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证明等差等比数列

2024-07-26

如何证明等差等比数列(精选9篇)

如何证明等差等比数列 篇1

最大数加最小数除以二即

/2=a1+(n-1)d/2

{an}的平均数为

Sn/n=/n=a1+(n-1)d/2

得证

1三个数abc成等差数列,则c-b=b-a

c^2(a+b)-b^2(c+a)=(c-b)(ac+bc+ab)

b^2(c+a)-a^2(b+c)=(b-a)(ac+bc+ab)

因c-b=b-a,则(c-b)(ac+bc+ab)=(b-a)(ac+bc+ab)

即c^2(a+b)-b^2(c+a)=b^2(c+a)-a^2(b+c)

所以a^2(b+c),b^2(c+a),c^2(a+b)成等差数列

等差:an-(an-1)=常数(n≥2)

等比:an/(an-1=常数(n≥2)

等差:an-(an-1)=d或2an=(an-1)+(an+1),(n≥2)

等比:an/(an-1)=q或an平方=(an-1)*(an+1)(n≥2).2

我们推测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5n-4

下面用数学规纳法来证明:

1)容易验证a1=5*1-4=4,a2=5*2-4=6,a3=5*3-4=11,推测均成立

2)假设当n≤k时,推测是成立的,即有aj=5(j-1)-4,(j≤k)

则Sk=a1+a2+…ak=5*(1+2+…+k)-4k=5k(k+1)/2-4k=k(5k-3)/2

于是S(k+1)=a(k+1)+Sk

而由题意知:(5k-8)S(k+1)-(5k+2)Sk=-20k-8

即:(5k-8)*-(5k+2)Sk=-20k-8

所以(5k-8)a(k+1)-10Sk=-20k-8

即:(5k-8)a(k+1)=5k(5k-3)-20k-8=25k^2-35k-8=(5k-8)(5k+1)

所以a(k+1)=5k+1=5(k+1)-4

即知n=k+1时,推测仍成立。

在新的数列中

An=S

=a(4n-4)+a(4n-3)+a(4n-2)+a(4n-1)+a(4n)

A(n-1)=S

=a(4n-8)+a(4n-7)+a(4n-6)+a(4n-5)+a(4n-4)

An-A(n-1)=a(4n-4)+a(4n-3)+a(4n-2)+a(4n-1)+a(4n)-a(4n-8)+a(4n-7)+a(4n-6)+a(4n-5)+a(4n-4)

=4d+4d+4d+4d+4d

=20d(d为原数列公差)

20d为常数,所以新数列为等差数列上,an=5n-4即为数列的通项公式,故它为一等差数列。

A(n+1)-2An=2(An-2An-1)A(n+1)-2An=3*2^(n-1)两边同时除2^(n+1)得-An/2^n=3/4即{An/2^n}的公差为3/4An除以2的n次方为首项为1/2公差为3/4的等差数列

那么你就设直角三角形地三条边为a,a+b,a+2b

于是它是直角三角形得到

a²+(a+b)²=(a+2b)²

所以a²+a²+2ab+b²=a²+4ab+4b²

化简得a²=2ab+3b²

两边同时除以b²

解得a/b=3即a=3b

所以三边可以写为3b,3b+b。3b+2b

所以三边之比为3:4:5

设等差数列an=a1+(n-1)d

最大数加最小数除以二即

/2=a1+(n-1)d/2

{an}的平均数为

Sn/n=/n=a1+(n-1)d/2

等差、等比数列证明的几种情况 篇2

在高中数学教材中,对等差,等比数列作了如下的定义: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等于一个常数d,则这个数列叫等差数列,常数d称为等差数列的公差。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比等于一个常数q,则这个数列叫等比数列,常数q称为等比数列的公比。在涉及到用定义来说明一个数列为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时,很多时候往往容易忽略定义的完整性,现举一些例子来加以说明。

1、简单的证明

例 :已知数列前n项和snn22n,求通项公式an,并说明这个

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

解:n1时,a1s1123;

n2时,ansnsn1n22nn122n1

2n

1因为n1时,a1211

3所以an2n1

因为n2时,anan12为常数,所以an为等差数列。

2、数列的通项经过适当的变形后的证明

例: 设数列an的前n项的和为Sn,且a11,Sn14an2,nN*。

(1)设bnan12an,求证:数列bn是等比数列;

(2)设cnan,求证:数列cn是等差数列; 2n

证明:(1)n2时

an1Sn1Sn4an4an1,an12an2an2an1,bn2bn

1又b1a22a1S23a1a12

3bn是首项为3,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

(2)bn32n1,an12an32n1,cn1cnan1an113n1a2a32, n1n42n12n2n12n1

又c1a11,2

213cn是首项为,公差为的等差数列。243、证明一个数列的部分是等差(等比)数列

例3:设数列an的前n项的和Snn22n4,nN,⑴写出这个数列的前三项a1,a2,a3;

⑵证明:数列an除去首项后所成的数列a2,a3,a4是等差数列。

S1(n1)解:⑴由sn与an的关系an得到 SS(n2)n1n

a1S1122147

a2S2S1222247

5a3S3S232234757

⑵当n2时,anSnSn1n22n4n12n142n1 2

an1an2n112n12,对于任意n2都成立,从而数列a2,a3,a4是等差数列。

注:由于a2a12,故an1an2不对任意nN成立,因此,数列an不是等差数列。

4、跟椐定义需要另外加以补充的等差(等比)数列的证明。例4:设数列an的首项a11,前n项和sn满足关系3tsn2t3sn13t,求证an为等比数列。

(错证)由题意:3tsn2t3sn13t

3tsn12t3sn23t

两式相减得:3tsnsn12t3sn1sn20

即:3tan2t3an10

所以:an2t3为定值,所以an为等比数列。an13t

由于在证明的过程没有注意到各符号有意义的条件,从而忽略了n的取值范围,导致证明不符合定义的完整性。

正确的证明如下:n3时:

