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收入证明

2024-06-30

农村收入证明(共7篇)

农村收入证明 篇1

兹证明系我村村民,其主要收入来源为(农作物种植、养殖、本地打工、外地打工、个体经商、农村低保、其他(请说明),无)。(可多选)

影响家庭经济状况有关信息(若无,写无):

农作物种类:面积:亩

经济作物种类:面积:亩

养殖规模:承包水塘、山林等情况:遭受自然灾害影响情况:

上一年度(自然年)该村民的总收入(包含但不仅限于种植收入、养殖收入、打工收入、经商收入等)为人民币¥元

(大写:万仟佰拾圆角分)。

上述情况属实,特此证明。

单位名称(公章):

经 办 人:

联系电话:

经办日期:年月日

注:此证明供上海理工大学学生申请2012-2013学年困难认定之用,请配合如

农村收入证明 篇2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大幅提高。然而, 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众多研究结果表明, 无论是从全国范围内、区域间还是从区域内部来说, 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均有扩大的趋势。[1][2][3]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后发现, 目前我国对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1.从宏观角度分析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原因

薛军民认为, 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剧了农村内部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程度;[4]周云波亦认为我国农村二元反差的不断扩大拉大了农村收入差距;[5]唐平、陈建东则提出了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的差距是影响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决定性原因。[6][7]

2.从微观视角分析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

陈宗胜和周云波认为, 农户生产性固定资产的积累状况是导致天津市1996~1999年收入差距增加的唯一原因;[8]李学灵和张尚豪也指出非农产业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和农民受教育程度的差异是造成安徽省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9]胡荣在对福建省寿宁县和厦门市10个乡镇的农村居民抽样调查的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指出了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 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日益扩大。[10]

上述研究从不同方面剖析了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其原因, 但总体来说这些研究从宏观角度分析的多, 从微观角度剖析的较少;用基尼系数作为收入差距指标的多, 用泰尔指数的少;且研究数据相对来说已陈旧, 对最近几年数据研究不多。

我国各省的经济实力、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各不相同, 特别是东、中、西部地区差异很大。安徽省是位居我国中部的农业大省, 人口多, 属于经济欠发达省份。有关资料显示, 2009年安徽省城镇化率为42.1%, 而全国城镇化率则为46.6%;且2009年安徽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504元, 低于全国水平613元。虽然安徽省经济实力和人口构成均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整体来说, 安徽省的状况是接近于全国水平的。因而笔者选择了安徽省作为研究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特定对象是具有代表意义的。在此, 结合《安徽省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的数据, 运用泰尔指数为指标测算2003~2008年安徽省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 并从分解其收入源入手来探究造成收入差距的内在原因。

二、2003~2008年安徽省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

1.数据的独特性及计算结果的精确性

笔者采用的数据是《安徽省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 (2004~2009年) 中的收入分组资料, 此数据与《安徽省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有明显不同之处:《安徽省统计年鉴》按人均纯收入将农村居民收入分为10组, 而《安徽省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按农村居民收入高低不同将农村居民收入分为20组。在计算收入差距的泰尔指数或者基尼系数时, 如果分组过少则会忽略组间差距, 从而会造成对测算结果的低估。因此, 相比《安徽省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来说, 我们选取数据测算出的结果是相对比较精确的。

2.指标选取原因及指标计算方法

泰尔指数与基尼系数都是常用于衡量收入差距程度的指标, 但基尼系数存在一些缺陷。与基尼系数相比, 使用实证数据计算泰尔指数比较容易;并且在泰尔指数的计算中不对收入阶层赋予权重, 因而测算结果也不会影响对低收入阶层变化的反应;另外, 泰尔指数不仅能测算出整体收入差距的变动, 而且还能测算出组内差距和组间差距对总体收入差距变动的贡献率。

根据上述原因, 笔者选用泰尔指数作为测算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指标。总体泰尔指数的计算方法为:

T=∑qilogundefined

上式中qi表示第i组农村居民收入占全省农村居民总收入的比重;yi表示第i组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u表示全省农村居民平均收入;pi表示第i组的农村人口占全省农村总人口的比重。

3.2003~2008年安徽省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总体状况

农村居民总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以及转移性收入, 而纯收入是总收入减去各项费用后的收入。一般情况下, 采用人均纯收入作为衡量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 因此, 笔者亦采用年纯收入作为衡量安徽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指标。

根据公式①并结合《安徽省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的数据, 笔者计算了安徽省2003~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以及转移性收入的泰尔指数 (参见表1) 。

由表1可以看出, 安徽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泰尔指数呈下降趋势, 且在2005年之后持续下降。由此可见, 近年来安徽省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整体呈缩小趋势。

通过表1和图1可以看出, 安徽省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差距呈下降趋势;家庭经营性收入差距有略微上升之趋势;变化最大的是财产性收入差距;转移性收入的泰尔指数起伏不定, 但总体来说, 2004~2008年的转移性收入差距比2003年缩小了。这些收入差距的变化原因, 笔者将在下文进行解释。

同时, 笔者也计算了2003~2008年安徽省农村居民不同收入来源的平均数与中位数 (见表2) , 计算结果表明, 各类收入的平均数都大于中位数,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类收入来源的差异。

