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原文和译文

2024-05-21

论语十则原文和译文(精选5篇)

论语十则原文和译文 篇1

1.子 曰:‚学 而 时习之,不 亦 说 孔子说:‚学习知识,并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 乎?有 朋自 远方 来,不 亦 乐 事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到这里,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情 乎? 人 不知 而不愠,不亦 君 子 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乎?‛ 人吗?‛

2.子 曰:‚温 故 而 知 新,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 以 为 师 矣。‛ 可以凭借这点当老师了。‛

3.子 曰:‚ 学 而不 思 则 罔 ; 孔子说:‚光知道读书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就会迷惑不解;

思 而不 学 则 殆。‛ 光知道思考却不知道读书学习,就会对精神有所伤害。‛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 孔子说:‚由(子路)!教给你什么叫‘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啊!‛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人们谥为‘文’呢?‛孔子说:‚孔文子聪敏好学,不认为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羞耻,因此谥他为‘文’啊!‛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这些对我来说,有哪一点是我所具备的呢?‛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论语十则原文和译文 篇2

其实, 语文课堂教学主要涉及到学生、教材、教师三个方面, 所谓教学策略无非就是语文教师通过一些手段使教材和学生之间产生联系, 最终使学生全方位地熟悉并掌握教材。对语文教师而言, 他完成了教学任务;对学生而言, 他掌握了教学内容;对学校而言, 它实现了教学目标。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事情, 却被我们自己复杂化了:简单的就是最好的。所以我认为多年来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都忽略了简单的原则。教材《〈论语〉十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简单的原则。遗憾的是我们总是信心不足, 底气不够, 半途而废。

《〈论语〉十则》就学习方面做了精准地说明:第一是“时习之”;第二是“温故而知新”;第三是“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据我二十多年来的教学经验, 如果我们能够在这三个方面下功夫, 那么我们的课堂将会简单起来, 效果就会好起来。滴水穿石就是最好的例证。

多媒体教学虽很现代化, 但适用性特别是在农村中学并不强, 相反, 《〈论语〉十则》里面所阐述的那三点确实简单实用, 下面我就一一论述。

首先是“时习之”。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简言之就是听、说、读、写。考试的题型也无非是基础知识, 阅读理解, 写作运用三大块。综合学生的语文分数, 最终能决定高分或低分, 及格或不及格, 往往不是因为阅读理解或写作运用, 常常是因为基础知识即最常见的字不认识, 不会注音, 不能正确书写。为此, 我们的许多语文教师很不理解:我已经在课前让学生预习了字词, 课堂上我也检查过并重新订正过, 怎么会这样呢?还太差了, 太不自觉了, 太不认真了, 简直没法教。平心而论, 当语文教师当到这个份儿上确实让人郁闷甚至悲哀。这个问题难道解决不了吗?不!《〈论语〉十则》给了我们答案。前面我已经说了我们总是信心不足, 底气不够。在课堂上如果我们经常讲解字词, 那么我们自己就会认为没有水平, 就更说不上快乐了。可孔子在《论语》里却说:“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这句话并不难理解, 可为什么我们总是做不到呢?学生字不会, 我们就在课堂上查, 一次不行就两次, 两次不行就三次, 我们经常去查, 隔三差五就测试一下, 还会有多少学生不会呢?包括古诗文背诵、默写、翻译,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你经常地有针对性地去查一些学生, 他能不会吗?我们的语文教师既做不到“时习之”, 又谈不上“不亦说乎?”怎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功呢?如果再认为学生不自觉, 不认真, 不主动, 太差了, 和学生怄气, 那么你说这究竟是谁之过呢?因此, 事实证明, 学生通过老师的“时习之”实现了“时习之”后, 掌握了书本上的基础知识, 他个人的情绪也会好起来, 即所谓的“不亦说乎?”到那个时候, 你还愁课堂教学效果吗?基本功是如此, 阅读理解和写作运用也不例外。

