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文化产业促进经济发展

2024-06-26

发展文化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共8篇)

发展文化产业促进经济发展 篇1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而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为此,我们需要多方努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进步。

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高度

提高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各地方政府要建立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导机制,进一步提高认识,抓住发展机遇,尽快推出适宜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振兴计划。应该让人民群众认识到,高度重视和发展文化产业,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就是实现“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是要尽快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多渠道解决融资瓶颈问题。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初期,需要政府在产业政策上给予强力支持,要完善财政、税收、投资、金融、出口、土地、市场准入、工商管理、知识产权等一系列产业政策。当前,首先需要解决的是财政投入少和企业融资难问题。千方百计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调控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手段,为文化企业提供资金扶持和融资渠道。其次是要探索建立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融资机制。鼓励组建文化产业融资担保机构和知识产权专利评估机构,解决文化企业可供抵押的实物较少、无形资产评估难、抵押变现难、抵押担保信用程度低等问题。建立贷款贴息工作机制,对符合产业发展规划、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文化企业或项目,从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给予银行贷款贴息支持。再次是建立文化产业投资信息服务平台,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和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引导,可以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组织文化产业项目推介会,或发布相关

信息和动态数据等,为实力雄厚的知名企业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提供必要条件。

二是要大力培育龙头文化企业,加强研发和原始创新,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其一要着力培育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中型骨干文化企业,使其成为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引领和带动文化产业整体发展。其二要努力打造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条。通过政策支持,鼓励拉长文化产业链条,加强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融合,推动有文化内涵的新产品和新业态的发展,大力发展文化衍生产品。其三要制定相应政策,积极扶持引导中小文化企业走“专、尖、特、新”的道路,办出特色,打出品牌,推动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与中小文化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合作,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其四要大力建设文化产业园区,采取优惠措施,吸引相关文化企业落户园区,充分利用产业集群、项目集中的优势,形成产业优势,进而转化为经济优势,在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同时,扩大中小城市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三是要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积极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进入文化产业。其一是加快推进经营性国有文化单位改制,转制单位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其二是推进文化管理体制创新,要突破长期以来文化管理中条块分割的局面,根据产业性质、相关产业联动等特性,借鉴国际管理经验构建大文化管理模式,从“办文化”转到“管文化”上来。其三是加大文化市场的开放性和文化产业的竞争性,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参与进来,以有效的市场竞争推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中小城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具体路径

一是要善于小题大做,扬长避短,形成“公司+文化专业户”的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新模式。将分散的民间工艺加工联合起来,对传统民间工艺实行精品化、系列化开发包装推介,初步实现由个体形式的自生

自灭到靠公司的力量发展壮大传承的局面,使文化资源优势有效地转变为产业优势。

二是要善于就地取材,点石成金,善于无中生有,珠联璧合,在发展文化产业拉长产业链条方面作出新的尝试。中小城市文化资源的特点是零星、分散,聚合性差,因此,资源的整合能力尤为重要。以三门峡为例,三门峡市仰韶文化艺术传媒公司不断拓宽产业链,开发了仰韶彩陶艺术品5大系列100多个品种,黄河观赏石10大类60多个品种,产品销往北欧等。2008年,该公司与北京雷子乐笑工厂联合策划创作的话剧“彩陶女嫁仰韶郎”,在总政八一剧场上演,不仅为传播仰韶文化、提高彩陶产品知名度发挥了助推作用,而且拓宽了市场,增加了经济效益。

发展文化产业促进经济发展 篇2

黑龙江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经历了探索、起步和稳步发展阶段。经过多年努力, 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文化产业的局面业已形成, 文化产业的规模和层次在不断扩大与提升, 发展的环境也越来越好, 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的投入不断增加。2008年全省城镇用于文化、体育的固定资产投入332.5亿元, 比上年增长6.93%。其中人均文化娱乐支出392元, 比上年增长5.9%;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和服务支出332.3元, 比上年增长11.7%。2005年以来, 各级财政对艺术、文化服务等核心文化产业投资年均增幅为25.1%。

文化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一步提高。各级政府以农村基层和中小城镇为重点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 支持边远地区建设和改造文化服务网络。完善城市社区文化设施, 促进基层文化资源整合和综合利用。2005—2007年, 黑龙江省文化艺术领域有50余个项目获得国家奖项。冰灯、冰雕、雪雕、冰上杂技舞蹈、龙江剧等艺术品牌享誉国内外, 影响力不断扩大。2007年全省文艺演出和电影放映观众达926.6万人次, 比上年增长13.4%。

近年来, 在政策的鼓励和引导下, 黑龙江省的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文化产业有较明显增长。据黑龙江省文化厅统计的数据显示, 截至2007年, 全省文化系统民营文化企业 (含个体经营业户) 0.96万户, 占全省文化系统产业经营机构总数的85%;全年实现增加值7.11亿元, 占全省文化系统实现增加值的59%。2007年全省文化系统民营文化企业营业收入12.53亿元, 利润总额3.47亿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22.5%和23%。其中营业总收入占全省文化系统产业总产出的份额达到67%。非公有资本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中越来越发挥出重要作用, 民营文化企业已经成为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黑龙江省各地以资产为纽带, 积极推进文化产业集团的组建, 进一步提高了产业集中度。先后组建了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牡丹江广播电视集团等一批大型文化产业集团。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以多种形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 全省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二、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文化产业发展意识不强

文化产业的发展, 有赖于科学的文化观念。黑龙江在文化观念上既有比较单纯的意识形态认知和管理实践, 又有过于实用化的急功近利追求, 却没有牢固地树立文化的软实力、深层推动力和后续发展力, 并缺乏长效性、带动性和辐射性的现代文化观。许多政府干部的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意识淡薄, 缺少对文化市场开发的研究和发展文化产业的深层次思考。认为文化是虚, 农、工、商是实, 习惯于重视“文化搭台, 经济唱戏”, 忽略了对文化是经济的高级形态的认识, 对文化重视不够。

(二) 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不宽松

党和国家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文化产业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亮点。目前, 北京、上海、深圳、湖南、云南、江苏等省市自治区都结合本地区实际, 制定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大多数的省份都提出争取在未来的5~10年内, 把文化产业建设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黑龙江省目前对文化产业在全省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尚不明确, 从而导致各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对文化产业缺乏足够的重视, 文化产业无法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有效参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不宽松, 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不完善、不配套, 已出台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依然存在。

(三) 资金融通渠道不畅

黑龙江省的冰雕艺术展览已经在国际上举办十几年, 曾到过东南亚、欧洲、北美等, 获得了国际广泛赞誉。特别是由黑龙江省文化艺术发展中心举办的美国冰雕艺术展, 不仅大力宣传冰雪的神奇魅力, 而且着力宣传哈尔滨的冰雪盛况, 极大吸引了美国民众的兴趣, 取得了极其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由于一直缺乏资金的投入, 特别是财政投入不足限制了产业化发展规模和发展步伐。

(四) 缺少拳头产品和大企业集团的支撑

黑龙江省各地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普遍弱小, 竞争实力不强。近年来, 黑龙江省虽已成立了若干文化企业集团, 但发展进程要滞后于一些发达省市, 尤其是受体制制约, 已经成立的集团实力仍然比较弱小。如黑龙江省的新闻出版业, 虽然产出规模比较大, 效益也很可观, 但是基本上是靠广告和辅助教材支撑。如果失去体制性保护这一块, 也就没有多少竞争优势。在传统的文化领域, 黑龙江省雄厚的文化特色资源没有得到根本的发掘和释放。如地方戏 (二人转、龙江剧) 、民俗文化、地域文化、游人文化、多民族文化、边疆文化、舶来文化 (欧洲文化) 等这些优势文化资源并没有在黑龙江省形成优势产品和强势产业, 致使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育不良。

