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说课稿经典

2024-08-04

音乐说课稿经典(精选6篇)

音乐说课稿经典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

》,这是一篇歌曲教学(欣赏)课。本节课我主要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进行说课。希望我能将给大家带来一堂丰富多彩的音乐课。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陈述。1.教材分析

今天我所选用的教材是

出版社小学音乐教材X年级下册第X单元的《

》。(《五月的夜晚》是一首匈牙利民歌,音调纯朴简洁、旋律起伏委婉,颇具特点,歌曲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2.教学目标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目标在教育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育者从事教育活动的指南。根据教材的特点和X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来设置的。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保持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的精神。(爱大自然、热爱底蕴深厚的民族音乐)⑵ 过程与方法:运用聆听、模唱学习歌曲(游戏、歌表演、集体舞蹈),运用小组探究、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歌曲创编。

⑶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并乐于参与到音乐活动和即兴创造活动当中。(能够选择适当的演奏方法表现乐曲的情绪,并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奏进行简单评论)。基于音乐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3.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用柔和而具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4.本课的难点是:掌握歌曲节奏(切分节奏、小附点等)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第二方面说教法和第三方面说学法上面谈谈。

二、说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考虑到X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境教学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为学生创设了一系列优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基于本课的特点,我还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境等活动形式来获取知识,一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只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我还运用了学科整合的方法,在联系生活和拓展创编这两个环节中,我融入了美术、自然、语文、戏曲等姊妹学科与艺术的知识,拓展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促使他们音乐素质和音乐表现力的不断提高。

三、说学法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知识不如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音乐课应重视对学生的音乐实践,所(转载自中国教师站文摘http://,请保留此标记。)以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且自由发挥。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方面我主要采取了以下的方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同时我还让学生多听多练,自省自悟,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最后我具体来阐述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总的设计思路分为五个环节:

律动表演 导入音乐课堂——学唱歌曲——歌曲处理——创编活动——拓展延伸 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一)律动表演,导入音乐课堂(2-3分钟)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营造一种愉快、欢乐的气氛,我让学生在《蜗牛与黄鹂鸟》的音乐中做律动进入教室,通过律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领学生步入音乐的殿堂。

(二)学唱歌曲(占时25分钟)这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这个环节我将运用听唱法、教师示范和学生分句模唱等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新歌。

1、借用多媒体,播放歌曲《

》先请同学们听一听这首歌,在听的时候思考两个问题:这首歌是什么情绪?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学生作答:

2、教师完整地范唱歌曲,指导学生听辨出歌曲中(切分节奏、休止符)的位置,感受歌曲(天真活泼)的情绪。

3、学生交流,初步熟悉歌曲

4、跟钢琴演唱2-3遍,教师弹奏歌曲学生跟琴演唱。要求:(1)速度不宜过快,学生用中速跟琴演唱(2)声音自然统一气息通畅,避免让学生用喊叫的声音演唱,注意保护嗓音。

5、难点的解决:(1)歌曲中的附点节奏、小切分节奏型的把握。

解决方案:通过用手击拍以及画强弱箭头图的方法,解决附点节奏和小切分节奏音型。

(三)歌曲处理

有感情的歌声,永远是音乐教学工作者追求的最美境界。

a.请学生根据歌曲的情绪,试着将已经学过的切分节奏、连音线标注在合适的地方,尝一尝说说感觉如何。指导学生从力度、速度等方面,分组讨论对歌曲的处理意见。b.采用领唱与齐唱的演唱形式,有感情、完整的演唱歌曲。

(四)创编活动(5分钟)

在同学们能够有感情、完整演唱歌曲的前提下,将全班同学分为两个表演组,一个是合唱组一个是舞蹈组,每个组推荐一名组长。大家在组长的带领下能够很好的合作表演,在合作中培养同学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拓展延伸(3-5分钟)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拓展和积累课外的音乐知识,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常言道:“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在这节课的最后,我采用了归纳式的结尾,请学生说说《

》的歌曲反映了怎样的生活情趣?请大家用自己的话说说对歌曲的理解?最后师生在《

》的愉快的结束本课。

我衷心的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能让“音乐”这魅力无穷而令人神往的艺术,成为孩子们心中的花朵,让他铺满孩子们的人生道路,散发出不绝的芬芳!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给予指导 小学说课稿模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版第册第课,题目是我准备从设计理念、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为克服重难点采取的教法和学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一、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的设计理念应该是: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表现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并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想象和创造力。

二、学情分析:小学段的孩子在对音乐的感受和表现上:能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音响感到好奇有趣,能用自己的声音对它们进行模仿。能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在课堂上能够在律动、集体舞、音乐游戏、歌表演等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在创造方面能够自制简易的乐器。在评价方面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作出简单的评价。

三、教材分析:本课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一首欢快、活泼的儿童歌曲。它以生动的歌词,轻快的节奏、流畅的旋律为我们展现了一副美好的画面。表达了孩子们纯真的感情和充满快乐自豪的情感。

四、根据本课的教材和学情我制订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通过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鉴赏力。2.通过音乐互动教学培养学生主动的参与各种音乐活动,锻炼他们的合作与协调能力,增进群体意识、有感情的演唱歌曲。3.教学中应适时的发展学生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创造潜力。

