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整合性研究与实践

2024-06-13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整合性研究与实践(共12篇)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整合性研究与实践 篇1

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不断发展,使世界由此进入了一个人机交互的多媒体化、网络化、信息化时代。INTERNET,迅即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时空观念,更引发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为推进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国家《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的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将信息技术引入到学校教育教学中来,并由此发展且日趋成熟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要求教师应该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把各种教学媒体、课程资源以及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学科教学之中并努力探索和实践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整合的途径和方法,本人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收获。

一、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即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将现有课程的教学活动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其宗旨是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就物理学而言,学科的研究范围,大到宇宙,小到微观粒子。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微观为可见、变静态为动态、变瞬间为缓慢等等,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

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将实现物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转变。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认知能力,克服物理学习中的障碍,培养探索科学的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为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信息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整体协调,和谐发展。

二、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的实施条件 1、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融合。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不仅是教学设计、课件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而且也是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结合。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引领者,必须改革传统教学观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努力创建以学生为主体,以调动学生探索、求知的积极性和兴趣为目标,以服务、帮助学生学习为宗旨的学习环境。只有在这样的认识前提下,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否则,完全有可能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向学生强行灌输的一种新的工具而已。

2、教师的信息素养和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

实施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教师必须具备对信息检索、获取、分析、处理、应用、创造的能力,一定程度的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能熟练掌握教学软件的使用,具备一定的制作教学软件的能力,而且还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尤其是对信息分析、处理、应用、创造的能力。只有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驾驭能力,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实施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也才能真正实现整合的目的和任务。

3、丰富的课程资源

相对于教学软件而言,课程资源更为重要。客观上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要求每个教师都能设计制作教学软件,关键是如何合理的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为教学服务。丰富的课程资源,犹如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大量的“教学道具”,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课程资源,实施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

三、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的实施途径

1、实施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 ①演示作用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演示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一环。客观原因又导致一些实验无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如α粒子散射实验、链式反应等实验。利用信息技术来虚拟这些实验,学生通过对虚拟实验的直观感受和体会,将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另外,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变瞬间为缓慢。如:波的叠加实验,演示时其进程很快,学生很难观察清楚叠加过程的特点,如果在演示实际实验的基础上,再利用计算机来虚拟波的叠加,并缓慢展示,理解波的叠加原理就比较容易。反过来,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变缓慢为快速。如:演示放射性物质的衰变规律。②探究作用

在物理实验室,为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同时也由于担心发生意外和损坏实验仪器,有许多实验室规章制度,以及各种相关实验仪器的操作规程。如:电学实验,电流表的接线柱不能接反、电压表不能超过量程,电池组不能短路。这些要求学生只能遵守,不允许学生自己验证,而有些学生自主意识很强,常常会进行一些“地下操作”,最终损坏了仪器。如果让学生先进行虚拟实验室操作,然后进行实际操作,则可以解决上述难题。③实验检测

采用实际实验,考查学生的实验技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由于每次选取的实验数量少,致使考查的覆盖面不够广;从实验本身特点看,由于实验过程的连续性,这种考查方式很难考查实验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以下称实验片段)。

利用信息技术,呈现一个近乎真实的物理实验环境,让学生在虚拟的实验环境中完成各种实验操作,即可高效、快速地完成实验技能的检测目标。

运用信息技术检测实验,还可以增加考查容量,扩大考查范围,甚至实现物理实验的全面考查,更可以选择实验片段进行检测,增加考查的灵活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虚拟实验只是实验教学的辅助手段,决不能取代实际实验操作。虚拟实验有助于概念、原理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但无论怎样都不能取代实际实验操作而忽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一切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为宗旨。

3、运用网络资源,丰富和延伸课堂教学。

网络资源的最大特点是信息量大,在同一个中文条目下(如“爱因斯坦”)可查询到几百个甚至更多的信息点,而且信息在不断地更新;其次是图文并茂,既有文本信息,也有图片资料,还有动画、视频,体现出信息的多样化;第三是网上的文本资料绝大多数是可以编辑的,大大减少了信息加工的难度。网络中还出现了许多专门服务于中学物理教学的网站,为教师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教学资源库。我们应该很好的利用网络资源,为教学服务。

四、几点思考

1、信息技术,最终是服务于人类的。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整合的同时,决不应该丢弃传统教学中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2、并不是每一节物理课、每部分内容都适合使用信息技术,有用则用,无用则弃。

3、信息技术的运用,决不能替代教师的作用。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师始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调控者,因此在教学中决不能因为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削弱教师的作用。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整合性研究与实践 篇2

一、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作用。

1. 丰富的表现力。

多媒体课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不仅可以自然逼真地表现多姿多彩的视听世界, 还可以对微观事物进行模拟, 对抽象事物进行生动直观的表现, 对复杂过程进行简化和再现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 可以将静态变为动态, 化抽象为形象, 充分表现教学内容, 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2. 强大的吸引力。

通过多媒体课件, 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特点、不同内容, 利用多种媒体技术, 以其声音、图像、动画和视频等特点强烈地刺激学生, 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引发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 良好的交互性。

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 教师备课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来制作教学幻灯片和多媒体课件, 也可以查阅有关方面的资料来补充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是在和计算机的交流对话中完成的, 学生可按自己的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 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计算机按照学生的要求提供信息, 同时对学生的反应做出判断、调整或修改学习内容, 提供新的教学信息。这种智能化的交互特征是传统的教育媒体很难做到的。

4. 省时高效。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 和以前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模式相比, 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它以其特有的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功能, 使课堂教学更显直观生动, 更加容易突出重点, 化解难点, 能够取得以前传统教学辅助手段所达不到的效果, 使教学内容更加紧凑、形象、直观, 扩展了每堂课的知识容量, 不仅省时、省力, 而且相当美观,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效率。

5. 扩大信息来源,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理科学科发展较快, 通过网络中的权威网站查看有关学科发展动态, 可以做到紧跟形势, 在学科教学时作出及时的调整。教师可以一方面利用网络与有关专家进行交流, 学习前沿的理论知识, 另一方面还可以参与网上的教师继续教育和一系列教育网站的教育论坛。通过网上学习交流, 教师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将多媒体课件应用于物理教学,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设计不同类型的课件。

