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2024-07-12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精选7篇)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1

写作提纲:

一、…..村民小组基本情况

二、……村民小组农户经济情况

(一)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增幅提高。

(二)农业生产以粮为主,主要经济作物反季节蔬菜和咖啡。

(三)选准产业,科学规划。

(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础设施与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

三、…….民小组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少数民族群众思想观念陈旧,市场化意识比较薄弱。

(二)信息化程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体系不健全。

(三)少数民族经济整体上基础薄弱,仍然处于低水平阶段。

(四)教育观念比较落后。

四、对促进……村民小组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

(二)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

(三)农村经济要发展,基层政府责无旁贷。

关于对…..组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内容摘要:本文对……组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粗浅建议。

关键词:…组;经济;状况;调查;

根据本人在….所学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实践要求,2012年2月,我结合工作实际对…村民小组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主要采取查阅相关资料和与村干部、村民座谈的方式进行。另外,还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对….小组比较有代表性的农户做了抽样问卷调查。现将调查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村民小组基本情况

….村民小组位于….,距….中心城区…公里,距….公里。交通方便,在…西边,距村委会所在地…公里,共有村民…户,…人,其中,农业人口…人,非农人口…人,共有劳动力..人。全组共有耕地面积…亩,其中,水田…亩,旱地…亩。主要种植咖啡、龙眼等经济作物,农作物以水稻、反季节蔬菜、咖啡等为主。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万元,人均收入…元。家庭电话户普及率..,机动车户均…辆。

二、…村民小组农户经济情况

(一)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增幅提高。

近年来,本组居民坚持自力更生与争取上级政府扶持并举,在免征农业税、改善就业环境等惠农政策的支持下,较好地调动了生产积极性,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有所加快。进一步发挥优势和特色,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011本组经济总收入达….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二)农业生产以粮为主,主要经济作物反季节蔬菜和咖啡。

….特有的自然资源优势,日照充足,气候湿润,终年无霜,俗有“天然温室”之称,蔬菜种植条件得天独厚,可以“一年三熟”。….组是蔬菜种植发展的最佳适宜区,处于坝区,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本组..多户村民种上了蔬菜,种植面积达…多亩,主要种植四季豆、无筋豆、黄瓜、番茄等蔬菜,蔬菜亩产量高,品质好,土地效益也高,其中黄瓜每亩实现收入…元,茄子每亩收入达….元,无筋豆等蔬菜亩效益都在…..元以上。蔬菜产品主要通过蔬菜合作社销往北京、石家庄、内蒙古、江苏、浙江等地,为当地菜农销售解除了后顾之忧,并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三)选准产业,科学规划。

在根据本小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人民政府注重抓好产业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工作。在保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全村适宜发展哪些经济作物,每种作物宜发展多少规模,主要集中在什么地方发展,都作出符合实际的规划。首先,在大的布局上把整个小组开发区域划分为北片区和南片区两大片区。北上片区海拔相对较高,主要以发展甘蔗、茶叶和咖啡为主;南片区海拔较低,以发展橡水稻蔬菜为主,并认真做好基地土壤、气候、地表、垦前植被和最适宜品种为主要内容的作物小组规划等,其次,根据市场需求和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种植结构,确定了各五年计划中甘蔗、咖啡、水稻面积分别达到多少规模的目标,把单个分散的生产要素集中起来,实现小组之间、山坝之间、的优势互补,把过去的刀耕火种、种卫生田地、广种薄收原始生产方式,转变为集约化、规模化、科学化的现代生产方式。进行规模开发的有益尝试。同时,充分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础设施与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

多年来,基础设施落后一直是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但近年来本组基础设施有了改善。全部实现通电、通邮、通电话,村村通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特别是一事一议项目工程的开展实施,村组道路全部得以硬化,下一步准备改善本组饮水问题。

三、……村民小组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组居民经济虽然发生了较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与全镇平均发展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加快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少数民族群众思想观念陈旧,市场化意识比较薄弱。

主要表现在:一是小农意识强,小富即安,拘泥于传统农业。二是经营理念上,满足于小打小闹,安于现状。三是合作意识差,集体观念淡薄。习惯于一家一户单干,商品经济的思想转变较慢,夫妻共同经营者居多。四是重商轻教,目光短浅,缺乏长远打算。多数商户重商轻教,民族文化素质亟待提高,思想观念急需进一步转变。

(二)信息化程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体系不健全。农村专门网站平台还没有搭建,提供给基层农业信息方面却十分欠缺,农业信息服务队伍尚未健全。群众对农业信息重视程度不够,接收能力差,无法掌握、理解和有效的运用农业信息。同时市场千变万化、信息不对称、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和周期长等因素,进一步增加了群众准确把握市场信息和回避市场风险的难度。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知识、质量安全意识较低,特别咖啡蔬菜产业对消费市场和国际销售渠道的培育重视不够,对市场风险的认识不足,缺乏抗风险机制和承受能力,在市场价格走低时无力维护种植农户的根本利益,种植农户的利益得不到长期稳定有效保护,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户种植生产积极性,严重影响了整个产业的持续发展。

(三)少数民族经济整体上基础薄弱,仍然处于低水平阶段。

由于多种原因,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民族经济起点低。主要表现:一是资金困难。民族经济发展存在融资难的实际困难,多数民族经济发展流动资金主要靠小规模的借贷、集资来解决,大额贷款难以解决。二是技术人才匮乏,发展后劲乏力,难以持续发展。三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四)教育观念比较落后。

村民接受高等教育者较少。调查中发现不少农民村有“家乡宝”的意识,不愿意送子女上学,没有从根本上认识送子女入学的重要性。目前….村适龄儿童虽然基本都实现了“普九”目标,但这是低水平的“普九”,与全面普及九

年义务教育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本村儿童初中辍学率较高,初中毕业继续送去上高中的更少。

四、对促进….村民小组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

发展才是硬道理,地方经济的发展是解决农村经济的关键之一。发展经济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二字,改造传统产业,发挥区域特色优势。对优势产业的反季节蔬菜,要成立蔬菜合作社,以“农户+基地+科技+合作组织”的运作模式,进行无公害、标准化订单生产的新型蔬菜产业基地。实现产业专业化。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大力种植咖啡等经济作物,也可发展特色蔬菜,逐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只有发展特色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才能进一步推动整个农村经济结构的发展。

(二)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

民族要发展,先发展教育,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才能促进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要集中全力办好农村教育,进一步合理布局调整校点,进行集中办学,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严格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提高教育普及率,同时,要加强九年制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加快少数民族地区所需各类人才的培养。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人才,职业教育的重点放在农、林、果木管理、家庭畜养等方面。让更多人充分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打好发展的根基。

(三)农村经济要发展,基层政府责无旁贷。

特殊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结构,决定民族发展的特殊性,并且短期内这种结构很难改善,因此,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首先,要将各少数民族聚居村纳入新农村建设,加强民族聚居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少数民族经济工作的引导和扶持力度。增大资金投入,在项目、用地等方面给予特殊照顾,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全力发展民族经济。其次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农民的个人素质,通过广播等形式加强宣传,并通过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加强教育,强化现代观念。其次,要建立起一定的激励机制,鼓励那些经济发展中起带头作用的村民。

提高村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总之,农村经济问题的解决要通过政府与农户的双重努力才能真正实现。

总之,少数民族地区多样的民族文化、社会经济环境决定了其农村经济发展的特殊性。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状况来分析,…经济发展只是反映了…..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普遍现象,因此,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只有立足于当地的实际,在充分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充分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前提下,通过政府和农户的共同努力,发展民族特色经济,提高节能意识并不断地探索发展途径,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人民富裕与社会和谐。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2

一、北镇旅游业发展现状

医巫闾山风景区自然资源丰富人文景观历史悠久, 文物古迹众多, 风格独特, 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 省级6处, 市县级100多处, 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重点名胜风景区。近五年来, 累计投资4亿元开发了大芦花、五佛洞、天仙观、灵山寺4个景区, 完成建设项目200余个, 相继完成多项新景区开发和老景区扩建工程。医巫闾山风景区晋升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医巫闾山和北镇庙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全面启动。2009年全市旅游直接收入实现1.4亿元, 占财政总收入的四分之一。接待外来游客317万人次。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正在逐步成为北镇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新兴支柱产业。

二、北镇旅游业具有的独特优势

1. 独特的区位优势

北镇市位于辽宁省西部, 地处环渤海经济圈, 辽西走廊的东北部, 医巫闾山的东麓, 东与省会城市沈阳相毗邻, 西连英雄的城市锦州, 南接素有北方鱼米之乡, 拥有红海滩奇景的石油城盘锦, 北通煤都阜新, 沈山铁路、沟海铁路、京哈公路贯穿全境, 京沈高速公路、秦沈高速公路沿境通过, 是连接辽西和辽中的咽喉要地。是辽河平原的屏障, 山海关外之要冲。最近新修通车的阜新到盘锦的高速公路由北镇城东穿城而过, 使北镇的交通状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观, 犹如为北镇旅游经济的发展插上了一双腾飞的翅膀。

2. 祈福文化的独特吸引

北镇医巫闾山最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就是其独特的镇山文化, 而北镇镇山文化的本质又在于其内涵极为丰富、涉及各种信仰、遍布各个阶层、影响多个朝代、潜移默化多个民族并传承千年的中华祈福文化。祈福文化的核心就是一个“福”字, 具体表现为其千年传承、融合多种信仰的上至皇家贵族, 下至黎民百姓的祈福文化特色。

