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文化小镇规划方案

2024-08-25

特色文化小镇规划方案(共8篇)

特色文化小镇规划方案 篇1

1、经济特征——旅游是支撑产业

从国民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旅游小城镇以旅游业为支柱型产业,旅游业对于小镇经济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通过“住、购、食、娱”等元素的建设,来促进小镇经济的发展。

2.规模特征——精致是一种美

“精致是一种美”主要是体现在旅游小城镇的规模特征上。旅游小城镇由于其面积有限,并不追求规模宏伟或者建筑华丽,而是专注于在合宜的尺度内构建旅游吸引物。

3.功能特征——休闲是生活方式

当前旅游市场已经从传统的单纯观光游转向休闲度假体验游,旅游小镇的兴起正是迎合了市场需求的这种转变。

由于我国高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人们对追寻与城市景观迥异的旅游地的兴趣越来越高。

“给城市里的人在小城镇找个心灵归宿”所代表的休闲度假功能成为旅游小镇最主要的功能。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f.qianzhan.com/

4.文化特征——文化是形象符号

旅游小城镇所拥有的特殊文化,能转化为旅游小城镇独特的形象特征。徽州地区的众多古村落就是文化生成小镇形象符号的典型代表。徽 州当地徽文化所特有的谨慎、保守,体现在建筑上就转化为“高墙小窗”、“马头墙”等特征,而这些建筑特征最终成为代表徽州地区众多古村落的形象符号,让游客产生一种“见到小窗、马头墙就是到了徽州”的感受,“小窗”、“马头墙”也就成为徽州古村落的形象符号。

5.商业特征——消费是经济业态

旅游小城镇发展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依靠的就是游客在当地的消费。

不论是古镇游,还是生态小镇游,都鼓励人们慢下来、住下来、轻松下来。在这个过程中,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所起到的都是引导消费的过程,吸引人们通过消费去释放、去体会一种和平时不同的生活方式。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f.qianzhan.com/

案例模式

1、束河模式—企业参与的旅游小城镇开发模式 案例简介:

位于云南的束河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05年入选CCTV“中国魅力名镇”。

束河古镇在开发过程中依靠“一个资源、一个企业、一个特色旅游城镇”的模式,使得得天独厚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发展成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小城镇。

发展特点:

①公司开发与政府监管相结合

束河镇政府将经营权出让给昆明鼎业集团,鼎业集团仅一年就投入多达3亿的资金,充分解决了小镇政府开发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

开发过程中企业可以决定资金支配和开发进程,但必须在政府的引导和监督下进行,不能在损害当地居民利益和后代利益的情况下进行开发。

②公司开发与居民参与相结合

鼎业集团在开发过程中,注重对当地居民利益的保护,推行“游富带民富”策略。

集团让当地居民成为开发的参与者,推出“庭院旅游”,通过家庭客栈、庭院商店、家庭茶吧等项目带领居民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来,共享利益。这使得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大大提高,社区和谐度大大提升。

③公司开发与古镇保护相结合

鼎业集团在开发过程中非常重视对古镇的保护,一方面,鼎业集团对古镇现有景区进行修复和保护;另一方面,着力恢复镇区古时街道风貌。

这些举措在对古镇进行保护的同时完成了古镇旅游景观的构建,对于公司和古镇而言是双赢的举措。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f.qianzhan.com/

④公司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

鼎业集团先后投入了1.2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包括连接束河古镇与香格里拉大道长1.1km的四车道柏油马路、6km五花石古巷道路、7.1km“三线两管入地”等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

基础设施的提升为束河未来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迪斯尼效应——大项目驱动的旅游小镇发展模式 案例简介:

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奥兰多,是迪斯尼乐园、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等大型游乐园所在地,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此处。

大型游乐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成功地使当地从单纯依靠柑橘种植业转向由旅游业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并成为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上海迪斯尼乐园项目于2010年11月正式启动。迪斯尼的经济辐射力和乐观的经济预期使川沙的未来经济被极度看好。

发展特点: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f.qianzhan.com/

①大项目推动下的旅游小城镇影响力提升

旅游大项目的建设往往能提升小城镇的影响力,使其旅游形象鲜明、重点突出、品牌响亮。

往往提到奥兰多,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迪斯尼。从一定意义上,迪斯尼阳光正面的形象已经代表了奥兰多对外的旅游形象。这种强烈的关联使得迪斯尼本身就是奥兰多最好的名片,迪斯尼的品牌、形象、影响力无形中帮奥兰多做了大量旅游推广。

②大项目带动下的小城镇旅游业相关产业发展

旅游大项目的营建有助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带动当地就业。

据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的报告分析,上海迪士尼乐园直接间接带动的产业可达上百个,估计将带动上海旅游产业总收入年均140亿-180亿元的增量,拉动旅游业增加值每年100亿-150亿元的增量。

在这样巨大的总量辐射力的带动下,作为迪斯尼乐园的接待地,川沙未来将在游客的“吃、住、行、购、娱”这五大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大量和迪斯尼乐园相关的消费将在此进行,以迪斯尼为主题的旅游相关产业将迅速起飞,迪斯尼产业链将在此完整构建。

川沙也将迎来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它的经济将和奥兰多一样,因迪斯尼而兴,因迪斯尼而旺。

③大项目带动下的旅游小城镇土地增值

川沙镇的土地经济价值在迪斯尼项目的带动下得到了充分的释放。由于受限于规划,川沙镇在过去十几年都将迪斯尼地块封冻起来,极少进行开发和利用,因此当地地价一直难以抬升。

迪斯尼项目启动后,川沙镇土地价值得到释放,镇区一商业地块成交溢价率高达427%。

而未来作为迪斯尼的主要游客接待地,川沙的交通和基础设施将进一步改善,周边地价的预期将更为乐观,土地将继续保持增值趋势。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f.qianzhan.com/

3.长子营经验——生态型旅游小镇的发展模式 案例简介:

长子营镇位于北京市大兴区的东部。当地畜牧业、农业都相当发达;万亩原始次生林保持了原始的丘陵地貌,林地条件优越。

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留民营、国家“九五”重大产业项目北京高科技蔬菜示范区都在该镇。

发展特点:

①农业先行,农旅互动

低碳农业生产带动的观光之旅。顶着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全球生态500佳光环的留民营村是以低碳生态的农业生产技术为特色的大型农业生产基地。该村以沼气能源为中心,充分利用生物能和太阳能,串联农、林、牧、副、渔生态系统,真正做到了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这种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理念带动了农业观光之旅,形成了有机农业示范区、畜牧养殖区、工业区、有机农业观光和生态旅游区等几大农业观光区域。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f.qianzhan.com/

优美农业景观带动的踏青之旅。地处长子营镇赤鲁村桃源谷拥有万亩梨树,开花季节时能够欣赏到万亩梨花盛开的场景。

除此之外,游客还可以深入赤鲁桃源谷,赏桃花,看杏花,观梨花。由农业(果林业)生产所形成的优美的农业景观也成为旅游业发展之处。

悠闲农事体验带动的体验之旅。长子营是北京的蔬果之乡,一年中有三季可以进行蔬果采摘。

优质的蔬果生产基地为来这里旅游的游客不仅提供了采摘绿色有机蔬菜的机会,还提供了采摘温室蟠桃、凯特杏、樱桃、洋梨、鸭梨、芒果、冬枣、山楂等个性化水果的机会。

而捡鸡蛋、亲手栽种花草、到大棚里摘菜等个性化的农事体验项目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长子营,为该镇生态旅游增加了更多乐趣和吸引力。

②环境保护,生态人居

京南绿肺,长子营以其万亩的次生林成为京南面积最大的都市“绿肺”,在此背景下,结合当地大规模农业生产的背景,长子营生态条件较好,空气质量较高。

低碳循环。前面已经提到留民营依靠沼气发电,目前以这个村为中心实现了七村联供,联供工程以沼气和有机肥料生产为纽带,链接禽畜养殖、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物流配送、观光休闲,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综合效益最大化。

宜居宜建。长子营经过多年的建设,逐步形成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宜居环境。

目前全镇已基本形成了三大发展带:以高速路千亩自然水域、千亩片林为依托的牛坊至佟庄居住发展带;沿凤河、长采路、万亩菜田形成的留民营、镇工业区至路城营的宜居发展带;以国家森林公园、万亩果品基地为依托的沿安大路而形成与和顺场至再城营的宜居发展带。

