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林业管理中的应用

2024-07-10

信息技术在林业管理中的应用(精选14篇)

信息技术在林业管理中的应用 篇1

摘要:信息技术的日趋成熟和广泛应用也为林业的发展带来的新的方向和机遇,促进南阳林业建设信息化是现代林业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林业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南阳林业信息化的建设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加强林业资源监测信息化

2、综合营造林管理信息化

3、林业灾害监控与应急管理信息化

4、林业产业管理信息化

主题词:信息技术 林业 应用

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将我们带入了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的日趋成熟和广泛应用也为林业的发展带来的新的方向和机遇。林业信息化是指在林业各个领域应用信息技术,采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促进生态建设、林业产业、生态文化和行政管理的科学发展,带动林业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它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林业建设的基本内容,也是衡量林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我国林业部门从80 年代初开始使用DBMS 进行生产管理, 国家林业局1992 年设立信息中心,开始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提出了“数字林业”建设目标, 建立了森林资源数据处理系统(DPS)、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MIS)、森林资源决策支持系统(DDS)、林木良种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经济树种在线查询系统等。进入21 世纪,“数字林业” 1

建设进展顺利, 林业信息系统已覆盖全国, 基于“3S”技术的森林资源、造林绿化和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现代化林业管理体系正在逐步建立。林业档案数字化工程已完成,国家林业局政府网站建设进一步完善, 内容不断丰富, 信息量不断增加, 并与新华社、国家图书馆等70 多家网站建立了链接, 林业信息化建设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南阳是一个林业大市,全市林业用地面积1647.28万亩,其中有林地1390.04万亩。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林业发展,是促进林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关系林业工作全局的战略举措和当务之急。加快推进林业信息化,有利于逐步建立起功能齐备、互通共享、高效便捷、稳定安全的林业信息化体系,促进林业决策科学化、办公规范化、监督透明化、服务便捷化,为建设现代林业奠定扎实基础,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林业资源监测信息化

长期以来,由于林业基础薄弱和生产力水平低下,林业的经营管理始终处于粗放经营的局面。如森林资源数据的获取,长期依靠大量的人力完成,靠人的两条腿满山遍野,一株一株的测量,数据处理靠手工运算 每次调查的数据都需要1 2年才能使用,各类森林资源数据和信息更新周期太长。RS(遥感)、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合称3S技术的日新月异,为实时林业资源调查和监测提供了可能。通过遥感影像、航片、卫片、无人机、地面近景摄像等三维激光扫描等进行数据的精确获取和快速获取,便于实时动态的对林业资源的变化进行监测。

森林分类经营区划中应用GIS技术将研究区域的森林进行功能区分 ,能把森林区划分类经营的成果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现,区划的成果可保存,能够一次输人,多次调用。改变了以往的林业区域布局带有较强主观倾向性的弱点。遥感图像主要采用中分辫率(空间分辫率10m——3m)多谱段(波谱分辫率至少含可见光、近红外)卫星遥感数据,经过处理的遥感图像数据,按标准生成数字图像或影像图。GPS技术在国民经济的许多领域已开展使用 ,在林业也不例外。凡是涉及到点、线、面、立体空间的点位确定和点间位置关系的确定都可以通过GPS技术解决,而且迅速、准确。

二、综合营造林管理信息化。

GIS技术在营造林规划设计中运用,方便更准确地了解林业资源现状及生物多样性,可以有效直观地进行生产经营方案的制定。应用管理营造林规划档案,动态生成本地区的可造林地情况分布图,可以更好地实现适地适树提供可视化手段。此外,可以利用的空间分析功能把坡度、坡向、土壤类型、海拔高度等因子作为适地适树分析的主要立地因子进行立地分析和造林树种的选择,提高适地适树分析的可视化程度。

河南省2007年进行的生态省规划工程、国家每年下达的退耕还林、国家级公益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及各种防护林工程外资造林工程,规模庞大,每年的验收和自查都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运用信息技术,对所有的工程造林和地方一般造林进行一次全面的自查,建立造林地区域分布图,逐小班记录在计算机中,建立起一套造林小班数据库,明确小班的位置、面积、树种、管护以及成活保存等基本信息,这样无论是检查还是自查时都可以方便的通过数据库调取小班情况,进行实地核对,将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还能防止同一小班重复申报不同工程的现象出现。

三、林业灾害监控与应急管理信息化

森林火灾、病虫害灾害以及自然地质灾害对森林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南阳对森林火灾火情的监测主要是通过地面巡护和设置瞭望台监测的方法来实现的,这种方法人为主观因素较大,在交通不便和自然条件不适合时,都不宜进行监测。卫星遥感技术来监测火源火情是利用极轨气象卫星、陆地资源卫星、地球静止卫星、低轨卫星探测林火。能够发现热点,监测火场蔓延的情况、及时提供火场信息,用遥感手段制作森林火险预报,用卫星数字资料估算过火面积。它探测范围广、搜集数据快、能得到连续性资料,反映火的动态变化,而且收集资料不受地形条件的影响,影像真切。

病虫害对森林资源的破坏以及对林产品造成的损失也是触目惊心的 ,其损失的程度超过森林火灾。应用遥感探测森林病虫害的原理是依据森林植物绿色叶子内部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变异 ,而对光谱反射率有明显的影响 ,可以根据光谱反射率的差异在红外彩色片上的反映 ,对森林病虫害进行探测。

林业生产灾害频繁爆发 ,例如水、旱、病虫、火、雹、霜冻、风倒、雪压等,这些灾害造成的受灾面积往往很大 ,需要短时间内迅速查清面积范围 ,以便及时抢救 ,或供生产计划部门进行病虫害防治 ,扑灭林火 ,监测火灾蔓延林区水利建设及火烧迹地的管理等 ,利用红外波段的航空遥感和卫星影像绘制灾区平面图是非常有效的。

四、林业产业管理信息化

林业产业涉及方面较多,有经济林、药用林、木材加工、花卉种苗等,林业产业管理信息化主要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动态掌握林业重点企业运行、林产品市场价格、林产品进出口态势、重点地区和重点林产品经营加工情况,并进行综合分析评价、预测预警,实现对林业产业管理现状和发展动态的信息化管理,构建布局合理、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的林业产业体系。把林业信息网络真正作为林业种苗和产品交易的平台,林业技术交流的窗口,林业方针政策的咨询中心,真正做到为广大林农服务。林业信息中心要建立信息服务平台,成立网上技术,信息与政策专家服务队,对林农提出的技术、市场需求信息和政策问题,专家咨询服务中心可在网站给予及时的答复,对问题当时难于解答的,可由网上专家服务中心到现场进行面对面的咨询,也可以通过专家服务电话,予以解答,真正解决林农对林业技术、市场信息和政策咨询的需要。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各个行业新的革命,南阳林业也应该把握机遇,迎头赶上信息化的步伐,没有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林业。

(1)《全国林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

(2)《中国林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3)《遥感图象处理与判读规范》(试行)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1999年5月

(4)《广东林业信息化现状及对策建议》,张春花 广东林业科技,2005年第21卷第4期.(5)《浅谈信息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陈烨,崔文霞,新疆林业2008(6)

(6)《基于3S技术的数字林业的思考》,周早弘,华东森林经理 2004,18(1)

(7)《3S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刘捷,天津农业科学 ,2007,13(1)62-64

(8)《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林业管理水平》,高明楣 农业经济 2004(5)

