 使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急剧恶化。人民币升值会迫使我国出口产品价格提升, 这虽然不能彻底解决国内同许多其他国家之间存在的巨大的贸易顺差问题, 但至少能够间接缓解与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主要国际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摩擦, 缓和了我国日趋恶化的国际贸易环境, 树立和维护了我国作为一个大国、强国的良好国际形象。

5.提高人民币的国际信誉及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人民币的升值, 人民币的支付能力被大幅度提高, 这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首先, 人民币升值缓解和减轻了我国大量外债的压力。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 为加速经济发展和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 曾举借了一些外债。当人民币升值后, 偿还这些外债所需人民币的数量会相应减少, 外债压力相对减轻。其次, 人民币升值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财富效应, 刺激了我国消费者对进口产品的需求, 使广大消费者得到了更多实惠。再次, 人民币升值还能够促使和刺激我国的企业走向世界。人民币升值不仅仅意味着购买力增强, 也意味着企业投资成本的下降。也就是说, 我国的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走向世界, 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地区优势, 建立全球性的生产、销售网络, 从而打造真正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6.有利于减缓我国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

人民币升值还有利于减缓我国过快的外汇储备增长。截至2012年底, 我国已有3.31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居于世界各国首位。无论是在外汇管理上还是在购买美国国债时, 都出现了两难的局面。人民币升值能够缓解和降低外汇管理的难度和风险。

(二) 人民币升值的弊端

但是, 如果人民币大幅度升值, 或是升值的时机不恰当, 也会带来一些弊端。本文将分5点简要叙述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发展可能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

1.抑制出口贸易

人民币升值虽然能够在客观上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和出口贸易结构, 但同时也意味着出口量的减少, 这自然会降低出口对我国GDP增长的拉动作用。

目前, 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大支柱为投资、消费和出口, 在投资与消费增长乏力的情况下, 如果出口受到了抑制, 则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

2.不利于引进外资

人民币升值会影响我国吸引境外直接投资。境外投资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资源, 我国也是世界上引进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些外资企业对于我国生产技术的改进, 提供就业岗位等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国汇率改革后, 人民币升值, 尽管已经在中国投资的外商不会因此而受到实质性影响, 但是许多有意向在中国投资的外商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约束。因为人民币升值会使他们在华投资的成本大幅度上升。因此, 他们很可能会将投资转向其他原料与劳动力廉价的发展中国家, 比如说越南、老挝等。

3.造成出口企业经营困难

人民币升值会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国内出口企业, 特别是那些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人民币升值之后, 对于企业而言, 为了维持同样的人民币价格, 用外币表示的价格相应的提高, 因此其出口价格竞争力自然就不复存在;可是如果要使产品的出口外币价格不变, 则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自然就会缩小, 这必然会对出口企业造成冲击。

4.增加就业压力

人民币升值也间接增加国内的就业压力。出口企业以及境外直接投资受到的影响最终也都转嫁到就业上。我国出口企业的主体为劳动密集型企业, 比如说像富士康这样的代工大厂, 一旦富士康的产品丢掉了价格优势, 几十万员工就将面临失业困境。随着人民币的升值, 出口型企业的成本和生产经营都会受到负面影响, 一部分企业将面临减产或倒闭。人民币升值也使得外商投资受到阻碍, 外商投资意愿大为降低, 这在短期势必会加大就业压力。

5.相对意义上的外汇储备缩水

我国的国力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程度日益提高, 都离不开充足外汇储备的支持。有了这个基础, 我国的经济发展、参与对外经济活动才有了有力保证。一旦人民币升值, 将会使得我国数目巨大的外汇储备面临缩水危险。

人民币升值的应对对策

综上所述, 人民币升值既有利处又有不利处,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人民币升值的问题, 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呢。本文将分4节阐述应对人民币升值所应采取的策略。