1. 引导型课件。

它是指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移植到课堂教学之中, 使学生认识一些物理现象, 或是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假设, 或是对一些物理概念、规律、现象进行深层次的认识。

2. 演示型课件。

它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所具备的文字、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功能, 发挥计算机所特有的交互功能将教学内容展现给学生, 演示一些变化过程抽象、复杂, 以至于用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教学内容, 以解决教学中用其它手段难以解决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各种光学镜尤其是透镜成像的虚实及原因;分子的热运动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电荷的移动及电流的形成;磁场及其磁感线;发电机、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其它如声、光、电等各种波的传播, 等等。这些概念或者运动过程, 通过计算机来显示动态图形和过程, 从而将抽象问题具体化, 形象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 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 模拟型课件。

它是指用计算机模仿真实现象或者理论上的“理想模型”, 供学生观察, 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和发现这些现象与规律的本质。这种类型的课件一般设计成通过使用者控制事件的某些过程, 从而发展到不同的结果。这对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有利, 而且克服了因各种条件限制而无法完成许多真实实验的困难。如质点力学、原子裂变、牛顿第一定律、行星运动等问题, 都可以制作成模拟型课件来辅助教学。

4. 练习型课件。

它是通过练习的形式来训练, 做必要练习, 使学生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以强化学生某方面的知识或能力。这种类型的课件通常是计算机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并等待学生回答。当学生输入答案或做出回应后, 计算机再判断正确与否, 并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给予相应的反馈。例如, 力学中的压强和浮力, 电学中各种电路结构、电路故障、电表读数变化、电功和电功率等知识点在物理上既是重点, 又是难点, 很容易造成学生的两极分化, 如果用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方式练习, 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兼顾到好、中、差各种层面上的学生。若采用练习型课件既能节约教师在课堂上的大量板书时间, 又能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做有选择的练习, 很容易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 游戏型课件。

它是指利用计算机创造一种竞争性学习的环境, 基于物理学科的知识内容, 将游戏内容与教学目标相联系, 把科学性、教学性、趣味性融为一体, 从而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不仅能有形、有声、有色地把授课内容形象地表述出来, 而且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制作融教育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应注意的关键环节。

1. 确定教学目标。

制作多媒体课件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首先明确教学目的、要求和教材的重点、难点。例如:设计课件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还是为了解决某一重点、难点问题;是为了帮助理解、加深印象、促进记忆, 还是为了使学生正确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是扩大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启发想象力, 还是培养某方面的技能技巧, 等等。其内容的选取则要以教材为蓝本, 从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出发, 但又不能为课本所束缚, 要充分增加课件的知识含金量。

2. 设计创作脚本。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整合性研究与实践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物理课程教学

本文就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的整合,结合自己物理教学的实践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课件”向“积件”思路发展,探讨物理学科整合新方法

在计算机辅助物理教学这个领域里面,市场上已有相当数量的物理教学软件可供购买,但能够真正适用于教学的软件却不多,教师自制课件的水平又不高,容易造成“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在此阶段上,寻求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开发和应用的新路子──积件思路应运而生。其指导思想是:“课件”向“积件”发展,工具型、资料型、开放型的教学平台已成为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发展方向,它包括带有学科特色的平台和多媒体资料库。教师稍加培训就能够自如的运用它们来按自己的意愿制作课件,紧密配合自己的教学过程、为课堂教学所用,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计算机辅助教学……

二、电脑模拟,发挥物理演示实验、虚拟实验室的功能

1.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整合,发挥演示实验作用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和演示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一环。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特点,利用实验课不仅可以让学生记住某些相关结论、实验步骤,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透彻理解并且完全掌握产生实验结论的过程。在普通物理课堂的演示实验中,由于受到常规实验仪器本身的限制,实验效果常不如人意。而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的辅助, 模拟一些重要的,但在现实实验环境下难以完成的一些物理实验,则可弥补常规实验仪器的不足,提高物理实验的演示效果。

先用常规仪器按传统实验方法进行演示,由于常规实验仪器的限制蜡烛在光屏上所形成的像随着物距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一现象不是很明显,致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不甚理解,并产生迷惑。此时我改为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模拟实验,演示物距从无穷远至小于焦距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物距、像距和像的变化的情况,整个模拟实验过程流畅、直观、明了,从而使学生对该实验有了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

2.在网络技术环境支持下,发挥学生自主探讨性实验作用

在传统物理实验室,一方面由于怕发生意外和造成实验仪器的损失,有许多实验室规章制度,对学生诸多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实验环境和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结果往往和物理理论不一致,甚至出现相反的数据,这一切无不暴露出了传统实验室的弊端。

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虚拟实验室操作,以自主模拟实验为基础进行多媒体教学,则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如笔者在上传统电学实验课时,通常会告诉学生,电流表的接线柱不能接错、电压表不能超过量程,电池组不能短路。很多实验不允许学生自己操作,这些规定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有些学生自主意识很强,常常会进行一些“地下操作”,最终损坏了仪器。然而,须知这些“破坏性”强的学生实际上也是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强的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倡导学生自主探讨性实验,既可保护仪器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能把很多传统实验做不到的效果一一再现。学生在网络技术环境进行多媒体实验操作,通过网上人机对话,学生可以一边操作一边在网上畅游,获取新知识,或与其他同学交流。如果学生在网络虚拟实验室遇到问题,就可以通过网络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取相关信息,进行讨论,让学生自主学习,并自主观察模拟实验,从而掌握学习成果和学习方法。

这种虚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开放性的操作环境,使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了在虚拟世界的真实体验。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整合,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模拟实验、观察实验,并归纳、总结,抽象成所需知识的能力,从而学会学习,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物理知识,发展能力,并促使他们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三、扩大信息来源,提高教学水平

