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培养

2024-09-12

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精选8篇)

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培养 篇1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家论证会议纪要

时间:2012年3月16日

地点:电气与信息技术学院1030室

参会人员:xxxx

xxx年xx月xx日下午,电气与信息技术学院在xxx室召开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家论证会。参加此次论证会的专家由企业领导和高校教育专家组成,分别为xxxxxx公司高级工程师xxx、xxxx公司高级工程师xxx、xxxx厂副部长xxxx、xxxx大学教授xxxx、xxxx大学教授xxxx5位专家。会议由我分院xxxx院长主持,xxxx书记、xxx副院长、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负责人xxxx、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负责人xxx老师、各专业教师xxx、xxx、xxx分别出席了会议。

会上,专家组听取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负责人xxx、xxx老师关于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与设计过程的汇报,审阅了人才培养方案及开发与设计过程的相关材料,认为电气与信息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在制定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之前,对企业开展深入广泛的调研,了解企业人才需求,对人才培养方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专家们普遍认为,我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明确,人才培养方案与电子通信、电子应用技术服务行业发展的需要结合紧密。该方案依据职业行动领域开发了凸显高职教育以能力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能够比较好地实现“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技术学习领域课程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构建与企业工作任务相接近的教学情境,彰显了新时期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但是,专家们对教师任职与培训要求、学生能力评价、课程评价、课程设置灵活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主要意见和建议如下:

1.校外专家主要意见和建议

1)xxx主任建议,应加大培养方案的培养力度,同时应加强多学科的交融性,更好地契合现阶段社会的发展需要。专业培养基础要牢、涉及面要广,在加

强学生再学习能力与应用知识能力培养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培养。

2)xxx副部长建议在抓好基础理论学习与建设的同时,对部分课程进行适当的优化整合,加强应用型学科的比例,利用本地优势促进学生深入工厂企业实习。

3)xxx副主任从企业人才需求的角度出发,建议分三步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抓紧基础知识的学习,其次要强化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获取知识与应用知识的能力,再次要加大实验实践课程的比例,便于毕业生进入单位后顺利过渡,同时要加强学生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

4)xxx教授建议在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和修订的过程中注意面向企业、面向实践,在单片机技术、传感技术、PLC技术、嵌入式技术等方面有所侧重,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5)xxx教授建议在注重基本概念讲授的同时要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合理引导学生的专业兴趣,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抓紧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

2.学院领导主要意见和建议

1)xxx院长在总结时强调,人才培养方案的规格和标准的确定对我分院下一步教学改革有重大的指导作用,教学改革的实施能进一步完善我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素质教育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我分院不仅要重视应用型能力的培养,更重视育人方面的培养。

2)xxx书记在总结时强调,高职教育的的核心是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了的培养,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在学生的继续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与人交流能力等方面有所侧重。

3)xxx副院长在总结时强调,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核心是课程的安排,应该以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为基准,在课程的顺序上,学时的确定上,应该科学合理,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

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培养 篇2

一、构建新型的强化信息素养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模式

在此结合《电是如何产生的》这一教学案例阐述新型课堂模式构建。在课程教学中, 通过演示一系列跟电形成与应用相关的课件, 优化创设教学情境, 充分明确教学任务, 让学生知道这课所讲述的为电的产生。而后细化搜寻具体课程信息, 将学生平均分组, 让其在网上或者是资源库中完成信息搜集作业, 在指导老师的积极引导下, 各个学生小组扬长避短并协调合作, 完成关键词搜寻, 其中包括电的发现、发电原理分析、电池历史及其构造、发电机发展历史及其构造、实际所用电工材料等内容, 此项活动实施要求学生尽可能搜集到跟主题相关的介绍以及图片、过程故事等, 同时要求学生认真做好活动报告作业, 将发电机当做是主要线索, 针对发电机原理进行介绍;将电池作为具体线索, 就电池作业原理展开细化分析;把电的发现作为线索, 就相关人物以及时间、地点、故事进行介绍;把汽车发电机当作线索详细介绍其内部结构并分析现状, 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合理鉴别以及全面表达并有效交流相关课程信息, 待任务做完之后, 首先在小组学习中展开沟通交流, 就任务提出中肯意见并认真完成修改, 随后, 让各组委派代表在课堂讲授中展示自己的作品, 阐述自己所理解的发电原理, 剩余小组可就此提出相关建议, 旨在促进学生间的互相学习, 满足共同进步的要求。在课程实践中, 教师可积极引导学生完成多媒体作品的创作, 并穿插教材范例实施教学。教学过程中及时认真地展示相关范例, 参考范例制作过程及手段辅导学生制作演示文稿, 及时给予学生更多鼓励, 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感受到满满的成就感。创新应用课程信息, 严格遵循学习亲历性原则, 在实验室中, 让学生选做相关实验, 譬如说交流发电机实验以及汽车发电机拆装实验、电磁感应电路实验等, 基于此, 学生能够基于自身意愿完成相关实验设计, 创新课程信息, 待完成实验之后, 要求每位学生均需认真做好实验报告撰写工作, 让教师能够充分结合学生实际实验情况给出颇具指导性的评价建议。此教学进程重视运用信息资源实现问题的解决, 强化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使之相关技能水平明显提高, 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完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信息化建设