(一) 合理调整人民币汇率, 坚持汇率调整的独立性

人民币汇率的调整首先要坚持独立性的原则。特别在面对国外巨大的升值压力时以及国内房市股市偏热时, 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更要得到充分保证。目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 在这种情况下, 要一手抓货币政策, 一手抓财政政策, 通过两者的合理搭配来控制货币供给、抑制通胀。同时还要适当刺激内需和外需。为了降低风险、提高效率, 汇率的调整应当以渐进的方式进行, 调整的幅度应当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为此人民币的汇率管理要在维护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基础上, 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

一是主动性。要更多从本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出发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 不要屈从于外部因素而被迫升值。汇率应坚持自由浮动, 坚持汇率改革的主动性、自觉性, 逐步推进利率以及汇率的市场化改革。

二是可控性。人民币汇率的管理要从国情出发, 要保证汇率是可管理的可控的, 不能任其肆意横行。汇率的变动要在现行经济可适应的框架内, 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只有考虑周全制定出具有可行性、可控性的汇率管理机制, 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向着安全的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是渐进性。人民币汇率变动既要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承受能力也要考虑老百姓的心理承受力, 因此要注重汇率的小幅升值、弹性浮动, 要保证整个的过程是渐进曲线进行的, 切不可大起大落。要极力避免冒进式的升值过程对经济的冲击, 进而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 抓住契机, 优化我国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

虽然人民币升值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我国出口贸易, 但这也正是一个优化我国贸易和产业结构的契机。对于那些密集型的、低技术低附加值的出口企业, 特别是那些以资源受到极快消耗、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为代价的出口产业, 我们要逐步淘汰。而应该保护和建设那些拥有高附加值、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及核心技术的企业, 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出口结构, 增强生产企业和外贸企业的竞争力。

(三) 扩大内需, 防止泡沫经济及通货膨胀

为了减轻本币升值压力, 在调整汇率同时可以一定程度上放松对外汇的管制。另外, 人民币升值后可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投资热, 会带来产业空洞化的威胁, 因此必须有效扩大内需, 同时要做好投资的引导工作, 保证投资行为的合理性, 尤其要防止资产泡沫化。汇率政策只有与其他扩张需求的政策合理搭配, 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四) 健全和完善外汇市场

健全和完善外汇市场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应对人民币升值的措施。首先, 在外汇交易市场中, 要增加交易主体的数量, 同时要推广大额代理交易进而扩大外汇市场的交易额度。还要逐步扩大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买卖交易。这有助于防止大机构对市场价格水平的操纵, 进而可以防止汇率的巨大波动。其次, 要丰富外汇市场中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 这对外汇交易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再次, 外汇的管理机制也应该逐步放宽。要促进鼓励外贸企业间的意愿结汇机制, 这既可解决外汇占款导致的基础货币投放增长过快的问题, 也可满足企业外汇用款的需求, 提高企业自主经营能力。

小结

面对人民币的升值现状, 我国政府应该也一定能够以理论为基础, 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合理的实施方案和应对措施, 抓住契机, 克服困难, 科学发展, 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方方面面合理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在国家汇率制度改革和宏观控制管理的同时, 企业也要以此为契机和动力, 加快企业自身结构调整步伐, 积极调整经营机制, 增强企业本身的竞争能力, 提高自身对汇率浮动的适应能力。这样, 我国企业才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 提高和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 在国际经济圈中走得更远走得更快, 而我们的国家才能够不断得发展和壮大, 在国际舞台上继续彰显我国的大国形象。

参考文献

[1] .俞永定.消除人民币升值恐惧, 实现向经济平衡发展的过渡.国际经济评论, 2003, (9) :5-12.

[2] .王元龙.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5, (3) :17-24.

[3] .王曦, 朱洁瑜.汇率制度选择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应用.世界经济, 2008, (12) :48-61.

[4] .俞永定.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中国外汇储备资产保值.国际经济评论, 2009, (3) :12-18.