3tsn2t3sn13t

3tsn12t3sn23t

两式相减得:3tsnsn12t3sn1sn20

即:3tan2t3an10 所以:an2t3 an13t

(这只能说明从第二项开始,后一项与前一项的比为定值,所以需要

对第二项与第一项的比另外加以证明,以达到定义的完整性。)

又因为n2时:

3ts22t3s13t

即3ta1a22t3a13t

又因为a11,所以3t3ta2(2t3)3t

所以a2

所以2t3 3ta22t3 a13t

an2t3为定值,所以an为等比数列。an13t所以对任意n2都有

总之,在用定义证明一个数列为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下标n的取值范围,不管是anan1aan还是an1an2;n1

an2an1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综合习题 篇3

一.选择题

1.已知an1an30,则数列an是()

A.递增数列

B.递减数列

C.常数列

D.摆动数列

1,那么它的前5项的和S5的值是()231333537A.

B.

C.

D.

22223.设Sn是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若S7=35,则a4=()2.等比数列{an}中,首项a18,公比q A.8

B.7

C.6

D.5 ,则2a9a10()4.等差数列{an}中,a13a8a15120 A.24

B.22

C.20

D.-8 215.已知数列an中,a11,an2an13,求此数列的通项公式.16.设等差数列

an的前n项和公式是sn5n23n,求它的前3项,并求它的通项公式.5.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3n28n,则数列an各项中最小项是()

A.第4项

B.第5项

C.第6项

D.第7项

2ab等于()

2cd11

1A.1

B.

C.

D.

824a20()7.在等比数列an中,a7a116,a4a145,则a1023232

3A.B.C.或

D.或 

3232328.已知等比数列an中,an>0,a2a42a3a5a4a625,那么a3a5=()6.已知a,b,c,d是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则

A.5

B.10

C.15

D.20 二.填空题

9.已知{an}为等差数列,a15=8,a60=20,则a75=________

10.在等比数列{an}中,a2a816,则a5=__________

11.在等差数列{an}中,若a7=m,a14=n,则a21=__________

12.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若a3+a17=10,则S19的值_________

13.已知等比数列{an}中,a1+a2+a3=40,a4+a5+a6=20,则前9项之和等于_________

三.解答题

14.设三个数成等差数列,其和为6,其中最后一个数加上1后,这三个数又成等比数列,求这三个数.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同步练习题

等差数列

一、选择题

1、等差数列-6,-1,4,9,……中的第20项为()

A、89 B、-101 C、101 D、-89

2. 等差数列{an}中,a15=33,a45=153,则217是这个数列的()

A、第60项 B、第61项 C、第62项

D、不在这个数列中

3、在-9与3之间插入n个数,使这n+2个数组成和为-21的等差数列,则n为

A、4 B、5 C、6 D、不存在

4、等差数列{an}中,a1+a7=42,a10-a3=21,则前10项的S10等于()

A、720 B、257 C、255 D、不确定

5、等差数列中连续四项为a,x,b,2x,那么 a :b 等于()

A、B、C、或 1 D、6、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Sn=2n2-3n,而a1,a3,a5,a7,……组成一新数 列{Cn},其通项公式为()

A、Cn=4n-3 B、Cn=8n-1 C、Cn=4n-5 D、Cn=8n-9

7、一个项数为偶数的等差数列,它的奇数项的和与偶数项的和分别是24与30 若此数列的最后一项比第-10项为10,则这个数列共有()

A、6项 B、8项 C、10项 D、12项

8、设数列{an}和{bn}都是等差数列,其中a1=25,b1=75,且a100+b100=100,则数列{an+bn}的前100项和为()

A、0 B、100 C、10000 D、505000

答案1. A

2、B

3、B

4、C

5、B

6、D 7、A

8、C

二、填空题

9、在等差数列{an}中,an=m,an+m=0,则am= ______。

10、在等差数列{an}中,a4+a7+a10+a13=20,则S16= ______。11. 在等差数列{an}中,a1+a2+a3+a4=68,a6+a7+a8+a9+a10=30,则从a15到a30的和是 ______。

12. 已知等差数列 110,116,122,……,则大于450而不大于602的各项之和为 ______。

三、解答题

13. 已知等差数列{an}的公差d=,前100项的和S100=145求: a1+a3+a5+……+a99的值

14. 已知等差数列{an}的首项为a,记

(1)求证:{bn}是等差数列

(2)已知{an}的前13项的和与{bn}的前13的和之比为 3 :2,求{bn}的公差。

15. 在等差数列{an}中,a1=25,S17=S9(1)求{an}的通项公式

(2)这个数列的前多少项的和最大?并求出这个最大值。

16、等差数列{an}的前n项的和为Sn,且已知Sn的最大值为S99,且|a99|〈|a100| 求使Sn〉0的n的最大值。

答案:

二、填空题

9、n10、80

11、-368 12、13702

13、∵{an}为等差数列∴ an+1-an=d

∴ a1+a3+a5+…+a99=a2+a4+a6+…+a100-50d

又(a1+a3+a5+…+a99)+(a2+a4+a6+…+a100)=S100=145 ∴ a1+a3+a5+…+a99=

=60

14、(1)证:设{an}的公差为d则an=a+(n-1)d

当n≥0时 b n-bn-1=

d 为常数∴ {bn}为等差数列

(2)记{an},{bn}的前n项和分别为A13,B13则,∴{bn}的公差为

15、S17=S9 即 a10+a11+…+a17=

∴ an=27-2n

=169-(n-13)2

当n=13时,Sn最大,Sn的最大值为169

16、S198=(a1+a198)=99(a99+a100)<0 S197=

(a1+a197)=

(a99+ a99)>0

又 a99>0,a100<0则 d<0

∴当n<197时,Sn>0 ∴ 使 Sn>0 的最大的n为197

等比数列

一、选择题

1、若等比数列的前3项依次为A、1 B、C、D、,……,则第四项为()

2、等比数列{an}的公比q>1,其第17项的平方等于第24项,求:使a1+a2+a3+……+an>

成立的自然数n的取值范围。

2、公比为的等比数列一定是()

A、递增数列 B、摆动数列 C、递减数列 D、都不对

3、在等比数列{an}中,若a4·a7=-512,a2+a9=254,且公比为整数,则a12=()

A、-1024 B、-2048 C、1024 D、2048

4、已知等比数列的公比为2,前4项的和为1,则前8项的和等于()

A、15 B、17 C、19 D、21

5、设A、G分别是正数a、b的等差中项和等比中项,则有()

3、已知等比数列{an},公比q>0,求证:SnSn+26、{an}为等比数列,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an2}为等比数列 B、为等比数列

C、{lgan}为等差数列 D、{anan+1}为等比数列

7、a≠0,b≠0且b≠1,a、b、c为常数,b、c必须满足()

一个等比数列前几项和Sn=abn+c,那么a、A、a+b=0

B、c+b=0

C、c+a=0

D、a+b+c=0

8、若a、b、c成等比数列,a,x,b和b,y,c都成等差数列,且xy≠0,则 的值为()

A、1 B、2 C、3 D、4

4、数列{an}的前几项和记为An,数列{bn}的前几项和为Bn,已知答案:

一、1、A

2、D

3、B

4、B

5、D

6、C

7、C

8、B 求Bn及数列{|bn|}的前几项和Sn。

二、填空题

1、在等比数列{an}中,若S4=240,a2+a4=180,则a7= _____,q= ______。

2、数列{an}满足a1=3,an+1=-,则an = ______,Sn= ______。

3、等比数列a,-6,m,-54,……的通项an = ___________。

4、{an}为等差数列,a1=1,公差d=z,从数列{an}中,依次选出第1,3,32……3n-1项,组成数

列{bn},则数列{bn}的通项公式是__________,它的前几项之和是_________。

二、计算题

1、有四个数,前三个数成等差数列,后三个成等比数列,并且第一个数与第四个数的和为37,第

二个数与第三个数的和为36,求这四个数。,答案

一、1、6;32、3、-2·3n-1或an=2(-3)n-1 4、2·3n-1-1;3n-n-1

二、1、解:由题意,设立四个数为a-d,a,a+d,则

由(2)d=36-2a(3)

把(3)代入(1)得 4a2-73a+36×36=0(4a-81)(a-16)=0 ∴所求四数为或12,16,20,25。

2、解:设{an}的前几项和Sn,的前几项的和为Tn an=a1qn-1

∵Sn>Tn ∴即>0 又

∴a12qn-1>1(1)

又a172=a24即a12q32>a1q23 ∴a1=q-9(2)由(1)(2)

∴n≥0且n∈N

3、证一:(1)q=1 Sn=na1 SnSn+2-Sn+12=(na1)[(n+2)a1]-[(n+1)a1]2=-a12(2)q≠1

=-a12qn<0

∴SnSn+2

SnSn+2-Sn+12=Sn(a1+qSn+1)-Sn+1(a1+qSn)=a1(Sn-Sn+1)

=-a1a n+1=-a12qn<0 ∴SnSn+2

4、解:n=1

n≥2时,∴

bn=log2an=7-2n

∴{bn}为首项为5,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

令bn>0,n≤3

∴当n≥4时,bn〈0

1≤n≤3时,bn〉0 ∴当n≤3时,Sn=Bn=n(6-n),B3=9

等差等比数列下标性质及应用 篇4

戎国华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等比等差数列的下标性质;

比数列的下标性质及其推导教学目标:掌握等差等方法

(二)过程能力与方法学生的猜想能力能力训练:进一步培养教学重点:等差等比数列的下标性质列下标性质的灵活应用与实际应用教学难点:等比等差数

(三)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资料的能力,积极思维,追求新知的创新意识;通过对等差等比数列的研究,从而渗透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学模式:多媒体,师生互动

一.新课引入等差数列an中,a1a5与a2a4的关系?答:a1a5=a2a4等差数列an中,a3a8与a5a6的关系?答:a3a8=a5a6二.等差数列下标性质:1.等差数列an中,有am,an,ap,aqamana1(m1)da1(n1)d2a1(mn2)d证明:amana(m1)da(n1)d2a(mn2)dapaqa1(p1)da1(q1)d2a1(pq2)d证明:qaamanpapqaaa1(p1)da1(q1)d2a1(pq2)damanapaq2.(变形)等差数列an中,有am,an,ap ,a3a6与a2a7的关系? 等比数列an中

答:a3a6=a2a7 等比数列an中,a2a10与a5a7的关系?

