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食用菌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2024-06-15

发展食用菌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精选8篇)

发展食用菌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篇1

我是河北国宾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楚国彬。能参加农业部组织的食用菌产业研讨会,我感到非常荣幸,感谢领导给我提供了一个和大家交流学习的机会,根据领导要求和安排,我主要介绍一下我公司的基本情况和围绕食用菌产业化发展做的一些工作,不妥之处请指正。

一、公司基本情况

河北国宾食品有限公司是集科、工、贸为一体,产、加、销一条龙的民营企业,以生产、加工、销售食用菌为主,建有5个加工车间,6条生产线,年加工能力达4万吨,加工的产品主要有腌渍产品、罐头产品、速冻产品、冻干产品、调味品和烘干产品等六大系列,180多个规格品种,产品以“孟都”为注册商标,是河北省名牌产品,产品销往亚、欧、美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国内大中城市,在我公司的倡导下,组建了食用菌合作社、菌种厂和食用菌示范基地,直接服务于菇农,带动了当地及周边县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仅我县食用菌栽培户就达到19000多户,年产食用菌6万吨左右,年产值2.4亿元,户均增收6000多元,由于带动能力较强,连续被认定为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被全国食品工业协会评为全国食品工业优秀龙头企业,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产品加工流通中型企业,被评为河北省2006-2008百家重点科技示范企业和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等荣誉称号。

二、近几年做的几项工作

1.建立组织。我县食用菌生产形势是小规模、大群体,千家万户齐上阵,并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以千家万户农民从事食用菌生产经营为主。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用菌的价值认识越来越高,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一方面,公司订单大批增加,应接不暇,但低农残、低化残的高品质货源缺口很大,另一方面,菇农由于信息不灵通,不知道种什么、怎么种、怎么管,生产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价格不稳定,农民增收趋缓,根据存在的问题,在我公司的倡导下,组织成立了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架起了龙头企业与菇农之间的桥梁,把广大分散的种植户联系起来,按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和品种组织生产,民企形成利益共同体,抱团参与市场竞争,共同抵御来自市场运行中的各种利益侵害,增强了抗风险能力,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目前,合作社已发展18个分社,涉及15000个社员。

2.完善联结机制,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均沾”。

一是实行定单生产,确保龙头企业有稳定的货源供应,我公司通过合作社和菇农鉴定种植收购合同,明确规定生产品种、数量、质量标准、价格和交货期等,去年共与社员鉴定14000吨食用菌,平均每吨高出市场价800元,共让利1120万元。

二是对社员实行保护价收购,当遇到市场波动,产品滞销时,企业以生产成本上浮50%作为保护价,收购社员产品。

三是在资金上扶持,自去年以来,在全且推广双孢菇项、香菇等新品种,每建一栋双孢菇棚扶持资金1万元,建一个香菇棚扶持资金5000元,利用三年时间从收购款中逐年扣除,共投入资金100多万元,扶持140多户农民建起了食用菌大棚,常家庄赵彦儒去年新建双孢菇棚一栋,当年收入3万余元,今年又建了一栋,靠种蘑菇致了富,四是通过合作社帮助社员从南方收购运输稻草1500吨和部分竹杆等原材料,价值80多万元,解决了一家一户不易办到的事情。

3.严格管理,确保产品质量。根据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境蔬菜检验检疫管理办法》和出境蔬菜种植基地备案管理细则有关规定,对四芝兰、大疙瘩、安家庄、佃户营、韩家庄、常家庄、伍列霍、肖庄等15个食用菌基地进行了备案管理,为每个基地建立了竹杆编织架设的人工隔离带,并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质量、统一收购、统一价格”的“六统一”服务。每个基地配备一名植保员,对需求的物资统一采购、统一管理、统一调配和使用,从种植到采收各个环节都进行详细记录,对产品系挂统一内容格式的标识,出现质量问题可以溯源查因,杜绝了农残、化残超标现象,确保了原材料产品质量,公司产品也设有因质量问题退货和投诉事件发 生,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明显提高。

4.搞好技术服务,提高菇农素质。自去年以来,我以司从福建、山东、新河和本地聘请了9名技术人员,走村串户,常年工作在农村第一线,无偿为菇农提供技术服务,在全县举办技术培训班45期,参训人员达到5000多人次,提高了菇农的技术素质,使标准化生产得以顺利实施。食用菌基地的生产管理和产品质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生产更加规范化,产品质量明显提高,特别是农药残留得到了解很好的控制,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三、存在的的问题和建议

一是食用菌栽培单户规模小、分散,不利于管理,我县目前食用菌栽培户达到19000多户,90%以上的户是1-2个棚,以单家独户的庭院模式为主,造成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低,不利于基地备案管理,生产的产品质量不高,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开始施行,应加大宣传力度,引导菇农通过合作社的形式组织起来,共同参与市场竞争。食用菌种植较多的乡村,在规划时应规划食用菌种植区,集中连片种植,以便于基地备案,实行统一管理。

二是菌种市场混乱,管理力度不够,随着食用菌栽培技术的普及,种植面积越来越多,菌种厂遍地开花,技术力量不足,设备不齐,生产的菌种质量参差不齐,最终受害的是菇农,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督力度,实行证照管理,取缔不合条件的菌种厂,保护菇农的利益。