(五) 文化产业缺乏经营与管理人才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与文化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不论是艺术创作本身还是经营管理, 人才都是最为核心的要素。但从目前黑龙江省文化领域来看, 不仅技术人才短缺, 而且更缺乏既懂艺术又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人才的短缺致使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特别是各艺术院团由于长期处于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其领导者对市场经济, 现代管理及资产经营知识掌握不够, 加之受经济、观念、体制和机制的制约, 很难从现有的状态中走入市场。同时由于缺乏长效的留人、用人、育人机制, 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 优秀人才“雁南飞”现象较普遍。

三、龙江文化产业发展对和谐产业体系建设的促进作用

(一) 产业融合

黑龙江省的产业融合应该通过产业间的功能互补和延伸实现产业间的融合, 而这种融合更多地表现为文化产业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生产服务业的延伸和渗透, 黑龙江省发展现代化观光农业、文化创意产业、动漫产业, 即是这一新型产业体系的综合体现。弘扬龙江文化, 使工农业产品从理念创新、品牌创新, 再到营销方式创新的全方位创新, 实现传统企业与文化的融合, 让企业站上了更高的起点上。旅游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 也是产业融合程度最深的产业之一。所以黑龙江省应该充分利用特有的龙江文化和地域资源特点, 发展人文与观光旅游业。

(二) 与三次产业密不可分

文化产业对黑龙江省的影响覆盖了第一、二、三产业。从精神层面来讲, 龙江文化的实质, 是龙江精神, 也就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坚忍不拔是黑龙江人的本色, 艰苦奋斗是“三种精神”的重要支点。龙江文化中的勇于面对千难万险, 敢吃千辛万苦, 自立自强、自力更生、勤俭节约的精神对黑龙江省的工农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黑龙江省作为资源大省和重工业基地, 历来以全国需要为己任。在煤炭、木材、粮食、石油、机械设备等方面, 总是无条件地服从国家的计划调拨, 毫无保留地支援国家大局。黑龙江省在文艺精品创作中应特别珍惜并注意深入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 打造出各类文艺作品的地方品牌, 彰显黑龙江省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格。

(三)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文化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引起资本、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与组合, 渗透并提升传统产业, 推动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此外, 文化作为软实力,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不仅引导人们正确的价值取向, 而且可以解决部分人口就业, 提高就业率。面对新的挑战和文化需求的攀升, 应发挥黑龙江省文化产业的优势潜力, 在文化市场的开发上拓宽黑龙江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之路, 促进黑龙江省实现建设经济大省与文化大省齐头并进。

四、发展龙江文化产业促进和谐产业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 转变观念, 重视文化产业的价值

目前国际上大力倡导向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转型, 黑龙江省应该抢占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制高点。文化产业资源消耗低, 环境污染小, 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新亮点。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可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而且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 其综合效益将日益显现。当前, 迫切需要我们转变观念, 增强产业意识, 既要注重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 更要注重其经济效益, 牢牢树立“抓文化产业就是抓经济建设”的观念。要理顺管理体制, 解决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的现状, 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和推进措施。各地各部门应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调整文化产业的战略布局, 理清发展思路, 认清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性和紧迫性, 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 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

文化与经济互生互动, 文化与资本的对接, 能使文化产业突破资金瓶颈, 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 应与其他新兴产业一样, 在招商引资、银行贷款、组织公司上市、减免税等方面享受同等优惠政策。还要根据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和黑龙江省发展相对滞后的实际, 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文化产业跨越式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在资金投入上, 一方面要加大财政投入, 这是发展公益性文化产业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要突破体制障碍, 让民营资本、社会资本、业外资本进入经营性文化产业。要建立有效的筹资机制, 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 资助文化事业, 建立各种类型的文化基金, 形成多渠道的投入机制。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 积极动员和吸纳各方面的资金投入文化产业。

(三) 完善文化产业市场机制

一是加快文化产品开发, 努力打造品牌产品。依托黑龙江省北方民族文化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 发挥大中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规划建设以展现黑龙江省特色文化艺术产品为主的文化产品市场, 带动文化艺术品产业发展, 形成具有黑龙江省特色的文化艺术品生产销售体系, 实现规模效益和品牌效应。积极培育资本、人才、技术、品牌、版权等要素市场, 加强具有黑龙江省特色的文化品牌建设, 注册更多的文化商标, 依法保护黑龙江省的文化产业和产品市场权益。二是大力发展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注意发挥经纪人、代理人等文化中介作用, 为各类文化单位提供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三是将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结合起来, 将政府推动与企业市场运作结合起来, 加强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工作。大力扶持发展外向型文化企业, 推动更多具有黑龙江省特色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走出去”。

(四) 提高龙江文化产业竞争力

一是要实施品牌战略。尽管黑龙江省的文化资源非常丰富, 但是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商品转化率却很低, 文化产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的精致程度也很低。如何把深厚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品牌优势, 是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黑龙江省的文化产业应当将打造自己的品牌作为自身发展的当务之急, 要充分利用镜泊湖、五大连池、大兴安岭、扎龙、大庆石油文化等黑龙江省特有的文化旅游资源, 深度挖掘出一些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尤其要利用东北雪域文化, 积极开发冰雪品牌、生态湿地品牌、绿色、“自然至上”品牌, 而不仅仅限于旅游这一个层次。

二是要实施人才战略。加快黑龙江省文化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必须加快人才的集聚, 要积极培养各类文化专业型人才和经营人才, 努力吸收国内甚至国外的文化人才到黑龙江省创业。打破文化人才流动中不同所有制和不同身份的界限, 促进文化人才在不同地区、部门、行业之间有序、合理流动, 实现文化人才资源社会化、资源配置市场化。建立文化人才公平竞争机制, 突出业绩效益取向, 按岗选人、竞聘上岗、奖优罚劣, 建立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发挥才智的竞争激励机制。

三是要实施科技战略。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 要大力推进文化生产、流通与高新技术的结合, 有意识地加大文化产业中的高新技术含量, 积极推动文化产品的多层次开发和网络化服务, 改造传统文化, 开发新兴文化产业, 这样才能增强黑龙江省文化产业的竞争能力。黑龙江省应重点抓好公共、高校、科研机构图书馆网、博物馆网、电影院网、剧场网、艺术网、文化电子商务网、文化信息网等文化产业项目的建设, 用商业运作的模式来实现文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加快科技成果在文化产业中的转化和应用, 积极开展企业与高校和研究部门的合作, 发展数字化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新兴文化产业。要广泛运用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技术开发各类文化资源, 改造和提高传统文化产业, 把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引入文化艺术生产、经营、管理与服务的各个环节。

参考文献

[1]项卫星, 周国梁.黑龙江省文化产业竞争力分析[J].学习与探索, 2010 (3) .

[2]李陈亚.关于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1 (1) .

关注文化产业 促进文化发展 篇3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思维拓展]

1.什么是文化产业?

[回归教材]

2.振兴文化产业表明我国高度重视__________建设。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

3.振兴文化产业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4.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学以致用]

5.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参考答案:

1.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的行业。

2.(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是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3.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4.①有利于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②有利于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③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确保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④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⑤有利于树立共同理想,激发全民奋发向上、团结进取,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⑥有利于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等。

发展文化产业促进经济发展 篇4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们的伟大祖国—中国,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中国人在长期的探索中,创造出了博大精深,灿烂耀眼的中华文明文化。这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目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求我们不仅要让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还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要深化文化体制的改革,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我们在实现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有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力度不够大;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必须抓紧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

要解决这些在深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道路上的种种问题,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建立健全有利于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保障体系和制度,做好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完善现有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政策法规以形成文化产业政策体系,给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推进建设文化精品工程,活跃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使优秀文化产品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并建立各种评论和奖励体制以促进创作的积极性。

三·扩大发展文化消费。鼓励文化产业部门进行生产并降低文化产品消费门槛,使广大人民群众消费得起。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事业,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

四·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我们要以先进技术支撑文化装备、软件、系统研制和自主发展,提高我国文化建设领域技术装备水平以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

五·正确处理民族化和国际化的关系,加强与国际先进文化的交流和学习并吸收借鉴外国中文化产业强国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宝贵经验。

