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月考反思总结

2024-08-11

历史月考反思总结(通用11篇)

历史月考反思总结 篇1

本次期中考试年段最高分90分,及格人及格率37.33%;年段平均分55.11分。

二、命题设计:

考试范围为必修2第一、二、三、单元。考题覆盖面广,重点突出。并有旧教材的知识点。

本次考试目的是检测开学以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为下阶段教与学提供有效依据,从而有针对性地根据学情,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与学质量。

三、存在问题:

教师课堂虽对重点,难点花足功夫,细致讲解,重复强调,而且课上检测,课后反馈。但课后,由于学生没能自觉及时做好复习,练习巩固,使学生知识消化不良,课本基础知识不熟悉或理解不透甚至混乱,没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好适当的识记,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学生考试过程中审题作答存在随意性,考试技巧有待提高等问题,导致知识无法得以有效运用,客观题失误频频;主观题有一部分学生语言表述不规范,要点不突出,逻辑性不强;阅读不认真,有效信息获取不足,概括归纳信息的能力欠缺;旧教材的知识点学生了解的少,得分不多。

学生与老师学与教不同步,特别是学生学习主动性,考试结果没有预期的好。

四、今后的改进措施:

1、继续抓基础,反复练习。

2、放慢新授课的速度,使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达到更好的效果。

3、培养学生阅读、概括、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4,考试作业的批改,评讲要及时,应注意审题技巧,答题规范性等问题的指导与训练,对症下药,适当的训练是巩固和理解知识点的必备途径。

5、加强学法指导:指导笔记。

6、对个别学生进行试卷的书写指导。

历史月考反思总结 篇2

一、直选乡长面临的困境

农村基层民主已经开始从村级民主向乡级民主扩展,从基层组织的民主向国家政权组织的民主推进,从一种社会自治民主向国家政治民主发展,这显然是20世纪末中国农村治理体系发展的新动向。然而,由于世情、国情与民情的变化与差异,基层民主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曲折中积极探索。四川省乡镇民主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着重重困境。

(一)直选结果合理不合法

四川省遂宁市市中区步云乡进行直接选举乡长,其结果催生出了合理不合法双重性的问题。一方面直选结果的合理之处主要表现在有上级党组织支持与群众积极参与。步云直选乡长是在保障整个社会秩序稳定的前提下,在一个相对封闭的乡村进行试验,最终实现了和平的竞选过程。而在这一个过程中,上级党委支持与群众积极参与就成了此次试验结果合理性的前提与基础。另一方面其结果遇到“合法性”问题。即未能按照宪法规定发挥乡级人民代表大会对重大事项的决定权与人事任免权的作用。步云直选乡长是在违背现有法理基础的条件下,进行民主实践的探索。由选民直接选举基层国家机关领导人,产生了结果不合法的问题。

(二)直选程序不规范

村民自治是基层民主根基之所在,也是村级工作的重要体现。村民自治特别突出合法程序的重要性,体现了以程序保障民主的原则。[2]村过程中,政党,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等组织提名的候选人不需要履行报名手续,而自荐的选民必须履行手续,造成了报名程序上不平等。其次,直选过程忽视了回避原则。在15名报名者中,有6名是选举机构成员,按照选举回避原则,理应退出选举机构。由于竞选过程中,大多数人第一轮竞选中被淘汰,没有严格执行回避制度。最后,个人自荐与选民推荐方式混淆。应然状态下,候选人报名后拿到报名表,再让选民签名支持。这是候选人通过主动地“拉”来实现。实然状态下,候选人在报名过程中将自荐与推荐合为一体,反而导致程序混乱。

(三)直选理论准备尚且不足

政治理论对民主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但理论终究是来源于实践。步云直选是一次开拓性试验,摸着石头过河,缺乏科学而又系统的理论指导,也成了制约其发展的又一难题之所在。现有的理论无法解决选民参与范围大小以及选民与人大代表关系的现实问题。一方面,选民部分参与与全体参与问题。部分参与是否允许委托与授权的形式存在;全体参与则涉及到选民与人大关系的处理。另一方面,选民的直接选举权与人大代表的决定权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些问题无法理支撑。

二、直选乡长困境的成因

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层民主的实践探索止于步云直选,其背后有深刻的原因。从竞选结果,运作程序与理论准备三个维度分析直选乡长困境的成因。

(一)违背宪法规定,导致直选结果合理不合法

从1949年的共同纲领到1954年的宪法与地方组织法,规定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地方各级行政首长由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乡级国家机关领导人的选举只能由乡人大决定。这是宪法的明文规定与不可动摇的制度安排。然而,步云直选虽然在上级党组织支持与群众参与条件下展开,但是直选过程却没有发挥出乡人大应有的功能,而只是将直选结果提交乡人大步进行最终“确认”。步云直选试图突破我国现有的代议制民主(Representative Democracy),违背宪法规定与人大制度安排。选民直接选举基层国家机关领导人是与间接选举相对的直接选举,背离宪法的规定,不利于执政党在基层地位的巩固。

