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

2024-08-05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通用12篇)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 篇1

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底蕴,培养学生博大的民族情怀,为中华民族的发展造就有用的人才,是每个语文教师不能推卸的责任。

一、中学语文教材蕴涵着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可能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是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因此根据新课程培养目标制订的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不仅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教材中的古代诗、词、文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传统文化,这些都是我们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珍贵资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古代的仁人志士,总是有远大的抱负,宽阔的胸襟。曹刿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邹忌劝说齐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诸葛亮为兴复汉室北伐中原。历史上这些名臣谋士,都具有强烈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古代文化中关于纳谏除弊、舍生取义、尽忠职守等方面的道理,古为今用,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谈谈怎样才能把自己造就成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引导学生领会吸收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丰富充实自己。又如,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谦虚勤学,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刘禹锡“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安贫乐道的节操……这些名言警语无不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指导学生学习这些古诗文,不仅陶冶了性情,感悟出生活的哲理,而且受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接受民族精神的洗礼。又如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民俗风情单元,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社戏》《端午日》,《本命年的回想》,了解民间风俗和传统节日,了解民间风俗的丰富内涵。学生还可以通过调查家乡的风俗民情,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学语文教材蕴涵着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可能。语文教学要充分灵活地运用这些资料,以此来启发学生、影响学生,激起他们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探究,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热爱,以及对杰出历史人物的崇敬和爱戴,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使传统文化教育落实到实处

语文教师应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去认识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主动、自觉地把语文课堂变成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播场所,把语文教学过程变成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

在诸多教学环节中,课堂教学是关键环节,它是老师施教、学生接受知识的主阵地。如何利用课堂教学阵地高效地加强文本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弘扬传统文化

现行九年义务教材中编入了相当多的传统文化篇目,如七年级的《论语》、《木兰诗》等;八年级的《核舟记》、《活板》,九年级的《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都是很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篇目。教师精心筛选,一学期重点探究三五篇,在教学中通过对其字、词、句、篇和所表达的主旨等方面作深度和广度地挖掘、研讨和探究,把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熏陶,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达到传承的目的。

2.开展传统文化作品的诵读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是当代文化的源头,是中国人的文化之根。那些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篇章、国学经典,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平时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自由诵读,开朗诵会,演讲等,让学生咀嚼体悟,自然就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在无形中得以传承。当然,我们在诵读传统文化作品时,必须强调古为今用,并赋予它全新的意义。

3.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也能生动的传承民族文化。众所周知,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它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深深融入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都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可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可以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和文化内涵,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学了《端午日》这篇课文,为增进学生对端午节的了解,让学生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可组织“传统节日――端午节”综合性学习活动,对端午节的起源传说、端午节的地方习俗和主要活动、各地端午节的民俗特色、有关端午节的诗词等进行收集、整理,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让学生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4.大力倡导读书活动

语文教师为学生推荐书目,要求必须认真阅读,做好读书笔记。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读书交流会,每次放假,会把读一至二本中国古典名著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作业布置给学生。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每学期教科书上的《名著阅读和欣赏》中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篇,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启发学生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并由此引导学生对社会和人生有新的领悟。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学会读书,热爱读书,丰富知识积累,领略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

5.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举办各类以传播传统优秀文化为目的的专题讲座、举办有关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如默写古诗文等,观看表现优秀历史人物事迹的影视作品并开展讨论,组织学生参观历史人物纪念馆或者重要历史文化遗迹等都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很好办法。还可以利用常熟乡土教材,组织学生调查本地的历史、风土人情、历史名人事迹等。例如学了《核舟记》,就可以组织学生调查常熟在工艺制作上的成就,了解常熟花边,红木雕刻等体现常熟人民智慧和聪明才智的制作,增强学生的自豪感。

三、语文教师如何做优秀传统文化的承传者

首先必须努力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自觉、主动地把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到语文教学中去,找准切入点和结合点,使传统文化教育成为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因为中学语文教师不仅仅是一个语文工作者,同时他还是一个优秀传统文化的承传者。

二是认真分析、研究、思考语文教材,正确认识和把握语文教材中蕴涵的传统文化内涵,运用好教材这个传统文化的载体,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要求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分析甄别,“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吃透教材”。对教材的研究既是教育教学的需要,也是教师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的需要。

三是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文化传播规律。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才能有机结合。

四是要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老师应着重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他们意识到传统文化之美,在恰当的时候引领学生诵读美丽的诗句。例如,在看到花朵凋谢时,会引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看到柳树,会吟诵“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凝结着华夏先哲的无穷智慧,浸透着伟大的民族精神,闪烁着文明的创造火花,是祖先留给后人的一份极其珍贵的宝藏,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这些灿若星辰的优秀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竭的资源。如何将浓重深厚的文化积淀开发出来,传承下去,是我们社会,更是语文教师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应为之进行不懈的努力。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 篇2

一、导入燃情:通过美化导语点燃学生赏读古诗的兴趣

明代学者王阳明说 :“今教童子, 必使其趋向鼓舞, 心中喜悦, 则其进自不能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好的导入是激起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 第一颗火星”, 诸凡需要、兴趣、思想、情感都可以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机。导语是创设情感意境的突破口, 也是强化课堂心理场的第一步。小学古诗教学, 只有把学生带进诗境中, 才能缩短他们与久远事物的距离, 而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往往能把孩子带入到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中去, 情境渲染“以导燃情”, 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 放射出独特的光芒, 引领孩子进入情境。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优美的导语, 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 使学生产生一种情感反射, 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 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一种情感意境, 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如特级教师王崧舟教《长相思》, 读“故园无此声”一句时, 他先描述 :“顶顶帐蓬, 点点灯火, 本该是多么豪迈, 多么壮观!然而长途跋涉之后, 在这样一个野外里, 却要听着寒风朔雪的嘈杂声, 叫人怎能安然入睡?请同学们进入这样的情境自由朗读。”学生深情地读了以后, 他又描述 :“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 故园不会这样的卧不成眠, 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 故园宁静祥和, 有的是亲人关爱, 有的是温暖舒适……请同学们跟着作者进入这样的情境细细品读。”老师动人心弦的导语仿佛将孩子们带进了那个宁静祥和的故园里, 孩子们读起来也会声情并茂。

二、造境生情:通过营造情境引领学生感受古诗的情感

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情境。情境是情感境界或情绪氛围, 它是由各种复杂感知觉交织而成的整体。当人处于这一情境中, 各种感知觉表象被唤醒, 就会感到身临其境, 体验到与这种感知觉表象密切相联的情感。情境教学法就是利用情境的这一特点, 运用语言、声像等媒介创设或再现情境, 并引导学生进入创设或再现的情境中去的方法进行教学。