(一) 优化运用多媒体技术

在新时代背景下, 科技水平显著提升, 多媒体技术深化发展应用, 其普及范围相对较为广泛。在电子电工课程教学中, 为实现信息化建设, 能够运用计算机网络, 实现跟课程知识相关的材料、图片以及视频、音频、问题等内容的有效获取, 与此同时, 将所获取资源展开细化筛选, 并全面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 完成教学辅助工具的制作, 譬如说课程教案以及教学课件等。通过多媒体的合理运用, 能够把交互教学中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理念充分体现出来, 运用视频或者是图片向学生传授电子电工技术课程理论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调动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积极性, 切实增强教学成效。譬如说在进行“有源元件”课程教学的时候, 针对电压源给出的具体定义, 外电路直接决定电源电压, 伴随着电源电流所发生的不断变化, 电源电压不会发生任何改变;相关电流原则为, 流过的电流处于恒定状态, 若两端电压发生变化其不会形成改变情况。学生单纯理解此类概念存在一定难度, 一方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受到初中与高中学习到的物理知识的影响, 另一方面, 其在记忆电压源跟电流源对应符号的时候经常会混淆。那么, 教师应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视频图片, 将二者差异详细展示给学生, 同时, 进行科学记忆方法的讲授, 即为电流变化不会对电压源产生影响, 能够在圆中通过画横杠进行表示;伴随着电压的不断变化, 电流源随之改变, 则能够在圆中通过画竖杆进行表示。将生动形象的多媒体图片功能跟这种记忆方式结合起来开展教学活动, 大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切实强化其学习质量。

(二) 合理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互联网是一个蕴藏着非常巨大的资源宝库, 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进程中合理应用计算机网络已然成为大势所趋, 这主要是因为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学习可谓是一个动手实践的过程。在时间相对较为有限的教学课堂中, 难以完整演示体现全部教学内容, 因此应结合计算机互联网完善教学进程, 优化使用任务驱动与课题项目、学习探究等各类手段, 一方面, 在课程教育中, 能够大幅强化教师跟学生之间的良性平等互动, 让教师作为教学活动或者是教学任务实施的组织指导者, 积极引导学生根据具体课题任务, 运用互联网完成具体资料查找、细化分析研究、充分合理检测等方式手段实现整个过程学习;另一方面, 能够合理规避传统教学模式应用弊端, 突破限制, 引导学生开拓进取, 自主学习, 独立思考, 并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整个过程实施拥有较强有效性, 便于学生自己动手、自由发挥, 深入掌握相关知识, 加深对知识的细化理解。再者说, 互联网资源颇具多样化特征, 灵活且丰富, 进而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学习问题的有效解决, 使得其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三) 优化实现模拟仿真教学

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 模拟仿真教学可谓是十分重要的教学手段,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我国多数职业院校实验设备均是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现代产物, 同样可被当作现代化主流设备, 运用这些仪器开展模拟实验教学工作, 能够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大大强化, 与此同时, 帮助学生快速熟知掌握相关原理, 为日后步入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经验基础。譬如说, 使用DXP、Keil C、Proteus、Multisim等虚拟教学软件, 学生能够针对真实电路实施仿真试验, 基于软件应用连接电路并完成电路测试、计算仿真结果, 使其在电子线路专业课程方面的学习成效得以充分优化, 切实掌握实验方案的科学可行性, 节约学习时间, 培养学生创新动手能力。

综上可知, 我国科技发展的关键产物之一为信息技术, 其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应用地位, 积极推动引导着各行各业深化发展。为充分满足现代化教学需求, 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已然实现信息技术的优化应用, 大力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使之成为综合性专业人才, 日后能够更好地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郑本伦.信息素养培养与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信息化建设[J].职业, 2013 (12) .

[2]周华.电工与电子技术实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信息化建设, 2015 (4) .

[3]宋晓晶.关于“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多媒体教学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11 (27) .

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培养 篇3

关键词:校中厂;厂中校;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7-0034-03

1 实施背景

随着沿海产业向内地的转移,我县地处湘西南,毗邻两广,区位优势明显,成为了沿海产业转移的承接地。近年来,由于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工作中取得了可喜成绩,至今,已有包括湖南美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富康源电子等公司在内的30多家大、中型电子企业落户祁阳县,年产值可达20亿元以上,2011年祁阳县工业园电子产业园被确定为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园,电子行业已成为主导我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产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对人才需求的增长,技术的进步必然要求人员素质的提高,但是,目前祁阳县工业园技术工人文化程度、技术水平低的多,高的少;高等级技术工人年龄大的多,年轻的少。学校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是培养电子应用技术中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但原有的“基础理论+验证性实验”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新要求,教育教学与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存在着一定的脱节,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滞后,重理论、轻实践,部分课程设置还难以跟上企业对人才要求的新变化,师资队伍与职业教育发展不相适应,因此必须探索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设“校中厂、厂中校”,创新“专业+公司+课堂”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

2 主要目标

①建设“校中厂”,为师生提供真实的教学、实习环境。学校利用设备和技术优势,创办祁阳阳泰电子厂,为企业提供来料加工、产品试制和技术推广。

②建设“厂中校”,为学校提供固定的教学实训场地。与湖南美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密切合作,公司长期接纳师生开展和实训。