答:a2a10=a5a7

三.等比数列下标性质: ,有am,an,ap,aq 1.等比数列an中

amana1qm1a1qn1a12qmn2 证明:p1q12pq2aaaqaqa pq111q aaaamnpq,有am,an,ap 2.(变形)等比数列an中

四.例题选讲:

1.设an为等差数列 例(1)若a2a3a10a112006,求a6a7

解:aaaaa6aa 解:aaa2aaaa200620067aS2231011(67)23101167)610例(.a1)等差数列aa,7求n中,4a1518 解:(a1a2aaaa19aa203a)54解:(a((aa18a))(3(aa)543))1a20例2(.1)等差数列a中,aa10,求Sn41518 18(aa))aa20解:(a1a2a20(((aa)3aa)54解:(aaaaaa)(3(aa)541a1813))181920120 S10(aa)S9(aa)90:20***8(aaaa))20(S20910(a1aa)90S18111820(a4解:20)15 22(2)等差数列an中,a57,求S9

2)等差数列an中,a57,求S9(9((aa9)9((22aa55))9a119解:S9963解:Saa 99556322aa...ap,29((aa9)中9,(22a55a9a(a))23.等差数列若11a9n1263310 例解:S99解:Saa995563222 aaa2...aq,求a21a22a23...a30?11121320

解:aaa...aqq21222330

(1)a1a2a3................an(1)a1a2a3................an 思考:等差数列an中,(2)an1an2an3........a2n(2)an1an2an3........a2n 思考:等差数列an中,(3)aaa....a2n12n22n33n(3)a2n1a2n2a2n3....a3nS,SS,SS Snn,S22nnSnn,S33nnS22nn

等差数列a中,a0,d0,若SS,则n为多少时前n项和Sn有n1917 最大值?

解:SSSaaaa11aaaaaa16aa00aaaaaa00解:SSaaaa917101112******17解:Saaaaaa9***516***314151617 4a(aaa)00aa13a0a0是最后一个正数项aa00a0是最后一个正数项是最后一个正数项44())a0a01314131413(aa0a0是最后一个正数项例()一个项数为5.136项的等差数列的前四项和为,末四项和为67,131413141313141413 1314131413例4.一个等差数列S=396,前四项和为21,末四项和为67,21a10a11a12a13a14a15a16a17n0解:S13S9S17a10a11a12a13a14a15a16a170 SS1313n?13求S求项数0a13a14036130是最后一个正数项 a4(a13aa130是最后一个正数项14)0a13a140练习:已知等比数列a解:aaaa21,aaaan2167例()一个项数为5.136项的等差数列的前四项和为21,末四项和为67,解:例()一个项数为5.136项的等差数列的前四项和为21,末四项和为67,n例()一个项数为,末四项和为67,na1a2a3项的等差数列的前四项和为a421,annann1an2an367S13 求n4(a1an)求a3a5的值。例5.求S36S1若a>,等比数列an,n且an00,a2a42a3a5a中625,36(a1na36)4(aa)88aa22S39616 1n1nn224(aa)88aa22S3962解:a11a2aa21,aaaa67解:SSaaaaaa0解:aaaaaaa67a21,aaaa67条件改为SS?解:SSaaaaaaa013613636a解:***34339***4***12***36353433aaa;aaa916 解:9***4***12***a5a2解:a2a43a34;a46536(aa)n(aa)36(aa)111n363627a130a130S12S最大27a0a0SS***31213a88a223964(aa)a22S4(a)88a22S396396***3636n1361n36n1363622aa225aa2aaaaaa3a>0,a100,求lgalglga6.2435463355 例2a222a3a5a4a61a32aa的值。25na2a411002355100 n36aa5050505035lglgaaa...aalg(aa)lg100100解:aa5an>0,a1a100100,求lgaalga的值。lgaaa...aalg(aa)lg1001001100 3****** aa99a98...aaaa1a1002a99a3a98...1a10023

50对50对

50505050 lgaa...aalg(aa)lg100100lgaaaa...aalg(aa)lg******

aa22aa99a3a98...aa...1a10099 1a100398 50对对50

如何证明等差等比数列 篇5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21.已知a01,a13,anan1an1(1)n,(nN),则a3等于(A)

(A)33(B)21(C)17(D)102.中,有序实数对(a,b)可以是(D)41114111(A)(21,-5)(B)(16,-1)(C)(-)(D)(,-)222

23.等差数列an中,a1a(a0),a2b,则此数列中恰有一项为0的充要条件是(C)

(A)(a-b)N(B)(a+b)N(C)abN(DN

abab

4.设an是递增等差数列,前三项的和为12,前三项的积为48,则它的首项是(B)

(A)1(B)2(C)4(D)6

5.若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48,前2n项和为60中,则前3n项的和为(C)

(A)84(B)72(C)36(D)-2

46.已知135(2n-1)115(nN),则n的值为(C)2462n116

(A)120(B)121(C)115(D)116

7.等差数列an中,a1a2a324,a18a19a2078,则此数列前20项和等 于(B)

(A)160(B)180(C)200(D)220

8.若等差数列an中,已知a3:a53:4,则S9:S5的值是(D)

279412(A)(B)(C)(D)2043

59.将含有k项的等差数列插入4和67之间,结果仍成一新的等差数列,并且新的等差数列所有项的和为781,则k的值为(A)

(A)20(B)21(C)22(D)2410.一个等差数列共2n1项,其中奇数项之和为276,偶数项之和为241,则这个数列的第n+1项等于(C)

