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

2024-06-30

浅谈在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共9篇)

浅谈在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 篇1

一、在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的原因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学生只有识了一定数量的字,才可以顺利地阅读书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识字教学不过关不仅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而且还会拖了数学、英语等其他科目的后腿。可当前我国小学识字教学状况并不乐观。诸如存在儿童识字负担过重,学习兴趣低落,识字巩固率低,回生现象严重等问题。在一次对小学语文毕业考试试卷的调查中,2500个常用字的回生率竟高达29.1%。①6年的时间,1800多课时,却连构成语文本体的支柱——汉字都没能比较牢固地掌握,值得我们警醒!再看看识字教学的实际情形:很多教师对汉字本身的认识肤浅,无法把握汉字的特点,教学方法机械。长此以往,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越来越低落,至于识字方法的掌握更是无从谈起。

提高识字教学效率的出路何在呢?近年,随着汉字文化学研究的兴起,我们加深了对汉字本身的认识。汉字是汉民族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汉字自身结构中包孕着丰富的汉民族文化意蕴,它具有表意性和象形性等显著特征。这为我们研究和改进识字教学提供了一条有益的思路。教育文化学研究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文化的教育。文化的教育就是根据社会文化的有价值的内容所进行的为培养个人人格精神的一种文化活动。”②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之一的语文教育,较其他学科而言,承载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内容。而作为汉语文本体构成的支柱——汉字,更是以其特殊的构造方式,向我们昭示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和文化资源。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充分挖掘汉字中的文化意蕴,通过各种形式展示给学生,就会大大提高识字教学效率,还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和人文精神的积淀。

二、在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的意义

1.汉字特有的形体结构展现了先民的生活场景,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古人的生活与马的关系非常密切,就造出了很多有关“马”的字,如“驭”、“驱”、“驿”、“驹”、“驾”等。古代的“针”写成“箴”,这是因为古代用的针是竹子做的,所以写成竹字头。“休”的字形就是一个人靠在一棵大树旁休息,这正是古代人民在田间树下休息的情景。汉字以其奇特的象形表意结构特征,向我们展现了鲜活的古人生活的场景。在教学中,带领学生走进这遥远而神奇的世界,解读先民的生活场景,感受汉文化生生不息的脉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

2.汉字神奇的造字意图,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增强主动性。

汉字的构形单位是部件,它的造字意图就是通过部件来实现的。例如“收获”的“获(獲)”字,就充分表明了汉字神奇的造字意图。它正是古代狩猎活动的特写:左边是猎犬(犭),右上是丛林(艹),右下是手(又)中提着猎物——飞禽(隹),惟妙惟肖地展示了一个威风凛凛的猎归场面。从汉字发生学的角度观察,“获”字的创造,是通过细腻的观察,丰富的联想、入微的描摹,从无形的意识到有形的汉字的物化过程。这种过程几乎每一个汉字的形体结构上都有体现。引导学生不断地探究、发现这种神奇的造字意图,使汉字表意特征的本质昭然于学生眼前,学生定会兴致勃勃地主动参与,教学就会有事半功倍之效。

3.汉字有序的建构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汉字属于表意系统的文字,具有因义构形的特点。象形字作为基础部件构字时,促进新构成的“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中存储了大量的意义信息,使汉字的表意性不断得到彰显和强化,形成层次清晰、结构缜密、功能强大的科学建构体系。我们今天使用的是隶变后的汉字,比起甲骨文、金文、小篆来说,图形性、象形性都淡化了,但它所表示的意义信息却依然清晰可见。如“水”现在已不再象形,但它已固定地与“水流、洗浴、像水的东西”等意义联系在一起。当它构字时,也将这些意义信息带入了它所构成的字中,如“江、河、沐、洗、漆”等。在分析这样的偏旁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偏旁部首了解字的意思,而不必追溯它的古文字形体。

4.汉字丰富的文化意蕴,有助于减少错别字。

汉字的字数多,音节少,同音字很容易混淆。加上汉字字形差别细微,组织多样,稍不注意就容易写错。另外,从儿童的心理来看,他们缺乏精细分析的能力,注意力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和易变性,也很容易写错别字。如果教师能够挖掘汉字的文化意蕴,特别是针对形近字的不同之处追根溯源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揭开汉字文化的神秘面纱,学生定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汉字的学习中,乐此而不疲,牢记不忘。这是从根本上减少错别字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在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的方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它的形体结构具有直观性、象形性等特点,其形体构成往往与人们的生活、行为、心理和情感有机地联贯在一起,充溢着丰盈的文化意蕴。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主动挖掘汉字的文化意蕴,以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1.展现先民农耕场景,帮助学习汉字。

泱泱中华,历来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国家。早在远古时候,我国的农业技术就已经发展到相当水平。因此,许多汉字就与农耕密不可分。如“禾”就像是一棵成熟了的庄稼;“香”上的“禾”表示小麦(禾)成熟后的馨香,“日”表示盛麦的器皿;“稻”的左边表示稻子是庄稼类,右边的“舀”既表示声音,又表示手(爫)拿着杵在石臼里舂米。以“禾”字为例,来看一则教学片断。

教学案例1:学习“禾”字片段

师:(出示“木”的甲骨文)小朋友,你们认得这个字吗?

生:(齐念)木。

师:这个字就是“木”的古文字,就像是一棵树。如果老师在这“木”上再加一笔(变成“禾”的甲骨文),你们看,这像什么?

(生稍稍思索,便兴奋地举起小手)

生:它像一棵树垂下了头。

生:我觉得它更像一棵水稻。

师:你看到过水稻成熟时候的样子吗?

生:暑假我回老家去,看到爷爷种的水稻。水稻黄澄澄的,稻穗沉甸甸地挂下来。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我们的老祖宗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他们抓住庄稼的这些特点,造出了“禾”字。你看,这个“禾”字就像一棵成熟的庄稼,上面是垂下来的穗子,中间有叶子,下面是根(边讲边板书“禾”,学生跟随书空)。

这一教学,让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木”的古文字,与现在学习的“禾”的甲骨文比较、想像,辨别字形;激活了学生头脑中所见到的农作物表象,讲述了我们的先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事实,了解了古人的造字意图。通过解读“禾”所蕴涵的文化意义,学生在头脑中将形象的农业生活场景与抽象的文字联结,很容易记住了字形,领悟了字义。

2.介绍汉族人民的风俗,帮助学习汉字。

汉民族历史源远流长,积淀着浓厚的社会风俗习惯。比如:结婚时男方要日落天黑时迎娶,所谓“娶妇以昏时”;有人死去,人们要面对尸骨垂头低眉,跽跪着,极神圣肃穆之至。在教学生字时,通过出示古文字,向学生分析构字意图,介绍汉民族的风俗习惯,让学生不仅轻松记住了字形,还深刻理解了字义。

教学案例2:学习“祭祀”片段

师:鲁迅小时候家里要祭祀的,你们家里祭祀过吗?

生:清明的时候,爸爸妈妈要带我去给爷爷上坟。

生:我家过年的时候,要摆饭给祖宗吃。

师:拜祭家里已经死去的祖先,就叫“祭祀”。那么祭祀要用什么东西?祭祀时人要怎么做呢?想想你们家里祭祀的情景,再看看古文字的字形(出示“祭祀”的小篆字体“祭

”),能看出来吗?

