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精神之我见

2024-06-16

焦裕禄精神之我见(精选10篇)

焦裕禄精神之我见 篇1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一九六二年,焦裕禄被党委派到了兰考,当时的兰考的自然灾害十分严重,风沙、内涝、盐碱等自然灾害使得兰考的农业产量很低,使得兰考的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作为一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焦裕禄秉持着高度的革命精神,带领着干部们和广大的群众掀起了挖河排涝、根治盐碱、封闭沙丘的除“三害”斗争高潮。

在除“三害”斗争和各项工作中,焦裕禄以身作则、关心群众、不说空话多干实事,即使身带重病也一直关心着兰考自然灾害的整治。总书记曾经说过:“焦裕禄同志离开我们50年了,但他的崇高精神却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永远是亿万人民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永远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强大思想动力,永远是激励我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我们今天加强作风建设、改进干部作风,就要深入学习、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结合新的实际把焦裕禄精神发扬光大。”

焦裕禄精神可以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

焦裕禄同志在兰考,把自己生命的全部都奉献给了国家与人民,他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最高标准,他在人民群众内心深处树起了一座高大的精神丰碑,他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关心群众疾苦、与人民群众患难与共、不怕牺牲、不搞特殊都是我们当代领导干部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焦裕禄精神是当今的领导干部亟需学习的精神。当今有部分领导干部已经越来越偏离群众路线,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盲目的追求GDP,好面子工程,并不是真真切切的为人民服务。这样的状况的非常需要改进的,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民群众,倘若共产党偏离的群众路线,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如果心不在与人民,不是一心为人民谋福利,如果他一心只想着自己,那么他就很有可能会误入歧途,成为一个贪官。贪污的现象在我国十分严重,虽然在习总书记上台之后,掀起了一股反腐倡廉的行动热潮,但是对于腐败现象,若只靠外力的监督是远远不够的。要整治贪污现象,最重要的是领导干部们自身的自制能力。贪污腐败现象严重的损害了国家与人民的利益,并且这是最伤害人民群众的感情,最容易让党与人民群众分离的原因。这些党员干部在明知道贪污腐败行为具有严重的不良后果的情况下,依然明知故犯,他们在诱惑面前没有办法把持住自己,以身犯险,这说明他们并没有作为一个中国共产党员的觉悟。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作为一名爱国的中国共产党员,首先应该要做到的是自律。自己管理好自己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自律意味着我们无论在遇到多大的诱惑,我们都应该时时刻刻管理好自己,让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而这样的自制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有的,这需要我们每时每刻都牢记住自己所肩负的责任,自己当初的志向。心不廉则无所不取,心无防则无所不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利观、地位观和利益观不止是对于党员,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在面对诱惑、陷阱时,保持清醒头脑,时刻警钟长鸣。

我国改革事业已进入了关键时期,在新旧经济体制交替、转换过程中,新问题新矛盾将层出不穷,要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经济,必须克服前进中一个个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各级干部既要解放思想,又要转变作风,必须像焦裕禄那样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真正把求真务实融入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就全力以赴去做,不符合的就毫不犹豫去改。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把干事创业的满腔热情与科学求实精神结合起来,把积极有为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抓好当前工作与着眼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实绩。

焦裕禄精神之我见 篇2

当今世界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意识形态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影响。以具体的体育竞技形式(尤其是奥林匹克运动会)所弘扬的奥运精神作为社会意识形态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社会进步,协调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随着奥运精神的广泛传播和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奥运精神已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已不仅仅体现在体育竞技场上,还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更大的空间里创造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三大和谐的时代文明。然而,近年来由于商业的介入,体育活动自始至终都渗透着金钱的魔力和实用主义的思想。传统奥运精神在市场经济中受各种物质动因的冲击,加之体制漏洞不可避免地存在,在体育赛场上的失范现象时而发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奥运精神的传播和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进而影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重新审视奥运精神的发展历程,重塑奥运精神的辉煌,对构建科学的社会发展观有着重大的社会意义。

2. 对奥运精神发展史的考察

在人类的文化史上曾经呈现过许多盛极一时的文化现象,然而伴随着岁月的流逝,以及那些特定社会时代的告终,有些文化现象也日趋凋零与衰败。然而,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现象之一的体育其产生与发展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至今却经久不衰,反而随着社会和人们发展的需要日益兴盛壮观了。[1]

谈到体育这一文化现象,我们不能不谈奥林匹克运动和奥运精神,奥林匹克运动承载着奥运精神的发展和弘扬,同时它们也是血脉相连、一脉相承的。奥林匹克运动实质上是一种传播奥运精神和体育哲学理念的运动,同时奥运精神也促使奥林匹克的生存、发展和繁荣。失去了了解、团结、公平竞争和顽强拼搏的奥运精神,就等于失去了可供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土壤,奥林匹克运动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意义。众所周知,奥林匹克运动的形成是与其特定的自然、地理、经济等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