三大宜居发展带的形成将为长子营镇的旧村改造和城市人口疏散工作提供可用的空间,创造居住发展空间。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f.qianzhan.com/

4.“五朵金花”绽放——对接大都市旅游小镇发展模式 案例简介:

成都三圣乡以种植花卉为主要旅游资源,花卉种植面积多达8000余亩。“三圣花乡”涵盖成都锦江区的五个村落,包括幸福村的“幸福梅林”,江家堰村的“江家菜地”,红砂村的“花乡农居”,驸马村的“东篱菊园”,万福村的“荷塘月色”,五个村子并称为“五朵金花”,形成“春有红砂,夏有荷塘,秋有菊园,冬有梅林,江家菜地四季皆宜”之旅游情景。

发展特点:

①满足都市人向往田园的需求,实现田园生态化

大都市人群平时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在周末或节假日时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愿望更加强烈。

三圣乡所采用的生态农业结合旅游农业的农家乐模式恰好满足了大都市人群这方面的需求。

不论是“江家菜地”展示的“周末都市菜农采摘忙”的场景,还是“东篱菊园”营造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浪漫,都深深吸引了都市人,为他们在乡村找到了心灵的栖息之所。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f.qianzhan.com/

②对接都市的基建标准,实现设施服务城市化

三圣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积极接轨城市,充分考虑了人性化的需求。道路建设依傍地势地貌和自然山水,交通布局做到人车分流;水电供应稳定;电话、宽带到户;天然气供应充足且为未来铺设留有余地。

高标准的基础设施建设让都市人来到三圣乡享受到和城市一样的便利,进一步增强了三圣乡的旅游吸引力。

③依傍大都市的技术力量,实现发展技术化

靠近大都市的旅游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更容易得到大都市的技术支持。例如“五朵金花”中的“东篱菊园”在建设时,依托四川省农科所的技术力量,以规模种植菊花为支撑,引导村民规模化、多样化进行大田种植菊花,形成1000余个菊花品种、300余万盆盆栽菊花、2700余亩的菊花种植规模。

与此同时,在农科所的引导下,村内农房进行改造,和菊花景观一起形成整体和谐、色彩缤纷的农村景观系统,给游客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④承接大都市资本投入,实现资本多样化

三圣乡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民间资本的介入。锦江区政府以8300万资本搭建融资平台,成功撬动了当地民间资本1.6亿来投资建设三圣乡。二是政府对基础设施的资本投入。

“五朵金花”每个村都投入一千多万的资金用于乡镇基础设施的改造。三是集体资产的参与。乡镇以固定资产入股来参与三圣乡的旅游发展建设。三种来源中,获得资本数额最大的就是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民间资本注资三圣乡旅游。在此过程中,成都市相对发达的经济水平和开明开放的投资空间为民间资本的注入奠定了基础。

特色文化小镇规划方案 篇2

1 小镇简介

2016 年1 月,柯桥酷玩小镇入选第二批浙江省特色小镇名单。柯桥区的功能分布为:北工业,中城市,南闲养。酷玩小镇位于绍兴市柯桥区西南部,且处于柯岩风景区内,地理位置优越,区域环境优美,区域交通便利。

酷玩小镇规划三大核心目标及定位:旅游小镇——体验传统小镇的地方风情,运动小镇——引领“酷玩”运动新时尚,产业小镇——打造体育旅游产业生态链。酷玩小镇的开发结合柯岩旅游开发建设项目、特色山水资源及城镇发展需求,通过加快环境的美化、设施的完善,旅游休闲、体育项目的引进、景区标准化创建等举措,将体育健身、旅游休闲项目串点成线,连线成片,逐步形成以酷玩(体育健身、旅游休闲)为主体的特色小镇。

酷玩小镇的“酷”体现在三方面的不受限制:从户外到户内,酷玩场地不受限制;从普通到特殊,酷玩方式不受限制;从大众到专业,酷玩人群不受限制。目前,“酷玩小镇”已具备了山水环境、产业基础等先天优势,经过政府、企业之间的接洽已有了初步的小镇蓝图。通过今后3 年的时间,力争打造出一个涵盖低中高端游乐特色,融合基础服务、休闲旅游、运动体验于一体的特色小镇,为柯桥和绍兴带来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多重效益。

调研表明,今年酷玩小镇的主要工作是建设小镇客厅,作为游客接待中心。使游客从整体上对酷玩小镇有一个大概的印象。把零散的项目整合串联在一个沙盘中,可以给游客一个直观的感受。据了解小镇客厅将在今年6 月份开始动工,于今年10 月份开始投入使用。同时,在今年主要打造的另一个项目是极限公园,当地政府对于这个项目的关注度也很高,目前是政府搭台,社会化投资为主,政府对于项目的支持非常强大。据了解,酷玩小镇已经引入了毅腾足球俱乐部,以及一些大型体育平台,以先引入体育赛事为主,再带动生产销售,先做出品牌,再批量生产的发展思路。

2 久经波折的申报过程反映“宽口径下的严把控”

浙江特色小镇采用创建制模式,创建制的特点之一是“宽进严定”。但宽口径并不是没有口径,在宽口径之下,严格把控特色小镇的建设范围,土地利用等方面。受到严把控的影响,酷玩小镇的申报过程久经波折,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为申报而申报。由于柯桥区本身的建设比较早,因此项目比较成熟,第一版的申报单纯将现有项目串点成线,形成特色小镇。但面临的问题也较多,首先面积过大,单纯的串联项目,囊括了较多已建成项目,导致小镇面积超过4 平方公里,超出特色小镇的范围要求。所以尽管项目优势得天独厚,规划特色十足,并未纳入第一批特色小镇名单。

第二次申报方案去除已建成项目,小镇范围内只包含正在建设的项目,以及规划中即将建设的项目。目前小镇面积在3.75 平方公里左右,核心区在1.2 平方公里左右。依托此方案,酷玩小镇正式纳入第二批特色小镇名单。

酷玩小镇最终的规划申报方案,是以东方山水一期、二期为核心。建设一个“一轴四区”的规划方案,“一轴”指的是被当地人誉为母亲河的金湖江;“四区”分别是以东方山水为主的山水区;以极限运动赛车场为主的极限运动区;以高尔夫球场和直升机场为主的高端休闲区;还有旅游度假区。管控小镇风貌形态,管控小镇建设面积,在形态、强度、风貌等方面逐渐改变原有大体量大建设的做法,逐步符合特色小镇的要求。

酷玩小镇一波三折的申报过程,显著反映了浙江特色小镇在初审过程中“宽口径下的严把控”总结来看浙江特色小镇的申报有六个必须:必须有特色小镇的发展规划蓝图、必须符合土地规划、面积要求、必须有特色的产业定位、必须有复合的功能定位、必须有高强度的投资、必须有创建热情的政府。

3 项目包带动酷玩小镇规划创新

传统规划体系注重用地,以用地需求来倒推人口增长、经济发展。通过空间优势和劣势分析,确定产业定位,依托产业定位指导空间布局、城市风貌塑造等。整体来讲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规划模式。

以酷玩小镇为例,政府通过与总投资上百亿的东方山水乐园和总投资12 亿元的浙江国际赛车场项目进行深入洽谈与政策支持,使这两个项目成为柯岩酷玩小镇的两个核心项目,依托两个项目的特点,通过与已建的鉴湖高尔夫场、乔波滑雪馆,在建的若航直升机场、天马(F2)赛车场等项目相结合,最终将小镇主题定位为“酷玩”。依托体育运动、山水休闲主题,根据对现有资源、建设项目的梳理,规划设计柯岩酷玩小镇形成高端休闲区、山水游乐区、大众运动区三大片区,以游艇、自行车、赛车、马拉松、直升机等水陆空游线串联各个片区。项目包括公共设施、体育运动及休闲旅游三大类,除公共设施外,相关项目共有11 个,预计总投资110 亿元。

综上分析,特色小镇规划是以寻求小镇发展动力为核心。政府与规划单位通过企业访谈,引入一两个龙头企业打造“项目包”,项目包内核心企业,依托企业与企业间的相互联系,以及众筹模式等手段带动相关企业进入。通过这种“大项目支撑,小项目扩张”的项目包形式确定小镇发展定位,进而依托产业空间布局引导小镇风貌、环境建设。