1.了解物理学科发展时事形势、把握教学动态

我们通过Internet在官方权威网站上查看有关物理发展动态,可以做到在时事政策上紧跟形势,在物理学科教学时作出及时调整。物理作为一门理科学科,大量的习题是必要的,但订购的习题集往往又存在着题型偏旧、信息过时的缺点,这对于学生习题更新、掌握中考的习题形势是不利的。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我们可以充分利用Internet这一信息资源,从网络如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上的物理试题中心、中国园丁网试题集锦栏目和其他一些重点中学网站试题库上下载最新的试卷、搜集物理相關试题,用来给学生作为测试题和平时练习。实际情况证明:这些题目题型新颖、信息准确,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有着很大的帮助。

2.增进学习交流、提高教学水平

网络的交互性给物理教师互相学习交流提供了机会。教师可以一方面利用电子邮件与有关专家进行交流,学习前沿的理论知识,获取名教师的经典教案;另一方面还可以参与网上的教师继续教育和参与一系列教育门户网站的教育论坛,如在中国名师教育网我们可以与重点学校的名师专家探讨物理教育应培养怎样的人才,在中国园丁网、中国物理教育网的教育论坛我们可以与各地的同行探讨物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物理教学改革的看法,通过网上学习交流,实现资源共享,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我们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的整合,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参与意识很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较理想,尤其是实验教学,学生的实验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的整合能鞭策我们教师去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科学性,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合理地掌握和利用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篇4

临安市石镜小学姚灶华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发展和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就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课程整合的三种基本模式等作了必要的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能力培养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那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教学重点是什么?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信息技术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运用当前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及学校的教学实践,研究和探讨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一、21世纪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主要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整合性研究与实践 篇5

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教学的诸多领域,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成为了教育教学改革中人们关注的热点,亦为新课程中优化教育教学的新的课改途径。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机整合于学科教

学,笔者亦进行如下探索和实践。

一、领悟“整合”内涵、铸就“整合”意识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定义:是指站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高度,结合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在课程攺革的实践中,应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将技术与教学这两个要素,排列组合成合理的系统结构,使之获得教学的最佳效果,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提高教学质量,共同完成课程教学的一种新型方式。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目的: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高质量地实现学科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交流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处理、发布和交流信息的能力。总之,为了促进学科教学,全面地、高质量地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综合目标,培养能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人才。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是一个结构性的系统,应综合考虑该系统包括的各个要素环节,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并确定合适的应用方式与教学方式、以及这些构成性的要素和环节所包括的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及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等;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又是一个过程性的系统,教师在动态中把握好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互动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后果,强化教学设计环节中的可预见性和生成性,并运用“学教并重”的设计理念。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本质内涵就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认识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应用到各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种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焦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二、把握“课改”理念、走出“整合”误区

1.有了多媒体或者网络等硬件就为“整合”。很多学校存在这样的现状——为迎普

九、创名牌、促课改已经或者正在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建起了校园网络和网络教室,可是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使用这些设备的只有少数教师,或者迫于上公开课需要、或为运筹教研活动的教师。先进的设备仅成了面子工程,甚至有些校园网的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就出现设备闲置及老化等问题。原因在于懂信息技术、会用信息技术的太少,一些教育部门和教育研究部门只是忙于做“道路工程”,很少做“教育工程”。必要的硬件设备是物质基础,教育资源库建设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关键,教师素质是能否发挥现代教育设备效益、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灵魂。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能仅理解为“先进设备”,其灵魂在于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人,在于高水平的人才。只重视新设备,轻视软件和忽视人才培养,“第一生产力”就会成为空话。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依赖于培养出跨世纪的高水平人才和提高全民族的科技素质;教育的现代化,依赖于提高全体教师的科技素质。不重视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向学校投入的任何现代化设备都只会是浪费投资,只会犯“见物不见人”的错误倾向;信息手段再新,总需要有人去操作和管理、需要有人做开发和应用,以机代师、临嫁裹脚的认识和做法都是错误的;在整合教学过程中的有诸多情况需要教师去把握,各种关系去处理、许多问题去解决,学生的学习活动还需要教师去引导,只有利用信息技术为载体、组织好教育信息资源,并充分发挥其交互作用,既能与学生紧密结合,又能使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顺利展开,才可能真正发挥出推动教育的作用;只有以辨证唯物论为指导、用现代教育理念驾御、用高技术建设“教育资源库”,正确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才能发挥信息技术推动课程改革的作用;也只有从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建好、管好、用好技术和网络,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网络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才能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2.用了多媒体课件或者网络资源就是“整合”。

这种思想实际上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延续,多媒体教学或大部分网络教学课仅侧重于媒体的辅助作用,即考虑强化和促进某一个知识点的教与学,仍以讲授型为主,并没有改变教学的模式。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的是整合和融入,是基于全局观和系统观的,它考虑整节课或整个单元,甚至是整个科学知识体系,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强调的是采取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来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中的一个因素,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以及环境构建的工具,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立足教学目标,紧扣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增强整合方略,激活感知效应,调动主动精神,否则徒劳无益。多媒体的运用能够把被感知的对象、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通过音响、色彩、动画等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更为集中、稳定、持久,思维更为积极活跃,从而达到预期教学目的,但在许多课堂实践中,有些课件却或多或少地偏离了教学目标。例如,有些教师为了刻意追求一种“红花热闹”,在课件中展示大量图片歌曲录像文字,占用不少教学时间,而对教材科学深入的分析却少,冲淡了教学主题。一节课下来,学生倒是很愉悦,然而却不知自己学到了什么。还有些教师出示一段文字材料,偏要配上鲜艳的闪烁的动作按钮,结果学生的注意力全被吸引到那上面,忘记静心来分析、欣赏文字材料。笔者认为:在不失时机发挥媒体作用的同时,还需考虑展示媒体的最佳时机、以最佳的方式呈现,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潜心挖掘适合于学生的各科探究素材,并进行恰当地加工整合,设计有利于学生科学探究的平台,预设情景别开生面、疑窦丛生、诱而有法,以达帮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缺少现代教育理念地,不加分辨、筛选和优化地“堆积”信息,把什么东西都往课件里装,也不研究怎么正确、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就不大,甚至会将“传统”教育里存在的弊病扩大。