三是科研力量不足,科研经费缺乏。据了解,全省没有一家专门的菌种科研机构,现在的菌种厂以制种为主,均为企业自办或个体制种,技术、设备落后,科研投入不足,在新品种选育、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上缺乏系统性,出现菌种退化,受损失的是菇农。国家应建立专门机构,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研究开发、引进新品种,驯化各类野生菌种,提高栽培品种的产量和质量,增加菇农的经济效益。

四是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我国是食用菌生产大国,也是出口大国,龙头企业在提高食用菌市场竞争力方面起着主导作用,由于企业的发展涉及技术、人才、科研、资金等多方面的因素,做大的不少,做强的不多,出口产品均为初、中级产品,高端产品很少,应重点扶持一批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增强研发能力,研究开发新

产品,推广新技术,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实现食用菌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卫生安全质量体系,推进食用菌产业化发展,促进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提高该产业的整体效益,以调动农民发展食用菌的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

谢谢大家!

发展食用菌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篇2

中国是柞蚕的发源地, 一直保持着世界柞蚕业第一大国的地位, 占世界柞蚕茧产量的90%。我国柞蚕资源丰富, 分布辽阔。南起云贵高原, 北至黑龙江, 东起山东半岛, 西至甘肃河西走廊, 均有柞树分布, 现有天然柞林1300万公顷, 其中已开发建设成柞蚕场的有78.6万公顷。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柞蚕品种资源库, 占世界柞蚕种质资源的80%以上, 各具不同优良经济性状的柞蚕品种适应地域广泛, 辽、鲁、豫、吉、黑、内蒙古等许多省区都有放养柞蚕的历史。各柞蚕主产区拥有数十万农村劳动力资源, 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辽宁柞蚕业在国内柞蚕生产中一直占主导地位, 占全国柞蚕茧总产量的70%以上。近几年, 随着一批高技术含量新成果的涌现, 古老的柞蚕产业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同时, 通过柞蚕场资源保护性开发研究的深入, 使传统的柞蚕业已成为经济、生态效益显著的特色产业。

中国柞蚕业生产的实用技术水平, 在国际处于领先地位。最近又通过传统生产经验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紧密结合, 获得了一批国际领先水平,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科技成果, 比较全面地武装了中国的柞蚕产业, 显著降低了生产的风险性, 使之走上了稳定发展、集约化经营的道路。据最新的标准化测算分析, 中国柞蚕业第一大省辽宁省, “十五”期间的柞蚕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2.47%, 明显高于全省和全国农业的科技贡献率。

二、巨大的市场潜力

随着国际间纺织品贸易壁垒将迅速拆除, 柞蚕业在人才、技术、资源等领域具有的优势将进一步充分显现, 其他柞蚕生产国在人才、技术上要落后我国50年以上, 其柞蚕商品国际竞争力远不如我国, 中国柞蚕业商品的市场优势将充分显现。预测, 未来50年, 世界柞蚕业的格局难有重大改变。而中国每年约3000吨的柞丝纤维, 在世界纤维生产总量中不足0.02%, 按60亿世界人口平均, 每人不到0.7克。在世界范围早已兴起的天然纤维, 尤其是蚕丝纤维消费热, 将持续升温。柞蚕丝纤维将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未来的国际、国内纤维市场中独领风骚。据最近对国内、国际两个柞蚕丝绸消费市场的实际预测, 未来15年, 两个市场的预计消费量均呈直线增长趋势。此外, 柞蚕丝纤维和其他柞蚕生物产品均具有多层次加工、多层次增值的商品功能, 其供不应求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大。3年后, 柞蚕业行业年产值将达150~200亿元。

三、突出的经济效益

柞蚕业为我国山区数十万农户开辟了衣食之源。因为这项产业深加工增值的渠道广泛, 又可以解决20万城镇人口的就业。每年养蚕农户收入往往占家庭年收入的70%~80%。一般每把秋柞蚕生产成本约2000元, 包括“山底费”、蚕种、蚕药等, 而平均每把蚕茧产值可达1~2万元, 净收入10000元, 多则20000元。据调查, 柞蚕生产的投入产出比为1∶3.6, 而玉米、水稻分别为1∶1.3和1∶1.5。柞蚕生产的日产值为100元以上, 这样的劳动生产率、劳动净值率在诸多农村产品中是不多见的。正所谓“1把蚕, 10亩田”“种地带放蚕, 1年顶3年”。特别是在许多耕地少、交通文化落后的贫困地区, 柞蚕放养业一直是农民得温饱、奔小康的依赖性产业。目前辽宁农民每年放养柞蚕的直接收入为9亿多元, 综合利用收入70多亿元 (其中包括蚕场承包费、薪柴、春蚕种、鲜蛹、缫丝蛹、缫丝、娟丝及深加工利用等) , 出口创汇1亿多美元。同时, 放养一把柞蚕又可为城镇及流通领域提供1.5个就业岗位, 可使数十万农村剩余劳力及城镇下岗职工脱贫致富奔小康。

