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及今年工作情况和“十二五”规划

2024-06-27

“十一五”及今年工作情况和“十二五”规划(通用7篇)

“十一五”及今年工作情况和“十二五”规划 篇1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科技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项目建设为总抓手,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紧紧围绕“科技兴农、科技兴工、科技强县”的战略目标,致力于打造“创业金溪、和谐金溪、魅力金溪”,为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十一五”科技工作回顾

2006-2010年,县科技局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抓好机关自身建设的同时,紧紧围绕科技兴农、科技兴工、科技强县,开展各项工作。5年中,组织申报国家级科技项目 10 项,列入3项,省级项目28项,列入10 项,共获得项目资金800余万元,组织实施科技成果鉴定21件,其中通过省级鉴定的 6 件,通过市级鉴定的15件,全县有6项科技成果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20余次,接待农民咨询4万人次,对农民散发科技资料8万份(册);采取多项措施对0.8万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全县下派16名科技特派员到基层或基地,创办经济实体5个,实施科技项目5项,举办培训班24次,培训2000人次,解决技术难题15个;组织实施科技合作项目10项,开发新

4、我局在全县第一次优化创业服务环境内设机构测评中排名靠前。

(二)强化项目建设,积极向上争取项目

2010年第一批国家科技型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支持项目中,我县两个企业榜上有名:江西恒通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的创新技术项目—回收利用丙烯酸2-乙基己酯废液工艺获科技部无偿资助90万元;江西鹏腾实业有限公司的创新技术项目—利用含铝含酸工业废弃物制备白色结晶氯化铝获科技部无偿资助70万元。另外,江西华宇香料化工有限公司—利用松节油生产高附加值二氢月桂烯醇系列香料被列入江西省高新技术重大项目;组织申报的国家科技富民强县项目“黄栀子优质高产规范化栽培示范及干果加工”,获得省级支持50万元;江西特邦动物药业有限公司—畜禽用纳米级复合维生素营养液开发项目被列入江西省星火计划项目;剑桥实业、金城花爆、光海农业、金铭丝绸、春雨油脂、新宏达米业、绿萃香料等10个点被省计算技术研究所确定为“农村综合信息平台建设与应用示范点”。

(三)以科技招商为突破口,抓好招商引资工作 我局制定了严格的奖惩措施,把今年县委、县政府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层层分解。经过努力,与秀谷、合市、双塘等乡镇共同引进由客商周长财先生投资兴建的江西依丽佳实业有限公司项目。

(四)知识产权、地震、民营企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录像,积极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以新农村建设为突破口,抓好挂点扶贫行政村及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左坊镇米家村是科技局新农村建设工作点,我局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一名副局长具体抓落实。加大帮扶力度,指导新农村建设。

(六)积极配合县人大开展全民创业调研工作 县科技局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在全民创业工作中,着力从四个方面抓好落实:一是大力营造全民创业氛围。二是积极扶持农民创业就业。三是建立综合科技服务示范村。四是助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三、十二五科技工作计划

(一)强化项目建设,增加科技投入

“十二五”期间要根据我县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在做好2010年以前立项的科技项目跟踪管理工作的基础上,按照省科技厅发布的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组织申报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发展前景的科技项目,同时,帮助部分前景较好,科技含量偏低的企业引进应用新技术,使其发展成为科技型企业,推进我县工业化进程。同时,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我县在足额安排科技三项经费并落实到位的基础上,按照《科技进步法》的规定,逐步提高科技经费投入的总体水平,确保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科技创新促进政策,积极引导、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

利产业化项目。四是强化专利行政执法,切实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根据省、市保护知识产权文件精神,协调公安、工商等部门组成专项行动小组进行联合执法检查1-2次,以知识产权人反映强烈,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案件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狠抓专利权等重点领域的保护。十二五期间,使全县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100项和80项。

(四)努力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1、开展业务研究,做好监视工作。一是积极开展地震科研活动。二是做到数据采集、资料上报及时、准确。

2、强化抗震设防服务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校安工作,为城市规划和工程建设提供科学的抗震设防依据,不断提高我县的震害防御能力。

3、努力做好地震应急和紧急救援工作。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江西省防震减灾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加强防震减灾工作。

(五)继续做好民营科技企业工作,促进民营科技企业进一步的发展

积极实施民营科技企业培育工程。一是在民营企业中培育科技企业;二是从民营科技企业中提升高新技术企业;三是引导骨干民营科技企业做大做强。

(六)大力开展科学技术普及,积极扶持农民创业就业 结合我局牵头主办的科技活动周、知识产权宣传日等活动,大力宣传国家、省、市、县关于全民创业的重要方针政

8围绕以上3个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开展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积极引进项目、技术和人才,转化应用先进科技成果,持续做大产业规模,大力提高现代农业与绿色食品产业产值,加速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

2.提升10个创新型企业

以市优秀科技型企业为基础,依照创新型企业的标准和条件,围绕3个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求,以重大科技项目、制造业信息化科技示范工程、企业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为抓手,通过3年努力,培育出10家市级创新型企业,力争1家以上进入国家级或省级创新型企业行列。

3.实施5项重大高新成果产业化项目

以3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型企业为主体,按照技术水平高、产出规模大、带动作用强、市场前景好、节能环保优的要求,2010至2012年,每年组织实施2~3个市重大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其中1个为省高新产业化重大项目),在资金上、政策上给予倾斜支持,加速其产业化进程,使之成为我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4.办好1个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

立足金溪香料香精产业规模在全国仅次于江苏昆山的优势,以金溪工业园区为依托,着力打造金溪香精香料科技城。通过3年努力,使之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在全省全国的地位不断提升,成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同时,在新能源、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领域,培育几个具有金溪优势和特色,能带动金溪经济发展的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5.组建2个技术创新与服务平台

在抓好现有重点实验室、科研机构、企业技术中心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的同时,创建一批技术创新与服务平台。创建1家金溪天然香料研究所,创建1家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为3个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服务。

6.培育4个创新团队

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创新型企业为依托,以科技项目为抓手,以优秀科技人才为主体,以学科建设和企业发展为目标,组建金溪蜜梨育种与栽培、黄栀子规范化栽培与干果加工、芳樟林育种与栽培及香精香料制品等4个具有金溪特色、素质优良的科技创新团队。

四、2011年工作打算

1、认真组织申报2011年科技计划项目。

2、积极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

3、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争取引进一个新项目,同时继续做好现有项目跟踪服务工作。

4、开展园区企业摸底,积极申报民营科技企业。

5、继续搞好新农村建设工作。

6、完成县委、县政府交办的其它工作。

“十一五”及今年工作情况和“十二五”规划 篇2

一、回眸“十一五”散装水泥工作成就

1、散装水泥供应量、散装率快速增长。

进入“十一五”以来, 市散办坚持“限制袋装, 鼓励散装”的散装水泥政策导向, 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己任,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开拓创新, 真抓实干, 实现了本市散装水泥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散装水泥供应量、率继续保持了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散装水泥供应量150.3万吨, 比“十五”期间累计散装水泥供应量57.85万吨增长1.6倍。2010年散装率达47.43%, 比“十五”末的散装率31.75%提高了15.7个百分点, 平均每年提高3.1个百分点。

2、预拌混凝土生产发展迅猛。

“十一五”期间, 本市预拌混凝土生产实现“零”的突破, 发展迅速。“十一五”末, 全市已建成投产的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有6家 (其中:市城区3家;县域3家) , 在建的有4家。有180型预拌混凝土生产线1条、150型预拌混凝土生产线2条、120型预拌混凝土生产线7条、混凝土搅拌车98台、混凝土泵车21台, 设计生产能力达360万立方米/年, 现实际生产能力200万立方米/年。预拌混凝土实际供应量逐年提高, 从2007年的4.3万立方米/年, 增加至2010年90.3万立方米/年。“十一五”期间累计推广应用预拌混凝土139.2万立方米。

3、散装水泥综合配套能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期间, 按照国家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 通过政府调控和市场运作, 全市先后关闭了6条机立窑生产线, 合计淘汰落后的水泥产能60万吨, 新建100万吨粉磨生产线2条, 在建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1条。结构调整在推动水泥企业向规模化发展的同时, 散装水泥设施也逐步由粗放型、简陋型向高起点、规模化发展, 综合配套能力显著增强。全市散装水泥综合配套能力由“十五”末的22万吨/年, 提高到120万吨/年。据统计, 全市可投入使用的散装水泥发放库18座, 专用汽车20辆, 散装罐78个, 实现了散装水泥装、卸、计量自动化。

4、节能减排社会综合效益显著。

“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散装水泥供应量150.3万吨, 相当于节约优质木材4.96万立方米, 节约标煤11 723吨, 电1082万千瓦小时, 烧碱3306吨, 棉纱601吨, 同时还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5 671吨, 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705吨, 减少粉尘排放6763吨, 节约水泥近10万吨, 创社会综合经济效益近亿元。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改善了劳动条件, 保护了劳动者的身心健康, 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突出贡献。