3.必用多媒体课件或者网络资源才是“整合”。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应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是新课标下的走盘趋势,它的优势并非绝对,要择善而用之。个进行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首先要明确其地位是“辅助”而不是“代替”,更不可由此取代教师的主导地位,即不顾学生主体感应效果而广涉课件。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想把课本丢开,整堂课无论什么内容都由电脑来完成,一堂课上下来,黑板成了“空白板”,电脑成了另一本供学生观看的“课本”,整个课堂变成了“放电影”,教师成了放映员,学生成了地地道道的观众;也有的教师把界面搞得五彩缤纷,学生的注意力反而被鲜艳的色彩所吸引,忘记了听课,忽略了课堂教学中应掌握的知识,这是一种错误。并不是在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就一定能改善教学,更不是多媒体用得越多越好,多媒体功能的发挥是有赖于一定条件的,不顾教学和学生需要的用会恰得其反,背离教学主题。相反有些教学内容用传统的朴素的教学方法会得到更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那种为了赶时髦,在教学中生搬课件、为运用而运用的做法,久而久之将会造成教学的失误。

三、内化“整合”层面、聚焦“整合”效应

1、“人、机、教、学”的合一效应。

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应当焕发生命的无穷活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过程也应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4个要素之间的动态过程,在具体实施整合的过程中,首先是:确立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是使用、选择和控制信息技术内容、方式、时机、限度的决策者、组织者、管理者,更是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其次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在这过程中应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取消以机代生,强化生、机交流,使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的体现与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协调统一。其三是:体现师与生的民主平等关系。处理好人机关系,做到合理地使用现代媒体,机为人所用,而不是人“役”于机,在人机交互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永远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手段不可脱离教师和学生,更不能代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教学肢体语言、教态、表情、甚至是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鼓励性的手势,给学生留下的回味比教师给他的任何知识要深远得多。如果人际化的师生情感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对话所取代,岂不教师也便将课堂拱手让给了多媒体?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体现教学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不能仅仅依靠现代化的教学“武器”,而更有赖于教师调控课堂中学生的情绪和气氛,形成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维碰撞和灵感迸发。其四是:在整合中强化生与机的交流、培养生与生的合作以及信息的共享、开发意识。在生与生的协作学习中,共同探索、发现,共享知识信息,共同商讨、论证、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法,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分工协作等,共同达到自定的学习目标;逐渐养成相互尊重、相互沟通、戒骄戒躁的优良品德;同时在生生互动中,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提供一些形象化手段,如手势、表情、声音、动画、文体、图形、图像等,直接扶持生生之间的交流、讨论等,使学生的知识、情感、品德以及学法得以全面升华。

2、真实与虚拟的对等效应。

教具、学具、课件、情境的合理选用或创设,确实能提高课堂效率,但在创设或选用时能用真实的,就不用虚拟的;若用虚拟的必须要做到虚拟为真实服务;亦可时实时虚,虚实结合。针对中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较强的特点,很多教师都想到利用信息技术中的虚拟模式来吸引学生、刺激感管,如图片、动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定理形象化抑或把那些微观的事物加以放大,以便于学生感知、理解。诚然,恰当的图片、动画是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增强记忆的。然而,本可以现场参观、考察、实践的内容却偏要放在多媒体上来“整合”,这就脱离了生本教育思想,由于信息技术的使用而使学生不能观察、比较、体验,使信息技术整合课失去了基本的教学应用价值,教师煞费苦心搜集的“海量”脱离学生运动认知水平和心里需求、只会让学生头晕目眩、眼花缭乱,主次不分,得不到要领,更使学生丧失了实践能力,这无异于传统教学上的“满堂灌”。信息技术可以展现真实的,摸拟虚拟的,但不能替代参观、考察等活动,更不能替代学生的社会、生活和动手实践。在整合中需根据学科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正确处理:宜虚宜实、虚实结合。

3、现代与传统的互补效应。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切勿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选用合适的技术,避免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时候,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传统教学手段应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互补,而不是排斥,教学中要扬弃传统教学手段、活用现代信息技术,做到传统教学手段与信息技术有效结合和兼用。部分教师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忽视传统手段的运用。不少多媒体课件从上课一直用到下课,教师在课堂上动动鼠标、敲敲键盘代替了手势,屏幕主宰课堂,把原先低效的“人灌”,变成高速的“机灌”。(1)当教师教学的内在智慧、传统手段的功效远胜于信息技术手段时则不使用信息技术。如语文诗歌教学为例,机器播放的语言固然比较标准,但是与教师的那些富有人情味的亲切话语绝对不是可以等同的;又如板书,传统的的板书能较完整、科学地展示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具有持久性、完整性、操作简便性等特点。好的板书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思维,同时还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多媒体课件虽也具备“板书”的功能,但由于它的画面经常变动,“板书”具有短暂性与局部性,因而它无法完全取代传统板书的功能;还如数学中认识生活中的图形时用刀削一削萝卜、捏一捏橡皮泥,讲轴对称让学生折一折;化学中学习“金属与合金”时,将旧弃的电路板涉入课堂,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实践中探究、认识,促成知识的融会贯通;物理、化学、生物中的探究性实验等是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来完成的。(2)当所呈现的学习内容抽象、虚拟、复杂时可选择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便可突破“可计算性理论”限制,实现了用“生动的形象信息来揭示复杂的过程”,而且在科学动态模拟基础上,让实际看不到的分析性信息和某些思考过程以形象方式呈现,“在感觉与思维之间架起了桥”,解决了学生思考、理解的难点,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统一的学习方法,教育过程也更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但信息技术的选用,必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适应学科特点为前提,要以有利于学生达到学习目标、体现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健康情感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原则,当其他手段无法达到其效果时才选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3)现代教学手段有其突出的特点,但传统教学手段也有自身的长处,当传统教学手段或信息技术都不能取得理想效果时,便可将传统教学手段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只有将现代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使多媒体手段与传统教法浑然一体,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才能充分体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越性。发展信息技术,并不能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而应信息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努力挖掘所有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价值,积极促进各种技术手段之间的协同互补,从而促进教学技术体系整体协调发展。

