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敬畏自然》学案 新人教版

2024-09-12

八年级语文下册《敬畏自然》学案 新人教版(精选11篇)

八年级语文下册《敬畏自然》学案 新人教版 篇1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站起来的人民要改造一切!旧世界、大自然、全宇宙„„

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

师:同学们,在上个世纪中期,屏幕上的这些话啊像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流行来,请大声朗读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重点读好“改造一切”,“开道”等短语)

师:说说你读这些当年的“流行歌词”的感觉

生:豪迈!

生:人的力量压倒一切!

生:战胜自然的豪情!

生:征服自然!

„„

师:对,在上个世纪,我们中国人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考就是这样的:

【投影展示】

人是万物之灵

人定胜天

征服自然

师:在过去,我们一直以为这些观点是真理,但是有一个学者严春友,他却说“NO”!(众笑)请同学朗读《敬畏自然》的第一自然段,用文中的词语来评价一下上面这些说法

(生朗读)

生:天真幼稚

生:不自量力

生:对立

师:对,所以,严春友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

生:敬畏自然!

【投影展示课题】

第二部分:共鸣:整理作者的观点,感受作者的情怀

(一)整理观点

师:十八世纪的法国有一个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叫伏尔泰,他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你是否同意严春友的观点呢?这有待我们学习之后才下结论但既然是教材向我们推荐的一篇课文,我们就首先要去理解他的观点,才有可能评论他的观点也就是说我们要先努力和文字发生“共鸣”,然后才可能“争鸣”产生“共鸣”起码应该做到两件事:

【投影展示】

共鸣:

整理观点

感受情怀

师:作为一篇议论性散文,首先我们要关注的是它掷地有声的鲜明观点

【投影展示】

议论性散文:

观点鲜明

掷地有声

师:现在我们就来快速理清作者的思路,看看他的观点有哪些,这篇文章很长,也很难。但是没有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分工合作来做这件事:先抛开第一自然段和末尾一段,请你快速浏览各自负责的段落,迅速提取有效信息,说说每一段中作者的观点是啥有中心句的用中心句,没有中心句的就需要你自己概括了(教师简单分组,每一个大组负责三段)

(生浏览,勾画批点)

(师生交流中心句,略在交流过程中注意纠正学生的错误读音,比如“相形见绌”的“绌”等等)

师:真好,同学阅读有速度,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不错,现在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请同学们再进行深度提炼,用最关键的词语来回答老师的问题首先,作者让人类和自然比智慧,得出的结论是——

生:相形见绌

师:接着,作者又探讨了人类之于自然的作用,原来人类不过是自然的——

生:表达工具

师:最后,作者进一步研究人类和自然中的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原来大家都是——

生:兄弟姊妹!

师:于是,严春友最后这样归纳,请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学生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感受作者的情怀

师:作者的观点确实很新颖,我们感受到了作为一篇议论性的散文,它和普通议论文不一样的是,它和散文一样讲究飞扬的文采,彭湃的情感

【投影展示】

议论性散文:

诗一样美的语言

酒一般浓的情感

来,同学们,只有体会到了《敬畏自然》一文中诗一样美的语言、酒一般浓的情感后,你才可能真正和严春友产生共鸣先让我们来做一回诗人老师把第四自然段的文字做了一个变式,大家这样来朗读【投影展示】

(领)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

(领)实在是相形见绌

(男)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

(女)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

(男)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

(女)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

(领)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

(领)展示出大自然——

(合)深邃、高超的智慧

(师指导学生用各种方式反复朗读,选定领诵者,灵活地点评激发诵读的热情)

师:读得好!告诉我同学们,你是怀着什么样的情感来朗诵这段诗一般的文字的?

生:自然是那样的神圣伟大,我怀着敬仰之情

生:我对大自然顶礼膜拜

生:我深深地被大自然的美征服了

师:是啊,同学们,也许,这就是“敬畏自然”中的“敬”吧!请再读第二自然段中的这个耐人寻味的句子:

【投影展示】

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笑

(生读)

师:老师有一个疑问,句子中为啥不用“大笑”,而要用“窃笑”呢?

生:“窃笑”是悄悄地笑,和“大笑”的意思完全不一样后文中说大自然就像母亲一样,是母亲在悄悄地笑

师:哈哈,解释得很好问题是,为啥大自然母亲就不开怀大笑呢?

生:我想大自然母亲是想保护人类这个孩子的自尊心吧

生:人类这个孩子太荒唐了,太无知了,母亲有点儿不屑于笑

生:我想这主要还是因为爱,母亲爱孩子,如果大声地嘲笑孩子的话,孩子会无地自容的

生:这个“窃笑”表现了母亲的宽容、仁慈、大度

生:我觉得也表现了大自然母亲相信人类这个孩子一定会成长,一定会意识到自己的浅薄和荒唐的 „„

师:哦,王老师家的小儿子也经常会有天真可爱幼稚甚至荒唐的言行,许多时候,我们家里三个大人也是偷偷地笑,因为我们理解小孩子的心理和成长特点,要保护他表达自己的欲望,相信他会成长成熟的同学们,读这个句子的时候,作为人类,你的情感是怎么样的呢?

生:我很惭愧

生:我觉得很无地自容

生:我觉得我们人类很幸运,有这样慈祥善解人意的自然母亲

„„

师:对啊,孩子们,这也是“敬畏自然”中的一种“敬”啊,在反思自己之下的“敬”往往是最深刻的再来,我们读一读第三自然段的最末一个句子

【投影展示】

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组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一定要读出反问句的强调意味)

师:如果有时间,相信同学们在读这个句子的时候一定会产生丰富的联想大家看,这是黎斯豪等几位同学在课前仿写的作品

【投影展示】

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谁能断言那成片成片倒下的树木不会是人类为自己准备的棺木呢?