三、存在的问题

1. 统一宣传的体制还有待逐步完善

近几年来, 我市对旅游业的投资超过2亿元, 包括政府投入和私人资本投资。政府的投入主要是间接性的投入, 包括修环山旅游路, 广告宣传等间接性投入。而由于各个景区的所有制形式不同, 十大景区当中, 有四家景区属于民营性质的运作, 各景区为了本景区的利益, 宣传方式不同, 宣传口号各异, 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形象定位, 造成了旅游市场对我市旅游业整体形象的感知度和认知度还比较模糊, 所以还有待于进一步整合协调。

2. 旅游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

北镇市旅游业国内客源市场结构主要局限于锦州、沈阳及辽宁省相邻的东北三省地区, 旅游消费水平比较低, 来我市旅游的客人人均消费水平也相应的低。不仅如此, 在旅游消费结构方面, 由于旅游目的单一, 旅游路途短, 形成以一日游为主的消费方式, 来北镇的游客长途交通费占的比重小, 游览及住宿的花费较少。这就清晰的反映出我市的游客市场的近域性特征, 住宿、餐饮、购物的人均消费水平很低, 形成不了高档次、大规模的旅游配套产业发展态势。根据国家的相关数据, 全国旅游业人均消费支出为350元每人次, 北镇目前还远不到这一标准。北镇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和规模虽近几年来发展迅速, 对地区社会发展、经济进步的带动作用已凸显, 但进一步提升还有明显的局限性。在《北镇市旅游发展总体策划》中就指出这一问题:从北镇旅游的发展现状来看, 尽管成绩显著, 但是总体来看, 北镇旅游仍处于旅游发展的初期, 产业成熟度还较低, 大旅游格局还未形成。

3. 各旅游区项目特色不鲜明

来北镇游客有半数以上是到青岩寺祈福为主的, 由于青岩寺景区的成功经营, 产生了示范效应, 其它景区有跟风模仿的趋势。休闲、疗养、购物等其他类型游客比重严重不足, 资源优势没有被挖掘出来, 特色品牌没有塑造出来, 多元的旅游产品没有开发出来。这就薄露出目前我市多元化旅游产品和市场开发相对不足的现实。

4. 旅游业同其他产业发展联系得还不够紧密

同旅游业发展发达的地区相比, 北镇市的旅游业对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化的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开发建设等的促进作用还不够明显, 产业关联度较低, 如当地土特产品沟帮子熏鸡、北镇猪蹄、水馅包子、青岩干红葡萄酒、北镇鸭梨的生产加工行业带动作用不足, 对旅游工艺品销售的促进作用也不够明显, 与旅游相关联的产业没有做大做强。

5. 旅游市场经营秩序还需加强

在景区开发审批、农家院规范管理、旅游商品市场管理等方面, 某些时候和个别领域做的还不够到位, 还需要进一步出台相关政策加以规范, 进一步加大旅游管理的工作力度。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1. 加大政府主导力度, 推进旅游业快速发展

旅游业关联度高, 综合性强, 需要政府在发展过程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从北镇旅游的发展现状来看, 尽管成绩显著, 但是总体来看, 北镇的旅游仍然处于旅游发展的初期阶段, 产业成熟的大旅游格局尚未形成。同时, 由于北镇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推动产业发展的市场力量还比较薄弱, 这就需要北镇政府担负起推动旅游发展的重任, 坚定不移的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 实现北镇旅游的新一轮大发展。

2. 强化组织和体制保障

组织和体制是基础保障。要成立北镇旅游发展的专项领导小组, 并制定相应的工作程序;不断完善旅游管理体制, 如建立统一的经营管理体制, 成立旅游文化局等;还要充分发挥旅游协会的作用, 如旅行社协会、景区景点协会、乡村旅游协会等。

3. 要切实加强旅游建设项目的审批和监管

北镇的历史古迹丰富, 其中,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 市县级150余处, 除以开发和正在开发的风景区外, 还有很多有开发价值的景区。按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产业开发审批管理的若干规定》和《北镇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旅游景区建设项目评审和审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中关于项目审批的条款, 北镇市政府对旅游开发项目、旅游公路两侧级及景区周边建设项目都做出了明确要求, 未经例会审批就擅自建设的责任人和对违规建设行为制止不力的责任人, 市监察局要严肃追究责任。旅游稽查大队要加大对景区建设项目的监督和巡查力度, 发现未批先建、不按审批建设的项目, 要勒令拆除, 情节严重的, 还要依法严肃处理。

4. 要加强旅游行业的管理

鼓励并指导景区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完善基础设施、发展配套产业等措施, 争创A级景区, 对成功创建AAA级以上的景区给予奖励。各景区要制定对本地旅行社的优惠政策, 鼓励并规范本地旅行社发展, 发挥对接作用。加强对导游人员的业务培训, 提高导游水平, 实现持证上岗。建设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导游专业队伍, 打造成北镇旅游形象的一张靓丽名片。

5. 要加大对旅游业发展的鼓励扶持力度

调整对旅游业发展的奖励办法, 实行单独下达任务、单独考核、单独表彰, 奖金发放重点要向景区和开发建设单位倾斜, 奖金主要由是财政列支。鼓励投资较大的景区开发项目和配套产业项目, 鼓励采摘园的发展, 鼓励创建省级农家院、创建A级景区和创建星级酒店。

6. 要加快旅游配套项目和产业的建设发展步伐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大安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制约因素;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7-08-1

只有通过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才能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及战斗力,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只有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办法和路径,才能不断壮大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为此,我们对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

1 我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我市现有223个村,农业人口26.9万人。据统计,2013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有集体资产总值37127万元,总收入为2972万元。有集体经营收益的村118个,占村总数的53%;无收益的村105个,占47%。集体收益在5万元以下的村34个,5~10万元的村41个,10万元以上的村43个。经对2013年的村级集体经济主要发展情况的调查分析,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1 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快速增加

各村总资产由2012年的29851万元上升到2013年的37127万元,增长了20%,从整体规模上看呈快速增加态势。

1.2 村级集体经营能力极其弱化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2013年全市总收入中经营收入为101万元,仅占总收入的 3 %,而在总支出中,经营支出为260万元,仅占总支出的10 %。

1.3 部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后劲缺乏

集体经济收入来源较为单一。多数村集体经济底子薄,来源渠道单一,几乎全部收入来源于各种形式的占地补偿和租赁;一些集体经济薄弱村原有的收入渠道趋于萎缩,缺乏新的收入来源,仅靠财政转移支付和“一事一议”奖补资金。经调查绝大部分村级收入主要来源于转移支付、机动地发包等。

1.4 村级负债依然存在

由于多种原因,我市村极债务还十分沉重,严重影响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2013年底,全市村级负债总额为8146万元,村平均36万元,每年给各村拨付的财政转移支付补助收入村均6万余元,只能保村干部的工资、办公经费等基本运转,根本没有资金用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1.5 因所处位置不同造成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目前,我市村级集体经济存在乡(镇)、村之间发展严重不平衡的现象。在集体经营收益在30万元以上的村几乎都地处市区及城郊附近,而无集体经营收益的村大多地处偏远的村。

2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2.1 思想认识不够

一些乡(镇)、村级干部在发展村集体经济上存在“等、靠、要”的落后思想,总爱强调缺乏资金、人才、技术等客观条件,不能立足本地优势搞发展。

2.2 发展所需资金少

当前,除少数村利用现有集体土地、山林、房产等获得一定集体经济收入外,大部分村是“空壳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加之债务负担严重,即使有能力、有魄力的村干部想要抢抓发展机遇,由于发展集体经济的资金匮乏,发展集体经济也是一筹莫展。

2.3 发展环境不优

很多村道路、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弱,制约了本村的发展。同时我市目前还没有建立健全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各种扶持政策和激励机制。

2.4 人才队伍匮乏

当前,农村许多有头脑、有技术、有门路的年轻人大都选择外出务工,导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严重缺乏人才。同时部分村干部队伍老化,综合素质不高,思想保守,市场经济意识不强,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发展上缺思路,管理上缺能力。

3 加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3.1 加强村级班子建设

从调查情况看,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一定规模的村,都有一个善谋事、肯干事、能成事的村级班子,特别是村支部书记。如我市两家子镇同权村党总支书记洪向奎任书记多年来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村级工作的头等大事,立足资源优势走发展合作社,壮大大荛子产业的模式。同权村位于两家子镇中部,全村大多是盐碱涝洼地,自然生产条件十分恶劣。1990年以前同权村人均收入不足700元。洪向奎采取扶持引导、建立合作社、强化副业加工、发挥名牌优势等有效措施,推动了全村笤帚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形成了家家种植,户户加工的新格局,到2013年全村实现人均收入9580元。

3.2 准确定位发展方向

发展好的村虽然情况千差万别,但都能紧密结合本地的资源和条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制定各具特色的发展规划,选准村集体经济发展方向和项目。如大安市四棵树乡建设村立足自身实际,选准集体经济发展突破口,通过招商引资、借地生财,促成吉林油田在村里开发油井。同时,努力挖掘集体增收潜力。抓住西部土地开发整理契机,新增水田面积1200多公顷,年将新增村集体积累180余万元,还新建10栋大棚发展棚膜经济。目前,绿色蔬菜和其他经济作物占到种植面积的30%,养殖大户21户,种植大户53户,运输户44户,经商户34户,农户70%有致富项目。2011获得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3.3 积极发挥自然资源优势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取得成功的村,大多具备一定的资源条件。有的资源比较丰富,比如月亮泡镇有林地、水面、草原等;有的位置比较优越,如大来乡、四棵树乡山湾村临近市区,交通便利,信息灵通,接受产业和企业的辐射带动比较容易;有的资金比较充足,如因风力发电用地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用地,补偿积累较多。而资源匮乏、没有特色产业的偏远乡(镇)所在村,村级集体经济几乎空白,基本都是空壳村。