(学生积极性很高,纷纷举手跃跃欲试)

生:“祭”的左上方是“月”,就表示“肉”,右上方是一只“手”,表示用“手”拿着“肉”在祭祀。

师:那么底下的“示”表示什么呢?

生:“示”表示和祭祀有关的事物。

生:凡是带有“示”这个偏旁的字,都和神灵、祝愿、祭祀有关的。

师:说得好!“示”最初的意思是古人崇拜的“灵石”,在这个“灵石”台上可以贡奉祭品。那么“祀”怎么看呢?

生:“祀”左边的示字旁表示“灵石”,右边是“巳”表示这个字的声音,它是个左形右声的字。

师:你说得不错!“祭祀”这个词就表示人跪在灵石前用肉祭拜祖先,这是古时候的风俗,至今还在我国一些地方流传。

这一教学,让学生通过联系家里祭祀的情景,观察古文字,分析字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已能渐渐自主解读“祭祀”两字所蕴涵的文化意蕴,轻松领悟了字义以及构字部件所代表的含义。学生学习汉字的能力正在逐步提高。

3.了解古代战争,帮助学习汉字。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我们的先祖在造汉字时,战争的内容自然是少不了的。很多汉字的字形都与战争有关。如“戌”就像一种兵器;“戍”表示一个人站在武器旁守卫等等。

教学案例3:比较“戎、戒”的片断

师:“戎”和“戒”我们都学过,可是这两个字很相似,同学们总容易写错,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异同?

生:“戎”和“戒”都有戈字旁。

师:“戈”表示武器,戈字旁说明它们都和战争有关。

生:它们戈字旁里面的部件不一样。“戒”比“戎”里面多了一竖。

师:那么,这两个字里面的部件分别代表什么呢?我们来看看古文字是怎么写的。(出示两字的古文字“戎”、“戒”)从古文字中,你能看出来里面的部件代表什么吗?

生:我看出来“戒”里面的“廾”原来是两只手。

生:“戎”里面好像是“十”加个圈。

师:这个部件就是古代打仗防身用的“盾牌”。所以,“戎”就是一种兵器。而“戒”是两只手紧握着锋戈,意思为“警戒”、“戒备”。

通过比较古文字,把抽象的文字变得形象易懂,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两个看似相近的汉字在古代存在着不小的差别,轻松理解了字义,把两个形近字区别开来。这样的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也降低了错别字产生的机率。4.了解古人的自然崇拜,帮助学习汉字。

原始生产力几近于零,面对强大而酷毒的自然力,原始人可以说是一筹莫展,唯有顺应信赖。他们所有的意识都匍匐在自然强力的脚下,导致了俯首称臣式的对万物的普遍性崇拜。在创造文字的过程中,他们把自己对世界的体验用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所以,解读汉先民那朦胧而隐秘的心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汉字的构字意图。

教学案例4:学习“虹”字片段

在总结带虫字旁的字时,学生提出问题。

生:老师,带虫字旁的字都是和虫有关的,彩虹不是虫,“虹”为什么也是虫字旁呢?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我们先来看看古人是怎么写虹的。(板书“虹”的甲骨文)你们看,古代的“虹”像什么?

生:(兴奋地)像一条有两个头的虫子。

生:就像是彩虹的样子。

师:小朋友想得真好。古人以为“彩虹”是一条有两个头的巨龙在喝水,过去龙也叫“虫”,所以就给它加了一个虫字旁,表示它的意思,右边加上“工”,表示它的声音。

“虹”字的创造很鲜明地表明了古人对自然的崇拜。这一片断的教学通过出示古文字,让学生想象,了解古人的构字意图,讲述了古人因对自然的不了解而产生的崇拜心理,更好地记住了字形。

5.借助传统文字游戏,帮助学习汉字。

由于汉字具有一音多字、一义多字和以字构字等特点,因此具有独特的游戏性。古代的文人墨客对这种高雅清丽的智能游戏非常青睐,也留下了许多有关文字游戏的趣闻轶事。课堂上,给生字编一个字谜,或讲一段析字联的历史故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审美能力。

在识字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出了很多字谜,如“门上竹林茂,门里太阳照,这字不复杂,动脑能猜到”(简);“一点一横长,竖撇像堵墙,里面两棵树,长在石头上”(磨)等。琅琅上口的韵文不仅让学生感觉趣味无穷,还可以帮助他们轻松地记住生字。有的字谜还与字义联系,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

除了字谜,析字联也是中国古代文人喜爱的文字游戏。但这种形式相对于字谜来说比较深奥,只适合让学生欣赏。对中高年级学生来说,教师给他们讲讲有关析字联的历史故事,如苏小妹与黄庭坚的“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既可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魅力,又渗透对仗等修辞手法的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浅谈在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 篇2

一、利用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在小学阶段学生需掌握3500 个左右的汉字, 其中2500 字为一类字, 不仅要会认还要会写。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侧重追进度, 为学生讲解笔顺、字词等基本内容, 而忽略了汉字本身的意蕴。“死记硬背”, 使汉字学习成了非常枯燥难挨的事情。为了让学生记住这些汉字, 一些教师甚至会让学生写上几十遍, 这种毫无科学依据的、机械式的重复让学生很反感, 进而感到厌烦。为此, 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巧设情境, 帮助学生学习汉字, 激发其探究兴趣。

在“认一认2”的识字教学中, 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 渗透了汉字文化。在讲课中, 我制作了简单的Flash动画, 让“禾苗”在大地中慢慢生长, 然后在秋天时弯腰成熟, 等待农民伯伯收割。这样, 一个“禾”字就出现了。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 发出感慨:“原来中国的汉字可以变成一个生动的故事啊。”随后, 我在讲解“米”这个字时, 请学生自编故事, 帮助大家识记并认识该字。有位学生指着黑板说:“禾苗成熟了, 禾苗的叶子落下去, 种子成熟了, 就变成了我们吃的粒粒香米……”随着他的讲解, “米”的形态逐渐显现。学生都拍手叫好。识字教学有了这样的情境设计, 学生不仅记牢了字形且记住了字的含义, 调动感官和想象力参与到识字教学中,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形象化的情境, 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为具体, 枯燥的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学生对学习汉字乐此不疲且记忆深刻。汉字文化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渗透。

二、观察字形, 探究汉字原始含义

汉字是有序图形文字, 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形声字都可以透过字形猜出其本来含义。除此之外, 教师还可以巧妙嫁接, 帮助学生理解汉字的含义, 体会汉字的独特魅力。如, “休”就是一个人靠在大树上休息, “教”这个字就可以看成一个老者拿着戒尺 (反文) 在教小孩子。这样学生就透过字形看到了古人在造字时的生活场景、心理活动等, 积极投入到汉字学习中。

在“福”字教学中, 我展示了福字的甲骨文, 即一个人手捧酒杯浇在祭台之上, 这是古人在向上天祈福。学生恍然大悟。接着, 我又用现代人的理解诠释了福字的字形, 帮助学生记忆:它的左面是祈祷, 右面“一”代表房梁, 喻指房子, “口”字代表人口兴盛, “田”指的是耕地, 连起来就是祈祷有房住, 有田耕种, 人丁兴旺, 合家团圆。我请学生到黑板上展示并默写, 正确率达到百分之百, 效果显著。在“礼”字教学中, 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 这个古字“禮”的下面是一个高脚碗, 上面是祭祀神灵的祭品, 含义为向神灵祈福。综合这两个字, 我让学生发现“示”部的含义, 并写出曾经学过的带有“示”部的汉字。在这样的提醒下, 学生对于这个部首的汉字有了一个整体的认知, 从而对汉字背后的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在观察字形中, 学生兴致高昂, 讨论的氛围浓厚。在探究式的识字教学中, 他们学会了举一反三。

