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的文化元素为话题的作文

2024-05-14

以中国的文化元素为话题的作文(共15篇)

以中国的文化元素为话题的作文 篇1

以中国的文化元素为话题的作文

中华礼赞

六朝金粉,王谢侯府是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也是她;黄河落天,采菊东篱还是她。她就是我的祖国,东方,古老而神秘的中国。

那人间仙境般的黄山雄峰,庐山秀影,那秀丽的漓江山水,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千年艺术瑰宝敦煌莫高窟,皇家宫殿北京故宫博物院……幅员辽阔,许许多多的名胜古迹,数不胜数。

她是幅永远看不厌的画,处处景色旖旎,引人人胜。

画中有个风姿绰约的姑娘,如秋水湛芙蓉,若海棠笼晓日,那是江南吧。绿水萦绕着白墙,红花散落于青瓦。烟雨蒙蒙,涤荡着过往的沧桑。一袭袭雨帘跌进历史的长河中,在漾漾的碧水上打着圈儿,泛起阵阵涟漪。古老的青石板上响起的足音是行人长长的叩问,布满苔草的老石墙下必定刻满伤痕。千年前紫色的愁怨已在这条雨巷开成淡淡的丁香。唯独不变的是那泛黄的剪影:小巷尽头一座模糊的石拱桥,桥下幽幽泊着一个小舟,船头甲板上俏立着一个婉约的女子,手中撑着一把淡青色的油纸伞……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清影如梦。

随着画面变幻,呈现出祖国千百年来不屈不挠、坚强伟岸的英雄身影。边塞无数战士为保家卫国,前赴后继。古有岳飞抗金、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风卷起漫漫黄沙,号角四起,遍地悲声。重重叠叠的山峰上,长烟直上,落日斜照这紧闭的孤城。染血的旌旗在风中飘扬,耳畔是战马凌厉的嘶鸣……如今,不见了金戈铁马,告别了刀光剑影,但战争的创伤仍旧清晰可见,痛人她的骨髓。

她是本永远读不完的书,页页离合悲欢,生离死别。

时光倒转,思绪纷飞,旧时段段缠绵悱侧、荡气回肠的传奇令人长叹不已。温文尔雅的梁山伯和女扮男装的祝英台,秉烛夜读,十八相送,双蝶飞舞;文质彬彬的许仙与只为报恩的白素贞,共结连理,不惮天谴,片刻幸福,足以让白娘子在塔中回味千年;(作文大全 )刚正不阿的.牛郎和美丽勤劳的织女,男耕女织,隔河相望,七夕团聚,亦谱写了一段妇孺皆知的佳话……一切的一切,书写了感天动地的传说,千古回荡,也造就了不一样的中国,不一样的历史。

她是首永远赏不尽的歌,段段儒雅淡泊,波澜不惊。

蒙古包,轱辘车,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有深沉粗犷,激越高昂的马头琴;红高梁,信天游,大风起兮尘飞扬的黄土高原有热烈豪放、壮阔磅礴的安塞腰鼓;青石板,乌篷船,杏花春雨柳无边的江南有清脆明亮、空灵纯净的琵琶。

高山流水里,俞伯牙的焦尾琴在一诉衷肠;浔阳江边,白乐天的琵琶正轻吟浅唱;《二泉映月》中,谁又听见阿炳二胡的一声长泣?

以中国的文化元素为话题的作文 篇2

中国人以红为贵, 但西方人却深感“红色”为不祥之兆, 英语中“red”贬多褒少, 常引申为残忍、灾难、气愤、潜在的危险、战争、死亡等。由此可见, 同一种颜色在不同文化中, 其内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方面, 由于人类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不同的民族赋予同一种颜色相同的象征意义;另一方面, 各民族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 由于不同民族在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宗教信仰、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 从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种色彩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中国红”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及内涵, 虽然中西方对红色内涵的解读不甚一致, 但在英语国家红色也常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 传承与创新“中国红”这饱蘸着中国民族文化的色彩, 对于对外文化传播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中国红”的文化内涵

西周时期已有了“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中国古代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皇家的正统权威地位, 把色彩分为正色与间色, 作为明贵贱、辨等级的准则, 从而使颜色逐步具有尊卑高下之分。南朝梁皇侃云:“正谓青、赤、黄、白、黑, 五方正色也;不正谓五方间色也, 绿、红、碧、紫、骆黄是也。”五方正色象征尊贵, 是社会等级身份的标志。由此可见, “中国红”在中国古代色彩观中的地位尊贵而不可逾越。红色构成了人们认同中国的颜色。

1、红色象征喜庆与热闹

红色是喜庆的象征, 也是显贵的标志, 中国古代就有朝廷官员住朱门、坐朱轩、穿朱衣的传统, 朱者红也。汉民族过春节时在门上贴红色春联和“福”字, 在门口挂红灯笼;结婚办喜事更是要用红色装点氛围, 大红的喜字、红毯、红包, 所有嫁妆上都要系上红绸缎;由此可见红色在中国人心目中具有特殊的情感和美的象征意义。反映在语言上, “红”字包含兴旺、发达、顺利、圆满的意义, 如红利、红包、红榜、红运、红利、红火、开门红、满堂红等。中国人把所有美好的想象与希望寄托在红色上, 希望这喜庆的颜色带来好运。

2、红色象征地位与权威

儒家认为色彩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彰显, 色彩的装饰必须暗示人的美德, 使用正色做装饰则是德行美好的展现。红色是“五色观”中的正色, 具有崇高的地位。在古代, 红色不能在建筑当中随便运用, 一般是皇家建筑的特权, 当然在宗教领域以及被视为正统的儒家宗祠也被允许使用。红色的权威不仅体现在建筑上, 也渗透于中国古代的服饰穿着上。《红楼梦》中所描写贾府上下的衣着穿戴就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限制:大红是正色, 所以多是奶奶小姐们穿戴的服色, 而丫鬓们虽然穿红着绿, 但那红多是水红、银红、海棠红、石榴红, 属地位低下的“间色”, 不可与大红同日而语。

3、红色象征驱邪与祈福

在中国有“穿红可以辟邪”之说, 中国人相信红色的魔力可以免除灾祸。按照中国的传统民间习俗, 本命年的人要系红腰带, 穿红内衣或穿红衣服, 戴红绳。人们认为这样才能趋吉避凶, 消除灾祸。本命年的红色讲究源于中国汉民族传统文化对红色的崇拜。红色有血液和生命的象征意义, 因此在人们心目中, 红色物质可以祛除疾病。

4、红色在中西方文化中的不同内涵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 红色往往具有美好的象征意义, 但在西方基督教的文化里, 红色代表了耶稣及其追随者流淌的殉道之血, 代表着基督教的精神净化和永恒的惩罚。在英语中, 涉及红色的词汇引申义贬多褒少, 如妓女云集的“红灯区”;红色在商务中指预算赤字等。美国作家霍桑的代表作《红字》则深刻地表达了红色在西方文化中的内涵:放荡与淫秽、血腥与复仇、负债累累、鲜血与暴力的象征。

在对经典名著《红楼梦》的翻译中, 最能体现中西方对“红色”意义理解的差异。著名汉学家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时, 由于意识到了红色可能会使读者联想到“暴力、流血”, 所以采用小说原来曾使用过的《石头记》, 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 e”。

二、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红”元素

在中国第五代导演中, 张艺谋无疑对红色情有独钟。红色是张艺谋电影的主色调, 他用红色表现了“中国红”的热闹喜庆, 也用红色渲染了生命的原始张力和不可抗拒的人性欲望, 他赋予“中国红”以独特的中国味道。