3.4 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放宽了领域,给农村改革发展带来了大好机遇,进一步调动了农村干部群众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比如,开展“阳光工程”培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积极开展扶持薄弱村集体经济组织项目等,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5 大力强化村级财务管理

在调查中发现凡是集体经济发展好的村,在千方百计拓宽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来源渠道的同时,狠抓村级财务管理工作,严格执行三资代理制度,坚持开源节流不动摇,使村级集体经济积累不断增多。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4

导语:在寒假时间通过观察访问和问卷调查以及上网查询等途径对我县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简单的调研。农村生产力发展关系农村社会全面建设,关系农民增收、农村进步、农业发展,关系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现阶段,农村生产力发展不仅要求农村生产模式、组织关系相适应等,而且成为农村发展、农业增收、农民致富的关键,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希望能够为家乡的经济发展有所帮助,能够找到一天适合我县发展的道路。正文:

一、对我县调研的基本情况

内丘县位于河北省西南部,邢台市西部,太行山东麓,总面积788平方公里。北距省会石家庄84.6公里,南距邢台27公里。京广铁路,107国道,京深高速公路南北穿越县城东部。全县山区、丘陵、平原各占1/3。耕地面积41.6万亩,山场面积61.4万亩。77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26万人口。全县注重招商引资,扶持民营等多种成分的经济实体发展。引进建成了香港建滔化工、龙海钢铁、恒祥制药等一批骨干企业,由王朝军等人创建的可安排3000人就业的邢台龙海钢铁集团公司,完成投资1.5亿元,先后建成2号炼钢连铸机、6000立方米制氧机。实现产值可达3亿元的恒祥医药集团,从2003年10月落户后,已经建成生产。投资上亿元的顺达公司焦电联产项目已经投产。所调查农户的家庭成员平均为5人,年农业收入2935元,工资性收入6043元,家庭年均总收入13500元,人均2702元。年消费支出前几位主要是:教育支出占,生活费用支出,生产支出,医疗卫生支出。增加现金收入主要是:准备外出打工和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少部分农户发展养殖业和外出经商。农业基本形成山区林果、土豆,丘陵大枣、小杂粮,平原优质粮油菜、养殖业的区域化总体布局。全县形成了平原以养猪为主的养殖业和山区丘陵以干鲜果品生产为主的林果业两大主导产业。

二、农村主导产业建设:玉米、小麦

多年来,玉米和小麦一直是农民的主要种植作物。单户种植多的有10多亩。一般情况一亩地大约收八九百斤。种地方式多以人工和雇人为主,多数农户土地分散且面积小不需要机械种植。种植土地有十多亩的大农户投入物资大,人力多(从耕到收都需要雇人);种的少的农户种子化肥都少,基本上自己耕种收。投入与产出是成比例的,算下来,纯收入就都差不多了。但相对来说,种植面积大的利润还是多些!因为大农户采用机械化种植和收割统一管理,这样相对于自耕自种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成本也节省了更多的时间去从事其他工作。

三、农民收入来源及年收入状况

(一)农民收入来源

1、粮食作物的兑换。我县大多数农户以种植玉米和小麦为主,大部分卖掉,剩下的自家食用。其中,干里铺、下屯、常丰等村的日光温室蔬菜种植已初具规模。这部分农户多分布在我县东部平原土地较肥沃的地区。

2、副业养殖。一些村里有养殖大户,北岭村有水库养鱼,东文孝村有养兔专业户,还有人家少量养猪、鸡等。如果养殖过程顺利,牲畜、家禽没病没灾,最后也能捞下部分收入。

内丘县地处太行山区,西部山场面积广阔,自然条件优越,当地群众有饲养“笨鸡”的历史。漫山遍野的草药、草籽、昆虫等天然饲料,使“ 笨鸡蛋”所含微量元素含量较高,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已初步形成产业。

3、劳务输出。村里不少年轻人出去外面打工,因缺乏知识与技能,只能靠卖体力挣钱。辛辛苦苦,省吃俭用,一年下了,大概会有些许结余,帮家里分担一部分经济压力。

从上述情况看,农民的收入其实很不乐观,再算算需要开支的地方,如子女上学、家人看病、礼尚往来、柴米油盐等,最后就没有多少富余了。这样,现金收入本来就低,等到支出必须的经费后,根本无力扩大再生产了。

(二)一家农户的年收支明细账

为了更详细的了解农民的经济状况,我对县城附近村的一农户进行了调查。所调查的对象夫妻大概三十岁出头,生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都读小学,因子女在县城上学为方便照顾孩子和打临工挣钱而在城里租房住。他们家有7亩玉米地,3亩小麦;家有三轮车一辆,平时拉土沙什么的,也租给别人用;孩子爸爸偶尔也出去做做小工。这三项构成了家庭主要收入来源。

通过表格可以看出,这家人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农业收入与工商业收入,据统计,农户年收入为7092元+9417元=16509元。

经询问了解得知,该家庭吃用支出加上教育医疗支出全家全年总支出为17769元+900元=18669元。

根据收入支出情况,我们可以计算出,农户收支情况为:16509-18669=-2160元

结果确实让人吃了一惊,他们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辛辛苦苦一年,竟然是负数,也知道自己没有乱花,都用在自家人身上了,但是,没想到会超支!

从收入表中可以看出,农户家工商业收入占了家庭总收入的多半,这样的农村家庭不在少数,他们已经开始新的谋生渠道,种地慢慢就变成次要的了。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农村教育贫乏,家长为了孩子能有好的学习环境,都往城里走,这样种地的时间明显减少,一般母亲在城里照顾读书的孩子,父亲城村两头跑,照顾地里和家里;另一方面,打工时间短,挣钱快,而地里收成得忙活一年,并且与自然条件有很大关系,不能保证每年都是丰收年,风险性大;再者,城里办什么事情都很方便,信息来源也快,可以快速抓住商机。

四、农村教育、医疗、土地利用情况及文化建设

(一)农村教育

部分农村也就一所小学甚至没有,农村教育水平低,学校没有多少学生,有的小学已改为幼儿园。家庭经济条件好大部分都送孩子到县城上学。

(二)医疗卫生

农村实施新型合作医疗有一段时间了,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此举也深受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农民对这一惠农政策是糊里糊涂。我看到过乡政府公布的医疗补助公示单,但对于怎么补、补多少、什么情况下能补,还是一头雾水!农民自己也不太清楚,多数都是用着的时候再满世界的询问。

(三)农村土地利用情况

我县东部平原为水浇耕地分布区,中部丘陵多为旱作耕地和草坡,西部山区为我县林地分布区,但这些资源都受到了一定的破坏例如:西部丘陵山区开荒种田放牧造成水土流失,东部平原粗放式经营是土地的不到合理地利用。那我村来说,有很大一部分土地被转出成为企业用地,有的已成为建筑用地盖成新房。

(四)文化建设。近几年来,内丘投资2000多万元,构筑一庙(扁鹊庙)、一窑(邢窑

遗址)、一山(寒山)、一岭(鹤度岭)、一沟(寨门沟)、一峪(杏峪)、一村(富岭度假村)、一庄(长寿百果庄园)。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投资近5000万元的扁鹊庙、太子岩风景名胜区,已经初见成效。太子岩上新修的长达1500米、落差518米的滑道,称之为“北方第一滑”。景区的导游标志,亭、殿、廊、楼、草木花坛,设置优雅,古朴而庄重,时尚而不俗,呈现出名胜风景区的奇丽壮观丰采。以扁鹊庙、太子岩、牛王庙戏楼、且停寺、圣佛岩、千佛阁、邢窑遗址等为代表的历史名胜古迹旅游文化资源,以寒山、杏岭、鹤度岭、寨门沟等代表的自然风光旅游资源,以天颐温泉、长寿百果庄园、富岗山庄、岭头等为代表的生态农业旅游资源,构成了内丘旅游资源的多姿多彩特征。

五、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虽取得一定的进展,但总体合作层次不高,发展水平不够,带动力和影响力有限,其规范完善和健康发展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总的来看,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备了一定的群众基础、物质基础和实践基础。但也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制约着农村建设,概括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乡土人才缺。一是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由于目前农民所受的基础教育相对较差,造成了他们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普遍较低。二是农村懂管理、懂科技、能致富、会经营、敢创业的人才缺乏。现在的农民,大体可分为老板型、能人型、传统型、温饱型、贫困型五种类型,在所调查的农户中绝大多数属于传统型和温饱型。长期的“小农意识”还禁锢着大部分农民的思想,农民创业经营意识较差,手头闲散资金多用于盖新房、娶媳妇、存银行、备养老。三是农村人才流失严重。从农村走出来的高素质大中专毕业生回乡创业者微乎其微;外出务工虽然增加农民收入,但也造成乡土人才的流失。现在向城市转移的劳动力,并不一定都是农村剩余的,有相当部分是农村建设急需的。

(二)农民增收难。一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产业化龙头小而不强,难以带动农民增收。二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滞后,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农民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得不到应有的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农产品质量不高,销售不畅。农民形容现在的农业科技、服务机构是“线断了、网破了、人散了”。有个村的农民算了一笔帐:种1亩小麦仅施肥一项亩成本就增加近20元;由于油价上涨,机耕机播机收又增加成本24元;上述两项合计增加投入成本44元。而国家减免农业税(小麦每亩25元)、种粮补贴(每亩10元),农民种小麦得到的政策实惠共35元。农资价格上涨所增加的支出高于惠农政策带来的收益9元。