发展文化产业促进经济发展 篇5

北海市旅游局

镇威

北海自然风光秀美,生态环境优良,历史文化浓厚,发展旅游业的条件得天独厚。旅游为北海创造了辉煌的历史。1992年北海银滩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是国家旅游局认定的35个王牌景点之一;1998年北海市被评为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成为重要的滨海旅游目的地。但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步入低潮,北海旅游也一直呈现不温不火的状态,旅游产业与拥有的资源禀赋和公众的期待形成较大落差。特别是近年来,石化、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北海长期缺乏产业支撑的局面从根本上得以改变。相形之下,旅游产业成为了北海全面发展的短板,正如王小东书记指出的,“旅游已成为影响北海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因素”。事实上,旅游是关联性极强的产业,具有一般服务业所没有的许多独特优势。国内外的实践证明,旅游业不仅可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且能够极大地拉动相关产业特别是其他服务业的发展,成为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因此,北海不存在要不要发展旅游的问题,关键是如何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找准旅游产业发展的切入口和突破口。我们认为,旅游发展与文化产业融合是实现北海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和正确选择。

一、旅游发展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背景与趋势

文化与旅游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没有魅力,而没有旅游的文化则缺乏活力。旅游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一种文化活动。一次难忘的旅游,必定是一次文化之旅、精神之旅。旅游是文化的传承载体,能够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文化则是旅游宣传的重要载体,能够将旅游产品宣传推广出去,并对旅游产品可发挥提升品位和竞争力的核心作用。促进旅游发展与文化产业融合将为拓展全市发展空间,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后劲注入全新的动力。

1、旅游发展与文化产业融合顺应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大趋势。

当前,人民的文化、旅游需求与产品供给之间存在巨大缺口。文化、旅游单打独斗、各自为政难以做强做大。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合,有助于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文化与旅游结合既有利于放大旅游的载体作用,也有利于拓展文化的传播渠道。对内可以扩大消费,提升国民素质,提高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和谐;对外可以传播中华文化,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2009年8月,文化部、国家旅游局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文化产业与旅游深度结合发展指出了方向。

2、旅游发展与文化产业融合是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

金融危机将加快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新兴服务业将成为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源泉。作为新兴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必将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发挥文化产业的反向调节功能,发挥旅游业在经济下滑中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既可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又能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做出贡献。当今世界,经济结构正在经历深刻变化,旅游业也进入到一个大调整大发展时期,旅游与文化的关联度、协同性日益增强。旅游品牌与文化品牌深度融合越来越成为吸引人们旅游的重要动力;旅游消费与文化消费融合越来越成为拓宽旅游市场的重要引擎;旅游创新与文化创新越来越成为推动产业升级、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支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有机融合越来越成为提升经济效益、创造社会价值的重要源泉。

3、旅游发展与文化产业融合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由于市场化过程不同,旅游和文化在产业化程度上都存在着差异。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突破束缚、创新发展,已经成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都已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文化产业面临着体制改革和产业化发展的历史任务,旅游产业发展也已进入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素质的关键时期。通过丰富和拓展文化内涵不断满足游客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借助旅游市场助推文化产业化发展,以旅游独特的宣传方式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这些已经成为新时期、新形势下旅游和文化合作共赢,实现发展目标的有效途径。旅游和文化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旅游与文化共生共进、一体化发展,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时代和社会进步的一种潮流,预示着旅游发展的巨大空间和广阔前景。

二、北海旅游与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评价

北海地域文化资源丰富多彩、特色鲜明,可供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历史文化沉淀深厚,拥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具有突出特点的代表性的文化有南珠文化、海上丝路文化、汉遗址文化、西洋建筑文化、疍家文化、客家文化和渔业文化等。与文化特色相对应的是遗留下来的大量历史古迹。除此之外,古寺名人文化、地方戏曲文化、民间艺术文化,源远流长,相互交融。这些都为文化产业、文化市场的培育以及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充足的文化资源。但北海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在发展中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资源整合及沟通协调不够。文化资源丰富是北海发展文化产业的一大优势,但要把资源优势变成资产优势、资产优势变成资本优势必须有效地整合资源。现有文化旅游资源分散在文化文物、旅游、园林、宗教等多个部分管理,各部门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相互之间沟通协调不够,不同程度地存在无序、分散、条块分割的弊端,对文化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十分不利。由于职责不同,文化管理部门更多地从文化建设的角度考虑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如何植入旅游功能有待进一步提高认识;旅游管理部门专注旅游产业,没有足够的文化资源可以充分利。特别是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上旅游部门没有发言权,而非旅游部门缺乏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手段和动力,导致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近年来,市财政在文化项目建设和旅游项目建设中均分别投入了大量资金,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积累使文化、旅游资源越来越丰富。但是,由于从项目规划上没有考虑文化与旅游如何很好地融合,使项目内涵不够丰富,展示手段单一,消费内容偏于苍白,直观的表现是人气不旺,使文化宣传不尽人意,旅游消费也差强人意。有点项目甚至成为财政负担。

二是文化旅游项目创新创意不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不能满足于单纯的观光旅游,体验式、参与式旅游。高端文化游市场日益广阔。北海的一些文化项目缺乏配套和旅游运作手段,旅游项目难以深入挖掘、植入文化内涵,出现自然景观旅游发达,深层次的文化旅游、体验旅游欠缺的状况。新型的旅游形态需要借助高新技术、以及通过创意策划来实现,技术和人才缺一不可。北海在打造新型旅游业态方面,目前还做得不够,在旅游发展设计上主要还停留在景观旅游、旅游购物层面,各种文化产业元素没有发挥出旅游效应。全市虽然集中了较多的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的旅游资源,但是旅游产品重复建设、类型单一,大部分旅游景区还处于粗放经营阶段,接待水平低、综合收入少、规模效应不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和拉动作用有限。

三是发展观念和体制改革滞后。北海旅游发展的观念有待更新,体制改革进程较慢,旅游要素产权主体、市场交易主体和开发经营方式单一,行业规模偏小。旅游景区分散管理、资源分割,造成行业垄断经营和不公平竞争,加之政策不配套,降低了旅游资源配置效率。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对文化的产业属性和特征缺乏正确的认识,一些人片面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性,把文化看作政治的附属物,将经营性文化与公益性文化混为一谈,忽视了现代群体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是缺乏市场意识和经营意识,长期处于小而散,低水平的竞争状态,影响了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北海旅游发展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路径及方式

促进北海旅游发展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应坚持体制创新、产品创新、运作机制创新,进一步挖掘北海的自然及人文内涵,激活产业潜力,加强文化旅游联姻,形成文化旅游产品,促进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经济社会实现大发展。

1、将文化资源直接转化为旅游产品

北海文化与旅游结合的最直接途径之一是直接将部分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如遗址展示园、博物馆、文化节事活动等。北海拥有多出高品位的人文景观,涵盖古人类遗址、古文化遗址、古塔石庙、古墓古陵、古刹道观、名人故里和近代建筑遗址等。如合浦古汉墓群,著名宗教建筑有涠洲岛天主教堂、普度震宫等。古民居有曲樟客家围屋古民居、疍家吊脚楼等,水有党江、南流江、冯家江等,以及众多的汉代文化、南珠文化、海上丝路文化、近代建筑文化的遗址遗迹等等,这些物质文化遗产均可以转化为旅游产品。应该充分发挥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文物景点星罗棋布的得天独厚优势,将这些文化资源优势嫁接到旅游产业,如依托其设立专题博物馆、美术馆、工艺馆、园艺馆等,使文化旅游成为北海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突破点。

2、基于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旅游活动

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充分挖掘文化遗产资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将其开发为特色旅游活动,如发展演出娱乐业的时候,可发挥北海文化优势,通过对那些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掘和精心雕琢,对有北海地方文化特色的民风民俗、山水人文等进行研究、整理,将它们转变为旅游演艺活动,丰富旅游活动,激发旅游者爱国爱家的情怀。北海已经创作的《咕哩美》、《碧海丝路》和即将完成的《珠还合浦》、地方戏《老杨公》等就都具文化内涵和市场开发价值。将这些文艺表演、传统民俗活动、民间文化艺术以及各种物质文化载体等纳入到相应的旅游线路之中,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予以表现,丰富旅游活动内容,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3、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旅游商品