如教学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 笔者设置了送别这一整体情境。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说说自己与亲人、朋友分别时的心情与场景, 等学生畅所欲言之后, 再逐渐转入全诗的学习, 这无形之中已经为学生设置了一个基本的情感基调。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 引导学生抓住“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 紧承首句, 启发学生体悟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 同时给学生观看有关课件。李白是富于感情的诗人, 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 惜别之情油然而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让学生想象在浩瀚的长江上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学生闭上眼睛, 尽情地想象, 那时候他们几乎完全融入了李白送别友人的这一情境之中, 学生也完全感悟到了两人之间的深厚感情。课快要结束的时候, 学生纷纷举手, 把自己体会出来的真挚友情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有的学生甚至还回到课程开始的环节, 再次联系实际有声有色地为同学描述了自己与亲人或者朋友分别时的情景。课到这里还没有结束, 接下来的时间, 笔者又花了半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来自导自演这首诗呈现的整个情境, 从渐渐走入情境到感悟情境继而又融入情境。学生自告奋勇, 十分活跃, 把李白送孟浩然这一情境演绎的惟妙惟肖。

三、质疑激情:通过疑问诱导激发学生体验古诗的情感

生疑是阅读鉴赏中产生的一种直觉, 是头脑中的一闪念, 而质疑则是抓住阅读鉴赏中的这些疑念、疑点提出疑问, 以期通过阅读鉴赏寻求问题的解答。质疑的关键是要将内心的疑问用问题的形式固定下来。古诗阅读教学要教出活力, 质疑发情的教学策略应该引起关注。宋代陆九渊 :“为学患无疑, 疑则有进。”胡适也说 :“读书要会疑, 忽略过去, 不会有问题, 便没有进益。”这些都表明质疑是将阅读鉴赏引向深入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孟郊的《游子吟》是一首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诗歌。现代常见的各种注解, 对于“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往往解释为母亲疼爱儿子, 故“密密缝”。教学这首古诗时, 一名学生有疑而问 :“老师, 游子出门, 如果衣服缝得不结实难道就会晚回来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从两句的联系来看“临行密密缝”的下句“意恐迟迟归”中的“意恐”二字, 应含有担心, 祝愿之意。从字面上看, “密密缝”应与游子穿的暖和不暖有关, 与“迟迟归”似乎无直接的因果关系。再说游子出门, 衣服也不会是缝制不结实的, 查阅作者资料后得知诗人当时已是溧阳县尉, 出行衣食应该无忧。为什么会“意恐迟迟归”呢?学生提这个问题虽属偶然, 但这也是在学习古诗中思想光芒的闪现, 引起了学生们极大兴趣, 激起了激烈的课堂讨论。最后笔者才为学生解疑, 其实这与当时的风俗有关, 据说, 当时但凡游子外出, 母亲、妻子为其缝制衣裳, 必须针脚密集, 游子才能早归。倘若针脚不密, 则归期无望。所以为游子密密缝制衣裳, 既饱含爱的深情, 也含有祈福旅途平安的意思。正确的解释应当是 :慈母依据风俗, 在游子衣服上密密缝制, 惟恐针脚还不够密, 误了游子的归期。这也是母爱的具体体现。在此教学过程中, 答案似乎已不是那么重要, 重要的是学生在质疑讨论的过程中所迸发的对古诗的兴趣。由此可知, 学生质疑是点燃课堂情感教学的重要手段。

四、“涵咏”渗情 :通过自主赏析引领学生品位古诗的情感

中国是一个有着诗教传统的国度, 写诗歌的人多, 欣赏诗歌的人也多, 于是积累了丰富的诗歌赏析的方法。在众多的方法中, “涵咏”是其中最重要的门径。宋代大儒朱熹曾说 :“看诗不须著意去里面训解, 但只平平地涵泳自好。”读诗“须是沉潜讽咏, 玩味义理, 咀嚼滋味, 方有所益。”在欣赏诗歌时, 不在于听别人说得如何好, 也不在于一定要从诗中得出什么深奥的道理, 而在于将自己投入到诗歌的氛围中, 沉浸在诗歌的意境里, 去体味、品啧, 领悟出其中难以言喻的奥妙, 这就是所谓的“涵泳”。教师在教学古诗中可以充分利用“涵泳”这一方法, 通过绘画和音乐, 把学生带入诗歌描绘的情境中, 同时引导学生对诗歌反复吟诵, 从中“品读诗中的表象”, “赏读诗之意象”, “想象诗中形象”, 最终激发起学生对诗歌中意境的体认和向往。这即是创设情境对于引导学生体悟诗歌意境的重要性。

上《渔歌子》一课时, 笔者研读教材, 发觉此诗既找不到美妙的比喻, 也没有千古名句, 实在是平淡无奇, 不免有些失望。但是, 诗人的资料让笔者找到了教学的新思路。“张志和, 既是诗人, 又是画家, 因此他的笔下必然是一片画意诗情。”张志和曾被貶官放浪江湖间, 自称烟波钓徒, 且长于音乐。好一个不谙世事、潇洒自如的大诗人, 这样一位多才多艺的才子, 他的诗中会隐含多少美妙的境界呀!于是, 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通过“涵咏”感悟, 采取反复诵读, 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体会, 在朗读中获得审美体验。但是只停留在这个基础上, 似乎还无法达到“涵咏”的境界。那就让学生们唱一唱, 画一画, 写一写, 说一说, 改一改。这些方式既实现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又是那么喜闻乐见, 更能活跃课堂气氛, 带给学生更多全新的体验。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 从孩子的心理特点着手, 笔者又设计了几个有挑战性的趣味拓展。让学生当小导游, 为诗词编写导游词 ;让学生当小作家, 改写古诗词 ;让学生当小音乐家, 为诗词配乐……学生们可以自愿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与以往不同的是学生们热情高涨, 积极地投入到自己喜欢的语文活动中, 喜欢画画的可以大展身手, 他们的画中已经超越古诗表面的描述, 使古诗中美景再现 ;小导游更加有个性, “你们想欣赏美丽的水乡风光吗?你们想享受垂钓之乐吗?快随我去西塞山吧……”;小作家更有特点, “我游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 欣赏过美丽多姿的桂林山水, 却从没见过像西塞山这样的美景。这里山真青啊……”他已经把桂林山水的写法与表达方式成功的运用到写作中 ;为诗词配乐的同学是最受欢迎的, “天仙配”、“童年”这些曲子用在《渔歌子》这首词中真是锦上添花。当小音乐家们用“让我们荡起双桨”为诗词配乐时, 同学们纷纷打着节奏, 和他们一起唱着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整个课堂沉浸在美妙的艺术境界中, 飘荡在悠扬的歌声中。古诗词丰富的人文内涵已经体现无疑, 这才是真正的诗情画意呀!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 新的古诗教学应为学生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 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 激发起学生们的情感渴望。新的古诗教学, 应让学生在朗朗书声中, 用心灵去拥抱语言, 和作者作心灵直接对话, 在思维和情感的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最终才能使学生真正达到“潜心会文本, 涵泳滋味长”的意境!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其中古诗以其音韵优美、意境深远, 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首选。本文根据心理学的有关规律, 结合情感教学, 采用导入燃情、造境生情、质疑激情、“涵咏”渗情四种策略科学地指导学生学习古诗, 就如何体现小学古诗情感教学进行探究, 希望能借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涵泳