③创新“专业+公司+课堂”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教室、车间一体化”、“生产、实训一体化”,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3 工作过程

依托校办企业祁阳阳泰电子厂和合办企业湖南美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以及合作企业,建成真正意义的“校中厂、厂中校”。以“专业+公司+课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主线,以项目合作和专业建设为纽带,着力推进学校与企业、专业建设与职业岗位、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提升社会服务和辐射带动能力,如图1所示。

图1 专业建设思路

3.1 在学校领办企业,建设“校中厂”

2010年8月,学校在学校实训基地开办了祁阳阳泰电子厂,主要生产开关变压器、继电器、机顶盒等电子产品。学校派出田东明等老师领办企业,谢鹏翔等教师参与管理企业,企业无条件接受学生进行生产性实习实训和顶岗实习。通过多年的尝试,这些专业课教师领办的企业,不仅为学校节约了在实训设施设备上的投资,还要上缴利润给学校。更是方便了学生实习实训,还有利于专业课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有利于专业教师的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

3.2 企业员工反哺,建设“厂中校”

2011年11月,学校与毕业生刘汉平在祁阳县工业园联合开办了湖南美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湖南美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成立,为我校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提供了下企业锻炼的机会。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开展岗位技能培训,跟踪行业企业技术发展前沿,接受行业的新观念,增强专业实践能力,促进“双师”培养,与此同时,企业为学校提供一线技术专家。

3.3 厂校合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利用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的优势,设置课程与培训方式,通过与企业签订协议、挂牌、冠名等形式,建立起校企之间密切衔接和稳定的学生顶岗实习平台,除了与校办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外,学校还先后与祁阳县富康源电子等企业签订了“订单式”培养协议书,“订单式”培养比例达96.1%,学生通过“订单式”培养,既获得了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在“全真实践环境”中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为实施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创业经营型人才培训工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教室与车间一体化”、“生产与实训一体化”、“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体化”、“教师与师傅一体化”、“学生与学徒一体化”、“能力与素养培养一体化”等实现了教学做合一。

3.4 引入企业评价,实现“课、证、岗”衔接

根据行业、企业用人要求和相关国家职业标准,充分利用学校职业技能鉴定所的优势,构建以课程考试、实训考核、实习鉴定为基础,以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为支撑,融过程考核、技能考核、职业素养考核于一体和学校评价与企业、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实现“学习+工作”的循环交替和“课程教学、模拟实训、顶岗实习”的有机结合,促进“课、证、岗”的有机衔接,实现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从学校到岗位的无缝对接。

4 条件保障

4.1 政校企合作,共建基地组织机构

成立了由学校、行业、企业和祁阳县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等共同组成的校企合作理事会,如图2所示,制定理事会成员单位遴选机制、工作职责与运行管理流程、定期交流机制和《校企合作理事会章程》;同时还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顶岗实习管理领导小组。

图2 校企合作理事会机构框架图

4.2 “自办自营”资源可控的校办企业

用于学生生产、实习实训的校办企业祁阳阳泰电子厂和合办企业湖南美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是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的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该基地2013年入围“省级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拥有先进的设施设备、一流的服务团队和完善的服务管理体系,完全能满足学生的生产性实习实训的需要,为实现“专业+公司+课堂”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场地、设备、资金以及技术服务支撑。

4.3 高水平的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学团队

学校与企业创新“互兼、互派、互聘、互培”队伍建设与管理机制,建立了与企业联合培养培训师资的机制,并实施了“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培养对象明确并形成梯队。为实现“专业+公司+课堂”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坚实的人力保障。

4.4 高效运行的工作机制

4.4.1 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指导学校办学

学校根据企业的用工要求和人才需求信息,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科学设置专业,明确培养目标。

4.4.2 校企共同开展文化、学术交流

学校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校企专业技能竞赛活动,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到校举行企业文化、职业指导等方面的专题讲座,让学生全方位了解企业,为学生“零距离”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4.4.3 校企共同参与专业建设与改革

校企共同参与指导学校的教研教改、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学评价等工作,将企业的最新案例和成果引入学校,提升学校整体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5 主要成效

5.1 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通过建设“校中厂、厂中校”,创新和实践了“专业+公司+课堂”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按照企业人力资源配置计划和技术要求,实现对学生培养的“量身定制”。同时,学校还派专业教师为企业安装、调试设备,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每年为当地企业轮训员工1 000余人,为企业输送优秀中专毕业生和短期培训学员近千人,有40%左右的应届毕业生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在本地对口就业,并吸引往届毕业生1 500多人回乡就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由于成绩突出,2011年被永州市市委、市政府授予“校企合作先进典型”荣誉称号。先进的“校中厂、厂中校”建设理念和特色鲜明的“专业+公司+课堂”人才培养模式,为其它同类学校实现校企联合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了指引和借鉴。2013年3月27号《中国教育报》和2014年11月29日《湘声报》头版以及2015年3月《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等报刊对学校校企联合办学的先进事迹作了全面报道。至今已有来自本省及周边省市等3省区的76所职业学校来我校考察学习先进的校企联合办学经验。