五、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的重难点应是:能主动的参与互动教学并能自信的演唱歌曲。难点是:发展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六、为克服重难点我采取的教法和学法有:创设情境法、模仿教学法、对比法、听唱法。根据学生在儿童阶段自然嗓音很纯、很亮、体形灵巧这一特点。我还采取用了律动、游戏互动法等教学手段。

七、本课的教具是多媒体。下面是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2.利用教法克服难点3.准确完整的演唱歌曲4.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创造5自评互评培养鉴赏力。共五个环节完成本课的教学。第一环节:情境导入

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我采取了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并在声像一体的课堂氛围中导入了新课。通过对音乐的体验使学生在音乐审美的过程中获得喜悦,对音乐产生兴趣,因而学生全身心的投入了课堂。第二环节:利用教法克服重点和难点。本环节也是这节课的重点环节。

结合学生的自然特点,并在教学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和谐关系。我采取了听唱、律动、游戏等教学方法来克服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如:节奏难点的解决方法:四分音符用双手拍肩,八分音符用双手拍腿等律动比一比看谁表现的最好并奖励小红花。如:音准难点的解决方法:可以引导并带领学生做听一听、学一学、唱一唱、做一做游戏。(具体的方法应根据教材而定,随机应变)还可以通过师生接龙演唱游戏解决难点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在帮助学生解决难点的过程中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对表现进步的同学应及时的给与奖励。使每一位学生的音乐潜力都得到发展。

第三环节:准确完整的演唱歌曲

演唱歌曲是小学生最易于接受和参与的表现形式。为了使学生能主动的参与互动教学并能自信的演唱歌曲。我适时的创设与歌曲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并通过观察比较采取了唱一唱、敲一敲、演一演等教学法(举例:应根据教材进行举例)充分调动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的有感情的演唱并多给学生鼓励。这既培养了孩子们的自信心又克服了本课的难点。完成了教学目标。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创造 有感情就有想象,从而形成创造思维。老师可依据本课的内容及情绪鼓励引导学生进行即兴创编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创编一些与课本情绪一致的节奏、诗歌、故事、游戏、音乐表演等。(创编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根据教材而定)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对每一位同学都应该多关心多鼓励。构建和谐团结民主的氛围。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共同参与,培养学生乐观的学习态度和友爱的精神。锻炼合作与协调能力,增进群体意识,培养团队精神。第五环节:自评互评培养鉴赏力

本课的教学评价我是以表扬和鼓励为主,随时引导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开展自评互评和老师的随堂评价,以提高学生的乐感和审美能力。我评价他们的重点是能否积极自信的参与音乐表现、能否与其他的同学协作配合、在课堂小结时我还安排了学生谈一谈这节课的感想如: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歌曲中你最喜欢那一句?在课堂上对那些有创意的学生我还及时的发给他们小奖品。

小结:以上是本课的总阐述,不到之处请评委指正

军民大生产》说课稿

各位领导:

老师们,大家好:

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的形态和载体,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下面我就以校本教材四年级学唱歌曲《军民大生产》与大家共同探讨现代教育思想与教学策略。

一、说教材

歌曲《军民大生产》是校本教材四年级最后一课唱歌内容。歌曲《军民大生产》又名《边区十唱》《解放区十唱》。1945年作曲家张寒晖、陇东民用《推炒面》的曲调填词改编而成。歌曲表现了当年陕甘宁边区军民响应党中央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踊跃投入到开荒生产的热烈情景,歌曲演唱形式为领唱和齐唱。要上好一节课首先要确立一个正确的教学目标,本节课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学唱好歌曲《军民大生产》的歌谱;初步认识劳动号子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内合作,互助等学习方法和过程,让学生较好的学习歌曲及完成学习任务,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劳动歌曲带来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的兴趣,在音乐活动中陶冶其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学唱好歌曲《军民大生产》的歌谱;初步认识劳动号子的特点。

难点:通过小组内合作,互助等学习方法和过程,让学生较好的演唱歌谱。

二、说教法 教师如何教,教的方法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效果,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和学习歌曲,帮助学生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和感受音乐的作用。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视觉导入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个别知道军民大生产是首民歌,除此之外他们并不了解这首歌的背景以及它是劳动号子,而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是大生产运动时期创作的最杰出的曲子之一,为了让学生对歌曲产生学习兴趣,首先要让学生聆听歌曲。而后我向学生介绍了军民大生产的创作背景以及有关劳动号子的知识,再引入新课。

2.情感教学法:冼星海说:“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从情感唤起到情感深入最后到情感外化。我从欣赏聆听不同劳动号子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引导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理解了劳动号子的特点,之后再次欣赏视频歌曲从中深化情感体验,最后在迁移中从歌曲精神的探求延伸到音乐文化渊源的追溯,使审美体验升华。

3、摸唱教唱法:在教授歌曲时,我运用了教唱旋律学生自填歌词摸唱学唱方式,从而使学生更好的视听旋律,学唱歌词。

4、才能展示法:通过不同形式欣赏、演唱,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来演绎歌曲,再把学生的才能展示给大家,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积极性。