其次是“温故而知新”。事实上“温故”很容易, “知新”就难了。前面我们谈的“时习之”, 其实就是“温故”的过程, 不过这里一定要提示大家, “温故”一定要落实, 既有练习, 又有批改, 有订正, 有讲解。“知新”就是在反复学习的基础上要注重自己的感悟和想法。这种感悟可以是直接的, 也可以是间接的。这个教学环节也需要教师去落实, 你一定要安排学生去写, 作为老师你要及时去批改。这样“知新”的过程就落实到课堂上去了, 久而久之, 学生“温故而知新”的思维习惯就形成了。记得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很注重对考我就不断地和学生思考它, 认识它, 最终帮学生形成对考试的科学认识。实践证明, 在我所教的班级中, 其他学科的成绩皆为校倒数第一, 而我的语文却是校正数第一名。事后想一想, 我只是把“温故而知新”这个观念落实到了寻常课堂中, 不能说多先进, 但至少是有效的, 我认为有效的就是科学的。

最后一点就是“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当语文老师久了, 可能感觉就比较迟钝了。但高度认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 是语文课堂的终极目标。如果把学习比作吃饭的话, 那思考就是消化。光吃饭不消化, 不管你吃的是什么, 都是无益的, 光学习不思考, 学过的知识就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语文课的背诵对于学困生而言就是一个难题, 如果我们当语文老师的能对所背诵的对象做一些思考, 也让学生自己对所背诵的对象做一些思考, 也就是做一些新的尝试, 学困生就能很愉快的完成任务。这一点我也做了实践操作。分段背诵, 抄写背诵, 互相提示背诵, 当堂示范背诵等手段的综合运用, 使得学困生的思维活跃了起来, 背诵也就不再是难事, 学困生的信心自然也就得到了提升。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能对这样一些细节做一些思考和尝试, 那么我们的课堂效益自然就有了, 每一节课都会有新的收获。无论是对语文老师, 还是对学生, 都是一种进步和提高。

论语十则原文和译文 篇3

其实,语文课堂教学主要涉及到学生、教材、教师三个方面,所谓教学策略无非就是语文教师通过一些手段使教材和学生之间产生联系,最终使学生全方位地熟悉并掌握教材。对语文教师而言,他完成了教学任务;对学生而言,他掌握了教学内容;对学校而言,它实现了教学目标。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事情,却被我们自己复杂化了:简单的就是最好的。所以我认为多年来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都忽略了简单的原则。教材《(论语)十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简单的原则。遗憾的是我们总是信心不足,底气不够,半途而废。

《<论语>十则》就学习方面做了精准地说明:第一是“时习之”;第二是“温故而知新”;第三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据我二十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如果我们能够在这三个方面下功夫,那么我们的课堂将会简单起来,效果就会好起来。滴水穿石就是最好的例证。

多媒体教学虽很现代化,但适用性特别是在农村中学并不强,相反,《<论语>十则》里面所阐述的那三点确实简单实用,下面我就一一论述。

首先是“时习之”。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简言之就是听、说、读、写。考试的题型也无非是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写作运用三大块。综合学生的语文分数,最终能决定高分或低分,及格或不及格,往往不是因为阅读理解或写作运用,常常是因为基础知识即最常见的字不认识。不会注音。不能正确书写。为此,我们的许多语文教师很不理解:我已经在课前让学生预习了字词,课堂上我也检查过并重新订正过,怎么会这样呢?还有的语文教师甚至抱怨学生,说学生太差了,太不自觉了,太不认真了,简直没法教。平心而论,当语文教师当到这个份儿上确实让人郁闷甚至悲哀。这个问题难道解决不了吗?不!《<论语>十则》给了我们答案。前面我已经说了我们总是信心不足,底气不够。在课堂上如果我们经常讲解字词,那么我们自己就会认为没有水平,就更说不上快乐了。可孔子在《论语》里却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并不难理解,可为什么我们总是做不到呢?学生字不会,我们就在课堂上查,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我们经常去查。隔三差五就测试一下,还会有多少学生不会呢?包括古诗文背诵、默写、翻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你经常地有针对性地去查一些学生,他能不会吗?我们的语文教师既做不到“时习之”,又谈不上“不亦说乎?”怎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功呢?如果再认为学生不自觉,不认真,不主动,太差了,和学生怄气,那么你说这究竟是谁之过呢?因此,事实证明,学生通过老师的“时习之”实现了“时习之”后。掌握了书本上的基础知识,他个人的情绪也会好起来,即所谓的“不亦说乎?”到那个时候,你还愁课堂教学效果吗?基本功是如此,阅读理解和写作运用也不例外。

