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与教育公平

2024-07-07

和谐社会与教育公平(精选9篇)

和谐社会与教育公平 篇1

社会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但在现阶段,教育领域仍存在种种不公平的突出问题,令人震撼,发人深思,成为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采取措施推进教育公平.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11(5) 分类号:G641 关键词:教育公平  社会公平  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与教育公平 篇2

1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展和体现

1.1 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

实践表明, 现代社会人们受教育程度与其职业、收入、社会地位呈正比例关系, 特别是在当今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 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社会个体的发展前提。只有坚持教育公平, 赋予每个受教育者相同的受教育机会, 才能使社会成员的潜能、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开掘、激发和释放。

1.2 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

和谐社会是一个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的社会, 是一个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主体, 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基础, 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先导性作用。培养同和谐社会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 发挥我国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1.3 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

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 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客观上要求教育公平, 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平等地接受教育。现代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有教无类”, 即打破身份、地位、民族、性别、年龄、区域等界限, 不分对象、不加限制地赋予每个受教育者以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权利, 这不仅是宪法、法律所体现出的一种价值理念, 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种基本指导思想。

2 现实教育不公平的表现

2.1 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城市与农村相比具有政策上的优势, 城市不仅在硬件和软件上明显优于农村, 而且迄今资金和人才仍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教育。城市教育的水平越来越高, 农村的教育水平则较之低了很多, 很多农村学校不仅缺乏基本的教学器材, 而且缺师资、校舍。可以看出, 我国城乡学生在分享教育公共资源上的差距相当大。

2.2 区域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目前我国东部某些地区和大城市的教育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而西部贫困地区仍未完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我国现行的教育投资体制下, 各地区基础教育投入的大部分资金是由本地区财政承担, 所以区域教育发展水平同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密切相关。

2.3 群体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当前, 社会的不同群体拥有不同的教育资源, 相对来说, 困难群体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比较少, 尤其是农村的儿童、城市的外来民工子女、特殊教育系统的残疾和弱智人群等, 在教育上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而经济优裕家庭的孩子享用丰富优质的公共教育资源。

2.4 学校教育之间的不均衡。

如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不均衡, 重点学校一直是地方政府财政投入的重点, 而非重点学校因政府不重视、投入少, 教育质量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普通学校与职业学校的不均衡, 普通学校的学生可以考大学, 而职业学校则很少有人能考大学。

3 教育领域不公平现象产生的根源

3.1 政府公共职能的缺失。

一些教育不公平现象的产生与政府公共职能的缺失有关, 根本原因在于政府未能明确意识到义务教育不是非公共产品, 也不是准公共产品, 而是纯公共产品, 应由政府全部承担, 是政府的职责所在, 不应让老百姓分担其成本。政府未能尽到应有的职责, 未能很好地贯彻有关法律法规的精神。让老百姓埋了不应该埋的“单”。

3.2 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 我国的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很低。经过努力, 近年来虽有较大改观, 但情况仍不乐观。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 极大地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进而阻碍着实现教育公平的历史进程。

3.3 精英教育理念的影响。

精英教育论者认为国家财力有限, 不可能面面俱到, 只能突出重点, 确保重点, 主张特有限的教育资源用于少数的重点院校和少数的精英人物, 而对于大多数的一般院校和大多数的普通人物却极少关注。这样, 一般院校的教育资源很少, 普通民众接受教育的机会不多, 受教育的程度不高。

3.4 社会的不公平。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处于发育阶段, 市场经济的不规范拉开了人们的差距, 不仅是绝对的差距, 而且相对差距也在拉大。首先是人们的收入分配差距明显拉大, 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 这些社会问题所引发的社会不公平, 也带来了教育不公平;其次是社会的二元结构所带来的城乡差距明显加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一些地方农民的收入增幅较小, 导致他们无法承担子女最基本的教育费用, 不得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 迫使子女辍学。

3.5 扭曲的价值观念的影响。

扭曲的价值观念成为新时期教育公平的桎梏。人们在转型时期面临着传统的平均主义与现代竞争中优胜劣汰思想观念的双重障碍。有些人片面追求平均主义式的公平, 进而将公平与平均等同起来;有些人认为市场经济就要遵循"优胜劣汰"的规则, 讲究效率, 进而将公平与效率对立起来。两种扭曲的价值观念影响着人们追求新的教育公平。教育不公平是社会不公平的逻辑起点, 教育不公平不但会进一步加大社会的不公平, 而且会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

4 实现教育公平的对策

实现教育公平,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需要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4.1 加大调控, 合理分配教育资源。

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 它以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为原则。教育资源均衡化是大势所趋, 只有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校际之间进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做到存量部分在本地区均衡, 增量部分向薄弱地区倾斜, 才能在教育产品这一公共属性上实现起点平等、普遍受益。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 教育公平就是体现在权利与机会的平等上, 体现在适龄儿童享用的教育资源的平等上。