(A)31(B)30(C)35(D)28

11.数列anb中,a,b为常数,a0,该数列前n项和为Sn,那么n2时有(C)(A)Sn(na+b)(B)Snan2bn

(C)an2bnSn(na+b)(D)(na+b)

12.设yf(x)有反函数yf1(x),又yf(x2)与yf1(x1)互为反函数,则

f1(2004)f1(1)的值为(B)

(A)4008(B)4006(C)2004(D)2006

二、填空题:

13.已知an是等差数列,且a511,a85,则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an=-2n+21.14.在等差数列an中,a11,当a1a3a2a3取得最小值时公差d=-.15.在等差数列an中,a10,S160,S170,则当nSn最大.16.设一等差数列前m项的和Smm2p(pZ),前n项的和Snn2p,则其前p项的和Spp3.三、解答题:

7an2b13

17.已知数列2,2,的通项公式为an,求这个数列的第四项和第五项,4cn4

和是否为这个数列中的一项?

abc2

aR且a0

4ab7

解得b3a解:将n=1,n=2,n=3代入可得 2c4c2a

9ab

3c2

n231914an,a4,a5

2n85

1n2313n2319得n=6,或n=(舍),而方程无正整数解,由

22n42n4

因此

1319

是这个数列中的第6项,不是这个数列中的一项。44

18.在等差数列an中,(1)已知d2,an11,Sn35,求a1,n;(2)已知a610,S55,求a8和S8;(3)已知a3a5a12a19a2115,求S23;

ana1(n1)da12(n1)11

a11a13

解:(1) 或1

Snna1n(n1)dna1n(n1)35n7n52

aa15d10a5

(2)61a816,S844

S55a110d5d3

(3)a3a5a12a19a2115a123S23

23(a1a23)

23a1269

19.数列an的前n项和Sn

a112

n2n(nN),数列bn满足bnn(nN).2an

(1)判断数列an是否为等差数列,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1)当n1时,a1S1;当n2时,anSnSn1n)

(2)求数列an的前n项的和;(3)求数列bn中值最大的项和值最小的项.35

a1满足()式,annnN)

anan11(常数)an是等差数列。

12

n2n,1n22

(2)设an的前n的和为Tn,Tn

1n22n4,n32

11155

1,函数f(x)1在区间及,

55an22nx22

上分别为减函数,当n2时,bn最小为b21,当n3时,bn最大为b33(3)bn1

n1



,20.已知数列通项anlg1002

(1)写出这个数列的前三项;(2)求证这个数列是等差数列;

(3)这个数列的前多少项之和最大?求出这个最大值.解(1)anlg100(n1)lg

2(lg2)(n1), 22

a3,2 lg2a12,a22lg2

21)anan1lg2n(2数列)a(2n为等差数列

(3)由

an02(n4

0n1n14 lg2

an102n40nn13 lg2

lg2 2

当n=14时,Sn的值最大,即前14项之和最大,且S1428

21.已知函数f(x)

(1)求f(x)的反函数f1(x);(2)设a11,x2).f1(an)(nN),求an;an1

m

成立?若存在,求出m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25

(3)设Sna12a2an,bnSn1Sn,问是否存在最小正整数m,使得对任意

nN有bn

解:(1)设y

x2,x1

y=f(x)x0)

(2)

1111

224,是公差为4的等差数列。2

an1an1anan4(n1)4n3,且a0,ann22

ana1

a11,(3)假设满足题设的m存在bnSn1Sna

n1

1m25

,由bn得m对nN恒成立4n1254n1

等差数列作业 篇6

等差数列作业

1.在等差数列an中,若

a4a6a8a10a12120,则2a10a12__.2.等差数列an中,若a1510,a4590,则a60_.3.在等差数列中,已知a 5 10a,1231求首项与公差.4.梯子的最高一级宽33cm,最低一级宽110cm,中间还有10级.各级的宽度成等差数列,计算 中间各级的宽度.5.已知三个数成等差数列,他们的和为15,平方和为83,求这三个数.6.2.成等差数列的四个数之和为26,第二个数与第三个数之积为40,求这四个数.

如何证明等差等比数列 篇7

———福贡县第一中学杨豪

摘要: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中项性质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高考数学命题的一个热点。如果我们从本质上揭示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中项性质的内涵,那么,不仅会给我们提升对数列特征的学习有所帮助,也会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有一定好处。

关键词: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 〃中项性质 〃拓展

从特殊入手,研究数学对象的性质,再逐步推广到一般是数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我们下面从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中项性质出发,推导出其角标性质。有利于提高我们对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认识,一、内容介绍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角标性质——数列中任意序数和相等的两项之间的关系。

(一)等差数列中项

1、概念与内容

由三个数a、A、b组成等差数列,这时,A叫做a与b的等差中项,即2A=a+b 或A=ab

2〃

2、拓展与提升

若等差数列an中的项ap、aq、ar、as(p、q、r、sN*)且满足p+q=r+s,则有ap+aq=ar+as成立。

即等差数列an中任意两项序数和相等的两项的和相等。

3、证明其性质。

若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d,首项为a1,且p、q、r、sN*,于是有,ap=a1 +(p-1)d,aq =a1 +(q-1)d,所以,ap+aq=2a1+(p+q-2)d,同理可得,ar+as=2a1+(r+s-2)d。

因为p+q=r+s,所以ap+aq=ar+as〃(Ⅰ)

