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

2024-05-15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精选9篇)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 篇1

2小结与思考

1一、复习重点: 理解定义、命题、定理、证明、互逆命题等概念,会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能说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掌握用说理的方法去推理和证明

复习难点:

灵活运用各种基本事实、定理、推论及性质等进行证明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1.实验、观察、操作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但仅凭实验、观察、操作得到的结论有时是不深入的、不全面的,甚至是。

2.对就是给出它们的定义。

3.的句子叫命题。

4.命题由组成。项。

5.如果,那么题。

6.本套教材选用的基本事实有:

(1);

(2)

此外,等式的有关性质和不等式的有关性质也都看作基本事实。

7.8.证明与图形有关命题的步骤:

(1);

(2);

(3)。

9.叫做互逆命题。

【目标展示】 理解定义、命题、定理、证明、互逆命题等概念,会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能说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掌握用说理的方法去推理和证明

【章节回顾】

回顾一:定义

下列语句中,属于定义的是().

(A)直线AB和CD垂直吗?(B)过线段AB的中点C画AB的垂线。

(C)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回顾

二、命题及有关内容

1.下列语句中,不是命题的是()同位角相等B、延长线段AD

C、两点之间线段最短D、如果x>1,那么x+1>

52.有下列命题:①若a=b,则a2=b2 ; ②若a2=b2,则a=b;③如果a>b,那么a+m>b+m④如果a>b,c>0,那么ac>bc。其中正确的个数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回顾三:证明及有关内容

直线a与直线l1、l2交于点A、B,直线b与直线l1、l2交于点D、C,如果

∠BAD+∠ABC=180°,在结论①AD∥BC,②AB∥CD,③∠ABC+∠BCD=180°,④∠BCD+∠ADC=180°中,可以证明成立的是()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①②③④

【典型例题】

例题1.已知:如图AB⊥BC,BC⊥CD且∠1=∠2,求证:BE∥CF E 证明:∵AB⊥BC,BC⊥CD(已知)

∴°()C∵∠1=∠2(已知)∴ D∴BE∥CF()

例题2已知:如图,AC⊥BC,垂足为C,∠BCD是∠B的余角。求证:∠ACD=∠B。

证明:∵AC⊥BC(已知)

∴∠ACB=90°()

D∴∠BCD是∠DCA的余角

∵∠BCD是∠B的余角(已知)∴∠ACD=∠B()

例题3已知,如图,BCE、AFE是直线,AB∥CD,∠1=∠2,∠3=∠4。

求证:AD∥BE。D 证明:∵AB∥CD(已知)∴∠4=∠()4 C E A

【巩固拓展】

1.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

(1)延长线段AB()(2)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交点()

2.选择题

(1)下列语句不是命题的是()

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B、不平行的两条直线有一个交点

C、x与y的和等于0吗?D、对顶角不相等。

(2)下列命题中真命题是()

A、两个锐角之和为钝角B、两个锐角之和为锐角

C、钝角大于它的补角D、锐角小于它的余角

3.分别指出下列各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1)如果a∥b,b∥c,那么a∥c(2)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把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章节归纳】

归纳本章知识结构,主要内容、典型题目、数学思想及方法等

四、板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 篇2

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最简整式的乘积的形式, 这种变形叫作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 (也可以叫分解因式) , 它的定义确实简单, 但也足够抽象, 主要还是强调形式上的变化.课本上介绍的方法也很常规, 主要是两种方法:提公因式法和运用公式法. 但是想要顺利解决它却是件不太容易的事情.我认为, 了解因式分解中的数学思想尤为重要. 我将通过课内习题中的几个典型例题略作介绍:

一、整体思想

所谓用整体思想来分解因式, 就是将要分解的多项式中的某些项看成一个整体而加以分解.

例1 把多项式 (x2-1) 2+6 (1-x2) +9分解因式.

【分析】把 (x2-1) 看成一个整体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分解, 最后再利用平方差公式达到分解彻底的目的.

