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三角形的面积

2024-08-07

(西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三角形的面积(精选5篇)

(西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三角形的面积 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3~94页例

3、例4,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十九第3~10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应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有关三角形面积计算的简单问题,2.能力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3.情感目标: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学生准备七巧板、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求下面图形的面积。

学生解答后,抽学生的答案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然后引导学生回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教师: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课堂活动第2题。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七巧板,在七巧板中找出三角形并计算出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学生计算后汇报,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汇报这样几个问题:

(1)在计算这个三角形面积之前,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测量三角形的底和高)

(2)为什么要先测量三角形的底和高呢?(因为三角形面积是用底乘高除以2来算,要先知道底和高,才能算出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3)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三角形的底和高的。(重点让学生说怎样找三角形底边对应的高)

(4)怎样用面积计算公式计算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5)把这个三角形放在方格纸上数一数,看它的面积是多少?和计算出来的面积是一样的吗?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九第3题,完成后集体订正。

【简评:通过学生实际操作,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计算三角形面积需要底和高这两个条件;用在方格纸上数的方式,验证面积计算公式是正确的,进一步强化学生应用面积计算公式的自觉性。】

2.教学例3。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3,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教师:求铺这块草坪大约需要多少元,要注意思考哪几个问题?

引导学生关注两个问题:

(1)要注意问题中有“大约”两个字,这两个字的意思是,不需要求出精确的数,因此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可以用估算的方法。

(2)注意要求铺这块草坪大约需要多少元,要先求出这块草坪的面积。因为铺草坪的费用与草坪的面积有关。

教师:根据同学们的分析,可以确定这样一个解题思路,就是要先算出草坪面积,再算铺这么大面积的草坪要多少钱。(随着讲解作右图的板书)那么怎样算草坪的面积呢?

学生:用32×14÷2。

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列式呢?

学生:因为“三角形面积=底×高÷2”,这个三角形的底是32m,高是14m,把这些数代到这个公式中,就是32×14÷2。

教师:请同学们算出这块草坪的面积。

学生计算后,集体订正。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计算铺这块草坪大约需要多少元。先想想算式该怎样列?

学生:19×224。

教师:你准备怎样计算这个算式?

引导学生说出把19看作20,把224看作220来进行估算。

教师:为什么要这样算呢?

学生:因为题中需要的是一个近似数,不要求十分精确。这样把19看作20,把224看作220来算,比较接近准确值,又使计算比较简便。

教师:老师也同意你们的意见,请你们按这样的想法算出结果。

学生计算后,集体订正,并写出答语。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九第4~6题,完成后集体订正,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简评:这个教学环节属于解决简单问题的教学,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要求学生思考解决这个问题重点要关注的几个问题,通过这样的分析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教学设计中还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通过及时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例4。(多媒体课件出示例4)

教师:这道题有两个问题,我们先来分析第1个问题。要求做200面这样的小红旗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红纸,你觉得应该怎样想?

引导学生说出要先求出做1面小红旗需要多大的红纸,再求做200面小红旗需要多大的红纸。

教师:同学们可以按这个思路把这个问题解答出来。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

教师:这里老师有一个问题,是不是给你一张不管是什么形状的面积是144000平方厘米,也就是14.4平方米的红纸,就能做出200面这样的小红旗呢?

引导学生思考,这里算出的14.4平方米是做200面小红旗至少需要的红纸,也就是要求一点也不浪费才能做成这样的200面小红旗。使学生理解如果长和宽不刚好是小红旗底和高的整倍数,就可能出现浪费,这样14.4平方米的红纸就不能做成200面小红旗了。

教师:结合同学们刚才的分析,我们来解答第2个问题,要求长2.56米、宽0.9米的长方形纸大约能做多少面这样的小红旗,小组讨论一下,解答这个问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讨论出要注意的问题是:

(1)注意长方形纸的长和宽是不是三角形底和高的整倍数。

(2)注意这道题的基本的解题思路是长方形纸的面积包含多少个小红旗的面积。

教师:同学们分析一下,长方形纸的长和宽是不是三角形底和高的整倍数。

学生分析后回答:长方形的宽0.9m刚好是三角形底0.45m的2倍;长方形长2.56m刚好是三角形高0.32m的8倍。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按刚才我们分析的解题思路算出大约能做多少面这样的小红旗。

学生计算后,集体订正答案。

【简评:由于有上道例题的分析基础,这道题在教学时没有用过多的时间分析解题思路,重点放在这道题的教学难点上,抓住计算的结果是做200面小红旗至少要用的红纸,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至少”是什么意思,把这个难点突破以后,学生分析第2个问题就比较容易了。同时通过这样的教学,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作业。

(西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三角形的面积 篇2

【课堂回放】

一、课前预热, 激发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 我们在学习多边形面积的时候呢, 我和几个同学一起创编了一个有关图形的故事, 你们想不想听一听这个故事呢?

师:上课之前我们一起去看一看这个故事吧。 (播放数字故事———图形的故事)

师:这些图形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这一节课, 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设计意图】课前创编了一个充满数学味的故事, 故事介绍了图形由三角形到梯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演变的过程, 让学生对之前学过的基本图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复习, 既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又间接地给学生传递“转化”的数学思想:每个图形的演变和发展都是建立在之前学过的图形的基础之上的。紧接着老师的一个问题:这些图形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自然的过渡到了本节课的学习, 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出示智慧老人家的客厅平面图)

师:同学们, 智慧老人家最近买了新房, 这是他们家的客厅平面图。你们看———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观察与思考)

师:这个图形跟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有关系吗?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1:我发现这个图形可以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生2:我觉得可以分成两个梯形。

师:同学们, 你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刚刚说到的这个图形可以分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 也就是说这个图形是由我们以前学过的这些基本图形所组成的, 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就叫做——— (生:组合图形) 。

师:智慧老人家打算在这个客厅上铺上新的地板, 要知道需要多大的地板, 我们就要计算这个图形的什么呢? (生:面积)

师:你们真棒!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组合图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对组合图形概念的认识, 学生基本上能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做出相应的判断。这个环节创设了一个铺地板的情境, 先出示客厅的平面图, 紧接着教师的一个问题:这个图形跟我们之前学过的图形有关系吗, 有什么关系呢?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需要给学生充分的观察与思考时间, 让学生在之前学过的基本图形的基础上对组合图形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师只对学生的表述作简单的小结, 进而引出组合图形的概念。

三、自主探究, 小组交流

师:你们会计算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吗?那就试试看吧! (师提出自主探究和小组交流的要求)

【设计意图】通过对组合图形的初步交流, 大多数学生都能想到将组合图形分成之前学过的基本图形来计算面积。因此, 教师需要在这个时候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小组交流与讨论中, 让学生在不断表达与倾听中丰富问题解决的方法。

四、学生汇报, 方法提炼

师:谁愿意来交流一下他的方法呢?

生1:我把这个组合图形分成了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先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再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最后将计算的得数相加得到了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

生2:我把这组合图形分成了两个长方形, 分别算出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再相加得到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

生3:我和他们的方法差不多, 但我是把这个组合图形分成了两个梯形来计算的。

师:你们的方法真棒!刚才这三个同学都是把这个图形分成了我们以前学过的基本图形来进行计算的。还有同学有其他的方法补充吗?

生4:我还有另一种方法。我是把这个组合图形这里补上了一块, 算出长方形的面积, 再减去这个正方形的面积, 得到了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

师:还有同学有其他方法补充吗?

生5:我还有一种方法。我是把这个组合图形上面的这部分切割下来补到了这一块, 使这个组合图形变成了长方形, 长方形的长可以计算出来, 宽是3厘米, 这样就可以算出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了。

师:同学们, 你们刚才想出了这么多方法帮助智慧老人解决了组合图形的面积问题。那么在这么多的方法中, 该怎么样分类比较合适呢?