四、显著的生态与社会效益

1. 柞蚕场退化原因分析

科学养蚕对蚕场山体不会造成什么破坏, 相反完全能够形成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按照建国50多年来的统计显示, 我国蚕场退化速度是0.89%。据从全国科协会上了解的数据看, 蚕场退化与全国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退化的速度相比, 其退化速度还是缓慢的。蚕场退化的原因有多种, 主要是山区盲目发展畜牧业和不规范饲养管理, 特别是绒山羊和改良的肉食牛, 它们对柞树的啃食是造成柞蚕场退化的直接原因。在蚕场退化的0.89%幅度中, 这一项占0.40%左右;其次, 农村能源短缺, 农民打薪材, 首当其冲是次生柞 (其中包括柞树) , 这项占0.30%;再有, 盲目的、不科学的发展以林果代柞树, 开发矿山及公路建设等原因, 使蚕场平均年退化0.1%。依照现在的养蚕政策, 承包期限太短, 使蚕农有现得利的思想, 掠夺式的经营造成蚕场柞树毁坏, 这方面占0.09%。从中可以看出, 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养蚕而导致的树势退化速度不到0.01%。可见, 放养柞蚕并不是造成“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的“祸首”。

2. 柞蚕场生态平衡的自我补偿机制

柞树生长呈现暴发性生长的特点, 每年春季4月下旬至5月上旬, 仅用30天时间就完成全年90%的柞叶生长量。其生长特点与养蚕巧妙结合, 形成了天然合理性。柞蚕放养集中于辽宁, 秋蚕1~4龄期在8月1日至9月5日, 食叶量为13.4%~18.2%。5龄期在9月5日以后, 食叶量为81.8%~86.6%, 柞蚕摄食的柞叶都是叶龄在130天以上的柞叶。这样的柞叶, 一方面通过长期的光合作用, 基本满足了柞树生长和营养物质贮存的需要。通过柞蚕取食的柞叶85%以蚕粪的形式返回地面, 加速了营养循环, 供给柞树生长发育, 形成了完整的自我补偿机制。同时恰恰是柞蚕将废弃的叶蛋白转化为丝蛋白贡献给了人类。

3.巨大的经济效益促进了生态蚕场建设

柞蚕生产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极大地促进了生态蚕场建设, 使柞蚕业成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显著的产业。仅以辽宁省为例, 用于养蚕的蚕场近800万亩, 其中有200万亩是人工栽植的。为使柞蚕场达到永续利用, 蚕业生产者利用中刈树型养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增加蚕场植被, 提高蚕场的可更新性, 收到显著效果。目前全省利用中刈树型养成技术管理蚕场300万亩, 使蚕场实现了三层覆盖, 第一层为中刈拐枝伞型树冠, 第二层为密植的草本植物, 第三层为枯草落叶形成的腐殖质土层, 蚕场郁闭度在70%以上。岫岩满族自治县雅河乡利用柞树苗移栽和直播橡种补植蚕场25300亩, 治理沙化斑块600余处, 500余亩, 闸沟3000多延长米, 蚕场全部中刈化, 蚕场郁闭度达60%~80%, 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2%以上, 腐殖质在25%左右, 实现了柞树管理园林化。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乡蚕场全部达到中刈化, 共补植蚕场20000多亩, 蚕场基本无沙化现象, 植被覆盖率增加, 可更新性良好, 单产增加30%左右。近年来, 由于农村能源供求矛盾缓解, 部分山区野外禁牧, 加之蚕民对蚕场保护意识的加强。全省蚕场树势得到明显恢复, 沙化现象正在逐步得到遏制。

发展食用菌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篇3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促进 农民增收

1.敦化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基本情况

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和实践,敦化市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主导产业基本形成,主导产品已经确定,生产基地不断扩大,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中介组织不断发展,名特优新产品不断增加,产业类型多头并举。

1.1产业格局基本形成经过多年市场调整,全市初步形成了五大优势主导产业:以大豆为主的豆类产业,面积达到12万公顷,其中大豆110320公顷;以人参为主的中药材产业,面积达到11260公顷,其中人参1639公顷;以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栽培达到2.3亿袋,其中木耳2亿多袋;以烟叶为主的经济作物产业,面积达到17649公顷,其中,烟叶2420公顷;以黄牛为主的畜牧产業,黄牛存栏量达到21万头,出栏5.4万头。

1.2龙头企业实力逐步增强敦化市按照“以大型龙头企业为主,中小型龙头企业为辅,多元启动,群体发展”的思路,重点狠抓速冻食品、食用菌、参药、中药饮片、乳业及粮豆深加工等项目。

1.3基地规模不断扩大 依据敦化市自然、环境及资源特点,不断调整产业布局,把16个乡镇划分为“四区”,即山区中药材种植基地区、半山区牧业养殖基地区、河谷平原粮豆种植基地区和城市蔬菜基地区。通过建设产业基地,使分散产业逐步向区域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1.4专业市场建设稳步推进几年来,敦化市把培育和建设专业市场作为拉动农业产业发展的载体,相继建立了康惠蔬菜批发市场、长白山特产交易市场。随着市场功能和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商户入驻逐年增加,市场交易日益活跃。

1.5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创新 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农民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2. 敦化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做法

2.1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着力发展特色农业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敦化市在认真理清调整思路的前提下,因地制宜,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在优质化上做文章。在种植业上以优质大豆、药材、特色原料作物(如蓝莓、五味子)为突破口,大力推进高产高效产品种植规模;在养殖业上,黄牛、生猪、特种经济动物繁育、禽产品饲养等已经由简单的提供初级畜产品向精深加工转变,随着“美丽健乳业”、“众达禽业”等屠宰加工企业的逐步发展,畜牧产品附加值逐步增加,农民效益也将大幅度提高。