采用表2中的数据, 笔者进一步计算出了各项收入的平均数与中位数的比值 (详见表3) , 以此得出了2003~2008年安徽省农村居民各项收入差距的走向。

由表3中显示的数据可以看出, 人均纯收入平均值与中位数的比值整体呈下降趋势, 特别是从2005年持续下降, 这与人均纯收入的泰尔指数走向是一致的。2003~2007年的工资性收入平均值与中位数的比值走向与其泰尔指数的走向是一致的, 只有2008年不同。2003~2008年, 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平均值与中位数的比值整体走向与各自的泰尔指数走向完全一致。

此外, 笔者还计算了2008年相对于2003年的安徽省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各项收入的增长率 (见表4) 。表4数据显示, 2008年与2003年相比, 安徽省农村居民全年纯收入增长率比城镇居 民高0.5个百分点, 全年纯收入中各项增长率只有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率低于城镇居民。由此可以看出, 农村居民在国家经济发展及国家对农村经济大力支持过程中是受益的, 其收入水平提高的速度要快于城镇居民。

另外, 与全国水平相比较, 2008年相对于2003年的农村居民年纯收入增长率, 安徽省要高于全国水平, 并且安徽省2008与2003年城乡居民年纯收入增长率差异小于全国水平, 即安徽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小于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水平。

三、2003~2008年安徽省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

农村居民收入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以及转移性收入等四部分构成。安徽省农村居民的这四类收入中, 占主要地位的是家庭经营性收入, 其次是工资性收入, 而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所占比重较小 (见表5) , 这与全国农村居民收入的构成状况是类似的。

利用表5中的数据, 笔者绘制出图2。从图2显示的结果来看, 家庭经营收入与工资性收入在全年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最大, 两项收入之和在全年收入中的比重超过90%。因而, 这两项收入的变化对农村居民收入变化起主要作用。但是, 同时也应看到家庭经营收入占全年收入的比重在逐步下降, 工资性收入的比重在上升。另外, 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比重较小, 但是呈逐年上升趋势, 特别是转移性收入的上升速度很快。

通过对上述四项收入的收入源进一步研究, 笔者发现:

1.安徽省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村居民外出从业收入, 并且外省从业收入占主要部分

例如:2008年, 安徽省农村居民外出从业收入占工资性收入的61.88%。另外, 外省从业收入占外出从业收入的82.86%。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农村居民获得的工资性收入逐年增加。由于外出务工者多数是农村中低收入阶层, 在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差异不大的前提下, 其外出务工收入的工资差异也不大, 因而近年来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差距在逐步缩小, 相应地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泰尔指数也呈下降趋势。

2.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主要来自于第一产业中的农业收入

如2008年第一产业纯收入占家庭经营纯收入的69.34%。但是, 由于受农业生产力的限制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影响, 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造成家庭农业收入减少, 并且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并不是均匀分布的,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家庭经营性收入泰尔指数的上升。

3.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快速增加主要来自于土地征用补偿收入

2003年, 安徽省农村居民人均土地征用补偿收入占财产性纯收入的37.7%, 2008年为62%, 由此可见, 土地征用补偿收入对财产性收入的快速增加起主要作用。失地农民与有地农民在土地补偿收入上的差异使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差异扩大, 因而, 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泰尔指数也随之提高。

4.粮食直接补贴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 是转移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

在转移性收入中, 国家的政策性转移支付占73.53%。因而, 国家的政策性转移支付对改善农村居民的转移性收入差距是非常有效的。如2008年人均粮食直接补贴占转移性收入的28%, 这项转移支付给主要从事务农的农村居民以补贴,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从事农业生产与非农业生产的差距。

而政府对农村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 有利于改善农村居民的收入不平等状况。所以, 政府对农村居民的政策性转移支付的增加, 特别是粮食直接补贴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 是近年来安徽省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差距下降的决定性因素。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在我国农村居民年纯收入的四部分构成中, 工资性纯收入和家庭经营纯收入所占比重最大, 因而这两项收入差异变化对农村居民总收入差异变化起主要作用。

笔者在对安徽省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进行测算的基础上, 对农村居民的收入进行了分解, 并且分析了各部分变化的内在原因。研究表明, 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对农村居民的收入变化起主导作用。虽然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较小, 但是, 这两项收入的影响正日益明显。因此, 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构成与安徽省类似的省份情况大体相同。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 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由于农村生产力的限制, 第一产业收入占农村居民总收入的比重逐步下降, 而农村居民外出从业收入所占比重日益上升。因而加快乡村城镇化步伐不仅能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报酬水平, 而且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2.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的一个原因是传统农业的生产率低, 因而改变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一个重要措施。

3.大力发展农村地区教育事业

教育落后是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农民收入水平低的重要原因。因此, 要提高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 必须要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素质, 为进一步缩小农村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打下基础。而政府对农村居民的职业技能培训, 不仅能增加他们外出务工收入, 还能使一部分居民由外出打工变为在农村创业, 这就进一步提高了农村居民自身的“造血”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更生.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分析[J].当代经济, 2006, (04) .

[2]李楠, 胡建兰.改革开放30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变动及经济影响[J].求索, 2008, (12) .

[3]王宣, 陈晰.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J].商业文化, 2008, (11) .

[4]薛军民.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的公平与效率[J].财经研究, 2003, (04) .

[5]周云波.我国农村二元经济转换及其对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J].经济学家, 2004, (01) .

[6]唐平.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及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 2006, (05) .

[7]陈建东.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及其分解[J].中国经济问题, 2009, (05) .

[8]陈宗胜, 周云波.城镇居民收入差别及制约其变动的某些因素——就天津市城镇居民家户特征的影响进行的一些讨论[J].经济学, 2002, (03) .