4.2 深化改革, 实现教育体制创新。

合理的制度可以促成教育公平, 不合理的制度将会加大教育的不公平。要进一步改变政府办学的状况, 形成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办学为辅的教育新体制。坚持基础教育主要由政府承办, 同时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按照国家法律和政策多渠道、多形式办学;坚持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在政府统筹管理下, 主要依靠行业、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举办, 鼓励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坚持高等教育以政府举办为主导, 积极发展以学生缴费、国家财政予以补助的办学模式, 同时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权利。通过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和建设, 形成比较稳定和协调的教育体制, 避免由于各种人为因素而造成的失误, 保证教育发展的稳定与有序。

4.3 完善政策,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要减少教育不公平现象, 关键在于调整完善教育政策, 扩大教育供给, 增加教育投入, 以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所以国家应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政策倾斜, 向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倾斜, 向农村倾斜, 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 向广大中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倾斜, 在这些地区、家庭实行部分免费或完全免费的义务教育, 甚至给予一定的学习资助。

摘要: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目前我国仍存在着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学校之间教育不平衡的现象, 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实现教育体制创新、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是促进教育公平, 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和谐社会,教育公平,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阳桂兰, 肖霞.浅论公平教育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教育评论, 2006, 6.[1]阳桂兰, 肖霞.浅论公平教育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教育评论, 2006, 6.

[2]燕国材.论和谐教育与和谐社会[J].探索与争鸣, 2005, 11.[2]燕国材.论和谐教育与和谐社会[J].探索与争鸣, 2005, 11.

和谐社会与城乡教育公平问题初探 篇3

[关键字]:城乡教育公平;现状;危害;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1

我们一般认为教育公平应界定为:“公民能够自由平等的分享当时、当地公共教育资源的状态。”[1] 温家宝总理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它不仅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和基本目标,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2]

一、对当前教育现状的调研

在我国由于地理位置、生活环境相对较差加上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很多偏远地区教育教学各项条件有待提高,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当地表现非常突出,与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一)对于教师资源现状的调查分析

1、教育过程中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学校教师数量不足,后勤工作人员都参与教学活动,许多教师身兼几门课程这样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导致教师工作繁重、压力过大教育质量必然很难提高。从年龄结构来看,调查中发现农村学校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教职工总人

数的70%-80%,这反映出农村学校中相对缺乏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

2、教育过程中教师素质和质量不高

“各个地区教师资源配置过程中,那些经过正规培训,具有较高教学能力的

教师首先选择在城市地区就业。”[3]

3、教育过程中教师队伍稳定性较差

农村教师比城市教师流动意愿更强,大部分教师更多地是年轻教师打算掉到其他地区从教或者打算从事与教师无关的工作。

(二)对于教育环境现状的调查分析

1、教学设备不足且陈旧落后

教育过程中良好的教学设备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高教学质量的前

提条件。农村学校由于教学环境差许多设备如实验室、计算机室等无法做到与时俱进,学生做实验的机会少,而且化学实验药品无法显示实验效果。努力改善这种情况、完善学校教学设备、整修学校基础设施是弥补农村学校教学设备不足的基本措施。

2、教学资源尤其是信息交流不畅

农村学校信息交流不畅、网络普及率低、对于计算机的应用相当缺乏这是本人亲身体会到每个年级办公室仅有一台电脑,教师也很难掌握第一手的信息和资料,学生的计算机课程更是少之又少加上陈旧的图书馆学生无法查阅资料这些情况在当今这个信息量大爆炸时代越发显得滞后。由于无法查阅网络、图书等资料他们知识方面很狭窄,这种情况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对于学校素质拓展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视,各地的素质教育改革也在不断进行。

二、城乡教育不公平的危害

(一)城乡教育不公平对教育本身的危害

1、影响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

经过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不懈努力,在我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取得了很大成就。

2、制约着教育质量的普遍提高

《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

(二)城乡教育不公平对社会的危害

1、影响城乡均衡发展,导致贫富差距扩大

一般说来,收入多少与受教育程度有很大关系。在我国教育对农村学生来说

是摆脱贫困最公平的方式,如果连最基本的教育公平都达不到何来其他公平而言。农村孩子借着教育走出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发展自己改变生活面貌脱离落后的生活,同样也有利于农村的发展,如果城乡教育不公平进一步扩大,那么城乡各方面大发展更会失调贫富差距也会进一步拉大。

2、加大社会分层,影响社会稳定

(三)城乡教育不公平对个体的危害

教育不公对个体的身心成长都会产生影响,许多地区由于贫困孩子不能接受正常的教育久而久之就与那些受到良好教育的学生产生差距而更多地是心理上的差距,从长远来看这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我们把教育看做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作用对于贫困地区的学生来说十分重要,由于教育不公使他们受到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排斥和歧视,伤害他们的自尊、自信,影响了其人格的健全发育。