2.2明确主导产业,加大基地建设,促进上规模上水平 根据敦化市的资源优势和区位条件,确立了一大基础产业和五大主导产业。一大基础产业即优质大豆,四大主导产业指食用菌、蔬菜、中草药材、畜禽业。围绕基础产业和主导产业,重点开发和发展与之相适应的主导产品和生产基地。

2.3加强品牌建设,依靠品牌优势闯市场敦化市各地在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实践中,注重农产品品牌的开发,突出发展“绿色无公害产品”。一些龙头企业正在逐步壮大,龙头带动作用也不断增强。

2.4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增强,“订单农业”发展迅速随着各类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和广大经纪人队伍日益活跃,农民也将农业生产和企业加工需求紧密结合,促使 “订单农业” 迅速发展。通过订单农业,不但减少了农民生产的盲目性,也促进了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2.5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培育农副产品市场敦化市立足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开拓和建设农副产品市场,并积极创造条件培育生产要素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6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提供从良种、良法、信息到加工、包装、运贮、营销等一整套系列化的新技术服务。积极组织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结合我省粮食增产百亿斤工程目标,敦化市向上级争取实施高产创建项目,有效地提高粮食产量;积极组织对农民的培训教育。通过阳光工程、农村职业学校、乡镇农技科教培训等阵地,加强了对农民实用技术的培训和系统教育,并定期举办科技乡镇长、基层农技人员培训班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培训,提高他们掌握适用新技术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力;加快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在全市16个乡镇和299个村都建立了信息服务点;积极组织龙头企业参加长春、北京等地的农博会和农副产品展示展销活动。通过参展,2009年全市共签订意向性农副产品贸易合同24项,金额超过2300万元。

3. 敦化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农业产业化的实施,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活力,有效地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带动了主导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总体实力的增强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但总的来看,敦化市农业产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体水平不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3.1产业发展面临严峻形势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农产品企业受影响较大。个别特色产业如菊花产业,因价格上涨,而国际色素市场价格不变,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企业无法提高收购价格,比较效益下降,造成播种面积急剧减少,企业生产面临原料短缺的困难。

3.2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力不强 敦化市现有的47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大、效益好的都是制药企业,而这些企业使用的原料大部分从外地购进,利用本地原料生产的比重小,与敦化市用药企业规模形成强烈反差,企业与农户的关联度弱。而其它的龙头企业普遍规模不大,带动能力不强,产品知名度相对较小,市场不稳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不强。

3.3基地建设标准化程度不高产业化基地规范化建设是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环节,但从敦化市产业化基地建设现状来看,没有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主要表现在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没有全面普及和推广,有些农产品不按标准生产,质次价廉,难以进入市场。高残留的农药还没有得到完全禁止,各乡镇之间产业化基地建设还不平衡,部分乡镇尚没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化基地,规模效益不明显。

3.4各类协会作用发挥不明显全市现有各类涉农行业协会507个,多数是农民自发组建,受文化程度、专业知识、信息获取手段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协会作用只能局限在生产环节中的互相交流和互助上,在市场开发、平抑价格、销售网络等功能上还处于低水平运行。其次是协会发展的区域窄,现有协会中多数是在本乡镇甚至是本村范围内发展起来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户与企业、龙头公司与中介组织之间关系松散,诚信度低,没有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信息服务体系。

4. 敦化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4.1因地制宜,确立主导产业根据市场需求、资源状况和敦化市优势,突出抓好一大基础产业和五大主导产业。一大基础产业即粮食生产。以品种优质化为目标,争取在未来几年,提高优质良田面积,使粮食产量稳定在40万吨以上,力争达到人均吨粮目标,即粮食产量达到48万吨。五大主导产业即优质大豆、中药材、食用菌、经济作物、畜禽业。将在产业原有基础上,做大做强产业规模,实现农民效益增加。

4.2下大力气抓好基地建设围绕主导产业,在现有生产规模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连片生产,实行“一村一品”,数村一片,发挥规模效应。

4.3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要把上级相关发展龙头企业政策宣传发放到每个龙头企业,多为企业争取项目和资金扶持。

4.3.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以中央和省、州農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积极探索,树立市场经济产业协作、开放经营的观念,实现部门协作,促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4.3.2 突出抓好龙头企业,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抓好龙头企业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结合长吉图发展规划,集中力量发展商贸流通、加工服务等多种类型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应与市场紧密相连,应与农民利益息息相关,做到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民,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采取“改、招、盘、聚、创”等办法,建设好龙头企业。“改”,就是通过技改,把现有初具规模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做到科技含量高、起点高、避免低水平重复;“招”,就是通过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的办法,吸引市外资金、人才、技术,兴办各类独资、合资龙头企业;“盘”,就是把一些经营状况不良的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中的有效资产,通过重组,盘活存量,将其投入到产业化经营中去;“聚”,就是采取鼓励措施,吸纳民间投资,创办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私营等多种所有制的龙头企业;“创”,就是由政府各个部门筹资、领办、创办龙头企业。

4.3.3 发展社会化服务,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提供保障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在发展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协调、推动作用,提供组织服务。协调理顺产业化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培育一体化经营的体制和机制;努力构筑市场体系。规划引导市场建设,扶持发展购销队伍,努力建设开放式、全方位、大跨度的购销信息网络,建立市场法制秩序,规范市场行为;积极发展各类中介组织。突出抓好专业协会和经纪人队伍建设,鼓励“官引民办”、“官扶民办”;搞好科技服务。稳定农技队伍,加强农村服务组织建设,完善科技推广网络,强化对农民实用技术的培训;建设好农业科技示范园,把示范园建成品种开发、新技术推广的基地;围绕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加强农田水利、道路、电力、通讯信息入乡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发展珍贵树种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篇4

在福绵区开展“千万珍贵树种送农家”活动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主任莫汉成(2012年2月3日)

同志们:

大家新年好!兔乐丰仓辞旧岁,龙腾盛世贺新春。值此龙年新春佳节,我代表区工委、管委向各位拜个晚年,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合家幸福,万事胜意!

