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语文导学案

2024-05-29

第四单元语文导学案(通用8篇)

第四单元语文导学案 篇1

导学案

邮票齿孔的故事

魏家庄小学 刘现荣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自主感悟重点词句,从带齿孔邮票的发明过程中受到启发。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懂得生活中要留心观察,乐于发现,善于探究。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的感悟,懂得发明和生活只有一步之遥,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观察、分析、动手的好习惯。

教法与学法指导:分步导读。教学具准备:

生字卡片、邮票(带齿孔和不带齿孔的各一张)、插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1、观察。出示不带齿孔的最早的“黑旋风”邮票的图片问:这是什么?(板书:邮票。)再出示带齿孔的邮票问:两张有什么区别?(一张有齿孔,另一张没有。)(板书:齿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邮票齿孔的故事。

【通过观察对比,创设了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他们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新知创设了条件。】

2、谈话。(出示“黑便士” 邮票)谁知道这是什么?(板书:邮票)(撕开邮票)你们看,这些撕开了的小孔象什么?这就叫做:齿孔(板书)别看这小小的邮票齿孔,它的发明还有一段精彩的故事呢?(补齐课题)。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合作学习交流识字方法,互相检查、指正。结合语句认识生字:伦敦、研究。借助汉字表义的特点识“裁”“撕”。借助汉字表音的特点识“究”“政”。

3、运用多种方式巩固识字:你指我认——看口型猜字——做动作识字。读思

1、默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2、小组讨论:带齿孔的邮票是怎么发明的?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交流

以“阿切尔被那个人的举动吸引住了”为突破口感悟。

1、“阿切尔被那个人的举动吸引住了”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2、看插图你能想象出当时阿切尔的动作神情吗?学一学他的样子,理解“吸引”一词,使学生感受到阿切尔能细心观察生活的细节。

3、从课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那个人和阿切尔都很善于动脑筋?怎样读这些句子才能突出他们在用心思考呢?

比较读——范读——练读——比赛读。

4、让学生撕一撕有齿孔的邮票,体验有了齿孔之后所带来的方便。练习

填空

一位先生

一位()

一台()一台()一张()

一张()

一把()一把()书写

本课要写的字中有三个字(刀、仍、便)是新认的字。“仍、便”二字可以与“使”字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写好单立人。单立人的写法学生已经多次接触,应该比较熟悉,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书写。但三个带单立人的字的右半边应该细致地指导一下。“仍”字右边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第二笔是撇。“便、使”右边十分相似,可以在找到差别的基础上指导写美观。指导的重点如下:上横宜短,“口、曰”要扁,撇应先“竖”捺须伸展。

1、学生观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难写的字。

2、交流展示,互相评价。

第二课时

复习

1、认读生字:开火车竞赛读、摘果子游戏。

2、指名读阿切尔被那个人吸引的内容。

读思

自由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思考:(1)“英国邮政部门立即采用了这种机器。”中“立即”一词可以换成什么词?通过这个词你知道了什么?

(2)“直到现在,世界各地仍然在使用邮票打孔机。”从“仍然”一词你又知道了什么?用敬佩的语气读第四自然段中的后两句。

拓展

1、邮票的齿孔还给我们现在的生活带来了启发,你能说说我们身边类似的例子吗?可采用什么方法解决?

如:卫生纸之间的空隙,一些食品的包装袋,药品的包装袋等等。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小发明的实例,激发留心观察生活,勇于探究,乐于发现的兴趣。】

2、一个是用别针刺孔撕开邮票的先生,一个是发明家阿切尔,你喜欢谁呢?为什么? 【此处有的学生可能喜欢那位不知名的先生,有的学生可能喜欢阿切尔,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同时还要顺着学生的思路,相机引导:牛顿到爱迪生,从伊琳娜到阿切尔,无一不告诉我们:发明并不神秘,并不遥不可及。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意身边的事,多动脑筋思考研究,每个人都有发明创造的机会。】

实践

1.读课后“我知道”的内容,了解邮票的一些常识。学习伙伴之间互相交流自己收集一些邮票。

2.故事会。找一找、讲一讲受生活小事的启发,从而有所发明创造的故事,比如《瓦特发明的蒸汽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这一实践活动的安排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加强了语文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走出校门,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书写

1学生观察,练习书写。

2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重点指导:“英”字第七笔撇上边要出头。“式”字的第四笔是提,不是横,斜钩要写美观。

3、学生互相评价打等级。写不好的字可以再写几个,直到自己满意为止。伴教锦囊 相关链接

1、邮票的齿孔: 齿孔是邮票外观的一个重要特征。早期邮票的齿孔基本可分为线齿和孔齿两类。线齿又细分为占线、弧线、蛇形、矩形几种孔齿则有圆形、菱形等区别。根据打孔设备和程序的不同,打孔方式主要有线式、梳式、整式三种。根据打孔外观效果,又可以分光齿、毛齿、盲齿三种。

2、目前我国使用的邮票种类: 有普通邮票、纪念邮票、特种邮票、“文”字邮票、编号邮票五种。

3、我国最早发行的有水印邮票是“小龙”邮票,其水印图案为太极图。阅读在线:

世界最早的宇航员

1961年4月12日,苏联的加加林成了人类飞往宇宙的第一个宇航员。

然而,在加加林登上飞船前四百多年,即公元1500年,我国有一位学者万户,就开始研究利用火箭来实现人类飞向宇宙的理想,并冒着生命危险做了世界上首次航天实验。万户把47枚当时最大的火箭绑在一把椅子的后面,自己坐在椅子上,一手拿一个大风筝,让别人同时点燃47枚火箭,希望借火箭的力量送他上天。但是,震耳欲聋的爆炸声过后,只见烟雾弥漫,碎片纷飞,再也找不到万户这个勇敢的人了。现代科学家为了纪念这位世界上最早的宇航员万户,把月球背面的一个火山口命名为“万户火山口”。

板书设计:

14、邮票齿孔的故事

邮票——困难

思考——邮票打孔机

反思:

本次教学不足之处,就是课堂时间有限,没能让每个孩子都有展示的机会.在课堂上

第四单元语文导学案 篇2

下面我们以“走进《三国演义》感悟人物形象课外阅读指导”为例, 谈谈新课程背景下“基于单元主题阅读下导学案的设计与运用”的实践探索。

一、发现问题———我要解决这两个问题

在具体的实践中, 我们发现“单元主题阅读下的导学案的设计与运用”存在以下问题:

1.导学案的设计复杂, 不够巧妙, 没有凸显主题。

2.导学案的运用没有形成体系, 实效性不强。

二、计划———我们解决问题的设想

1.针对教学内容, 巧妙地设计导学案, 为提高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打下坚实基础。

2.在生本的教学理念下,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有效实施课堂教学, 提高单元主题阅读的实效性。