三、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和谐发展的对策

(一)总体上以科学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加强教育意识,重视教育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更新教育观念,破除一切妨碍教育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采用科学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推动促进教育公平,研究教育向农村、偏远、贫困、民族地区以及薄弱学校和困难群体倾斜的具体方法,加大工作力度,攻坚克难、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教育科学发展的能力。

(二)经济上构建新的教育财政体制,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

构建新的教育财政体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重点:首先,要增加政府对于农村教育的投资份额。其次,中央政府应设立对于贫困落后地区教育专项资金来满足贫困地区因资金缺乏而导致的教育落后。第三,构建规范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保证教育经费来源对于教育来说是重要方面,教育财政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对于实现城乡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三)社会上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差距

由于居民收入分配不均,处于不同阶层对于教育资源的需求就不同,因此在学校设施、设备等物质资源、师资力量、办学理念、校园文化等资源上要有一个合理的配置。

(四)制度上改革不合理的教育制度,促使城乡教育公平

能否实现教育公平从制度上改革是实现城乡教育公平最根本的保障,这里主要是改革重点学校制度,之前也阐述重点学校制度曾经在“快出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意义,随着社会进步它的消極作用不容忽视,它加剧了教育的分化和不公。

(五)最重要的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一个重要瓶颈就是农村教师队伍问题,中国教育的重点在农村,农村教育重点在教师。”[6]

总之,在我国城乡教育不公平的存在是非常明显的应该予以重视,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7]追求教育公平特别是城乡教育公平是今后一段时期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教育的作用比任何其他人类的发明都伟大得多。深刻认识并解决这个问题是实现社会公平、社会进步、社会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张初蓓.欠发达地区实施教育公平的思考[J].丽水市教育局教研室,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11.

[2]温家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9-01-04.

[3]刘颂.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差异的政策原因探析[J].江西教育科研,教育管理,2007(04).

[4]李淼.从我国城乡教育的演变历程看教育不公的危机[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8).

[5]杨锴.当代中国教育公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6]袁贵仁.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关键是农村教师[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jyb.cn.

和谐社会与公平正义的治国理念 篇4

就法律层面而言,公平正义的治国理念主要体现在各级司法机构必须坚持公民的权利平等和司法公正,有效防止司法腐败。各级司法机构必须坚持三条原则:一是合法合理原则,二是及时高效原则,三是程序公正原则。

建设一个公平和正义的社会,不仅需要政府有正确的、前瞻性的治国理念,而且还是一个需要全社会长期

共同努力的工程。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人们的心情才能舒畅,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和谐,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这对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高扬公平正义的旗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何为公平正义?现代意义上的公平指的是一种合理的社会状态,它包括社会成员之间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所谓权利公平,是指公民的权利不因职业和职位的差别而有所不同,其合法的生存、居住、迁移、教育、就业等权利得到同等的保障与尊重。所谓机会公平,是指公民能普遍地参与社会发展并分享由此而带来的成果。所谓过程公平,是指公民参与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各项活动的过程公开透明,不允许某些人通过对过程的控制而谋取不当利益。所谓结果公平,则主要指在分配上兼顾全体公民的利益,防止过于悬殊的两极分化,以利于共同富裕的实现。正义的内涵与公平存在若干重叠,但它更多的指向是社会的是非观及荣辱观。它呼唤社会正气,谴责歪风邪气,与各种社会丑恶现象更是水火不容。公平正义是古往今来人们衡量理想社会的标准之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价值取向。就当代中国而言,公平正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处于十分关键的基础地位。没有公平正义,社会的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等等也都无法实现。因此,高扬公平正义的旗帜,从我国社会各个层面体现和推进公平正义的治国理念,应该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就政治与行政层面而言,公平正义的治国理念主要体现在党和政府的各级组织要充分尊重法律赋予公民的各项权利,认真听取和妥善处理他们的利益诉求;在谋发展、搞建设时要综合考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现实利益,找准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和不同阶层、不同群众具体利益的平衡点,决不能顾此失彼,使一部分人大获其利而另一部分人深受其害,甚至失去生计;对过去一些不合理的制度与法规,要在条件成熟时逐步加以清理和调整;任何一项政策措施出台前,要充分听取各方面群众的意见,考虑各方面群众的利益;对个别部门出于私利侵害群众权利的行为要坚决纠正,严格防止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现象的发生。总之,能否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能否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使社会的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应成为衡量党和政府各级组织是否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试金石。

就经济层面而言,公平正义的治国理念主要体现在政府应以更为有效的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调节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阶层之间业已存在的贫富差距,并使这一差距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而逐步缩小。具体地说,政府的财政应向农村、不发达地区和困难阶层逐步增加扶持力度,使我国正在规划实施中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开发中西部的战略、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得到财政上的切实支持和保障。政府的税收制度和政策同样应立足和着眼于对公民之间过于悬殊的收入差距的有效调节。要加强现行的个人所得税、财产转让税、奢侈品消费税等税种的监管与实施,对偷逃上述税费的行为处以重罚,确保应征税费的收缴入库。还要审时度势,对现行调节个人收入的税率进行微调,以限制过高的个人收入和财富的过分集中。总之,国民财富的一次分配应注重效率,二次分配则应注重和维护公平,从而使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平逐步得到实现。

