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考

2024-08-05

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考(共8篇)

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考 篇1

在当今时代,只是经济初露端倪,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而文化产业则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许多国家都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有效途径。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如何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新审视文化传统,迅速调整文化战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提升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是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一个严峻的历史性课题。

福建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它以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著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誉为“东方古城堡”、“世界建筑奇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中国“福建土楼”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面,我来说一下有关土楼的文化内涵。

当你参观土楼时,可以感觉到土楼以其坚固封闭,高大对称,自成一体的建筑风格,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第一、蕴含着客家同宗血缘凝聚力,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家族的凝聚中 心。客家土楼集体聚居的特殊性,反映了客家人的强烈的家族伦理制度。第二、第三、八卦土楼包蕴了道家深刻的哲学思想。土楼内设学堂、题对联诗文,使土楼深具浓厚的文化性。客家人重视文化教育,在中国山区农村中早已形成一种特别的风气。

第四、土楼由封闭式向半封闭开放再到开放式的转变,反映了客家人作为一个民系由弱而强,反客为主的历史变化。

每一座土楼,从整体到各个不同的有机组成部分,都有它独立的作用和功能,整座楼具有通风采光、防潮保温、防风抗震、安全自卫的特点。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世遗土楼中最古老和最年轻的均在初溪土楼群,直径66米的集庆楼已届600“高龄”,直径31米的善庆楼则仅有30年历史。

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考 篇2

关键词:农村文化产业,手工艺,素质,思考

就目前社会经济的发展显示,文化产业在未来将会是一个朝阳产业,而作为中国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乡村文化更是最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之一。所以,近年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全国各级政府和文化从业者都将目光转移到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上来了。一个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承载,农村作为一个基本的社会单位,其文化产业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聚拢人才、增强农民的凝聚力的最有效方式,也是我国乡村文化走出农村,走向世界的文化基础。

以目前农村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主要有以特色文化资源和自然风光为依托的农村生态文化旅游为主体的文化旅游产业。这类产业的代表就是云南大理洱海地区的白族民俗旅游,以及东北哈尔滨冬季的冰雕节等。还有另一种文化产业——农村丰富的传统手工艺遗存,以手艺人、手工技艺、手工艺品、手工艺价值理念为主体而形成的文化生态系统。这类文化产业的代表就是传统的剪纸艺术、中国结艺术等,都形成了产业化经营,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之中。虽然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在很多方面依然存在不足。

1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虽然受到了国家的重视,但是目前发展的状态有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农村文化产业实力偏弱

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由于起步较晚,国家不够重视等原因,导致我国农村文化产业未形成规模,还处在各自为战的较低级阶段。这样的发展模式就体现出了其整体实力偏弱,竞争力小等弊端,很容易被取代和吸收。近年来随着国家和文化从业者的重视,农村文化产业向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并且初具规模,但是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1.2 农村文化产业精粹流失

文化产业的关键在于文化元素的独特与传承。我国的农村文化是民间智慧的结晶,有许多民间杰作令人叹为观止。但是我国农村文化由于过去不被重视,并未能形成详细的文献流传后世,而是通过手口相传而得以传承,随着现代文明的兴起,真正能够理解农村文化精髓的人少之又少,加之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漠视,有不少农村文化已经濒于失传。

1.3 农村文化产业后继乏力

这主要的原因是,很多农村文化需要静心、沉淀,不能马上见到效益。这在当今社会以利益为驱使的价值观面前变得不堪一击,现在已经少有踏踏实实做研究、做传统的人了。更多的人才都被高收益的行业收编,再加上很多年轻人都认为传统的文化有很多都不够时髦和新潮,缺少从事相关手艺学习的动力,这样的结果就是,农村文化产业的传承受到影响,后继乏力。

1.4 农村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不高

由于缺少政府和资金的支持,以及从业者眼界的限制,我国的农村文化产业在世界市场上并不吃香,竞争力不强。但是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更加开放,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更加深入,传统文化在全世界的兴起都有助于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是想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有强大的国家后盾和专业的人才才能支撑起。

1.5 农村文化氛围不好

目前我国农村的现状是外出务工人员占大多数,农村整体呈现出萧索状态。这就使得文化的传播受到限制。再加上大多数人受到城市灯红酒绿生活的感染,对乡村的生活已经不适应,已经不再接受乡村的文化习惯,这就导致很多农村有特色的文化习俗、手艺的失传直至消失。

2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文化产业丰富多彩、资源有很多,但是问题在于延续和发展。很多农村的文化产业的不到重视,最终流于平庸。所以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还需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1 政府缺乏足够的重视

从农村文化产业对GDP的贡献就可以看出,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占到GDP的比重接近20%,我国呢,不要说农村文化产业,就是文化产业在GDP所占的比重也远远达不到这个比重。这足以说明国家对文化产业尤其是农村文化产业的不够重视。而且在地方,存在着地区限制,很多地区将自己的农村文化当成地区的经济发展利器,不愿与人分享,这就造成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限制。

2.2 农村文化产业投入不足

投入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投入的不足,对于进行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房屋、设备投入不足,不能形成良好的制作车间和服务机制;宣传投入不足,并没有大力宣传我国农村博大的传统文化底蕴的进行,这对于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服务人员投入不足,我们都知道,每个乡镇只有一个文化站是服务于整个乡镇的文化的,人员过于稀少,很多工作无法进行。

2.3 农村文化产业市场化程度不高

在农村地区,很多从业者从事农村文化产业不只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物质需求,即收入的增长,当收入达到一定的程度后,也开始有了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后劲充足。而近年来,人们对于农村的文化充满了兴趣,所以,市场前景广阔,但是农村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还不高,有待提升。

2.4 农村文化产业未形成产业链

目前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产品还比较单一,要么就是纯手工艺品,要么就是农村生态文化旅游,缺少一个产品丰富,享受丰富的产业链。这主要在于从业者的经验和认识有待遇提高,目光高度有待于提升,整个农村文化产业还处在各自为战的阶段,而没有形成优势互补,联合发展的集约化发展阶段。

2.5 农村文化产业文化产品匮乏

我国广大农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自然风光、风俗习惯、手工艺等文化资源丰富。但是许多的文化资源都没有被开发出来,有些地区开发了手工艺品,却没有开发旅游产业;有些地区仅注重自然风光的开发,却忽略了风俗习惯等资源的利用。目前较为成熟的农村文化产业开发也仅仅只有剪纸等有数几种而已,急需有相关文化产业打造相关文化产品把农村文化带出这一困境。

3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建议

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的问题主要在于政府、从业者素质、文化元素开发、农村文化推广等几个方面,所以我的发展建议也是从这几个方面展开。

3.1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加大政府对新农村发展的支持,并对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更加重视。在基础设施、人才培养、文化服务、农村文化推广等方面下功夫,并积极引导相关产业进军农村文化产业,合作开发,共谋发展。

3.2 提高农村文化产业从业者素质

农村文化产业的直接生产者是农民,是相关文化产业的从业者,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引进人才从事农村文化产业的开发和继承,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对现有从业者进行素质的培养,主要进行服务素养、专业技术素养的培养。

3.3 文化元素开发

农村文化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宝库,是中国几千年来农民智慧的结晶,其中的文化元素需要被开发出来。一方面需要引进外部元素,对农村文化进行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需要从业者对自身的文化元素进行深挖细采,不断丰富。

3.4 农村文化推广

农村文化的推广是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只有让更多的人认识农村,走进农村,农村的文化才能不断的被开发、被激活。宣传推广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文化宣传片、举办大型农村文化主题展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推广。

3.5 走产业化之路

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互相配合,达成一致,建立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加顺畅。例如:在农村生态文化旅游区开展农村手工艺品的售卖,民俗节目的演出等相关产业联合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的发展前景很好,但是需要我们努力发现问题,并将资金、人员、支持等问题解决,才能走上一条新农村文化产业致富之路。在发展过程中,少不了正和文化产业人士的支持,也少不了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

参考文献

[1]潘鲁生.保护农村文化生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J].山东社会科学,2006(5).

[2]吴声怡,许慧宏.论民俗文化的产业开发——福建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07(1).

[3]姜长宝.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0(2).

[4]陈伟.中国农村文化产业SWOT分析与对策[J].湖南大学,2008.

[5]李新市.中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问题[J].科学社会主义,2006(3).

[6]沈成宏.关于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探索[J].唯实,2006(10).

[7]张永丽.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研究综述[J].甘露经济问题探索,2012(3).

[8]郭玉兰.浅议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J].经济问题,2007(2).

