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歌部分第三单元预言窗你的名字神女峰学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2024-07-17

高中语文诗歌部分第三单元预言窗你的名字神女峰学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精选3篇)

高中语文诗歌部分第三单元预言窗你的名字神女峰学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篇1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1.何其芳(1912-1977),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州人。诗人、诗评家、学者。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受到文坛注意。他的散文集《画梦录》出版后,获《大公报》文艺金奖。1941年底发表诗作《生活是多么广阔》,在青年中影响很大。作品有诗集《夜歌》《预言》《夜歌和白天的歌》等,散文集《画梦录》《还乡杂记》等。

2.陈敬容(1917-1989),四川乐山人。曾名懿范。早在1935年赴北京自学期间,就开始在《晨报》《大公报》上发表诗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交响集》《盈盈集》《老去的是时间》,散文集《星雨集》,散文诗集《远帆集》。为“九叶诗派”代表诗人之一。

3.纪弦,1913年生于河北清苑,原名路逾,笔名路易士,祖籍陕西。1936年秋,与徐迟、戴望舒合作,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到香港,任《平言日报》主笔兼副刊《热风》编辑、成功中学国文教师。1948年到台湾后改用纪弦这一笔名。1953年2月,将《诗志》改办为《现代诗》季刊,提倡新现代主义。1956年,发起成立现代派诗社,被称为台湾现代派诗人的“旗手”。1976年底移居美国,常住加州,著有诗集《行过之生命》《飞扬的时代》《无人岛》《五八诗草》《摘星的少年》《槟榔树》等,诗歌评论集《纪弦诗论》《纪弦论现代诗》等。

4.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崛起于70年代末中国的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辈的诗风,在中国诗坛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他们的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几近分行散文式的传统特点,意蕴深厚而不显露,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叠加,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使许多诗失却了传统的明朗色彩,蒙上了一层朦朦胧胧的氛围。他们用朦胧诗表达了一代人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审慎思索和批判。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

1.《预言》写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体现了诗人30年代初到抗战前的创作风貌,是远离现实苦于找不到出路的诗人青春心理戏剧的记录,是诗人在梦的轻波里徘徊飘忽而微渺的心灵语言。据诗人自述,他在19岁那年的夏天,曾经受到一股爱情风暴的袭击,“最后给我留下一片又凄凉又艳丽的秋光”(《梦中道路》)。这首诗就是诗人经历了爱情风暴后从心灵里流出的真纯的清泉,它倾吐了“幼稚的欢欣,幼稚的苦闷”。

2.上个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辛笛、陈敬容等一大批青年诗人,面对人生价值和生活苦难的困惑和思索,接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想,在心灵的共鸣之下提出了“诗歌现代化”,要求诗歌反映社会问题,同时抒写个人心绪,二者互相沟通,要求诗歌应发挥形象思维的特点,知性感性相融合,并大量进行诗歌实践,形成“九叶诗派”,此诗就是这种主张的一个实践。《窗》写于1939年4月,当时作者居于成都,虽为一名女性,却关心时代风云、人民的忧患,诗人的思想在寒冬里奔走,在噩梦里抗争。3.《你的名字》是一首很有新意的爱情诗,堪称“用语言把人们的心灵照亮”的佳作。纪弦创造性地以恋人的“名字”作为全诗的构思中心和中心意象,并以色彩缤纷令人目不暇接的比喻,围绕中心完成全诗的意象结构,像一个优秀的建筑师完成一幅得意的蓝图。4.《神女峰》取材于长江三峡的神女峰神话传说,这是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吟咏过多次的题材。这首诗却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因为在舒婷以前,还从未有人从女性生命的角度揭示过这一神话的悲剧性质。在诗人看来,化为石头的神女,错过了“无数次春江月明”,为前人赞扬的磐石般的坚贞,不过是“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强加在神女峰上的是陈腐的封建道德,实际上,神女峰正是男权社会塑造出来的女性偶像。诗人为神女逝去的青春而无限惋惜。

朦胧诗

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中国出现,因诗歌以描述诗人内心的主观感受为主,采用新奇的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诗意内涵丰富,很多人觉得不好理解,故称之为“朦胧诗”。“朦胧诗”这个名称在中国诗坛上真正见诸文字是1980年8月号《诗刊》上的一篇文章。它的主要特征是:含义深远,感情潜在,结构跳跃,手法新异,但有的流于晦涩难懂。朦胧诗的出现,主要是当时的一些青年诗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浪潮的推动下,在西方现代派文艺思潮的影响下,出于对中国文艺现代化的美学追求,而尝试着进行这种新体诗的创作。它在一定意义上起着一种文艺创新的先锋作用,但距离我国诗歌的民族传统和人们的欣赏习惯较远,在文艺界曾引起一场热烈的讨论。

1.读准字音(1)单音字

①麋鹿()

②褥()

③藤蟒()④幽咽()⑤杳鹤()⑥煽动()答案 ①mí ②rù ③mǎnɡ ④yè ⑤yǎo ⑥shān(2)多音字

苔径①苔舌苔

幽咽 

②咽咽喉

下咽

答案 ①tái/tāi ②yè/yān/yàn

2.辨清字形 糜 (1)麋 靡

杳(4)沓

褥 

(2)溽

缛

寥

(3)

廖

眺

(5)朓

缤

(6)

滨

答案(1)糜烂 麋鹿 靡费(2)褥子 溽暑 繁文缛节

(3)空寥 姓廖(4)杳鹤 复沓(5)眺望 月朓(6)缤纷 海滨

《预言》

1.这首诗中“预言”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预言”出现在首节“你是不是预言中的年轻的神?”和末节“啊,你终于如预言 中所说的无语而来,/无语而去了吗,年轻的神?”通过问句质疑的方式,使“预言”传达了诗歌更为深刻、更具哲学意味的主题。这种抽象的哲思取用了一个幻美的神话故事的外在形式。何其芳在北大读的是哲学专业,但他对于人生终极问题思考的兴趣却没有消失,而是通过文学形象和诗歌语言的形式做出了独特的、更为诗性与感性的传达,这本身就是他在艺术上的鲜明特征和独特贡献。