(三)、运行机制不完善,合作层次较低。其次是扶持政策不到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财政、信贷、税收方面缺乏优惠政策,难以参与市场竞争。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户利益连接不紧密,整体实力不强,服务功能较弱,同农户之间主要还是买卖关系,没有与农民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只能以提供信息、技术、培训或农产品销售中介或科技服务为主。合作组织规模较小,辐射能力低,带动力不强,覆盖面不广,缺乏懂技术、会管理、会经营、能凝聚和带领农民闯市场的人才,不能满足农民组织起来走向市场的需求。

(四)管理人员素质不高。农民文化水平低,专业培训跟不上,专业指导不到位,大部分专业合作社不能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挫伤了成员积极性,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六、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的建议。为进一步引导、扶持、规范农村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因地制宜、分类引导,鼓励多形式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以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为依托,鼓励农村专业大户、村级基层组织、经营能人、农技人员、龙头企业和各种不同类型的民间资本,利用生产、加工、经营、技术、资产、品牌等优势创办松散型或紧密型、营利型或非营利型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二)加大政策、财力支持扶持力度。按照“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原则,进行农民信用担保专业合作社试点,积极向上争取各级财政资金支持,通过贴息贷款和以奖代补的方式,为有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搭建融资服务平台,提供信贷支持。尽快制定和完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村专业合作经济协会的政策配套措施,使有关法规政策落到实处。

(三)、加强品牌建设,引导规范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要突出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为此,要牢固树立品牌形象,尽快完善农产品质量的检验检测标准,鼓励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查,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增强市场竞争力;积极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申报无公害产品、无公害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注册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积极参加各种农产品展销会(节)、洽谈会、发布会,积极参加知名品牌评选活动,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例如:我县侯家庄乡的富岗苹果就是打出品牌的很好例子。

(四)要抓紧培养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需要培养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通过科技下乡、办农民夜校、多媒体教育等多种形式,发展针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坚持不懈地抓好新型农民的培养,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结尾:总的来说我县经济发展状况良好,经济发展速度还是较快的,但是生态环境问题和污染问题也是较严重的,城乡发展不协调,农村经济发展较慢,但愿以后几年的变化中能在经济文化环境中实现双赢,找到一条持续发展的经济方式。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5

关于马鞍山市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汪天诚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马鞍山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总量位居全省前列,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人均值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达到长三角中等城市发展水平。2009年底市委七届十二次全会和2010年初市人大、政协两会,提出了着力构建“6653”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实施“1255”城市发展战略,并机遇了国家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2011年8月22日,安徽省政府新闻办在合肥召开新闻发布会,最终决议是:和县(不包括沈巷镇)与含山县划归马鞍山市管辖。至此,城市发展空间扩大,将马鞍山市建设成为区域特大中心城市成为了新一代马鞍山人的奋斗目标。

关键词:马鞍山 发展历史 发展现状 建议

*汪天诚,男,1991年生,安徽马鞍山人,华东交通大学软件学院软件+信息专业09—3班,电话:*** 电子邮件:wtcwwq1002@sina.com。

一.历史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马鞍山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据省统计局初步核算,2010年,马鞍山市GDP首次突破950亿元大关,达960.6亿元亿元(新马鞍山)[4],比2009年增加近300亿元,稳居全省第四位(前三位为合肥,芜湖,安庆)。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5.0%,比2009年提升2.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增幅由2009年的第14位提升到全省第6位,提升8个位次。马鞍山市人均GDP为9023美元,位居全省第二,仅次于铜陵市,并超过长三角城市中等发达水平。

2010年,马鞍山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5:69.5:27.0。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8.46亿元,同比增长3.8%;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563.55亿元,同比增长17.2%;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19亿元,同比增长10.9%。

2010年,马鞍山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40.3亿元,比2009年增加194.2亿元,完成投资总量居全省第四位,比2009年提升1位;固定资产投资增幅36.2%,比2009年提升1.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增幅位次由2009年的第13位提升至第10位。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2010年刚刚过去的2010年,是克服经济危机复苏过程中的各种挑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一年来,马鞍山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坚持科学发展、走在全省前列的奋斗目标,大力构建“6653”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实施“1255”城市发展战略,经济回升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社会呈现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抢抓扩大内需机遇 实施“项目推进年”过去的一年,马鞍山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年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56亿元,其中工业项目114亿元。马鞍山发电厂“上大压小”扩建、格力电器等115个项目开工建设,马钢结构调整、方圆回转支承等项目加快实施,国星生物等52个项目竣工。工业经济运行持续向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50亿元,增长19.2%。马钢实现销售收入688亿元,星马集团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山鹰公司等60户重点骨干企业产值增势强劲。全年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210亿元。长运物流港竣工投入运营,欧尚超市、沃尔玛新一城等大型商场开业。龙湾水文化主题度假公园开工建设,全市旅游业总收入增长26%。房地产新开工面积29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86万平方米。截至上年底,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810亿元,贷款余额553亿元,新增存贷款均超百亿元。完成进出口总值26

亿美元,增长59%。外贸内支线班轮正式开通,公用型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投入运营。

二.马鞍山市发展现状 马鞍山总体的发展还是不错的,只是在合肥、芜湖高速发展的衬托下显得有点慢。马鞍山发展的局限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区位条件。合肥是省会,集全省之力发展无可厚非。芜湖虽与马鞍山比肩多年,但是其区位条件不比马鞍山好,因为马鞍山是安徽链接长三角的桥头堡,毗邻南京,水路、陆路交通便捷。但是在政策天平的倾斜之下,芜湖的区位优势却战胜了马鞍山,(可谓之为“政策区位优势”)主要是其拥有广阔的腹地,可以为芜湖经济发展提供“地区经济中心的地位”,且芜湖位于皖江中段,可以很好带动皖中区域的经济发展。因此,对安徽来说发展芜湖是优先的,这才有合肥、芜湖双核发展的布局。马鞍山是被边缘化是既成事实。

2、马鞍山发展滞后主要是腹地狭窄,北有南京,南有芜湖,左翼是长江天堑,右翼是狭窄的市郊。城市的中心地位无从谈起。论优势马鞍山不及芜、宁,受到的挤压严重,特别是南京每年要消耗掉马鞍山十几亿元(保守估计)的购买力,对马鞍山的商业和服务业发展造成的危害是比较严重的,而南京对我们的帮助实在是少之又少,区域贸易失衡。

3、马鞍山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产业偏重(钢铁和重工装备制造),轻工制造、商业和服务业不成气候。这是历史形成的,也是我们的的历届LD发展理念上的问题。但这不是主要问题。

三.马鞍山市未来的发展方向 马鞍山之所以迎来这样的繁荣,真正的主要原因是皖江城市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困扰马鞍山多年的“用地难”问题,从政策上,在国家和省的层面得到了破解。但是,土地只是城市发展的要素之一;马鞍山除了土地,还有很多短板在制约发展。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人口问题。马鞍山要建设现代化大城市,要实现1255全域发展战略,全市人口必须达到250万—340万。250万是根据马鞍山四大城市组团设定的低限;而340万则是国内经济发展的规律,长三角、珠三角之所以县域经济发达、民营经济发达、城市化加速,很大程度上的原因是人口密度大——每平方公里2000人,按照马鞍山1685平方公里,马鞍山全市人口达到340万,就达到了长三角、珠三角的人口密度,这样,城市化、产业化就会加速,经济才有内生动力和活力。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仅仅短短半年时间——联华、圣茂商业项目就宣告败退;香港城、新一城、马钢联华惨淡经营;其他商场门可罗雀;更有步行街、富邦烂尾多年。马鞍山没有合肥长江路、芜湖中山路这样游人如织、商贾云集的繁华景象,这并非马鞍山市民没有消费力,而是马鞍山城市规模太小,人口太少!张市长期望马鞍山成为“区域性商业中心城市”,遇到的最大问题也是人口!有网友友说,竞争让老百姓享受实惠;其实现有的情况已经变成了恶性竞争,很多商家弃马鞍山而去,或者拒绝进入马鞍山,长此以往,伤害的是马鞍山的商业环境,影响的是马鞍山的健康发展。

此外,从招商角度说,马鞍山的人口也是严重的短板。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产业的不断转移、政策的日益趋同,未来招商引资的竞争将从过去的土地、税收、政策演变为对人口数量、质量的竞争。芜湖、合肥成为马鞍山强劲的竞争对手,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两市有巨大的人口腹地和大量的高校!合肥300万的中心城区,周围是肥东、肥西、长丰、庐江、霍山、舒城、定远等县,劳动力异常充裕;加上合肥有50所高校(全省高校一半在合肥);因此合肥城市可以迅速膨胀,格力、海尔、大陆轮胎、赛维等一系列大项目选择落户合肥,合肥也喊出了到2020年人口千万的目标,这个目标一旦实现,合肥将由国内的二线城市迈入一线城市,实力比肩宁、汉、郑等大城市!芜湖下辖三县,江北有无为、和县,同时他还是皖南中心,宣城、铜陵、池州等地人口很多选择到芜湖发展;此外,芜湖高等教育资源在省内仅次于合肥,大学毕业生队伍庞大;芜湖劳动密集型企业更多——美的、台达等万人企业都在芜湖落户!每年给芜湖带来的产值数以百亿计!合肥、芜湖人口的优势给他们招商带来了巨大的帮助,使得他们短短几年时间,在城市规模、经济体量、发展态势上全面甩远马鞍山!即便经济落后的六安、滁州、阜阳、安庆、巢湖、宿州等市,近年来招商也异常凶猛,很多长三角、珠三角企业前往设厂,显然就是企业围着农民工在转!这也就是为什么合、芜、蚌能成为安徽省天然的中心,钦定的“双核”,而马鞍山为什么被边缘化的原因!在今天国际经济竞争当中,巨大的体量、规模就是话语权,中国的话语权与日俱增,马鞍山日渐式微,就是这个原因!因此,在十二五乃至十三五这两个战略机遇期,马鞍山发展的重大瓶颈就是人口,城市化、工业化双轮驱动,对于马鞍山来说,就是要使城市规模迅速做大,人口迅速增加!但是,要从现有的130万增长到250万~340万,按照正常的人口增长是不可能的,目前马鞍山每年新增2万户籍(常住)人口,10年时间就是20万,也就是说到2020年,马鞍山常住人口就只有150万。150万人口,无法支撑宏伟的“1255”城市发展战略,无法支撑“区域性商业中心城市”,无法吸引客商投资,而可能的后果就是,大量的商住烂尾楼,四大新区变成四大鬼城,原本看中马鞍山区位交通条件的企业,因为招工难而放弃马鞍山!所以,我想,我们必须迅速破除过去马鞍山人均GDP高的良好自我感觉,把目标放在成为人口大市、经济总量的大市上,重新使马鞍山在宁、合、芜三市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挤压中,杀出一条血路!