生6:我认为第一种和第三种可以放在一起, 这两个方法都是把它分成了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个图形进行计算的。

生7:我有补充。既然都是把这个图形分成了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进行计算的话, 那么第一、二、三种方法可以放在一起, 它们都是把这个组合图形分成了两个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进行计算。而第四种方法是把它补上一块变成了一个图形。

师总结:你观察得真仔细。那么也就是说, 第一、二、三种方法都是把这个组合图形进行分割, 把它变成了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那么这种方法我们在数学上就把它叫做“割”的方法。第四种方法我们是把这个组合图形补上了一块, 也变成了我们以前学的图形, 这种方法叫做——— (生:补的方法)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学生对方法的汇报和交流时间。教师应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无论学生选择什么样的方法, 教师都应给予支持与鼓励, 让学生不受限制, 各抒己见。对方法的优化和提升上, 教师应做好引导者的角色, 引导学生对方法的优化提出自己的疑问, 通过全班讨论得出:在解决组合图形面积问题的时候, 为了方便计算, 应尽量选择相对简单的分割方法。其次, 对方法的分类中, 教师提出如果要对方法进行分类, 你想怎么分类呢?激发学生的思考, 让学生在全班交流与讨论中, 总结出分割和填补的方法。最后, 教师在学生讨论与总结的基础上作最后的小结:无论选择割还是补的方法, 都是为了把组合图形转化成我们之前学过的基本图形来进行计算。

五、练习巩固, 方法提升

师:同学们你们真厉害, 刚才大家用割和补的方法为智慧老人解决了这个难题。其实,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组合图形, 你们看———

(出示四个组合图形)

师:你们能运用我们刚才学过的方法来计算它们的面积吗?

师:想试一试吗?

师:在开始行动之前, 请同学们先听老师的要求。

1. 请同学们选择至少一个图形。

2. 画一画, 量一量, 算一算它们的面积。

3. 与临近的同学交流你的方法。

4. 如果有必要, 你可以将图形贴在你的导学纸上。

师:谁愿意将他选的图形跟大家来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对学过方法的再运用。由于每个小组的每个学生都可能选择相同或不同的组合图形, 在与同桌交流与个人汇报中, 希望学生对和自己选择一样组合图形的同学提出不同的面积计算方法, 在倾听不同组合图形的计算方法中获得方法的提升。

六、共同概括, 提出希望

师:同学们, 刚才大家运用很多的方法解决了生活中这么多组合图形的面积。如果我们隔壁班的同学还没有学习过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时, 你会怎么帮助他呢?

生1:我会教他把这个组合图形分割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进行计算。

生2:我会教他先看看这个图形能不能补上一块变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

师:真棒!其实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像解决组合图形面积这类的复杂问题, 希望同学们能能勤观察、多思考, 合理运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最后, 教师提问:“你会怎样帮助遇到组合图形面积问题的同学?”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这个问题不仅代替了学生个人对本节课的感受与收获, 也对全课内容作了一个总结与提升。

七、拓展提高, 思考延续

师:同学们, 老师这还有一道题, 你们能运用今天学过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西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三角形的面积 篇3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比喻句和拟人句的作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儿子那颗充满想象的童心。

3.抓住重点句子“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阳光是可以活泼的,就像孩子的一颗童心”,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体会儿子那颗充满想象的童心。

2.体会文中比喻句和拟人句的作用。

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设疑自探

教师:请同学们尝试着补充一个句子

1.出示:冰融化以后是——()

2.抽生回答。

教师:有一个孩子是这样补充的,请你评价一下这个句子对不对?(出示:冰融化以后是——春天。)

教师:是的,冰融化以后一定是春天!世界千变万化,答案一定丰富多彩,就像这个孩子的童心一样。让我们用一颗童心去看世界,阳光

--1--

也会很活泼。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板书课题:阳光很活泼)

3.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出示生词指名读:

绯红 镶嵌

震撼 批评 蔚蓝 活泼

开阔 起伏荡漾 按捺不住

4.用小标题的形式说说课文写了哪四部分内容?(看日出、原因、画日出、结论)

5.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预设:父亲为什么要去看日出?