(二)缺乏监管,导致直选程序不规范

权力是政治学的核心要素。权力的来源与权力的运作是国家运行的核心问题。监管是主体与客体关于权力与权利的统一体。这要求对公权力的限制与私权利的保障。步云直选监督力度不到位,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对候选人报名程序的监管不力,导致直选起点不平等。组织提名与个人自荐报名程序上区别对待,以致组织提名者凭借其拥有的政治资源,获得免除报名手续的“许可证”,造成事实上不公正。其次,对候选人双重角色监管的忽视,导致实际操作中过程的不平等。15名报名者中,有6名既是候选人也是组织机构成员,既是游戏规则的参与者又是规则的制定者,未能严格落实回避制度。最后,对候选人报名方式缺乏监管,导致直选程序混乱。试行办法虽然在报名方式上有严格的规定,但由于组织者监管不力,规定落实不到位,以致个人自荐与组织推荐两种方式相互交叉,混淆不清。

(三)基本理论不完善,导致直选缺乏理论支撑

理论文本与现实政治往往是很遥远的。大多数情况下,理论研究是滞后于实践探索。我国基层民主理论研究进展,既受限于基层民主实践的发展,也受政治学科发展的制约。一方面,民主政治的实践发展决定基层民主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基础理论研究也会随着实践的拓展而不断深入开展。四川省基层民主在上世纪90年代走在全国前列,从共推公选乡镇领导干部到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继而延伸至直选乡长的“顶峰”。其基础理论研究不能满足现实实践的发展。另一方面,基层民主理论研究也受政治学学科发展的影响。作为政治学新天地—基层民主与基层群众自治,见证了整个学科发展的曲折历程。一度中断的政治学终于开始了新的春天。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理论务虚会上发表了著名谈话《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他指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4]基层民主发展近三十年来,一度成为“显学”,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政治学对于迅速发展变革的当代中国社会实践的影响力较弱。[5]

三、直选乡长的现实反思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转型时期,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交互影响,最终以其博弈的结果作用于政治。处在变化如此之迅猛的大变革时代,从已有的知识体系与研究范式来推演当前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政治变化,绝非易事。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每一次实践探索,其背后蕴含着无数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能给历史留下清晰的车轮印,但人们往往会偏好于经验启示而忽视其所留下的历史教训与现实反思。为此,本文作了以下几点反思。

(一)制度创新与立法规范并重

坚持依法办事,在遵循宪法的原则下,注重科学的实证调研,不断完善制度设计与立法规范。纵观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制度设计都是根据特定国家,特定历史与特定问题的经验总结而得到的。从古代专制政治发展到近现代民主政治,西方国家的宪政体制与制衡设计到我国的人大制度,都是呈现出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从逻辑上分析,国家立法机关经过调查论证,可能选择的回应有以下五种:其一,不合理,不予采纳;其二,合理不可行,暂不采纳;其三,合理不可行,允许个别试验,有保留地不采纳;其四,合理在局部地区试验,有保留地采纳;其五,合理又可行,全面采纳。其中第二种可能性最大,第四种可能性是最佳。[6]实践证明的确实如此。长久以来,我国人大制度的设计有很多功能处于“空档期”,没有真正发挥出来,这亟待理论界与实务界予以现实关怀。

(二)利益整合与程序正义并行

利益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与特性的需要。人们在利益关系中形成共同利益与利益矛盾,是人类社会全部政治关系与政治生活的基础。[7]步云直选中选民、乡长候选人与乡人大作为利益主体,建构起三方博弈模型。选民与乡长候选人的委托—代理关系,选民与乡人大的授权—服务关系以及乡长候选人与乡人大的负责—监督关系。在这个博弈框架下,既要满足三方利益的最大化,又要实现均衡状态,由此产生了利益冲突与矛盾。为化解三方矛盾,加强监管,建立一种合法的沟通机制,以实现三者之间的利益诉求。此外,程序正义(Procedural Justice)也要认真落实。实际过程中,公平、公正与公开的原则经常性地被忽视,容易滋生社会的负面情感。然而,“看得见的正义”使过程更清晰与透明。真正实现了阳光下运作的过程。

(三)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用

理论源于实践,实践也需要理论指导。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离开任何一方,都难以继续向前发展。步云直选在今天看来是一次改革,尽管再无结果,但仍然是属于体制内的选择。由此,笔者产生了两点反思:第一,政治建设与理论研究并行。一方面,政治建设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既要与国际接轨,又要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另一方面,理论研究也要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与面向未来。”[8]立足中国国情,借鉴西方先进科学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服务于中国政治建设。借鉴并不意味照搬照抄,生搬硬套,而是有选择有条件地吸收。第二,特殊情况下,允许在一定范围内试点,积累好的经验,通过一定程序上升为政策,最后立法成文。即便失败,总结经验教训即可。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尤为重要。

(四)上层推动与基层创新联动

基层民主要继续纵深推进,离不开上层的认可和推动,与基层社会的创新。当前的社会日益多元化,由政府主导的单一管控型的管理模式已无法维继,需要向服务型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发挥社会的力量与群众的智慧,鼓励基层创新已然是时代的要求。如果说基层群众自治与基层党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应该是21世纪中国民主建设的一个的基本景观。[9]那么,这一基本景观的路径优化在于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上下联动,但处在不同具体历史条件下,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景跃进,陈明明,肖滨.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251.