四、贯通“人本”教育、变革“整合”方式

1、追求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变革的相互促进,避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机械电灌”或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整合不等于简单的相加,更不是取代,而是与学科有机的融合,并服务于课程,为更好地进行教和学。其出发点是课程,而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

2、发挥信息技术不可替代的优势。紧紧围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标制作教学课件,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的效果,能使学生完成用其他方法做不到的事来进行教学设计,做到既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又借助学科载体学习并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科学习问题。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巧妙安排,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给学生有利于完成学习目标的方法和资源,优化教学设计,使潜在的优势转变为教学实效,认真分析当前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时可能会出现的潜在的不利影响,作出甄别和选择,真正做到为生所需、为教所用。

3、倡导信息技术应用与多种活动方式相结合,实现多层次的课程目标,避免信息技术应用与其他活动方式的对立;更不能因信息技术而剥夺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和切断学生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坚决杜绝“全盘信息化”。

4、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教学技术的结合。录音机、幻灯机、电视机和放映机等较为传统的教育技术,甚至黑板、粉笔、挂图和模型等传统教学工具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纵深发展的价值,不能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就盲目淘汰或闲置原有教学技术。

5、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教师要尽可能创造机会为学生提供使用信息技术的机会,让学生在“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习和提高信息技术”;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式上要尽可能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机会留下不同的学习空间,并应尽快超越不顾学生的个别差异用信息技术“满堂电灌”的应用阶段。

6、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中的社会活动,强调在教学中实现“人机互动”与“人际交往”的共存和互补。不能因为过多关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而忽视教学的社会特性。

7、凸现信息技术的工具性。作为知识呈现、师生通讯、交流、测评、以及情景展示的教学工具,要特别关注其教学设计的合理性,从课程目标出发,真正地把信息技术融入于教学结构之中;作为学生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协商学习和通讯交流、讨论、知识构建、创作实践、自我评测、学习反馈、认知的学习工具,必须根据学习环境和目标,以及预期结果,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作为呈现给学生真实或者虚拟的学习环境工具,要让学生真正在其中体验,主动、积极建构自己学习经验,并通过网络通讯功能以及虚拟功能等方面体现和营造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

8、提升信息技术在教学、学习及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实效,建交起集信息技术的效应评价、课堂效果评价、师生发展性评价、教学管理评价为一体的整合评价体系。既保障本领域学科教学目标的,以及学生达到有关学科标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规定目标的实现,又能引导学生以学科教学或跨学科的学习、研究性学习活动等作为载体,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活动、研究、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及合作、创新精神和其他综合能力。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整合性研究与实践 篇6

,我校综合高中校区经过近一段时间的酝酿准备,在高一年级开始了《综合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实践》校本实验课。在近一年的时间里,高一老师边学习边探索,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积极探索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之路,收获了一定的喜悦,也进行了有益的反思。

一、我们的实践

(一)借助学校计算机网,建立综合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与整合教学的基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网络、多媒体技术的日益成熟,教学的信息化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代表了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信息技术集文字、图象、影象、声音、动画于一体,组成了一个交互系统,在辅助教学中,它可以根据教学的要求,抽象概念和内容具体化,不受时空的限制。它提供的丰富的教育资源,生动的界面,可以改变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效率。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已是当下不争的共识。

我校在信息技术硬件建设方面是比较完善的,校园网、宽带网、借助网络教室、课题研究相关的校园网络综合软件、人人互动、人机互动的教学环境一应俱全。标准的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校园网、教学软件等,为搞好课题研究提供了物质条件。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师自我发展的信心。

在课题立项前后召开全组教师会议,就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过程等认真研讨,达成共识,大家一致认为要把综合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真正运作起来。首先狠抓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立足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其次是教师的技术培训;再则就是选择从高一年级开始,力争以点带面。

期间,我们力求突出网络资源的特点,围绕教学内容的难点,寻找整合实验的关键点,为课题研究的高质量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根据学校现有条件,积极开展对教师的计算机基础和网络教学技术的培训。派多人次参加使用校园网、多媒体技术以及网页制作的培训等。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认真学习多媒体技术和网页制作。使多数老师运用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熟练程度和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能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学软件,明确了自身努力的方向,增强了发展自我的信心。

经过近一年的认真学习,努力实践,我们的课题研究和实践取得一定的成果。

1.从根本上转变了教与学的方式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最直接的场所,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师教与学的最主要途径,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了课堂效率,高质量地将大量信息传递给学生,改变了以往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把枯燥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同时凭借网络优势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学生利用网络查询、整理有关数学的知识,利用网络跟同学、教师交流,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能力。

另外,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中的充分应用,促使教与学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更重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意识,给学生创设了许多利用网络学习的机会,使学生获取了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学生的.眼界开阔了,思维活跃了,师生的交流平等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凸现,课堂变得生动而有活力。

2.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传统教学由于媒体单一,只能教师讲,学生听,以教为主,导致学生厌学。整合后的课堂教学一改这些弊端,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当观众的局面彻底改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综合能力也得到培养。电脑和网络,目前仅作为计算和信息处理的工具而存在,而且已经变为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并以前的未有的强劲势头向前拓展,成为了一个人类共有知识的平台。学生在业余时间,通过上网来攻取各种知识,这大大扩展了信息来源,全面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我们的反思

1、目标定位不准,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信息技术与语文相整合,最终目的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有的老师为了突出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而不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将各类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影片等一股脑地加进去,追求信息技术的高、精、尖和界面的精美,一节课下来似乎一直在展示信息技术的作用,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教学目标不明确。

2、用了电脑,忘了教学环节的连续性、整体性等

总之,通过一年的研究工作,我校的语文学科整体已取得了初步的效果,但还存在不足之处,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查找不足,争取圆满、出色的完成课题实验!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整合性研究与实践 篇7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信息技术,小学作文,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在社会诸多领域得到广泛认可和关注,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反馈效果。新课程标准下,小学作文教育应该以激发小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作为根本出发点,所以要求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和运用先进教学技术,使小学作文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小学生的作文兴趣

