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之《渔翁》

2024-06-23

唐诗之《渔翁》(共15篇)

唐诗之《渔翁》 篇1

《唐诗三百首之柳宗元《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作品赏析】

苏轼曾说“柳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东坡题跋》)。《江雪》与《渔翁》两首诗所写,可以说是隐士的生活情趣。柳宗元在永州十年,作为被贬的司马,在政治上几乎彻底被遗弃,故能萧散自放,纵情山水,与陶渊明之隐居确有几分相似。因此,陶诗有时也就成了他写诗的范本。

唐诗之《渔翁》 篇2

一、鉴赏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包括诗人所描写的主人公形象,也包括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可把握诗人对人物形象所倾注的感情,进而对诗歌进行欣赏分析,提高审美情趣。其中主人公的形象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如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褥,双双金鹧鸪。”早该起床了,可女主人公娇懒不起,眉山紧蹙,眉际的“额黄”似现;鬓发未梳,如卷云般微掩主人公雪白的面庞。懒起终是得起来,然后还是要梳妆。一个“弄”字见出她是非常认真梳妆的。一个“迟”字和“懒”字相照应,可能是心事重重吧,妆后做女红看到一双鹧鸪,反衬了内心的寂寞孤独。这首诗刻画了一位深闺独处、多愁善感的美丽女性形象,是按妆前、妆中、妆后三个层次来刻画这个人物形象的。又如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刻画了一位多情的人,抒发了怀念远人之情。而诗人“我”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古代诗歌常见的艺术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思念故乡,怀念故友的形象,如“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二、鉴赏诗歌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渗透着诗人主观感受的客观事物的形象,这些客观事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而且是含有诗人情感的事物形象,也就是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而诗人借这些“景”抒自己之“情”,咏这些“物”言自己之“志”。在鉴赏诗歌时,要感受、理解并分析诗中的这些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进而准确概括其特点。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中的景物形象有明月、青松、清泉、山石,我们可以想象到,在一个秋天的傍晚,空寂的山林一场新雨过后,空气清新、天气凉爽,月光穿过松林,泉水在山石上潺潺流动,竹林因归来的浣衣女子而喧闹,荷叶因晚归的渔舟而摇动,仿佛身置一幅和谐的山居秋景图中,氛围静谧、高雅,山民勤劳、快乐,环境美,心境更美,真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的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已不再是单纯的、客观的、自然的景和物,而是融入了诗人情感的景和物,诗人借这样一幅山居秋景图,表达了淡泊宁静的人生态度,抒发了归隐山林的强烈愿望。

三、多样的意境

意境多种多样,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把诗歌分为二十四种风格,有雄浑、冲淡、纤秾、沉着、高古、典雅、含蓄、自然等,他把这些诗歌的风格看作诗歌的意境类型。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景象,最终都体现在“意境”上,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写道:“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又说:“境界有大小,然不以是而分高下。‘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他说境界不以“大”与“小”来评境界的“高”与“下”,而是以是否能写出“真景物、真感情”来作为评判标准。他认为:诗人于郊外散步,见到细雨微风当中,鱼儿、燕子快乐和谐的活动场景,产生了羡慕之情,“物”与“我”已难以区别,此情此景,诗人仿佛也像鱼儿、燕子一样,自由自在地出没飞翔。这境界虽不如塞外沙场、落日大旗、西风马鸣那样壮阔,却也写出了真感受、真境界。境界就是意境,所谓“意境”就是诗人把他的思想感情熔铸在所描绘的生活图画里,从而形成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这种情景交融的境界,要求所描绘的社会生活或自然景色画面鲜明、具体、逼真、传神、文学语言自然本色、不假雕饰。怎样捕捉和体味诗歌的意境呢?首先要从诗歌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形象性三方面体味诗歌的遣词。其次是抓住诗歌的意象,体味诗歌意象是理解意象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此外,就是诗歌的含蓄之美,司空图曾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所谓“风流”就是诗歌的情致韵味,也就是说不能把想说的都说出来,而要借助意象表现出来,给人回味无穷的感觉,这正是要我们体会的含蓄之美。

参考文献

[1]诗品集解.人民文学出版社.

[2]王国维.人间词话.

唐诗之花永不凋谢 篇3

夜深人静,我徜徉在书的海洋,聆听大唐王朝才子的心灵呼唤。

诗如人的生命“人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尘封千年的荣耀被书写,唐诗之花绽放在高山之巅,永不凋谢。银烛秋光冷画屏下,美人脸上凝结的香露,修长的食指在古色古香的琴弦上颤动。满园桃花之下诗人酣睡,悠然乐之。皓月初升,银光朗照在浪西楼上,天下昭然如琼玉。一袭轻纱下的轻歌曼舞,切莫乱了音律,今夜白露倒映出故乡明月。

没有比李白更苍凉的怅惘,大笔一挥就是半个盛唐。王维的大漠孤烟缭绕出落日的豪放;杨万里满塘的接天荷叶承载着映日荷花的幻想。王勃,繁华与孤鹭齐飞,才比天高却命比纸薄;杜甫,吟鞭祈指千尺涯,四年流亡,却从未放弃最初的梦想。

我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临摹她的轮廓;用“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描画她的盛妆;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瞻仰她的英姿用“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羡慕她的刚毅;用“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畅想她的绮丽;用“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感叹她的隽永;用“会得离人无限泪,千丝万絮惹春风”书写一个盛世传说。

