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被5整除的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2024-05-27

能被5整除的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共9篇)

能被5整除的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篇1

在课中由于思维情感的互动,上出课的效果远远超出预设的目标 。这样的课无论是学生还是我都得到了提升,效果很好。

一、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渗透数学文化: 课中,教到偶数和奇数时,我适时地渗透日常生活中偶数的运用,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课中我还充分利用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号,使学生明白数学于生活,生活即是数学。判断自己的学号能不能被2或5整除。枯燥的数字教学变得生动了 。

二、巧妙利用游戏教学自然过渡: 课中,我设计了判断自己的学号能不能被2或5整除的游戏。在让学生分别判断了之后,让站了两次的同学再举手报学号后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自然引出能同时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这样前后有联系,过渡自然。

能被5整除的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篇2

教学重点  约分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用具  例1的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说出下面哪些数有约数2?哪些数有约数3?哪些数有约数5?

16   20   36   45   27

2、教材第110页复习题第(1)、(2)题。

二、揭示课题

前面同学们认识了分数的基本性质,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把一些分数化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约分”。(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教学例1。

(1)用投影片依次显示课本长111页三幅图,让学生用分数表示出图中的涂色部分。

(2)这三个分数的大小相等吗?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将三幅图重合,进一步证实         = =  。

(3)引导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先用分子分母的公约数2去除分子、分母,得: = = ,再用分子、分母的公约数3去除,得: = =  。

(4)师生共同概括最简分数的意义。

板书: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5)告诉学生:像这样把分数 化成 ,再化成 ,这个过程叫做约分。

什么叫做约分呢?(让一名学生口述)

板书: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6)想一想:约分的依据是什么?

2.练习:教材第111页上面的“做一做”。

3.教学例2

(1)指名学生说说把  约分是什么意思?

(2)引导学生掌握逐次约分法。

先观察分子、分母有什么特征,再用分子、分母的公约数(1除外)去除分子、分母。30和12有公约数2和3,先用2除12和30,再用公约数3去除6和15。通常除到得出最简分数为止。

以上过程板书如下:

=

(3)掌握一次约分法。

用12和30的最大公约数6去除分子、分母,一次就得到最简分数。如:

=    或    =

(4)告诉学生,约分时应尽量用口算。能一下看出分子、分母的最大公约数的,就直接用最大公约数去除比较简便。

四、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四第2题。

五、思考练习

1.写出分子是18的所有最简假分数。

能被5整除的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篇3

肖像即外貌,人物的外貌就是人物的外形特征,包括容貌、衣着、姿态、神情等等。外貌描写必须从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出发,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有选择、有重点地描写。而“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部的头发,即使画得逼真,也毫无意思。”(鲁迅语)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和内心活动,总是通过各种眼神表现出来,所以,通过刻画人物的眼睛来反映其内心活动,抓住眼睛神态变化来写人的心理状态,是表现人物性格的一条最有效的捷径,已然成为一种常见的写人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能够入木三分地描绘出人物在不同境遇中的精神面貌和心理变化,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例如:

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每件事物都逃不过这一对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来。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

这是充满智慧、尤具深刻洞察力的眼睛,“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让人感受到托尔斯泰是一位品格高尚、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

千百万人就有千百万双不同的眼睛,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眼睛的表情也不一样。当你成绩考得好时,眼睛会闪烁出欣喜的光芒;当你受到委屈时,眼睛又会流露出哀怨的神情;当你看到不良行为时,眼睛立刻会投以鄙夷的目光……抓住了这些特征,你写的眼睛就活了。

画人物的眼睛,最好是将人物设置在一个特殊的环境里,让人物的思想感情有比较大的波动和变化,内心的冲突有较强的节奏,而这些内在的变化必然要通过眼睛这扇心灵的窗口来得以外在的显现,这时,抓住眼睛的特征和眼神的变化予以凸现,人物性格就会跃然纸上,人物形象亦随之而呼之欲出了。

刻画眼睛也得注意避免琐细,要紧紧抓住眼神变化及其特征,用极简练的语言加以逼真描绘,力求传神而有个性。

以摩手写肖像

手是人的第二张脸。《蒙娜丽莎》有-双丰韵、恬适而表情微妙的手,油画《父亲》也有一双历尽世事沧桑的古老的手。

华章丽句描写手。如:“纤纤擢素手”,“黄金杆拨春风手”;又如《西洲曲》中的“垂手明如玉”。

对人类动作的细心观察以及创造语言的高超能力,往往灵感于手。《诗经》描写手的50多个动词均有具象化的特征;《孔乙己》中“排”“摸”“敲”“蘸”“罩”等手指动作惟妙惟肖;茨威格在名著《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中,就用了十几页的篇幅描写一个赌徒的手!

十指连心!手指也是心灵的窗户。描写人物的手,同样能够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特征。

例如:

①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

(都德《我的叔叔于勒》)

--具体描写一双劳动的手,表明若瑟夫同情并不好吃懒做的“水手”于勒。

②他……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鲁迅《故乡》)

――粗糙且有裂缝的松树皮,比喻饱经风霜的手,确能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③……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的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

――“两手搭在髀间”,表现出杨二嫂见到“我”时那种闲散的性格特征和傲慢的内心世界。

④我握的是手吗?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我本能地想抽回手来,可是抽不回。那只大手像一条厚棉被,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

我低下头去察看。翻过来看手心,调过去看手背,整个手呈木色,手的纹路又深又粗,染着黑土色。很明显,为了这次见面、握手,他事先用肥皂把这双手认真地洗过了。

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特别粗大。一只手指像三节老甘蔗。

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裂纹,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形,又黑又深。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姜孟之《一双手》)

――这是林业工人张迎善的手,“这只手一天栽1000多棵树,一天往土里插三四千次,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天下第一奇手的美在于劳动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多多借鉴这种摩手之动态或静态来描绘人物肖像的写法,我们就能走出一条崭新的作文之路。

以神态写肖像

神态是人的一种行为,指人脸各部分的动作和变化。人们常说:“脸是人感情的晴雨表。”这说明了神态与人物思想感情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内心活动常常从人的脸部显示出来的。一个人心里高兴,往往就喜形于色;由衷得意,就眉飞色舞;心里担忧,往往满脸愁容;内心痛苦,就双眉紧皱。神态描写,就是指描写人物脸部的细微的表情和姿态。