[9]李新市,王江澜.关于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思考[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6(1).

关于军工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篇3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部署。如何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文化和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在我国,有广义与狭义之分。《辞海》(1989年版)中的解释为:“广义是指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还有比较常用的文化的定义:一是把文化与文明等同起来,这是一个泛文化的概念。二是在政治、经济与文化对立的统一体中去理解文化,认为经济相当于物质文明,文化就相当于精神文明,这是一个大文化的概念。三是特指广电、音像、新闻出版、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单向文化的概念。我们现在通常所讲的军工文化的内涵,属于大文化的范畴。

关于“产业”,在英文中,产业和工业是同一个词,即Industry,它既可以作为一个名词使用,表明是某类产业,也可以作为动词,表示某种对象的工业化或产业化的过程。

关于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二十世纪初。最初出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它的英语名称为Culture Industry,可以译为文化工业,也可以译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影响了人民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看文化产业有不同的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是: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尽管世界各国对文化产业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不同的定义,但文化产品的精神性、娱乐性等基本特征不变,因此,文化产业是具有精神性、娱乐性的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活动。通俗地讲,是将一种理念、想法、需求、价值、观念转化为一种产品,然后进入市场,拥有买方市场,进入营销体系,实现利润的过程。

军工文化和军工文化产业

关于军工文化。它是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在长期的建设与发展实践中形成的,以某些特有的精神为核心内涵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成果,是渗透到全行业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法规体系和行为规范等的集中反应;也是军工领域在某一个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综合反应;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在国防科技工业战线的生动体现,需要全体军工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继承、创新和发展。军工文化是军工领域经济发展水平、发展走向以及精神风貌的概括,并对军工领域经济发展、精神风貌的形成起到引导和影响作用。

关于军工文化产业。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物质财富的不断积累,人类的消费结构、需求结构在发生着重大变化。这个时代有两大基本潮流,即产业的文化化和文化的产业化。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文化一改过去接受者和被施舍者的面貌,迅速成长、欣然转身,成为一支新兴的支柱产业。随着文化的产业化,产业文化也正在潜移默化地改造了我们的传统工业。长期以来,军工系统一直高度重视军工产业文化的建设,从国防科技工业领导机关到各大军工集团,从各军工企业到各军工院所都投入大量的人、财、物,打造发展军工产业文化,形成了今天辉煌的军工文化。

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军工产业的转型,国家“军民融合”、“寓军于民”军品生产战略的落实,社会以及军工人对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攀升,军工领域单纯依靠拨款、“输血”来建设军工文化,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军工产业的需要。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使部分军工文化的载体成为产品,部分从事军工文化的业务形成产业;部分军工文化的品牌产业化,部分军工文化人成为军工文化产业人,形成军工文化与军工文化产业相互交融,相互激荡的崭新局面。

推进军工文化产业化的路径

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文化建设地位和作用的把握和整体部署,开启了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序幕。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其本身也存在着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为此,我以为,推进军工文化产业化的路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是在军工主业产品中融入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做军工文化产业,不是要转变我们的军工主业,把军工主业中的人、财、物转向单纯的文化产业,而是根据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溶介态的理论,在军工主业产品之中注入更加丰富、更加深刻的文化元素,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提升军工人的精神风貌和核心价值观念。如我们的太空空间站叫“天宫”,我们的飞船叫“神舟”,我们的月球探测器叫“嫦娥”,我们的战机叫“飞豹”、“枭龙”,我们的海洋卫星测控船叫“远望”,中船人再造精神上的“诺亚方舟”等,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这样全国人民都理解、都认同的文化元素,嵌入军工产品,不仅赢得广大纳税人的大力支持,从而形成了国家的意志,而且,这些产品将会带着更深刻的文化元素,形成更大的更具有二元价值溶介态的产业占领更大的国际市场。

二是将军工文化中的核心价值取向融入社会文化产业链。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国家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军工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中的组成部分,是最优秀、最精华的部分。要做好军工文化元素的输出,不断将军工人的价值观,军工产品生产服务的精华过程,输入到社会文化产业链之中。如过去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之中,较多见的是战争军人的题材,较少见的是军工人的题材,过去有《吴运铎》,现在开始有《吴大观》、《歼十出击》,但是我觉得这还是远远不够。文化产业属于高附加值、高回报产业,一个故事、一个人物形象可以转化为出版物、影视作品、动漫游戏、舞台演出等系列衍生品,只要消费者认可,就能在经济收益上产生叠加效应,实现一次投入、多次转化、持续回报。所以,应该下大力气把军工人的价值观推向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书法、影视等各个领域,使军工人的作品更多地进入《人民日报》、《人民文学》;能够争取获得茅盾文学奖,奥斯卡金奖;能上新闻联播,上春晚,形成一批以军工文化内容为主流的文化产品,丰富繁荣我国的文化产业。

三是将军工文化与工业旅游相融合。工业旅游是伴随着人们对旅游资源理解的拓展而产生的一种旅游新概念和产品新形式。中国近年来发展的工业旅游主要是依托运营中的工厂、企业、工程等开展参观、游览、体验、购物等活动。工业旅游在发达国家由来已久,特别是一些大企业,像德国的西门子、美国的通用等,他们利用自己的品牌效应吸引游客,同时也使自己的产品家喻户晓。在我国,也有像四川长虹、广州本田这样的现代化企业,已经兴办起工业旅游,并有越来越多的现代化企业开始注重工业旅游。中国著名的工业企业如青岛海尔、上海宝钢、广东美的等也相继向游人开放,许多项目获得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军工文化与工业旅游相融合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撩开了神秘的面纱后,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其展示产品的过程,既对游客广泛开展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又激励游客把爱国热情化作振兴中华的具体行动;人们在熟悉了解卫星基本知识的同时,也会对军工文化有所认知,也会对从事航天工业的科技人员肃然起敬。

四是将军工先进科技元素与社会文化产业深度融合。文化产业是以“内容为王”的产业,以创意为动力、以内容为核心,其发展主要依靠精神成果、智力和科技投入,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低,是典型的绿色产业、低碳产业,具有很好的可持续发展特性。文化原创力是文化产业的生命线。将军工先进科技元素与社会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就是要充分利用军工技术的科研成果、手段、方法、思路,将其融入到社会文化产业之中,突出高技术、高智能特征,提高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手段的科技含量。在数字化装备、网络化系统、多媒体技术等领域,与有关部门协同攻关,发挥军工人才技术优势,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支持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提供科技创新后盾。

五是军工文化人要承担发展军工文化产业的重任。要逐步实现从军工文化发展向军工文化人创建军工文化产业方面转变。以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和国资委、国防工业工会领导机关为引领的军工各大集团文化建设工作,都有自己的一批军工文化人,从事着军工领域的报纸、期刊、出版、广告、会展、影视、艺术团等各个方面的军工文化工作,这些工作应积极创造条件,按照文化产业的定位,按照现代企业制度部分实现产业化。如《军工文化》,就应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产业化,做大做强,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军工文化的繁荣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考 篇4

一、文化创意产业是新型产业的代表

20世纪世纪 90年代以来 , 随着都市经济的发展 , 商务成本的提高 , 都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 , 导 致一些传统工业的衰退和外移.城市发展必须以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要方向.作 为现代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创意产业 , 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辐射力.它渗透到各行各业 , 可 大大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 如产品构思 , 设计 , 造型 , 款式 , 装满 , 包装 , 商标 , 广告等 , 无一不凝结着一 定的文化素养 , 文化个性和审美意识.一个好的创意能带来新的附加值.而文化创意产业的辐射力 可以推动产品热销 , 为产品拓展市场开路.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和长三角城市群的龙头 , 应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现代服务业 , 而创意产业 可以看作是上海 , 特别是中心城区最有生命力的新型产业的典型代表.从国际经验来看 , 人均 GD P 突破 5000美元后 , 现代化进程处于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阶段过渡的关键时期 , 经济发展主要依 靠自主创新 , 提高产业附加值.上海政府提出未来几年 “ 要建立支柱产业 , 新型产业和都市产业构成 的新型产业体系 ”, 创意产业不仅是新型产业 , 更是都市产业 , 它完全可以成为上海的支柱产业.上 海中心城区商务成本居高不下 , 明智地选择追求激发文化竞争力的产业和行业 , 才可能在未来发展 中立于不败之地.有鉴于此 , 选择若干地块 , 大力发展创意产业 ,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集群化是产业发展的新特征及趋势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 , 信息化 , 市场化的大背景下 , 产业的发展也呈现了新的特征 , 产业的集群化 是当今产业发展的趋势之一.《 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便指出 :产业集群已超越低成本优势 , 成为吸 引国际资本的主导力量.集群化是产业呈现区域集聚发展的态势 , 所谓产业集群是指某个特定产业中相互关联的 , 在地 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若干企业和机构的集合.产业集群的崛起是产

