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除法简便计算

2024-08-25

乘除法简便计算(精选14篇)

乘除法简便计算 篇1

①运用积不变、商不变性质可使计算简化

720.25 3.62.5

②运用乘法结合律可使运算简化

12.92.54 9.890.52

③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使运算简化

4.5101 67.72.532.32.5 21.93.93.911.9

6.399 92.710192.7 88.93.93.921.13.9

(12.525)8(257.5)4(1.250.25)84

④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结果不变。

42037 5352

⑤用凑整法

12.5322.5

⑥将乘数分解因数的方法使计算简化

0.5636 7.245

⑦将除数分解成两个数的积,然后再用这两个数依次去除被除数使计算简化

64.82.1 55.818

乘除法简便计算练习题 1.258.90.8 1.253225 160.32160.18

4001.258 4.93994.93 11.72.52.510.7

9.945

1.5225

5625

1282.5

7650.5

12125

6.487.2(2512.5)8 9.30.313 832101 88.79988.7(2505.5)4 8.7850.2 6.245 36.72.963.32.92.9

76.910176.9

25.254

(5.62.4)0.8

(1250.25)0.84

3.83.52

乘除法简便计算 篇2

“简便计算”是指学生能够根据算式的特点, 依据运算律或性质, 在不改变运算结果的前提下灵活处理运算顺序, 使运算达到简便易算.简便计算的过程能够反映学生思维的多种品质, 如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等.但是当今的简便计算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 教学目标单一化

传统的简便计算仅仅作为一种计算技巧, 作用在于对运算律或性质的巩固运用, 其教学的目标仅仅停留在“知识与技能”的层面上, 对于“问题解决”、“数学思考”、“情感与态度”层面不够重视, 甚至忽视了.教师往往通过大量繁杂的简便计算题目进行机械重复的练习, 达到巩固内化运算律或性质的目的, 教学目标单一化.

2. 运算律或性质的教学与简便计算教学断层

运算律或性质的教学和简便计算的教学是相辅相成的简便计算教学是立足于运算律或性质基础上的算法简便化的过程, 简便计算是对运算律或性质的综合应用过程, 能够提高学生的应用数学的能力.而传统上将教学运算律和简便计算孤立起来, 教师往往是本末倒置的:对于运算律或性质一带而过, 更谈不上让学生探索了, 然后不厌其烦地讲解例题, 让学生做练习.学生成了计算的奴隶, 学生是为了简算而简算.

3. 学生简算意识淡薄

“简算意识”是指面对一个运算问题, 能从多个角度, 产生多种拓展运算途径联想, 并灵活、合理地选择简算方法, 获得运算结果的一种思维方式, 是学生自发的行为.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过分地着重于简算技能的训练, 忽视了对于学生简算意识的培养, 因此对于一道可以简便运算但又没作要求的题目, 绝大多数学生往往按部就班计算, 久而久之, 便造成了学生简算意识的淡薄.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简便计算教学的策略

1. 有机整合教学目标, 实现教学目标多元化

《数学课程标准》对简便计算的要求是“探索和理解运算律, 能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其实这句话是对简便计算教学中“知识与技能”和“解决问题”这两个目标的规定.经历运算律的探究过程对于每名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在探究的过程中, 他们不但知道了“是什么”, 更重要的是知道了“为什么”, 实现了由“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飞跃.但是, 新课程背景下的简便计算教学还应该注重“数学思考”和“情感态度”的培养, 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简便计算带来的方便之处.只有这样, 我们的简便计算教学才是丰盈的、饱满的.

2.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实现学生简算意识的提高

(1) 设置对比情境.在实际的教学中, 要让技能上升为意识, 一种自觉的行为, 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而是一个长期的引导过程.教学过程中要把简算意识贯穿教学全过程, 帮助学生理清简便计算的解题方法, 建构一种新型的思维方式, 即看到一道四则混合运算后, 在没有“简便计算”要求提示的前提下, 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联想, 然后能够根据题目的特点, 自主判断是否能够简算, 最后确定最优、最合理的方法, 计算出结果.这种思维方式能将四则混合运算与简便计算形成一种连接, 即首先确定获得正确答案的多种途径, 然后通过合理选择, 从而以最优化途径获得结果.如小数加减法简便计算教学, 出示例题11.45+77.88+8.55+2.12, 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然后板演不同计算方法并提问: (1) 有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产生多种联想, 开拓运算途径.) (2) 你觉得哪一种计算方法比较简便?为什么? (选择合理运算途径, 优化运算过程.) 学生从实例中感知:运用简算方法可以避繁就简, 既提高了运算速度, 又能提高运算正确率.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简算的积极情感体验, 为简算意识形成提供良好的基础.然后出示练习: (1) 5.36+4.981+10.64+6.019; (2) 10-4.35-2.65.做完后同桌交流, 互问:有几种运算方法?打算选择哪一种?为什么?这样互问, 目的是不断强化混合运算与简便计算建构起的联结, 在这样的不断训练中, 让学生形成“看到题目, 产生多个联想, 合理选择方法, 反馈计算结果”这样的思维方式.

(2) 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巩固简算技能和形成良好的简算意识.考查学生简便计算的能力水平绝对不是通过大量繁杂的题目实现的.因此在平时的作业中, 教师应注重训练学生运用简便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布置作业时不提出明确的作业要求, 而是让学生自觉运用相应的运算律或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这样能够避免学生产生消极的思维定式———只有看到“简便”才简便, 从而培养了学生简便计算的意识.