[2]肖卫,朱有志.村民自治的程序民主与实质民主—基于社会选择理论对村支“两委”的案例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2(05):P82.

[3]《试行办法》是1998年12月2日,步云乡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第十五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遂宁市市中区步云乡选民直接选举乡人民政府乡长试行办法》,以下简称《试行办法》.

[4]《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180-181.

[5]房宁.谈谈当代中国政治学方法论问题[J].政治学研究,2016(01):3.

[6]浦兴祖.直选乡长,是扩大农村基层民主的一次探索—关于四川步云乡个案的思考(下)[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01):16.

[7]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01):47-50.

[8]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全文).新华网,2016-5-18.

历史月考反思总结 篇3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历史教学改革 经验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51

一、历史教学改革的内容

(一):对教学内容的改革

对历史教材内容的改革要求加强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多加入一些能够体现人文精神、民族气节以及时代精神的历史事实,致力于对学生求真、求知、求善的品质的培养。另一方面,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育工作中亘古不变的话题,其内容不仅仅只存在在反侵略或者推翻强权的战争中,像我国古代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现代科学家钱学森邓稼先等都可以体现出爱国之情。

(二):对历史教学观念的改革

第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开放性教学。将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以及现实问题等纳入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们关注社会,思考历史,给历史教学带来全新的思想观念;第二,提倡问题教学,开创探究性课堂。以问题为中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多方位多角度的解决问题,让学生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時,注重对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第三,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对历史的学识并不只仅仅局限在课堂上,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迈入社会进行深入研究,学生通过自主查阅资料,对一些历史事件发表自己独到的剪接,培养自身的创新以及探究的能力,从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历史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相比于以往来说,历史教学的改革目前正处于一个大改革的时期,包括历史教科书的重新编写、历史教学目标的重新制定、历史教学模式的再次创新以及历史成绩考核等各方面的深入改革与创新,并已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然而,在历史教学改革不断适应的过程中,也同时面临着诸多的困扰以及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并进行解决。

(一)、历史教材内容的改革出现的问题

(1)“地区保护主义”

“地区保护主义”是诗教科书发展的最难突破的一方面。虽说如今国家教育部门已经不再对教材书的使用进行干涉,但是各个省市还是会制定使用某一种版本的教科书,学校以及教师在教材书的选择方面没有主动权,导致教材书市场没有真正的经侦,不利于其发展。

(2)历史教科书内容编写上出现的问题

教科书虽然经过重新的编写,但是在内容上仍然是知识性大于探究性,在对教科书的编写形式上没有太突出的特色,大多数仍然延续传统的编年式的通史体裁,概念性内容偏多,知识密集性太大,对实际的历史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历史教学模式的改革出现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强调的是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自主钻研创新、发现并解决问题。新课程改革所推崇的教学模式是探究性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创建合理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发现、理解、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学习的乐趣。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有一部分的教师开始在历史课堂上尝试并开设可种各样的教学情境、并利用丰富的教学材料,课堂内容以及课堂请示确实丰富多彩起来了,但在这种变革的新潮中,难免会出现流于形式的改革,为了探究而探究、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改革而改革,改革流走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内容与思想,从而违背了来时教学改革最本质的意义,所以存在有些人认为改革知识说说而已,没什么实效。

改革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导致仍然有不少人认为教学就是教教材,认为教科书就是所要学习的全部,将教科书的地位抬得过高等。要想改变目前的这种状态,在历史教学改革上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三、当前历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历史教育改革像素质教育靠拢

教育的目的是需要培养众多的有用之才,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要求每位公民都具备高素质。这就要求历史教育不仅仅只局限在知识的传播上,还应该对道德培养、观念培养、心理建设等方面做出要求。

“历史给人以智能”。从历史上,我们可以总结经验、继承精华、吸取教训等,所以,历史教学在智能培养方面要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创新思维、以及观察能力为核心,教师利用教材上以及课外的思考题、文献图片资料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字数分析、思考、总结、概括等,让嘘声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与教师一起完成教学内容。

历史教学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历史上杰出的任务的奋斗事迹、百折不挠的精神都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学习,培养出对国家兴亡、民族振兴有责任感的人才,历史教育是基础。

(二)、历史教学模式的改革

当前教学的改革更注重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的能力。

第一,注重启发性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第二,教师在贝壳的过程中,要特别安排互动时间;

第三,课堂上要对学习效果进行及时的检查,并不仅仅是背诵历史事件,对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能够从当时的社会形势、背景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而非单纯的就事论事;