业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竞争 日益激烈的新趋势 , 是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 , 它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 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是其他形式难以相比的.近几年产业集群化的趋势已引起我国政府和业界的关注 , 各地都涌现出一批产业集群 , 有政府 规划扶持的各种产业园区 , 也有民间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作为新兴产业的文化创意产业 , 其集群 化趋势也非常明显.目前 , 我国北京 , 上海 , 广州等大城市都已出现了一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如 上海已有 18个创意产业基地 , 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 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效应.这些创意产业基地以其灵活的运作机制 , 强大的集聚和辐射功能 , 多样化的经营业态等特色 而成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亮点.三、上海创意产业基地的发展特征

1、依托大学 , 发展创意产业园区.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特殊的基础设施 , 其中高品质的大学 , 研

发机构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因此 , 依托大学发展创意产业园区是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 上海已有的创意产业基地中 , 杨浦区赤峰路的城市规划 , 建筑装潢设计一条街是依托同济大学土木 建筑专业的人才技术优势而集聚起来的产业基地 , 长宁区天山路以时尚艺术 , 服装设计 , 品牌发布 为主要特色的时尚产业园是依托附近的上海市服装研究所 , 东华大学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 院而成立的 , 分别位于天山路和乐山路的天山软件园和乐山软件园也是借助了上海交通大学的技 术和人才优势而发展起来的.其中 , 赤峰路建筑设计一条街是上海形成最早 , 规模最大 , 发展最好的 创意产业基地.在从同济大学校园中穿过的赤峰路上 , 目前聚集了 500多家建筑设计及相关产业 , 年产值超过 十亿元 , 吸纳各类就业人员近万人.赤峰路经济能有如此迅猛的发展 , 与同济大学密切相关.首先 ,赤峰路现代设计街是从校园经济演变而来 , 其入驻的企业中有 80%是由同济大学的师生创办的 , 他们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和同济大学的金字招牌迅速打开了市场.其次 , 同济大学为现代设计产业 提供了丰富的优秀人才资源.在赤峰路上 , 不仅很多企业的创办者是同济人 , 而且高级技术人才 , 打 工者 , 甚至律师 , 监理 , 中介人 , 软件设计者都是同济人.再次 , 同济大学为现代设计提供了巨大的市 场.同济大学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 , 他们担任着建筑 , 规划这个领域的政府官员 , 或建筑设计企业的 CEO 及工程技术人员.他们本身就是市场和市场中介.因此 , 赤峰路上的设计企业所接受的设计任 务 , 有 80%来自上海以外地区 , 分布之广 , 覆盖面之大 , 都是全国独一无二的.2、改造旧厂房及仓库 , 创立创意产业基地.文化创意产业是新兴的业界 , 创业者大多年纪较轻 , 他们往往把城市中的逐渐被废弃的旧厂房和仓库作为创业的基地 , 将其改造成充满性格的创意基 地 , 为城市的老厂房 , 老仓库带来了新的生命力.昌平路 990号和 1000号原是上海窗钩厂和上海航空设备厂 , 现在是上海新型广告动漫影视图 片产业基地;建国中路八号桥原是上海制动器厂厂房 , 现为时尚创作中心;东大名艺术中心原为上 海储运公司 , 最初是德令洋行仓库 , 建于 1925年 , 如今艺术中心内圆柱顶端的编号还清晰可辨仓库 的痕迹.这些由旧厂房和旧仓库改造而成的创意基地 , 有些经由商业公司的包装 , 如建国中路八号 桥 , 被财大气粗的设计公司租用 , 略显奢华;有些则纯粹是追求一种 LO FT生活方式① , 如东大名艺 术中心 , 虽张力十足 , 但有些青涩.从产业集聚的角度上看 , 这些创意基地所依靠的是单独的厂房和仓库 , 在地理空间上延伸扩大 的余地有限 , 因此很难形成更大的规模.它们零星散落在城市的中心地带 , 各具特色 , 通过历史与未 来 , 传统与现代 , 东方与西洋 , 经典与流行在这里的交叉融会 , 为城市增添了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文化 景观.3、利用旧厂区 , 培育创意产业园区.与上述零星的厂房和仓库不同 , 由于原来工业生产的集约性和

系统性 , 上海市内也有衰落或废弃的连片的厂房和集中的库房 , 它们形成了城市的旧区 , 为创

意产业园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地理条件.国际上很多重要的创意产业区都和旧区重建有关 , 如英 国泰晤士河南岸 , 柏林的哈克欣区 , 温哥华哥兰桂岛 , 日本北海道小樽运河 , 纽约的苏荷等.在上海 , 泰康路 210弄这片老厂房建筑原是轻工业食品机械厂 , 春明都市园区原是一家建于 1932年的老纺 织厂 , 而杨树浦滨江七幢产业园原来更是集中了中国最早的工业化造纸厂 , 第一家工业化制糖厂 , 第一家城市自来水厂及煤气厂等等.由于这些旧厂区占地面积相对较大 , 因此产业集聚的效应也比较显著.泰康路艺术街如今就云 集了与视听艺术相关的中外小企业 160多家 , 集聚区经济发展也比较成熟.春明都市工业园区入驻 了 60多家画廊和艺术家工作室 , 目前已成为上海最具规模的现代艺术创作中心 , 也培育出了上海 一个有影响力的现代艺术品交易市场.杨树浦滨江创意产业园第一期改造工程已经完成 , 但若要将 沿江十几公里的老工业带发展成文化创意及休闲园区 , 还需要长期细致的规划.虽然目前此类园区 的发展水平不一 , 但是它们却是今后打造上海 SO HU②的基础.旧式建筑 , 保留着城市人文遗存.把城市旧区改造成充满活力和个性的文化创意园区 , 唤醒了

人们的怀旧情结.这种对人文 , 对历史的召唤 , 有弥足珍贵的社会意义.这些创意产业集聚区 , 不仅 利用了现有建筑创造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平台 , 而且还保护了历史文化遗产.工业老厂房 , 老仓 库运用新的模式设计和改造 , 为历史的留存注入了时尚 , 创意的元素 , 使保留的旧厂房成为现代城 市景观的新景象 , 也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链的形成 , 是城市历史与未来承接的良好典范.4、依靠传统布局 , 建立创意产业基地.依靠传统的布局 , 在现有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

创意产业基地 , 也是上海发展创意产业的途径之—.黄浦区河南南路 33号的上海城市广场 , 最近已 经辟为上海市旅游纪念品产业发展中心.首期有 15家专门从事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公司进驻.这些 公司大多是业内的知名企业 , 汇集了一批优秀的旅游纪念品设计师.该中心所处的豫园商圈 , 历来 是上海旅游中心和小商品 , 旅游纪念品的展示及交易中心.有了这样的周边环境 , 该创意产业基地

不仅可以提升上海旅游纪念品的层次和质量 , 而且其设计创意可以迅速走向市场 , 同时增强自身的 影响力和辐射力 , 进而形成创意与交易的良性循环.5、开辟新区 , 创立创意产业基地.旧厂房 , 旧仓库或传统社区为创意产业基地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 但却不是必要条件.位于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内的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便是利用

开发区的优势 , 全新打造的创意园区.该基地以影视制作 , 游戏软件 , 动漫制作等为主要产业导向 , 并建立相关的中介 , 展示及版权交易平台.此外 , 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分院 , 上海电影艺术学院 , 上海戏剧学院创意分院等文化艺术类院校的进驻 , 也为该创意基地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创意和人才.与其他创意产业集聚地相比 , 该基地不仅地域广阔 , 空间延伸的余地很大 , 而且还有大学及科研机 构的支撑 , 因此产业集聚发展的优势非常明显.四、创意产业基地发展的集群优势

1、集聚区内产业业态完整 , 竞争力提高.集聚区内一般汇集了众多的相关企业 , 它们形成了完

整的产业业态 , 构成了产业链.泰康路艺术街云集了与视听艺术相关的中外小企业 160多家 , 如画 家工作室 , 设计室.画廊 , 摄影室 , 美术馆 , 演出中心 , 陶艺馆 , 古董店 , 时装展示厅等 , 这些企业以创 意设计为核心 , 涉及视觉创意设计的各个领域 :建筑设计 , 服装设计 , 产品设计 , 室内设计 , 广告设 计 , 礼品设计 , 广告摄影 , 陶艺设计 , 环境设计 , 动漫画设计 , 家具设计 , 图案设计等 , 并通过展示来吸 引客户

