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帝国》读书笔记

2024-08-09

《高盛帝国》读书笔记(共7篇)

《高盛帝国》读书笔记 篇1

朋友推荐的这本书,终于看完了,尽管之前我对高盛包括这个圈子的一些企业,都有了解,但在看完这本书后,感觉自己经过了一个learning curve-学习曲线,对投资银行有了一定的理解。

高盛确实是家伟大的公司,我印象中的高盛,虽然在中国干了一些坏事情,但总体上对这个经济体的贡献-利是大于弊的,这里面可能最有代表性或者说最有意义的三件事情莫过于:

一,在1993年的时候,高盛支持了一个非常能吃苦,经常骑着自行车到处推销保单的年轻人,帮他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文化,帮他吸引最优秀的人才,这个人应该来讲非常幸运,后来成就了中国最大的民营保险集团-中国平安保险,这个人叫马明哲(当然高盛在参与这项投资中,获得了超过10倍的高额回报)。()

二,在1998年的时候,高盛支持投资了一个老师创业,这个老师聪明绝顶,天赋异禀,也非常努力,后来改变了整个互联网格局,这个人就是马云。

银河帝国基地读书笔记 篇2

当今,川坨上的高级人员早已知晓这个预言,于是自作聪明地把谢顿流放到了博士早就预料到的地点:端点星。在那儿,人们将进行一项为复兴帝国而编写的《银河百科全书》的计划:谢顿计划。然而,这一切都只是假象。

这本书由著名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所著,他的文笔十分简练,却又处处埋着伏笔,使后文更加精彩、逼真。他以“谢顿计划”中的谢顿危机为线索,将读者拉入这美妙的意境之中。而且自己发现书中看似无解问题的破绽,用巧妙的笔法勾出几位“智者”,由他们带你解释真正的答案。作者构思新颖,想象力超群,给读者徐徐展开银河帝国的画卷。

我不禁想,如此强大的银河帝国存活了几万年之久,却由于人们的忘我娱乐与君王的腐败而土崩瓦解,那么我们的当今社会则绝对是无比幸福的啊。在庞杂繁复的政治中心里,没有明显的腐化不是非常难得吗?我们要好好珍惜这美好的“黄金岁月”啊。同时,我们不能像基地开始建设的五十年里一样无比封建、专注于过去,而要向发动革命的赛佛。哈定市长学习他,学习他与时俱进的超前思维。

银河帝国基地读书笔记 篇3

在第二部《银河帝国·基地与帝国》中,我猜测谢顿所指的第二帝国应该是一个更加民主更加坚强的政治体系。而在这第三部中,证明了我的猜测是错误的。第二基地的第一发言者解释,所谓的第二帝国将会由心理学家来执掌整个帝国的领导权,这样的帝国才会更加的和平而长久。然而,就算这是第二基地的第一发言者的解释,我现在也不敢确定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谢顿计划中的第二帝国。毕竟,全书的反转太多了,保不准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反转。

文中有两个无关紧要的小细节,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其一,艾嘉蒂娅在逃往川陀的时候在售票机上买票,阿西莫夫对这段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其买票的过程与今天火车站的售票机买票别无二致。科幻小说的描述在现实生活中得以重现,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不敢说在全世界,但就全中国来说,已经进入了一个无纸化的社会。书中所描绘的售票机自主买票那都算是过时的操作了,现在绝大多数的人出行都是网络购票,身份证直接进站乘车。其二,书中提到的艾嘉蒂娅使用的听写机,这个我们今天移动端的语音输入的功能是高度一致的。小说情节与现实交互,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阅读体验。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将骡对第二基地的寻找,第二部分将的则是第一基地对第二基地的寻找。不论是骡还是第一基地,其实都是想要摧毁第二基地。骡想摧毁第二基地是因为第二基地会阻挡他的霸权扩张,这个非常好理解;而第一基地想摧毁第二基地,这个就有一点复杂了。其实,大部分第一基地的人都非常依赖第二基地的存在,他们视第二基地为实现谢顿计划的底牌,这种依赖之强,以至于让他们丧失了进取奋斗之心。但与此同时,第一基地的另外一部分人是非常抗拒第二基地的,他们觉得第二基地的存在使得他们的行为宛若提线木偶,没有半分身而为人的自尊。而在本书的最后,他们似乎也达成所愿了,端点星上不再有第二基地的人,第一基地依旧还是达成谢顿计划的核心力量,殊不知,这也是第二基地想要达成的。