历史知识具有很强的过去性的特点,想要学生能够透彻的了解一段历史,单单只靠教师的口头陈述以及教材的文字描述是远远不够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和,可以充分的利用声像教学,重现历史,但要注意的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切忌喧宾夺主,种类太多使学生眼花缭乱以致学习分心,实在是得不偿失。

总结语:

历史教学的改革不是一时努力的结果,而是奋斗在教育前线的千千万万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成果,虽说目前仍然会存在大大小小的问题,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学水平的提高,这些问题都会被解决的。

参考文献:

[1] 李丽. 新课程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艺术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04

[2] 侯素迎. 关于改革中学历史教学方式的探讨[D]. 辽宁师范大学 2004

历史月考总结 篇4

反思

一、考试内容

鸦片战争:了解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的经过、中国失败的原因、《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2.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列强侵华的罪行、火烧圆明园。3.太平天国运动。4.洋务运动。5.甲午中日战争: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6.戊戌变法。7.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八国联军洗劫北京,《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8.孙中山与辛亥革命以及中华民国的创建。新课改后内容增多,需要讲的知识太多,增加了学生的记忆负担。讲课中注意把握重点知识重点讲,细节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尽量给学生理清楚课本知识的条理与脉络,帮助学生背诵。

二、学生答卷情况分析

(一)选择题

学生失分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1)时间记忆不对:下列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金田起义 ②天京事变 ③颁布《天朝田亩制度》④颁布《资政新篇》。(2)审题不清:例如问: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的是(南京条约)(3)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例如: 下列关于1901年我国一普通家庭四兄弟生活情况的描述,不符合实际的是()D、老四在北京东交民巷买了一套房子(4)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有待提高:有人用“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来形容洋务运动,这一运动没能挽救腐朽的清王朝,但在客观上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下列选项中最能促成“柳成荫”的是()A、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5)过于拘泥于课本知识,缺乏灵活性:.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下列对鸦片输入危害叙述正确的选项是()①白银大量外流,严重影响清政府的财政②大批官僚、地主吸食鸦片,政府更加腐败 ③士兵也吸食鸦片,军队战斗力被削弱

④损害身心健康

(二)材料分析

生失分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1)历史事件任务的记忆不全面、背诵不扎实:材料一中的“19世纪的三次灾难性战争”指的是哪三次战争?这一条约中被迫割让的土地是什么?(2)根据材料回答问题的能力、读图的能力有待提高:图一到图二所示通商口岸位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3)开放题回答过于简单。(4)综合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需加强:材料二中所述的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分别指?(5)书写杂乱,字迹模糊不清。

月考反思总结 篇5

我的弱势科目在理化方面,分析了原因,主要的出错在两个方面。客观原因是因为这次理化放在一齐考试,所以没有合理安排好时间。花费在几道难题上的时间过多,以至于之后的时间不够充裕,后面几道题做得比较匆忙,并且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检查。主观原因是我本来就对这两门科目的知识点掌握的不太牢固,所以做题生疏,遇到难题首先就有了畏惧心理,再加之紧张,就更加解决不了问题。而我认为最主要的问题则出在课堂上,课堂上经常容易忽视重、难点。我们不能改变考试时间的安排,所以改变的仅有自我。课堂上没有抓住重、难点,也体现出了我的课堂效率不高,预习工作没有做好,所以,以后要做的首先是严格要求自我,在课前预习新知,在课堂上全神贯注,在课后做拓展提升。

这次的语文、英语成绩较上次有所提高,但依旧存在着不少问题。如语文的基础背记失分严重,体现了我基础知识不扎实。要学好文科,我认为首先要打好“地基”,学会“拼刺刀”。英语字母组合拼写,语文关键偏旁、高频生字词,都是需要重视背出的资料。还有课外的文言文、词汇的积累要重视,因为当试卷难度较高时,这时显得十分重要,是拉分的关键!语文作文依旧是“重灾区”,作文不会学以致用,是我最大的问题,这就需要每一天将教师布置的10分钟阅读的时间,好好高效利用。

数学这次有了一些不必要的失分,这并不仅仅只是用时间紧、粗心、紧张等借口来安慰自我。这也更加反衬出我平时作业态度粗糙,学习素养不好。所以在平日的学习作业中,就要养成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习惯,这样才能提高在考试时答题一次性正确率,来不及复查也不会错得太过离谱。

月考反思总结 篇6

第一,我上课的效率需要提高,尤其是语文课堂上,我不能散漫,应当拉直了耳朵听教师讲的知识点,并用心、及时的把它们记录下来。我的课堂笔记总是很少的——其他的记在了书上,这导致了我复习时需要用到书和课堂笔记,书上记的和课堂笔记上的常常混淆不清,课后的复习就没有了效率,所以我要听好课,记好课堂笔记。