参考文献

[1]金红霞.锤炼古诗文经典, 发掘语文教学人文内涵[J].教育评论, 2007, (10) :16-18.

[3]张彦菊.音乐与语文课联姻[J].小学语文教学, 2007, (9) :31-32.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 篇3

一、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先做有德之人再去学习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给学生传授道德理念及如何做人的思想。大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一个概念之中——道德。”由此可见,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很强调德育的重要性。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学科优势,我们要继承、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更要做好学生的品德教育工作。学生有了好的思想道德,就会更加热爱传统文化。

二、要强调学好汉语的重要性

一个民族的诞生和延续,最主要的特征不是服饰,不是舞蹈,不是生活习性,而是语言。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语言,就失去了民族的意义。中华民族之所以能传承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就在于我们有自己的语言。都德在他的《最后一课》里写道:“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可见语言对于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得以生存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强调学好汉语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开展书法讲座课、毛笔书法课、硬笔书法课、读书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激发他们喜欢汉语的热情。例如,在浩瀚的古代书海中,《论语》《道德经》《诗经》《尚书》、唐诗宋词、散文等都是很经典的瑰宝。这些经典作品,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鼓励学生去熟读,去背诵下来。在一些特定的节假日,可以搞一些赛诗会或者诗歌朗诵等比赛活动。通过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素养,使其认识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在课本中学习并感受传统文化知识

在语文教学中,每一篇文章、每一篇诗歌、每一篇寓言都有它的语言艺术、词汇的魅力、语法的美妙,更重要的是它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例如,现代作家朱自清的《背影》描写了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通过学习,我们知道父母之爱是天下最真的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加倍爱我们的父母,做孝顺的孩子,这就是传统文化。每次遇到这样的文章,就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一个比较好的时机,我们要抓住契机,学习和发扬传统文化。

四、在实践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生活处处有汉语。语文课本知识是有限的,而生活中的汉语知识是无限的。我们要树立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理念,要具有大语文的思想,加大力度拓宽学生学習语文的渠道。例如,学习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们可以让学生在重阳节登高望远,感受当时诗人的思乡情怀,回家询问家长重阳节的来历及登高望远的意义。在学习有关革命故事的文章时,我们可以到当地附近的烈士墓、纪念馆或者英雄走过的地方亲自去感受一下。这样亲眼目睹,学生会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另外,在假期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文学采风活动。采风活动要有一定的组织,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例如,将学生分为谚语组、歇后语组、民歌组、民间故事组、对联组、乡土人情组等等,开学后汇总按类编成中华文化传统集锦,然后利用班会或者二课活动时间让每个组分享他们的劳动果实。这样大家对家乡周边的乡土人情、谚语故事、民间传说等传统文化就会有更深的认知。这样坚持下来,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就会不断提升自我,提高自身素质。

总之,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虽然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是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我们的教学。把自己放在一个较高的位置,去面对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具有多面性,我们要传授给学生正确的汉语知识,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也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于晓霞.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J]. 中国校外教育,2012(14).

[2]程炯.浅谈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教师,2011(16).

[3]杨惠芳.浅析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素质教育,2013(109).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 篇4

摘要:初中几何数学作为初中数学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内容,因为教学内容具有抽象性较强的特点,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几何知识后,不知如何在实践中应用。利用模型思想设计几何课堂教学,有助于几何课堂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的进一步提高,为几何与学生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促进了学生几何应用能力的稳步提升。文章主要是就初中数学几何教学工作模型教学途径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初中数学;几何课;模型思想;发展教学

一、引言

建模思想作为初中几何学科的核心思想,贯穿于整个几何知识体系中,且还是几何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和手段。初中几何中涉及了众多的经典模型,这些模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各自的特点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就整体言,其与模型思想在初中几何教学发展策略具有相似的特点。如何充分发挥数学几何经典模型的优势,促进初中数学几何教学效率的稳步提升,始终是中考的热点话题之一。为了更加深入细致找出适合初中几何数学教学中模型思想教学策略,确保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初中数学几何的知识,是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数学几何教学所提出的要求。

二、模型教学在几何教学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对初中结合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初中几何课堂教学中应用模型教学方法,确保了几何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初中几何课堂教学的要求。模型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有效且趣味性十足的教学模式,在几何教学中应用后,改变了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一味地向学生讲述知识,是在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基础上,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模型教学方法的推广和应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稳步提升,为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模型教学方法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但是这种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为初中数学几何教学研究指明了风向,有助于教师及时地发现和解决初中数学几何教学出现的问题,促进了初中数学几何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全面提升。另外,初中数学几何教学中模型教学方法的推广和应用,也满足了初中数学几何学科理论深度发展的要求。

三、几何教学中运用模型思想发展教学思路探讨

几何模型类型的不同,其所关联的知识点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教师必须在数学建模教学过程中,加强针对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的力度,才能将模型思想在初中数学几何教学中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促进初中数学几何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通过模型的建立进行方法的应用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加强初中数学几何教学过程中模型思想教学方法,对几何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模型思想教学方法的应用,使原本抽象的数学问题变为数学模型,加深对几何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为其掌握解决几何实际问题的方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初中数学几何与其他课程相比较言,抽象性较强,所以教师在几何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这一特点,创设符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件、故事,开展建模教学过程,以便于实现建模教学生活化与情景化目标。另外,教师在运用建模思想的过程中,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当予以充分的重视,并且在建模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到建模教学中,促进初中数学几何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将建模思想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