张艺谋电影中的红色并不只是普通老百姓眼中的吉祥如意的象征, 他利用色彩本身对人的作用和象征意义阐释出一种强烈的生命意志和民族气节。在东西方的文化中, 红色都象征着炽热的情感。《红字》中, 海丝特和丁梅斯代尔抑制不住青春的冲动彼此产生爱慕, 最终成为上帝的罪人。红色是他们炽热爱情的象征, 又是生命、力量和热情的象征。而在张艺谋的电影中, 红色是一种强烈的生命意志。《红高粱》在女主人公“我奶奶”这一人物形象塑造中运用了大量的红色。红色的棉袄、红色的裤子、红色的鞋子和红色的盖头, 这一身红色装束不仅应和了婚嫁场面的造型需求, 而且充分展现了与故事主题息息相关的生命力与原始激情。到了结尾处:高粱地中, 血红的太阳, 血红的天空, 血红的高粱漫天飞舞, 红被运用到了极致, 呈铺天盖地之势。由此将观众带出了影片中的现实时空, 让我们直观的感受到了内在生命的精神外化。电影的直观视觉冲击力势不可挡, 对生命的赞颂响彻人心。

而《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主色调偏于冷暗, 大红灯笼作为大院中唯一的亮色——红色, 鲜艳, 浓烈, 象征着热情与强烈的欲望。在一片灰暗与死气沉沉中, 在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却氤氲着一个压抑的悲剧。红色是一种尖锐的反讽, 是一种凄绝的冷艳, 更是在封建家庭里绝对的权威与服从下女人们无尽的欲望与深深的绝望。另一部电影《英雄》则用红枫做背景, 在飞雪的剑法中表现出暴风骤雨般的情感张力, 飞舞的红枫给人以促劲、刚健的感觉, 又兼济柔美、轻灵、舒展, 展现出刚柔相济的和谐之感。

三、“中国红”的跨文化传播

世界上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种文化的差异, 必然会导致民族审美上的差别。我们的文化要想走向世界, 必先立于民族,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张艺谋的电影作品深深刻上了鲜明的民族烙印, 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特征。色彩本身不具有民族性, 但由于导演主体意识的介入后, 便具有了指示情感、传达思想的作用。红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的一抹颜色, 具有很强的心理暗示作用, 在张艺谋的电影中红色最大限度地展现了民族性。

张艺谋将极具中国民俗特征的物品加入到电影中, 如京剧、民歌、灯笼、大红旗袍、花轿等, 创造出鲜明的、具有独特意味的、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文化作品, 让人倍感亲切。红色几乎贯穿了《红高粱》整部电影, 自始至终的红让人热血沸腾。红高粱、红灯笼、红染坊、红花轿、红盖头、红辣椒、红剪纸等极具陕西地方色彩的意象是他电影中最简单的造型, 却能马上唤起人的情绪, 在视觉上给人以感染力, 向西方展示了一个古老、神秘而又苍茫的东方图景。但凡看过《红高粱》的人, 绝忘不了画面里充满原始野性的大块铺展的红。红袄、红裤、红鞋、红盖头、红高粱地里升起的红太阳, 都在这铺天盖地的红色中向观众传达了具有民俗性的喜庆的红色。在燃烧的红色中, 是中华民族对生命的赞颂, 这种顽强的色彩感染了世界, 正是这种民族化的展现是最吸引西方观众的。

《红高粱》在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影片“金熊奖”, 标志着中国影片开始真正走向世界。虽然红色在西方文化中多为贬义, 但《红高粱》满眼的“中国红”却能获得西方评委的认可, 是因为他迎合了西方人的眼光来叙述中国的民间生活, 以西方人熟悉的中国印象来反映寻常生活的种种, 以亲切的民间视角来展示中国这个异国的特色、风俗民情、浪漫传奇, 满足了西方人对东方人的幻想、好奇。张艺谋通过电影将“中国红”的民族性与国际性相统一, 以独特的视角显现出“中国红”的吸引力。所以“中国红”也能成为世界的正红色, 为全世界人所喜爱。

四、结语

经过千百年来的历史沉淀, 中国红融入了华夏农耕文明, 融入了每个中国人的灵魂, 也成了中华民族强劲生命力的象征。“中国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等级观念、风俗习惯、伦理倾向、审美情趣等社会文化内涵。张艺谋用电影的色彩语言诠释了“中国红”的传统文化内涵, 章子怡身穿红肚兜走上柏林电影节领奖台展示了古典的东方美, 在对外文化的传播过程中, 我们需注意突出“中国红”的民族化内涵, 使“中国红”这饱蘸着中国民族色彩、民族感情的颜色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7.

[2]黄芳芳.“中国红”色彩元素的文化探源[J].大众文艺 (理论) , 2009 (10) :104-105.

[3]田洁.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红”元素[J].新闻界, 2010 (3) :100-101.

[4]茹存光.论“中国红”在张艺谋电影中的体现[J].电影文学, 2011 (23) :25.

以中国的文化元素为话题的作文 篇3

关键词:主旨 理解 缝合 创新

一、经典拟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三四)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读懂材料,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往往托物言志,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主要的事物(作者依托的对象)的特征,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然后结合平时积累,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代表着一般、典型,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三四)》,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滚滚”和“细小”,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或者说,创造伟大事业的,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全面理解,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审题失误,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全面理解诗歌材料,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指明了写作的方向,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自己确定话题,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其一,波浪滚滚惊天动地,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波浪借风乘势奔涌,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波浪滚涌激情阵阵,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波浪是外在的现象,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善于缝合,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抛弃试题材料,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写几个排比的句子,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准确为文,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激励创新思维,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使文章生动活泼,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欲扬先抑,注意安排情节,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则要角度换位,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理解要全面,缝合与消化,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染白,一条小路。沿着小路,我,走回去,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时候,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以中华文化为话题的作文 篇4

纵观古今,横看中华民族发展的悠悠历史长河,古有赵州桥建隋朝,巍然挺立,气势雄浑,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中华民族的宝贵历史遗产。而现如今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国的发展与进步众人皆知,特别令人惊叹的就是突破了多年的难题终于完成了港珠澳大桥,已经正式开通了,这是中国人靠自己的智慧和才干,是靠工人们的团结一心和一丝不苟的严谨的工作态度,用汗水和辛勤的付出,最终建成了港珠澳大桥。港珠澳大桥的正式开通,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则架桥的奋斗精神,这是一座国梦桥复兴桥,他也是同时方便了交通,促进了香港澳门广东珠海三个地区的发展,也为三个地区建立了一种合作共赢的关系,架起了一座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桥梁,由此可见,互利共赢,未尝不可。

中国桥的发展从历史到现在已经有焕然一新的面孔,国人的心中都有一座鹊桥,传说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牛郎和织女会在鹊桥上相会,这象征着中国人对美好事物美好愿望的憧憬,中国桥它不仅是可以体现在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也可以是一座同心桥,还可以是鹊桥,当然也可以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的桥梁。也可以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交流的和平友谊的桥梁。正如已经有多个国家共同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是可以实现国家间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一座桥梁。

以中华文化为话题的作文 篇5

我是五年级二班的张卓,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

有一次我在一本书中看到了有关倒贴春联的意义,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在我小时候闹的一个笑话,但是,这个笑话也让我知道了倒贴春联的意义。

有一次过年的时候,我和妈妈穿上新衣服、新鞋子去伯母家拜年,拜完年出伯母家门的时候,我看到伯母家门上的福字贴倒了,我一本正经的告诉送我到门口的伯母一家人说:伯母,你家‘福’字贴倒了!伯母一家人笑的前仰后合,妈妈也跟着笑。明明是贴倒了,他们的笑让我一头雾水。

在回家的路上我问妈妈:伯母家的‘福’字明明是贴倒了,为什么你们都笑我?难道那个字不是我们学的‘福’字?这时候妈妈微笑着说:这是运用中国汉字的谐音‘福到’了。我恍然大悟:福倒、福到嘛!我和妈妈一块笑了,中国的汉字真是博大精深。

我国除了有贴春联、贴福字的风俗,还有一个风俗,那就是过年一家人聚在一起打麻将。可是近几年来打麻将的人

越来越少了,那人们过年都干嘛去了,原来都去广场上扭秧歌、跳广场舞了。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锻炼身体了,越来越多的人会在百忙之中挤出一点儿时间,在晚饭后来到广场锻炼身体。我最喜欢看的是扭秧歌,有时候还禁不住的跟在后面扭起来。随着咚咚的锣鼓声响起,人们也跟着扭起来。虽然队伍中多是中老年人,可他们的脚步依然轻盈,姿态优美,动作极为协调。队伍四周围满了群众,他们一边欣赏,一边唠着家常,悠闲自在。吹喇叭的还不时变换曲调,秧歌的队形也随之变化,让人久看不厌,给新年、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喜庆。