3. 改变评价方法,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算法多样化”的同时, 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勤于探索算法的“最优化”, 让学生能根据实际选择适当的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并给予适当的评价, 毕竟数学本身是追求优化的.但学生思维水平和认知基础是有差异的, 教材或教师展示的算法可能是最优的, 但对于学生而言未必就是喜欢的、能接受的例如简便计算16×125时, 教师往往强调将125和8结合, 这样能够凑成1000, 采用16×125=2× (8×125) , 而有的学生采用16×125=4× (4×125) 时, 教师认为不对, 其实这样的简便也未尝不可.

简便计算的复习 篇3

1、在独立计算、全班交流活动中,经历自觉回忆整数四则运算中的简便计算,并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2、在熟练掌握加法、乘法中的运算定律,减法、除法中的运算性质的基础上,能灵活运用它们使一些计算简便。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方案:

一、问题情境

1、出示一组典型的算式。并提示学生独立思考怎么计算简便。

提前板书“简便计算”

师:今天我们来上一节复习课。我们先来看一组算式:

1)245+180+20+155

2)25×13×4

3)9×125×8

4)84×36+64×84

5)125×(100+8)

6)528- 53- 47

7)3100÷25÷4

师:这些运算如果按照运算顺序计算,你们感觉怎么样?

生:麻烦

2、让学生带着问题独立计算。

师:怎样才能使这些题的计算简便呢?依据的是什么?带着问题独立计算。

二、汇报交流

1、引导学生回报简算过程和依据。教师适时板书相关定律的字母表示式

2、引导学生观察计算过程,思考为什么这样算就简便。

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的计算过程,具体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算就简便?

生1:根据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可以把“245+180+20+155”转化成“(245+155)+(180+20)”“245+155”和“180+20”都能凑成整百。所以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生2:根据乘法交换律可以把“25×13×4”转化成“25×4×13”“25×4”能凑成整百。所以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生3:根据乘法分配律可以把“125×(100+8)”转化成“125×100+125×8”

125×100和125×8可以凑成整百整千。所以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师:由此看来,在实际计算中,我们可以根据“运算性质”把原来的算式转化成凑正的算式,使我们的计算简便。通过上面的

做题,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这部分知识掌握的还不错。

3、出示一组典型错例,让学生判断。

师:那么下面这些算式可以这样凑整吗?

课件出示:

685- 64+36=685-(64+36)

55+45- 55+45=(55+45)-(55+45)

12×97+3=12×(97+3)

1200÷25×4=1200÷(25×4)

生:不行!因为他们不符合运算定律。

师:这些题都是我们平时最容易算错的,你们说在计算这些题时应该注意什么?生:不能为了凑整就不考虑运算定律的适用范围了!

师:你能改编一下原题,使它可以这样做。

生:685- 64- 36=685-(64+36)

55+45+55+45=(55+45)+(55+45)

12×97+3×12=12×(97+3)

1200÷25÷4=1200÷(25×4)

师:所以我们一定要根据具体题目的运算特点和数据特点灵活的适用计算方法才能使计算简便。关键是你们能不能灵活运用计算方法呢?

三、课堂练习

1、学生自主计算。

师:老师提供给大家一个小试身手的机会。这三道题都是连减运算,怎样计算简便呢?

470- 254- 46

454- 254- 37

654- 260- 154

[学生自主选用合适的方法计算各题。为下一环节的交流,作准备。]

2、全班交流简算过程。

师:引导学生说出三道题的简便计算方法。

生:第一题:可以用被减数减去两个数的和,这样比较简便。

第二题:直接算就比较简便。

第三题:先减去第二个减数比较简便。

师:比较一下这三道题各自都有什么特点,在什么情况下选用这种算法,能使计算简便。

生1:当两个减数可以凑整时,可以选用第一种方法。

生2:当被减数减去第一个减数可以凑整时,就用第二种方法。

师:看来在计算连减算式的过程中要看具体的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使之计算简便。

3、学生独立计算。交流计算过程。

师: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这道题吗?

72×125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巡视

指名回答:

72×125

=9×8×125

=9×(8×125)

=9×1000

=9000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可以把72看成8和9的积。转化成9×8×125

师:这是一种很常用的一种转化方法。(把一个数看成两个数的积)

[让学生对这道题的计算、交流,发现可以把一个数看成两个数的积,转化成可以凑正的算式计算比较简便,渗透一种转化思想。]

4、让学生根据上面的经验,独立计算。

根据出现的错误重点讲解。

师:有了这样的思考之后,这几道题你能做吗?

25×32×125

36×101

99×35

师:这三道题怎么做?

(学生独立思考)

可能出现如下错误:

36×101=36×100+1=3601

99×35=100×35- 1=3499

师:这样做对吗?你可以根据乘法的意义或乘法分配律判断一下。

生:“36×101”可以变为36×(100+1)根据乘法分配律,等于36× 100+36×1依据乘法的意义:是101个36相加!可以分成100个36相加和1

个36相加,所以等于36×100+36×1

师:无论是从分配律,还是从意义上分析,都应是加36,而不是加1。根据以上的讨论,你能修改一下“99×35”吗?