对于第二基地位置的探索,从第二部就已经开始了,在第三部的结局中,终于是露出了庐山真面目。在已知结果的前提下反推,其实,无论是物理学还是社会学,甚至是第一发言者所说的“诗意”的角度来解读,第二基地的位置都指向一个地方——昔日帝国的中枢,川陀。这真的是即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再联系一下第二部中艾布林和第三部中拜耳·程尼斯在得知第二基地所在地时的反映,一切早有伏笔。

《大秦帝国》读书笔记 篇4

现在还印象深刻的是古天乐主演的《寻秦记》、胡歌主演的《神话》、孙俪主演的《芈月传》,最喜欢这三部关于秦国的作品。所以当我看到书单狗推荐的历史小说中有《大秦帝国》时,我二话不说就下载来看。

其实尽管我们从小学开始就一直在学习历史,但是我对历史真的一团浆糊,但是我真的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想把我们华夏民族的历史读完,但是想法是宏大强烈的,一直没有付诸行动。还有一个原因是有一些朝代我主观地不喜欢,我喜欢的历史时期有春秋战国秦帝国时期,三国时期,明帝国时期,还有就是民国时期。

在看《大秦帝国》之前我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是很懵懂的,特别不理解的一点是为什么又有周天子又有各种秦王,赵王,齐王......不知道到底谁是九五之尊的王。当然历史书也写了当时周代是诸侯分封制,但是当时不理解什么是分封制,所以才有这个问题。

第一部《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为商君的尽公不顾私,极心无二虑所折服,叹服普天之下如何会有这样的圣人。第二部《大秦帝国之国命纵横》崇敬张仪的好辩才,不愧为天下第一利口。第三部《大秦帝国之金戈铁马》最惊叹秦昭襄王能在暮年依然清醒,君王暮政而没有乱国。第四部《大秦帝国之阳谋春秋》为一代政商吕不韦的洞察人事,一眼相中赢异人的眼光所惊讶。第五步《大秦帝国之铁血文明》终于对始皇帝嬴政有了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识,以前学历史一直学得懵懂不知所以,其实以前学历史时我就有疑问为什么始皇帝要焚书坑儒,一直在耳边眼前萦绕的都是始皇帝是暴君,秦政是暴政,心里面还在叹息为什么这样一个超迈古今的千古帝王会是一个暴君呢?我还在想难道他一统六国之后就变成暴君了吗?因为当时我还是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如果始皇帝一直是暴君,那他怎么可能一统六国,一个昏聩残暴的君主怎么可能统一六国?

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众口铄金,人言可畏,人真的能把假的说成真的,并且史书也不一定是真的,因为史书也是人写的。而且一件事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也许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遇事要多分析,不能慌张,一定要在冷静的时候决断某一件事。

在读第一部时多么想做一个墨家女弟子,我隔着文字好像都能感觉到战国时代那种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大争之世,多事之时,感觉到那是商旅繁茂,当时各国商市的繁华,感受到当时民众的议政之风是如何左右朝剧的,感受到当时诸子百家,争相绽放,文明风华之时,好喜欢这个时代的民风世风,布衣士子层出不穷,纵横天下,左右朝局,于权力场斡旋。

俗话都说富不过三代,强不过三朝,秦国整整是强盛了六代七朝,最终一统天下。秦国君臣从秦孝公开始都是勤政爱民,我就没发现秦国的君王臣工晚上有过按时睡觉的,而且感觉他们都是晚上议事白天睡觉,一遇到急事大事甚至几天不休息连轴转,我感觉秦孝公秦惠文王始皇帝都是太过劳累,导致盛年而衰,所以我们现在要按时睡觉啊!