以中华文化为话题的作文 篇6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考古学家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方,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它们整齐规范,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具备了简单文字的特征,学者们认为这可能是汉字的萌芽。可能这就是我们文化的开端。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了。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

如今人们都使用手机打字,不仅使人们的汉字量大大减少,还不理解汉字的真正韵味。网络用语的雨后春笋,越来越多的简易文字代替了原有的文字如:“蓝瘦香菇”它的本意是指“难受的想哭”。其实这些网络用语大多数是因为在打字时不小心打错或音节相似发音相意的意思。

学生们的语文功底也越来越浅薄,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也逐渐淡薄。仅凭在学校里学的,在名著中看到知识,怎么将中国文化传承下去。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少数民族女真族的文字也即将失传。相信在不久,就会有更多有历史意义的文字失传或流失。

无法想象在未来人们都不在使用古人留给我们充溢这智慧的结晶——汉字,而是都在使用网络用语。

而我们中学生,现在应该做的是放下电子设备,拿出一本书。在寂静的夜里,轻轻的翻阅它,领悟更多我们从未知道的知识或感兴趣的知识。

以中国的文化元素为话题的作文 篇7

关键词:传统文化,包装设计,洋县皮影

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 其艺术价值以及审美情趣等方面打动了所有国人, 它作为一种可传承的文化, 不应该仅仅存在与那些艺术作品之中, 我们要根据时代的发展需求创造出新型的发展方式, 使其源远流长, 设计是文化的物质载体, 也是传统文化的延伸展现方式, 我们要将传统文化做成世界的文化。

一、将传统文化融入包装设计的思考

传统文化作为人民的精神食粮, 与商品这种物质食粮都是为人们服务的, 而商品包装设计与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是一种双赢的策略, 商品包装设计主要包括包装结构设计、包装造型设计、包装装潢设计、包装印刷设计等四大方面, 商品的包装设计体现传统的设计手法, 使传统文化元素在设计中再创造, 会给消费者带来一定的民族认同感。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看到很多商品使用传统元素, 特别是节日用品, 如茶叶、粽子、月饼、元宵等等, 常常会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 书法艺术、青花瓷、剪纸、刺绣、 脸谱等多种富有想象力和寓意的图案被广泛采纳。而在如今高速快捷的生活方式会使人们更加向往心灵的宁静, 希冀远离喧嚣、回归自然, 而民族化的设计元素会使人们产生一种文化的共鸣, 产生一种心理的皈依感。所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和设计师喜欢民族化的设计产品。

将传统文化融入包装设计, 不仅仅是元素的照抄照搬, 更要考虑时代的需要, 消费者的需要, 甚至是文化的发展需要, 要让中国传统元素的包装既有时代感又不能摒弃传统文化的核心寓意。

二、汉中地区代表性传统文化元素

陕西汉中市作为两汉三国发源之地, 至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手工艺等很多方面、本文侧重于民间传统美术方面。

1、洋县皮影

洋县皮影由清乾隆年间由关中地区传入洋县, 因其使用小铜碗作为主要伴奏工具而被称为“洋县碗碗腔”, 已有300多年历史。其角色、布景皆用上等牛皮刻制。雕刻技法独特, 洋县皮影人物及场景多以镂空为主, 采用推皮走刀、 转皮不动刀, 刀凿并用, 点线分明, 虚实有致, 是玲珑剔透的皮影繁而不冗, 单纯质朴的皮影简而不空;而在绘画上结合传统绘画的线描形式, 染色简洁明快, 使皮影色彩简而不单、丽而不艳。

2、石门十三品摩崖石刻

石门为褒斜栈道南端的一段隧道, 东汉年间雕刻, 内容是汉魏以来的大量文人骚客们的题咏和记事, 因修建水利而被搬至汉中博物馆, 石门十三品在书法艺术上有重要地位, 被称为“国之瑰宝”, 无论在书法方面和雕刻方面都是很高的研究价值。而曹操的“衮雪”二字更被称为目前唯一能见到的曹操手书真迹。

3、宁强羌族刺绣

在汉中市宁强县为羌族聚集地, 羌绣早在明清之时就已小有名气, 如今羌族大多数人还保持着传统服装的习俗, 宁强羌绣针法多样, “十字绣”“串挑绣”“编挑绣”都十分有名, 主要用于服装鞋帽等, 图案寓意吉祥, 色彩鲜艳, 工艺精巧, 精美绝伦。

三、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包装设计

1、传统文化元素的提取

传统文化元素可包含传统图案、传统文字等。

传统图案一般都是以描述剧情或者吉祥图案为主, 体现人们向往美好的生活。无论是皮影艺术还是羌族刺绣艺术都是由图案组成的, 皮影艺术根据人物与场景的不同, 主要包括古代宫殿、元帅账房、菩萨坐的莲花、古代人物、车马、 动物、现代人物等, 而羌族刺绣艺术主要以吉祥图案为主, 如狮子滚绣球、吉祥梅花、锦鸡穿牡丹、金瓜银灯等。

传统文字即具有代表性的文字的提取, 如书法艺术、印章艺术等。包装设计借鉴书法艺术的设计原则, 要理解书法艺术的创作技巧以及神韵, 如曹操的“衮雪”二字, 因为的它的唯一性可增强其识别性。

2、包装对象的选取

现如今经常使用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包装设计的包装对象的提取可以选择传统商品、地方特产两种。

传统商品如月饼、酒类、茶叶等, 例如汾酒盒的外包装就使用杏花村的图形。西凤酒的外包装使用凤凰的图腾设计。浙江舟山本地的月饼品牌使用渔民画的形式。

地方特产则根据不同地域的不同特产进行针对性包装设计, 既提升了产品的知名度, 又宣扬了传统文化, 对于汉中地区而言, 由于其群山环绕的地理特点, 特产主要以茶叶、 药材、干果类、山珍类、米为主。

3、合理方法设计包装

包装设计中引入传统文化元素可以采用多种表现手法, 如比喻、象征、重构、变化、打散、分割等方式, 借助传统的图形纹样、书法艺术、名胜古迹、文化遗产等导入现代包装设计理念。从而赋予产品全新的文化内涵。将地方传统文化艺术与特产包装相结合, 既可以宣扬传统文化, 又可以增加消费者对地方文化的理解, 提升民族皈依感。为地方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提供了一种传播载体。同时, 我们也要考虑市场的需求、消费者的审美习惯以及商品运输及销售方式的选择等多方面元素, 尽量将包装设计做到尽善尽美。

作者以汉中特产洋县五彩稻米为例, 将传统文化皮影艺术与五彩米外包装相融合。五彩稻米产于全国黑米渊源地、 世界珍禽朱鹮的栖息地——陕西省汉中市洋县。这里土壤、 水质、大气等环境指标达到国家无公害要求。其含有黑、红、 黄、绿、紫五色, 纯天然色泽, 无污染、无公害。而洋县皮影艺术的人物图案以结构复杂、色彩繁复艳丽为特色, 在提取图案基础上, 考虑到包装设计的时代特色, 如包装结构包装造型上采用提携式、陈列式、组合式结构, 而包装装璜设计方面色彩使用以及编排设计采用简洁大方的原则。使包装既有文化内涵, 又注重现代气息, 设计作品如下图所示。

四、小结

以蒙古元素为核心的现代建筑 篇8

关键词 蒙古元素 现代建筑 建筑特征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一直以来,人们似乎已经把穹顶作为蒙古式建筑的代名词,当看到圆乎乎的屋顶时,心中必定会有蓝天白云大草原。对于蒙古民族来说无论走到哪里,那些圆圆的穹顶都是他们心中最美的景色,心中最美好的回忆。