谁能断言那干涸的月牙泉最后的一滴水不会是人类最后的一滴眼泪呢?

谁能断言那大面积排出的废水不会是人类已经变质的血液呢?

谁能断言藏羚羊死前的咆哮不会是人类灭绝前的呻吟呢?

谁能断言城市中那漫天的烟尘不是人类自己的骨灰呢?

谁能断言那被黄沙所吞噬的道路不会是人类通往地狱的黄泉路呢?

(指导学生倾情朗读,个人读和集体朗读结合,读出高潮)

师:同学们,倾情朗读这些句子的时候,你的内心又涌动着什么样的情感呢?

生:我害怕!

生:恐惧!

生:战战兢兢

生:世界末日就要到来了!

„„

师:是啊,同学们,如果人类不觉醒不改变,这些句子中描绘的景象就是我们人类的穷途末路啊!这恐惧这害怕也许就是“敬畏自然”中的“畏”的一种表现吧这三个例子,仅仅是老师从文本中挑选出来的普通的例子,如果大家深入下去,一定还会有更多的体会对自然的敬仰,对自我的反思,对人类前途的担忧,无数情感聚合在《敬畏自然》的文字中,让我们深深地被震撼现在,你觉得,你和作者能够产生一些“共鸣”了吗?

(有的回答“是”,有的点头,有的表示怀疑)

那么,现在我们要反思作者的观点,看看是否能够和作者“争鸣”呢?严春友认为我们应该“敬畏自然”,但是,有人提出了和他针锋相对的观点请看:第三部分:争鸣:反思作者的观点

【投影展示】

1.我们都是幸存者(节选)文 / 周国平

2.驳“人要敬畏大自然”(节选)文/ 何祚庥

(引导学生速读,把握作者的观点)

严春友:敬畏自然

周国平:顺应自然

何祚庥:征服自然

师:同学们,请问,你更赞同谁的观点?

生:学习了《敬畏自然》,我觉得严春友的观点还是更有道理的但是呢,“敬”可以,“畏”大可不必“畏”只会让人类变得谨小慎微,更加无所作为 生:我赞同周国平顺应自然的观点汶川大地震才结束,我们看到了自然的力量根本不是人力可以抗拒的,人类根本就不可能真正征服自然除了顺应自然之外,人类其实并没有出路

生:我不同意周国平的观点如果仅仅是顺应,人类就成为了一事无成的人类了就如汶川地震,如果我们在地震预测的技术上更先进一些,我们建造的房子更结实一些,那人类所受的损失就会少得多

生:我同意周国平的观点太消极了!

生:我觉得何祚庥的观点有道理我们人类应该是积极进取的,了解自然,探索自然的奥妙,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生存

生:了解自然探索自然和征服自然是两回事征服自然有一种高高在上惟我独尊的味道但其实,人类在自然面前确实算不上有多高贵多聪明我觉得我们还是应该像严春友所说的那样敬畏自然

生:在敬畏自然的基础上去征服自然

生:我还是觉得不要用“征服”这个词语比较好最起码,人类和自然应该是平等的吧

生:把这三个观点糅合起来就好了对自然,既要心存敬畏,但是又要去了解它,探索它的奥妙,在某种程度上让自然为人类所用但是总的来说,人类还是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违背自然的规律去做事

„„

八年级语文下册《敬畏自然》学案 新人教版 篇2

现行的几种课程标准的教材,都是教育部审定通过的,虽然作者的身份不同,但从整体上都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教材应该是老师的好帮手、学生的好老师.但笔者认为,经教育部审定通过的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的教材,有六处内容就值得我们探讨.

1“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中的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实验叙述了三个步骤:(1)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水平长木板滑动,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2)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从而改变木块对长木板的压力,测出此种情况下的滑动摩擦力;(3)换用材料相同但表面粗糙的长木板,保持木块上的砝码不变,测出此种情况下的滑动摩擦力.每个步骤配了一个插图,如图8.3-3所示.

按图8.3-3所示的情况来看,步骤2说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从而改变木块对长木板的压力,测出此种情况下的滑动摩擦力.这句话和插图表示的意思不一致.因为改变和放在木块上的砝码连起来,就说明了木块上原来就放有砝码,然后改变放在木块上砝码的数量.比如,木块上原来有一个砝码,后来放上两个砝码或更多的砝码,我们就可以说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但从教材的插图看,第一个插图没放砝码,第二个插图放了一个砝码.所以步骤2就不能叙述为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

要使实验步骤与插图表示一致,有两种修改方法:(1)实验步骤不变,第一个插图画有砝码;第二和第三个插图画同样多的砝码,但砝码数量要与第一个插图不同;(2)插图不变,实验步骤2可以这样叙述:在木块上放上砝码,从而改变木块对长木板的压力,测出此种情况下的滑动摩擦力.

教材的插图要和实验步骤一致,不然会使学生阅读起来“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2《摩擦力》中的结论

《摩擦力》中的结论是这样叙述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上受到的压力有关,接触面受到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这样的结论是不全面的,它没有说明条件.

教材叙述接触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时,未强调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比如,一个重10 N的物体在水平粗糙的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另一个100 N的物体在绝对光滑(摩擦力为零)的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比较这两个物体的摩擦力.这种情况,接触面受到压力小的摩擦力反而更大.所以在叙述摩擦力大小跟压力大小的关系时,要加上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条件.