5、多媒体展示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形式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获得多种体验。

三、说学法

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增强学习兴趣达到的学习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在学法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聆听”“欣赏”“学唱”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歌曲的情绪、演唱方式以及歌曲类型。通过听范唱、电脑课件、视频跟唱、对比学唱的方法,使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接触歌曲从而完成能力目标,本节课我主要用了以下的学法指导:

1、听唱法:音乐要从“听”入手,音乐活动也必须在“听”的基础上进行。这就决定了音乐教学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放在首位。因此,我让学生从“听”入手逐步培养锻炼他们的各种音乐能力,我设计了让学生听范唱,听不同演唱形式。从而提高听力和对音乐的感知鉴赏能力。

2、对比摸唱法: 我运用了教唱旋律学生自填歌词摸唱学唱方式,从而使学生更好的视听旋律,学唱歌曲。

3、自主创新法:在学会歌曲第一段之后,我让学生观赏东北的工人号子并与劳动号子做比较,激发学习剩余歌词兴趣。在让小组合作学习2--5段歌词,而后让学生运用已有的音乐知识与接触到的演唱方式,让学生自己选择演唱方式,小组合作并自我演绎.四、教学过程: 为了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流程的:

1、激趣导入:用学生唱自己喜欢的歌曲导入,引出了本节课学习的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劳动号子。接着了解了有关劳动号子的知识。而后聆听了歌曲,在讨论用什么话唱才更有味道,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聆听习惯又为后面的学唱歌曲做好铺垫工作。

2、初步感知: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所以我让学生听歌曲范唱,引导学生会听懂得听,这样即培养学生的聆听习惯又对歌曲得内容有所了解。

3、视听结合,学唱歌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心灵深处和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这一环节中拟订了以下五个步骤:(1)、听范唱,感知音乐;在这节课中,我首先用课件出示范唱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接触歌曲,对歌曲有个初步的感知。(2)、出示歌曲、音乐符号,重点教唱;课件出示了歌词,在教唱歌谱的过程中,学生寻找出读谱知识中没有见到的知识,再由教师教授,学生很主动的就学会了音乐知识。这样起到让学生在唱歌谱时轻松掌握音乐符号的作用。(3)、教师教唱,整体学唱歌曲;教师在上一环节已经教唱了歌谱,再由教师唱歌谱学生填歌词的形式学唱第一段并告诉学生音乐符号在歌曲中的应用,使学生学唱歌曲,即不枯燥,又缩短了学习歌词的时间,易于学生接受。再欣赏东北工人号子,让学生对比歌曲风格。激发了学习后半部分歌词的信心。(4)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歌曲。先学习和第一段不同的地方,在小组合作完成剩余的部分,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唱歌曲不再是你教我唱的乏味学习方式,同时培养学生合作能力。(5)、体会歌曲情绪,完整演唱歌曲。在学生学会歌曲之后这我让学生欣赏著名歌唱家李双江唱的《船工号子》,让学生体会演唱歌唱家情绪,并了解号子有好多种类,更加熟知陕北劳动号子的特点和独特魅力。综上所述,在教授歌曲的过程中,提供给学生足够自由想像和随意发挥的空间,也提供,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此教学环境中展示个性才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和体现歌曲的分格,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关系,从而培养他们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4、观看视频,感受民歌魅力。采取跟唱,练习唱等方式,让学生学会完整的演唱歌曲(要求端正唱歌姿势,节奏、歌词要演唱准确)。

5、演绎歌曲,深化主题。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演绎歌曲,从中体会学习乐趣。师生走进大生产的场面感受大生产的气氛,在《军民大生产》在歌声中结束本课教学。

五、说板书设计:

由于本节课采用的是电脑平台与课件相配合的现代化教学方法,所以大部分教学板书内容均在课件中显示。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我采用了多种教法和学法相辅相成地结合,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动手,动脑,身心愉悦,实现了尊重儿童,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但是,在为歌曲伴奏这个环节中,做的还不够,应该让学生用拍手的方式先感知节奏特点和伴奏效果,然后再用打击乐器。以上说课渗透了我学习音乐新课程标准理念之后的一些思想,尽管我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不到之处敬请各位领导 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回声》说课

所用教材 人民音乐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音乐课本第七册

说课内容 第七课《回声》

教材分析:

《友谊的回声》这首歌曲以回声作比喻,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珍惜追求。歌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个由三个乐句组成的乐段,表现了孩子们不仅是在向大自然发出呼唤,更是对友谊的炽热的追求。第二段落音乐转为平稳,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前一乐段末句在这里再现,突出了“友谊是美好的”这一主题。教学理念:

本课设计旨在通过激励、体验、探究、合作等教学方法与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积极性和表现欲。使学生在审美、创造、社会交往等方面都得到培养。增强学生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及合作能力,让学生树立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根据教材和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及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1、学习用甜美的声音演唱《友谊的回声》,在音乐的感悟下去探索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2、聆听无伴奏合唱《回声》,感受音乐中力度的强弱变化表现的回声在空旷、静谧的山谷中时隐时现的回荡。

3、结合自己生活中的经验探索感知音的强弱。

教学重点:

在听、想、唱、创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逐步体验回声这一自然音响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创编并运用音乐中力度的强弱变化表现回声。

教材切入点: 聆听无伴奏混声合唱《回声》,感受回声这一自然现象。教法、学法: 教法:通过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运用欣赏法、对比法、启发式教学法、鼓励法、交谈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运用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增强直观性,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主导作用,二者相互结合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学法:感受乐曲的艺术形象,通过欣赏、感受、游戏、讨论、演唱、体验相结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电子琴、旋律条、图片等。

教学流程:

一、聆听感受

1、欣赏歌曲《回声》

问:在歌曲中听到了什么声音?