模型思想贯穿于初中数学几何课堂教学的始终,结合课堂教学的核心。因此,教师必须加强日常教学中模型思想应用的力度,提升数学几何教学质量与效率。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经典模型思想组织授课,对于几何教学中涉及的其他相关知识,也可以采取相应的建模教学方式。另外,为了使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模型思想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模型思想,并鼓励学生将模型思想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这样反复的实践和应用,有效地提升学生对模型思想的理解和认识,为其灵活地掌握和运用模型思想的方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通过合作探究形式,将模型思想有效的应用

建模思想在初中数学几何教学中的推广和应用,有助于初中数学几何知识点的有效延伸。由于不同学生,其学习能力、学习基础都不通,因此对模型思想的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为了确保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在建模教学背景的影响下,有效地掌握应用建模思想的方法,作为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创新思路,更新方法,提倡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合作共同解决几何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小组学习方式的应用,学生更加认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将模型思想渗透到合作探究的形式中,充分发挥出不同学生不同的个性化思维特质,也促进了小组学生模型思想应用能力的全方位的提高。

四、结束语

总言之,在初中数学几何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严格地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充分发挥模型教学思想的优势,构建全新的课堂教学氛围,同时,利用模型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运用模型思想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初中数学几何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稳步提升。另外,教师必须根据数学几何教学的要求,充分重视教学资源的积累,并将其灵活地应用于几何课堂教学中,才能在确保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目标顺利实现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几何应用能力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虞乐园.初中数学几何教学中的模型运用[J].数学大世界(上旬),2018(No.29311):73.[2]徐辉.初中数学几何教学中运用模型教学的研究[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7(04):87.作者简介: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 篇5

北关小学王艳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少年儿童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前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要求:“扎实推进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胡锦涛同志也曾指出:“各级党委和教育部门必须重视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对学生的教育,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一点放松不得”。加强对少年儿童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前途。中小学校作为最主要的教育阵地应充分挖掘学校德育教育的渠道,努力提高德育的实效,培养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现在,我就中小学校实施德育教育的途径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潜移默化的育人环境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努力使学校墙壁也说话。”这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爱那个不容忽视。确实,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审美、爱美的心理品质,养成爱护公物、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为此,学校应创设一种良好的育人环境,把学校的一切看作是与人的阵地。如:我校在院内建立专门的德育橱窗,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敬校爱校教育;使操场的四周的围墙变成绘有各类奇思益智壁画的文化墙,在醒目的位置修建庄严的升旗台,在显眼的地方写上校训、校风,让广大师生在犀行校训、校风的实践中逐渐培养起爱校、爱集体的责任感;楼道内精心设计了《热爱祖国》、《了解家

乡》等各类图文并茂的牌匾,在教室内张贴学生《守则》、《规范》、名人画像、格言、标语班训和庄严的国旗,以名人事迹激励学生,以名人格言引导学生,以标语班训要求学生……这样,通过环境建设,让校园中的一切事物都在说话,让校园中的每个地方都起到教育的作用,使学生的优秀思想品德得到培养,良好习惯得以养成,情操得到陶冶。

二、施教主体表率育人

“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他没有特权的独断专行,却有皇权一样的让人顶礼膜拜”。学生由于年纪小,见识少,对于是非、善恶、美丑等还没成熟的观念和切身的体会。在他们心目中,教师就是智慧的代表,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的标准。他们把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作为自己学习的内容,效仿的榜样。因此,学校必须特别重视德育工作主力军——教师职业道德标准和表率作用。学校应重视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和业务培训,以提高教师自身的修养。同时,教师要深刻认识自己的职业特点,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如:教师要求学生不要迟到,自己就要早到;要求学生生气是严肃认真,自己也要严肃认真;要求学生明理诚信,自己就要“说话算数”;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自己平时就要礼貌待人……这样,教师从思想到作风,从言行到举止,处处带好头,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成为学生的表率,使学生对抽象的规范和要求有“范”可依,让学生在富于形象的榜样中受到启迪和教育。

三、学科教学渗透育人

课堂教学不仅是实施知识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因此,要通过各学科,使学生掌

握系统的科学知识的同时,感悟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道德观。这就要求教师在各科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思想因素,根据学科特点和教材实际找准文化知识和德育结合点,上课时找准德育的切入点,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科教学和德育的有机结合,发挥学科教学的育人功效。如教学思想品德课《同情和帮助残疾人》时,可让学生分别模拟盲人过马路、瘸子挑担、哑巴求救……是他们体验到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比正常人多得多,从而明白为什么要同情和帮助残疾人,产生同情残疾人的良好愿望,并养成自觉帮助残疾人的良好行为。由于思品课德育因素丰富。且一事一理,因此我们可以在指导学生读懂课文,明白道理的基础上,激励学生情感,并在实际生活中指导其具体行动。

德育与智育高度结合的学科应属语文,对优美的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悟更是一种很好的德育教育,更能促使学生产生弘扬民族文化、热爱祖国的情感。另外,篇篇课文都蕴含丰富的德育内容:《草原之歌》《美丽的小兴安岭》《桂林山水》等可用来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周总理的睡衣》《一件棉衣》《一夜的工作》教育学生要有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等感受资本主义的冷酷与不平等,体会我们社会主义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激发学生奋发学习,创造更美好未来的志向,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这样,把政治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学校各科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健体的同时,受到教育和熏陶,从而收到潜移默

化的效果。教师还要主动自觉研究所任学科的德育规律,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德育渗透方法,并落到实处,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文道结合。

四、开展活动,行为育人

课外教育活动由于范围广泛,形式灵活多样,内容生动活泼,符合学生特点,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更能发挥特有的作用。学校要结合学生特点,开展多种主题鲜明的活动。组织《迎国庆手抄报比赛》,组织学生观看“百部优秀爱国影片”,用革命先烈为新中国英勇献身的实际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教育;利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每年九月“推普宣传周”组织上街宣传、校内比赛等活动,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学。除此之外,还可经常组织演讲会、故事会,开展体育、书画、征文等比赛活动。组织夏令营、冬令营、革命圣地游、红色旅游、绿色旅游以及各种参观、瞻仰和考察等活动,把深刻的教育内容融入到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之中,用祖国大好风光、民族悠久历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教育未成年人。

这样,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让课外教育活动真正发挥其德育作用。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 篇6

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人的个性是人类进行创造活动的内在依据和能动力量,是一切创造力的基础。教育部长袁贵仁多次强调:"实施素质教育,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主。"这些论述表明创造力是最高层次的能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品质。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使学生的独特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他们乐写、爱写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可见,作文教学中,激发写作兴趣,使学生乐于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应始终注意通过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表达见闻感受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使他们乐于观察,乐于写作。