三、结合诵读, 体会汉字音韵之美

字要在具体语境中才能体现其含义, 要在声声朗诵中才能体会其声韵。因此, 识字要与阅读、朗诵等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自身的语感, 以此在对仗、造句、仿句等题型中大展身手。

在汉字教学中, 我特别重视学生的诵读, 《暮江吟》十分押韵, 朗朗上口, 通过朗诵可以体会诗中描写的开阔意境, 生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有了这样的诵读氛围, 在“露”字教学中, 我先让学生一起说出“露”在自然界中的形成条件, 大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认为: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 水汽就会形成露, 颜色透亮, 可以在花木上看到。我告诉大家:从“白露”这个节气开始, 会出现露;在很多古诗文中, “露”喻指品行高洁;“露”是一个形声字, 上面“雨”为本字的含义, 下面“路”为本字的声音。而后, 我们一起诵读了古诗《长歌行》, 书声琅琅, 回味无穷。学生在诵读古典诗歌中, 可以体会诗歌的内涵, 感受汉字的音乐美、节奏美。对于知识的拓展, 我既考虑到汉字的含义, 也考虑到文章的内容, 让识字教学和诵读完美结合, 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我和学生一起创作了关于汉字识记的集体诵读诗歌《我爱你, 汉字》:“日, 是灿烂和光明;月, 是诗意和玲珑;山, 是高耸和巍峨……”学生全方位的能力得到提升, 视野开阔, 学习汉字的热情更高了。

四、拓宽渠道, 领略汉字文化魅力

汉字的教学方式是多样的, 汉字文化的渗透方式也是多变的。我常常利用故事熏陶学生, 利用动作加深学生印象, 利用课外活动增加学生的汉字文化常识积累, 利用书法欣赏课提升学生对汉字美的感知能力。多渠道渗透, 让识字教学变得丰富多彩, 引起学生的广泛关注。

神话故事、寓言故事、古典诗文、成语故事等都是我在识字教学中常用的媒介。例如, 在《乌鸦喝水》一课的识字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区别“乌”和“鸟”, 我给学生讲了乌鸦与太阳比美的神话故事:当太阳灼热的光芒照在乌鸦的身上时, 它的羽毛烧焦了, 变得漆黑一片, 连眼睛也看不到了。乌鸦就是一只找不到眼睛的鸟, 学生印象深刻了。在学习“喝”这个字时, 我为学生出了一个字谜:感到口渴来一口。学生们很快猜出了答案——喝, 并识记了字形, 即“口”加上“曷”。此外, 在高年级, 也可以适时开展成语接龙比赛或成语故事演讲比赛, 增加学生的成语积累量。而深受学生欢迎的汉字听写大会, 更是每个学期都要进行的集体活动, 让学生在竞赛中提高汉字学习的热情。每周一次的书法课, 使学生既增进了书写技能, 也受到美育的熏陶。

小学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初探 篇3

一、语境创设中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

汉字作为象形文字,构型的过程和文化息息相关,因而在教学的时候要遵循学生对汉字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且通过文字本身所蕴含的知识和趣闻,把抽象的汉字变成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记住生字,并激发孩子对汉字的热情。

比如,在学习“阳”这个字的时候,教师思虑如何能清楚记住这个字,学生运用拆分法记忆,把汉字拆分为两部分,左边看起来像耳朵,右边是日代表阳光,但是学生很难理解阳光和耳朵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把“耳”字边变形,让其横过来,这时候发现这个图形比较像山岭的形状,那么就能解释为太阳早上从山边升起,当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遇到“耳”字边的时候,就自认而然地联想到山岭,通过字形和字意结合的方法,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

比如,学习“寒”这个字的时候,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人如果住在比较简陋的房间里面,下面铺着冰,上面盖着草,会有怎样的感觉,当学生掌握字形含义的时候,就能理解其中的字义,并且运用联想记忆法,更能表现其形象性。

二、结合字形和字义,理解汉字

汉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运用“合体造字法”,通过掌握两个或者多个独体字,组成汉字的规律,引导学生理解汉字的具体含义,这样学生不但能清晰地读准字音,记清楚字形,更培养学生对字形的领会能力,让“形”和“意”相呼应,彼此间配合提升学生的认字能力。

比如“信”这个字,是由“人”和“言”两部分构成,如果独立介绍,人的语言要有诚信,也就是言必行,并且,行为需要诚实、不欺诈,因而组成的词组“信念”和“信仰”都要建立在诚信这一基础上面。汉语中还有很多这类词汇,通过对字词字义的讲解,让学生对汉语有更全面的理解。比如“忐忑”,主要描述心里七上八下的状态,这个字就充分的表达这个状态,还有“歪”代表不正,学生不仅理解汉字的含义,更要掌握汉字蕴含的文化意蕴,这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形声字的学习,增加学生的识词量

汉字在形体结构方面保留远古字的很多特性,但是在现代汉字演变过程中也凝聚社会文化,这也是经常说的“字里乾坤”,所以,汉字中很多现代信息还能清晰的透露出来,比如,在教学生“领”字时,先让学生用领字组词,学生能够组词“领导”“带领”等等,这时候教学可以告诉学生:“你们说的都很对,因为这‘领字是一个形声字,‘令字代表的是音,接下来,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页字代表什么?”因为,这个字在学生的现有的知识储备中只有“页码”的“页”,与学习的字没有太多的联系,所以,学生联想不到有哪些其他的含义。当学生在回答的时候答案一次次遭到否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当教师告诉学生这个“页”在古时候表示的是“脑袋”的意思时,学生这时候眼睛会睁得大大的,表示不可思议,因为,页和脑袋之间确实没有太大的联系,并且学生不断的追问老师原因,此刻学生的学习情感被真正的调动出来,教师让学生回忆在学会的汉字中那些是“页”字旁?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所以,会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学生说“烦”字有页字旁,这样写的原因是因为脑袋如果发烧就会像着火一样,非常的不舒服,感觉很难受,所以,整个人的心情不好也会非常烦躁;还有学生说“顶”字也是页字旁,因为每个人的顶部都是头。那么,教师这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说:古人在造字的时候也是经过精心的思考,不是随心所欲选择偏旁部首。在平时学习的时候如果用心观察,就能够发现很多有趣的规律。

汉语汉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历史的发展中保留祖先对文明的创造精神。因为蕴含内容比较丰富,所以是开展研究的主要动力。因而在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继续努力提升教学技法,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亲近汉字,让优秀的文化传统不仅存在书本上,更应该根植在学生的内心,流淌在学生的血液中。

浅谈在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 篇4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识字的对象是汉字,而我们的汉字是 一种历史的文字,谱写着中华民族在蹉跌进程中丰富的心智成长史。汉字是一幅画,汉字是一首诗,汉字是汉民族智慧的结晶。