(二)等比数列的中项

1、概念与内容

若在a与b两个数之间插入一个数G,使a、G、b成等比数列,则称G为a与b的等比中项(a、G、b都为非零数)。即G2=ab或G=ab〃

12、拓展与提升

若等比数列an中的项am、an、ar、as(m、n、r、sN*)且满足p+q=r+s,则有am.an= ar.as成立。

即等比数列an中任意两项序数和相等的两项的积相等。

3、证明其性质。

若等比数列an的公比为q(q0),首项为a1,且m、n、r、sN*,于是有,am =a1qm1, an=a1qn1,因此am.an=a12qmn2 同理可得,ar.as=a12.qrs2.因为m+n=r+s,所以am.an=ar.as(Ⅱ)

我们把(Ⅰ)、(Ⅱ)称为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角标性质。

(三)应用

我们知道,数学学习的宗旨就是要从特殊和表面现象中总结出一般规律,然后再去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二、处理教材中的练习与习题

1、已知an是等差数列(1)2a5=a3+a7是否成立?2a5=a1+a9成立吗?为什么?(提示:5+5=3+7=1+9)

(2)2an=an1+an1(n>1)是否成立?据此你可能得出什么结论?(提示:n+n=(n-1)+(n+1))

(3)若2an=ank+ank(n>k>0)是否成立?你又能得出什么结论?(提示:n+n=(n-k)+(n+k))

2、已知an是比差数列

(1)a52=a3.a是否成立?a52=a1.a9成立吗?为什么?

7(提示:5+5=3+7=1+9)

(2)an2=an1.an1(n>1)是否成立?据此你可能得出什么结论?(提示:n+n=(n-1)+(n+1))

(3)若an2=ank.ank(n>k>0)是否成立?你又能得出什么结论?(提示:n+n=(n-k)+(n+k))

三、解决高考中的数列问题

运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角标性质来解决高考问题,能够使我们的考生事半功倍,增强考试信心。对指导复习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例如:

1、如果等差数列an中,a3+a4+a5=12,那么,a1+a2+…+a7=

(A)1

4(B)21(C)28(D)3

5(提示:a3+a5=a1+a7=2a4)

1、已知在等差数列an中,a1+a9=10,则a5的值为:

(B)6(C)8

(D)10

(A)

5(提示:a1+a9=2a5)

2、已知an是比差数列,Sn是它的前n项和。若a2a3=2a1,54且a4与2a7的等差中项为(A)35,则Sn为:

(D)29

54a7

(B)33(C)

31(提示:由a2a3=a1a4=2a1a4=2,再由a4+2a7=2×

q

=

14,=

a7a4

=

q

=

2,从而可知a1=16,进一步可求得Sn)

当然,这一部分内容仅仅是高中数学内容的冰山一角。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如何去思考、如何去钻研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从心理学来看,高中生的心理和生理都趋于成熟,我们应该着手于加强高中生的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反对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真正把他们从学习“苦海”中解救出来。这也是我们做老师的心得。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数学(高中必修),2006年6月第 版.[2]施致良.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J]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一版。

说明:本文在2010年云南省第六届教育教学论文研讨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因此,该文在2010年云南“教育研究专辑”中得到发表。

等差数列求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掌握等差数列前

项和的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项和的定义,了解逆项相加的原理,理解等差数列前

项和公式(1)了解等差数列前

推导的过程,记忆公式的两种形式;

(2)用方程思想认识等差数列前 公式与前

项和的公式,利用公式求 ;等差数列通项项和的公式两套公式涉及五个字母,已知其中三个量求另两个值;

(3)会利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前 项和的公式研究 的最值.2.通过公式的推导和公式的运用,使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规律,初步形成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3.通过公式推导的过程教学,对学生进行思维灵活性与广阔性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4.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展现数学中的对称美;通过有关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再一次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实用性,引导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数学地解决问题.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

本节内容是等差数列前 前

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首先通过具体的例子给出了求等差数列项和的思路,而后导出了一般的公式,并加以应用;再与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组成方程组,共同运用,解决有关问题.(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是等差数列前

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难点是公式推导的思路.

推导过程的展示体现了人类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即从特殊问题的解决中提炼一般方法,再试图运用这一方法解决一般情况,所以推导公式的过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方法比公式本身更为重要.等差数列前 变用公式、前 项和公式有两种形式,应根据条件选择适当的形式进行计算;另外反用公式、项和公式与通项公式的综合运用体现了方程(组)思想.

高斯算法表现了大数学家的智慧和巧思,对一般学生来说有很大难度,但大多数学生都听说过这个故事,所以难点在于一般等差数列求和的思路上.(3)教法建议

①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一节为公式推导及简单应用,一节侧重于通项公式与前 式综合运用.②前 项和公式的推导,建议由具体问题引入,使学生体会问题源于生活.项和公

③强调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考方法与研究方法.④补充等差数列前

项和的最大值、最小值问题.项和公式.⑤用梯形面积公式记忆等差数列前

等差数列的前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等差数列的前 项和公式教学设计示例

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2.通过公式推导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通过公式的运用体会方程的思想.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等差数列的前 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教学方法

讲授法.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难点是获得推导公式的思路.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提出问题:一个堆放铅笔的V形架的最下面一层放一支铅笔,往上每一层都比它下面一层多放一支,最上面一层放100支.这个V形架上共放着多少支铅笔?