三、行动———我们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一次行动实施与反思

(一) 第一次行动实施

为了提高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 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在《感受人物形象单元主题阅读》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就“阅读指引、阅读收获、学习方法、温馨提示、总结反思”等内容, 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设计了《感受人物形象单元主题阅读》导学案, 并充分利用导学案让学生进行了前置性学习, 通过教师的“导”引导学生先行学习, 教师再根据学生学习的结果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 《感受人物形象单元主题阅读》这一课的导学案, 我们是这样设计的:

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共同研讨编写了导学案后, 我在执教前三天把导学案印发到学生手上, 让学生根据这份导学案进行预习。 然后根据这份导学案, 我进行了第一次教学研讨。 整节课下来, 课题组的老师们最大的感觉是学生完全被整份设计束缚着, 学生根本脱离了阅读的书籍, 只是根据导学案的内容在班上展示、汇报, 没能真正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通过观察学生上课的表现、 征询听课老师的意见、 访谈学生的学习收获, 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对该节课导学案的设计与运用的情况作了以下四点小结。

1.导学案的设计基本合理, 但在预习环节学生没能很好地读进去, 读出来, 没能很好地达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

2.课堂上可多给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学习的机会, 努力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

3.课堂上可结合书籍的描写, 充分让学生在小组内、小组间互相交流、评价, 进行人物形象感悟, 以学生的自评、学生间的他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等多种方式, 享受阅读的乐趣, 提高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

4.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 指导学生通过利用思维工具图, 分享、品味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 第一次实施后的设想和改进方法

1.巧妙运用导学案, 创设情境整合资源, 提高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

在课外阅读指导课中, 我们可巧妙运用导学案, 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教学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活动, 让学生阅读电子书籍、利用网络、班级Q群、网页等展示自己的作品,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拓宽师生互动空间, 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提高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

2.巧妙运用导学案,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提高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

在主题课外阅读指导课中, 我们可巧妙运用导学案, 充分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活动中, 有效进行主题课外阅读活动,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提高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

3.巧妙运用导学案, 活用评价, 提高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

在课外阅读指导课中, 我们可巧妙运用导学案, 充分让学生结合书籍的描写, 在小组内、小组间互相交流、评价, 进行人物形象感悟, 享受阅读的乐趣, 提高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

4.巧用导学案, 善用思维导图, 提高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

在课外阅读指导课中, 我们可巧妙运用导学案, 充分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 充分自主、合作交流学习。 通过读书指导法、直观演示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等, 指导学生通过利用电脑绘画软件或画纸制作、交流、展示思维工具图, 分享、品味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阅读名著的兴趣。

第二次行动实施与反思

(一) 第二次行动实施

针对第一次设计和实施教学出现的问题, 我们课题组老师反复思量, 决定在运用导学案实施教学的过程中, 着重凸显:以生本的教育理念,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巧妙运用导学案, 充分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 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感受人物形象, 提高主题课外阅读教学实效。 教学过程如下:

环节一:激趣导入, 明确学习目标。

1.直接引入:这节课我们进行课外阅读感悟, 主题是: 感悟人物形象。

2.激发兴趣:近段时间, 我们阅读了中国古典名著 《 三国演义》, 看谁能最快辨出这是谁?

A.多媒体课件出示中国古典名著 《三国演义 》中的主要人物的图像, 让学生猜这是谁?

B.多媒体课件出示中国古典名著 《三国演义 》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事例的句段, 让学生猜这是谁?

3.点明本节内容及任务:这节课, 请大家选自己印象深刻的人物, 用思维工具图, 把人物形象整理、呈现出来, 感悟人物形象。

环节二:巧用工具, 呈现人物形象。

1.学生结合导学案, 自主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人物, 在小组内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展开交流。

2.学生结合自己阅读中国古典名著 《 三国演义 》 的情况, 以电脑绘画软件为平台, 绘制思维工具图, 把自己熟悉的人物形象整理出来。

环节三:班内交流, 共享阅读收获。

1.结合电子书籍的描写, 小组内互相交流, 对作品予以评价, 并补充完善工具图。

2.小组间互相交流, 对作品予以评价, 并补充完善工具图。

3.班内交流展示优秀作品, 分享阅读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 感悟人物形象的阅读成果 (小组内派代表, 边利用电脑平台展示, 便介绍自己的思维工具图。) 。

4.师生就学生代表展示的作品及发言的情况予以评价。

环节四:回顾过程, 促生习得方法。

1.畅谈收获:通过这次课外阅读活动, 你有什么收获?

2.师生共同小结。

环节五:布置作业, 旨在拓展延伸。

1. 继续借助网络电子书籍, 阅读中国古典名著 《 三国演义》, 补充完善思维工具图, 把自己对人物形象的感悟告诉家人或朋友。

2.结合阅读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情况, 撰写读后感。

3.借助网络, 展示自己的作品 (把自己的导学案、思维工具图、读后感等作品, 上存到学校资源网、班级Q群或个人自制网页, 相互欣赏、评价。) 。

(二) 第二次行动反思

从导学案的编写到检查学生的预习到导学案的课堂实施, 我们课题组的老师都仔细观察学生的表现, 记录学生的预习情况, 并让学生填写学习收获: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还想学到什么? 从学生在预习、课堂、学习收获情况的反馈来看, 我们认为《感受人物形象单元主题阅》导学案的设计及运用有以下几点做得较好:

1.巧用导学案, 活用信息技术, 促主题课外阅读有实效。

在《三国演义》感悟“人物形象”课外阅读指导课中, 我们巧用导学案, 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教学活动, 让学生阅读电子书籍《三国演义》、利用电脑绘画软件让学生自主制作思维工具图、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导学案, 利用计算机展示思维工具图, 利用网络、班级Q群、网页等展示自己的作品, 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 开阔了学生视野, 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 而且为促进课堂教学生活化搭建了优质平台。

纵观整节课, 教者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以网络电子书、实物投影仪、电脑绘画软件、网络、网页等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拓展师生互动空间, 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能很好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把握作者的内心世界, 感悟人物形象, 为提高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打下坚实基础。

2.巧用导学案, 活用评价, 让主题课外阅读现实效。

在《三国演义》感悟“人物形象”课外阅读指导课中, 教者巧用导学案, 极力鼓励学生活用评价, 提高主题课外阅读的实效。

如在“班内交流, 共享阅读收获”这一环节, 教者让学生结合电子书籍的描写, 小组内、小组间互相交流、评价, 补充完善工具图, 对作品予以评价;进而小组内派代表, 边利用电脑平台展示, 边介绍自己的思维工具图, 然后师生就学生代表展示的作品及发言的情况予以评价。 学生在班内交流展示、评价优秀作品, 共同分享阅读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成果, 感悟人物形象, 让学生尽情徜徉在书的海洋中, 享受阅读的乐趣。

通过这样, 给予学生展示课内外阅读的舞台, 培养学生会阅读、能阅读的能力,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让学生发展自我, 实现自我, 有效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 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3.巧用导学案, 善用思维导图, 促主题课外阅读展实效。