奥林匹克起源于古希腊已被举世公认。在古希腊,体育是人的一种天然的权利和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人们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当时由于物产并不丰富,生产力水平不高,再加上地处欧亚非三洲交界处,古希腊人挣脱了土地的束缚,逐渐形成了以航海和贸易为主的生产方式。商品经济的活动决定了只有通过竞争才能获得利益,得到发展,而体育则是对竞争意识的最好培养和训练,源于人自然本性的竞争意识在古代奥运会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再加上古希腊各城邦之间,以及古希腊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并不总是和平共处,利益的矛盾和冲突经常通过竞争甚至是战争来解决,而人的体能和技能作为战争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能通过体育训练获得和提高。[2]建立在特定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上的客观需求,促成了体育的兴起和发展。

在制度上,古希腊城邦制度是非常特殊的社会制度,反映在个体上,就是个人的独立、平等和自由;反映到体育上,就是竞技体育中双方平等地位的确立、参与的自由和对游戏规则的尊重。而现代奥运会则对全世界所有人开放,运动员处于完全平等的条件下,凭借自己的能力,光明磊落地进行比赛,这无疑是体育运动所必要的。[2]在宗教上,神人合一的宗教信仰,在古希腊诸神的身上凝聚了人的愿望。在精神生活上,古希腊人渴求健美,渴求力量,喜欢各种丰富多彩的艺术,古希腊人又把这一切都放在神的身上。而在现实生活中,作为融和精神和身体艺术的体育,使古希腊人获得了健美、力量和各种精神享受,这对体育的发展和普及无疑是极大的促进。

古希腊人民对力与美的追求,再加上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体育的发展创造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公元前776年,古希腊各城邦共同祭祀宙斯的宗教庆典活动,终于演变成为奥林匹克运动会。古代奥林匹克竞技运动具有广泛和深远的社会基础,其作用和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体育自身,同时更重要的在于其所弘扬的以互相了解、友谊和公平竞争为核心的奥运精神。也正是因为此,奥林匹克运动会才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断发展和繁荣,成为人类宝贵的精神遗产,使奥林匹克在现代社会得以复兴、辉煌成为可能。[2]

古奥运会起源于祭祀和战争,也毁于古希腊城邦之间的战争。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延续了1169年。公元393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确立基督教为国教,宣布废止一切异教活动,古希腊神灵被赶下神坛,因此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也被迫终止。古代奥运会虽然停办了,然而象征奥林匹克精神的圣火却从来没有熄灭过,这也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兴起最关键的驱动因素。[3]

古代奥林匹克寄托了古希腊人类美好的理想和愿望,虽然经历了中世纪欧洲宗教势力的摧残而终止了千余年,但伴随着欧洲文艺复兴和社会化大工业生产,发达商品经济和城市文化发展,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奥林匹克运动在工业文明的沃土上又焕发了新的生机。[3]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绝无仅有的文化现象,反映了现代人类社会对奥林匹克主义的理解、认同和期望。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工业文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另一方面造成了经济危机、两极分化等巨大社会弊端,因此西方有识之士纷纷寻求社会改革完善之道。此时,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体育运动自身普遍的人性特征和对人的影响功能受到了关注,人们试图通过体育运动的发展和奥运精神的弘扬寻求一条完善人类、改善社会的途径。[3]现代奥林匹克运动顺应了潮流,满足了社会和人类发展的需要,经历了从“业余”到“职业”等一系列脱胎换骨的改造后,无论在本质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具有强烈的当代人类社会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不仅继承了古代奥林匹克——了解、团结、友谊、公平竞争的奥运精神,而且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奥运精神,不仅促进了这一运动的参与者个人的发展和完善,而且承担了更大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放大到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融合,从而达到促进和维护了世界和平发展的目的。

3. 奥运精神的延伸

体育让人通过不断的锻炼和竞争发展自己、塑造自己,使人永不满足,决不向命运、权威屈服和低头,向着理想的彼岸不断前进,让体育运动中的人永远生活在一种向上的生活之中。[1]随着社会和人发展的需要,作为一种“看不见的体育”,奥运精神不仅对于体育本身的存在、进化和发展具有很大的价值,而且已经渗透到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在政治领域中,古代奥运会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义色彩和排外的文化特征。它仅仅是一个民族性的祭祀赛会,总是在同一地点举行,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必须是希腊血统。然而当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已今非夕比,2000年悉尼奥运会,奥林匹克大家庭已经有了199个成员国,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奥林匹克大家庭更是超过了往届。随着奥运会政治影响的增加,个别超级大国萌生支配奥林匹克的念头。在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奥委会利用台湾问题制造两个中国,致使中国长期隔绝于奥林匹克运动会之外。然而奥林匹克主义的核心就是力求使体育运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强有力因素”。奥林匹克精神的推广、奥运会比赛规则的制定,使奥林匹克运动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一种任何民族都可以理解的语言,通过肢体运动语言的交流不会产生任何障碍,使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民族抱着和平、公正的愿望加入到体育运动中来,使世界各国人们加强了交流,加深了理解,共同为人类和平和发展而努力,客观上增进了和平的力量,是奥运精神把人类推向和平的快车道,目的在于建立一个美好和谐的新世界。