另外,教材在叙述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时,未强调接触面所受压力相同.比如,一个重100000 N的物体放在的玻璃上,一个重10N的物体放在木板上,一个人先后来推这两个物体,在玻璃上的物体他推不动(摩擦力大),在木板上的物体他轻而易举推起来(摩擦力小).这样,在较光滑表面上的物体,摩擦力反而更大.所以在叙述摩擦力大小跟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时,要加上接触面所受压力相同的条件.

综合上面所述,正确的结论应这样叙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上受到的压力有关,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接触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在接触面所受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或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上受到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3“引出压强概念”的叙述

第九章第一节《压强》中有这样叙述:实验表明,压力作用的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而且跟受力面积有关.要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就应取相同的受力面积.在物理学中,把物体受到的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叫压强.编者的意图是用“要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就应取相同的受力面积”这句话来引出压强的概念,而从这句话的表述来看并不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因为在物理学中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是取相同的受力面积比压力(从压强的概念可知).但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是取相同的受力面积比压力和取相同的压力比受力面积两种方法.上面的叙述没有说明在物理学中就用“应”字,那是不恰当的.因为“应”是表示一定的意思,也就是说只有一种方法.教材没有强调在物理学中,那肯定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这样就错误了.

上面的内容正确的应这样叙述:实验表明,压力作用的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而且跟受力面积有关.在物理学中要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就应取相同的受力面积.我们把物体受到的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叫压强.或实验表明,压力作用的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而且跟受力面积有关.要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就可以取相同的受力面积.在物理学中,把物体受到的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叫压强.这样叙述内容过渡才顺畅、自然.

4“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的实验

第十章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中的图10.2-2,这个实验先测出水和小桶的总重力,然后再测出空桶的重力,用总重力减去空桶的重力就是排开水的重力,这样的实验步骤是错误的.

因为在测出桶和水的总重力后把水倒掉,再来测出空桶重力时,空桶内壁有少量的水附着,这样使空桶的重力偏大,从而使被测物排开水的重力偏小,这样测出来的结果误差较大.这个实验如果把图10.2-2中的顺序甲、乙、丙、丁改成丁、甲、乙、丙,就不会出现上述的错误.按照这样的实验步骤测出来的结果误差也较小.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材有义务培养学生精益求精、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5第十一章第一节《功》中的“图11.1-1”

第十一章第一节《功》中有这样的叙述:在叉车举高货物的过程中,货物受到一个向上的力F的作用,并且在这个力的作用下,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S(图11.1-1),力F作用的成效体现在物体被举高了.教材是强调货物受到一个向上的作用力F,而教材把这个力的作用点画在货物的重心上,这样画力的作用点就值得探讨了.

如果在物体上只画一个力的示意图时,力的作用点画在实际受力的地方(教材的图7.1-4就是这样画),用这样的方法可以解决所有要求只画一个力的示意图的题目.如果画一个力的示意图时把力的作用点画在物体的重心上,这样有一些题目的作用点不容易画,例如,[HJ1.55mm]用手压一个不规则的物体表面,要求画出手对物体压力的示意图(由于物体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不好找,所以不好画).有一些题目的作用点根本画不了,例如,一个正方体放在地面上,要求画正方体对地面压力的示意图时,作用点要画在地球的重心上,这样根本画不了.

如果在一个物体上同时画多个力的示意图时,这时候为了方便研究力,[TP8CW04.TIF,Y#]就可以把这些力的作用点集中画在物体的重心上(教材的图8.2-4乙、丙、丁三个图就是这样画).教材只强调货物受到叉车向上的作用力 ,也就是要求画一个力的示意图.笔者认为把力的作用点画在叉车对货物具体作用的地方,也就是货物的底部,学生更容易接受,也没有什么可争议.

6“图11.1-3”力不做功的实例

图11.1-3有这样叙述:图11.1-3是力没做功的两个实例.想一想,力为什么没做功.笔者认为,说乙图的力没有做功,那是无可厚非的.但说甲图所有的力没有做功,那就要看情况.

因为提滑板力的方向是向上的,滑板在提力的方向上没有移过距离,所以提滑板的力确实没有做功.但提着滑板车在水平路面上前行,由于存在空气阻力(固然很小,但也存在),手的推力就要克服空气阻力做功.这样提着滑板车在水平路面上前行时,手的提力没做功,手的推力有做功.因此教材说甲图所有的力没做功是错误的.

如果编者在图中的叙述写上忽略空气阻力的条件,图11.1-3是力没做功的两个实例.想一想,力为什么没做功(忽略空气阻力).或单纯强调向上提的力没做功,例如图11.1-3甲、乙两图向上提的力没有做功.想一想,向上提的力为什么没做功.这样叙述就无可挑剔了.

教材的叙述要严密,要事无巨细、无懈可击.

八年级语文下册《敬畏自然》学案 新人教版 篇3

精彩开篇词

登高望远,每每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豪气;浪迹天涯,时时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惆怅。这些浩如烟海的诗歌,或咏山川名胜,或颂边塞将士,或诉百姓疾苦,或鞭鞑权贵腐败,或抒发人生情怀┅┅读之往往令人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回味无穷。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的百花园,在缤纷的诗歌奇葩中尽情徜徉吧。)学习目标

1.体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感受古诗作品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2.感受文学形象,发展思维能力,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熏陶,培养一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1.背诵小学阶段和初

一、初二年级应背的古诗。2.以小组为单位,编辑诗词。

(1)可按诗歌体裁: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等。

(2)可按内容:咏志,咏物,咏史,感怀,田园,边塞,山水,送别,思乡,友谊等。(3)可按主题:①描写四季的古诗;②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③描写花鸟虫鱼的古诗;④抒发离情别绪的古诗;⑤表达友谊的古诗;⑥表达哲理的古诗。(4)可按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教师准备

