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论文

2024-05-16

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论文(精选8篇)

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论文 篇1

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文/周大安

摘要:人类已进入21 世纪,也就意味着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教育带来了契机,教育信息化给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提出了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关策略。通过在教育实践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探讨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与方法,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培训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所产生的成果,为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学校的发展寻求有效途径。

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论文 篇2

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对计算机和网络的使用。现代教育其实就是对信息技术的应用, 借用计算机、网络等多种新手段为教育服务。

1. 信息技术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在教育活动中, 教师是促进者、组织者和研究者, 因此教师本身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水平对于教育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学者叶澜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作为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技术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

1.1 信息技术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工具

1.1.1 信息技术是教师课堂教育质量的工具

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是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专业知识能力的提高两个方面。教育水平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上,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 教师课堂教育告别了过去单一乏味闭塞的“黑板+书本”课堂教学模式。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课堂教学更生动,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远程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仅实现了教育的个别化, 而且使得教育更普遍和公平———信息技术已切实引起传统教育方式的深刻变化, 信息技术成为课堂学习的重要工具。

1.1.2 信息技术是教师自我更新的工具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是教师不断充实与完善自己的过程。传统教师更新的主要方式是参加学校或教育局等部门组织的正式学习, 如岗前培训、在职培训, 还有通过查阅文献、与他人交流等途径获得的非正式学习。

应用了信息技术的教师专业发展, 无论是接受正式学习还是自我的非正式学习都是极其有利的。以互联网为例, 大量的信息通过网络渗入到社会各个角落, 成为当今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互联网上信息传递的快捷性和高效性, 消除了正式学习的时空障碍, 提高了学习经费的使用效率;互联网上信息传递的交互性和资源共享性, 改变了非正式学习单向性和资源闭塞的窘境。

1.2 信息技术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动力

日新月异的信息资讯和快捷的传播方式带来了社会各行业各专业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完善。毫不夸张地说, 哪怕是同样的专业、同样的研究领域, 它们的知识每时每刻都是在丰富和扩展的。因此, 它们对相关的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定义和要求都是不同的。传统社会的体验式和经验式学习虽有可取之处, 但需要较长时间实践和沉淀。可以通过使用信息技术缩小差距。

在此大环境下, 出于教师专业性和权威性维护的需要, 我们应做好自我专业发展的更新工作, 即教师应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实现自身与信息发展之间的同步完善和提高, 就要做到通过不断地完善自身的智能结构, 拓展专业内涵, 提升专业水平。这种要求是贯穿于整个教师生涯的, 也就是要实现终身学习。

1.3 信息技术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

信息素养涉及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应用, 它包括能判断什么时间需要信息、懂得如何获取信息、如何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的教师会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即能对信息咨询有较敏锐的“嗅觉”, 然后能准确获取相关知识, 再科学整理信息, 及时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启发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自主地开展课后学习, 使得新文化新技术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提升是一个必然趋势, 教师具备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也是一个新的必然要求。

2. 当前教师信息技术运用存在的问题

2.1 地区发展差异较大

现阶段, 全国的基本国情是城乡、各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特别是经济的差异较为悬殊。信息技术的运用必须以计算机等物质为载体, 因此需要较多的购买费用。对于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 这些开销都是较为困难的。另外, 由于信息技术载体的特性, 使得维修护理、软件升级和设备更新成为长期的开支。

2.2 运用不足

从客观上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新技术层出不穷。学校在购置相关信息技术设备的同时或较短时间内已成为“旧技术”, 就面临更新的需要。尤其是在软件升级方面, 很多学校是没有及时更新的。这导致了教师信息技术运用的滞后。

从主观上看, 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足是教师本身的信息素养尚需提高引起的。有些学校尽管设备完好, 但因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足, 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和资源利用不充分。这种情况在经济较发达地区较为普遍。

3. 对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运用的建议

针对当前教师信息技术运用存在的问题,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3.1 对于政府和学校

3.1.1 学校、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信息技术建设的投入。以足够的资金为后盾, 做好相关建设和完善工作, 实现信息技术的普及。

3.1.2 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信息交流, 搭建和完善我国的教育信息技术网络。

通过网络的联通, 促使教育资源共享和教育公平, 减少地区差异带来的教师专业发展差异。

3.1.3 鼓励和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育。

采用鼓励、培训等方法, 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力, 从而提高对信息技术的利用效率, 促使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最大限度地发挥功能。