在经济领域中,市场经济要求整个市场运行机制中生产要素商品化,经济关系市场化,追求利润最大化。这种体制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开放性、竞争性、效益性,但同时市场经济又是一把“双刃剑”,自发的市场经济以追求利润为唯一目的,容易形成金钱至上的观念,使人在经济活动中不择手段,采取不正当、不道德的交易活动。奥运精神——团结、友谊、公平竞争的弘扬可以净化经济环境,使经济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当今社会高科技的快速发展,个体单独的经济行为已经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站不住脚了,迫切需要以团队的形式分工合作去从事经济活动,这就更要求团结、互助、顽强拼搏的奥运精神在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

在文化领域中,美国著名学者塞绥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文明的冲突和世界次序的重建》两书中认为:新世纪人类冲突的基本根源在于文化方面存在差异,甚至认为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当代企业率先认同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中文化的主导作用,堪称中国企业文化家的海尔集团董事长张瑞敏说自己只抓两件事,其中之一就是文化。这就是说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经济活动中。[4]但由于各个地区、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存在差异,再加上观念的不同,文化冲突不可避免地阻碍文化的融合。然而通过奥运精神的弘扬,奥林匹克运动的开展使各国、各民族、各地区的人民走到一起来,加强、加深他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可以促进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使之融合。

可见奥运精神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潜移默化地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朱光潜有一篇文章,叫《谈体育》,其中就有所体现。关于滑铁卢一役,朱光潜解释说:“要训练合作互助,尊重纪律,最好之场所就是运动场。”[5]也就是说英国人模范地遵守了铁血纪律和体育中的合作精神,终将拿破仑打败在滑铁卢。

费孝通也有文章谈论体育,作为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他似乎对体育更有真切感,他认为奥运精神就是人类精神,就是“公平竞争”和“运动家风度”,还可以再补充一个“团体精神”。[6]

4. 结语

对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过程的再认识,为我们形成正确的奥运精神提供了理论基础。奥运精神是顺应时代发展和满足人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需要而提出来的。十六大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也是为了满足人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奥运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是科学发展观的有益补充。

参考文献

[1]钟秋.论体育精神的教育价值[J].体育文化导刊, 2002, 3.

[2]卞婴.奥林匹克新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3, 5:16-22.

[3]高谊, 董英双.奥林匹克万事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7:5-13.

[4]欧阳柳青, 沈建华.论体育文化与体育现代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3, (4) .

[5]朱光潜全集 (第4卷) [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2.

创新精神之我见 篇3

未来社会千变万化,新知识、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教育可不只是培养大科学家、大发明家,而且要培养千千万万的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社会劳动者,那么,作为人民教师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一、破观念,培意识

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把握创新机会,掌握创新方法,启动创新思维,另外,学校的有些条条框框,严重地框住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教育界的先人告诉我们,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孩子们的个性相关联,长期服从的孩子根本不会有创造性。因此,我们应该检查我们的某些教育范畴,放开学生,让他们敢想,敢说,敢干,历史证明,很多科学发明创造来源于少年,少年的观点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不被条条框框所束缚,伽利略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具有挑战精神。我有个学生叫“小孙”,他每次的解题方法总是与别人不同,他总能进行反方法计算,他这是一种创新意识,他就跳出了教材、老师的框框。对于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怎么开发,使它保鲜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就是赞扬。比如说,对写作好的学生,我们把他的文章作为范文,甚至推荐参赛,向刊物发表,这样就是赞扬了他的写作天赋,这样的教育打破了传统的只有学习好才是人才的观点。各种创新人才的发展,其实都是在小时候就不断地培养,不断地夸大,不断地提升,这才是我国将来各具特色的建设人才。

二、为创新布景

只有为学生设置相应的学习舞台,搭建创新的阶梯,孩子们才能不断攀登,经过自己的摸爬滚打,使自己的个性不断地发挥出来,作为教师,我们是孩子的领路人,我们要爱护学生的创造热情,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意味着要尊重学生的创新个性。尊重学生创新个性,应对他们进行扬长避短的培养。孩子们活泼好动,那是他们非常相信自己,他们比较独立,表现为对老师下达的任务不喜欢,他们感情丰富,但有时因精力过剩而表现为顽皮。老师对个性强烈的孩子,不要强烈地统一要求,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为过分地对学生进行压抑,就会对孩子的创新造成影响,刚刚萌芽的创新才能受到压抑,还没成长,就已经扼杀。我们要给创新能力创造理想的沃土。要培养孩子们的创新个性,我们就要改变老观念,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才,营造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的氛围是开发人创造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时,就会倾入全部精力,激发无限热情,甚至废寝忘食,变现出极大的创新欲望。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十分注意采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拓视野,夯基础