唐诗之花在记忆深处悄然绽放,承载千年金戈铁马,仰望万载刀光剑影,打开尘封千年的记忆与荣耀,在气吞山河中感叹,花开千年。

华美的花朵在记忆中盛开了一个燃烧的国度,那些远去的生命,斯人已逝,花香依旧弥散。愿做一场崇古清梦,永不醒来。坐看云卷云舒,笑看风霜雪雨。人生一世,天地间,我惟愿自由呼吸。愿唐诗之花永不凋谢,永驻世人心中。

山东省诸城市相州镇相州初中九年级(9)班

指导教师:王巧玲 孙 庆

唐诗之《蝉》 篇4

《蝉》

作者: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解】:

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韵译】: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

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

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

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

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

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评析】:

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前半首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它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后半首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胡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实属“咏物”佳绝。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678年(唐高宗仪凤三年)。当年,屈居下僚十多年而刚升为侍御史的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闻一多先生说,骆宾王“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杀人报仇、革命,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宫体诗的自赎》)。这些话道出了骆宾王下狱的根本原因。他敢抗上司、敢动刀笔,于是被当权者以“贪赃”与“触忤武后”的罪名收系下狱。此诗是骆宾王身陷囹圄之作。

反思:

人教版七上课文的变化在暑假中就予以了一定的关注。新学期开学后翻看崭新的语文书,首先发现的是第一单元的《生命生命》被更换成了《短文两篇》,一篇是小思的《蝉》,还有一篇是席慕蓉的《贝壳》。后面一篇《贝壳》以前在苏教版的七下曾经看到过,不过《蝉》倒真是第一次看到。仔细研读之下,发现这两篇课文的主题依然是“生命”,只不过原课文所强调的是生命的坚强,而这两篇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生命的意义。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引起年级新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似乎比杏林子的感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今天给学生讲的是《蝉》,从朗读开始。先听学生的齐读,基本没有什么字词的问题。然后是我自己的范读,事先怕再读错,在办公室练习了好几遍。给学生读的时候,有意思地放慢了速度,加强了重音,自我感觉还算可以。

回顾这一节课,我不自觉地以朗读为主要手段,以中心问题引领学生来理解文本,通过数字的对比让学生感悟生命的长和短,也让他们自主发现了问题,并在我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地解决了问题。虽然学生程度不好(这从找中心句需要九个学生回答可见一斑),但只要老师放手让学生去阅读、去理解、去感受,相信学生,多引导学生,他们还是能达到你的`基本教学设计要求的。我们老师需要做的是点燃学生头脑中的这个火把!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1]。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及第,起家秘书省校书郎,迁弘农县尉,成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岳父)幕僚。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大中末年,病逝于郑州。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颇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以《锦瑟》为代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唐诗之《蝉》 篇1

李商隐唐元和十一年(8),李商隐三岁左右,随父[43]李嗣赴浙。不到十岁,李嗣去世。李商隐只得随母还乡,过着艰苦清贫的生活。在家中李商隐是长子,因此也就同时背负上了撑持门户的责任。李商隐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时期曾“佣书贩舂”,即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李商隐“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回乡后曾从一位精通五经和小学的堂叔受经习文,至十六岁,便因擅长古文而得名。此外,写得一手秀丽的工楷与一手好文章。

唐大和三年(829年),移家洛阳,结识白居易、令狐楚等前辈。令狐楚欣赏李商隐的文才,对其十分器重,让李商隐与其子令狐绹等交游[3],亲自授以今体(骈俪)章奏之学,并“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后又聘其入幕为巡官,曾先后随往郓州、太原等地。在这几年中,李商隐一面积极应试,一面努力学文,在科举上虽一再失败,但在写作上则完成了由散向骈的转变,此后他很少再写散文。

唐大和七年(833年),令狐楚调任京职,李商隐离太原返乡,此后,李商隐曾在王屋山学道二、三年,这对其思想与创作产生一定影响。

开成二年(837年),经过长期刻苦学习并由于令狐绹的延誉,李商隐得中进士。

应举之路

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考取了进士。在此之前,他已经失败过多次。李商隐初次应举的年份难以考证,有人相信甚至在之前——即文宗太和二年(828年)——李商隐就开始了他漫长而艰苦的应举之路[7]。与大多数缺乏权势背景的考生一样,李商隐并不指望一举成功。他流传下来的诗文中没有提及当时的情形,这多少说明他对于初试的失败不是非常在意。然而,随着失败次数的增多,他渐渐开始不满。在《送从翁从东川弘农尚书幕》诗中,他将没有录取他的考官(太和七年)比喻成阻挠他成功的小人:“鸾皇期一举,燕雀不相饶。”

唐诗之《阙题》赏析 篇5

《阙题》是唐代诗人刘眘虚创作的一首五律。阙题即缺题。殷璠《河岳英灵集》辑录此诗时便没有题目,后人因以“阙题”名之。此诗描绘的是通向一座深山别墅沿途的幽美环境,它不是写诗人自己山居的闲适,而是写友人山中隐居的幽趣。全诗清新自然,婉转流畅,按空间顺序写来,由远及近,从外向里而行,余韵萦绕,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艺术魅力。