信息技术在林业管理中的应用 篇2

1 信息技术在林业管理应用上存在的不足

1.1 信息资源浪费严重

虽然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但是在林业管理方面, 由于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 导致信息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例如, 我国目前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专家系统、森林资源优化系统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但是, 大部分林业管理部门仅局限于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据研究和分析, 而对于空间数据处理和优化森林资源管理上没有取得任何成就, 造成了信息资源的浪费。

1.2 缺乏专业人才

信息技术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是, 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寥寥无几, 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在林业管理上的应用。林业专业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信息技术知识, 更要对林业知识了如指掌, 现阶段, 我国大部分林业部门的工作人员对计算机的使用掌握得不够熟练, 他们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到仅仅局限于表面, 不能从根本上认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因此, 他们学习信息技术只是为了应付企业, 在学习过程中也只是草草了事。

2 信息技术在林业管理中的作用

2.1 有利于监管森林和湿地资源

森林资源和湿地资源是林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在林业建设中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快速得到全面的森林和湿地的检测结果, 通过研究和分析检测结果, 可以准确了解到我国森林和湿地的现状, 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对应的措施, 确保森林和湿地资源不会遭到破坏。另外,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准确地掌握我国森林和湿地的分布情况, 并且可以为制定有效的森林和湿地保护规划提供信息服务。

2.2 有利于监管荒漠和沙化土地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快速地了解我国各个地区林业荒漠化的情况, 并且可以得到较为准确的数据, 可以根据研究数据知道荒漠化发生的原因、趋势、以及荒漠化的程度等, 然后, 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进而防止我国荒漠化的进一步加剧。另外, 信息技术的使用还可以更好地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管理, 从而实现对每一期调查数据大约为500万条记录的管理, 数据存储量达到3T。

2.3 综合营造林管理信息化

综合营造林管理信息化主要是对于我国的一些重要工程的规划、操作注意事项、整体布局以及检查验收等各个环节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监督。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所有林业管理的现状, 从而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措施, 最终提高我国林木的质量、规范林木的布局、增加树木的数量, 提高树木的整体效益、提高树木的功能等, 最终使得我国林业管理趋于规范化。

2.4 有利于对林业灾害进行监管和处理

森林资源受环境的影响较大, 在森林中频频发生自然灾害等现象, 信息技术的引入大大降低了林业灾害发生的频率。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有效防止林业灾害的发生, 对各类自然灾害做出积极的反应, 另外, 利用信息技术我们可以快速得知发生灾害的方位、程度、造成的损害以及涉及的范围, 然后可以根据这些信息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进而确保我国树木的总量不会大幅度减少。

2.5 促进林业管理的迅猛发展

到目前为止, 我国的林业种类包括很多种类型, 例如, 观赏林、经济林、药用林以及绿化林等, 为了合理管理这些林业, 如果仅依靠人力的话显然是不可能, 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得林业管理越来越简单。它可以准确得到所有林业的数据, 了解到全国各地林业的发展状况。例如,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对林业产品的市场价值进行分析和估测, 同时还可以建立一个布局合理、功能强大的管理体系。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得到了普及, 人们早已经将信息技术作为了他们交流的平台, 他们在这一平台上进行产品贸易活动、林业产品交流和探讨活动。

3 小结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家对林业建设越来越重视, 在林业管理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经济, 因此, 各个林业部门的管理人员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将它和林业管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不断促进我国林业建设的发展, 同时提高我国林业在国际上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罗雪, 论信息技术在我国林业发展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 2010 (23)

信息技术在林业管理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 信息技术;林业管理;作用;应用

中图分类号:F326.2;F323.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6.016

林业是我国的重大产业,管理工作决定着林业发展方向与发展速度。基于此,为了使林业得到更好的发展,林业管理部门应结合当前林业发展状态,积极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日常信息管理、资源管理、自然灾害防治等方面。

1 信息技术在林业管理中的作用

1.1 有利于林业资源的监管

林业管理工作不仅包括森林资源、湿地资源记录工作,也包含着沙化土地、荒漠管理工作,由于林业中森林资源、湿地资源、沙化土地、荒漠的变化都是动态的,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难度。信息技术的利用,不仅能减小林业在资源管理方面的人力投入,直观地将各项资源现状反映给各个相关部门,而且能够借助信息技术准确掌握各项资源在我国的分布情况;通过对林业资源动态的记录,掌握各项资源未来发展变化情况,不仅能为湿地资源与森林资源制订出有效的保护计划,而且能够有针对性地为预防土地沙化、荒漠化制订出管理计划[1]。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不仅能够减小林业在管理方面的人力投入、资金支出,而且能够有效提高林业资源管理效果。

1.2 有利于促进林业管理的发展

笔者根据对林业种类的分析发现,当前林业包括了经济林、观赏林、绿化林、药用林等多种林业种类,仅靠人力进行多种类的林业管理显然不现实,人力管理既无法全面管理每一个种类,又无法做好各种类管理的衔接。在多种类林业的管理工作中使用信息技术,不仅能够准确获得每一个种类林业的所有数据,而且能够了解到全国范围内该种类林业发展现状,在了解全国范围内的发展现状后,相关人员可以使用适合的软件、计算方法建立起更适合所有种类或某一种类全面管理的体系,为后期管理工作制订出更加详细的管理计划,从而使林业管理人员更顺利地进行资源共享与交流,最终达到提高林业资源管理效果。

2 信息技术在林业管理中的应用

2.1 林业日常信息管理

日常信息管理是林业管理中一项基础的组成部分,为了提高林业管理效果,就要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日常信息管理中,重点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当前林业部门在林业管理工作中主要采取的手段,通过对一项手段管理效果的记录能够确定出该手段是否有效,基于此,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应实现对每一管理手段效果的动态记录,在确定不同手段的管理效果后,准确判断是否继续使用该管理手段;二是自然环境、野生动物在林业管理中受到的影响[2],虽然林业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林业发展,但同样不能破坏自然环境、损伤野生动物,因此日常信息管理工作中应积极使用信息技术了解自然环境在林业管理中的变化以及林业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在掌握准确数据的基础上,制订出一套既能促进林业发展又不会对自然资源与野生动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管理计划;三是林业生产现状,生产是影响林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使用信息技术时就应做好生产现状的记录工作,并结合现状制订出未来的生产计划。

2.2 林业资源监测工作

以往使用人力监测资源时存在着较大的误差,且监测时间相对较长,无法及时捕捉林业资源在发展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因此在引入信息技术时,就应积极将其应用于林业资源监测工作中,使其不仅能够及时做好相关资源数据的记录工作,而且能为后期相关数据的处理提供支持。首先,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应明确当前我国林业资源拥有现状,通过对相关资源的详细检查与分析,判断出林业资源数据的准确性;其次,在掌握准确数据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资源數据与国家地图,使林业管理人员能够更加直观地看得到每一地区林业资源现状,并针对每一地区,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制定出真实的折线统计图,使该地区森林资源、湿地资源变化趋势更加明显;最后应该借助先进的设备做好相关资源动态监测工作,使林业管理人员能够及时解决林业资源在变化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从而确保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林业自然灾害防治

自然灾害是破坏林业资源、降低林业经济效益、影响林业发展的主要原因,由于植被覆盖面积在逐渐缩减的过程中,环境也出现了劣势,林业自然灾害出现的概率有所提高,传统在监测林业自然灾害时,通常选用了地面巡视检查与瞭望台监测的方法,这些方法不仅浪费人力,而且监测效果不理想,无法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因此,要想促进林业发展,就要合理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林业自然灾害防治方面。引入卫星监测等信息技术,不仅能提高监测的精准性,而且能够详细反映出自然灾害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使林业管理人员在及时掌握准确信息的基础上,提前做好预防工作,降低自然灾害对林业资源的危害。

3 结语

信息技术为林业管理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力,林业信息化不仅有利于资源管理,更能促进林业发展,将我国林业发展提升至新的高度。希望林业管理人员能够结合本文的深入分析,更好地在林业管理工作中融入信息技术,为我国林业的管理工作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程鹏,王强,肖海涛.浅谈3S技术在基层林业管理中的应用及其推广[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7(1):77-78.