[9]李学灵, 张尚豪.安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测算与分解[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6, (12) .

农村收入证明 篇3

肉牛产业是新晃县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为了打好新晃黄牛金字招牌,保证肉牛产品质量,增加肉牛产品市场竞争力。新晃县工商局根据吴仪副总理在国家工商局报送的《关于运用农产品商标地理标志促进农民收入的意见的报告》作出的“运用农产品商标地理标志促进农民收入是个好办法”要秋“切实抓好落实”的重要批示精神 ,在新晃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创造条件,使“新晃黄肉牛”成功获该县第一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也是怀化市第一张与动物有关的国家“地理标志”名片,成为继我省“湘绣”、“浏阳花炮”、“临武鸭”等之后一知名品牌,为新晃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起到促进作用。据新晃县扶贫办数据显示,2008年,全县加工肉牛8800吨,加工畜皮20万张,创产值7.08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8%。牵动农户925户,劳动力3.7万人,农民养牛7.52万头,出栏2.95万头,产值达1.5亿元,养殖户户均实现增收1700余元,全县301万人通过黄牛产业脱贫致富,占全县总脱贫人口的43.6%,全县绝对贫困人口较“九五”初期减少了7万人。

1 促进新晃黄肉牛产业专业化、规模化,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新晃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有可养牛草山草坡119.9万亩和熟练的黄牛养殖技术加上熟练的肉牛加工技术,发展肉牛产业经济得天独厚。由于受“养猪为了过年,养牛为耕田”传统思想的影响,为一家一户养殖,不成规模。“新晃黄牛肉”获“国家地理标志”品牌后,新晃县将肉牛产业开发项目列为十大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大力实施“十乡百村万户”优质肉牛基地建设,该县肉牛养殖由传统养殖向适度规模养殖,由小农经济型向“公司+基地+农户”的转变。截止2008年底,全县建立十个基地乡镇养殖专业户50-80户,养牛规模1000头左右的养殖小区30个,养牛达18.63万头,人均0.6头,是全国人均的8倍,出栏7.01万头,是全国人均的10倍,实现肉牛产值1.02亿元。其中该县扶贫办和畜牧部门先后在 全县10个贫困村建立了能繁殖小区10个,饲养能繁殖母牛2945头,建立了育肥牛示范小区10个,发展10头以上规模肉牛育肥专业户580余户,省定扶贫村凉伞镇冲场村143户农民就有123户种草养牛,养牛8头以上的大户35户,2005年仅养牛一项就使该村贫困农民增加纯收入685元。牛肉加工上,该县通过引导佳信牛肉食品、老蔡牛肉食品等龙头企业对作坊式加工进行整合,形成了以佳信食品有限公司、老蔡食品有限公司为主的肉牛加工小区,并形成佳信食品冷鲜加工、老蔡肉牛休闲熟食品加工两大系列产品,全县生产干牛肉、麻辣香牛肉等2500吨,创产值1038万元,占畜牧业产值的3.41%,比上年增加6.15%。今年该县又规划建设了兴隆镇柏树林肉牛食品加工工业小区,目前已经进入有技术实力的肉牛加工企业10余家。

2 拓宽了新晃肉牛产业市场销路,增加农民收入

“新晃黄牛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在WTO框架下享有驰名商标同等的法律待遇,并在国际获得重点保护的特殊商标,是发展新晃肉牛产业,促进其市场化的重要推进器,一方面它以商标为载体将新晃黄牛肉的来源、特征、质量介绍给消费者,为他们选购时提供一种识别和引导,产生信任感和选购欲望。另一方面促使新晃肉牛产业的生产者和销售者注意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和创新品牌意识,使自己被市场所接受,得到消费者认可,保持市场竞争力,拓宽市场销路增加农民收入。截止2008年,全县肉牛加工企业已在长沙、武汉、郑州、广州、深圳、成都、北京、上海、杭州、海南、重庆、南京、广西等20多个省、市、区建立了销售网点,在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有着固定的销售群。出口创汇2000亿美元。

3 进一步增强了品牌意识

“新晃黄肉牛”获地理标志产品使新晃肉牛产业各业主认识到品牌是市场经济的通行证,是市场竞争和影响力的集中体现,拥有知识品牌的企业对上下游产业链条具有强大的引领和整合能力,从而激励企业争创品牌。2008年老蔡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又成功注册了“老蔡牛肉”、“富桥牛肉”,申请了“夜郎文化”、“清真食品”的包装专利。“老蔡牛肉”系列产品通过省级知识品牌现场验收,多次荣获“湖南省国际农博会金奖”产品成功进入了上海、广东省等大都市市场,并出口东南亚、东欧等国家和地区。2008年出口牛肉240吨,创汇800万美元。公司被评为“怀化市重合同守信用企业”。

4进一步提高牛肉的附加值,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

农村商业银行收入证明 篇4

北京农村商业银行 ﹍﹍﹍﹍﹍﹍﹍﹍﹍﹍﹍﹍﹍﹍﹍﹍﹍﹍﹍﹍﹍﹍﹍﹍﹍﹍﹍﹍﹍﹍﹍﹍﹍﹍﹍﹍﹍﹍﹍

收入及婚姻状况证明

北京农村商业银行:

兹证明_________先生/女士(证明种类:证件号码:)