例2 把多项式 (a+b) 2-4 (a+b-1) 分解因式.

【分析】原式两项既无公因式可提, 又无公式可套用, 但此结构特点可视a+b为一个整体, 局部展开后或许能运用完全平方公式.

二、类比思想

类比思想在因式分解中的运用很广泛, 具体表现在:一是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对比;二是因式分解与乘法的分配律的对比;三是因式分解与乘法公式的对比.

例3 把多项式6x3y2+12x2y3-6x2y2分解因式.

【分析】对比整式的乘法和乘法的分配律可知, 6、12、6的最大公因数是6, 字母x、y的最低指数均为2, 所以多项式6x3y2+12x2y3-6x2y2的公因式是6x2y2.

例4 分解因式:

(1) x3y-xy3; (2) abx2-2abxy+aby2.

【分析】 (1) 对比平方差公式可先提取xy. (2) 对比完全平方公式可先提取ab.

三、转化思想

某些多项式从表面是无法利用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进行的, 必须通过适当的转化, 如经过添项、拆项等变形, 才能利用因式分解的有关方法进行.

例5 把多项式6x (x-y) 2+3 (y-x) 3分解因式.

【分析】考虑到 (y-x) 3=- (x-y) 3, 则多项式转化为6x (x-y) 2-3 (x-y) 3, 因此公因式是3 (x-y) 2.

例6 把多项式x4+x2y2+y4分解因式.

【分析】从表面上看此题不能直接分解因式, 但仔细观察发现若x2y2转化成2x2y2-x2y2, 即可先运用完全平方公式, 再利用平方差公式.

四、换元思想

所谓的换元就是将多项式的某些项用另一个新的字母去代换, 通过换元可以将复杂的多项式转变成简单的, 将陌生的转换成熟悉的, 使之得以顺利地分解因式.

例7把多项式 (x+y) (x+y+2xy) + (xy+1) · (xy-1) 分解因式.

【分析】这个多项式形式上比较复杂, 但考虑x+y与xy重复出现, 利用这一特点, 可以把这两个因式通过换元后再分解因式.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 篇3

1.填一填。

(1)折线统计图既能看出数量的( ),又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 ),分为( )和( )两种。能同时看出两组数据变化情况的是( )统计图。

(2)反映一家人身高情况,用( )统计图较好;反映一个人身高变化情况,用( )统计图比较合适。

2.小红为了提高自己的跳绳成绩,最近一段时间练得很刻苦。她记录了每天的锻炼情况,并绘制成了统计图。

(1)小红第( )天到第( )天跳绳成绩提高最快,第( )天到第( )天提高最缓慢。

(2)估计小红第6天的成绩大约是( )个/分,达到每分钟130步大约是在第( )天。

3.下面是某市5月份第一周(1~7日)每天最高和最低气温统计图。

(1)这是一幅( )式( )统计图,它适合表示( )组数据的( )情况。

(2)这周中,( )日温差最大,相差( )℃;( )日温差最小,相差( )℃。

(3)这周最低气温的变化情况是( )。

二、巧手操作。(32分)

1.下面是阳光小学五年级同学家庭汽车数量统计表。请完成折线统计图。

(1)该校五年级同学家庭汽车数量增加最快的是( )年,比上年增加了( )辆。

(2)平均每年拥有汽车( )辆。

(3)五年级同学家庭汽车数量呈现的变化趋势是( )。

2.两架模型飞机在一次飞行中飞行时间和高度如下表。

请你根据表中数据,完成折线统计图。

(1)( )飞机的飞行时间长,比( )飞机长( )秒。

(2)起飞后第15秒,甲飞机的高度是( )米,乙飞机的高度是( )米。

(3)起飞后( )秒两架飞机处于同一高度,起飞后大约( )秒两架飞机的高度相差最大。

三、解决问题。(35分)

1.下面是某股票昨天的交易价格统计图。

(1)每天股票交易的开始时间是( ),一天交易( )小时。

(2)该股票前一天的收盘价(每天股票交易结束时的价格)是10.55元,昨天收盘时( )(填“涨”或“跌”)了( )元。

(3)你能说说该股票昨天的走势(价格变化情况)吗?