5.2 完善保障机制,服务学校发展

通过建设“校中厂、厂中校”,建立了与行业、企业密切联系的工作机制,企业参与、指导学校办学。学校根据企业、行业的用工要求和人才需求信息,科学设置专业,明确培养目标。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校兼职教师。组织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学习企业先进技术,了解企业生产、管理过程,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另外,通过重点建设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带动了专业群内以及其它专业的建设与改革,增强了各专业的竞争力,从而带动学校各专业的整体快速发展。

5.3 对接企业岗位,服务学生发展

企业办到学校,校企合作真正实现了“同心圆、零距离”,学生实习、实训不但成本低,而且真正受到了最好的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学生一毕业就能成为熟练工人甚至技术管理人员,学生成为校企合作的最大受益者。学生从见习、实习到顶岗实习全部在企业进行,“企业进校园,上课到车间”,这种模式使教学改革与企业的规范化操作实现了“零距离接触”,使“学生”与“工人”两种角色实现“无缝对接”。建设期内,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学生参加各种职业技能竞赛中,共获市级一等奖15人次,省级三等奖7人次,二等奖11人次,一等奖2人次,国家三等奖1人次。

5.4 搭建校企联合培养师资平台,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构建“校中厂、厂中校”建设模式,一方面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习实训和顶岗实习创造了机会,同时也为我校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提供了下企业锻炼的机会。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开展岗位技能培训,跟踪行业企业技术发展前沿,接受行业的新观念,增强了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推动了“双师型”培养。建设期内,该专业教师获得了县级及以上综合性表彰有18人次,个人省级竞赛奖励5人次,市级一等奖以上指导老师奖36人次,市级以上课题4个。

6 结 语

近年来,学校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在人才模式创新方面,进行了认真探索,取得一定成绩,但我们深知,创业路上无止境,发展途中无终极。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校、企业互利共赢为基础,以人才培养、技术进步和效益提升为结合点,以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互补为平台,以培养适合生产服务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服务民生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新光.依托校中厂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1,(3).

[2] 贾晶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举措[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2).

电子信息工程培养目标 篇4

所以如果是本专业内找工作的话,简单说技术。详细说就是:

电子材料工程技术人员:从事半导体材料、光纤光缆材料、电子陶瓷、电子元件材料研究、开发、设计、生产,以及电了材料测量技术研究、应用的工程技术人员。从事的工作主要包括:(1)研究、开发、设计、生产硅单晶、硅片及外延片、砷化镓单晶及外延片、半导体敏感材料等;(2)研究、开发、设计、生产单模光纤与光缆、偏振保持光纤、高强度光纤与光缆等;(3)研究、开发、设计、生产电子陶瓷材料、功能复合材料、功能聚合材料以及压电晶体与薄膜、铁电材料、敏感元器件材料等;(4)研究、开发电子材料的测量技术及其应用。

电子元器件工程技术人员:从事电子元器件、电子封装和电子元器件试验与检测研究、开发、设计、生产的工程技术人员。从事的工作主要包括:(1)研究、开发、设计、生产集成电路、半导体分立器件、电真空器件和特种器件;(2)研究、开发、设计、生产阻容元件、敏感元件、磁性器件、石英晶体与器件、电子陶瓷与压电、铁电晶体器件、机电组件、电子线缆、光纤光缆、化学物理电源及激光、红外技术的应用等;(3)研究、开发电子元器件封装技术及其应用;

(4)研究、开发电子元器件试验与检测技术及其应用。

雷达系统工程技术人员:从事雷达、导航系统工程研究、开发、设计和雷达、导航设备研究、开发、设计、生产的工程技术人员。从事的工作主要包括:(1)研究、开发、设计雷达系统工程;(2)研究、开发、设计导航系统工程;(3)研究、开发、设计、生产雷达、导航设备。

广播视听设备工程技术人员:从事视频、音频系统与设务研究、开发、设计、生产和使用维护的工程技术人员。从事的工作主要包括:(1)研究、开发、设计、生产和使用维护视频设备与系统以及电视机、电视播控设备、激光视盘、摄录像机等;(2)研究、开发、设计、生产音频设备与系统以及音频播控设备、组合音响、磁带录音机、激光唱盘等。

信息专业技术总结(电子信息) 篇5

2007年7月,我顺利完成了学业,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并于同年应聘到事业单位工作。在领导和同事的支持和帮助下,自己的思想、工作、学习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个人综合素质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下面就从专业技术角度对我这2年来的工作做一次全面总结:

一、政治思想方面。在政治上,我对自己严格要求,积极参加各项政治活动,自觉学习政治理论,尤其注重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修养,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心保持一致。具有较强的大局意识和组织观念,工作上以事业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在新的岗位上摆正位臵,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工作中做到公平公正、公道正派,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工作中吃苦耐劳,积极主动,作风踏实,不推诿扯皮,讲求效率。工作中注重调查研究,勤于思考,工作思路清楚,能把科研治理的一般理论同科研工作实际相结合,积极为本系统制订符合实际的科研发展目标和科研发展措施献计献策。