以神态写肖像,即通过突出描写人物面部表情和神色状态及其变化,来刻画人物肖像。采用这种方法写人,能够更有效地表现人物在不同境遇中的神情变化,进而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反映人物的心灵状态、性格特征及思想感情的波动和发展过程,从而立体地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

例如: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鲁迅《故乡》)

这是藉神态所描写出的中年闰土的肖像。分别十几年的儿时伙伴相见,理应有说不完的相思之言,道不尽的欢快之情。但是,中年闰土与“我”相见之后,只是脸上“现出欢喜”之情--内心是高兴的,然而随“欢喜”同时现出的还有“凄凉”。这说明经过半个世纪的磨炼,闰土的头脑中烙上了封建等级观念的印记--儿时的朋友决不能与今天的“老爷”划等号,于是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闰土乍见儿时伙伴的喜与哀、酸与苦以及精神麻木等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准确的神态描写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显然,通过神态写好人物的肖像还得留神:①要注意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不同场合面部表情的刻画,须细致、逼真、传神,写出动态,显出活力,给人以感染。比如笑,“微笑”是反映发自内心的喜悦;“歪起一个嘴笑”是表示心怀鬼胎,不怀好意;“张大嘴哈哈大笑”既表现人物豪爽的性格,也表现笑得痛快。只有观察清楚各种神态的特点,才能在描写神态中反映不同的意义。②要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不能离开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需要,为写神态而写神态。③要同行动和语言描写相结合,使之形成一个艺术的整体,体现出统一的格调。这样,才能自然、生动、真切一些,而人物形象统一完整,不至于出现性格的游离和分裂。

以白描写肖像

肖像描写要注意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特征,而不仅是外部特征。白描,正是用简朴平易的文字不加渲染雕饰地勾画出人物形象及主要特征的一种写作方法。

例如: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鲁迅《藤野先生》)

你看,寥寥几笔,即迅速抓住了藤野先生的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眼镜,穿衣模糊,有时忘记带领结,冬天穿旧外套,寒颤颤的……当时典型的严谨治学、生活简朴的知识分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落墨间,权重到先整体,后局部,也符合人们观察和描写事物的习惯规律。

本来,白描原指国画创作中只用线条勾画物像轮廓而不着色彩渲染的一种创作手法。后用在了文学创作中,成为叙述性作品塑造人物采用的一种手法,讲究以简洁的笔墨勾勒人物形象,不用衬托或少用衬托,让人物靠自己的语言、行动去“塑造”自己。白描的好处是以少胜多、真切凝炼自然,使得人物形象线条更清晰,特征更鲜明,更便于读者了解和把握。

推敲所举的例子便可以悟得,运用白描的手法写人物肖像,务必注意至少三点:①突出一个“简”字。语言要简练朴实,尤其线条一定要清晰单纯,头绪不可繁多和杂乱,以便给读者留下一个简明而清楚的印象。②突出人物的主要特征。对人物肖像的描写,愈其简,就愈要突出重点,一定要把人物的外部主要特征显示出来,否则就谈不上清晰。③突出人物的本来面貌。白描并不等同于简单化的描写,而是要高度精练、简明而又传神地写出人物的主要特征和基本形象,“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鲁迅语)

用白描的手法写人其实也是很不容易的,作者捕捉人物特征及其文字表达的能力都得比较高。要掌握白描的手法,必须深入生活,培养观察生活的敏锐性;必须勤于写作,锻炼文字表达的硬功夫。

以特写写肖像

特写,是电影艺术的一种表现方法,是用极近的距离拍摄人或物的某一部分,使其特别放大,以取得突出和强调的效果。

为能引起观赏者的心灵共鸣,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力,特写镜头往往善于把审美客体(被摄对象)的局部形象集中、突出,清晰、强烈地表现出来。在描绘人物形象时,它可以凸现人物最能表现审美个性的局部,如能折射出心灵美的眼睛,能显示人物个性品格的脸部神情等。

以特写的手法写人物肖像,就是围绕人物的最显著的特点进行细致的描写,即重点描绘人物肖像的某一部位的方法。人物肖像描写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先抓住人物肖像的最突出的特点,刻画这一部位的细微变化,反映出这一部位的细节特征,且根据这个特点,把有关部分写具体,这样可以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例如: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朱自清《背影》)

朱自清的《背影》中,快要写到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先作铺垫,一处说,“父亲是一个胖子”,让人想见他的身材;一处写他的衣帽--“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两处肖像描写安排在背影之前,就是要让读者把它们跟背影的特写镜头整合起来。背影的特写境头,写了手的动作(“攀”),脚的动作(“缩”),整个形体的动作(“微倾”),刻画得十分精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处动作描写只写攀爬的起始动作,不再写下去,在强光聚集中,成了形象的定格。还用自己的情感反应去烘托--“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感情的强烈表现将这个背影烘托得格外感人。

运用特写手法进行人物肖像描写,特别要注意两点:①必须抓住有代表性的细部来予以突出描绘,这一细部理当有典型意义,其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性格特征的显示理当具有某种决定性作用。换言之,在描绘人物肖像的时候,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往往不必详尽而全面地刻画人物的整体外貌,而只是截取人物肖像中的某一部分,加以集中点染,以达到突出和强调的目的。②必须统一协调好特写部分与其他部分的关系,突出特写部分并不意味着忽略其他部分,人物肖像乃至整个形象的刻画应当力求完整一致。

以个例写肖像

我们有的同学一写到以记人为主的作文时,往往是作这样的描写:高高的个子,大大的眼睛,目光炯炯有神……好像天下的人都是一个模样。其实,正如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千千万万的人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外貌。

关键的问题是根据表达的需要去描写人物的外在特征。每个人物都有他(她)自己的特有外貌,由于出身、经历、素养、社会环境的影响,往往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这些在他(她)的表情、姿态、服饰等方面都能流露出来。

例如:

① 她那时有十八九岁。 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而美丽的人。

(魏巍的《我的老师》)

一颗美人痣,就足以写出了蔡芸芝先生的美丽,让我们永远留下了深刻的美好印象。

②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鲁迅《孔乙己》)

没有过多的语言,一句话就总括地勾画出了孔乙己独特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可见,抓住人物的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方面的显著个性,进行准确、生动、形象的描绘,足以使读者一接触到这个人物,就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找到了解这个人物的钥匙。