高盛帝国读后感 篇5

近期,我阅读了《高盛帝国》。该书在展示现代商业环境下投资业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同时,通过对高盛公司重要成员经历和工作方式的分析,揭示了投资工作者个人的努力和投资企业集体成功的不可分割的相互关系。书中波澜壮阔的时代风潮和引人入胜的叙事方法,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也带给我了极大的触动。

通过对该书的阅读,我看到了投资业的辉煌历程和投资工作者为此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从而进一步加深了自己对投资业工作本质的认识,更加充分地认识了商业经济赋予社会和从业者个人的巨大影响和全新机会,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做好目前的工作,并在这份工作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的决心和信念。

《高盛帝国》一书中人物的经历、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都很值得我们保险行业从业者学习和借镜。通过对自身和书中人物的对比,我深深地意识到了自己作为一个新时代保险业从业者的不足和欠缺。今后,我将以书中人物为榜样,按照书中人物和投资业发展各阶段的能力需要,努力有计划、有步骤提高个人思维水平和专业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满足公司和客户不断发展要求的合格员工。具体而言,我将从如下几个方面开始对自己的完善:

首先,在观念层面上,我将进一步加深自己对金融投资行业本质的认识,进一步拓展自己的投资专业视野和思维观念。使自己从观念上、思维方式上及早成熟起来,适应公司与客户在投资领域发展的新需要。

其次,在工作过程中,我将一如既往地认真工作,并在完成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探索提升工作效率的新方法,努力将近期学习和培训的收获融入到今后的工作去。使工作和学习实现良性的互动和相互促进。

第三,在学习中,我将继续深入对保险业以及投资行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广泛接触新知识、新观念,着力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学习能力。与此同时,我将与公司同事一起,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公司的学习机制,摸索公司业务发展和营销员能力提升的长效互动模式,使自己为公司建设学习型企业贡献一份心力。

第四,在日常生活中,我将全面深入地学习《高盛帝国》一书中人物的生活观念和习惯,完善自己的生活习惯,剔除不利于工作开展的旧习惯和坏习气,调整好自身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努力实现工作和生活的良性和谐互动,在日常工作中完善自己,丰富自己,为进一步服务客户打好基础。

而实际我也是这样去做,就拿市公司在今年夏季七八联动举办的夏季高产会中,我运用书中人物的那种不断创新和突破、不断学习与进步的模式来训练从化的营销员。在夏季高产会的场外训练中,我亲自带领全体营销员做促成仿真演练;会前会的预与一对一的促成演练,销售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简化促成流程,加强促成的力度与强硬度,提高营销员的促成信心与决心。最终我管辖的支公司在整个市分公司中脱颖而出,由原来12家单位排名倒数第二的业绩状况,一下提升进度的40%,跃居全市季度第一名,并且在四个阶段的业

务竞赛中,均达成市公司下达的任务目标,并且我所开创的训练模式得到了省、市分公司领导的认可和赞扬,并在全市乃至全省推广,吸引了各家地市分公司的同仁前来观摩学习,取经请教的电话源源不断也因为成为了高产会场外训练的从化模式。特别为今后的销售、组织发展、基础管理、会议经营等工作起到了一个崭新的经验借鉴和启发。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地研读《高盛帝国》这本书,深化自己对这本经典著作的认识和学习,并有选择有目的地拓展自己的阅读和学习范围。保持和发展由阅读《高盛帝国》一书而产生的触动和热情,投身到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去。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读书笔记 篇6

说到一个国家的财政状况,大部分人往往是不太清楚的,至多了解一下国家每年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其他的就一概不知了。

而因为很多人对于国家的财政状况不了解,也看不懂,进而会相信很多人所得出的简单粗暴的结论,这显然会误导大众。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这本书,采用的是回看历史的方法,全书系统讲述了从秦朝到清朝这两千年里,中央帝国的财政状况、面临的财政困境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通过回看历史,进而得出对今天有益的结论。

丘吉尔曾说,一个人能够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够看到多远的未来。所以我本人是很喜欢这样的著作的。在现在这个时代里,太多人喜欢看着现在谈现在,很少有人能够去仔细想一想,为什么现在会出现这种情况?这种情况仅仅是突然出现的吗?还是在历史里早就有过痕迹,甚至是在历史里早就出现过?