只有开阔的视野,才能飞得高,只有知识储备充分,才能发展自己的个性,新的课程改革,虽然强调减负,但知识涉及的领域却不断地加宽,这实际上就是为学生个性发展做铺垫,作为教师,要为学生分析问题、进行实践搭建平台,让学生大胆地走进社会,走进自然,通过一些实践活动积累经验,为自己个性创造汲取力量,增强创造学习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再予以点拨、启发和鼓励。实践证明,对学生主动思维,并且标新立异的表现给予肯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知识储备是个性思维的根基,而个性创新思维更必须扎根于海量的知识储备库。只有知识储备库充足,才能发挥学生创新的最大潜能,例如:要想成为科学家,那需要有精准的计算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强大的动手实践能力、对问题的理解能力等,这些就需要教师不断地为学生去创设、去夯实。

四、多方面培养能力

新时代的教育需要培养全方位的人才、创造能力强的人才,但是,一个孩子的创新个性不会一下子就突显出来,所以,作为引导者,我们要多方面培养孩子们的能力,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使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以发挥。

五、多渠道培养能力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培养:一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进行主题性教育;二是尽可能地在课堂和学校中创设创造训练课,使孩子们及早地步入创新教育的课堂;三是建立校园科技组织,开展创造发明活动;四是在学校创建个性创新小组;五是创办学生自己的小报、杂志、广播站,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得以发挥应用,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并开阔自己的视野。

六、激发兴趣

积极而健康的情绪和情感对于激发创造性思维起着重要作用。而来自竞争方面的压力也会转化为一种积极的动力,成为创造活动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创造性思维活动要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在创造性活动中,克服不利因素,充分利用积极因素,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有积极的效果。

华西精神之我见 篇4

8月22日至8月29日,我有幸参加县委组织的赴华西考察学习团前往华西村,实地参观了华西村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听取了华西村原党委书记吴仁宝同志的报告。我从内心里感慨华西“天翻地覆慨而康”,佩服华西人民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其年上缴利税480个亿,村可支配收入30个亿的成效,更是让人刮目相看。其飞速发展的程度与我县广大农村相比较,我们可能落后了30—40年。同在一片蓝天下,同享党的富民政策,华西人,究竟靠什么精神催生了“天下第一村”?

一、党员的无私奉献精神是灵魂。纵观华西村5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其发展史实际上是广大共产党员的奉献史。老书记吴仁宝是一位传奇式的共产党员,他在任江阴县委书记时,即以实干苦干精神名扬江苏省。为此江苏电影制片厂为其制作了新闻短片《县委书记当农民》,其后,他竟然在卸任县委书记后毅然回到华西大队担任支部书记,整日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带头大搞农业生产。华西村逐渐富裕起来后,吴仁宝给自己约法三章:不拿村里最高的工资,不住村里最好的房,不座村里最好的车。这是一个共产党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真实写照,其严以律己的精神带动了村里的其他党员。吴仁宝朴实的语言更是发人深省,催人奋进。他说:“家有黄金数吨,每天也只能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夜里也只需一张床。他把古人“广厦千间,夜眠八尺,良田千顷,日食一升”的理念形象化具体化,体现出共产党人淡薄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吴仁宝不只是说在嘴上,更是落实到行动上,村上铸天下第一钟,他带头捐款100万元,他还把中央及各级党委政府奖励给他的1.2亿元奖金一分不拿,全部用做村集体股份。其合情合理合法的巨额收入用于集体发展,一般人是很难做到的,但吴仁宝做到了。有了这样一批共产党人,天下其他村做不到的,华西村能做到,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是法宝。华西村在50—60年代时和我们多数村一样,也是户无余粮,家无存款,村无积累。但与其他村不同的是,华西人不安于现状,不安贫乐道,甚至于不少富即安。在割资本主义尾巴年代,村里偷着搞起了铁匠铺,有了村办企业。当其他村忙着分田到户时,其灵活运用党的方针政策,继续实行统分结合,集体经营。他们把农村变为工厂,把农民变工人,变为股民,在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农民收入稳步提升。农民入股最少的达200万元,富裕程度可见一般。他们的创新精神还体现在以不变应万变。不变,就是咬住经济建设主线条不放松,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无论在60、70、80、90年代直到现在,用华西人的话说:“要资本主义有资本主义,要社会主义有社会主义,要共产主义有共产主义”。需要什么都可以在华西村找到依据与缩影。这就灵活运用了上级方针政策,依据客观实际探索出了适于生存的发展之路,我们有些人死搬政策条文,做事这不敢哪不敢,前怕儿狼后怕虎,最终一事无成,贻误党和人民的事业,就是缺少华西人的探索创新精神。

三、艰苦奋斗精神是永恒的财富。华西之富超乎人的想象,其家家住小楼,置草坪,建游泳池,开小汽车。人均收入超过10万元,可谓富甲天下。但在华西村看不到一点浮夸浪费之风。村里每人收入的80%用于入股,现金支配仅占收入的20%。村民工资每月不超过2000元,连吴仁宝老书记每月也只拿1800元工资。干部和村民日常生活从节约一度电、一张纸、一吨水做起。华西村办公及生活用具全部是节能灯,他们说,华西村用电每度才0.25元,一家一户就是用几万度电也不是问题。但他们觉得没有必要,村民的生活也从讲营养角度予以适当配置。用我们眼光看,华西人饮食可能比我们镇安县人生活还要简单。早餐简单到不如我县一些宾馆给客人的配置,但华西人就是这样朴实朴素的生活着。他们艰苦奋斗,不奢华排场的精神也许就是他们永竭的精神动力,这也给我们这些经济并不发达但却时常大手大脚的人们一个启示——败由骄奢成由俭。