你能给这首歌曲起一个名字吗?

2、介绍歌曲:

《回声》是一首无伴奏合唱的世界名曲,是十六世纪以来的一首经典合唱曲。

3、复听:

边看教材中的歌词边欣赏歌曲。

问:听了这首歌曲,使你联想到了什么?

介绍歌曲的演唱形式:这首歌曲的演唱是采用一支只有几个人的小型合唱组间隔一小节追随一个大的合唱组,形成声音力度强弱的对比,生动的表现了回声在空旷、静谧的山谷中时隐时现、时强时弱的回荡。

[设计意图:根据主题内容把学生引入一个带有回声的山谷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兴趣,积极参与,并能产生相关的联想、想像。]

二、情景创作

1、问:你们知道回声是怎样产生的吗?(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设计理念:从学生生活中的事情入手,引起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同时为下一步学好歌曲做铺垫。]

2、学唱旋律:

3、回声游戏:

①请一名同学模仿全体同学的声音。

师生互评:是否有回声的效果。

②请一组同学模仿另外三组同学的声音。

师生互评:是否有回声的效果。

③请两组同学模仿另外两组同学的声音。

师生互评:是否有回声的效果。

小结:①人数差距 ②演唱技巧

[设计理念:通过游戏,使学生在不同的体验中感受回声的不同效果。教师通过对即时的信息反馈进行评价,对学生模仿的效果予以肯定和表扬,培养了学生的成功感与创新精神。通过学生间互评,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力。]

4、为学唱的旋律加上力度变化,并演唱。

5、小组创作: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旋律设计一句话,表现回声的效果。

[设计意图:以探索自然界(回声)的音响为创作主题,充分发挥学生想像力和思维潜能,通过探究性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综合表现

1、欣赏歌曲《友谊的回声》。

刚才,我们做了回声的游戏,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首歌曲《友谊的回声》。

2、问:歌曲的速度、情绪?

3、再次欣赏歌曲,指导学生随音乐轻声哼唱歌曲旋律。

[设计意图:反复聆听、哼唱歌曲,使学生熟悉歌曲的曲调,减轻学习的难度,为学唱旋律做铺垫。]

4、学唱歌曲旋律:

①教师范唱歌曲旋律。

②随教师轻声视唱歌曲的旋律。

③随琴演唱歌曲的旋律。

5、学习歌词:

①把歌词以诗歌的形式展现出来,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②全体学生按女声、男声、合这一要求朗读歌词。

[设计意图:注重音乐与相关学科的整合,帮助学生提高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6、随音乐轻声填词。

7、完整演唱歌曲。

8、问:为什么称“友谊的回声”?

这首歌曲以回声作比喻,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同时告诉我们要珍惜身边的友谊。

四、扩展升华

1、问:除了回声部分有力度变化外,还可以根据歌词加入哪些力度变化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歌曲及力度变化的理解,为歌曲加入适当的力度记号,鼓励学生对音乐有独特的见解,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教师按照学生设计的力度变化演唱歌曲。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五、师生在愉快的歌声中结束全课。

《春雨蒙蒙的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下午好:春天来了,嫩绿的小草发出了新芽,五彩的花儿迎着阳光开放,碧绿的柳条在春风中翩翩起舞,欢乐的小鸟在云中歌唱,绵绵的春雨似晶莹的银丝轻轻地飘若人间,又像纯洁地甘露滋润着世间万物。下面我就《春雨蒙蒙的下》一课与大家共同探讨新的教学理念和策略,敬请指教。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春雨蒙蒙的下》选自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第十册第六课,本课重在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教育观,重视合作与共处意识的培养,训练学生的合唱能力。《春雨蒙蒙的下》是一首电影插曲,曲调既抒情又形象,其中运用了具有动感的多种切分节奏和弱起节奏,使旋律更加舒情优美,两声部三度音程的运用加强了春雨和声的效果,很好地体现了春雨的美。歌词十分简洁,却又十分隽美,使人由衷地赞美春雨,对春天充满着希望。寓意深刻,教育学生热爱春天,珍惜春天的大好时光。

2、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要求和设计理念,再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本课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指导学生以优美抒情的歌声,抒发热爱生活的真挚感情。

(2)能力目标:进一步提高二声部歌唱的技巧,注意做到音准和谐、音量均衡及音色统一。

(3)情感与态度:通过本课的学习,启发他们热爱春天,珍惜春天的大好时光。

3、教学安排:结合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难以掌握二声部合唱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划分为二课时。第一课时:三度音程听辨训练,熟悉旋律,律动。