3.2 对于教师个体

教师专业发展强调的是教师个体的主动的、积极的、自觉地追求专业成长、成熟的动态发展过程。信息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运用情况在个体上的反映, 因此教师个体应自觉学习相关信息技术知识, 提高信息素养, 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好个体的信息技术方面的配置, 从而加强对信息技术的运用。

4. 结语

运用信息技术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发展

人类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先后进入到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已成为经济的核心要素和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科技和相应的文化发展有赖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即教育的发展。“国家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育在新的世纪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教育改革成了一个国家是否得以持续进步的关键。而各国在积极地推进教育改革的同时,逐渐认识到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没有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升,就很难有高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同样,如果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不可能有学生的自主发展。

一、我国教师专业化的现状

我国的教育发展历史悠久,但教师教育的产生比西方的历史要晚约200年。近20多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多部法律,如《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而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业的专业人员。”根据我国对职业的分类,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一类。

二、我国教师专业化存在的问题

我国教育总的来说形势是很好的,但根据我国教育部的要求和社会的需求,部分教师专业化还存在着问题:

(一)教师学历明显偏低

教师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基于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因此,教师就要适应这个社会的需求。我国部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明显滞后,尤其是贫困、边远的山区表现得更为突出,专业化水平极差。虽然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通过各种渠道对教师进行培训,但效果甚微,知识水平没有提升,专业技术能力未能提高,怀揣初中、高中文凭的老师要适应现代教育的形势,实施素质教育,可望而不可即也。

(二)专业道德潜伏着危机,师德建设仍需加强

对教师专业道德而言,社会对教师的道德期待和教师的道德要求是越来越高,并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据我了解部分教师职业道德还存在一些问题:

1.事业心、进取意识、敬业奉献精神不足。有的教师事业心不足,甚至根本没有事业心,工作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知识贫乏,教学质量低劣,无进取意识,更不用谈敬业奉献了。

2.有的教师管理学生的方法较差,用带侮辱性的语言伤害学生仍然比较常见,体罚学生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3.部分教师嫌弃差生,在他们心目中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差的学生是包袱、累赘,对这些学生放任自流、听之任之。

4.极少数教师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注意自身形象,影响整个教师队伍的形象,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

5.少数教师安全意识淡薄,工作流于形式,有的还与领导的要求背道而驰,走马观花,不做扎实工作,明哲保身。

6.教师专业自主受到限制,大多数教师专业自主受到限制,没有创新精神,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是按照教材、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至于为什么要教这些,为什么要这么教,怎样教更好,教师进行更深思考的并不多。多数教师还是老把式教学方法—注入式、硬灌、打题海战术,完完全全的应试教育,让学生读死书,死读书,把学生搞得晕头转向,背负着沉重的学习压力,把素质教育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三、信息技术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自从信息技术引入学校课堂后,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恰当运用的前提下,一堂课的效果与以前陈旧的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等,教师角色彻底转变了,教学观念也转变了,真正成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课堂教学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他们的活动容易受兴趣支配,兴趣可以产生学习动力,激发求知欲,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在数学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把学生那些肤浅的潜在的需要变成正在“活动”的实实在在的需求,并不断地唤起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思维。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利用声、色、图、文等多种媒体创设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情景,让学生从上课开始就进入一个具有魅力、引人入胜的数学境界,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如,我通过学习远程教育那些特级教师的讲课,又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在教学《分数的基本的基本性质》时,我利用课件播放了一段“猴王分饼”的动画故事。一天“猴王做了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子们吃,先把一块饼平均分成4块,分给猴子甲一块;猴乙见到说;“太少了,我要2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8块,分给猴乙2块;猴丙更贪,它说:“我要3块,我要3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12块,分给猴丙3块。猴丙啊开心得拿了3块。老师问:猴王这样分公平吗?这时,学生置身于教师为其创设的问题情景之中,兴趣盎然,整个课堂顿时活跃起来,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抢着回答,学生以极浓的兴趣投入了探索之中,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教学实践证明: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能使课堂教学形象、具体、生动、直观,还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理清概念,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化繁为简,使具体画面与抽象数学内容紧密联系,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挖掘教材的内在潜能,使学生正确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和空间观念,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设和提供参与机会,激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主的空间,让他们主动探究,主动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并运用知识。因此,运用信息技术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论文 篇4