2.“年轻的神”是什么的化身与象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预言》中把爱情拟为“年轻的神”,“我”热切地盼望她来临表露爱恋,可她却“无语而来”,又“无语而去”。这首诗要表达的显然不仅仅是对爱情的留恋,更深一层说,诗人是在通过这一与爱情失之交臂、得而复失的故事,传达一种对于流逝的青春与时间的惆怅和思考。在这个意义上,“年轻的神”又象征着必将到来又定会离去的青春。终于,青春的足音走近又消失,时间的脚步“竟不为我的颤抖暂停”,只给他人留下一点点“空寥的回声”。《窗》

3.“你的窗”和“我的窗”各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选择“窗”这个意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你的窗/开向太阳,/开向四月的蓝天。” “而我的窗/开向黑夜,/开向无言的星空。”

“窗”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语词,它是一种沟通、开放的情感象征。4.诗人赋予“窗”这个意象怎样的新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窗”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如果说华丽绮艳之窗是女性化的,那寒窗、暗窗则是男性化的,带着文人士子的伤感。作为现代女诗人,作者从个人情绪和时代情绪相一致的契合中寻找诗材,把个人情绪展现为具有普遍象征意义的图画。通过具有沟通意味的“窗”的意象,将窗内与窗外、自己的窗与别人的窗进行诗意对比,使“窗”这个意象充满现代意味,成为一种沟通、开放的情感象征。《你的名字》

5.这首诗歌是以什么方式表达爱情的炽烈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使用复沓回环的手法来表现对恋人刻骨铭心、难舍难分、念念不忘的缠绵之情。在这首诗中将“唤你的名字”作为引子与收束,由实至虚,由醒入梦,浓墨重彩地描绘诗人的梦境。在一首十八行的小诗中连用十五个“你的名字”,首尾两段的重复呼应与大回环,二节与三节之间的近距回环,四节与二节之间的远距回环,使回环成为压倒之势,也可谓“前所未有”,这种手法把缠绵的情思传达得淋漓尽致,不着一个“爱”字,痴爱之情却溢满字里行间,多情又别致,外在诗美与内情运动状态的同构堪称一绝。6.这首诗歌的意象表达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诗人先后用了七个比喻和三个排句来表达自己一泻千里的感情。“你的名字”本是抽象的,将如日、如星、如灯、如钻石、如闪电、如缤纷的火花、如原始森林的燃烧这七个比喻与“你的名字”叠印,“你的名字”也就幻化成具体的形象——“发光的名字”。《神女峰》

7.怎样理解《神女峰》中的神女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关于巫山神女的神话有多种版本。战国时代楚国的宋玉有《高唐》《神女》诸赋,曾写到楚王与神女的缠绵,当然是为了迎合权力;在民间则有神女为爱情坚贞守节的说法,居 然化身为一块望夫石。精巧的神女峰是爱情价值的具象形式。这样一个凄恻缠绵的爱情神话话题,人间天上、代代相传,令多少人一掬同情之泪。

在诗人眼里,神女不是神,她不相信神女的爱心会变成石头。她认为神女仍是众姐妹中的一员,是一个超越时空的中国妇女的化身。因而,在诗人潜意识里,一种背叛的洪流已在涌动,沿袭千年的伦理观终于动摇、崩塌了,“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神女的人性终于得以熠熠闪现和复归。诗人运用意象化的抒情方式,凭借神女浪漫柔美的意象与诗人优雅温婉的灵性,把这份千古之爱言说得蕴藉而有分寸。8.如何理解和评价《神女峰》诗中的“新的背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诗人要勇敢地打破神女坚贞守节成为经典标本的神话,关于背叛的言说意蕴却又不仅仅止于爱情,它指向一切对正常人性构成束缚的礼教的锁链。因为这是在思想和感情还比较禁锢的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个人感情的合法性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所以,为诗人所说的“背叛”就显得惊心动魄,视为“新的背叛”。《神女峰》从中国妇女的历史命运和现实处境的感受、思考出发,延伸和深入了作者“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切”的总主题。

《预言》

1.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的情感展示。

探究 开篇一句“这一个心跳的日子终于来临!”立即让你憬悟起来,它道出了诗人常日里守望的孤独,憧憬的寂寥。第三节诗中,“让我烧起每一个秋天拾来的落叶,/听我低低地唱起我自己的歌”,诗句间透出一股侵人的凄楚。诗人似乎想在恋人面前诉说自己多年苦守的愁闷。“落叶”这一意象在此特别抢眼,让人不禁联想起现实生活中常常遭遇的孤伶与落魄。第四节诗猝然转折。一句“不要前行!”非常准确地表现了诗人的惊愕与迫切心理。诗的最后一节明显地又在压抑着情感的激动,由激动冻缩为缓和,然后趋于无奈甚而绝望。《窗》

2.陈敬容的诗深受古典诗词和西方诗歌影响,常从生活的表层进入较深沉的哲理境界,写得凝练而耐人寻思。但也有直接反映现实世界的一面,能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通过形象快速反映真实生活。这首诗的两节各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探究 第一节:诗人对光明的憧憬。第二节:写诗人忧郁凄苦的心境。

你的窗,也许就是希望,或者说就是憧憬。我的窗与此对应,也就是失望。第一节与第二节是基本相对称的,第一节中的“太阳”与第二节中的“阳光”,“重帘”与“重帘”,“春风”与“晚风”,“寻找”与“远去了,你带着……你的明灯”,以及“迷失”等等,但是,第二节明显比第一节更加压抑、凄凉。第一节是“静夜星空”或许尚可带给你“无忧的睡眠”,而第二节却是“不安的睡梦”以及“无言的星空”。内心感受强烈,诗风敏锐而有力。这样,本诗采用象征与联想,运用含蓄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在希望与失望两种境遇下,从“寻找”到“迷失”,从“失落”到“无尽的黄昏”的心灵体验过程。《你的名字》

3.分析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探究 这首诗中,为表现对恋人刻骨铭心、难舍难分、念念不忘的缠绵之情,诗人通过复沓回环手法的运用,将“唤你的名字”作为引子与收束,由实至虚,由醒入梦,浓墨重彩地描绘诗人的梦境,把缠绵的情思传达得淋漓尽致。《神女峰》 4.“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有何情感内涵?试作简要分析。探究 “神女”们为了一种道德虚荣,在寂寞痛苦中挣扎,甘做一个毫无意义的展览品,实在不值得。不如步入世俗生活,向心爱的人倾诉心声,宣泄委屈,这才是幸福。诗人吟咏至此,已把贞节观这个压抑妇女几千年的沉重的十字架彻底掀翻、打碎,收到铲除梦魇、大快人心的效果。这是新爱情观的凯旋,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震撼力。