既然如此,我们何不抓住人物外貌的显著特点,加以生动、准确地刻画呢。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无容置疑地要作为我们描写人物肖像的主要方法了。

运用起来则应当注意:①准确地把握人物肖像的独特性。所谓千人千面,指的就是每个人都有区别于另一个人的特点,都有自己的鲜明个性。这就要求我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从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中发现人物的显著特点,写好“这一个”,使人们读后不会与“另一个”混同。②根据表达的需要有重点地描写外貌。切忌不分主次,不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面面俱到地进行描写,“眉毛胡子一把抓”,罗里罗嗦,让人看半天也不会知道个性特征在哪里。③安排好人物肖像描写的顺序。一个人的外貌往往是多方面具在的。这些方方面面,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应该遵循一定的顺序。当然,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或者观察角度的变化,外貌描写的顺序也会有变化。④可以同夸张、比喻等手法结合使用,以增强文章的描写效果。

(作者:鲁修贤)

能被5整除的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篇4

教学目标 理解、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知识重点 理解、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生准备的学具 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可以是普通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和手段

引入 我们之前学过了一些图形之间的面积计算都有一些联系,比如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哪里同学来说看看。

(1) 三角形面积是和它同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 两个完全一样(两个同底等高)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例1】

出示P88的汽车玻璃图片

一、引导学生得出梯形面积和其他图形面积的关系

(1) 之前我们通过拼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得出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关系。

(2) 那么现在我们能不能也利用我们手中的这2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来拼看看,是否会拼出我们会算的图形。

(3) 学生拼组梯形活动 (约3分钟)

二、让学生上台展示。同时老师将准备好的相应类型的梯形按照学生所说贴在黑板上。

三、有以下几种情况(在后面标注 “能计算”和“暂不能计算”

四、在“能计算”的图形组合中,你发现

(1)2个梯形组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2)这种图形的面积怎么计算?

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1) 2个梯形组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2) 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

五、(1)标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

(2)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为什么要除以2 ?

(3)填写P88面积公式

S=(a+b)×h÷2

六、例3教学

(1) 横截面是什么形状?求梯形面积需要知道哪几个条件?

(2) 先写出公式,再带入数字进行计算。

(3) 上下底、高的长度单位是什么?那么对应的面积单位又是什么?

课堂练习P89做一做

P90~91练习17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课后追记

在本课中,我同样让学生事先准备好2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可以是普通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和之前用过的推导方式一样,用拼组的方式来将暂时未知的梯形面积转化成已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

在这一单元,动手这个环节不能少,因为这个环节让学生对公式的推导以及图形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十分有益。

第6课: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 P92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目标 1学会计算由基本图形组成的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

2灵活应用“割”、“补”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知识重点 “割”、“补”法”的灵活应用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用割还是用补(几个面积的“和”还是“差”)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和手段

引入 1我们学过了哪些基本图形的面积呢?

2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图形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现在请同学翻开P9 2看看这4图中,由哪些基本图形?

教学过程 一、教学P93例(题型一:分割成两个基本图形,求面积的和)

(1) 这个组合图形由什么基本图形组成呢?

(2) 三角形和正方形

(3) 两个梯形

方法:分割成2个基本图形,算两个基本图形面积的和。

算法:5×5+5×2÷2    或   (5+7)×(5÷2)÷2

二练习

P93做一做

二、面积的和、面积的差(题型二)

P94练习1

面积之和:(45+60)×(30÷2)÷2×2

=105×15÷2×2

=1575(cm2)

面积之差:60×30=1800(cm2)  提示:分步做不容易出错

30×(60-45)÷2

=30×15÷2

=225(cm2)

1800-225=1575(cm2)

课堂练习P94练习18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组合面积(1)割补法(2)割是为了求面积之和,补是为了求面积之差。

课后追记

能被5整除的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篇5

1.借助拼音,通过自学,学生能正确认读14个生字,及其所组成的词语“斑斓、炽热、湛蓝、充沛、硕大、火炬、巨蟒、渗透、聆听、木薯、强悍、粗犷、篝火、奥旺多、红沙瓤、繁花似锦、含情脉脉、大饱眼福”。

2.通过浏览全文,抓关键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借助课题含义,触摸作者围绕主题进行选材的写作方法,理清文脉,并体会文章首尾呼应及过渡句承上启下的妙处。

3.通过自读自悟、融情想象、与同伴交流等方法,体会“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感受独特的异域风情,并注意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非洲独特的民族风情。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

感受非洲独特的自然景观与风土人情,体会作者对彩色非洲的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有条件的同学,搜集自己感兴趣的有关非洲的资料,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师:多媒体课件。打印板书:色彩斑斓、多姿多彩、骄阳蓝天(阳光)、植物(世界)、动物(世界)、(日常)生活、艺术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把握内容,理清文脉。(13’)

1.激趣。同学们,在本组课文中,我们走过了鲜花掩映的德国,游历了著名的水城威尼斯,告别了“与象共舞”的泰国,今天,我们又来到了一片广袤而神奇的土地--非洲(板书)。你们了解非洲这片土地吗?〈预设:课文《梦想的力量》,知道非洲是一个缺饮用水的地方!《卖木雕的少年》非洲的人民很热情友好。或者通过其他途径知道的有关非洲的印象。〉

2.揭题。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多彩的非洲。(板书:彩色的)

3.初读。文章是用怎样的语言来向我们描述这彩色的非洲呢?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一遍,注意把词语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读完后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表达你的读后感受。

4.检查词语。读读记记。(ppt:火炬巨蟒木薯篝火奥旺多;斑斓炽热湛蓝充沛硕大强悍粗犷红沙瓤;渗透聆听含情脉脉大饱眼福目不暇接繁花似锦。)

5.交流感受。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表达你的读后感受。①(相机板书:色彩斑斓、多姿多彩)②(相机ppt:“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这是你们的赞叹,也是作者的感慨!读一读这两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预设:一句在课文前面,一句在课文最后;前后呼应;与课题照应;都表达了作者对非洲的赞叹之情。〉

6.理清文脉。作者在赞叹什么?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浏览课文,完成填空。(ppt: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那里的骄阳蓝天是彩色的,那里的植物世界是彩色的,那里的动物世界是彩色的,那里的日常生活是彩色的,那里的艺术也是彩色的。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阳光”这词的概括,可这么引导:第三自然段主要描写什么是彩色的?〉