四、科学发展,与时俱进精神是动力。华西村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其科学发展的思路处处体现其中。六十年代发展手工业,七、八十年代发展乡镇企业,九十年代发展股份制企业。农民住房也从分散居住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按需分配方向发展。进入20世纪以后,他们又集中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业。每一个时代的主旋律都能在华西村找到烙印,他们总是追着太阳走,跟着时代走。近年来,华西村又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农业发展旅游业,旅游业提高就业,就业提高人的素质”的思路,可谓独到新颖,颇具新意。一个地方要发展,首先要有切合实际的工作思路,要与时代合拍,故人讲:“物意天择,适者生存”也许就是这个道理。

总之,华西村之行受益匪浅,启示颇多,其发展道路虽不可复制,但其诸多精神却值得我们各个地方,各位领导学习借鉴。

本文作者系云盖寺镇党委书记

雷锋精神之我见 篇5

作者:余成群 发布时间:2012-03-05 14:48:59

50年前,雷锋逝世,49年前,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雷锋题词。是什么样的人能够让国家最高领导人为他题词?这就是雷锋所体现的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是一种舍身忘我、公而忘私、乐于奉献、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到了新时代,雷锋精神又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时代变了,但是雷锋精神的实质并没有变。在当代,雷锋精神是一种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是一种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是一种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是一种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是一种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雷锋精神的实质还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网络上出现了一种否定雷锋的言论,说雷锋好虚荣、爱炫耀,但试想,雷锋当时是一个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并无可厚非。正如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节目中所说,雷锋是现实中的人,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他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年轻人,甚至是个孩子,仿佛就像一个邻家小伙,有喜有怒,爱美赶时髦,喜欢并且乐于帮助别人,这都是正常的。所以,并不能因为他身上的一些瑕疵而否定这个人,更不能因此而否定了雷锋精神。

网络上很多人在抱怨自己身边缺少雷锋一样的好心人,其实不然。帮助小悦悦的阿姨就是我们身边的人,“最美妈妈”吴菊萍就是我们身边的人,捐资助学的白芳礼老人也是我们身边的人,这些人都是我们身边实实在在的人。或许雷锋在世的话,今年是72岁,我想他看到小悦悦也会伸出援助之手,当自己摔倒别人搀扶时,他也一定不会恶意诬陷别人。所以雷锋就在我们身边,雷锋精神在我们的行动之中。

作为全国法院系统的一员,我很庆幸,我的身边有着一群像雷锋一样的人,传承着雷锋精神,并且践行着雷锋精神。在全国法院系统的少年审判一线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法官妈妈”,她们用自己的爱心去温暖和感化着失足的青少年,他们的身上体现着雷锋精神。在执行一线上有着很多像门头沟法院王淑霞一样的法官,延伸司法职能,关心关注关怀弱势群体,这样的法官身上体现着雷锋精神。在社会公益事业的一线,涌现出像房山法院厉莉一样的热心公益的法官,他们献血、献造血干细胞,他们献出的更是无私的爱心,他们身上体现着雷锋精神。陈燕萍、宋鱼水这些全国法官的优秀代表,她们身上都体现着雷锋精神。等等,这些法官就是我们身边的雷锋。

工大精神之我见_11603 篇6

吴丹青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学术领航,科技主打,千番景象砥中流。这就是广工大的真实写照。宽阔美丽的大学城校区,温馨柔和的龙洞校区,富有文化底蕴的东风路校区,三大校区组成了我们朴实、纯真、精彩而美丽的广工大。作为广工大的一份子,“汇工大文化于一统,承青年理想于心中”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秉承的信念。而在丰富多彩的工大文化中,首推当是长久积累下来的工大精神。工大精神之我见在于广工大的气势,在大学城十大高校中,广工大是占地面积最广,学生人数最多的大学院校。广阔的广工大,总是给人以自由向往。校园环境优美,绿水环绕,宽阔的校道,绿色的草坪,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最有气势的的当推广工大大学城校区那壮观而别具一格的校门了。高大的校门,白色的瓦墙装扮,映衬着绿色的草坪与题着“广东工业大学”的石头,让人不得为此设计赞叹。工大精神之我见在于广工大的朴素。走进广工大,首先为人们所关注的是这里的建筑,然而,这里没有华南理工大学那古典而华丽的阁楼式建筑,也没有广州大学那繁荣而充满现代感的商业城区,我们看到的是清一色绿色的水泥钢筋教学楼与实验楼建筑,不加任何华丽的修饰但它却能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让人们感受到广工大的朴素与真实。

工大精神之我见在于广工大的求真务实。众所周知,广工打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文科管理为辅的高等院校,因此,这里充满浓郁学术科技气息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促进德育与美育共同发展的校园文化