(4)不计算,你能估计出该股票昨天交易的平均价格大约是多少元吗?

2.下面是甲、乙两地去年4~10月份月平均气温统计图。

(1)两地的月平均气温哪月相差最大?低温是高温的几分之几?

(2)根据统计图,简单分析两地一年中的气温变化情况。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 篇4

总课时____时间_______周次_____星期____审核:七年级语文集备组 教学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培养朗读诗歌的能力。②品味语言,体味歌词意境,积累经典语言。③理解歌词内容,启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熟读成诵,感悟歌词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歌词的能力教学方法:自学、合作、探究。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品味字词(字体倾斜的造句子);词典中的词语每天三个。巅()________________澎湃_________________ 狂澜()________________屏障_______________ 哺()育________________九曲连环___________ 244打躬作揖245打家劫舍 打落水狗249大处落墨 大醇小疵 大刀阔斧250大动干戈 大而化之 大而无当 大放厥词 大腹便便

二、整体感悟

1、读后感(感悟重点词语句子以及全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0—2011学年下学期4复兴中学:母语伴我愉悦行 编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提要(写作思路),感悟作者之匠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眼(词语、句子或段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作意图以及中心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作特点(要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研讨与练习

(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质疑(你的疑难问题及探究结果),最少提出3个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总课时____时间_______周次_____星期____审核:七年级语文集备组

六、展示学习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一课一得:标点符号: 省略号1省略号的形式为“......”,六个小圆点,占两个字的位置。如果是整段文章或诗行的省略,可以使用十二个小圆点来表示。2引文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例如: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3列举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例如:在广州的花市上,牡丹、吊钟、水仙、梅花、菊花、山茶、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挤到一起啦!4说话断断续续,可以用省略号标示。例如:“我......对不起......大家,我......没

有......完成......任务。”着重号1着重号的形式为“.”。2要求读者特别注意的字、词、句,用着重号标明。例如:事业是干出来的,不是吹出来的。

八、经典推荐:《论语》颜渊、季路侍shì(1)。子曰:“盍hé(2)各言尔志。”子路曰:“原车马,衣轻裘qiú,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3)善,无施劳(4)。”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注释」(1)侍:服侍,站在旁边陪着尊贵者叫侍。(2)盍:何不。表示反问或疑问(3)伐:夸耀。(4)施劳:施,表白。劳,功劳。(5)少者怀之:让少者得到关怀。「译

文」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评析」在这一章里,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还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人为处世的态度。孔子重视培养“仁”的道德情操,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从本段里,可以看出,只有孔子的志向最接近于“仁德”。

(二)【唐诗一首】作者:宋之问 《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 候晓逾yú闽mǐn嶂,乘春望越台。

宿云鹏际落,残月蚌bàng中开。

薜荔bì lì摇青气,桄榔guāng láng翳yì碧苔tái。

桂香多露裛yì,石响细泉回。

抱叶玄猿啸,衔花翡翠来。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

鬒zhěn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

【欣赏】本篇作于诗人贬官南行途中。从诗中所写景物表现出来的新鲜感看来,似为他初贬岭南时所作。开头四句,点题中的“早发”,交代了时间是在“春”、“晓”,并以晨空特有的“宿云”、“残月”极力渲染早发时的景象。“闽嶂”本指闽地的山岭,有时也可用作“岭嶂”的意思,泛指南国的山岭。这里用以借指从始兴县的江口地方至虚氏村途中经过的高山峻岭。“越台”即越王台,又作粤王台,是汉高祖时南越王赵佗在广州越秀山上所建的台榭。从诗题看,当时诗人已经抵达虚氏村,村子离动身地点江口在一日行程之内,距离广州尚有数百里之遥,是无法望见越王台的。所谓“望”,只是瞻望前途的意思。“宿云”是隔宿之云。《庄子。逍遥游》写大鹏鸟,说它“翼若垂天之云”。这里见云而生鹏翼的联想,句意只是说宿云渐渐消散,天空变得明朗起来。第四句,古人以为,月亮的盈亏与蚌蛤的虚实相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 篇5