为我单位正式员工,现任职务(学历:、职称:)。该

同志办公联系电话:,家庭电话:,移动电话:。

该同志自年月日至今在我单位工作,在我单位工作年限为年,现固定月收入为(大写)人民币元,其他年收

入为(大写)人民币元。

(已婚、未婚、离婚、丧偶)。

经核实上述情况真是无误,我单位已完全悉知此证明所产生的法律效力,并对此证明的真实性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单位(或人力资源、劳资管理部门)公章:

负责人:

年月日

备注:

单位法定地址:邮政编码:

农村收入证明 篇5

个人收入证明参考样本

Embassy of [country name] in Beijing

[address]

Income Certification

To whom it may concern,We certify that [Mr./Ms.××[Passport No.××] has been employed by [company

name××] as a [title] since [month/year].We also certify that [his/her] current monthly salary is RMB[××](after/before tax).This letter has been only issued to assist

[Mr./Ms.××] for [his/her] application of a tourist visa.Yours sincerely,[Company Name]

Sign by:[Name] and [Title]

加快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篇6

一、当前农村、农业和农民的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 我国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探索了诸多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但是, 由于我国农业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资源过少限制了收入的增长, 由于人口基数太大形成的财政压力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1.农业面临形势严峻。随着人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农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 农业自身的供给能力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而徘徊不前, 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人口的增长必然导致人均耕地的减少, 另外农村水利设施极不完善, 农业发展基础脆弱, 抗灾能力不强, 靠天吃饭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性改变。加上农业生产工具落后, 原有的农机具普遍老化、不配套, 导致农作物产量较低。

2.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的不协调性。就目前而言, 农村已不再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村人口聚居的地方了, 农民已有很大一部分成了乡镇企业职工、个体商贩、私营企业主, 只不过仍以农民的身份居住在农村这个地区而已。30年来, 农村经济虽有了大的发展, 但是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却没有获得相应的进展。有些地区经济发展了, 但社会问题突出了, 大量社会问题的出现, 反过来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农业生产发展飞速, 但由于国内国际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农民增收还相对较慢, 主要归结于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技术落后导致农业产业化水平偏低, 工业化程度不高。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的粮食和农产品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 销售困难, 价格大幅下跌, 农业收入大大减少。世界经济一体化对农村经济的冲击导致农业产业化水平偏低主要体现在:第一, 农产品关税降低, 由于国际市场农产品的成本和价格较低, 我国农业首当其冲要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第二, 产品质量标准和卫生安全标准的冲击, 比如国际上对大米有114种检测标准, 我们在关税保护手段方面非常薄弱。第三, 营销手段的冲击, 国外农产品营销手段非常完善, 我国虽然农产品市场化程度较高, 但市场机制不完善。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和卫生标准化管理滞后, 产品质量低, 面临动植物疫情潜伏威胁, 农业生产现状受到挑战。就水果生产而言, 国际上对主要品种的水果已有了一套评价标准, 对品种、大小成熟度, 色泽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当前, 农业生产仍带有传统的农业经济色彩, 并且因一味地想提高农产品产量和防治病虫害, 长期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 已经导致了害虫天敌的减少、病虫害抗药性增强, 农药残留过高等现象, 降低了食品的安全标准, 严重影响了农产品销售与出口。就目前农业耕地中, 水利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小型水利设施多, 大型骨干设施少, 水库蓄水量少、水资源利用率低, 对付旱灾的能力还比较差。自然灾害的频聚威胁, 造成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 这些都充分暴露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落后和农业发展基础的脆弱。

2.农村劳动力自身的素质导致就业市场狭窄。农民普遍文化素质偏低, 接受新鲜事物较慢, 对于农业科技知之甚少, 这必然导致很多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单一性和盲目性。农村劳动力要素市场发展滞后, 剩余劳动力流转存在着相当的盲目性。我国过去长期将城乡经济分割发展, 人为地分割了劳动力要素市场, 国家对就业的计划与管理只考虑了城市问题, 对劳动力要素市场的组织与管理也只存在于城市, 面对农村劳动力流动进行的严格限制, 使农村劳动力要素市场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来, 在农业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过程中, 农村与劳动力要素市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以七级镇为例, 据调查显示外出打工的劳动力中依靠亲朋好友介绍的占70%, 盲目去闯的占20%, 依靠政府或有关部门组织介绍的只占10%, 比例明显偏少。同时, 对农村劳动力的组织培训少、有近七成的外出劳动力没有专业技术, 择业和竞争能力很差。因此, 有70%的外出劳动力深感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谋一份较理想的职业“难于上青天”。

3.农村城市化进程缓慢。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 农村城市化进程相当缓慢, 这无疑说明只有农业形成规模经营, 农民使用上现代生产工具,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真正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才能带动城镇的发展, 使几千万乃至几亿农民转到第二第三产业, 进入城镇, 乡镇企业蓬勃发展, 才能加快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而当前由于资金匮乏, 技术落后, 信息闭塞使得乡镇企业发展缓慢, 经济实力小, 竞争能力差, 很难形成规模, 剩余的很多闲置劳动力涌入城镇又由此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 诸如计划生育失控, 子女入托入学困难, 犯罪问题增多, 社会治安不好等, 当然这也有目前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落后的原因。凡此种种, 都说明了一个问题, 数亿计的农民要求进城, 城市化的浪潮汹涌澎湃。应该说, 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 因此农村城市化进程亟待加快。

