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师评课稿

2024-09-12

新老师评课稿(通用7篇)

新老师评课稿 篇1

2011年9月23日

谢朝文

我们学校一直在不断地寻求打造高效课堂的策略和措施。我们希望通过观摩课、研究课、汇报课等课型为载体,通过互相研究、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形成一股积极探索高效课堂的合力,促使我们的每一位老师在“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基础上自我升华,真正探求适合各学科课堂教学的高效策略。常态化教学研讨活动是我校打造高效课堂的一条重要途径,上一周的新老师汇报课便开启了我校本学期常态化教学研讨活动的序幕。我很浅薄地认为所谓的高效课堂就是要把课堂变成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师生共同发展的生态的和谐的课堂。这一次新老师的汇报课语文组共有五位老师作了精彩的讲授,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的这五位老师的课,让我能深深地感受到每一位老师对教育深深的挚爱和对学生真诚的关心!下面我就对几位老师的课谈谈我个人不够成熟的看法。

一、首先是郭燕老师的《爬山虎的脚》这一堂课

郭老师在整堂课的安排方面,科学合理,环环相扣。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学习语文的气息、有品词析句、有潜心会文、有听说读写的训练。郭老师注重了朗读的指导,语言文字抓得实在,课文感悟相当深刻。教师很科学地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进行细致、连续的观察的;并了解和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有顺序地写下来的,从而学习作者的观察写作方法。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郭老师在教学这一课时,是分三步进行的,一是读课文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抓住嫩红、嫩绿、绿的新鲜来感受叶子颜色的美,抓住一顺朝下、铺的均匀、没有重叠、不留空隙、漾起波纹等感受形态美。二是认识爬山虎的脚以及怎样爬。抓住长在茎上、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蜗牛的触角、嫩红、牢固、不费一点劲、休想等来感受爬山虎脚的样子的与众不同。抓住变成圆片、巴住墙、弯曲了、拉一把、贴等词语感受爬山虎就是借助这些脚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教师抓住作者为什么能把爬山虎以及他的脚写的这样详细?让学生感受到,要想把一件事物写具体,就必须认真细致的观察,而且一定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叶圣陶爷爷通过认真的观察才将我们经常见到的爬山虎描写的这样生动具体,就连不容易被人们发现的脚以及它怎样爬都写得如此详尽。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既了解了爬山虎的有关知识,又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学会了观察的方法。为今后写作奠定了基础。

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1、如果能找到几根爬山虎的标本,那就更好。这样既可省去学生上台表演爬山虎爬的样子,因为爬山虎是植物,人是动物,也够难为那两个学生了。又可以让学生看得更真切,为以后的观察和写作打下基础。这个爬山虎我乡下的家里有好多,墙和围墙到处都是,如果课之前告诉了我我一定会帮你带过来的。

2、在上完叶子那部分后,学生在读课文时,老师默默地板书叶子:美、嫩红、嫩绿、新鲜、均匀。板书不是来源于课堂和学生,不过后面的板书做得很好,开始也许是不记得了。

3、这篇课文分别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脚”的形状与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孩子抓住重点语句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和他脚的样子以及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过程,从中感受到爬山虎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的品质,教师可以引出做人就要做这样的人。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感受到课文中处处流淌着作者对小生命的敬意与热爱。

二、下面我就成佳佳老师的《猫》这一堂课,谈谈看法: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以幽默通畅又富有童趣的语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猫的性情,同时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成佳佳老师的这一堂课,我认为有很多优点,不一一列举,象教师的教态大方优雅,端庄秀丽,普通话标准流畅。等等很多很多。而且还有:

一)、注重整体把握,教学安排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二)、尊重学生自主感悟,品味文章的语言文字。在《猫》这篇课文里,老舍先生用朴实无华而又生动传神的语言、贴切形象的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惟妙惟肖地写出了猫的种种惹人喜爱的神态举止,表达了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成老师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了解内容、体悟情感。你比如,成老师在引导学生体会这是一只老实、贪玩、尽职的猫时,和学生一起抓住“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一天一夜、任凭、也”;“屏息凝视、非„„不可”学生通过重点词的理解更加深了他们对文本的体会,然后再结合朗读的指导,一只生动的猫的形象就跃然在眼前了。又如将“小梅花”和“小脚印”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的情感,领悟比喻运用的精妙。这就是一个语文教师的语文敏感,教师就是运用这种“敏感”引领学生触摸语言文字的温度,走进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

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1、整堂课对优美段句的品读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读的形式单一,读没有充分发挥。语文课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其实语文实践就是引导学生生动地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把文章感悟与人生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语文实践包括听、说、读、写的实践,在阅读教学中,主要是读的实践,“以读为本”。

2、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成老师关注“字词句”的品味与体会方面也做得不够到位。例如:(1)猫的性格古怪。(2)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老师可以通过这两个句子的比较,让学生明白句子该怎样准确又有所强调地去表达!还有在学生划出体现猫性格特点的重点句时,老师应由“字词”入手,紧扣关键词进行一系列的追问,在追问中完成学生对字词的深

层宽度上的理解和感悟。例如,在读“它会不时蹭你的腿-----”这个句子时,老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它会怎么“蹭”?它还会怎么蹭“(学生的回答会是:温柔、轻轻、撒娇、快乐„„)如果你是老舍先生,当猫就这么温柔、轻轻、撒娇、快乐地蹭你的腿,你的心情会怎样?来,就读出你的这种心情!就这么一个“蹭”字就把作者内心许多细腻的,丰富的情感牵引出来了。

3、教师对文本的驾驭和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强。整堂课前段速度较快,后段却在拖延时间。

4、板书不科学规范。从板书中找不出规律来,特别是画格格的那些板书,前者和后者是并列还是递进,还是后者是前者的解释?我无从知道。

5、我认为教师为这堂课所作的准备工作不太充分。如果这篇课文就这样结束了,那么我认为学生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没有消化和吸收。