和公众 , 每天都有各类展览和表演 , 包括各类书画 , 收藏 , 摄影 , 造型展示和时装 , 音乐 , 歌舞 表演等 , 令艺术街显露引领时尚的风范.赤峰路现代建筑设计一条街已经形成以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为塔尖 , 林同炎李国豪工程咨询 公司等一批公司为塔身 , 一大群小公司 , 工作室为基座的宝塔形建筑设计产业.这些国营 , 外资 , 中 外合资 , 私营等企业 , 每年都有几千万平方米的建筑设计任务 , 不仅有建筑设计 , 规划设计 , 而且有 建筑装满 , 图文制作和建筑模型制作 , 另外还有咨询服务 , 中介机构和环保产业等 , 形成了以科技建 筑设计为主体的经济带.集聚区内的企业由于聚集在一起可以大大提高产业的竞争力.一方面 , 产业集群内众多的企业 在产业上具有关联性 , 能共享诸多产业要素 , 一些互补产业则可以产生共生效应 , 集群内的企业因 此获得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双重效益.另一方面 , 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既有竞争又有合作 , 既有分 工又有协作 , 彼此间形成一种互动的关联 , 由这种互动形成的竞争压力 , 潜在压力有利于构成集群 内企业持续的创新动力.此外 , 产业集群内高度聚集的资源和经济要素处于随时可以利用的状态 , 为集群内的企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 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 , 同时也提高了资源和经济要素的配置 效率 , 达到了效益的最大化.2、促进信息和人员的交流及创意商品化.文化创意产业以文化为主要内容 , 以创意为核心 , 而

创意的土壤便是多元文化的共生.在集聚区内 , 来自不同国家 , 不同文化 , 不同行业的艺术家互相交 流 , 各个门类的创意设计和信息互相渗透 , 互相提供机会 , 形成了互动共生和竞争.文化产业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是人 , 而且是开放的 , 流动的 , 具有多元化视角和思维的人.人的 多样性带来文化的多样性 , 而文化创意正是在这种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 碰撞中产生的 , 这也为文化 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和动力.创意产业集聚区

为人员的交流提供了平台 , 艺术家们可以聚集在一 起 , 相互交流 , 共享信息 , 相互启发.文化产业集聚地大都分布在中心区域 , 既是创意生产的核心区域 , 同时也是市场交易中心.这 里的工作室功能已经超越了艺术创作 , 既是一个个规模不小的艺术工厂 , 又是各种艺术活动登台亮 相的展览与交易场所.由于靠近市场 , 而且企业间互补性强 , 具有信息密集 , 技术创新 , 基础设施共 享等便利.例如 , 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 , 泰康路的商业气氛与日俱增 , 文化市场日臻活跃.艺术家从 事艺术创作 , 而艺术展示机构又为他们提供了展示 , 交流以及交易的平台.各门类的艺术设计和配 套的服务性设施 , 又为来宾和内部艺术家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 从而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艺术社区

和活跃的文化市场.3.集聚和辐射功能强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大都位于旧厂区 , 外部环境宽松 , 可塑性强 , 企业运 营成本低 , 产业集聚地具有很强的吸引同类企业入驻的能力和良好的成长性.同时 , 创意产业基地 也成为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赤峰路经济带的形成 , 越来越多的新办企业看好这一区域 , 而且其他区域的建筑设计企业 还不断向这一地区涌来.虽然在过去的一 , 二年间 , 赤峰路的办公用房增加 2万多平方米 , 但目前办 公用房还是缺口 2~3万平方米.同时 , 建筑设计产业带动了周边的文化娱乐 , 餐饮 , 房地产等产业 的发展 , 目前赤峰路上有超过 10%的企业为服务性产业.同样的效应在泰康路上也可看得到.泰康 路首先吸引了画廊 , 工作室 , 文化中心等艺术机构 , 紧随其后的是商业产业如餐饮 , 服务业及文化娱 乐产业 , 并且推动旅游 , 租赁业 , 房地产业等行业联动发展.如今 , 泰康路早已不是单单的艺术街 , 它 已经成为闻名上海的具有融合历史与现代 , 中西方多元文化交汇特色的都市时尚和旅游休闲场所 , 街内茶室 , 酒吧 , 咖啡馆 , 服装店比比皆是 , 泰

康路已经成为一个集学习, 创新 , 制作 , 交流 , 展示 , 营 销 , 休闲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五、上海创意产业基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1.加大集群规模效应.上海的创意产业群刚刚起步 , 其渗透和辐射力还不是很大.从业者大多 是艺术家 , 文化人 , 设计师 , 工艺师和拥有各种才能的自由职业者.他们具有创作的独立性 , 活动的 自由性 , 工作的灵活性以及领域的广泛性.更由于文化艺术的创作和业务活动一般是独立的个体活 动 , 有时又要前后工艺的配合或群体协作 , 不像一般生产及科学技术工作那样有规律和有秩序 , 带 有随意和松散的特点.许多文化创意产业的初创 , 往往又带有探索 , 试验 , 目标不鲜明的情况 , 从业 者多不拥有雄厚的资本.因此 , 需要加强园区建设 , 从而将创意人员吸引到园区中来 , 如促进生活和 工作相结合 , 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结合 , 创造多样化的宽松的环境 , 不仅有独特的本地特征 , 而且要 有国际化的特点.2.保护开发工业遗产.上海的一些创意产业基地 , 特别是那些以旧厂房和旧仓库为基础的 , 虽 然初具规模 , 但前面并非一片坦途 , 它们或多或少面临着商务性房地产开发的危险.全国大多数城市的旧城改造 , 几乎无一例外地破旧立新 , 不加选择地对目标地块实施商务性 , 市场性整体开发 , 以求经济效益和数字政绩的大幅提升 , 缺乏文化追求.商务性 , 市场性开发容易实 现 , 而人文性 , 传统性遗存却是后天难求的.另外 , 人们一般认为只有那些大型的历史性建筑或是特 色民居才应该去保护 , 而产业建筑等是不值得留存的.因此 , 建立在旧工业基地上的创意园区很有 可能成为旧城改造及商务性开发的牺牲品.北京的 798艺术区正处于风雨飘摇的境地 , 而广州的小 谷围艺术村已经消失在隆隆的推土机声中.从目前上海的创意基地来看 , 最有前

景的发展之路应该 是打造创意产业 , 而不是实施一般的房地产开发.捕捉那些创意产业群落已经生成的区域 , 它的运 作模式已基本与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接轨 , 因此在这里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具有不容怀疑的意义.假如 另起炉灶 , 进行商务性房地产开发 , 则很有可能破坏已经成型的产业 , 得不偿失.3、大力培养文化经纪和经营人才 , 促进创意成果转化为经营资源.在文化创意园区内 , 文化要形成产业 , 不但需要设计师 , 工艺美术家 , 创意策划人 , 还需要擅长将其 创意作品 “ 产业化 ” 和 “ 市场化 ” 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文化市场营销人才 , 即所谓的

“ 新媒介人 ” 阶层(比如艺术经纪人 , 传媒中介人 , 制作人 , 书商 , 文化公司经理等 , 他们对艺术熟悉 , 又有很强的商业运作能力 , 不仅能够

直接将艺术品推向市场 , 而且还能够促使创意向传统产业等多方面渗透 , 进而将艺术家的创意成果 转化为企业家的经营资源 , 提升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如美国的米老鼠 , 已向日用品 , 服装 , 玩具 , 文具等行业渗透 , 形成了十多亿美元的产业.同样 , 英国的辣妹 , 日本的凯蒂猫 , 韩国的流氓兔等也 都发展了相当规模的产业.而我国大多数创意成果都未能形成规模化的产业.究其原因 :一是未能

集聚创意力量 , 不断地去发展 “ 故事 ”, 积累这特定的 “ 文化资本 ”.二是缺乏运作创意成果的经营人 才和联系文化与产业的文化经纪人.因此 , 加快培养和引进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各类专门人才 , 尤 其是高级人才 , 是十分必要的.4、倡导主流文化 , 发展亚文化.为了促进文化创意产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 政府部门要 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导向 , 倡导主流文化 , 提倡两个文明.对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内的亚文化精神 , 要抱有宽容的态度 , 促进其发展.所谓亚文化 , 是相对于 主流文化而言的 , 是处于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文化现象.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艺术家经常追求先锋前 卫的艺术风格 , 而文化创意园区通常也是城市中