第二,我要打起精神来,肯下功夫去记和背。小四门这次极不梦想,就是没有花时间去多背。我对时间的利用率还不够高,在家里拓展时常常没有效率,我实际上就是浪费了时间。化学的基础知识和物理的公式也必须要多温习,否则明明明白却扣了分就可惜了。

第三,上课必须要更进取些,我表面上是不动如山,其实当我没有想去发言时,我的思考的欲望就减弱了,对于思考深度的锤炼就没有多大的效果。我应当从内心里改变不想发言的想法,善于在短时间内思考,能够跟上教师的节奏推进课堂,学习、借鉴教师的思维方式。我该学习的不应当是思考后的结果,那只是一个符号而已。我要学习的,应当是怎样想到这个结果的思维。你获得了一条鱼再想如何钓鱼,往往不如观察他人钓鱼好办。

第四,我还应当戒骄戒躁,这一次的成绩于我就是一个很大的教训,它教训我要努力,而不是荒废天赋,它教训我要脚踏实地,而非轻飘飘地学习。望下一次的全科竞赛中,我能尽可能的提高,重回原先的位置。

历史教学的反思与感悟 篇7

例如,“北宋建立”:我再三强调北宋不是统一王朝,有同学问,“从图上看,北宋疆域小,周边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政权与它对峙。但唐后期、隋、汉朝也有这些现象,唐、隋、汉却是统一王朝,而北宋不算统一王朝,那么怎样才算是统一王朝呢?”,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值得探讨。

“唐朝经济繁荣”中“草市”一词,同学们有多种解释:偏远、商品种类多、农村出产的,如粮食、柴禾、牛羊马驴、农副产品等,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

评价辛亥革命创立了共和制度时,一位同学突然问:“共和是什么意思?”教书多年,在课堂上多次提到过这个词,但都没在意这个词,也没想到专门解释这个词,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很懂这个词。这回让我大吃一惊,下来仔细查阅,重新解释:国家和政府是公共的,不是私人的,共和政府应该为公共利益努力,而不为私人利益奋斗。它的领导者是选举出来,不是世袭。

“教学反思”的最终目的是“改”,“改”就是“再教设计”,通过对各个教学环节得失的客观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提出改进教学的策略和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节课下来,不妨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这就是“再教设计”。

例如,评价《天朝田亩制度》时,讲到它的空想性和落后性,我在第一个班的评价是“它违背了小生产者的愿望”。下课后,有两位同学找到我说:“《天朝田亩制度》并未违背小生者的愿望,因为小生产者想拥有财产,小农经济也是私有经济,加之,许多教辅资料也是这么说的,难道是教辅错了?”我想了想,有点道理,下来查阅资料,与其他老师一块探讨,在两个班重新设计补充为:《天朝田亩制度》是自相矛盾的,既是小农经济的产物,反映小生产者的愿望(要求土地和平等),但它的绝对平均也违背了小生产者占有扩大私有财产的愿望,这样一个自相矛盾的纲领是不可能指导农民革命获得成功的。与此同时还联想到中共一大的纲领,一大纲领有缺陷,但在中共二大得到纠正,重新制定出民主革命纲领,说明中共有能力修订自己的失误,而农民阶级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就注定它的悲剧结局的出现。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从以下方面来反思自己的教学:首先,要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其中,教师观和学生观是核心内容。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探究的合作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个性化教学的创新者。教师的作用最终体现在学生身上,体现在学生身心的发展上。那么,怎样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就显得尤其重要,这是学生观问题。应树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理念。其次,反思自己的知识能力是否齐全,知识面是否广阔。再则,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无论何种方法,关键看运用是否得当,适合教师的、适合学生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教学反思 历史典故 多媒体 改变观念

一、用好历史典故和成语非常关键

1.运用成语典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初一课本中的如军事成语典故“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退避三舍”、“围魏救赵”、“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把浩大的威武雄壮的古战场充分体现出来。这些成语典故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兴趣,从而不仅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历史知识,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

2.运用成语典故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比如孟子的“民贵君轻”和唐太宗的“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明确提出君的地位和君民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辩证法思想。一个典故一句成语就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如“指鹿为马”一句能看出赵高颠倒黑白的丑恶嘴臉,“莫须有”三字能使学生体会秦桧那种奸臣的形象,学生自然能体会其全部内涵,成语典故在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借助多媒体省时增效

历史学科特点决定了这门课文字内容多、图片多,如果让学生全面阅读课文(包括小字材料内容)和课本插图,就很费时,借助绥江一中教室里现有的设备:电脑、投影仪、电子白板、电子笔、音响等,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既能增强教学直观性,又能节约学生阅读材料的时间,节约以前教师上课在黑板上板书的时间,还能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插播与历史有关的视频。例如我在教学《文化大革命》一课时就插播了《周恩来苦撑危局》的视频,掌握了邓小平及周恩来等在“文化大革命”中作出的贡献,又让学生深刻了解“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危害。这样做既达到了省时增效的目的,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但在使用多媒体时反对“放影片”式,不是把一节课搞得热热闹闹,看电影式的娱乐,而是要根据历史教学的需要,是为了增强课堂的实效性。