4.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深度不够, 缺少总体规划。首先, 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还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只简单地在种植面积和品种上调整, 而有规模、有市场、有效益的特色产业发展不足, 面对大范围的结构调整, 农民普遍缺乏市场信息的引导, 大多数地方农业结构自调整只是一种适应性的调整, 与国家要求的战略调整还有很大差距。其次, 我们在具体的农业结构调整实践中, 有效措施不多, 缺少农业结构调整的长期规划, 把农业结构简单理解为各业之间的数量关系, 把结构调整局限在农业这一狭小的范围内。目前, 虽然有些地方抓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和优质农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 但没有解决生产出来优质农产品的出路及转化增值问题。在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市场化程度, 健全农村社会服务体系等方面更是缺少规划和具体的措施, 致使农业结构调整整体效益不高。

三、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增加农民创收的措施

笔者结合当前的农村实际和自己的基层工作经验, 研究和探索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 对于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能够起到一些积极的促进作用。

1.转变思想观念, 提高农民素质, 掌握劳动技能。在农村, 要加强劳动力的培训及转移, 要突破自给自足小农经济观念, 把自给自足的农产品生产转移到“大市场、大流通”上来。要突破自求平衡的计划经济观念, 从着力提高“农产品自给率”转移到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率”上来, 为了实现小生产户向大农业和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跨越, 就必须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一是要树立敢想、敢干、敢为天下争的思想, 做到实说实干, 敢拼敢上;二要敢于创新, 并能在创新中求生存、求发展。政府要结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再扫盲培训, 让基层农技干部学会从网络中提供数据资料, 科技信息, 成为农村应用互联网的先锋, 使乡镇农技站能够多方位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服务, 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

2.发展乡镇企业,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拓宽农民就业市场。乡镇企业应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 成为增强农民整体素质的大学校, 农民们应该通过乡镇企业学习技术、经营和劳动方式。当前, 乡镇企业要适应农业产业经营的需要, 应着重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储藏、保鲜、促销业。实践证明, 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关键是要培育能进行农副产品深度加工, 有开拓市场能力、为农民提供服务的“龙头企业”。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和调整乡镇企业结构结合起来, 扶持培育创办一批“龙头企业”。乡镇企业在农村有明显优势, 第一, 本身就在农村, 与农民有天然联系, 农副产品是近水楼台, 咫尺可得;第二, 乡镇企业主要搞农副产品的加工、保鲜、储运、销售, 优势在农村, 这是乡镇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综合这些优势方面, 发展乡镇企业大局潜力可挖, 前景仍为广阔。

发展小城镇, 有利于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小城镇发展起来, 各种商店, 各种服务业, 交通、运输、通讯以及文化娱乐业等等就会发展起来。据发达国家的统计, 每增加一个制造业的就业岗位, 相应地就可以增加两个服务业的就业岗位。按此推算, 中国第三产业就业容量还很大。小城镇发展起来之后, 不仅乡镇企业有了发展的载体, 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就有了载体, 可以容纳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农村中大量剩余劳动力就有了就业的场所, 可以减轻涌向大中城市就业的压力。

农村信贷支持农民收入的实证分析 篇7

关键词:农村信贷 农民收入 农村经济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目前出现的“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发展农业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方法有很多种,但归根结底而言,农村金融环境建设、农村信贷资金投放已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一环。

一、数据与模型

在分析农村信贷支持农民收入这一问题时,一般选取年度农业贷款余额和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两个变量为研究对象,本文亦选取这两个指标,其中农村信贷规模为年度农业贷款额与乡镇企业贷款额之和,用Rc表示;农民人均收入为年度生产性收入和非生产性经营收入之和,用FI表示。本文样本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区间为1984—2013年度数据。本文实证检验都是在EViews6.0和Excel2007中进行中。

自从1984年以来,我国农村信贷与农民收入都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农村信贷规模与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的速度进一步加快,两者的相关性愈发明显。由于农村信贷规模数值较大,农民人均收入数值较小,为减弱误差影响,本文对其进行了取对数处理,回归方程假定为:

LnFI=α+ βLnRc + ê

式中,α表示常数项,β表示自变量的敏感系数,ê则表示为随机误差。

二、实证分析

(一)单位根(ADF)检验

在计量经济学中,如果简单的将两个随机序列数据直接进行回归分析,很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为了避免错误的回归分析发生,在构建回归模型之前,通常要对统计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Eviews6.0软件对两个序列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在包含常数项和趋势项的情况下,检验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在临界值为5%的水平下LnRc序列和LnFI序列均是不平稳的。然而进行一阶差分处理后,在临界值为1%的水平下两序列均平稳。

(二)协整(Johansen)检验

ADF检验只是说明两个序列变量具有稳定的变动趋势,但二者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则要进一步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使用自回归中的协整检验,考虑截距项,排除时间趋势项,确定AIC值(滞后阶数)为2,检验数据见表2:

由表2中检验数据可知:在5%临界水平下,原假设第一行(存在0个协整量)的迹统计量检验值=12.88>12.32,表明应拒绝存在0个协整量的假设,说明LnRc与LnFI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协整关系;在5%的临界水平下,原假设第二行(至少存在1个协整量)的迹统计量检验值=2.41<4.13,表明应当接受 “至少存在1个协整量”假设,说明农村信贷投入与农民人均收入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