1蒙古建筑

“建筑,是一种以一定物质材料与结构建造,与一定自然环境相结合,使一定社会人生内容抽象性地展现于空间,具有实用、认知、审美的功能,渗融着艺术等人文因素的科学技术”,蒙古建筑是在数千年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建筑形式基础上形成的,由原来蒙古族在伊斯兰、中原传统和藏传佛教文化影响下,逐渐形成以蒙古包为代表的近代游牧建筑总和。在蒙古建筑中积淀了蒙古族千百年来积累的文化元素,体现出蒙古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地域文化,反映出了不同的民族和地域的建筑水平、审美取向以及特有的工艺特色。

2蒙古建筑设计风格的特征和价值

2.1象征性与寓意性的建筑设计特征

蒙古建筑是游牧文化和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蒙古族的文明史,集中表现除了蒙古游牧民族的建筑审美个性。蒙古建筑设计风格作为草原人民对自然空间与文化空间的理解与表达方式,自身集合造型特点被认为是突出了 “天”的庇佑和对“天”的指向。因此,游牧民族对蒙古先民古老的信仰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游牧文明的象征性,是蒙古建筑设计风格的特征之一。蒙古民族在文化传统的因素不同的历史时间、社会空间下,通过某个突因素,或是建筑装饰符号在蒙古建筑设计风格中的体现,或是民族色彩在蒙古建筑设计风格中的运用,都可以很明显的感知到蒙古建筑设计风格明确的寓意性。

2.2生态性设计理念的蒙古建筑设计

蒙古包用木干编制的“哈纳”网片可伸可缩,建筑封闭和室内铺设全靠大小不等的链片,构造轻巧、易拆易装等都恰当的适应了游牧民族的生活特点。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社会设计发展的主流方向,蒙古建筑正是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的代表。

3传统蒙古建筑元素在现代类蒙古建筑中的体现与分析

3.1生态性设计

现代蒙古建筑一般以最简单的手法和最简单的材料完成富于表现力的建筑,虽然在建筑材料上运用了钢材、混凝土等新型材料,但是从整体造型上这些建筑很好的与广袤的大草原融合在一起,浑然天成,把观赏性和实用性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很多类蒙古建筑设计正是生态化的建筑,不仅能为人类旅客提供宜人的室内环境,比如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有灵活开放视野。而且节约土地,对环境的影响很小,深入分析当地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人文环境、交通发展方向等一系列因素,做出了科学合理的规划,注重生态环境的地方性。

3.2地域文化性设计

蒙古建筑设计中,很多的运用了地域性、民族性元素等蒙古本土元素,建筑风格源于传统的帐幕和蒙古包等可移动的居住形式,由小及大,有空间内部简单支架到多支柱的空间不断扩大;强调了蒙古族传统建筑设计风格,把局部与整体,实体与空间,艺术形式与艺术功能,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结合起来;总体结构与造型基本一致,圆隆型的顶部、不同分割方式的柱状支撑、传统蒙古元素的提取、圆圈状周壁,给人以有隆有直、有圆有弧、纯白清爽的直观印象。

3.3建筑形式特点

蒙古现代建筑形式很多的运用了格式塔原理,表现出了高度的整体感与和谐感。整体抽象的建筑形式形成一个好的意象,符合格式塔的意象。建筑形式真正意象,正介于写实与抽象之间。在整体统一的基础上惊醒了不同层次的分割,变化,融主客为一体,形成简约合宜的意象结构,复杂而又统一的建筑特点。整体上的简单,经过有条理的分析、组合之后将一个复杂的形式再次还原成简单的形体,让旅客感到多样性的满足。

3.4建筑景观整体性设计

蒙古现带建筑形式具有很有的实用功能,也有很好的观赏性功能。建筑形式与自然环境既统一又对立。在形式上,多样性变化与自然的一览无遗形成强烈的对比,在广袤的草原上带来了视觉上的满足,填补了人们心理上的空落。圆形的建筑物象征着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人们在出去游玩之后,可以从不同的方向回去休息的酒店。

4蒙古元素建筑风格的当代启示

4.1民族文化的延续与发展

蒙古元素为核心的现代建筑不仅要注重建筑体外在形式,而且本身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建筑形态与当今的社会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和人们对原始建筑的展望密切的联系在一起。从建筑形式、建筑色彩、建筑材质、建筑环境等方面综合思考,精心设计才得以创造出既有浓厚民族特色,又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建筑,充分运用、巧妙结合民族花边、符号、特色建筑等具有冲击力和代表性的民族精华予以烘托城市整体建筑风貌。

4.2生态性设计理念的必要性

生态性设计理念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意在寻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即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来创造一个有利于人们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要控制对于自然资源的使用、实现向自然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平衡。现代蒙古建筑设计风格体现了生态性设计理的即舒适、健康、高效和美观。

以传统文化为话题的作文 篇9

不仅这些人如此,历史上还有很多这样的人。杨玉环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张岱因吃办螃蟹盛宴;季鹰因吃要辞官归家;金圣叹有吃纵死不悔;乾隆为吃创满汉全席。无不体现吃的重要吃。

光吃还不能体现中华文化,因吃还留下许多著作。曹操的《魏武四时食制》中对鱼食用方法的描写到《饮膳正要》对饮食养身的介绍从朝奕《易牙遗意》古食制作的描写到朱彝尊《食宪鸿秘》中烹饪技艺的影响。从顾伸《养小录》采摘食材到袁枚《随园食单》对名肴的描写。都体现出中华美食文化的精髓和对生活美好的无限向往。。。。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中相思之情。“白菜青盐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的悠然自得;“雨露之濡,甘苦齐结实”的自在快活;“君王纳晚凉此味亦时须”的乐观旷达。由此看出美食不仅挑战我们的味蕾,它更是一种文化,它传承着中华上下五千年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化的存在使菜肴富含诗书的文化气息,而菜肴更是文化不可缺少的承载体。

以中华文化为话题的作文 篇10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长河滚滚而去,文化的星空浩瀚无垠,中华文化历尽千年的洗涤,在千姿百态的各民族的文化中露出它的智慧与沧桑。“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爱国英雄对日下江山发出的喟然叹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千古伟人在巍巍古楼上的深远豁达;“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是浩然智者对世事变迁的淡然和对世人的谆谆教诲。

前人留下无尽财富,后人得以享其荫蔽,然而现代青年却多对本国文化报以漠视的态度,语文书上精选的古文,考试时死记硬背,考完后就抛之脑后,有几人会钻研其中的内涵与寓意。在西风东渐的今天,人们狂热地追求外国文化,认为只有国外传来的才是先进时尚的,而国内文化则代表了古旧与劣质。诚然,国外的发达与进步确实有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而国内的某些文化也已不适应现在社会发展的趋势,但是,文化的发展靠的是人的推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如果一味地蔑视国学而推崇外国文化,那么先人世代流传的文化瑰宝靠谁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拥有五千年的底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什么不通过我们的努力,将它变为符合时代需求的先进文化呢?