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和中国新对策 篇8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趋势;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028-01

随着肯德基的遍地开花,耐克鞋满地走,因特网进入可千家万户,或许我们对于经济全球化并不是很了解,但毫无疑问的是我们都在享受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成果。面对浩浩荡荡已经成为了世界发展重要趋势和历史潮流的经济全球化,中国积极融入到全球化浪潮中已经成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然而,自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后,意味着历经三十年的上一轮经济全球化已经结束,全球经济和贸易结构正面临着新的调整,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将经历一个长期适应的过程,经济全球化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笔者试图对这种新趋势及影响,以及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做一分析,供参考研究。

一、经济全球化新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指经济活动超越国界,在世界范围内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形成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过程。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也越来越紧密,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新的特点和趋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技全球化。

就目前而言,发达国家都是充分的利用外部智力资源和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例如从上个世纪末以来,爱尔兰、芬兰、瑞典等国家的自主创新都是建立在国际化基础之上的,实现了国家的跨越式发展,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中的科学技术全球化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影响巨大的,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在全球化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经济的大发展。

(二)信息世界化。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推进,世界信息化成为了新的潮流。因特网走入到每一户家庭,2006年全球网上交易额达到了6.2万亿美元,而软件的不断更新和创造也为人们办公和交流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手段,对于世界经济和人们生活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三)区域经济国际化。

在当今的经济全球化,已经不单单是国家的事情了,每一个人、公司、消费者和地区都可能成为全球化的主体。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一些重要区域和中心城市成为本国最具活力的先导地区,能够发挥重要的带动作用,促进全国的经济发展,我国经济特区的设立,长三角和珠三角都是成功的典范。

二、经济全球化新对策

我国目前是以工业化为主,而欧美发达国家则是以第三产业为主,对比之下我们不难发现,在经济上我国已经落后了很多。但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是任何国家都无法逃避的,因此,对于经济全球化我们只能顺应,并形成互动。众所周知的是,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也有弊,这决定了我国在制定针对经济全球化的新对策时既要顺应大趋势,充分享受全球化带来的利益,又要趋利避害,将全球化带来的负面效果降到最低。为此,要充分发挥我国的后发优势和动态比较优势。

(一)充分发挥后发优势。

俗话说: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先天上处于后发的地位,容易受制于人。但是后发并不能代表劣势,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之下,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发挥我们的后发优势,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我国独特的后发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结合,缩短由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变的过程。西方的发达国家一般都是先实现工业化再进而实现信息化,这是一条正规的道路但也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我国完全可以将西方先进的信息化与我国目前的工业化相结合,这样既可以弥补工业化发展的相对滞后,又可以与先打先进技术知识对接,进而提高我国工业的质量。二是我国一方面可以借用新一轮高科技及产业化发展的形式,运用国外已经成熟的技术,从而加快我国产业技术的改造和升级,提高我国的产业技术和水平。虽然说,落后就要挨打,但是后来居上的故事也充分告诉了我们只要有心,后发也能成为优势,也能有效的促进国家科技、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中。

(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目前我国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自然资源、劳动力成本、和巨大的市场空间等方面。要充分的发挥自身优势主要着重三个方面:一是仍旧充分利用自身的传统优势,发展新兴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来积累资金和技术,为科技创新和工业化向信息化的转变打下一个坚固的基础。二是要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加快国内的产业机构升级,同时发展高科技产业完善我国的产业结构。三是加快推动制度创新。一个好的制度不仅能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能够更大限度的发挥我国自身的潜在优势,为我国在全球化浪潮中分得一份利益保驾护航。

既然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容回避的现象,那么我们只能去迎接面对它。我们无法改变全球化,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国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来适应全球化。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逐步的完善,对外改革开放进一步扩大,这对我国国内当前的经济结构必然会带来很大的冲击,这种冲击会造成实业的扩大,既得利益的消失,经济转型的不适应等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按照比较利益的原则重新设置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经济全球化趋势已经向我们走来,并给我国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影响,我们要重视每一环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艳春.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对策分析,辽宁工学院学报,2001(06)

[2]陈莺.浅析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时代金融,2012(09)

上一篇:职教中心上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横空出世观后感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