课文中用了哪些句子把描写这些内容的段落连接起来?找出这些句子,你发现了什么?(ppt:作为彩色之源的赤道骄阳,是那么炽热、那么明亮。充沛的阳光和雨水,使得除了沙漠之外的非洲大地,繁花似锦,绿海荡波,满眼是绿色,处处是花海。非洲不仅植物世界是彩色的,动物世界也是彩色的。非洲的自然景观是彩色的,非洲人的日常生活也无一不是彩色的。非洲的艺术也是彩色的。)〈预设: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找具体的句子说一说。〉这些句子,如穿针引线一般,使文章更加顺畅自然。

二、读悟结合,感受风情。(25’)

1.过渡。文中又用了哪些精美的词句来具体描绘非洲的色彩斑斓?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文中的哪处色彩,让你的眼前一亮,请圈圈词语,画画句子,还可以在旁边写写你的阅读感受,或者通过文字想象:我到了怎样的画面。(ppt:默读提示)

2.交流。语言文字是有色彩的,是有画面的。学生尽情抒发自己的阅读感受,提醒其他学生注意倾听,补充。

3.文中有12处句子,从五个方面描绘非洲的色彩斑斓。

4.重点指导。

①“在富裕人家的餐桌上,牛排上有殷红的血,水果沙拉五光十色,各种饮料像是流动的颜色;在不太宽裕的家庭,木薯是粉红色的,香蕉是金黄的,西瓜是红沙瓤的,取之不尽的芒果则黄中透红。”

a. 这句话主要写什么?

b. 有哪些表示颜色的词?

c. 老师经常做些文字游戏,常常会发现一些语言的奥妙。我给这句话做了这样的变化:(ppt“在富裕人家的餐桌上,有流着殷红的血的牛排,有五光十色的水果沙拉,有像是流动的颜色的各种饮料;在不太宽裕的家庭,有粉红的木薯,金黄的香蕉,红沙瓤的西瓜,黄中透红的芒果取之不尽。”)对比这两句,你发现了什么?〈预设:描写颜色的词语换了下〉

d. 描写颜色的词语换了下,表达的重点有什么不一样?(通过对比朗读感受)

e. 是的,描写一样事物时,我们应该围绕中心写。用朗读表达。

②“其颜色不仅有赤橙黄绿青蓝紫,而且在不断地变幻着,交织着,渗透着,辉映着,令你目不暇接,不住地发出赞叹。”

a. 你们注意到了吗?“变幻着,交织着,渗透着,辉映着”这四个词用得极为精妙,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词语来谈谈自己的理解。(只要学生能抓住其中一个词谈出自己的想法了,就给予肯定。由单一到复杂的变化过程。)

b. 让我们去看看吧。(ppt蝴蝶)

c. 在非洲可是有几千种蝴蝶啊!看后,你对这四个词又有怎样的体会?

d. 读句子。

③“非洲的花之所以多,是因为那里的花开花,草开花,灌木开花,许多树也开花。芒果树开的是星星点点的白花,仙人树开的是金灿灿的黄花,玉兰树高擎着白色或白里透青的玉杯,火炬树绽开的花朵比绿叶还多,一棵似一团火,一排似一片霞。到了开花季节,一条条街道,都成了彩色的长河。人在街上走,就像置身于花海深处。还有一种叫做花树的树,更是妙不可言,远远望去,树上像是开满了五彩缤纷的花,非常壮观。走近一看,却是满树的彩叶,紫的、黄的、绿的、红的,好似含情脉脉的少女,向人们频频点头。”

a. 这段文字中,写了哪些树会开花?

b. 从哪让你感受到花的色彩之多?(相机飘红有关的词组)

c. 各种树开的花颜色不一样,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一样?看谁能抓住语言的奥妙。〈预设:芒果树、仙人树、玉兰树简单写,但写法不同;火炬树中一棵、一排、一条街的三个比喻的铺陈,非常形象;花树,从远近视角来写,写出色彩之繁多,用少女做比喻,写出色彩之华美,令人心驰神往。〉

d. 指导朗读。这段的描写这是色彩斑斓,生机勃发!让我们合作把它读出来。引读:非洲的花之所以多,是因为──(生接读)芒果树开的是──(生接读)仙人树开的是──(生接读)玉兰树高擎着──(生接读)火炬树──(生接读)到了开花季节,──(生接读)人走在街上──(生接读)还有一种叫做花树的树,更是──(生接读)远远望去──(生接读)走近一看──(生接读)。

e. 是啊,此时的你会由衷地赞叹--,此时的你会情不自禁地说--,此时的你会忍不住叫--,此时的你会兴奋地喊--,此时的我也许会瞪大双眼,捂住嘴巴,不知说什么好了。

5.图片辅助,迁移训练。过渡:这段话真是精彩!你想写出这么经典的文字,被其他同学赏读吗?(ppt“在扎伊尔维龙加天然动物园里,有七彩的巨蟒、黑白相间的斑马,有数不清的红羽鸟、各种颜色交织的五彩鸟,有美丽温顺的梅花鹿,更有非洲雄狮、河马、金钱豹和象群。”)

a.相对于写树花的精美,这个片段是比较粗略的,这跟详略布局有关。不过,我们可以拿来试试。想写好,我们还要做些准备工作:去看看这些色彩斑斓的动物!边看边想象,抓住自己的独特感受写下来。(ppt动物)

b.(写话纸:非洲不仅植物世界是彩色的,动物世界也是彩色的。在扎伊尔维龙加天然动物园里,。)自由书写,提醒:学习树花的写法,适当运用文中的词语,围绕中心把这段写具体。

c.交流。(实物投影,画出优美的、表现中心的语句评价)

三、感悟联系,回归整体。(2’)

1.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们似乎可以从非洲的自然环境中找到非洲人性格的某种联系。比如说──赤道骄阳的炽热,造就了非洲人的热情;湛蓝的天空,造就了非洲人民乐观开朗的性格;非洲雄狮的勇猛,造就了非洲人的强悍;非洲五彩的自然景观,造就了非洲人民多姿多彩的生活。(可以师生合作完成)

点题:是啊!说非洲是彩色的在于它的色彩斑斓,更在于它的多姿多彩!