小结:通过以上练习,我们体会到只有根据每一个题的运算特点、数据特点选用合适的方法,才能使计算简。

三、拓展练习

师:有了上面的认识,相信王老师再出一些稍微难的一点的题,你们也能做。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99+999+9999

2357- 183- 317- 357

167×2+167×3+167×5

我选取了一些有难度的联系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题的过程中,提高灵活、合理的选用算法的能力。

《除法简便运算》教学反思 篇4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除法简便运算》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数学教学必须遵循学生数学的认识规律。

让学生在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教学时,学生对于“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较难理解。但是,由于我给学生建立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分小木棒的活动,感悟出分的两种方法,然后再探索分小木棒,让学生计算、讨论,得出简便计算方法。

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从动手分小木棒,自主探索分小木棒,经过小组合作交流得出两种方法计算12÷3÷2,和12÷(3×2),列出的算式不相同,我及时把握这个契机,对第1、2种方法进行重点讲解,并进行比较,得出简便计算方法。其实,这两种方法,体现了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从各个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出现两种算法后,我让学生把分步式列成综合算式,从而建立起这堂课的数学模型:12÷3÷2=12÷(3×2)=2为后面的变式,灵活、合理地进行除法的简便运算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敢于摆脱教材的束缚。

当我提问,用哪些方法比较简便,学生出现争论的情况时,我出示例3题让学生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做数学,体会到到底哪些方法比较简便。这个念头当时我被教材所束缚了,不敢打破导学设计,而是按原来的导学设计,出示测评训练题。这样就失去了一次让学生评判的机会,如果当时把后面简便计算的练习题提上来,通过计算,孰优孰劣,一感便知。

除法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教科书29页例8的第(2)小题。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结合具体情境的学习,使学生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教学难点: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一、复习铺垫

1、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并说一说每道题运用了什么简便方法。463-175-125 362-(150+162)

学生独立计算后,让学生说说每道题是怎样想的,运用了什么简便方法。

2、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的有关知识,今天上课之前想在咱班来一次计算的竞赛,想参加吗?这样,我们把全班分成两大组,每组先派 一名代表到前面进行比赛。

280÷7÷5 280÷(7×5)7200÷(25×4)

7200÷25÷4

师:我出题的时候可是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的,其实第二组题也能像第一组一样简便,你们想知道方法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板书课题(除法的简便计算)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2):王老师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买了5副羽毛球拍,花了330元。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

2、怎样列式?

方法一:330÷5÷2 方法二:330÷(5×2)=66÷2 =330÷10

=33(元)

=33(元)

3、比较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330÷5÷2=330÷(5×2)

4、像这样两个算式相等的例子你还能举出来吗?能举完吗?

5、猜想一下,像这样的算式可能存在着什么规律吗?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

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就等于一个数连续除以这两个数。

6、这条规律有什么用呢?下面我们就来试一试。

280÷(7×5)

7200÷25÷4

7、应用规律你有什么感受?

8、小结:应用规律可以使计算变得既简便又有趣。

三、实践应用

1、下列各组算式相等吗?

①680÷2÷5 680÷(2×5)②390÷39×5 390÷2÷

5③360÷(36÷2)360÷36÷2 ④810÷18 810÷9÷2

②、④左右两个算式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2、怎么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480÷(5×48)2000÷ 125÷ 8 8100÷5÷81 540÷45

四、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五、作业:练习八1-3题。

板书设计 : 除法的简便运算

a÷b÷c=a÷(b×c)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

a÷(b×c)=a÷b÷c

让简便计算真正地“减负增效” 篇6

一、减负:摆脱低迷、低效

(一) 趣味开道

要想减轻孩子的负担, 首先就要摆脱孩子低迷的状态, 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设计时, 要趣味开道, 不要一味地教计算, 而要让孩子体会简便计算在生活中的必要性、便利性、趣味性。

比如, 在教学减法的性质时, 我们可以用一道生活情境题引入:水果店原有水果128千克, 第一天卖了25千克, 第二天卖了75千克, 这时水果店里还剩多少千克的水果?请孩子读题后算一算, 有的孩子算得更快, 也没动笔算就一口说出了还剩28千克的水果。其他孩子赶快向他取经:“为什么算得那么快呢”?依据题意, 我们可以列式128-25-75, 除此之外, 我们还可以列式128- (25+75) , 也就是先算出这两天一共卖了多少千克的水果, 再求出剩下的重量。对比下两种方法, 我们发现第二种方法更便利, 因为其中的25和75正好可以凑整成100, 孩子们在第二种方法中感受到了简便计算带来的便利, 体会到了“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 可以先把两个减数加起来, 再从被减数里减去”。由于简便计算大大提高了计算速度, 给孩子们带来甜头, 他们也乐于使用简便计算。

(二) 启发引导

简便计算实则就是化繁为简的过程, 这就好似给孩子若干条路, 怎么选捷径一样, 这就需要老师启发引导。而简便计算的学习并非仅仅通过趣味开道就能完成的, 还需要进一步地启发引导, 使学生领会其精髓。

比如, 水果店原有水果128千克, 运来87千克, 又卖掉了28千克, 这时水果店有多少千克水果?孩子们很容易地就列出算式128+87-28, 如果按部就班地计算, 即耗费时间, 错误率也高。如果带领孩子仔细观察题目中的数字特征, 我们可以先减再加, 也就是先卖掉28千克的水果, 再运进87千克的水果, 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式子变化为128-28+87, 这里的简便计算得益于数字, 128-28正好得到整百数。

如果将上题稍加改编:水果店原有水果128千克, 运来27千克, 又卖掉了28千克, 这时水果店有多少千克水果?这时, 我们可以继续沿用先减后加的方法。也可以用另外一种思路, 假设店里原有的128千克水果不卖, “运来27千克, 又卖掉了28千克”意思是抵消后再卖掉1千克, 就用128-1即可。这里, 我们运用加、减抵消的思路, 将大数变为小数再进行运算, 当然第二种抵消的思路得益于加数和减数相差不大。由此看来, 有些简便运算的思路不只一种, 但无论选择哪种, 都要引导孩子们学会方法和技巧, 孩子们只有掌握了计算技巧, 在计算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真正地减轻了负担。