马鞍山人口要迅速增长,而且要高效增长,要吸引年轻、有技术有学历的人来马鞍山,而不是让马鞍山成为周边地区居民养老和改善福利的目的地;同时,要让来马鞍山的有志青年有房子住,能落脚;有好的工作岗位,有施展才能的舞台!要让马鞍山优秀的人才回流,而不是让马鞍山长期失血,改过去的“孔雀东南飞”为“凤还巢”,这都有很多工作要做,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秀山新区应明确定位,目前秀山功能过多、定位不准,有高教、软件、居住、工业等诸多发展领域,招商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没有着力点,进展缓慢。秀山应明确定位,向高等教育一方面发展,加快引进高校。丁海中任上,马鞍山成功引进了文天学院,近期,金陵科技专修学院也落户博望。很多网友对此很是鄙薄,认为这些学校不上档次,知名度不够!其实,高等教育早以由过去的精英教育变为大众教育,现在的目标就是培养合格的劳动者,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力,未来社会庞大中产阶级的主体!因此,我们不要过分拘泥于学校的品牌,而是要抓紧做大数量!秀山自然风光优美,交通便利,人文环境良好,而且现已有安工大、文天学院、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马鞍山技师学院、中加双语学校等学校。政府如有魄力,应该用财政出资征地,无偿提供给高校,学习广西北海、广东珠海、河北廊坊的模式,加快引进国内高校的分校;力争在五年内吸引5—8所高校。此外,加快挖掘本地教育资源,力推马鞍山师专、安冶等学校升格,在秀山建设新校区,使马鞍山大学在校生人数从2010年的4万多增长到2015年的10万,2020年达到20万。再利用高校吸引企业投资马鞍山,使大学生毕业后留在马鞍山。这样,短期内,可以增加马鞍山的城市常住人口、提升马鞍山城市品位,长期来说,按照30%的沉淀率,马鞍山每年可以新增3—6万高质量人口。

二、改过去的土地招商、税收招商为保障性住房招商。大型企业投资,最关心的就是员工队伍的稳定问题,能不能吸引到大量的人才!马鞍山市的大型企业,如马钢、十七冶当年都曾建设了诸如马钢花园、雨东新村等大批住宅解决职工住房问题。现在星马这样迅速做大的企业,也在建设星马花园,留住年轻职工;科达则在厂区里建设了一大批职工宿舍。这些企业,员工的忠诚度就高,他们也许来自五湖四海,但最终都有企业认同感,城市认同感!以企业为家,以马鞍山为家!这就说明,安居乐业,一定要解决好居住问题,才能解决乐业问题。因此,政府应加快在四大新区和马开建设保障性住房,特别是廉租房。比如,东风小康投资10亿,在马鞍山建设微车基地,马鞍山在审批土地的同时,就可以向东风小康提供1000套

60平米的小户型廉租房,这样就可以解决东风小康3000—5000职工的居住问题,就可以留住人才!马鞍山2011年在建和将建的保障性住房达到7万套,把这些保障性住房的一部分用来解决城市无房户或住房困难家庭的问题,其他部分全部头到几大产业区去,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吸引大学生、外来人才落户;有效的吸引企业投资!对于一些小型企业,也应给予相应的政策,他一旦招聘外地大学生或人才,就可以向政策申请保障性住房指标!保障性住房向大学毕业生、外来人口倾斜,可以使马鞍山房地产市场长远健康发展,可以稳定商品房的供应,对马鞍山的长远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三、在人社领域创新工作思路,对外来人口、新落户马鞍山的人口给予优惠的政策,使他们能留在马鞍山!要学习宁波模式,推行综合社保制度,政府、企业、工人三方合力,使所有外来务工人员均能办理社保。此外,政府要让教育局和卫生局、医疗集团拿出方案,改变目标全市教育、医疗资源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压缩老城区的基础教育单位(、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在四大新区规划建设新的小学、初中,在政策上对外来务工子弟一视同仁,方便他们就学;把新区高标准新建或迁建综合性或专业性医院——比如医疗集团中医院南院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四、在努力增加城市人口的同时,加快调整城市布局。逐步拆迁宁芜铁路以西的居民住宅,将居民向新城区迁移,加强中心城区的聚集效应,同时将环境较差地区的土地,出让给工业企业;中心城区形成宁芜铁路以西为重化工业区,宁安铁路以东为大学城;两条铁路之间为商业、居住区;同时逐步引导新落户马鞍山企业进驻南部承接产业转移区。结合土地征迁、新农村建设,将慈开、马开、江心、濮塘四大功能区的居民向四大新区集中:一方面改善居民的居住、就业、就学、就医条件,一方面迅速做大新区,加快城市化;当然,还可以加快土地流转、出让,为承接大工业项目、大型旅游项目创造良好环境!

通过上述几个手段,可以使马鞍山常住人口按照每年5—10万的速度递增,使马鞍山进入迅速膨胀期;同时可以解决马鞍山招商难的问题!我们可以借这一优势,向有意进行产业转移的大型企业——如昆山、东莞的电子企业及其配套企业伸出橄榄枝,欢迎他们来马落户!09年我曾拜访过吴江的台达工厂,整个厂区职工人数高达2万多,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工资是企业最大的成本;企业自己投资,兴建了一大片职工宿舍;整个工厂招聘的员工很多来自安徽、山东、江西、四川,他们的物流是依赖上海虹桥机场。如果这样的工厂搬迁到我们的丹博新区,我们完全可以用南京禄口机场、大量政府兴建的保障房(职工宿舍)吸引其来投资,再与劳动力输出大市联系,与企业共同招募员工,这样的企业落户马鞍山就有较大的把握!这样的标志性企业一旦落户,富士康、明基、台积电等电子企业就会跟随而来,整个产业链也将形成!相比苏州、东莞,马鞍山的新区可能才是外来务工人员可以真正安心工作、落户的选择!

参考文献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6

关键词:非公经济,发展环境,政策建议

太原市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地方经济实力、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提供新增就业和下岗职工再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并将成为推进城市创新发展,打造新型工业基地和集三晋文脉与现代气息为一体的特色文化名城,以及建设服务全省、影响全国、吸引世界的新太原的重要力量。

一、太原市非公有制经济的演进历程

1. 起步发展阶段(1978~1992年)。

这一时期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活跃城乡市场,增加有效供给,扩大社会就业起到有力的支撑。随后,鼓励、刺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不断出台,个体经济的地位、作用不断提高。到1992年,太原市个体企业数发展到3.15万户,从业人员达9.17万人,全年总收入16.62亿元,上缴税金1.3亿元。

2. 快速发展阶段(1992~2002年)。

在这一阶段,太原市非公有制经济与国内其他地区一样,进入了非公经济总量规模迅速扩大,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的全新发展时期。全市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受到政策的强有力支持,非公有制企业迅猛增加,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经济效益显著。到2002年,太原市非公经济企业数发展到6.8万户;从业人员达68.2万人;增加值160.0亿元,占全市GDP的38.9%;上缴税金13.7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29.3%。

3. 全面发展阶段(2002年以来)。

在这一阶段的前期,太原市委、市政府高度认识到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相继制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的意见》、《太原市私营企业发展条例》和《关于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各县(市)、区及市直有关部门也提出了相应的实施办法,不断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扶持力度,努力改善和优化外部环境,加速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全面推动中小企业从创业到创新的转型。到2007年,太原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数发展到14.25万户(其中:私营企业3.75万户,个体工商户10.5万户,年营业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74家,实现营业收入354.44亿元),比上年净增1.75万户,是2002年的2.1倍;从业人员达106.5万人,比上年净增7.3万人,是2002年的1.6倍;增加值完成581.8亿元,比上年增长27.6%,占全市GDP的46.4%,比上年提高了1.36个百分点,是2002年的3.6倍;上缴税金104.44亿元(其中:国税64.46亿元,地税39.98亿元),比上年增长32.31%,分别占全市财政总收入240亿元的43.52%和税收总额233亿元的44.83%,是2002年的7.6倍;完成投资262.5亿元,较上年增长了34.9%,非国有经济完成投资增幅是国有经济的20.5倍,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完成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54.5:38.8变化为2007年的50.0:45.5,非国有经济完成投资占比增加高出国有经济11.2个百分点。目前,太原市非公有制经济与国有经济的融合渗透及博弈竞争已经进入更高层次,并呈现出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成为加快太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太原市非公有制经济面临的发展环境