旅游商品开发不足,消费低是影响和制约北海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完善和延伸旅游产业链,应依托南珠文化、海洋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和文化符号开发旅游纪念品,以本地疍家人、客家人的生产生活物质为依托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大力发展工业品、农副土特产品、纪念品和工艺品等旅游商品的设计、开发、生产与销售业,促进北海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依托北海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开发丰富多彩、绚丽夺目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工艺美术业包括工艺品、书画、城市雕塑、广告装潢等,如针绣器物、织锦、珍珠、贝壳雕品、海滩沙石、海底珊瑚等均可以赋予丰富的区域文化。此外,工艺美术品市场上珍珠饰品、铜凤灯、根雕盆景、竹编藤编、皮影贝雕等都是深深浸润了海洋文化、古汉文化等的营养,旅游市场上有特色、有市场的旅游工艺品如沙漏、玉器小座屏、椰壳饰品等也无一不是地方文化内涵丰厚的旅游商品。

4、利用名人效应,提升北海的知名度和区域旅游形象。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影、新闻出版、网络等文化传播媒介推广北海旅游形象,宣传促销旅游产品。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广播影视音像制品的知识技术和信息含量空前提高,成为传播速度最快、时效性最强、受众面最广、直观效果最好的信息载体。广播影视音像业要实现产业化,除了发挥其新闻媒体的部分功能外,最重要的还是要发挥其内涵的文化功能,即它的产品和服务必须具有高度的知识性、故事性、观赏性,能够吸引人、感染人、教育人和鼓舞人,给人以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北海及合浦的文化内涵丰富,历代名人群星灿烂,为广播、影视、音像业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文化素材。如定边爱民的赵佗(秦),廉山留名的费贻(汉),珠还合浦的孟尝(汉),海门屯兵的高骈,爱民如子的颜游秦(唐),芒鞋不踏名利场的苏东坡(宋),名与州符的危祐(宋),著名画家王俭(宋),竭忠报国的伯颜(元),为民请命的李逊(明),一肩一仆的徐柏(明),殚力亲民的康基田(清)等历代名人。他们的活动和事迹都包含着极为丰富的人文价值和人类智慧,大力开发这些名人效应,将这些璀璨的历史明星通过电影、电视、舞台剧、音乐剧等多种形式搬上舞台、搬上影视,使他们的艺术形象与区域形象相结合,借助文化媒介提升区域形象和旅游吸引力,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

四、北海旅游发展与文化产业融合的产品设计及项目支撑

产业发展必须以项目为支撑。精心设计产品,合理规划布局重大建设项目是促进北海旅游发展与文化产业融合的重中之重。

1、滨海度假休闲文化旅游产品

纵观世界旅游业发展进程,随着城市生活压力日渐加大,无数生活富裕的人群开始追求一种体验式的休闲方式,尤其是滨海旅游,拥有巨大的包容性,兼容了户外游戏场所及城市休闲体验,成为世界各国高度发展的重点。但是,北海现有的看海景、吃海鲜、洗海澡是很低端的消费,只有海景,没有文化,很难发展高端旅游产品,必须以海洋文化和北海地域文化为亮点,包装出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拉长产业链。特别是要发展休闲度假产品,把单一的洗海水澡逐步丰富为邮轮、游艇、潜海、海钓、海滨高尔夫、环岛游、近海游、渔家乐和红树林生态游等。通过丰富旅游内涵,提升品质品位,让游客融入自然、融入城市。依托南亚热带气候和城市风情,北海完全可以打造以阳光海岸为主题的滨海旅游带,唱响“阳光海岸、阳光北海”品牌,建成国人向往、流连忘返的休闲度假目的地,从而推动北海旅游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2、近代建筑文化旅游产品

近期以老街为龙头,恢复古城建筑风貌,完善北海老城游憩线路,打造北海近代建筑遗产文化旅游线。借助北海被批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契机,有针对性地选出一批建筑造型独特、文化底蕴深厚的老街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街区,扩大北海近代历史文化遗产的知名度,提升北海的城市形象。远期将外沙岛和内港纳入,整合岛上土地和单位,重新规划建设以休闲娱乐演艺、餐饮购物消费为主题的旅游岛,同老街一体打造中外风情浓郁、古今特色兼具的开放式景区,发挥依城临海的便利条件,形成类似阳朔西街那种人气超旺的旅游文化街区。

3、汉文化旅游产品

合浦汉代古墓遗址及古墓群、文昌塔、石康大浪古城遗址、汉文化博物馆、合浦博物馆。整合打造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汉文化旅游区域;以合浦为龙头,并与北海市对接,形成一条能推向国际市场的高品位专题汉文化旅游线路。同时,各汉文化遗址与周边自然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汉文化特色鲜明的系列化综合型旅游目的地。重点扶持建设汉文化遗址公园(合浦汉墓群遗址公园、石康大浪古城遗址公园等),以汉文化博物馆为龙头整合开发形成汉文化展示中心,并按照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做好汉代古墓群的抢救性发掘和保护利用,建成后直接转化为旅游景区;汉文化产品开发要以汉代出土遗址遗迹的保护和展示,汉代时期历史成就对世界历史的贡献,汉文化的体验与普及为重点,注重有效整合现有的博物馆、古墓群、汉文化公园等文化资源,开展与国内同类汉代博物馆的互动,提高品牌的品位和知名度。

4、海上丝路文化旅游产品

以合浦为龙头、徐闻和广州为主要节点,与徐闻、广州共同打造南方海上丝绸之路旅游产品,打破地域界限,实施深度开发,整体提升海上丝路文化旅游产品的震撼力、吸引力、竞争力。依据史书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记载,择址重点建设恢复古代丝绸之路始发港的原貌。重在营造古港氛围,依托古港的恢复与景点打造,形成集海上丝路文化产业开发、旅游休闲、游憩商业于一体的特色文化街区和主题公园。联合广州、阳江和徐闻的类似主题景区,开辟南中国海海上丝路旅游航线,使其成为游客参与体验海上丝路文化的直接载体和集中展示海上丝路文化的目的地型旅游景区。

5、民俗文化旅游产品

客家木鱼山歌、老杨公、大堂歌、西海歌、叹家姐、黎歌等歌舞、婚俗、美食及节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以合浦曲樟、公馆为节点,构建客家民俗文化旅游风情长廊。将民族民俗文化体验性开发与“曲樟画廊”山水自然景观相结合,将反映客家民俗风情和民俗的服饰文化、生产生活文化等贯穿到旅游活动的过程之中,使旅游者置身于浓烈的客家民俗风情氛围中,尽情享受曲樟山水的神韵秀美和客家风情,充分展示客家人民俗文化资源的鲜明特色。具体措施:办好一个节庆。以2011年世界客属第24届恳亲大会为契机,提升客家民俗旅游节事活动的质量和影响力,将其作为一个旅游产品向外营销,通过营销节事来促进旅游、提升旅游;建设一批景区。建设一批浓缩客家人民俗文化精华、分工明确的文化旅游景区,如客家寨、客家村、客家土围屋旅游区等。提升现有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将客家人饮食、特色商品等整合到旅游线路及活动安排之中,提升旅游文化含量。

6、宗教文化旅游产品

将涠洲天主教堂作为面向国际市场的宗教文化旅游精品来培育;对主体建筑进行修饰提升,修复完善已损毁配套附属建筑,充实宗教内容,适度搬迁周边民居;重点开发婚庆旅游、古建筑鉴赏、宗教朝圣、心理康复疗养等产品。以即将建设的普度寺为龙头,将东山寺、普度震宫、三婆庙等佛教场所作为主要面向国内旅游市场的佛教文化旅游精品来培育;重点开发佛教文化观光和修禅旅游产品。引导市内的寺庙观堂等宗教场所与周边其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形成旅游线路,丰富文化内涵。