设计活动内容,制作课件,指导学生整理资料、展示、总结。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歌一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两三千年绵绵不绝,代代相承,不断向前发展。今天,古典诗歌不仅是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而且已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千百年来,神州大地孕育了众多杰出的诗人,留下了无数光辉的篇章。

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从陶渊明的“此中有真义,欲辨已忘言”,到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从白居易的《长恨歌》,到陆游的《书愤》;从东坡的《念奴娇》到稼轩的《永遇乐》;从“三曹”到“四杰”;从王(维)孟(浩然)到高(适)岑(参);从李(商隐)杜(牧)到周(邦彦)柳(永);从“苏门四学士”到“中兴四大诗人”;从李煜到李清照;从欧阳修到姜白石;从刘禹锡到王安石;从李长吉到龚自珍„„这一串串光辉的名字,以及他们所留下的无数优秀诗篇,足以彪炳史诗,光耀千秋!

背诵古诗,如同面对良师益友,可以聆听教诲,可以受到熏陶;如同在花海中徜徉,可以感觉艺术奇葩的芳香,得到艺术雨露的滋润。

二、课堂展示—交流与探究

(一)四季诗之韵

春之美在“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美在“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夏之韵在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

头”„„

秋,“秋风秋雨愁煞人”,秋在诗人的眼里是悲凉的,杜甫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马致远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张继说:“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冬孕育了梅花的骨气,“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冬描绘了塞外风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冬抒写了北国风光,“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二)品味诗之情 ▲品味乡愁

乡愁是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孤寂;

乡愁是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感伤; 乡愁是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感叹;

乡愁是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彳亍。▲品味送别

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通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来表达对友人的深挚感情;

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借景抒情,用“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含蓄地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李白在《赠汪伦》中以水之深喻情之深,化无形为有形的名句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而高适在《别董大》中用“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安慰朋友;

王勃更是乐观,他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寄语远方朋友,表明只要心心相印,哪怕距离遥远,也会觉得近在咫尺。▲品味爱国

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于谦《石灰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王昌龄《出塞曲》:“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品味哲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三)风流诗之人 ▲李白之千古名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北风行》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杜甫之千古名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前出塞九首》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花卿》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蜀相》 ▲白居易之千古名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长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情绵绵无绝期。《长恨歌》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暮江吟》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苏轼之千古名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雨后》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赤壁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念奴娇·赤壁怀古》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王维之千古名句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相思》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 ▲李清照之千古名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八年级语文下册《敬畏自然》学案 新人教版 篇4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留恋于山川名胜,寄情于小桥幽径,写下了无数的描写山水的名篇佳句。同学们,说出你所知道的描写山水的诗词句和古文片断,和大家分享一下。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学习目标

1.掌握并积累相关文言实词和虚词,读通大意。

2.体味清新精美的语言,体验富春江的美丽风光,学习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方法。3.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体悟作者高洁的志趣,追求自由的情怀。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可是,你可曾知道,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有一条秀绝人寰的富春江,如绿色的飘带萦绕徜徉在同样青翠的群山间,她上面缀满了无数炫目的珍宝,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古往今来,有多少游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文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板书文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朗读

(1)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要注意恰当停顿,读出语句意思。

(2)从上下文的语句关联中,要读出自己的理解,从语气、语调中表现出来。(3)对语句中的意思要通过重音强调出来。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轻快)(舒缓)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惊叹)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慨叹、平缓、轻慢)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惊叹)(轻松、欢快)2.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缥(piǎo)碧急湍(tuān)

轩邈(xuān miǎo)泠泠(líng)鸢(yuān)飞戾(lì)天经纶(lún)

横柯(kē)(2)积累文言词汇 ①通假字 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②古今异义 一百许里(许,古义:左右,表示约数;今义:赞许,允许。)鸢飞戾天(戾,古义:到达;今义:罪过,乖张。)

经纶世务(经纶,古义:筹划,治理;今义:指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蝉则千转不穷(穷,古义:穷尽;今义:贫穷)

经纶世务者(经纶,古义:治理;今义:政治规划)猛浪若奔(奔,古义:飞奔的马;今义:奔跑)③词类活用

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任意东西(东西,名词用作动词,往东西飘逸。)风烟俱净(净,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净,散净。)望峰息心(息,使动用法,使„„停止。)横柯上蔽(上,名词作状语,在上面。)3.作者链接

吴均(469-520),我国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梁武帝天监初年为吴兴主簿,累迁奉朝请。后因私撰《齐春秋》,触犯梁武帝被免官。不久又奉诏撰《通史》,事未竟而卒。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的文坛颇有影响,时称“吴均体”。今存诗歌140余首。多为友人赠答、赠别之作。音韵和谐,风格清丽,属于典型的齐梁风格,但语言明畅,用典贴切,无堆砌之弊。

吴均善于以骈文写书信,今存《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三篇,俱以写景见长,文笔清丽,韵味隽永,是齐梁山水小品中的骈体佳作。4.文体链接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以骈文写成的书信。骈文,又称“骈体文”,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骈体文的最大特点是讲求对仗。全篇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性、词义相互配对,句子的字数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所以这种文体,晚唐时被称为“四六文”,以后历代相沿,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其次是讲求平仄,上下联要平仄相对,平对仄,仄对平。其三是讲究用典,目的是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练。用典有明典和暗典,有时还将典故反用,起衬托、对比作用。为了追求形式美,骈文还讲究词藻华丽,大量使用颜色、金玉、花草等类词汇。骈文对唐宋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律诗、律赋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但由于过分追求形式,逐渐走向形式主义,妨害思想内容的表达,成为文章的桎梏。《与朱元思书》具有骈文的音韵美,却无骈文的繁复,全文清新、优美,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描写山水的经典之作。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读文释义 1.两人一组,一人译一人听。

2.边听边挑错,边听边找疑难,边听边记录问题。3.译完后组内交流,解决问题。

4.在书上归纳本文的文言现象,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新词的解释。5.这封信写得美不美?和你平时收到的信有没有不同?