这种自下而上的规划形式巧妙的将小镇发展从战略、方向、路径等概念性阶段,直接引导到实际项目落实阶段,以项目反推规划,保证了规划的强操作性、强方向性、强执行性,为3~5 年完成特色小镇创建提供坚实的规划基础与科学路径。

4 融合式规划引领规划创新

传统的规划有较为明晰的规划层级,主要分为概念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城市设计,以及具体实施方案,乃至建筑施工等多个层面。一个地块从拿地到规划再到项目落地,需要各层级规划方案的相互引导与叠加。而浙江特色小镇的规划不同之处就在于运用一套规划方案,指导整个小镇的发展定位、产业创新、文化建设、土地利用、风貌引导、设施建设与建设实施。

以柯桥酷玩小镇的规划建设为例,设计单位介绍说:“我们通过6 个团队平行调研协作,共同将特色小镇的规划由前期发展概念定位到后期城市设计甚至建设全部融合进来共同考虑。”酷玩小镇的规划,是由多个平行的团队一起完成的,每个团队负责规划层级的不同部分,通过频繁的交流与沟通将方案相互交融,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特色小镇规划设计方案。 规划单位认为“针对如此复杂的项目,必须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才能在如此短的设计时间里少犯错误。”

浙江特色小镇规划的思想与“多规合一”思想相近,通过系统的建立城镇系统工程,把城镇建设贯穿到文化、经济、建筑、景观各个规划层面中,加强城镇在各个规划系统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衔接,做到“无缝对接”、有效整合,使城镇规划真正落实到文化、经济、建筑、景观上,以此解决城镇规划与其他规划之间相互制约、互不统一、相互打架的问题。

浙江特色小镇规划是“融合式规划”与“多规合一”的典型案例。在一个“小镇”的空间范围内,通过一项空间规划将小镇的空间布局、项目布点、建筑设计等方面统筹在一起,指导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这种规划形式值得全国特色小城镇建设规划借鉴。

5 总结

柯桥酷玩小镇是浙江特色小镇中的典型代表,在诸多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特色是在小镇建设规划方面,规划申报过程的波折反映了浙江对特色小镇规模的严格把控;“项目包”带动式的规划是自下而上做规划的典型代表,保证了规划的强操作性与执行性;融合式规划的理念与多规合一的思想不谋而合,保证了规划层级之间的无缝对接,避免了规划之间的相互冲突。

特色文化小镇规划方案 篇3

关键词:特色小镇规划建设;误区;避免措施

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完成能够进一步的推动现代化社会结构的多样化以及先进化、科学化,同时还能够推动社会的文明以及社会的发展,特色小镇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体系不完整,建设内容多以及建设主题不凸显,并且建设方案存在单一化,发展的方向存在模糊性,这直接导致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中存在较多的误区,这不利于特色小镇的质量提升,不利于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完善化,同时还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因此,需要对特色小镇规划的建设的主要误区进行分析,来实际地避免建设中问题的出现以及实现建设有序化、建设完善化[1]。

1.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中应避免的几个误区分析

特色小镇能够实现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实现市场的结构完善化,能够进一步的推动城市建设的紧密化以及城市建设的完善化,对于社会的发展有实际的推动作用,能够进一步的推动各产业的发展。

1.1.特色小镇规划建设误区之一就是过度借鉴国外建设方式

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中需要避免出现的一个误区就是克隆国外的建设特色小镇的方式,在特色小镇规划建设过程中添加过多的国外元素以及国外文化理念,国外的建设结构,导致特色小镇特点明朗度不高,以及特色小镇无特色,这与特色小镇的建设目标以及建设标准不相符合。该种建设方式会导致特色小镇所建设的各新兴行业以及新兴理念与我国的发展实际情况存在相违背的地方,发展行业的重点也会不自觉出现不必要的偏差,这导致特色小镇的建设目的以及建设意义弱化,同时在建设过程中避免使用传统的建设模式,即采取大拆大建的办法,这对于城市的发展,对于特色小镇的建设推进都没有实际的作用,需要采取新思路进行建设规划。特色小镇规划建设过程中需要遵循一镇一特点,一镇一精品,一镇一类型的原则,同时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根据市场的资源配置来创新的推敲特色小镇的建设方式以及建设区域[2]。特色小镇规划建设过程中需要紧密结合我国的国情以及我国的发展现状,同时需要保证在塑造特色小镇过程中发挥我国的文化特点,以及我国的自身的文脉优势,实现特色小镇自身的生命力及独特的吸引力,吸引商家进驻及外来游客等目标,避免浪费人力与财力。

1.2.特色小镇规划建设误区之二就是规划无序化建设浪费化

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没有对自身进行精准的定位,导致在建设过程出现重复建设,出现铺张浪费,出现过高配置,从而导致竞争价格大幅提升。同时在特色小镇建造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不能够随意地改变建设的方向以及随意地添加新创意,这会导致特色小镇的建设整体性无法保证,特色小镇的观赏价值降低,并且这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特色小镇的规划成果质量较低。特色小镇的建设没有基于自身的优势、自身所处环境的特色,没有实现将自身的特点,自身的风土人情,自身的自然资源人文历史资源进行良好的利用,导致小镇的特色扭曲化,特色小镇的建设与所处的环境出现违和感,特色小镇的建设出现不科学,不合理的情况,同时导致特色小镇的建设出现大量的资源浪费以及资源破坏,成本大幅度的提升,特色小镇的建造走弯路的情况。因此,在特色小镇建造过程中,需要灵活的应用已有的资源,根据实际的环境以及实际的特色特点,来确定小镇的建设主题以及建设特色,推动该区域的经济进一步发展,能够增加该特色小镇的市场竞争力,能够保证小镇的建设成本在预期范围之内以及保证小镇的作用小镇的配置达到最佳的状态。

1.3.特色小镇规划建设误区之三就是过度重视政府的政策

特色小镇规划建设还存在的一个误区就是将政府的政策视为特色小镇商户引进的根本,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各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引进商户以及市场在同一时期内都极为相似,导致市场的发展出现严重的不平衡化,以及市场的发展出现局限化。市场的发展受到相应的限制,这于市场的发展稳定化以及上升化是极为不利的,特色小镇规划建设过程中需要采取的主要方式是避免这一误区产生的主要方式就是确定市场的主题情况之下,创新市场,打造新的市场,吸引各色的产业,努力实现科学理念引导、基础产业稳定化、技术支持完整化、制度保障合理化。

1.4.特色小镇规划建设误区之四就是急功近利固步自封

特色小镇规划建设较为重要的一个误区就是急功近利,思想封闭,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所预期的时间过短,会造成建造的技术、建设的设计技术,以及建造的方案等存在不成熟、不完善的问题,因此,无法实现这一建设工期目标。为尽早的体现成果以及建造完成,采取的大部分手段就是生搬硬套,破坏古老建筑以及破坏生态环境,这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文明古迹的保护实施造成较为严重的阻碍,特色小镇建造过程中存在思想封闭的情况,即特色小镇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没有合理的完整的吸收国内文化的精髓以及國外的先进技术,导致特色小镇的建造先进程度较为有限,所能够发挥的作用,以及所能够推动的行业也较为有限。特色小镇规划建设过程中需要坚持长远性的发展理念以及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需要保证建设的文化元素多元化,建设的技术先进化。

结束语:特色小镇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避免出现这四个现象、问题,实际掌握自身存在的优势以及自身存在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张海如.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中应避免的几个误区[J].杭州(党政刊),2016,(4):32-33.

[2] 尹晓敏.对当前浙江特色小镇建设存在问题的思考[J].浙江经济,2016,(19):35-37.