【导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课时计划】 2课时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是苏轼游石钟山后的感慨。他在前人李渤经过实地考察却得出错误结论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事情不亲眼看亲耳听,却凭主观想象去判断它的有无,可以吗?今天将要学习的《河中石兽》一文,同样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考。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1)字音

圮(pǐ)

募(mù)

棹(zhào)

杮(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ú)

(2)词义 一寺临河干(靠近)山门圮于河(倒塌)阅十余岁(经过,过了)...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规律、道理)众服为确论(精当确切的言论).... 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求石兽于水中(寻找)如是再啮(这样)....竟不可得(终于,到底)但知其一(只)..盖石性坚重(表议论的发语词,无实义)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以为顺流下矣(认为)然则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3)通假字 曳铁钯(“钯”同“耙”,平整土地用的家具).不亦颠乎(“颠”同“癫”,疯狂).(4)古今异义 一寺临河干(古义:水边,河岸;今义:一为与“湿”相对,二为做).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指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盖石性坚重(古义:发语词;今义:遮住或有遮蔽作用的器物).(5)一词多义 之闻之笑曰(代词,代指到下游寻石兽十余里这件事).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议论).其反激之力(助词,相当于“的”).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如如是再啮(副词,像).如其言(介词,按照).学法指导: 词语的作用分析法 词语的作用一般有:

1.精确性作用。指词语在词类选取、概念表达上的准确、恰当(主要指动词、形容词),在表意上的精确、严密(主要指修饰、限制、补充性词语)。

2.形象性作用。指词语在写人、叙事、绘景中具有鲜明、具体、生动传神等作用,一般都会采用修辞或者一些动词来体现。

3.情感性作用。指词语表达喜好、热爱、赞美、颂扬或厌恶、贬损、批判、扬弃等思想倾向、感情色彩的作用。注意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和双关义。

4.结构性作用。指词语在全篇(或某段)中的地位以及照应、过渡、伏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推动情节发展、总领下文等方面的作用。

(6)重点句子翻译

①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交流点拨】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的)踪迹。②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交流点拨】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冲走呢? ③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交流点拨】像老河兵所说的那样,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处找到了石兽。④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交流点拨】那么天下的事,只知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例子很多,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 断吗?

2.作者名片

纪昀(1724~1805),字晓岚,晚年自号白云,清代学者、文学家,乾隆年间进士,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他主编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朗读节奏。(2)听范读录音,并提示朗读节奏。2.疏通文意(1)译文

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中,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狂(的做法)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如果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寻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2)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交流点拨】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3)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请概括各层大意。【交流点拨】可分三层:

第一层(1段):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寻找未果。第二层(2段):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3段):老河兵讲解应当去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层探究

1.故事中几位人物各自提出的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什么?为什么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交流点拨】(1)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他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他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冲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 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半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所以他的方法是对的。

2.通过寻石兽的故事,比较三类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交流点拨】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

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老河兵:有实际经验,并能够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对事物做出准确判断。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交流点拨】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外阅读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进一步了解纪昀其人其文。2.阅读以下小故事,领略纪晓岚的过人智慧。

纪晓岚年仅30多岁的时候,只是个编修。主人家请他为高寿老母亲写贺词,已是特别看得起他。当纪晓岚写完第一句时,四座皆惊。至四句书毕,众人皆呼“高人”!诗云: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生个儿子去做贼,偷得蟠桃寿母亲。

3.搜集有关勇于实践的名人名言。【交流点拨】百闻不如一见。——班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毛泽东 力行而后知之真。——王夫之