1、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

小学儿童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在接触新鲜事物或自己感到有趣的事情时,总会情不自禁的想说出来。教师要利用孩子的这些特点因势利导,有意识的组织他们在一起聊一聊。如:在进行完激烈的拔河比赛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聊天,只要内容与拔河有关便可。有的学生说出自己比赛时的心情,有的说出自己是怎样拔的,有的学生分析了每局胜负的原因,还有的学生说出了比赛的紧张气氛。他们无拘无束,各抒己见,写起文章来也得心应手。

2、运用"迁移"培养兴趣。

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可不失时机的运用"迁移"规律,努力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观察、写作上来。如:在新学年初,每个学生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课间也挤在一起谈论自己的这些东西。教师灵活运用这件事,对学生进行引导:"新的学年开始了,同学们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老师也想买一样学习用品送给小妹妹,可又不知买什么样的好,你们能帮帮老师吗?"孩子们一下子来神儿了,有的推荐书包、有的推荐铅笔盒,还有的推荐橡皮、尺子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要求他们把向老师推荐的东西介绍得更详细些。如,说出物品的形状、颜色、图案、用途等。孩子们一下子沉默了,说不出了,但是,机灵的孩子马上认真的观察起自己的学习用品,又滔滔不绝地说起来,并且说得很详细,因为他们都希望老师能买和他们用的一样的学习用品。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教师再巧妙的引导学生把说的写下来,一篇《我的学习用品》便完成了,而且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

我们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作文时四平入稳,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长期以来,我们作文教学运用同向思维(即一种定式)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思想僵化,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创新意识强的人总能够从不寻常的独特视角来研究问题,这种独特的视角就是求异思维。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救小孩的故事就是克服思维定势采用求异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典范。许多新颖的作文题目都是来自求异思维的结果。

三、扩大阅读,丰富知识,为学生作文创作奠定基础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要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辨"。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教师可组织一些读书班会或专题沙龙,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再通过办墙报、校园文学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四、加强思维方式训练,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学生作文的过程是对小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训练过程。叶圣陶老先生曾指出:"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才有撰作"。可见"思"是作文的最初阶段。儿童作文是儿童思维的产物,也是作文能力表现的前提。

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训练小学生思维,需要老师的引导。在引导过程中,让学生探索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为加强思维方法的训练,或结合课文、或结合范文,或结合学生生活实例,让学生触景生情,触类旁通,联想思考。这样长期注重思维训练,学生认识水平明显提高,并学会了运用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外向思维等多种方法作文,写出的作文别出心裁、意想不到、耳目一新,信用充满童趣,又散发出理性思维的光芒。

利用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作文教学应当把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放在首位,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可以渗透到活动中去,如欣赏音乐作文,我是利用学生在音乐课中学到的节奏、旋律等知识,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欣赏和分析,体味乐曲的情感和意境,产生共鸣,再进行形象思维,在头脑中构建创造出符合本曲主题的连续画面,最后引导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

五、因地制宜的运用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1)引导求异、求新思维。学生作文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训练,教师引导学生读懂、读精课文,分析、探讨作者的学作技巧,获得与他人和前人不同的独特的见解,形成求异思维品质。学生作文中只要有一点求异思维的思路、语言,教师应该给予分析指点、表扬鼓励,以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要特别重视学生作文中与众不同的观点和独树一帜的见解,这是学生形成主见意识的幼芽,教师应该加以保护和培植。

(2)设立自主自能作文。进行作文的自我训练是学生自我建设、独立奋斗、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的感知、操作、观察、分析、探索,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自主学习不仅智力品质得到发展,首创精神也得到了培养。自主作文,通常可以用日记(周记)的形式来完成,学生自主的选题、且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选材,取各自想写、好写、乐写的内容,各展所长,发挥各自优势,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不仅极具特色,而且新颖。

(3)拓展观察思考空间。生活是作文之源,要想作文创新,文章本体的材料必须向生活提取。叶圣陶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因而,指导学生作文创新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幅射、导向、延伸功能,把学生作文同学校、社会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会生活、增强实践能力中,提高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拓展主见思路。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 篇7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渗透,载体,途径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但是长久以来, 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一直未得到体现。很多教师都偏执地认为只要学生具备了听说读写的能力, 掌握了语音、词汇和一些语法的规则, 就能运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情况是, 学生仅仅掌握了上述一些基本的知识与技能, 却并不了解其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和运用中出错或误用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我们尤其要意识到:小学生学习英语不光是为了学习语言, 而应为日后的交流打下基础,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一些有趣的异国文化、风土人情, 最为小学生所接受。由此获得的认知、情感必将迁移到以后的英语学习中去, 这将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化整为零, 把文化细化到在日常教学中。

一、课内:挖掘教材, 营造文化课堂

英语教材是教师输入文化最好的载体, 每一节内容中都包含了一定的社会或人文文化, 教师只有深入挖掘和讲解, 才能为学生打开博览英语文化的世界之窗。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相结合, 并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内在的文化因素, 积极创设良好的英语氛围, 并与我们自身的母语文化加以比较, 因势利导, 积少成多, 强化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

(一) 挖掘日常交际用语

日常交际中一个说得最多的句子是Thank you!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 都要道一声Thank you, 这是最起码的礼节。在饭桌上, 当别人问你需要点什么时“What would you like?时, 如果不需要的话, 回答“No, thank you.”别人赞美时如What a nice skirt, 中国人会比较含蓄的说“No, my skirt is not nice”, 而西方人则敢于展示自己, 面对赞美也会欣然接受Thank you!简单而不失风度。

(二) 挖掘单词

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的积累与发展, 许多英文单词本身就包含了一定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要为学生介绍其相关背景知识, 以使学生充分地了解其内涵。英语词汇在经过长期的使用和变迁, 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涵义。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英语词汇文化涵义的讲解, 使学生对英语词汇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运用, 这样有利于学生英语思维的塑造。如“love, dear”等词在英语国家的一些非正式场合运用非常普遍, 但在我国, 说这些话会很别扭, 因为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较大的出入。因此, 我们只有充分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接受他们敢于表达的思想, 才能真正在英语交际场合如鱼得水。

(三) 挖掘课文背景

牛津版英语教材中, 尤其是五六年级教材涉及到很多中西方国家的节日, 如Halloween、Christmas等大家比较熟悉的节日。特别是万圣节, 谈到鬼, 我们的第一感觉往往是毛骨悚然, 但西方的孩子们却往往是十分兴奋, 精神抖擞。对于这些文化差异, 教师要巧借这些节日的话题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使学生能真实贴切地感受英语文化的氛围, 既提高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又能让学生充分理解, 学以致用。