在“走进《三国演义》感悟人物形象课外阅读指导”课中,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教者巧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运用生本教育理念, 运用导学案, 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 充分自主、合作交流学习。 通过读书指导法、直观演示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等, 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思维工具感受人物形象, 掌握可视化思维工具在课外阅读指导课中的运用策略,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通过利用电脑绘画软件或画纸制作、交流、展示思维工具图, 分享、品味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 丰富学生积累, 指导学生感悟、欣赏《三国演义》人物形象主题作品的鲜活韵味,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阅读名著的兴趣。

回顾活动全过程, 此教学活动增长了学生的知识, 拓宽了学生视野。 同时, 在学生充分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记录、展示阅读收获的过程中, 很好地活跃了学生思维, 培养了学生能力, 大大提高了主题课外阅读实效。

4.巧用导学案, 妙引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让主题课外阅读显实效。

在《三国演义》感悟“人物形象”课外阅读指导课中, 教师巧用导学案极力鼓励学生自主合作, 交流探讨学习。

如在“巧用工具, 呈现人物形象”这一环节, 教者让学生结合课前完成的导学案, 自主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人物, 在小组内就印象深刻的人物进行交流, 并结合自己阅读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情况, 利用思维工具图, 把自己熟悉的人物形象整理出来。 在“班内交流, 共享阅读收获”这一环节, 教者让学生结合电子书籍的描写, 小组内互相交流, 补充完善工具图, 对作品予以评价, 贴星或贴红花奖励;小组间互相交流, 补充完善工具图, 对作品予以评价, 贴星或贴红花奖励;班内交流展示优秀作品, 分享阅读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 感悟人物形象的阅读成果。

这样, 学生在自主、合作活动中, 有效地进行主题课外阅读活动, 自身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较大提高, 全面地提高了学生语文素养, 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大大提高了主题课外阅读实效。

四、结论———我的目的基本达到

此次研讨活动, 我们课题组的老师有机针对教学内容巧妙设计导学案, 不断完善导学案的设计;并不断地在生本的教学理念下,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改进课堂教学完善导学案的实施, 充分以教师的“导”引导学生先行尝试、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 实施学案, 让学生在“走进《三国演义》感悟人物形象课外阅读指导”课中, 沉浸在“我会阅读”“我会思考”“我会搜集资料”“我会合作”“我会展示”“我会合作”“我会思考”等环节中, 感悟、欣赏 《三国演义 》人物形象主题作品的鲜活韵味,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阅读名著的兴趣, 很好地提高了主题课外阅读实效。

通过本次研讨活动, 课题组教师普遍认为自己对教学环节的处理和教师教学技能的感悟更深了, 对如何实践新课程理念、提升教育教学智慧有了更深认识, 很好地提升了课题组老师的科研水平及教学能力。

我们确信,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 只要我们不断在行动研究中加强学习, 总结经验, 行动研究就一定能为我们的教学“添枝增叶”, 不断改进教学, 提高主题课外阅读实效。

参考文献

[1]李小君.“学案导学”教学法的实践与反思[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9 (2) :22-24.

[2]李炳亭, 张海晨.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J].山东文艺出版社, 2010 (10) .

第四单元语文导学案 篇3

单元导学是指以一个单元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从整体出发,统筹安排,通过一两篇文本的讲读,带动单元中其他文本的自读,以点带面,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其目的在于改变偏重零碎知识和记忆文字元素的教学,强调学生手脑并用获得完整的知识和经验。它重视整个学习情境中的各部分关系,以及对学生差异的适应,有利于加强教学的计划性,体现教学过程的阶段性、连续性和渐进性,有利于从整体上来统筹安排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序列。

一、强调单元意识,确立单元目标。

以单元为基本单位,强调整体意识,找出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它们统一到一起,进行宏观解读。我们在导学案里首先会有一个单元导读环节,引导学生系统地了解和阅读,初步构建知识框架,明确本单元应该读什么,怎么读。

之后便是确立单元教学目标。目标不必过多,集中解决一到两个问题即可。第一单元的单元话题是“气象恢宏的初盛唐诗歌”,我们以此为核心,将体会诗歌的气象恢宏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在此统筹之下具体设置各文本的子目标,如《将进酒》以理解诗歌复杂感情,体会李白豪迈奔放的浪漫主义诗风为目标;《梦游天姥吟留别》则以理解诗歌的意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李白逸兴遄飞的浪漫主义诗风为目标;《春江花月夜》主要是理解把握诗歌的意象意境,体会诗歌的画面美、情感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品味诗歌复杂的思想感情,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诗风。这些子目标都是指向单元目标的,完成它们,也就实现了对初盛唐诗歌气象恢宏这一特点的理解。这样,各个相对独立的文本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生也可以对李白、杜甫等诗人及其创作在时代共性上有更深刻的理解,在阅读同时代的其他相关诗歌时也可以触类旁通。

二、构建整体式训练体系,各学习步骤环环相扣。

我们在制作导学案时,共设有四个篇章:我读我思、巩固拓展、文苑撷英、写作园地。这四个篇章,在内容设置上遵循整体性原则,拓展练习、课外阅读与练笔都紧紧围绕课堂学习展开。比如在“巩固拓展”部分,我们找出教材所选诗歌中易读错、写错的字词,让学生来辨析,以夯实基础;挑选重点诗句,强调背诵默写;通过对对联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把握意象意境的内涵特点;通过语句衔接练习,使学生理解盛唐诗歌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时我们还设置及时的跟进训练,如“能力挑战”部分,针对意象意境理解、字词赏析等鉴赏角度和方法,设计两首诗歌的阅读赏析,可分别在《梦游天姥吟留别》和《春江花月夜》两课之后完成;现代文阅读《草堂诗魂》可在学完杜甫诗三首之后完成,从而加深对杜甫思想风格的理解。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真正拥有了巩固基础知识、拓展课内所学的空间,自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样在“文苑撷英”和“写作园地”两个版块,我们也给学生提供了如何阅读鉴赏诗歌,如何巧用诗词进行写作的相关材料,既有方法的指导,也有范文的借鉴,学生获得了更多的阅读指导,也收获了更丰富的审美体验。最后在“致某位诗人”和“我爱你,唐诗”的写作空间里学生可以结合所学,进行个性化的创作。从课内学习到课外探究,所有的内容统一在一个话题之下,形成一个系统的单元整体,这与语文教学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整体性要求也是吻合的。

在这个过程中,赏、练、读、写四个学习环节,紧紧联系在一起,环环相扣,而且这四部分是层层深入的,在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等不同层面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个性解读。

新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课程标准对唐诗宋词选修课的要求是:在鉴赏的过程中要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激发浓厚的鉴赏兴趣,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对作品进行多元的开放性的解读,对作品的意蕴力求有新的发现。因此,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个性解读也是我们的指导思想。在导学案的设计上,我们以学生自学为主,重在方法引导。在问题设置上本着宜粗不宜细、宜活不宜死的原则,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对作品做出独到的感悟和创造性理解。新课标还将学生是否具有批判质疑的能力作为选修课评价标准之一,因此,我们在每一课的导学案里都留有“质疑交流”版块,鼓励学生深入探究,大胆质疑,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乐学、能学、会学。