二、增效:走向高效、高质

(一) 精讲履蹈

简便计算的教学若想更加高效, 孩子必须要熟能生巧, 而这要求老师精讲, 孩子履蹈。所谓“精讲”, 即是要求老师题面要广, 要精, 使孩子们能举一反三。所谓“履蹈”, 唐代的孔颖达说:“凡可履蹈而行者, 必断割得宜, 然后可履蹈, 故云道者义也。”“履蹈”即是实践、实行的意思, 让孩子在讲解基础上练习以巩固。但讲、练的份量要适中, 千万不能给孩子增加负担, 要在适量、高质的题目中培养孩子的计算能力。

比如, 教学减法的性质时, 我们在正向教学后, 可以设计正、逆向练习, 让孩子明白从一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 也可以从这个数里分别减去这两个数。再如教学先减后加时, 我们也可以引入先加后减的练习, 目的是通过相似类型的练习, 将之变形, 先使之相加或相减凑成整数。

精讲要求老师熟悉了解各种简便计算的类型, 合并相同或相近的, 去掉重复的, 选择举一反三中的精选“一”道习题重点讲解, 慎择“三”道习题重点设计练习。履蹈要求孩子们根据老师讲解的习题特点, 灵活地推导出类似却又不同的三道题。这环节是在减负的基础上, 增效的必要环节与手段, 因此, 简便计算的习题一定要精心设计, 精讲履蹈。

(二) 渠成水到

简便计算的教学关键要能融会贯通, 有些孩子在计算时会非常纠结, 不知道该选用什么样的方法计算, 我认为在孩子们学了各种简便计算后, 还要融会贯通。因此, 若想水到, 必须渠成, 如何通渠呢?

减少简便计算失误“四方略” 篇7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A-

0108-02

在简便计算教学中,总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失误。出现失误的一部分原因在于学生,一部分原因在于教师。对此,笔者努力改进简便运算教学的方式方法,并总结了减少计算失误的如下四个主要方略,以提高简便计算教学的效率。

一、抓基础:加深对运算定律意义的理解

“简便计算”实际上就是一种基于加减乘除运算定律而进行算法简单化的过程。从这点来看,运算定律的教学是基础,是前提。因此,要想让学生加深对运算定律意义的理解,就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现实,先弱化其工具性,实现算用结合。比如,“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可以出示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学校购买了14个足球,单价为45元;购买6个篮球,单价与足球相同。学校一共花了多少元钱?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方法:(1)14×45+6×45=630+270=900(元);(2)(14+6)×45=20×45=900(元)。

对此,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根椐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自己所列算式的意义:第一种方法可以分别计算足球与篮球的钱数,再计算一共花的钱数;第二种方法先算出一共买了多少个球,再计算一共花的钱数。虽然计算方法与思路不相同,但学生最终明白,同样都能解决问题。接着,再让学生从乘法意义上对这两种方法进行理解。第一种列式表示“14”个“45”加上“6”个“45”,和是多少,即“20”个“45”是多少,也就是“(14+6)×45”;第二种列式,“(14+6)×45”的意义是“20”个“45”是多少,即“14”个“45”加上“6”个“45”,和是多少。最后,很自然地让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明确了“14×45+6×45=(14+6)×45”的意义。实际上,所有的运算定律都可以用生活现实问题来呈现。这样借助生活现实来开展教学能加深学生对运算定律的理解。

二、明算理:紧扣简算“结果不变”原则

实际教学中,尽管教师对减法除法的运算性质用的时间比较多,也提炼出简算口诀,但学生在使用过程中仍然会出现错误。因此,教师应揭示知识的数学实质及其体现的数学思想,帮助学生理清相关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即从简便计算的本质入手,抓住简便计算“结果不变”的原则,指导学生正确、灵活地进行简算。

以“234-66-34”简便计算教学为例,我们可以让学生探讨、理解运算的结果在何时不变。通过分析,学生将连减“234-66-34”变式为“234-34-66”,原式先减“66”,再减“34”,和变式先减“34”,再减“66”,只是交换了减数的位置,结果不会变化。同样,如果将连减“234-66-34”变式为“234-(66-34)”,原式中连续减去“66”和“34”两个减数,却变成了减去“66”与“34”的差,结果一定变小了,要保证结果不变,只能减去“66与34”的和,从而理解了括号前是减号,如果想加括号,里面要变成加号。再如,“450÷25”的简便教学,让学生思考:数的大小改变,结果会变吗?学生探讨后,理解了“450÷25=(450×4)÷(25×4)”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4倍,两个数同时变化时就可以互相抵消,结果不变。同样计算“757-398”,把“398”看作“400”,根椐结果不变原则,把“398”看成“400”已经多减了“2”,要使结果不变,必须加上“2”,才能与多减的“2”相抵消。

三、探方法:增强学生的简算意识

面对学生的简算错题,笔者常想,路边卖菜的小商贩,有的没有学过简便算法,却能很快地说出金额数,而学生为什么学习了简便算法却不主动应用呢?究其原因,在于他们所处的具体情境各不相同,前者要做生意赚钱,面对众多买主,必须迅速地算出金额数,而学生虽然学习了简便算法,但多是因题目中提出了简便计算的要求或教师有要求用简便计算时才使用,这种“被动进行简便计算”的做法很容易使学生丧失自主运用简便计算的意识。因此,在简算教学中,教师只有巧妙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真正明确“我需要简便计算”,才能增强运用简便运算的意识。