本书的作者坦言,研究历史的学者,大多数不懂经济;而研究经济的学者,大多数不懂历史。而极少数的既懂历史又懂经济的学者,往往又缺乏耐心去故纸堆、去史料库一篇又一篇地查阅史料,所在这些年来,像作者所著类型的书籍,在市面上并不多。

而作者显然认为,自己弥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缺,至少在作者看来,自己是既懂历史又懂经济,而且还能耐得住寂寞到故纸堆里去查阅史料。

在我看完整本书之后,我受益匪浅,但是也有很多自己的思考,所以在这篇文章里,我管中窥豹,谈谈自己的读后感。

不知道是中国自古以来就缺乏研究经济的人才,还是因为儒家思想的影响导致撰写史书的人不愿意过多提及经济方面的问题,总之在我们一般人的认知里,似乎很少听到有人谈论古代的经济问题。

比如,当我们谈论秦朝统一六国的时候,更加津津乐道的是秦国发动的一场又一场针对六国的战役,却很少有人了解,当秦国能够如此频繁地发动大规模战役的背后,其经济状况和后勤保障状况到底是什么样的。

本书的作者将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秦朝到南北朝结束,隋朝到宋元,明朝到清朝。

在第一个阶段,即秦朝到南北朝里,中央帝国一直在探索如何才能真正解决帝国的财政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皇帝和大臣试验了无数种方法,但是却始终没能找到一个比较好的方法。

困扰帝国的财政问题主要就是收支不平衡的问题。而收支不平衡里,最大的问题就是政府的开销过大,单纯依靠税收已经完全满足不了皇帝的花销和整个帝国的正常运转了。

在一个帝国建立之初,往往是机构简单,办公人员不多的时候,在这个时候,政府完全可以依靠税收来维持政府的运转。

但是随着执政时间的加长,政府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快速扩张的轨道,基本上执政几十年之后,政府的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要比最开始多上好几倍。

并非只有政府在运转的过程中会不断膨胀,而是所有的组织都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膨胀。但是作为企业,它会在自己已经过度膨胀的时候采取裁员等止损方式,或者是经营不下去而破产;但是显然政府是不会裁员,也不愿意破产,最终的结果就是政府总是想要从民间攫取更多的钱来维持政府运转。

在经济和技术都不发达的古代,政府能够收上来的税非常有限,主要就是土地税。但是天下土地就那么多,又受限于技术和官僚集团的执行力,往往也不能做到彻底清查土地,所以财政问题一直是政府所头疼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能够快速获得大量钱财的方法就诞生了:建立国营企业。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汉武帝时期的盐铁专营。

汉代经过七十多年的休整,使得民间经济得到极大的恢复,而到了汉武帝时期,他已经无意在与匈奴进行和亲了,此时的汉武帝想的是,如何能够彻底消灭匈奴。

于是,经过准备,汉武帝开始对匈奴发动战争。除了对匈奴的战争以外,汉武帝还发动了很多其他的战争,在这里仅仅举最典型的对匈奴作战的例子。

战争开始没几年,汉初积累的钱财就消耗一空了,这大大出乎汉武帝的意料。对于从小衣食无忧的汉武帝来说,他是不知道艰苦岁月的艰辛的,所以在他掌权的时候,花钱如流水。

钱财没了怎么办?这个时候朝廷上出现了一大批理财专家,也就是史书里写的「聚敛之臣」。

其实我个人非常不喜欢史官去贬低这些善于理财的官员,因为他们只是在执行汉武帝的意志而已。在中国古代皇权体制下,只要是皇帝自己首先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那么国家的财政就会得到很大的缓解。问题是,中国古代的.皇权几乎不受任何约束,皇帝基本上可以做到在钱财上想咋花就咋花,而作为替皇帝「分忧」的臣子,除了尽量满足皇帝的需求以外,几乎没有别的选择道路。

这些善于搞钱的官员给汉武帝的建议就是,开办国营企业。具体来说,就是把盐和铁的生产销售经营权,全部都收归国家。

虽然很多人反对政府参与到经济生活中来,但是汉武帝采纳了「盐铁专营」这个建议。

国家进行盐铁专营之后,财政问题确实得到了很大的缓解,但是却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就是说,还是缺钱。