艺术节,推出了各具特色的“名家讲堂”、“竞赛园区”、“专题纵横”等活动专题;充实而精彩的“挑战杯”广工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给广工大的学生们一个崇尚科学,追求真知,不断创新,展现自我的平台,以“品风流人物,探人生真谛”为理念,以“启迪思维,提升素养”为宗旨的学岛讲堂参加了以讲座、论坛、报告为主的人文精品活动,营造了浓郁的育人文化气氛,培育工科大学生厚实的人文底蕴……

工大精神之我见在于广工大的和谐与创新。广工大是一个理工类大学院校,因此,这里的大学生男女比例是不平衡的。但是,工大学生却创造了和谐的工大,“女生节”这个体现广工特色,首创于1991年的盛大节日,本着“关爱女生”的宗旨,通过开展高品位、高格调的人文活动,引导女生们关注自身的思想素质,道德修养,文化内涵等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工大男生女生的交流。在女生节期间,校园到处洋溢着温馨、祥和、浪漫的气氛,节日的喜悦伴随着优美的旋律飘在校园每个角落:充满惊喜的爱心传递、精彩纷呈的社团游园会……广工大的“女生节”是历史的积淀,而勇于创新的工大学生创造了更具特色的女生节。“灯火晚会”是近三年发展起来的“女生节”大型活动之一,“灯火晚会”上,工大学生们尽显特色,张扬青春活动。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之我见 篇7

在升学和就业压力下的教育弊端之一就是学生把学习当成升学和就业的“敲门砖”, 从家长、教师到学生关注的只是考试成绩, 并不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 更不关注和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这种体制只重视现成的知识和结论, 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更忽视对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 因此许多优秀的学生在就业以后, 很少能够继续研究学问。学生只有对知识本身充满兴趣, 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和探究, 才有可能成就一些科技人才。

自主探究精神就是主动探索、研究的精神, 初中化学教学属于入门教育, 具有奠定基础的作用, 如果强化知识的记忆, 忽视探究精神的培养, 势必把学生引进缺乏探究和创新的老路, 因此, 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 这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和科技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的方法

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昆虫学家法布尔为了研究昆虫, 专门建立了一个庄园, 并且不知疲倦地观察昆虫, 有时候一观察就是几个小时, 如果没有对昆虫的浓厚兴趣, 这是根本无法做到的事情, 所以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一个人学习和探究的强大动力, 因此, 在化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本身的兴趣。具体需注意两点:一是淡化学生学习的功利意识, 强化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升学就业。多介绍化学家探求未知、造福人类的事迹, 比如诺贝尔发明的炸药推动了现代爆破、现代军事技术的发展, 居里夫人发现的镭在现代科技领域和医疗方面的应用推动了各方面科技的发展等,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要用自己对化学的兴趣和热情去感染学生,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碰到的“化学家”可能就是化学老师了, 老师的兴趣和热情必然会激发和感染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处表现出功利意识和学术浮躁思想及表现出对学问和工作的厌烦, 又怎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呢?

2.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探究精神

首先, 教师在课堂中应多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转变以直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 把每节课的知识当作一个未知领域引导学生去认识和探究, 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具有独特的作用。其次, 改变传统的作业内容, 布置一些探究性作业, 减少记忆性、知识性、重复性作业, 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渐养成探究意识, 培养探究精神。

3. 变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

化学课本中的许多实验只是为了验证现成的结论, 是知识和结论的一个证据或注释, 而不是为了探究新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有必要把验证实验变为探究实验。如, 在利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的实验中, 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用铜或铁做此实验, 设计实验方案, 然后自己通过比较探究分析不用其他金属的原因。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自己分析结论, 这种自主的实验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 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引导学生研究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很多,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以原生态方式呈现, 需要认真探究才能搞清楚来龙去脉。比如, 农村常用蜂窝煤炉子烧水做饭, 锅在蜂窝煤炉子上使用后锅底外部却逐渐变成白色, 指导学生探究变白的原因。先让学生调查制作蜂窝煤所用的添加剂, 然后从燃烧生成物的角度进行分析, 许多学生就此写成了科技小论文, 并提出了环保措施, 生活中的这类实际问题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之我见 篇8

关键词:创新主体;差异性;启发式教学

近年来,“钱学森之问”引起了中国教育界的关注,“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成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未来社会最需要的不是分数,而是能力。“高分低能”的人终将被历史所淘汰。因此,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值得欣慰的是在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育教学中显得愈来愈重要。