7、名人文化旅游产品

重点做好珠还合浦的孟尝和芒鞋不踏名利场的苏东坡的文章,新建珠还合浦景区和廉州东坡景区,将其分别打造成中国廉政爱民和淡薄名利的精神圣殿。将名人文化旅游资源独立打造成景点后,与周边其他景点组合,如珠还合浦景区与白龙珍珠城、乌坭珠池的组合,东坡景区与廉州古城、海门书院、海角亭、东坡亭的组合,“教授村”与乾江古街的组合等,共同构建精品线路,使其成为精品线路上的龙头景区。对名人文化遗址遗迹进行整理恢复后,与该遗址所在地的其他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为综合性目的地型景区,采取建立名人雕塑园、纪念园的方式,对原址进行整体保护。对珠还合浦和苏轼传说等旅游开发价值较高的景区按照A级旅游区的标准进行开发和建设,形成极品文化旅游区,面向国际专题文化旅游市场。对诗人苏轼(宋)、画家王俭(宋)等文艺巨擘资源的利用,采取出版各种出版物、宣传其文学艺术成就的方式来提高地方知名度,通过导游解说方式增加游客的游兴,并在各地博物馆的建设中进行专门展示。

五、促进北海旅游发展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协调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充分认识旅游文化产业结合发展的主流趋势,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宣传引导工作,在全市营造大旅游、大文化、大产业、大发展的舆论氛围。成立市旅游文化产业协调领导小组,领导和协调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研究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制定有利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统筹旅游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

2.统筹规划,联动发展。统筹考量和加快编制全市旅游文化产业结合发展的总体规划和项目策划,突出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开发建设。通过自然与文化资源的结合,高起点地构建集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集群化产业体系,以此来辐射和带动旅游文化产业深度融合、联动发展。

3.创新管理,强化配合。深入改革管理体制,解决多年来旅游文化产业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缺乏活力的问题,加快由事业向产业的转型,推进“旅游+文化”的发展模式,建立公司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积极探索对核心旅游资源、重点文化资源的开发、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的创新,理顺发改委、旅游、文化、国土、海洋、林业、水产、环保等相关部分职能的关系,围绕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密切配合开展工作,形成加快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合力。

(二)着力培育市场主体

引进如深圳华侨城、西安曲江、杭州宋城、湖南卫视等大型旅游文化运营企业,投资建设立意新、定位准、标准高、规模大、影响广的精品文化旅游项目,实现北海旅游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通过整合、重组国有资产,培育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能够起到龙头和带头作用的大型旅游文化集团。

选择一批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采取“捆绑式”服务、政策支持、投入倾斜等方式予以重点帮扶,引导中小企业围绕大企业延伸配套服务,促进提质增效。

切实加强软环境建设,为民营旅游文化企业创造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加大服务协调力度,增强民营旅游文化企业的发展能力。

(三)加快完善产业政策

1.完善有利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用地政策。积极探索建立土地整理平台,合理利用土地的管理制度,推进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在保障旅游文化产业建设用地工艺方面实现突破。

2.完善有利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资融资政策。深化旅游投融资改革,探索灵活多样的投融资渠道,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对部分旅游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实行“政府主导规划、企业投资开发、市场模式运作”的投融资机制,鼓励各种经济成分的社会资金投入旅游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投资者采用BOT、TOT等融资方式,加快旅游文化产业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着力解决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资金短缺问题。

3.建立优质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政府担保机制,引导国有大企业和有实力的外商,民营企业积极投入优质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门票抵押贷款、政府担保贷款等多种融资方式,多渠道争取社会资金投入旅游文化开发建设,加快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进程。

4.加大财政税收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运用财政投入、财政补贴、贴息贷款、减免税收等多种手段发挥财政投入的导向性作用,支持重点旅游文化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切实解决旅游文化产业建设资金“瓶颈”问题。

(四)加大投资融资力度

1.加大政府引导性资金投入。建立政府对旅游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的投入机制。旅游文化发展专项资金除用于旅游文化规划编制、信息化工程、旅游集散中心、旅游服务中心、休息站点、旅游厕所等公共建设项目外,还要采取直接补助、以奖代补和贷款贴息等方式用于支持开发性旅游文化项目的建设,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旅游文化开发建设,放大政府资金的引导效用。

2.培育和发展一批民营、外资和混合经济结构的旅游文化投融资主体,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全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筹措更多的资金。

3.重点支持有竞争力的旅游文化企业上市,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和结构调整功能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大力推进旅游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革,积极培育上市企业资源,力争一、两家旅游文化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融资。

(五)建立健全市场体系

发展和完善旅游文化产业要素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各类旅游企业积极进入全市资本、产权、土地、林权、人才等要素市场,促进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企业产权交易和资源要素重组。

完善旅游文化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建立健全旅行社经营、旅游购物、旅游专业运输企业申报准入制度和旅游文化企业的评级、运营挂牌制度,规范旅游文化市场行为。实行部门联合监管,推进无障碍旅游。建立以旅游购物“公对公”的佣金制度。鼓励旅游文化企业采取参股、控股、联营等多种形式加强合作。加强旅游文化产品消费投诉机制建设,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六)建设专业人才队伍

1.高度重视旅游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和努力造就一批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经营管理人才、一批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一批素质高业务精的旅游文化服务人才,吸引一批国内外高层次旅游文化专门人才。

2.加强与国内知名院校在旅游文化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安排必要的专项资金,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广泛吸引国内外知名艺术家、文化经纪人、文化企业家来北海创业,同时高度重视本地化人才的培养。

发展文化产业促进经济发展 篇6

为加快经济文化强市建设,推进全市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性转变,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根据国家、省有关政策规定,特制定以下政策。

一、使用好全市每年3000万无的大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逐步加大投入,采取贴息、补助、奖励和股权投资等方式,支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文化品牌培育、文化企业壮大及大宗大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统筹使用宣传文化发展资金,通过奖励、补助等形式支持文化单位推进改革发展。各区县(含高新区,下同)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十大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市里将对设立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并管理使用效益好的地方给予支持。

二、加大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有条件的市级金融部门可设立文化产业金融服务机构,作为大化企业信贷、融资的专门机构,增强服务意识,主动向文化企业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对全市重点文化产业项日和文化企业,优化简化审批流程,提高贷款审批效率。

三、协调节共资产管理和经营公司,积极探索以时政、金融支特大化产业的新模式、新措施,建立淄博市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成立市文化产业投融资公司,对重点文化企业进行股权投资,提升重点文化企业整体竞争力。投资基金主要来源是: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性专项资金、社会资本、投资基金的投资收益与担保收益、闲置资金存放银行或购买国债所得的利息收益。

四、对经认定的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在园区(基地)建成起3年内,参照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行政视费减免的标准条件给予减免。对新创办文化企业,根据企业税收缴纳和同级财力情况,给予重点扶持。

五、利用国家预算投资、国债投资、国债贷款、国债转贷、国债贴息资金,优先支持重点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

六、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8】114号)、《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31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34号)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宣部关于转制文化企业名 单及认定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105号)等文件中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七、在文化产业支撑技术领域内,依据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科发火【2008】)172号)和《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的通知》(国科发火【2008】)362号)规定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符合规定条件的,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八、根据《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 【2009】31号)规定,2009年1月1曰至2013年12月31日,由广播电影电视行政主管部门接照职能权限批准从事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的电影集团公司(含成员企业)、电影制片厂及其他电影企业,其取得的销售电影拷贝收入、转让电影版权收入、电影发行收入以及在农村取得的电影放映收入免征增值税和营业税。

九、从事商标代理、广告代理、会展代理业务的文化单位,以实际取得的报酬为营业额计算缴纳营业税,具体扣除项目按有关规定执行。文化企业发生的广告费用,接照税法规定进行税前扣除。