6、我们的集体备课我觉得有时是流于形式,备课组成员之间没有充分进行交流,没有达到一个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和群策群力的这样一个高度。每一节需要展示的课,我们都应充分发挥我们这个群体的力量。

三、下面就喻寒英老师的《梅花魂》这一堂课,谈谈我的看法:

喻寒英老师为我们展现了一堂扎实、朴实、真实的课——《梅花魂》。我个人觉得喻寒英老师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特别好:

一)、教学过程中注重读的训练。阅读教学第一要务是读。课标指出各个年级段都要注重读的训练。在课堂上,喻寒英老师关注了读,读的过程分初读、再读和细读。读贯穿于课的始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表达,读中升华。课堂上,也采用了多形式、多层面的读,指导学生在文本的语言中进行感悟。读出文中之意,读出文中之情,而且每次读的目标也是不一样的。如在初读课文是注重对课题的读法,开始就让学生奠定了感情的基调;在细读时先让学生用心读课文,找出充分说明外祖父喜爱梅花的句子,也就是一些生活中的细节。这样,发挥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学习指向更加明确。在处理这些重点段落时,教师还注意引领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更可贵的是能从文化的角度来细读文本,包括外祖父教我唐诗宋词中的诗句都是脍炙人口的思乡诗词。包括写梅花的古典诗词是我国历代作家学识、才情、性格、人生观等的集中体现,跃动的文字中飞扬着他们的鲜明个性。同时就意味着接受活在字里行间的文化底蕴。在此基础上,教师充满激情,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激情,把整堂课教学推向了高潮。

二)、教学活动中融入了老师自己的感情。语文教学注重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追求情感。教学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

课文佳境。喻老师在这方面还是下了不少功夫,准备课件,搜集咏梅诗词警句。

三)、教学过程中给了学生一个“感悟和对话的课堂”。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把作者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学生感悟出梅花寄托着外祖父的情感,同时自己也被深深地感动。“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这几个主体之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在这节课中,喻寒英老师较好地实现了“文本对话”和“师生对话”。

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1、喻老师在课的结构安排和任务编排方面,不够妥当。导入部分用时长达13分钟。如果在教学时间上再把握一下,重新分配时间或教学方案稍作修改。那么效果一定会更好。

2、板书不够精致和科学。课件形同虚设。

3、本课重点是爱国心和民族魂,如果在这方面喻老师还稍作挖掘,让人的感觉会心旷神怡耳目一新。

4、为有暗香来注意为的读音。

四、下面就杨文彬老师的《声母j、q的认读》和邓晓娟老师的《声母j、q、X的认读》这一堂课,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是杨老师的课,杨老师为我们上了一堂拼音教学的示范课,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亮点:

一)、教学设计层次清晰,环环相扣,细节之处别具匠心,充分体现出“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落实。这堂课给人总的感觉是设计非常大气,有一个吞吐自如、容量可控的多层面、立体性、大框架的结构,每一个环节都可在前一个环节的基础上生成、拓展与延伸,能充分展示课堂教学生成性的特点及教与学互动的过程。信息量大,教学环节紧凑,层次多,坡度大,跨越长,师生的注意力,包括听课老师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我发现李惠波、谢胜良等老师一直张着口看着杨老师,目不转睛。

二)、面向全体,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堂课给我最深的印象是杨老师的课堂体现了对每一个孩子的关爱,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人。这不仅仅指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个别读、小组读、开火车读、轮读等多种学生活动的方式,提高参与的密度和效率,更重要的是杨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生动的体现。首先,体现在杨老师的心中装着每一位学生,她了解她的学生,特别对那些需要进步的学生给予了特别的关爱,特别的教育。我认为,一年级的学生中还没有什么真正的后进生,今天是这几个后进,明天就可能是那几个后进,老师稍不留神,假后进便会变成真后进。因此,老师关爱学生的前提是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他们今天的进步和落后,不让一个学生有积累不良习惯的机会。

杨老师整堂课都在不停地激励和不停地纠正,因而杨老师的课堂便形成一股鼓团结的、合作的、进取的良好学习氛围。比如对孙家栋同学的关注,发挥到了极致。

三)、养成教育贯穿始终,重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

一年级的孩子刚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阶段还不到一个月,对小学的课堂生活,对小学的教学常规还非常的不适应,在课堂上他们还显得十分的“自由”,孩子们生性活泼好动,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特别短,所以,一节课40分钟,要组织他们动静结合,有所学习和收获,确实是一件难事。这节课让我们看到了杨老师在课堂常规教育上下的功夫,该班的孩子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坐的习惯、听的习惯、说的习惯、合作交流的习惯等。尤其是听的习惯,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学会听,极其重要,这不仅因为听是思维活动、学习活动的开端,而且,教学生学会听,也是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汲取他人优点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一种重要的体现。听杨老师的课,始终觉得她一直在变着法儿强调这个主题,或鼓励、或表扬、或开门见山地讲道理,或旁敲侧击地明事理,正是这样长期的训练,才出现了这堂课的又一个亮点。我想,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像杨文彬老师那样每天使自己的教学过程既教知识又教方法,既让学生体验情感又培养正确的学习的态度,既抓常规又发展个性,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良好局面,这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再就是邓晓娟老师的课,邓老师的课也很不错,只是应注意学生的读,把读融入到学习当中,贯穿课的始终。

新老师评课稿 篇2

总体来说, 这次课堂教学实施比较成功, 达到了公开教学应有的效果。从询问职业开始, 然后通过幻灯片展示各种职业类型, 一直到谈论理想, 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 连贯自然。遵循了面向全体学生、倡导体验参与、开发课程资源等课标理念, 初步培养了学生的交际策略、资源策略等意识。教学任务基本完成, 各层次的学生均有所得。此外, 英语学习氛围宽松、民主、浓厚, 师生情感交融极为成功。

一、课堂优点

1.采用多媒体教学, 形象直观、省时高效。放映关于各种职业的幻灯片,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将新授的语言内容制作成演示文稿, 相比在黑板上板书省时不少, 而且高效。