(三)ECM模型分析

Johansen协整检验只是证明了农村信贷规模与农民人均收入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长期均衡关系,但把协整回归检验中的随机误差当作均衡误差,通过构建误差修正模型,可以分析检验短期内两个经济变量相互间的动态均衡关系,从而可以将短期的均衡分析与长期的均衡分析结合起来。本文通过ECM模型对农村信贷规模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关系进行短期均衡分析,检验结果如下:

DLnFI = 0.107528DLnRc

+ -0.080236Ut-1

(40.71454) (-5.31169)

上述检验结果表明,在短期内农民人均收入的变动不仅依赖于农村信贷投入的变动,而且很大程度上受前一期农村信贷规模投入量以及信贷资金使用效率的影响。误差修正项Ut-1的系数为-0.08,反映前一期的差异有8%能在这一期得到消除,数值较小说明均衡恢复的速度比较慢,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对农村信贷规模的变化在反应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间接说明了我国农村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

(四)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表明农村信贷规模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存在一种长期的均衡关系。但两者之间因果关系如何,这需要进一步开展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3为检验数据,滞后期分别为1和2。

据表3数据可知,在5%显著性水平下,农村信贷规模增加是引致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的重要原因,其影响时滞可以达到2个年度,即自1984年以来,我国农村信贷规模是非中性的。从相反的作用方向来看,在滞后1—2期时,农民人均收入增加作为农村信贷规模增加的原因不成立。

(五)回归模型

本文利用OLS方法对1984—2013年中国农村信贷投放与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关系进行回归分析,推出如下回归方程:

LnFI = 67.49LnRc + 187.67

其中:R2=0.949,F=921.399,DW值=0.4714,α和β的T 的检验值分别是10.643和30.355。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回归模型拟合系数R2=0.949, F检验值=921.399,表明回归模型方程能以近95%的程度解释农村信贷投入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依据检验数据可知:我国农村信贷规模与农民人均收入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但从进一步的实证分析来看,当前我国农村信贷资金的利用效率还不够高。因此,政府在鼓励农村信贷增长的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农户贷款政策,合理调节农村信贷结构。

于此相应,误差修正模型检验的短期均衡状态说明,我国农民人均收入与农村信贷规模之间存在的短期偏差只有8%的水平上能在当月得到消除,这个数值较小,暗示均衡恢复的速度比较慢,且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对农村信贷规模的变化在反应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似乎也间接说明我国农村信贷资金使用效率不够高。

另外,Granger检验表明,我国农民收入增加并未导致农户信贷需求增加。从逻辑上说,农民收入的增长意味着农民财富的增加,农民抵抗风险能力和投资性需求也随之增强,对农村信贷也应当有更高的需求。但实证结果却与此相悖,根源可能在于当前我国农村尚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村生产结构尚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加之农户人均资本存量较低,最终导致信贷需求没有随着农民收入增长而增长。

建议:一是政府应当继续加强对农村的信贷支持。农业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农业生产资金的积累与农户生产性投资,也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二是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优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仅正规金融机构应尽量满足农业发展的信贷需求,民间金融机构也应在农业发展中发挥其支撑作用。三是加大农村信贷宣传,鼓励农户利用信贷推动农业生产。当农户获得一定的信贷经验并体会到农村信贷产生的实际效益后,就会坚持继续信贷。因此,有必要加大农村信贷的宣传力度,使农民更多了解信贷信息,将农村信贷投放落到实处。四是鉴于农村经济的特殊性,金融机构应当建立自己的信贷标准,适度放松农村信贷条件。五是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经济结构逐渐改善,农村金融机构应更加注重信贷效率。

参考文献:

[1] 刘辉煌、吴伟.我国农户借贷状况及其收入效应研究[J],经济问题,2014(8)

[2] 张茜.农业信贷规模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2(1)

(张永刚,1979年生,山西临汾人,太原学院经济贸易系讲师。研究方向:金融管理与实务)

摘要:当前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已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本文基于协整分析,利用ADF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通过对1984年至2013年间中国农村信贷投放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统计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检验数据表明:农村信贷投放增加及信贷资金使用效率提升是加快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农村信贷 农民收入 农村经济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目前出现的“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发展农业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方法有很多种,但归根结底而言,农村金融环境建设、农村信贷资金投放已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一环。

一、数据与模型

在分析农村信贷支持农民收入这一问题时,一般选取年度农业贷款余额和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两个变量为研究对象,本文亦选取这两个指标,其中农村信贷规模为年度农业贷款额与乡镇企业贷款额之和,用Rc表示;农民人均收入为年度生产性收入和非生产性经营收入之和,用FI表示。本文样本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区间为1984—2013年度数据。本文实证检验都是在EViews6.0和Excel2007中进行中。

自从1984年以来,我国农村信贷与农民收入都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农村信贷规模与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的速度进一步加快,两者的相关性愈发明显。由于农村信贷规模数值较大,农民人均收入数值较小,为减弱误差影响,本文对其进行了取对数处理,回归方程假定为:

LnFI=α+ βLnRc + ê

式中,α表示常数项,β表示自变量的敏感系数,ê则表示为随机误差。

二、实证分析

(一)单位根(ADF)检验

在计量经济学中,如果简单的将两个随机序列数据直接进行回归分析,很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为了避免错误的回归分析发生,在构建回归模型之前,通常要对统计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Eviews6.0软件对两个序列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在包含常数项和趋势项的情况下,检验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在临界值为5%的水平下LnRc序列和LnFI序列均是不平稳的。然而进行一阶差分处理后,在临界值为1%的水平下两序列均平稳。