十、符合规定条件的大化企业以股权、期叔等形式给予其高级管理人员的奖励,接现行税收政策规定在计征个人所得税时给予优惠。文化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税前扣除;超过部分,准予以后纳税结转扣除。

十一、鼓励社会捐赠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纳税人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国家规定范围内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不超过利润总额19%的部分,准予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十二、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部分货物适用增值税低税率和简易办法征收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第9号)规定,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适用13%的增值税税率。

十三、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扶持动漫产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65号)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动漫企业销售其自主开发生产的动漫软件,接17%的税率征收增值税后,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

十四、放宽企业名称核准条件。积极支持文化企业使用冠省行政区划和免冠行政区划企业名称;转制后的企业名称,可使用原单位名称(去掉主管部门);允许文化企业名称体现行业特点,使用表明其文化产业内容和经营方式的各类新兴行业用语;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名称中使用“文化产业”、“文化发展”、“文化交流”、“演出联盟”、“演出在线”、“文化传播”一类字词;注册资本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文化改制企业可在企业名称中不使用字号;允许文化企业在牌匾中将企业名称简化使用;允许连锁企业使用总部字号。

十五、放宽注册资本限额。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一般性文化公司注册资本可降低到3万元人民币。

十六、支持用活企业资木。支持企业以公司股权进行投资;支持投资人以知识产权等评估作价出资组建文化企业,非货币资产出资比例最高可达70%。支持、引导文化企业组建股份有限公司上市融资。

十七、放宽企业集团设立条件。组建文化企业集团,控股子公司由5个放宽至3个,核心企业注册资本放宽至1000万元,母子公司合计注册资本放宽至2000万元。

十八、丈持企业连锁经营。积极支持文化企业设立网点,开展连锁经营。允许具有3个以上连锁经营门店的企业在名称中使用“连锁”字样;连锁经营企业统一配送经营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需前置审批的,可由总部统一向行政管理部门中办,连锁门店特加盖总部印章的批准文件复印件申办营业执照;旅游企业设立分支机构,可持所属企业经营许可证办理设立登记。

十九、放宽经营范围,搞活文化产业。接照统一的登记条件、程序和要求,为文化企业营造公平公正的准入环境。凡允许木地企业经管的大化产业项目,都允许外地企业经营;凡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未禁上个休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经管的文化产业项目,都允许经营;对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未设定,一些部门和地方自行设立的大化企业登记前置审批许可项目,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一律不予执行;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未列明的 经营项目,可根据企业申请,灵活核定能体现共行业和服务特点的经营范围。申请从事服务文化产业外包业务的企业,其经营范围可使用 “以服务文化产业外包方式从事”字样登记。

二十、把文化产业发展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优先安排用地计划指标,为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留出用地空间。

二十一、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中,对原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作为原单位资产不再进行处置审批;对原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根据具体情况,经批准可分别采取出让、租赁、作价出资(入股)等方式处置。

二十二、对以划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可利用的传统四合院区域、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产兴办文化产业的,可暂时不变更土地用

途和使用权人。

二十三、凡列入省、市发展改革委制定的优先发展产业目录且用地集约的大化产业项

目,其土地出让底价在不低于该项目土地取得费、土地前期开发咸木和按规定应收取的相关费用之和的前提下,可接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70%执行。二

十四、对投资兴办文化企业的,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减少行政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手续,不得收取政策规定之外的任何附加费用。

二十五、鼓励、支持、引导社会资本以股份制、民营等形式,兴办影视制作、放映、演艺、娱乐、发行、广告、会展、中介服务等文化企业,并享受同国有文化企业同等待遇。二

十六、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领域和条件,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资本投资文化产业。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博物馆和展览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艺术教育与培训、文化艺术中介、旅游文化服务、文化娱乐、艺术品经营、动漫和网络游戏、广告、电影电视剧制作发行、广播影视技术开发运用、电影院和电影院线、农村电影放映、出版物印刷发行等领域。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参与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等国有文化单位的公司制改建,非公有资本可以控股。引导和规范个休、私营资本投资组建的非公有文化机构以内容提供、项目合作、作为国有出版企业一个部门等方式有序参加科技、财经、教辅、音乐艺术、少儿读物等专业图书出版活动。

二十七、积极引进外资投资文化产业,对外资投资领域,接照《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木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规定》(国发 【2005】10号)和《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关于印发(文化领域引进外资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文办发【2005】19号)执行。

二十八、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团体、个人依法发起组建各类文化投资公司,支持文化企业用市场运作方式筹措发展资金,接照国家有关规定,发行中长期企业债券和短期融资债券。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将拟上市文化企业纳入省、市上市企业资源后备库,享受省、市企业上市专项扶持资金等政策扶持。

二十九、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由市委宣传部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文化出版局等有关部门出台相关的标准条件和管理办法,共同认定,分类指导文化产业发展。三

十、实施“淄博市文化产业人才带动工程”,建立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库,完善人才选拔、聘用、引进和激励机制;鼓励高等院校与文化企业创设人才培养、研发等基地,大力培养文化产业经营管理、文化资本运营、文化经纪代理和文化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人才,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接照规定给予奖励。

发展文化产业促进经济发展 篇7

1、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能够将文化和创意成果直接转化为具有高度经济和市场价值的、具有市场现实需求的“产品”的各种企业或组织。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相关规定主要包括:文化艺术, 新闻出版, 广播、电视、电影, 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 广告会展, 艺术品交易, 设计服务, 旅游、休闲娱乐及其他辅助服务等行业。从这些行业的具体内容可以看出, 文化创意产业能使文化创意与经济相结合, 发挥产业的功能, 用文化创意来创造市场价值。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是当代经济、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在产业层面的具体表现, 它以其独特的形态演变和运行方式与其他产业发生广泛而复杂的联系, 极大地影响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和社会文化发展。

2、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意产业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极为相近, 国际上比较通行的提法是创意产业。英国在1998年最早提出创意产业的概念:“源于个体创造力、技巧及才能, 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与利用, 而有潜力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 这一概念影响了欧洲、美洲、亚洲等许多有意发展创意产业的国家, 在短短几年内迅速被许多国家或城市所采用。我国上海采用了这一概念, 而北京、香港和台湾等城市则采用文化创意产业概念。

3、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与外延都大于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定义为:“为提升人类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品质而提供的一切可以进行商品交易的生产与服务。”文化产业主要从产出的角度、从所提供的产品及服务的精神文化性质着眼, 只要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产业, 都是文化产业。而文化创意产业, 除了服务于个人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外, 还服务于生产领域提升产品附加值、经济发展中提升产业结构的要求, 明显突出“生产性服务业”的性质, 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相对于文化产业更全面, 影响更广泛。

4、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知识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知识产业的内涵与外延有相近之处, 也有不同之处。目前尚未见到有关文化知识产业的严格定义, 大致可以理解为“文化产业与知识产业的结合体”。“知识产业”最早是美国经济学家马克鲁普于1958年提出来的, 他在《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一书中提出, 知识产业是指生产知识特别是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企业或组织机构。从统计的角度出发, 知识产业涵盖以下范围, 制造业中的高技术产业, 服务业中的通信业, 服务业中的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活动, 服务业中的社区、社会和个人服务。如果说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的结合体”, 很明显知识产业大体上包括了创意产业, 前者比后者包括的内容宽泛得多。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 准确的规定其内涵及产业范围不仅对该产业自身的发展和管理, 而且对该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都有益处。通过上述对文化创意产业及相关概念的分析可以看出, “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相对而言, 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出该产业以产出文化产品, 并且以“文化”作为主要载体进行创意、产出文化或其他相关产品, 从而更好地发展文化产业, 促进其他产业发展, 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多的文化精神层面需求的本质特征。