【交流点拨】这封书信和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事务的叙述,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6.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请大家认真阅读。

【交流点拨】开头两句,应当显得特别大气,眼界非常宏观;中间两句,要显得特别自在;而“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应当带着欣赏的态度,非常陶醉。

(二)品山味水

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2.文章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总分。水之异

作者笔下的水是怎样的情状的呢?请根据文中的有关词语说说水的特点。“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分别用正反两面,从静的角度写水之秀丽清澈;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从动的角度夸张地写水之壮观湍急。静态:清澈 ;动态:急猛。山之奇

1.作者眼中的山是怎样的?请根据文中的有关词语说说水的特点。色: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形: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声:泉水激石,好鸟相鸣,蝉鸣千转,猿则百叫。以动写静,把静止的山写活了,显示出山的“奇”。

侧面烘托: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以静写动: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深入探讨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领挈全篇,却为什么先写异水后写奇山? 【交流点拨】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

四、板书设计

总: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分:

异水—— “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夸张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夸张、比喻 奇山——看——色 看——形

听——音(泉水、鸟、蝉、猿)

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五、拓展延伸

采用“山水之美,美在”的句式,说说你对课文美点的品味。

八年级语文下册《敬畏自然》学案 新人教版 篇5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目标达成: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文绉绉(zhōu zhōu):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佃(diàn)户:佃,租种土地。轻薄:言语举动带有轻佻和玩弄意味。仁慈:慈爱慈善。质问:依据事实问明是非;责问。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广漠:广大空旷。宽恕:宽容饶恕。【创境激趣】

一、孟郊有首《游子吟》我想大家都记得,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学者胡适的一篇文章 《我的母亲》。(板书课题)

2、简单介绍作者、作品和背景。(先由学生介绍)(2-3分钟)

胡适,1891~1962,原名胡嗣糜,字适之,近代史上名符其实的风云人物,中国新诗的开山鼻祖,他自己戏称为“新诗老祖宗”。做为中国第一个用白话写诗出集的诗人,胡适的诗清新、流畅,颇具大家风范。

胡适,世居安徽绩溪,民国前二十一年出生于上海,二十岁赴美留学,后来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民国六年返国,任北京大学教授。抗战期间,曾出任驻美大使,胜利之后为北京大学校长。

旅美期间,先后任教于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民国四十七年回台主持中央研究院,任院长职。民国五十一年逝世于南港任所,享年七十一岁。

对于中国新文学运动,胡适是最重要的启蒙人。早在民国六年一月,他即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当时文学的八个主张,也就是后来的八不主义:

1、不做言之无物的文字;

2、不做无病呻吟的文字;

3、不用典;

4、不用套语烂调;

5、不重对偶,文须废骈,诗须废律;

6、不做不合文法的文字;

7、不摹仿古人;

8、不避俗话俗字。

胡适主张使用“白话”做为文学语言改革的基础,对于白话,他的看法是:

1、白话的“白”是戏台上“说白”的白,是俗语“土白”的白,故白话即是俗话。

2白话的“白”是“清白”的白,是“明白”的白,白话但须要“明白如话”,不妨夹几个文言的字眼。

3、白话的“白”是“黑白”的白,白话便是干干净净没有堆砌涂饰的话,也不妨夹入几个明白易晓的文言字眼。【自学导航】

1、理清文章脉络。

2、认识母亲形象。读课文(5-6分钟)思考:

如果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我们的感受我们会说这是一个

的母亲。分别是通过什么事情体现出来的?(共10-12分钟)(1)严厉

对我的管教(教之严):

每天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我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学 从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保护孩子自尊心,教子有方 我说了轻薄的话,受到重重责罚——责罚严厉,教我做人(2)温和

作为后母当家之难(爱之慈): 除夕夜如何对待大哥的债主,不骂一句,面无怒色——善良宽容 如何与两个嫂子相处,化解矛盾——忍让温和(3)刚强

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上的侮辱(气之刚):

让发牢骚的五叔道歉,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正直刚烈 【合作探究】

1、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作者对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 你是如何体会到的?(6-7分钟后回答)(怀念、感激、敬爱。)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以童年的视角回忆往事,如实道来,暗含对母亲的敬仰与感激。

“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天夜里她把我叫醒,她真的用舌头舔我的眼病。” 爱子情深,平实的语言中含着我对母亲的感激

“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万分之一二。”如实道来,真诚倾吐,流露出对母亲的疼爱之情。)【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 知识迁移 【强化训练】

母亲是平凡的,她每天所做的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就是这微不足道的点滴中渗透了无私的爱,现在,想一想自己的母亲她有什么事最让你难忘呢?我们对母亲表达过我们的爱吗,我们如何表达我们的感激呢 【归纳总结 】

1、本文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

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这篇文章的语体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征。【板书设计】 我的母亲

胡适,1891~1962,原名胡嗣糜,字适之,近代史上名符其实的风云人物,中国新诗的开山鼻祖,他自己戏称为“新诗老祖宗”。做为中国第一个用白话写诗出集的诗人,胡适的诗清新、流畅,颇具大家风范。

【教学反思】

《我的母亲》是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第一单元的课文都是追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的文章,人文内涵丰富。