二、课外:激活教材, 建设文化校园

(一) 激活班级英文角

班级橱窗板报是班级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块资源, 通过这些小小英语角认识和传递世界文化知识, 让学生体验英语文化, 并积淀深厚的英语文化素养, 感受英语文化的渗透给我们学习带来的愉悦。在英文角里建立西方文化集锦, 张贴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英文知识图片, 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 使学生在学习文本知识之余, 能通过阅读拓展自身的知识与文化。

(二) 激活节日

组织班级活动课堂上有了相关节日的渗透, 英语角里也有详细的介绍, 万事俱备, 只差一步付诸行动了。除了欢庆本国或国际化的节日, 如儿童节、元旦外, 对外国的节日如愚人节、圣诞节、父亲节、母亲节也热情欢迎, 特别是圣诞节前各大商场超市都开始布置环境, 渲染气氛, 小学生也开始互送卡片, 学唱圣诞歌曲jingle bells, 甚至自主布置教室, 以班级为单位庆祝节日。

(三) 激活英语周等校级活动

校园文化作为一门隐性课程, 在英语教学中越来越发挥出不容忽视的作用, 营造一个浓厚的英语氛围也显得极其重要。从最初的班级英文角推广开来, 到全校举办英语节等活动, 从设计学校路牌、制作墙贴标语“Walking slowly!”到学生作业成果展示等一系列活动都能让小学生在校园里时时刻刻感受到浓郁的英语文化气息, 不断扩充他们的英语文化知识, 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篇8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广大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破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使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使学生和教师在花很少的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广大教师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千方百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结合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我谈谈自己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精心创设学习情境,引发主动探究的欲望

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多动好动,注意力维持的时间短,这成为小学教师颇为头痛的问题,怎样才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上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所以对小学生而言,好的听课习惯可以通过训练他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教师利用计算机可以呈现丰富的辅助教学环境,面对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长期的这种训练,学生们就会自觉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讲的习惯,引发主动探究的欲望。如:我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一课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图形爷爷今天带着他的孩子们到我们的课堂和同学们做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多媒体呈现各种颜色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手拉手向同学们走来,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问题上,“他们叫什么名字啊”,通过对图形的认识,孩子们很愿意帮着他们起名字,不但起名字,还能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这种情境,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问题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去设置,有些情境因为常规教学手段不能很好的解决,限制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打破时空的局限,开阔学生的视野,再现真实的场景,展示典型的感知材料,凸显现象的本质属性,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在情境的设计中不能为情境而情境,我曾经听过一节有关计算的练习课,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闯关游戏,从上课伊始的第一关到临近下课的第九关,学生一开始还兴致高涨,到最后一关时,已经索然无味了,回答问题的只有几个同学,大部分同学各干各的事。所以信息技术只是手段是工具,我们应该看到其工具的本质,而不是光看表面。

二、优化教学内容设计,把握学生思维空间。

教师依据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对其重难点进行课堂讲授是非常必要的,但在过程设计上考虑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和把握问题的尺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充分突出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中,我在演示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的同时,适时设计问题,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思考:(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有何关系?(2)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与长方形的长、宽分别有什么关系?(3)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教学中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维能量。例如:要给教室窗户做窗帘,问要买多少米的布?这是求面积的应用题。我让学生实际动手测量,得出窗户的长与宽。在得出窗户长与宽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自己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窗帘布是大于窗户还是和窗户一样大。如果在你自己的小房间安窗帘,你怎样选择?把问题放到学生实际生活中去,让学生能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在教学中,无须顾忌会影响到教学内容的变化,实际上学生在动手动脑设身处地解决这一问题后,我们学习面积计算的应用题教学同样是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的。学生在熟悉的贴近自己生活实际的学习内容上,通过自主探索、积极思维,解决问题、发现本质并找到规律。过程设计中以学生为主,把握住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在和同学共同探讨交流的学习活动中理解和掌握了学习内容。学生思维水平逐步提升,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要。

三、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起点,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开始。在教学中创设与教学内容贴近的情境,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把课堂教学过程趣味化、直观化、形象化,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启动认知。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心理需要,利用电教媒体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功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会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我运用电教媒体制作动态教学课件,为学生创设视听情境,产生化静为动的效果。“客货两辆汽车分别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客车每小时行56千米,货车每小时行44千米,3小时后两车在途中相遇。两地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最初动态课件显示客货两车分别在两地(指示灯在两地连闪两下,强调两地),接着显示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驶来(强调同时相向而行),然后画面通过一小时一小时行程的演示,(客货两车每向前移动一段,表示各行1小时,即56×1和44×1, 同时表示两辆汽车一共行了56千米、44千米(闪烁两下,强调速度和),接着演示第2小时,第3小时的操作,最后一直走到两车碰到一起(指示灯连闪两下,强调相遇)。精准简明的媒体动态演示,使学生理解了“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掌握了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顺利完成了对知识的认知过程,降低了传统讲解带来的理解上的难度,避免了因实物表演、模具演示不准确、不科学而造成的负面影响。

四、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1)、练习的设计体现生活性。

小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课标》的重要目标之一。数学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我们应把生活实践当做学生认识发展的活水,把数学习题与生活实践链接起来,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在这些来自于实际的鲜活的数学事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是快乐的。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如学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时,可以设计这样一道习题:我们班16人去天鹅湖游览,门票每人10元,满20人可以享受八折优惠,你认为怎样买票花钱最少,最少是多少钱?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不同,所以设计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第一种方案:全班17人不够20人,不能享受优惠,所以共花10×17=170元。第二种方案:因20张可以享受八折优惠,所以就买20张,需花10×20×80%=160元。这一练习综合了“打折”等知识,具有实际意义。通过这一练习,不仅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而且激励了学生智力和智慧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和实践能力。

(2)、练习的设计体现阶梯性。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练习的内容要有层次、有坡度、难易适中。”这就要求练习,紧扣教学要求,突出重难点内容,有针对性;练习有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习题之间有一定的层次阶梯,有一定的层次性;练习还要能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形成知识系统,另外设计练习还要着眼于全班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又能适应少数优等生和学困生的需要,使优中差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练习,让每个孩子在数学上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使后进生能够“吃得了”,优等生能够“吃得好”。如圆柱体积计算的练习中,教师可以补充以下一组题目:

1、求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2、请分别编出已知底面半径、直径、周长及高求圆柱体积的应用题。

3、请编一道圆柱底面直径与圆柱的高相等,求体积的应用题。

4、把一个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圆柱的体积是多少?其中对后进生只要求完成1、2题就可以了,对中等生则要求在完成前2题的基础上完成第3小题,而对学有余力的优秀生就可以对第4小题进行思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练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得到应有的发展,为数学高效课堂提供最好的保证。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 篇9

什么样的人容易获得幸福?情商高的人;什么样的人容易获得成功?情商高的人。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的途径有很多,小学阶段品生品社课唱主角,但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商教育,也是一个主要的渠道。这是因为语文课程具有鲜明的人文性,“文以载道”,小学阅读文本的内容要么写景状物,要么叙事抒情,要么议论,无论什么内容,都体现作者的情感,情感可以产生共鸣。课标中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的规定,也可以得出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之一的结论。另外,语文教学有一条重要原则就是情感性原则,情是语文教学教育的根,教育过程是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对学生进行情商熏陶既是任务也是教学中的必须。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情商教育的渗透呢?