5、开展了市城区“禁现”工作。

继2008年5月《江西省促进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发展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颁布后, 2009年4月抚州市人民政府出台了《抚州市关于贯彻落实〈条例〉实施细则》。2009年7月1日以后, 市城区禁止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 从此, 抚州市的“禁现”工作全面展开, 为本市预拌混凝土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6、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管工作日益规范。

“十一五”期间, 市散办按照国家、省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有关规定, 强化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管工作, 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全市建立了以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征收为主、其他渠道征收为补充的专项资金征收体系。“十一五”期间, 全市累计征收散装水泥专项资金1494万元 (其中:市本级581.7万元;县级912.3万元) 。制定了“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指南”、“散装水泥专项资金返退指南”、“申请散装水泥专项资金补贴规定和办理程序”和专项资金使用申报、评估、审核等各项管理制度, 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管工作规范有序。

7、散装水泥政策法规和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2009年4月, 抚州市政府出台了《抚州市关于贯彻落实〈条例〉实施细则》 (以下简称《实施细则》) 。这是本市继《条例》出台后, 第一部与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相关的法律、法规, 为本市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法律支持, 是本市散装水泥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南城、广昌等县先后出台了贯彻落实《条例》实施意见。按照《条例》规定, 各县相继成立了散装水泥办公室, 其中:广昌县散装水泥办公室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乐安县散装水泥办公室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其他为工信委内设机构。配备有专 (兼) 职工作人员, 县级散装水泥队伍初步建立。散装水泥政策法规和管理体系的逐步完善, 对本市散装水泥向更高层次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8、宣传工作有所增强。

“十一五”期间, 市散办以宣传贯彻《条例》和《实施细则》为契机, 加强了对散装水泥政策的宣传力度。在工作中围绕发散行政法规、环境保护法规和相关政策、措施强化宣传攻势。利用报刊、电视、网络、标语等多种媒体营造浓厚氛围, 做到“集中宣传和经常宣传相结合, 社会宣传和行业宣传相结合”, 从思想上增强各级政府和企业领导的责任意识, 生产使用单位的法规意识, 提高其发散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举办了“抚州市关于贯彻落实《条例》实施细则正式施行暨禁止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新闻发布会和2009年抚州市发展散装水泥、禁止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宣传周暨“禁现”启动仪式, 在抚州电视台《今日关注》栏目制作了15分钟的发展散装水泥、禁止施工现场搅拌宣传片。为本市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展望“十二五”散装水泥发展

1、散装水泥供应量、率同步增长。

计划到“十二五”末全市散装水泥年供应量达到100万吨, 力争110万吨;散装率达到58%, 力争达到60%。

2、预拌混凝土稳步发展。

计划到“十二五”末全市预拌混凝土年供应量达到350万立方米;生产企业增加到14家以上, 总生产能力达到550万立方米/年。

3、预拌砂浆实现“零”的突破。

“十二五”期间建成1~2家预拌砂浆生产企业, 形成30万吨生产能力, 计划到“十二五”末全市预拌砂浆年供应量达5~10万吨。

4、市城区全面“禁现”, 加快县城区“禁现”步伐。

计划到“十二五”末, 市城区全面禁止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和使用袋装水泥, 并着手开展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工作。同时, 加快县城区“禁现”步伐, 计划到“十二五”末, 全市有6个县实现禁止县城区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 逐步推行乡镇禁止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工作。

5、加快“依法治散”和“科技兴散”的步伐。

“十二五”期间, 市散办将加大“依法治散”力度, 正确使用经济、法律等必要的行政手段, 积极促进散装水泥的发展。同时, 加快“科技兴散”的步伐, 着力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散装水泥新技术、新装备, 创造条件建立现代化的散装水泥物流系统, 发展大容量、高效率、低噪音、无污染的散装水泥发放、接收、中转、运输和使用系统, 实现散装水泥管理的计算机网络化, 不断提升散装水泥设施设备综合配套能力和技术水平。

6、加强机构建设, 建立高效、稳定的散装水泥工作队伍。

“十二五”期间, 市散办当务之急是要继续争取市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一定要在2011年解决单位机构编制性质, 将市散办转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同时, 建立健全县级散装水泥工作机构, 力争全市各县级散办有编办批文、有人员编制、有牌、有工作人员、有办公场所, 建立高效、稳定的散装水泥工作队伍。

7、加强结构调整, 优化企业发散能力。

“十二五”期间, 市散办将按照国家新的水泥产业政策, 在新一轮水泥产业结构调整中, 重点发展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和大型粉磨生产线, 坚决、彻底淘汰落后的水泥产能。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形成一批高起点、规模化的生产企业, 同时抓好散装设施设备建设, 提高发散综合能力和科技水平, 从根本上解决散装水泥发放能力弱、发散设施落后的状况, 以适应本市散装水泥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

8、强化专项资金的征管, 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能。

“十二五”期间, 市散办将根据国家和省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政策, 强化专项资金管理, 严格依法征收, 努力拓宽专项资金征收面, 严格把关、应收尽收, 消除征收盲点, 提高专项资金的征收率。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作好专项资金的收支计划, 根据散装水泥工作特点, 建立完善的专项资金使用申报、评估、审核等制度, 加强监督检查和监管力度, 确保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真正用在散装水泥事业上。充分发挥征收专项资金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 鼓励、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设施建设, 促进发展资金多元化。规范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建设项目投入, 不断提高全市散装水泥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9、加大宣传力度。

“十一五”及今年工作情况和“十二五”规划 篇3

“十一五”工作总结与“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一五”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

2007年7月启东市委、市政府为“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提高区域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筹备建立了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为宗旨的启东科技创业园。为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008年11月,启东科技创业园出资300万元注册成立了启东创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具体负责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公司实行管委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下设综合管理、招项引智、企业服务、建设与物业管理四个服务部门,为入孵企业提供政务、商务、信息、咨询、市场、培训、融资、人力资源、科技项目申报、物业管理等服务。

经过四年的发展,至“十一五”末,启东科技创业园拥有南区、北区、西区三处孵化场地,可支配场地面积总计38000多平方米,其中孵化企业使用场地为32000多平方米,公用设施4000多平方米,孵化场地占总场地的83%。在孵企业95家,毕业企业37家,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2700多个。孵化器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与医药、软件与服务外包、文化创意为主的孵化领域。2009年,创业科技服务公司被认定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2010年3月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试点单位;2010年12月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二、工作举措

(一)加强团队建设,建立高效优质管理服务队伍。园区开办之初,就成立了由市相关部门主要领导组成的领导班子,负责启东科技创业园建设、科技孵化器管理、相关政策制订和综合协调等工作。并逐步形成了由园区管委会为行政主管,创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从事业务管理与服务,创业导师进行专业辅导的管理服务体系。园区管委会下属的启东创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从机关有关职能部门选配了13名大专以上学历具有强烈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掌握一定经济管理知识和技术业务的同志,从事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服务与管理工作。2010年选聘了4名具有丰富创业创新管理经验的企业家和科技专家担任创业导师,配备了2名创业辅导员,8名创业联络员,建立了创业导师体系,展开了创业论坛、创业诊断、专题研讨、导师对接等活动。

(二)加强载体建设,改善科技企业入孵成长环境。“十一五”期间,创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不断加强和完善孵化器功能区的建设。2007年10月建立的孵化器西区孵化面积从开 始时的8000多平方米,到“十一五”末达到了13000多平方米,在孵企业21家,涉及的机电一体化、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2008年1月建立的孵化器南区孵化面积从开始时的6500平方米,到“十一五”末达到了9300多平方米,在孵企业20家,涉及的软件与服务外包、动漫设计、文化创意等技术领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2008年11月建立的孵化器北区到“十一五”末,拥有孵化场地16800多平方米,以精密仪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医药、新材料、软件开发和服务外包为主的54家在孵企业,已初现新兴产业雏形。