2.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句型入手, 引出关于职业的单词, 如teacher, student, worker等, 然后放映幻灯片展示新的职业类型, 如engineer, pilot等, 最后谈论理想:What are you going to be?并进一步讨论:How are you going to do that? 这样的教学流程既科学合理、严谨有序, 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从旧知识的复习到新知识的呈现, 过渡自然, 富有逻辑性。教师设问:What do you do? What does she/he do?自然引出关于职业的单词, 进而学习新的职业类型。这样的衔接很巧妙、很自然。

4.生词的呈现与记忆很直观, 且多样化。开展了 “Do you have quick eyes?” “Can you remember well?” “中英文互译”等教学活动。

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本起到了引导者、指挥者的作用, 能够立足于学生的学, 充分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呈现完“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 How are you going to do that?”后, 随即提供Tina等人的信息并要求对话操练, 起到了很好的巩固效果。

6.在“Choose one of the situations below to make conversations with your partner.”中采用了任务型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

7.学生积极主动, 发言踊跃, 师生配合默契。

8.作业设计紧扣重点、难点, 达到巩固知识、学以致用的目的。

9.教学节奏中速, 教学容量适中。

二、美中不足

1.教学重点不够突出, 主次不分明。重点是学习关于职业的生词, 还是掌握句型“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 How are you going to do that?”从教学现象来看无法判断。

2.学生语言输入后未能进行充分有效的输出, 使语言停留在知识状态而没有转化为能力。

3.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与时间均不足, 教学尚未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

4.听、说、读、写四会的基本原则没有很好地遵循, 且忽视了“写”的技能培养。

5.时间分配不够合理, 花在生词教学上的时间几乎等同于句型学习的时间。

三、个人建议

1.在直观呈现生词后, 应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对话操练来巩固和掌握它们。因为单词是死的, 只有在语境中才能活过来。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2.句型“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 How are you going to do that?”的操练, 应分三个阶段:控制→半控制→全开放。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先练习演示文稿中的对话例子, 然后根据所提供的信息编对话, 最后发挥想象畅谈自己的愿望与打算。

3.生词教学控制在15分钟以内, 拿出25分钟的时间学习句型“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 How are you going to do that?”把教学重点放在这两个句型上。

4.多一些自主, 少一些灌输。注重精讲多练。

附:教师素质

1.仪表端庄大方, 精神焕发。教态亲切自然, 富有感染力。

2.口语准确流利, 能用英语组织教学。

3.课堂驾驭能力强, 有一定的教学机智。

4.专业素质比较扎实, 有良好的教学功底。现代教学技术娴熟。

语文老师的评课稿 篇3

一般处理《我的老师》这篇课文,不外乎带领学生概括出文中所写相关蔡老师的七件事,而后点明这七件事都围绕着“老师”的中心,是为“根据中心选择材料”。这个思路本无问题,因为这一单元的教学主题就是“人物风采”,学习为了展现人物而根据需要选择材料是正确的。问题在于这个思路太正确了,以至于从人教版上到苏教版,我们都忘记了选材的目的,很多时候只一味的强调选材问题,却忘记了“人物”才是文章的核心。

我们说,语文教学是要教给学生以方法的,但是不能脱离了文本去教方法,那样做就是纯粹的抽象理论教学了,不符合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可是太多的教学参考都在强调前述的正确的教学思路,过分强调之下,教师有意无意的便忽略了文章本身,只顾及方法了。肖老师这节课,课后有其他学科的老师和我探讨,说这样的课,实在太普通。其实,一节普通的语文课,正是肖老师要给我所展现的。

肖老师上课一贯强调朗读,与朗读中品味出文字本身蕴含的深意,进而解读出文本的内涵。在这节课上,肖老师儒雅从容,娓娓道来的风格尽显无遗。肖老师带领学生,品读四个句子,从学生发现标点、动词的变化中,品味出作者对蔡老师的深情厚谊,品味出蔡老师这个人物的鲜活形象。从教学设计上来说,跳出了以往的定式思维,突破常规,上出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肖老师何以能够如此?根源全在于“素读文本”四个字上。

我们在教学时确定教学目标和设计是围绕中心选择七件事的思路,是因为我们受到了太多教学参考甚至是成品教案的影响,在自己充分的解读文本之前,就先入为主的认为这一课必须这么设计。殊不知,我们只是在转手贩卖别人解读文本的结果,课堂上并没有自己的生命和智慧存在,那么随便换一个人,是不是也可以完全替代我们执教这节课?

肖老师在设计之前的思考其实是最值得关注的。他不接触其他的材料,仅仅就文本本身来做解读,读出了作者蕴含在文字间的情感,读出了老师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形象,带着这个解读,找到文本中的关键语句,带领学生进行品读,读出人物,读出情感。这是一个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最应该做的事情:老老实实教会学生读书。从文本上来讲,读透彻了,读懂了理解了文章;从语文方法上来讲,教会了学生品读文本的方法和思路。

这里就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关于文本解读,还有另外的话题涉及,在此不做展开。只说语文老师必须自己具备专业的解读文本的能力,才能够从文本中读出自己的心得。这是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专业素养。其实现在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具备这个能力,只是我们在浮躁和竞争中,实在来不及思考,来不及静下心来解读文本,把别人现成的解读成果拿来就用,甘心做一个二道贩子而不自觉。

二是关于课堂设计。这个问题是建立在前述的文本解读的基础上的。当教师对文本做了充分的解读之后,以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确定教学目标,才能够抓住课堂上的细微之处,生发出精彩来。肖老师设计的四个句子品读的环节,可谓是相当的精彩,在比较和鉴别之中,学生会调动相关的知识储备,把以往掌握的知识做融会贯通,努力往上一跳,就达成了这一节课的习得。贴近学生的最近成长点的主问题设计,无疑是这节课的一大亮点。要想设计出这样的精妙环节,除了充分的考虑学情之外,还是得回归“素读文本”的状态。

或许有语文学科的老师会有疑问:那么这一篇课文既定的“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教学目标怎么办?其实不构成问题。在这一节课上,肖老师选择了品词析句作为教学目标,那么换一篇另外的文章来讲选材问题又有何不可?只不过他这一节是孤立的一节展示课,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多关注学段目标,合理的安排好教学目标。