信息技术是开展情境教学法的技术保障,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根据作文教学的需要为学生播放视频或者展现图片资源,使得学生能够跟随教师的思路或者跟随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思路,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而且能够将抽象化的教学内容进行具体化描述处理,使得学生的创作灵感在不知不觉产生,使得学生作文前的准备工作得到落实。例如,在进行“春天景色”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万物复苏景象画面、春意盎然的美好的图片,也可以播放如“雨后春山”等舞蹈视频,使得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春意的美好,感受自然的伟大,从而作文灵感得到启迪,作文兴趣得到激发。2015年第十一届“希望杯”作文大赛中,临沂杏园小学五年级一班的王振宇同学在《我爱文竹》一文中,透过一种植物描述了春回大地的美好景致,是将生活现象应用到作文中的典型。

二、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小学生的作文情感

一切教学活动一定是源于生活,最后又要回归到生活中的实践活动,尤其是作文教学,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应用的情感一定是生活中的感悟,最后也需要将这种情感用于生活实践中。但是信息技术能够将生活中的诸多细节进行具体化,通过视频播放或者图片展示的方式进行,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得学生能够把握和体味某种情感的真谛,进而在写作文的过程中能够对此种情感进行有效的把握,使得文章的情感更加丰富。

例如,在进行“母爱”或者“父爱”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一些能够体现亲情的动画片截取成典型的段落进行播放,如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或者节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影片片段进行播放,如情景剧《家有儿女》,使得小学生能够对亲情形成感性的认识,再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得其能够形成具有理性特征的认识,在作文的过程中会呈现丰富的感情。2014年第十届“希望杯”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中,杨湖中心小学四一班赵跃同学的《嗑瓜子比赛》是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描述了家庭生活的美好和乐趣,使得亲情观念在文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

伴随信息时代的全面到来,网络对于小学生已经不是陌生的名词,生活中学生能够利用网络进行沟通,那么在进行小学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构建一个交流平台,使得学生能够在平台上畅所欲言,进而实现对学生书面文字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写作文的过程中措辞将比较容易,而且在语言表达上会更具备时代特征,沟通性良好。

例如,我们在学习完老舍的《我的母亲》时,教师可以布置写作任务——“我心目中的妈妈”,然后留给学生三天时间进行构思和写作,为了能够达到预期的作文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QQ、微博等信息交流平台进行沟通交流,使得学生能够在交流中丰富自己的写作思路和规范自己的写作行为,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引发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对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力度,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小学作文教学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况,变革传统教学观念,创新工作思路,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对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把握以促进教学技术的全面更新,使得小学生能够对作文创作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全面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

参考文献

[1]蔡锦双.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4,(23):81.

[2]李国艳.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J].学周刊,2014,(19):183.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整合研究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物理 整合

进入21世纪,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急需创新型和复合型的人才,它的核心素质就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这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目标是相一致的,它主要能使学生的探索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推进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要实现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有效整合,就必须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不断进行探索。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学习环境,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教师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一、中学物理课程的特点

在初中教学中,物理课程的教授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以及技能的训练,还应该注重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能力和兴趣等。因此,要想学好物理课程学生就必须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要能够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认识自然科学,通过将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学物理课程主要包括实验和理论两个部分。其中物理学的实验是人们通过认识世界而进行的一项比较重要的活动,也是学生进行学科研究的基础。人类认识自然界的一个基本和普遍的认识现象就是物理学。通过物理学课程的学习,可以改变学生的学科本位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可以使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学到相关的物理知识,同时还能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了解社会中的常识。因此,在学习物理课程时,应该注重科学的探索,将其学习方式多样化。可以说,物理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使他们能充分强调知识传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课本为主,实验为辅,将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课程进行整合,提倡教学的多样化。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整合的相关研究

(一)通过演示实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中学物理、生物和化学是实践性比较强的实验学科,这就使得实验教学和演示成为中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因为受到实验仪器、危害程度以及实验材料等条件的限制,在物理、化学、生物课堂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中,可能会出现实验效果的不尽如人意。考虑到这种情况,如果将真实的实验用模拟的形式演示出来的话,就可以弥补这种常规实验出现的不足,提高实验的演示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模拟实验的过程,从而减少危害可能性。

比如,在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如果要用常规的仪器按照传统的实验方法进行演示的话,可能会因为常规的实验仪器和环境的影响,造成蜡烛在屏幕上成的像根据物体的距离变化而发生一定的变化,但是由于这种变化不是特别明显,因此造成的误差就会比较大,使学生在学习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的内容时产生迷惑。这时,我们可以选择用多媒体模拟凸透镜成像的过程和规律,这样演示的过程可以使学生更清楚地知道从距离的变化上理解成像的变化情况,重要的是在这个成像过程中肯定不会出现上述的误差,会使学生对该实验比较明了,有利于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概念的形成,对整个课程也会有一个比较清晰和完整的认识。

(二)通过制作游戏课件,提高教学水平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很多丰富的教学资源,其中网络资源库的开发和利用是现代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和信息素养。因为现有的网络资源库中的优秀课件以及同步教学等都是随时进行变动的,所以教师可以借鉴这些优秀作品,在设计自己的课件过程中进行组织和加工,制作更能吸引学生的课件从而为课堂的教学效果服务。

例如,在“浮力”的教学时,必须首先要向学生解释浮力的产生原因。那么,如果只是单独地用语言进行讲述的话,学生可能很难理解,还会对教学过程产生厌倦,失去学习的兴趣。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在教育教学网络物理课件库中下载相关的课件,进行展示,主要通过表示前后左右的箭头进行压强和压力的大小变化,当小木块静止不动的时候,可以对上下表面的压强进行加载,小木块就可以慢慢移动。这种比较活跃的动画效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比较生动形象的环境下进行学习,最终达到能力的提高。

当教师通过将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程进行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可以突破常规实验不能达到的条件,使我们能对那些难度、危险性比较大的实验进行模拟,使它们成为常规实验的补充,并且还可以与常规的实验进行结合,将物理实验教学进行更高层次的推进,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实验技能。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的有效整合,对传统的教育理念和课堂教学模式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它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要求教师进一步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科学性,使学生能在物理课堂中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效率。但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现如今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课程整合是一个比较新的事物,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发挥自己的教学能力,去探索教学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整合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李建康.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的有效整合[J].教学探新,2012(5).