以中国的文化元素为话题的作文 篇11

以“汉服”为元素的油画创作现状“汉服”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可谓是与国画的发展紧密相连的,乃至当代新仕女画依旧能以“汉服”为题材的创作,传达出当代女性的自信与风采。而在油画中,以“汉服”题材的作品就显得凤毛麟角了。1928年徐悲鸿首开“汉服”元素的油画创作《田横五百士》,随后零星的艺术家开始涉及这一题材。目前国内有:王干生的《李时珍画像》、田小平的《荷韵》和“京剧·梨园春秋”系列、张洪赞的《中华魂》、章仁缘的《夜艳》为代表的“新仕女画”系列、黄同江的“古代人物油画”系列、王可伟的《丽人行》《打马球》和“铁马兵戈”系列、曾浩的“敦煌飞天”系列。目前国外有:旅澳画家羊羔以传统中国人物画为背景的油画创作、旅美画家涂志伟的《宫女案》和主题性巨幅油画等。对以上目前为止屈指可数的,九位以“汉服”为创作元素油画家的作品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剃发易服”的荼毒影响至今,导致整个民族的“失忆”后遗症。例如,田小平、张洪赞与章仁缘的“新仕女画”中模特所着服饰谁能辨别出是“曲裾”“直裾”“襦裙”,但形制的变形与夸张却毫无“汉服”神韵,是徒有其形的“仿汉服”“类汉服”,是“汉服”的变异装。而田小平的京剧系列绘画其出发点只是为了表现中国传统戏剧而已。只因戏服是依稀伴有“汉服”的制式特点与传统元素,故将其归入“汉服”元素创作的画家行列。2

以“汉服”为元素的油画创作题材中国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民俗文化,为中国油画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目前,以“汉服”为素材的油画创作在经历数代人不断地完善与发展后,此类题材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2.1

历史军事类王可伟与涂志伟两位大师在面对中古历史上宏大的战争时,都不约而同的将之选为自己的创作对象。《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这首《无衣》再现了当年一统六合的秦军的精神与情感,这也正如王可伟的《车战》《看剑》《火牛》《国殇》里对单一秦兵人物的塑造与情感流露的刻画;而涂志伟在《脚·兵马·大地》里则向我们展示了秦军的纪律与气势。2.2

历史事件类徐悲鸿的依据《史记·田丹列传》中的农民起义领袖田横在刘邦称帝后,将到洛阳招安,他手下忠心的500名战士为他送行的情景创作的《田横五百士》就是表现的这一历史事件的场景;涂志伟的《头·书·大坑》取材于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一历史事件,而他另一幅作品《脊背·长城·月亮》则是以长城修葺的场景来烘托华夏人民坚强、刚毅的民族性格。画面中人物虽都赤露上体,但是束发扎髻这一细节可见汉衣冠中,首服发式对汉族的影响是多么久远。王可伟的《张骞出使西域》,则呈现了汉建元年张骞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对中国及世界产生一系列重大影响的事件,同样的作品还有《昭君出塞》。2.3

宫廷仕女类涂志伟的《舞乐·编钟·古音》《宫女案》取材秦汉时期的华夏风韵,直观地表现了极具东方古典韵味的舞乐文化。王可伟则取材唐朝时期的妇女形象创作了《丽人行》《打马球》《夏夜》《三月》《出浴》等一批直观呈现当时社会环境与人文风气的作品。2.4

文学类已故画家黄同江的“古代人物油画”系列,是以《诗经》为创作题材的。他将《蒹葭》《关雎》《子衿》《君子于役》等,以极具中国文化韵味与写意意境的表现手法营造出一个缥缈典雅的氛围,使画作跨越时空,传递历史的美感与厚重。2.5

宗教神话类曾浩的“飞天系列”创作的宗教神话人物画中人物,虽身着“霓裳”不是传统意义的“汉服”制式,但是霓裳作为汉族神话人物的服饰见诸于史料《楚辞·九歌·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元·袁桷《甓社湖》诗:“灵妃夜度霓裳冷,轻折菱花玩月明。”许地山《危巢坠简·无忧花》:“这动物质的衣裳,比起其馀的舞衣,直像寒冰狱里底鬼皮与天宫底霓裳的相差。”曾浩的“飞天系列”以敦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综合当代审美习惯于心理,不局限于传统敦煌造型,大胆创新,同时借鉴少数民族的多种元素融于一体。2.6

戏剧、戏曲类之所以将戏剧、戏服服饰类归于“汉服”题材创作,是由于清朝一朝在实行了严酷的“剃发易服”政策后,激起了汉民族的剧烈反抗,后有了不被官方承认的“十从十不从”传说,之中便有“娼从而优伶不从”,于是我们得以在戏剧、戏曲的演艺服饰上依稀寻得我民族服饰存在的影子。这些都能从田小平等人的戏曲、戏剧主题类的油画作品中窥见一角。2.7

其他类以旅澳画家羊羔为代表的油画创作,它们以传统中国人物画作为背景或是单一元素的互动来突出主体人物的构图手法,以期给观众古今贯通的交流之相。虽未直接表现“汉服”,但从侧面上表现了“汉服”之美。3

结语“维天有汉,鉴亦有光”,华夏汉族作为世界上创造了璀璨历史文化的民族之一,本该在民族题材油画创作中占有一席之地,却事与愿违。汉族独特的文化特征与极具内涵的民族精神,如何呈现出来,不仅关乎民族服饰的发展,也是名族精神的体现。汉服与油画、艺术的结合,让油画创作题材选材更丰富,表现也更深入,这不仅能完善中国民族题材绘画内容的丰富性与整体性,同时也是民族题材油画的创新点之一。汉服作为文化的媒介,能让中国文化的魅力得到更全面、系统和深入的传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参考文献:[1] 邵大箴.宏大雄浑的艺术创造——简论涂志伟的油画[J].美术,2007(9).[2] 刘坚南.用画笔讲述历史——记全美油画家协会原主席涂志伟[N].韶关日报,2007-5-27.[3] 西村.旅美华人画家的东方情怀——涂志伟采访记[J].世界博览(看中国),2007(08).[4] 高思扬,刘刚.金戈铁马战黄沙——王可伟和他的边塞油画[J].中外食品(酒尚),2007(12).[5] 黄同江.百家画库/中国美术家黄同江专集[M].辽宁美术出版社,1998.[6] 曾浩.曾浩油画精选集[M].天津杨柳青画社,2011.[7] 羊羔当代美术名家个案研究.羊羔油画作品集[M].天津出版传媒集团,2013.[8] 胡日查.民族元素在中国油画中的体现[J].中国艺术,2011(04).[9] 唐培勇.论油画民族化与民族审美文化——心理结构[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6(03).[10]

以中国的文化元素为话题的作文 篇12

一、公共环境设施概念解读

环境设施, 首先由英国提出, 即“streetfurniture”, 直译为街道的家具, 还有称作urban element“城市的装置”。一般包括休闲娱乐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商业服务设施、公共管理设施、公共信息设施及无障碍设施的建设。

二、从已有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看当前横店公共环境设计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们国家关于现代城市公共设施借鉴了成功案例, 得到了空前快速的发展, 但国情、地域的不同, 城市的公共设施在规划设计、管理等方面暴露出严重的问题。因此本文将以横店影视城为例, 浅谈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基本原则及重点, 特别是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地方文化元素的应用表达。

三、在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地方文化运用的必要性

城市的公共设施要让人们感受到当地特有的文化和风俗, 将其转化成城市的文化载体。在城市公共设施中的设计, 地方特色是其设计最重要的提取元素之一。设计师在设计时不仅要尊重当地人群的生活习惯, 还要善于利用当地的材料, 注重提取和利用。这是对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当然也是城市的靓丽风景线, 城市独特的名片。

四、横店影视城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地方文化元素的运用

城市公共环境设施的设计可以从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出发, 设计师从中提取所需要的设计元素, 然后用现代的设计手法进行解构、分析、重构、创新, 将其有机的融合到公共环境设施中。

1、横店影视城地方文化元素提炼

横店影视城是集影视旅游、度假、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旅游区。其景区包括广香街、秦王宫、清明上河图、明清宫苑、梦幻谷、华夏文明园、明清民居博览城、大智寺、屏岩洞府, 还有2015年新开园的圆明新园等景区, 现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 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影视产业实验区”, 被称为“中国好莱坞”, 大家口中的“横店影视城”。

东阳历史悠久, 素有“婺之望县”、“歌山画水”之美称。地理以“三山夹两盆、两盆涵两江”独特形貌著称;文教化育悠远, 被誉为著名的教育之乡、建筑之乡、工艺美术之乡、恐龙之乡。东阳建筑在世界享有盛誉, 东阳民居特点以东阳木雕为主, 融石雕、砖雕、堆雕等装饰, 实用与审美完美结合。在公交站点的设计上, 可以融入东阳建筑风格特点, 利用木材, 以东阳木雕手法设计。这就是在设计中应有的因地制宜原则, 并从地方文化中提取多种元素, 挖掘出其核心元素, 重新解构、分析, 重构出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所需要的元素。