[2]王巨林.试析地理信息系统在林业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6(16):191.

信息技术在林业管理中的应用 篇4

移动应用技术在煤炭资源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文中描述了移动应用技术在国内外发展和应用现状,提出了利用移动应用技术实现煤炭资源信息管理的思路,通过对煤炭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总体架构、典型应用场景以及关键技术的.描述,勾画出了移动应用在煤炭资源信息管理中的应用场景,可为相关管理部门建立移动信息平台提供借鉴参考.

作 者:赵军 雷国锋 作者单位: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陕西,西安,710054刊 名:矿山测量英文刊名:MINE SURVEYING年,卷(期):“”(5)分类号:P237关键词:移动应用 煤炭资源 关键技术

信息技术在林业管理中的应用 篇5

[摘 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在各行业中的应用,煤炭产业也逐渐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型,各种信息技术管理手段逐步应用到煤矿安全生产当中,各种影响煤矿安全的不利因素都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使煤矿安全管理有了质的飞跃,真正为实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煤矿安全信息技术应该充分的将计算机管理与安全生产管理紧密整合,有效地管理控制煤矿安全工作,保障矿井的安全有效建设。

[关键词]信息技术 煤矿 计算机

青岗坪井田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东北约30公里处,处于旬耀煤田的中东部。青岗坪井田东西长约5.0km,南北宽约2.1-3.3km,井田面积约12.1km2。地质资源量127.61Mt。本井田地质构造简单,储量较为丰富,开采技术条件优越,主要可采煤层赋存稳定,煤质优良,具有建设高产高效大型矿井的资源条件。

我国煤炭产量居世界首位,煤矿数量超过世界上其他主要产煤国家的煤矿总数,煤炭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安全是煤炭生产的头等大事,尽管近年来,国家针对煤矿安全问题采取了多方面的有力措施,但由于长期以来煤矿安全投入明显不足,煤矿企业安全装备严重缺乏,安全管理手段比较落后,国家煤矿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加大煤矿安全投入,推广采用先进的煤矿安全装备与手段已成为煤炭行业迫在眉睫的问题。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在各行业中的应用,煤炭产业也

逐渐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型,各种信息技术管理手段逐步应用到煤矿安全生产当中。特别是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煤矿安全生产监测系统在煤矿生产中的强制应用手段,这些系统的使用使各级管理部门能及时了解各煤矿的瓦斯、井下人员、产量等数据,对监督和管理煤矿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我国煤矿行业当前特点

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现状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社会得以繁荣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物质基础。煤炭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既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主要燃料,又是化工生产的重要原料,是中国能源安全的基石,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比重中占绝对优势。由于我国能源储量特点,长期以来,一次能源生产结构中煤炭的比重保持在70%的高位水平;从1953年的96.2%到1978年的70.7%再到2007年的70.4%,煤炭消费比重居高不下。但是,我国煤矿地质构造比较复杂,自然灾害严重。煤矿事故主要还是由四大类构成:瓦斯事故、顶板事故、水害事故和运输事故,所占比例分别为36%、33.3%、9.9%和9.3%。据统计,仅国有重点煤矿中就有44.4%的矿井高瓦斯或煤与瓦斯突出,自然发火危险矿井占51.3%,煤尘有爆炸危险的矿井占87.4%,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或极复杂类型煤矿占25.04%。小煤矿中高瓦斯或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超过15%,具有煤尘爆炸危险矿井占91.35%,其中高达57.71%的矿井具有强爆炸性。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煤矿行业信息化水平还比较

低,信息技术和安全投入都还不满足实际需求。

二、煤矿安全管理信息技术建设目标和原则

作为未来“数字煤矿”的一个子系统,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是煤矿持续发展的基础,与矿井地理、生产、物流等子系统类似,其主要内容是安全信息的采集、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与集成。实时、准确、全面的安全信息管理和响应是煤矿安全管理的核心。煤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应是集分析、预防、监控、应急全方位、一体化的系统工程。尤其应注重预防和应急处理模块,转被动为主动,利用通信、计算机、自动化等多项技术的紧密整合,有效地管理控制煤矿安全工作,保障矿井的安全有效建设。

三、煤矿安全管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目前,各软件和系统集成商开发的系统千差万别,但从信息设施的各类来划分,可以分为检测、监控、通讯、信息管理四大部分。

1、安全信息收集。

安全信息收集主要是由安全岗员在安全检查过程中对收集到的安全信息录入到计算机中。本模块主要包括安全信息录入、对安全隐患的处理意见、领导审批意见、对安全隐患处理落实情况和安全信息的综合查询等功能。

2、信息监控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煤炭生产安全监控中的应用,既是提升煤炭生产安全水平的一次技术革命,同时也是强化煤炭生产安全监督的一次管理革命。煤炭作为我国目前最重要的能源资源,其生产安全历

来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长期以来,由于局限于传统的生产技术和落后的管理监督体制,煤炭生产安全事故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控制,煤矿的煤炭瓦斯爆炸、透水事件等恶性事故频发,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煤炭生产安全监控中的成功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传统落后的煤炭生产安全管理方式,把煤炭生产安全监督管理纳入了信息化现代化轨道。

作为煤炭行业的先导性技术,“数字煤矿安全”广域网络动态实时多级监管系统中集成了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软件应用等诸多内容。其中很鲜明的一点便是,通过政府和部门提供的相关支持,引入安全领域技术,打造综合性应用网络,实现多级单位的大规模、大范围联网。该系统可以对网络管辖区域内所有煤矿瓦斯防治情况,包括井下瓦斯浓度、风机开停状态、设备送电断电情况等实施集中监控、远程监控和实时监控,针对突发情况及时采取调整作业方式、停止生产、撤离人员等措施。另外,通过该监控系统,还可以对井下采掘工作的位置进行全程跟踪。

3、计算机检测系统

主要完成的工作是将井下的检测站采集的人员信息通过计算机之间的数据通讯传送到监控计算机,监控计算机对人员信息进行存储、显示和跟踪。计算机通过编程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的数据库,显示井下各检测站的人员信息,存储人员的历史信息。同时,编制了一大道简单、便于维护的矿井拓扑图绘制软件,为直观地显示井下

人员的分布情况提供了保证。

4、人员定位查询

可查询到某人员当前是否下井及在某一时间段的下井记录。此外,部分模块还可以和其他矿井信息技术结合使用。以上面介绍的人员状态查询模块为例,除可单独应用外,还可以和跟踪定位系统配合使用。目前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煤矿人员定位系统,可在任何联网地方监控入井人员数量、身份和井下工作位置,是打击煤矿超能力生产,超人员入井的有效的高科技手段。在突发情况下,监控计算机上还可立即查询事故现场的人员位置分布情况、被困人员数量、为事故抢险提供科学依据。