其次是“温故而知新”。事实上“温故”很容易,“知新”就难了。前面我们谈的“时习之”,其实就是“温故”的过程,不过这里一定要提示大家,“温故”一定要落实,既有练习,又有批改,有订正,有讲解。“知新”就是在反复学习的基础上要注重自己的感悟和想法。这种感悟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这个教学环节也需要教师去落实,你一定要安排学生去写。作为老师你要及时去批改。这样“知新”的过程就落实到课堂上去了,久而久之,学生“温故而知新”的思维习惯就形成了。记得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很注重对考试本身的认识。单就这样一个问题,我就不断地和学生思考它,认识它,最终帮学生形成对考试的科学认识。实践证明,在我所教的班级中,其他学科的成绩皆为校倒数第一,而我的语文却是校正数第一名。事后想一想,我只是把“温故而知新”这个观念落实到了寻常课堂中,不能说多先进,但至少是有效的,我认为有效的就是科学的。

最后一点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语文老师久了,可能感觉就比较迟钝了。但高度认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是语文课堂的终极目标。如果把学习比作吃饭的话,那思考就是消化。光吃饭不消化,不管你吃的是什么,都是无益的,光学习不思考,学过的知识就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语文课的背诵对于学困生而言就是一个难题,如果我们当语文老师的能对所背诵的对象做一些思考,也让学生自己对所背诵的对象做一些思考,也就是做一些新的尝试,学困生就能很愉快的完成任务。这一点我也做了实践操作。分段背诵,抄写背诵,互相提示背诵,当堂示范背诵等手段的综合运用,使得学困生的思维活跃了起来,背诵也就不再是难事,学困生的信心自然也就得到了提升。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能对这样一些细节做一些思考和尝试,那么我们的课堂效益自然就有了,每一节课都会有新的收获。无论是对语文老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一种进步和提高。

论语十则原文和译文 篇4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句能做为《论语》开章的第一句,不简单啊,是告戒修道的人要精进,不要光说不练,要以身行去印证,印证的同时,对同道之人的心态是怎样的,对道不同的人应持有的心态都交待清楚了。

以此如如不动之心去学习,去印证,才能得论语之真道意。

悦:是发自身心的一种愉悦

乐:是与众同有的一种氛围

朋:通凤,古文凤,象形。凤飞,群鸟从已万数,故已为朋党字。此说假借也,朋本神鸟,以为朋党字。古时比喻有圣德的人。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是指的发自内心的一种愉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指的与众同有的一种氛围。

这两句是说的,因为闻道而习道,即而得道的一种成就感,与天人相互感应。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指的君子对于那些不能闻道,不能修道,无道可言的人的一种态度,对这些人表现出来的种种无道的行为,君子不会有任何的气恼.译文:

孔子说:“学到君子为人之道的真谛,并在生活中加以印证实践,能得到发自内心的愉悦!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如同有凤来仪之境,感得同道之人从四面八方来与之相应,为有同样的目标而乐在其中!

对于其它不能明道,知道的凡夫之人而没有任何的气恼,这是君子才有的境界啊!”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译文:

一个人孝顺长辈,听命兄长;而犯上做乱这样的事,是很难发生在这种人的身上;不好冒犯长辈的人,而做出扰乱常规之事的人,这种人是没有的。君子着重于根本的原则,根本的原则确立了,而令世人效仿的大道也就产生了,孝顺长辈,听命兄长,此二者,即为人之根本。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擅长花言巧语,奉承他人的人,这种人很少有仁义道德的修养。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我每天都会用三条原则来和自己的行为进行较对!第一,与人共事有没有不忠的方面? 第二,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的方面?