(1)游戏导入通过音乐游戏,进行三度音程听辨训练,让学生感受两声部的和谐美妙。

(2)合唱训练通过师生互动,学唱合唱部分的歌谱,并用竖笛合奏,感受两声部的和谐美。

(3)学唱歌谱采用划拍视唱法自主学习歌谱。

(4)演唱律动通过边唱边拍手踏脚的声势练习,训练学生身体动作的协调配合,感受边唱边动所产生的律动感。第二课时:感受歌曲,学唱歌曲,表现歌曲。下面重点说一说本课的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内在美,能用优美舒展的歌声表达歌曲情感。

(2)提高学生两声部合唱能力,做到音准和谐、音量均衡及音色统一。教学重点:以优美抒情的歌声,抒发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1)提高二声部歌唱的技能,做到音准和谐和音量均衡及音色统一。

(2)注意掌握歌曲的切分节奏和弱起节奏。

4、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钢琴、实物投影仪学生:有关春景的诗词、春天的植物(柳枝、花草等)、绘画工具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本课包含了音乐、美术、诗歌、文学、思品、自然等多学科的相关知识。在教法上,我综合运用了创设情境、兴趣引入法、视觉图象法、谈话法、体验法、合作学习法、音乐表演法等教法诱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和丰富多彩、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将音响效果与视觉形象结合起来,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老师主二者相互结合。

2、说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本节课,我以“美”为突破口,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用“欣赏、感受、探究、讨论、表演、合作”等多种方式学习,让学生去感知歌曲、演唱歌曲、表现歌曲,使他们在爱学、乐意学的基础上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课堂导入

1、苏霍姆林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针对这一特点我创设“春天”这一情景提供了具体生动可联想的音乐环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因此我首先在教室里进行了场景布置,将关于春天的各种自然景观编制成多媒体课件,在教室四周布置几棵柳枝,墙壁贴春雨、小草、小鸟、小花等图片,并配有《渴望春天》的音乐,让学生一走进教室就被山明水秀的大自然昂扬旺盛的生机所吸引,营造和谐学习氛围,把他们带入悠闲自得,心旷神怡的审美情境之中。

2、导入上课开始,教师声情并茂地说:“同学们,春天到了,万物复苏了,大地披上了绿色的外衣,朵朵鲜花竞相开放,这一切都离不开雨水的滋润。”通过教师亲切的话语,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配合多媒体动画,自然过渡到让学生欣赏春雨,学生被绵绵的春雨所吸引,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情不自禁地朗诵起有关春雨的小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等诗句,学生完全沉浸在春雨的意境中,这时让学生说春雨的感觉,便不知不觉引入了新课,学生的学习欲望得到激发,形成一种积极参与的精神状态,从而为新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聆听歌曲,体验感受

1、欣赏歌曲教学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从直观入手,使学生如临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我利用学生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将歌曲的内容通过多媒体用动画的形式呈现于学生眼前,画音结合,使学生很快进入歌曲地审美情景中,唤起他们学唱新歌的欲望。

2、模唱歌曲当学生初步感知歌曲后,引导学生用LU轻声哼唱,使学生再次获得审美体验,感受到旋律美,受到美的熏陶。

(三)学唱歌曲,情绪表达

1、介绍作者,朗读歌词这首歌曲是我国著名的词作家乔雨老先生为我们少年朋友创作的一首优美的歌曲。教师先充满感情地范读一遍,和学生共同分析歌词,如“绿了河边的杨柳,红了村前的杏花”等不仅句式对称整齐,而且色彩丰富,使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歌词的色彩美、韵律美、对称美、意境美的特点,这样师生融合更能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

2、填词歌唱

| 5 6 5 3 | 1.2 | 3 5 3 | 6 2.|2-|啊!

蒙蒙地 下

让学生跟老师一起划拍演唱,唱准时值。

3.歌曲处理如何使学生歌曲唱得更富魅力,通过学生分组讨论,边总结边实践体验,指导学生二声部要唱得清晰、和谐,要用较轻的音量,富有弹性的声音歌唱,如“绿了河边的杨柳,红了村前的杏花”加入渐强渐弱的力度记号来演唱,结束句表现出春雨越来越弱、声音越来越小,从而完成教学目的。

4.情感升华为了更进一步使学生对歌曲有深刻的理解,准确表达歌曲情感,教师向学生介绍歌曲选自一部非常感人的电影《绿色钱包》里的插曲,并对《绿色钱包》这部影片作简要介绍,了解歌曲的寓意,使学生懂得歌曲以蒙蒙地春雨象征祖国的关怀,以河边的杨柳、村前的杏花象征青少年,鼓励青少年健康成长,达到寓思想教育于音乐教育之中。