四、重视方法指导,兼顾细节。

虽然选修课以学生自学为主,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方法的指导。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教师应为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升予以及时有效的引导。在诗歌的赏析环节,我们对学生进行鉴赏技巧和探究角度的指导,使学生可以有方法、有方向地进行解读。比如在《将进酒》一课里,我们引导学生比较李白的悲与李煜、李清照等人的愁是否相同,以此来体会李白巨人式的感伤,从而加深对李白性格的理解;《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我们让学生找出第二段中描写优美的句子改写成散文并作简要赏析,这样学生便会对李白奇特瑰丽的想象有更深刻的体会;《春江花月夜》中,月亮成为全诗的灵魂,通过对月这一意象内涵的概括,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把握情感;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也许有些艰涩,但是通过与其他诗歌的比较,就容易体会了。

除了方法的指导,我们还兼顾其他细节。比如在“巩固拓展”篇章里,我们设计的现代文阅读练习,使学生在进行唐诗宋词鉴赏的同时不忘其他文本的阅读方法;“文苑撷英”篇章里,我们针对所选范文设计了读写结合的练习题,使学生又复习了句子仿写和衔接的相关技巧。

这样的处理,粗中有细,既保护了学生的个性,又在细节处予以悉心呵护,为其学习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促进课外延伸。

针对阅读材料不能及时地、大量地跟进教学这一问题,我们设置了“文苑撷英”这一篇章。在这里,我们主要给学生提供相关的阅读资源,比如针对第一单元学生入门情况,我们以如何阅读鉴赏诗歌为主,提供了字词品味、画面欣赏、景物描述、意境探求、情感体味等五方面的阅读指津,然后在“含英咀华”栏目里提供了两篇范文,使学生获得更直观的体悟,最后还留有“我的推荐”版块,老师向学生推荐优秀文章,学生也可以写出自己喜欢的篇目与他人交流。这样,既丰富了阅读资源,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促进了课内向课外的延伸,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文学素养也在其中得到了提升。

在中国诗歌发展的长河中,唐诗与宋词是两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名篇佳作浩如烟海。如果我们能巧妙导学,以点带面,就可以化繁为简,轻松驾驭。通过个体的解读,达到共性的认知,最终找寻到属于个性的精华。这样,学生学到的不再是一首首没有生命的诗词,而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

第四单元导学案 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2、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岳阳楼记》朗诵欣赏,谈话导课:

二、精读品味,体验感悟:

1、让我们通过范仲淹感人至深言行,借助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去领悟课文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师出示学习提示:

快速默读课文2——7自然段,想想范仲淹是怎样刻苦读书的?他为什么要刻苦读书?画出文中使自己最受感动的语句读一读,细细品味后与同桌讨论交流。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桌交流。

4、汇报交流:

(一)范仲淹是怎样刻苦读书的?他的哪些言行使你深受感动? 引导学生感悟范仲淹的生活的艰苦程度。

(二)范仲淹发愤苦读的学子形象感人至深,那么范仲淹为什么要刻苦读书呢?

指名学生汇报:

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1)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2)练习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3)从这句话中,我们又能看出仲淹是怎样的人?(4)包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再读这句话。三、体会写法:

四、课后小练笔:

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选取典型的事例,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17、体育课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学会11个生字,掌握“伤病、膝盖、碍手碍脚、小菜一碟、双臂、胳膊肘、握手、嘲笑、旁若无人”等词语。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体育课上涅利在同学、老师、妈妈的关心和鼓励下,是怎样爬上横木顶上的,体会涅利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体育课上涅利在同学、老师、妈妈的关心和鼓励下,爬上横木顶上的故事,体会涅利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爱的教育》这本书的封面

看到这个书名,你会想到什么?

二、自主预习

1.出示ppt(预习提示):

第一步:读课文,画出生字自学,争取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第二步: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第三步:画出自己不懂的内容。

2.学生自主预习

三、检查预习

1.课文主要讲了谁?(涅利)

写了涅利的一件什么事?

2、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3.讨论、交流

四、深入学习、感悟理解

(一)默读课文,找出写上体育课的段落,多读几遍,用笔画出描写涅利的语句,反复读几遍,把读的感受批注在文章边上。

(二)组织交流

1、可怜的小家伙,他使出了全身的力气,脸都憋紫了,豆大的汗珠从他额头上滚落下来。

(1)仔细读读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2)还从哪些句子感受到涅利的坚持不懈,找出来读读。

2.换位体验

(1)看着涅利那样的吃力,如果你是他的同学,你想怎么做?

(2)我们一起来鼓励涅利,用鼓励的语气来读读同学的话。

(3)假如你是涅利,在同学、老师的鼓励下,终于站在最高处时,你的心理一定有许多话要说,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1.对自己说„„

2.对老师说„„

3.对妈妈说„„

4.对同学说„„

3.提炼中心

文章读到这儿,评价一下文中人物。

五、深入探究,引发讨论

1.文章的题目是体育课,整个第二大段把体育课上的故事写得很清楚了,为什么要写第一和第三部分,那不是画蛇添足吗?

2.学生讨论

3.组织交流

第18课 《虎口藏宝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瞥、瓷、栩、眶、忡、谍”6个生字,会写“瞥、瓷、栩、寄、琢、眶、遮、胶、陌、堪、晕、歹、徒”13个字,掌握“瞥见、陶瓷、栩栩如生、琢磨、眼眶、遮掩、胶卷、陌生、疲惫不堪、歹徒”等词语。

2.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威廉叔叔为什么夸奖纳塔莉是个聪明的孩子,学习纳塔莉聪明、机智和勇敢的精神品质。

3.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动作的刻画,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学习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纳塔莉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能够机敏地将陶瓷虎口里藏的宝物——胶卷进行调包,躯过了歹徒的搜查,保护了胶卷的故事,体会纳塔莉的聪明、机智和勇敢,是教学的重点。

2.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动作的刻画,来表现人物特点是教学的难点。学习指导:

1.小组讨论法;2.活动探究法;3.诵读法

学习过程

一、质疑导入

教师出示课题后,可引导学生进行质疑,从而导入新课:同学们,看到《虎口藏宝》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要提出吗?面对这个题目,你又想知道什么呢?

二、自主学习与交流

1.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和不懂的问题,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指名读课文,读后进行简单评议。3.组织交流。(1)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三、合作研究,感知内容

1.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默读课文,想一想:威廉叔叔为什么夸奖纳塔莉是个聪明的孩子?读后组织交流。

3.找出描写纳塔莉心理活动和动作的语句,读一读,说说自己的感受。4.组织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可组织他们演一演这个故事。

五、巩固练习。

1.读本课生字,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记住它们的。2.读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课后练习第3题)3.读读写写。(课后练习第4题)

还可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读一读,写一写。如:“若明若暗、价值连城、喜出望外、迷惑不解、翻箱倒柜、洋洋得意、大功告成、无能为力”等。

19.顶碗少年

课型:自读课 学习目标:

1.会认、会写下列生字:疚 胛 颓 2.理解下列词语:座无虚席 优雅 惊羡 愧疚 惊心动魄 迷惘 山穷水尽

柳暗花明

3.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体会顶碗少年成功背后的意义。4.能结合自身实际谈一下自己受到的启迪。预习准备

1.找出自己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试用工具书独立解决。

2.初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准备课堂上小组交流解决。课堂合作、探究

一、导入新课

由如何成功的话题引入本课

二、学习生字词

1.小组交流生字词预习情况,解决遗漏问题。2.挑一个小组出生字词检测题,其他小组作答。3.教师依作答情况小结。

三、深读课文

1.教师出示自读提示:

(1)作者为什么说顶碗少年是一个强者?(2)读了课文,你受到什么启迪?