三、破臼除窠教学历史

1.改变观念: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所以人的观念是很重要的。改变“历史是副科”的思想观念,改变“我对历史没兴趣,所以我不(想)学”的思想观念,从心里重视历史——一门培养素质的学科。我们可以不喜欢历史,但不能不了解历史,祖国的历史与外国的历史,都需要了解。可以说,了解历史是现代人的一项基本素质,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

2.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虽说兴趣不能决定一切,但培养兴趣对学好历史很重要。没有兴趣,会觉得学历史是一件苦差事。只有对学习有浓厚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

3.培养学习的主动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学习规律:什么是学习的主动性呢?就是不靠别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动下学习。怎样才能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呢?一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斯大林有一句名言:“伟大的毅力产生伟大的目的。”只有明确学习目的,认清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学习。二是要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有计划地学习每门课程,注意做到课前认真预习,对老师要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疑难问题做出记号,等到老师讲解时集中精神听。

4.“温故知新”与“温新知故”相结合。“温故知新”反映了学习过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认识过程必然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规律,它告诫我们探求学问应该逐步消化,切忌囫囵吞枣,有的知识由表及里,深思熟虑;有的知识由此及彼,融会贯通;有的知识应引进先知,触类旁通;有的知识应该联系实际,具体领悟。然而“温故知新”有先天不足,它的知识面狭窄,难以深入下去,所以在实践中,“温故知新”走向“温新知故”,从后者中找方法和规律,与“温故知新”相辅相成,成为学习方法中的重要原则。“温新知故”是不拘于旧知,在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同时,以新带旧,组成知识的网络系统,显现知识间固有的逻辑关系,从而转化能力,提高素质。

5.学历史其实是不用死记硬背的,只要带着心看课本,认真多看几次课本,记清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理清历史线索就可以。

6.上课要专心听,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记忆。掌握问答题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清晰的了解,再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闻外,还能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7.要做到熟练地掌握历史知识,一是对课文要做到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二是平时要认真记录好老师提出的重点内容,三是背诵;但即使是背诵也要讲究方法:以时间为主轴,形成一条历史事件演变的线索,如以“北美独立战争”为例,1775年、1776年、1777年、1783年各发生的事件串成一条历史线索。也可以历史事件的性质为中心点,把同类性质的事件联在一起比较、记忆,如美国独立战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等。

8.分析史实、理解的能力。因而历史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运用。理出一条线索,找出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清每件史实前因后果,在今后历史学科的学习中非常重要。同时,应将历史与马列主义的方法论紧密相连,用方法论作指导,正确地评价每一个历史事件。

四、几点建议

1.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的好朋友。朱永新老师曾经在《读书,让全民族精神起来》中写道:“读书,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读书,让博学和睿智丰富我们。”只有读书,才能学贯中西,博采古今,才能让学生信服,自己满意。

2.多动脑、多思考。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老师要思考,要动脑,充分考虑我的课: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

3.多交流、多合作、多反思。伟大科学家牛顿说:“我之所以站得高,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作为伟人都那么谦虚,我们为什么不能俯下身子和同仁们好好合作,好好研讨课堂教学呢?也只有静下心来做学问,我们才能有所提升,学然后知不足,才能取得更大进步。

月考反思总结 篇9

语文这次还不错,有些出乎意料。这一次语文好,主要是平时花的时间多了,印证了姜教师的话“前面基础部分做得好,分数就不会差”,后面的阅读理理解做得也不错,或许有一点运气的成分,可是和平时语文作业认真完成也是有直接联系的。

数学已经十分接近平均分了,除了平时作业认真完成以外,考试方法也是有必须关系的,一道题目思考三分钟后还是不会,直接跳过,会做的全部做完后,再回头看那些剩下的题目中自认为相对简单些的。这样时间自然宽裕许多,并且心中踏实,自然心态稳定,对攻克难题大有裨益。

英语还是老大难,平时考试简单的还好,离平均分不算太远,可是如果难度增加,阅读量增大,便立马暴露出很多问题。文章和题目都来不及仔细看和推敲,首字母填空,明明单词都明白,就是做不出来,单词的掌握和运用都不好,基础薄弱。作文写完只剩三分钟,及其紧张。

物理化学平时刷的题还是有点不够。异常是化学,有些题型从来没见过,考试后,稍经提点便能明白,感觉原先就差这么一点点,可是体此刻考试中时就是不可逾越的鸿沟。物理有些不该错,有些见过的题型却遗忘了,并且解题不熟练,导致费时较长,以至于化学的时间变少。这些说明,平时做题不仅仅要注意理解还要有效记忆并且提高熟练度。

小四门是硬伤,四门总分比很多同学少了五十分左右,相当于少考了一门,很可怕。尤其是历史,虽然平时也和大家一齐背,可是显然效果远不如其他同学,存在很大问题。首先,专注度不够,容易受外界干扰,事倍功半;其次,有口无心,嘴上在念,可是记住的却少;最终,背书的方法,不能理解的去背,完全靠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