例如,学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后,可以这样设计一组口算题,让学生体验简算的妙处:29+16+21;9+17+23;50+28+50;67+19+23。同样,学习乘法分配律后,也可以设计这种口算题:(40+4)×25;44×32+56×32;46×99+46。当学生回答后,追问口算最快的学生:你是怎样进行口算的,有什么秘诀?说给大家听听。

再如,学习乘法分配律后,可设计这样的口算题,让学生对比简算的好处:说说哪边算得快:(21+12-3)×5=21×5+12×5-3×5;(25+11)×4=25×4+11×4。

再比如,在综合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时,可以设计下列类似的题目:任意选择“+、-、×、÷、()”等运算符号,把三个数字“4”“25”和“75”组成一个算式(数字不可重复使用,符号可重复)。学生的答案精彩纷呈:4×25×75,(75+25)×4,75+25×4,4×75×25……通过这些算式,学生能够培养简算意识和提高简算能力。

四、辩是非:提高学生的简算能力

在简便计算教学过程中,可以及时汇总学生们出现的错例,让学生分析、查找错误原因,从而提高比较、鉴别和简算能力。

例如,学习乘法分配律后,可投影出示学生简算中容易失误的题目。

101×98 101×98

=(100+1)×98 =(100-1)×98

=100×98+1 =100×98-1×98

=9800+1=9801 =9800-98=9702

101×98

=100+1×98

=100×98+1×98

=9800+98=9898

……

上述三道题的简算都是错误的。第一小题错在了“101”拆成“100+1”后,只用了“100”乘“98”,而没有把“1”和“98”相乘;第二小题,为了凑整数,而把“101”拆成了“100-1”;第三小题的简算思考方法是正确的,结果也是正确的,但是忘记把拆分的“100+1”添加上括号。通过对比、分析这些简算中存在的失误,学生开始思考和讨论:自己是不是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如何才能减少或避免这类错误的发生?……从而养成仔细辨析题目再简算的习惯,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在学生分析和讨论后,教师应及时出示同一类型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简便计算,并通过对比、强化提高简算能力。

当然,在平时的计算教学中,教师也要结合教学实际,有意识地渗透简算教学方法,并对学生加以引导,如运用“除了这种方法,有没有一种较为简单的算法呢”“能再想出一种更优的思路吗”等问题引导学生在面对每一道计算题时都能想到“能否简算”,从而加强简算意识和简算能力,培养数学素养。

乘除法简便计算 篇8

教学时,我采用如下步骤进行教学:

一、温故互查:进行口算训练和乘法运算定律的五分钟复习;二、设问导读:让学生自学课本29页内容独立尝试列算式,针对学生的列式进行比较那种更简便;三、自学检测:练习导学案自学检测1、2题,同桌互相检查;四、巩固练习:学习导学案练习内容,小组合作交流;五、拓展延伸:结合生活实际,用好乘法分配律的几何模型。

这节课有几点值得反思:

1、整节课学生们都是养之有素,不论是上课时向听课老师问好,还是上课对自己评价的同学说“谢谢”,孩子们都是落落大方,有礼貌,讲文明的好孩子。

2、课上同学们都能全身心地融入课堂,积极发言,参与度高。

简便计算小数 篇9

1.83+3.97+0.17

10-0.34-0.66

2.1+3.5+7.9+6.5

63.97-4.63-7.37

乘法结合律:

2.5X(1.32x0.4)

12.5x(3.4x0.8)

2.5x4.4

53.37+15.69-13.37

80x4.76x125

0.25x1.25x4x8

0.125x8.8

4.78+6.47-3.78

28x1.25x8 2.5x2.8x4x5 0.125x32

2.5x1.6

12.5x3.2x2.5

0.25x6.4x12.5

1.25x32x0.5

乘法分配律:

3.8x9.9+3.8x0.1

1.4x3.6+3.6x8.6

56.9x99+56.9

3.5x46+46x6.5

(12.5-1.25)x0.8 4.56x9.9+45.6 3.26x10.7-3.26x0.7

2.5x(4+0.4)0.35x199+0.35

3.2x0.64+0.32x3.6

5.2x9.8

0.45x102

如何培养学生的简便计算能力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 培养 简便计算 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5-068

简便计算作为计算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它的本意是让学生能够根据学过的运算性质、定律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达到简便计算,提高计算速度与效果的目的。这就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简便计算能力的培养,以达到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提升学生素质的目的。在简便计算能力的培养上,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从审题习惯入手

学生简便计算能力是与学生的审题习惯分不开的。在计算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认真读题,看清习题中各运算符号之间的关系再进行计算的习惯,经常鼓励学生进行这样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而且还可以为提高学生的简便计算能力奠定基础。

如在计算“125×8÷125×8”这道习题时,学生就很容易写成原式=1000÷1000=1的错误结果。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学生没有认真审题造成的,如果认真审题,学生就会发现,这个算式里既没有括号,又没有加减等其他运算,只需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就可以了。如果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学生也就不会再犯这样明显的错误了。

由此可见,在关于简便计算的教学上,为了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只有认真读题,看清各运算符号之间的关系,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进而有效避免计算错误现象的产生,提升计算能力。

二、从辨析能力入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数学问题,可以用对比的方法,使学生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为了提升学生的简便计算能力,教师可以通过题组对比,展示相关习题,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对比中提升辨析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简便计算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如在简便计算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常见错误,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题组训练让学生辨析:

1.  25×4=    24×5=

2.  0.125×8=  0.125×4=

3.  100÷25×4=    100÷(25×4)=

在题组中,数字大都比较相近,或者包含了相同的运算符号,有的只是多了括号或者运算符号顺序不同等,但是,正是由于这些细微的差别,迷惑了学生,让他们不由自主地掉进“陷阱”。经常引导学生进行题组对比训练,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辨析能力,而且还可以使学生产生防范心理,在遇到相同或者相似的问题时,能够放慢脚步,静心思考,辨清计算的方向,进而有效避免错误现象的发生,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题组对比练习的设置,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学会对比。如此一来,学生固定思维模式中的错误计算方法就会一览无遗。这样教学,夯实了简便计算的基础,提升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从拆分组合入手

所谓拆分组合也就是学生根据计算题中的算式合理的拆一拆,并且根据学生学过的运算定律、性质等进行合理组合,以达到简便计算的目的。在教学时,教师要突破教学常规,经常设置一些变式训练,鼓励学生拆分组合,以提高学生的简便计算能力。

如在学完“乘法分配律”以后,为了提升学生的简便计算能力,在学生了解乘法分配律性质、定律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变式训练,让学生进行合理拆分组合,进而提升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在关于乘法分配律的变式训练上,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1.  55×99= 91×101=

2.  0.57×0.1+0.57×0.9= 7.9×99= 8.8×101=

教师在教完乘法分配率以后,引导学生通过变式训练,由此及彼,学以致用,使学生的应变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在计算教学过程中,经常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变式训练,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进而使学生的简便计算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总之,在小学阶段,简便计算能力作为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要想使其得到有效提高,在平時的计算教学中,教师就要从良好的简便计算的习惯抓起,并注重各种简便计算技能的熏陶渗透,循序渐进,相信学生的简便计算能力定会得到极大提升。

乘除法简便计算 篇11

首先谈谈中高年级简便计算的现状:

一、学生已经有了简便计算的意识,但经验有限

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对各种运算定律和性质的讲解与练习,学生已掌握了一些简便计算的方法与技巧,与之前的直接计算相比,学生已初步体会到了简便计算的便捷,有了一定的成就感。但学生现在还只是机械地或者说是模仿性地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并没有真正理解各种运算定律和性质所适用的题型。比如:有的学生在老师教会153-85-15=153-(85+15)=153-100之后,见到287-187-56就直接写成287-(187+56),只顾考虑形式上的模仿,丝毫没有发现这样的计算是舍近求远,毫无价值可言。同样在计算25×4÷25×4这道题时,有同学得到的结果是1,犯错的原因是学生一味注重凑整法的运用,形成了思维定势。

二、简便计算在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都有体现,教师缺乏有效的梳理和贯通

其实简便计算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从低年级就有,例如在一年级教学8+5时,有的孩子就想到了可以将5分成2和3,如果让2先和8相加,得到10之后再与3相加得到13,有少数学生已经能够体会到凑整法在计算中的优势,使运算变得简便,但此时简便计算在多数学生的计算中体现得还不是那么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简便方法在计算中的运用变得广泛起来,后来我们学习了几个小数相加可以用凑整法,几个分数相加时也可以用凑整法。由此发现简便教学实际上贯穿于小学学习的始终,如果我们教师能够纵向地来思考教学简便计算,学生肯定能够很熟练地掌握。讲解高年级知识时可以引用低年级简便教学的例子,把多个数变成几个数,把较大数变成较小数,把一般的数变成特殊的数,化繁为简,进行数学建模,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变形意识不强,不能灵活运用

随着学生年龄和能力的增长,同学们接触到的简便计算题型已不再那么简单和单一,而是变得丰富、灵活起来。如在计算22×99+22时,有的同学会感到很困惑,也许会思考“到底哪个运算定律中同时出现了加法和乘法呢?”有点像乘法分配律,但又缺少了和22相乘的另外一个数,怎么办呢?这是因为未能对22进行正确的变形,其实22就是22×1,这样的话这个式子就能变形为22×99+22×1,从而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又比如计算37×56+370×4.4时,应先利用积不变的性质将370×4.4转化为37×44,再进行计算,也可以将原式转化为370×5.6+370×4.4计算。

又如以下错误计算:

成因分析:学生常运用的运算性质是减法的性质和除法的性质,即a-b-c=a-(b+c),a÷b÷c=a÷(b×c),这两个性质经常反过来运用,运用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运算,基础题学生掌握还好,但在实际的计算中会出现像上面前两题那样的拓展题,要用到添括号、去括号的知识,而添括号、去括号是学生中学阶段要学习的内容,学生对添括号、去括号的原则理解不清,应用起来有难度,造成计算错误。

四、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针对中高年级的简便计算我们也总结了一些具体方法

1. 加强口算练习,培养简便意识

把口算练习放在每节课的开始,不断反复地练习,定期举行口算竞赛活动,通过比赛,锻炼学生的口算、心算、笔算、简算、估算能力,激发学生的速算兴趣,同时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更快提高。例如:

让学生强化掌握基本的凑整方法和简便计算的技巧,教给学生给每个数字找一个最好的朋友,出现25就找4与之相乘,出现125就找8与之相乘,当学生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之后,简便计算也就水到渠成,运用自如了。

2. 注重学生的发展,允许多种声音出现在课堂上

我们一直在强调要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允许个体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能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要允许多种声音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避免我们教出的学生一个个都是标准件。例如在教学25×48时,有的同学想到了把48拆成40+8,利用乘法分配律分别与25相乘,也有同学想到了把48拆成50-2,再分别与25相乘,这样做都可以。“还有不同的做法吗?”一个小小的追问引起了同学们的思考。这时一个孩子回答道:“老师讲过25有一个最好的朋友是4,所以我把48改写成了4×12,然后利用乘法结合律让25和4先相乘,得到的结果再与12相乘得出1200。”多好的一种方法,还有孩子对25进行了拆分。那节课上孩子们学得不亦乐乎,其实方法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只要是学生能够理解的、能够掌握的、能够正确运用的就是好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去做,由于有了学生的参与,他们学得快、记得牢,老师也轻松了,何乐而不为呢?