(3)那位白发老者对顶碗少年低声说了些什么?顶碗少年听了之后又是怎样想的?(4)找出描写顶碗少年动作神态的语句,认真体会他是怎样拼搏的。2.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后,与小组其他成员交流合作,解决问题。3.依自读提示,汇报交流,教师小结。

4.小组合作,自由提出新问题,大家共同解决。5.自由谈学习本课的收获。6.总结全文 课后小测试

1.听写部分生字词

2.回答问题:学习本课后你受到什么启迪?.20.失去的一天

课型:自读课 学习目标:

1.会认、会写下列生字:茬 砖 涎

2.理解下列词语:绿荫如盖 羞愧 垂涎欲滴 游手好闲 3.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失去的一天”的含义。4.学习本文后能受到珍惜时光的教育。预习准备

1.试查找作者苏霍莫林斯基有关情况。

2.初读课文,找出自己不认识、不理解的生字、词语,试利用工具书独立解决。3.试理解课文,记下自己不懂的问题,准备在课堂上合作探究解决。课堂合作、探究

一、导入新课

由珍惜时间的话题导入

二、学习生字词

1.小组内交流生字词预习情况。解决自己遗漏问题。2.挑一个小组出生字词测试题,其他小组作答。3.教师依作答情况小结。

三、深读课文

1.教师出示自读提示:

(1)佩佳在这一天里都做了些什么?(2)妈妈为什么说佩佳“失去了一天”?(3)妈妈领佩佳都看了些什么?

(4)你对“失去的一天”是怎样理解的?

2.依自读提示,小组内自主探究、交流合作解决问题。3.汇报交流。逐一小结。4.小组合作,自由提出新问题,大家共同解决。5.学生自由谈谈学习本课的收获。6.总结全文 课后小测试

1.听写部分生字词

2.收集一些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语文百花园四

教学目标:

1.能读写带关联词语的句子。

2.通过交流,掌握深入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

3.运用已有的阅读文章的方法,自己独立阅读理解现代文。教学重难点:

运用已有的阅读文章的方法,自己独立阅读理解现代文。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理解与运用

1.反复练习中的例句,体会这几组关联词语在表达中的作用。2.交流体会。

3.从上面带点词语中任选一组写一句话。4.分组交流自己造的句子。

二、拓展与交流

1.激趣:在阅读课文中,大家会遇到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怎样才能深入理解这些句子呢?读读书上介绍的方法。

2.小组交流:自己在平时阅读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时,是怎样去深入理解的。

3.全班交流

4.全班交流在本单元学习或课外阅读中,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三、阅读平台 1.读课文思考:

(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2)林肯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为什么所有的嘲笑声变成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2.分组交流。

四、积少成多

1.读读这些名言警句,想想它们都是什么意思? 2.分组交流警句意思。3.教师引导理解。

(1)“有勇气的人,心中必然充满信念。” 这是古罗马伟大的雄辩家、拉丁散文大师、政治家、哲学家关于勇气的一句名言,讲勇气与信念的必然联系。有勇气的人,心中必然有自己可以确信的看法。

(2)“真金在烈火中炼成,勇气在困难中培养。”这是古罗马塞涅卡的一句名言,以真金是在烈火中炼成的,来讲勇气是在困难中培养起来的道理。

(3)“丧失财富的人损失很大;可是丧失勇气的人,便什么都完了。”这是西班牙作家、诗人、剧作家塞万提斯讲的一句名言,讲树立勇气的重要。一个人失去了财富会带来很大的损失,但这个损失以后还有机会补救,如果丧失了勇气,就一切都完了。

(4).试着背背这些名言警句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口语交际《电话留言》 教学目标:

1.敢于与他人交流,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

2.引导学生学习电话留言的技能或发手机短信的技巧。3.能向别人学习,倾听他人的发言或表演。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电话留言的技能或发手机短信的技巧。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现代社会打电话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通讯方式。但有时候电话通了,你想通话的那个人却不在;有时候对方又是录音电话,这就需要你留言,这个时候,我们该怎样说话呢?

1.阅读教材中“活动建议”部分,想想电话留言活动内容和要求。2.确定打电话的具体内容。3.设置电话留言的情景。

4.自由组合,模拟进行电话留言活动。

二、进行活动评价

1.阅读教材中“活动评价”部分,明确评价要求。2.进行评价

第三课时:习作《我和××》 教学目标:

1.能把自己和伙伴之间发生的事情写清楚。

2.能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突出人物特点,将文章内容写具体。3.语句通顺、表达有一定条理。

4.有自己的真实感受。教学重难点:

能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突出人物特点,将文章内容写具体。习作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同学经常与自己的伙伴、朋友、亲人、师长等交往,在交往中也一定会发生过这样或那样的一些事情,这些事或让你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鼓舞你不断进步;或不断提醒你注意吸取教训,不要重走错误的老路;或使你„„今天你就选择其中一个,和同学交流交流。

二、小组出代表,全班交流,互相补充

三、学生进行习作,教师注意发现有新意的习作,随时向大家推荐

四、学生习作之后认真自我修改,与同学交换习作,互相修改

第四单元语文导学案 篇5

艾 青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的意象,理解作品的内涵。2.初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3.感受和学习作品中浓烈的爱国之情。重点难点:

1.领会象征等手法的运用 2.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 自学指导:

一.知识性问题

1、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后的1938年,国土沦陷,民族处在危亡的关头,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2、作者介绍:《我爱这土地》选自_________,作者艾青,原名____________,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的诗人,成名作______________主要诗集有:____________、__ __等。

二.巩固性练习

1.给加点字注音。嘶哑()喉咙()汹涌()腐()烂 吹刮.....()温柔(). 2.解释下列词语。

嘶哑: 汹涌: 止息: 温柔: 深沉: 激怒: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①、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②、诗人对土地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③、诗人的意象具有特别的含义,其中“土地”“河流”“风”“黎明”分别象征了什么? 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表达了什么?

④、诗人为什么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而不用“清脆”“悦耳”这一类的词语?