有一首诗写得好:它拥有舒展自由的肢体,一边舞动着奥妙,一边跳跃着生机。它拥有天簌般悠扬的声音,一会流淌着画意,一会激越着诗情。它拥有秀外慧中的气质,一面展现风情,一面内敛着智慧。它的名字叫汉字。它的母亲是博大精深的汉民族文化。然而,我们长期的识字教学,割裂于汉字与汉字文化的联系,孤立地在当今语境下识字,忽视了汉字作为汉民族历史文化的全息镜像;忽视汉字中渗透的智慧灵感;忽视汉字中凝聚和汉民族思维方式,以至于进行纯工具地识字教学。学生只知有其字,但不知其字形与字义及其字音之间的联系,导致识字困难。因此,我们的识字教学不能脱离汉字文化语境,要归根于汉字文化这一肥沃的土壤,让孩子在丰厚的民族文化中感受到:认识汉字,就是认识民族文化,就是用“母亲”的乳汁来哺育自己。

一、汉字文化语境分析

(一)汉字文化语境的类型与识字教学的过程

汉字的文化语境指凝结在汉字上的人类文化信息。从它的时间上分,主要有古代文化语境、现代文化语境和场景文化语境。

汉字的古代文化语境可以追溯到汉字起源、演变、运用的成果等;汉字的现代文化语境主要指白话文运动后,汉字在现代汉语发展时期的运用和演变情况;汉字的场景文化语境指与学生语文学习相关的时间、空间、文化、心理等背景。

三种语境存在内在的联系,表明汉字是动态发展的生命体,而使之产生活力的。这就决定了识字教学的过程:

学生从汉字场景语境出发,识记汉字;再联系汉字现代语境和古代语境解读凝集在汉字身上的文化信息,最后回到现场语境,运用汉字进行阅读和习作,从而拓展新的语境。

(二)汉字文化语境的特性决定识字教学的特性

汉字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有斑斓的色彩、盎然的情趣和悦人的声音的多媒体图像。它是充满诗性的文字,这是由汉字的意象性决定的。建立在象形基础上的汉字,具有以形构意、以形表意和形声合义的特点,是汉字的表现力具有跨越地域和超时空的特点。2 汉字“立象以尽意”是汉字文化语境的主要特征。汉字的每个笔画或部件都成为事物具体形态和状态的高度概括。例如:“射”我们不看字源图,就不知道这个本义;如果我们联系字源图,就发现这里的“寸”其实是一只手在拉着箭,“身”是“弓”的形状,就不是“身”和“寸”本身的意义失去了,只代表一种“射”时的形态和状态了。这样,既有助于学生了解“射”的本义,又为“射”的组词和言语表达运用打下基础;同时,又了解了“后羿射日”的本义,接触祖国的神话文化。

汉字的意象构字取决于汉民族的意象思维,这又使汉字的创制天生地含有天才的灵性。意象和意象思维方式在汉字中呈现出一种诗意的栖居。

汉字意象的特性,决定汉字教学的特性:

1.人文性

汉字是文化的产物,贯注着独特的人文精神。如人教社义务教育实验课本二年级上册的《识字8》(下同)教材选取的4个神话故事中的词语,涵盖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后羿代表追求幸福生活的勇气,不畏权贵,为民除害,是正义的象征,与其说他是神,不如说他是汉民族精神支柱之一;精卫代表民族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与自然进行艰苦单绝斗争的精神偶像:坚毅、百折不挠;“嫦娥”的传说版本很多,但她的“貌美”和追求幸福生活却为她核心价值,这也是汉民族追求“美”的意愿;“女娲”造福人类,一直成为汉民族供奉的女神,在她身体体现母性文化一切优点:美丽、善良;为子女不惜牺牲一切。神话中的“女娲”形象,其实是古往今来一切善良母亲形象写照。

为什么汉字具有这么厚重的人文性,这是因为“汉字的精神是从人的身体体现出来的,一切物质的存在,是从人的眼所见,耳所闻,手所触,鼻所嗅,舌所尝出来的。”

2、审美性

鲁迅在《汉文字史》中说,汉语“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其实汉字也具有字形美、音韵美和意蕴美。

(1)在写字和字形分形中,要让学生遵循“和谐、平衡、匀称”的美学原则。例如,写“宇宙”时,要注意空间的分布,“于”的竖钩要略长而直,钧要有锋芒等。

(2)在朗读要像吟唱旋律优美的歌一样,把“韵头、韵腹、韵尾”充分体现出来;诵读词语时,注意押韵、平拓、节奏;起伏跌岩,使音韵美与字词的意义美对应起来,以音带意,以美营造意境。如:

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女娲补天。

从词的结构上分析,都是“主+谓+宾”式结构,谓语中的动词就让人感动流动的美,气势磅礴的美,跨越时空的美。因此朗读时要保证时值和音高;宾语中的名词,则反映宇宙对象的广阔,也要读出气势,但相对动词要弱些。我们根据每个词包含精神及神话人物的特性,进行“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处理,把“后羿”与“日”壮美、“嫦娥”与“月亮”优美区别开来,从而形成一种流动的美的韵律与节奏,让自己和他人感受到神话人物生命追求价值美。

(3)汉字的意蕴美是无穷尽,它是人的一种感悟。

一个方块字,就是一方天地。有句歌词说得好;方方正正字写,堂堂正正做人。

一个方块字,也是一种原始古朴的思维意象,随着时间长河流转至今,途中又发生无尽的磨砺和演变,又引伸出许多意义,在今天语境下,赋予了现代文化观念。

一个方块字,也是一份关爱生命的人文情怀。

一个方块字,是一种玄思冥想的哲理情理。望“月”使人感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感叹;人终究能飞上月球的豪迈。

总之,汉字是包罗万象的文化世界。为识字教学提供了厚泽的精神资源。

(三)汉字的文化语境的内容

陈寅恪先生说,“凡解释一个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说明汉字具有丰富文化内涵,是人类取之不尽的精神宝库,涉及到人类生活、生产、战争等各个领域。

我们大体可以分成:

1.物质文化。从汉字的造形和凝聚的意义中,反映当时自然界物质状态、性质或者人类物质生产、使用或演变文化信息。根据汉字的取象和事物的形态或状态的关系,主要有:水文化、植物文化、动物文化、宇宙文化、工具文化、人体文化、住所文化、服饰文化等。

2.制度文化。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文化产物。主要有礼仪文化、法制规章文化、忌讳文化等。如“卫”的古字,就体现“守卫”之间关系。3.精神文化。它是人类的文化心态及其现象的意象在文字上的反映。精神文化的种类很多,主要有:心理文化、语言文化、姓氏文化、文学、科学文化、谶纬文化、宗教文化、神话文化等。例如“嫦娥”,本无其人,是我们的祖先在与宇宙对话过程中意象的一个神话人物。从造字上分析,人们富有嫦娥“美貌、善良”等特征,也由此来形容美好的女子,甚至成了中华文化寄情物——月亮的别称。“嫦娥”一词本身就凝聚汉民族追求美好生活、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浅谈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 篇5

【摘要】德育是学校工作的首位,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是人最重要的素质。学校各学科必须将德育渗透到各自的教学活动中去,体育教学的特点是以活动为主,更有利于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