3. 改变目标定位,注重学生简便意识的培养

曾经我在黑板上写了这样一道题:23×102=?结果很多同学拿出笔就在练习本上用竖式进行计算,足以看出学生脑子里那种简便计算的意识并不是根深蒂固的。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清楚地明白,我们在进行简便计算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些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的方法,更要培养学生一种“最优化”的意识。教学时多问几句“你的做法是什么?”“谁还有不同的做法?”“还能做得更简单些吗?”让学生时时事事想到简便方法,把复杂的事情做成简单就是大不简单。

4. 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

四则简便运算的学习可以要求学生从以下几个步骤入手:

首先是观察。看到题目之后不要慌慌张张地去做,应当先仔细观察,观察参加运算的数以及运算符号有什么特点,联系学过的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寻找简便运算的方法进行简便运算。

其次是思考。在观察的基础上要进行思考,有些四则简便运算题比较灵活,有可能第一步不能直接进行简便运算,那就需要转化,通过改变运算符号、运算顺序等,才可以寻找到简便运算的方法,从而使计算过程简化,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计算简便。

再次是计算。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再进行计算,计算的过程中要细心,力求一次做对。

最后一步是检查反思。习题做完后应及时进行检查,并要学会反思,如果出错了要问自己为什么错、以后在做题中要注意什么,等等,有效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及时进行检查、验算等良好习惯至关重要,良好的计算习惯、学习习惯会让孩子终生受益。

教会学生是我们的职责,会教是件快乐的事。幸福地教学生,让学生快乐地学,将简便的思想植入学生的脑中,让每个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用简便的方法去计算、去学习、去工作、去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简单的美,是我们每位教师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

摘要:如何能让学生算得快、算得对,如何在计算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如何落实《新课程标准》在计算尤其是简便计算中的任务和目标,一直是我们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思考并努力实践的一个问题。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允许个体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能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

关键词:学生思维,学数学,简便计算,口算,计算习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3]小学数学教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小数乘法简便计算 篇12

一、乘法交换律   基本方法:先交换因数的位置,再计算。

0.25×8.5×4 12.5×0.96×0.8

0.25×0.73×4 0.25×16.2×4

二、乘法结合律   基本方法:先交换因数的位置,再计算。

4.36×12.5×8 0.95×0.25×4

35×0.2×0.5 0.75×50×0.4

三、乘法分配律  基本方法:将括号中相加减的两项分别与括号外的分数相乘,符号保持不变。

(1.25-0.125)×8(20-4)×0.25

(2+0.4)×5(125+2.5)×0.8

四、乘法分配律逆应用  基本方法:提取两个乘式中共有的因数,将剩余的因数用加减相连,添加括号,先行运算。

3.72×3.5+6.28×3.5 15.6×2.1-15.6×1.1

3.83×4.56+3.83×5.44 7.09×10.8-0.8×7.09

27.5×3.7-7.5×3.7 3.9×2.7+3.9×7.3

10.6×0.35-9.6×0.35 7.6×0.8+0.2×7.6

五、乘法分配律拓展应用

4.8×10.1 3.6×102 0.39×199

8.9×1.01 0.32×403 3.65×10.1

0.85×9.9 0.65×101 0.45×99

六、拆分因数

1.25×2.5×32 3.2×0.25×12.5 0.25×36

25×4.4 8.8×1.25

七、添加因数“1” 涉及定律:乘法分配律逆向运算 基本方法:添加因数“1”,将其中一个数n转化为1×n的形式,将原式转化为两两之积相加减的形式,再提取公有因数,按乘法分配律逆向定律运算。

56.5×99+56.5 9.7×99+9.7 4.2×99+4.2

5.4×11-5.4 1.87×9.9+0.187 12.7×9.9+1.27

八、更改因数的小数点位置 涉及定律:乘法分配律逆向运算

基本方法:通过小数点移动使得加(减)号的两边都有相同的数,将原式转化为两两之积相加减的形式,再提取公有因数,按乘法分配律逆向定律运算。

6.66×3.3+66.6×67 46×57+23×46

4.8×7.8+78×0.52 3.14×0.68+31.4×0.032

101×0.87-0.91×87 3.65×4.7 -36.5×0.37

2.3×16+2.3×23+2.3 314×0.043+3.14×7.2-31.4×0.15

九、综合练习题 基本方法:观察分析,选定方法,计算结果。5×1.03×0.2 32×1.25 0.45×99

53×10.1 0.125×96 12.5×10.8

25×7.3×0.4 45×21-50×2.1 45×1.58+5.5×15.8

简便计算作文 篇13

简便计算的意思就是把一个比较复杂的式子用很容易的计算方法计算出来,不过可能简便计算的式子比平常的式子要多一些,有的人就会觉得简便计算很麻烦,不过,我可要告诉你,其实不是这样的,简便计算可比平常的计算要容易的多,它可以让你快速计算出来答案,而且不用笔算,很厉害吧!

简便计算的`方法有下列几种:加、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还有乘法的分配律,减法的如果三个数相减,先把后两个数加起来,用第一个数去减后两数的和。而且做简便计算还要记住下面几个式子;2乘50等于100,125乘8等于1000,16乘625等于10000,24乘5等于120,15乘2等于30……

下面我们来一起解几道题吧!