有关月考历史科总结 篇10

一、回顾党的历史

不忘初心,回顾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历程,一部,就是一部伟大壮阔的奋斗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带领处于水深火热的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在实践上从灾难中走出并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党的以来,的党中央,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奋斗历程,70年执政经历考验和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党的发展历史就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不懈奋斗的历史;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就是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保持和发展其先进性纯洁性,不断经受住各种风险和挑战考验的历史。

二、党历史上的曲折

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中不断前行。中国共产党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领导人民进行建设、改革,从事的是人类历史上极其伟大而又空前艰巨的事业,在探索进取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这样那样一些失误,遇到这样那样一些曲折。如何从正确的立场和积极的态度出发,正视失误和曲折,认真考察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深入分析产生问题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从中探索出防止重犯错误再走弯路的正确办法、对策和制度,这是国史研究题中应有之义。

指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从成功中吸取经验,从失误中吸取教训,不断开辟走向胜利的道路,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历史进程。研究有助于总结党的失误和教训,研究过去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回顾党应对困难和成绩的考验,特别是在主要关节点上经受考验的历史,深刻总结经验,努力把握党的领导和执政规律,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使命,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7月,同志明确指出:“牢牢把握中共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旗帜鲜明地揭示和宣传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形成的历史必然性,揭示和宣传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揭示和宣传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揭示和宣传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领导人民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揭示和宣传中共在长期奋斗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面对党历史上的曲折,只有准确把握历史的主流与本质,才能科学地正确地看待历史,做到用历史成就来激励人,用历史经验来启迪人,用历史教训来警示人。指出:“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三、对的重要论述

1.党的优良传统

在西柏坡考察时指出:“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中国共产党在其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优良作风和优良传统,如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以及艰苦奋斗、谦虚谨慎等。3月,赴兰考调研指导教育实践活动指出:“焦裕禄同志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他虽然离开我们50年了,但他的事迹永远为人们传颂,他的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革命传统和伟大精神一样,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永远向他学习。”

对于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给予了很高评价,将其视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他要求广大领导干部要注重“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前辈共产党人建树的优良革命传统”。要求广大青少年把党的历史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党的历史知识、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英雄模范事迹的教育,从小培养青少年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2.党的历史经验

一贯重视总结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注重并强调要分析研究国史。分析研究国史,根本目的是全面深入总结其经验教训,进而深化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等“三大规律”的认识。从对国史的分析研究中,可以提升出治国理政的基本经验。治国理政思想就是在全面深化总结国史经验教训、深化对“三大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提升出来的。

党的期间,在中央党校先后发表《改革开放30年党的建设回顾与思考》、《关于新中国60年党的建设的几点思考》等重要讲话,对党执政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自身建设的经验作了全面总结。党的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更大的决心抓党的建设,针对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借鉴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制定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推出了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学习,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学以致用、以学促用,充分借鉴历史,解决好工作中的新问题、新矛盾。

3.党的发展道路

指出:“要认真学习、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这对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十分必要,对开创未来也十分必要,因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了解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才能深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

12月,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要把党的确立的改革开放重大部署落实好,就要认真回顾和深入总结改革开放的历程,更加深刻地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更加自觉地把握改革开放的规律性,更加坚定地肩负起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责任。”6月,在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1]汲取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的科学评价

历史是由人物和事件构成的连续性的变化。推动研究科学化,就必须科学评价党的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继承唯物史观关于从历史实际出发、具体分析历史事件及人物所处的历史条件的原则,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这是一种十分必要的科学的治史态度。

他说,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比如他在分析毛泽东晚年犯错误的历史原因时就指出,在中国那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先例,犹如攀登一座人迹罕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荆斩棘、开通道路。同时也一分为二地、站在历史长河的高度指出,“毛泽东同志的功绩是第一位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的错误在于违反了他自己正确的东西,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这就为科学评价历史人物树立了标杆,指明了方向。

国史是党执政兴国的根基与血脉。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才能保证党和国家的根基永固,血脉永续,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坚定不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

四、党的光辉前景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就是改变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面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出中国梦,主张将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融入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其目的就是要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进而尽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中国梦的实现不是空谈,民族复兴靠的是党领导下锲而不舍的艰苦奋斗。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是持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的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到完成社会主义基本改造,从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一次次辉煌的成就,中华民族进入一个繁荣富强的新时代,祖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工农业生产蒸蒸日上,人民生活普遍改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改革开放蓬勃发展。无数事实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积贫积弱的颓势中起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为肩负的光荣使命。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充分证明,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在新的时代,中国共产党也面临着更艰巨的挑战,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历史上最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在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中,更需要我们党勇立时代潮头、不断创新发展,敢于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加强自身建设、净化政治生态,永葆旺盛的生机活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引领中国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勇往直前,创造更加辉煌的历史。[3]