安徽省天长中学 汪钰

摘要:当前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信息技术资源是巨大的,它具有知识内容丰富、交互式性能增强,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实现跨时空、跨行业的传播。它还便于检索与使用,通用性与开放性的增大更加使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有所提高。对于现代教学面言,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怎样有效利用好这一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每位教师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信息技术给教育教学带来了生机,因此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开展教师继续教育终身学习,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主要课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

资源

教师专业化

发展

一、新课改下,教师应加强对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

当前教学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基础,实现现代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会从不同维度同时刺激人们的多种认知感官,使学习者更容易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要从观念上更新、理解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要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以人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工作中的有效应用,才能实现自身职业专业化的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是以信息技术为环境、手段、途径、方式和方法,促使教师在专业知识、教学技能、职业态度等方面不断完善的一个系统的、复杂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撑,而课程改革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机会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提升教师素质,促进专业成长,才能充分的开发教师的潜能。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促进教师专业知识更新和知识结构优化,如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教学管理知识、教研教改知识,以及教育技术知识引发等。提高教师绩效、教育变革和促进教育观念转变。可以对检索工具的应用,远程协助,交流社区,游戏平台,电子期刊、教育网站、网络投稿、投票、网络课程、教育资源库、教师网联、教师博客圈等进行网络化学习与利用。另外还有课改示范课、学科带头人观摩课,配套课件作品,各校名师教案、课堂设计、教研论文,以及电子图书馆等丰富的优秀教育教学资源,为教师的讲备课、教研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支持。

二、多实践,通过继续教育培训、信息教育培训等途径,加快教师专业发展进程

教育部门每年都组织教师大量开展现代化教育理论学习,方式灵活,如远程教育与网上培训相结合,统一组织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介绍现代化教育改革的趋势,提高教师教育信息化观念。还通过听课评课、实践反思、教学研究,更新补充知识、提高技巧,不断扩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依靠信息网络技术,最大限度地吸纳借鉴成功的教育教学模式,迅速投入实践,并在网络上公开交流探讨,有效提升专业技能。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利用网络,可实现不同空间,不同时间,不同层次的专业技能提升。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中各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互为作用,以发挥教学系统的最大效益。

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信息化教学的质量和效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专业化的成长,要求每位教师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支持下的远程自我提升学习。以选择任何时间、地点、层次、方式,有选择地修炼。教师的教育观和专业知识的更新,及对信息技术掌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式的变革都有着很大的影响。教师直接可以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过程的反思性实践,通过网络观摩优秀的视频教学案例,还影响着教师制度建设的完善,教师的终身学习与自我发展。

三、学以致用,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优化教学

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学以致用。这些技术手段的运用对于教师来说,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丰富了教育信息资源以及促进了教育手段的多样化。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起着顶梁柱的作用。通过教师个人对一个主题下的相关教学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认识、反思,通过他人的评价和建议等,使教师个人对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都有一个深入地总结、反思以及对未来教学计划的预期安排,并通过数字化的形式加以表现。这样,教师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将内隐性的经验外显化,成功实现个人的知识管理,促进个体专业成熟。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学准备的重要工具,推动了教学手段和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从备课查找资料,到设计、制作教学软件都可以应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工作效率和质量等综合专业素质的提升。在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来创设教学环境、改变教学行为,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教师教学中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各种教学媒体的光、音、色等信息输出功能,立体地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使抽象变得具体,使复杂变得简明,使不可见变为可见,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创新,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在教学中师生互教互学,共同探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对于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眼界,引起学生对学习科学、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增进思考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有积极作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区域性跨学科、跨年级、跨学校互动活动形式,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地开展校际教研活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在实践中,运用信息技术能起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课件情境教学,音、色、形、空间等表现得淋漓尽致,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努力把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作用和提高,在信息技术创设的艺术情境中体验、感知、审美,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还有模拟试验,使学生印象加深。还比如讲解艾滋病细胞等微观世界的精细结构用信息技术就比较方便,使学生兴趣大增。

四、几点建议

1、加强建设,加强进修学校这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重要基地的建设。利用师资培训基地进行教育资源实践。

2、加强投入,加强各地区电教馆资金与设备的投入。重点建设成当地先进的电教机构。负责各地区的电教、信息科研、资源配置等工作。

3、优化农村信息技术环境,完善基础设施,使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资源建设得到有效发展。信息化应用环境的建设必须适合学校实际的应用理念,才能切实有效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4、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应用技能、信息安全意识、信息化应用理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合理安排、最好分批次和水平,分层次地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技能培训。使之能真正成为合格的掌握信息技