1. 125乘32乘25

小提示:这里是运用了乘法结合律,只要将32拆开便一目了然。

=125乘8乘4乘25

=1000乘100

=100000

2. 130―46―34

小提示:只要把后两个数相加,这道题目便非常容易做。

=130―(46 34)

=130―80

=50

3. 102乘43

小提示:这题目似乎有点难,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将102分成(100 2),就很容易了。

=(100 2)乘43

= 100乘43 2乘43

=4300 86

=4386

9乘37 9乘63

小提示:37和63都与9相乘,它跟上面的题目有些相似,只是反过来。

=9乘(37 63)

=9乘100

=900

简便计算是不是容易多了呢?

简便计算作文550字

乘除法简便计算 篇14

一、从运算训练入手, 奠定学生的简便运算基础

“数的运算”中提出“小学数学应关注口算 , 加强估算 , 鼓励算法多样化”. 由此可见, 小学数学教学提倡多样化运算训练, 目的在于通过多样化运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 为灵活简便运算奠定扎实的基础. 下面以估算为例, 探索加强运算训练对提高学生简便运算能力的积极作用. 例如: 二年级下册“加法估算”的教学. 上课伊始, 教师进行“小小营业员”的筛选, 能够说出503、207……这些数字接近哪个整百数的同学被选为“营业员”, 学生通过探索发现503接近500, 207接近200……判断正确的同学有资格参加“商品销售”环节活动, 接着教师提问:妈妈准备购置一些家用电器, 一部手机804元 , 一台电扇195元 , 不需要计算 , 请快速回答妈妈大约需要几百元? 学生乍一看这些数字比较复杂, 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有点难度, 但是有几名学生反应快, 马上和刚才“估算”联系起来. 只见他们没有动笔就高高地举起了手 :大约需要1000元! 接着教师让回答的学生说说理由, 学生首先分析了这组数字的特点:“804元接近800元, 195元接近20元, 这样估算可得1000元. ”教师为同学的精彩回答竖起了大拇指. 通过这个案例发现, 学生普遍缺乏应用意识, 尤其是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 学生还不能灵活进行简便运算, 这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 进行多样化运算训练, 以启发学生的敏锐的思维, 为学生灵活应用简便运算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从生活实际出发, 激发学生的简便运算需求

《新课程标准》指出 :积极探索和理解运算定律 , 培养学生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的能力. 然而, 能力的获得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为了让学生灵活掌握简便运算方法教师可以深入挖掘生活中的原型素材, 让学生将课堂上对简便运算定律的应用拓展到日常生活中, 激发简便运算需求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 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一个书包68元, 一个文具盒32元, 这两样都买4个, 请问一共需要多少钱? 这种应用题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很快有学生列出算式:68×4 + 32×4 = 400 (元) , 教师此时没有明确表态, 而是让同学回忆乘法交换律, 果然不出所料, 不一会儿有同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68 + 32) ×4 =400 (元 ) . 此时 , 教师引导学生 :哪种计算更加简便 ?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第二种.”在这个教学案例中, 教师给学生空间, 让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进行乘法交换律的逆运用, 进而在多种解题思路中探索简便运算, 让学生理解实际问题应用中简便计算的优势, 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简便计算的需求

三、从课堂教学抓起, 树立学生的简便运算意识

1. 强化自主体验 , 化解简便运算的难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在教师眼中识别“简便运算”轻而易举, 如火眼金睛一般准确无误. 而对于学生来说, 常常一头雾水, 找不到“简便运算”的渠道. 因此, 培养学生简便运算能力, 必须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 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中加强对定理、定律的认识, 将课本知识与自我体验融会贯通, 才能有效地提高计算效率. 例如:四年级下册“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除法简便运算”教学中, 教师要求学生进行拓展练习, 让学生“小试牛刀”, 计算1200÷25, 其中很多学生由于思维习惯问题, 将25拆开为5×5, 这样计算算式变为1200÷ (5×5) =1200÷5÷5. 此时 , 教师没有快速下结论 , 而是带领同学一起回忆“商不变的性质”. 没等老师提出新的要求, 有学生已经作出了反应, (1200×4) ÷ (25×4) = 4800÷100 = 48, 教师用目光扫视了一下其他同学, 所有同学都点头称赞.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 教师没有直接给学生现成的方法和途径, 而是让学生自主探索, 在探索中自我反省、提高, 充分地关注学生自主体验, 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基础, 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高效.

2. 鼓励打破常规 , 增加简便运算的厚度

提高学生的简便运算能力, 不能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计算上;相反, 必须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 培养计算思维的敏捷性和简便性, 从而优化简便运算方法, 最后准确而快捷地进行计算. 例如:四年级“四则混合运算”‘的学习中, 教师打破教学常规, 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主探索有效的简便方法. 如题目502 + 496 + 507 + 499的计算, 学生根据估算常识发现这几个数字都与500接近, 于是有学生变换形式 (500 + 2) + (500 - 4) + (500 + 7) + (500 1) , 再利用加法交换律得 出结果 . 这样的计 算确实做 到了简便 , 但教师没有点头, 而是在黑板上列出了这样的算式500×4 + 2 - 4 + 7 - 1 = 2004, 将加法交换律与乘法交换律综合运用获得新的简便运算方法, 学生看后大为叹服. 可见, 培养学生灵活的简便运算方法必须增加变式, 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开阔思路, 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简便运算能力.

总而言之, 简便计算在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中十分关键. 教师需要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注重知识的应用能力, 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 为全面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述.浅谈小学数学简便运算[J].新课程 (中) , 2011 (3) .

上一篇:小白兔种白菜作文下一篇:雷军创业历程及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