阙题

唐代 刘昚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译文及注释

韵译

山路被白云隔断在尘境之外,

春光宛若清清溪流源远流长。

不时有落花随溪水飘流而至,

远远地就可闻到水中的芳香。

闲静的荆门面对蜿蜒的.山路,

柳荫深处蕴藏着读书的斋堂。

每当太阳光穿过柳荫的幽境,

清幽的光辉便洒满我的衣裳。

注解

①阙题:“阙”通缺,即缺题。因此诗原题在流传过程中遗失,后人在编诗时以“阙题”为名。

②道由白:指山路在白云尽处,也即在尘境之外。道:道路。由:因为。春:春意,即诗中所说的花柳。

③闲门:指门前清净,环境清幽,俗客不至的门。

④深柳:即茂密的柳树。

⑤幽映:指“深柳”在阳光映照下的浓荫。

⑥每:每当。

鉴赏

这首诗原来应是有个题目的,后来不知怎样失落了。唐殷璠《河岳英灵集》在辑录这首诗的时候就没有题目,后人只好给它安上“阙题”二字。

这首诗句句写景,画意诗情,佳句盈篇,可推为刘眘虚的代表作。诗描写深山中一座别墅及其幽美环境。一开头就写进入深山的情景。“道由白云尽”,是说通向别墅的路是从白云尽处开始的,可见这里地势相当高峻。这样开头,便已藏过前面爬山一大段文字,省掉了许多拖沓。同时,它暗示诗人已是走在通向别墅的路上,离别墅并不太远了。

“春与青溪长”,伴随山路有一道曲折的溪水,其时正当春暖花开,山路悠长,溪水也悠长,而一路的春色又与溪水同其悠长。为什么春色也会“悠长”呢?因为沿着青溪一路走,一路上都看到繁花盛草,真是无尽春色源源而来。青溪行不尽,春色也就看不尽,似乎春色也是悠长的了。

三、四两句紧接上文,细写青溪和春色,透露了诗人自己的喜悦之情。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这二句,要特别注意“随”字。它赋予落花以人的动作,又暗示诗人也正在行动之中,从中可以体味出诗人遥想青溪上游花在春光中静静绽放的景象。此时,水面上漂浮着花瓣,流水也散发出香气。芬芳的落花随着流水远远而来,又随着流水远远而去,诗人完全被青溪春色吸引住了。他悠然自适,丝毫没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感伤情调。他沿着青溪远远地走了一段路,还是不时地看到落花飘洒在青溪中,于是不期而然地感觉到流水也是香的了。

总括上面四句:开头是用粗略的笔墨写出山路和溪流,往下就用细笔来特写青溪,仿佛是把镜头里的景物从远处拉到眼前,让我们也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还可以闻到花香水香。

一路行走,一路观赏,别墅终于出现在眼前。抬头一看,“闲门向山路”。这里是没有多少人来打扰的,所以门也成了“闲门”。主人分明爱好观山,所以门又向山路而设。

进门一看,院子里种了许多柳树,长条飘拂,主人的读书堂就深藏在柳影之中。原来这位主人是在山中专心致志研究学问的。

写到这里,诗人从登山到进门的一路经历,都曲曲折折地描述下来了。但他不过把几件景物摄进镜头,并没有叙述经过,仅仅给你以几种不同的变化着的形象。

唐诗之《渔翁》 篇6

从许多地区的模考诗歌鉴赏题阅卷的反馈情况来看, 我们已发现学生在答题时极易出现笔者一开始担忧的误区:习惯“立定跳远”, 避开诗文内容的理解, 依据比较熟悉的作者及作者所处的特殊时代且能确定题材的时候, 就利用记忆中的套话来应付答案。所以即使是考了这样一首比较浅易、理解上并无太大困难的诗歌, 学生得分情况依然不乐观, 因为学生利用事先准备的套话式术语答出整首诗的情感, 可能与诗人要表达思想的大相径庭。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我们之前的教学, 是否可以在高二通过《唐诗宋词选读》教材系统学习诗歌时, 改良一贯的教法呢?高二教师如果能在处理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这一教材多思考更加有效的教法, 是否能为高三诗歌鉴赏复习的有效性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就此, 笔者想提出以下几点浅见。

一、重视学生对诗歌独特的情感体验, 成就感和兴趣是最好的催化剂

学习苏教版教材的高二学生在高一的必修教材中能接触到一个专题诗歌教学, 但这个过程中学生只是对诗歌鉴赏有所涉猎, 通过几次大考和考前复习, 他们就能 很快领教 诗歌练习 题的“威力”, 因为学生不具有诗性思维, 不了解古人抒情的触发点, 比如, 自宋玉承袭了伤春悲秋的传统, 再如, “梨花落后清明”暗示时序推移。因此, 哪怕仅仅学了一年的诗歌, 学生已被试题答案弄得“投鼠忌器”, 极易否定自己对诗歌最直接的感受与体验。一线教师如果能尽早关 注这一点 , 在高二系 统学习《唐诗宋词选读》时, 通过一次次的鼓励让学生重燃对诗歌鉴赏的自信。当学生对诗歌有自己独立见解时, 自然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就无需教师挖空心思给学生总结“以一当十”的解题技巧。所以, 在课堂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每一次的独特理解, 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古人最自然的生命状态, 逐步引导诗歌教学易踏上坦途。

二、尽可能地细化读懂诗歌的要求和方法

无锡天一中学的校长张春华在做经验交流时曾经谈到, 高考的差异不是“做”的差异, 而是”做“得实不实的差异;不是教得“全”的差异, 而在教得“透”的差异。几乎所有教师都会告诉学生读懂诗歌是做好诗歌鉴赏的前提, 更为关键的是教师得告诉学生需要读懂的内容和读到什么程度才算真正读懂, 这实际上是可以量化的。诗人写诗往往涉及几个内容, 景 (环境) 、事情 (生活片段) 或生活细节、典故、抒发的情感和感叹。教师要引导学生概括诗歌中的重点, 在培养他们概括能力的同时, 让学生迅速全面地了解诗歌内容。比如, 笔者在诗歌教学中给学生一个真正读懂景物或画面的标准:或能概括氛围特点, 或能分析出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的处境或状态, 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情感。所以, 让人无奈的是, 教学的无效不是学生读不懂诗歌决定的, 可能是教师在教学中没有针对具体题型做出具体要求, 导致学生无论是完成练习, 还是回答问题, 总感觉无从下手。