一、注重创新基础的培养

首先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人和创新,基础是做人,不会做人,创新无用,甚至对社会有害。爱因斯坦曾说过“只有能力而没有道德的人是恶魔”。因此只有学会做人,创新才有利于社会;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己任,才能更好地创新。“五育并举,德育为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小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各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以及今后继续学习、健康生活打基础的。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为创新打基础的,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也只有在学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才能形成。因此,切不可借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忽略或放松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否则,创新精神和能力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在教学中,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教育是培养学生品德、发展学生智力、增强学生体质的过程。一切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只起主导作用,而不能越俎代庖。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教育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本身的要求,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要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就应当把重视向学生灌输,变为让学生主动参与;把只重视教,变为重视学;把只重视现成结论的记忆,变为重视结论的再发现;把重视教学活动的严格划一,变为重视学生的创造才能和个性差异;把只重视少数尖子生的培养,变为全体学生都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三、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师和学生应当充分尊重对方的人格,要鼓励学生在与教师和同学的交往中展示自己的能力,给每个学生提供参与教育活动的同等机会。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教师要克服传统教学中居高临下的习惯姿态,真心诚意地与学生交往,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由课堂的操纵者、主宰者变为引导者、启发者,学生则由被动接受者变为自由学习的主人。只有如此,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舒展天性、积极思维、主动创新、勇于实践的课堂氛围。

四、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差异性原则,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学生是具有差异性的个体,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要在课堂上通过有层次的教和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发展的需要。一个学生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现出长处,而在另一些方面有短处,或善于观察,或长于记忆,或擅长思维。教师必须对学生表现出的差异特点进行全面而具体的分析,以发展的眼光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教师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要有区别、有层次,要尽量贴近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这样的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提高。教师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设备条件、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改革创新精神,又要着眼于实际效果。

五、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适时的点拨与启发,会使学生的探究热情长盛不衰,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思维,进行独立思考,提高记忆能力,巩固所学知识,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

新时期发扬长征精神之我见 篇9

红军长征,跨越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世界军事史上的壮举,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业绩,谱写了惊天动地的革命篇章。长征途中,红军不畏征途艰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跨越雪山草地,克服重重困难,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是什么力量支撑并凝聚着他们,毫无畏惧、前仆后继地勇往直前?这种力量就是永存的长征精神。

新中国在物质、文化极大丰富的外部特征之下,全球一体化导致文化观念的横向渗透;中国社会的阶级意识在淡漠,社会分层更丰富、更细化;公众的利益点更多,价值更趋多元,共同价值观越来越少,社会关系更复杂„

概括地说,长征精神就是对祖国无限热爱、对革命理想和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革命信念;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敢于创新的无畏勇气;就是不怕牺牲,敢于胜利,充满乐观,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就是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

一、弘扬长征精神的伟大意义

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可以使我们进一步从历史和现实的比较中,加深对我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和认识;可以使我们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可以使我们进一步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光荣革命传统,把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二、弘扬什么样的长征精神

红军长征胜利已经70周年,但长征精神穿越时空,已融入当今的时代精神。新时期我们应该继承红军的光荣传统,大力弘扬具有时代特色的长征精神。

一是弘扬热爱祖国、坚定革命信念的长征精神

当年长征,红军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是世所罕见的。如果革命先辈没有对伟大祖国无限热爱的满腔热情、没有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的坚定信念、没有对革命事业锲而不舍的崇高理想,长征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

无数革命先烈在当年形势极为严峻、条件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对祖国都具有无限热爱的深情,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都具有无比坚定的信念。与长征时期相比,我们现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我们的事业有了巨大的成功。我们更应该学习和弘扬革命先辈热爱祖国、坚定革命信念的长征精神,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信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做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革命意志不涣散、奋斗精神不懈怠,以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满怀信心地投身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去。

二是弘扬独立自主、勇于改革创新的长征精神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都反复和充分证明了一个历史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是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创造性地走自己的路,使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最根本的思想基础。

重温当年的历史,我们得到的重要启示是,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我们要大力弘扬独立自主、勇于改革创新的长征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创新之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

三是弘扬大公无私、团结互助的长征精神。

红军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完成这样一次远征,没有全党全军的精诚团结是难以想象的。“人心齐、泰山移!”长征的伟大胜利再次说明,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关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和发扬红军长征中的团结精神,巩固和发展我国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高度重视、维护我党、我军、我国各族人民的集中统一和团结稳定。各级组织、各个单位、各个部门也需要发扬团队精神,团结友爱,优势互补,互相补台,向着共同目标齐心协力,把我们伟大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四是弘扬一切为了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长征精神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人民是革命的母亲。红军一切为了群众,又很好地依靠了群众。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许多难以想到的困难,都是依靠地方群众的帮助解决的。

结合今天的改革发展,我们所有的工作也都需要处处为群众着想,密切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与群众充分沟通,特别是涉及到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和方案要充分考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使其改革和发展得以顺利进行。

五是弘扬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长征精神

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领导和团结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的长征。走在新长征路上,我们仍然要靠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精神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应继承和发扬当年红军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长征精神,并不断丰富其内涵,使之不断地与时俱进。要把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变成推动我们各项事业前进的巨大力量,将崇高理想与现实工作统一起来,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长征”的胜利。

三、怎样弘扬长征精神

一是把弘扬长征精神与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紧密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永恒的课题。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就要注重学习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善于把党和人民取得的实践经验不断上升为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丰富、发展理论的创新精神,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当前,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的理论研究。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运用好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重大成果,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二是把弘扬长征精神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长征精神中蕴涵着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要结合弘扬长征精神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广大党员和全体人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三是把弘扬长征精神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表现。要把弘扬长征精神作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手段。注重总结和发扬我们党在革命战争时期保持先进性的历史经验,坚持和弘扬我们党在历史上所形成的各种宝贵精神和优良作风,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和认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全面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牢记“两个务必”,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革命作风,切实把