⑤、“——然后我死了,连羽毛鸭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⑥、诗歌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

三、质疑性问题,总结提升

1、这首____________诗,以______________的手法,抒发对饱经磨难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 之情。全文以_________________作为意象,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歌语言凝练,含蓄。

2、阅读课后第四题刘湛秋《中国的土地》一诗,试与课文相比较,说说这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什么异同? 乡 愁

余光中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的意象,理解作品的内涵 2.学习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运用

3.感受和学习作品当中浓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领会诗歌中联想手法的运用 2.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

自学指导:通过正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感受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知识性问题

本文选自 ____________作者是 ______________当代的 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家。诗人祖籍___________,1928年出生于____________,现居___________,其诗具有浓重的中国意识和深厚的历史感。

二、巩固性练习

1、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

2、《乡愁》以什么为写作顺序?具体表现在哪些词句上?

3、诗中有“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种物象,表达了诗人沉重的乡愁,试指出它们各自表示的感情。

4、结尾处“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在那头”,将乡愁上到什么高度?

5、这四节诗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6、乡愁为什么特别突出地写到母亲?。

三、质疑性问题,总结提升

1、这首_______诗,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物象,描绘人生四个阶段的场景,抒发了诗人无限的___________,使人展开无限的联想,语言平淡而又隽永,是一首不可多得的现代叙事诗。

2、《乡愁》一诗运用了复沓回旋的手法,全诗共分_____节,每节__ __句。各句对应的字数、句式都______,而且同一位置上词的__________和叠词运用,构成了回旋反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3诗人把“故乡的面貌”比作“_______,____,”。它们的相似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换成“乡愁是一道很浅的海峡”,这样换不好,其理由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

5、请你分析“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6、请写出有关表达乡愁的古诗(至少三句)。少男少女们歌唱

何其芳

学习目标:

1.把握诗歌的主旨。2.体会诗人炽烈的感情。

3.品味诗中形象而含蓄的语言。重点难点:

1.领会象征、比喻、排比等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2.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

自学指导:通过正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感受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知识性问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 ____,原名____ ___,我国现代著名________,他的两部诗集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42年2月,正是中国抗战艰难的年代,但在延安,诗人是人生活在另一个新天地之中,他感受到延安军民特别是年轻人焕发出来的蓬勃朝气,对祖国的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和希望,他从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起点出发,唱出这首青春的颂歌。

二、巩固性练习

1、根据拼音写汉字

chan()抖 琴xian()you()伤 ke()望

2、“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其中的“少男少女“是什么样的少男少女?

3、少男少女为什么值得诗人歌唱?他们给诗人的思想带来什么变化?

4、领会诗歌表达的主旨:

三、质疑性问题,总结提升

本诗是一首广为流传的_______诗,这首诗是写给少男少女的,真正的主体是“我”。诗人用炽烈的热情赞美少男少女,鼓舞少男少女,表达了诗人热爱________,热爱_______,憧憬祖国美好未来的情怀。

四、当堂检测

1、从内容上看,这首是属于_____(A叙事诗 B抒情诗),从形式上看,它属于_____(A新体诗 B旧体诗)

2、诗歌采用了______、______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

3、第一节诗连用五个“歌唱”,为什么这样写?这样表达对抒发感情有什么好处?

4、第二节诗中“我的歌啊”,诗人这里所要唱的是什么歌?诗人为什么希望它飞到年轻人的心中?

5、对“我重新变得年轻了”一句,你是怎样理解的? 纸 船

泰戈尔

学习目标:

1.领会诗歌的主旨。

2.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向往理想世界的感情以及诗中所体现的美好思想品德。2.学习作者丰富的联想和大胆的想象。自学指导:

1. 通过正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感受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 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学习过程:

一.知识性问题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国家)_______、_______、_______。1913年获________文学奖。代表作有诗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解释词语

异地: 仰望: 游伴: 浮泛: 二.巩固性练习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根据汉字写拼音。泰戈尔()yǎng()望 浮泛()..

2、诗人写纸船的目的和动机是什么?

3、我在纸船上写下村名和自己的名字是为了什么?

4、怎样理解“梦见我的纸船在子夜的星光下缓缓地浮泛前去”?

5、诗的结尾局提到了梦,大家想想这是个怎样的梦?有何表达效果?

第四单元语文导学案 篇6

学科:

科学

执笔:

审核:

教研组

使用日期:

课时及内容:空气占据空间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会通过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2.理解空气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并且充满各处。

〖学习过程〗

〖预学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1.依据预习案,参考课本,完成练习。

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在后面“我的疑惑”中。

3.限时

10分钟独立完成。

〖预习自测〗:---本部分考查课本基础知识,内容相对简单,只有“用心才会,细心才对”。

套在瓶子里的气球,我们只能吹大一点点是为什么?

〖探究案〗:---学始于疑、我思故我在讨论:如果我们在瓶子侧壁钻一个小孔,再来吹套在瓶子里的气球,结果会怎样?

〖训练案〗---有效训练,当堂矫正

一、填空

1.空气占据着一定的,并充满各处。

2.做实验使用锥子等尖锐工具时,要注意。

3.装糖果的塑料袋子鼓鼓的,因为里面除了糖果,还有。

4.将一团纸紧塞在杯底,再把杯子竖直向下倒扣在水中,纸团

湿。

二、选择

1.向气球中吹气,气球会越来越大,这说明空气()。

A.有重量

B.占据空间

C.没有一定体积

2.套在瓶子里的气球,只能吹大一点点,是因为()。

A.用的力小

B.气球一定漏气了

C.瓶子里有空气

3.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我们身边的空间都被空气占据着

B.书包里的空间除了文具盒和书本占据,也被空气占据了一部分

C.在杯子底部紧塞一团纸,垂直倒扣压入水底,然后将杯子倾斜,杯子里的纸团不会湿

三、判断

1.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

2.空气不占据一定的空间。()

3.一个开口的空瓶里没有空气。()

4.我们可以直接用实验来证明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5.套在瓶子里的气球只能吹大一点点,说明了空气占据空间。()

年级:三年级

学科:

科学

执笔:

审核:

教研组

使用日期:

课时及内容:会上升的热空气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排风口安装的位置,提出并验证自己的假设。

2.会做“转动的纸蛇”和“放飞塑料袋”的实验,知道热空气会上升。

〖学习过程〗

〖预学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4.依据预习案,参考课本,完成练习。

5.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在后面“我的疑惑”中。

6.限时

10分钟独立完成。

〖预习自测〗:---本部分考查课本基础知识,内容相对简单,只有“用心才会,细心才对”。

人们为什么会把排风口设在窗户的上部?

〖探究案〗:---学始于疑、我思故我在讨论:是什么使纸蛇转动?这说明了什么?