了解诗人的语言表达习惯, 可以从古代汉语的语法入手来一窥究竟, 这也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捷径。比如, 古人为了讲清一件事往往习惯将定语或状语后置, 这种表达习惯不仅出现在文言文中, 诗歌中也有这种情况发生。比如, 许浑的《早秋》中颔联“高树晓还密, 远山晴更多”, 在理解这句诗文时就要将表示时间或天气的状语“晓”和“晴”置前, 译为“早晨高树上的树叶尚未凋零, 晴空下重叠的远山显得分外清晰”。再如, 关于诗文内容的含蓄与省略, 教师也需要向学生讲明, 诗人往往会暂时牺牲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而保全格律形式之美, 抑或是意境之雅, 同样在这首诗歌中, “残莺栖雨露, 西风拂金河”这句, 学生如果不细读, 就难以补全诗人省略的真正宾语“叶片”, 所以对诗文原意理解会出现偏差。

对于文言字词的熟练掌握是理解诗歌的关键, 或者可以这样说, 前面提到的关于古人的表达习惯也好, 对文言字词的熟练积累也好, 都是理解诗歌的关键。因而, 高二进行《唐诗宋词选读》教学的同时, 教师应适当地在每个星期的诗歌教学中加入文言文的讲解, 既能帮助学生提高诗歌理解, 也可避免长时间学习一个知识点的教学单一性。

三、渗透人文色彩、生命意识, 拓展写作思想之境

在唐诗宋词选读的教法上, 可以打乱原有的以唐宋具体时期及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为专题的教材体例, 以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为线, 串起不同时期不同诗人用同一意象寄托的不同情感。在重新调配教材的同时, 教师应适当借助于丹的《重温最美古诗词》, 给这些课题起一些诸如“春风飞扬”“秋思浩荡”“明月千古”“斜阳晚钟”等浪漫的名字, 以唤醒学生心中的诗意, 拓展出意象更丰厚的人文色彩。学生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独有的诗性情怀, 既可以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也可以解决作文中颇具人文的论据素材难以积累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能突破写作中的思想格局, 以古鉴今, 用古人优秀的精神和独有的情怀与追求来观照今人的生命状态, 以古“温”今, 消解学生在作文中时时流露的对于社会的过度不满, 甚至戾气, 使他们投给现实生活温柔的一瞥, 在文中写一些人文关怀。

新渔翁与魔鬼 篇7

我拿起手中的渔网,连撒三次网,但没有捞到一条鱼。我有点不耐烦,从背包中取出几颗鱼雷。“轰隆……”鱼儿被炸得飞出大海,满天都是。我马上摆出造型,然后眨一眨眼睛,说:“捕鱼就这么简单。”

正当我得意扬扬时,“咚”的一声,一只葫芦从天上掉下正砸中我的脑袋,痛得我直叫:“妈呀!”无缘无故挨砸,我一定要好好研究一下这个神秘的葫芦。我像阿里巴巴发现财宝似的,两眼呆呆地盯着它。然后,我从背包中取出来一本叫《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书,翻了翻,才知道打开葫芦盖会有一只魔鬼出来。我拿起葫芦,可葫芦盖怎么都打不开。正在这个时候,葫芦上出现了几个字:请输入密码。我想:真麻烦,还要输什么密码。正当我被密码所困时,天上掉下一条鱼,吓我一跳,我的手指不小心撞到键盘上的“5”,葫芦盖就打开了。起先,冒出许多白茫茫的烟雾,我不耐烦地说:“魔鬼,喷什么雾啊,快出来,我赶时间。”魔鬼听到了,一下子飞了出来说:“喊什么呀!有没有常识,这是基本的出场景。”我自豪地说:“我放你出来,你用什么来感激我?”魔鬼说:“感激你?葫芦中有空调、有电视、有美味的食物,如果不是《一千零一夜》中的作者写我出来,我才懒得出来。”我说:“废话少说,赶快开始对话吧。”魔鬼急忙说:“NO!我还得背台词呢!”说完,他拿起书,“叽里咕噜”地背起台词来。

“叮叮叮!”魔鬼的电话响了,他拿起手机,大声说:“喂,谁呀?”手机传出一句话:“现在航天股直升,快买……”那个人的话还没说完,魔鬼的手机不知为啥,坏了,他低声下气地对我说:“兄弟,我现在得炒股赚钱,可手机坏了,你有手机卖吗?”我自豪地从背包中拿出一部手机,对他说:“这是黄金龙手机,防辐射,超级待机王,不怕烧,不怕摔。”他说:“可以炒股吗?”我自豪地说:“当然可以炒股,买了黄金龙手机,还赠送一块电池,价钱也十分便宜,800美元,看你这么帅,给你打个九折。”魔鬼马上从口袋中取出钱给我,抢过我手中的手机,嘴里还直哼着:“赚钱了,赚钱了,左手一个诺基亚,右手一个摩托罗拉……”魔鬼通过手机,买下了航天股。

我说:“咱们可以开始了吗?”他兴奋地说:“可以了。”说着说着,当魔鬼说要杀了我时,我若无其事地说:“看在我救你的情分上,饶了我吧?!”魔鬼看了看书说:“你应该很害怕才对呀!快,这个镜头重演。”我无可奈何,只好装出害怕的样子,重说一遍刚才的台词。当我要关葫芦盖时,我又说:“哦,我想起来了。每天早晨四川台会播放有关炒股的新闻。”魔鬼听了,兴奋极了,说:“老兄,你对炒股也有兴趣啊!咱们进瓶细谈。”我听了之后,兴奋得不得了,我说:“好的,碰到知音了啊。”