【关键词】体育教学德育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09-0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现在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的取向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也给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课题,无论是内涵,还是实施的手段上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移的今天,人的思想品德素质是人最重要的素质。并且现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奉行“教条主义”,整天捧着书本念语录,谁背得最熟谁的觉悟就最高,而是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把握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以各种活动为载体,针对性、实效性、自主性地实施德育教育,一改以往生搬硬套的“条条”教育方法。十分强调学校要把学生的德育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去,恰恰体育教学就是一个基本上以活动为主的学科,最有利于在教学活动中有机地渗透德育。

一、利用体育教材内容渗透德育

现在学校施行新课程标准,体育课的教材有了较大的改变,内容十分丰富、广泛。只要我们体育教师能刻苦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制定渗透德育的目标和任务,必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譬如:课本内的武术内容,可以让学生了解,这是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我们通过练习可以强身健体,抵御外敌的侵略,而不是用来打架,打自己的同学,从而培养学生团结、爱国的高尚情操。

又譬如我们在练习1000米、800米耐力跑时,要向学生讲清楚跑步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生理反应――“极点”,大约什么时候会出现“极点”,要如何克服和利用“极点”这一正常生理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刻苦、持久等良好品质。

二、利用体育课常规渗透德育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开展,现在的体育课堂教学有了很大的改革,上课的形式各种各样,但无论怎样变化,我们的上体育课的常规是不会变,不能丢掉的。

因此,我们每学期的第一节体育课必须在教室里面上课,对学生提出上体育课的一系列要求,让学生了解上体育课要准备什么。如:体育委员的工作职责;班长的工作职责;小组长的工作职责。这样能保证我们的教学工作顺利进行,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所学的体育知识、技能、技巧,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体育,养成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并且有效地防止各种运动事故的发生,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作风。

譬如:上体育课中集队的要求,要求学生1分钟要把队伍集好,而且在做到“快、静、齐”,分组轮换要30秒完成;上体育课一定要穿着运动服、运动鞋,指甲不能留得过长等。通过这些常规的教育,严明纪律,严格要求,达到爱生有度。培养学生遵纪守法,服从指挥的高尚情操,养成严谨治学的风气。

三、利用体育课活动渗透德育

学校里体育活动非常多,级组之间,班级之间,小组之间,都经常进行一些体育竞赛活动。而这些活动正好渗透德育教育的最好载体。体育比赛要求参与者要按要求穿着服装,要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公平,公正,“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些正是我们德育教育所倡导的内容。

如通过观看我国的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和世界各国的运动员同场角逐,经过激烈的竞争,最后勇夺金牌,升国旗,奏国歌。通过这些感人的情境,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教育。另外,结合素质教育的开展,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好,充分展示他们的特长,尤其是那些被我们认为是“双差生”,在班上“无用”,批评多于表扬的学生,他们的精力过剩,好动,往往体育成绩较好,这样通过各种体育比赛,让他们参与集体的活动获取成绩,为班集体争光,充分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因势利导,让这些“差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班集体的温暖,减少这些学生的自卑,自暴自弃的心理。从而重拾学习的信心,让他们跟上班集体的队伍。显而易见,以体育活动为载体,有机地渗透德育,对后进生的转化是一个比较有效的途径。并且,这些体育活动,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团队精神,对加强班级建设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在学校素质教育中,体育教学要发挥它的最大优势,有机地渗透德育,进一步促进学校德育建设。作为体育教师,要不断学习,充实知识,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铸造人格魅力。跟上时代的发展,把握当代中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时刻将学校德育贯穿于体育教学活动之中,做到锻炼与育人相结合。

[ 参考文献 ]

浅谈在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篇6

浅谈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内容摘要] 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思想方法的教学,它是数学教育教学本身的需要,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素养为目标的需要,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需要。也是“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结构体系及其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在概念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定理和公式的探求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并及时总归纳概括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关键词:数学思想方法 核心概念

渗透

数学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教学,更重要的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观察、操作、分析、思考能力的培养,更应不断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正如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在《数学的精神、思想和和方法》一文写道:学生在初中、高中等所接受的数学知识,因毕业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所以,通常是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便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着眼点等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身。

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的知识内容和所使用方法的本质的认识,它是形成数学意识和数学能力的桥梁;是数学教育教学本身的需要;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素养为目标的需要;是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技能和数学方法解决有关问题的灵魂。同时,数学思想也是“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结构体系及其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人民教育出版社李海东在第五次课题会议上说过:数学方法是指数学活动中所采用的途径、方式、手段、策略等。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有很强的联系性。通常,在强调数学活动的指导思想时称数学思想,在强调具体操作过程时称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方法蕴含于数学知识之中,数学概念和原理的形成过程是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重要载体。数学思想方法重在“悟”,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逼近思想本质的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一定要注意“过程性”,“没有过程就等于没有思想”,要让学生在过程中逐步体会和理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的基础知识,而且还应该追求解决问题的“基本大法”—基础知识所蕴含的思想方法,要从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进行教学。否则数学教学的价值必将大打折扣。近几年尤其是参加“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 方法结构体系及其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学习后,本人在数学教学中是从以下几方面来渗透的:

一、在概念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概念是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及其本质属性在思维中的反映,人们先通过感觉、知觉对客观事物形成感性认识,再经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而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才形成概念。因此,概念教学不应只是简单的给出定义,而要引导学生感受及领悟隐含于概念形成之中的数学思想。

比如:在函数概念的教学中,应突出“变化”的思想和“对应”的思想。在“变量与函数”(第一课时)教学时,当学生面对问题1中S=60t的时候,虽然对于每个给定的t值,他们都能计算出与之对应的S值,但此时绝大多数学生只是将这一行行的式子当作孤立的算式,将一个个数值简单地填入表中,其目的只是运用关系式算出答案,而并没有真正体会到在这个过程中变量t的变化将引起变量S也随之变化。所以,本人在教学中通过大量的典型的实例(3个实例:一是反映汽车行驶的路程S和行驶的时间t之间关系式,出示了表1;二是某地区24小时内的温T随时间t的变化,出示了图2;三是反映受力后的弹簧长度L与所挂重物m之间的关系式,出示了图3),尽可能多地取自变量的值,得到相应的函数值,让学生反复观察、反复比较、反复分析每个具体问题中量和量之间的变化关系,把静止的表达式(或曲线、表格、图象)看作动态的变化过程,让他们从原来的常量、代数式、方程和算式的静态的关系中逐渐过渡到变量、函数这些表示量与量之间动态的关系上,进而使学生的认识实现由静态到动态的飞跃。