于是,汉武帝继续想办法弄钱,比如卖官鬻爵,比如鼓励人们举报有钱的大户等等。

短时间内,政府的收入大大提高,但是与此同时,民间经济受到了彻底的破坏。用一句《让子弹飞》里的台词形容就是:上任县长把税收到了20xx年了,老百姓成穷鬼了。

没错,汉武帝虽然通过各种手段获得了大量的财政收入,但是他也彻底破坏了民间的经济和整个官场的风气,使得后世所有的接任者都只能不停地修补漏洞,而没有办法再做出根本性的变革。

对此,本书的作者痛心疾首,而同样的,很多学者对于汉武帝的经济政策也持批评态度,认为汉武帝不如他的爷爷和父亲做得好。至少在他爷爷和父亲的统治下,民间的经济很发达,老百姓的日子很好。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不是的。

首先,在文景二帝统治期间,民间经济确实很发达。但是与之一同存在的是,民间的贫富差距极其悬殊。所以,所谓的民间经济发达,往往都是出现了大量的富豪,以及无数挣扎在底层的人民。

这显然不是一个好现象,因为过大的贫富差距一定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最终整个国家都会为此承担巨大的风险。因此,民间经济繁荣是好事,但是贫富差距过大是坏事,这两者必须尽可能地协调一致,找到一个平衡点。

然而,让无数统治者痛苦的是,这二者的平衡点极其难找。民间经济繁荣,往往就会拉大贫富差距;而缩小贫富差距,往往带来的是社会经济整体退步,甚至是共同贫穷。

《法律帝国》读书心得 篇7

杭天宇

在法学基础这堂课上,我简单地读了一下罗纳德·德沃金出版的《法律帝国》一书,限于时间仓促,所以读得较为简单,有点囫囵吞枣的感觉,不过还是觉得受益颇多

在德沃金看来:法律是一种阐释性的概念,“我们的法律存在于我们的整个法律时间的最佳论证之中,存在于对法律实践做出尽可能最佳论证之中。”这里的“阐释”即“解释”,不是对字面进行简单解释,也不是通常意义的司法、行政解释中所说的“解释”,而是有其特定含义的。它是“对法律实践的最佳论证”,是存在于“最妥善的叙述之中”,这就是德沃金的方法论,主张法律价值的理论。因为法律自始至终都是人们对理想的追求,“法律的帝国是由态度界定的”。德沃金主张政治道德责任是法律解释的前提。

德沃金将法律定义为“整体性的法律”,认为法律不仅包括规则,而且还包括规则性原则。道德原则虽然不依赖于法律,但它们也不在法律之外,它们是构成法律整体的一部分。法官进行判决、解释法律时,应从规定人们权利义务的诸原则中,找出最好的论证,作为整个政治制度的政治道德和价值观念的那种解释。他把这称为解释法律时的道德要求。德沃金认为,法律不只是规则,它是规则、原则、政策的结合。作为法律规则的这些原则,不是源于立法,也不是来源于法院的特定决定,而是来源于相当长时间的职业和公众正当意识中。法律是:“规定权利义务的一些标准,这些权利义务是政府至少在原则上有责任通过法院和警察等为人熟知的制度去确认和实施的。”他将法律概念称为“整体性的法律”,强调法律不是重复大家一致的意见,也不是为实现社会目标提供有效的手段,而是根据政治道德的要求,基于原则公平一致的方式对待社会中所有成员。法律在两方面与政治道德有关:一方面是方法原则,它要求立法机关判定出在道德上前后一致、自我一体的法律;另一方面,它要求司法机关在解释、适用法律时也要从这一角度看待法律。由此得出法律是阐释性概念的结论。

德沃金认为:有三种对法律解释的观点:一是惯例主义,即法官依靠法规和先例来解决争端,即使这些法律和先例对于他们所受理的特别争端来说未必很适合。二是实用主义,即法官着眼于改善社会的未来作出判决,而不去考虑是否与过去一致。这两种观点都是德沃金反对的。他主张道德完整性,即要与过去的政治决定有一致性,但不像惯例主义那样仅仅是为了预测性和程序上的公正,而是为了保证公民间的平等,使社会更加纯真,并改善行使政治权力的道德根据。

上一篇:三年级下数学口算题卡下一篇: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