我进入魔鬼的葫芦,惊呆了,这小小的葫芦里竟然会有如此雄伟壮观的宫殿,里面陈设十分独特,与国王的王宫相比,国王的王宫就如一座破屋。魔鬼请我坐下,然后从冰箱里取出可比克薯片、紫菜包饭团、雪碧等食物与我分享,我们坐在一起共商股票大业……

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太平中心小学六(6)班 吕定渊

灵犀一点:

唐诗之韩愈《山石》赏析 篇8

《山石》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诗题为“山石”,但并非咏山石,而是一篇诗体的山水游记。此诗按时间顺序记叙了游览惠林寺的所见所感,描绘了从黄昏至入夜再到黎明的清幽景色,抒发了作者不愿为世俗羁绊的心情。记叙时由黄昏而深夜至天明,层次分明,环环相扣,前后照应,耐人寻味。前四句写黄昏到寺之所见,点出初夏景物;“僧言”四句,是写僧人的热情接待;“夜深”二句,写山寺之夜的清幽,留宿的惬意;“天明”六句,写凌晨辞去,一路所见所闻的晨景;“人生”四句,写对山中自然美,人情美的向往。“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促为人靰”是全诗主旨。全诗颇显韩愈“以文为诗”的特色,其突出特点是运用了赋体的“铺采摛文”手法,气势遒劲,风格壮美,数为后人所称道。

山石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鞿 一作:靰)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山石峥嵘险峭,山路狭窄像羊肠,蝙蝠穿飞的黄昏,来到这座庙堂。

登上庙堂坐台阶,刚下透雨一场,经雨芭蕉枝粗叶大,山栀更肥壮。

僧人告诉我说,古壁佛画真堂皇,用火把照看,迷迷糊糊看不清爽。

为我铺好床席,又准备米饭菜汤,饭菜虽粗糙,却够填饱我的饥肠。

夜深清静好睡觉,百虫停止吵嚷,明月爬上了山头,清辉泻入门窗。

天明我独自离去,无法辨清路向,出入雾霭之中,我上下摸索踉跄。

山花鲜红涧水碧绿,光泽又艳繁,时见松栎粗大十围,郁郁又苍苍。

遇到涧流当道,光着脚板踏石淌,水声激激风飘飘,掀起我的衣裳。

人生在世能如此,也应自得其乐,何必受到约束,宛若被套上马缰?

唉呀,我那几个情投意合的伙伴,怎么能到年老,还不再返回故乡?

注释

(1)山石:这是取诗的首句开头三字为 题,乃旧诗标题的常见用法,它与诗的内容无关。

(2)荦确(luòquè洛却):指山石险峻不平的样子。行径:行下次的路径。微:狭窄。

(3)蝙蝠:哺 乳动物,夜间在空中飞翔,捕食蚊、蛾等。这是写山寺黄昏的景象并点明到寺的时间。

(4)升堂:进入寺中厅堂。阶:厅堂前的台阶。新雨:刚下过的雨。

(5) 栀子:常绿灌水,夏季开白花,香气浓郁。这两句说,进入厅堂后坐在台阶上,这刚下过的一场雨水该有多么充足;那吸饱了雨水的芭蕉叶子更加硕大,而挺立枝头 的栀子花苞也显得特别肥壮。诗人热情地赞美了这山野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

(6)佛画:画的佛画像。

(7)稀:依稀,模糊,看不清楚。一作“稀少”解。所见 稀:即少见的好画。这两句说,和尚告诉我说,古壁上面的佛像很好,并拿来灯火观看,尚能依稀可见。

(8)置:供。羹(gēng耕):菜汤。这里是泛指菜 蔬。

(9)疏粝(lì历):糙米饭。这里是指简单的饭食。饱我饥:给我充饥。

(10)百虫绝:一切虫鸣声都没有了。

唐诗之《集灵台·其一》 篇9

日光斜照集灵台,红树花迎晓露开。

昨夜上皇新授箓,太真含笑入帘来。

【注解】:

1、太真:杨贵妃为女道士时号太真,住内太真宫。

【韵译】:

旭日光辉斜照华清宫旁的集灵台,

树上红花一朵朵地迎着朝露绽开。

昨夜玄宗刚在这里为杨玉环授 ,

太真满面笑容地进入珠帘受宠来。

【评析】:

唐诗之《渔翁》 篇10

文章说,冷战年代在北京看来世界就是“猴子观虎斗”,聪明的猴子是中国,两只老虎是美苏。时至今日,俄美关系又变得像“拔河”,北京在旁观。历史又轮回了吗?库纳泽认为,表面上看有相似之处,但事实上不存在任何“两虎斗”。严格说来,没有任何朋友和可靠盟友的俄罗斯暂时所能觊觎的角色不过是“说教者”,它无法决定世界政治议程。但中国所扮演的角色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与俄美都保持着紧密的关系。

那么“二虎”与“一猴”构成的三巨头现在到底又怎样重新分配角色了?谁处境不利,谁收益更大?库纳泽表示,中国受益最大:在俄罗斯同美国人争吵之际,它不断变得强大,越来越富,在世界寻求位置,谁都不敢对其存在等闲视之。对美国来说,与俄的习惯性冲突多半只是边缘性而非命运攸关的问题。美国人对莫斯科已不抱任何幻想,但也不存在特别担忧。

他说,俄罗斯的处境最为不利,培植仇美情绪使莫斯科的外交政策陷入困境。前不久的G20峰会使俄在叙利亚问题上赢得了多数世界领袖的支持。在把奥巴马逼到被动位置上后,莫斯科能否在其他问题上夺过主动权?北京会乐见这种转变吗?