第三,师长传给我的道法真理有没有在生活中印证实践?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

治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君王做事的态度要谨慎而有信用,节约每一项开支,关爱他人,役使百姓时,应在农闲的季节。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

孔子说:“学人弟子们回到家里,对长辈要孝顺,出来在社会上行走要尊重年长于自己的同仁,言行谨慎而守信用,以广大的爱心去爱护其他人,要亲近有仁德的贤人。以上几条如果能够做到,还有多余的精力的话,则应该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贤贤易色:第一个贤指贤男,第二个贤指贤妇。易色:和悦的态度。

贤夫贤妇持以和悦的态度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侍奉君主,能奉献出自己的全部身心;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言而有信;这样的人,虽说没有刻意学习过为人处事之道,我确认为他是一定学习过的。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

君子不持重自尊,则失去威信。所学即鄙陋识浅。注重忠义礼信的培养,没有任何一个朋友是不如自己的,有了过错也不要惧怕过错,要勇于改正。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

曾子说:“慎重的对待自己身后能给后人留下什么影响,看看以前的先辈圣贤给后人留下了些什么。经常这样的去提醒,比较,效仿,人民的道德修养可以自然笃厚。”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

(1)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

(2)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3)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先生到了一个国家,必定闻听这个国家的内政,这种权力是先生自己要求得来的,还是国君主动给予先生的呢?” 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礼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如果是夫子要求来的,或者先生要求的方法与别人的方法不一样吧。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的父亲在世时,要观察这个人的志向是否随顺父意;父亲去世了以后,观察这个人的行为是否脱离了原来父亲在世时的行为;如果父亲去世三年来,并没有改变于父亲在世时的志向,这个人就是个真正的孝子。”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这样说过的话才能去认真实行;恭敬别人的时候要符合于礼,这样可以避免随意乱恭敬而带来耻辱。(因为言行方面经过以上层层的过虑,而让自己成为‘言有宗,事有旨’的人。)因为接触的都是有修养的人,自己也就成为受人尊敬有修养的人了。”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会追求饮食上的享受,不会追求居住上的安逸,勤快的做事,谨慎地言行,又能虚心向有道的贤者请教指正,这样的人可谓是好学之人。”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奉承讨好别人,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这种人怎么样?” 孔子说:“还可以。但不如贫穷而能乐于守道,富足而好守礼的人。”

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玉牙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精益求精’这个意思吧?” 孔子说:“赐呀,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因为你已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出的意思,”(举一反三)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看不透我,担心我看不透别人。”

=== 为政第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

孔子说:“治理国家的君主以“德”来教化民众,处治政务,就好像北极星一样,安处在一定的位置,而其它贤者皆如众星般的拥护在左右。

提示:与学尔的‘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异曲同工之妙!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没有可以使人入邪道的作品’

注:《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育弟子的教材。思:做容讲《说文》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参考注释】

齐:比肩、类齐、相类、整治之义。

刑:刑罚、对人生部分或全部的自由权利度进行控制等手段之义。格者:格除、格斗、杜绝、修正之义。

译文:

治世之道如果以政法来规范民众,以刑罚来管束民众,民众会因避免刑法加身但不懂礼义廉耻。

治世之道如果以道德来教化民众,以礼义来约束民众,民众会知道哪些事情是为人所不耻的,以此而入正道。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下学习的志向,三十岁时成立自己的学术体系,四十岁时对这个世间的所有现象不再迷惑,五十岁时知道天命(了解天,地,人的和谐互动)

六十岁时达自然忘我之境(这个我都没有了,任何语言都不能左右,牵引“我”,所以耳顺)七十岁时达无我之境(“我”都没有了,就可以随心所欲,无所不能为,但却不违背规矩法则)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

(1)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其父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

(2)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他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

孟孙:孟懿子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与驾车的学生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樊迟给孔子驾车时,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按礼祭祀们。”

(这里没有发现愚孝的思想,要按礼来侍奉父母)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注释】

①孟武伯:姓孟孙,名彘,“武”是谥号,孟懿子的儿子。译文:

孟武伯问孔子什么是孝顺之道,孔子说:“不要让做父母的为孩子尽是操心担优,如果有什么忧心之事那就是人总会不可避免的生病。”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前506~前443),姓言,名偃(yǎn),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春秋末吴国人,与子夏、子张齐名,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曾为武城宰(县令)。

子游少孔四十五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之佼佼者,被孔子许为其“文学”科的高才生,后人往往把他与子夏合称为“游夏”。译文:

子游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顺之道,孔子说:“现在社会上的一些所谓孝子,以为只要能供养父母衣食就算是孝了。至于犬马畜生,也有人圈养着,如果没有恭敬之心去对待父母,那么和饲养犬马畜生有什么分别呢?