王老师的作文课评课稿[推荐] 篇4

作文指导课的评课稿

福建省南平市松溪县实验小学:范月萍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有幸主评王老师的《场景描写》这节习作指导课。下面我就谈谈几点初浅的体会。

这节课的总体印象:目标定位准确、落实到位。课上得很朴实、扎实。我们听来很温馨,学生很开心,课堂很温暖,这节课像悄然飘来的缕缕清香,让我们神清气爽。我觉得可以与前一段时间在浦城召开的市小学语文习作(写话)教学观摩研讨活动第一会场中最好的一节课相媲美了。

优点一:准确把握作文教学学段目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的习作目标要求要留心

观察周围事物,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优点二:王老师对这节作文课的目标定位准确。

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两个目标。目标一,通过玩“气球破了”的游戏,学生在观察中能运用“观全体察个别”的观察方法,仔细观察

游戏的场景。

目标二,学生能积极参与游戏,大胆表达自己真实感受,并能把这个游戏场景写下。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体现了这几年段的习作教学特点。

优点三,目标落实到位。

课开始,先师生互动,做各种动作,如:欢呼、抱头、捂耳朵、躲起来、捧腹大笑、哈哈大笑等,放松孩子们紧张的心情。接着让孩子们观看图片,看各种游戏,并说出游戏的名称,如老鹰抓小鸡,踩气球等。把学生带入场景的氛围中,给课堂教学一个轻松活跃的开端。

然后让学生畅谈观察方法,许多孩子说出了各种观察方法,如:要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而后老师点出本节课老师要送给大家一个秘诀,用观全体、察个别虽的观察方法来观察。而后老师用激励性的语言问孩子们,你想尝种方法来观察吗?为以下将其观察方法应用于实际观察游戏中做好铺垫,同时调动起了孩子们认真观察的积极性。

而后创设一个游戏的场景,让学生参与其中,去体验,去感受。在游戏之前,又让学生明确观察目标,①观察老师、个别同学或中奖同学的动作、语言、神态、变化等。②观察气球的变化。③观察场上全体同学的不同气氛。让学生做到目标明确,引导他们边游戏边观察,在游戏的时候,老师注意制造各种场景,让生做到有话可说,例如:这打气,边唱歌唱“let’slet’sgogo ” “亲爱的,快过来。”以此调动孩子们的情绪,有时还故意停在某个同学的旁边,问她,此时的心情如何,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口头作文训练、让学生说起来。

在口头作文的时候,又分边游戏边说和游戏结束后说。在边游戏时,老师生动的表演边打气边唱歌,唱着“亲爱的,别过来”引导孩子说此时想说什么?(孩子心里的话语真实自然,说老师你别过来)老师又引导,老师在你这儿休息,你心里怎样(害怕),用一个歇后语说(就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当气球在江诗贝身旁爆炸时,老师又注意引导孩子们注意观察,中奖同学的表现而后请孩子们说,有的说“江诗贝同学脸刷地红了,捂着耳朵。”又引导说话,采访:“此时气球在你身边爆炸,你的心情怎样?”孩子说:“很着急,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而后让同学们之间互相说说,刚才哪个场景最难忘,让同学们交流交流,交流时同学们说得非常热烈,这证明孩子们在王老师不着痕迹地引领下,认真观察,确实做到有话可说。有情可表。等到孩子们个别同学口头作文的时候,再一次证明了,王老师的教学目标落实到位,孩子们能运用观全体察个别的方法来说。有的同学说:“当气球爆炸时全体同学都哄堂大笑”(注意了观全体)

有的说:“江诗贝同学非常害羞,脸刷地红了。”(注意了个别人物的神情。)

有的同学说:“气球的颜色越来越淡,所有的同学都捂住了耳朵,有的同学甚至挥着手,对老师说:“老师,你别过来。”(这儿既关注了全体又关注了个别,还关注了人物的语言。)

“只听“嘭”地一声,气球就像一只受伤的小鸟,落在地板上。”

(这是关注了气球的变化。)

“在游戏进行中,老师这边走一走,那边走一走,像蹦蹦跳跳的小姑娘。”(这关注了老师的动作。)

“老师突然止步时,我心里非常害怕,我非常担心,担心气球在我身边爆炸,结果气球在江诗贝同学的身边爆炸了,我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了下来。”(这关注了自己的心理活动。)

同学们在口头作文的时候,湛透了观全体察个别的方法,关注了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真正实现了眼观,耳听,心想。

在第二次游戏时王老师创设情境,“气球在你身边爆炸,则有礼物。”“哪位同学想让气球在他身边爆炸,那就像老师挥挥手。”许多孩子的情绪都被王老师调动起来。而后王老师在观察指导时,又引导孩子运用歇后语说话。孩子们说到:“玩游戏时,我想得到礼物,但是气球没有来到我的身边,我的心里就像沙漠里盼小鱼——干着急。”这为习作搜集了第一手的素材。为学生用笔记录下游戏中的片断,埋下了伏笔。从后面互改的习作中可见,这一环节的设计还是非常好的,孩子能把歇后语引用到文章中去。有的孩子写到“可气球就是不在他身边爆炸,我心想,他真是沙漠里找水喝,干着急。可见达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经过前几个环节,学生已有法可循,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接下来引导孩子用笔定格本次游戏的精彩场景,让学生自主习作,自由表达,学生乐于动笔,在短短的十分钟,孩子们就完成了两百多字的文章。