四、成果展示,歌唱春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在顺利完成歌曲教学任务后,我将本课内容提炼与升华,让学生讨论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然后分小组进行唱歌曲(演唱形式)、分角色拿道具表演(课前准备)、创作诗词、画一张画等活动,进行合作创编,这个创意使学生从感知美、体现美,上升到创造美、表现美,给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体验的愿望和机会,激发了学生兴趣,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接下来在老师的指导下,由每组推选的代表到讲台前面进行成果展示,给学生搭起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表现、歌唱春天,学生边欣赏春天的美景边观看优美的舞蹈,并有感情地演唱,采用第一段领唱,其他同学合唱歌曲,第二段配乐朗诵(师伴奏),第三段齐唱、合唱。这一环节把歌唱、舞蹈、表演、诗朗诵等相互融合,让学生在自由创编与即兴表演中感受音乐的美,体会创作的快乐,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通过合作,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得到发展。最后,教师通过与学生交谈对本课进行小结,让学生懂得“一年之计在于春”,应该珍惜这美好的春光。最后学生在歌曲《春雨蒙蒙地下》的音乐声中走出教室。本课我以美丽的春景为主线,层层深入,循序渐进,使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感受音乐的“美”。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力求为学生创设愉悦、轻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和音乐环境。以上是我对本课教材内容的分析、设计及安排,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指正,谢谢!

《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说课稿

教材分析:

《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是人教版三年级第二学期的一首歌曲,歌曲结构为两段体,2/4拍,曲调优美深情,以学生的角度歌颂了老师的辛勤奉献的品质,深切地表达了对老师的尊敬与爱戴之情。

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2、让学生深切感受在老师精心培育下他们茁壮成长,从而培养他们对老师的尊敬与爱戴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能以崇敬的心情演唱歌曲,感受歌曲中蕴含的爱师情怀,能从内心体会对老师的尊敬及爱戴之情。

教具:多媒体,钢琴,笛子。说教法:

结合教师自己专业上的优势和孩子们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我运用了以下的教学手法: 1.故事引入法。

2、多媒体情景吸引法: 现场表演法。4 层层设疑法。联想比喻法 6 活动法。

力求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让孩子们轻松地掌握学科知识。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结合孩子好奇的心理特征,我运用故事导入:从孩子们身边的故事入手,在多媒体画面和《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的音乐中,讲述一个非常调皮,经常跟老师作对的学生小红的故事,讲到有一次当小红走过老师窗前,看到老师在辛勤地批改作业的情景,后来„..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引领孩子们打开课本,学习这一首歌曲。

二、培养学生对音乐情绪的理解。

在学习歌曲之前:先出问题考考学生,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音乐情绪。教师用笛子吹奏两段曲子,让学生分辨哪个片段是欢快的,哪个片段是抒情,深情的?具体内容是:(拿出笛子)在老师现场的精彩演奏下,学生热情高涨,都纷纷回答。

三、歌曲教学:

在刚才学生对音乐情绪的理解基础上,播放歌曲,让学生认真聆听,提出问题: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力度怎样,歌曲可分几段?(鼓励学生主动回答老师再作点评。)

让学生先跟着自己打节拍,按照节拍读歌词,(可分组读,教师指出比较难的节奏,多读几遍)

在熟悉节奏的基础上,播放音乐,学生打着节奏,轻轻跟唱,由于旋律比较简单,很多同学都已经基本会跟着唱了,为保护学生的嗓子,老师先带学生们练练声,为避免枯燥的练声方法:老师用各种动物的叫声来引导学生练声。(如大象“嗯,嗯,嗯.“小羊咩,咩。咩”)学生兴趣极高。

这时,老师弹奏歌曲,鼓励学生跟着老师深情地用“嗯”哼唱。

能力。

四、学生互动:

在基本会唱的基础上,让同学们分组唱,轮唱,领唱,合唱,培养学生们的协作

五、情感交流。

让学生们把自己比作小红,看到老师如此辛勤地为同学们改作业。内心会怎样?? 鼓励同学们都用笔写一句想对老师说的话。让同学从内心体会对老师的感情。

音乐说课稿经典 篇2

为了促进孩子们良好情感的形成, 利用妈妈亲近温暖的形象, 以“情感”为线索, 设计了这节中班音乐活动“我爱妈咪”。现在的孩子收获爱特别多, 付出爱特别少, 所以他们应该学会对家人感恩, 学会表达爱。所以选择了一首温馨的歌曲, 让他们爱自己的妈妈, 爱所有的家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提出:每个孩子都有热爱美好事物的天性和学习艺术的潜能。所以我们要鼓励幼儿对熟悉、喜爱的歌曲进行创编, 支持幼儿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想法。而中班的孩子对事物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 活动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发展迅速, 已经具备了独立的思维能力, 是音乐感受力、听觉能力、良好的情感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期。

二、活动目标

(1) 学唱歌曲, 幼儿能够对歌词进行简单的改编, 并按节拍富有表现力地演唱。

(2) 幼儿可以体验妈妈对自己的爱, 大胆表达对妈妈的爱意。

三、活动重难点

(1) 活动重点:引导幼儿对喜爱的歌曲进行简单的歌词改编。

(2) 活动难点:引导孩子体验妈妈对自己的爱, 让孩子大胆表达对妈妈的爱意。

四、活动过程

1. 结合生活抒发爱

在活动中发挥交互式电子白板链接声音的功能和借助视觉的冲击让孩子们感受音乐, 感受爱的氛围。伴随着轻柔、温馨的《摇篮曲》, 高高的月亮挂在天空中, 让每个孩子们都不禁想起妈妈把自己抱在怀里, 用那轻柔的手臂拍打着身体的场景, 我们的音乐活动在充满爱的气息中开始啦!