特色文化小镇规划方案 篇4

导读:特色小镇,在小空间里融合产业功能、旅游功能、文化功能、社区功能,构筑集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于一体的产业创业创新生态圈,能集聚各类高端要素,诞生各种创新因子,孵化出新产业业态,将是新常态下创造有效供给、提高供给质量、提升供给效率、创新制度供给的全新空间。

特色小镇标本

定义:特色小镇“非镇非区”,是创新发展平台。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镇”,它没有行政建制;特色小镇也不是产业园区的“区”,它不是单纯的“大工厂”,而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聚焦特色产业,融合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

关键词:特色不是小镇的形容词,而是小镇的关键词,是小镇的核心元素 面积:3-5平方公里(4500-7500亩)核心建设用地:1平方公里(1500亩)总投资额:3年30亿元到50亿元

运行:各方参与者联合成立“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作为统筹特色小镇的重要机构。

产业方向:发展国家政策扶持的七大产业和十大历史经典产业

发展使命:特色小镇是区域经济的发动机,是转型升级的试验田。示范小镇可以从市级开始,升级到省级、国家级、世界级,特色小镇要有领跑者,为建成一批高质量特色小镇树好典型、做好榜样,带动其他小镇比学赶超。

特色小镇成功创建指南

一、服务政府

特色小镇是一个社会共生有机体,离不开开明、服务型政府的支持,政府引导不越位,这是成功的母体。

特色小镇是探索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什么是供给侧改革?就是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包括制度供给、要素供给、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

特色小镇,在小空间里融合产业功能、旅游功能、文化功能、社区功能,构筑集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于一体的产业创业创新生态圈,能集聚各类高端要素,诞生各种创新因子,孵化出新产业业态,将是新常态下创造有效供给、提高供给质量、提升供给效率、创新制度供给的全新空间。

二、投资主体

特色小镇需要一个核心投资主体,可以是村镇股份制企业、可以是当地龙头企业、可以是外来投资企业。

特色小镇建设得如何,不在于政府给帽子、给政策,关键在于企业是否有动力、市场是否有热情。如果只是靠政策、靠资源,缺乏市场基础,肯定干不久,不可持续。

因此,特色小镇建设不能由政府大包大揽,而必须在政府的引导下,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坚持市场化运作。

三、核心特色

特色小镇产业定位要“一镇一业”、“一镇一特”。突出“特而强”。产业是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内容。要做到不重复、不雷同,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特”,是指每个特色小镇都要锁定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等七大新产业,以及历史经典产业中一个产业,主攻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来建设,而不是“百镇一面”、同质竞争。即便是主攻同一产业,也要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不能丧失独特性。

“强”,是指要每个小镇要紧扣产业升级趋势,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3年投入30亿元到50亿元,引进行业领军型团队、成长型企业,以及高校毕业生等90后、大企业高管、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员创业者为主的“新四军”到小镇来创业创新,培育行业“单打冠军”,构筑产业创新高地,成为新经济的增长点。坚持特色为王,突出特色亮点、强化高端引领,这个“特”体现在产业特色、生态特色、人文特色、功能特色等多个方面。

1、要彰显产业特色。

产业特色是小镇特色亮点的重中之重。小镇建设不能“百镇一面”。即便主攻同一产业,也要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不能丧失独特性。

小镇只有1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产业过于分散,肯定形成不了特色。在打造产业特色过程中,要着眼长远,聚焦前沿技术、新兴业态、高端装备和先进制造,突出科技含量、高新技术的比重、高端制造业的高端水平上。

如高端装备制造业小镇,要把新材料、新能源、机器人、智能装备、航空航天等作为重点;健康小镇,要把生物医药、大型建设医疗设备领域等作为重点;环保小镇,要把能源环保作为重点。只有这样,才能在引领转型升级上作出示范

2、要彰显生态特色。

特色小镇建设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坚守生态良好底线,根据地形地貌和生态条件做好整体规划、形象设计,硬件设施和软件建设都应当“一镇一风格”,充分体现“小镇味道”。

特别要重视生产和生态融合发展,做到特色小镇生态特色与产业特色、当地自然风貌相协调,打造的生态特色与小镇周边有显著区别。切不能发展了小镇经济,破坏了小镇环境。

可实行“嵌入式开发”,借鉴乌镇等模式,保留原汁原味的自然风貌,建设有地方特色和优良生态的风情小镇。

3、要彰显人文特色。

文化特色是软实力,也是产业发展最终的生命力。每个特色小镇都要汇聚人文资源,形**文标识。特别是要把文化基因植入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全过程,结合自身实际着力培育创新文化、延续历史文化根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独特的山水文化,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区域特色文化。

4、产业驱动

特色小镇功能集成要“紧贴产业”,力求“聚而合”。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四大功能融合,是特色小镇区别于工业园区和景区的显著特征。

聚,就是所有特色小镇都要聚集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功能;合,就是四大功能都要紧贴产业定位融合发展。

尤其是旅游、文化和社区功能,要从产业发展中衍生、从产业内涵中挖掘,也就是要从产业转型升级中延伸出旅游和文化功能,完善好功能,而不能是简单相加、牵强附会、生搬硬拼。

特色小镇形态打造要“突出精致”,展现“小而美”。特色小镇的建设形态很重要。尤其是现代社会,美好的事物、美丽的环境都能转化为很强的生产力。

首先,骨架小。特色小镇的物理空间要集中连片,有清晰的界定规划范围和建设用地范围。规划面积要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原则上不能超出规划面积的50%。

其次,颜值高。所有特色小镇要建成3A级景区,其中旅游产业特色小镇要按5A级景区标准建设。再次,气质特。特色小镇要根据地形地貌,结合产业发展特点,做好整体规划和形象设计,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确定好小镇风格,展现出小镇的独特味道,原则上不新建高楼大厦。

5、创新机制

特色小镇运作机制要“破旧去僵”,做到“活而新”。

市场化机制是特色小镇的活力因子。“活”,就是建设机制活。用创建制代替审批制,实施动态调整制,彻底改变“争个帽子睡大觉”的旧风气;建设上采用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机制,摒弃政府大包大揽,体制机制非常活。

“新”,就是制度供给新。扶持政策有奖有罚,运用期权激励制和追惩制双管齐下的办法,对如期完成规划目标任务的特色小镇,省里给予建设用地和财政收入奖励,对3年内未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加倍倒扣用地奖励指标;对于国家的改革试点、省里先行先试的改革试点、符合法律要求的改革试点,允许特色小镇优先上报、优先实施、先行突破。

坚持创新为魂,建设创意小镇、打造人才小镇。要强化产业创新发展。

6、和谐社区

特色小镇是一个新型城乡经济和消费发展的纽带,在这里要大力发展社区组织力量,形成一个可以聚人气、通人文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社区,让城市人找得到“乡愁”,吃得到健康农产品,享受旅居度假生活。

7、客户市场 特色小镇不能面面俱到,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求。一定要结合自身竞争优势,抓住核心客户群体,充分挖掘核心客户的需求,满足客户消费利益,客户才能忠诚相随,客户市场才能坚固不破。

8、利益分配

特色小镇是一个政府、村民、企业、消费者等多方利益交集的共生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要用市场化、股权化的利益分配机制,只有共同做大蛋糕,才能分享经济成果,才能造福一方百姓。

9、公益力量

公益力量是无穷的。特色小镇要引导和自发成立大批社会公益组织机构,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在特色小镇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爱国、爱社、爱民的优良传统,要崇尚公德心、孝心、博爱、宗教等精神信仰,要为特色小镇注入精神力量,为民众凝聚价值依归。

特色小镇通用创建流程:

第一步:自愿申报

1、创建方案(区域范围、产业定位、投资主体、投资规模、建设计划)

2、概念性规划

第二步:分批审核

1、初审(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提出初审意见)

2、会议审查(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审查)

3、审定公布(省政府审定后分批公布创建名单)

第三步:考核

1、制定《省特色小镇考核细则》

2、兑现扶持政策《考核合格后》

3、考核公布(考核结果纳入目标考核体系并在省级主流媒体公布)

4、退出机制(连续两年未能完成目标考核任务的特色小镇)

第四步:考核验收

1、制定《省特色小镇创建导则》

2、组织验收(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

3、认定为省级特色小镇(通过验收)

规划是引领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特色小镇作为一项新生事物,是涵盖产业、生态、空间、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系统性工程。因此,特色小镇规划是一项各种元素高度关联的综合性规划,不能照搬现有某个单一领域的规划方式和方法,而应在“多规合一”的基本理念下,针对特色小镇特点开展的创新性实践。