2.17世纪英国名作家汤玛斯布朗曾经写道:“人类总是向外追寻那原本就隐藏在我们心灵深处的奥秘。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蕴藏着非洲的原始与神秘。”一篇课文,一节课,又怎能道尽非洲啊!课的尾声,送大家一首非洲的打击乐。

【作业超市】

1.摘录,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2.收集、查找有关非洲的图片,并且运用课文语言给图片配上解说词。

3.举办一个非洲风情展览会。

推荐阅读书目:《我的野生动物朋友》《非洲地理杂志》《非洲之旅》

【板书设计】

彩色的非洲

首尾照应

阳光

植物

色彩斑斓动物多姿多彩

生活

艺术

总分总

能被5整除的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篇6

二课时

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2、103页的练习二十。

二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掌握整理和复习知识的方法。

三  重点难点

四  教学过程

(一)习题1-6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更正

(二)课堂作业新设计

1 .写出分母是8 的所有真分数(   ),其中(    )是最简分数。

2 .把下面大小相等的分数填人相同的圈中。

3 . 比较下面每组分数的大小。

和     和     和     和    和     和

4 . 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

(三)思维训练

1 . 分数 是真分数,而且可以化成有限小数,x 最大是几?

2 .一个分数,分子和分母的和是43 ,如果分母加上17 ,这个分数就可以化简成言,这个分数是(  ) o

3 .一个最简分数,把它的分子扩大2 倍,而分母缩小到原来的 后,正好等于 ,这个分数原来是(  )。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分数的意义、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等概念更加清楚。同时,进一步明确了这些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灵活应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第四单元实力评价

一、填空。

1 . 18 的因数有(  )。

2 . 50 以内17 的倍数有(  )。

3 .一个自然数被3 、4 、5 除都余1 ,这个数最小是(  )。

4 .两个连续偶数的和是62 ,这两个数是(  )和(  ) ,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  ) ,最小公倍数是(  )。

5  . 是一个(   )分数,它的分数单位是(  )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把它化成带分数是(  )。

6 .  的分子增加4 ,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增加(  )

7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分数。

800 千克=(   )吨       25 厘米=(     )米      1400 米=(   )千米

45 分=(    )小时       7 平方米50 平方分米 =(   )平方米

8 .把 、 、 和 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

9 .在 这个分数中,当a是(   )时,分数值是1 ;当a是(  ) 时,分数值是5,当a 是(    )时,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  。

10 . 要使 是假分数, 是真分数,a应是(   )

二、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 . 18 的倍数有(    )个。

A .  4      B . 6      C .无数

2 .已知A 、B、C 是大于0的自然数,A

A . <      B . >      C .=

3 .把一根绳子剪成两段,第一段长 米,第二段占全长的 ,两段相比,(  )

A、第一段长     B、第二段长    C .一样长

三、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

四  将下面各组分数通分。

和      和      和      和

五  解答下面各题。

1 .五(2 )班有学生45 人,其中男生21 人,男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2 .一批货物共有600 吨,已经运走了250 吨。

( 1 )运走的货物占这批货物的几分之几?

( 2 )剩下的货物占这批货物的几分之几?

3 .小华和小明看同一本书,小华需30 天看完,小明需25 天看完,两人各看了5 天,他们各看了这本书的几分之几?

4 .五年级(l )班举行折纸比赛,一组7 个人共折了23 个,二组8 个人共折了36 个,三组6 个人共折了20 个,哪个组平均每人折的多呢?把比较的过程写出来。

5 .小明买同一种乳酸菌饮料。在甲超市里15 元可以买7 盒;在乙超市里17 元可以买8 盒;在丙超市里9 元可以买4 盒。请你帮小明算一算,哪家超市比较便宜。

6 . 算一算,这些花的 有多少盆?(并在下图中表示出来)

7 .哪天去参观博物馆?

小红的妈妈工作4 天休息1 天,小红的爸爸工作2 天休息1 天,小红星期六和星期日休息。小红、妈妈和爸爸在2 日同时休息,三人一起去看爷爷。他们要在下一次同时休息的那一天去参观博物馆。那么参观博物馆是     日。

8 .下面这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是由1 - 9 这九个数字组成的。你能把它化成最简分数吗?

能被5整除的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篇7

本单元分三小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在体积一节中,还介绍了容积的概念,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增加了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以上内容具体安排如下: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表面积

表面积计算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体积和体积单位

体积计算公式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容积和容积单位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三、编写特点

1.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1)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认识图形和概念。

(2)注意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选取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素材。

2.更加重视对概念的理解。

先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占有空间。然后通过把石头放入有水的玻璃杯里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物体确实占有空间,为引出体积概念做充分的感知准备。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让学生利用已建立的体积概念想到可以用排水法求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加深对体积概念的认识。

3.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单元一些概念和计算方法都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来学习的。如,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先让学生用1cm3的正方体拼摆出不同的长方体,通过对这些长方体的相关数据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自己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4.对一些内容进行了调整。

不再安排对体积和表面积进行对比的例题。

四、具体编排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材的变化:

(1)长方体、正方体的引出,直接从实物中抽象出相应的图形,不再从与平面图形的对比中引出。

(2)直观地、直接地给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概念。

(3)突出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来学习的。。

主题图

呈现了一些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建筑物和生活用品,从中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很多物品的形状都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认识长方体

例1、例2

教材先给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概念。

例1,研究长方体的特征。展示了小组同学对长方体的物品观察操作、填表交流、讨论总结,逐步概括出长方体特征的学习过程。这里只是说明长方体的特征,不是下定义。

例2,研究长方体棱的特点。展示了学生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探索长方体的12条棱之间的关系,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

教学建议:

(1)加强直观演示和操作。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实物。(2)教师适当引导。如在观察长方体的面时,可让学生按照前、后、上、下、左、右的顺序数;在观察每个面的形状时,可提问:“有没有完全相同的面?”做长方体框架时,可启发:要做成一个长方体框架,细木条要满足什么条件?