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萨迪 经验是永久的老师。——歌德

实践是思想的真理。——车尔尼雪夫斯基

板书设计

寺僧——求之下流——无迹 讲学家——求之地中——失败 老河兵——求之上游——成功

交流展示 生成能力

步骤一 知识梳理,夯实基础。步骤二 整体感知,走进文本。步骤三 精读课文,深层探究。步骤四 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 篇6

(复习内容:课外文言文阅读)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赵普坚请》

有群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灵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

———《宋史

赵普传》

5.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①太祖素恶其人()②朕固不为迁官()..③岂得以喜怒专之()④久之不去()..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例句:久之不去()

A.读之竟日 B.至之市 C.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D.久之,目似暝 6.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 分)

刑 以 惩 恶 赏 以 酬 功 古 灵 通 道 也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⑴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结合短文,试说说文中表现了赵普怎样的性格。(2 分)

怒专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太祖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竟得俞允。

(二)(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①(乙)猩猩,兽之好酒者也。大麓之人设以醴尊,陈之饮器,小大具列焉。织草为履,勾连相属也,而置之道旁。猩猩见,则知其诱之也,又知设者之姓名与其父母祖先,一一数而

②骂之。已而谓其朋曰:“盍少尝之?慎不多饮矣!”相与取小器饮,骂而去之。已而取差大者

③饮,又骂而去之。如是者四,不胜其唇吻之甘也,遂大爵而忘其醉。醉则群睨嘻笑,取草履④着之。麓人追之,相蹈藉而就絷,无一得免焉。其后来者亦然。注释:①醴尊:装满甜酒的酒壶。②不:同“毋”,不要 ③大爵:大酒杯。④就絷:被拘囚。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驴不胜怒,蹄之()(2)益习其声()..(3)陈之饮器()(4)如是者四()..12.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和“又知设者之姓名与其父母祖先”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然往来视之 B.盍少尝之 C.麓人追之 D.大麓之人设以醴尊 13.翻译下列句子(6分)

(1)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2)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3)相与取小器饮,骂而去之。14.读了甲、乙文,你分别得到哪些启示?(4分

(三)《范式守信》 ①②③范式字巨卿,少游学于太学,与汝南张劭(shào)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

④⑤⑥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尊亲。”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⑦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诚也?”对曰:“巨卿信士,必

⑧不违约。”母曰:“若然,当为尔酿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释】①太学:京城最高学府。②汝南: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③告:告假。④过:拜访。⑤克:约定。⑥白:告诉。⑦馔(zhuàn):饭食。⑧升堂:登上大厅。12,解释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

式谓元伯曰:

至其日: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译文:

14.在张劭眼中,范式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用原文语句回答)答:

1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本文给你怎样的做人启示。答:

(四)王氏门风

王中书子明,大名莘人。事寡嫂有礼,与弟友爱甚笃。家人未尝见其怒,饮食不②③④⑤精洁,但不食而已。尝试以少埃墨投羹中,子明惟啖饭。问何不啜羹,则曰:“我偶 不喜肉。”后又墨其饭,则曰:“吾今日不喜饭,可别具粥。”子明不置田宅,曰:“子孙当各念自立,何必置田宅,徒使争财为不义尔。”子明疾甚,戒子弟曰:“我家盛名清德,当务俭⑥素,保守门风,不得事于泰侈,勿为厚葬以金宝置柩中。”

(选自《宋史》 有删节)

【注释】①中书:中书舍人,官名。

②精洁:干净。

③埃墨:尘土,灰尘。

④啜:食,饮。⑤偶:偶然,恰巧。⑥泰侈:奢侈。1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①事寡嫂有礼()

②子明疾甚()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子孙当各念自立,何必置田宅,徒使争财为不义尔。译文:

16.“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治国。”王氏家族“盛名清德”,门风不群,与他治家有方密不可分。选文体现了他怎样的持家之道?请结合内容回答。(2分)①