教师问:“孩子们, 妈妈是怎么爱你们的呢?”

有的小朋友说:“他们忙了一天, 回到家后还要照顾我, 给我们做饭、洗衣服, 哄我们睡觉, 陪我们玩, 把爱都给了我们, 真辛苦呀!”

教师:“那我们还可以怎么爱妈妈呢?”

有的小朋友说:“我们可以帮妈妈扫扫地, 亲亲妈妈, 画幅画送给妈妈, 还可以把爱大声唱出来给她们听!”

结合孩子们的生活情况, 让他们自己抒发对妈妈的情感, 结合电子白板图片拖拽功能帮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按规律、有条理地进行表达, 发挥孩子们自己的独特情感, 提高对作品的理解 (如图1所示) 。

2. 创编歌曲升华爱

制作全家福小电影 (如图2所示) 并链接音乐《我爱妈咪》, 结合生活画面用视频照相功能来拍下幸福的时光。当孩子们在白板中看到自己和爸爸妈妈的照片时, 他们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脸, 并感受到了幸福的味道。通过这次视频欣赏, 丰富了幼儿对妈妈、对朋友的情感, 孩子的情感变得更加丰富起来, 让每个孩子都获得现实生活中真情实感的体验, 让幼儿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为下面的改编活动做好前期铺垫。

在欣赏过视频后, 教师问:“我要问一问小朋友, 你除了爱妈妈还爱谁呢?”有的小朋友说:“我还爱爸爸、爷爷、奶奶。”

利用白板的拖拽功能让幼儿尝试歌词替换, 在孩子们的思维上起到一个支架的作用, 给予孩子们自主选择的机会。在传统教学当中, 我们只能够按照教师自己的顺序来进行教学, 但是电子白板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孩子自主学习的愿望。

当幼儿说到还可以爱谁时, 就把相应的图片替换过来 (如图3所示) , 在自然而然中解决了创编的重点问题。用照相功能来帮助幼儿进行整理和总结, 图片中各种亲切的形象让孩子的爱得到进一步升华。

3. 学唱歌曲感受爱

在孩子们完整欣赏音乐后, 教师问:“你们都听到了什么?”学唱环节中我们遵循“先听—再提问—再听—验证”的教育策略, 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唱歌曲。教师为幼儿提供了验证的机会, 帮助孩子们树立自信心, 并利用电子白板逐个隐藏图片功能、显露器功能来提示歌词及节奏, 始终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地帮助幼儿学唱歌曲。

我们要支持每个孩子富有个性、创造性地表达, 让孩子在活动中体会到成功。在此次活动中首先利用白板图片展示的方法帮助幼儿抒发爱, 同时链接音乐欣赏歌曲感受妈妈的爱, 其次链接视频体会和妈妈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最后用图片展示来帮助幼儿创编歌词升华爱。这样利用白板的多种功能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感受爱、体会爱的温馨环境, 给予孩子一个分享和表达爱的机会。

《音乐巨人贝多芬》说课稿 篇3

《音乐巨人贝多芬》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的主题为“杰出人物”。他们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的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探寻他们的足迹,学习他们的精神,有利于我们的成长。贝多芬正是这样的一位伟人。作为“乐圣”,他的音乐地位和音乐成就无人能及;作为和苦难命运做斗争的榜样,贝多芬更是令人崇敬。

课文写的是“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以贝多芬对厄运的态度为中心,通过女佣的介绍、对贝多芬的外貌描写和贝多芬自己袒露心声,由表及里,成功地表现出了他的独特气质和坚强个性。文中贝多芬的性格是双重的:他有巨人般顽强的品格,也有凡人的喜怒哀乐。这正是本文的独特之处:把伟人还原成活生生的现实中的人。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读准字音,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

能力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品味精彩语句,感悟贝多芬与厄运抗争的顽强精神。

3.模仿本文描写人物外貌特征的语句,学习本文“以形传神”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目标:学习贝多芬与厄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格。

确定依据:根据新课标“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一要求,笔者确定了知识和能力目标;针对现代中学生意志薄弱的特点以及新课标所说的“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一要求,我确定了情感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品味精彩语句,感悟贝多芬与厄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格。

2.学习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1. 感悟贝多芬与厄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坚强乐观的人格。

2. 理解贝多芬凡人的行为和情感,探讨这些行为和情感对表现中心的作用,指导学生写作时如何选材。

四、教学设想

笔者准备用两课时六个步骤来实施教学。

第一课时主题:走进巨人 感悟精神

教学方法:启发导学式

具体步骤为:

(一)直接导入 板书课题

(二)聆听故事 走近巨人

(三)速读课文 感知内容

(四)走进巨人 感悟精神

第二课时主题:合作探究 学习技法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式

分两大步骤:

(五)合作探究 学习技法

(六)布置作业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 板书课题

(设计理由:开门见山,简洁明快地直奔课题。)

(二)聆听故事 走近巨人

(提前一星期要求学生课外查阅贝多芬的有关资料,获得对贝多芬的整体印象。推荐书本:罗曼·罗兰写的《贝多芬传》、《约翰·克利斯朵夫》,丰子恺的《关于贝多芬》。推荐网站:http://www.hongen.com/art/gdyy/bmrhc/gb201.htm;http://www.ntxxjs.com/jxrj/moon/index.htm)

设置问题:贝多芬,你知多少?