美文精读 舒婷和蔡其矫

舒婷的家庭是一个非常美满幸福的家庭,父亲在银行工作,母亲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知识女性。1969年“上山下乡”的洪流席卷至南国美丽的小岛——厦门鼓浪屿,舒婷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眷恋插队落户到闽西上杭太拔公社。面对狂热的红色风暴、贫困的山村和善良的房东大娘,初涉世事的舒婷受到强烈震撼,她发誓要写一部艾芜的《南行记》那样的作品,为牺牲的整整一代人作证。于是,她开始认真地记日记,抄各种中外诗人的作品,有意识地去寻找各种各样的书来读,此时,她顺手写下的几首诗开始在知青中流传开来。1971年,一个思想仍然被牢牢禁锢的年代,舒婷与一位学政治经济的大学生有过一次关于诗的政治的长谈,此次长谈对舒婷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它让舒婷认识到,文学是有思想的,是承担着社会使命的,为此,她写了《致杭城》,这是收在诗集《双桅船》里最早的一首诗作。

1972年,舒婷回城。1974年,一个对舒婷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出现在她眼前,他就是蔡其矫,一个依旧被流放在福建永安县坂尾林场监督劳动的老诗人。蔡其矫是在读了厦门黄碧沛寄来的舒婷的诗歌《致大海》后,开始了与舒婷的通信。1975年3月,满怀热心的老诗人蔡其矫亲自来到厦门,与舒婷见了面,这次见面,让舒婷深受鼓舞。在以后长期的交往中,舒婷与蔡其矫常以唱和的形式探讨与交流诗歌,长期的通信与交流,使他们两人渐成忘年之交。蔡其矫特殊的家庭背景与个人经历,使他有很多的机会接触外国文化。在认识蔡其矫之前,舒婷的诗歌主要受何其芳《预言》的影响,在认识了蔡其矫之后,蔡其矫总是不厌其烦地、整页整页地为舒婷抄写惠特曼、聂鲁达、波特莱尔、洛尔伽等外国著名诗人的诗歌,并加以点评,舒婷在这样的阅读中,开阔了自己的艺术视界,使她的诗歌创作有了极大的长进。1976年“文革”结束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出现许多重要变化,原来处于“地下诗歌”的“潜流”开始走向公开,并在诗歌内容与形式上出现“反叛”的姿态。但由于当代诗歌观念与长期形成的审美习惯的延续,这些表现出“异质”的诗歌很难得到“主流诗界”的普遍认可,因此大多数作品难以在由国家控制的报刊上登载,因而自办诗报、诗刊、自印诗集成为重要的手段。与舒婷有着直接关系并对她产生重要影响的,便是北岛、芒克主办的民间刊物《今天》。《今天》创刊于1978年12月23日,以诗歌为主,兼有小说、评论和外国文学翻译。在创刊号上署名“本刊编辑部”(北岛执笔)的《致读者》,引用了马克思的论述来批判“文革”中实行的“文化专制”,表达了诗歌革新者对社会的理解和诗歌的理想,并由此宣言:“‘五四’运动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这一时代必将确立每个人生存的意义,并进一步加深人们对自由精神的理解:我们文明古国的现代更新,也必将重新确立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中的地位,我们的文学艺术,则必须反映出这一深刻的本质来。”这批诗人,主要有北岛、芒克、食指、江河、方含、杨炼、顾城、严力、林莽等,被称为“今天派”。

最早将舒婷引进“今天派”的,还是蔡其矫。早在1977年经蔡其矫介绍,舒婷与北岛已有书信往来。1979年10月,舒婷从工厂请假上北京,蔡其矫带着北岛到火车站迎接。接触了北岛、芒克、杨炼、顾城等的作品,舒婷“不啻受到一次八级地震”,因此舒婷很快就加进了“今 天派”,并开始与一个特定的词“朦胧诗”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从此舒婷开始走向全国,走向中国诗歌的历史深处。

赏析 舒婷曾说:“我很幸福,到今天仍有许多人记得我,我应该感谢那个时代,在那个时代我中了一个大大的彩票。……诗歌是带有自发性的民间艺术,没有任何一种社会力量能阻止它。我热爱诗,因为我爱美。我写散文,我认为是对语言的一种翻耕,是对语言的一种重新获得。”我们认为诗人最应感谢的人当属蔡其矫,是他把她引上诗坛的。当我们走向成功时,别忘了我们的引路人。素材积淀

北大女硕士当油漆工

33岁北大女硕士苏黎杰在北京就业连连受阻后,回到家乡南阳另谋生路,结果又是一再受挫。最后,她作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惊讶的决定:和农民工一道学习油漆技术。硕士生当油漆工,类似这种高学历者与农民工“抢食”的新闻,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已屡见不鲜。而在北大学子中,像苏黎杰这样有惊人之举的,也早有先例。比如,北大先后有陆步轩、陈生等人卖起了猪肉。陈生卖猪肉两年已将猪肉连锁店做到了2个亿的营业额。这些“奇人”的惊人之举,每一次出现都能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运用指南

高中语文诗歌部分第三单元预言窗你的名字神女峰学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篇2

对应学生用书P14

冯至(1905-1993),诗人、学者。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直隶涿州(今属河北)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十分出色,小说代表作有20世纪20年代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40年代的《伍子胥》等;散文集则有《山水》《东欧杂记》。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有《冯至全集》行世。

冯至的诗到1925年趋于成熟,1926年写的这首《蛇》,便是诗人收获季节里的一颗硕果。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缘起,作者自己这样说:“1926年,我见到一幅黑白线条的画(我不记得是毕亚慈莱本人的作品呢,还是在他影响下另一个画家画的),画上是一条蛇,尾部盘在地上,身躯直立,头部上仰,口中衔着一朵花。蛇,无论在中国,或是在西方,都不是可爱的动物,在西方它诱惑亚当夏娃吃了智慧果,在中国,除了白娘娘,它不给人以任何美感。可是这条直挺挺、身上有黑白花纹的蛇,我看不出什么阴毒险狠,却觉得秀丽无邪。它那沉默的神情,像是青年人感到的寂寞,而那一朵花呢,有如一个少女的梦境。于是我写了一首题为‘蛇’的短诗。”