二、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岗位技能。工作伊始,我发现学校里学到的专业知识同实际工作有很大的不同和差距,为了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工作的要求,我努力学习信息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岗位技能,在短短的半年内,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及同事的帮助,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较复杂的服务评价系统、管理系统等操作与维护工作。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学习专业技术理论上,采取内外结合的原则,以自学为主,以公司培训为辅,毕竟外出培训的时间是极为有限的。两年来,我一直保持了不间断的学习,并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有效的指导作用。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力诫形式主义,一直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遇到不能处理的障碍,及时请教有丰富经验的同事。此外,还经常陪同厂家下基层单位巡检各个信息系统,既及时恢复了系统的正常运行,又学到了技术本领。

我还通过学习和钻研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积极动手实践,完成了部门内部计算机局域网的建设,使各个班组的计算机实现了资源共享,除了共享数据以外,还能够共享诸如打印机、绘图仪等硬件设备,节省了大量宝贵资金,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至于更深层次的应用,如共享Internet连接上网,利用Netmeeting实现视频会议等连接手段的应用更是前景广阔。这一切都为最终企业内部的文件实现无纸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奋力进取,努力向技术管理复合型方向发展

电子信息技术论文 篇6

学号:01

姓名:付廷正

学院:光电工程学院

班级:1102221

摘要:近年来电子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当中也开始大面积的应用。文章首先介绍了该技术在现代生活、工农业、医疗、国防等各领域的应用,然后又分析了该技术在各领域的关键作用,最后,展望了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景。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 ;卫星通信;激光

The application and foreground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echnique Student number:0name: Fu tingzheng

college :a school of light and electricity engineering class:1102221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echnique has been developing quickly and the article explains the technique has been applied wildly.Besides, the technique has a lot of functions in our life.It is clearly that the technique has big foreground.Key words: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echnique;Satellite Communications;Laser

前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已经深入人心。在新时期的现代社会中,电子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内容包括信息获取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控制技术和信息存储技术【1】。而“信息”何以成为这样具有弥散性、重要性而被称为时代特征的事物?首先,“客观信息”乃至人类掌握信息与交流信息,是久远之前就存在的事物。这样,它又何以成为当代的特征?这是因为当代社会具有持久的信息量,仅就人类所知识化的范围,其规模是无比的巨大,而且还在高速增大。因此说,信息本身就是现今时代的特征,当然是恰当的。然而,当代信息量又何以这样的迅速增长?这是由于人类社会与经济的空前发展,提出了对信息迅速增长的需求。最重要的是,当今经济科技的空前发展,有能力支撑这个迫切需求。如果没有这种支撑,便没有这种可能性,光有需求也是不可能达到这种高度发展的。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积累至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技术:电、电子和光电子相结合的整体化技术,信息作业的能力比历史任何时代都大大增强了。

在国际上,以宇宙飞行体或通信转发体为对象的无线电通信称之为宇宙通信。它可分为三种形式:(1)地面站与宇宙站之间的通信(2)宇宙站之间的通信(3)通过宇宙站的转发或反射进行的地面站之间的通信。通常,人们把第三种形式称为卫星通信。现在卫星通信大都采用同步卫星通信。国际通信卫星组织建立于1964年,先后发射了第一代至滴五代国际通信卫星,该组织的成员已增加到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工作的地面站已有1000多个【2】。除国际卫星通信系统外,世界上已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国内或地区卫星通信系统。不仅技术发达国家建立了自己国内卫星通信系统,而且第三世界国家也开始或正在建立国内卫星通信系统,如巴西的Brasilsat系统;阿拉伯国家的Arabsat系统;印度的Insat系统等【3】。

卫星通信系统除用于商用电话外,也可用于卫星直播电视。此外,军事方面的应用也极为广泛。美、苏等国都建立了自己的卫星通信系统,如美国的Milstar系统,就是为海空军服务的。同时,卫星通信技术已扩大到气象,导航。资源探测,计算机通信以及载入宇宙飞船的话音、图像和数据传输方面。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在国防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正文:

一、卫星通信

卫星通信是宇宙无线电通信的形式之一。它是在两个或多个地面站之间进行的通信的。卫星通信与其他微波中继通信等方式相比,有几大特点:(1)卫星通信覆盖区大,通信距离远(2)卫星通信具有多址连接能力(3)卫星通信的频带宽、容量大(4)卫星通信机动灵活(5)卫星通信质量好,可靠性高(6)卫星通信的成本与距离无关。因而,它对国际通信或远程通信而言,是最便宜的。

为来的无线通信网络将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任何需要联络的人进行任何

二、激光

1.激光测距与激光雷达技术

激光测距仪是利用激光作为测距离的光源,使测距量程大大提高,还克服了普通光源测距仪受到测量环境限制等缺点。由于激光的单向性和方向性好,有利于提高测量距离准确度及缩小光学系统孔径,从而减少和减轻测量仪器的体积和质量。基于不同的种类和特性,激光测距仪种类很多,例如短程激光测距仪,中长程激光测距仪,远程激光测距仪。按照不同检测时间t的方法,激光测距又可分为相位测距和脉冲激光测距。雷达用于目标的跟踪和定位,在军事、航天、航空等许多技术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人们将无线电波向短波段和红外扩展,并发展了光学定位系统。雷达又叫无线电定位仪,用无线电波束确定目标的存在并给出其距离、方位和速度。激光雷达以激光束取代无线电波束,功能是一样的(速度测量、方位测量和自动跟踪)。距离测量和激光测距完全一样【4】。2.激光遥感技术