[2]付强.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探究与实践[J].辽宁师范大学,2012(2).

[3]秦霞.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学科教学整合[J].四川师范大学,2011(1).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整合性研究与实践 篇9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下学习方式的变革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进行了有机整合,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文章基于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思考,结合作者参与的课题与身边的案例,对于学习方式的变革来阐述个人看法.

作 者:刘岚 金美芳 LIU Lan JIN Meifang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刊 名: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6(3)分类号:N42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习方式 变革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整合性研究与实践 篇10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在提高教学效率、便于创设情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并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真正优势,更没有确立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真正位置。近年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实现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而传统的教育和教学方式很难建构这样的学习环境。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更重要的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一种辅助工具,而将成为基本的知识载体、教学媒介和交流工具。

对于化学学科来说,怎样更有效的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帮助学生建构意义正是化学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追求的。基于信息技术资源共享、交互性强、多任务的特点,我试图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基础,建设网络化教材,创建包括开放性的学习资源库、具有良好的协作交流功能的学习环境,在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方面尝试进行一些实践探索。

我校先进的千兆校园网中网络教室可满足教学的多种需求,如学生上网、学科教学、电子阅览、师生培训、兴趣小组活动等,我利用学校网络进行了化学多媒体网络课堂教学的尝试。下面结合具体课例进行分析:

课例: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

这是高一化学新教材第五章第5节的内容。由于高一学生未学习立体几何,对空间想象能力弱。传统教学中的模型和挂图教学,学生不能全方位的观察,很难对分子形成立体概念。我利用chemsketch分子结构软件制作了教学所需的各种分子,并且把教学内容制成课件。且上课前利用微机课让学生学会简单应用chemsketch软件,以C60为例,知道其键长、键角、全方位旋转等功能。计划用一课时完成本节教学。

学习目标:

1.理解极性键、非极性键的概念。

2.理解分子的极性与非极性的含义及键的极性与非极性的关系。

3.通过课件中分子模型的观察,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4.通过亲手制作分子模型,体会化学中的对称美。

教学过程:

1.学生对照课本自学本课课件(课件在学校服务器上,学生可以直接打开或者下载到本机再打开)。

2.教师针对本节重点: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概念配合电脑动画加以讲解。

3.以具体实例,常见分子立体模型(应用chemsketch软件),师生共同解决本课难点:分子结构与分子极性的关系,学生总结规律。

4.组织学生组装球棍式分子模型,从亲自动手和直接观察中进一步理解各种分子构型。

5.按难、中、易将习题分为三个不同层次让学生解决疑点:如何判断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

6.有能力的学生自己用chemsketch软件或球棍模型组装曾学过的分子结构,并判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我和学生在多媒体教室完成了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学习。通过这次网络教学活动,我进一步深刻体会到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越性:

1.多媒体网络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

传统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教师只能针对多数学生能理解的水平讲课,学习好的学生“吃不饱”、学习差的学生跟不上。更不用说信息的及时反馈,极大的影响了教学效果。本节课中,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对照课本自学课件内容,然后对本节内容的`重点、难点加以讲解。学生及时疑问,老师及时解答。最后巩固练习,分成难、中、易三个不同档次,让不同水平的学生练习,并给出相应的解析及答案。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能所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选择各内容的学习顺序和阶段进度,使个别化教学不断成为可能。

2.多媒体网络教学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形、影响、声音、动画于一体,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刺激,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看得清楚,听的真切,感受深刻,从而引起学生的情绪反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方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多媒体网络教学中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渠道是多层次、多方面、多类别的。学生学会使用电脑并能上网,可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各种各样的信息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和飞速发展,电化教育设施是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工具。从小就接触科学研究前沿,破除对科研的神秘感,培养创新的意识,并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能有很强的信息获取、分析、与加工能力(统称信息能力)。

3.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

在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一支粉笔写天下,三寸讲台说春秋”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它确实是一种省时、高效的教学模式。但不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程度来选取自己学习的信息、选择学习的途径、确定学习的内容和数量、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不能完全改变以往的学习形式。在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拔;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通过观察、实验、归纳、抽象概括等手段,提出假设、验证假设,获得知识。它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化学多媒体网络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网络上活动的教师与学生一起都成了学习者;在网络中学习的学生把教师看成学习过程的参与者,而不是指导者,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对教师的恐惧心理消失了,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他们不仅与同学进行学习交流,同时也可以同老师探讨问题,形成了多方面交流的交互式学习的氛围。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整合性研究与实践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学物理教学;整合;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7

0.引言

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教学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构建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其宗旨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提高教学质量。把学生学习的重心从学会知识转到学会学习、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1.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教学整合

1.1增强演示实验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不仅是学习和掌握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内容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课堂上某些演示实验的现象具有瞬时性、而有些变化又微小、比较复杂,不利于学生观察实验过程,达不到演示实验预期的效果和目的。而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再现模拟在荧屏上,实验过程一目了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这不仅便于学生观察,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相应的提高。

如在“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一节中,做“微小形变”的演示实验时,教师通常是直接在装有红墨水的瓶子里插上吸管进行实验,由于瓶子的形变量比较小,造成实验现象不明显,也不利于全班同学观察,这时利用实物投影仪将瓶子和吸管投影放大,此时当用力挤压瓶子时,全班同学都能清楚的观察到吸管内有红墨水流动的“奇异”现象,即通过吸管内的“奇异”现象放大了瓶子横截面的微小变化,这种利用信息技术增强了演示实验的效果,弥补了实物演示的不足,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课堂教学。