和谐社会与教育公平 篇5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开始首次研究社会事务,关注社会公平,并着重研究从体制上、机制上来保障社会公平,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扩大就业,并可能在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险等几个重点领域进行一系列的重要改革,以利低收入者和贫困群体分享更多改革和发展成果,以消除存在的各种社会矛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相关】: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理顺分配关系,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促进社会公平

1.必须解决当前收入差距过大的情况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活力迸发、注重公平的社会,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解决当前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2)采取的措施: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理顺分配关系。既要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也要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还要增加职工收入,改革和规范公务员工资制度,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使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趋向合理,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迈进。

(3)在防止收入悬殊中,我们采取的基本政策是: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实现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

2.处理好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与效率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

效率原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前提和保证,只有给劳动者公平合理的收益,才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潜力;效率是公平的物质条件和基础,效率低下,就会直接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就不能或难以为实现公平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困。因此,不能把公平与效率两者割裂开来,或者对立起来

2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的对策

第一,保证社会成员机会平等,解决好初次分配的合理。初次分配拉开差距。一般来说是正常的,有利于效率提高。问题在于由于不合理、不平等的竞争条件和机会,如市场垄断、贪污腐败、制假售假、走私贩私、偷税漏税等造成大量的非正常收入.导致初次分配有些收入差距拉大的不合理。这就需要解决初次分配机会条件不均等所带来的不公。在初次分配中,要建立健全市场机制,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以效率为前提。贯彻按劳和按要素分配原则,让激励性和效率性收入分配确实到位,控制垄断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实现合理的初次分配。

第二,保证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解决好再次分配公平。目前再次分配体制不健全.保障性收入分配不到位.低收入层与高收入层的差距日益拉大。这就需要以公平为原则,加大政府调控力度,通过经济立法、经济政策,运用税收、金融、行政等调节干预手段,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采取切实措施保证低收入居民的保障性收入,解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部分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例如,进行税赋改革,加大对各类收入的税收调节;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公共开支,王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支持落后地区和农村发展.提高落后地区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着力解决城乡居民贫困层的生活困难,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采取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数量的办法,逐步缩小贫富差距。第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好保障性分配问题。政府要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向低收入倾斜.确保低收入层的最低生活保障,突出解决失业、医疗、养老保障,加大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投入,保证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

3我国为什么与国际社会一起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导致的气温增高、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频发,给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全球性问题。通过标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易受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现实的严重的威胁。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波及和影响进一步显现的大背景下,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更加严峻,任务更加艰巨,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国家的根本利益和长治久安。

4谈谈对低碳经济的认识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其实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低碳经济也涉及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

5为什么说低碳经济是中国经济转型,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全球气候变化,是不争的事实。通过提高能效和降低碳排放量以应对气候变化,成为世界各国共识。在这个背景下,现在低碳经济已被看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既是发达国家经济转型的方向,也是发展中国家应遵循的可持续发展途径 6作为青年学生如何冷静的看待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自近代以来一直就处于一个微妙的局势当中。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中日关系,用正确的方法和适当的行为来帮助发展中日关系,这也是我们每一个普通大学生应尽的义务。首先就是在态度上理智看待中日关系和日本国家本身,只有思想上端正了,行为才可能正确。其次是作为当代大学生,首要任务是完善自我,强化专业才能,以便于将来在自己的岗位上能有更为出色的工作成绩,而作为普通个体的我们,这便是我们能对中日关系发展作出的最现实的贡献。再然后,是在日常的学习和交流中,我们要以宣扬中华文化为己任,不盲从外来文化,努力完善作为一个中国人的个人素质,以恰当的态度对待正常的中日的民间交流。

7中国在朝鲜核问题上的态度

中方在朝核问题上有三项主张:第一是要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第二是要通过外交和政治手段解决有关分歧;第三是一定要实现朝鲜半岛的无核化,这也是朝核问题的核心所在。(,朝鲜半岛应该实现无核化。,朝鲜半岛应该实现无核化

2,朝鲜半岛无核化关系亚太局势稳定,需要周边国家,包括美国日本在内。

3,朝鲜半岛无核化应该通过和平协商解决。试分析朝鲜半岛局势对中国安全影响

朝鲜半岛维持稳定对中国最有利,因为国家建设需要周边形势保持安宁;

如果朝鲜半岛发生冲突,就有可能破坏我国建设所需要的周边环境的和平安宁。

不论是朝鲜主动挑起紧张局势,还是韩美加大对朝鲜的压力,都会加大我国东北方向的外部压力。而一旦韩美吞并朝鲜,则我国东北方向的压力会急剧升高,因为边境将直接面对以美国为战略依托的一个体制不同的国家。