参考答案

14.①服事或“侍奉”或“服侍”或“照顾 ”或“待” ②病或“疾病”或“生病”(共1分,每小题0.5分)

15.子孙应当各自考虑(想到)自立,为什么一定要置办田产宅院,(那样做)只是(白白地;徒然)让子孙们因争夺财产而做出不义之事罢了。(共2分,语意基本正确,语言表达顺畅即可)

16.持家宽容(饮食有不洁之处从不挑剔);教子严格或“有远见”或“深明大义”或“持家节俭”(不置办田产,使子孙相争;病重时告诫子弟不厚葬自己,不可奢华;告诫子弟保持节俭朴素之风);懂礼数(事寡嫂有礼;与弟友爱);宽严有度。(共2分,答出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

《赵普》课外文言文参考译文:

5(1)①向来,一向

②本来

③因为

④离开(4分)

(2)D(2分)

6(2分)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灵通道也

7(1)太祖更加愤怒,起身就走,赵普也紧跟在他身后。(2)略

8不畏权势,执着,坚定。

《范式守信》

12.谓:对„„说;告诉

至:到 评分标准:没词解释正确1分 13.元伯把这件事详细地告诉给母亲,请母亲安排饭食来等候他。评分标准:翻译正确、通顺即可。

14.巨卿信士,必不违约。评分标准:准确完成2分。

15.示例:重诺言,守信用,是做人的美德。学习中,答应帮组同学讲解难题,无论自己的时间多么紧张,一定要说到做到,守信用,才能赢得同学的信任。评分标准:做人启示1分,联系生活实际1分。

译文:范式字巨卿,少年时在太学游学,与汝南的张劭成为好友。张劭字元伯。二人一起告假回乡里。范式对元伯说:“我之后二年应当回太学读书,将拜访你的父母。”于是共同约定日期,后来约定的日期将要到,元伯把这件事详细地告诉给母亲,请母亲安排饭食来等候他。母亲说:“离别了二年,千里之外定下的约定,你凭什么相信他的诚意呢?”元伯说:“巨卿是守信的人,一定不会违约的。”母亲说:“如果这样,应该为你酿酒。”到了那个日子,巨卿果然到了,登上大厅拜访喝酒,十分尽兴地告别。

11.(1)用蹄子踢(2)逐渐(3)陈列(4)这样 12.D 13.(1)(2)略(3)(它们)一同拿起小杯来喝,一边骂着一边把酒杯扔掉。14.甲:写出1点即可。

七年级数学兴趣教学浅谈 篇7

那么,面对新教材教师应该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充分把握起始阶段的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七年级学生一开始对数学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教师要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对数学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章时,教师可让学生参与部分实验。在本章结束后,可以利用课外活动举办一次自由形式的讨论,让学生对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教学第一章中“展开与折叠”时,教师可让学生两两一组互相制作,画、剪、叠,互相验证:画的时候要注意边与边之间的关系。再如在教学截一个几何体时,教师可利用切豆腐的方法,化难为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如新教材所要求的目标:七年级数学起始阶段的教学,侧重在消除学生害怕的心理、提高学习兴趣上做文章,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使其像磁铁上的铁屑离不开磁铁一样,向往着教师,向往着本学科。

二、保持数学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七年级数学贴近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新教材还抓住了七年级学生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要求教师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陶行知语),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1. 注重数学知识的引入。

在课堂引入中,教师应设计各种形式的活动,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我在教学“七巧板”时,一开始就用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提问: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它们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待学生思考回答后再进行总结。最后让学生自由合作进行制作,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这样,我通过简单的表演,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学生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2. 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

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在教学中,我通过实验操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了“自我”,产生了兴趣和求知欲。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精练、语调变化得当,板书设计合理,字体优美雅观,知识丰富等都能激发学生对学科的情感,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三、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教材根据“指导教法,渗透学法”的思想,在每章节内容的编排上都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目,独具匠心。其宗旨是设法使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同时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高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从兴趣教学入手,侧重于从以下几个环节中进行:

1. 培养阅读习惯。

具体方法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如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我出示阅读题:我们可以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那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表示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阅读完毕,或通过提问、或以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2. 培养讨论的习惯。

我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

3. 培养观察能力。

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因此教师要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地观察。教师可以采取边观察、边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对变化原因、条件、结果进行讨论;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较熟悉的环境中去观察。如在教学“平行”前,我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现实生活中关于平行的实物,上新课时提问学生,并根据他们的观察、分析的情况逐步导出平行及其性质。这样使学生体会到观察所带来的收获与兴奋,自觉养成了观察的习惯。

4. 培养小结习惯。

根据新教材的要求,我在实际教学中或让学生上讲台进行小结评比,或以板报的形式张贴几个学生的小结,或在课余时间对互帮互助小组双方的小结进行评比,从章节、小节慢慢过渡到课时小结。由于经常强调学生自己去归纳、小结,学生的记忆效果明显,认识结构清晰,学过的知识不易遗忘。

另外,教师还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质疑的形式、列举生活中数学现象的形式引入教学,以简单明了、深入浅出、气氛畅然的开课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开辟第二课堂,展示闪光点,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七年级数学的自然性、实用性,决定了开辟第二课堂的重要性。根据新教材的提示与要求,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举办数学知识猜谜、小制作比赛、拼图游戏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生动有趣、吸引力强,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创造力,也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在他们的闪光点上做文章,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感觉路就在脚下。这样他们就会兴趣盎然、信心百倍地去继续追求成功。

浅谈七年级数学兴趣教学 篇8

关键词:兴趣 七年级 数学

很多学生刚进入初中学习,对各学科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可是有的学生上数学课没多久,兴趣就慢慢消失,这几乎成了七年级数学教学的普遍性问题,长期以来,教师们为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不懈努力。但师生双方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一教材,左右着教学改革和教学进程,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新教材内容安排新颖合理、生动活泼,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只要教师教法得当,就能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那么,面对新教材应该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经过我的不断探索和实践,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要充分把握起始阶段的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新教材编写者的指导思想。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工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章时,可让学生参与部分实验。在本章结束后,可以利用课外活动举办一次自由形式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设计学生对数学难学吗、有用吗?数学是不是都这样有趣?对基础弱的能不能学好?对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教学第一章中"展开与折叠"时,让学生俩俩一组互相制作,同学们积极的认真画、剪、叠,又互相验证:画的时候要注意边与边之间的关系。再如在教学截一个几何体时,可利用切豆腐的方法,化难为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七年级数学比较贴进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因此,它以丰富的内容提供教学中诱发学生情趣和动机的酵母。新教材还抓住了七年级学生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要求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陶行知先生语),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对此,我的具体做法是:

1.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在课堂引入中,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教学"七巧板"时,一开始就用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提出:这些图案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它们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待他们思考回答后再进行总结。最后让他们自由合作进行制作,也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这样,通过简单的表演,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2.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自由组合),请他们做我的助手,一道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

惯,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以产生兴趣和求知欲。

三、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教材以"指导教法,渗透学法"的思想,在每章节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目,其独具匠心、面目一新。其宗旨是设法使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同时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高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从兴趣教学人手,侧重于从以下几个环节中进行:

1.培养阅读习惯。具体方法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如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可出示阅读题:我们以前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那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表示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阅读完毕,或通过提问、或以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2.培养讨论的习惯。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如在教学"绝对值"、"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就有很多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还有在探索规律这一节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由此引导学生三五人一组进行讨论,归纳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

3.培养观察能力。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去观察。可采取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学生对变化原因、条件、结果进行讨论;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较熟悉的环境中去观察。如在教学"平行"前,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现实生活中有关于平行的实物,上新课时着重提问几个学生,并根据他们的观察、分析的情况逐步导出平行及其性质。这样能使学生体会观察所带来的收获与兴奋,自觉养成观察的习惯。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 篇9