在评改作文时,首先孩子文章读不好,老师的一句话,:“作文三分写,七分读!”孩子们立时读出了情感。师生互动点评时,每个学生参与其中,或赞赏,或提意见,在相互交流中学会了自己去修改,去评价习作,进一步巩固“观全体,察个别”的方法。如:让学生夸夸这篇文章时,老师不失时机的加以引导评价,只见老师开始出发了,老师边走边唱着歌儿,(关注了老师的表现)全场的气氛一下子热闹了起来。(关注了全场的气氛)老师说:“气球在谁的身边爆炸,谁就能得到礼物。”(关注了老师的语言。)大家都挥动着手,似乎希望气球能在自己身边爆炸,其中施年宇同学还笑着对老师说:“漂亮的老师,让气球在我身边爆炸吧!”可气球就是不听使唤,就是不在他身边爆,我心想:他真是“沙漠里找水喝——干着急。(这儿既关注了全体,又关注了个别,还关注了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

当气球爆炸时,有的同学捂住耳朵,有的同学哈哈大笑,还有的同学把头藏入桌子中,就象地震快发生时。(这儿关注了全体同学的不同表现。这就是头全体的动作神态。)

当气球在江诗贝同学身边爆炸时,江诗贝同学非常激动,只见她的脸一瞬间像吃了辣椒似的,变得通红通红。“(这就是头注了个别同学的外貌、神情。)”

文章结课时,通过引导孩子带着本课学到的秘诀走向生活,观察生活、创造生活,将课推向更高的层次。最后布置作业,学以致用,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样,学生课后写成精彩的文章可谓水到渠成!

总之,王老师能科学准确地制定教学目标,并能紧扣目标展开教学,将整个教学过程的着力点放在了运用“观全体察个别”方法上,学生仔细观察场景,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这一重难点的突破上。

但我想教学永远是遗撼的艺术,例如:第二次游戏时,老师可以令气球早一点破,因为气球一直不会破,导致浪费了一点的时间,导致后面的评改作文时间稍显匆忙。

评课稿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篇5

虹桥十二小 王成江

上星期参加了在白象二小举行的小学科学研修班学员课堂教学培训活动,观摩了六位研修班同学的精彩课堂,同时又听到众位同学的精彩点评,收获颇多。

我受邀为黄李娜老师的课做点评,既感到非常荣幸,又觉得责任重大。所以在去之前,我自己也对这节课做了一些了解,希望在听课的时候能够有更明确的目的,听得更仔细一些。

在此我谈谈对这节课的看法。

这节课总体来说是非常成功的。一方面,老师引导非常充分,评价及时富有激励性,而且教态自然、亲切大方。另一方面,整堂课的环节设计也比较合理,各个知识点落实地到位,并且为后面的课程做了铺垫。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本课有两项主要活动:一,观察蚕卵;二,为蚕宝宝的出生做准备。

三年级的孩子平时对一些常见动物的生长、死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很少去关注动物的生命周期。本单元的第一课到第五课是指导学生通过亲自饲养、观察蚕的一生的生长变化,从而认识蚕的生命周期。蚕的生命孕育在蚕卵中,新的生命即将从蚕卵里出来。本课指导学生观察孕育着生命的蚕卵,让学生做好饲养小蚕的物质准备和思想准备,以及了解饲养、观察、记录小蚕的方法。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是整个养蚕活动的启动阶段。所以在第一课就要做到培养学生对蚕的兴趣,开始布置今后的任务,并明确饲养的方法。上好单元的起始课,对后续课程的作用影响很大。

低年级的学生,特别是三年级的学生学习科学,他们的抽象思维还不成熟,以具象思维为主。因此低年级的科学学习,应以观察和描述为主。所以我在听这堂课的时候,重点关注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评价,以及对学生观察方法的指导等方面。

首先,引入新课采用猜谜导入的方式。出示了一则谜语:一个姑娘真可爱,专把树叶当饭菜。辛勤吐丝献终身,织成丝绸做穿戴。

猜谜语是学生非常喜爱的一项活动,谜语一经出示,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纷纷开始猜测谜语的答案。很快,有学生想到了是蚕。于是很顺利地,引出本课研究对象就是蚕。通过这则谜语,不仅起到了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同时也是对学生前概念的一次检测。能够猜出谜底的学生,显然是见过蚕的样子,并且知道蚕喜爱吃桑叶,最终能够吐丝结茧等知识。

接着,第一环节是观察蚕卵。这时黄老师,出示了蚕卵,并要求学生说说可以怎样观察。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提出了可以用眼睛看,用放大镜观察等方法。充分地讨论之后,观察方法已经浮现出来了。

观察之后的汇报环节,黄老师组织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汇报。例如颜色、形状、大小、其他方面等。这几个方面是逐个请学生汇报的。有顺序地汇报,说得就比较全面、充分。学生在经历了详细的观察之后,对蚕卵的外形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其中颜色环节,有学生说到蚕卵有棕色、灰色、红色甚至白色等不同的颜色。这里黄老师就在评价了学生观察仔细之后,进一步地做了解释,白色的蚕卵是已经孵化出蚕了的,而颜色深的才是能够孵化出小蚕的蚕卵。学生对能够孵化的蚕卵就开始抱有期待了。

紧接着,在观察完蚕卵之后,引导学生:小蚕宝宝就要从蚕卵里出来了,猜猜看,蚕宝宝是怎样从蚕卵里出来的呢?这一问题一下子就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有趣的想法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比如:蚕卵越变越大,最后破了,蚕宝宝就出来了;蚕宝宝把壳挤破,慢慢地爬出来;蚕宝宝把外壳吃掉就出来了。等等,这样的精彩的猜想还有很多。看来在充分的观察之后,学生已经对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了。猜测过后,黄老师并没有直接告知蚕是如后出来的,而是将这一问题留个了学生。这是一个秘密,留给你们以后继续观察,自己去发现。这时,布置留下来的任务,为后续的课程埋下了一个伏笔,做好了铺垫。

第一个活动观察了蚕卵,想象了蚕宝宝出生的情形之后,自然过渡到要为蚕宝宝的出生做准备。引出了第二个活动:养蚕准备。

在这个活动中,同样是让学生充分地发表意见,猜猜蚕宝宝出生后需要什么样的环境。在这个环节中,有一项条件是湿度的要求。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并没有接触过湿度的概念,直接提及湿度,学生是无法理解的。所以,黄老师在这里就做了变通,问蚕宝宝是喜欢干燥一些还是湿润一下。既提到了干湿程度这一条件,又回避了湿度这一抽象的概念,处理地较好。