2、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对自然景观文化元素的提取和利用

在城市公共环境设计中, 设计的另一重点是对自然景观的文化元素的提炼。横店是个小盆地, 最大的特色就是八面山。八面山形似日本富士山, 给人印象深刻, 在提炼时可提取其形, 再利用现代设计手法进行重构、创新, 进而体现横店影视城的地域自然文化特征。

3、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对地方性传统历史文化元素的提取和利用

地方性传统的历史文化体现了城市历史和精神文化。这些历史文化可以是神话传说, 也可以是传统风俗, 甚至可以是流传下来的生活习惯等等。比如说, 可以从传说故事本身寻求切入点, 以横店八面山的传说故事中的“金水牛”形象, 可以在满足公共设施基本功能前提下, 将其设计为“金水牛”形象。这样既让当地居民感到亲切, 也能让游客更多了解横店的地方文化。这种元素的设计是对横店影视城作为旅游城市的一种宣传, 也是对当地传统文化元素的体现和继承。

4、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对当地材料的利用

在现代工艺发展的情况下, 城市环境设施材料的选择应该更多地考虑地方特色, 尊重自然, 尊重生态与人文环境。垃圾箱、导向牌、休闲椅等的设计可以多考虑东阳木雕的工艺, 这些都是很好的个性化设计的例子。

虽然城市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但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应该留下相应的文化产物。因此, 在横店影视城的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 其风格设计必须体现这个地方的文化特色。比如对横店路灯的设计, 不仅应该有影城特色的既视感, 色彩设计上也可以考虑东阳木雕红色的基调风格, 完美地传递出其历史文化气息。

公共环境设施的色彩设计, 不应脱离地方环境的要求, 要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喜好特征, 投其所好, 让设计得设施与环境融为一体。

对于横店这个有着自己独到地方文化的城市, 公共环境设施设计必定要有“影视”这个元素, 结合当地建筑特色、地方习俗, 从中提取元素, 并进行重构设计。

五、人文元素在城市公共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一个城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于这个城市是否具有自己的个性。因此, 地方文化元素的提取, 并将其融入到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就显得十分有价值。横店影视城最有价值的莫过于“影视城”这个标签, 那么如何让影视城变成“横店”就该体现在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上。在仔细研究城市环境形成的文化背景下, 再去认真设计公共设施, 这样才有利于正确把握城市与当地文化的关系, 利用好当地人文元素, 人性化的设计, 才能真正感受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

六、结语

在对不同城市公共环境设计中, 设计者应该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和方法来设计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师通过认识到地方文化在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中所体现的特殊价值, 才能对公共环境设施的创作更接地气。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公共环境设施, 它所在的城市才会被大家深深地刻在脑海, 才会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也是当地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的一条很好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海林, 董雅著.城市空间元素公共环境设施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2]陈淑光.论公共设施与人性化设计[J].设计艺术, 2011.

以中国梦为话题的作文 篇13

记得小时候,我特别喜欢画画,妈妈也总给我买许多彩笔。我每天在家里的墙上、纸上等任何一个地方涂得满满的。我的笔让那苍白无力的纸,变得活灵活现起来。瞧,这是红彤彤的太阳,这是碧蓝的天空,这是绿油油的草地……绘画使我的幼年时期充满了乐趣。

记得后来有一次,我带着奇思妙想画了这样一幅画:在湛蓝的天空下,一所学校长出了一双巨大的翅膀正飞在空中,一只只彩色的小鸟在旁面也在自由飞翔,孩子们的小脑袋争先恐后地挤出窗户,想要看看下面那原始森林的景色……爸爸妈妈看过后都夸奖了我,这使我对画画越来越有信心。

记得去年夏天,爸爸带了我去北京八达岭长城玩。到了那儿,我被眼前雄伟壮观的景象震撼住了,蜿蜒起伏的长城像一条雄伟的巨龙卧在那儿,它的每一砖每一瓦,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汗水和智慧的结晶。回到家后,我迫不急待地拿起手中的画笔,画起了那宏伟壮观的长城:黄色的瓦、红色的墙,映衬着天空,旁面还有一棵棵高大挺拔的松树守卫在这儿。一块块青灰色的砖石,巍峨高大的城墙,威风凛凛的烽火台,神秘的了望口组成了这样一幅宏伟的画面:崇山峻岭之间,一条巨龙腾空而起,直冲云天!在我的心里,这条巨龙就是中国!这一刻,我的心里无比的自豪,是的,我为中国的腾飞而自豪!

以传统文化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篇14

一墨、一笔、一毡、一纸,点墨、提笔、中锋、收尾。如此反复,心因墨香浸润而宁静,眉因隶楷呈现而舒展。

墨味是苦涩而清香的,是迷人的,是令人心醉的。每每那浓黑发亮的墨汁倾入墨盒,那股迷人的苦香味涌入鼻腔,浸泡味蕾,沁入心扉,整个人在那一瞬间跌入迷蒙而宁静的遐想。

第一次对这看似枯燥落伍的东西产生興趣,是在爷爷那纸香、墨香交叠的书房里。本想滴一滴黑黑的“水”来玩,却不慎将它滴进了一旁的清水里,只见它舒展优美而自然的弧线,深浅不一,犹如罩着一层薄纱的黑在无色透明的天地间优雅而脱俗地释放。

一年级,我进了书法班,与所有的初学者一样,开始临摹颜真卿厚重而端庄的.楷书。可能是我可塑性不错,小小年纪便写得有模有样。只可惜一年后换了老师,我哭了好久,不愿跟新老师学,最后,学书法也就不了了之。

小升初过后,我再次拾起了尘封的毛笔,看它干涩的羊毫在水中无声地变得柔软。倾墨、点尖,细看墨汁顺着毫毛的纹理攀至笔腹,黑白分明,煞是好看。新老师很有个性,很有禅意,他另辟蹊径,鼓励我们先学隽秀自如的隶书,我学得很快,领悟起来也很快,老师常说我有灵气,一点就通,这更增进了我对笔墨的热爱。

过了一段时间,我想兼修国画,老师全力支持却要求更严格,提醒我梅兰竹菊是基础。梅花画了一幅又一幅,从苍劲有力的枝到娇柔仰放的花再到浓淡不一的墨色变化,一节课下来,脚边堆满了画废的毛边纸。我在一路赞不绝耳的书法征途中,头一回遇到如此挫败,沮丧犹如被石头打破的湖面,在心头一圈圈地荡开并且越来越大……

梅花……梅花……还是梅花!提笔落墨间我勾勒的花瓣愈加生硬,老师终于看不下去了,教训我说:“有你这样面对困难的吗?不欣然接受并努力争取,这种心态还不如多去写几张字呢,别画了!”

我低头看着被毛边纸埋没的双脚,忽觉出自己的盲区,是呀——心态、努力——仅此而已,真可惜了这些被我用来发泄的纸。

以中国的文化元素为话题的作文 篇15

关键词:议程设置,新闻由头,主流

议程设置理论最早由麦库姆斯和肖提出, 基本内涵是:“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 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1]目前, 这一假设已经经过多个国家和地区, 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了验证。

在议程设置理论中, 其中一个受到关注的研究方向是:媒介设置公众的议程, 那媒介的议程又有谁设置, 即媒介议程设置的来源问题。粗略地看, 这个来源包括多个方面, 比如政府发言人、新闻当事者, 也包括媒体自身。“这一阶段也包括媒体间的议程设置, 即新闻媒体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2]

从信息流的角度看, 议程设置的影响是多个过程循环进行、共同作用。媒体报道新闻, 直接对受众产生影响是一个过程;部分受众接收新闻后对其他受众进行传播时可能也会或多或少地受媒体议程设置的影响, 这是第二个过程;媒体转载其他媒体的报道和由其他媒体提供的新闻由头进行评论, 这又是一个过程。第三个过程即是媒体对媒体的议程设置。不同媒体的影响力往往差距很大, 在媒体为媒体设置议程的过程中, 哪些媒体处于引领状态, 哪些媒体处于跟随状态、被其他媒体的议程所牵引, 这是一个值得考察的问题。