5、人员考勤定位系统

系统以现代无线通讯技术为基础,应用通讯技术中的信令技术及无线发射接收技术,在井上调度室设置中心控制计算机系统,在井下相关位置布置监控基站。监控基站和中心控制计算机系统之间通过光纤、电缆或以太网环网相连接,煤矿井下人员、车辆、设备之间等目标分别携带无线数据收发机,系统通过监控基站与收发机之间的无线通讯,实时了解井下人员的数量及分布情况。

四、结束语: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煤炭生产安全中的应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目前煤矿安全信息系统在信息共享和互通互联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信息孤岛”还大量存在。由于供应商众多应用系统五花八门,设备也是型号多样,极不统一。监测系统、控制系统和管理系统还

信息技术在林业管理中的应用 篇6

【摘 要】当前时期,信息管理技术的发展迅速,其在变电运行中也得到了有效的应用。从变电运行的角度来说,安全问题是必须要非常重视的,这里所说的安全除了人身、设备安全之外,还包括互联网所受到的各种侵犯。一旦电力系统网络被攻击,带来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因此必须要通过有效途径来确保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更具实效性。

【关键词】信息管理;电力系统变电运行;安全性

一、信息管理与电力信息化概述

(一)信息管理概念

所谓信息管理,即是为了使得组织目标切实达成,组织要求得到满足,组织环境得到解决而对相关的信息资源予以有效的开发、利用以及控制等,确保信息得到充分利用的一种战略管理。

(二)电力信息化

1.从电力企业的角度来说,在信息化建设之时要将实用、安全、效益作为主要的目标,以此为出发点,构建起完整的应用系统,这样可使得管理的实效性得到提升,信息系统能够发挥出实际的效果。对电力生产以及使用进行分析可知,其呈现出连续、等量、同时的特征,若想使得电力生产更为安全,资源配置更具合理,确保电力系统的各个环节均能够在短时间内对调度指令做出反应,控制以及调度中心能够对相关的数据有切实的掌握,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必要的分析、调度以及处理,生产运行能够得到合理的安排,对数量较多,内容繁杂的信息要能够进行有效的处理,而这就使得信息处理的难度是相对较大的。将信息管理技术予以充分的利用,则可使得信息处理的便捷性得到切实提升。此种技术中融入了GIS技术,可以将多源数据进行有效的整合,这样就可使得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大幅提高,属性以及地理数据就能够得到有效的管理,这样一来,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就能够获得科学的决策支持,管理的现代化程度也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将网络技术也融入其中,可使得信息真正实现共享,这样一来,电力系统的信息管理就会显得更为透明,管理效果能够得到切实保证。

2.电力系统所覆盖的地理区域是较为广泛的,在对一个图层展开编辑之时,相关部门一定要通力合作。传统GIS图层数据并不能够支持多用并发操作,只能够为单一用户提供服务,通过文件服务器来实现共享,如果没有对其展开特殊处理,多用户以期更新就会引发冲突。将ORDBMS技术予以有效应用,可使得这个问题得到有效化解,其所采用的是面向对象的数据库技术,能够对地理属性以及信息空间的相关数据进行集中管理,并支持并发操作,这样就可使得大数据存储、多用户编辑等方面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二、电力系统变电运行中运用信息管理的优势

(一)开放性和先进性

将电力信息管理技术予以有效利用,可使得数据不再只是局限于一个客户,通过网络能够确保数据来源变得更为广泛,使其呈现出一定的开放性。从技术层面来看,信息管理技术也在持续更新之中,这就使其呈现出先进性特征。

(二)应用性强

在对信息管理技术予以应用之时,即是通过网络平台来使得数据得到共享,从而使得相关的数据得到有效把握。通过应用此种技术,相关的技术人员的工作压力会切实减轻,工作效率则是显著提升,这样一来,工作的实效性自然就能得到保证。从这个角度来说,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性是相对较强的。

(三)可以依赖,可靠性强

将信息管理技术予以有效应用,能够使得系统运行所需的数据全部到位,相关的数据也能够真正实现共享,用户间的依赖性也就切实降低,用户在进行操作之时,对另外一些用户不会产生影响,当有用户出现损坏的情况之时,也不会对另外的数据产生影响。当然,在对信息管理数据予以应用之时,问题也是无法全部避免的,在出现问题之后,系统也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予以修复,从这可以看出,信息管理技术是具备较强的可靠性的。

三、电力系统变电运行中采用的安全策略

(一)从电力系统变电运行的角度来说,安全是必须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而要确保运行处于安全状态之中,就必须要对以下方面进行考虑:

1.要通过有效的措施来预防病毒的侵害。简单来说,就是要在电力系统之中构建起更具安全性的管理系统,如此方可使得计算机流程得到切实把握,数据分析更为全面,这样就能够发现病毒的存在,进而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

2.要将防火墙技术予以有效应用,这样可使得网络安全得到行之有效的控制,网络访问的安全性得到保证;

3.从电力系统变电运行的实际过程来看,数据的丢失是较为常见的,为了使得数据的安全、完整得到切实保证,则要对数据予以备份,此时就要将备份技术切实利用起来。

(二)组织管理策略:

组织管理、技术管理的相关措施均要纳入到信息安全范畴之中。一般来说,计算机出现安全问题的主因就是管理出现的问题,因此说,一定要将以下的组织管理策略予以有效落实:

1.安全策略和制度。电气企业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方针来指导企业整体的信息安全工作,这样才能有效的衡量信息的安全,才能形成安全的防护体系以及遵循信息安全制度,只有制定有效的安全策略和制度,才能实现具体化、形式化的法律管理,才能将法规与管理联系在一起,确保信息的安全;

2.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电气企业应该组织员工进行培训,普及他们的安全知识,强化职工的安全意识,使他们具备安全防范意识并具备基本的安全技能。

四、?Y论

信息管理系统是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产生的一种管理技术,有着很大的优势,在当代社会中,更是符合了技术进步的需要,可以满足和解决很多原来都束手无策的问题,在信息管理方面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实用性。信息管理技术在电力变电运行中的应用,更是解决了电力系统中一直以来都很重视的安全问题。只有保证了安全问题,才能使得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也可以保证人们的日常生活。信息管理的技术在不断的更新和升级中,在电力变电的系统中的应用也会更加的广泛,这让我们看到了信息管理技术拥有的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在林业管理中的应用 篇7

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为教师提供了现代化、信息化和多样化的教学技术手段,微课已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问题。微课以其“短、小、精、悍”的特点,符合当代职业教育学生学习的特点,特别适合在实践教学中运用。

1 微课的概念

“微课”这一提法,最早是在2008 年,由美国San Juan College的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提出,并运用于在线课程。在国内,关于微课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我国最早从事微课研究之一的胡铁生给出的定义为: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此外,国内其他学者,如黎加厚、焦建利等,都对微课做出了界定。从这些不同的概念中,可以总结出微课的几个关键词:短小精悍、教学视频、教学活动。因此,微课的教学设计也应是围绕这些关键点来开展的。

2 微课在林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1 设计主线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教学设计的主线是:结合工作过程实践,以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知识学习、素质养成为两翼,紧紧围绕课程任务开展教学活动。林业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中,能力目标是: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使用数据库技术管理森林资源信息,会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制作林业专题地图。

2.2 微课选题

林业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内容是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制作林业专题图。林业专题图的制作流程如图1 所示。

运用Arc GIS制作林业专题图是属于计算机操作课程。因此,微课的选题主要是制作流程中具体操作遇到的重点、难点和疑点。例如:栅格配准时坐标的读取和坐标系统的选取,在矢量化过程中,从小班图层到林班、林场图层的制作,小班图层与属性数据的关联,图层标注等都可以作为微课的选题。