根据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林业厅的统一部署,区工委、管委决定,今天在这里举行2012年福绵区“千万珍贵树种送农家”活动启动仪式。这次活动目的是鼓励和引导广大农民充分利用村旁、路旁、宅旁、水旁等闲置地来种植珍贵树种,既可以绿化家园、美化环境,又培育“庭院经济”、“绿色银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统筹城乡发展。

一、发展珍贵树种种植,促进农增收致富

大家都知道,珍贵树种是全球性稀缺资源,适宜栽种区域有限,珍贵树种木材贵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极佳。发展珍贵树种可以用较少的土地资源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广大农民朋友充分利用“四旁”地种植珍贵树种,投入少,收益大。以今天赠送给大家的黄花梨为例,一是短期种植,用组培苗栽培,种植3-5年后出售大苗,每株售价500-1000元左右,产值十分可观;二是采用长期种植,30年左右成材,按目前黄花梨木材价格2500元/公斤计算,一株直径40厘米黄花梨价值高达10万元以上,将给子孙留下巨额财产;三是如将黄花梨加工剩余小木材用做中药,价格在每公斤900元,黄花梨全树都是宝。同时,由于珍贵树种生长周期长,生态功能强,大力发展珍贵树种不仅能改善我区林种树种结构,提 1

高森林生态功能,缓解珍贵木材供需矛盾,满足社会对高档木材的需要,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而且能绿化美化人居环境,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增加农民财富储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采取有效措施,推进珍贵树种发展

为推进我区珍贵树种发展,我们要抓好以下工作:一是抓科学规划。以国有林场、旅游景区等为发展重点,选用优良种子,培育优质种苗,建设珍贵树种基地,同时与低产林改造有机结合起来,科学搭配珍贵树种。二是抓种植指导。林业部门和各镇要落实镇干部、林业技术人员加强对珍贵树种种植和管护技术的培训和指导,确保做到树种入户、技术到人,使广大种植户了解和掌握有关树种的种植和管护技术,确保珍贵树种种植后能成活、快长、成材、增收。三是抓示范带动。以“绿满八桂” 建设工程村屯绿化为重点,在村屯的“四旁”,即村旁、路旁、屋旁、水旁进行珍贵树种种植示范,推动珍贵树种的科学种植和广泛种植。四是抓政策扶持。鼓励投资发展珍贵树种,落实“谁种谁有、合种共有”的政策,探索建立符合珍贵树种发展的有效机制。五是抓组织实施。各镇和各有关部门要把发展珍贵树种列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统筹城乡发展林业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创先争优、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之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农村基层党组织、村干部和农村党员,要积极做好广泛的宣传发动工作,营造发展珍贵树种的浓厚氛围,引导广大群众大力发展、科学种植珍贵树种,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

同志们,加快珍贵树种发展,培育珍贵树种产业,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是群众增收致富的好途径,希望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发扬创先争优精神,全力推动珍贵树种发展,为群众增收致富、创建林业强区奠定基础、作出贡献。

发展食用菌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篇5

南华县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着力破解野生菌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紧紧抓住被第五届世界菌根食用菌大会授予“野生菌王国”的机遇,培强做大野生菌产业,使野生菌产业真正成为特色产业、富民产业、兴工产业、扩城产业、活商产业。

——农民增收新亮点。近年来,南华县坚持“封山育林”与“封山育菌”相结合,积极采取承包管护、封山育菌等措施,切实抓好野生菌资源的管护。同时,林改的全面推进和完善,使林权明晰到户,让群众在护林兴林、保护生态中得到实惠,从而也使得野生菌资源的管护有了制度保障。目前,南华县已有126个村委会、1485个村民小组、53136户农户完成了确权发证,确权到户率达98.9%。封山育菌林地接近100万亩,其中今年新增20万亩,野生食用菌产量达到了9000吨,产值突破2.5亿元,比林改前产量增加了3000吨,产值增加了1亿元。据统计,南华野生食用菌主产区16.32万群众人均野生菌收入达1050元,野生菌不仅成为南华的重点产业,还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此外,野生菌产业的蓬勃发展,还带动了餐饮、运输等服务业和野生菌加工业的发展,目前,全县从事野生食用菌餐饮企业户数达60多户。17户野生食用菌加工企业实现加工产值2.54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4162个。

——乡村旅游大卖点。将旅游和美食结合起来,着力打造“吃生态”、“吃健康”、“吃文化”的南华品牌,把美食文化、民族文化和生态文化体现在餐桌经济之中,以餐桌经济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把民族文化建设、休闲旅游业建设与生态美食有机结合,创造了以农家菜、野生食用菌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业,2008年“南华咪依噜风情谷”被国家授予AAA级旅游景区,形成独具特色的菌园乡风文明示范带,2008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3.51万人,旅游总收入达1.4亿元,目前,南华将着力建设“乡村旅游示范区”,争创全国乡村旅游特色县。