最具备亚文化精神的场所 , 这也与 LO FT生活方 式密切相关.对此 , 要允许其存在 , 引导其发展 , 以创造多元文化的氛围 , 激发创意.5、打造自我品牌 , 注重创意产业发展本土化.分析上海现有创意产业基地的产业业态可以发

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考 篇5

------------------

发布人:来源:州政府督查室时间:2008-11-25 15:21:43点击:52

5吉首市人民政府督查室

为充分利用吉首市文化旅游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吉首市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按照州政府办关于弘扬民族文化打造神秘湘西旅游品牌的调研要求,吉首市政府督查室牵头组织市民族局、市旅游局、市文化局、市古城办,对吉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调研分析,并就进一步加快吉首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一、吉首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吉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两个区域:一是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乾州古城区域。乾州古城位于吉首城区南侧,拥有关帝庙、城隍庙、龙王庙、文庙、小溪庵、天星庵、观音阁、先农坛等古建筑20余处;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有抗击八国联军而壮烈牺牲的民族英雄罗荣光故居、抗法收台的民族英雄杨岳斌故居和朱镕基夫人劳安女士就读的国立八中遗址,以及基本体现从明到清及民国时期建筑风貌特点的胡家塘古民居建筑群等;拥有独特的兵站军事历史文化,乾州古为军事要塞之地,系中国南方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指挥中心之一,至今保留有头炮台、二炮台、三炮台和喜鹊营等南长城最大的驻守炮台和古兵营;拥有风味独特的乾州板鸭、熊家鸭子和柑子叶炒乳猪等饮食。二是拥有以苗族民俗风情为主的德夯风景区,景区内有大龙峡、小龙峡、高岩峡、夯峡、九龙峡等;有全国落差最大的流沙瀑布,落差达216米,水流终年不断;景区内苗寨依山而建,封火墙、雕花窗造形奇特、格调鲜明;景区内苗民保留着独特的拦门对歌、上刀梯、打猴儿鼓、赛牯牛等习俗和六月六、四月

八、姊妹节等民族节日,具有浓郁的苗族风情,还有“桃花虫”等风味独特的小吃和苗族织锦芭排等民族工艺品,旅游发展前景广阔。

(二)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不断完善。先后完成了《德夯核心风景区详细规划》、《乾州古城前期保护规划》编制,目前《吉首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已经过评审,为全市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同时为满足旅游发展的需要,编制了《吉首市旅游交通地图》,对全市和全州的主要景区点和风土人情进行了介绍,并提供了交通票务信息、涉旅企业(酒店、旅行社、购物点、特色餐饮等)信息,得到了广大游客的一致好评。

(三)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明显。共有36个项目分别申报为国家、省、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湘西苗族民歌申报为国家级项目,填补了吉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空白,社塘坡乡、寨阳乡、丹青镇被申报为中华民族艺术之乡,石顺民被授予中国苗鼓传承人称号,龙英棠、滕召云、吴腊宝等获州级传承人称号;先后投入560余万元对乾州文庙、杨家祠堂、罗盛教纪念园林及吴鹤祠、伏波宫、杨岳斌故居、罗荣光故居等文物景点进行了抢救性维修,新发掘的东部苗歌拦门、调年节、上梁歌等民族民间习俗,被编入第一批市级保

护名录,新发现的矮寨镇中黄村、峒河街道小溪村周家大院、社塘坡乡土岑头城村被确定为古村落。

(四)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结合日益紧密。一是成功推出了“苗家做客”、“苗家拦门”、“苗家跳歌晚会”、“苗族鼓舞”、“苗族服饰展”、“山风鼓韵”、“傩戏”等集成化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形成了具有差异性的品牌优势。二是通过积极举办各种民族节会活动,成功打造了德夯风景名胜区旅游文化品牌,先后成功举办了苗鼓节、国际攀岩赛和鼓文化节,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中“2005德夯·中国鼓文化节”邀请了来自吉林、广西、山西、湖北、重庆、湖南和台湾等8个省和地区的21支代表队、1000多名鼓手云集德夯苗寨同台献艺,成功打造了“千年苗寨,天下鼓乡”旅游文化品牌。三是乾州古城旅游文化资源得到初步开发。截止目前,共投入资金1.3亿元用于乾州古城旅游文化开发,已完成临街门面改造,确定了76栋具有保护价值的典型古民居,改造古民居200多栋,修缮名人故居14栋,修复建成北城门、胡家塘古民居群、古安澜井、罗荣光故居、杨岳斌故居和文庙等14个旅游景点。吸引了省内外130余家旅行社前来采线,已接待旅游团队110多个、游客4万多人次。四是宣传促销力度不断加大。创作了以苗族文化为背景的大型民族舞剧《远山鼓谣》和歌曲《梦寻隘口》、《遥远的苗乡》、《吉首飞翔》等,出版了《吉首映像》画册,创作完成了大型旅游风情歌舞《依梦湘西》,并组织民间艺人和民间文化表演队伍赴长沙、深圳、广州等地演出,积极推介和宣传吉首。

二、吉首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够。一是文物资源多但规模景区少,与全国、全省文化旅游景区相比,显得规模小、看点少、较零散,游客逗留时间短。二是自然景观档次、品位不高,德夯风景区虽然总面积达到108平方公里,但精品不多,难以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三是文化资源丰富,但独具地方特色的苗歌、苗族傩戏、纸扎、阳戏等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德夯风景区对本地区苗族习俗挖掘整理不够,热衷于引进和改造其它地区的苗族习俗,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伪民俗”,对广大游客缺乏吸引力。

(二)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有待加大。由于地方财力薄弱,文化旅游业发展投入资金不足,致使丰富的旅游资源无法得到深层次开发利用,特别是在文化旅游项目和产品包装、营销方面,文化底蕴挖掘不深,缺乏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在宣传促销方面,缺乏足够的宣传促销经费和系统的宣传机制,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不够,全市文化旅游业知名度不高,辐射面狭窄。《吉首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虽已完成,但因投入资金少,整个规划档次不高,尚未制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详细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市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

(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是通往景区(点)的公路等级低、路窄、弯多、坡陡,旅游景区(点)的内部通达性差。二是运载工具档次低,目前全市没有一台进口豪华旅游车,国产豪华旅游车仅120台,无法满足旅游专列及大型旅游团队来吉需求。三是始发列车少,目前吉首火车站始发旅客列车只有吉首至长沙旅游专列,团队购票比较困难。四是接待服务设施不足,且档次不高,全市虽有星级宾馆15家,但均为二星级、三星级的低档酒店,没有一家四星级以上的高星级酒店,尚不具备接待国际旅游团队的基本条件。

(四)旅游主导产品不够突出。一是品种单

一、技术含量低。德夯风景区内虽设有部分旅游

产品销售点,但是种类不多且大多与周边地区雷同,缺乏吸引力,二是受资金、人才、管理等多种因素影响,旅游产品大多处于小作坊生产阶段,没有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和措施。

三、加快吉首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一)明确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定位。充分利用与湘、鄂、黔、渝四省市相邻的区位优势和纳入全国公路交通枢纽城市的机遇,以德夯风景区和乾州古城为载体,以民族文化风情为灵魂,加强“吃、住、行、游、购、娱”等建设和服务,着力做好景区观光、文化欣赏、特色饮食、旅游购物、会议休闲、乡村体验、生态健身等旅游文章,努力将吉首打造成为面向本省、辐射周边县市、连接国内外市场的湘西旅游集散中心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在此基础上,根据资源开发状况和经济发展需求,制定和完善以省为指导、州为基础,景区为重点的覆盖全市的旅游产业规划体系,做到与旅游景点、公路交通、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相衔接,相互呼应,协调发展。