“十一五”期间,园区加强孵化区域载体建设,先后投入500多万元,升级改造孵化场地,完善、配套了商务中心、会议中心、培训中心、网络机房、员工活动室、员工餐厅、员工公寓等设施,满足了入孵企业研发、办公、生产和生活需求,为孵化企业“从容起步、快乐飞翔”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三)加强平台建设,提高企业创新创业服务水平。一是构建政务商务服务平台。免费为入孵企业提供工商、税务登记、银行开户、组织机构代码审批等政务服务。同时建好商务中心,满足入孵企业对办公、通信、传媒、接待等方面的需要,降低企业的商务成本。二是构建科技服务平台。建立了上海交大技术转移中心〃启东工作站、南京理工大学军 民两用技术〃启东服务中心,为入孵企业提供科技信息与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与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平台;建立了江苏省级科技服务中心,收集、整理和发布科技成果项目的转移、需求信息,指导企业制订技术创新工作目标和实施计划,协助企业做好自主知识产权申请,新产品、新成果技术鉴定,组织企业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三是构建项目申报服务平台。与各级科技部门衔接,及时帮助入孵企业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扶持资金,支持企业创新发展。仅2009年就为罗斯混合器、三信塑胶装备、致远生物技术、巨龙石化装备等8家入孵企业申报了9项国家和省级科技项目,获得各级财政资助资金近300万元。四是构建资金服务平台。设立300 万元的专项孵化基金,为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和项目提供必要的孵化资金扶持。慧通、首科、顺康、大森等9家企业获得了总额95万元的孵化资金的支持。同时,搭建孵化企业与金融机构的融资平台,组织各大银行开展“银企”对接活动。三信塑胶、捷捷微电子等一批优秀高科技企业先后获得金融机构6000多万元的授信支持,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融资服务。五是构建中介服务平台。与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南通金正会计师事务所、启东江城法律服务所等中介单位签订了常年的合作协议,在园区设立服务窗口,为入孵企业提供专利代理、财务审计、税务和法律咨询等服务。六是 构建人才资源交流平台。帮助入孵企业开展人才招聘、办理人事代理人数达110名,与市人才中心共建高层次人才数据库,与入孵企业人才需求互动对接,为入孵企业提供人才支撑。

(四)加大扶持力度,提升孵化企业创新发展能力。在国家和省出台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若干政策的基础上,启东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建立启东科技创业园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实施意见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突出了对创新型企业、创新型人才、科技创业园和科技孵化器建设的支持。启东科创园管委会也相继出台了《入孵企业管理办法》、《入孵企业考核办法》、《毕业企业管理办法》、《孵化基金管理办法》、《关于建立创业导师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突出了对在孵企业和毕业企业的培大扶强。

三、工作业绩

(一)培育了一批科技型企业。“十一五”期间,共入孵了科技型企业132家,毕业了37家。通过孵化培育三信塑胶装备、三上机电制造、巨龙石化装备等9个毕业企业被认定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混合器公司、国莱特、三信塑胶装 备、三上机电制造四家企业建立了南通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0年在孵的95家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1.03亿元,37家毕业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4.4亿元。其中南通三信塑胶装备科技有限公司,经过三年的孵化培育,目前已具备年产220台套的数控智能型高速多层共挤流延薄膜机组和500台电晕处理机的能力,形成5大类20多个系列产品,远销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成为该行业的领军者。

(二)转化了一批科技成果。“十一五”期间,在孵企业和毕业企业共开发和转化了120多个科技项目和科技成果。开发的科技项目列入国家、省、南通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的有37项。其中川江源科技公司的“三维服装内衣CAD软件”、三信塑胶装备公司的“3DT型曲面电晕处理机”、三上机电制造公司的“SLH—A施工升降机楼层无线呼叫器”等9个项目分别列入国家创新基金项目、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火炬计划项目,获得了国家级科技资金资助。三信塑胶装备公司的“织物生态染色用常压低温等离子体处理设备的研发与工业化应用”、混合器公司的“全自动在线胺液过滤装臵”、大森电子公司的“3D虚拟交互式PLC模拟工业生产现场远程操作系统”、慧通数码科技公司的“采用慧通语音识别系统前端处理的数码转接头”列入江苏省科技创新基金项目,获得了省级科技基金资助。科安公司研发的“矿用隔爆型监视器”、首科公司研发的“电池供电压力远传终端(RPU)”、日联光电公司 研发的“集成电路用高精度x射线检测设备”等11个产品被认定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机场专用多重节能空气处理机组”、“电能动态补偿装臵”、“矿用隔爆型监视系统”等36项科技成果,得到有效转化,形成了批量生产,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71家企业申请了138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21件。注册商标27件。

(三)集聚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大力实施人才引进计划。到“十一五”末,在孵和毕业企业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占63%,大学生创业企业达到了57家。引进16名博士生,35名硕士生,5名留学归国人员,2名省创新创业人才,施展了各自的才华,发挥了领军作用。留学归国人员赵风光博士研发的“语音识别前端处理器”被认定为国家技术创新基金项目,赵风光博士被认定为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硕士生聂官鸿、蒋剑锋研发的集管网(压力、流量、质量等物理数据采集)无线远程检测、管网控制校核和调度系统以及突发事件报警于一体的“电池供电无线实时监测终端”被认定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江苏省自主创新产品”,并以独有的技术优势与德国E+H、DPUR、英国ABB等8家外企,一起出席了广州亚运会场馆承建商邀请会议,参加了产品现场测试,独占鳌头,技术指标领先于国外发达国家同类产品,一举拿下了亚运场馆500套的订单。蒋剑锋也荣膺“江苏省青年科技创业明星”。

“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孵化器建设“十二五”发展纲要为统领,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加快推进、江苏沿江沿海开发深入实施、启东全面融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为契机,以创新驱动、优化环境、拓展功能、提升服务为目标,全面实施科技孵化器“跃升”和“孵鹰”计划,推动孵化器发展总体规模,加速建成一流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和科技研发机构,奋力跻身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第一方阵,为促进区域经济及高新技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创新型县市做出贡献。

二、规划原则

(一)坚持创新驱动,以人为本,建设“四高联动”型创新园区。注重源头创新,引导集成创新,推动研究开发、知识产权与标准化同步发展。以高新技术为引领,传统产业为依托,突出行业特色,加快转型升级。以人为本,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战略资源理念,充分发挥启东地处长三角各类人才集聚优势,更加重视识才、揽才、用才,以人才育产业,以人才促转型。加快实现向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创新发展,使科技创业园成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集聚、创新的高地,实现园区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高层次人才和高品质人居环境的“四高联动”。

(二)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建设可持续发展实验园区。充分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着眼未来发展趋势,突出产业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培育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带动全局的支柱产业。通过高新技术改造,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环保优先,确保环保优先理念贯穿于规划、建设、招商和管理全过程,推动人文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三态合一,走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新路,把园区建成可持续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实验区。

(三)坚持高点定位,融入上海,跻身国家级孵化器第一方阵。突出产业定位、空间布局、功能板块、基础配套,统筹编制园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综合考虑自然、经济、技术、社会等各方面因素,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呼应江苏沿江沿海开发战略实施,充分发挥启东融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优势,注重发展理念、发展规划、功能定位与上海的全面对接;注重政策举措、市场体系、产业发展与上海的深度衔接;注重体制、机制、管理、服务等与上海的互动交流,努力提升服务企业的水平和能力,创建一流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实现孵化器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三、发展目标

(一)到“十二五”末,孵化器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其中孵化企业使用面积8万平方米,公共设施面积1.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突破400家,毕业企业突破150家。培育10至15家重点企业,力争实现3到5家企业在国内中小板上市。专利授权数20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30件。营业总收入达50亿元。安排社会就业达 6000人,引进高层次以上人才300人;引进高层次柔性人才100人。

(二)在国家级科技孵化器的基础上,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构筑人才高地、突出招项引智,提升服务水平,全力打造江苏省级服务外包基地和总部基地。完善公共服务,为企业提供商务、融资、信息、咨询、市场、培训、技术开发与交流、国际合作等服务。重点引进软件开发、IT服务、呼叫中心、游戏动漫、创意设计等现代化服务外包企业;积极引进大型科研机构、大学科技园落户;加强引进金融机构后台处理中心,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大型金融机构财务结算中心,信用卡服务和客户呼叫中心等,逐步形成服务外包的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积极招引跨国公司、中央大型企业、上市公司、长三角地区大型民营企业来园设立综合型总部企业,和投资、研发、销售、物流、金融等职能型总部企业,力争把园区建成上海北翼总部经济的主要承载平台。

(三)根据孵化器现有布局和全市总体规划,重点拓展南区。到“十二五” 期末,投资6亿元建设基础设施,拓展10平方公里规模框架,逐步将南区建成集总部经济、科技孵化、服务外包、商业商务、居住休闲为一体的创新型经济园。其中着力打造5平方公里的科技企业加速器,不断满足成长型企业对发展空间、管理、服务、合作等各方面的需求,实现企业孵化与产业发展的无缝对接与良性互动。

四、工作重点

(一)加快基础建设,逐步实现整体规模。依托启东城市发展南进东拓的总体规划,“十二五”期间,园区总体发展思路是加速度开发建设南区,做大、做优、做强、做特南区,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北、西、南三区优化合一。一是完善园区路网建设。完成世纪大道、钱塘江路的大桥工程,完成牡丹江路、世纪大道等五条道路的西延工程;二是完成总面积10万平方米的新孵化基地与总部经济大楼建设;三是实现园区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全覆盖,重点打造头兴港河景观河工程,力争在“十二五”末建成集现代化、信息化、生态化、宜居化于一身的新型创业园区。