和谐社会需要公平正义作文 篇6

历史上,人们为追求公平正义作了不懈的努力和抗争,如南宋钟相、杨幺起义,提出“等贵贱,均贫富”,明末李自成起义,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深得民心,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还有武侠小说中大侠们“杀富济贫”等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名言也屡见不鲜,都反映了人们对公平正义的渴望和要求。还有一篇是古代韩国的,有一个叫申不害的宰相。国王问他怎样才能实行法制。他说,首先要赏罚公正分明,不能受那帮亲戚宠臣的请求,徇私枉法。但现实中,公平其实很难,人情大于法律,金钱权力交易屡见不鲜,大到升官发财,小到吃喝玩乐,没关系的被城管追得满街乱跑,有关系的当街占道,为霸一方。当我每次看到人们为各自目的走后门时,我就愤愤不平,想:那对其他人不公平,开后门的自己实力不强而被提升,比自己工作努力而被提升真是天壤之别。所以,我真希望世上没有后门。

在我的成长道路上,还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一天早上,我家的`汽车牌照被人偷了,还附了纸条留了联系电话,要我们汇钱过去,我要爸爸报警,爸爸说,没用的,如果报警,而小偷又抓不住,那他就会经常偷我们了。我无语。那时起我就想当一名警察。要制裁所有的坏蛋。

最近,我看了电影《东京审判》,虽然描述的是60多年前的那段历史,但犹如眼前,主人公梅汝璈法官和他的同伴们,坚持正义,用他们的勇气和智慧,促成了正义的全面胜利。邪不压正,近年来,涌现了无数见义勇为、匡护正义的先进人物:平民英雄李学生、舍己救人孟祥斌、勇斗歹徒的洪岳文……

和谐社会与教育公平 篇7

一、教育公平的内涵

教育公平本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谓教育公平, 是指人们对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机会供给的认识和价值判断。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方面, 其核心为教育机会均等。教育的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均等、进入不同教育渠道的机会均等, 即教育过程公平和获得就业成功的机会均等及教育结果公平这三个方面。也就是说, 要从教育资源分配的源头保证公平, 学生受教育后的就业也要保证公平, 这将对实现最广泛的社会公平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对于一个国家而言, 受到更多的教育, 可以提高个人追求的目标, 同时也可以减少政府对个人的就业救济、贫困补助等支出, 对国家和政府也有利。美国智囊机构兰德 (Rand) 公司1999年的教育研究报告中谈到, 教育的公平, 能使政府创造出很大的财政收入, 给整个社会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这也许是政府、社会和个人关注教育公平的根本原因之一。从法律的角度看, 教育公平是每个人所应享受的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从教育政策的角度看, 教育公平是每个人平等地拥有公共的教育资源;从教育活动的角度看, 教育公平是每个人都能得到平等的教育对待, 每个人都拥有相同的取得就业机会和入学机会。为切实维护和体现教育公平, 在教育活动中, 教育公平的内容还包括公共的教育资源向社会弱势群体的倾斜等内容。

二、教育公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意义

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成为社会价值的核心内容。教育公平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了实现利益均等的机会, 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 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实现, 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缓和社会矛盾, 促进社会稳定

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 是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

筅广西工学院黄超

做好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育公平的强烈需求也是人民利益的重要体现。众多研究证明, 社会差别在任何社会、任何领域都会存在, 但若是有更多的人充分拥有并能够享受到同等的教育机会, 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因为教育而得到促进, 教育的作用就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尤其对于父辈生活在农村的农民子弟以及生活条件不太宽裕的家庭来说, 虽然他们的经济条件不佳, 但如果能够得到足够的教育, 他们就能够用学来的知识去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从而改善自己及整个家庭的经济状况, 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社会地位。教育公平可激发其潜能, 让其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与发挥, 促使每个公民都能自觉地维护社会关系和遵守社会准则, 促进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 缓和各种社会矛盾, 促进社会稳定。

2. 改善两极分化现象,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由于我国处在经济转型期, 各地经济发展极其不平衡, 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比较大, 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教育公平在财富公平分配上起着一个重要的杠杆作用。通过教育公平与补偿政策, 教育公平给大家提供了更多的受教育的机会, 使原本没有希望上学的学生得到了受教育机会, 满足了他们对受教育的期望。从近年来的情况看, 经济上扶持贫困地区发展、政策上对教育欠发达地区予以支持, 通过扩招提高入学机会等等措施, 让越来越多的人受到更多、更高的教育, 使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 有效地改变了落后地区和个体的社会经济地位, 改善和缩小了两极分化的现象。

3. 改善主体的社会地位, 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从法律的角度看, 教育公平是每个人所应享受的平等受教育权利, 教育公平增大了入学的机会, 基本满足了广大人民对教育的新需求, 教育的公平给原本没有希望上学的学生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 满足其对受教育的热切期望。学校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多途径开辟受教育资源, 在招生和培养学生过程中, 要使学生们对学习目的更明确, 学习方法更灵活, 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通过实施教育公平政策, 使越来越多的人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 能有效地提高人们的素质, 增强其独立意识, 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面发展个人价值, 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 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