术的专业教师。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创新性人才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5、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资源的意义提醒我们,必须加大对教育信息技术资源的建设,使中国的信息技术教育真正提升到一个高度,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改革。

五、结束语

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资源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信息化,在于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教师。所以,要实现教师专业化,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在师资培训基地进行教育资源建设实践,加强进修学校这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重要基地的建设。加强各地区电教馆的资金与设备的投入,在师资培训基地上加强教育资源建设,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优质资源,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教学实践、教改教研、继续教育、提升自我资源服务,这可以使教师整体素质、教师专业化发展得到有效的提高。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个巨大的工程,它不是短期就能做好的,而是一个相当长的适应教育发展、服务社会的过程。需要我们共同奋斗,拼搏。我们对未来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前景充满信心。

有效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们广大教育同仁要认识到位,认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优化教学,同时肩负起 “资源建设”的重任。相信我们的前景会无限光明。参考资料

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论文 篇5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建构教学模式教师专业发展

论文摘要:建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是教学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由此提出教学模式的建构需要教育理念、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作为建构教学模式的基础;讨论教学模式的层次关系及结构;探究建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方法:演绎法、归纳法、综合法,给出应用归纳法和综合法建构教学模式的操作步骤及其目标导向模式和情境整合模式实例。通过教学模式的建构,提高教学效果,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它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严重脱节问题,进行教学模式的建构也是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形式之一。由于信息技术更新迅速,信息技术教学理论、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等也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就需要信息技术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建构恰当的教学模式,以便创新性地有效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同时通过亲自进行建模实践和应用,可加速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从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掌握建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有关知识和方法,探索和建构适合教学实际的教学模式。文章仅就建构教学模式的基础、教学模式的层次关系及建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方法等进行探讨,今后还将探究应用系统科学建构教学模式的方法。

一、建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基础

建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基础主要包括三方面:教育理念、教育理论和技术平台,它们在建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中起到三足鼎立的作用。

1.教育理念

建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教育理念主要是素质教育和信息技术课程理念。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强调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促进人的发展,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信息技术课程理念是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以学生发展为本,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形成个性化发展。在建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过程中,素质教育理念从宏观上引领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建构,而信息技术课程理念从微观上指导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

2.教育理论

建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首先应当有坚实的教育理论作为基础,而教育理论主要包括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教育心理、教育评价、教育测量、教育传播、教学设计等方面。其中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起主要作用。建构主义是当代学习理论的革命,是信息化教学模式建构的关键理论基础[n}由于在众多教学理论中,建构主义理论特别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建构、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并要求将这种自主学习与基于情境的合作式学习、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因此特别有利于学习者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建构主义进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课堂,成为信息技术教学中如“WEBQUEST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随机访问教学法”等建构教学法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成为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建构的关键性理论基础。而在应用建构主义理论时,何克抗教授指出:适当提倡建购主义还是必要的―但是必须注意,我们应该倡导的不是乔纳森鼓吹的那种建立在主观主义认识论和片面的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思想基础上的极端建构主义,而是建立在“主客观统一”认识论和“主导一主体相结合”教育思想基础上的新型建构主义(z]。建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应该是多元和整合性的,不能一强调操作性就一味崇尚行为主义,强调学生为中心就纯粹推崇建构主义,走极端会使教学走向偏离的方向。在建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时,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条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灵活应用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此外,多元智能理论在建模中的应用可促进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需求的发展。所以,应该建构不同风格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以满足不同教学和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

3.教育技术

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建构不仅需要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作为基础,还需要相关的教育技术支持,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支持,否则信息技术教学就成为无米之炊。但要指出的是,这里所涉及的技术包括物化技术和智能技术两个部分。物化技术是指解决实际问题或完成现实任务所使用的工具和设备,如仪器、视听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硬件及其软件等。智能技术是指解决实际问题或完成现实任务中所使用的知识、策略、方法和技巧(3]。智能技术中的方法还包括科学方法,如系统科学方法,应用系统科学方法及其原理把教学模式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建构,能获得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由此,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建构应该充分利用物化技术和智能技术作为建模的技术支持,形成正确的技术应用观和方法论,从而建构出更加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英特尔未来教育模式就是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下,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环境,开发而形成的一个典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二、教学模式的层次及结构