(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一是加快道路网络建设。加快以常吉、吉茶、吉怀、张花高速公路吉首段等4条对外通道建设和以国道209线吉首绕城线为重点的城市道路网络建设,建设一批旅游精品线路,编制连成线、形成片、构成网的内外对接网络,有效改善对外交通环境。二是加快城市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启动国道319线城东口、省道229线城北口、国道319线城西口停车场建设,配套完善商场、餐饮、娱乐、休闲、体育等公共娱乐场所,并按相关规定和标准建设机动车停车场,同时加快乾州中心客运站建设,开通前往州、市主要景区点专线车和周边主要景区点班线车,力争三年内建成3家至少拥有100台豪华旅游车的大型专业旅游车队,全市豪华旅游客运车辆达到500台以上。三是切实提升城市接待功能。三年内力争建设1家五星级酒店、3家四星级酒店、10家以上三星级酒店,同时加快兴建高档商务型酒店,拓展会议服务功能,增加商务客房楼层和酒店会议设施,提高酒店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四是重点发展商贸、娱乐、休闲业。围绕游客“吃、住、游、购、娱”五大要素,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扶持等手段,着力打造好以商业城、湘泉步行街和吉首商贸大世界为核心的繁华商业带;建设一条方便游客用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饮食一条街”;加快文化娱乐设施建设,开发建设旅游商品一条街、大型旅游娱乐演出场所以及咖啡厅、酒吧、健身房、夜总会等娱乐服务设施。

(三)加快文化旅游产业提质。按照“大文化、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服务”的要求,注重抓好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的结合以独特的德夯苗族民俗风情和乾州古城文化底蕴为重点,将《扎花女》、《远山的鼓谣》等精品民族文化节目推向市场,使之成为民俗文化旅游的一大品牌,同时充分利用少数民族节庆习俗日及举办中国“鼓文化节”等活动,进一步塑造“天下鼓乡”旅游品牌,把服饰文化、歌舞文化、节庆文化、饮食文化、民间艺人绝技等按市场化手段物化出来,融入项目开发建设之中,突出比较优势,不断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含量,延伸产业链,形成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资源共享、市场共享、互为支撑、互为促进、共同提升、共同发展的良性发展机制,有效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四)积极拓宽投资渠道。积极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搞好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筛选、论证、储备和包装,强化招商意识,健全招商机制、落实招商责任,培植招商主体,千方百计拓宽投资渠道。一是深入整合现有文化旅游资源,盘活各文化单位和旅游景点的土地、品牌等潜在优势资源,做大、做活、做优、做强存量部分。二是改善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有实力、讲信誉的民营企业进入文化旅游产业领

域。三是强化政府引导,集中财力实施重点突破,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格局。

(五)加大宣传促销力度。一是加强宣传促销。把旅游宣传纳入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外事、商务、对台、驻外机构对外交往的重要内容,纳入广播、电视、宾馆、商场、电讯、娱乐等各环节。二是加强文化促销。不断深入挖掘整理具有本地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重点推介德夯苗寨民俗风情和乾州古城“春”文化、巫傩文化和兵站军事文化,为观光旅游注入浓厚的文化内涵,增添神奇、深厚的文化色彩。三是加强活动促销。通过积极参加“湘洽会”、“沪洽周”等活动,大力宣传推介旅游风光,拓宽旅游市场,扩大旅游产业知名度。四是重点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根据旅游市场的特点,进一步开发老爹果王素、苗族银饰和服饰、水冲石砚、乾州板鸭、河溪香醋等名优产品,在宾馆、景点设立旅游产品专卖点,在旅游线路设立民间工艺参观点,积极培育旅游商品专业市场。

临沧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思考 篇6

刘云山

人类文明的演进,已经使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推动着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为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开发出本地独特的文化资源,在区域经济中取得主动权,许多地方都掀起了文化热。在经济加速发展的今天,谁先开发出本地独特的文化资源,谁就能在区域经济竞争中取得主动权。

因此,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什么是文化产业呢?文化产业是指现代社会以工业化的方式生产文化符号以满足精神消费需要的产业。它包括以下内涵。一是规模化生产。主要是指文化产业的技术性,按照一定的工业标准进行批量制造。二是市场化营销。指的是文化产业的商业性,大批量的文化产品需要通过市场环节送到消费者手中,就是所谓的分配。三是复制性。文化产业的标准化生产就是复制品的逼真性和误差性。就其生产的大批高科技载体而言,文化产业是在进行制造,而就其负载的文化原始性来说,这个产业是在进行复制。四是集合性。从文化产业的基础层(指文化资源整理和内容创作,包括从文化资源的积累、保存,文化艺术作品的创作、传播、展示等活动)到文化产业的核心产业层(指负载文化意义的产品的制作与传播,即生产和销售以独立形态呈现的文化产品,如广电业、影视业)再到延伸产业层(向其他行业提供流行文化符号,从而使之具有文化附加值的产业,如服装设计、建筑装饰装潢、工业设计、品牌等),可以看出文化产业是一个巨大的“产业群”。

然而,要能够很好的开发出本地独特的文化资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此,笔者就来谈谈如何才能更好的做好临沧的文化产业。

一、打牢农业基础和搞好城市规划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一种经济实体,需要人们拿出足有的人力和物力来支持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临沧地处边疆,农业、工业基础薄弱,所以发展临沧的文化旅游产业就需要临沧的广大农民共同参与。俗话说,衣食无安方可无忧,所以必须花大力气打牢临沧的农业基础地位。让农民在衣食住方面的条件得到保障,才更有信心发展临沧的文化旅游产业。

一个地方的城市建设是展示当地人土风情的一个窗口,临沧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境内居住着25种少数民族,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民族文化内涵丰富。尤其是以佤族风情为代表的民族风情资源,是临沧开发佤文化旅游产品和参与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的优势所在。同时,临沧作为中国水电工业基地和由此形成的澜沧江高峡百里长湖水域风光,是建立澜沧江-湄公河国际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内外旅游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为临沧发展水电工业旅游提供了良好条件;临沧地处中缅边境地区并与神秘的北“金三角”相连,边境风光和异国风情浓郁、独特,是开发边境旅游产品和建设国际公园的主要依据;临沧是世界大叶茶的原生地、世界著名的“滇红”茶叶之乡及茶马古道缘起地,也是云南省茶叶种植面积最大和茶叶产量最高的地区,是临沧开发茶文化旅游产品的重要依据;临沧拥有南滚河自然保护区、永德大雪山等一批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孟定边关风情坝、永康万亩芒果园、勐撒万亩高优生态茶园、橡胶园等生态农业园区,有保存完好的热带雨林和亚热

带雨林景观,是临沧开发绿色生态旅游产品的客观依据。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就要把这些特点充分的彰显出来。

二、打造经典文化旅游景点

要着力搞好临沧的旅游景点规划,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即做大做强民族风情体验旅游产品;做好做精特色专项旅游产品;加快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构建适合多样化市场需求的复合型旅游产品;做响做专五条精品旅游线路。

做大做强民族风情体验旅游产品。依托临沧26个少数民族绚丽奇异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资源优势,以佤文化为重点,进一步丰富游览内容和文化内涵,提高产品的娱乐性、观赏性、参与性和体验性,充分展示和传承以佤文化为主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传统习俗、民族节庆、风味食品、竞技活动、生产劳动等民族风情文化。通过核心品牌旅游区——“沧源佤山崖画谷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做大做强临沧民族风情体验旅游产品。

做好做精特色旅游产品。充分发挥茶文化、澜沧江文化、水电工业文化、酒文化、边地文化、历史文化、森林生态等资源优势,努力开发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较强吸引力的特色旅游产品。通过“临沧茶文化风情园”、“澜沧江百里长湖水电工业旅游区”开发建设,做好做精茶文化、水电工业文化等特色旅游产品。

加快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充分依托临沧优越的气候条件及五老山、小道河等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等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条件,开发面向省内外的中高档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开辟满足市内、区内需要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积极鼓励和规范发展大众化乡村旅游产品。

做响做专五条旅游精品线路。突出“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和主题鲜明的旅游产品组合优势,做响五条个性化旅游环线:一是民族风情旅游环线(临翔--双江--沧源--孟定);二是水电工业旅游环线(临翔--大朝山--漫湾--小湾);三是边境风光旅游环线(临翔--永德--镇康--南伞--孟定--沧源);四是茶文化旅游环线(临翔--云县--凤庆--鲁史);五是跨国旅游环线(临沧--孟定--腊戊--曼德勒--仰光和临翔--沧源--邦康--景栋--大其力--清莱)。同时,依托五条精品旅游主线,进一步开发省际、国际游线和各种特色旅游专线。

三、转换一个机制,制定一套政策,造就一班人才队伍

我们要大胆进行文化投入机制改革和内部运作机制改革,采取调整结构、定岗聘任的办法,寻求生存的出路;整合资源,改造设施,调整产业方向,直接参与市场竞争;不断探索文政联谊,文企联姻新路子,以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形式用社会资源养文化,办文化;立足职能,盘活产业。