二、在定理和公式的探求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学习数学最好到数学家的纸篓里找材料,不要只看书上的结论。”这就是说,对探索结论过程的数学思想方法学习,其重要性决不亚于结论本身。数学定理、公式、法则等结论,都是具体的判断,其形成大致分成两种情况:一是经过观察,分析用不完全归纳法或类比等方法得出猜想,尔后再寻求逻辑证明;二是从理论推导出发得出结论。总之这些结论的取得都是数学思想方法运用的成功范例。因此,在定理公式的教学中不要过早给出结论,而应引导学生参与结论的探索、发现、推导过程。搞清其中的因果关系,领悟它与其它知识的关系,让学生亲身体验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所经历和应用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比如:在初二刚上的角平分线的性质教学中,本人首先从古时木匠师傅利用角平分仪平分角入手,让学生探讨其中的奥妙?老师也制作一简易的角平分仪,演示如何平分已知角;再折纸试验平分已知角,请同学们说出他们平分角的道理?紧接着根据刚才的原理借助制作的角平分仪让学生用尺规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然后再让学生动手折纸试验,经历探讨、研究、发现、讨论、归纳总结得出命题;最后再让证明这个命题,得出角平分线的性质。总之让学生亲身体验定理的形成过程,从而体验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所经历和应用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再如:对于公式课的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1),本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出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各个步骤,认识到最终使方程组变形为 “X=a,Y=b”的形式,即在保持各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关系的前提之下,使“求知”逐步转化为“已知”。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策略是“消元”,体会消元是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实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只要认识了消元思想,那么对于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具体步骤就不会死记硬背了,而是能够顺势自然地理解,并能够灵活。在教学中尽力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解方程的步骤,从而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和经历有过的数学思想方法。

显然,由于以上引导展示了探索问题的整个思维过程所应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因而较好地发挥了定理课和公式课在数学思想方法应用上的教育和示范功能。

三、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许多教师往产生这样的困惑:题目讲得不少,但学生总是停留在模仿型解题的水平上,只要条件稍稍一变则不知所措,学生一直不能形成较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形成。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在教学中仅仅是就题论题,殊不知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为重要。因此,在数学问题的探索的教学中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领悟隐含于数学问题探索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从中掌握关于数学思想方法方面的知识,并使这种“知识”消化吸收成具有“个性”的数学思想。逐步形成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思维活动,这样在遇到同类问题时才能胸有成竹,从容对待。比如:每节课我基本都有变式,尤其是几何课,在讲三角形全等复习课时,通过一个例题作适当的变式,用所有的判定方法,并且做题技巧上基本相同,让学生通过归纳发现数学的奥妙。

再如:直线y=2x―1与y=m―x的交点在第三象限,求m的取值范围。方法1:用m表示交点坐标,然后用不等式求解;方法2: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在坐标系中画出图象,根据图象作答。

显然上述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通过比较不同的方法,体会到了数学思想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从而加强了对数学思想的认识。

四、及时总结归纳概括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贯穿在整个中学数学教材的知识点中,以内隐的方式溶于数学知识体系。要使学生把这种思想内化成自己的观点,应用它去解决问题,就要把各种知识所表现出来的数学思想适时作出归纳概括。概括数学思想方法要纳入教学计划,要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参与数学思想的提炼概括过程,特别是章节复习时在对知识复习的同时,将统领知识的数学思想方法概括出来,增强学生对数学思想的应用意识,从而有利于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提高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许多,但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思想、函数的思想,突出这些基本思想方法,就相当于抓住了中学数学知识的精髓。

1、数形结合的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是指看到图形的一些特征可以想到数学式子中相应的反映,是看到数学式子的特征就能联想到在图形上相应的几何表现。如教材引入数轴后,就为数形结合思想奠定了基础。如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相反数和绝对位的几何意义,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画图分析等,这种抽象与形象的结合,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

数形结合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另外,由于使用了数形结合的方法,很多问题便迎刃而解,且解法简捷。

所谓数形结合,就是根据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实现数形结合,常与以下内容有关:(1)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2)函数与图象的对应关系;(3)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4)以几何元素和几何条件为背景建立起来的概念,如复数、三角函数等;(5)所给的等式或代数式的结构含有明显的几何意义。如等式。

例如:有一十字路口,甲从路口出发向南直行,乙从路口以西1500米处向东直行,已知甲、乙同时出发,10分钟后两人第一次距十字路口的距离相等,40分钟后两人再次距十字路口距离相等,求甲、乙两人的速度。要求学生先画出“十字”图,分析表示出两人在10分钟、40分钟时的位置,由图分析从而列出方程组。

2、分类讨论的思想

“分类”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的,分类思想是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基本逻辑方法,也是研究数学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它始终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中。从具体内容上看,初中数学中实数的分类、三角形的分类、方程的分类等等,在教学中就需要启发学生按不同的情况去对同一对象进行分类,帮助他们掌握好分类的方法原则,形成分类的思想,从具体的教法上看,如对初一“有理数的加法”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将有理数的加法分为三类进行研究,正确归纳出有理数加法法则,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具体的“法则”,而且对“分类”有了深刻的认识,那么在较为复杂的情况下,利用掌握好的分类的思想方法,正确地确定标准,不重不漏地进行分类,从而使看问题更加全面。

例如:甲、乙两人骑自行车,同时从相距75km的两地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15km/n,乙的速度为10km/n,经过多少小时甲、乙两人相距25km?经学生思考分析后,甲、乙两人相遇前后都会相距25km,得出两种情况解答就不会出错,从而体现分类讨论的思想。

再如:在同一图形内,画出∠AOB=60°,∠COB=50°,OD是∠AOB的平分线,OE是∠COB的平分线,并求出∠DOE的度数。分∠COB在∠AOB的内部和外部两种情形。

3、转化思想

解决某些数学问题时,如果直接求解较为困难,可通过观察、分析、类比、联想等思维过程,运用恰当的数学方法进行变换,将问题转化为一个新问题(相对来说较为熟悉的问题),通过新问题的求解,、达到解决原问题的目的。这一思想方法我们称之为“转化的思想方法”。转化是将数学命题由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的转换过程。转化思想是中学数学最基本的思想方法。

转化思想是指根据已有知识、经验,通过观察、联想、类比等手段,把问题进行变换,转化为已经解决或容易解决的问题。如二元一次方程组,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决实质就是化为解已经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如果把若干个人之间握手总次数(单握)称为“握手问题”,那么像无三点共线的n个点之间连线;共端点射线夹角(小于平角的角)个数;一条线段上有若干个点形成的线段的条数;足球队之间单个循环比赛场次都可转化为“握手问题”。

例如:平方差公式的教学,其内容本身并不难,但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公式,学生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到。要希望学生能想得到,就要特别注意要让学生经历归纳公式的形成过程,也就是要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教给学生一些基本套路。这个基本套路其实和概念教学是类似的,这个基本套路就是变形(如何变?选择未知数系较简单变形),代入(如何代?代哪个方程?代入另一个方程)在这个过程中,其核心还是归纳。归纳是代数教学的核心,归纳地想、归纳地发现规律作得多了,思想也就体现出来了。

4、函数的思想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这就要求我们教学中重视函数的思想方法的渗透。

例如:求代数式的值的教学时,通过强调解题的第一步“当„„时”的依据,渗透函数的思想方法——字母每取一个值,代数式就有唯一确定的值。

通过引导学生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将静态的知识模式演变为动态的讨论,这样实际上就赋予了函数的形式,在学生的头脑中就形成了以运动的观点去领会,这就是发展函数思想的重要途径。

当然,要使学生真正具备了有个性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并不是通过几堂课就能达到,但是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大胆实践,持之以恒,寓数学思想方法于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就一定会日趋成熟。