现代诗派

“现代诗派”是在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激荡下,自觉追求“纯诗”艺术美的一个诗歌流派,得名于1932年5月施蛰存创办的《现代》杂志。这一诗派既受益于法国象征诗“纯粹诗歌”观念的影响,又与20世纪20年代以李金发为代表的初期象征诗派的诗美追求一脉相承。

从内容上看,诗歌的主题来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精神:彷徨和失落。在诗歌技巧上,将西方的象征主义和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融合在一起,不仅使诗歌意象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更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意象和主体的人生感悟有机地容纳整合,形成诗歌的整体意象之美。

代表诗人冯至、戴望舒、卞之琳、施蛰存、何其芳、废名、林庚等。

对应学生用书P14

版权所有:中国好课堂

[课文主旨]

《蛇》这首爱情诗围绕“蛇”这一冰冷的、使人悚惧的中心意象展开,通过诗人对“蛇”这一象征意象的游走、乡思、归来的描绘,抒发了抒情主人公“我”对姑娘怀有的热烈的单恋情思,寄托了年轻的诗人深挚浓烈、难以排遣的思恋之情。

[语意分析]

1.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点拨] 本句中“我的寂寞”是本体,“蛇”是喻体,换言之,“寂寞”才是作者真正要述说的主题,但这一个主题只出现在第一段第一句,当作者开宗明义地破题之后,“寂寞”一词便不再是叙述的焦点,也不再被提及,而以喻体“蛇”作为叙述的对象,写了恋人不在身边而感到的“寂寞”。

2.它是我忠诚的侣伴,/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它想那茂密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点拨] 本句是说“蛇”的思想与感情,将“蛇”拟人化,取“蛇”栖息草丛的生活习惯,说它想念的草原,就是姑娘头上的浓郁的乌丝。用这比拟“我”对心爱的人的乌丝的感情。借蛇的“乡思”,凸显“我”对姑娘的相思。“蛇”的形象是热切而渴望的,而蛇的热切与渴望其实就是作者的热切与渴望。

3.它月影一般轻轻地/从你那儿轻轻走过;/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点拨] 本节诗写“蛇”的归来,通过“蛇”的行动抒写了“我”的意愿。取“蛇”轻轻行走和只能以口衔物的特点来表现情感。蛇行走时,就是轻轻地、潜伏式地走过,就如同作者内心小心翼翼、想引起姑娘注意的心情;最后,作者的渴望也是通过“蛇”把梦境衔来。

1.这首诗以“蛇”为题,在构思上有什么好处?

[提示] 从侧面反映出抒情主人公冷漠平寂的外表下有一颗渴望美好、幸福生活的热烈的心。

2.为什么说“你的梦境”“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提示] 诗人把“你的梦境”比喻为“一只绯红的花朵”,以温暖的颜色修饰花朵,衬托出情感的痴迷和浓烈。意味着姑娘的应许,会一改自己郁闷的状态,换来醉心的欢喜。

对应学生用书P15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考点点击]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版权所有:中国好课堂

一是表达方式,即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二是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通感、互文等;

三是表现手法,常见的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运用典故、联想、想象、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以小见大、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等。

[典题例证]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一无所求 泰戈尔

我一无所求,只站在林边树后。倦意还逗留在黎明的眼上,露润在空气里。

湿草的懒味悬垂在地面的薄雾中。在榕树下你用乳油般柔嫩的手挤着牛奶。

我沉静地站立着。我没有说出一个字。那是藏起的鸟儿在密叶中歌唱。

芒果树在村径上撒着繁花,蜜蜂一只一只地嗡嗡飞来。

池塘边湿婆天的庙门开了,朝拜者开始诵经。

你把罐儿放在膝上挤着牛奶。

我提着空桶站立着。我没有走近你。

天空和庙里的锣声一同醒起。街尘在驱走的牛蹄下飞扬。

把汩汩发响的水瓶搂在腰上,女人们从河边走来。

你的钏镯叮当,乳沫溢出罐沿。晨光渐逝而我没有走近你。

1.“倦意还逗留在黎明的眼上,露润在空气里。/湿草的懒味悬垂在地面的薄雾中”几句诗中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效果如何?

[自主尝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版权所有:中国好课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指导] 考查的是修辞手法。答题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分析:

(1)点明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要开宗明义地点出来,不能分析了半天,还没指明用了何种修辞。如本题主要点明用的拟人的手法。

(2)分析关键的字眼。虽然整个句子用的是拟人,但哪些关键字眼体现了拟人的手法,是分析的关键。其他修辞手法的分析也是这样。如本题则要抓住“倦意”“黎明的眼”“湿草的懒味”等词语来分析。

(3)要指明表达的作用。分析完了修辞手法只能算是答了一半,其表意作用则是另一半。表意作用要紧扣修辞格作答。如本题中的拟人则要扣住“变无情的自然为有人情”这一角度作答。

[参考答案]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倦意”“黎明的眼”“湿草的懒味”等词语,不仅真切地呈现了黎明的情景,且把无情的自然万物变得富有人情味,很好地折射了“我”的内在情感。

2.诗歌用优美的文笔写乡间的生活小景,诗中呈现着各种美丽而恬静的画面。请自选角度对这一画面作简要评述。

[自主尝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指导] 考查的是表现手法。答题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分析:(1)点明表现手法。如果有多种表现手法,则要分条作答。(2)具体分析表现手法。分析表现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用总分总的结构分析:开始点明方法,中间具体分析,最后总结。这种方法最常见。如本题可先点明用的是“动静结合法”,再分析哪些地方体现了“动”,哪些地方体现了“静”,最后指出这种用法的表达效果。

二是结合表现手法直接点明,不做总结。一般用于多种表现手法分析时,但每种手法要分条作答。

(3)指出表达效果。可以采用边分析边指出效果的方法,也可以先分析后指出效果。[参考答案] 在描写画面时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总说)一幕生活小景,发生于乡间恬静的榕树下。从景观的动与静的关系看,这里有静的自然景观和动的人的景观。清晨,乡村的一切仍带着黎明时分的倦意,湿润的空气,薄雾中的嫩草,芒果树在村径上飘洒着繁花,蜜蜂在四周嗡嗡地飞着。就在这样的情景中,“我”提着空桶子,看着“我”的女人挤牛奶。这是一幅近乎静态的美丽的图画。远处,湿婆天的庙门开了,朝拜者开始诵经;汲水的女人从河边走来,水瓶里发出汩汩的声响,这是动态的景观。(分说)动态也罢,静态也罢,这里只有客观的描摹而没有主观的评说。诗人要表达的爱,正融化于这幅乡间美景之中,爱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当诗人的感情移位于大自然的时候,周围的一切就莫不充溢着爱意。(总结)