作文讲评方案

第  周第   课时               总编第  课时

话  题 成长的烦恼 课型 作文讲评课

主备人 备课时间 指导者 学习时间

学习方法 对照法、引进法、讨论法、点拨法。

导    学   过    程

讲评步骤 时间 教学内容及师生活动 二次设计

一、讲评目的:

二、讲评重点:

三、讲评难点:

四、讲评过程

讲评目的:

1、通过这次作文讲评,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好作文的标准是什么,并会运用标准对照衡量自己的作文和他人的作文。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修改作文的重要性。

3、通过讲评,使学生明确话题作文的主要特点,避免话题作文容易犯的毛病。同时学习怎样使文章更深刻,有文采。

4、通过开展语文活动,在比较讨论中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思维。

讲评重点:

1、会运用标准对照衡量自己的作文和他人的作文。

2、在比较讨论中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思维。

讲评难点:

1、运用修改作文的具体方法修改自己的习作,评议他人的作文。

2、话题的切题和激活学生的思维,巩固训练效果。。

一、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来上一节作文讲评课。上次我们写的话题作文《成长的烦恼》习作,老师批阅下来,可谓良莠不齐。老师从大家的习作中选出五篇。我们以这五篇作文为例,请大家做好讨论评议准备。

回顾上次作文题目及要求:

导    学   过    程

导学步骤 时间 教学内容及师生活动 二次设计

1

二、复习回顾

1、好作文的标准是什么?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谈看法,教师适时幻灯演示“好作文的标准”:

浓郁的生活气息,  细腻的生活感受;

真实的生活经历,  独到的生活感悟;

深厚的阅读积累,丰富的阅读想象。

三、讲评小结

1、快乐的一面:本次作文,写得比较好的同学如下:

大家不妨课后读读他们习作,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嘛!

另外,有的同学题目(立意)拟得好,也给予表扬:

有的同学开头文辞优美,耐人寻味。

有的文章结尾不错。如

2、郁闷的问题:(1)、复制话题

《成长的烦恼》属典型的复制话题。该文只在材料堆中徘徊,没有创造,只有复制,犹如一篇扩写。

提示:试题给的是话题,要求围绕话题“做文章”。话题作文要引发新的议论、展开新的联想、讲述新的故事、抒发新的感情。

(2)、偏离话题

《我的烦恼》-有的同学,开头是对烦恼的排比书写,接下来却写了烦恼事情给人带来的影响,没有叙述烦恼的事情。文章非常空洞。

3、综合以上习作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这次作文中的成绩和存在问题。

4、结束语:

老师眼中的好作文:

精美的文章语言,精要的文章结尾。

精彩的文章标题,精妙的文章构思;

精巧的文章角度,精当的材料处理。

导    学   过    程

导学步骤 时间 教学内容及师生活动 二次设计

1

在阳光明媚的`春天,被寒风干涸了的心,懒洋洋的开始苏醒,姹紫嫣红,可是我却漫步在里面 ,毫无快乐而言。

有的文章结尾不错。如李颖颖同学在结尾化用诗词点题,收束全文。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春天好浓,我的心好冷-------

2、郁闷的问题:(1)、复制话题

《成长的烦恼》属典型的复制话题。该文只在材料堆中徘徊,没有创造,只有复制,犹如一篇扩写。

提示:试题给的是话题,要求围绕话题“做文章”。话题作文要引发新的议论、展开新的联想、讲述新的故事、抒发新的感情。

(2)、偏离话题

《我的烦恼》---赵欣颖,开头是对烦恼的排比书写,接下来却写了烦恼事情给人带来的影响,没有叙述烦恼的事情。文章非常空洞。

3、综合以上习作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这次作文中的成绩和存在问题。

4、结束语:

老师眼中的好作文:

精美的文章语言,精要的文章结尾。

精彩的文章标题,精妙的文章构思;

精巧的文章角度,精当的材料处理。

上一篇:写状物的好词好句好段下一篇:幼儿园大班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