三、和谐社会视角下实现教育公平的途径

要实现教育公平, 制度保障是根本。制度的最大效用在于保障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当而且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随着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配套运行条件的成熟, 在充分认识教育现实和民意需求的基础上, 以法律的强制力来保障教育资源在教育起点公平分配。因此, 国家应相应地建立起一整套有章可循的、完备的制度体系。

1. 建立教育公平评价体系

教育公平一般包括入学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 也可以说是起点、过程、结果的公平这三个阶段。要建立一套完美的评价制度来保障教育公平的实施, 在建立评价措施时, 可对这三个阶段的指标进行细化, 成为教育公平评价制度的重要内容, 以建立起长效的教育公平制度。

(1) 建立教育起点公平体系。起点公平即入学公平, 即人们是否有均等的受教育权利公平和受教育机会公平。受教育权利公平, 指的是受教育者不论年龄、性别、种族、宗教、出身等, 人人都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受教育机会公平指的是不受经济水平、家庭背景、教育规模、性别等因素的影响人人都能享受质量均等的教育条件。起点公平要求政府承担起所有义务教育的费用, 做到真正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 就近入学, 给大家一个公平公正的入学机会, 使家长“别无选择”地送入学年龄的子女上学, 这样才能做好教育起点公平。

(2) 建立教育过程公平体系。过程公平是培养过程中学生受教育的程度公平。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客观方面主要是资源投入, 含师资力量及学校内外环境设施等与同类学校相适应, 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主观因素主要表现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公平地评价每个学生的学业, 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符合教育规律, 符合每个学生的发展, 学生能公平地享受教育资源, 等等。

(3) 建立教育结果公平体系。结果公平是指就业方面, 学生能够学有所成, 学有所用。结果公平是人们普遍追求的目标。可以用就业率来衡量。教育结果的公平受个体差异、所在地区的教学质量、个人机遇的影响。所以, 在进行教育结果评价时, 要考虑以上几方面的因素, 才能公平公正地评价教育结果。

2. 完善教育公平政策

(1) 建立利益平衡机制,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目前, 我国教育资源配制不均衡和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这种现象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教育公平, 国家只有采取相应的政策, 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 使其趋于平衡, 才能使每个人都能公平地享受教育的权利, 得到公平地受教育的机会。

(2) 建立弱势群体补偿机制。由于地区的差异、城乡的差别、校际水平差异, 仅强调公平对待、机会均等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为了做到真正的平等地对待所有的人, 提供真正的机会均等, 只有实行差别对待弱势群体和社会地位比较低的人, 才能保障真正的教育公平, 只有建立社会弱势群体补偿机制, 才能确保所有的成员接受基本的合理的教育。

教育公平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形成的社会产物, 反映了现代化的大生产、大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现代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内容和体现, 是现代化社会文化价值观在教育领域内的真实体现, 只有教育公平才能真正维护基础性的公平。如果教育公平受到损害或者是缺失, 那么, 就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其他各个领域的社会公平, 进而使其他领域的不公平进一步扩大化。所以, 要扩大和维护教育公平。这是克服和缩小各种形式的社会不公平, 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必由之路。但我们也要理性地看待教育公平, 公平并不是完全的平均, 公平的同时要看到并承认个体的差异, 既要致力于教育平等的努力, 又不放弃追求卓越的选择。在维护和促进教育公平的全过程中, 切记要预防平均主义错误倾向, 必须预防追求过于绝对的公平与平等, 这是因为以“平均主义”来实现教育的公平并非公平所追求的目标。总之, 在理性的基础上, 更重要的是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与公平性的原则, 保障所有人享受到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促进教育的公平。这对保障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有重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石中英.教育公平的主要内容与社会意义.中国教育学刊, 2008 (3) .

[2]董建莹.教育公平:改革开放30年教育政策法律变迁的主旋律.中国教师, 2008 (21) .

[3]吴春霞.中国义务教育公平状况的实证研究.江西教育科研, 2007 (10) .

[4]褚宏启.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双重目标.教育研究, 2008 (6) .