版权所有:中国好课堂

[方法总结]1.提问方式:

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2.解答分析:

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规范答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写什么”“怎么写”“效果怎样”。

3.答题步骤:

(1)分析内容:结合诗歌的意象,概括分析诗歌或诗句所写的内容;(2)分析手法:要准确指出运用了什么或哪些表达技巧;

(3)分析效果:要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以及这种手法对于传达诗歌的内容或作者的感情有什么效果、作用。

4.注意事项:

(1)手法确认上的张冠李戴:在确认手法时,有学生会凭自己的主观想象而不是根据诗歌的实际内容去认定,结果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

(2)手法列举时的包罗万象:出于担心采点不全,所以在解答时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会对手法进行多方列举,结果是包罗万象、无中生有;

(3)分析作用时的空洞无物:很多学生在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时,不是从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实际出发,不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仅仅罗列一些名词术语,显得十分空洞。

对应学生用书P80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寂寞(mò)

悚惧(sǒnɡ)

侣伴(lǚ)

...B.绯红(fěi)

.C.泥淖(nào)

浓郁(yù).诱惑(yòu)

厌恶(â)

温馨(xīn)...饿殍(fú)

嗟叹(jiē)

聒噪(ɡuō)..

淬火(cuì).D.摈弃(bìnɡ)

城垣(yuán)

木讷(nâ)

...解析:B项,“绯”应读fēi,“恶”应读wù;C项,“殍”应读piǎo;D项,“摈”应读bìn。

答案:A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茂密 甜蜜 宣宾夺主 秘而不宣 B.菲薄

诽谤

和颜悦色

随声附合 C.狙击

家具

高潮迭起

叠床架屋 D.梦境

镜子

世外桃园

桃园结义

版权所有:中国好课堂

解析:A项,“宣宾夺主”的“宣”应为“喧”;B项,“随声附合”的“合”应为“和”;D项,“世外桃园”的“园”应为“源”。

答案:C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①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正组织制订三峡水域落水集装箱打捞计划,对可能________通航的将强制打捞;对既无不良影响,又无打捞价值的,将尊重货主和专家意见再作决定。

②谈到决赛对手时,教练说:“这将是一场漂亮的比赛,在决赛中和他们会师________是一次独一无二的机会。”

③人们在异国他乡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放弃自己原有的文明,________首先放弃也最难放弃的就是母语。

A.妨害 必定 必须

C.妨碍 必定 必需

B.妨碍 必定 必须 D.妨碍 必然 必需

解析:“妨碍”指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妨害”指使人或事物受到损害,词义较重。根据语境应该用“妨碍”。“必定”重在强调说话人对事物的推测或判断,侧重主观;“必然”强调事理上的确定不移或客观必然,侧重客观事实。题意表明“比赛”是人为主观控制的。“必须”指一定要;“必需”指一定要有的,不可少的。题意强调的不是不可少而是一定要。

答案:B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在今年高考志愿填报咨询阶段,北大明确拒绝了少数企图向北大索要巨额奖金,进行讨价还价的所谓“状元”,使人闻后无不拍手称快。....B.河南电视台的《汉字英雄》这类节目被陆续推出,热情而又认真地引领广大观众,特别是暑假里的中小学生,一起识文断字,实在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C.少数地方官员干工作急功近利,谋发展简单粗放,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行政化、简单化地处理问题,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却视而不见百姓的生活困难,缺少公仆意识。....D.在微博等网络舆论大力监督下,在有关部门的周密调查下,“表哥”“房叔”等人光鲜外表下掩藏的腐败本质被暴露得具体而微。....解析:A项,用错对象或感情色彩不对,拍手称快,坏人坏事受到惩处。C项,功能错。“视而不见”不能带宾语。D项,望文生义。“具体而微”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门大体都有了,不过形状和规模比较小些。不合语境。

答案:B

二、阅读提升(一)课内阅读

阅读《蛇》一诗,完成5~6题。5.怎样理解诗中“蛇”的意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版权所有:中国好课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诗中的“蛇”实际上就是“爱”的同义语,是诗人“寂寞”情绪或心境的一种比喻或象征,确切地说,是一种青春期特有的难以言表的单恋、单相思。

6.第一段中的“梦”字能不能换成“见”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不能。这里用“梦”字而不用“见”字,显露了诗人的匠心:“梦”是姑娘在想念,而“见”则是“我”闯进了姑娘的眼帘;同时,这个“梦”字又与第三节的“梦境”相呼应,有着暗联的作用。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题。

蛇 敏彦文

蛇爬过窗口 盘住你的心灵 寂静的屋子里

灿烂的阳光打开鲜艳的花朵

激情地扬起头颅 眼中流溢绚丽的光芒 心与心之间架起温馨的彩桥

阳光汹涌 心灵的歌唱澎湃 如粮食堆满仓库 如金子铺满道路 而蛇经受不住长久的激动

在泪水中死去 心灵枯萎了 鲜花一一凋落 不等风雨洗礼

7.试分析“蛇”这一意象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版权所有:中国好课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蛇”:从到来至死亡这一过程,象征一段坎坷的心路历程(没等经历风雨磨炼祝福而夭折的感情),一颗心从流光溢彩到渐渐枯萎的过程。蛇的闯入使心灵之门开启,心灵之间架起了彩桥;随后就到了感情的饱和点;心灵的脆弱注定了长久激动后感情的终结。

8.“寂静的屋子”“花朵”“阳光”分别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寂静的屋子”指空虚的心灵。“花朵”指心灵。“阳光”指人间种种美好温馨的情感。

9.“而蛇经受不住长久的激动/在泪水中死去”的原因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因为心灵的阻隔不能真的打破;②因为激发出的丰盈而细腻的情感难以持久;③因为期待原本难以完全得到回报;④因为情感的复杂、易变;⑤因为美好的感情经不起俗世纷扰;⑥因为美好的感情未受考验便已早早被拒绝了。