1.2 展现抽象的物理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物理学习和教学中,弄清楚一个物理过程常常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前提。很多物理理论和规律都比较抽象,学生无法将这些理论和规律的物理过程在脑海中形成图景。而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把抽象的、复杂的物理过程制作成动画或图片,将其清晰、直观的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根据所观察到的物理图景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及规律,提高用理论、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如在讲解“楞次定律”这一节内容时,如果教师将楞次定律的描述直截了当的给学生讲出来,而楞次定律中涉及到的感应电流、磁通量均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非常抽象的物理量,这样就会使学生难以接受,在理解上出现很大的困难,此时适时的演示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好的Flash动画,将抽象的物理过程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教师适当的加以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判别感应电流方向的方法,进而得出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效果,总是阻碍磁通量的变化,感应电流变化的结果总是阻碍引起磁通量变化原因,即“来拒去留”。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能掌握感应电流的“来拒去留”的判别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使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得到强化,也能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1.3构建物理模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创设物理情景让学生自主的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建模,构建物理模型。在教学过程中創设物理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归纳、思考,从而建立出物理模型,寻找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样就可以给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空间,构建物理模型,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培养创新意识提供条件。

如在讲解“碰撞”问题时,以乒乓球与地面碰撞来加以说明,通常情况下会让学生分析乒乓球从高处下落到与地面接触被反弹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由于乒乓球与地面接触发生“碰撞”是一个瞬时完成的物理过程,其图景是比较复杂的,如果教师只是通过简单的语言叙述分析讲解,学生很难在脑海中清晰的构建乒乓球在与地面接触后发生形变产生弹力的模型。此时巧妙的展示事先利用信息技术将乒乓球与地面碰撞相互作用过程的物理模型,在教学时对其进行定格、慢放、重放等,使学生可以清楚看到乒乓球与地面碰撞后发生形变的整个物理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需适时的点拨、引导、启发,使学生自主地建构“乒乓球与地面接触、挤压、形变、产生弹力,先由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形变消失后由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这一物理过程的模型。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能动性,又提高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还能使学生从学会知识转变成学会学习,并自主地建构物理模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精神,提高了教学效率。

2.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整合的思考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目的是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也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所以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时要有所选择,有的放矢。比如在演示实验时,我们只能在常规方法无法演示或者演示的实验现象不明显的时候才采用多媒体演示,因为实物实验的效果是虚拟实验无法完全代替的。

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不能盲目依赖课件,如果教学设计被课件所代替,会制约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易发挥,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整合实践时既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又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信息技术与教师的讲授有机结合,扬长避短,互相补充。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合理的将信息技术融合到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学会知识到学会学习的转变,这样不但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也得到提高,使教学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王志慧.物理教学中应用图形语言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研究[J].学科教学(物理),2009

[2]姜亚民.物理教学如何推进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J].江西教育科研,2006,(7)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教学整合性研究与实践 篇12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整合的重要性

首先,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的整合, 有利于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传统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下, 教师在授课时, 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在板书的书写上, 这样会浪费不少宝贵的课堂教学实践. 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教师可以将课外事先制作好的课件在课堂上进行讲解, 尤其是在习题课教学中, 学生可以直接读题, 适当延长学生思考和解题的时间, 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的整合,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习热情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初中物理教师通过计算机多媒体将教学内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对于那些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 能够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最后,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的整合, 有利于对部分物理实验进行模拟. 初中物理课程中涉及大量生动的实验, 但是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 以往很多学校都只能选择性地对部分实验进行展示. 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初中物理教师可以将大量无法演示的实验进行呈现, 同时可以对实验仪器装置、实验过程和现象等进行反复再现, 从而加深学生对实验的印象.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整合的原则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的整合, 并不是初中物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简单运用, 是将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进行有机融合, 以实现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最优化. 一般而言,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的整合, 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 必要性原则. 所谓必要性, 是指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在整合时, 所使用的信息技术应该是必要且合理的, 即信息技术的使用应当为初中物理教学服务, 而不是要替代传统的教学工作. 是否应用信息技术不能作为衡量初中物理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指标, 教师应该在信息技术使用在需要的地方, 绝对不能强行使用.

2. 渐进性原则. 一方面, 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虽然很多学生早就接触过网络和计算机, 但是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并不太高, 这就给整合带来一定的阻力; 另一方面, 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时要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条件, 如果学校的条件不允许, 或者是自身信息技术水平有问题, 那么应该等待条件具备后再进行整合.

3. 互补性原则.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的整合, 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完全替代, 传统教学模式有其不可取代的优势, 它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而这是信息技术所无法达到的, 因此在整合过程中要对两者进行有机结合, 通过它们的完美融合来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4. 创造性原则. 目前在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的整合过程中, 已经出现了大量成功的案例, 教师在对这些成功案例进行使用时, 要采取借鉴的态度, 切不可生搬硬套. 通过对成功案例的创造性使用, 确保改良后的案例能够符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三、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整合的模式

1.“情境 - 探究”模式

“情境 - 探究”模式的实施步骤如下: 初中物理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创设相应的物理情境; 根据创设的物理情境, 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 初中物理教师利用几何画板、Excel、DISlab等进行意义建构; 利用课件或网络资源等进行自我评价, 对学习效果进行及时反馈.

在“情境 - 探究”模式过程, 教师只是发挥支持和引导的作用, 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和主动探究, 对物理现象进行理解和探究, 从而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结构基础上进行意义建构, 不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自主思考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协助能力.

2.“探究 - 演示”模式

“探究 - 演示”模式的实施步骤如下: 初中物理教师对探究内容进行简要安排; 学生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 分组进行实验, 通过自主性实验探究来得出自己的结论; 教师组织全体学生进行实验数据和实验结论的比较, 利用信息技术来对探究成果进行分享; 教师对学生的不完善结论或错误进行更正和补充, 并且对学生的正确结论进行及时印证[2]. 此种模式比较适合于现象和结论比较复杂的实验, 能够使学生获得探究的成就感, 并且激发学生探究物理、学习物理的兴趣.

3.“自主学习 - 讨论”模式

“自主学习 - 讨论”模式, 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提出问题或者在课外自主学习时通过网络将问题提交给其他学生和老师, 让大家讨论或在教师的辅导下, 让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笔者认为, 初中物理教师可以使用QQ作为课外整合的软件, 该软件在学生中有着非常广泛的使用, 同时通过其所提供的讨论组、聊天室等功能, 加深学生和老师间的交流和沟通, 不断开拓学生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黄字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 2003 (1) .

上一篇:抗击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个人心得体会下一篇:富士康环境经营的问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