浅谈在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 篇7

一、民族音乐文化现状

整体上看, 目前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状况呈现衰弱趋势, 广大青年学生喜欢通俗音乐, 民族音乐缺乏广泛的听众群体。广播、电视、唱片公司加快了流行音乐的传播, 使人们的视听领域几乎都被流行音乐包围着。“追星族”越来越多, 而民族民间音乐的爱好者越来越少。致使民族音乐的市场范围越来越窄小。一些地方戏曲、说唱面临失传的危险。全国中小城市都掀起了钢琴与电子琴学习高峰, 而对我国具有几千年演奏历史的传统乐器的学习人数却很少。针对这样的情况,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必须把弘扬民族音乐文化这一课题融入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 培养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 提高他们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欣赏水平与鉴赏能力, 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是摆在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民族音乐文化意义

民族音乐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它的继承与发展会对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民族凝聚力的增强以及民族精神的重塑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 它能折射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画面, 透视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精神, 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幻想和追求, 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同时民族音乐又以其独特的功能作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民族音乐文化作为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在几千年来华夏文明史的进程中, 充当了不可替代的角色。民族音乐在塑造精神文明与提高民族自信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积极健康的民族音乐能够促使人们树立民族自信心并能增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

三、民族音乐文化的教学实践及心得体会

民族的艺术起源于民族的生活。要想让学生理解民族艺术, 就要向学生介绍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特征, 以及各地不同的生活背景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引导他们学习各民族的音乐, 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 必须把弘扬民族音乐文化这一课题融会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当中, 努力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提高他们对民族音乐的欣赏水平和鉴赏能力。下面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所获得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 听赏

1.听赏的广泛

(1) 听赏各地区的民歌, 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我国地域广阔, 民族众多, 各地区的语言、生活、民俗、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及民族性格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差异。因此, 各地区、各民族的民歌的题材内容也各不相同, 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浓厚的地方色彩。新疆民歌活泼欢快, 东北民歌质朴豪放, 内蒙民歌辽阔粗

犷, 陕北民歌高亢奔放, 江南民歌抒情婉转。在教学中我安排一定的时间来听赏, 如四川民歌《康定情歌》、《川江船夫号子》, 山西民歌《桃花红, 杏花白》, 陕西民歌《走西口》、《绣荷包》、《黄河船夫曲》, 云南民歌《小河淌水》, 台湾民歌《天乌乌》, 吉林民歌《阿里郎》等等。这些上口、动听的民歌, 容易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2) 听赏民歌器乐曲,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情。

我国优秀的器乐曲可以表达人们细腻的感情, 揭示人的内心世界, 塑造鲜明的音乐形象, 独具特色、优美动听、婉转低迥。如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古筝曲《渔舟唱晚》、琵琶曲《十面埋伏》与《彝族舞曲》、管弦乐曲《步步高》《春节序曲》《黄河》等等。在听赏前, 先用生动的语言作简单的介绍, 给学生讲解乐曲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使学生更透彻地感悟作品的思想实质, 最后达到从听觉到心灵上的共鸣,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情。

(3) 听赏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及民族歌剧, 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

我国的戏曲种类繁多, 几乎每个地区都有地方剧种, 各地的唱腔也各有特色。如黄梅戏的委婉、抒情, 豫剧的高亢激越, 京剧的婉转妩媚。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作为学生的听赏内容, 可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 拓宽视野。如京剧《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越剧《天下掉下个林妹妹》等, 都是戏曲艺术中的经典。

2.听赏到熟悉

作为世界四大音乐教学法之一的“铃木音乐教学法”, 其核心就是强调环境以及“听”在音乐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另据研究资料显示, 很多大音乐家从小就生活在一些大教堂附近, 教堂中的唱诗班、管风琴演奏的音乐每时每刻滋养着这些音乐巨匠们。很显然, 音乐听得多自然就熟悉了, 熟悉的东西才能产生感情, 音乐的兴趣就在于熟悉。

3.听赏的专业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了解相关音乐文化, 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音乐, 把音乐放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 会使音乐更加丰满、生动, 但这不是音乐的全部。在实际教学中, 有些教师只承担了音乐教学中较为简单的一部分内容, 至于音乐主题的形成、变化等却少有涉及。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 幼师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 如作品的背景、作曲家生平等。学生真正缺乏的是对音乐语汇最基本的了解和掌握, 如随着旋律的起伏变化, 音乐情感发生了什么改变, 和声色彩的变化如何体现情境的转移, 同样的旋律用古筝和竹笛演奏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等诸如此类。

(二) 实践

1.有针对性地选择改编过的有关民族音乐方面的钢琴曲作为练习作业, 深化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情。在选材上要难易适中, 以适应学生的音乐水平, 使作品能易于发挥。课前要向学生介绍其剧种、音乐特点、创作背景及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弹奏时, 不但使学生掌握演奏技巧,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其风格, 抓住音乐的特点, 奏出民族音乐的“味道”。

2.把学生喜爱的耳熟能详的民歌作为钢伴的教学材料。加强即兴伴奏的训练, 尽量选择一些耳熟能详的民族歌曲, 如《梁祝》、《阿拉木汗》、《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绣红旗》等, 让学生在练习技能的同时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使其感受民族音乐的美, 享受民族音乐的美。

3.增加有关钢琴作品赏析的课题与讲座, 使学生在某种程度上突破钢琴课程以及自身弹奏水平带来的限制, 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对钢琴艺术有广泛的了解, 进一步丰富自身的文化艺术底蕴提高其整体的艺术修养。

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 要做到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 用自己的情去感化学生, 并在教学中融入民族音乐文化, 以促进民族音乐的发展, 发扬民族精神, 唤起民族的自尊心与民族的自豪感, 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艳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弘扬民族音乐文化[J].科学教育, 2008, 11.

[2]金超哲.试论高校音乐教学与对学生民族音乐情感的培养[J].吉林教育, 2008, 34.

[3]应春霞.音乐是听觉的艺术[J].艺术教育, 2008.

浅谈在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 篇8

从上面这个小故事可以看出,我们现行的英语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还有部分英语教学中只致力于语言知识的教授与语言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介绍这些知识的文化背景,以至学生在实际交际运用当中不能与人顺利沟通,甚至闹出笑话来。

一、新英语课程对学生文化意识的要求

(一)正确理解文化意识与英语学习的关系。《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意识”,让学生在了解西方社会文化以及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更好地学习英语并用英语来解决实际问题,进行交际。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文化知识的传授。文化知识的传授主要通过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的内容,即文化导入来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注释、比较、融入和体验几种方式进行文化导入。

(1)注释。对于英语来说就是对教材中所涉及的中西文化有差异的地方加以注释和说明。对于学生来说这种方法比较直接和简便,但有时会产生理解上的偏差,缺乏系统性。

(2)比较。在英语教学中对中西文化的差异直接进行对比,加深对本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爱国情操。

(3)融入。在英语教学中直接利用西方文化内容作为教学材料,使西方的文化习俗、典故、历史、风土人情等直接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4)体验。通过听、说、读、写、观察、看电影和录像等具体的实践活动学习和了解西方文化。在进行文化导入时应该注意适用性和阶段性,由浅入深地进行,让学生逐渐理解文化内容的本质。

【案例1】SUCCESS WITH ENGLISH 六年级上册 Module 4 ON THE TELEPHONE

如何打电话

活动目的:通过观看打电话的对话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打电话的文化习俗。

教学过程:1.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对话。如:Teacher: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in this activity?2.观看对话。 Miss White:Hello.This is Miss White speaking?Xiao ling:May I speak to Miss White?3.分组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给学生必要的帮助。4.每组派代表讲述讨论的结果。5.教师进行总结。提醒学生用以下打电话常用语:“This is ...speaking.”而不是“I am...”要说:“Is that...speaking?”或“Who's that?” 而不说:“Are you...speaking?”