1. 外部环境障碍。

(1)资金融通十分艰难。

据相关调查,近年来全市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信贷业务不仅没有扩大,反而逐渐萎缩。全市民营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90%的企业靠自筹,主要靠贷款的占比仅为7.61%。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主要依靠民间融资以及借高利贷,一些中小企业为了渡过“钱荒”难关,短期融资利率甚至高达70%。在本次抽样调查问卷中,对非公经济人士就太原信用环境看法的统计结果显示:在各种信用主体中,个人信用最差,占到全部被调查非公经济人士的44.5%,其次是企业信用,占到全部被调查非公经济人士的22.0%,再次是行政部门,对行政信用不满意的人数占到全部被调查人数的13.9%。认为社会信用度低进而影响非公经济发展环境的非公经济人士占被调查人数的13.3%。太原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严重滞后,远不能满足广大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资金担保需求。

(2)发展待遇缺乏公平。

从本次抽样调查问卷来看,认为政策法规不配套的非公经济人士占比达到25.4%。在回答太原是否存在行业准入壁垒时,有19.1%的非公经济人士认为存在进入壁垒,且门槛较高,有33.5%的非公经济人士认为存在进入壁垒,但门槛较低,两者合计占到被调查非公经济人士总数的52.6%。在回答能否对非公有制企业一视同仁看待时,认为不能得到同等对待的被调查非公经济人士占比为26.0%;而100人以下的小规模非公有制企业经济人士在同等规模企业中的占比达到33.3%。在本次抽样调查问卷中,就司法部门能否“公正、公平、公开”执法向广大非公经济人士征询意见。统计结果表明:有12.1%的非公经济人士持肯定态度,认为能体现“公正、公平、公开”;有7.5%的非公经济人士持否定态度,认为不能体现,加上不予回答者视为默认不能体现的13.9%,两者合计占到被调查人数的21.4%,对太原司法环境不满意的非公经济人士比例高出满意者9.3个百分点。而认为行政部门不依法办事和司法不公及有法不依的非公经济人士占比分别达到13.3%和16.2%。非公有制经济税负过载,多数非公有制企业甚至与外资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税负不公平的问题,外资企业的有效税率低于国内企业10到12个百分点;多数非公有制企业受到双重征税挤压,公司的净利润除了要缴30%以上的各种保险费,还需缴33%的所得税,而且个人收入超过征税基数的还得缴个人所得税。

(3)政府职能难以到位。

在本次抽样调查问卷中,非公经济人士就有关政府行政管理选项的回答是:认为行政效率高的占比为5.8%,认为行政效率较差的占比为13.9%,加上不回答视为不满意的4.0%,对行政效率持否定态度的占比达到17.9%,是认为行政效率高的3.1倍;认为行政管理效能低下的占比达到28.3%。在本次抽样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中,居影响太原发展环境负面因素前三位的依次是:“审批办事手续繁琐”、“开放意识不够、改革措施不到位”和“企业营运成本高”,其占比分别为41.6%、36.4%和32.4%,而前两者与第三位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特别是“审批办事手续繁琐”在所有的11个选项中首当其冲,成为削弱企业应对能力、增加企业经营成本的最大困扰。在本次抽样调查问卷对“行政部门服务意识”的统计结果中,非公经济人士回答政府部门服务意识“较强”的比例只有17.3%,认为服务意识“较差”的比例为16.8%,加上“没有回答”等同否认的4.0%,对“行政部门服务意识”不满意比重高出满意的3.5个百分点。

(4)社会服务体系薄弱。

太原市非公有制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发达地区相比,无论是以行业协会(商会)为主体的公益性服务机构,还是以社会中介组织为主体的商业性服务机构,从总体上看表现为数量偏少、质量较低、作用有限等特点,仍处于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初级发展阶段,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完善不相适应,与建设创新型城市及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与“两个毫不动摇”、“两个平等”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势不相适应。特别是面向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机构偏少、服务范围狭窄、服务水平较低、服务市场不规范,服务功能不完善,严重影响着市场环境的优化、行业发展的有序与企业行为的自律。

2. 内部机制缺陷。

(1)家族型管理模式束缚。

从对太原市非公有制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关问题、发展环境抽样调查问卷(以下简称本次抽样问卷调查)中非公有制企业股权结构的统计结果看,有52%的企业由其家族控制着企业全部股权,有37%的企业由其家族控制着企业绝大部分股权,两者合计占到被调查企业总数的89%。只有11%的企业其家族控制着企业的少部分股权。如果非公有制中小企业不能适时完成家族型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制度转换,建立更好地利用社会资源和适应市场竞争的产权结构、法人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制约机制),那么就很难拓展经营视野,形成长远发展战略,迅速集聚要素资源,不断增强核心竞争能力。

(2)企业技术创新乏力。

本次抽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非公有制企业家在太原投资发展的首选因素是,太原具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此项占比与其他5项相比达到最高为57.8%,只有13.29%的非公企业家认为是由于太原有较好的生态环境才到此投资发展,属于末位因素且占比最低。

(3)人才机制落后。

21世纪最宝贵的资源是人才。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决策者深知拥有人才,并充分发挥其作用与企业的发展命运攸关。在本次抽样调查问卷中,非公经济人士在回答对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时,有41.6%的企业家表示对人力资源十分重视,53.8%的企业家表示重视人力资源,两者合计占到被调查企业家总数的95.4%。然而,由于在人才观念、用人制度和财富分配等方面存在缺陷,以及本土企业家市场竞争经验积累有限,人才管理理论知识普遍缺乏,人才管理素质支撑不足,多数企业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和信任危机,尚未摆脱招聘、使用和留住人才艰难的尴尬处境。

(4)企业社会责任淡薄。

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社会责任感,普遍存在诚信、守约、践诺、履义不够的问题。还有一些企业环境污染严重,卫生、安全、环保条件超标,危害社会生活、民众生活和生态环境的事件时有发生。如果非公有制企业不能正确审视与定位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就不可能获得社会、公众的承认,更不可能获得长期的、潜在的、稳定的和最大的利润,最终必然被淘汰出局。从总体上看,虽然非公有制经济已经进入高速成长期,但是还有不少企业生命周期短,更替频繁,蜕变重生艰难。从本次抽样调查问卷统计结果看,在被调查的173家太原市非公有制企业中,成立时间在5~10年的企业占到企业总数的38.2%,5年以下的企业占到29.5%,10~20年的企业占到5.8%。另据有关统计,国内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5000家民营企业中,生存时间超过5年的只有430家,其余91.4%的企业已烟消云散;生存期超过8年的企业仅占总数的3%左右。

三、加快太原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建议

1. 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及其占太原经济总量份额的不断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创造就业机会、拉动地区经济增长、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等方面,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于太原长期以来投资过度倚重若干大型企业,全市年度投资状况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相应的起伏走势。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分布领域宽、企业规模小、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弱(因非公有制企业投入多为自有资金)的优势,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快太原经济发展速度,而且可以提高全市资本投入和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最终实现太原经济总量、结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为此,要进一步提高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思想认识水平,全方位消除妨碍非公经济发展的落后思想观念、僵化体制弊端、不适宜政策法规等制约因素,形成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法律上有保障、政策上有支持、方向上有引导、工作上有帮助、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的良好氛围,以及能与其他经济成分平等待遇、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有利格局,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数量规模和质量效益上的双重跨越。而且要在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取消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各种限制,放心、放手、放胆、加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大幅提升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市经济总量构成中的比重,使非公经济真正成为推进太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力军。

2. 健全多层次社会化投融资体系,开辟非公有制企业资金绿色通道。

一是完善服务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信用担保体系。在以政府出资为主设立担保基金,构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担保机制,为非公有制企业投融资提供担保服务的同时,支持中小企业投资公司的建立与发展,设立地域或会员制信用担保基金、协会,鼓励各类社会机构合作设立民间担保公司。引导各专业协会、同业协会,以及中小企业之间联合成立互助性担保机构,设立风险投资贷款担保基金。二是融洽银企合作伙伴关系。引导各类金融机构遵循“不惟成分惟效益,不论规模论实力”的原则,加大对管理规范、效益好、信誉高、前景广的非公有制企业的融资扶持力度。特别是在贷款政策、贷款利率上要与其他企业一视同仁,在信用征集上建立有效适用的信用评估机制,在条件审查、办理程序上更加灵活便利快捷。同时,开展金融产品创新,通过产权交易、抵押典当、企业债券等多种融资形式,运用个人生产资料、财产所有权与使用权、企业经营权、知识产权、持有股权、承包经营权,以及其他可用于担保、抵押质押的财产或权益,对非公有制企业进行抵(质)押贷款。三是建立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机构。扶持非公有制企业拓展资本融资市场,利用上市融资、创业板块融资、外资金融机构融资、涉外上市融资、租赁融资等模式,拓宽非公有制企业融资渠道。允许私人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降低非公有制企业股票发行和上市门槛,为其股票发行和上市融资提供必需的市场条件。四是通过出台地方性法规为非公有制企业投融资提供税收支持,对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予以贷款贴息。五是积极拓宽民间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闲散资金投向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领域,通过加大监管力度降低融资的风险和成本。