二、文化创意产业产品市场价值的形成

1、文化创意产业产品具有越来越大的市场价值

(1) 消费升级引发消费者对文化创意产品巨大的市场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 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 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 称为高级需要。消费升级不仅仅体现在消费数量的提高上, 更重要是体现在消费质量的提升上。随着人们消费数量需求和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 人们更倾向于精神层次的消费, 精神需求越来越占主要地位, 在整个消费的结构中, 精神层面的消费比重越来越大, 这不仅体现在纯精神层面的消费品越来越多, 而且体现在许多物质层面的消费品也越来越多地被赋予了精神层面消费的内涵。无论是有形产品还是服务产品, 实际上满足人们高端层次消费的消费品其本质便是文化。毫无疑问, 随着经济的发展, 随着人们消费升级的普遍展开, 以满足人们精神层面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会有巨大市场需求。

(2) 文化创意产品主要体现观念价值。从消费者的角度看, 产品的市场价值由功能价值和观念价值两个部分构成。功能价值是消费者为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而愿意支付给产品物理属性的价格部分, 它由科技创造而成, 是产品的物质构成的功能表现, 主要由有形的物质产品体现。观念价值是消费者为满足自己精神需要而愿意支付给产品社会属性的价格部分, 它主要由文化创造而成, 是产品的文化要素构成的观念表现, 主要由无形的精神产品体现。如果说仅能反映功能价值的物质产品和仅能反映观念价值的精神产品是两类产品的两种极端状况, 现实中大部分产品是集两者于一身, 即在物质产品中有文化创意渗透, 形成附加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在精神产品中有物质构成的参与, 形成两者的有机组合, 在更好地实现精神产品的观念价值中体现物质构成自身的功能价值。文化创意产品既能体现自身的观念价值, 又能促进和提升物质产品的功能价值。

2、文化创意产业产品市场价值形成机理分析

作为主要满足人们心理层面需求的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 虽然属于典型的现代服务业产品, 但其产品的市场价值形成机理和价值的表现形式不仅与制造业的物质产品, 而且与传统服务业的产品均有很大区别。

(1) 文化创意产品的价值溢出。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价值不仅体现在生产企业将该产品推向市场, 从消费者那里得到的市场交易价值 (直接价值或效益) , 还体现在产品的溢出价值 (间接价值或效益) 上。文化创意产品作为一种精神产品, 被消费的模式与物质产品及传统服务业产品被消费的模式有很大差异:物质产品被消费是消费者同时占有该产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消费过程同时便是物质消耗过程;精神产品被消费是消费者仅占有该产品的所有权, 产品使用权可能要与他人分享, 并且这种分享不会造成精神产品价值的损耗。这种分享可以没有增量成本的被复制, 形成文化创意产品的价值溢出。

(2) 文化创意产品的价值再开发。文化创意产品被消费后, 其产品的主体价值不但不会被消耗, 还能在被消费的过程中不断被提升或扩展 (产品线的长度、广度与深度) , 形成价值再开发, 甚至产生新的文化创意产品。如刘三姐作为广西人民理想中智慧和勇敢的化身, 她的歌一直为人传唱, 而电影《刘三姐》作为这个文化活动的至高成果, 把一个传说演变成全民文化活动、演变成经久不衰的文化现象, 对塑造和弘扬桂林、广西形象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世人皆知的“山美、水美、人 (歌) 更美”的桂林山水品牌形象的成功树立以及当地由于电影《刘三姐》所引发的商机, 刘三姐文化品牌所起的扬名作用功不可没, 这种价值绝非一部电影《刘三姐》的市场价值所能涵盖。

(3) 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成本、产量及收益为非线性对应关系。物质产品的生产需要消耗相应的要素资源, 其消耗量与产品的产量在特定的技术与管理水平下基本呈线性关系, 产量越大, 消耗越大, 收益越大, 而且产品的直接效益通常要大于其间接效益, 否则企业便会失去继续生产的积极性。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当然也需要消耗相应的资源要素, 但其消耗量与产品的产量在特定的技术与管理水平下经常呈非线性关系。有些产品可以做到低成本高收益, 反之亦有可能 (当然也可能出现其他组合, 如高成本低收益) ;有些产品的间接效益可能要大于其直接效益, 远期效益要大于其近期效益, 这也正是文化创意产业对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有重大推动力和影响效果的原因所在。同时社会也会给企业良性的反馈和支持, 使企业能在这样的文化氛围和环境下得到更好的发展。

(4) 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价值更体现在社会 (民众) 文化内涵的认同上。文化创意产品的本质是“文化”, 从一种文化产品变成由这种文化产品所引发的一种文化现象, 必须要使这种文化产品所拥有及宣扬的文化价值被社会或民众所认同、所接受, 形成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进而对社会产生影响力。也只有当文化创意产品变成一种社会文化了, 该产品的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才可以同时达到最大化, 而这种价值的存在才具有持续性, 才能真正为该产品的价值再开发奠定良好的市场和社会基础。

(5) 区域 (城市) 应作为文化创意产品价值再开发的主体。当文化创意产品的间接效益大于直接效益, 远期效益大于近期效益, 实际这种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就变成了社会效益。此时文化创意产品的价值再开发也变成了两部分内容:一是企业继续开发产品的溢出价值, 二是开发产品的社会价值。虽然在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社会价值的过程中企业也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但开发的组织实施应由企业转向区域或城市, 区域或城市应承担文化创意产品价值再开发的主要责任, 发挥更大的作用。要把文化创意产品的价值再开发视为更高层面的系统工程来运作, 需要更大范围的统筹规划, 需要更多企业及社会力量的参加, 需要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 需要政府的宏观协调引导。

(6) 区域 (城市) 内民众既是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者, 又是产品价值再开发的经营者。一个区域或城市内的民众对于该地区的文化创意产品来说, 具有双重身份, 既是该产品的消费者, 又是产品价值再开发的经营者。其经营又以两种形式实施:一是区域或城市内的相关企业或组织, 在文化创意产品不断被提升或扩展, 直至产生新的文化创意产品的过程中, 以企业的身份参与并发挥作用, 如桂林有很多相关企业在吃电影《刘三姐》的“饭”。二是民众作为个人在文化创意产品的扩展中, 对产品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作用, 如在思想及行动上与该文化创意产品所提倡的文化价值协同、协调甚至一致, 提高该产品文化内涵的社会认知度, 为该产品的品牌形象做口碑宣传等。

这些文化创意产业产品市场价值形成机理及特点,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

三、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

1、以文化产品为主体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从文化创意产业的构成分类看, 其本身就包括两大类, 一是较为单纯的文化产业, 二是文化与创意结合较为紧密的文化创意产业。当一个地区或企业拥有较为丰富的文化资源或发展文化产业的其他优势时, 应采取以文化产品为主体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模式。这种模式向市场推出的主要是文化产品, 创意的作用只是使文化产品能够更好地符合市场需要, 更好地实现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及诉求和实现其市场价值。这种模式其产品的市场影响力较大, 但有些产品的市场营销半径可能会较小。

2、以文化与创意相结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当一个地区或企业拥有较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及较为丰厚的智力资源, 同时在更大区域内该地区或企业具有较大的文化、经济的影响力时, 应采取以文化与创意相结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模式。这种模式向市场推出的是文化产品和文化与创意相结合的产品, 以后者为主, 以创意为特色、以创意为市场是其主要“卖点”, 同时形成以“文化”为形式、以“创意”为纽带, 联结其他产业的产业集群发展效应, 这种模式其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市场营销半径都应该较大。北京、上海等城市及相关企业应该采用这种模式。

3、通过虚拟经营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文化创意产业

企业虚拟化经营是近年来企业经营模式的变革, 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看, 无论是文化产业自身的企业及其他产业的企业, 实施虚拟化经营实属必然。企业虚拟化经营的本质是各企业之间对功能进行分工和交换 (协作) , 当企业的某些功能通过分工, 形成了集中并逐渐成为一些专业化企业, 这些新企业将原来属于原企业 (主要是制造业) 内部带有服务属性的功能转化成的新企业主营业务产品并推向市场时, 生产性服务业便从工业 (制造业) 中分离出来。从制造业完整的产品制造流程和系统看, 构成了一个以制造业功能环节和服务业功能环节组成的工序链条, 链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属于典型制造业的链条环节, 如产品的制造、质量控制、企业的行政管理等;第二类属于典型服务业的链条环节, 如风险资本、法律服务、会计服务、保险等;第三类是介乎于制造业或者服务业之间的链条环节, 这些业务 (功能) 制造企业可以自己做, 也可以交给专业化的服务性企业去做, 如可行性研究、产品设计创意、市场研究、广告、物流、营销策划、人员培训等。很显然后两类工序链条大部分属于生产性服务业范畴, 其中又有许多属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性质, 而且经济越发展, 社会分工程度越高、越精细, 企业间的协作越紧密, 服务业属性的链条比重就会越大, 对企业生产的影响程度也会越大。