在讲授这一课前,我和同学科的老师对这一课进行了集体备课,达成了共识,课堂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在课堂上我又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比如,导入之后,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母亲,如果让他们来写这篇作文会如何做,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又可以让学生拿自己的构思与课文进行比较,可提高学生作文的水平。

在课堂内容的设计上,我没有想展现太多的东西,只把理清思路作为重点,以此引出对母亲性格特征的把握。这样,课堂上出现一个主问题,便于学生对课堂的把握,便于学生的理解。也避免了课堂上讲的东西过多,学生什么都设计了,最后也什么都没有弄明白。

八年级语文下册《敬畏自然》学案 新人教版 篇6

【导学目标】

1.了解柳宗元的经历及作品,能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征对自然景物进行细致入微的描摹的写作手法。3.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复杂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课时计划】 2课时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

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 的。

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

中国有一句古话:“一山一水真朋友,一花一鸟好兄弟。”历史上的文人们在失意郁闷时往往喜欢寄情山水。在唐代,有这样一位文学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到达永州后,他到处寻访山水美景,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章。这个人就是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小石潭记》。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字音

篁(huánɡ)竹

清冽(liè)

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佁(yǐ)然 ...俶(chù)尔 翕(xī)忽 差(cī)互 ..寂寥(liáo)幽邃(suì)悄怆(chuànɡ)...2.文言知识梳理

(1)重点实词 水尤清冽:尤,格外;冽,凉。..坻:水中高地。

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

蒙络摇缀:覆盖着;缠绕着;飘动着;连结着。可百许头:大约 .下澈:直照射水底。布:映在。佁然:呆呆的样子。尔:忽然。

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差互:交相错杂。悄怆:忧伤的样子。幽邃:深远。.以其境过清:凄清。.(2)一词多义 乐心乐之(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似与游者相乐(逗乐).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不可久居(能).清水尤清冽(清澈).以其境过清(凄凉).学法指导:针对步骤二中的(1)

【文言文朗读停顿技巧】

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如“至于”“夫”“若夫”“盖”“且”等; 3.句首关联词语后面要停顿。如“若”“而”“然则”“故”“是故”等; 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5.“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即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 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 7.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 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9.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上述只是停顿的基本规律,不应死搬硬套,而应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地理解句意后灵活运用。

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隶而从者(跟从).以以其境过清(因为).全石以为底(用来).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不译,连接两个动词的词).而记之而去(不译,连接两个动词的词).隶而从者(不译,表并列关系).潭西南而望(不译,作停顿词).差参差披拂(长短不一).

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见下见小潭(发现).明灭可见(看见).游皆若空游无所依(游动).同游者(游览).环如鸣珮环(玉环).竹树环合(环绕).为全石以为底(作为).为岩(成为).(3)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名词作状语,向西).下见小潭(名词作状语,向下).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日光下澈(名词作状语,向下).尔远逝(形容词作状语,向远处).潭西南而望(名词作状语,向西南)..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名词作状语,像蛇(爬行)那样)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凄神寒骨(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凄凉)(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感到寒冷)..如鸣珮环(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心乐之(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以……为乐).近岸(形容词作动词,靠近).(4)古今异义 ①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往).②崔氏二小生(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③闻水声(古义:听到;今义:用鼻子嗅气味).④不可久居(古义:停留;今义:住).⑤潭中鱼可百许头(古义:大约;今义:许可,可能).(5)特殊句式

①倒装句 例:全石以为底。应为“以全石为底”,译为“以整块石头为底”。②省略句 例:斗折蛇行。句前省略了主语“溪水”。3.作者名片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他参加过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柳宗元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待了整整十年,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石涧记》《石渠记》《小石城山记》)。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4.文体知识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学法指导二:针对步骤三中的4.【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区别技巧】

1.正面描写:即对人物做正面的刻画,直接把人物的外貌、心理、语言和行动等方面呈现在读者面前。出色的正面描写摹形传神,细致入微。

2.侧面描写:不直接呈现所描写的对象,而是通过对周围其他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对象。侧面描写能以较经济的笔墨表现所描写的对象,能激活人们的想象力,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同时侧面描写也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对正面描写起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一、反复吟诵,感知作品

1.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字音与断句。2.小组推荐代表诵读课文。

3.教师示范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在文中圈出易错、难读的字。

4.学生再读,教师指导。要求: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节奏,停顿正确;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二、疏通文意,探究文本

5.文章描写了哪些与小石潭相关的景物? 【交流点拨】水、石、树、蔓、鱼、岸等。6.作者从哪些景物感受到了愉悦? 【交流点拨】水声、游鱼。

7.作者对本次游览的总体感受怎样?(用原文语句回答)【交流点拨】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合作探究 深悟文本

步骤三 理清思路 深层探究(一)理清思路 1.理解文意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总写小石潭全貌。写了竹、水、潭、石、树等。第二部分(2-3):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并写到了小溪的走势。第三部分(4):写幽静的环境,抒发作者抑郁忧伤的心情。第四部分(5):补充交待同行的人。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交流点拨】课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3.抓住了小石潭怎样的特点? 【交流点拨】幽静。(二)深层探究

1.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交流点拨】清、澄。侧面描写,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2.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3.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源、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交流点拨】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4.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交流点拨】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5.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交流点拨】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步骤四 赏析语言 把握写法

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交流点拨】(1)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隔篁竹,闻水声”,用“如鸣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调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指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3)正面、侧面相呼应。第二段写潭里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4)对比描写。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5)拟人。“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6)移步换景。作者在移动变换中带领我们领略了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在人们面前展开出一幅美妙的图画。