评论是媒体报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 我国众多媒体尤其是有影响力的媒体都开设了评论栏目 (节目) 。评论不仅仅是在传达观点, 其本身也是在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哪些议题值得评论, 哪些不值得。不同媒体提供的值得评论的议题的多少,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在设置媒体的评论议题中所起的作用。时评界一般将这种评论的议题称为新闻由头。

一、样本选择的基本介绍

本文以《中国青年报》的评论版“青年话题”为例来进行分析。“青年话题”创办于1999年, 作为国内报业较早出现的言论版, 其带动了时评的兴起与繁荣, 而时评也是当下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中最常用的评论形式。目前, “青年话题”在全国纸质媒体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选择它作为分析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样本分析中, 本文以《中国青年报》2010年6~9月“青年话题”中所有的评论进行分析, 共获得样本501份。本文主要考察的是两个问题:一是, 在提供新闻由头的媒体中, 不同类媒体的表现是怎样的;二是, 哪些具体的媒体表现比较出色?媒体种类有多种划分标准, 笔者将所考察的媒体分为4类:中央媒体;地方媒体;专业、行业类媒体;都市报、晚报等, 主要是想观察这几类媒体的具体表现。

需要做出的解释有:一些评论, 是作者根据自身的亲身体验或观察到现象作为新闻由头, 在新闻由头的来源中按“其他”统计。有数量较多的评论并没有标出新闻由头, 这一般都是热点新闻, 即便不标出新闻由头公众一般也熟知, 在新闻由头的来源中标注为“不确定”。一些专业类媒体本身就是由中央媒体创办的, 比如新华社创办的《经济参考报》和《财经国家周刊》, 这些专业媒体在新闻由头中被都列入“专业、行业媒体”而没有列入“中央媒体”。

在新闻来源中出现的央视《新闻1+1》、央视经济信息联播、还有央视网, 都列入“央视”的统计范畴。同理, 新华网、新华社都列入新华社范畴;中新社、中新网都列入中新社;人民网和《人民日报》都被列入《人民日报》;《大河报》和大河网都列入《大河报》;环球网和《环球时报》都列入《环球时报》;中国之声和中广网都列入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这次统计总共出现了7次这种情况。

二、统计分析:不同种类媒体的表现

运用SPSS软件将每一类媒体进行编码, 输入数据后运用频数分析, 得出表一。

通过表一不难看到, 在为“青年话题”提供新闻由头、设置评论议题的媒体中, 都市报、晚报类媒体占得比例最高。值得评论的新闻, 一般都是有争议的热点新闻, 由此可见都市报、晚报类媒体在引发舆论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央级媒体所占的比例与都市报、晚报类媒体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从媒体总量上看, 前者要远远少于后者, 在这种情况下能占到19.6%的比例, 也说明其表现比较出色。另外, 中央媒体中, 《人民日报》主办的《京华时报》和《中国经济周刊》作为新闻由头获得的频数为22, 新华社主办的《经济参考报》、《财经国家周刊》、《现代快报》和《现代金报》获得的频次总共为17, 如果将这两个数字合并到中央媒体中, 其作为新闻由头的百分比将提到高27.3%。而评论议题最多 (频数为43) 的《新京报》, 其主办方之一也包括中央媒体《光明日报》。

地方党报的绝对数量比较多, 这不仅包括省级党报, 还有市级党报。但通过上表可以看到, 除去“其他”选项外, 地方党报在设置评论议题中的表现是最差的。而且, 地方党报中仅《广州日报》一家的频数就是22, 其后依次是《长江日报》 (频数为5, 下同) 、《南方日报》 (4) 、《大众日报》 (1) 、《济南日报》 (1) 。

专业、行业类媒体所占的比例不高, 这与《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是综合性评论而非专业化、行业化评论也有关系。这里的专业、行业类媒体, 根据统计主要是经济类专业媒体, 其中表现较好的有:《第一财经日报》 (频数为7, 下同) 、《经济参考报》 (6) 、《21世纪经济报道》 (6) 、《中国经济周刊》 (6) 。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即媒体分布的地区来看, 不同地区的媒体表现也差距很大, 表现出色的媒体基本都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和成都等城市。具体来看, (不含专业媒体和中央级媒体) 北京 (频数为75.5, 下同;一个评论用了两个新闻由头, 其中《北京晚报》频数按0.5计) 、广州 (45) 、南京 (23) 、武汉 (12) 、成都 (9) 、上海 (7) 。黑龙江、江西、广西、贵州、青海、甘肃、新疆等中西部地区, 没有一家媒体入选。

三、统计分析:具体媒体的表现

本次分析共统计到97家媒体, 除去“不确定”和“其他”选项, 平均每家媒体提供新闻由头的频次为3.8。将出现频次最高的10家媒体进行列表, 如表二。

通过上表可以计算出前10家媒体作为新闻由头的平均频次为19.6, 是所有97家媒体平均频数的5倍多。而且, 这10家媒体总的频数, 占到了可以确定的新闻媒体提供的新闻由头的一半多。由此可见, 在媒体提供新闻由头的过程中, 存在着比较明显地少量媒体设置较多评论议题的现象。

“这种精英媒体领衔与新闻专业普遍规范的作用, 以及其他一些因素, 共同带来一个结果, 也正如我们已经留意到的, 就是新闻媒介的高度同质化。”[3]麦库姆斯在《议程设置理论概览:过去, 现在与未来》一文的这段话, 在中国也具有一定的意义。还是以新闻由头为例, 一个评论写手写的关于同一个新闻由头的时评可以同时投给全国几百家媒体, 评论的地域色彩减弱, 全国各地的报纸往往都是同时评论一条新闻。而这些新闻由头, 大多是由为数不多的媒体提供。

麦库姆斯提到的“精英媒体”在美国具体是指《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 中国的情况则比较特殊。许多论者都将党报、中央媒体当做主流媒体来看待, 但通过上面的统计可以看到, 地方党报在提供和设置评论议题方面已经与人们的期待形成较大的差距。在97家媒体中, 地方党报只有5家, 而且除《广州日报》外, 其他报纸的频数都非常低。

从表二可以看到, 《新京报》与《中国青年报》的频次最高。其中, 《新京报》自2003创办以来, 就一直以时政新闻为主打, 以高端读者为受众目标。在报道北京新闻的同时, 《新京报》还经常派出记者对全国各地的热点新闻进行报道, 这也是该报“核心报道”栏目主要内容。比如《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6月3日的一篇评论《倘若“暴拆官员”奉命行事》, 引用的就是《新京报》对安徽阜阳官员暴力拆迁被问罪的报道。另外, 《新京报》还利用办报地在北京的优势, 报道了大量中央各个部门的新闻, 这往往也成为评论的热点议题。比如“青年话题”6月18日的冰点时评《公开“三公”支出到底难在哪里》就是以《新京报》对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高强的报道为新闻由头。

《中国青年报》是团中央主办的全国性报纸, 其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新闻改革中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 比如备受业界和学界推崇的“三色”报道、《大学毕业生成才追踪记》等。新千年后, 《中国青年报》于2004年6月1日创办了特别报道栏目, 根据该栏目主任吴湘韩在2009年4月的一次讲话, “从2007年的数据统计来看, 报道重大公共事件的专题67个, 占56%;反映重大社会问题40个, 占34%;解读重大公共政策12个, 占10%。”[4]上述三类报道, 无疑都是评论比较偏好的新闻由头。比如《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7月8日的评论《媒体误报“批示”背后的真问题》就是以该报7月7日的特别报道《假“委员长批示”见报记》作为新闻由头。

另外, 《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调查”是国内媒体中周期比较固定、操作比较成熟的精确新闻, 其“所涉及到的选题多种多样, 包括时政报道、民生感受、青年发展和社会研究……关注弱势群体, 维护社会公平, 形成了鲜明特色”[5], 该栏目所做的调查也常常作为评论的由头。如“青年调查”在8月31日刊登的精确报道指出, 63.5%的家长期望教育部门规定教师不收礼。9月1日, 有评论在该报以此新闻为由头发表评论《禁止老师收礼扭不过腐败文化的“粗腿”》。《中国青年报》的其他栏目如教育、科学、法治等方面报道的新闻, 紧扣社会热点, 也是评论者经常引用的由头。