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阳光很活泼?这些语句好在哪里?

父亲是个画家,当他亲眼看到这么活泼的阳光时,他的感受如何?他又是如何做的?

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5.出示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上问题,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批注阅读感悟,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6.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巡视,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解疑合探

(一)指名回答父亲看日出的原因

(二)感受阳光的活泼”

问:从课文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阳光很活泼?

①他看见太阳微微露出一点。但很快又害羞似的闪了回去。

--2--

a再读句子,说说这句话好在哪里?

b注意带点的词语,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本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来突出阳光的活泼,特别是“闪”很有动感,也很有童趣。)

c理解以后再读句子,融入自己的体会读。

②太阳像个顽皮的小孩一样跳跃着,终于跃出了海平面,那太阳光也随着起伏荡漾。

a 再读句子,你觉得好在哪里?

b注意带点的词语,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本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来突出阳光的活泼,特别是“起伏荡漾”很有动感。)

C 理解以后再读句子,融入自己的体会读。

③那阳光真的很美,很活泼,像顽皮的小孩子,像五线谱,像风吹杨柳„„

a再读句子,你觉得好在哪里?

b 注意带点的词语,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本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来突出阳光的活泼与美丽)

c 理解以后再读句子,融入自己的体会读。

3.老师范读

4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与想象大声朗读。(赛读)

(三)感悟儿子的童心

过渡:在儿子的眼中,那阳光真的很美、很活泼,像顽皮的小孩子,像五线谱,像风吹杨柳,当父亲看到这么活泼的阳光时,他的感受如何?又是怎么做的?

--3--

课件出示:其实,当画家的他已经多次观察过日出,也画过不少日出,可他觉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到新奇,像今天这样感到震撼,像今天这样感到“阳光真的很活泼”。

引导:父亲以前为什么没有这样的感觉?

课件出示:他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支起画架,想着那美丽的日出,想着那活泼的阳光,完成了他觉得最美丽、最得意的作品,他为这幅画起名为“阳光很活泼”。

第二天,他让儿子把画和一封信带给了老师。

信中这么写道: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阳光是可以活泼的,就像孩子的一颗童心。

(四)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过渡:带给我们温暖的阳光,同样带给我们无穷的遐想。在父亲和儿子的眼中阳光是活泼的,在你的眼中阳光是什么样的呢?

生自由回答。

师:你们眼中的阳光也是丰富多彩的。父亲的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生回答后师总结: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感受是不同的,不仅阳光如此,其他事物也是如此。我们要学会尊重别人的独特感受。

带着对这句话的理解让学生再读。

三、质疑再探

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还有没有其它的疑问?

预设:

1、第二天,父亲把画和信带给老师,老师会怎么想?怎么

--4--

说?怎么做?

2、课文按什么顺序叙述的?这样叙述有什么好处?

四、运用拓展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学生自编题:根据自己的收获和平时做过的题型给你的同桌设计一道题,看看他的学习情况。

3、学生互相解答。

4、在班级交流典型习题。

5、教师补充题

选取你喜欢的的一种事物或景物,以“ 很活泼”为题,写一段话,用上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6、教师小结:活泼的阳光,顽皮的阳光,温柔的阳光„„这些都是我们对美的感受。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发现美,珍视对美的感受,学会尊重别人。今天我们尊重了别人,明天我们就是一个受人尊重的人。

板书设计:

22、阳光很活泼

看日出

(插叙)

世界千变万化

学会尊重别人

画日出

答案丰富多彩

(西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三角形的面积 篇4

说课人:贾杰

教材分析: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这五个基本图形的面积公式学习之后,进行的一种由形象到抽象的学习。解题的基本方法是将组合图形转化成基本图形,然后再进行计算。学生掌握这一方法需要分析图形的构成,并能够灵活寻找图形所隐含的条件,从而进行正确计算。教材呈现了一个较为简单的组合图形,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分割,计算方法将大大超出教材呈现的内容。这一内容也是培养学生个性化解决问题的一个很好的题材。