(7)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而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柳宗元运用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光、影、游鱼、树木等,着力渲染出了凄寒幽邃的气氛,抒发了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2.拓展延伸

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优美幽静,令人向往。如果要把小石潭开发为旅游景点,聘你为导游,你如何向游客介绍小石潭?既要保持小石潭原有的特点,又要融进现代化的风格。请结合译文写一篇导游词,要求既生动形象,又简洁明快。(只介绍一个景点即可)【交流点拨】示例:各位游客,刚才介绍了小石潭得名的原因,现在请看潭中的鱼儿,这是小石潭最具特色的一景:阳光下潭水清澈见底,活泼可爱的鱼像小鸟在空中游动一样,有的抬头似乎要与我们交谈,有的摇头摆尾,令人忍俊不禁,相信大家看了这潭中鱼,会有好运气,年年有“余”的。

【附: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发现小石潭——隔、闻、伐、取、见

潭中景物潭水:清澈 侧面描写 游鱼:动静结合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行 岸势:犬牙差互

潭上气氛——寂静凄清 寓情于景由景及情 情景交融 记录同游者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八年级语文下册《敬畏自然》学案 新人教版 篇7

教学目标:

1、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品读课文,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3、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过程:

背景资料 :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

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

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1、读准加横线字音

燕地()廿()二月 花朝节()呷()浪 鲜妍()明媚 堕事()恶能无纪()飞沙走砾()曝()沙之鸟 浅鬣寸许()髻鬟()()靧面()红装而蹇()者脱笼之鹄()汗出浃()背 罍而歌者()

1、本文作者,朝文学家。字,号,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 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

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 》。

课文研讨

1、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参照注释,小组合作,直译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1.这篇游记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文中这样的景物描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3、本文在记叙描写中多处运用比喻,从文中找出比喻句,结合上下文体会其表达效果。

4、怎么理解“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我的收获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堂练习

1、下列三组短语中的“之”字,有的表示修饰关系,可译成“的”;有的表示限定关系,可译成“以”;有的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加以辨析,并说说这些用法现在是否还在用。

①一室之内郊田之外:

②脱笼之鹄曝沙之鸟:

③倩女之面髻鬟之始掠:

2、一词多义(解释):

时:冻风时()作 于时()冰皮始解

始:冰皮始()解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髻鬟之始()掠

乍:波色乍()明 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得:欲出不得()悠然自得()

然:晶晶然()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3、词类活用(解释):

①名词活用作动词: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②动词的使动用法:作则飞()沙走()砾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译:

②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

③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译:

第二课时课前预习:

1、根据课文填空

①《满井游记》作者,代文学家。

② 是本文画龙点睛之笔。

③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初返自然的心情是

2.与“娟然如拭”中的“然”用法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B.呷浪之鳞,悠然自得。草木之间者。D.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3.与“泉而茗者”中的“茗”字语法功能相同的项是

A.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B.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D.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4.与“鳞浪层层”修辞手法不相同的项是

A.呷浪之鳞,悠然自得。B.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C.麦田浅鬣寸许。D.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5.与“呷浪之鳞”修辞手法相同的项是

A.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B.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C.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D.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C.潇然于山石。

课堂自学:

1、整体把握课文分析每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第1段: 第2段: 第3段:

2、第一段内容有什么作用?

二、本文是写景的小品。小品是散文的一种,特点是:在说理上深入浅出,在记叙上简明生动。第二段

写景状物上有什么特点?

5、第3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6、给本段划分层次

合作研讨:这篇文章除了写满井早春景物之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呢?分析他们在表达文章主题上的作用。

八年级语文下册《敬畏自然》学案 新人教版 篇8

1、采取自主学习的方式处理基础性知识,学生对基础文字的掌握较好;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流畅,思路清晰。

不足及改进方面:

1、由于学生对人类在征服自然过程中的负面影响认识不深,应让学生课前多搜集有关自然美景及人类征服自然活动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师再结合课件增强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直观感悟。如此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深层理解。

2、讲解过程中,教师过分注重学生的领悟,促使文章分析的不透彻,学生的主旨把握的不好。

3、教师自身文化底蕴不够,对教材挖掘的不深。

八年级语文下册《敬畏自然》学案 新人教版 篇9

自习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运用了说明方法的句子,并试着分析其作用。2.勾画圈点出你不理解的句子或词语,体会语言。

自探

活动一:研读课文,探究写法。

说明文通常会综合使用多种说明方法,本文尤其突出。举例说明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活动二:品味本文生动典雅、准确科学的语言。

1.本文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说明生动,用词典雅。你能从课文1、2段中找出相关语句简要分析品味吗?

①“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②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上句中 “融化”“ 萌发”“ 次第”的作用?

③燕子翩然归来。上句中“翩然”一词的作用?

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能否将上句中的“孕育果实”改为“结果”?

⑤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上句中“簌簌”一词的作用?

⑥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能否将上句中的“销声匿迹”改为“消失了”?

⑦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上句中“蓑草连天”“风雪载途”的作用?

⑧理解下句: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⑨“传语”“暗示”“唱歌”等词的作用?

⑩“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词的作用?

⑾“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的作用?

2.下面句子体现了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请根据提示具体分析。

(1)“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梅的花期比1961年迟10天左右,比1960年迟5、6天。”如果去掉“左右”,表达的意思有什么变化?

(2)“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如果去掉“许多”,表达的意思有什么变化?

(3)第10段中,“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否删去?为什么?

自测

1.写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

(2)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3)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 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2.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为什么?