作为一份党报, 在其他地方性党报全面式微的情况下, 《广州日报》在此次统计中的表现格外显眼。显然, 这与该报的锐意改革是分不开的。“从1996年1月组建我国第一家报业集团 (即广州日报集团, 笔者注) 起, 它就明确了‘党报通过改革可以增强市场竞争力, 党报不应把自己置身于市场竞争之外, 而应主动出击参与市场竞争’这一发展模式。”[6]在具体的操作中, 《广州日报》通过改版、自办发行、大力引进人才、从制度设置到经营管理完全企业化、积极容纳新媒体等措施, 实现了报业集团中无论舆论引导还是媒体经营, 都以党报为核心。自1994年《广州日报》广告收入首次跃居全国报纸广告收入的第一位后, 这一位置就一直都没有变动过。一系列的改革大大改善了报纸的内容, 在众多媒体中, 《广州日报》的报道有22次作为本文统计的评论的新闻由头, 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一点。

四、思考:都市报、晚报类媒体的主流化转型与党报舆论引导的危机

无论从表一还是表二来看, 都市报、晚报类媒体的表现都非常出色, 而地方党报的表现难以让人满意。这也是本文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 在谈到党报时, 往往都会将其列到主流媒体、权威媒体的行列。赵克强在《主流媒体与媒体主流化》中还对我国媒体按照主流媒体、次主流媒体、边缘媒体进行划分[7]。这其中, 地方党报也被划入了主流媒体中。但“主流媒体”不是天然的或者可以凭着某种“身份”就可以自然获得的称谓。党报能否真正做到“主流”, 需要读者和市场的检验和认定。

在媒体为其他媒体设置议程的过程中, 党报的新闻多大程度上为其他媒体所转载, 多大程度以提供新闻由头的方式设置其他媒体的评论议题, 可以作为衡量党报是否主流的一个观察视角。评论的新闻由头, 一般都是关于国计民生的热点新闻, 评论者很少把地方党报的新闻作为新闻由头, 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这类报纸在关于国计民生的新闻报道方面存在不足呢?

与党报相比, 都市报、晚报类媒体则在逐步向主流化转型。我国非党报纸媒的报纸, 最早是晚报, 如《北京晚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等。这类报纸被定位为“日报的补充”和市民茶余饭后的谈资, 内容的表上形式上强调“软些软些再软些”。1996年, 中国第一份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在成都创刊, 报纸定位为“市民生活报”, 此后, 都市报类媒体大量涌现。此时的“市民”还是个宽泛的概念, 既包括干部群众, 又包括知识分子, 还包括广大市民。内容设置上, “就是满足市民对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社会、娱乐的各方面的信息的需求, 强化新闻的‘实、快、短、热、活、宽’。”[8]按照赵克强的分类, 这样的媒体应该被列入次主要媒体行列。

“1998年3月, 时任《华西都市报》总编辑的席文举提出‘迈向主流媒体’的口号, 这是对原有定位‘市民生活报’的一次革新, 其后国内主要的都市报纷纷效仿。”[9]迈向主流媒体具体的做法包括:增加时政新闻、深度报道、开设评论栏目等, 整体内容变得更硬, 增强权威性、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成为部分都市报、晚报类媒体新的诉求, 读者定位自然也不再是所有市民, 而是中高端读者。在报道范围上, 部分报纸经常超越办报所在地, 及时派出记者报道全国其他地区甚至世界范围内的热点事件, 力求在这些事件中把握主动权。

这其中, 《南方都市报》和《新京报》还设有评论周刊, 前者还有《深度周刊》, 用以进行深度报道。这些报纸虽然在笔者的统计中也被划为了都市报、晚报类媒体, 甚至其报名中也有“都市报”、“晚报”的字眼, 但其新闻的操作理念、提供的新闻类型与过去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 《南方都市报》就提出, 要“记录时代进程, 培育现代社会, 启蒙公民意识”。[10]在本次统计中, 除了表二中列出的媒体外, 其他表现较好的都市报、晚报类媒体为:《现代快报》 (频数为7, 下同) 、《北京晨报》 (6) 、《北京青年报》 (6) 。

一般认为, 时政新闻和经济新闻是比较主流化的新闻, 社会新闻则是次主流化甚至非主流化的新闻;而党报在时政和经济新闻报道方面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 都市报、晚报则更多地报道社会新闻。在都市报、晚报的发展初期, 其确实以社会新闻作为主打。但通过本次关于《中国青年报》评论议题的分析不难发现, 都市报、晚报在为评论提供时政、经济新闻的议题方面同样非常出色。利用SPSS交叉分析, 得出表三。

从上表可以看到, 无论是政治题材还是经济题材作为评论议题的数量, 地方党报都远远低于都市报、晚报等媒体。本来就以社会新闻见长的都市报、晚报类媒体在社会新闻中的优势更加明显。只有在经济类题材, 才有媒体即专业的经济类媒体提供的新闻由头作为评论议题的数量超过都市报、晚报类媒体。

当然, 都市报、晚报类媒体在向主流化转型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如低俗的社会、娱乐新闻依然大量存在, 软广告、广告与新闻不分的现象等时有发生。但这并不能掩盖这类媒体在提供重要、热点的新闻方面所起到的重要角色。在媒体为媒体设置议程的过程中, 部分都市报、晚报已经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比如这些媒体的报道经常就作为其他报纸国内新闻版的主要组成部分, 也是评论主要的新闻由头来源。《主流媒体与媒体主流化》一文把部分符合条件的都市报和其他符合条件的权威报纸也列入主流媒体行列, 这在本文的分析中得到具体的印证。

议程设置与舆论引导具有较大的相关性。舆论引导, 首先是要吸引公众关注什么, 然后才可能影响其态度, 即这是一个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接受的过程。对于党报而言, 如果其内容报道中涉及社会热点、公众关切的新闻不多, 除了其本身难以吸引读者之外, 其他媒体也不会转载其报道, 或将其作为评论的议题。媒体为媒体设置议程, 是扩大部分媒体社会影响力、掌握舆论主导权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致力于引导舆论的党报而言, 如何通过改进新闻报道, 在媒体为媒体设置议程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值得深入思考。

五、结语

本文从《中国青年报》评论版“青年话题”的新闻由头入手, 试图分析媒体为媒体设置评论议题的过程中, 不同媒体的表现。分析表明, 中央级媒体尽管数量少, 但在媒体议程中依然占有很重的分量。一些逐步向主流化转型的都市类、晚报类媒体的表现最为出色。而地方党报则处于弱势, 市场化改革较早的广州日报是该类报纸中最显眼的明星。如何切实提升地方党报的影响, 让党报作为主流媒体名副其实, 还需要积极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朱一.聚合还是分流——多元视角下框架理论和第二层议程设置之比较[J].消费导刊, 2009 (7) :191.

[2][3]麦克斯韦尔.麦考姆斯.议程设置理论概览:过去, 现在与未来[J]新闻大学, 2007 (3) :60.

[4]吴湘韩.网络时代纸媒独家深度报道的空间[Z].http://book.cyol.com/content/2009-04/20/content_2630161.htm

[5]青年调查, 这里报道民意[Z]http://zqb.cyol.com/node/node_6465.htm

[6]文远竹.党报要成为城市报业市场的野战军[J].新闻战线, 2009 (7) :19.

[7]赵克强.主流媒体与媒体主流化[J].新闻知识, 2006 (3) :3~4.

[8]李鹏, 陈翔.华西都市报的三次理论创新[J].新闻战线, 2002 (6) :67.

[9]赖大彬.南方都市报的主流化转型[J].青年记者, 2009 (9月中) :55.

上一篇:初中文言文专题教案下一篇:2019年证婚人婚礼经典幽默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