(二)创新运行机制,全力实现预期规划。以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滚动发展为原则,加快规划、开发、建设进度,创新经营、管理和运作机制。以项目经营权、商业用地开发权换取开发商对基础设施的先期投入,扩大土地商业收益,同时积极争取地方财政投入和优惠政策支持,确保到“十二五”期末,市政府对园区实行税收地方留成部分全额返还,减轻园区前期建设资金压力,确保收支平衡,保障预期规划的全面实施。

(三)界定功能定位,建立专业发展区域。充分利用现有孵化设施,强化孵化抚育能力,营造良好的成长发展环境,造就大批优质、健康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实施“预孵化”和“孵鹰”计划,将孵化活动前延至研发阶段,同时关注有望实现技术突破和做强产业的“种子”项目,促进技术创新活动的全方位开展。将入孵企业按行业或产业分类,给予专门区域安臵,建立专业孵化服务区,尤其对加速器入驻企业,更加注重行业、产业分类,注重产业集聚,形成专业化产业基地,确保到十二五期末,园区形成成熟的光机电一体、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软件、服务外包等产业板块。

(四)整合社会资源,扩展孵化服务功能。建设孵化器合作平台,共享技术、信息、市场等资源,扩展服务功能。积极开展与银行、投资公司、咨询机构及天使资本等合作,不断提升投融资服务水平,提供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市场渠道等增值服务,缩短孵化周期,提高孵化效率。加强与国内著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形成研发机构与高新企业间梯级孵化关系,建设新型产、学、研合作体系,形成创新成果转化的便捷通道,方便科技人员创业,提高自主创新成果转化率。

(五)完善规范管理,增强管理团队素质。创新对入孵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在“十一五”实践的基础上,借鉴先进地区的做法,完善园区日常管理办法,制定一套完整的入孵 企业评估、考核办法,毕业企业标准、加速区企业培育扶持办法等政策。加强和完善创业导师体系建设,激发创业导师体系活力,“十二五”期间,每年新增创新创业导师2名,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创业辅导。加强与兄弟孵化器的学习交流,全面增强孵化器团队素质,为实现“十二五”各项目标任务提供组织保证。

“十一五”及今年工作情况和“十二五”规划 篇4

根据《关于全州体育工作会议相关事宜的通知》(州体通[2011]5号)文件精神,现将我局“十一〃五”体育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计划汇报如下:

一、“十一·五”体育工作总结

“十一〃五”以来,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州文件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增强人民体质为根本任务,全面推动群众体育工作开展,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不断加快城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同步推动体育产业发展,整体工作呈现蒸蒸日上之势,现将“十一〃五”期间我县体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群众体育蓬勃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局结合我县少数民族人口众多,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历史悠久的特点,融合当今蓬勃兴起的体育项目,除每年在春节期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竞技性体育活动,丰富县城人民群众节日生活外,还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体育活动:

2006年,组织参与教师节篮球运动会裁判工作并取得圆满成功;2007年协助开展册亨县第一届“沃特杯”周末篮球赛工作;2008年,我局结合实际,克服体育设施简陋、场地狭小等困难,举办了“新年登高迎奥运”、“全民健身健步走”等活动,县城各届群众5000多人参与,为北京奥运会营造了和谐的氛围;2009年,开展 “三八”节妇女竞技性比赛活动,包括踩气球、五人绑腿走等;2010年,一是协助县妇联成功举行“三八”节活动,开展了“踩气球”“双人绑腿走”等趣味体育活动;二是联合县总工会开展册亨县“抗大旱、保民生、庆五

一、促和谐”第六届全县职工拔河锦标赛。

(二)竞技体育成绩喜人

“十一〃五”期间,我局围绕备战省、州各类运动会,紧抓竞技体育不放松,精心组织,积极参与,取得了喜人的成绩。1、2006年,一是组织册亨县参赛队参加元旦期间“迎奥运”展风采“移动通讯杯赛”黔西南州全面健身大赛,获拔河第二名,健康家庭五项第三名,体操第四名;二是带队参加黔西南州第一届“国土杯”篮球赛;三是为2006年第三届省残运会选拔优秀运动员,并在田径项目中,取得100米、200米、跳远金牌各一枚;四是组织老年队参与贵州省“全国四种健身”活动比赛,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2、2007年,组织县老年大学参加全州“纪念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秧歌、太极拳比赛。3、2008年,一是组织参加全州第一届煤炭杯篮球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二是组织代表队参加全州首届体育运动会,共有56人(次)分别获得一、二、三、四、五、六不同等次奖项,其中参加游泳和田径项目的运动员被选拔参加省民族运动会; 4、2009年,一是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组织开展册亨县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新农村杯篮球赛,这是册亨县首届农民运动会,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丰富了新农村农民的文化生活,并组队参加全州新农村杯篮球赛,获得全州第二名的好成绩;二是组队参加全州中国“彩票杯”游泳锦标赛和田径比赛,分别取得第一、二、三名的好成绩;三是组织开展了千人健步走 “全民健身日”活动。5、2010年,组织运动员参加全省少数民族运动会及残疾人运动会,在多个项目中分获一、二、三名的优异成绩,同时我县选送的《布依转场舞》、《布依棍术》、《高台舞狮》在2010年全省少数民族运动会分别获得银奖;

(三)城乡体育场地及设施建设日趋完善

一是由州老体协拨款建设的册亨县老年门球场已于2007年12月完工并投入使用,深受广大老年体育健身爱好者的欢迎;二是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008年至2010年,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下,我局争取到了国家发改委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共31个,其中有3个点属于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项目。中央、省全部投入补助建设资金84万元,县级人民政府投入建设资金共计32万元,工程全部投入与使用资金共计116万元。至2010年12月底,我县14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点已全部完工,配置设备也安装完成并投入使用,这为积极推动农村体育组织建设,构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农村体育活动,提高广大农民身体素质,努力缩小城乡居民健康差距,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2010年,我局根据州体育局分配的任务,在州体育局的指导下,全面开展第三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3月份,我局派人参与州局举办的培训班,熟练掌握监测器材的使用,为开展监测工作打下基础,至9月底,由于各部门的积极配合,我县出色完成州局在我县定点受测人员936人的样本量,册亨县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五)存在的问题

1、体育场馆场地严重缺乏,成为制约册亨县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目前,册亨县城区体育健身设施只有多年前建设的体育场,其余主要在学校内,学校大多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面向社会开放力度不够,而体育场面积小,设施老化,因此,不少居民选择在街道路边锻炼,严重制约了人民群众体育锻炼的激情和规模。

2、体育工作经费严重不足,成为制约册亨县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3、体育专业人才培训、工作人员知识更新力度慢,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二、“十二五”体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册亨县委县政府构建“山水册页、幸福亨通”和谐册亨的总体目标,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坚持群促进体育事业协调发展,开创全县体育工作的新局面。

(二)目标任务 1.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1)全民体育健身场馆。争取国家资金投入,在2015年建成“两场一馆一池”,建立健全全县全民健身体系,计划总投资3285万元。

(2)123个村农民体育场地建设工程。“十一〃五”期间,我县已完成31个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场地建设工程,计划五年内争取国家投入285万元,完成剩余92个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场地建设。

(3)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争取2-3年内完成两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场所建设。

(4)体育场维修及设备购置。我县体育场始建于80年代初,目前设施老化,面积小,拟于2011年争取上级补助资金,对现有场所进行维修及增加体育器材。

3、竞技体育

(1)组织参加全省少数民族运动会、伤残人运动会、农民运动会等大型赛事,争取较好成绩。

(2)坚持抓好业余训练,向国家输送体育后备人才。

4、群众体育活动

(1)结合我县旅游业的开发,计划在两年内开展登山等体育项目2个以上,让体育旅游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一项活动内容。

(2)发挥体育专业人才优势,对球类、棋牌类等有市场潜力的项目进行有偿培训。(3)结合我县少数民族人口众多,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历史悠久的特点,融合当今蓬勃兴起的体育项目,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竞技性群众体育活动。

(三)保障措施

1、争取各级政府对体育工作的重视支持,把体育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2、发挥好我县体育行政部门职能作用作用。

3、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内需的机遇,加快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步伐。

4、增加对体育事业的经费投入。

5、不断提高依法治体水平。

册亨县文化体育旅游和广播电影电视局

“十一五”及今年工作情况和“十二五”规划 篇5

业被河北省林业局认定为2010——2011年度河北省林果产业重点龙头企业。泽桑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认定为河北省林果产业重点专业合作组织,本次我市被命名的龙头企业数量是历年来最多的,也位居河北省各县(市)之首。