问题就是(板书)“ ”

这是小学时就知道的一个故事,高斯的算法非常高明,回忆他是怎样算的.(由一名学生回答,再由学生讨论其高明之处)高斯算法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发现这100个数可以分为50组,第一个数与最后一个数一组,第二个数与倒数第二个数一组,第三个数与倒数第三个数一组,„,每组数的和均相等,都等于101,50个101就等于5050了.高斯算法将加法问题转化为乘法运算,迅速准确得到了结果.我们希望求一般的等差数列的和,高斯算法对我们有何启发? 二.讲解新课(板书)等差数列前 1.公式推导(板书)项和公式

问题(幻灯片):设等差数列 的首项为,公差为,由学生讨论,研究高斯算法对一般等差数列求和的指导意义.思路一:运用基本量思想,将各项用 和 表示,得,有以下等式,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个,似乎与 的奇偶有关.这个思路似乎进行不下去了.思路二: 上面的等式其实就是,为回避个数问题,做一个改写,两

式左右分别相加,得,于是有:.这就是倒序相加法.思路三:受思路二的启发,重新调整思路一,可得,于是

.于是得到了两个公式(投影片): 和.2.公式记忆

用梯形面积公式记忆等差数列前 等差数列前 项和的两个公式.项和公式,这里对图形进行了割、补两种处理,对应着

3.公式的应用

公式中含有四个量,运用方程的思想,知三求一.例1.求和:(1);

(2)(结果用 表示)

解题的关键是数清项数,小结数项数的方法.例2.等差数列 中前多少项的和是9900?

本题实质是反用公式,解一个关于 三.小结

1.推导等差数列前 的一元二次函数,注意得到的项数 必须是正整数.项和公式的思路;

等差数列说课 篇9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等差数列》是高中数学必修5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学习。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为后面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依据。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1)教学参考书和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本节的重点是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其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应用。本节先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引出等差数列的概念,接着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最后根据这个公式去进行有关计算。可见本课内容的安排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猜想、应用能力。

(2)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学生对数列有了初步的接触和认识,对方程、函数、数学公式的运用具有一定技能,函数、方程思想体会逐渐深刻。

二、重点、难点

重点:等差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

难点:(1)理解等差数列“等差”的特点及通项公式的含义。

(2)从函数、方程的观点看通项公式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并能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归纳、应用公式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又到特殊的认识事物规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寻找规律发现问题的求知精神。

四.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由

(一)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二)新课探究,推导公式

(三)应用例解

(四)练习反馈 强化目标

(五)归纳小结

(六)课后作业 运用巩固,六个教学环节构成。

(一)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1.回顾练习:数列、通项公式定义及求简单数列的通项公式 2.检查预习情况:梳理知识结构

(二)新课探究:

1.观察与思考 下面的几个数列性质并给出结论:(1)2,5,7,9,11,13,15,17 2,2,2,2,2,2,2,2,2

4,5,6,7,8,9,10;(2)

3, 0,-3,-6…

引导学生观察:数列①、②有何规律?

引导学生得出“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是同一个常数”,我们把这样的数列叫做等差数列.(板书课题)(教学设想:通过练习1复习上节内容,为本节课用函数思想研究数列问题作准备;练习2和3 引出两个具体的等差数列,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同样数学也是离不开生活的。学会在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二).新课探究,推导公式

等差数列的概念.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 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通过设问强调: ①它是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从第2项起)必须是同一个常数。②公差可以是正数、负数,也可以是0。得到等差数列的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麽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2等差通项公式

探究:数列满足 判断此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推倒方法:

一、不完全归纳法。

二、迭代法。

三、叠加法

(三)应用举例

例: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例2:在等差数列中,已知第5项为10,第12项为31,求第1项、公差。注意:在ana1(n1)d中n,an,a1,d四数中已知三个可以求出另一个。对通项公式的进一步探讨:

3.请在12,24中间插入一个数字a,使得12,a, 24成等差数列,则a的值为多少。

五、等差中项

a, A, b成等差数列 A叫做a,b的等差中项 关于等差中项: 如果a,A,b成等差数列,则Aab并给与证明 2研究:在等差数列中一些特殊形式

(四)练习巩固 实际应用

某露天剧场有30排座位,第一排有28个座位,后面每排比前排多2个座位,最后一排有座位__________个。

(五)归纳小结

1.等差数列的概念,会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递推公式及其应用。

(六)课后作业:

本节课的重点是等差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与应用,因此把强调的问题放在较醒目的位置,突出了重点 本节课我始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进行教学,最终达到教学效果。

一、说课的含义:

所谓说课,即教师在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现代教学手段,钻研专业知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与教材的基础上,有准备地在一定的场合下,根据教材中某一章节内容的教学任务,向同行分析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育人功能阐述教学目标,讲解自己的教学方案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有理论指导的教学研究与交流活动形式。

二、说课与上课的区别:

说课不仅要说准备好的教学方案怎样教,而且要说为什么要这样教,运用了什么教育理论;要说备课中的有关思考;还要对教学目标充分地分析,揭示学生所应形成的能力或倾向,确定促使这些能力或倾向形成的有效的教学条件。使教学理论得到最佳的应用与发展,使备课的过程趋于理性化。 上课的对象是学生;说课的对象是同行。

 上课有准备与突发事件的矛盾;说课无对象的不稳定性。

 一般要求在10-15分钟内,用凝炼、浓缩的语言,说完一节课的内容。

三、说课时的要求:

1.教态特征:介于教师与讲解员之间; 2.语言表达:简洁明了,具有准确性;

3.目标表述:全面、具体、明确,具有可测性。(戒假、大、空)4.教法分析:合理性、针对性,并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具有可操作性; 5.教学程序:有层次性和逻辑性,设疑反馈具有及时性;