1.教学模式的层次

教学模式的分类有多种,如美国师范教育专家乔伊斯和韦尔(B.JoyceandM.Well)按照依据的不同理论把众多教学模式归纳为四种基本类型:信息加工教学模式、个性教学模式、合作教学模式、行为控制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同样可以在三个层次上研究:其一,普遍的教学模式;其二,特殊的教学模式;其三,个别的教学模式[4]所以,我们认为从教学模式的层次考虑,可将教学模式分为普遍教学模式、特殊教学模式和个别教学模式三个层次。启发教学模式、主体一主导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等都是普遍教学模式;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数学教学模式、语文教学模式等学科教学模式属于特殊教学模式,也称为学科教学模式;从具体的学科教学实例(如一堂课或几堂课)去建立的教学模式属于个别教学模式。

这三个层次模式关系密切,互相包含、互相转化。特殊模式介于个别模式和普遍模式之间,一方面,研究“教学实例”可以建构“个别模式”,从同类的多个“教学实例”的研究,可以应用归纳法建构学科教学模式,如信息技术教学中探究理论知识教学模式、实验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模式、程序设计教学模式等;另一方面,从普遍教学模式出发,可以应用演绎法建构学科教学模式。学科教学模式的研究也可以尝试推广成为普遍教学模式。换句话说,特殊教学模式是三者相互转化的中介。

2.教学模式的结构C})

每种教学模式都有其内在的规律结构,但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结构一般包括以下五个要素:

(1)理论基础。任何教学模式都是在某一教学理论指导下提出来的,因此,教学模式应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体现一定的价值取向。

(2)教学目标。指教学模式所能达到的教学结果,即能够在学习者身上产生何种效果。以知识、能力、态度等不同侧重方面为核心目标的不同教学模式,会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产生不同的实质性影响。

(3)操作程序。指教学活动的环节步骤以及每个步骤的具体操作方法,当然这种程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4)实现条件。指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使教学模式发挥效用所需要的辅助性支持。实现条件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有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还有对教学材料、教学媒体和教学时空的要求等。

(5)评价.由于每种模式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教学目标,因此,其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所以,建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时,应使模式包含以上五个要素,使其具有结构完整性。

三、建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方法

1.演绎法

演绎法是从一般性前提得出特殊性结论的过程,是一种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方法,应用演绎法建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是指依据建构教学模式的基础(理念、理论和技术)设计课程(或单元等)结构,最后形成模式。通过对信息技术教学理论的分析研究,建构出基于该理论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假设,再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对其假设进行验证,若假设成立,则可推演出可能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但要注意的是可能未必可行,还是要在教学中进行实践,检验其是否有效和优越。

英特尔・未来教育模式的生成笔者认为是一个演绎的过程。其模式的形成是在假设以学生为中心,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学习环境,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式学习,最终达到知识意义的建构。其一般模式是确定主题、创设情境、合作交流、意义建构。其模式图见图1,

(2)教学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有意义地建构知识结构,发展有效的问题解决技能和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技能,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和学习的内在动机。

(3)操作程序:见模式图1,

(4)实现条件。问题设计必须能引出与所学领域相关的概念原理,能启发高级思维。教师能为学生有意义地建构知识和发展能力创建相关的学习支架。此外,信息技术平台支持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

<5)评价。采用电子学档式的评价方式,主要包括学生信息、学习记录、学习依据、学习成果及学习反思五大类的信息。

2.归纳法

归纳法是指根据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对象及其属性之间必然联系的认识,得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是一个从个别到一般的推论方法。这里主要讨论的是应用归纳法建构信息技术个别模式的方法,即通过对信息技术教学实例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抽象出信息技术教学理论的基本原理,使所归纳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成立。若不能用教学理论进行解释,则需要找出原因,如果能用新的相关理论进行解释,其模式还是可行的。 应用归纳法建模的步骤:

(1)根据自己或优秀教师成功的课例,抽象出信息技术教学理论的基本原理。

(2)对教学过程根据教学模式的结构对各要素及各环节和各个侧面作全面分析,并进行简化和抽象,准确概括出各操作环节。

(3)找出该课例教学的关键词,取一个恰当的模式名称。

(4)在教学中实施,应用建模理论对其进行反思和修改,形成相对稳定的模式。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操作性较强的教学进行归纳总结而形成了“目标导向模式”(图2),该模式操作性强,而且便于检测评价其学习效果。目标导向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起到先行组织者的作用,帮助学生对比较松散的材料进行组合。当实现了目标时,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当碰到问题时,督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可运用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演示实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创设教学情境,确定和呈现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了解重点、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进人学习角色。确定目标是目标导向模式的关键,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对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归纳成三个方面,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目标表述的技术可采用马杰(R.F.Mager)的行为目标及格兰伦(N.E.Gronlund)提出的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理论与技术。关于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参见笔者的信息技术教学论一书。