和谐社会背景下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篇8

关键词:和谐社会;教育公平;问题;原因;对策

“和谐社会”是指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教育公平是指在教育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教育对象, 让每一个教育对象得以充分发展。①实现教育公平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一、我国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我国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教育公平问题,为了促进我国教育公平的实现,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法律法规,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现实中教育不公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

1、城乡教育公平失衡。农村教育在我国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在许多城市,硬件和软件的教育是不低于一些发达国家,但在农村地区,中国教育的发展水平是非常低的。

2、地区教育公平失衡

由于各地区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差异,加上政府教育投入的差别,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无论在教育机会还是可以享有的教育权利上,都存在着相当大的悬殊。

3、群体教育公平失衡

(1)不同阶层享有教育资源不同。教育资源更多地被社会高层的强势群体占有,这就导致在享受教育资源上出现较大的不公平。(2)存在着性别歧视现象。在我国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子女接受教育方面表现出“重男轻女”的现象,在农村女孩子失去上学的机会的现象很普遍。(3)弱势群体受教育的不公。社会转型时期进城务工子女受教育问题凸显。进城务工子女的教育面临入学难、入学贵的困境。

4、校际教育公平失衡

在不同发展阶段,不论我国重点学校政策有着怎样的形式和内容体现,也不论这类政策的出台是基于何种社会背景或教育发展的宏观战略考虑,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是重点学校政策使校际之间的差距拉大,而且不管在现实情景中还是在人们的观念世界中,这种差距关系都没有发生改变,甚至己很难发生改变。

(二) 教育不公的原因分析

1、 经济原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不高,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视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提出了“先富带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的方针,拉大了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差距。

经济发展在阶层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改革开放后,我国财富总量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目前我国GDP总量仅次于美国,已经跃居世界第2位。伴随而来的是贫富两极分化日趋严重,人民收入差别持续拉大。

2、 制度性原因

(1)教育资源投入不足。目前,我国对教育的投入远远不足,这也是导致教育不公平问题的首要原因。(2) 教育资源分配失衡。无论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学校之间、不同教育之前,都存在着资源配置两重标准现象。直接导致了教育的不公平。(3) 教育收费不合理。1997 年, 全国高校实现“公费生”和“自费生”并轨收费, 但此后高校收费不断上涨, 到 2004 年,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平均学费达 5000 元左右。重点学校和热门专业则高达万元。教育乱收费现象也导致了不同家庭背景学生受教育机会出现差异。

(4)教育入学体制不公平。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采取的是学生按户口所在地实行就近入学的体制, 学生不得自主择校; 面向全国招生的高校一般由各省根据所分配的名额及考生志愿从高到低录取, 招生名额依据高校向其所在地省市录取较多名额和优先照顾城市考生的原则, 从而使高校资源较多地区的考生入学机会增多。

二、实现我国教育公平的途径

(一)发挥政府在促进教育公平过程中的宏观调控作用。

1、加大教育投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教育的收益不仅具有私人特征更具备社会特征,为保证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需要加大经费强有力的支持。

2、合理配置资源

针对我国目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政府应该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具体体现在: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向农村倾斜;统筹区域教育发展,加大中西部教育支持力度;统筹不同群体的教育,关注弱势群体;统筹不同阶段的教育,重视义务教育的实施,正像十八届三中全会所强调的:在义务教育阶段实现教育均衡、取消重点学校、实行教师流动,并通过考试和教学改革为所有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的良好条件与氛围。②施行“教师轮岗制”让城市重点学校的老师和农村普通学校的老师建立合作互助关系,轮流上岗,解决落后地区师资力量薄弱现象。

3、 推进教育法制建设

(1)完善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

尽管我国涉及到教育的法律法规相对较多,但任何一部法律法规的制定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其调整的对象和适用的范围也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应该不断完善《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特殊教育法》,积极促进教育公平。

(2)健全教育执法体系

首先,加大宣传的力度,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以及对教育执法的认识;其次,加强执法队伍严肃且专业性的建设,培养执法人员高水平的综合;最后,建立相应监督机构,对行政执法失办、错案予以监督检查,纠正执法中的违法行为,促进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nlc202309020424

4、改变不合理的体制

当前,高考招生制度正在进行改革,但仅仅是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还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要进行高校管理制度、高考录取制度、收费制度、贷款和还贷制度、评估制度、就业与劳动用人制度,乃至国家政府层面上的制度创新。只有进行制度创新才能使教育公平成为现实,构建和谐社会也才能成为现实。

(二)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确保教育公平

1、确立公平教育的价值取向

要引导社会各成员树立“教育公平”的价值取向,做到“男女平等”“城乡平等”“区域平等”“学校平等”,尤其是要注意平等对待残疾人、流动人口等弱势群体的受教育问题。

2、 进一步完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政府应给予民办学校与普通学校公平的地位和待遇,社会各界尤其是一些资金充足的企事业大力支持,提高民办学校的硬件设置和办学环境,促进其办学形式向多样化发展。

(三) 发挥学校和教师在促进教育公平中的重要作用

1、强化学校和教师管理的公平意识

学校和教师具有公平科学的管理意识, 是实现学生在学校和班级获得公平发展, 实现让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地参与社会竞争的前提条件。

2、 学校和教师应树立公平的评价观

教育首先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因此,教学的重点不在于个别“尖子生”, 而在于所有的学生。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 应切实树立公平意识, 转变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 以促进学生获得公平的发展。

3、 全面提高师生素质

提高教师素质, 加强师德教育, 使每一位教师都具有民主、公平的现代教育理念。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学习积极性得到最大的发展。(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王萍.和谐社会背景下教育公平问题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

[2]柏杨.现阶段我国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3]祝乐.和谐社会视域下教育不公原因分析[J].教育学研究,2013.