6.媒体手段:设计合理,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具有不可替代性。

四、说课的内容

教材分析

1.说明该内容在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对本年级的要求;

2.说明该内容在本单元、本章乃至整套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前后联系;

3.明确提出本课时的具体教学目标,从认知、能力、情感目标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4.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结构特点以及重点、难点、关键点等;

教学对象

1.分析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即学生具备的与该内容相联系的知识点、技能、方法、能力;

2.分析学生的生理、心理基础,即该内容与学生现时的年龄特点的适应性,若不适应则作如何处理;

3.分析学生群体中的个体差异,如何对班级中不同层次学生分层递进,从而达到整体推进;

4.分析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所编写具备的学习技巧,以及是否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和态度。

教法与教学手段

1.说明教法的选择与组合,及其理论根据;

2.介绍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设想; 3.说明选用的教学媒体(包括教具)及其原因,并指出其具有的不可替代性。

教学程序

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的基本安排;

2.教与学有机结合的安排与构想,及其理论依据; 3.说明新课的引入以及重点与难点的处理; 4.说明板书设计。

教学评价

1.分析教学反馈与调节的措施;

2.分析练习题的功能与教学目标是否具有一致性。

五、说课的评价标准(仅供参考)

评价表一

1、科学性(30分):教材分析(10分)、教学内容(10分)、教学目标(10分)

2、理论性(30分):整体设计(10分)、典型设计(10分)、教法设计(10分)

3、实践性(15分):方案对学生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10分)、方案对执教者可重复操作性和实践性(5分)

4、逻辑性(15分)

5、艺术性(5分)

6、时间性(5分)

评价表二

1、教材内容(20分):教材把握适切度(10分)、重、难点表述的正确性(10分)

2、教学目标(20分):目标的科学性、全面性、层次性(10分)、目标具体明确,具可测性(10分)

3、教学程序(45分):整体设计(10分)、教学方法(10分)、教学环节(10分)、学生主体性(10分)、反馈与矫正(5分)

4、教师素质(15分):语言表达的逻辑性(10分)、语言表达的艺术性

说课时,说课教师应报告课题,说明本课题选自哪一版本的教材、在教材中处于哪一册、哪一课时。说课的主要内容按顺序介绍如下: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学哪些知识基础上进行的,是前面所学哪些知识的应用,又是后面将要学习的哪些知识的基础,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如何。在学生的知识能力方面有哪些作用,对将来的学习有什么影响等。

2.教材处理:根据课堂教学需要,不盲目地依赖教材而循规蹈矩,创造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授课顺序调整和补充,以纵横知识联系,降低学生认知难度。把有关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观点等用书画文字等形式加工整理,转化为导向式的教学活动。教材处理的目的是使学生容易接受、融会贯通,体现教师熟悉教材的程度,把握教材的能力。

3.重点难点:指出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确定重点和难点的依据。

4.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包括①知识目标、②能力目标、③德育目标。要阐述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二、说教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读书指导法、参观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等;近年来随着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了情境教学法(发现法)、启发式教学法、程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

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是:①教学任务,②教学内容,③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发展水平。选择教学方法不要局限于某种方法,要灵活多样,对症下药,一把钥匙一把锁。使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要说明通过什么途径有效地运用这些教学方法,要达到什么效果。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说学法:阐述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怎样让学生进入角色充当课堂教学的主体,怎样帮助学生自觉、生动地进行思维活动。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掌握了学习方法,既培养了能力又发展了智力。

四、说教学程序:说教学程序是说课中最重要的环节。

1.导入新课: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温故知新式、提问式、谈话式等都是巧妙的方法。阐述采用什么方式导入新课,这样导入的好处是什么。

2.讲授新课:讲授新课是教师主导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怎样引经据典、循循善诱、循序渐进、精心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怎样启发学生踊跃参与,进入角色充当主体。哪些答疑让个别学生独立完成,哪些答疑让群策群力来实现。要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培养哪些能力、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在课堂上有哪些思维定势,需要采取哪些克服措施。如果学生的活动脱离教师的思路轨道,怎样因势利导,采取哪些应变措施稳妥地引上正轨。如何诱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既学到知识,又掌握了学习方法,一举两得。

讲授新课是课堂的重中之重,是精彩之处、关键所在。要阐明怎样让课堂运作起来,体现教师的主导。怎样规范板书和口语表达,既设疑又答疑,既突出重点又分散难点,既注意教学程序又运用教学手段;既正常发挥又采取应变补救措施,既正确地叙述和分析教材又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3.例题示范: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安排有针对性、实用性、有目的性的例题示范,以巩固和强化教学内容。要说明例题的出处、功能和目的,学生可能出现的思路反映等问题。

4.反馈练习:分析学生在解题时可能出现的情况,针对学生暴露出的问题,用什么应变措施。做好练习反馈工作。

5.归纳总结:教师说课时应着重综合归纳本节课教学目的,传授了哪些知识,并且将其纳入原有知识的体系之中。加强知识之间纵横联系的复习,培养各种能力,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同时提出一些思考性的问题,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为下一节课教学做准备。

五、展示板书:展示观摩课的完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是用教师教学基本功中的规范“粉笔字”来体现的,要概括课文的全面性、准确性、工整性和美感性。

说课为上课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说课是上课的升华;说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上课。说课与上课不能有大的反差,怎样上课,就怎样说课,如出一辙。

上一篇: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差距原因及对策下一篇:《回延安》说课稿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