该模式的结构特点是:

(1)理论基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体教学观,以教学目标为主线,依据杜威的`“做中学”教育理论及目标导向评价理论。

(2)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自学能力,操作实践能力。

(3)操作程序:见模式图2,

<4)实现条件:目标设计是关键,计算机技术是支持学生学习的平台。

(5)评价:以目标作为评价学生活动的核心和依据,可根据目标评价学生完成的任务或达标练习。

3.缘合法

归纳法和演绎法在应用上并不矛盾,有些问题可采用前者,有些则采用后者。而更多情况是将两者结合,还可将各种教学模式进行互相借鉴、互相移植和互相启发,从而创建新教学模式。

例如,应用借鉴法建构教学模式,应明确教学目标,依据学生和信息技术教学特点,依据相关的教学理论,借鉴已有的教学模式(可能是多种教学模式)进行综合,创建出有效的教学模式。建构时首先要分析和研究所应用模式的理论和结构要素,建模时不能照搬,而是在应用中结合信息技术教学实际,有所创新。具体步骤如下:

(1)明确需要解决的教学任务,运用相关的教育理论分析该任务,概括出此项任务的基本特征和实现它所需要的基本教学过程。

(2)分析该教学过程中的四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即分析这四要素之间的关系。不同的理论其关系则不同,如传统教学理论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则是权威与被动接受的关系,教学以教师中心。而现代教学理论如建构主义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等。

(3)依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4)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形式,确定教学环节。

(5)确定模式的名称。

(6)实践该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实施该模式,并根据出现的问题而不断调整、修改和改进。

下面是笔者借鉴英特尔未来教育模式于自己的教学实践而探索总结出来的“情境整合模式”。该模式是在分析和研究英特尔未来教育模式的基础上,为了培养学生探究和协作能力,从而达到意义建构知识的目的,借鉴其问题设计的方法,使其问题情境化,然后引领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探究学习。在学生进人探究学习前,呈现学生范例,使学生在网络探究学习中不至于迷失而发生学习偏离。小组探究后全班讨论,这时使用的是头脑风基式的讨论方法,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共享智慧的成果,最后学生根据学习目标整合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所反映的性质、规律以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即意义建构。最后学生将学习过程制作成演示文稿汇报交流并进行评价,同时把报告上传到网上展示交流。其中问题情境的设计是关键。模式图见图3。

该模式的结构特点是:

<1)理论基础:以学为中心,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创设问题情境,应用抛锚式、探究式、支架式、合作式、头脑风暴式方法等进行学习。

(2)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探究协作能力,提高信息素养,即通过网络查找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信息以及负责任地使用信息。同时提高学生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3)操作程序:见模式图30

(4)实现条件:问题设计是关键,问题应该具有开放性,同时也应该包含与学习内容紧密结合的封闭式问题,问题尽量情景化,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网络是支持学生探究的一个技术平台。此外,学习时间不少于4个学时。

(5)观察和记录学生学习过程及参与学习的表现,进行过程性评价,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汇报演示文稿进行评价,即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四、结语

以上讨论的建构教学模式方法是教师建构教学模式的微观方法,在大方法上可以应用层次转换法即根据普遍教学模式、特殊教学模式和个别教学模式这三个层次模式相互转化的辨证关系创生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方法是建构教学模式的精髓,而建构教学模式需要以相关的教学理念、教学理论和技术作为建构教学模式的基础,还需要遵循建模原则,诸如客观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简约性原则和效率原则等,其中简约性是建模中的要点,因为教学模式的结构和操作体系多以精练的语言,象征的图形和明确的符号来概括和表达教学过程。教学模式不是特定教学过程中的具体经验,而是在其形成过程中,应反映核心与本质,因此教学模式应主体突出,具有简明的框架,表述应简洁。

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 篇6

信息时代教师的能力结构:

技术知识、学科知识、教学法。学科教学知识。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

教师培训、态度、目标、资源、学生、经验。

教师不仅要有学科知识,还要知道用什么方法和策略让知道,让学生学生更好更快地去学会,而信息时代,技术知识也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怎样利用技术整合教学方法达到让学生更快地去学会学科内容知识的目的,技术知识和学科知识需要是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这两个是学科教学知识。另外还要知道整合教学法的知识,把技术和教学法整合起来,然后是老师的核心能力是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我们借助一些经验对学生、资源、目标的分析,在态度上有一个转变,最后还要借助教师培训,在教学态度和技术有一个变化。