从目前浙江省第一批、第二批79个省级特色小镇的申报创建经验看,全省各地编制的规划名称有实施方案、实施规划、创建方案、创建规划、概念规划等多种,并无统一范式。我们认为,特色小镇规划应是一种“创建概念性规划”,内容上应采用“务虚+务实”相结合的方式,既要有作为顶层设计的战略性研究,又要有概念性空间设计和建设项目实施计划,并在主要的规划内容上与所在地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功能区规划进行充分对接。

特色文化小镇规划方案 篇5

特色小镇区别于建制镇和产业园区,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兼具旅游和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加快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是经济新常态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选择,也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加快区域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有利于加快高端要素集聚、产业转型升级和历史文化传承。为加快推进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特色为本。特色小镇是集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于一体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绿色化融合发展的新形式,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制定各具特色发展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

(二)产业为根。特色小镇应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与新医药、节能环保、海洋高新、旅游、互联网经济等新兴产业,兼顾工艺美术(木雕、石雕、陶瓷等)、纺织鞋服、茶叶、食品等传统特色产业,选择一个具有当地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细分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力争培育为支撑特色小镇未来发展的大产业。每个细分产业原则上只规划建设一个特色小镇。

(三)精致宜居。特色小镇要坚持精而美,按照节约集约发展、“多规融合”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区块的环境优势和存量资源,合理规划生产、生活、生态等空间布局,规划区域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旅游类特色小镇可适当放宽)。其中,建设用地规模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原则上不超过规划面积的50%。特色小镇要建设3A级以上景区,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按5A级景区标准建设。

(四)双创载体。特色小镇要把人才引进作为首要任务,把为企业家构筑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资源作为重要工作,在平台构筑、文化培育、社区建设等方面鼓励小镇内企业、社会组织、从业者等充分参与,培育小镇自治,不设专门机构,不新增人员编制;在投资便利化、商事仲裁、负面清单管理等方面改革创新,努力打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营商环境,最大限度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建设创新创业样板,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五)项目带动。发挥项目带动支撑作用,夯实特色小镇发展基础。新建类特色小镇原则上3年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以上(商品住宅项目和商业综合体除外),改造提升类18亿元以上,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可分别放宽至20亿元以上和10亿元以上,其中特色产业投资占比不低于70%。互联网经济、旅游和传统特色产业类特色小镇的总投资额可适当放宽至上述标准的80%。

(六)企业主体。特色小镇建设要坚持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鼓励以社会资本为主投资建设。每个特色小镇要明确投资建设主体,可以是国有投资公司、民营企业或混合所有制企业。地方政府重点做好规划引导、基础设施配套、资源要素保障、文化内涵挖掘传承、生态环境保护、投资环境改善等工作。

二、创建程序

务实、分批推进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力争通过3~5年的培育创建,建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体制机制灵活、人文气息浓厚、创业创新活力迸发、生态环境优美、多种功能融合的特色小镇。

(一)自愿申报。由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及省属企事业单位和高等院校向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挂靠省发改委,以下简称省城镇化办)报送创建特色小镇书面申报材料,应包含创建方案,明确特色小镇的四至范围、产业定位、投资主体、投资规模、建设计划,并附概念性规划。

(二)确定创建名单。根据申报创建特色小镇的具体产业定位,坚持统分结合、分批审核,先分别由省级相关职能部门牵头进行初审,再由省城镇化办组织联审并报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联席会议审定后由省政府分批公布创建名单。对各地申报创建特色小镇不平均分配名额,凡符合特色小镇内涵和质量要求的,纳入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对产业选择处于全省同类产业领先地位的优先考虑。

(三)年度考核。对纳入省级创建名单的特色小镇,建立年度考核制度,由省城镇化办牵头制定考核办法。对连续两年未完成年度目标考核任务的特色小镇,实行退出机制,下一年度起不再享受特色小镇相关扶持政策。

(四)验收命名。纳入省级创建名单的特色小镇完成规划建设目标、达到特色小镇标准要求的,由省城镇化办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评估验收,验收合格的报省政府审定命名为福建省特色小镇。

三、政策措施

(一)要素保障。各地要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统筹安排特色小镇建设用地,优化特色小镇建设用地布局。特色小镇建设要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充分利用低丘缓坡地、存量建设用地等。省国土厅对每个特色小镇各安排100亩用地指标,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予以倾斜支持。

在符合相关规划的前提下,经市、县(区)人民政府批准,利用现有房屋和土地,兴办文化创意、科研、健康养老、工业旅游、众创空间、现代服务业、“互联网+”等新业态的,可实行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的过渡期政策,过渡期为5年。过渡期满后需按新用途办理用地手续,若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依法划拨供地。在符合相关规划和不改变现有工业用地用途的前提下,对工矿厂房、仓储用房进行改建及利用地下空间,提高容积率的,可不再补缴土地价款差额。

在纳入省级创建名单的特色小镇内,符合条件的建设项目优先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

(二)资金支持。对纳入省级创建名单的特色小镇,在创建期间及验收命名后累计5年,其规划空间范围内新增的县级财政收入,县级财政可以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特色小镇建设;有关市、县(区)在省财政下达的政府债务限额内,倾斜安排一定数额债券资金用于支持特色小镇建设;支持特色小镇组建产业投资发展基金和产业风险投资基金,支持特色小镇发行城投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养老服务业、双创孵化、城市停车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配电网建设改造、绿色债券等专项债券。20xx-20xx年,新发行企业债券用于特色小镇公用设施项目建设的,按债券当年发行规模给予发债企业1%的贴息,贴息资金由省级财政和项目所在地财政各承担50%,省级财政分担部分由省发改委和省财政厅各承担50%。特色小镇完成规划设计后,省级财政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50万元规划设计补助,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各承担25万元。

特色小镇范围内符合条件的项目,优先申报国家专项建设基金和相关专项资金,优先享受省级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业发展、互联网经济、电子商务、旅游、文化产业、创业创新等相关专项资金补助或扶持政策。优先支持特色小镇向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争取长期低息的融资贷款。鼓励特色小镇完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生活垃圾处理收运设施建设,省级财政给予“以奖代补”资金倾斜支持。

(三)人才扶持。推广中关村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税收试点政策,在特色小镇内实行促进高层次人才加大科研投入、吸引人才加盟、吸收股权投资、发展离岸业务等方面的税收激励办法。对特色小镇内企业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企业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奖励,执行我省自贸试验区人才激励个人所得税管理办法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政策。各级政府主导的担保公司要加大对特色小镇内高层次人才运营项目的担保支持力度,省再担保公司对小镇内高层次人才运营项目可适当提高再担保代偿比例。

(四)改革创新。列入省级创建名单的特色小镇,优先上报国家相关改革试点;优先实施国家和省里先行先试的相关改革试点政策;允许先行先试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改革。

四、组织领导

(一)建立协调机制。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强化工作联动和协调,合力推动特色小镇创建工作的有力开展。依托现有的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推进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参照建立相应联席会议制度。

(二)实行重点扶持。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要根据省特色小镇创建遴选标准和任务,制定培育计划,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加强宣传推介,实行领导挂钩、重点培育、重点发展。省直部门出台的各类扶持政策要对特色小镇给予倾斜支持。

(三)推进责任落实。县(市、区)要建立实施推进工作机制,搞好规划建设,加强组织协调,确保各项工作按照时间节点和计划要求规范有序推进,确保取得实效。

哈达碑满族小镇规划文本 篇6

一.前言

1.1乡域概况

达碑镇地处岫岩的西北部,东与兴隆办事处为邻;西与大石桥市黄土岭镇建一乡相连;东北与偏岭镇和海城市孤山镇相接;南与石灰窑镇隔山相望。全镇纵向距离21公里,横向距离14.5公里,总面积306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资源3268公顷,常用耕地面积3032公顷。辖13个行政村,141个村民组,6215户人家,28000人口。镇政府所在地哈达碑村,距岫岩县城18公里。

全镇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作物为玉米。全镇柞蚕放养量为1250把,年产大茧700吨左右。畜牧业主要以绒山羊为主,饲养量为30000只。乡镇工业主要以岫岩玉开采、加工为主,地下矿藏资源十分丰富,现已探明和开采的有岫岩玉、花岗岩、大理石、磁铁矿、白云石、滑石、铅锌、菱镁等20余种矿藏,其中,岫岩玉贮藏量和开采量居全国第一位。全镇现有大、小玉、理石加工厂家2000余户,是全国最大的岫岩玉开采、加工、销售集散地。