〖训练案〗---有效训练,当堂矫正

四、填空

5.使用蜡烛时请注意安全,防止

自己或他人。

6.“放飞塑料袋”实验中,注意不要让电吹风的高温部分靠近

和。

7.从“转动的纸蛇”和“放飞塑料袋”这两个实验中我们发现,热空气会。

五、选择

1.制冷空调安装在房间的()合适。

A.低处

B.高处

C.任何位置

2.在做“转动的纸蛇”实验时,在卡纸上画出的蛇的形状是()。

A.直线状

B.螺旋状

C.曲线状

3.在做“转动的纸蛇”实验时,用不到的材料是()。

A.安全剪刀

B.蜡烛

C.塑料袋

4.用冰块冷却食物,食物应该放在冰块的()。

A.上方

B.下方

C.上方、下方都一样

5.排风扇安装在窗户的上部,是因为()。

A.是为了防止小偷进来

B.方便热空气排出去

C.为了不影响视线

六、判断

1.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

2.暖气片通常安装在房间的高处。()

3.孔明灯利用了热空气会上升的原理。()

4.点燃蜡烛,热空气在蜡烛火焰的下方。()

年级:三年级

学科:

科学

执笔:

审核:

教研组

使用日期:

课时及内容:空气的流动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分析暖气片旁边的空气受热上升后,留下的空间被谁占据。

2.通过实验,证明热空气上升后,周围较冷的空气会流动过来,补充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

〖学习过程〗

〖预学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7.依据预习案,参考课本,完成练习。

8.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在后面“我的疑惑”中。

9.限时

10分钟独立完成。

〖预习自测〗:---本部分考查课本基础知识,内容相对简单,只有“用心才会,细心才对”。

空气是流动的实验需要用哪些材料?

〖探究案〗:---学始于疑、我思故我在讨论:暖气片是怎样使房间变暖的?

〖训练案〗---有效训练,当堂矫正

七、填空

8.在用装置模拟一间房子的实验中,蜡烛相当于房间里的。

9.热空气上升后,周围较冷的空气会

过来,补充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

10.炉子下方的开得大一些,流进炉子里的冷空气就,炉子里的火也就会。

八、选择

1.在电风扇底下吹点燃的香,烟就飘得()。

A.快些

B.慢些

C.一样快慢

2.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水能占据空间,空气也能占据空间

B.水能流动,空气也能流动

C.蜡烛周围的空气受热后下降

3.做验证空气是流动的实验时,我们必须用的材料有()。

A.蜡烛、线香、带孔的玻璃箱

B.细线、线香、带孔的玻璃箱

C.蜡烛、安全剪刀、带孔的玻璃箱

九、判断

1.蜡烛点燃后,“房间”里的空气不会流动。()

2.热气球、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3.蜡烛周围的空气受热后上升,上升后变凉又再次下降。()

4.为了控制炉子里煤炭燃烧的火力,人们在炉子的上方开了一个口。()

5.制冷空调安放在室内墙壁的上方,这样使冷空气自然向下流动,较快降低室内气温。()

年级:三年级

学科:

科学

执笔:

审核:

教研组

使用日期:

课时及内容:大自然里的风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观察寻找大自然里空气流动的现象都有哪些。

2.知道大自然里也有空气流动的现象,空气流动会形成风。

〖学习过程〗

〖预学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10.依据预习案,参考课本,完成练习。

11.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在后面“我的疑惑”中。

12.限时

10分钟独立完成。

〖预习自测〗:---本部分考查课本基础知识,内容相对简单,只有“用心才会,细心才对”。

大自然里的空气为什么会流动?

〖探究案〗:---学始于疑、我思故我在讨论: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训练案〗---有效训练,当堂矫正

十、填空

11.春天,杨树飞絮,能把飞絮吹到很远的地方。

12.大自然里也有的现象,空气流动会形成。

13.大自然里的空气流动主要和大自然中不同地方的空气

有关。

14.在大自然里,我们

(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空气流动的现象。

十一、选择

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热空气会下降

B.冷空气会上升

C.冷空气会下降

2.下面关于风的流动方向,不正确的是()。

A.陆地←海洋(白天的风)

B.陆地→海洋(夜晚的风)

C.海洋←陆地(白天的风)

3.到了晚上,陆地上的气温下降得,会比海洋上的气温

。正确的是()。

A.快

B.慢

C.快

4.下面关于风的形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风是风婆婆吹出来的B.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空气流动会形成风

C.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来补充,这样就能形成风

十二、判断

1.纸风车转动是因为空气的流动。()

2.晚上,陆地上的气温比海洋上的低。()

3.自然界如果没有冷、热的差别,就不会有风。()

4.大自然中不同地方的空气受热不均引起了空气流动。()

5.冷空气补充到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里,形成了空气流动。()

年级:三年级

学科:

科学

执笔:

审核:

教研组

使用日期:

课时及内容:我们来制造风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知道人们有时需要利用工具制造出风来做一些事情。

2.能运用语言和同学交流风的好处和坏处。

3.了解新能源——风力发电。

〖学习过程〗

〖预学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13.依据预习案,参考课本,完成练习。

14.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在后面“我的疑惑”中。

15.限时

10分钟独立完成。

〖预习自测〗:---本部分考查课本基础知识,内容相对简单,只有“用心才会,细心才对”。

风能是指什么?

〖探究案〗:---学始于疑、我思故我在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制造出风来?

〖训练案〗---有效训练,当堂矫正

十三、填空

15.人们有时需要利用工具制造出风来。

16.风能是的能源之一,而且风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17.在缺、的沿海岛屿、草原牧区、山区和高原地带,非常适合利用

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

十四、选择

1.下面利用里风的好处的是()。

A.龙卷风

B.风力发电

C.沙丘移动

2.下面不能制造风的工具的是()。

A.吹风机

B.电风扇

C.安全剪刀

3.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当我们热的时候,风能给我送来凉爽

B.风能能源有限

C.在山区适合利用风力发电

十五、判断

1.风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2.扇扇子可以在制造风。()

3.蒲公英利用风传播种子。()

4.风是有力量的,风力是取之不尽的能源。()

语文导学案设计的三要素 篇7

导学案是指以《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为指导, 由教师精心设计的, 旨在培养学生自我学习、主动求解、合作探究能力的学习方案。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授以后, 学生才接触新的知识, 而导学案的运用则颠覆了传统的学习流程, 将学生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前移, 实施先学后教的策略。这对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有重要意义, 因而大受青睐。一般来说, 一份优秀的导学案需具备以下三要素:

一.学习目标的可行性

学习目标是导学案的“航标”, 只有“航标”明确了, 轮船航行的方向才不至于偏离。一份优秀的导学案, 必然要有十分明确的学习目标, 这是课堂教学实施的起点和归宿。一般来说, 学习目标应该控制在3-4个, 难度适中, 太多太难则无法完成, 太少太易则缺乏成就感, 应设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让学生能够“跳一跳, 摘桃子”。学习目标是隐身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之中的, 学生很难明了, 所以在上课前, 教师应该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明白本节课要“学什么”。

学习目标的制定有一定的科学依据:首先教师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 并以此作为制定目标的依据;其次, 要熟知教材内容, 不同的教材因学习重点和难点的不同, 对教学目标的要求是不同的, 比如必修教材对学生能力和知识积累等各方面的要求都更微观和具体, 明显高于选修教材的要求;再次, 要了解学情。学生因生活环境、成长经历的不同, 必然会形成不同的能力层级,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 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水平, 实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习内容的问题化