在具体的养蚕方法指导环节,黄老师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份养蚕手册,供学生阅读并从中收集资料。我仔细看过这份资料之后发现,编辑得非常好。文章的资料出自教师参考用书,但却并不是照搬原文。原文的篇幅很长,而且有一些专业的术语,对学生来说,难度太大。而这份资料在原文的基础上做了适当的删减,并且使用第一人称的方式,以蚕宝宝的口吻叙述了蚕生长所需要的条件。非常贴近学生,易于学生接受。我认为这样的处理是恰到好处的。

最后我说说黄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她的评价语言非常丰富,比如:找得真准确,眼睛瞄的真准等等。而且,在学生回答完后,并不重复学生的话。这一点对于我来说,是很值得学习的。我自己在课堂上语言就很罗嗦,生怕学生没听清楚,习惯性地重复学生的话。

另外,从一个细节中也能看出黄老是非常关注学生。在请学生发言的时候,她特别问道:“还有哪一组没发过言?”关注所有的学生的发展,细微处可见一斑。

总而言之,《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这一节课,课堂进行地非常流畅,课堂气氛和谐融洽,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课。听了这节课后我也从中收获了很多。感谢黄李娜老师精心的准备,为我们奉献了如此精彩的一课。

新老师评课稿 篇6

陈丽玉

课题:I’m watching TV.从总体上来讲,我认为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教师教得快乐,学生学得快乐,学生是在一种轻松愉快但又不失为紧张的气氛中掌握知识的。首先肯定余老师的基本功能比较扎实,准备得也相当充分,且教师的语音清晰、语调得当,在语感上非常好;另外教师的表情亲切,教态良好,有亲和力。所以使得整个课堂比较流畅,能使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下面我就谈谈我印象深刻几点:

1、评价方式多样有趣。每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都会给予一定的评价。而且在小组之间进行比赛,对表现比较好的学生所属的组进行鼓励,这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兴趣。

2、本课的教学观念新颖,设计构思精巧,体现师生互动,教师主导、学生主动的教学观念。教师很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体现了“以人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原则。在整节课中,教师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合作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3、课堂教学联系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中设计的环节都与我们的生活比较贴切,学生乐于去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4、教学内容充实,活动多样,环节和环节之间连接得很紧密。

这些成功之处都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但也有一些地方让我产生了疑问,就此我发表几点个人意

新老师评课稿 篇7

总觉得“口语交际”嘛,那是每个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都要用到的,都是平日里融汇在课堂内的,对语文课程中专门设置的“口语交际课”有些不解,在听了金钿和老师的口语交际课后,让我深深地反思:自己的口语交际课是否上得太马虎,太大意了?

金老师的口语交际课步步做得扎实、有效;每个环节都有自己存在的意义,都在为口语交际的主题服务。我就结合金老师的课堂,谈谈自己解读到的“冰山一角”吧!

金老师运用猜谜的方法,导入课题,看似只为激发兴趣,其实,在猜的过程中,金老师要求“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意在引导孩子留意谜面中对动物特点的描述,为介绍有趣的动物做好铺垫。接着金老师通过出示动物的图片,让孩子们“有礼貌地和小动物们打打招呼”、“同桌互相采访喜欢的小动物”两个小环节,打开了孩子们的话匣子。运用“我最喜欢 的 。”的句式,让每个孩子都能积极参与到与同伴的口语交际中。在引导孩子将动物说具体的环节中,金老师运用一个范例,铺桥搭路,引导孩子们学会介绍动物的方法:先是通过听关于小猫的录音介绍,谈谈感受,再引导孩子去发现,她是怎么介绍小猫的?介绍了小猫的什么?再和孩子们一起梳理介绍动物的顺序。明确介绍动物时应按照先整体,再从上到下的顺序介绍。在小组自由选择一种动物来说一说的时候,金老师提出了具体明确的口语交际要求,并提供了动物的图片以及文字提示: 真 ,身体、耳朵、眼睛、嘴巴、腿、尾巴,帮助一些交际有困难的孩子,能有模式可循。最让我觉得深受启发的是金老师在引导孩子交流和点评的环节。口语交际课上,最让我头疼的不是孩子不会说,不肯表达,而是都抢着说,却没有倾听他人的习惯。金老师在这方面的引导让人佩服。她在小组派代表交流前,就先明确要求其他同学要认真听,激励他们当当大评委,不仅要说说优点、评评缺点,更要学会在别人的交际基础上,给予更好的补充。孩子在金老师巧妙的评价反馈语的引导下,点评他人时,语言文明礼貌,不仅从内容上,还从表达的态度仪表上,给予同学评价,个个点评都是有模有样的,一个比一个精准、精彩!课堂上可以感受到:孩子们习惯了阅读课和老师的互动,所以口语交际时,总是习惯性想要面向老师,在这点上,金老师每次都能耐心引导,让孩子直接用第二人称“你”起头来点评,积极引导孩子生生互动,真正努力地引导孩子成为口语交际的主体,久而久之,相信,金老师的班级会自主形成自然而然的生生互动,每个孩子会成为课堂的主人!最后,金老师拓展了小动物的本领介绍,让孩子们知道,小动物不仅有可爱的外貌,还各有各的本领。这个环节的设置,其实是为优生更有个性地介绍小动物的特点搭建了一个平台。

课堂上唯一让孩子稍有些不知所措的环节,是在只听一次录音的情况下,金老师要求孩子们说说“这段话介绍了小猫的什么?”还要回忆介绍的顺序。在之前没有提出听的明确要求,又只听一次的情况下,多数孩子很难回答好老师的问题。

总之,金老师的课让我受益匪浅,是我学习在教学活动中开展“口语交际课”教学的一个很好的范例。

____________

点评者2:叶小秋

趣 趣 趣

--评金钿和老师《有趣的动物》口语交际课

口语交际课一直让老师们“望而生畏”,原因之一就是孩子没有想要“说”的兴趣或愿望,换言之,如何激发孩子的“交际”的兴趣是老师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结合金老师的这节《有趣的动物》口语交际课,基于如何激发孩子的“交际”的兴趣,谈几点看法:

这节课,金老师抓住“趣”这个重难点,以“情境教学法”的方式,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创设了富有形象性、情感性,又对交际具有挑战性和诱发性的动物交际情境,让学生从最基础的说起,积极主动地展开思维、想像,大胆地进行介绍评议,层层深入,使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思维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很值得大家学习。

一、内容有“趣”

低年级学生对动物本身就有着较浓厚的兴趣,本堂课以《有趣的动物》为话题,本身就能使学生有话要说,有话想说;再通过金老师的精心设计,围绕“有趣的动物”说说你喜欢的动物,听听录音的介绍,学着样子说说动物的外形,还拓展了动物有趣的了不起的本领等等,在各种有趣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进行有趣地介绍、交往,从中更直观感受动物的有趣。

二、情境有“趣”

1、谜语导入,激发 “兴趣”

陶行知先生指出:“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其实凡事都以“兴趣”为第一老师。基于“如何激趣”,金老师精心设计,课一伊始,就让学生 “猜猜它是谁?并说说简单的理由”的谜语形式导入,学生自然兴趣盎然,听得认真,说得有趣。

2、采访互动,激发 “情趣”

金老师先自己扮演记者角色,采访孩子“你最喜欢什么动物?”并及时搭建说话平台,出示说话句式“我最喜欢 的 。”让学生简单说出动物的特点,然后放手同桌互相采访,这样人人都有机会听别人说,人人都有机会说,学生一下情绪高涨,积极乐道,真正达到互相交流的目标。

3、学生互评,激发 “乐趣”

金老师在给足学生说的时间后,指名学生上台介绍一种动物的外形特点时可谓本堂课的高潮。因为金老师这时完全放手,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她先指名学生上台,然后让孩子自己去采访别人--“某某同学,你觉得我说得怎样?”

也许,孩子的平等身份,学生交流起来更自然更客观,完全不用顾及老师的一些约束。你听,孩子们说得多好--

被采访者:某某同学,你把熊猫的眼睛说成“黑不溜秋”,用得很好。

采访者:谢谢你的表扬。

被采访者:某某同学,熊猫的脚那么有趣,你怎么不说呢?

采访者:谢谢你的建议,我下次一定补充。

被采访者:某某同学,我有意见,松鼠的眼睛小,但跟芝麻比大多了,应该像珍珠吧!

采访者:谢谢你的建议,下次我应该吧它比作黑豆。

……

三、孩子有“趣”

凡在听课的老师,我相信都会与我同感:“这班孩子真可爱,真有趣!”是啊,我们听课老师都被他们逗乐了--

因为他们会互相表扬。

学生1:某某同学,我觉得你对小白兔的眼睛的介绍很棒,用了“比喻”,像红宝石。

学生2:某某同学,你说小白兔的身体“毛茸茸”的,很好,因为,我摸过小白兔的毛,确实是“毛茸茸”。

学生3:某某同学,你说小白兔的耳朵说得好,长长的……

(哈哈,谁都知道……可孩子说得多真诚,多可爱啊!恐怕这才是世上最真诚的表扬!)

多可爱的孩子--

因为他们会互相感谢

学生:谢谢你的表扬。

学生:谢谢你的补充。

学生:谢谢你的建议,我下次一定用上

……

多真诚的孩子--

因为他们会互相建议

学生:我有补充,小白兔走起路来一蹦一跳的。

学生:某某同学,我有意见,松鼠的眼睛小,但跟芝麻比大多了,应该像珍珠吧!

学生:某某同学,我有意见,小兔的脚比作香肠不够好,因为香肠是红的,而兔子的脚是白色的。

学生:……尾巴应该说……

这时,我们俨然看到了一个个像模像样的“小大人”、“小评委”的角色,他们有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交际方式,有自己的交际礼节。

不管,孩子的评价有那么些稚嫩和主观,但在这里我们最起码看到了孩子互相交流的平等、和谐和礼貌;也不管说话内容是否符合这节课的一些条条框框,我们也最起码看到了口语交际课最想看到的孩子们说话的兴趣和乐趣,这就够了……

至于,课堂上的一些艺术雕琢已经有很多老师探讨过了……

_______________

点评者3:郑晓

以生为本,有效交际

--评金钿和老师执教的《有趣的动物》

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首先非常感谢我们语文教研组的安排,搭建了“互动、共享、合作”的学习实践平台,让我们瓯海实小语文教研组这个大家庭又一次聚在这里开家庭会议。其次得感谢金钿和老师为我们这次家庭聚会所做出的努力。

说来实在惭愧,昨天上网看到通知,看到今天要评课的课题--《有趣的动物》只看到是低年级口语交际课文,怎么也想不到这课内容是选自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中的一部分。其实去年我也上过二年级,可见在日常教学中对于口语交际教学还不够重视,甚至会忽略、简单带过。口语交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现状处于弱势状态。今天聆听金老师的《有趣的动物》第一课时,纵观这堂课,我觉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谜语激趣,扎实到位

在上课伊始,金老师采用了低段小朋友喜闻乐见的形式--谜语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这几个谜语并不是一猜而过,简单进行,聪明的金老师能巧妙处理,追问学生怎么猜出谜语来的?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师生之间的口语交际。让这次的口语交际能润物细无声,有了良好的开端。其次金老师在追问过程中,无形渗透了“抓动物特点,来了解动物”的方法。如:“找准特点来猜,原来它有着别人没有的尾巴;是呀,它的绿衣裳最显眼了;看来找准它独有的特点就能猜到了。”