三、语言运用

10.依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大致相同。

厚道有如参天的大树,给你遮挡暑热炎凉; 厚道有如坚实的舞台,容你演绎生旦末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厚道有如母性的怀抱,替你抚慰喜怒哀乐;厚道有如宽广的大海,载你搏击风雨浪涛。

11.(新课标全国卷Ⅰ)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大气保温气体之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导致全球变暖,造成天气干旱或旱涝不均,甚至可能造成海洋水位上升,淹没大量沿海城市,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也有研究指出,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如增加的二氧化碳可以给植物“施肥”,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但这必须有个前提,植物还活着!如果土壤被污染,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就失去了这些向大气中释放氧气的“氧气工厂”和“空气净化器”。

版权所有:中国好课堂

参考答案:①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②二氧化碳增加会带来好处 ③植物就会生病甚至死亡

高中语文诗歌部分第三单元预言窗你的名字神女峰学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篇3

学习目标 1.了解屈原及其诗歌的风格。2.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3.学习诗歌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和端午 [北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赏析 此诗凄清悲切,情意深沉。诗人从端午竞渡写起,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因为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但“忠魂一去讵能还”又是何等悲哀与无奈!无怪乎北宋进士余靖作诗说:“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但此句,却又分明有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壮,它使得全诗的意境直转而上、宏阔高远。于是三、四两句便水到渠成、一挥而就。虽然“国亡身殒”,灰飞烟灭,但那光照后人的爱国精神和彪炳千古的《离骚》绝唱却永远不会消亡。

一、作者简介

屈原(约前340-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归)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居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又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小人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1 楚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楚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平,遂自沉汨罗江,殉身于自己的政治理想。

二、背景简介

《湘夫人》选自《楚辞·九歌》。“九歌”本是古乐章名,在《楚辞》中则是一组诗歌的总称,共包括《国殇》《湘君》《湘夫人》等十一首诗。“九”是个虚数,表示很多的意思。王逸《楚辞章句》认为:“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辞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大致言之成理。但将《九歌》完全定为屈原的自作新创,似有不妥。现在一般认为,《九歌》是屈原依据当地民间祭歌加工改写而成,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看,此说均可信。

《湘君》和《湘夫人》是姊妹篇,都是祭祀湘水神的乐歌。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或谓夫妻神。《湘君》是以巫师扮演的湘夫人的口吻,抒写追怀湘君的情景;《湘夫人》是以巫师扮演的湘君的口吻,抒写追怀湘夫人的情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北渚(zhǔ)

②目眇眇(miǎo miǎo)

③罾(zēnɡ)....④澧(lǐ)

.⑤庑门(wǔ).⑪搴(qiān).

⑥芳椒(jiāo).⑦薜荔(bì lì)⑧擗(pǐ)

...⑩芳馨(xīn)

⑨褋(dié).2.辨形组词。渚北渚骋驰骋①

②诸诸位聘聘请葺③茸修葺毛茸茸

汀

④订

绿汀订正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①帝子降兮北渚:水边的浅滩 ..②袅袅兮秋风:微风吹拂的样子 ..③与佳期兮夕张:张设罗帐 .④罾何为兮木上:鱼网 .⑤夕济兮西澨:水边 .⑥葺之兮荷盖:编草盖房子 .⑦捐余袂兮江中:抛弃 .⑧遗余褋兮澧浦:读wèi,赠送 .⑨时不可兮骤得:指会面的时机、机会 . 4.文学文化知识。

屈原,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者。文学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等,其中《离骚》为其代表作。传说我国民间五月初五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汨罗江里的英魂屈原。

一、整体把握

1.说说此诗开头所渲染的环境气氛,对于全诗所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诗开头所渲染的环境气氛,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有力地渲染了湘君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的心理。这是一个环境气氛都十分耐人寻味的画面: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这里诗人用朴素自然的语言,以清秋的景色构成一个美妙而略带轻愁的意境。这样一开始就有力地衬托了湘君久候恋人不来所勾起的怅惘。2.诗歌中有着大量的景物描写,为什么不能说本诗是一首写景诗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湘夫人》是一首很有特色的爱情诗。以景现情,寓情于景,可以说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湘夫人》的景物描写十分成功。它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与评价湘君的心理活动相映衬,即情感的流动与外在形式同步。诗人将湘君与湘夫人约会的地点放在湘水一带,时间又是在秋天,整个画面是秋天水上景色。这就为诗中主人公提供了抒发相思愁苦的自然环境。在湘君的心中,以为“帝子降兮北渚”——湘夫人曾经在约会的地点(北渚)等待过自己。然而当他到来时湘夫人已经离开了。他望穿秋水也不见对方的影子,心中忧伤万分。“目眇眇兮愁予”中的“愁”顿时在此环境中触发。“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进一步借秋景来渲染和深化这相约未见的愁情。主人公不见心爱的佳人到来,从极想会见至没有会见,心理落差非常之大,有一种失落感。主人公的情绪体验染上了某种色彩,于是构成一种审美心境。这时,在湘君的眼中,尽是令人黯然神伤的凄凉景色:秋风瑟瑟,似乎凉意渗透心间;落叶纷纷,犹如一颗沉重的心渐渐下沉;微波荡漾,犹若“心波”起伏。湘君面对这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心事茫然,愁绪四溢。情与景水乳交融,把读者带入了一个美妙的意境。

二、细部探微

3.第三段,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三段纯粹是湘君幻想中与湘夫人如愿相会的情景。这是一个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的神奇世界:建在水中央的厅堂都用奇花、异草、香木构筑修饰。其色彩之缤纷、香味之 浓烈,堪称无与伦比。作品在这里一口气罗列了荷、荪、椒、桂、兰、辛夷、药、薜荔、蕙、石兰、芷、杜衡等十多种植物,来极力表现相会处的华美艳丽,其目的则全在于以流光溢彩的外部环境来烘托和反映充溢于人物内心的欢乐和幸福。因此当九嶷山众神来把湘君的恋人接走时,他才恍然大悟,从这如梦幻般的美境中惊醒,重新陷入相思的痛苦之中。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译文:我听说湘夫人啊正在召唤我,我将驾车啊与她同往。(2)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译文:荪草装点墙壁啊紫贝铺砌庭院,四壁撒满香椒啊用来装饰厅堂。(3)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