库纳泽认为,答案是否定的。他说,俄在叙问题上的立场赢得了多数世界领导人的支持。说俄在其他问题上从美国手中夺回主动权,这纯属痴心妄想。北京当政的都是务实主义者,在某种具体的情况下,出于扮演“猴子”一角的考虑,他们可能也会支持让莫斯科当头的诉求。当然,如果这符合他们当前利益的话。

俄美关系的激化发生在中国同日本及东南亚一些国家领土争端升级的背景下。那么,是否可以说,俄的反美立场及在其他问题上的支持对中国越来越具有现实意义?库纳泽指出,俄未必愿意成为中国的盟友,尽管一直说在主要问题上立场相近。从战略层面说,这种联盟对莫斯科是非常麻烦的。但任何情况下,俄都不会在中国同第三国可能发生的冲突中反对中国。俄会不会支持中国则另当别论。)

唐诗之《书边事》鉴赏 篇11

【作者简介】张乔(生卒年不详),今安徽贵池人,懿宗咸通中年进士,当时与许棠、郑谷、张宾等东南才子称“咸通十哲”黄巢起义时,隐居九华山以终。

张乔隐居九华山,池州人也。有高致,十年不窥园以苦学。诗句清雅,迥少其伦。当时东南多才子,如许棠、喻坦之、剧燕、吴罕、任涛、周繇、张蠙、郑谷、李栖远与乔,亦称“十哲”,俱以韵律驰声。大顺中,京兆府解试,李参军频时主文,试《月中桂》诗,乔云:“根非生下土,叶不坠秋风。”遂擅场。其年频以许棠久困场屋,以为首荐。乔与喻坦之复受许下薛尚书之,欲表于朝,以他不果。竟岨峿名途,徒得一进耳。有诗集二卷,传世。

书边事

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戌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解

1、调角:犹吹角。

2、梁州:当时指凉州,在今甘肃境内。

译文

号角划断宁静清秋,

征人独自凭倚城楼。

昭君青冢春风吹拂,

夕阳西沉边城梁州。

广袤荒漠无兵阻扰,

边疆重地有人旅游。

蕃民之情长如此水,

千秋万代永向南流。

赏析

唐诗之刘禹锡:春词 篇12

唐诗三百首全集

《春词》

作者: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注解】:

1、宜面:脂粉和脸色很匀称。

2、蜻蜓句:暗指头上之香。

【韵译】:

宫女打扮脂粉匀称,走下红楼;

春光虽好独锁深院,怎不怨愁?

来到庭中点数花朵,遣恨消忧;

蜻蜓飞来,停在她的玉簪上头!

【评析】:

??这首宫怨诗,是写宫女新妆虽好,却无人见赏。首句写粉脂宜面,新妆初成,艳

丽妩媚,希冀宠幸;二句写柳绿花红,良辰美景,却独锁深院,满目生愁;三句写无

端烦恼,凝聚心头,只好数花解闷;四句写凝神伫立,人花相映,蜻蜓作伴,倍显冷

落。层层叠叠,婉曲新颖。写宫女形象,丰韵多姿,妩媚动人;写孤凄幽怨,委婉含

唐诗之《渔翁》 篇13

1995年,一些熟练掌握网络技能的“黑客”和具有广博计算机知识的专才被五角大楼组织起来,成立信息战红色小组,美国网络战士初露端倪。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09年新设网络安全助理一职,并在美国战略司令部旗下成立“网络司令部”。2013年2月13日,美军设立“杰出战争勋章”,以突出网络战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地位。“杰出战争勋章”是国防部自1944年设立“铜星勋章”后首次设立关联战斗的勋章。“杰出战争勋章”的级别略高于“铜星勋章”,不过,低于“银星勋章”。由此可见,美国对网络战重视的程度。

1998年2月,以色列黑客埃胡德·特南鲍姆成功侵入美国国防部以及海空军的内部网络系统,引起了美国军方极大恐慌。美国后来试图将其引渡到国内加以审判,但这名年轻的跨国“黑客邦”领袖,被以色列军队如获至宝地征召入伍,成为世界上第一名从民间公开应征入伍的黑客。黑客,通常窃取信息的机构是政府机关、军事要地。也就是说,黑客网上的行踪路线,就是间谍窥视的方向。

2015年2月5日外媒报道,美国中情局前雇员斯诺登透露的机密文件显示,美国、英国及加拿大政府都曾利用黑客来窃取机密信息,而这些黑客正是美国政府一直重点打击监控的对象。文件显示,美国情报机构将对黑客进行监控,而这些黑客所攻击的一些目标恰巧也是情报部门监视的目标,通过监控黑客所窃取的电子邮件账号,情报部门就能进入到目标的邮箱内,窃取情报。同时,情报机构还将监督国家雇佣的或独立黑客的活动,以借此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而被窃取信息的目标包括了国外政府、军队、人权活动家和新闻记者等。另外,当黑客准备攻击美国、英国或其他盟友政府的数据时,相关的情报机构还会将消息通知给对方。

面对网络安全形势日趋严峻,只有着力培养网络精英人才,才能加快实现自主可控发展步伐。美国定期与地方大学、科研单位联手举办网络大赛,组织众多电脑专业人员参加的网络大会,吸纳一些熟练掌握网络技能的人才和具有广博计算机知识的青年专才入伍。由于网络战士需求越来越大,美国不仅从国内挑选,还要从国外搜寻网络人才,从民间黑客中招募。