认识正方体

※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正方体物品,抽象概括出正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说明正方体可以看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并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比较时,可以按照面、棱、顶点的次序进行,教师整理后,利用集合图说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练习五

第4题,是一个长方体框架直观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长方体棱之间的关系。如,各组棱相互平行;与其中一条棱垂直的几条棱相互平行等,以加深对长方体的认识。

第9*题,答案是:A→C,D→I,E→F。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表面积

教材加强了独立探索、动手操作,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让学生在展开后的图形中,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6个面。使学生把展开后每个面与展开前这个面的位置联系起来,更清楚地看出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

表面积的计算

例1

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为了培养学生能够根据具体条件和要求,确定不同的面的面积怎样算,教材中没有总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例2

教学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启发学生自己根据正方体的特征,想出计算方法。

※无需算出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的情况,在第34、35页的“做一做”里加以说明。

练习六

第2题,判断哪些展开图可以折成正方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加深对正方体的认识。教师可以给一些方法上的指导。如,让学生先确定一个面做下底面,写上“下”,然后想像折叠的过程,折叠一面确定出它是哪面,就在此面标上相应的文字,如确定是右面,就在此面标上“右”。最后如果能不重不漏的在六个面上分别标上“上”、“下”“前”“后”“左”“右”,那么这个展示图就能折成正方体,否则就不能。其中只有第4个图不能折成正方体。如果想像判断有困难,可以让学生在纸上画出这些展开图,再剪下来,动手折一折。

第9题,是计算组合图形的表面积问题。注意提示学生:两个图形重叠部分的面积不能算在表面积里。

第10*题,把一个长方体从中间截断,分成两个正方体,让学生分别计算出长方体和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再比较它们的表面积,看有什么变化。通过比较,学生会了解到:截完后,增加了两个截面,所以2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和大于原来的长方体。

第11*题,主要是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①没有涂到颜色的小正方体只有中间层的中间的1个;②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共有6个,即大正方体6个面上最中间的小正方体;③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12个;④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比较好找,就是大正方体8个角上的小正方体,共有8个。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材的变化:

(1)加强了对体积概念的认识。通过学生更熟悉、更直观的“乌鸦喝水”的故事和石头放入盛水的杯子里的实验等,生动形象地为学生感知、体会物体占有空间,理解体积概念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

(2)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如,体积单位的教学,通过比较两个不容易看出大小的长方体的体积,让学生由比较物体的长度有统一的长度单位,比较物体的面积有统一的面积单位,想到比较物体的体积应有统一的体积单位,从而引出体积单位。又如,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先让学生用1cm3的正方体拼摆出不同的长方体,通过对这些长方体的相关数据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自己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体积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教材加强了对体积概念的认识。教材通过学生更熟悉、更直观的“乌鸦喝水”的故事、石头放入盛水的杯子里的实验等,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为学生体会物体占有空间,理解体积概念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的大小,说明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从而引入体积概念。

体积单位

通过提出问题“怎样比较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呢?”启发学生通过回顾旧知、迁移类推出:要比较长方体的体积大小也需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来测量。接着教材指出计量物体的体积要用体积单位,给出常用的体积单位,并让学生观察相应的教具和模型,对这些体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明确的表象。在“做一做”中,教材安排了区别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练习。认识用1cm3的小正方体拼成的各种图形的体积是多少,以加深学生对体积单位和怎样用体积单位计量物体的体积的认识,为下面教学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做准备。

长方体的体积计算

教材先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再通过例1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教材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出来的。教材先提出“怎样知道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呢?”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学生可能会想到把长方体切成小正方体,它有多少个小正方体。但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物体是不能切割的,由此想到长方形的面积有计算公式,长方体的体积也应该有计算公式,由此调动起学生实验、探究的动机和愿望。

教材让学生用体积为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通过对摆法不同的长方体相关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找出长方体中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与它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从而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接着,教材安排了例1,计算长方体的体积,以引巩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与长方体的体积计算编排类似,教材先教学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再通过例2计算正方体的体积。

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教材是通过启发学生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推导出来的。在用字母表示正方体的公式时,教材介绍了“立方”的含义,说明三个相同的数连乘就是这个数的立方。之后,安排例2计算正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统一

教材在说明了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后,引导学生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统一成“底面积×高”,让学生看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之间的联系。

练习七

第3题,无论怎么摆,新组成的长方体都是由9个棱长为1cm的小正方体组成的,那么它的体积都是9cm3。

第5题,这是一道实际应用的问题。题中给出一个在生产生活中计算土、沙、石时常用的体积单位“方”,学生只要知道1方=1m3即可。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材通过图示,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推出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先看棱长是1dm的正方体,体积是1dm3,也可以看作是棱长10cm的正方体,由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可以算出它的体积是1000(10×10×10)cm3,由此得出1dm3=1000cm3。然后让学生想一想1m3等于多少立方分米。这样推出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可以使学生较清楚地理解并记住相邻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接着,教材把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及其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列成表格,让学生填写并对比,以加深印象。

再通过例3教学体积单位名数的变换,为以后计算实际问题时灵活处理体积单位做准备。例4是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体积单位名数的变换。

练习八

第7题,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棱长总和相等,可以通过观察或计算得出正方体的棱长是(6+5+4)÷3=5(dm),体积是5×5×5=125(dm3);长方体的体积是6×5×4=120(dm3)。

容积和容积单位

教材首先直接给出了容积的概念,并说明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药水瓶、饮料瓶上的容积单位,发现L和ml这两个容积单位,然后介绍了计量液体的体积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以及它们与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教材设计了一个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具体实践操作与观察对比中,利用瓶装矿泉水和量杯来感知L和ml这两个容积单位的实际大小。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上标有毫升和升,目的是使学生将新知与生活体验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感知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以及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在容积概念的教学中应注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际例证,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知和理解容积所表示的具体含义。明确:只有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能计量它的容积,计量的时候要从容器的里面量长、宽、高,才能更准确地算出它的容积是多少。

例5,介绍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特别强调要从容器里面量长、宽、高,并复习了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例6,教学用排水法来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即:利用有刻度的量杯记录下放入物体前后水位的刻度,水面上升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该物体的体积。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小组实践活动探索出测量方法。

练习九

第1题,主要是区分体积和容积的不同。体积相同的盒子,由于盒子的壁厚度不同,容积也就不同。

第12题,是一道开放题,可以根据不同的实物选择不同的测量方法。如果是柔软可变形的物体,可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然后用尺子测出需要的数据,即可算出体积。如果是不能变形的物体,可以利用例6的排水法来测量。比较两个物体体积大小时,也可以利用排水法,看哪个物体使水面上升的高,那个物体的体积就大。