——引资扩城兴奋点。紧紧抓住楚雄建设滇中特色大城市的机遇,立足于将南华县城建成未来楚雄大城市西市区的目标定位,在彰显城市特色上狠下功夫,不断增加后续项目支撑,形成东北片区、工业园区、野生菌王国规划区建设“三极带动”,老城区县电影院改造 “单点引爆”,县城320线改线及客运站、中医院等项目建设“多头推进”的格局,以野生菌为载体,通过招商引资,推进城市建设步伐,总投资8200万元的320国道改道建设项目一期完成投资800多万元,三期建设计划于2012年底竣工投入使用;投资3.2亿元的一期占地5538亩的野生菌王国建设已完成投资2000多万元。

村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典型材料 篇6

典型材料

XXX乡XXX村辖4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370户,人

口1830人,耕地2100亩,村两委成员10 名,党小组9个,党员38人,村民代表32人。近年来,XXX村针对人多地少的突出矛盾,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和农民增收的新路子,把发展蔬菜种植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不断扩大种植规模,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一、主要做法

1、思想上高度重视。该村坚持把发展蔬菜、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作为党支部的强村富民的目标来抓,充分利用广播、公告、明白纸等方式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让群众深刻领会到发展蔬菜是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绝经,调动群众认可、支持、参与蔬菜种植的积极性。

2、工作上大胆探索。在发展蔬菜过程中,该村坚持高标准、高规划,同时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不搞一刀切,不搞行政强迫,不脱离农村发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严格运用“4+2”工作法,科学解决规划、占地、发展方式等重要问题,每个环节经党员、村民代表充分讨论、逐人签字,使蔬菜发展在党支部引导、群众自愿的格局中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路子。

13、规划上着眼长远。在蔬菜发展中与坚持与村总体规划有机结合、配套跟进,按照“规划思维超前,集约节约用地”的原则,推进 “三个一体化”:即发展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使规划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实践的检验、群众的检验。投资资金50万元,修建道路3公里,改善了生产基础条件;投资60万元,新打机井40眼,疏浚路沟2000米;投资50万元用上了地埋线,形成了田成方、沟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良好格局,为蔬菜基地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发展上服务支撑。在发展蔬菜中为保证发展蔬菜旺盛生命力,该村依托现有的蔬菜种植优势,成立了蔬菜种植领导小组,由村党支部书记亲自挂帅,为蔬菜种植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成立原阳县黄河蔬菜种植合作社,负责组织蔬菜种植的实施,协调和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投资80万元,建成了占地80000平方米的富民蔬菜批发市场,实现了生产、服务、销售一条龙。同时由蔬菜种植合作社牵头,与XXX毛庄蔬菜批发市场签订了收购协议,实行最低保护价,确保了种殖户的后顾之忧。及时提供蔬菜的品种、肥料、农药信息,通报蔬菜产品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帮助群众规

避市场风险。提供全程疫病监测服务,邀请省、市、县蔬菜专家对种殖户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为种殖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5、政策上予以支持。在发展蔬菜中该村用足用好上级有关部门出台的多项支农惠农政策。对发展蔬菜种植户,优先解决用地,租金为现行市场最低标准。同时明确规定,凡来该村投资从事蔬菜种殖的农户,除享受规定的优惠政策外,为菜农提供5000元的启动、3000元的发展资金,并可在贷款、生产经营、生活居住、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从资金、项目、技术、信息、物资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为群众发展蔬菜创造基础条件。

二、取的成效

1、探索了党建工作新模式。通过加强党支部对蔬菜种植的领导,有效破解了资金、土地等资源统筹难题,架起了党支部联系和服务群众致富的新桥梁,把党支部活动渗透到蔬菜发展的各个环节,扩大了党建工作的覆盖面,有效地解决了农户在产供销环节政府“包”不了、村组“统”不了、农民“办”不了的矛盾。在蔬菜种植中,群众有了困难,党支部出面帮助克服,党员出面协调解决,打造了“党建服务蔬菜发展、蔬菜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良好局面。

二是搭建了创先争优的平台。通过组织引导党员带头种植

蔬菜、出售优质无公害产品、维护产品品牌声誉,做到新技术党员带头学、新品种党员带头试、新设施党员带头用,营造了党员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在全村结对帮扶活动中,党员为群众提供致富信息200多条,传授技术10多项,解决各种疑难问题100多个。

三是开辟了党建促发展的新路子。该村通过党支部协调资金500万元,建成蔬菜大棚30多座,蔬菜种植面积1200亩,辐射周边村及邻乡3000农户农民从事蔬菜种植,面积达到

8000亩、大棚温室500座,而且带动了蔬菜运输、流通等相关产业发展,拓宽了增收领域,使农民从中得到了实惠。成为XXX的重要无公害蔬菜基地之一。该村先后被评为“新乡市先进党支部”、“原阳县五好村党支部”、“原阳县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先进村”。

发展农业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篇7

1 全县农业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武宁县总人口39.15万, 其中农业人口30.8万。国土面积3 506.6km2, 耕地面积42万亩, 在全市乃至全省来说都不能说是农业大县, 但武宁农业产业的发展却不拘一格, 独辟蹊径, 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常规农业发展日益稳固