黑客大会最初是莫斯科的一些群体为一名黑客好友举办的告别聚会。虽然好友提前离开美国,但聚会照常举行,约100人参加。聚会过后,参加者兴趣未尽,要求继续召集此类大会,逐渐演变成一年一度全世界黑客的聚会。据美国媒体报道,目前黑客大会已成为五角大楼招募网络战士的最佳渠道。据法新社报道,两大黑客盛事即“黑帽子”大会和“黑客大会”,每年举行一次。“黑客大会”和“黑帽子”大会分别创立于1992年和1997年。与“黑客大会”相比,“黑帽子”大会显得较为正式,议程表上排满专业人士的发言。议题包括针对银行、核电厂、化工厂等设施的黑客行为。近几年来,出席黑客大会的美国政府工作人员几乎占到总出席人数的一半,甚至一些大会的工作人员就效力于国家安全局或其他政府部门。据美国媒体2014年3月15日报道,美国最高的情报机构、美国国家安全局(NSA)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联手举办高中黑客大赛,为美国的间谍机构物色、培养新一代网络安全战士。黑客在线比赛于2013年4月26日至5月6日举行,6到12年级的初中和高中生都可以个人或团体的名义参赛。主办方特别表明,参赛者不需要已经是一个黑客,“我们会教你需要知道的东西”,学生可以学习“如何识别安全漏洞,并进行现实世界的攻击”。为了应对别国黑客攻击,五角大楼很早以来就决定以黑制黑,对电脑黑客中的高手进行“招安”,准备在未来战场上发动一场没有硝烟的“黑客大战”。为此,美军情报人员经常深入各类黑客组织,摇身变成一些黑客大会的列席听众。2007年一次黑客大会上,组织电脑控制武器开发竞赛,要求黑客必须做出一支电脑控制的玩具枪,然后可由10英尺外的距离追踪静态目标加以击中。美国媒体报道称,美国联邦政府官员从1992年起就开始参加在拉斯韦加斯召开的黑客大会。在2005年的黑客大会上,美国国防部曾向所有黑客发出邀请:如果你们想致力于攻克最前沿的信息难题,如果你们愿意成为当今时代真正伟大事业的一分子……我们邀请你们加入到我们当中来。 同时,美国军方也经常组织有众多电脑专业人员参加的黑客大会。在会议期间,美军官员使出浑身解数让那些黑客高手相信,为美国军方效力是他们的最好选择。美军官员还经常在互联网上那些由网络骗子、有组织犯罪集团和黑客建立的网络家园游荡,其目的就是寻找黑客加入到美军积极筹划的网络部队行列中去。

美国塔尔萨大学设立的网络军团项目训练学生当黑客,课程内容包括编写病毒程序、破解网络密码、攻击网站、恢复数据等。学生毕业后85%进入美军相关机构工作。塔尔萨大学信息安全学院的黑客课程学制两年,通过课堂理论和实际操作,教授学生跟踪技巧、从垃圾中收集情报、如何编写病毒程序、借助一系列电子设备破解网络密码、攻击网站、恢复数据等。每名学生被指定一个警方犯罪实验室,锻炼黑客技能、学习使用新技术。美军经常在报纸、网络等媒体上刊登广告,公开招募选拔地方技术人员参加网络战部队,他们的目光还瞄准了众多去微软、谷歌等硅谷IT公司求职的年轻技术专家。

唐诗之《在狱咏蝉·并序》 篇14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

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

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于前听?

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

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

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

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

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

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

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

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

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

仆失路艰虞,遭时徽纆。

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

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

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

感而缀诗,贻诸知己。

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

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

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解】:

1、虽生意两句:东晋殷仲文,见大司马桓温府中老槐树,叹曰:“此树婆娑,无复生意。”借此自叹其不得志。这里即用其事。

2、而听讼两句:传说周代召伯巡行,听民间之讼而不烦劳百姓,就在甘棠(即棠梨)下断案,后人因相戒不要损伤这树。召伯,即召公。周代燕国始祖,名,因封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而得名。

3、曩时:前时。

4、将:抑或。

5、徽 :捆绑罪犯的绳索,这里是被囚禁的意思。

6、缀诗:成诗。

7、西陆:指秋天。

8、南冠:楚冠,这里是囚徒的意思。用《左传·成公九年》,楚钟仪戴着南冠被囚于晋国军府事。

9、玄鬓:指蝉的黑色翅膀,这里比喻自己正当盛年。

10、白头吟:乐府曲名,《乐府诗集》解题说是鲍照、张正见、虞世南诸作,皆自伤清直却遭诬谤。两句意谓,自己正当玄鬓之年,却来默诵《白头吟》那样哀怨的诗句。

【韵译】:

囚禁我的牢房的西墙外,

是受案听讼的公堂,

那里有数株古槐树。

虽然能看出它们的勃勃生机,

与东晋殷仲文所见到的槐树一样;

但听讼公堂在此,

象周代召伯巡行在棠树下断案一般。

每到傍晚太阳光倾斜,

秋蝉鸣唱,

发出轻幽的声息,

凄切悲凉超过先前所闻。

难道是心情不同往昔?

抑或是虫响比以前听到的更悲?