2.3 教学设计

微课虽然“微”,但同样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作为课程,依然会包括“导入、讲解,总结”等教学环节。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把制图流程的各步骤再分解细化为多个任务。提出任务即导入教学,也是操作步骤的承前启后,上次课程完成了小班图层的矢量化,接下来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再进行任务讲解演示。从小班图层到林班、林场图层的制作,是通过图层融合的功能来实现的,演示具体的两种操作方法;然后进行要点总结,通过实践操作,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区别,分别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对今后的学习作出引导。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降低了微课这种学习方法对知识点的碎片化程度,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学习目的。

在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微课的录制等方式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

2.4 教学评价

“微课”学习可以深入到课前、课中和课后,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这种微视频,学生可以在电脑上看,在手机上看,可以共享,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可以针对性地查看某个知识点的微课,达到迅速解决学习问题的目的。因此,微课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和认可。

3 结语

实践证明把微课和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可以提升课程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微课的制作过程中,也有助于完善课程的教学设计、理清教学思路、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主题突出、灵活多样,教师可以充分结合课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重要技能,提高学习的效果,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大力发展,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和教学方法,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认可。本文在对微课的概念进行了简要介绍后,对林业信息技术课程的微课设计进行了探讨,从设计主线、微课选题、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对微课教学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微课,林业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现代信息技术在林业上的应用 篇8

关键词:林业;信息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4-0432(2011)-10-0155-2

随着计算机、信息高速公路、互联网等技术的出现,信息化已经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最显著的时代特征,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是继材料和能源之后的第三资源,已成为除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力以外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林业信息化是林业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林业现代信息技术是指系统地获取、融合、分析和应用数字信息来支持可持续森林经营管理的科学、技术和艺术。是伴随着“3S”技术(RS、GIS、GPS)、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现代化林业管理技术。本文就四平市林业信息化现状和大家一起探讨信息技术在林业上的应用及展望。

1 四平市林业信息化现状

市林业局领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重大决a策和战略部署,全面落实《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纲要》,高度重视林业信息化建设,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购置设备,从台式计算机、激光打印机、笔记本电脑、数码摄像机、数码照相机、投影仪、扫描仪、多功能一体机到网络交换机、对讲机、GPS卫星定位仪等各类数字化、电子化、自动化的硬件设备,用于林业信息化工作。

建立了林业局内网和外网,办公实行了网络化管理,办公系统由传统的事务型发展到管理型,初步形成办公环境网络化,办公操作无纸化,办公服务无人化(自动传真),办公设备移动化(笔记本电脑),办公信息多媒体化,主要业务系统数字化的林业信息化格局,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为领导及时决策提供支持信息。

2 信息化技术在林业上的具体应用

2.1 信息技术实现了林业的办公自动化

2.1.1 电子政务系统建立 四平市林业局在人事、资源、档案管理、统计报表等方面实行了网络化管理,财务及报表、收发文件(电子政务)专网在林业上的应用,让工作人员从繁重、枯燥、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研究和思考更重要的问题,最终把办公活动变成一个思考型而不是业务型活动。使办公业务向集成化、办公信息协同化、办公管理知识化、办公系统智能化方面发展。

2.1.2 视频会议系统建立 2011年安装了视频会议设备。视频会议系统是一种现代化的办公系统,实际上是一种多媒体通信系统,利用电话网进行的节资、省时、方便、高效的会议方式。它可以把不同地点任意会场实时的现场场景和语音互连起来,同时向与会者提供分享听觉和视觉的空间,使各方入会用户有“面对面”交谈的感觉。视频会议系统由五大部分组成:视频会议终端、多点控制单元MCU(英文名为Multi Contrl Unit,简称MCU)、网络管理软件、传输网络(宽带连接方式)以及相关附件(投影仪、监视器、录像机等)。桌面型终端多数用于点对点会议,适合在外出差的人员;机顶盒型终端应用于各部门之间的共享资源,适合跨国公司或小企业;会议室型终端一般集成于一个会议室,适合大中型企业。目前市林业局的视频会议系统已经建设完毕,还未投入使用。

2.2 信息技术实现了林业现代化管理

RS技术能迅速获取数据采集与信息监测, 主要应用于森林成图、资源调查及森林经营管理等方面。其特点是成图迅速,可以大量节约人力和物力。GPS能准确获取具体定位信息, 主要用于确定林区面积、估算木材量,飞播造林辅助导航、样地野外定位,计算伐区面积、边界测定、林业工程测量等。GIS对RS和GPS提供的区域信息及空间数据进行相应的空间分析和属性分析,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为科学决策服务。而“3S”集成技术则实现了林业的现代化管理,主要应用于森林资源清查和数据管理;林业制图(包括植被图、土壤类型图、病虫害分布图、林相图、森林分布图等);进行森林监测、评价与预测;决策支持(如伐区配置、造林规划、林道及基础建设、城市绿化、森林防火规划以及自然保护区管理等)例如:西双版纳勐养保护区热带林保护GIS研究(李芝喜),组件式技术MapX应用于林业专题图制作(魏雪峰),基于WEB与3S技术在森林防火智能决策支持(王霓虹)等。

3 信息技术在林业上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林业办公自动化系统作为信息网络的一个特殊的应用领域,不但运行着大量数据和信息,同时信息内容又具有高保密性、高敏感度。林业系统办公人员大都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他们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知识缺乏,导致计算機网络经常遭到病毒的破坏和黑客的入侵,因此必须提高林业办公人员的网络安全意识,要加强信息化技术及管理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必须撑握网络软件的基本操作,应用软件、系统安全、网络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病毒概念、数据备份等方面的知识。

四平林业局在“3S”技术方面尚无应用,只是利用GPS进行简单的定位与面积测量。“3S”技术建设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资源管理等方面还是传统的人工监测方式,严重制约了林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随着林业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对办公的条件和管理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积极向上级部门和当地政府争取资金,增加对林业系统各单位办公自动化设备以及专业技术设备的投入。同时还要充实信息化管理机构人员,强化信息技术队伍建设。

4 现代信息技术在林业上的应用前景

3S技术的集成化:GPS与RS集成、GPS与GIS集成、RS与GIS集成,将在森林资源监测、森林灾害监测、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全球环境监测等方面应用。目前GIS主要呈现网络化、开放性、虚拟现实、集成化、空间多维性、数据标准化、系统智能化等发展趋势,

林业生产决策的科学化:GIS与专家系统结合,可用于自动定时数据采集,空间数据自动更新等,将成为未来解决空间复杂问题的重要途径。

林业信息网络化:GIS与Web及数据库技术相结合,形成一个集语音、数据、图像于一体的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络,实现数字化、宽带化、综合化、智能化与个人化。以新的工作模式和数据共享机制,广泛应用于各种涉及地理信息的领域,为全球范围用户提供数据、通讯和其他信息服务。

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必将促进林业工作向着精确、高效、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必将给林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赵海燕等.林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中国林业产业, 2006(6).

[2] 刘涛等.“3S”技术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与展望[J].林业科学,2008(11).

[3] 葛亲红.“3S”技术在延平区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福建林业科技,2005(9).

[4] 岳彩荣.“3S”技术在林业上的应用与展望[J].森林资源管理,1999(3).

[5] 闫秀婧等.信息技术对我国林业发展的影响[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8(10).

[6] 杨帆.浅析GIS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23).

[7] 崔彦军等.3S的集成与发展及其在林业中的应用[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8.3.