提示:

在为政篇安插孝论,是告诉为政者要以做父母的心境来对待百姓,关心百姓的疾苦,也要以做子女的心境来对待百姓,为百姓着想,尊敬百姓。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 子夏(前507-?)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称“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晋国温人(今河南温县)(另有魏人、卫人二说,近人钱穆考定,温为魏所灭,卫为魏之误,故生二说),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译文:

子夏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顺之道,孔子说:“能始终对父母保持和顺的面色是非常难的。有事情的时候,后辈儿女去帮着做;有美食的时候,请长辈先食用,难道这样就是孝了吗?(只做到以上这些,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孝道,必须是内心里真正的敬爱父母长辈,侍奉父母时面上颜色和顺,这样才算是孝)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注释】

回:颜回,孔子最得意的学生 发:发挥

译文 孔子说:“我与颜回谈论一整天,他也不表示自己的意见提出疑问,好像很愚笨的样子。退下后观察他私下里的表现,亦可以自由的发挥,颜回并不愚笨。”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译文:

孔子说:“了解一个人,要先观察他的所做所为,其次观察他做事的原因,再然后观察他怀着何等样的居心目的,经过这样的审察,人还有什么可以掩盖隐藏的呢?人还有什么是能够隐藏的呢?

提示:此处所述类同于《金刚经》所讲的,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温习过去曾经学过的知识从而有新的体会,这种人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君子不器。”

提示

这句应该和上句是一个整句。君子应该是成器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常说“太不成器了”。这里的不器就是不要像一个器物那样的死板,学过的知识再去回顾的时候,会有新发现,会有新的感悟,这样永远是处在一个不断上升的境界里,今天是精美的琏瑚之器,明天就是超出‘琏瑚之器’的其它更优秀的器物。因此时刻都处在一个不断的自我超越之境,所以君子不器。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君子不器”

译文:

孔子说:“温习过去曾经学过的知识从而有新的体会,这种人可以做老师了。君子不应该像器物那样的死板,应从各种角度都能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修养”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

子贡向孔子请教君子之道。孔子说:“先付之于行动,而后再说话。(避免言出不能践,失君子之风。)”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注重大局不注重私情,小人注重私情不注重大局。”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只知道学习而不深入的思考,这样就会被文字表面的字意所蒙蔽;只知道空想而不学习实践,就会在学习的道路上走弯路,会陷入危险之境。”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译文 如果一个人不秉持自守中庸之道,而过份的驳斥那些异端,这样也会危害到自己的操守,如此则偏离了中道。

(就好比一个人举手打了别人,自己的手也会痛。道理是一样的。)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注释】

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学生,长期追随孔子。译文:

孔子说:“由啊,现在教给你智慧之道,对于知道的事情,就持知道的态度,对于不知道的事情就持不知道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勿已勿人,这就是智慧之道了。”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注释:

子张,即颛孙师(前503-?),字子张,孔门弟子之一。春秋末陈国阳城(今河南登封)人。出身微贱,且犯过罪行,经孔子教育成为“显士”。虽学干禄,未尝从政,以教授终。孔子死后,独立招收弟子,宣扬儒家学说,是“子张之儒”的创始人。子张之儒列儒家八派之首。干禄:求禄位;求仕进。

译文:

子张向孔子学习为官之道。孔子说:“多听闻,不知道的方面先搁起来,知道的也要谨慎的说,这样就能减少过失;多观察,有危险的事先放在一边,其它没有危险的事也要谨慎的去做,这样就能减少后悔。说话时减少过失,做事时减少后悔,官禄就在其中了。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注释:

哀公:姓姬,名蒋,鲁国国君。定公的儿子,继定公位,在位二十七年(公元前494—466年)。译文

国君哀公问孔子:“怎么样做才能使民众信服?”孔子回答说:“推举正直人的地位在邪枉者之上,这样民众就会信服;推举邪枉者的地位在正真人之上,这样民众就不会信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提示:

看到季康子向孔子问内政之道,发现孔子此时的回答,是对以上几条的总结。即论语劝孝善的同时,影射国君也要以孝善的心境来对待国家的子民。这就是为政之道了。注释:

季康子(?—前468)春秋末战国初鲁国人。姓季孙,名肥,康为其谥号。鲁国大夫,鲁哀公时任正卿,是当时政治上最有权势的人。译文:

季康子向孔子问内政之道:“要想使人民尊敬君主,忠于国家,该怎样劝导他们呢?”孔子回答说:“君临天下人民的时候易庄严持重,人民自然就会尊敬君主,国家提偿孝慈,人民自然对国家忠诚;推举天下大善之人事,从而能教化那些不行善的人民,这样就是对人民的劝导了。”

此处对应《老子》第四十九章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矣。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译文:

某人问孔子说:“先生为什么不从事政治事业呢?”孔子回答说:“书(经)上有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孝悌之道实施在政事上。(以孝悌之道对待百姓民众)这就是为政之道的最高境界。又要怎样才能算是从事政治事业呢?” 提示:

这一章更加确定“以百姓之心为心。”有人说孔子“求官不成云云”,那实在是不了解孔子,读不懂《论语》的缘故。即道德经第一章云“徼”之辈。《道德经》第一章: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注释

(1)輗:音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大车指的是牛车。

(2)軏:音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走。

译文:“一个人不讲信用,即得不到别人的信任,不知道他怎么在这世上安身处世。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少了重要的部件车子怎么行走呢?”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译文 子张问:“十代以后的社会可以知道当今的礼法制度吗?”孔子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法制度,在改革中所废除的和增设的,现在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了商朝的礼法制度,在改革中所废除的和增设的,现在是可以知道。如果现在继续接着周朝的礼法制度承载下去,即使百代之久,也是可以被世人所知道的。”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译文

孔子说“不该你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奉承讨好。见到该挺身而出的事情而不去做,这就是没有勇气的懦弱。

《论语》十则(精练含解析) 篇5

七上—《论语》十则

一、文学常识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二、重点字词 【重点词语】

时习:时常复习说:同“悦”,愉快。知:了解 愠:生气,发怒。君子:有道德修养的人 日:每天 三省:多次反省 谋:办事 忠:尽心竭力 交:交往 信: 诚实,真诚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一词多义】 1.而:

故,旧的知识 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可以:可以凭借 罔:迷惑。殆:有害 诲:教导 女:同“汝”,你 是:这

知:同“智”,聪明。思:想,想要 齐:看齐 省:反省

士:读书人 弘毅:刚强,勇毅 仁:实现仁 已:停止 然:这 凋:凋谢 可以:能够 行:奉行 其:大概,也许 恕:恕道 欲:想要的 勿:不要 施:施加

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表顺承

②人不知而不愠,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但是,却

③ 任重而道远。——表 并列: ④ 拔山倒树而来。——表 修饰 2.焉:

① 见贤思齐焉,——语气助词

②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兼词“于之”,在其中。3.其:

① 其恕乎。——大概,也许,表猜测。

② 择其善者而从之。—— 代词,他们的、其中的、自己的。4.之:

①知之为知之。——代词:它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代词:它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代词:它 ②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

③心之所向,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5.为:

①为人谋而不忠乎。——介词:替 ②可以为师矣。——动词:做,当。③仁以为己任。——动作:当作

三、内容要点 【文意概括】

《论语》十则分别选自《论语》中的《学而》、《为政》、《公治长》、《述而》、《雍也》、《子罕》、《卫灵公》几篇,讲的是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修养。

【重点问题】

1.《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4.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5.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喜迎来客,《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这句话说明一个人要经得起环境考验。

8.《论语》中,“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任重而道远”,“重”表现在“仁以为己任”,“远”表现在“死而后已”。

9.《两小儿辩日》中,孔子面对小儿的争辩“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孔子,你会用《论语》中的哪句话作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0.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你能联想到孔子的哪句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1.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其中包含相互体谅的意思。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12.写出本课出现的至今还用的成语。

①温故知新 ②任重道远 ③死而后已 ④见贤思齐 ⑤不亦乐乎 ⑥三人行,必有我师 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阅读题典

【题源】2015届四川宜宾中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论语》八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 * * * *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

8.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A.学而不思则罔(罔:有害)B.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然:这)C.切问而近思(切问:急切地追问)D.我独亡(亡:死亡)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A.学而.时习之

B.仁在其中矣

.C.与人恭而有礼 .D.如日月之食焉 .10.翻译(3分)

学而不思则罔 .其恕乎 .