激光遥感属于主动遥感技术,是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领域,其基础是激光辐射与大气中的原子分子以及气溶胶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各种物料过程。激光遥感技术不仅因其光谱分辨率比微波遥感要高几个数量级,而且能根据物质的光谱响应,准确地测定衡量物质的原子或分子的组成和结构【5】。因此该技术在军事、地球物理、大气污染检测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3.激光通信技术

激光通信与无线电通信相比具有巨大的优越性,这表现在激光通信中,各个通信系统不会互相干扰,这就可以解决空间频率拥挤的问

题。激光通信的原理与无线电通信原理基本相似,所不同的是传递信息的运载工具,是用激光而不是用一般的无线电波。激光通信技术包括发射、传输、接受等过程,其通信系统的原理如下图: 4.激光制导技术

激光制导技术是现代精确制导武器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所对付的目标有很高的直接命中率。激光制导技术的类型很多,如激光寻的技术、激光驾束制导等。5.激光隐身技术

隐身及屏蔽技术是一项很复杂的综合性技术,毫微米波段电磁波的隐身及屏蔽技术已处于应用阶段。电磁波隐身技术常用的方式有:外形隐身、吸波隐身各种技术的综合利用隐身的方式。激光隐身技术在国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6】。

激光在工业中的应用:

激光三位传感技术、激光在线测径、激光在线测厚等;激光在化学中的应用:激光光致分离、激光光致分解、激光合成反应、激光分离同位素等;激光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激光显微术、激光生物传感、激光医疗诊断、激光手术刀、DNA分析、生物诊断成像、激光光摄效应等。此外,电子信息技术在广播与音响、电影与电视、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生产自动化与智能化、社会服务需要自动化、航天器、空间飞行器的测控技术、信息化战争、电子信息技术产品中都发挥了巨大作用,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为国防、工农业、医疗事业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7】。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景

中国的信息技术在十年中前进了很多。在若干地区和场合已面貌全新。如在生活应用方面,互联网、移动通信高清晰度电视,数字录像走向成熟【8】。然而这十年里并没有出现影响全面的重大技术突破,依靠的是技术水平和应用,以及深度的激剧持续地提高与推广。特别是,以集成电路及光电子技术、人机交互作用知识等的持续提高为基础,促进先进数字化的进展和扩展,以及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这种状态可能再持续一二十年或更长时间。

对于以上叙述的各方面,我们都应当妥善分工,积极推进。现在有许多已经出现的科学、技术新头绪,在未来,要根据可能充分努力开辟创新工作,取得优越成果。如光子器件,量子器件,单电子器件,生物与有机分子器件,先进人工智能,微机械装置等扩大应用或者能突破或者有较大的进展和应用。

结论

电子信息技术具有极度的重要性,又是一个极繁华的集合体。我们必须以锲而不舍和奋发图强的精神,稳扎稳打的强力推进。以日本为例,他们除因资源贫乏不得不进口资源和原料外,还是力求一切立足于国内的。他们理解的国际配套是要外国用他们的制成品配套,而不是从别国取得配套件。以我国这样国土大、人口多,更迟早要基本上自给自足,决不能满足于“国际配套”。然而这又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定要在每个时期,明确当时迫切需要的和那些最主要的薄弱环节,而又是力所能及、拥有宽广的而有活力的需求者,选定重点,力求解决。以二三十年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形成使今后各种要素都有良好的坚实基础和开端,使电子信息事业能够全面顺行无碍,早日步入世界信息先进的国家之列。创新是极重要的,我们应当无时无刻地挂在心上,让电子信息技术为社会造福,为人类进步拓宽新的空间。

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培养 篇7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地处美丽富饶的太湖之滨———无锡。这里是我国微电子产业的发源地, 也是当前发展最快、国内技术最先进、规模较大、产业系统最完整的国家微电子产业基地之一, 云集了SK海力士半导体、海太半导体、华润微电子、江阴长电等一百六十多家著名的微电子制造、设计、封装及测试企业。微电子产业成为无锡传统的最具优势的支柱产业。

我院的微电子技术专业是学院成立最早的专业之一, 伴随着我国微电子产业的成长与壮大。在近四十年的发展中, 依托无锡发达的微电子产业, 坚持走校企合作之路, 通过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为我国微电子企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是江苏省半导体行业协会的IC人才储备基地, 无锡国家集成电路设计基地, 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培养基地。

搭建职教集团平台, 促进政行企校合作,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创新办学体制, 鼓励地方政府和行业 (企业) 共建高等职业学校, 探索行业 (企业) 与高等职业学校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发挥各自优势, 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各方合作办学, 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跨专业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为贯彻落实这一精神, 由无锡市政府发起, 我院牵头组建了由无锡市信电局、无锡市半导体行业协会、微电子企业及大中专院校共三十多家单位组成的微电子职业教育集团。本着“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院校主体”的原则, 紧紧围绕无锡微电子产业的发展, 充分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兼职教师选聘、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 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提升职业教育服务无锡微电子产业发展的能力, 也为提升我院微电子技术专业建设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依托微电子职教集团为平台, 深化“订单培养, 厂校互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 加大订单培养力度, 提高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契合度