学生分析:我所教班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尽管有一定的差异,但整体素质较好,思维比较活跃,对探索数学问题有比较浓厚的兴趣。那么,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直观操作,对组合图形的认识不会有困难,并且在教材的第二单元,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尤其是对转化思想的渗透。学生在此基础上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应该能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达到方法的多样化。但是对于方法的交流、借鉴、反思及优化上需要教师的引导,所以,要重视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让活动有实效,真正让学生在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方面有所发展。

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目标:

认知目标: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解答。

能力目标:会利用Mp-lab操作平台把组合图形分割、添补成所学过的基本图形,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新问题。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推理、概括等多种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为了更好地达成目标,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难点确定为根据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

接下来我说说这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综合运用引导式教学,采用情境导入法、直观演示法、尝试教学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建构。

通过Mp-lab这个平台,向学生提供直观、多彩、生动的形象,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把教学过程组织得更生动、形象,能启发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抽象概括,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用这个平台来拼组和分割图形,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发展空间观念。

说学法: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我采用自主观察思考、小组合作交流、进行学习归纳的学习方式。整节课的教学,我容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同时突出学生的操作体验,这样既体现了新教材的特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流程:

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如下的教学程序:

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在拼图活动中认识组合图形。我创设了拼图活动的游戏导入新课,为学生提供一组简单的平面图形并提出拼图要求:选择几个基本图形,拼组一个你自己喜欢的图案。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马上操作计算机设计自己喜欢的作品,可见,应用Mp-lab软件平台拼组图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发展空间观念。接着我又利用控制平台调用学生的作品来展示,与学生共同讨论这些图案像什么?它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从中让学生体会到组合图形的组成特点。像这样,把学生的作品作为教学资源展示出来,充分利用,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会欣赏图案的美。之后,我及时小结:虽然同学们拼出的图形的形状不同,但是他们都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拼出来的,所以我们把这些图形叫做组合图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很自然地引出课题。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头脑中 对组合图形产生感性认识,并对“组合图形”的意义有了更深一层地理解。

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寻找计算方法。首先是情境引入,提出问题。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杨老师家新买了一套房子,计划在客厅铺地板。客厅的形状是这样的(出示平面图),想请同学们帮忙估计一下,我家至少需要买多大面积的地板呢?在学生估一估之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个环节的教学是整节课的重点,我采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通过多媒体演示分割这个组合图形,再动笔算一算它的面积是多少。接着组织学生交流,再到全班交流汇报,我班学生采用了五种不同的方法:方法一是将这个组合图形分割成两个长方形;方法二是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方法三是分割成两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方法四是分成两个梯形;方法五是补上一个小的正方形,使它成为一个大的长方形。在学生汇报方法时,我都会问一问学生:你为什么要这样分割?怎样求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呢?重点讨论第5种方法:为什么要补上一块?补上的这块是什么图形?是怎么知道的?补上一块后又是什么图形?应该如何计算呢?从而让每个学生都理解这一计算方法。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全都是由学生发现并通过汇报交流获取的,我只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合作学习的参与者。紧接着我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这么多的方法,你喜欢哪种?请说说你的理由。为什么没有人喜欢分割成3个图形的方法呢?此时,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我抓住时机让学生自己进行学习归纳:在分割图形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在交流中使学 生感受到在运用分割法解决问题时,分割图形越简洁,其解题的方法也将越简单,而且还要考虑到分割的图形与所给条件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地发挥,参与热情较高。可见,这个平台为教学提供了方便,呈现的各种分割方法便于学生归类和总结,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较好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最后我小结:其实不管是用分割法还是添补法,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把这个组合图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凸显本课的第2个教学目标。

第三个环节是实际应用,拓展提高。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有效手段。在这里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的3道练习题。

请看课本练一练第1题左边的图形。

我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个图形可以分成哪些已学过的图形?大家用计算机操作一下。在给足学生时间操作之后,我利用控制平台调用学生的作品在全班展示并提问:这些分割方法是不是都合理呢?看看根据给出的数据能计算出图形的面积吗?学生通过计算体会到分割的图形与所给条件的关系。有些分割后的图形难于找到相关的条件,那么这样的分割方法则是失败的,不合理的。