八年级语文下册《敬畏自然》学案 新人教版 篇10

【学习目标】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3、简单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预习自测】

一、知识链接

丰子恺(1898-1975),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等。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 事,表现浓厚的生活情趣。

二、字词积累

1、给划线字注音

参差___、___    收藏___    惬意___    口头禅___

徘徊___、___     弥漫___    姿态___    水门汀___

2、形似字注音组词

梢(   )___  禅(   )___  瓣(   )___  燥(   )__ _

稍(   )___  惮(   )___  辨(    )___  躁(   )___

俏(   )___  殚(   )___  辩(   )___  噪(   )___

消(   )___  掸(   )___  辫(   )___  操(    )___

3、解释词语

惬意:

徘徊:

口头禅:

三、说说你对下列比喻句的理解

(1)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

(2)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 阶)了。

【合作探究】

1、清风明月的夜晚是多么的美好,竹叶萧萧的声音又是多么动听,孩子们在这清风明月的夜晚,竹叶萧萧的声音中,玩了什么?怎么玩的?他们玩的有趣吗?请同学们找出来,动情地读一读,并说出你的体验。

2 、课文中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了童趣,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最生动的表现了童趣,请找出来并说明理由。

【解难答疑】

1、课文《竹影》题目有何作用?

2、如何理解“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这句话的意思?试理解西 洋画与中国画有何不同?

3、如何理解竹影中父亲这一角色?

【反馈拓展】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的?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反思】

第二课时

【达标检测】

阅读理解:

“马的确难画,竹有什么 难画呢?照我们现在这种描法,岂不很容易又很好看吗?”“容易固然容易;但是这么‘依样画葫芦’,终究缺乏画意,不过好玩罢了。画竹不是照真竹一样描,须经过选择和布置。画家选择竹的最好看的姿态,巧妙地布置在纸上,然后成为竹 的名画。 这选择和布置很困难,并不比画马容易。画马的困难在于马本身上,画 竹的困难在于竹叶的结合上。粗看竹画,好像只是墨笔的乱撇,其实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 ,以及集合的形体,都要讲究。所以在中国画上,竹是一专门部分。平生专门研究画竹的画家也有。”

“竹为什么不用绿颜料来画,而常用墨笔来画呢?用绿颜料撇竹叶,不更像吗?”“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所以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符号只要用墨笔就够了。原来墨是很好的一种颜料,它是红黄蓝三原色等量混合而成的。故墨画中看似只有一色,其实包罗三原色,即包罗世界上所有的颜色。故墨画在中国画中是很高贵的一种画法。故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倘然用了绿颜料,就 因为太像实物,反而失却神气。所以中国画家不喜欢用绿颜料画竹;反之,却喜欢用与绿相反的红色来画竹。这叫做‘朱竹’,是用笔蘸了朱砂来撇的。你想,世界上哪有红色的竹?但这时候画家所描的,实在已经不是竹,而是竹的一种美的姿势,一种活的神气,所以不妨用红色来描。”爸爸说到这里,丢了手中的木炭,立即起身来结束说:“中国画大都如此。我们对中国画应该都取这样的看法。”(1)“依样画葫芦”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2)最后一句的“如此”和“这样的看法”分别指代什么?

(3)写“竹影”为什么又写“画竹”,是否多余,为什么?

(4) 选文运用了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5)结合选文内容,说一说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是什么?

【反思】

雷真民

八年级语文下册《敬畏自然》学案 新人教版 篇11

【学习目标】

1、查阅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了解其特有的文化内涵;

2、查阅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3、反复诵读,体会语言的节奏 美和诗意美;

【预习自测】

1、注音

咝(     )晦暗(      )困倦(     )瞳仁(     )捶(     )

戛然(     )烧灼(     )亢奋(    )羁绊(     )恬静(      )

冗杂(     )束缚(     )淋漓(     )骤雨(     )

磅礴(           )蓦然(      )

2、文章脉络

文章以腰鼓表演为中心内容,分三个部分:写了            、            、          。

其中主要写             ,分别从场面、鼓声、后生、舞姿四个方面对腰鼓表演作了精彩描述。

【合作探究】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

1、“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2、“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 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 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

3、“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这样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解难答疑】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为什么听 到这样的“鸡啼”?

【反馈拓展】

一、字词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据拼音写汉字

骤雨(   )        亢奋(    )   晦暗(   )      戛然(    )

(    )tián静  (    )rǒng杂   烧zhuó  (   )  (     )jī绊

2.仿照所给的例句组成新的词语

例:茂腾腾

咝_____  风__ ___  红_____  黄_____

绿_____  白_____  黑_____  马_____

【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短句的运用及排比、反复的作用;

2、感受生命的律动,感受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

【预习自测】

1、填空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      )地 搏击着,(      )地搏击着。它(      )着你,(      )着你,(      )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      )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      )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      )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      )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2、这篇文章想要表达什么?

【合作探究 】

文本探究

1、文中反复出现“好一个安塞腰鼓”有什么作用?

2、文章的第一部分是“安静的腰鼓”,第二部分是“寂静的腰鼓”,这两个静一样吗?

【解难答疑】

1、请你说说黄土高原人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

2、试从多角度思考: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想要表达什么思想?

【反馈拓展】

1.根据拼音写汉字。

jiá然而止(   ) 耳pàn( ) 磅bó( )  tóng仁( ) 元气淋lí( ) 飞jiàn( ) 震hàn ( ) miǎo远( )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使人想起 :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 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晦暗:

⑵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羁绊:

⑶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 使人叹为观止。

叹为观止:

3.指出下面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

⑴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考,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

⑵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

⑶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也不曾响过。(          )

【反思】

雷真民

上一篇:单位年度工作要点下一篇:简短的哲理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