4、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中心城市有较多并且丰富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所需的各种资源, 对文化要素具有强大的吸附作用, 有强大的文化创意产品的产出能力, 有良好的将文化创意产品转化成为文化现象的能力, 容易形成文化“高地”;有强大的文化传播和辐射能力, 将文化强势迅速向其他文化“洼地”推广与渗透, 扩大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影响力, 所以要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要避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重复和低水平建设, 以城市为单位形成聚集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做强做大文化创意产业。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园区, 使创意人才、信息、资金和创新意识等相关的资源要素呈现地理上的集聚态势, 构成由众多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文化创意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关系建立起来的产业组织, 使城市能够在文化创意产业中规划、协调和管理的作用, 建立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 加大对创意企业产品权益的保护力度等方面更好的发挥重要作用。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同样急需品牌建设, 文化创意产品及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品牌要形成产品、企业、城市“三位一体”的品牌系统, 因此树立城市品牌是文化创意产品有别于其他产品的特殊任务。城市品牌要立足城市特殊资源优势, 确立城市发展独特定位, 充分挖掘、提炼、宣扬和保护城市的精神内涵、文化个性和城市形象。良好、准确、有差别的城市品牌有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良性发展, 同时城市品牌是整个城市所有的企业和人们可以共享的一个品牌, 很多企业都可以分享城市品牌所引发的品牌效应, 反过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发展有助于城市的品牌和精神的塑造。

5、企业产业化运作与社会各界文化创意活动相结合

文化创意的产业化运作是以文化为依托形成创意, 进而创造产品并投放市场销售, 最终由消费者所购买, 形成将文化创意变成生意、将智慧转换成市场价值的企业经营模式。同时文化和创意作为社会文明的活动或现象, 在社会各界中存在着大量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文化创意活动及成果。这一方面形成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社会资源, 另一方面体现了文化创意产品的社会价值, 同时又是文化创意产品变成文化现象的载体。因此企业产业化运作要与社会各界文化创意活动相结合, 既能够促进文化创意的产业化运作, 充分运用社会资源生产更多的文化创意产品, 形成更大的文化创意产品市场、社会影响力和效益;又能够促进社会各种文化创意活动的开展, 产生更大的文化创意产品的社会价值。

6、专业化的职业文化创意队伍与民众的创意激情相结合

虽然专业化的职业文化创意队伍需要很高的综合素质, 有较高的文化、智力、科技水平等进入门槛, 但是文化创意产品能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每个人, 反之每个人对文化创意产品的认同程度就会不同, 还会影响文化创意产品的价值实现和作为文化现象的社会普及程度。因此民众对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销售、价值实现及文化现象的普及会形成多种形式的参与, 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这也是文化创意产品的特殊之处。这种参与及影响没有太高的门槛, 不需要同时具备许多较高的条件, 因此很多人既有积极性, 又能够实践其中, 民众对文化事业的参与程度便成为衡量文化创意产业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相对制造业而言, 有形产品的制造过程一般是在企业内部完成的, 是封闭的。而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过程可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向社会大众开放, 将民众的文化创意激情、智慧及资源纳入到系统之中, 形成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相结合的创作生产格局, 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力、灵感、理念和技能, 更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利于文化创意产品的生产、消费及推广。

通过网络进行民众的文化创意活动的组织是一个现实可行的方式:通过网络汇集激励民众的创意激情、激发民众的创意智慧、挖掘民众的创意潜力、汇集民众的创意成果。民众作为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者, 如果能够参与创意的过程 (这个过程本身也是消费者消费创意产品的过程) , 会大大激发其消费热情, 易于知名度的扩大, 这是符合服务产品消费者需要参与产品生产过程特征的。

7、文化创意产品要用创新的营销模式

有形产品的功能价值在一定的资源条件、技术水平下, 主要取决于产品的技术性能, 在特定的消费环境下应该是一个相对固定的常数。但文化创意产业创造的精神产品, 其观念价值取决于消费者的主观感受, 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不仅不同的消费者有差异, 而且相同的消费者在不同的消费环境下也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如果说产品的技术性能是客观的, 所以对物质产品的营销不能够偏离客观事实进行营销策略的制定及实施。由于消费者对精神产品的消费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主观的感受, 主观的感受不能用客观的标准衡量其大小及好坏, 但感受能够被引导改变其大小的程度及好坏的方向, 因此要用有别于物质产品的营销模式。在制定及实施精神产品的营销策略时, 既要充分注意产品在生产时所希望赋予产品的功效和用途, 又要注意在营销及消费环节与消费者及社会的沟通, 与消费者及社会形成良性互动, 在相关政策和社会规范的约束下, 主动、积极并富有创意地实施对文化创意产品功效的宣传和引导, 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产品的观念价值, 放大文化创意产品的社会价值。

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其他产业的升级与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非常广泛、强大的融合功能, 能对其他产业产生渗透、融合作用, 把技术、文化、制造、服务融为一体。一方面增加了其他产业及产品的文化含量, 提高了产品档次, 优化了产业结构, 促进其他产业升级, 使其他产业能够更好的、具有可持久性的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 使其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更高的精神层面的需求, 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另一方面通过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可以加快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更大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从这个角度上讲,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其他产业的升级与发展, 与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改变其他产业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相比, 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信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改造, 侧重于现代技术, 通过增加传统产业经营要素, 主要是产品的技术、信息含量来提升传统产业的综合水平、市场竞争力及综合效益, 形成对传统产业在“硬件”层面的移植、融合与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改造侧重于文化与观念, 通过增加其他产业各种经营要素, 企业的运营组织甚至运营过程, 尤其是增加企业、产品、品牌的文化含量, 综合提高产业 (企业) 的软实力, 形成对其他产业在“软件”层面的移植、融合与提升。两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相互促进, 形成加速促进其他产业升级与发展的合力, 产生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显明:什么是文化创意产业?[EB/OL].http://www.xinyiprint.cn/, 2007-02-21.

[2]楼健人、林晔:基于杭州新人文精神的文化知识产业研究[J].杭州科技, 2002 (6) .

[3]厉无畏:文化创意的产业化与产业创新[J].同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2) .

[4]余季方: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差异[EB/OL].http://www.pinggu.org/, 2009-04-18.

[5]周秀玲、王信东:企业虚拟化经营与现代服务业发展[J].商业时代, 2006 (33) .

促进发展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 篇8

会议强调,振兴文化产业,要做好八项重点工作:一是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 二是加快推进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项目; 三是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培育骨干文化企业; 四是统筹规划,加快建设一批产业示范基地; 五是不断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扩大文化消费; 六是发展文艺演出院线,推进有线电视网络、电影院线、数字电影院线和出版物发行的跨地区整合; 七是积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手机广播电视等新兴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升级; 八是落实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的政策,扩大对外文化贸易。

会议指出,为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要降低准入门槛,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参与国有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要加大政府投入和税收、金融等政策支持,大力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完善法律体系,规范市场秩序,为规划实施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对此专家认为,该规划至少有三大亮点。振兴规划特别强调要加快数字内容、动漫等新媒体产业的发展,同时降低准入门槛,这些都将切实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创造力和生产力。中国动画学会副会长孙立军表示,在国家扶优扶强的理念支持下,动漫企业在上市融资、产业链整合方面也会更加成熟。

上一篇:销售冠军的七大法宝下一篇:写同桌的初一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