2. 内容丰富,层层深入

先有简单的猜谜导入今天的口语交际话题,接着让孩子跟猴子打打招呼,再出示句式“我最喜欢( 什么样 )的(什么动物)”开小火车说,让学生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种小动物?让后梳理介绍动物的顺序,让孩子按一定的顺序来介绍自己喜欢的动物。“(什么动物)真(怎么样?)它的全身(怎么样),头(怎么样),耳朵( ),尾巴( )……”让孩子借助这样的扶手模式开展口头交际。按顺序来介绍自己喜欢的动物这个环节我特别欣赏。虽然是一堂口语交际课,但能为发展孩子的“写话”能力做铺垫,让孩子学会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入手介绍一种动物,能真正融合锻炼孩子的“听、说、读、发展孩子的写话”融为一体。在这次的口语交际课上,金老师的口语交际内容能从句到段,内容丰富,层层深入。

3. 充分参与,突出主体

在听这堂课的过程中,我对课堂上学生参与的时间与人次做了认真的记录,具体数据如下:学生发言时间: 10 分钟;(单单计算孩子站起来发言和上台发言时间,不包括孩子们同桌或小组相互口头交际的时间)发言人次为:约60 人次,(由于时间紧迫,此数据包括重复发言的学生。)金老师班级总共45人,这样按平均来算,每个人发言到1.33次。试想每节口语交际课都能让全班孩子每个孩子站起来发言1.33次,那样口语课的有效性就能有目共睹。该数据说明了孩子们充分参与了整个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口语交际课上,我们怕冷场,我们希望能充分利用班级里的“优生资源”,但我们也最怕口语交际的课堂的话语权集中在个别优秀生处,形成优生唱“独角戏”的局面。这堂口语交际课金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很不错,课堂上既充分发挥了“优生资源”--让个别学生介绍动物的特点;也能通过小组同学互相说、开小火车等形式让“边缘群体”能及时归位,让全班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

同时这节课在生生互动环节中口让孩子从“内容上”和“说的怎样”两个方面的评价这种做法也值得我们学习。

总之,我认为本堂课的教学,有效而巧妙地将语文的“听、说”有机结合起来,凸显了低段语文教学的特点,突出生本教学。

同时,课堂的精彩在于灵动,在于缺憾。这堂课我认为以下地方值得探讨商榷。

1. 关于情境互动

本堂课上,生生互动,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学生上台讲述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台下的学生当做评委进行互动点评。但师生互动以及创设有效情境让学生在情景中互动这方面做得不足。

2.光于课堂细节处理

本堂课中一个细节成了大家讨论商榷的焦点--让孩子聆听音频《小猫的自我介绍》,然后让孩子说说它自我介绍了那几个方面,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的确跟在场的老师所想一样,这样的题目过难。我又寻思着怎样改进这个环节。我觉着可以这样处理:(不知是否恰当)首先让孩子认真听这段材料,老师在孩子听之前明确目的--认真听,仔细想猫从哪些方面介绍自己。然后让孩子说“再仔细回顾下刚才所听的内容,它又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描述的?”,当然孩子肯定不能说准确,这时得紧抓教育契机,让孩子在错误的顺序前再集中注意力听,仔细核对顺序。这样可能就能训练孩子集中注意力认真听的能力。让孩子学会倾听也应该是口语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

以上是我浅显、不成熟的看法,希望大家批评指正,再次感谢金老师为这次活动所付出的努力。

_____________

点评者4:王慧

现代社会越来越离不开人们的相互交流,相互交流就需要说话。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一种必备能力。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口语交际已经成为现代交际社会最基本的技能之一。我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到,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极其重要。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每单元的口语交际课时常被我们忽视了。潜意识中,可上可不上,可说可不说,甚至也可被习作课所合并或替代了。听了金钿和老师上的二年级口语交际课《有趣的动物》,我觉得金老师上的挺成功,有很多方面值得我学习。下面我谈谈听了这节课后的点滴感受。

一、交际情境生活化

课标提出口语交际的“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所谓的“具体的交际情境”,理应主要指生活情境。课堂情境还源于生活,使师生不再单纯是指导者和学习者,同时还是交际者,在这种接近于生活原生态的情境中交际,把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本次金老师选取的口语交际主题就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有趣的动物”。上课伊始,金老师首先通过学生最喜欢的游戏形式--猜谜来导入,当学生猜出是燕子、螃蟹、青蛙时,个个兴趣盎然,并且,老师有意识的提问: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学生回答说是根据谜语里描述的动物的外形来猜的,这样就润物无声的渗透给学生一个方法:介绍动物可从介绍外形入手。接着,金老师把课堂和生活有机结合,创设接近于生活原生态的情境,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动物,打开了学生心灵的天窗,使得人人有表达的欲望。

二、交际互动多元化

课标提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可见口语交际是指导学生运用口语进行交际实践,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发展学生的独白语言和对白语言,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口语交际技能,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以及待人处事的交往能力的主要途径,应由听说双方的互动来完成。在教学中,金老师让学生听了录音,明白介绍动物外形的顺序后,自己试着来介绍一种最喜欢的动物的外形,先小组内介绍,再全班交流,学生既是听者,又是说者,老师既是组织者、引导者又是参与者,很好地实现了交际互动。

三、交际实践层次化

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整合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以能力的养成为核心。能力有赖于科学的实践训练。有计划,有步骤的实践训练能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善于”到“善于”,从而使学生在亲历完成交际的学习任务的过程,达到能力养成的目标。金老师这节课从教学程序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采用,都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课堂从说说自己喜欢的动物开始,安排了说句子:我喜欢( )的( )。在介绍动物外形时,先听一段录音介绍,给学生一个扶手,使他们学会介绍的顺序,再自己来介绍一种喜欢的动物。两个环节,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让学生亲历实践,又让学生真正“学会”,使学生获得提高和发展。

值得商榷:

金老师最后一个环节:介绍动物本领,不是本课的目标。我认为老师没必要让学生来介绍,老师只用出示几张有特殊本领的动物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去查找有特殊本领的动物,把话题延伸到下节课即可。

口语交际训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低水平到高层次的训练过程,它不仅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同时也能净化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其他各方面的素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向老师们好好学习,努力上好口语交际课。

上一篇:心愿话题的高二作文下一篇:学生会社区工作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