1.2规划编制目的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优化城乡土地利用结构,切实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保护土地生态环境,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依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的要求,编制《岫岩县哈达碑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2006-2020年)》文本。

1.3规划编制任务

1、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统筹安排用地

实行耕地数量、质量、生态全面管护,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力度,确保补充耕地质量;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合理调整各类用地结构和布局。

2、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为重点,提高建设用地保障能力

坚持需求引导与供给调节,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结构和时序,从严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严格划定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控制建设用地无序扩张;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鼓励深度开发地上地下空间,充分利用其他土地和工矿废弃地拓展建设用地空间。

3、以加强土地综合整治为手段,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充分发挥各类农用地和其他土地的生态功能,保护基础性生态用地;积极推进以土地整理复垦为重点的土地综合整治,统筹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制定环境保护的用地政策,因地制宜,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4、以优化结构布局为途径,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加强区域土地利用调控和引导,明确区域土地利用方向;制定和实施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促进主体用途区的形成;强化乡级土地利用调控,落实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和空间管制措施。

5、以落实共同责任为基础,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严格执行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目标责任制,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作

用,落实差别化的土地利用计划政策,健全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的市场调节机制,建立土地利用规划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的实现。

1.4规划期限

规划基期:2005年;

规划期限:2006—2020年;

规划近期:2010年;

规划远期:2020年。

1.5规划编制的依据

1、国家和省的有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

(1)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国家有关土地资源利用、保护与管理的法律法规及地方法规;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3)《辽宁省土地管理条例》(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4)《辽宁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1999年);

(5)《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32号);

(6)《关于做好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3]222号);

(7)国家政策。国家有关土地资源利用、保护与管理的政策文件;

(8)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等涉及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与实施的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9)相关规划。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经依法批准的其他相关规划;

(10)依法组织公布的相关调查评价成果;

(11)其它相关法规、规范。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行业标准乡(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2010-06-27)》

2、省、市有关规划、计划和文件

(1)《岫岩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

(2)《加速岫岩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

(3)《岫岩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4)《岫岩县县城总体规划修编(2003—2020)》;

(5)《岫岩县城乡控制详细规划》;

(6)《岫岩县城近期建设规划》;

(7)《岫岩县至2010年交通建设规划纲要》;

(8)《岫岩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及2015年远景目标纲要》;

(9)《岫岩县“十一五”中小学基本建设规划》;

(10)《岫岩县“十一五”重点项目投资专项规划》;

(11)《岫岩县环境保护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12)《岫岩县林业生态建设“十一五”规划》;

(13)《岫岩县集中式饮用水源环境保护区划定方案》;

(14)《岫岩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年)》;

(15)其它相关规划和计划。

二.土地利用现状

2.1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2009年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县**乡土地总面积为19210.73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为18268.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重的95.09%;建设用地面积为272.62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重的1.42%;其他用地面积为669.6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重的3.49%。

如下表所示:

表2.1 土地现状(单位:公顷)

注:土地利用现状详情见附表1。

2.2土地利用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土地利用特点

2.2.1.1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化,差异明显

1、随着城乡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非农建设用地需求量逐年增加,耕地保护压力越来越大;

2、用地类型分布不均,土地利用区域差异较大;

2.2.1.2耕地质量不高,后备资源不足

耕地大部分为山丘地,土层薄,保水保肥能力差,产量低且不稳定。其他土地虽然面积大,但多为裸岩地及田坎隙地,很难开发为耕地,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2.2.2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2.2.2.1土地人均占有量少,土地供需矛盾尖锐

在目前生产力水平下,全 土地合理的人口承载力已处于饱和状态,随着人口的增加,耕地的减少,人地矛盾越来越尖锐,将直接制约全乡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2.2.2土地后备资源不足、耕地后备资源匮乏

从全乡其他土地分布看,大部分都处在坡度高、裸岩比重大、土层薄、水资源严重不足的高山上,土地开发潜力低。

2.2.2.3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造成耕地过多流失

随着城乡化和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地表植被较差,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耕地质量逐年下降,加之采取重产出轻投入的掠夺式经营方式,地力不断下降。

第10条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村庄发展对策

1、加强集镇建设:加强集镇建设,进一步配置必备的社会服务设施,完善基础设施,发展集镇特色经济,增强集镇的吸引力,是集聚农村人口的有效途径。

2、合理发展中心村:重点安排好农民住宅、工农业生产设施和道路、供水、供电、文教、卫生、商贸等设施,以满足本村和周边村农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3、加快基层村整治:基层村是村镇居民点体系规划中的基本单元。根据我国乡村城镇化特点,基层村还将长时期继续存在。基层村的主要功能是村民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

4、迁并自然村: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施人口、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要求看,自然村将向基层村和中心村转移。规划期内,本县自然村全部迁并到基层村、中心村或集镇中。

村庄布点规划是对县域内村庄以城乡互动、资源共享、产业关联和优势互补的规划原则。实现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高质量生活,形成服务社会化、网络化、环境生态化、田园化、形象特色化、品质化。

1、农业和农村经济要有新发展。在巩固发展传统农业优势产业的同时,加快培育发展设施菜、速生林、中药材等新的农业优势产业,尽快建成一批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的优势产业和农产品基地,着力提高农业优势产业竞争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繁荣和农民持续增收。

2、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要有新改善。集中力量加快推进以农村道路、水利、能源、教育、医疗卫生等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不断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3、乡村面貌要有新变化。把村庄整治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按照道路硬化、村庄绿化、道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的要求,整体推进农村改路、改水、改厕、改房。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生态家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

4、农民素质要有新提高。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在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同时,结合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劳务经济等,积极开展农村职业技能和先进实用技术培训,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农民自我发展和建设新农村的本领。

5、风民俗要有新风尚。把倡导新风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社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移风易俗,革除陋习,整治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积极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6、乡村治理要有新机制。健全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村发展各种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

第18条交通

到2020年,完善干线公路网的(“三横三纵”)主骨架系统(“三横”由北往南北依次为:隆凤线;112国道;承张高速公路(凤山——中心城区)。“三纵”由西往东依次分别为:111国道;半虎线;承张高速公路(中心城区—鱼儿山)。完善周边及以远地区通过丰宁沟通京津冀蒙的快速过境交通通道,实现与周边主要城市之间的快速往返。中心城区至各乡镇及重要连接线达到二级路标准,各乡镇内部主要连接线达到三级路标准。实现村村通通工程,村级公路达到四级路标准。

第六章近期规划

第26条近期规划期限:为2006—2010年。

第27条近期目标: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加快推进小康新农村建设。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努力实现丰宁城乡发展统筹。

第28条规划实施策略

1、城中村改造:县城大阁镇是近期城中村改造的重点城镇。

2、改造模式

(1)全面改造:村庄基本全部拆除,按照城市住宅小区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设施配套、综合开发,彻底改变城中村面貌。住宅户型基本上为联立式或单元式。改造多余出的土地,由镇政府统一出让,其收益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位于建成区中心和经济实力较强、村民有彻底改造居住环境愿望的村可实行此种改造模式。

(2)局部改造:结合村庄整治规划,对城中村进行局部改造。主要改造内容是拆除危房和阻碍交通、影响市容村貌的违章建筑;整饰住宅外墙面;整修拓宽村中道路并与城市规划的道路相衔接;配置给水、排水、路灯、环卫等市政公用设施;整治村中河流水系,绿化、美化村庄环境。新增人口住房主要通过整合村中零星土地解决。城郊结合部村庄和经济实力较差的城中村可实行此种模式。

3、小康村建设

1、建设模式:采取拆旧建新式、整理改造式、保留治理式三种形式。

2、建设标准:优化住宅设计提倡建设联立式、公寓式住宅,人均用地规模原则控制在90平方米以下,中心村可适当放宽,但最多不得超过100平方米;完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主要建好文化活动中心、村民休闲中心和医疗卫生服务中心、配好电力线、电话线、有线电视线、自来水管线、污水管和雨水管线;注重

优化居住环境,具体实现“5个化”,要道路硬化、道路亮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整体美化。

第29条村庄整治

按照“环境整治、村貌美化、设施配套、合理布局”的要求,对全县村庄进行综合整治,预计在5年内完成。村庄整治的主要内容是:

1、道路整治:村级道路一般分为车行道和步行道两级。车行道宽6米以上,消防通道不小于4米。入户道路全部硬化,中心村内建停车场,村内道路设置路灯。

2、建筑整治:根据住宅建筑质量分为拆除建筑、整治建筑、保留建筑和新建建筑4类。

3、环境整治:加强对山体、水系和农田的整治、保护;加强对生产、生产垃圾的管理;加强对生活污水处理;加快农村改厕。

4、村庄绿化:加强村庄绿化,使村庄绿化与周围山林、农田融为一体。每个村庄设置小块公共绿地,面积一般300-500平方米。住宅前后空地普遍绿化,种植以乡土树种为主。保护村中古树名木,使古树、小桥、流水相得益彰,丰富村庄空间景观。

5、水体整治:修建村庄溪流堤岸,疏浚河道;禁止向河道倾倒垃圾,禁止侵占河道建房和填河建房,注意防洪排涝,修建截洪沟两岸重点绿化,形成优美的景观带。

6、山体整治:按政策规定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严禁乱砍滥伐树林和无证开山取石、开采矿山;改革殡葬,防止青山“白化”;地质灾害地区,修筑档土墙,防止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特色文化小镇规划方案 篇7

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南方设计参与了特色小镇诞生到发展的整个过程。

南方设计作为特色小镇的实践先行者,先后参与设计了基金小镇、梦想小镇、云栖小镇、艺尚小镇、中国青瓷小镇等40 多个特色小镇项目,对特色小镇的设计、建设和发展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及研究,成为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领域的主力军之一。在2015 年,南方设计共接待800 多批次、16000 人次的参观和访问。今年2 月16 日,杭州市政府组织召开了“杭州市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南方设计作为唯一一家设计单位受邀作主旨演讲。同时,南方设计受邀为上海宝山区政府、杭州市规划局、浙江省村镇建设与发展研究会规划专业委员会等机构进行专题讲座,共享特色小镇建设经验。

浙江省的特色小镇从概念提出到全面推广还不到两年时间,目前还处于积累、探索和发展阶段,而社会各界对此也存在各种疑问与不解。南方设计作为特色小镇的深度参与者,却越来越感受到特色小镇的魅力与价值,并在不断实践中受益匪浅。

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概念,也不是产业园区概念,而是一个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和旅游功能的产业发展空间载体。也就是说,它是以浙江“块状经济”为建设主体,聚焦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支撑我省未来发展的七大产业,兼顾历史经典产业。它坚持产业、文化、旅游的“三位一体”,坚持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融合”。

2015 年4 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浙政发[2015]8 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出台,这意味着特色小镇正式进入到规范、系统的管理及建设阶段,成为我们在特色小镇建设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参考指导。南方设计在第一时间组织设计大咖认真学习研究《指导意见》,对其关键条款进行解读分析。

关键条款一:特色小镇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 平方公里左右,核心区控制在1 平方公里左右。

解读分析:围绕高端人群和创业者的需求,特色小镇一定要符合“十分钟步行工作生活圈”的空间特征,避免盲目扩张和贪大求全,突显“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产业、小载体大创新”的特点。

关键条款二:特色小镇原则上3 年内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 亿元左右(不含住宅和商业综合体项目)。

解读分析:确保产业核心和项目载体,避免“房产开发进乡镇”。

关键条款三:所有特色小镇要建设成为3A级以上景区,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要按5A级景区标准建设。

解读分析: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所有高端产业的产业要素之一,可确保产业发展的生态、绿色和可持续,以3A级景区标准确保高端人才的生活配套,但对旅游人次和收入等数据没有任何考核要求。

关键条款四:采用“宽进严定”的创建方式,通过3 年左右考核,验收合格后被认定为省级特色小镇。

2 创新与转型

南方设计于2015 年年初提出“创新与转型”的目标,在保持传统设计业务正常开展的同时,确立以城市更新、特色小镇和乡村再生等新型设计业务作为公司战略发展的方向。

随着项目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复合性的不断出现,我们需要挖掘新的思维方式和工作逻辑,才能更有广度、有深度的全面解决问题,如大项目合作制、工作营模式。我们秉承着“以研究的心态做设计,以设计的理想做研究”的理念,在项目实践中不断地学习进步,持续不懈地完善自身能力。

对于特色小镇,经过近两年不断的摸索和总结,我们认为“以联合体来共同面对系统性课题”的工作机制最为适宜,即搭建联合工作平台,整合团队与资源,整体运营协同发展,进行渠道管理与建设、项目洽谈与筛选,制定整体规划并分期实施,明确政府与组织机构的责任,分工合作。

3 改建并存的杭州梦想小镇

梦想小镇核心先导区位于杭州余杭未来科技城,用地面积29.6 万平方米,现存建筑695 栋,总面积19 万平方米,居住人口2700余人。南方设计在2015 年年初接到邀请,对梦想小镇项目正式立项。当时我们面临的是这样的情况:一是没有任务书;二是建设时间短、建设要求高;三是没有可借鉴的建设经验。

面对一个位于城市附近的典型江南集镇,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积淀和传统建筑遗产,但自然和无序发展至今(见图1)。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

问题一:除了必须保留的历史保护建筑,其他建筑要不要拆掉?

问题二:整个项目采用什么风格,徽派民居还是现代中式?

问题三:将来每栋建筑承载什么功能?

这些问题让我们深深的意识到规划设计在项目里必须承担设计之外的很多责任,如何负起这个责任?我们不断地思考,互联网创业是什么,需要怎样的建筑和环境,放在这里合适吗?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需要怎样的工作方法才能完成规模这么大的项目,并且如何判断设计是“好”的,而不是造成更大的破坏?

3.1 整合资源,组建团队

面对如此复杂的项目,我们深知必须迅速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才能在如此短的设计时间里少犯错误,更高效的完成任务。南方设计投入到梦想小镇项目中来的团队共计17个,外加外部合作顾问团队6 个,参与项目的设计师108 名(见图2)。

3.2 大项目制+ 互联网式的工作营模式

我们采用大项目制,设立技术委员会、项目执行总负责、项目经理、整体控制团队、其他专业主创团队进行分工合作。此外,通过互联网式的工作营模式来提升工作效率:建立项目微信群,全面共享所有信息;每周2~3 次主创头脑风暴会;每周1 次以上项目技术审核会;和政府保持及时与不间断沟通,确保信息完全共享。

3.3 调研及现场踏勘

确定了团队人员和工作方式,我们就开始进行详尽的调查。在为时1 个月的调查过程中,我们一共制作了3 个整体工作模型,进行12 次航拍,500 多人次现场踏勘,拍摄11000 多张现场照片,与400 多位当地居民深入访谈,为695 栋建筑建立完整的建筑档案(见图3)。

3.4 深入的项目研究

(1)通过深入讨论和研究,我们理解了项目真正的意图:以小镇较低土地成本和较大场地空间,制定各项优惠政策降低创业创新的工作、生活成本及风险,依托附近阿里巴巴和学校资源打通创业创新的通道,引入天使投资等基金公司增加创业创新的激励机制,从而扩大创业创新的人群基数;

(2)通过与蜂巢等众创机构的交流,我们了解了互联网创业的基本模式、建筑空间和环境要求;

(3)通过和“青年公寓”专业运营机构的沟通,我们了解了年轻创业者的居住、生活、交流、交友和出行等各方面的需求;

(4) 通过航拍技术和工作模型让我们对项目有更加直观、全面和整体的认识;

(5)通过详尽的调查和研究让我们知道每栋房子的建筑质量、空间布局、居住和产权情况,知道每个居住者对于搬迁和经营上的想法,也知道发生在仓前老街里的各种古老而有趣的故事,使得设计在项目未来实施中具有更好的操作性;

(6)通过对项目将来社会形态的研究,使得我们建立良好的尺度感与工作边界。

3.5 工作思路

完成以上四步基础工作后,我们终于有依据、有条件回答开始做项目时提出的三个问题了,并能够根据产权情况与居民意愿,设计拆迁策略与实施方案;根据建筑质量和居住状况,确定每一栋建筑的改造措施。

问题一:除了必须保留的历史保护建筑,其他建筑要不要拆掉?