学生要有ICT技能,基本的收发邮件,浏览、上网搜索;重要的是学会信息检索,然后是表达展示。

教师发展框架:

1、教师关于ICT的学习:技术教学法(师生一起体验),学科与职业技能(传统教学、管理中应用ICT),ICT能力(信息搜索、在线合作,邮箱)

2、学科教学中应用ICT:技术教学法(ICT融入课程计划,使用多媒体),学科与职业技能(基于ICT的一般教学法的学习),ICT能力(多媒体工具)

3、ICT促进教学半创新:技术教学法(ICT教学设计、数字化资源、创建适应的学习环境),学科与职业技能(基于ICT的学科教学法的学习),ICT能力(专业学习工具、思维导图、web2.0)

4、ICT促进教育变革:技术教学法(混合学习环境),学科与职业技能(自主的职业技能发展学习),ICT能力(创建学习游戏、交互式工具)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行动学习

培训:专门机构:指令性培训;职场:样本培训

样本研修:学习型组织 学习:专门机构:正规师范教育;职场:行动学习;

1、了解-应用,2、应用-整合3、整合-创新 尝试技术整合的教学→

实现有效的技术整合→

迈向技术支持的教学创新 行动学习循环:理解与行动→ 交流与评价 → 反思与回顾

→ 更新的行动

中观教学设计: 设计层次/水平:微观:课时级;中观:单元级(主题):宏观:课程级 2 单元教学设计:问题化设计;全空间活动;全优化策略 学习单元:(1)知识深化:概念梳理,难点讲解,人文延伸;

(2)教法研讨: 案例分析,标准解读,问题探讨,教材分析,设计评议。(3)学习资源:扩展知识,教学案例,软件工具,技术支持(4)技术实践:技术精解,应用研究开发,技术维护 去网上探讨,这个知识点看他们怎么去设计,去完成。

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论文 篇7

不断提升信息技术的能力, 对中职专业教师来说非常重要, 可以说与专业教师的专业发展密切相关。因为现代中等专业学校的教育目标, 是将学生造就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体, 使学生成为会学习、会工作, 能够自立于社会的人, 成为自觉探求新知不断完善自我, 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职业变革的人。因为人生的精彩, 总是要心走得很美, 脑及时更新观念, 脚步稳健而合一, 才能完成人生的梦想。

一、经常反思, 整理成败得失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作为一名教师, 教学虽是本职工作, 反思尤不可少。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 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 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 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 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 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 提高教学效率的过程。

有人说:“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一个有着多年教学经验而不进行深入思索的教师, 充其量只是一个教书匠;一个每天坚持写教学反思的教师, 反省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效果、成败得失, 一定能成为教育教学的专家。

二、坚持学习, 相互取长补短。

过去常说:一个教师, 要想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必须有一桶水。21世纪的教师则应该是“要给学生一勺鲜活水, 自身需要长流水”。更何况, 我们每天面对的是形形色色、变化多端的活生生的学生, 要想真正教育好他们, 就必须要坚持不断学习, 更新观念, 让自己去适应学生。

作为一名专业教师,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学习提升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可以向身边的同事请教和学习;可以通过校本研修、外出培训交流研修促进自己提高;可以借助网络等学习, 从而从中汲取其中的精华, 为自己所用, 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观念, 进而转化为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三、积极参赛, 借赛发展自己

作为一名专业教师, 要积极参加各种级别的教学比武、两课评比、信息化大赛、技能大赛、微课慕课比赛等活动, 无论是从职称评定的角度, 还是个人专业成长的需要, 都要求我们借赛逼迫自己成长、促进自己进步。

每参加一次比赛, 都是一种能力的锻炼和提升。从接到任务、思考如何应战, 到积极准备、参加学习培训, 再到专家指点迷津、修改打磨, 直到正式参赛, 每一个环节都是一次极好的锻炼机会和成长的经历。

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 还可以促进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管理能力、教学监控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教学反思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四、善于钻研, 注重实战技能

一名专业教师, 要想不落后, 走在他人的前面, 还有很关键的一点, 就是自己要积极要求上进, 不断钻研, 敢于向高手挑战, 在与高手的较量、交流中学习。还可通过QQ群、微信朋友圈等进行学习、交流、借鉴。同时, 自己的实战技能也很重要, 有了理论的支撑, 更需要实战的检验, 在实战中积累, 在实战中提高, 方能真正赢得学生。

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下,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 给职业教育带来了生机, 更带来了冲击和挑战, 同时也推动了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 对中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信息技术的优势地位和应用能力的提升尤显重要, 中职教师这一群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的挑战。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革命也一定会带动教师专业发展。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 必须要坚持学习、善于钻研、积极参赛、勇于实践、不断反思, 合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为自身更快更好的成长, 为实现学校教育现代化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钟志贤.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的应用框架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08 (5) :5-10.