一、十一五工作的简要总结

1、积极推进果品产业发展。果树面积31.1万亩,2010年产量62万吨,产值9.2亿元,全市果品冷藏库470座,贮藏能力1.6亿公斤,年增值约3000余万元,规模大小各异的纸箱、格垫、网套、果袋等企业400余家,梨果经销组织1500余个,从事梨果经销人员6000余人,拥有东里庄、周头、马于等八个较大的果品交易市场。

2、大力实施梨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了市、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建有市、乡、村三级示范园220个,总面积2万余亩,梨果提质增效示范基地达到5万亩,一些先进适用、衔接市场的高新技术在基地得到推广应用,特别是“树开心、枝拉平、无公害、质先行”的管理模式已深入人心,在梨树上应用面积大、见效快、效果好,果品质量和效益普遍提高,果品管理方式正经历着由传统粗放型向现代集约质量型转变的深刻变化。

3、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我市龙头企业注册了“鲜鲜”、“裕龙”、“长城”等果品品牌,建立梨果生产基地10万亩,确立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长城经贸有限公司成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鲜鲜农产、加一食品等八家龙头企业成为河北省林果产业重点龙头企业,泽桑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认定为河北省林果产业重点专业合作组织。全市注册果园总面积达到31450亩,通过sgseurepgap认证面积达到7660亩。龙头企业带动全市果品每年出口约4.5万吨,主要出口东南亚、欧盟、美、加、澳、新等十几个国家或地区。

4、推进出口鲜梨安全标准化示范县建设。在全省率先编制了鲜梨出口安全示范县建设管理文件,明确了示范县建设的目标、方针和要求,对示范县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并通过采取政策扶持、技术服务等措施,大力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管理技术,建立了5万余亩的示范基地,林业局和出口企业均加强了对基地梨农用药、施肥的监督检查,严防使用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

5、—2010年在滹沱河沿岸七个村实施了滹沱河绿化工程,绿化滹沱河荒滩10500亩,植树577500株。由林业局统一调配树苗,与项目村、种植户签订管护协议书,明确责任、义务,制定奖惩办法,落实施工计划,项目资金统一管理。

6、—2010年实施了万树进村工程。突出抓好房前屋后庭院绿化、环村林带、农田林网建设,利用街边、宅边、村边、路边、水边、堤边、渠边、厂边、地边等区域,全面实施万树进村绿化工程。全市共植树316万株。

二、2010年工作总结

(一)精心组织,全力做好造林绿化工作

今年我市完成植树113.9656万株,其中滹沱河绿化1530亩、植树8.415万株,片林62.3007万株,交通干线和农田林网7.1013万株,村内30.8727万株,其它5.2759万株。

1、大力实施万树进村绿化工程。一是切实做好境内的国道、省道、县级路及乡村路的绿化工作,对晋深路、大赵线及其它拆迁路段在去年绿化的基础上进行了补栽。二是村庄和庭院绿化。突出抓好房前屋后庭院绿化、环村林带、农田林网建设,利用街边、宅边、村边、路边、水边、堤边、渠边、厂边、地边等区域,全面实施万树进村绿化工程。为示范带动万树进村工程实施,全市确定示范村27个,由我局统一供苗进行高标准绿化。

2、搞好义务植树。为扎实推进春季植树及万树进村绿化工程的实施,3月18日下午,在市委书记楚行宇、市长田嘉一的带领下,市四大班子全体成员及市委办、政府办、人大办、政协办等市直56个单位的部分干部职工共1500余人在东环路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植树14500余株。

3、保证造林质量。我局工作人员全部分片包村,做好规划设计、技术指导、质量验收等工作,包村人员在3月10日进村入点,迅速展开督导、服务工作,工程苗木由我局和财政局招标采购,保证了苗木质量。重点路段补栽、示范村绿化、滹沱河绿化等重点工程均按照施工要求先做好整地挖坑,由包村人员验收后由林业局统一供苗并做到栽植、浇水、扶正、踩实一条龙作业。同时,滹沱河防护林带建设工程涉及的村庄成立了树木管护组织,与有关农户签订树木栽植管护合同,按照谁栽谁有的原则,落实树权。

(二)提质增效,推进果品生产发展

我市果品生产以“提质增效和质量安全”为目标,大力实施提质增效和质量安全工程,果品产业稳步发展。今年实现果品产量62万吨,产值9.2亿元。

1、加强果品基地建设。为示范带动果品产业发展,我局今年建立梨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4000亩

。一些先进适用、衔接市场的高新技术得到应用,“树开心、枝拉平、无公害、质先行”的管理模式得到进一步推广。

2、搞好科技的宣传和推广。5月15日—21日,我局开展了以“普及林果实用技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主题活动的科技周活动。在马于、东里庄、总十庄等乡镇举办了林果技术、果品安全生产宣传咨询活动,共发放技术资料3000余份,咨询讲解1000余人次。今年上半年,我局举办培训会100余期,培训1.5万人次,举办电视讲座4期,开展较大规模的科技下乡3次,聘请科研单位、上级业务部门的专家来我市举办了6次专题讲座。

3、加强果品检测。在全市果品大村采集果园土样和果品,送农林科学院理化研究所、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石家庄林业局进行土壤成分和果品质量检测,做出综合评价,为我市申报绿色果品做准备。同时,我局果品检测室也积极做好果品的检测工作。

4、建成首个矮化密植梨园。我局与河北农大联合引进梨新品种红香酥、雪青矮化苗木5800余株,在马于镇西贾庄村建立矮化密植园35亩。该园种植采用了开沟种植、树下覆盖地膜、树木套塑料袋等先进技术,以“二年见果、三年丰产”为建设目标,并通过该示范园建设,引进梨矮化集约管理技术,更新栽培模式,探索梨高效、优质、省工、集约的发展路子,示范带动梨新品种的推广发展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

5、晋州鸭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通过专家审查。5月13日,田嘉一市长代表我市向国家评审组做了关于“晋州鸭梨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家审查会陈述报告”,评审组专家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对“晋州鸭梨”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名称、保护范围、产品质量特色及其与当地自然、人文因素的关联性等方面进行了认真审查和讨论。经评审组专家合议,一致通过了晋州鸭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家审查。

6、国家林业局经济林发展调研组来我市参观考察。7月21日,国家林业局经济林发展调研组和省林业局、石家庄林业局领导到晋州市长城经贸有限公司、周家庄采摘观光园参观考察,对晋州市的果品工作给予了肯定。

(三)多措并举,加强果品产业化建设。

我市现拥有长城经贸有限公司、鲜鲜农产有限公司、周家庄乡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加一食品有限公司等果品龙头企业,注册了“鲜鲜”、“裕龙”、“长城”等十几个果品品牌,生产基地达到10万亩,健全了美、加、澳、新等国家的销售网络。

1、组织申报林果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或重点合作组织。我局通过实地考察、审阅资料等形式,积极组织申报2010-2011年度省级林果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或重点合作组织,其中长城经贸、加一食品、鲜鲜农产等八家龙头企业被河北省林业局认定为2010——2011年度河北省林果产业重点龙头企业。泽桑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认定为河北省林果产业重点专业合作组织。本次我市被命名的龙头企业数量是历年来最多的,也位居河北省各县(市)之首。

2、协助重点龙头企业搞好果品基地建设,安排技术人员负责基地的技术培训,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在基地果园设立检疫检测观察点,由分包技术员负责并做好记录,确保无检疫病虫的发生。

3、协助龙头企业搞好出口果园注册。我市为促进果品产业健康发展,着力推动果品出口公司及基地建设,到目前,全市注册果园总面积达到31450亩,通过sgseurepgap认证面积达到7660亩。仅长城经贸有限公司出口注册果园23450亩,在河北省果品出口企业中居第一位,同时,该公司的6360亩果园通过了国际sgseurepgap认证。

4、石家庄产区出口鲜梨“对标行动”现场观摩会议于6月29日在我市长城经贸有限公司召开,河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领导和石家庄产区26家出口鲜梨企业领导等50余人参加,长城经贸有限公司介绍了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运行经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为晋州市、长城公司颁发了河北省出口鲜梨安全标准化示范县、河北省出口鲜梨安全标准化标杆企业牌匾。

(四)加强林木资源管理,做好林木虫害的防控工作

1、加强林木资源管理。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在晋州电视台连续播放了《晋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林木资源管理的通告》,教育群众认真遵守《森林法》,保护林木资源,树立法制观念,提高认识,既要爱护树木,又要积极制止、检举破坏林木的行为。二是加强森林资源采伐利用管理。严格实行凭证采伐制度,按采伐程序办事。切实搞好伐前规划、伐中监督和伐后验收,严格执行限额采伐制度,禁止非法占用林地。三是依法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今年,陆续查处了纪庄、东台、庄头等滥伐林木案件和其它林政案件8起,均按照《森林法》的有关规定进行了严肃处理。我市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2、做好全市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检疫工作。今年我市林果病虫害成灾率为零,无公害防治率为89.92%,测报准确率为85.5%,种苗产地检疫率为98.7%,均达到市局下达的指标。一是做好美国白蛾的防控工作。对全市范围内的所有树木进行普查,多处发现美国白蛾,并组织各乡镇及有关部门严格按照属地管理、政府主导、部门尽责的原则,进一步明确职责,落实防治责任制,切实搞好疫情普查和防治工作。二是做好杨舟扇蛾的防治。由于今夏气候干燥、持续高温,我市滹沱河防护林带杨扇舟蛾发生严重。我局在防治的各关键时期组织各方面力量采取人工、化学、生物等多种方法进行了全力除治,杨舟扇蛾得到了有效控制。