一、在浓浓的情境中唤醒情商教育的兴奋点。

在特定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感受情感,在情景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唤起真情,激活思维,效果最好,在情境中情商教育才富有感染力,教师要抛开机械的说教,引领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自省,并内化为自己的“情商”。而要营造情境,教师自己先要有充分的准备,对文本蕴藏的情商教育内容有很深的感悟,感动别人先要感动自己,并通过自己富有情感的谈话、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播放多媒体画面、视频等手段,营造特定的情境,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父子相见的那一激动人心一幕时,先出示了父子相见的画面并通过谈话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在背景音乐中朗读:同学们,此时此刻,父亲已经站在这里了,展开了双臂:“孩子,爸爸在这里等着你啊,快出来吧,让我为你拂出满脸的灰尘„„”学生齐读:“出来吧,阿曼达„„”那阿曼达又是怎样说的呢?齐读“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这样,连接了学生的感官和情感,通过朗读使学生与主人公心心相通,共同感受,共同体验,通过朗读使他们的心灵受到熏陶,感受文本的强烈震撼,引起共鸣,体验到父子深情,体验了先人后己的高深品德,使学生的情感在朗读中升华。

二、在阅读文本中寻找情商教育的落脚点。

记得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曾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读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一种超乎书本之外的,只有通过细心观察才能获得的处事智慧。”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对学生情商进行培育可以从阅读课文中入手,在文本中寻找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的落脚点:充分挖掘文本中的丰富的“情商”教育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促进学生情商的发展。语文教育其实就是对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格的培养,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范文很适合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如:《地震中的父与子》,内容讲的是1989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4位小朋友。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选取相关的段落,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感受如山般的父爱,感受相互之间信任,明白什么才是爱的真谛。这些情感基线,教师要充分加以关注,在教学设计中要围绕这个情感基线来安排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情感的升华。

《李时珍》一课说的是李时珍为了写出医学巨著《 本草纲目》,几十年如一日,认真行医治病积累经验,虚心请教别人,遍访出产药材的名山,有时还亲口品尝药材,判断药性和药效,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选取相关段落,设计引领学生感悟李时珍的求实谦逊,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并联系实际对照自己谈感受,要想成功就要有求实的态度,刻苦勤奋的精神风貌。再如三年级课文《爬天都峰》教师在备课时就可以渗透坚持及挫折教育的内容„„ 总之,小学阅读文本中含有这一类的情商渗透的“金块”很多,须教师加于开发利用。情商教育的本质应是以人为本,它的实质是促进学生生命质量的提高。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有较高的语文素养,教师要在阅读教学备课时要以人为本,对整个小学整册的教材的编排要熟悉,研究新课标关于人文性的要求,熟悉学生的个性“情商”实况,从文本、课标、学生三者中寻找出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的落脚点。

三、指导学生表达,把表达作为情商教育的生长点。

“言为心声”“文以载道” “文如其人”,不管是口头的交流,还是习作中的书面表达,均能反映学生的情感态度,反映学生的意志品质。另外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高低就决定了他的文章的档次,作文的语言、结构、技巧是可以训练的,但思想境界的高低无关技巧,教师要在表达交流中了解学生的思想态度、情感状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情商教育,把指导学生的表达当成情商教育的“生长点”。

1.“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最根本的教学目标在于教导学生追求真理。学生最根本的学习目标在于学习做个真诚的人。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表达真情实感的风气,不写假大空的文章。教师在评价学生习作时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在习作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口”,认真对待每一篇习作。通过日记、周记等习作形式引导学生记录自己的心理历程,教师通过批阅,帮助学生了解他自己,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帮助他们渡过心理难关,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帮助他们摆脱脆弱的情感和自卑心理,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学习理念和生活理想。当学生能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提高自己的情商,那么作文的思想水平也就自然而然的上去了,表达能力提高了,“情商”自然也水涨船高。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 篇10

咸丰县丁寨乡万家坝小学

吴明亮

由于中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一特殊的人口政策,现在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很受长辈们的宠爱,他们有个性鲜明、充满朝气、思维敏捷,但片面性较强,容易偏激固执,易养成娇生惯养、霸道任性,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等特点,还缺乏对自我的全面了解,还不能对自我作出正确的评价。因此,学校教育必须着眼于素质教育的全体、全面、主动的观念,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成为“四有”新人。各科教学内容中,都有它内在的德育教育因素,教育工作者只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站在力求把学生培育成具有完善人格、品德高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适应人才的角度,就一定能挖掘出教材中的德育、情感因素,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赋予灵魂和魅力,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如何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造就一大批德、智、体、音、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中心任务。如何保证思想品德教学效果,真正使学生获得责任感、集体的荣誉感、民族的自豪感、无私的正义感、追求真理的理智感和圣洁的美感,这就需要教育者灵活运用各类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德育教育是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主要可以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小学的德育重点是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即让小学生从小养成懂得守纪律、关心他人、尊敬师长、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向上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只有这样,学生将来才能进一步树立热爱祖国、热爱特区、的思想,并愿意为特区和祖国的建设努力学习,贡献自己的一切。而这些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

第二,合理的利用教材和课堂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传统的德育习惯“高谈阔论”,大都是“一言堂说教式”教育,学生切身感受不强,现实针对性不足,收效甚微,落不到实处。现在的学生朝气蓬勃,思维敏捷,富有创新意识,所以学校可以开展符合学生特点的新颖的活动,展开德育工作,让学生在活动进行中不知不觉地健全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就要求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除了学习有关法律、法规,还必须深入学习教学大纲和教材,积极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只要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把思想教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会于教学过程中,就能把思想教育作为课堂教学中一个任务来完成。教师要结合班级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课文的中心、段落或字词句,深挖其思想精华,科学地渗透品德教育。