(二)协整(Johansen)检验

ADF检验只是说明两个序列变量具有稳定的变动趋势,但二者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则要进一步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使用自回归中的协整检验,考虑截距项,排除时间趋势项,确定AIC值(滞后阶数)为2,检验数据见表2:

由表2中检验数据可知:在5%临界水平下,原假设第一行(存在0个协整量)的迹统计量检验值=12.88>12.32,表明应拒绝存在0个协整量的假设,说明LnRc与LnFI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协整关系;在5%的临界水平下,原假设第二行(至少存在1个协整量)的迹统计量检验值=2.41<4.13,表明应当接受 “至少存在1个协整量”假设,说明农村信贷投入与农民人均收入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

(三)ECM模型分析

Johansen协整检验只是证明了农村信贷规模与农民人均收入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长期均衡关系,但把协整回归检验中的随机误差当作均衡误差,通过构建误差修正模型,可以分析检验短期内两个经济变量相互间的动态均衡关系,从而可以将短期的均衡分析与长期的均衡分析结合起来。本文通过ECM模型对农村信贷规模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关系进行短期均衡分析,检验结果如下:

DLnFI = 0.107528DLnRc

+ -0.080236Ut-1

(40.71454) (-5.31169)

上述检验结果表明,在短期内农民人均收入的变动不仅依赖于农村信贷投入的变动,而且很大程度上受前一期农村信贷规模投入量以及信贷资金使用效率的影响。误差修正项Ut-1的系数为-0.08,反映前一期的差异有8%能在这一期得到消除,数值较小说明均衡恢复的速度比较慢,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对农村信贷规模的变化在反应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间接说明了我国农村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

(四)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表明农村信贷规模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存在一种长期的均衡关系。但两者之间因果关系如何,这需要进一步开展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3为检验数据,滞后期分别为1和2。

据表3数据可知,在5%显著性水平下,农村信贷规模增加是引致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的重要原因,其影响时滞可以达到2个年度,即自1984年以来,我国农村信贷规模是非中性的。从相反的作用方向来看,在滞后1—2期时,农民人均收入增加作为农村信贷规模增加的原因不成立。

(五)回归模型

本文利用OLS方法对1984—2013年中国农村信贷投放与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关系进行回归分析,推出如下回归方程:

LnFI = 67.49LnRc + 187.67

其中:R2=0.949,F=921.399,DW值=0.4714,α和β的T 的检验值分别是10.643和30.355。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回归模型拟合系数R2=0.949, F检验值=921.399,表明回归模型方程能以近95%的程度解释农村信贷投入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依据检验数据可知:我国农村信贷规模与农民人均收入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但从进一步的实证分析来看,当前我国农村信贷资金的利用效率还不够高。因此,政府在鼓励农村信贷增长的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农户贷款政策,合理调节农村信贷结构。

于此相应,误差修正模型检验的短期均衡状态说明,我国农民人均收入与农村信贷规模之间存在的短期偏差只有8%的水平上能在当月得到消除,这个数值较小,暗示均衡恢复的速度比较慢,且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对农村信贷规模的变化在反应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似乎也间接说明我国农村信贷资金使用效率不够高。

另外,Granger检验表明,我国农民收入增加并未导致农户信贷需求增加。从逻辑上说,农民收入的增长意味着农民财富的增加,农民抵抗风险能力和投资性需求也随之增强,对农村信贷也应当有更高的需求。但实证结果却与此相悖,根源可能在于当前我国农村尚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村生产结构尚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加之农户人均资本存量较低,最终导致信贷需求没有随着农民收入增长而增长。

建议:一是政府应当继续加强对农村的信贷支持。农业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农业生产资金的积累与农户生产性投资,也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二是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优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仅正规金融机构应尽量满足农业发展的信贷需求,民间金融机构也应在农业发展中发挥其支撑作用。三是加大农村信贷宣传,鼓励农户利用信贷推动农业生产。当农户获得一定的信贷经验并体会到农村信贷产生的实际效益后,就会坚持继续信贷。因此,有必要加大农村信贷的宣传力度,使农民更多了解信贷信息,将农村信贷投放落到实处。四是鉴于农村经济的特殊性,金融机构应当建立自己的信贷标准,适度放松农村信贷条件。五是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经济结构逐渐改善,农村金融机构应更加注重信贷效率。

参考文献:

[1] 刘辉煌、吴伟.我国农户借贷状况及其收入效应研究[J],经济问题,2014(8)

[2] 张茜.农业信贷规模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2(1)

(张永刚,1979年生,山西临汾人,太原学院经济贸易系讲师。研究方向:金融管理与实务)

摘要:当前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已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本文基于协整分析,利用ADF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通过对1984年至2013年间中国农村信贷投放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统计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检验数据表明:农村信贷投放增加及信贷资金使用效率提升是加快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农村信贷 农民收入 农村经济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目前出现的“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发展农业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方法有很多种,但归根结底而言,农村金融环境建设、农村信贷资金投放已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一环。

一、数据与模型

在分析农村信贷支持农民收入这一问题时,一般选取年度农业贷款余额和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两个变量为研究对象,本文亦选取这两个指标,其中农村信贷规模为年度农业贷款额与乡镇企业贷款额之和,用Rc表示;农民人均收入为年度生产性收入和非生产性经营收入之和,用FI表示。本文样本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区间为1984—2013年度数据。本文实证检验都是在EViews6.0和Excel2007中进行中。