(五)积极跑办,做好项目引资工作

一是实施了《滹沱河防护林带建设项目》,争取石家庄市资金50万元,绿化滹沱河荒滩1530亩,植树8.415万株。二是实施万树进村绿化工程,引进资金56万元。三是向省林业局为长城经贸、鲜鲜农产、加一食品等五家公司申报8900万元的贴息贷款。四是制定了《绿色通道工程建设十年规划》和《城镇绿化十年规划》,分别投资2368.36万元、31500万元,计划争取上级资金1000万元、1500万元。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个别乡镇生态意识差,对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在今春的植树活动中进展缓慢。二是果农缺乏果品质量意识,技术规程落实不够严格,重产量轻质量。

三、2011年工作计划

1、基本思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原则,以增加林地面积、提升绿化水平、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典型示范、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方法,把我市建设成科学规划、总量适宜、布局合理、生物多样、景观优美的绿化系统,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安全效益为中心,以提高果品质量为重点,充分整合果品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生产无公害果品,形成规模优势,创出晋州果品名牌。

2、主要工作

(1)造林绿化,计划植树60余万株。一是绿色通道工程和城镇绿化工程建设。按照省市安排,分别以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道、河渠和晋州市城区为重点,统筹安排,分步实施,逐步建成高标准的绿色通道,实现高标准绿化。二是做好营里温泉度假区的绿化工作。三是城区范围内已由市政府征(租)用的所有闲散地块,进行绿化。

(2)果品生产。大力推进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健全和完善出口鲜梨疫情疫病预报防治体系,开展疫情疫病监测,及时发布疫情疫病预报,按照防治技术规范和准用农药名单施药。林果技术人员要划片分包示范基地,对梨果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服务,加强技术指导,把无公害标准化管理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建立提质增效示范基地4000亩,加强国家梨、葡萄产业技术体系综合实验站示范点建设,进一步发挥梨果协会作用,加快安全标准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3)果品安全。加强对基地梨农用药、施肥的监督检查,严防使用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搞好采收期果品质量的检验检测。加强出口企业建设,出口鲜梨加工企业要具备检验检疫出口卫生注册资格,建立对农业化学投入品使用、田间管理、采摘收获、加工整理、储藏运输等各环节的标准化体系和出口鲜梨产品可追溯体系。

(4)做好美国白蛾、杨扇舟蛾等林木病虫的防控工作,制定预案,积极除治。

(5)项目建设。一是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向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宣传我市的资源、区位优势,努力跑办和引进项目。二是做好《2011年果品产业项目》的申报工作。三是加大跑办力度,争取《2011年果品产业项目》、贴息贷款项目、绿色通道工程建设项目和城镇绿化项目尽早立项和开工建设。

四、十二五工作设想

1、实施城镇绿化工程。建设范围:晋州市城区。建设目标:到2020年底达到省级园林式县城标准,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建成区绿地率3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平方米以上。建设标准:各类绿地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乔、灌、花、草有机配置,形成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城乡一体的绿化体系。十二五期间建设任务和重点:围绕环城路和环城水系修建,搞好环城绿化带建设,本着绿化、美化、香化、彩化的原则,建设城区防护林带30公顷,城镇中心广场绿化35公顷,重要区域绿化面积8公顷,以种植本地树种为主。

2、实施绿色通道建设工程。建设重点:本市境内的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道、河渠全部建成高标准的绿色通道,实现高标准绿化。建设标准: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把绿色通道建成高标准的绿化示范工程,铁路、省道、河渠等重点工程,每侧达到5行树木标准,307国道南侧增加5行树木,使用胸径4厘米以上的杨树大苗,县级公路,每侧栽植2行,株行距为22米,使用胸径3厘米以上的杨树苗木。十二五期间植树绿化总里程100公里,植树50万株。林带宽度达到8-20米。

3、继续实施滹沱河防护林带建设。计划再完成3000亩的建设任务,株行距35米,植树16.5万株,以种植速生杨为主。

4、魏征故居公园绿化美化。按照魏征故居建设规划和实施进度,实现其高标准绿化美化。

5、把提高果品质量放在突出位置,把果品提质增效做实做细。一是以无公害、优质化为目标,加快果品无公害生产技术的普及推广,不断改进和转化优新技术,将实用技术组装配套,形成生产管理综合标准或操作技术规程,不断提高果品果品质量,实现高效益。二是不断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拓展梨果增收途径。充分发挥我市新建红香酥、雪青矮化密植梨园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大新品种引进力度,扩大种植面积,推广矮化集约管理技术,更新栽培模式,使果品生产走上高效、优质、省工、集约的发展路子。

“十一五”及今年工作情况和“十二五”规划 篇6

一、“十一五”发展成绩

“十一五”以来,永安镇(包括浏阳制造产业基地)以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科学跨越为主题,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各项工作开创新局面。

1、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GDP 30 亿元(预计,下同),比2005年8.3亿元增长21.7亿元,五年间平均年递增29.27%;财政总收入为35000万元,比2005年3269万元增加31731万元,年均递增3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61.6亿元,年均递增21.89%。

2、产业结构调强调优。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由“十五”末年的 2:6:2:调整为 10:58 :32。2010年工业总产值69亿元,比2005年增长670%。一是工业产业特色鲜明。以浏阳制造产业基地为龙头,工程机械、汽车零配件、金属及建筑材料、烟辅材料四大产业体系不断壮大,镇域内(含制造产业基地)规模企业达到73家,其中亿元企业上14家;家具制造等传统产业逐步转型提质,湖南林业(长沙)家具产业园得到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已获批长沙市市级创业基地,被列入浏阳市2010年重点工程项目,已明确家具产业园纳入制造产业基地建设范畴,组织参加了省家具博览会,目前正在开展项目调规等工作;浏阳河国际名酒城项目总投资27.5亿元,预计年创税5.5亿元。目前2、3号厂房主体工程建设全面完成;一期产区主要道路路基、地下管网全面完成;给排、配电、厂内道路等工程正在加快建设;灌装设备、包装设备部分进入施工现

1场,正在组织制作安装,今年春节前可望产酒。二是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以超级稻、现代烟草农业为主导的特色农业产业不断做大做强。通过抓好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袁隆平院士“种三产四”工程,以永安片为重点,形成了万亩超级稻示范片,五年来累计推广超级稻71500亩,温家宝总理亲临永安视察农业工作时对永安超级稻推广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十一五”期间,早、中、晚稻种植面积逐年提升,每年稳定在7万亩以上;以丰裕片为核心,烟叶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日益凸现,逐步形成了湖南省一流的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烤烟面积每年稳定在10000亩以上,五年来累计种植烤烟55324亩;水产养殖、油菜、蔬菜、花卉苗木、小水果、休闲农业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夯实。三是城镇建设品位大幅提升。经过五年的发展,城镇面积达8平方公里,基本形成了以集镇为中心的商贸区、以株陵安置小区、永安花园、永盛家园等为代表的生活区以及以制造产业基地为中心的工业区的城市布局。通过对永安大道进行改造升级,拉通纬二路,贯通纬1.5路、北辅路,实现了园区与集镇的完全对接,我镇道路网络基本形成“六横九纵”的交通格局(经一路,经2.5路、经三路、经3.5路、经四路、经五路、经六路、经七路、永安大道;纬一路、纬二路、纬三路、北辅路、光明南路、新河路),长浏高速、永盛大道、浏醴高速等高等级公路途经我镇,目前正在火热建设中。房地产业异军突起,目前镇域内有永安花园、永盛家园、华野新城等七个房地产项目,2010年又顺利引进恒大集团投资5个亿在芦塘村开发休闲别墅区,同时与华盛集团就狮子脑水库的整体开发达成了投资意

向。修建了高标准的农民休闲文化广场,规范了农贸市场管理,家润多超市、永安中心医院、城市给排水系统、垃圾压缩中转站、污水处理厂等大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城镇服务功能日臻完善,城镇化迈出坚实步伐。