2012年, 粮食总产量实现了七连增, 单产逐年提高, 农业总产值达20.216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 000元。其中:粮食播种面积已达43.56万亩, 总产量15.05万t;棉花总面积1.725万亩, 总产2 383t;油菜种植面积12.14万亩, 油菜籽总产1.14万t, 生猪出栏22.64万头。

1.2 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

目前, 全县粮经比例已调整到了60.9∶39.1, 名特优农产品和优良畜禽品种所占比例上升到90%, 优质水稻种植面积达到98%, 油菜杂交化、“双低化”上升到100%。全县已建成蔬菜、茶叶、吊瓜、蚕桑等农产品基地35个;共发展吊瓜6万亩, 果业6万亩, 中药材3万亩, 蚕桑0.63万亩, 茶园0.909万亩, 商品蔬菜种植3.9万亩, 其中蔬菜基地2 976亩。

1.3 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断加强

全县已发展生猪养殖加工、中药材加工和蔬菜加工等加工型农业企业22家, 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4家, 江西省新光山水开发有限公司已成功申报为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另外, 全县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到212家, 家庭农场7家, 其中部级示范社1家, 省级示范社13家, 涵盖了粮食、果业、农机、蔬菜、生猪、家禽、蜂蜜等产业领域, 形成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这些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引领, 企业与农户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实现了企业与农户的互利双赢局面。

1.4 农业特色支柱产业不断壮大

全县围绕自身独特的山水生态资源优势, 全力打造“山水”牌, 积极引导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精心培育了新光农业生态园、阳光照耀29度假村、九岭桃源谷、鲁溪洞、九岭山休闲中心等一批休闲农业景区, 其中新光农业生态园等被评为全国、全省休闲农业示范点。目前, 全县仅农家乐就有162家, 休闲农庄9处, 休闲农业园区5个;经营面积达38 669亩, 资产总额达41 290万元;从业人数7 280人, 其中农民就业人数5 768人, 占总从业人数的79%;2012年接待120万人 (次) , 休闲农业总收入6.2亿元。2012年, 武宁县被评为全省休闲农业示范县, 目前正在努力打造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另外, 全县大力扶持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28个, 建成无公害基地24个, 认证绿色有机食品2个。全县的“健人”牌橡子丝条获省级农产品品牌, 武宁“地元”牌工夫红茶荣获国际茶博会金奖、绿茶获国际茶博会银奖。

1.5 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日益完备

近年来, 通过基层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建设, 基层农技体系已实现“网”全“线”连, 管理规范, 人心稳定, 并新建和改造了一批基层农综站办公楼, 配置了办公电脑、科普投影仪等一批先进设备, 极大地改善了农综站的办公条件, 提高了服务质量, 全县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达到54%以上, 良种覆盖率已达到98%、优质稻面积达到95%以上。全县还依托阳光工程等培训项目, 以农村种养大户和返乡农民工为主要培训对象, 重点推广应用农村农业实用技术,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大力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科学、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据统计, 2013年通过阳光工程已累计培训农民1 310人 (次) , 举办各类培训班58期, 赠送光盘、书籍6 820本 (册) , 免费发放种子 (苗) 等价值达3.8万元。

1.6 农业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全县通过认真实施好农村沼气、标准粮田、阳光培训、测土配方施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巩固退耕还林等农业项目, 大大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 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并积极探索, 大胆试验, 鼓励农民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全县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已达5.78万亩。全县还实行农业生产资料准入制度, 加强农资、种子、农药、化肥、兽医等市场管理, 有效防止了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现象。

1.7 惠农政策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做到了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不走样、不缩水、暖人心,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013年, 已监督落实粮棉油补贴资金2 439万元、能繁母猪保险已理赔36余万元、农机补贴资金148万元、完成农村沼气建设819户、推广太阳能热水器等清洁能源320户。

2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从总的情况看, 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有了新的发展, 但是工作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

2.1 农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近年来, 尽管各级对农业工作高度重视, 不断加大基础投入, 实行了重点扶持, 但是农业作为一项弱势产业, 基础条件相对较差, 投入的力度还远远不够。同时, 现在农村经济薄弱, 农民自有资金有限, 加之金融部门为降低风险, 对农业资金投放比较慎重, 农户贷款难的问题十分突出, 由于缺乏投入, 导致农业发展后劲乏力。

2.2 农业产业化发展较为滞后

当前全县农业生产仍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 主要靠一家一户分散自主经营, 生产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缺乏信息及技术方面的指导, 农业品种结构单一, 产、供、销脱节等现象普遍。从全县整个面上看, 产业化、规模化经营还难以适应当前农业发展的要求。虽然已经注册了一些农副产品的商标和标识, 如“健人”牌橡子粉丝、“地元”牌工夫红茶、“口口甜”甘蔗、“幸福山”西瓜等, 算得上是小有名气, 但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 上规模、有档次的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 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 多数合作社的内部机制不健全, 运行不规范, 管理不到位。

2.3 农业生产成本逐年增加

近年来, 农产品价格有所回升, 农民收入得到了提高。但是, 随着良种、化肥、农药、农膜、油品、饲料等农资价格的大幅上涨, 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 农业的比较效益受到冲击。虽然国家免除了农业税, 实行了粮食直补等多项惠民政策, 但由于补贴数额较少, 相对于各类农资价格高涨的实际, 只能说是杯水车薪。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4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当前, 全县农业服务体系还不很完善, 经费不足、职能弱化、年龄老化等问题比较突出。同时, 全县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购销大户、农民经纪人发展相对滞后, 基地与市场、产与销之间缺乏有效的载体, 难以实现农业产品的有效增值, 增产不增收的问题依然存在。