自从1984年以来,我国农村信贷与农民收入都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农村信贷规模与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的速度进一步加快,两者的相关性愈发明显。由于农村信贷规模数值较大,农民人均收入数值较小,为减弱误差影响,本文对其进行了取对数处理,回归方程假定为:

LnFI=α+ βLnRc + ê

式中,α表示常数项,β表示自变量的敏感系数,ê则表示为随机误差。

二、实证分析

(一)单位根(ADF)检验

在计量经济学中,如果简单的将两个随机序列数据直接进行回归分析,很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为了避免错误的回归分析发生,在构建回归模型之前,通常要对统计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Eviews6.0软件对两个序列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在包含常数项和趋势项的情况下,检验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在临界值为5%的水平下LnRc序列和LnFI序列均是不平稳的。然而进行一阶差分处理后,在临界值为1%的水平下两序列均平稳。

(二)协整(Johansen)检验

ADF检验只是说明两个序列变量具有稳定的变动趋势,但二者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则要进一步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使用自回归中的协整检验,考虑截距项,排除时间趋势项,确定AIC值(滞后阶数)为2,检验数据见表2:

由表2中检验数据可知:在5%临界水平下,原假设第一行(存在0个协整量)的迹统计量检验值=12.88>12.32,表明应拒绝存在0个协整量的假设,说明LnRc与LnFI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协整关系;在5%的临界水平下,原假设第二行(至少存在1个协整量)的迹统计量检验值=2.41<4.13,表明应当接受 “至少存在1个协整量”假设,说明农村信贷投入与农民人均收入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

(三)ECM模型分析

Johansen协整检验只是证明了农村信贷规模与农民人均收入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长期均衡关系,但把协整回归检验中的随机误差当作均衡误差,通过构建误差修正模型,可以分析检验短期内两个经济变量相互间的动态均衡关系,从而可以将短期的均衡分析与长期的均衡分析结合起来。本文通过ECM模型对农村信贷规模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关系进行短期均衡分析,检验结果如下:

DLnFI = 0.107528DLnRc

+ -0.080236Ut-1

(40.71454) (-5.31169)

上述检验结果表明,在短期内农民人均收入的变动不仅依赖于农村信贷投入的变动,而且很大程度上受前一期农村信贷规模投入量以及信贷资金使用效率的影响。误差修正项Ut-1的系数为-0.08,反映前一期的差异有8%能在这一期得到消除,数值较小说明均衡恢复的速度比较慢,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对农村信贷规模的变化在反应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间接说明了我国农村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

(四)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表明农村信贷规模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存在一种长期的均衡关系。但两者之间因果关系如何,这需要进一步开展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3为检验数据,滞后期分别为1和2。

据表3数据可知,在5%显著性水平下,农村信贷规模增加是引致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的重要原因,其影响时滞可以达到2个年度,即自1984年以来,我国农村信贷规模是非中性的。从相反的作用方向来看,在滞后1—2期时,农民人均收入增加作为农村信贷规模增加的原因不成立。

(五)回归模型

本文利用OLS方法对1984—2013年中国农村信贷投放与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关系进行回归分析,推出如下回归方程:

LnFI = 67.49LnRc + 187.67

其中:R2=0.949,F=921.399,DW值=0.4714,α和β的T 的检验值分别是10.643和30.355。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回归模型拟合系数R2=0.949, F检验值=921.399,表明回归模型方程能以近95%的程度解释农村信贷投入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依据检验数据可知:我国农村信贷规模与农民人均收入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但从进一步的实证分析来看,当前我国农村信贷资金的利用效率还不够高。因此,政府在鼓励农村信贷增长的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农户贷款政策,合理调节农村信贷结构。

于此相应,误差修正模型检验的短期均衡状态说明,我国农民人均收入与农村信贷规模之间存在的短期偏差只有8%的水平上能在当月得到消除,这个数值较小,暗示均衡恢复的速度比较慢,且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对农村信贷规模的变化在反应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似乎也间接说明我国农村信贷资金使用效率不够高。

另外,Granger检验表明,我国农民收入增加并未导致农户信贷需求增加。从逻辑上说,农民收入的增长意味着农民财富的增加,农民抵抗风险能力和投资性需求也随之增强,对农村信贷也应当有更高的需求。但实证结果却与此相悖,根源可能在于当前我国农村尚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村生产结构尚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加之农户人均资本存量较低,最终导致信贷需求没有随着农民收入增长而增长。

建议:一是政府应当继续加强对农村的信贷支持。农业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农业生产资金的积累与农户生产性投资,也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二是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优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仅正规金融机构应尽量满足农业发展的信贷需求,民间金融机构也应在农业发展中发挥其支撑作用。三是加大农村信贷宣传,鼓励农户利用信贷推动农业生产。当农户获得一定的信贷经验并体会到农村信贷产生的实际效益后,就会坚持继续信贷。因此,有必要加大农村信贷的宣传力度,使农民更多了解信贷信息,将农村信贷投放落到实处。四是鉴于农村经济的特殊性,金融机构应当建立自己的信贷标准,适度放松农村信贷条件。五是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经济结构逐渐改善,农村金融机构应更加注重信贷效率。

参考文献:

[1] 刘辉煌、吴伟.我国农户借贷状况及其收入效应研究[J],经济问题,2014(8)

[2] 张茜.农业信贷规模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2(1)

上一篇:核医学工作总结下一篇:羊年本命年祝福短信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