3、农业基础设施大幅完善。五年来,共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修建村级主干道,重点改造修建了柳家坝大桥、杨麻公路、大安桥等亮点工程,全镇村级道路硬化率达到95%以上;共投入烟水烟路项目资金6700余万元,新修标准塘500口、标准渠50余公里、山塘清淤300余口、改造维修水利设施1500余处;投入7000多万元,对以大安村为核心的丰裕、督正、永和四村进行了土地综合治理,改造平整基本农田1.2万亩,整治河道3.6公里,拓宽路桥1.75公里,扩容、硬化、清淤山塘70多口,硬化土地平整区灌溉渠10000多米,排水渠3400米,建堤灌站3座,装机80千瓦,渡槽320米;投入资金6000余万元(不含烟水、山水开发)移动土石方50余万方,新增蓄水20万m3;投入经费6170余万元,完成农网改造76个台区,全镇供用电保障率达95%以上;投入扶助资金100余万元,发展农村沼气清洁能源800余户,全镇标准农田、水利、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日渐完善。

4、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五年来投入130多万元完善教学基础设施;中小学入学率、巩固率达100%;永安中学成为长沙市示范性中学;成功撤并三所小学,优化了教学资源;投资2800余万元建设永安医院,并升格为中心医院;13个村(社区)完善了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加大公共卫生管理力度,加强了甲型H1N1流感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活跃文化生活,文化事业呈现勃勃生机。五年来,共发放城乡低保补助资金800多万元;发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兑付补助金1785.46万元;发放各类救助救

济资金290.8万元。2010年农民可支配收入预计为12081元,比2005年4937元增加了7144元。

二、“十二五”总体发展思路及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以“兴工富民、城乡统筹、创新强镇”为主要战略举措,全力打好服务基地建设、对接工业新城建设、力推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改善民生民利“五个攻坚战”,努力把永安打造成为对接长株潭的桥头堡、工业新城建设的主战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先行区、高效科技特色农业基地、生态休闲宜居之乡。力争再用5年时间,永安镇(包括制造产业基地)发展成为GDP7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0亿元的现代新城。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永安镇(包括制造产业基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总量和速度指标:

——工业总产值()亿元,年均递增()%;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亿元,年均递增()%;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年均递增()%;

——GDP75亿元,年均递增长20%;

经济结构和效益指标:

——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

——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0%;

——财政收入20亿元年均递增20%;

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指标:

——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个,农村劳动力(包括区域外)转移就业年均()人以上;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2015年永安镇域(包括制造产业基地)总人口()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以上;

——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高等教育入学率达()%;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年均递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以上,年均递增()%; 资源和生态环境指标:

——城镇空气环境污染指数年均值保持在94以内;

——城镇污水处理率达()%;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区域内森林覆盖率达()%。

“十一五”及今年工作情况和“十二五”规划 篇7

2010年11月8日

2006年以来,竹峰街道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移民乡镇的实际,以构建“平安竹峰、和谐竹峰、文明竹峰”为目标,按照平稳发展的思路,强化基础,关注民生,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发展任务,经济社会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果,实现了从求稳到提速的转变。

一、扶持产业发展,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升

我们始终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立足城郊结合部的实际,出台优惠政策,扶持产业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一是积极探索支柱产业发展战略。科学分析自身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准确把握街道的功能定位,制定了“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生态文明新竹峰”的奋斗目标,着力把竹峰打造成“一流的原生态旅游度假区”和“优质的有机农产品供应地”,将现代农业、生态林业和青龙湾旅游作为三大支柱产业,大力实施千亩蔬菜、万亩毛竹和生态旅游工程。到2010年,已发展设施蔬菜400亩,高效毛竹9200亩,茄子、辣椒等主产蔬菜取得无公害食品认证;投入3000多万元,建造了青龙湾标志性建筑、平湖长堤、景区道路和公厕,青龙湾的旅游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二是不断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水平。狠抓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建立3000平方米以上养殖小区5个。大力实施粮食生产提升工程,建立了油菜高产示范区、水稻重大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示范展示区和水稻产业提升核心示范区。组建了向东畜禽等一批骨干专业合作社,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三是工业经济实现了零的突破。主动出击招商引资,引进了天

一、天合、天瑞、嘉隆、金六星等公司,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1000万元;积极融入南山工业园区,建设上阳工业拓展区300亩,为经济提速发展搭建了新的平台。五年来,街道财政收入从30万元提高到255万元,同比增长750%;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940元提高到8000元,同比增长103%;固定资产投资从612万元提高到3.5亿元,同比增长5619%。

二、统筹城乡发展,乡村建设面貌明显改观

我们始终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强化青龙湾生态环境保护。设立国家和省级公益林43033亩;提升和丰富新农村建设内涵,逐年增加投入,全面推进生态村建设,生态村覆盖率达100%;以周塘休闲文化广场为中心,将青龙湾入口、绿化护坡、村委会和周塘码头连成一线,在桥头铺村完成市级“美丽和谐乡村”示范点建设。二是深入推进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省道公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确定了18名长期保洁员,配备专门工具,对215省道过境段、县乡公路和周塘景区道路进行全天候保洁;积极配合市政府,征地200亩,兴建了市垃圾处理场;对215省道沿线的农家院落进行了风貌提升,完成绿化道路14公里,村庄绿化18平方公里,建造垃圾池15个,从二里冲到街道中心区安装路灯140盏,新农村示范点全部实现绿化、美化、净化和亮化。三是逐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十一五”期间共投入资金1254.6万元,修建饮水工程8处,修建水渠5.6公里、河堤3.2公里;全面完成

农村低压电网改造和完善项目;硬化村组道路25公里,修建机耕路52公里,全街道22个村民组实现了道路硬化和户户通,积极争创农村道路管理养护示范乡镇;改厕 个,建成沼气池 座。投资600万元完成了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实现土地流转450亩,林地流转6300亩。四是民主管理落到实处。大力推进“阳光村务工程”建设,完善和落实村干部“一诺双述双评”制度,深入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2008年实现村“两委”换届平稳过渡,农村各项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

三、着力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发展全面进步

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全力实施民生工程,着力使全街道居民充分享受经济发展成果。一是教育事业快速发展。2007年,对新组建的竹峰学校投入140多万元,新建了铁军科技楼,扩建了学校操场,绿化、美化了校园环境。二是文化体育工作取得突破。新建“农家书屋”3个,完成了桥头铺村健身休闲中心建设。三是医疗卫生健康发展。新建了竹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完成村卫生室建设,村级卫生体系逐步建立;深入推进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以上。四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投资2万多元,对计生服务所进行了规范化改造;长效节育率达到省定标准,生育人口政策符合率为98%,社会抚养费征收到位率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效控制在2.3‰以内,兑现奖励扶助资金44.39万元。五是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立。全面开展城乡居民低保提标扩面工作,累计发放救济救助资金233.7万元。在与南山、西津街道联合扩建敬老院的基础

上,投入120多万元新建了竹峰敬老院,进一步改善了五保老人的居住环境。升级改造了民政办公场所,设立了便民服务窗口。六是移民扶持深入落实。制定了移民后期扶持中长期发展规划,利用移民直补资金580多万元,改善了库区移民水、电、路、汽及通信条件;以政府和村委会担保方式向移民发放贴息贷款150多万元,支持移民发展生产。七是平安建设稳步推进。加强综治工作中心和司法所建设,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完善信访专干制度,加大综治维稳防控网络建设;积极主动化解矛盾纠纷,安置帮教率100%,社区矫正无漏管脱管现象;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重点抓好道路交通、食品卫生、水库和游客人身安全管理。

四、加强党的建设,政治保障能力不断强化

我们始终坚持把党的建设放在首位,按照“强队伍、促规范、创特色”的工作思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一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不断完善中心组学习制度,坚决执行分管领导负责制、行政问责制和重点工作督查制。建立党员领导干部联系重点党小组制度,并实行常态化。二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机关干部岗位责任、定期轮岗和竞聘上岗制度,加强对选派干部、选调生、选聘生和“三支一扶”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培育了一批有潜力的年轻干部。三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争先创优活动。启用了新政务中心,全面完成了村活动室建设和“难点村”治理任务。建立了党工委书记与建党对象谈心制度,严把党员入口关;提出了“提高标准、主动吸收”的原

则,发展新党员47名。探索建立党支部书记考核评价体系,加强村干部管理规范化建设,建立了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制度,选拔了6名村级后备干部。四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全面优化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深入开展民主考评基层站所长活动,完善了干部廉政谈话制度,机关效能建设得到增强。

“十一五”期间,竹峰街道取得的主要成就如下: 2006年:宁国市文明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2007年:安徽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先进集体,宁国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农村重度残疾人危房改造先进集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等奖;

2008年:宁国市抗雪防冻救灾先进集体、民政工作先进集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集体、目标管理三等奖、旅游经济发展三等奖;

2009年:宣城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先进集体、全市国省道沿线乡镇街道文明创建改造二等奖,宁国市文明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信访工作先进单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单位、民政工作先进单位、目标管理二等奖、招商引资三等奖。