3. 建立高效能管理体制机制,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

首先,进一步明确非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市域经济发展中的定位和目标,在全市国民经济年度计划和长远规划纲要中,体现出加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总体布局和安排;在工商登记、国地税收、土地使用、基本建设、招商引资、对外贸易、技术认证等诸多领域,全面给予非公有制企业同等待遇。凡是国有、集体企业资本退出的竞争性行业和领域,允许、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彻底打破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玻璃门”。尽快改革相关管理体制,完善配套政策,打开非公有制经济投资进入的通道;尽快统一包括非公有制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税收政策法规,对创业型、就业型、科技型、服务型非公有制企业实行税费扶持政策;尽快规范各类行政事业收费,切实制止各种摊派行为。其次,进一步完善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形成加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环境支撑。一是坚持依法管理与强化服务并重,改善行政执法,改进司法监督,采取有力措施尽快解决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公、司法腐败等突出矛盾,规范行政执法和司法行为,创造更加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二是推动有关部门和行业加快制定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的配套政策,消除某些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和垄断利益的影响,扫除在市场准入操作层面上实际存在的或明或暗、或直接或间接的障碍,创造更加规范、有序、公平、统一的市场环境。三是减少行政审批,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提升行政绩效和服务水平。完善非公有制企业信息服务体系,健全信息网络和信息发布平台,定期或不定期向社会公开发布政策信息、技术信息、市场信息等,增强非公有制企业信息获得能力和信息开发能力,创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四是依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合法权利,加强劳务监察,协调劳动关系,行动结果公开透明,努力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创造更加安全稳定、更适宜创业发展的治安环境。

4. 加快建设创新型企业,转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

为了加快创新型企业建设步伐,提升非公企业经营管理层次,转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政府各级部门要积极支持和鼓励非公企业创新发展模式,摒弃传统条件下拼资源、拼人力、拼环境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切实走上更多依靠高层次要素投入的集约式发展道路。一方面非公有制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中小企业,要依靠科技进步,大胆进行制度创新,逐步建立起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相适应的体制机制。通过建立行业技术创新中心,以集群的方式提高整个行业内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政府支持,在部分重点行业和领域对一些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展开联合攻关、取得突破,以此引导更多的非公企业,特别是一些依托资源开发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的非公企业,能够较为容易地进入过去想进入却难以进入的行业和领域,从而把非公企业发展模式创新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还要引导广大非公企业人士树立社会责任意识,把企业发展与肩负社会责任结合起来,使非公企业发展赢得更广泛的社会认同,奠定非公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坚实社会基础。5.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提高非公经济发展竞争力。一是政府在宏观层面上加大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推进力度,积极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生活与创业的宜居环境,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突破人才短缺瓶颈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二是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建立和完善内部财产制度和薪酬制度,增强优秀人才在企业中的归属感和成就感,使他们能够实现自我发展目标;三是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尽快完善医疗、养老、失业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为政府机构、事业单位与专业技术优秀人才投身非公企业,提供有效的保障支持;四是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改变非公企业家族式经营管理模式,为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非公企业消除人为屏障,不断提高非公有制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扩张和持续发展;五是遵循诚实和公平的原则,构建人本、和谐与共赢的劳资关系。

参考文献

[1].陈永杰.2006年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7(11)

[2].郑曙光等.民营企业准入自然垄断产业对产业安全和公共利益影响之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7(10)

[3].王争等.中国私营企业的生产率表现和投资效率[J].经济研究,2008(1)

[4].太原市中小企业局.2006年、2007年非公有制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5].太原市工商联.太原市非公有制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关问题调查问卷

农村文化生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篇7

一、农村文化生活的现状及特征

基本调查结果显示:1.农民对目前农村文化生活满意度:55%的户主对目前的文化生活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45%的户主表示不满意或无所谓。2.农民基本文化生活形式:95%的户主没有订阅报纸或阅读书籍,80%的户主的文化生活基本与电视为伴。3.农民农闲的重要消遣方式,55%的户主农闲时玩麻将、打牌、聊天。

根据调查情况表明,当前农村文化生活呈现以下特征:一方面农村文化生活有了一定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各项公益文化设施不断增加,农民享受文化生活的意识得到提高,农民文化生活内容不断丰富,精神面貌也为之焕然一新。另一方面,由于各种条件制约,农民享受文化生活的渴望与相对滞后的文化产品的矛盾日益显现,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文化生活建设和进一步发展。

二、农村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主要问题

1.缺少正当的业余文化活动。由于各级有组织的健康文化活动举行不畅,目前农村不少地方赌博盛行,农民在农闲时打麻将或者打扑克牌,不来点钱,基本没人玩。同时迷信活动有增无减,操办红白喜事之时也是迷信活动大行其道之时。

2.缺少规范的文化活动场所。目前大部分农村缺少文化活动场所,农民文化活动类型少,文化活动单一。从一些村干部处调查了解,霍城县80%的村没有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比如篮球场,有的村只有一个,并且地面裂纹多,裂纹处都长出了草。村里的孩子距离此地很远,基本没有几个孩子能用得上。所调查的几个村都没有图书室、文化活动室。很多村的广播虽然畅通,但仅限于会议通知或广播找人,根本没有从事文化宣传或文化服务活动,不能起到活跃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目的。

3.缺少常规的文化服务活动。目前,乡镇没有固定的文化服务或文化活动中心,只有文化团体自己搭建的平台偶尔为农民提供演出。而这种“草台班子”式的文化服务难以丰富农村的业余文化生活。

(二)主要原因

1.机构不健全。有的乡镇名义上设有专门的文化站,大多数乡镇只有一人主抓文化工作但并没有独立的部门,职能发挥不突出。村里就更没有人抓文化工作了,农村文艺人才的培训工作一直“撂荒”。因此,乡(镇)、村的文化工作处于无人组织,无人辅导的瘫痪状态。许多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不能贯彻落实到基层,县里开展一些大型文化活动,基层也不能很好地参与。

2.设施不齐全。霍城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当薄弱,缺乏活动场所及必要的器材,乡镇的文化设施闲置、挤占、挪用、变卖现象突出。

3.观念不更新。农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不愿抛头露面,参与热情不够,怕别人说闲话。很多妇女认为,在家看看孩子、做做饭才是正事。一些农民只注重致富赚钱,而忽视了自身精神文化生活,因此即使村里组织了什么活动也很难开展起来,形成农村文化生活无人组织、无人管理的局面。

4.考核不科学。部分乡镇领导只重视经济发展,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到跑项目和资金上,农村文化生活建设根本不纳入地方的发展规划,更挤不出财政支出项目。同时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考核多注重于经济发展,对文化考核无硬性指标,形成农村文化活动出现“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5.支持不到位。由于乡镇财力有限,对于支持文化事业的投入资金少,致使一些基础文化设备无力更新、文化中心平时无资金开展活动。同时,因经费困难,上级文化部门很少组织文化专职人员的业务培训,致使基层工作者综合业务素质低,组织协调及带动能力差,出现农村文化活动开展难的现象。

三、加强农村文化生活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文化阵地建设

尽快完成乡镇文化站的恢复重建工作。以乡镇为据点,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事业。逐步构建出县有文化馆、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自然村有文化活动户的四级文化活动网络。

(二)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市、县文化馆等部门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开展好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充分发挥出农村文化能人的引带、辐射作用。一是尽快解决文化馆专业人才短缺和缺乏训练场所、教练辅导力量不足等问题,加强辅导人员力量。二是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文化中心户的作用,不断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扶持乡村建立各类文化协会,并指导各类协会组织开展好活动,逐步扩大农民文化活动的参与面,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四是从源头抓起,农村各中小学要辟建好文化第二课堂,设全并上满上好音、体、美等艺术课;加强农村艺术师资力量,建议在分配艺术院校毕业生时,优先满足农村对艺术人才的需求。

(三)加强文化试点工作

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本着先点后面,先试点后普及推广的原则,先在霍城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在试点村,要把文化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全面开展。边试点边总结经验,然后逐步在其他村进行推广,力求霍城县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四)加大文化投入力度

文化部门应积极向上争取文化政策性资金及器材,用于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各级财政部门应保证文化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因增加农村文化服务内容而需要扩大人员规模和经费的问题,确保农村文化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县、乡、村每年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分布,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五)加强文化载体建设

要以文化下乡为载体,改进服务方式,深入农村,以流动服务为主要形式,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抓好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推进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虽然现在电视在农村很普及,但是各族农民还是希望欣赏到其民族传统的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尤其是当地文化工作者带来的家乡文艺作品。上级文化部门应安排各种文艺团体下乡,多为农民送精神食粮,因此,文艺工作者要把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以激发广大农民自娱自乐的积极性。同时,文化部门和农村各级党委政府要引导和推动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的文化骨干队伍的形成,营造祟尚科学、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白志刚.社区文化与教育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2、袁德.社区文化论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农村经济上去了,农村文化怎么样?农民收入提高了,物质生活富裕了,文化生活“富”了吗?带着这个问题,笔者走访了新疆霍城县部分乡镇、行政村及一些农民家庭,以实地察访、交谈的形式进行了调查,对农村文化生活状况进行了一些初步分析与思考。

一、农村文化生活的现状及特征

基本调查结果显示:1.农民对目前农村文化生活满意度:55%的户主对目前的文化生活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45%的户主表示不满意或无所谓。2.农民基本文化生活形式:95%的户主没有订阅报纸或阅读书籍,80%的户主的文化生活基本与电视为伴。3.农民农闲的重要消遣方式,55%的户主农闲时玩麻将、打牌、聊天。

根据调查情况表明,当前农村文化生活呈现以下特征:一方面农村文化生活有了一定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各项公益文化设施不断增加,农民享受文化生活的意识得到提高,农民文化生活内容不断丰富,精神面貌也为之焕然一新。另一方面,由于各种条件制约,农民享受文化生活的渴望与相对滞后的文化产品的矛盾日益显现,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文化生活建设和进一步发展。

二、农村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主要问题

1.缺少正当的业余文化活动。由于各级有组织的健康文化活动举行不畅,目前农村不少地方赌博盛行,农民在农闲时打麻将或者打扑克牌,不来点钱,基本没人玩。同时迷信活动有增无减,操办红白喜事之时也是迷信活动大行其道之时。