第三,充分利用活动进行德育。品德教育还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寓思想教育于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之中,做到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教学内容上不局限于教材,要把教学与沸腾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学形式上,可以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深化教学内容,也可力求把课外阅读、影视广播、社会实践、撰写小论文、时政讲座、讨论会、演讲会、辩论会等纳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之中,采取各种方式,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深入实际。让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规范行为,形成良好习惯。

第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流,是通过教学行为显现出来。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应精心设计,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展示教学目标,为更好地开展德育教育提供有效、广阔的平台,真正做到以情感人,情理交融,以情载理,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才能有效地灌输德育意识。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开展有效的德育活动,针对学生现实思想、行为或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议论。引导运用刚学过的道德观点来进行辨析,分清是非、美丑、善恶。学生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该那样做,以此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结合学生中出现的不道德现象,实时开展评价,重点放在弘扬正气方面。教师不要回避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要找准问题切入点,对症下药。要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学生道德情感,而且落实在学生的道德行为上。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 篇11

内容摘要:小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学习就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探索出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兴趣课堂,情境练习,师生关系

走上教学岗位已经十年,每每问学生:你喜欢什么课时?学生总是回答是体育课,常常思索为什么?原来爱玩是学生的天性,游戏是学生的最爱。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也说过:“成功的秘诀是兴趣。”我认为,成功的教学也一样,不应是我们教师逼着学生学,把想让学生掌握的东西强制的让他们掌握,而应让学生主动的去学,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

一、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二、创设竞争性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三、创设游戏性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四、创设故事性情境,唤起学习兴趣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 篇12

摘要:信息技术的介入,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一次革命。信息技术很容易满足数学教学中的种种需要,它不仅能播放音像、动画,而且更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突破教材重难点,从而达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有效利用

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可以说,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有效辅助数学教学、促进数学教学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平台。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数学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不再是单纯传授知识、训练解题能力的场所,而是给学生一个发展自己奇思妙想的空间,使学生从学数学到做数学、玩数学。

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想法和体会。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内容抽象,概念严谨却又枯燥,小学生的特点就是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和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考虑最多的是如何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形象些。例如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课件演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直观地从三角形的高与底与平行四边形高与底的联系,直观地表现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从感官上认识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加深了计算方法的记忆。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后,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日俱增,在课堂上注意力明显提高,对教学信息的反馈比较积极,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不再把学习当负担,比以前更喜欢学习数学了,使数学成为了他们最喜欢的学科之一。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科书是作为主要的学习资源,靠它促进学生的学习是不够的。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例如《人民币的认识》的教学中,可以利用课件欣赏中国吉钱币和外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习《条形统计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统计的意义以及统计的必要性,可以搜集本地区的一些相关信息,如近年来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近年来本地区的降水量的变化,近年来本地区的绿化面积的增长数据等等。当他们查询到有用的信息时,就把它们保存到一个临时的文件中,当收集到的信息能够满足需要时,小组成员开始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重组并记录下来,然后以此为依据制统计图,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始终都是兴趣盎然,跃跃欲试,还培养了利用网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

让学生更能意识到数学与相关的社会情境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这些联系,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价值观,例如《平移和旋转》的教学中,利用媒体在屏幕上展现“激流勇退”、“浪波飞椅”、“弹射塔”、“勇敢者转盘”、“滑翔索道”等游乐项目,学生通过参观他们最熟悉和喜爱的游乐园,在观察中发现游乐园里的平移与旋转现象,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四、利用信息技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认知的主体。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创造交互式学习环境,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可能,每个学生通过这种个性化的练习,各得其所,各得其乐,从而真正体现出学生认识主体的地位。例如在计算题的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五、利用信息技术诱导数学实践操作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着教与学的转变,诱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实践操作联系起来,丰富着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展了学习空间,提高了多种能力的发展。例如在《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中,画角对于小学生而言,抽象得不知如何着手。教学前的“备学生”环节,发现好多学生都是从三角板的角来认识角又利用三角板的角来画角,认识不同方向的角和画角就有局限性,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后,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形式,不示范画角了,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先出示一点,接着点闪烁几下,出示“顶点”两字,然后动画演示两条边的画法,边再闪烁两下,出示“边”,这样主要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清楚明了地抽象出角的图形,这样再让学生自己画一个角,效果就好多了。

六、利用信息技术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在小学数学中,学生要接触到一些初步的几何知识如角、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行、平行线等都是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我们可借助于信息技术提供的“多元联系”的、呈现方式,使这些隐性的数学显形化。例如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利用生活中的实物桌子、剪刀等抽象出几何图形“角”。在设计课件时,先呈现实物桌子、剪刀的图片,接着在有角的地方呈现角,最后隐藏“桌子”、“剪刀”的颜色和装饰物,只剩下几个角,使学生感觉到角就存在于具体实物中。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一种多元的数学情境,在这种学习情境下,学生可以从直观的角度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对数学对象的操作,加深对数学对象的认识,从中体会到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

七、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方式的改变

新课程的重要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平台,在教学《时、分、秒》时,把相关的学习资料做成了一个网络型的教学软件,把认识钟面,认识时间单位,学习看钟表、趣味练习以及一些

课外的内容精心设计,合理编排,使之成为一个虚拟的学习情境,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地确定学习进程。如果有些同学学完了新的内容,还可以选择相应难度的试题进行智能测试。提前完成学习任务的同学还可以浏览一些课外的知识。比如欣赏各种各样的钟表,了解钟表的发展历史等。在这种学习状态下,学生是真正的主人,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教师真正转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八、利用信息技术呈现和交流学习成果

信息技术准确、方便,呈现方式多样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迅速准确的呈现学习效果。学生可采用投影仪将自已小组探讨的结果呈现给教师和其他同学来交流数学思考。如《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中,让各小组派代表展示本组怎样用小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学具比较出两张形状不同的卡纸的面积的大小。通过不同小组选用的不同学具作标准的展示,学生认识到选正方形作标准要好些。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综合应用》教学中,课前分小组测量学校沙坑、教室、垃圾车的长、宽、高,用数码相机拍摄下场面,并记录好结果。并把以上素材制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展示。通过用信息技术呈现和交流学习成果,可以使学生显得很兴奋,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那学生的积极性当然就不言而喻了。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以独特的优势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环境和良好的学习工具,只要我们努力去将课堂与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2、谷志宁·《浅谈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苑荟萃》

上一篇:工程项目管理实施办法下一篇:小学教师成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