尽可能少的拆除建筑,因为大部分建筑通过改造就可以满足互联网创业者的需求,同时使原住民分享改造和发展的成果。最终拆除3 万平方米危房、违建房和少量民房,同时设计新建6 万平方米集中办公和公共配套用房。

问题二:整个项目采用什么风格,徽派民居还是现代中式?

尽可能保留符合本地建筑自然演化规律的建筑与肌理,尽量营造促发创新发生的丰富、开放和自由的氛围,把改造目标集中在道路、巷弄、景观、标识和建筑颜色、材料及构件上。

问题三:将来每栋建筑承载什么功能?

创业和创新是成功率极低,也是无法通过规划设计达成的事物。我们必须以包容灵活的空间和态度,配置创业创新所需要的公共配套和整体环境,让市场来决定每栋建筑的具体功能。

3.6 制定总体策略

3.6.1 金缮

每个类似的小镇项目都像是破裂残缺的古旧瓷器,尤其是老建筑与老街区,就像具有一定文化意义,但无法承载新功能的碎片。我们希望让项目形成具有新使用功能的整体,就像一个“金缮”作品。

3.6.2 织补

如何更好的解决保护和发展的冲突、过去和现在的冲突、老建筑与新建筑的冲突、原居民和未来创业者的冲突、原有产业和互联网产业的冲突,我们决定通过“织补”在冲突间达成平衡,同时让冲突的张力成为创业创新的动力(见图4)。

3.6.3 共享

共享是互联网2.0 时代的核心,作为互联网的众创办公基地,新仓前老街既是工作空间,更是思想与理想的碰撞空间,人才与技术的交流空间、新老文化的融合空间,服务器等公共资源的共享空间,新的仓前老街为创客们构建一条梦想之路与共享平台(见图5)。

3.7 设计实施

塘河沿岸,延续过去;仓兴街,立足现在;处于其中的梦想之路代表未来。设计师通过公共空间构造小镇的活力,使原住民与互联网创客通过梦想之路共融共生(见图6)。

我们打造的新仓前老街即是有生活、有生产、有生态,以及集聚产业服务、产业配套、产业办公多元一体化的产业创新及服务平台。承载着仓前历史文化的记忆,以及对互联网创客构筑梦想的激情。新的仓前老街将为创客们构筑一条梦想之路与九大共享平台,最终实现创业者们的梦想。

节点一:拆除并搬迁产权属于政府居委会,形成项目精神核心与聚会场所——太炎广场(见图7)。

节点二:太炎广场保留和补种入口的大树,置换原有企业厂房,自然形成最主要的入口空间。

节点三:把自留菜地、垃圾堆场、污水沟、空地、水塘变成九个共享公共空间(见图8)。

节点四:保留种植水稻和麦子的35 亩农田,变成运动锻炼场所(见图9)。

节点五:菜市场保留结构框架,变成了创意集市(见图10)。

节点六:政府办公楼变成了小米公寓式的“有间客栈”,政府大院变成“壹家食堂”(见图11)。

节点七:电影院经过维修改造,拓展出展览和时尚发布功能。

3.8 项目小结

梦想小镇作为南方设计特色小镇系列的代表作品之一,从破题到完成,历时10 个月,我们通过该项目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用互联网的工作方式来解决互联网时代的问题。在多团队合作过程中,每个团队思考问题的角度、方式和专业能力的侧重点不同,让这个项目面临的复杂问题得到充分的呈现和考虑,并体现出足够丰富的活力和想象力。而工作营模式和信息的充分共享,保证了项目在一定程度上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4 美好未来

特色小镇,独具产业“特而强”、形态“小而美”、功能“聚而合”、文化“特而浓”的特点,被寄予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市化的厚望。

一个个小镇,就像一个个产业创新升级的发动机,又像是一个个开放共享的众创空间,既集聚了人才、资本、技术等高端要素,又能让这些要素充分协调,破解经济结构转化和动力转换的现实难题,释放出创新动能。

英伦小镇用文化“生财” 篇8

小镇叫巴克斯顿,人口只有两万多,曾以生产矿泉水和拥有温泉而知名,但因为远离英国政治和经济中心,也没有成规模的工业,在各国驻英记者中的知名度并不高。

抵达巴克斯顿火车站时已是夜晚,刚出火车站,我就发现小镇的气氛似乎有所不同:大小旅店门口宾客如织,旅店墙上密密麻麻贴满了各种演出海报,沿街酒吧、咖啡馆里面人头攒动,每间酒吧几乎都有人在表演或者排练,这种场景即使在伦敦也不常见。远离城市的小镇通常是一入夜就陷入沉寂。

细问之下得知,原来小镇正在举办每年一度的巴克斯顿文化节,吸引了来自全英各地甚至国外的大批游人。当地负责文化节媒体和公关工作的莉兹女士告诉我,文化节创办于1979年,分为歌剧、音乐和文学三个板块,每年从世界各地邀请知名歌唱家、音乐家、乐团、作家和学者前来小镇,或表演,或献艺,或讲座。恰好我的采访对象就是受邀前来的嘉宾之一。

莉兹递给我一本小册子,上面写满了巴克斯顿文化节期间的活动安排:在长达16天的时间里,平均每天有10场以上的活动,早上是作家演讲和知名学者讲座,中午有演唱会,下午再来两场高质量讲座,晚上是艺术家见面会和经典歌剧表演。请来的大都是业界知名专家或英国民众所熟知的艺术家。

近几年,巴克斯顿文化节知名度越来越高,查尔斯王储夫妇曾专程前来参加。两年前,首相卡梅伦原计划参加文化节的一场活动,因为需要临时参加撒切尔夫人的葬礼而错过,他对此引以为憾。

有了上述铺垫,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一个偏远的小乡镇看上去充满了活力。那些在旅馆里排队的旅客,不是冲着巴克斯顿的矿泉水和温泉而来,而是为享受这里丰富而高端的文化活动而来,是为了看到喜欢的剧目,见到心仪的艺术家、作家和学者,是为了与伊顿公学的校长面对面互动。

这代表了英国常见的一种“小乡镇大文化”现象,即没有工业、资源和政治优势的偏远小镇通过数十年精心投入打造出富有特色的文化名片,成功地拉动了旅游业发展,提升了知名度,在万千小镇中脱颖而出,成为文化消费重镇。人口刚过两万的巴克斯顿一年下来会举办若干不同主题的文化节,每年有超过100万人慕名前来。

巴克斯顿文化节董事会主席费利西蒂·古迪接受笔者采访时说:“成功的文化胜地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它可以创造财富、就业机会并吸引投资,以艺术为根基的文化胜地尤其如此;文化艺术节因为不需要投入巨资开发大量实体场所,成为提升文化产品多样化体验的理想方式。”

这符合笔者对英国多地的观感。当农夫迈克尔·伊维斯1970年在英格兰西南部的家族农场创办“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时,谁也不会想到它在几十年后竟成为全世界规模最大的音乐节之一,每年吸引十多万世界各地乐迷参加,创立40年来已成为英国向海外展示“软实力”的顶级文化盛事。

笔者曾去莎翁故居斯特拉特福镇走访,发现与莎翁生平和创作有关的文化艺术节每年都在举办,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剧目总不愁缺少观众,在芳草青青的埃文河畔,当地导游和志愿者热情地为来访者讲述莎翁的传奇经历;随着8月份爱丁堡艺术节的来临,苏格兰的观光客数量也达到年度顶峰,旅店和酒吧老板们借此机会赚得钵满盆满。正应了那句话: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英国小城镇显然深谙此道。

这些小城、小镇以文化立足,好处是高端大气,绿色环保,坏处是季节性“停摆”,一旦文化活动结束,客人全都撤走,马上人气骤减。因此,要保持繁荣,光靠一两个文化节是不够的,巴克斯顿也在调整其发展战略,引入更多的精品店、画廊、高档餐厅和特色酒店,希望一年四季都能把客人留下。

2015年,首相卡梅伦把创意文化产业定为招徕中国游客、增加对华出口的重点行业,近期又出台措施鼓励外国游客走出伦敦,走向英伦腹地和边陲,想来也是为了帮助英国的众多小镇搭上中国快速发展的顺风车。

上一篇:公共服务设施调查问卷下一篇:销售总监劳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