第16*题,这是一道思考题,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根据第二、三幅图可知:一个大圆球加一个小圆球排出的水是12ml,一个大圆球加4个小圆球排出的水是24ml,这样可知3个小圆球排出的水是24ml-12ml=12ml,3个小圆球的体积是12cm3,则1个小圆球的体积为4cm3,由此可以得出大圆球的体积为12-4=8(cm3)。

整理和复习

对这一单元进行全面系统地整理和复习。第1题通过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复习它们的特征。第2题复习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第3题复习体积和容积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可注意:(1)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2)通过迁移比较,促进学生掌握易混知识的联系和区别。(3)重视抽象和概括,抓住本质特征。

练习十

第3题,这道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比较表面积和体积,避免发生混淆,分清这两个概念和各自的计算方法,而且还使学生在计算填表中发现变化规律,即长方体的长、宽、高变为原来的2倍,则表面积变为原来的2×2=4倍,体积变为原来的2×2×2=8倍。

第4*题,图中画的两个长方体,都有一部分被遮挡住,要求学生从未被遮挡的部分看出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并算出体积。这可以提高学生看图的能力,发展空间想像能力。此题供有余力的学生选做。这两个长方体的体积是:

4×3×3=36(cm3) 4×3×4=48(cm3)

五、教学建议

1.注意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可以从现实生活情景引入,通过对一些建筑物、生活用品形状的观察,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学习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中物体的形状。表面积、体积和容积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接触到,教学中应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2.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培养空间观念,建构新知。

能被5整除的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篇8

万州区鸡公岭小学   张进

教学内容

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课文第88页例1,课文第90页例2及课文第89页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重点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写出下面各数的倍数。(各写5个)

3的倍数有:

2的倍数有:

2.学生汇报填写结果,教师板书记录。

3.说一说,你对倍数有什么了解。

学生回答内容要求包含:

(1)最小的倍数是本身。

(2)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没有最大的倍数。

二、探索新知

1.最小公倍数。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投影呈现情境图。(见课文第88页)

教师:如果用这种墙砖铺一个正方形墙面(用的墙砖必须是整块),正方形墙面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分米?最小是多少分米?

(2)学生讨论,探索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两点内容:

①“用的墙砖必须是整块”是什么意思?

②墙面的边长墙砖的长、宽有什么关系?

③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有多少种?最小的是多少?

(3)教师引导,解决问题。

①假设墙面的边长是10分米。

可以怎么铺?铺的结果怎么样?

课件呈现:

有剩余面积,不符合题目要求。

原因:10不是3的倍数。

②假设墙面的边长是9分米。

可以怎么铺?铺的结果是怎么样?

课件呈现:

有剩余面积,不符合题目要求。

原因:9不是2的倍数。

③假设墙面的边长是6分米。

怎么铺?铺的结果如何?

课件呈现:

没有剩余面积,符合题目要求。

原因:6既是3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

④引导提问:

教师:墙面的边长除了6分米,还可以是多少?最少是多少?

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得出结果:墙面的边长还可以有12分米,18分米,24分米等等,最小的是6分米。原因“这些数都是3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结果:正方形墙面的边长必须是3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

课件呈现:

3的倍数          2的倍数

可以铺出边长是6dm、12dm、18dm……的正方形墙面,最小的正方形边是6dm。

(4)最小公倍数。

这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说明:像6,12,18……既是3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它们是3和2的公倍数。

我们还可以这样表示。(课件呈现)

并指出:其中,6是最小的公倍数,叫做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5)即时练习。

完成课文第89页“做一做”

①这里的学生数应该符合什么条件?

②有几种可能的人数?(有40人以内)

2.有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1)出示课文第90页教学例题2。

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数。

(2)学生尝试练习。

由学生自主探索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汇报探索结果。

①学生上台板演,写出自己探索出的方法。

②师生共同评价,并整理出有效的几种方法。

方法一:写出6的倍数、8的倍数,从中找出公倍数。

方法二:用图表示。

方法三:从8的倍数中找6的倍数。

(4)想一想:两个数的公倍数和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通过观察,发现两个数的公倍数都是它们最小公倍数的倍数。

(5)即时训练。

找出下列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4和6   10和15   9和12

三、巩固练习

课内作业

完成课文第91页练习十七的第1~4题。

1.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判断是否有公倍数36,48和84。

(2)说一说解决的方法。

2.第2题。

(1)让学生分别写出6和10的倍数。(100以内)

(2)圈出它们的公倍数,找到最小公倍数。

3.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学之间互相较对。

4.第4题。

(1)再一次同时给月季、君子兰浇水的时间,应该是什么数?

能被5整除的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 篇9

甘肃省武山县马力中心小学    巩斌斌

教学设想:

教学课型:诵读课

教学方法:从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

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古诗大意,体会古诗包含的情感。

3、入情入境地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

由本单元的主题“战争”入手,自读自悟,在读中感悟古诗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古诗来认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残酷的兵役制,体会人民苦难的生活。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戎边将士、渴望社会和平的感情。古今对比,珍惜眼前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体会古诗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戎边将士、渴望社会和平的感情。

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电脑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有关战争的古诗。

教学设计

一、    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感觉生活幸福吗?什么事情让你感到很幸福?

生:有爸爸妈妈的关心和爱护感觉很幸福。

得到老师的理解和信任感觉很幸福。

登上领奖台的那一时刻感觉很幸福。

……

师:我也说说我的幸福感觉吧。当看过一部部反映战争的电影、读过一篇篇描写战争的文章的时候,我为自己生活在今天这个和平的年代而感到无比的幸福!我想同学们一定和我有同样的感觉。

战争太残酷了,还记得古诗《十五从军征》里退役士兵回乡的那一凄惨的景象吗?

2、(播放《十五从军征》幻灯片伴奏音乐)同学们跟着音乐一块背诵《十五从军征》。

3、在封建社会里,国家连年征战,因此,反映战争及征人生活的诗歌举不胜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反映战争及征人生活的古诗。(幻灯片出示课题)

4、学生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古诗,边读边想古诗的意思。

二、由题入诗

1、同学们能理解题目的意思吗?题目里的“塞”指什么?从题目中你知道这首诗是写什么内容的吗?

生按照各自的理解回答。

师补充总结:“出塞”到边关去征战。“塞”,指边关、边塞。这首诗是写征人生活和战争的诗歌。(出示“题解”幻灯片)

2、我们以前已经了解过唐代诗人王昌龄的情况,哪个同学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诗人王昌龄?