[8] 高慧卿等.GIS应用系统开发模式探讨[J].山西农业科学,2010.38(10).

信息技术在林业管理中的应用 篇9

1我国隧道施工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技术存在的问题

1.1施工企业意识存在误区

隧道施工行业具有极高的劳动强度,为劳动密集型行业,且作业人员水平通常参差不齐,几乎没有接受安全教育培训的机会,因此对有效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在施工过程中,全面增加个人安全作业的意识存在误区,再加上管理工作人员的个人创新意识过低,形成采取陈旧安全管理方法的习惯,进而导致隧道施工时无法接受新颖的技术及管理方式,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也就是指信息化技术在隧道施工管理中应用的推广存在极大的难度[2]。

1.2信息化技术资金投入有限

随着经济全球化形势的到来,隧道施工企业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严重,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不少地区的隧道施工项目均纷纷应用最低价中标的方式,从而致使各隧道施工企业间出现严重的恶性竞争现象,企业所获得的利润越来越少,甚至还出现少数企业为了获得工程,投标报价与成本接近或者低于成本,受上述各种现象的影响,隧道施工企业及工程项目均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信息化技术管理必不可少的.软件及硬件中,从而导致信息化技术在我国隧道施工应用中严重缺乏资金投入。

1.3管理部门对信息化技术应用的积极性很低

信息技术在林业管理中的应用 篇10

3.1 数据挖掘技术在开源软件开发中的应用

开源软件,即源代码为开放的软件,此类软件现阶段大部分对用户是不收取费用的,也正是受此影响提升了开源软件控制管理难度,鉴于此,可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来改善开源软件的资料。就好比,日本某高校学生推出了一个分布式数据挖掘系统,该系统一方面可对大型系统开展数据挖掘,一方面能够一系列开源软件开展数据挖掘。

3.2 数据挖掘技术在软件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软件项目管理中数据挖掘多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方面为对组织关系开展的挖掘,一方面为对版本控制信息开展的挖掘。软件项目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对组织关系开展挖掘主要是指对人力资源开展协调分配。就好比,一个庞大工程可能同时有千百余人参与,在工程运行期间人员相互会出现频繁的信息数据交互,经对数据挖掘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对人员组织关系展开合理划分,积极促进软件项目管理的有序开展。同时,数据挖掘技术还可应用于挖掘版本控制信息,能够有效缩减系统维护成本,改善软件项目管理水平。

3.3 数据挖掘技术在程序代码及机构中的应用

在数据库中收集有价值的代码、构件,现阶段,较为常用的手段包括经由关键词开展索引、经由记录输入-输出关系索引以及以建立交互关系图为基础的方法等,我们常常使用的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均能够开展数据检索。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软件开发信息管理过程中,经对数据挖掘技术科学合理应用,可为软件开发带来极有利的帮助,达到软件开发信息管理低成本、高质量、短工期的要求,消除软件开发信息管理期间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基于此,相关人员务必要明确认识软件开发信息管理数据挖掘面临的挑战,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积极促进软件开发信息管理有序开展。

信息技术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篇11

关键词 信息技术;班级管理;微课

中图分类号:G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5-0066-02

1 前言

班级管理是学校工作的核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大都实现了教育信息化,学生家里也基本配有微机,为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因此,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班级管理中的有效应用,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2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富有齐文化特色的班级氛围

笔者所在学校位于齐国古都临淄,是著名的国家历史文化城。这里历史悠久,是中国齐文化的发祥地。“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所修的长城、孙武的《孙子兵法》、农学巨著《齐民要术》等都诞生于此,而“百家争鸣”也来自于齐国的稷下学宫。当时,各种不同的学术派别,不分年龄和资历,都聚集在这里,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著书立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面对这种丰富的文化资源,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搜集和整理齐文化的典型事件和人物,积极营造富有齐文化特色的班级文化氛围,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师生共同设计的过程中,引领学生感受齐文化的人文内涵。如班徽、班级名片等均以“齐”字的美术图案为背景,教室布置也凸显齐文化特色,黑板上方晏子的名言“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四个大字,四周是班级在学校各种活动中获得的奖状。教室的南北两侧张贴着学生书写的关于齐文化的名言警句,在后墙的学习园地上方是齐文化的代表作《管子》中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八个大字。学习园地中是学生亲手创作的作文和绘画作品,每周进行一次更新。这些齐文化元素融入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不仅可以营造出浓浓的齐文化氛围,而且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3 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对单亲学生的关爱

单亲学生问题是班级管理中一个需要特殊对待的重要问题。全班近50名学生中,单亲学生有3名。小伟,男,13岁,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母经商,家庭比较富裕。可父母突然离婚,小伟和爸爸在一起生活,而爸爸忙于经商,孩子的日常生活、学习等时常无暇过问。原本活泼好动的他变得沉默寡言,很少与同学交往;上课时经常走神,学习成绩更是一落千丈。由于生活中的孤独苦闷,他便寻求一些精神寄托,晚上时常偷偷外出到游戏厅打游戏、聊天,有时彻夜不归,精神到了崩溃的边缘。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笔者意识到单亲学生境遇特别,心理状况复杂,生活中更需要亲情与关爱。于是积极探索对单亲学生的照顾问题。经过思考,决定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对学生的关爱。利用晚上和节假日时间,每天至少一次单独询问其生活上的情况,与其谈心。在交流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学生的在家表现,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引导其关爱他人,与人合作交流,向社会献爱心。在此基础上,又逐步完善帮助计划,例如:每学期1~2次带到家中与其一块聚餐;在其生病时帮助治疗,重病时进行陪护;了解孩子的生日,在生日时用新颖的形式进行祝贺;每学期利用节假日或星期天带其逛商场、书店或外出郊游;每学期带领孩子去校卫生室进行一次全面的健康查体。同时要求孩子做到:发挥自己的特长,争取在班内分管或参与1~2项工作,如管理花木、办手抄报等,并创造性地干好这些工作;培养一项业余爱好,结交1~2位情趣相投的朋友,真诚交往,对班内同学的困难热心帮助解决;主动料理家务,并学会简单地炒菜做饭;在爸(妈)生日时送上一份惊喜,在学校比赛活动中积极参与,并为班级争得荣誉。

实践证明,利用信息技术对单亲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方便快捷,使学生感觉到老师就像父母一样,时刻就在自己身边,时刻在关注自己的成长。这样既不影响班主任的其他工作,又实现了对学生特殊照顾的目的,促进学生放下思想包袱,自主地严格要求自己,和其他小伙伴一起,在班级大家庭中健康成长。

4 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促进学生把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

班主任一般身兼两职,既要培养一个健康发展的学生团体,又要做好教学工作,培养学生勇于自主探究、善于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教学质量。而好玩是学生的天性,根据这个特点,一方面,班主任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另一方面,班主任还要和其他教师密切合作,共同探讨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方法,在上课时能正确把握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作用点,促进学生把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以提高教学实效,促进班级逐步形成良好的学风和班风。

如在体育教学中,有许多结构复杂的技术不易掌握,学生容易失去兴趣,导致纪律混乱,出现在教学过程中打闹斗玩的现象。而利用信息技术,把一些复杂的动作(如投掷项目中铅球的用力顺序,跳跃项目中挺身式跳远的展体等)用动静结合的方式演示给学生,通过分解动作的要领和演示动作的全过程,突出重点、攻破难点。既能提高教学效率,又能把学生的兴趣转移的学习中,避免了纪律涣散的现象,使学生逐渐养成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