通过这道题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在组合图形的分割中,需要根据所给的条件进行合理的分割。

第2道练习是课本“试一试”中的题目。

在指名学生读题后,我提问:这个问题是求哪个部分的面积?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谁来把自己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

这一道题的练习主要是进一步巩固组合图形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最后一道是练一练中的第3题。

要求学生独立解答。这道题是组合图形的面积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此题的练习,能让学生体会到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第四个环节是总结收获,反思提升。

我提出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我想借助这个环节来及时反馈本课的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在总结上有所提升,不管是知识方面,还是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方面都有收获。

课后,我对这节课进行了深刻地反思,有反思才有提升。在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中,我根据新课程的理念,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信学生的能力,热情鼓励学生的探索活动,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思维空间。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究能力,增强学生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

2、注重让学生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面得到发展。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或者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放飞着思维,张扬着个性,在互补反思中得到共同的提高,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从而真正意义上的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3、学生利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动态地演示拼组、分割、添补等操作活动,使学生的思维从多角度、多层次展开,激发了学习兴趣,充分开发了学生的智慧潜能。

(西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三角形的面积 篇5

四川兴文 Mr.S 58340910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46页的例

1、例2。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历猜测、观察、动手的过程,感知物体的体积及体积的含义;

2、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有cm³、dm³;

3、在说一说、做一做的过程中对cm³、dm³形成比较明确的表象。教具准备:

量杯、土豆、绳子、杯子、视频展示台。学具准备:1m³的纸盒,1cm³的学具块。教学重点:物体的体积及体积的意义。教学难点:体积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2厘米○1分米;

2、比较两个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25平方分米○35平方分米;

3、怎么比较两个长方体的大小?

4、怎么比较两个不规则物体的大小?

5、揭示课题:体积。

二、教学例1

1、实验操作

(1)猜一猜:出示装有带颜色水的量杯和土豆。学生思考:如果将土豆放入水中,水位会不会发生变化?怎样变化?为什么?(2)看一看:将土豆放入水中,描述水位的变化情况;(3)想一想:把土豆从水中取出,水位又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将土豆从水中取出,观察水位的变化情况。

(4)说一说:分组讨论刚才的实验过程及水位变化的原因。(5)小结:把土豆放入水中,水位会上升,因为土豆占了原来一部分水的空间位置,水就往上升,把土豆从水中取出后,土豆占有的空间又被水填上去了,所以水位就下降。以前学的《乌鸦喝水》中,乌鸦就是运用这个方法喝到水的。

思考:水面的变化与放入的土豆大小有没有关系?为什么?(6)举例说明物体占有一定空间的现象:如晚上洗脚,吹气球等。(7)总结: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这个物体的体积。如某某的体积大,某某的体积小。

三、教学例2

1、同学们,和长度、面积一样,我们也常常需要给物体的体积确定单位。揭示课题:体积单位

2、动手做一做:

(1)画一条边长为1cm的线段,标出长度;(2)画一个边长为1cm的正方形,标出边长和面积;(3)从学具袋中拿出一个小正方体,量出它的棱长为1cm。

3、小结: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

4、认识1立方厘米的不同记法:1立方厘米、1厘米³、1cm³。写一写,读一读;

5、举出身边体积大约是1cm³的一些物体:小指头尖的体积大约是1cm³、一颗骰子的体积大约是1cm³;让学生用手比划一下1cm³的大小。

练习:例举身边的事物,与1立方厘米相比较,估计它的体积是多少,选用合适的体积单位。

6、小组活动:用几个体积为1cm³的小正方体拼摆成不同的长方体,并说一说,这些长方体的体积分别是多少立方厘米?

7、认识1立方分米: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也可写作1dm³、1分米³。写一写,读一读。

8、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dm³?哪些物体的体积比1dm³大?哪些物体的体积比1dm³小?

四、全课小结

上一篇:燃气安全检查工作报告下一篇:新高考背景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