要落实和出台一套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请求国家、省、市在文化项目安排上对边境县给予倾斜,建议参照“边疆党建长廊建设项目”给予边境县“边疆文化长廊建设项目”,加快完善边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发挥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逐年加大对公益性文化建设的投入,各级财政每年要列入一定的文化基础设施维修费、文物保护费和大型文化活动、精品生产扶持费和民间艺术抢救保护基金等;制定和完善鼓励社会投资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鼓励借助资本市场发展文化产业。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要素,我们要加快文化事业的发展,就必须着力解决“文化人无文化”的现状。要培养一批有一技之长,有文艺素养,既能歌善舞、能写会画又熟悉意识形态工作、懂经济、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一批能够整合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与文化资源的企业家。

四、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文化产业市场体系

我们要在打开交通等基础设施“瓶颈”力度的基础上,全面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文化体制改革,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步伐,培育和重塑一批文化市场主体,建立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有序、统一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激发内在动力,增强发展活力,提

高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及供应能力。重点发展艺术品、工艺品等文化产品市场。完善现代流通体制,大力发展文化连锁经营、电影院线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提升文化产品流通和消费领域的信息化水平,大力发展经纪、代理等市场中介机构,尽快形成以临沧多元文化为中心的文化产品集散地。大力培育居民文化消费意识。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倡导文化消费新观念,培养文化消费习惯,引导居民自觉进行文化消费。加快培育农村文化市场,逐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文化消费水平。

五、进行全方位的立体促销战略

从世界文化产业较发达的国家看,宣传促销投入要占发展文化产业总投入的相当部分,全部由政府财政支持。鉴此,必须花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做好文化产品的宣传促销,不断推陈出新,搞好服务,增强开拓市内外、国内外客源市场的能力。要建立长期、稳定的文化促销经费的筹措机制,解决促销经费的不足,并形成由政府统一领导,行政主管部门牵头,企业积极参与的文化宣传促销体系。一是抓好传统的促销方式,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二是进行临沧形象宣传,树立临沧新形象。要制作全面反映临沧文化的系列宣传品,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宣传临沧的文化。三是走联合促销的道路。思茅、大理、保山三市联合起来,与市外有互补关系的文化省、市联合对外促销,一方面可以少花钱多办事,另一方面阵容庞大、声热浩大,影响力也较大。四是有关部门应积极组织开展网上宣传和市场促销。积极办好旅游节庆会展活动。五是继续办好“中国沧源司岗里狂欢节”、“临沧茶文化博览会”两大品牌节庆活动,使其成为知名的专项旅游节庆活动;进一步挖掘、提升,举办好耿马“中缅水文化旅游节”、永德俐米人“桑沼里”、临翔区“菜花节”等为代表的民族传统节庆,打造临沧民族节庆新亮点;探索举办以“中缅(南伞)边贸旅游交易会”等经贸旅游活动,达到“以边贸带动旅游、以旅游促进贸易”的目的;积极组织参与国外会展,特别是由WTO和国家旅游局牵头组织的各类节庆会展,加强临沧旅游的对外宣传。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篇7

文化产业一词产生于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在我国把文化作为一种产业进行讨论, 是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产生的新的理念, 文化作为“上层建筑”, 渐渐从改革开放前的政治宣传的有力“武器”的观念被转变为“产业”, 这种理念上的转变, 促进着文化领域从创作到制作, 从文化意义上的“作品”到商业意义上的文化“产品”等一系列深层的理念上和形式上的突变, 同时也给政府管理部门提出了新的扶植、支持、限制乃至打击等相应的应对措施和政策策略的更高要求。在近些年来的艰苦探索中, 人们开始了对于文化本体的文化属性、艺术属性和它的商业及其外延属性进行深刻的关注, 在大的市场经济概念上对文化艺术其实本来就具有的商业现象进行了理性观照和市场实践, 在这些实践中一些文人由穷变富, 一些文化团体由弱变强, 一些文化现象起死回生, 有些边远村庄成了名闻遐迩的“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基地”, 这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看似平常的突起异军, 实际上创造了中国文化史上无法想象的历史奇迹。本着对文化本体和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高度负责精神, 对这种现象从文化艺术的艺术属性、商业属性、艺术品的创作心理、艺术品将要进入市场的制作心理、艺术的创作技艺、艺术品的制作工艺、经营策略等现象进行深入研究, 是一个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

艺术品的艺术属性与商业属性

李长春在《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建设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一文中强调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文化产品既有教育人民、引导社会的意识形态属性, 也有通过市场交换获取经济利益、实现再生产的商品属性、产业属性、经济属性。在“两种属性”中, 意识形态属性是文化产品的特殊性, 商品、产业、经济属性是文化产品的普遍性。不能因为文化产品具有商品的一般属性, 就忽视其意识形态的特殊属性;也不能因为文化产品具有意识形态的特殊属性, 就排斥其商品的一般属性, 而是要把两者统一起来。 (1)

对于文化艺术品, 在过去较长的时期里, 我们只研究它的意识形态属性 (或社会政治性) , 很少研究其审美属性 (或学术性) , 更没有人去揭示它的商品属性。中国文人几千年来“不为斗米折腰”、“视功名利禄为粪土”、视“富”且“贵”为“浮云”的文人风骨和气概, 成为代表中国文人刚正不阿、高风亮节的优良品质的象征, 但这些观念也严重阻碍了创造文化的人们对于文艺作品的商业属性的揭示和认知。

其实关于文化艺术的商业价值并非古人没有意识到, 在中国古代的很多文学艺术创作中经常塑造一些满腹经纶的文人, 在落魄遭难而身无分文时拿出了“杀手锏”———写出一手好字, 立解燃眉之急。从而使我们看到了艺术品的两重属性在危难中彰显出的奇特魅力。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 人们付出艰辛的劳动, 创造了物质产品, 在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后, 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过程中使这些产品变成了商品, 而文化艺术的创作则是把自己的创意通过一些价值不高的媒介表现出来, 使得人们很难以一种物质的概念去统一衡量它的价值, 因为文化艺术作品的价值只在于它的文化性、艺术性和审美性, 它只作用于意识形态而不可能作用于人的低级本能的需求, 因此不同文化素养和不同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人群将会对同一个文化艺术作品作出不同的价值评判。换言之, 文化艺术作品的传播与接受是精神领域内的传递, 它的获得实际上是非物质的, 而一般人只把通过艰辛的体力劳动获得的物质产品看做价值, 这就为文化艺术品走入市场铸成了艰难的通道。

随着物质文明的丰富和提高, 人们的生活向着高质量、高品位迈进, 人们的精神需求也随之提高, 在人们需要更多更好的文化艺术作品的时候就越发看到了文化艺术作品的生产也同样要耗费人类的艰辛劳动, 因而具有价值;因为这些作品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因而具有使用价值;在市场经济的规则下一般也要通过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才能供人消费, 因而也具有了交换价值。因此文化艺术作品也和物质产品一样, “是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统一, 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其使用价值也一般是在流通过程中按照商品交换的方式, 在满足了他人的社会需要之后实现的。所以, 文艺作品在流通和交换过程中也具有商品属性与商品形式, 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商品, 是一种特殊商品。在实践中, 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条件下, 过去长期被人为掩盖着的文艺作品的商品属性已经骤然大显……” (2)

艺术作品与艺术商品创作和制作心理对文化艺术品走向市场的影响

德西迪厄里斯·奥班恩在他的《艺术的涵义》里指出:艺术家和工匠的区别在于艺术家的创作兴趣在创作中, 画匠的创作兴趣在创作前。 (3) 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其实就是反映个体在社会中的体验在作品中得以体现的过程。这种体现过程往往以充分反映作者的主体意识为特征, 对于作品的优劣也往往以主体意识体现的个性突出与否为标准。因此艺术家在创作中的乐趣与兴奋点全在于主体意识的体现和对于人生体验的宣泄的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 都经受了各自不同的人生洗礼, 因此这些真实的人生体验在作品中能够得以忠实的体现, 才被认为体现了真、善、美的审美价值, 同时也具有了社会价值。但是也正因为个体的独特经历和宣泄方式的独特个性, 使得作品只能在极少数的专业人群中得以传播, 在以共性为审美基础的大众审美中受到冷落, 而在以货币为媒介使艺术品转化为可以消费的艺术商品的现实中, 其艺术价值和获得的货币值往往使人瞠目。