未复能有与其奇者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由儒家学派提倡的待人接物之道,请结合所学知识或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3分)

【答案】 8.B 9.D 10.孔子说:“不怕(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患”、“己知”各1分,句意畅达1分)

11.示例: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所讨厌(不喜欢)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这是对儒家“恕”的理解,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行为准则。(1分)这句话说明了在生活中,我们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而应推己及人,宽容待人。(2分)(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举出事例加以说明也可,但不能偏离这句话的主旨)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9.试题分析:解题思路同上,根据所学所记,了解内容,弄清各个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判断字义,注意文言虚语多义性的特点。本题用反选排除法,A前表承接,后表转折;B前代词,后语气词;C前介词“对”,后动词“参与”,答案为D。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试题分析:首先要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句的意思,即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要求别人去做,结合生活实际从“自律”或“宽容”等方面谈感想。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五、牛刀小试

【题源】2014中考湖北襄阳卷

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6题。(10分)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二章》

【乙】《传》称师克在和不在众,此言天地和则万物生,君臣和则国家平,九族和则动得所求,静得所安,是以圣人守和,以存以亡也。吾,楚国之小子也,而早丧所天,为二兄所诱养,使其性行不随禄利以堕。今但贫耳;贫非人患,惟和为贵,汝其勉之!——录自《三国志·蜀书·向朗传注引<襄阳记>》

【注释】①传:《左传》。②九族:指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③天:指所依存或依靠,这里指父母。④诱:教导。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以天下之所顺 以: .(2)《传》称师克在和不在众 克: .【答案】(1)以:凭价。(2)克:战胜.取胜。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湖北省襄阳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方法: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以”就凭着之意,注意在课下总结“以”字的用法和意义。经常考到。.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天时不如地利 使其性行不随禄利以堕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吾,楚国之小子也 ..C.环而攻之而不胜 而早丧所天 ..D.生,亦我所欲也 此言天地和则万物生 ..【答案】 B 【解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答案】译文:管理百姓(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边界)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湖北省襄阳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的翻译和理解。方法: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把“域”、“以”、“固”、“威”翻译出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从内容看,甲乙两文都强调了“ ”的重要性。甲文以战争为例,强调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乙文则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说明。(用原文中的词语填空)(2分)

【答案】和 天地 君臣 九族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从写作目的看甲文希望统治者 ;乙文则是告诫子孙。(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案】 施行仁政 不要担忧和害怕贫困,而应努力做到“和”。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湖北省襄阳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方法: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两文都围绕“人和”。把“今但贫耳;贫非人患,惟和为贵”翻译出来既可作为答案。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题源】(2015届福建福州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16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沈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乙)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5.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清流见底

见往事耳

B.实是欲界之仙都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C.于我如浮云 皆以美于徐公 D.自康乐以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中 ....6.解释加点词。(3分)

(1)古来共谈

共: .(2)夕日欲颓 颓: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 .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2)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

8.甲乙两文”乐“的情趣分别是什么?(4分)【答案】 B(1)共:都(2)颓:落下(3)与:共同

(1)早晨云雾将要散去,到处响起猿声鸟鸣。(2)枕着弯曲的胳膊睡觉,能在其中享受快乐。甲文:赏景之乐。乙文:生活淡泊无忧之乐。【解析】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6.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要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颓”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不同,要根据语境仔细辨析。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8.试题分析:仔细阅读两文,了解作者所写的内容。甲文写的是“山川之美”,根据作者最后所说“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可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是“赏景之乐”。乙文孔子表达是对平淡简朴生活的向往,所表达享受平淡自由生活的快乐。

上一篇:归还借款收条怎么写下一篇:垃圾生化处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