唉呀,蝉声足以感动人,

蝉的德行足以象征贤能。

所以,它的清廉俭信,

可说是禀承君子达人的`崇高品德,

它蜕皮之后,

有羽化登上仙境的美妙身姿。

等待时令而来,

遵循自然规律;

适应季节变化,

洞察隐居和活动的时机。

有眼就瞪得大大的,

不因道路昏暗而不明其视;

有翼能高飞却自甘澹泊,

不因世俗浑浊而改变自己本质。

在高树上临风吟唱,

那姿态声韵真是天赐之美,

饮用深秋天宇下的露水,

洁身自好深怕为人所知。

我的处境困忧,

遭难被囚,

即使不哀伤,也时时自怨,

象树叶未曾凋零已经衰败。

听到蝉鸣的声音,

想到昭雪平反的奏章已经上报;

但看到螳螂欲捕鸣蝉的影子,

我又担心自身危险尚未解除。

触景生情,感受很深,写成一诗,

赠送给各位知己。

希望我的情景能应鸣蝉征兆,

同情我象微小秋蝉般飘零境遇,

说出来让大家知道,

怜悯我最后悲鸣的寂寞心情。

这不算为正式文章,

只不过聊以解忧而已。

深秋季节西墙外寒蝉不停地鸣唱,

蝉声把我这囚徒的愁绪带到远方。

怎堪忍受正当玄鬓盛年的好时光,

独自吟诵白头吟这么哀怨的诗行。

露重翅薄欲飞不能世态多么炎凉,

风多风大声响易沉难保自身芬芳。

无人知道我象秋蝉般的清廉高洁,

有谁能为我表白冰晶玉洁的心肠?

【评析】: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诗人迁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怒武后,被诬下狱,诗作于此时。

诗人以蝉的高洁、喻己的清廉。首联借蝉声起兴,引起客思,由“南冠”切题。颔联以“不堪”和“来对”的流水对,阐发物我之关系,揭露朝政的丑恶和自我的凄伤。颈联运用比喻,以“露重”、“风多”喻世道污浊环境恶劣。“飞难进”喻宦海浮沉难进。“响易沉”喻言论受压。尾联以蝉的高洁,喻己的品性,结句以设问点出冤狱未雪之恨。

《唐诗四首》之《观刈麦》教案 篇15

唐代诗人李绅曾写了三首《悯农》诗,其中第三首是这样写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读罢诗句,我们不免要省思,四海无闲田,又秋收万颗子,农夫却犹饿死,那么他们辛苦劳作,收获的粮食又到哪里去了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起寻找答案。

二、题目解说

《观刈麦》是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白居易任周至县(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时写的。县尉官职不高,需要到民间查访。在查访中,作者亲眼看到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悲惨生活,大有感触,从而写出了这首反映当时农村实际的好诗篇。

观刈麦,就是看割麦子。

三、诗人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领导人之一。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的口号,主张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强调内容与形式统一,形式为内容服务,建立了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他的讽喻诗反映了中唐社会广泛的矛盾和突出的弊政,实践了他自己的理论主张。感伤诗中的《长恨歌》《琵琶行》是两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代表了白居易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四、朗读诗歌

1.利用工具书,自主查找并标注生字字音。

2.听范读,学诵诗歌。

3.自读诗歌。

五、理解诗意

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内容。

参考:

农家很少有闲时,五月到来人更忙.昨夜南风阵阵起,小麦盖垄翻金浪.女人挑篮送饭菜,儿童提罐送浆汤.相互跟随到麦田去,男人割麦在南冈.泥土滚烫烘双脚,似火烈日晒脊梁.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为珍惜夏日长.

又见一位穷村姑,抱子抱到田垄旁.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听她诉说的一番话,听到的人都感到悲伤.为交租税地卖光,拾这麦穗充饥肠.

而今我有什么功德,竟从不用从事种田与植桑.做官的俸禄每年三百石,年底尚且有余粮.想到这些心里暗自惭愧,(自责之心)整日不能忘.

六、整体感知

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次的主要内容。

明确:

1.田家少闲月……但惜夏日长.

第一部分--农民刈麦。

写作者旁观农民收割麦子,目睹农民全家出动忙碌艰辛的劳动场面。

2.复有贫妇人……拾此充饥肠。

第二部分--贫妇拾麦。

写作者听到了一个抱着孩子在田里拾稻穗的贫困村妇“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的悲惨诉说。

3.今我何功德……尽日不能忘。

第三部分--为官自省。

写出了作者对农民的疾苦深表同情,对自己没有“功德”却过着不劳而获的富足生活深感愧疚。

七、深入赏析

(一)第一部分--农民刈麦

1.有一个词来形容农民的劳作?

明确:忙碌,辛苦,繁重

2.这一部分中哪几句话最重要,你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依据:写出了农民劳作环境的炎热难耐和矛盾的反常心理。最能体现他们的忙碌,辛苦,繁重。

(二)第二部分--贫妇拾麦

1.作者为我们刻画一位怎样的拾麦妇人。

明确:贫穷,悲惨。

2.是什么造成了她的贫穷,悲惨。

明确:家田输税尽

3.我们设想一下,在她还没有失去家田时的五月,这个妇人和她的家人在做什么呢?

明确: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小结:昨天的刈麦者变成了今天的拾麦者,今天的刈麦者也可能变成明天的拾麦者,这是他们无法摆脱的命运,白居易透过他们的命运看到了深层的社会原因--赋税的沉重,这沉重的赋税,充盈着农民的汗水和泪水,艰辛的劳作,甚至造成了他们的家破人亡,这些都变成了帝王和官员们的油脂和财富。

(三)第三部分--为官自省

1.齐读第三部分

2.面对此情此景,诗人的心中又作何感想:

明确:在鲜明的比对中,诗人想到自己的衣食无忧、不劳而获、生活安适,对农民抱以关心和同情,同时也感到惭愧。

八、自主背诵,齐诵结课。

九、作业:

1.积累白居易诗歌名句。

2.背诵并默写诗歌。

板书设计:

封志莉

上一篇:XXXX党建品牌创建活动工作方案下一篇:法院法定代表人证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