2010年,我街道坚持发展目标不动摇,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己任,以“千万工程”为主抓手,以工业拓展区建设为突破口,建立重点项目领导小组推进制度,完善干部岗位目标制度,规范落实分管领导负责制,强化落实行政问责制,加强落实中心工作督查制,成立了千亩蔬菜工程、万亩毛竹

工程、生态旅游工程、交通建设和工业区建设等5个指挥部,采取倒排进度月公示的办法,扎实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年目标任务完成良好。

经济发展方面,截止10月底,已实现财政收入210万元,同比增幅5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达708万元;完成招商引资5200万元,引进天瑞耐热钢公司成功落户河沥园区。完成设施蔬菜种植165亩,露地蔬菜种植540亩,茄子等五种蔬菜取得无公害食品认证;毛竹造林4308亩,松材线虫病除治工作通过了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验收,居全市前列。由森林湖科技园投资的划海山庄改扩建工程,计划于年底完成。上阳工业拓展区建设已进入拆迁安置阶段。

项目建设方面,累计投资335万元,完成移民后期扶持项目3个,修建“组组通”路基7.5公里,目前已进入招投标阶段;改厕118个,建设沼气池50座;竹峰敬老院已投入使用,3个村级卫生室和瓦窑铺村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饮水工程全面竣工,桥头铺村“美丽和谐乡村”建设项目已通过市级评估验收。

社会事业方面,举办各类培训班5期425人次;办理最低生活保障193户316人,发放低保金48.1万元。深入开展“综治宣传月”和“禁毒教育”活动,送法进村进企业5次,“五五普法”通过市级验收。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8起,调处率100%,没有一起矛盾纠纷因排查调处不及时而引发群体性事件和越级上访事件。加强安全生产、道路交通、消防管理,未发生一起安全生产事故。竹峰学校“校安工程”

按时完工。流动人口统计成绩优异,村级软件齐全、规范,计划生育成绩居全市前列。3个村已成功申报宣城市生态村。发放涉农补贴268.42万元,合作医疗补偿 人次 万元。第六次人口普查正按照方案部署有序开展。

自身建设方面,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党组织和党员承诺书、点评登记表已全部公示,全面完成了“三民”主题实践活动的调研走访工作。开展了“践行廉政准则,优化政治生态”主题学习教育活动,组织党员领导干部登记报告了遵守“廉政准则”情况。“阳光村务工程”建设和民主考评基层站所长活动顺利推进。玉树地震发生后,街道各单位、个人捐款1.538万元。加大干部培养力度,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全面建设生态文明新竹峰的进程中,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街道经济总量不大,发展速度不快;第一产业发展迟缓,工业企业的发展层次不高,旅游产业发展有待加快进度,村级经济实力不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增多,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不断加大;部分干部干事创业劲头不足,职业素养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着重从主观方面进行了分析检查和深入剖析,认为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认识不够全面,思想解放和与时俱进做得不够到位,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不能适应形势,推动工作落实的作风不够深入扎实。今后,我们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十二五”期间是竹峰街道加快建设“一区一地”、实现发展转型的重要时期,也是建设生态文明、和谐宜居新竹峰的关键时期。2011年及“十二五”期间我街道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围绕“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生态文明新竹峰”总目标,坚持“主攻一产、壮大二产、提升三产”的产业发展战略,稳步推进林果蔬菜、苗木花卉、淡水养殖、休闲度假、商贸批发、节能建材等六大产业板块的发展,逐步实现农业生态化、工业集中化、旅游特色化、人居城镇化。

奋斗目标是:到2015年,实现财政收入10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5万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

围绕上述思路和目标,今后五年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建设“四区一线”农业产业带,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立足于促进农民增收,以“千万工程”为重点,以土地流转为手段,以标准化建设为要求,以市场效应为带动,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一是加快建设“四区一线”产业带。以代家塔蔬菜基地为中心,以水井坞、下马如、赛力为辐射面,建设千亩大棚蔬菜区,鼓励发展蔬菜加工贸易,加快建立宁国市西南郊蔬菜交易市场;以洪家塔苗圃基地为中心,以方坑坞为辐射面,建设千亩花卉苗木区;以青龙湖水产为中心,以桥头铺沿岸湖汊为辐射面,建设千亩水产养殖区;以瓦窑铺为中心,以桥头铺村为辐射面,建设千亩油茶果林区;在S215公路沿线打造一条绿色长廊,建好宁国的南大门。二是全面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加快忠诚果蔬、东兴渔业和林海木业等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步

伐,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逐步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鼓励支持各类企业开展农产品商标注册,努力创建2个市级以上名牌产品,全面提升我街道农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力培养农村经济人队伍,重点推广林果蔬菜及水产的储存和深加工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进一步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加强农田水利和林区道路建设,重点改善竹峰蔬菜产业园区和瓦窑铺油茶果林区配套设施,完成国土资源整理项目,有效引导土地流转。积极争取资金、设备,实现产业园区无公害生产设施的全覆盖。

二、服务青龙湾旅游开发规划,推动生态旅游发展 服从青龙湾旅游开发的大局,坚持规划定开发、开发出精品,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一是构建精品休闲度假区。结合街道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依托青龙湾独特的生态资源环境,有效整合境内旅游景点,将“划海山庄”、“天缘山庄”打造成精品休闲度假区,在周塘码头周边建设休闲垂钓区,在S215一线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二是超前谋划旅游招商项目。按照申报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坚持宁缺毋滥原则,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高起点地策划编制和推介一批富有浓郁地方特色、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精品旅游项目,作为项目储备,以吸引投资。三是探索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加强与各部门配合,制定生态补偿评价方法,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供科学依据。遵循“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修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依据生态环境保护标准,逐步建立责权利相一致规范有效的生

态补偿机制。积极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模式,支持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生态建设与环境污染整治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形成良性循环的机制。

三、建设工业集中区和商贸物流区,促进工业经济发展 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引擎,加强工业集中区建设,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优化产业项目,建设三大园区。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资源环保型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以上阳为中心,辐射下圩,建设节能建材产业园区和商贸物流区。积极引导现有企业加强技术改造,鼓励支持企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综合实力;指导林海木业合作社由粗放生产经营向集约精细加工提升,以上王为中心,建设竹木加工产业园区。二是优化生存空间,抓好项目落户。依托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采取与开发区合作办园的方式,抓新引进项目落户。盘活存量土地,完成300亩土地整理,提高土地利用率,积极争取土地供应,进一步拓展工业区。三是优化投资环境,提高服务水平。主动服务开发区建设,做好征地拆迁安置工作,加强治安和卫生环境的综合整治,营造宜居宜商的人文环境,增强街道竞争力。

四、紧密结合铁路和工业集中区建设,提升城镇化水平一是积极做好新村镇建设规划。充分利用铁路建设和工业区建设的机会,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美化的要求,打造新型集镇。规划新建政务活动区、居住安置区、商贸物流区和休闲文化区,拉大城镇框架。二是努力提升城镇风貌。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对街道社区风貌

和省道沿线村庄进行集中整治,按照“美丽和谐乡村”的建设标准,全面实现居住环境生态化、景观化。三是完善街道社区服务功能。完善公益设施建设,实施街道社区通自来水工程,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兴建2个休闲文化广场。

五、继续实施民生工程,促进社会事业发展

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路网建设,全面实现组组通水泥路。推进农村信息化发展,实现农村宽带网全覆盖。完成改厕800个,沼气池建设新增300户以上,建设饮水工程示范点6个。积极落实惠农强农的政策措施,使全街道居民充分享受发展成果,不断提高民众的幸福指数。二是推进教体文卫工作稳步发展。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发展学前教育、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强街道文化站、“农家书屋”和农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定期举办活泼向上、富有特色的文化体育活动,塑造文明健康的新风貌,逐步转变农民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生活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改善卫生服务中心和各村卫生室的医疗条件,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三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敬老院的服务水平,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继续实施移民后期扶持中长期规划,改善库区移民的居住环境,支持移民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生育人口政策符合率,有效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实施“五六”普法规划,推进平安竹峰建设。圆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任务。

六、加快推进办事处自身建设,提高机关服务效能

一是创新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推行重点工作领导小组推进制度,重大事项班长领头,人大跟踪问效。建立干部绩效考评体系,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干部管理的重要标尺,强化服务岗位管理,规范服务人员行为。二是加强阵地建设。全力服从铁路建设,提前做好政务中心建设规划,本着为民服务、方便群众、高效快捷的原则,完成办事处机关办公大楼建设。三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干部培养、选拔、任用机制,切实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和梯次配备。加强年轻干部多岗锻炼,增强后备干部力量。加大培养教育力度,提升街道和村干部的整体素质。

上一篇:2022年新婚祝福句子下一篇:观生命重于泰山专题片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