译文:编织薜荔啊做成帷幕,剖开蕙草做的幔帐也已支张。(4)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译文:会面的机会不能屡屡得到,我姑且悠闲自得地徘徊游逛,以排遣愁思。

5.“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几句表达湘君怎样的感情,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几句诗集中写湘君带着虔诚的期盼,久久徘徊在洞庭湖的山岸,渴望湘夫人的到来。这是一个环境气氛都十分耐人寻味的画面: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望断秋水,不见伊人来。

一、中心主旨

《湘夫人》是湘水男神向女神表达思慕之词,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以及在怅惘中向对方表示深长的怨望,但感情是始终不渝的。

二、写作特色

1.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是融情于景、以景染情的手法。写景如画,仿佛一幅秋风图,湘湖洞庭秋景如在目前,作者妙在以可见之水波、木叶,写出不可见之袅袅秋风,写风而有画意。《湘夫人》此二句之妙,还在以景写情。刘熙载云:“叙物以方情谓之赋,余谓《楚辞·九歌》最得诀。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写出‘目眇眇兮愁予’来;‘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正是写出‘思公子兮未敢言’来,俱有‘目击道存,不可容声’之意。”

2.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鸟何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四句,是因情造景、象征寓意。鸟不宿到树上而聚集在水草里,鱼网不撒在水中而挂到树上,麋鹿不在草地上而 跑进庭院里,蛟龙不潜在水底而爬到水边,这都不是真实存在的景象,而是假想的反常景象。是湘君在等不到湘夫人、心情越来越懊丧的情况下,对自身尴尬处境的自我比况。而反过来,这种反常景象在头脑中的出现,这种自我比况心理的发生,也充分体现出当时湘君的心情懊丧到何种程度。这样的景物描写,不是将情感融入现实景物,不是以景染情,而是通过象征、隐喻、暗示的途径来达到表现目的,特点鲜明,很有表现力,但一般只能用在某些特定情况之下。7

爱国诗人的典范——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家、文学家。他怀抱救国救民的志向、富国强民的打算,主张改革政治、任用贤才。因同贵族集团斗争,遭谗去职,屡被放逐。后自沉汨罗江而死。诗人一生为了祖国,为了实现政治理想,不惜奔走先后,试图“及前王之踵武”。当他看见“党人”把祖国引上“幽昧”“险隘”的道路,就大声疾呼:“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当他一再受到群小的排挤和迫害时,就奋不顾身地同他们斗争到底,至死不悔。诗人一生的历史就是同旧贵族腐朽势力作斗争的历史。他的悲愤的歌唱,一字一句都倾注了深沉 的爱国的思想感情,成为千古传诵的杰作。

应用指南 这则素材比较经典,应用较广,在历届高考优秀作文中,不乏应用者。可以应用到“爱国”“气节”“勇气”“个性”“情操”等诸多话题或材料作文中,应用时变换陈述角度,突出特色,自然融入话题中。

感受千古情愁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②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无名氏《上邪》)③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唐·卢照邻《长安古④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意》)⑤愿为连根同死之秋草,不作飞空之落花。

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⑦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唐·李白《代寄情楚词体》)

(唐·白居易《长恨歌》)(唐·元稹《离思五首》)⑧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唐·李商隐《夜雨寄北》)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梧》)⑩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

凤》)⑪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凤》)⑫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⑬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金·元好问《摸鱼儿》)(元·王实甫《西厢记》)

(清·洪昇《长生

(宋·陆游《钗头

(宋·陆游《钗头

(宋·柳永《凤栖⑭意中人,人中意,则那些无情花鸟也情痴。殿》)

屈原——面向风雨的歌者 鲍鹏山

屈原是一本大书,可以让我们代代翻阅而不能尽其义。物质存在的屈原在公元前278年即已死去,但精神的屈原却永在生长,且日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荫庇滋养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

屈原的代表作《离骚》,简单地说,既是对士之朝秦暮楚式自由的否定,也是对士之“弃天下如弃敝屣”的自由的否定,同时也标志着另一种观念的建立:忠。令人稍感吃惊的是,正是这样一位向君权表忠的人,一种桀骜不驯的个性精神却表现得尤其强烈而突出。正是这 9 种矛盾现象,使得屈原几乎在所有时代都会得到一部分人的肯定,又得到另一部分人的否定。

《离骚》中的句子,充斥着“恐”、“太息”、“哀”、“怨”……骚者,哭也!为时光哭,为生命短暂哭,为短暂的生命里不尽的痛苦、失意哭。注意,他诗中的“民”,也就是“人”,“民生”即“人生”,“民心”即“人心”。他开始从“人”的角度、“人”的立场来表达愤怒,提出诉求。我们知道,《诗经》中的愤怒,往往是道德愤怒,是集体的愤怒;而屈原的愤怒,虽然也有道德的支撑,但却是个人的愤怒。屈原很执著地向我们诉说着他受到的具体委屈:他政治理想的破灭,楚怀王如何背叛了他,顷襄王如何侮辱他,令尹子兰与靳尚如何谗毁他……从他的诗中,我们读出了人生的感慨,读出了人的命运,读出了一个不愿屈服的个人所感受到的人生困窘,一个保持个性独立意识的人所受到的压迫甚至迫害。

如果说,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诗经》,其人生感受的尖锐性大有折挫而略显迟钝的话,那么,怒形于色,被班固批评为“露才扬己”的屈原,则以其“发愤以抒情”(《惜诵》),“自怨生”(司马迁)的诗歌,向我们展示了当个性在面对不公与伤害时,是何等地锋利而深入。这种锋利,当然是对社会的切割;而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内心的血淋淋的开剥。伟大的个性,便从这血泊中挺身立起。

“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在《离骚》、《九章》等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泪流满面的诗人;一个时时在掩面痛哭的诗人;一个面向风雨“发愤以抒情”,对人间的邪恶不停诅咒的诗人;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吟泽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

《诗经》的俗世精神很了不起,但从另一方面看,这种俗世精神恰恰消解了个人的意义,阻碍了个性的张扬。它入世的深度恰恰减少了个性的深度。而屈原,在以不堪一击的个体面对命运时,他的个性在绝望中显示的高度、深度与完美却是前所未有的。