5 开发“校外习惯养成”微课程

良好的班级建设,不仅表现在校内,更重要的是表现在校外,表现在离开教师的监督,自觉地用良好的行为习惯来规范自己。基于这种认识,把“校外习惯养成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切入点,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微课程,通过微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帮助学生做到校内外统一和“知行”合一。

1)确定课程内容。内容包括交通安全、孝敬父母、低碳环保、公共秩序及人际交往,基本包含了良好的文明习惯的内涵,为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打下良好基础。

2)编写教材。为保证微课程的有效实施,使五分钟的微课程有据可依,开发《校外习惯養成教育》微课程教材。每课教材都按照“认知——行为——反思”的模式,分为“情境回放”“知识链接”“道德模范”“日行一善”和“我的收获”五个栏目,编写时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不仅能发现自身问题,还能让学生从中得到正面的教育,并通过“日行一善”栏目,把学到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实践,以此来引导学生的行为,养成终生受益的好习惯。

3)制作PPT短片。短片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内容上,以一件小事或情境切入话题,逐步深入学生日常相关的行为习惯问题,进而进行剖析,分析原因、寻找对策,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形式上,只出现生动的图片、音乐与文字,没有任何的话外音进行说教,而且每页文字尽量简练,不超过100字,目的是希望借用这种无声的手段,让学生在静静观看的同时,触动心灵,引起共鸣,进而达到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同时,把这些短片上传到网上进行资源的共享,与其他班级进行交流,补充完善,以求达到自由、随机、精巧、实用的效果。

6 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在班级管理中具有很大的优势,有利于班主任在紧张的工作和生活中全面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同时方便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只要不断进行研究,定能成为班主任的好助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信息技术在林业管理中的应用 篇12

一、林业企业设备管理的现状

林业企业以采伐生产木材为主,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已形成规模,具有广阔的施业区域以及较长的生产战线。在机械设备管理这一领域,由于机械设备数量多、机型杂,管理手段落后等客观因素,设备管理比较混乱。虽然有专门的职能科室协调管理,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设备带病作业、超负荷运行等短期行为,造成重视设备使用,忽视设备管理,小马拉大车,大马拉小车,动力浪费严重等现象。管理上只抓设备的作用功能,忽视设备的构造精度,引进设备重硬件、轻软件,缺少科学的管理手段。由于管理的随意性,有时会造成国家固定资产的流失。随着林业企业管理由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现代科学管理水平的提高,落后的设备管理手段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生存竞争的要求,不能适应现代化综合管理设备的需要,因此只有从加强管理入手,从管理方法、管理手段上进行改进,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辅助林业企业的设备管理,才能从根本上有效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率,从而达到提高林业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目的。

二、计算机设备管理系统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现使用的计算机设备管理系统有统计、综合、计算、报表、贮存等功能,它能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层提供诸多数据,它能辅助管理人员分析种类经济技术指标,以帮助对设备进行正确的管理和使用,充分发挥设备的使用能力,提高经济效益。林业企业的管理程序一般是由“三总师”经营,科技科统一协调,建立各种数据库。以兴隆局为例,它是一个大型的林业企业,在设备管理方面,用计算机辅助设备管理系统模式建立了“技术人员台帐”、“设备管理台帐”、“设备检修、使用台帐”等,对设备数据及人员情况进行了规范化处理。首先进行“机械设备普查”,将设备的完好情况、利用情况及大修完成情况用计算机进行上报。做到了统计报表及时、准确,然后将种类设备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存入计算机,对其综合计算,帮助管理人员对设备进行正确的选型、合理的使用以及适时的更新。

三、计算机技术在林业企业设备管理中的作用

在设备管理中应用计算机设备管理系统,给企业带了大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大型设备更新方面,如运输汽车,苏联产的5335汽车更替为斯康尼亚厂生产的112H汽车,就是根据计算机从成本、运材成本以及汽车本身的情况综合计算出来的,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历年的机械报表以及历届的工业普查,计算量比较大,对计算机来说就容易多了。

在设备管理中应用计算机设备管理系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各种报表、卡片、台帐填写量大,计算量大,用计算机可节省工时,最重要的是杜绝了计算上的失误,数字准确可靠,资料储存丰富,提档查看方便,同时减轻了内业人员工作量,不必死记硬背公式,报表质量大大提高了,杜绝了报表不统一,重复报表等弊端。由于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也间接地培训了许多计算机能手,为企业科学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机械设备管理工作达到了一个新水平,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得到了大幅提高。

四、进一步发挥计算机技术在设备管理中的作用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企业设备管理是科学技术进步和管理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在管理实践中,怎样有效地应用计算机,还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计算机引入企业管理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现代化管理手段问题,而且将会对企业管理的各项工作发生深刻的影响。

信息技术在林业管理中的应用 篇13

液压设备的特点显而易见,其体积小、质量轻、功率大的特性使得液压设备在我国各个国民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液压设备在工业生产中使用程度也称为世界各国工业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发达国家中,有90% 的机械化工厂、95% 的工厂车间都运用液压技术。足以见得液压技术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的重要程度。由此可见,液压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在现在企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也在逐步提高,其收益在企业中也会日渐凸显。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逐渐增强,使得液压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在企业实际应用到过程中大大提高。

1 信息化技术

信息化管理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企业的管理是指在计划、组织、血条与监控的过程中,使得生产要素之间更加有效的配合,从运行的方式、比例和速度上协调一致,将各自独立、相互分离的生产要素之间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共同组成生产系统。

任何的生产系统都是各个生产过程的物质、能量与信息的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结果。在现代化生产形势下,管理注重的是产品的经营。只有正确的决断才能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具有实际的意义。要想做出正确的决断,就要求决策制定者必须拥有大量的有用信息,通过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对于各个方案之间的比较和研究,对于信息进行有效率的处理,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的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发展目标。所以,企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不仅能够推动我国整体工业生产水平的不断进步,更是促进全社会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2 液压设备中的故障

在液压设备中故障形式往往具有多样的特点,故障成因也是错综复杂的。而且,设备故障往往不容易被人察觉,因此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不容易被人轻易排查。因此,设备故障的判断就要求技术人员要弄懂故障的原理图,根据故障特点进行实际分析。对于可能引起故障的各个部分和要素进行全面检查,这样才能找出故障成因。由于液压设备之间存在关联的特性,液压、电气、机械之间的复杂联系使得故障诊断方法也不尽相同。

2.1 直观观察法

直观观察法又称为视觉检测法。该方法主要凭借技术人员对于以往工作经验,通过感官之间的信息掌握对于简单仪器的气味进行分析,了解系统的具体工作状态,对于系统故障做出直观的信息判断。直观观察法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而且人力物力要求较小,是目前对于故障处理分析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2.2 替换诊断法

在直观观察法无法获得故障成因的情况下,技术人员先根据自己的推断将有损坏的零件替换心底零件,并且进行检验,一次来逐步的掌握设备故障的具体位置和成因。此方法适用于抢修现场诊断设施不完善、设备组建相对复杂。设备仪器部件十分精密且不宜拆卸的情况。

2.3 测量仪表检测法

技术人员利用专业的测量仪表对于液压设备的系统进行数据测量,得出液压设备工作的压力、温度、振动频率等数据,在根据数据分析出设备故障的原因。这种方法可以快速高效的检测出问题的具体位置。