雷锋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之我见 篇10

—借以指导大学生全面发展

生物工程专业2011级2班 高运生 20113020

雷锋,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1940年12月18日生于湖南省望城县一个贫农家庭。他七岁就成了孤儿,从童年开始就过起了饥寒交迫的生活。新中国成立之后,受到了党和人民政府的亲切关怀,开始入学读书,之后参加工作。1957年2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60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编入工程兵运输连。入伍后,刻苦学习毛泽东著作,努力改造世界观。他除了完成本职工作外,还想法为党和人民多做工作,经常利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做好事,助人为乐,入伍不到一年,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被评为“节约标兵”和“模范共青团员”。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

正如雷锋在他的日记中写的那样:“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愿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1 雷锋同志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雷锋同志的光荣事迹集中体现了雷锋精神——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雷锋精神的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而无私奉献。雷锋精神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先进文化的表征。周总理把雷锋精神全面而精辟地概括为“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有人说雷锋是“傻子”,说他不兼顾自己的利益,把一腔的热情全部投入到别人身上去,但实际上,雷锋的“傻子”精神充分表现了一位伟大共产主义战士的博大胸怀和为人民服务的执著追求。在当代,雷锋的这种“傻子”精神依然传承下来并在不断地发扬光大。中共党员郭明义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在部队中曾被评为“学雷锋标兵”,1982年1月,复员到鞍钢集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工作。他总是勤勤恳恳地工作:在做大型生产汽车司机时,他创造了单车年产的新记录;在任车间团支部书记期间,他所在的支部成为全矿的标杆;在宣传部任理论教育干事时,他撰写的党课教案在矿业公司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在车间做统计员兼人事员期间,他参加了统计员资格全国统考,是当时矿业公司惟一获得资质证书的人;不识“ABC”的他,硬是通过自学考入英语强化班进修一年,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靠自己的所学在齐大山铁矿扩建办任英文翻译„„他的强烈的责任感不仅表现在工作中,还表现在社会行动中:他是典型的献血模范,19年献血6万毫升,是他身体血液的10倍多;他在自己的家庭并不富裕的情况下,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走进课堂,15年来,已累计捐款7万多元,帮助了100多名贫困儿童,他还发起成立了以捐资助学为主要活动的“郭明义爱心联队”,争取一切力量帮助更多的人。胡锦涛总书记指示,郭明义同志是新时装 订 线 期学习实践雷锋精神的优秀代表,这说明了,郭明义的精神实质就是雷锋精神在新时期的写照。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理应传承雷锋精神,学习身边像郭明义一样的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以爱心和奉献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我们也骄傲地看到,校园中也不断地涌现出一批批志愿服务的身影,比如:校青年志愿者协会、西部春蕾协会,播爱协会„„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雷锋精神,我们理应向他们学习,不空谈雷锋精神,而是自觉践行雷锋精神,争做新时代的楷模。

雷锋同志甘当革命的“螺丝钉”,有着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爱岗敬业态度。我们应学习他的刻苦学习和钻研理论的“钉子”精神,以及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就业难的困扰,实际上,这就是没有很好地践行雷锋同志“甘当革命的螺丝钉”的精神。这种“螺丝钉”精神说到底,是一种创造精神,是一种高于奉献的精神。“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奉献或占有,而在创造,创造就是人的真性情的积极展开,是人在实现其本质力量时所获得的情感上的满足。创造不同于奉献,奉献只是完成外在的责任,创造却是实现真实的自我”。2 我们暂不讨论奉献对于生命的意义,但创造却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我们当代大学生要树立人人平等,一切合法劳动光荣的信念,用创新的精神指导我们去创造。“这是一个创新的时代。美国哈佛大学提出了具备活力和热情以及创造性的‘现代人素质模型’;日本提出了要培养‘宽广的胸怀、健康的体魄和丰富的创造力;均衡发展,面向世界的日本人’的新世纪教育目标;中国提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改革目标。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汲取着前人创造的营养和阳光雨露。唯有不断地创造,中华民族才能富强,人类才能不断进步。” 3 因此,我们应该有责任感和使命感,靠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实现民族的复兴而奋斗,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作为生命科学学院的一名在校生,结合雷锋精神和全面发展的要求,我认为:一,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在不断地亲身实践中检验所学理论。尤其是生物工程专业,更侧重于由实验来得到研究结果,我们应把握住亲身实践的机会,理性分析。“书呆子成不了人才,空想者成不了大事,蛮干者必然导致失败,自古皆然”;二,除了学好专业课之外,我们更应该走向社会,像郭明义同志一样的榜样学习,做一个对社会发展有用的高素质人才;三,积极学习党的理论,努力改造世界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更好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上一篇:燃气公司加气站国庆节前安全自查报告下一篇:乡镇人大工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