二、培养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认清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任何一门被使用的语言都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中西方对动物和颜色的文化涵义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在中国,如果有人说:“You are lucky dog.”有可能听者会大怒;但在英语中,“lucky dog”是“幸运儿”的意思。在西方,人们习惯用蓝色(blue)来表示沮丧,消沉,但在中国文化中蓝色被用来代表肃穆。红色(red)一词在说英语的国家一般是用来表示愤怒、气愤的意思,但在中国文化中却被用来代表革命、喜庆,等等。

【案例2】PEP PRIMARY ENGLISH 六年级 下册 Unit 2

颜色的涵义

活动目的:通过对比中西方对颜色的文化涵义的理解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习俗。

教学过程:1.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完成Read and Match:If you are healthy,you are in the pink.If you are sad,you are feeling blue.If you are angry,you are seeing red.If you are very sad, you are in a black mood.2.分组讨论中西方对颜色的文化涵义的差异,教师给学生必要的帮助。3.每组派代表讲述讨论的结果。4.教师进行总结。

(二)增强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1.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涵义。“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2.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系。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文化差异是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不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就会失败。要想成功地与不同国家的人进行交际,就必须对对方国家的文化意识有所了解,否则只能使交际失败而不能达到交际的目的。

3.英语学习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英语学习必然离不开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和理解,由于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交际,英语学习也就自然的要涉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也就是跨文化交际。

【案例3】SUCCESS WITH ENGLISH 六年级 上册 MODULE 6 FESTIVALS

过圣诞节

活动目的: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过圣诞节的活动,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过圣诞节的文化习俗,并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交际能力的目的。

教学过程:1.在教室里摆放圣诞树,装饰圣诞树,贴上Merry Christmas等祝福语,营造节日气氛。2.教师向学生讲解圣诞老人的由来以及西方人过圣诞节的习俗。教师在圣诞树下放上大长袜子,并告诉学生它的用途。3.学生扮演(Father Christmas or Santa Claus),给同学们发放礼物并致以节日的问候。4.教师进行总结。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these festival?Easter, Halloween,Spring Festival,Dragon Boat Festival,Mid-autumn Festival.

这个活动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比较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和语用环境,有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三、培养文化意识的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一)注意阶段性。在起始阶段,学生的词汇不多,在教学中应侧重一些既简单而又常见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如,在教学学生如何进行拜访时,应告诉学生,在英美文化中,如想拜访某人,一般要通过某种方式,如打电话、当面约定等,事先给所要拜访的人打个招呼,双方约好会面的时间和地点。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在教学中就侧重一些更深层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如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

(二)注意挖掘词汇的文化内涵。当中国人说黄色书刊时,指的不是颜色,而是色情描写(pornography),在英语里,“黄色新闻”指的是追求轰动效应的题材(sensationalism),而不是色情。再比如,cousin一词,它可以表达“表兄、表姐、堂弟、堂妹”之意,uncle表达“叔叔、舅舅、伯父、姑丈”之意,这些都是与我们在观念划分上有差别的。

浅谈在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 篇9

新课标指出:小学数学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还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省,抓好德育教育。可见,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就是将德育本身的因素与数学学科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这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

一、抓住德育因素有机自然、适时适量地进行渗透。

数学教学是以教学数学知识为主,因此只能结合教学过程抓住德育因素有机自然、适时适量地进行渗透。如:教学“时、分、秒”时,在学生初步建立了时、分、秒的概念后,通过让学生数脉搏、读书、写字、跳绳等,让学生感受1分、1秒有多长,到底可做多少事情。从而适时地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在教学“元、角、分”时,可教育学生人民币是国家的财产,代表着国家的尊严,我们应该爱护好人民币。希望全班同学在平时的生活中都能做到勤俭节约,合理地使用人民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如在进行统计教学时,要求学生调查改革开放前后家庭拥有电视机、电冰箱、摩托车、小轿车的数量进行教学;或者收集历届奥运会获奖的金、银、铜牌数进行统计教学,类似这样联系生活实际,摄取现实生活中与数学紧密相关的新颖信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听到经济飞速发展的心声,而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报效祖国而奋发读书的热情。

二、结合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要求学生学习数学要一丝不苟,在教学训练中应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习惯主要是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实现。通过严格训练,使学生形成对待任何工作都认真负责的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正确、积极地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渐进,又贯穿始终。如在进行计算能力训练时,我先要求学生认真审题,边审边思考:“题目有没有抄错?先计算什么?再计算什么?能否简便计算?”在计算时要求学生一步一回头,自觉进行检查,做错及时纠正,自觉分析错误原因,防止再错,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要求学生对题目中的数字、运算符号、小数点等必须写清楚、工整、规范,做完作业后要养成自觉检查的习惯,端正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培养独立思考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三、善于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是通过人的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儿童年龄小,他们经验有限,那么生活中的形象越鲜明,思想影响就越强烈。”在小学教学教材中,思想品德教育内涵十分丰富,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同时在教学知识时,注意发挥教材本身思想教育功能,不失时机地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教学中。在第一册教材第16页学习“高、矮”时,出示了两个小朋友护送一位眼盲的老爷爷过马路,不言而喻,可对学生进行尊敬老人的教育,明白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如:课本第3册64页:“时、分、秒”的教学,课文以我们赢了为课题,出示北京申奥成功人们的喜庆场面为画面。这又是一个进行德育渗透的好材料,教师应抓住这一素材,教育学生:中国申奥成功了,这是我们中国人期盼了多年少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并且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中国奖牌总数名列第一,我们身为中国人,多么为自己的国家而骄傲,为成功而欣喜。通过这样的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实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时,结合教材内容,没计我国解放初和九九年工农业生产的数据,以及南海市改革开放前后经济发展的资料,通过对比,自然渗透。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和热爱家乡的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从小努力学习。在教学 圆周率时,可以介绍祖冲之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和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这一成果要比外国人数学家求得的结果早一千多年。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并从中转化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又如中年级教学“读数、写数”时,可以有选择地介绍一些本地有教育意义的数据,还可以介绍我国的地形概况,如我国地域广大,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我国境内有世界著名的大河长江,长6300千米等等。中、高年级教学“应用题”时,可以根据应用题中所反映的日常生活、工业、农业、卫生、交通、教育、科技等方面有说服力的数据,经过比较、分析,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高年级教学“百分数”时,可以介绍中国人民用占世界耕地面积5%的土地,养活了世界上20%的人口,而且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从而进行国情教育。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如:课后的“数学万花筒”、“你知道吗”等都是很好的德育素材,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励学生为祖国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是十分见效的,所以只要教师能认真挖掘教材,完全可以找到教育的素材的。

四、善于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深远的。其中教师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示范作用体现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上课时,教师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辅导“后进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另外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还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若教师在教学中,老绷着面孔,不苟言笑,则教室的气氛必然趋向紧张、严肃,师生之间容易产生一种压抑感,学生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更无法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将师生的感情、融于认知活动中,使学生在一个愉悦、宽松的环境中学习,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

上一篇:父爱如此简单下一篇:讲课比赛的教育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