2.4 原理图分析法

每一个液压系统都有原理设计图,技术人员根据设计原理图进行分析故障从而找出故障原因。这一方法适用范围小,必须在给予液压传动系统中进行分析;对于技术人员的要求较高,技术人员必须熟知整个系统的运行原理,掌握各个符号与图形带包的元件构造和性能。而且,该方法一般情况下都与测量仪表法相互配合,相互检测。

2.5 智能诊断法

根据液压故障的复杂操作,技术人员很难根据传统办法找到问题所在,这样就产生了智能诊断的方法。一旦事故发生,事故信息将自动发送到计算机,使计算机根据只能系统分析数据库进行故障判断。

3 信息化管理在液压设备中的应用

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不仅能够使得检修水平大幅上升,还可以减少维护成本,保证设备的可靠水平。使得设备维护与管理能够随时进行。信息化技术运用到先进的液压系统中,不仅是先进的生产工艺与先进的管理理念之间的融合,更是实现全自动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趋势。企业的生产制造都离不开哥哥环节之间的信息管理,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共享。信息化管理的.应用使得一大批设备进行了改造升级以及设备维护的改变。产生了信息化管理这一新兴体系。设备信息可以通过该系统进行分析改造、存储检索等功能。液压设备的系统管理涵盖了设备管理的全部过程。液压设备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故障,那么因为故障带来点损失是十分巨大的,,不仅会影响车间一系列的设备运作,还会导致计划任务不能按时完成。这就要求液压设备必须安全、稳定、高效。液压设备的故障一般可以分成四类;不可预测的故障、可预测的周期性故障、非周期性的故障、维修计划。合理的按照安排计划进行液压设备故障处理可以使设备的维护与检修成本降到最低,保证企业生产效益的提高。备件信息化管理能够解决传统管理中信息实施管理不强的缺陷,增加备件管理的系统在设备故障维护过程中的动态捕捉。对于检修过程中备件维修记录的统计可以指定相应的备件数量与种类。从而满足日常的液压设备维护的需要。

4 结语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篇14

信息时代以迈进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生活,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已成为社会每个成员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已把教育信息化列为国家“十五”期间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这就有力地推动了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课程整合成了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的新视点,也是信息技术教育普及和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技应用的普及,现代化的深入进行,信息技术更为其形式多样、生动活泼;高度交互、因材施教;信息量大、重现力强;激发兴趣、培养能力;自主控制、操作简便等优势与课程整合,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固有的教育观念、思想、理论以及教学内容、方法、模式,毋容置疑,这是课堂教学的一场革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进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内容的信息化、教学过程的策略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借以更好地提升育人质量,促成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涵义。

信息技术是指人类对数据、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检索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工具的总和。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传播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给许多领域都带来了革命性变革。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有价值的文化信息的传递为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从文化传递的角度讲,信息技术具有高效率和高效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成为学科课程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整合”是个新概念。“整合”中“整”这个语素。它包含了“调整”、“重整”、“整治”、“整改”等丰富内涵。“整合”一词,鲜明地体现了改革的召唤,强调了改革的力度。“整合”昭示着这样的精神: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这两方面都要下一番大气力,经过一番整治,使它们在新的水平上结合成一个整体——全新的课程体系。“整合”的目的和意义不仅是为了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功能,而是赋予了新的教育意义。通过“整合”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实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全方位的现代化,突破传统教育的模式。“整合” 是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的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如何进行学科的整合呢?我认为,把不同学科的内容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组合,把知识与思维、理论与实际、感性与理性辩证统一起来,使教学活动既有教育技术的整合,又有学科知识的整合。同时,还要注意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要发挥“不可替代”功能,不摆花架子,要从实效出发,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多发挥信息的独特不可替代的功能。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施,有利于教师的教。

课程整合有了信息技术作为技术支持,能使课堂教学大幅度提升,提高教学质量。直观教学是最利于学生学习知识的教学方法。课堂中,我们合理开发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可以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围绕教学内容,分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采用开放性、全球化的学习,思接于载,天马行空,任意驰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让学生自觉地加入到获取知识的活动中去。例如英语课Module 2 shopping《How much milk do you want》一课中,教师通过演示Flash课件,运用直观教学方法,让小学生在边看边学中,掌握购物时的对话,突破本课的重、难点。然后再让学生自己进行一次操作,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被激发,课堂教学氛围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通过自由点击Flash课件中的学习按钮进行学习。这样一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听课率和参与率,同时也为教师轻松解决了上课中准备教具而犯愁的问题;又如在小学一年级语文S版第七课《风》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制作互交式课件,对课文进行教学,教师通过点击课件中的图标,对学生进行教堂教学,极大的减少了教学的工作量,减少无笔化教学,运用有声 有色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通过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减少了无笔化,教师的身体健康得到了保障,学生的学习氛围得到提高,实现双羸的局面。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去探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指导者。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关系,既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否则,就会出现教学偏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考虑的不是教师,更不是计算机媒体,而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中,就要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只有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注意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制作相应的教学软件,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变无声为有声,才能通过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注意。如二年级语文教材《四季的脚步》一课教学,作者主要描写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变化及特征,把一年四季的悄然变换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有关四季变化的课件。在课前导入过程中,教师通过提出“你们知道四季是什么样子的吗?能告诉老师,你喜欢哪个季节?”问题时,学生会争先恐后地回答,然后教师在演示课件的同时,进一步提出问题,“我们看看四季的变化是怎样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各个季节的神奇变化,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入学习课文时,教师点击课件中的朗读按钮,让学生跟着优美的影音进行朗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阅读能力,感悟四季的美;再如三年级教材《东方之珠》一课教学中,教师先收集不少有关香港市场、美食、旅游、回归等的图片、文字,并利用PPT软件制作课件运用于教学中。教师先提出问题“大家看完后谁能说说图片中向我们介绍了香港哪些好地方。”然后播放课件让学生观察香港的美景(配乐),整体感知香港的繁华。学生边看、边说,课堂气氛好。在感知完香港的美最后,老师运用小导游的形式对课文各段落进行学习,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然而在学习生字词的时候,通过点击相应的词语(琳琅满目

物美价廉

璀璨无比等出现特殊标号)解决了课文难学的生字词,为学生都能有感情的进行朗读打下良好基础。整堂课,学生在活跃、快乐、新奇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处在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充分发挥其自身在学习过程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且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获取大量信息,从而形成自己的认知。这样拓宽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不仅培养了他们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还不断提高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是面向信息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所必需的一种基本素养。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俄国文学泰斗托儿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足以说明,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兴趣,产生求知欲望,才能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事半功倍。常言道:“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就是要在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知识量和恰当的信息量,让学生在获取知识中提高他们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就能再观其特点。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看动画片,我们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这一个特点,运用信息技术与网络,制作可爱的、漂亮的、有声有色的课件吸引学生。通过绚丽的色彩、清晰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将干巴巴的说教变成多感官的刺激、全方位的感受,使抽象变得具体、静态变成动态,虚幻变成真实、想象变成可能,既可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景,又能将学生引入想象的空间,使教材活起来,使课堂动起来。例如在小学一年级语文S版第七课《风》的教学中,互交式课件为学生提供了自学和巩固的条件。就像英语点读机一机,只要有电脑,学生自己可以通过点击课件学习课文,同时在学校没有记牢的知识点,只要课件上传到网络上,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找到相关课文的课件,在家也可以进行学习巩固。在“整合”过程中,教师通过借助信息技术这把“利器”,开展探索和研究性学习,通过人机互动、协作学习,把信息技术贯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大极限地提高教学效益,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上一篇:五一致全区职工的慰问信下一篇:论交替口译的几点策略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