学生介绍王昌龄。

出示幻灯片全面介绍诗人的情况。

王昌龄,子少伯,唐代著名诗人。擅长七绝,被后人称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在古代,由于国家分裂,外族入侵,战争不断,人们饱受战争的侵害,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而对美好安定的生活充满期待和向往。于是他就把自己的向往写成诗歌,广为传唱,其中高适、岑参等诗人也了解边塞战争生活,著有大量优秀的描写边塞生活的诗歌,于是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

3、说到边关或边塞,同学们联想到的是怎样的景象?请同学观看几幅有关边关塞外的图片,然后用一些恰当的词句说说边塞的环境。(幻灯片出示图片资料)

边塞环境:黄沙千里,风雪弥漫,人迹罕至……

4、看到这样的景象,我们对边关的感觉就是:自然条件非常艰苦。除了自然条件艰苦以外,边关处于两国交界处,这样在边关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先回答,后出示幻灯片)

匈奴入侵,战争不断,征人出征,死伤无数

5、说到边塞,同学们很快就会想到艰苦的自然条件和战争的残酷,同学们想一想有关写战争的诗句。(学生回顾,回答,师随机出示幻灯片,并简介诗意)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唐王翰

师大致讲述诗意:盛着葡萄酒的杯子里洒了一层月光,醉意中的我想在马上弹奏琵琶。在沙场上醉到了请君子不要笑话我,古今而来,奔赴沙场的人中有几个人能平安归来?

6、《出塞》所反映的战争情景又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体会吧。

三、细读古诗

1、同学们一起朗读古诗。

2、请同学们仔细听一听电视里是怎样朗读古诗的。(出示两遍幻灯片,第一遍试听,第二遍跟读)

3、师跟着音乐伴奏范读古诗。

学生跟随音乐伴奏带感情朗读古诗:

⑴全体读古诗。

⑵分组朗读读古诗。

⑶叫单个学生(学困生)朗读古诗。

4、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学生先用自己的话说诗意,后出示幻灯片)

诗意:明月依旧是秦朝时期的明月,边关依旧是汉朝时期的边关。

5、你从第一句诗中体会到自秦汉以来怎么样的社会状况?(学生先用自己的话说诗意,后出示幻灯片)

从秦朝到汉朝一直都有战争发生。社会一直不安定

理解“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意思。(学生先用自己的话说诗意,后出示幻灯片)

诗意:万里征战的将士到现在仍然没有回家。

⑴引导学生从征人的角度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①这两句诗有没有讲述一件有关征人的具体事情?

②诗中没有说征人们具体的生活事件,你觉得征人们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③假如你是征人,面对如此艰苦的生活,你心中会有什么感受?

生:很愤怒,想回家……

④征人们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生说)要知道,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萦绕心头的梦却只化作一句:(引导学生朗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⑵从亲人的角度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过度:征人在万里之外征战沙场,同在一轮圆月下的他们的家人可能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

①白发苍苍的母亲相互搀扶,在村口一棵老树下面朝远方不断遥望。

②软弱无助的妻子给别人做着繁重的事情,不断向远方遥望,忍不住别过脸去,偷偷擦去眼里的泪水。

③无依无靠的孩子看见别人受百般爱护的孩子,忍不住流下了伤痛的泪水。

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的妻子,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丈夫、父亲的期盼,却只能化成一句(引导学生朗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6、边关征战这么辛苦,征人有望回家吗?(生:没有希望回家)为什么他们不回家呢?(学生先用自己的话说诗意,后出示幻灯片)

封建兵役制度的不合理让征人不能回家或因征战而死。

古代的边塞诗,有很多就反映了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些古诗。(出示幻灯片)师对以下古诗大致做以解释。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qí )《古从军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曹松《己亥岁二首》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唐李颀《古意》

7、残酷的战争使得亲人离散,征人战死,面对这样的社会,你最大的希望是什么呢?(学生先用自己的话说诗意,后出示幻灯片)

亲人团聚,战争平息,社会安定,人民团结

8、王昌龄及天下苦难的人们也有个希望,(引导学生朗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示幻灯片)

⑴“飞将”是谁?(出示幻灯片介绍李广)

⑵“胡马”指什么?(出示幻灯片了解“胡马”)

⑶理解诗意。(学生先用自己的话说诗意,后出示幻灯片)

诗意:只要有汉朝李广这样的英雄在,匈奴就休想越过阴山,入侵我们的疆土,杀害我们的同胞。

9、从这两句诗中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愿望?(学生先思考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后出示幻灯片)

对战争平息的期望;对美好、安定生活的向往。

这两句诗只表达了诗人王昌龄的愿望吗?还表达了谁的愿望?(学生先思考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后出示幻灯片)

千百年来的千百万

苦难的征人病弱的父母孤苦的妻子可怜的孩子

10、其中还隐含着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先思考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后出示幻灯片)

对战争的痛恨;

对封建社会统治者不起用良将的失望;

对自己不能亲身抗战的遗憾、惋惜和无奈。

11、然而,战争停止了吗?是啊,没有停止,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请同学们带上诗人的那种感情放声朗读古诗一遍,(音乐响起,屏幕出示全诗)

四、总结、情感升华

师总结(音乐响起):封建社会的不安定让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社会安定和平成了人民永久的企盼。然而,和平安定的社会终于在今天出现了,这对我们大家来说是非常幸运的,希望大家都能加倍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做一个最好的自己。

五、完成思考练习

1、默写《出塞》。

2、搜集写边塞环境及战争的古诗。

板书设计:

出塞

边关         家

征人    父母     妻子     孩子

六、教学反思

《出塞》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这首诗视野开阔,由秦而汉,由汉而唐,时间纵越千年,空间横跨万里,气象苍凉雄浑。诗中感悟到诗人对于时空永恒,人生短暂,以及个人无法主宰自我命运的慨叹;而在历史与现实的比照与反观中,更蕴含着诗人的深沉痛诉:无休止的战争啊!使多少征人抛亲离乡,暴尸边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于是,诗的结尾唱出了千古征人们的一个共同心愿:希望戍边将帅能像飞将军李广那样英勇善战,体恤士兵,早日打败入侵的敌人,让士兵们回乡与家人团聚。

上一篇:高中作文评语下一篇:大学毕业季暖心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