[4]程玮.教育公平与追求有质量的教育公平发展的策略[J].社会科学家,2013.

[5]程方平.推进教育公平要把重心往前移[J].中国教育报,2013.

注解

①廖建梅,和谐社会背景下教育公平问题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8(2).

②习近平,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J].北京:人民日报

和谐社会与教育公平 篇9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首席大法官肖扬近日在河北进行调研之后,就“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和司法体制改革问题,接受了新华社记者采访。肖扬精辟阐述了司法公平正义与和谐社会的关系,颇具针对性和指导性。什么是和谐社会?胡锦涛总书记在阐述和谐社会六大特征时,将“民主法治”排在第一位,并强调要落实司法为民的要求,以解决制约司法公正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为重点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司法机关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作用,促进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肖扬也对新华社记者说,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必然是一个秩序井然的社会。“试想,如果守法者向违法者低头,正义向~屈服,谁又愿意去遵守法律呢?法治又怎么能够实现呢?”肖扬说,我们所追求的和谐必须是公平的和谐、正义的和谐。不论是判决也好,还是其他的纠纷解决方式如司法调解,都不能牺牲公平和正义来求得短暂的和谐。肖扬警告,不遵守法律,不讲原则,没有标准,和谐也不会长久,甚至司法的软弱会助纣为虐,导致更多纠纷的发生。肖扬此次河北调研可谓颇具深意。近几年来,“xx”频繁发生。而这背后,是均衡社会各阶层的利益的严峻课题,如何建立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通道和司法保障机制的迫切性,以确保公平正义和和谐社会的实现,值得深思。某省高级人民法院一副院长通过对62件群体性纠纷案件的抽样调查,以及对所在省11个地区调研后得出的一些结论,比较准确地揭示了司法在群体性纠纷案件中所处的尴尬地位。各地法院普遍反映群体性纠纷案件是个“烫手的山芋”。为什么呢?据认为,关键是法院在追求公平与正义的司法价值与服从地方经济建设大局之间处于两难选择。“群体性纠纷案件往往涉及当地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当地经济建设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大局,牵一发而动全身。有些地方政府为招商引资或加快城市化进程,在农村土地征用或城市房屋拆迁工作上,急于求成,未按法律规定办理有关征地或拆迁手续,或先动工后立项。酿成群体性纠纷后,政府一方相关行为的合法性受到了质疑。若法院严格依照法律条文办案,裁判的后果可能是政府停止征地或拆迁行为,恢复原状或赔偿损失。如此将导致政府前期的巨大经济投入付之东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地的经济建设和政府形象。如法院支持政府的违法行为,将严重导致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不信任。在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上,法院往往难以找到有效的平衡点。”这么大段地引述调查报告,是因为这一司法认知模式可以说是当前法院系统在处理群体性纠纷案件中的一种值得注意的思想。问题在于,什么是法律效果?什么是社会效果?两者从结果上虽然殊途同归,但在技术层面恰恰遵循不同的判定原则,其本身是非常值得深究的理论问题,落到实践层面,尤其要小心,一不谨慎就会变了模样。正是这种效果论司法认知模式,正是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往往难以找到有效的平衡点”,就不仅导致在群体性纠纷案件的司法审判过程中,为了求得暂时和谐而往往牺牲了人们所追求的公平和正义,牺牲了法律的尊严;而且很容易演变为利益博弈。因为既然我们的司法判决是结果导向的,司法的程序价值碰到现实利益的考量往往只好退避三舍,使得法院不再以独立的身份参与纠纷的解决,而是变成纠纷关系中的博弈一方,法院也就不能不错位了。长此以往,法院的错位必然导致人们对法院信任的丧失和对法律尊严敬畏的丧失。和谐社会的根基就是民主法治,现代国家和政府的合法性也奠基于法律。肖扬说得好:“我们所说的‘公正’,是依据法律的公正。离开法律空谈公正,公正就失去了标准。司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程序性。程序公正、程序正义的价值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司法必须秉承法律的宗旨,遵循法律的程序,维~律的尊严,绝不能以任何借口违反法律的精神。”只有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坚守法律的精神,国家才不会像一个故事中所说的英雄雕像——底座一旦散落,巨大的英雄石像也就崩然瓦解。是故,一位哲人曾写道:“出于对这样一个信念的深信不疑,真正的法官工作是好的政府最牢固的支柱。我认为司法部门的第一个决定对我们这个国家及其政治制度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与肖扬大法官所说的“司法不能牺牲公平正义求得暂时和谐”和“和谐社会必然是民主法治社会”可谓异曲同工。

上一篇:七年级下册英语复习提纲(英语教学总结)下一篇:设立分公司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