依托职教集团平台, 利用丰富的校企合作资源, 专业先后与集团成员SK海力士半导体、华润上华半导体等多家微电子企业开展冠名办班、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证明, 这种“校企联手, 量身定制”的订单培养使人才培养的目标更贴近企业需求, 人才培养的质量更满足企业要求 (见表1) 。

以SK海力士微电班为例, 订单培养的主要工作包括:校企共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共同构建课程体系, 根据企业的性质和岗位需求, 在课程体系中加入韩语课程和装备类的课程;校企共同建设核心课程, 开发教学资源;聘请企业工程师担任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 专业教师分批进入企业进行工程实践, 提高教学队伍的“双师”素质;通过工学交替, 顶岗实习, 提高学生的岗位实践技能, 实现实习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通过企业奖学金的发放和企业文化的宣讲, 企业文化与职业教育及早融合, 大大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冠名班的人才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全班39名学生, 最终有26名被企业录用。与海力士的校企合作案例被评为2012年无锡市校企合作示范案例。

(二) 积极探索“厂校互嵌”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积极推进“厂中校”、“校中厂”的建设。专业和无锡强芯微电子有限公司合作共建集成电路版图设计“校中厂”。企业工程师带着企业真实的项目进入“校中厂”, 学生在工程师的指导下, 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 进行集成电路设计核心技能的模块化训练, 并通过联网, 与企业本部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完成大型设计项目。通过学生早进课题, 早进团队, 早进项目, 在工程实践中培养高技能型、创新型人才, 实现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企业也从中择优挑选学生直接就业。

专业还与环洲微电子公司合作共建“厂中校”, 学生在“厂中校”中完成集成电路制造工艺轮岗实习。校企双方共同商定轮岗实习的教学计划。企业负责为学生安排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实习内容和工作任务, 并指定师傅指导实习, 定期安排工程技术人员针对不同的岗位进行专题讲座, 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学生经过在实际工作岗位上真刀实枪的训练, 专业技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同时接受了企业文化的熏陶。实习结束后, 企业指导教师和专业教师根据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职业素质、专业能力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通过“订单培养, 厂校互嵌”这些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院培养了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企业挖掘和筛选到了优秀员工, 学生训练了职业技能, 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达到了三方共赢的合作目标。

顺应产业链发展, 构建“以岗定课, 课证融通”课程体系

根据微电子产业链的发展, 确定了本专业所面向的岗位。通过广泛的专业调研和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论证, 分析了专业所需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 构建了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同时将半导体芯片制造工、集成电路版图设计员的技能培训与考证嵌入课程教学, 使学生在毕业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 提高就业竞争力 (课程体系见图1) 。

校企合作, 加强专业核心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是专业内涵建设的核心和难点。我院利用职教集团平台, 与集团内多家企业深度开展校企合作, 共建核心课程, 开发教学资源。以《集成电路制造工艺》课程为例, 我校和SK海力士半导体公司共建。该课程主要介绍了集成电路制造的工艺原理、工艺操作过程及工艺参数和工艺质量监测, 是微电子技术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 通过对企业工作岗位设置、各岗位对应的工作任务及所需知识、技能的分析, 对课程的体系结构进行了重新构建, 确立了以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流程为基础的模块化教学理念。其中核心模块的五大项目完全针对企业的五大工艺岗位, 突出与企业岗位对接。同时, 根据企业岗位的需求选取教学内容, 将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的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 使教学内容更好地与岗位实践相吻合 (见图2) 。该课程2009年通过院精品课程的验收, 2011年成为无锡市精品课程。专业核心建设成果如表2所示。

校企合作, 建设中央财政支持的微电子技术综合实训基地

2007年, 本专业获得中央财政支持的微电子技术综合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由中央财政、省财政和学院配套的近700万资金, 与企业合作, 建设了包含集成电路设计中心、芯片制造中心、组装中心、测试中心的实训基地, 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研发、生产等功能于一体。基地建设了100级的超净车间, 配置了所需的动力设施、超净水设施及废气处理设施, 购置了生产型设备和原材料, 具备了生产性实训的条件 (见图3) 。

基地建成后, 学生在接近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半导体专业实验》、《集成电路版图设计》等课程理实一体化的教学, 利用真实的硅片进行氧化、光刻、封装、测试及版图设计的实训, 实训结束后进行专业职业资格考证。在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中心, 结合伊施德科技有限公司的薄膜传感器产品的生产进行光刻、薄膜制备工艺的生产与实训。

依托职教集团, 打造“双师”团队, 助力高技能人才培养

学院建立了“校企双专业带头人制”, 除校内专业带头人外, 微电子技术专业聘请了集团内企业高级工程师担任校外专业带头人, 把握专业建设方向, 指导课程建设、实验实训室建设。专业也通过引进、企业工程实践、职业技能考证、横向课题开发、技术服务等途径, 切实加强骨干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提高教学团队的“双师”素养。近年来, 我们从企业引进4名高级工程技术人员, 有13名教师先后到职教集团内的企业进行工程实践, 有3名教师获评高级工程师, 有9名教师分别取得半导体芯片制造高级工证书或国家高级考评员证书。专业教师也积极与企业开展横向课题研究, 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先后聘请职教集团成员如SK海力士半导体、无锡强芯半导体、无锡派盟集成电路设计公司, 无锡华润安盛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用企业的真实项目和真实案例进行教学, 提高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的契合度。“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 为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微电子教学团队获学院首批优秀教学团队。