反之, 从事艺术制作的工匠们在艺术品诞生之前就兴趣十足地把目光投向了市场, 目的性非常明了。他们的创作和制作过程中始终牵挂的是“市场”, 他们按照“市场”的规则和商品的要求从事创作和制作。他们的作品往往使人似曾相识, 缺乏个性, 但正因为如此, 他们体现了大众的审美情趣;人生的共同体验, 再加上他们往往在制作中体现了高超的制作工艺或表现技巧, 因而使作品雅俗共赏, 往往受到大多数人的青睐进而慷慨解囊, 使艺术品在通过货币交易而成为商品的过程中畅通无阻。

对于一些个案的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

商丘市民权县王公庄, 过去有王建民等人以画虎为生游走于河南、山东边界的村镇集会, 后在收徒传授技艺中, 为了更多更快地产生作品, 改创了自己的一套中国画线描效果的表现方法, 使学生在老师打好基础后很快就能掌握使作品成型的一套技法, 从而使作品很快走向市场。尤其在2005年以后, 民权县委、县政府在文化部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鼓舞下, 对王公庄的这一文化现象给予了大力的扶持和推介, 使他们深受党和国家各级领导的关注, 中宣部部长刘云山赞其为“画虎画出一片新天地, 画虎画出一个新农村”。布赫副委员长也亲自为王公庄题写了“中国画虎第一村”村名。王公庄“老虎”一举名震国内外, 创造了文化艺术品走向市场的成功范例。

在离王公庄不远处的另外一个县里, 人称“泥人李”的李秀山老先生的泥塑源于祖传, 他吸收了许多现代的创作理念, 在艺术造诣上受到中央美院教授等我国高层艺术家的赞扬, 但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市场认可获得经济收益。

和其同县的麦秸画以精湛的工艺、绚丽的色彩、设计师深厚的美术功底和作品多以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样式为特点, 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根据三家文化艺术进入市场的现象分析, 可以从他们的经验教训中得到启示:

文化艺术作品要采取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样式, 并以此为基础发掘出千变万化的艺术构想和令人惊叹的精湛工艺。从事文化艺术作品产业的人必须明白一个道理, 文化艺术商品和艺术创作是有市场性和非市场性的区别的。

要培养有后劲的艺术名人, 产生名作, 做好品牌。文化艺术作品市场的事实证明:许多艺术品在作者未成名之前并不受人关注, 而成名以后则身价倍增。因此艺术创作者首先以个性的创作积极参加各种赛事以获得专家认可, 而后根据市场要求开拓产品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借鉴的经验。同时少数艺术家的作品经过长时期或一个历史时期的检验也可被市场认可, 但要经得起时间的沉淀, 在各方面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今时代, 想以此发展文化产业是较难的。

把艺术创作作品的过程改造成可以规模化、集约化、流程化生产的工艺。以扩大生产能力, 使其具备产业化的条件。从泥人李的例子中, 明显地看到:首先他的作品的影响力还未能充分达到市场的购买要求;其次, 他的作品大多数属于纯艺术创作, 他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是需要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沉淀的;再就是他未把它变成一个能进行系列化生产的制作流程, 缺乏工业性。变形金刚是一个成了名气的艺术形象, 一些艺术家把它变成了工业化生产, 他就具备了亿万身价的商业性。

培养对于文化产业销售和经营管理的人才。依上所述, 由于文化艺术产品具备商业属性, 要想使其顺利进入市场就必须有一批有深厚的文化鉴赏能力和远见卓识的市场运作水平的管理和经营人才的介入。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 涌现出的文化艺术商人 (经纪人、媒介公司、策展人、演出策划等) 在使艺术品走向市场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政府的扶持和支持。王公庄的经验之一就是“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扶持和推介”。“‘四大虎王’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漫长的探索, 却苦苦挣扎在贫困线上, 是各级政府的介入、大力扶持和全方位推介, 才有了今天的现状和名气。”文化产业发展离不开党的富民政策的支持, 一个地方的文化产业更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扶持。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 尤其是我们中原, 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发源地, 只要当地政府认真研究, 有很多优秀的文化资源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市场, 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产业军。

当然, 当我们认真研究了文化艺术产品成为文化商品进入市场经济的可能性的同时, 也看到了它在走入市场的同时为当代文化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比如为了进入市场有制造假文化的现象, 有些本来具有珍贵历史文化的形式为了进入市场, 使原本蓬勃的艺术精神泯灭, 甚至使历史久远的文化底蕴逊色, 使文化健康传承出现危机。还有些文化形式为了提高市场回报率有意保留传统糟粕, 或制造些糟粕进入艺术作品, 等等。这些现象应该看做是我们在把“文化”变成“产业”的大事业进程中的小的偏差, 我们坚信这些问题将在我们的工作中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健康发展的洗礼中得到解决。 (本文为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

摘要:文化产业问题已是当今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急需深刻研究的问题, 本文以中国画虎第一村等的文化现象为基础, 从文化艺术品的创作和文化艺术商品的制作等过程的心理历程进行剖析, 展现出艺术作品的意识形态和市场经济的双重属性, 并以此进一步剖析文化艺术品走向市场的必然性和因此而牵涉的各种问题。

关键词:艺术属性,商业属性,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

①摘自:baike.baidu.com/view/40273.htm, 《文化产业》。

②张劲:《关于文艺作品的商品属性与商品化之我见》, 《贵州社会科学》, 1998 (6) 。

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考 篇8

关键词:旅游产业;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思考

前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國旅游产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对我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已经成为了我国的支柱产业。旅游产业不仅仅是经济产业,同时也是文化产业,做好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能够有效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并且能够丰富我国旅游产业以及文化产业的内涵,两产业的融合发展将是时代发展中不可逆转的趋势。

一、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一)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交融

一方面,文化产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孕育着旅游资源,使旅游资源的开发有着一定的文化背景和内涵,使旅游资源更具吸引力;另一方面,旅游产业为文化的传承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为文化的实现提供了载体。由此可见,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是相互交融的,二者互为交融,离开文化的旅游资源或者离开旅游资源的文化,都必定黯然失色[1]。

(二)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促进

首先,文化促进了旅游的发展。通过文化,能够提升旅游资源的品味,将旅游资源赋予更多文化内涵,使其吸引着较多的游客,并且给人以足够的审美体验;其次,旅游产业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旅游资源越来越能够吸引更多的游人,通过旅游活动,使更多游客了解更多的文化。

二、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条件

(一)技术融合是两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以技术融合为基础。对于旅游产业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是以技术融合为支撑,两产业的成本结构比较相似,因而为技术融合提供了必要条件,且随着生产技术、工艺流程等技术层面的不断融合发展,这样对消除二者之间的技术性壁垒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为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

(二)产品融合是两产业融合发展的标志

文物、风土民情、名胜古迹等都带有浓厚的文化气息,既是一种文化资源,又是旅游资源,所以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以产品融合为标志。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充分的将地域文化风土民情展示给游客,从而来发扬笨地域优秀的文化习俗,同时也带动本民族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目标[2]。

(三)企业融合是两产业融合发展的载体

旅游产业以及文化产业融合的重要载体便是企业的融合,主要是旅游产业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企业支持。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不断实现多样化兼并,使开展的业务更具多样化,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有着密切的联系,极易被企业领导者所选中。另外,企业在实现两产业的融合发展中,必须将组织内部结构进行有效创新,使之与发展形势相适应。

(四)市场融合是两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

技术层面的融合使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都突破了产业原有界限,从而达成市场的融合。文化产业的原传播渠道、模式较好的应用于旅游产业中,与其形成有特色的传播市场,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优秀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升了产业的竞争力。

三、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途径

(一)用先进的体制加以引导

体制观念作为一种无形的存在,对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因而,在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中,必须加强先进的体制作为指导。首先,充分发挥观念指导作用。提高产业负责人的体制观念意识,使其认识到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其次,充分发挥产业规划的指导作用。最后,充分发挥体制管理的主导作用。

(二)为两产业的融合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要想做好旅游产业以及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那么必须要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文化旅游市场,为其提供健康发展的环境。首先,更新企业的运营机制,以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共同为中心,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其次,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企业的集团化,为旅游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最后,创新营销模式,并且加强对市场的开发和研究[3]。

结语: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旅游产业的重视度逐渐提升,而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将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二者之间具有很大的联系性。在对进行旅游产业以及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时,一定要利用科学有效的途径,并且根据地域特色来选择途径,从而来促进二者融合发展,带动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琰飞,朱海英.信息化视角下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机理与途径——以武陵山片区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3,1(05):72-76.

[2]赵东.数字化生存下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以陕西为中心[D].山东大学,2014.

上一篇:申请欠款申请书下一篇:观赏识教育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