历史月考反思总结 篇11

对于艺术家来说,历史传统问题是一个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许多艺术家在创作中与历史相遇,或与史实撞击,或独自揭开一段心灵历程。历史使我们与已存在过的人类的身体和思想取得联系,并接近获得自己是谁,从哪得来的知识,以免妄自菲薄,或者放任自流。一些有责任的艺术家,为了查证我们今天的作为,不可避免地想要揭开历史的表层。

《晉商系列》正是根植于历史和记忆,并通过油画语言和图像符号来揭示历史过程的多积层特征。为了这一系列的创作,我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和田野调查,走访了平遥、祁县、榆次等晋商发源地,去了右玉杀虎口,实地考察晋商的生存环境,收集有关晋商的历史记忆。参观了北京的晋商博物馆,观赏了部分关于晋商的影视作品,仔细研究了介绍晋商的纪录片,对晋商有了初步的认识。尽管这只是初步直观的认识,但从感情上却拉近了与晋商的距离。

晋商是中国最早的商人,其历史可远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明清两代是晋商的鼎盛时期,并成为中国五大商帮之首。在封建社会中,传统的观念是重儒轻商,故四民中以士为一等,商为末等。但明清山西商人却认为商和士农工是同等重要的事业,都是本业,同样要敬。晋商摒弃旧俗,褒商扬贾,以经商为荣。

晋商中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王现曾经说过:“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洁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善士者,引先王之经,而绝货利之径,是故必名而有成。故利以义制,名以清修,恪守其业,天之鉴也。”这段话不仅点明了经商的不二法则,也道出了为官与为人的基本遵循。在王现等晋商看来,不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只要按照这一法则为人处世、入仕经商,必定会做出一番不平凡的事业。由于他们把儒家教育的诚信、仁义、忠恕精神引入商界,从而有了商业之繁盛。所以,晋商之家族不同于一般官绅家族,它是具有商业烙印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家族。

每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都有一种特殊的精神作为其灵魂,这种内在的灵魂是实践活动中最活跃的能动力量,而从事这一活动的人就是这一特殊精神的创造者和实践者。明清山西商人的成功,就在于他们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自觉和不自觉地发扬了一种特殊精神。那就是在隐忍低调的外表下,强烈的开拓进取、敬业、群体精神,我们可将其称之为“晋商精神”。这种精神也贯穿到晋商的经营管理和心智素养之中,其根本就在于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敬业、义利相同,这是当今社会上比较缺失的价值观念,是人们回望历史时的温暖记忆,也是我创作《晋商系列》的出发点。

我不愿意将我所描绘的人物简单称之为“肖像”, 我认为用“肖像”来定位晋商,“甚至有些俗气了,容纳不下晋商的气度与精神”。 我想为晋商们“造像”, 认为“无论每个人长相如何的不同,在我心中他们都是一座座诚信的丰碑,一个个豪情的符号,一尊尊睿智的偶像”。在这儿,手段称谓已不重要,正如贝聿铭所说的“风格产生由解决问题而来”,所以当我们看到《晋商系列》中表现手法的差异时,那既有系列组画历时性过程中的阶段性思考,也有绘制过程中艺术语言的探索和锤炼,但这一切最后都指向一个主题:“就是对晋商的敬意和再现晋商的尊严”,那其实就是晋商乃至山西人的精神写照。

精神的表达怎能受限于风格与称谓呢?这与态度有关,与对待历史的态度有关。人的自我理解是通过对历史的理解实现的,“人的精神是什么只能通过对精神经历和产生东西的意识来揭示”。历史是人类自我认识的重要途径,我们不可能在历史之外找到一个非历史的立足点来反思历史。我关注历史,关注晋商的历史,是从一个画家的角度,用绘画的方式关注历史。《晋商系列》不是简简单单地再现历史,而是表现一段历史,这历史未必是历史的全部,却是一段历史时期在人们心中的记忆总结,是人们心中的历史。《晋商系列》正是这一历史的视觉化呈现,是我用油画的方式抒发自己心中对所绘历史的敬意和情感。

艾略特说,所谓历史意识:“不仅要理解过去的过去性,还要理解过去的现在性”。《晋商系列》正是用今天的角度关注、审视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这一曾经的辉煌灿烂,表达对晋商精神的缅怀与敬仰:当晋商的历史被时间的洪流冲刷得日渐淡漠,晋商的形象逐渐模糊,拂去历史表层的尘埃,依然能看到他们的伟大言行:财大不气粗、豪情不跋扈、知书不失理、低调不张扬……。他们身上闪射出的人性光辉,至今都启迪我们后人,教我们如何识别前方的路,同时唤醒一种心灵上的仰望。

《晋商系列》正是基于这一伟大言行的视觉化表达,并想唤醒社会群体对这一历史的共同记忆,因为只有社会群体对历史的记忆的存在,才是传统延续、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的根本。

上一篇:工地现场文明施工管理下一篇:感性哲理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