2.5 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整体素质不高

目前, 农村劳动力结构已出现了新情况, 60%以上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 很多村庄出现空心村的现象。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年人、妇女, 由于受文化素质、劳动能力等因素的制约, 农业生产基本上满足于种了、收了, 解决了吃饭问题, 谈不上优质、高效农业发展, 更谈不上农民增收问题。

3 对策与建议

根据全县农业发展现状, 要实现农业农村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应重点做好六方面工作。

3.1 进一步抓好常规农业生产

这是发挥农业比较优势和讲政治、顾大局、做贡献的必然要求。一是决不放松粮食生产。要着力在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高品质上下功夫, 大力建设粮食高产示范片, 努力实现丰产丰收, 确保全县粮食生产八连增;二是切实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蔬菜方面要以调整品种、品质结构为重点, 大力发展蔬菜基地建设, 全面推进产品升级;畜牧方面要巩固提升生猪产业, 突出发展家禽, 以发展规模养殖为重点, 加速品种改良和引进。努力提高经济作物和畜牧业所占的比重。

3.2 进一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一是重点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和发展一批像新光农业开发公司、泉口山核桃香榧、船滩凯利丝业、为民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泉口丰田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等经济技术实力雄厚、市场影响力大、能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 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不仅要给予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的扶持, 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农业技术指导和培训。健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 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二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要农旅结合, 加快培育一批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的休闲农业示范点, 形成一批休闲农业特色品牌。要以市场为导向, 立足自身优势, 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 特别是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名优特新农产品。要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集中培育蔬菜、畜牧、果业、蚕桑、吊瓜、茶叶等产业体系。三是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要大力实施质量兴农和名牌发展战略, 完善农产品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形成符合标准要求的种养模式, 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不断扩大名牌产品的市场份额, 叫响“武宁产”这个大品牌。努力建设从田间到餐桌、从原料到成品、从生产加工到消费, 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现代产业体系。

3.3 进一步探索新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 依靠过去旧的、分散的农户家庭开发模式已很难进一步推进全县农业的发展, 必须探索和发展新的模式。一是支持和鼓励农业种养大户发展。通过制定大户奖励扶持政策和加大技术支持力度, 引导一部分有实力的种养大户发展壮大, 在武宁县形成一批有特色和实力的“农场主”、“庄园主”式的农业开发大户。二是加大农业生产基地开发。制定出相应的优惠政策, 促使农产品加工企业直接投资基地建设, 把闲散劳力吸收为产业开发员工, 形成大规模的“工业式”基地开发。三是组建专业合作组织, 实现联户开发。采取鼓励措施, 引导各乡镇、村组建专门的产业合作组织, 实行统一的品种规格、统一的技术指导、统一的销售服务, 把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 集中扩大基地开发。

3.4 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要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发展的命脉, 切实抓紧抓好。一是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在保证农业日常工作正常运转的基础上, 每年应列出专项资金, 重点扶持农业重点建设项目, 推进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二是要高标准实施农业项目建设。要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等目标, 积极争资、争项, 更加积极主动地谋划好、实施好、监管好项目。三是要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要积极支持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社的发展, 提高全县农业机械化水平, 推进全程农业机械化工作。

3.5 进一步提高科技兴农力度

一是要建立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对于基层农业综合技术推广体系, 要在机构、编制、人员、经费等方面加以落实, 调动其积极性, 促其全心全意为农业服务。二是要充分利用阳光工程培训等载体, 加强新型农民的培养工作, 以各种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示范基地为载体, 重点培养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 在生产经营实践中培养和造就一批农村生产能手、经营能人和能工巧匠, 让农村中各类人才在农业经济发展和建设中大显身手、有所作为。三是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要加大良种、良法的推广力度, 加强和农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农业科研机构的联系和沟通, 积极转化、推广和应用农业最新的科技成果, 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3.6 进一步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

发展食用菌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篇8

公司占地面积1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0700平方米,目前已建成猪舍15栋,面积为18000平方米,饲料车间、库房1400平方米,办公室500平方米,食堂、锅炉房、门卫800平方米等,工程总投资2400万元。目前公司饲养荷兰进口托佩克、新美系杜洛克、大白、长白、加系大白、长白、台系杜洛克挪威长白基础母猪共计590头,种公猪38头。养殖规模逐步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公司共有员工50名,大中专人员占公司总人数的25%以上。公司下设办公室、财务部、安装部、加工部、采购部、运输部、销售部,各部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公司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雄厚的技术人才队伍以及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在短短的三年里成为松原市标准化养殖企业,被松原市农业银行评为信用等级AA级企业。2009年,公司申报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及吉林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并通过审定。同时还获得了吉林省绿色环保健康专业委员会颁发的“绿色环保健康产品”称号。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各级组织的大力帮助和支持下,企业已初具规模,经济效益不断提高。2010年出栏商品猪10000头,其中销售种猪3000头,实现销售450万元;销售仔猪2400头,实现销售144万元;育肥猪销售3200头,实现销售400万元,年计划实现销售994万元。

上一篇:2015年一级消防工程师《技术实务》考前习题下一篇:读后感800字: 真情间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