在中国古代,像《离骚》这样华丽的交响乐实在太少。单从篇幅上讲,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篇。作为抒情诗,能展开如此宏大的篇章,不能不令人叹服屈原本人思想和个性精神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它形式上的特点。正是由于他自设情节,使得一首抒情诗才能像叙事诗那样逐层打开。抒情诗有了“情节”,也就必然是象征的、隐喻的。所以,象征和隐喻也是《离骚》的主要艺术手法,比起《诗经》的比兴,屈原“香草美人”的系统性设喻,与上天入地等自设情节的使用,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不管怎么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诗经》中可考的作者也有多位,但我总觉得,《诗经》之伟大,乃是整体之伟大,如果拆散开来,就每一首诗而言,可以说精致、艺术、有个性,但绝说不上“伟大”。“伟大的诗人”须有伟大的人格精神,可以滋溉后人;须有绝大的艺术创造,可以标新立异,自成格式,既垂范后人又难以为继。应该说,在这两点上,屈原都当之无愧。(选自《天纵圣贤》,有删改)赏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 10 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本文以酣畅的笔墨为我们刻画了屈原坚忍的形象,不灭的精神。我们深信:屈公不朽,精神永存。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北渚(zhǔ)

袅袅(niǎo)

眇眇(miǎo)...B.沅水(ruán).D.水裔(yì)

.答案 B 解析 “沅”读yuán。

2.下列字形的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聘望

荒忽

B.江皋

嘉期

C.容与

遗赠

D.哀宛

迂缓

答案 C 解析 A.聘—骋。B.嘉—佳。D.宛—婉。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湘夫人》以方言为主,兼有五七言,句式变化灵活。这种“骚体”诗,是继《诗经》后新出现的自由诗,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是一次空前绝后的创新。....B.中华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五年。如果我们不记下同代人的雪泥鸿爪,后人就难免要雾.里看花了。...C.虽然他的话我不懂,我的话他也不懂,但是我们凭着手势和动作,便言为心声了。....D.没想到我忙了很长时间,到头来只是海底捞针一场空,这种傻事我以后再也不干了。....答案 B 解析 A.“空前绝后”是前后都没有,不合语境。C.言为心声:言语是思想的反映,与文意不符。D.海底捞针:形容事情非常困难。应为“海底捞月”。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A.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

B.王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意境,丰富和提高了山水诗的表现技巧,对诗歌发展作出了贡献。

薜荔(bì lì)

..

云汀(tīnɡ).屋椽(chuán)

澧水(lǐ).

九嶷山(yí).C.潺湲(chán yuán)..

馨香(xīn).

芳椒

缤纷

衣袂

偕逝

庑门 逍遥 辛夷 润饰 C.为确保大熊猫入港随俗,科研人员专门安排它们接受语言训练,提升普通话、广东话和英语的能力,为在香港定居做好准备。

D.许多投资者不了解证券投资和基金产品的风险,没有区别股票和基金产品与储蓄、债券的差异,贸然进行证券和基金投资。答案 A 解析 B.“创造的”应改为“创造了”。C.应为“提升熊猫对普通话、广东话和英语的接受能力”。D.有歧义,是没有区别“股票”和“基金产品”与“储蓄、债券”,还是“股票”“基金产品与储蓄、债券”的差异,语意表达模糊。

二、文本阅读

阅读屈原的《湘夫人》,完成文后题目。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麋何食兮庭中? 蛟何为兮水裔? 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5.第一段的景物描写,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里诗人用朴素自然的语言,以清秋的景色构成一个美妙而略带轻愁的意境,有力地渲染了湘君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的心理。

三、课堂延伸

阅读屈原的《橘颂》,完成6~8题。

橘 颂 屈 原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可任兮。纷缊宜脩,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不终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⑤③

④①② 12 注 ①后皇:即后土,皇天,指地和天。②徕:同“来”。③剡(yǎn):锋利。④纷缊:即“氤氲”,此处指橘子的香气四溢。⑤淑离:美丽。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节重在描述橘树俊逸动人的外在美。本节虽以描绘为主,但从字里行间,人们却可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对祖国“嘉树”的一派自豪、赞美之情。

B.本诗第二节,即从对橘树的外在美描绘,转入对它内在精神的热情讴歌,全诗境界就一下得到了升华。

C.《橘颂》是一首咏物抒情诗。前半部分缘物抒情,以抒情为主;后半部分缘情咏物,以描写为主。两部分各有侧重,而又互相勾连,融为一体。

D.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从此以后,南国之橘便蕴涵了志士仁人“独立不迁”、热爱祖国的丰富文化内涵,而永远为人们所歌咏和效法了。答案 C 解析 应该是“前半部分缘情咏物,以描写为主;后半部分缘物抒情,以抒情为主”。7.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橘”的外在美?这些外在美又表现了“橘”怎样的精神品质?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文章从叶、花、枝、棘、果等方面写了“橘”的外在美。②“独立不迁”“廓其无求”“横而不流”“闭心自慎”“淑离不淫”“梗其有理”。说明了“橘”淡泊宁静、疏远浊世、超然自立、豁达正直的精神品质。8.请从诗歌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本文主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技巧。作者巧妙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它幼年时,就已抱定了“独立不迁”的坚定志向;它长成以后,更是“横而不流”“淑离不淫”,表现出梗然坚挺的高风亮节;纵然面临百花“并谢”的岁暮,它也依然郁郁葱葱,决不肯向凛寒屈服。诗中的“愿岁并谢,与长友兮”一句,突然揽入诗人自己,并愿与橘树长相为友,面对严峻的岁月,这便顿使傲霜斗雪的橘树形象,与遭谗被废、不改操守的屈原自己叠印在了一起。橘的崇高精神全部流转、汇聚,成了身处逆境、不改操守的伟大志士精神之象征。【参考译文】

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你的品质坚贞不变,生长在江南的国度。根深难以迁移,那是由于你专一的意志。绿叶衬着白花,繁茂得让人欢喜。枝儿层层,刺儿锋利,圆满的果实。青中闪黄,黄里带青,色彩多么绚丽。外观精美内心洁净,类似有道德的君子啊。长得繁茂又美观,婀娜多姿毫无瑕疵。

啊,你幼年的志向,就与众不同。独立特行永不改变,怎不使人敬重。坚定不移的品质,13 你心胸开阔无所私求。你远离世俗独来独往,敢于横渡而不随波逐流。小心谨慎从不轻率,自始至终不犯过失。遵守道德毫无私心,真可与天地相比。

上一篇:农田水利考试基本考点下一篇:会计证考试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