多年来, 我院微电子技术专业依托无锡市强大的微电子产业和市政府对该产业的大力扶持, 组建微电子职教集团, 推动政行企校四方合作,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培养了大批适应产业需求、有发展后劲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很多毕业生已成为我国微电子企业的骨干或领军人物。微电子技术专业也成为我院品牌特色专业, 无锡市示范专业, 江苏省示范建设院校重点建设专业, 2012年江苏省首批重点建设专业群的核心专业。我们将继续推进体制机制的创新,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建设发展道路, 着力提升我院微电子技术专业的水平, 为无锡及长三角地区乃至我国的微电子产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 (一) [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 :5-10.

[2]董艳艳, 任利华, 郭三华.职教集团化条件下专业群建设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 2012 (7) :167-168.

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培养 篇8

一、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

1.科学定位。

黑龙江科技学院的总体科学定位是立足于本科教学,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因此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科学定位于:立足于本科教学,培养为本地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2.人才培养目标。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設需要,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电子产品设计,各种电子材料、元件、集成电路,乃至集成电子系统的设计、制造和相应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等方面工作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微电子领域和电子信息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产品设计、制造工艺、科技开发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专业培养要求是:学生主要学习电路与电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学习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进行电气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有电路分析、工艺分析、器件性能分析和版图设计的基本能力。

同时,培养出的毕业生要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是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及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具有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和阅读能力;二是较系统地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领域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三是具有电气技术和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软、硬件的实践动手能力;四是具有信息技术、集成电路设计和微电子领域的专业知识,并了解该专业的前沿知识和发展趋势;五是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初步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科学研究、教学、产品设计、制造工艺、科技开发和管理的能力。

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

针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点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与课程相结合的实验环节。

实验课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和动手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对某些课程加入了实验教学内容,如高频电子线路、通信原理、专用集成电路、半导体集成电路等课程,其中实验课程的1/3学时是验证性实验,主要是对课堂中的内容进行验证,以巩固学过的内容,2/3学时是综合性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与课程相关或相近的内容,无论是验证性实验还是综合性实验均有教师指导,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电子设计大赛。

实践证明,各种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和途径。电子设计大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通过电子设计大赛,学生对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增加了团队协作的意识,对专业未来的前景充满希望。以往参加过电子设计大赛的学生,在工作过程中都表现出较强的工作能力,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3.课程设计。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的专业内容,提高综合能力,我校开设了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从专业角度出发,将其分为数字集成电路、模拟集成电路和数模混合集成电路等。数字集成电路主要是Verilog HDL编程,基于FPGA/CPLD的半定制的设计,重点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以及学生对软件的应用能力,强化学生基于FPGA/CPLD的设计流程,并将学生所设计的内容编程到相应的硬件中进行验证;模拟集成电路主要是在软件上调试一些常用的模块,均采用全定制的正向设计方法,使学生熟练掌握软件的使用、模拟集成电路的设计流程,以及要达到的指定技术指标的调试。对这些内容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全定制的正向设计中前、后端的设计内容,更能够使学生知道集成电路从理论设计到工艺实现的过程,不仅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能使学生产生兴趣,更好地适应以后工作。

4.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

生产实习的安排主要是邀请企业的和学校的专家对学科的发展和工作需求进行讲解,增加学生对专业意识和就业方向的了解,还增加了到实习基地的实地实习。

毕业设计是学生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我校现将毕业设计的开题工作提前到学生的大四的第一学期进行,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准备毕业设计的内容,并且所有的毕业设计题目贴近于工程需求,同时还组织教师对毕业设计的过程进行讲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每个阶段所要完成的设计内容。不同阶段组织学生对毕业设计内容进行讲座和交流,互补所长。

5.参与科研。

从2008年开始,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行导师和学长剃度制,学生可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让高年级的学生在项目中承担一定的科研工作,同时导师和学生可以带低年级的学生,使学生更早地了解专业和专业方向,并对其产生积极的作用。

我校还组织大学生科研立项工作,由学生挑选指导教师,设计中小规模电路,结题的方式可以是实物或者是论文,有学校承担相应的费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

三、实践教学的改进措施

在现有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地改进实践环节,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实验室开放。现阶段,我们已对专业的实验室进行了开放式管理,由学生自主管理实验室和实验设备,虽然现在很多高校对实验室开放存在不同的见解,我们将进一步完善,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

2.科研交流。科研过程中,不同教师的科研工作相对来说交流得比较少,未来将对不同教师的科研课题进行交叉式交流,由不同教师和在科研中承担任务的学生进行讲座,以提高不同专业方向的学习与交流。

3.企业实习。学校与专业相关或相近的企业合作,组织培训或讲座,并组织学生进入到企业实习,学习企业文化和在企业中所要运用到的知识,以便为企业更好地输送所需要的人才。

四、结束语

经过7年多的专业建设,我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已经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及素质较高的能够承担实践教学、科研的师资队伍,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为谋求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满足当今社会对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我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将投入更多的努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上一篇:乡2021年民生工程宣传工作方案下一篇:深圳市打印社保缴费清单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