导学案是让学生“先学后教”, 所以一定要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如果出现大量文字介绍、文章说明, 就无法调动学生的思维, 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而将学习内容问题化是指将每一节课的学习内容都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导学案上, 学生每做一个题目都需要查阅资料, 并进行深入思考, 对于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 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打开思维之门,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 每做完一个题目, 学生都可以享受到学习的成就感、成功感, 这种成就感来自于学生的内在, 对于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在将学习内容问题化时, 需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是问题的梯度化。问题的设置要先易后难, 逐步加深, 呈台阶式螺旋上升, 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其次是问题的分层性, 可以将问题化的学习内容以A、B、C、D四个等级呈现出来, 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可以选做不同等级的题目, 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

三.学习方法的多样性

传统的“教案”重知识的传授, 采用的方法必然是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等等,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新课标对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纯粹被动地接受必然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整体提升。在制定导学案时, 教师要根据教学对象即学生的实际情况, 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优势, 灵活采用多种学习方法。

比如文科中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通过互联网自己搜集, 使其感官受到全面刺激;有难度的题目可以讨论法呈现, 提高其合作能力;联系社会实践的题目可以探究法出现, 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的能力;甚至还可以采用问题发现式, 每张导学案预留一定的空白, 让学生自行发现总结未能解决的问题, 以锻炼其归纳能力等等。

第四单元语文导学案 篇8

笔者所在学校实施的“四步导学”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导学案为载体,使用统一模板的,由备课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反复研究实施,全组教师统一使用的导学案。师生人手一份,利于教师的教,也利于学生的学。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是如何精心设计和合理使用语文导学案的。

一、精心设计语文导学案

导学案内容的设计一定要优化,出现在导学案中的问题一定要符合学情。我校使用的语文导学案必须包含“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预习交流、研读共赏、拓展提升、总结归纳、课后反思”等方面的内容。

目标设计要从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出发,力求课内完成,做到简洁明了、切合学情,切忌大而空。比如朱自清的《春》第一课时笔者设计的教学目标是: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春景的喜爱之情。2.学习多角度综合运用描写春景的方法。

预习交流环节包括作者简介、背景介绍、文体写法介绍、注音释义以及预习中出现的困惑等。要求学生课前完成,学生必须认认真真地去做,对有疑问的地方应在导学案上做一些记录,久而久之学生便能把预习当成学习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从而养成预习习惯,提高效率。

研读共赏环节包括整体感知和合作探究。此环节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依据学情,精心设计问题链。问题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循循善诱,拾级而上。凡是学生通过自学能掌握的内容一定不要设计成问题,简单问题过多课堂效率就会变低。从很大程度上来说,问题的质量决定了教学的质量。《春》第一课时笔者预设了两个问题供学生讨论交流:1.说说你喜欢作者笔下的哪一幅图画,并说出理由。2.比较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之间的异同。学生有话可说,讨论热烈,畅所欲言。

在拓展提升环节,教师可以精心设计拓展练习,促进学生能力的整体提升。语文课堂上的拓展应该立足于文本,为文本服务;拓展内容的设计应紧扣教学目标,使目标得到充分落实。设计尽量个性化,使得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拓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精彩的拓展往往会成为课堂的亮点。《春》第一课时笔者要求学生写一段“我眼中的春天”,学生运用刚学过的描写方法写出了精彩的文字,令人叫绝。

总结归纳环节可以让学生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及心得,也可以让学生评价其他同学的课堂表现,教师评定优秀合作小组和课堂表现之星。

导学案被称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学步车”、“脚手架”。教师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功在课外,效在课中”意识以此备好导学案。笔者所在学校的语文导学案是提前两周由主备教师完成初案,然后每周一集体备课,补充完善,完成定案,再由任课教师二次备课,根据班情、学情完善修改的。这样既备出了老师的个性,也有效避免了千人一面的尴尬。

二、合理使用语文导学案

高效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而导学案就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媒介。

笔者所在学校实施的“四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核心是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四步导学”模式的“四步”是指每一堂课应该包括“预习交流—探究释疑—巩固提升—总结归纳”四个步骤,“四步”要达成的目的分别是通过学生自主预习,明确目标,提取问题;通过组织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互助释疑;通过精心设计拓展练习,促进学生能力整体提升;通过师生、生生多向交流,促进学生自评自结,整合知识体系,掌握学习方法。

具体到语文课堂,预习交流环节要求学生做到:根据提前一到两天发放的导学案,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或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提前解决;搜集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熟读课文思考自己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还有疑惑。此环节教师应该提出明确的时间和任务要求,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必要的方法提示和学法指导。如何有效落实课前自主学习,笔者的做法是对预习作业,除了组长课前检查外,课前笔者用二、三分钟的时间抽查,或在课堂上让学生在组内互查、互讲等方法落实。对预习好的学生及时进行表扬鼓励,督促做得不好的同学。

研读共赏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指导学生探究,加强学生课堂训练。此环节以自主探究为主,合作探究为辅。学生预习中提出的较有价值的问题,与导学案预设的问题以及课堂上生成的问题一起组成问题链。学生围绕问题通过“细读课文,赏析语言”的自主研学、合作探究、互助释疑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环节中教师要转变角色,搭建师生交流的平台,通过生说生评,生说师评、师说生评等形式,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对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点拨,重点讲解。

拓展提升环节要把课本上的知识迁移到生活中并加以应用。可以读后仿写,多方练说;也可以一篇带多篇,通过学习作者的一篇文章拓展激发学生阅读这位作者其它作品的兴趣;也可以通过学习一篇文章推荐、激发学生阅读其它相似的文章等等。

总结归纳环节引导学生反思总结,分享收获,提高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此环节,笔者通常是让学生站起来就说话,避免举手指名等烦琐形式,学生说话不拘束,课堂呈现气氛热烈,思维活跃,情绪高昂的场面,讨论、争论中不时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三、语文导学案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避免导学案格式的固定化和内容的单一化。导学案格式的固定化和内容的单一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建议不同学科对导学案在大框架下力求体现灵活性和实效性。在教师熟悉课改基本操作后,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课堂操作应该采取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方式。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特点,只有这样,课堂才能充满生命力和激情。

(二)不能过分加重学生负担。有些教师要求学生课前完成整个导学案的内容,占用了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弄得学生苦不堪言,产生了应付现象。我们要求学生仅完成“预习交流”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提前预习其它环节。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基于“先学后教”的理念,提高课堂效率;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为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打下基础。如果学生提前完成导学案,上课完全变成了“演课”,课堂缺乏生成,学生缺乏激情,肯定学得索然无味。

(三)避免两种错误现象。导学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课堂上教师按导学案授课,但要避免两种错误现象:一是有些教师为了发挥自己的“个性”,完全抛开导学案,另起炉灶;二是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所有教学环节均由学生完成,教师完全成了看客,不参与,不点拨,不评价,教师的主导作用无从发挥。

(注:甘肃省“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四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策略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GS[2015]GHB1155)成果之一)

上一篇:初中作文:我爱你奶奶下一篇:一棵书树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