[2]张际平.通信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UNESCO2006亚太教育技术地区研讨会综述[J].教育信息化, 2007 (1) :28-31.

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论文 篇8

关键词: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专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4-001-01

一、信息技术协助我朝着“科研型教师”迈进

在信息技术迅速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改变着人们生存、学习、工作条件的今天,信息技术也拓展着我的交流与研讨的视野。执教后,我的课题的选取与实施、论文的撰写、教辅书籍的编撰等等一系列的教科研活动都离不开信息技术这一平台。通过信息技术网络,我与跨地区、跨学校的同行们进行交流与研讨,从更广的视角和更大的范围分析我的困惑和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形成良好的、合理的专业建构;同时,同行之间的持续交流与合作做到真正的资源共享。我又通过光盘、网络观摩优秀案例资源等方式,借鉴其他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方式,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利用教师博客群进行教育教学反思,成为推进我专业发展的动力系统。

二、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教师角色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有效性,最终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如今,教育环境发生了变化,教师角色也随之发生改变。而角色变化又是教师核心职业素养转变和提升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专业化发展要适应信息化环境,由传统的“单面手”转变为“多面手”,使我在从教中感受到基于信息技术下的教育教学中的教师的角色的转变。

1. 从资源的垄断者转变为资源的共享者。由于教育环境的变化,师生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从教学资源分布控制权角度说,师生间的信息资源由 “不对称”走向“对称”。教师的权威被分散和削弱。所以,教师要从教育资源的垄断者转变为教育资源的共享者;同时,也要成为信息资源的咨询者、使用者和提供者。

2. 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引领者。在信息技术环境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必然会被打破。从教学模式角度说,教师要采取民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求。所以,教师要及时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引领者,学习的指导者,从当教师转变为当教学活动中的首席。

3. 从教学的“实践者”转变为教学的“研究者”。从研究合作和反思提升的角度说,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要由传统教学的“实践者”、“一言堂”的讲师转变为教学的研究者和设计者。这既要求教师具有一般文化知识,学科知识,教育科学知识,也要求教师学会将传统的能力素养与信息素养、现代教育理念方法融会贯通。所以,现在的教学实践、教学研究与传统的相比,已经有了十分明显的不同。

4. 从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说,教师应该是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提高的学习者;这也符合“学习化社会”、“终身学习的理念”。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学习,常常是培训班式的,专家讲座式的,观摩考察式的,因而也是被动式的。由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打破了人们交往的时空界限,人网、天网、地网与其它教育资源的整合,为教师的学习创造了无限的空间和平台。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与校本教研相整合,提高信息素养和教学水平,可以利用网络技术进行交流,提高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获得专业发展的动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必要的网络远程教师培训,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既方便又有效的途径,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成长为“科研型的教师”

虽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使我们的教学具备了十分先进适用的辅助手段,但仅把计算机、电视等个别手段当做教学的补充,或仅在某个知识点上使用一下多媒体课件,并不是根本目的。

我们通过信息技术,更要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不断“充电”,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例如江西省网络远程教师培训有方式灵活、互动性强的特点。采用公共课模块学习、专业课模块学习等学习方法和模式,实施个性化的、创造性的学习并使其内化。建立起培训者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平等交流、坦诚对话、相互观摩、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互助共进的合作伙伴关系。又如,英特尔未来培训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一种比较好的培训模式,应该加大这方面的培训力度。与传统的、以技术为主的培训不同,英特尔未来教育将目标定位在帮助教师从初步应用阶段向初步整合阶段过渡,帮助教师在案例学习中了解和感受新的学习理念,掌握一些技术应用的方法,逐渐获得应用技术的自信。参加了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的教师不仅学会了在本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而且还建立了教师本人和每个学生都要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和资源进行交流和学习的观念。

上一篇:信息系物流沙盘大赛下一篇:四五六英语拼图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