2.缺少规范的文化活动场所。目前大部分农村缺少文化活动场所,农民文化活动类型少,文化活动单一。从一些村干部处调查了解,霍城县80%的村没有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比如篮球场,有的村只有一个,并且地面裂纹多,裂纹处都长出了草。村里的孩子距离此地很远,基本没有几个孩子能用得上。所调查的几个村都没有图书室、文化活动室。很多村的广播虽然畅通,但仅限于会议通知或广播找人,根本没有从事文化宣传或文化服务活动,不能起到活跃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目的。

3.缺少常规的文化服务活动。目前,乡镇没有固定的文化服务或文化活动中心,只有文化团体自己搭建的平台偶尔为农民提供演出。而这种“草台班子”式的文化服务难以丰富农村的业余文化生活。

(二)主要原因

1.机构不健全。有的乡镇名义上设有专门的文化站,大多数乡镇只有一人主抓文化工作但并没有独立的部门,职能发挥不突出。村里就更没有人抓文化工作了,农村文艺人才的培训工作一直“撂荒”。因此,乡(镇)、村的文化工作处于无人组织,无人辅导的瘫痪状态。许多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不能贯彻落实到基层,县里开展一些大型文化活动,基层也不能很好地参与。

2.设施不齐全。霍城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当薄弱,缺乏活动场所及必要的器材,乡镇的文化设施闲置、挤占、挪用、变卖现象突出。

3.观念不更新。农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不愿抛头露面,参与热情不够,怕别人说闲话。很多妇女认为,在家看看孩子、做做饭才是正事。一些农民只注重致富赚钱,而忽视了自身精神文化生活,因此即使村里组织了什么活动也很难开展起来,形成农村文化生活无人组织、无人管理的局面。

4.考核不科学。部分乡镇领导只重视经济发展,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到跑项目和资金上,农村文化生活建设根本不纳入地方的发展规划,更挤不出财政支出项目。同时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考核多注重于经济发展,对文化考核无硬性指标,形成农村文化活动出现“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5.支持不到位。由于乡镇财力有限,对于支持文化事业的投入资金少,致使一些基础文化设备无力更新、文化中心平时无资金开展活动。同时,因经费困难,上级文化部门很少组织文化专职人员的业务培训,致使基层工作者综合业务素质低,组织协调及带动能力差,出现农村文化活动开展难的现象。

三、加强农村文化生活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文化阵地建设

尽快完成乡镇文化站的恢复重建工作。以乡镇为据点,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事业。逐步构建出县有文化馆、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自然村有文化活动户的四级文化活动网络。

(二)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市、县文化馆等部门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开展好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充分发挥出农村文化能人的引带、辐射作用。一是尽快解决文化馆专业人才短缺和缺乏训练场所、教练辅导力量不足等问题,加强辅导人员力量。二是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文化中心户的作用,不断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扶持乡村建立各类文化协会,并指导各类协会组织开展好活动,逐步扩大农民文化活动的参与面,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四是从源头抓起,农村各中小学要辟建好文化第二课堂,设全并上满上好音、体、美等艺术课;加强农村艺术师资力量,建议在分配艺术院校毕业生时,优先满足农村对艺术人才的需求。

(三)加强文化试点工作

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本着先点后面,先试点后普及推广的原则,先在霍城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在试点村,要把文化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全面开展。边试点边总结经验,然后逐步在其他村进行推广,力求霍城县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四)加大文化投入力度

文化部门应积极向上争取文化政策性资金及器材,用于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各级财政部门应保证文化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因增加农村文化服务内容而需要扩大人员规模和经费的问题,确保农村文化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县、乡、村每年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分布,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五)加强文化载体建设

要以文化下乡为载体,改进服务方式,深入农村,以流动服务为主要形式,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抓好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推进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虽然现在电视在农村很普及,但是各族农民还是希望欣赏到其民族传统的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尤其是当地文化工作者带来的家乡文艺作品。上级文化部门应安排各种文艺团体下乡,多为农民送精神食粮,因此,文艺工作者要把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以激发广大农民自娱自乐的积极性。同时,文化部门和农村各级党委政府要引导和推动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的文化骨干队伍的形成,营造祟尚科学、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白志刚.社区文化与教育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2、袁德.社区文化论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农村经济上去了,农村文化怎么样?农民收入提高了,物质生活富裕了,文化生活“富”了吗?带着这个问题,笔者走访了新疆霍城县部分乡镇、行政村及一些农民家庭,以实地察访、交谈的形式进行了调查,对农村文化生活状况进行了一些初步分析与思考。

一、农村文化生活的现状及特征

基本调查结果显示:1.农民对目前农村文化生活满意度:55%的户主对目前的文化生活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45%的户主表示不满意或无所谓。2.农民基本文化生活形式:95%的户主没有订阅报纸或阅读书籍,80%的户主的文化生活基本与电视为伴。3.农民农闲的重要消遣方式,55%的户主农闲时玩麻将、打牌、聊天。

根据调查情况表明,当前农村文化生活呈现以下特征:一方面农村文化生活有了一定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各项公益文化设施不断增加,农民享受文化生活的意识得到提高,农民文化生活内容不断丰富,精神面貌也为之焕然一新。另一方面,由于各种条件制约,农民享受文化生活的渴望与相对滞后的文化产品的矛盾日益显现,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文化生活建设和进一步发展。

二、农村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主要问题

1.缺少正当的业余文化活动。由于各级有组织的健康文化活动举行不畅,目前农村不少地方赌博盛行,农民在农闲时打麻将或者打扑克牌,不来点钱,基本没人玩。同时迷信活动有增无减,操办红白喜事之时也是迷信活动大行其道之时。

2.缺少规范的文化活动场所。目前大部分农村缺少文化活动场所,农民文化活动类型少,文化活动单一。从一些村干部处调查了解,霍城县80%的村没有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比如篮球场,有的村只有一个,并且地面裂纹多,裂纹处都长出了草。村里的孩子距离此地很远,基本没有几个孩子能用得上。所调查的几个村都没有图书室、文化活动室。很多村的广播虽然畅通,但仅限于会议通知或广播找人,根本没有从事文化宣传或文化服务活动,不能起到活跃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目的。

3.缺少常规的文化服务活动。目前,乡镇没有固定的文化服务或文化活动中心,只有文化团体自己搭建的平台偶尔为农民提供演出。而这种“草台班子”式的文化服务难以丰富农村的业余文化生活。

(二)主要原因

1.机构不健全。有的乡镇名义上设有专门的文化站,大多数乡镇只有一人主抓文化工作但并没有独立的部门,职能发挥不突出。村里就更没有人抓文化工作了,农村文艺人才的培训工作一直“撂荒”。因此,乡(镇)、村的文化工作处于无人组织,无人辅导的瘫痪状态。许多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不能贯彻落实到基层,县里开展一些大型文化活动,基层也不能很好地参与。

2.设施不齐全。霍城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当薄弱,缺乏活动场所及必要的器材,乡镇的文化设施闲置、挤占、挪用、变卖现象突出。

3.观念不更新。农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不愿抛头露面,参与热情不够,怕别人说闲话。很多妇女认为,在家看看孩子、做做饭才是正事。一些农民只注重致富赚钱,而忽视了自身精神文化生活,因此即使村里组织了什么活动也很难开展起来,形成农村文化生活无人组织、无人管理的局面。

4.考核不科学。部分乡镇领导只重视经济发展,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到跑项目和资金上,农村文化生活建设根本不纳入地方的发展规划,更挤不出财政支出项目。同时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考核多注重于经济发展,对文化考核无硬性指标,形成农村文化活动出现“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5.支持不到位。由于乡镇财力有限,对于支持文化事业的投入资金少,致使一些基础文化设备无力更新、文化中心平时无资金开展活动。同时,因经费困难,上级文化部门很少组织文化专职人员的业务培训,致使基层工作者综合业务素质低,组织协调及带动能力差,出现农村文化活动开展难的现象。

三、加强农村文化生活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文化阵地建设

尽快完成乡镇文化站的恢复重建工作。以乡镇为据点,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事业。逐步构建出县有文化馆、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自然村有文化活动户的四级文化活动网络。

(二)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市、县文化馆等部门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开展好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充分发挥出农村文化能人的引带、辐射作用。一是尽快解决文化馆专业人才短缺和缺乏训练场所、教练辅导力量不足等问题,加强辅导人员力量。二是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文化中心户的作用,不断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扶持乡村建立各类文化协会,并指导各类协会组织开展好活动,逐步扩大农民文化活动的参与面,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四是从源头抓起,农村各中小学要辟建好文化第二课堂,设全并上满上好音、体、美等艺术课;加强农村艺术师资力量,建议在分配艺术院校毕业生时,优先满足农村对艺术人才的需求。

(三)加强文化试点工作

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本着先点后面,先试点后普及推广的原则,先在霍城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在试点村,要把文化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全面开展。边试点边总结经验,然后逐步在其他村进行推广,力求霍城县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四)加大文化投入力度

文化部门应积极向上争取文化政策性资金及器材,用于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各级财政部门应保证文化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因增加农村文化服务内容而需要扩大人员规模和经费的问题,确保农村文化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县、乡、村每年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分布,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五)加强文化载体建设

要以文化下乡为载体,改进服务方式,深入农村,以流动服务为主要形式,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抓好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推进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虽然现在电视在农村很普及,但是各族农民还是希望欣赏到其民族传统的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尤其是当地文化工作者带来的家乡文艺作品。上级文化部门应安排各种文艺团体下乡,多为农民送精神食粮,因此,文艺工作者要把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以激发广大农民自娱自乐的积极性。同时,文化部门和农村各级党委政府要引导和推动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的文化骨干队伍的形成,营造祟尚科学、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白志刚.社区文化与教育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上一篇:深入基层作风下一篇:关于三国演义歇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