让学生根据查找到的有关贝多芬的资料进行交流,如:生平事迹、音乐成就、逸闻趣事、不幸遭遇等,然后老师着重从不幸遭遇、音乐成就等方面进行归纳。

(设计理由:1.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大课堂容量,为后面“走进巨人,感悟精神”以及“合作探究,学习技法”两环节奠定基础。

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对贝多芬有全面了解,获得整体印象,他们就急着想知道课文写的贝多芬是什么样的。)

(三)速读课文 感知内容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要求学生完成两个任务:

1.以女佣的口吻复述故事情节。

2.概括访问过程中的事件。

(设计理由:变换人称复述,既有耳目一新之感,又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梳理概括能力,让学生很快地把握课文内容。)

(四)走进巨人 感悟精神

这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分三步走:

1.品味语言 解读灵魂

设置问题:课文题为《音乐巨人贝多芬》,“巨人”就是本课的中心。那么,文中哪些语句能表现他巨人的品格?

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巨人”:对音乐的执着,抗争厄运的刚毅顽强。然后让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语句。这个环节要读、品、悟相结合。学生找出了表现他巨人般坚强性格的语句后,要引导学生品味重要词语,由外入内,深入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感悟他的顽强精神;重点段落和语句,还要求学生有情感地朗读。

具体从侧面描写——女佣介绍,由远及近的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来品味解读。

(1)侧面描写——女佣介绍:“他自己做东西吃,吃得简单随便,也不让我帮一点忙”——独立

(2)外貌描写:

特写镜头:

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颏。整个描绘可看出其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

分析这段时,笔者采用换词辨析法和想象感悟法。例如:我把“蓬勃”换成“蓬乱”让学生比较品析;分析“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一句,让学生想象并感悟贝多芬眼睛里蕴涵的复杂、不可捉摸的东西和他内心强烈的炽热。

(3)语言描写

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三句话:

①“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②“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③“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演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2、聆听音乐 加深理解

过渡:贝多芬的音乐是他的伟大的生命的象征,是灵魂的音响。下面我们一起来聆听贝多芬的交响曲《命运》,再次感受他对厄运的解读,与命运抗挣的顽强精神。

播放《命运》交响曲,要求学生认真听,听后说说脑海中会出现什么样的画面?

3、拓展延伸 话说巨人

贝多芬在耳聋后仍坚持创作,并且写出了美丽的曲子;我国也有瞎子阿炳,在失明后拉出了动听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这些人都身处逆境而奋斗不息,当然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你还知道哪些人身处逆境,却不甘沉沦,取得了卓越成就?他们的故事,让你有什么感想?(力求运用一句有关厄运的名言或俗语)。为了便于学生述说感想,老师可以将有关厄运的一些名言俗语展示出来供学生参考:

宝刀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困难如弹簧,你强它就弱。

烈火试真金,逆境试强者。

把你的苦难当做一个难得的经验,忍耐一时之痛去体会它,你将因为这些苦难而比别人更了解人生。

———罗曼罗兰

命运压不垮一个人,只会使人坚强起来。

———伯 尔

当命运递给我们一个酸的柠檬时,让我们设法把它制造成甜的柠檬汁。

———雨 果

小结:音乐是永恒的,贝多芬也是永恒的。贝多芬的永恒,不仅在于其音乐的成就,更在于其面对磨难时不屈不挠的精神。今天我们走近并走进了大师;今后,我们还要走向自己!希望大师坚韧、顽强的奋斗精神,能永远伴随我们去克服今后更多的困难。

第二课时

(五)合作探究 学习技法

(新课标说:“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为此我设计了本环节。)

先让学生说心中的疑惑和发现,老师归纳,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

1.课文还写了贝多芬另外一些性格,老师为什么不分析?

2.这些性格看上去不伟大,好像与“巨人”的中心挂不上钩,可不可以删掉?

3.我所了解的贝多芬不止这些性格,他很怪异,课文为什么不体现呢?

4.我发现课文的外貌描写很具特色,写得好。

然后老师让学生合作研究,逐一解决学生的问题,分四步走:

(1)分析人物的凡人形象,探讨凡人行为和情感的作用,学习选材技法;

(2)探讨课文为什么不体现贝多芬的怪异性格;

(3)探讨外貌描写的规律和技法;

(4)写作训练。

用几句话描写你最熟悉的一个同学的外貌。与同学进行交流,看谁写得最传神。要求:

1.选取同班同学;2.描写外貌;

3.三五十字即可;4.不提及姓名;

5.完成后朗读大家一起猜。

(六)布置作业

以“我最熟悉的同学”为题,写一篇作文。

初中说课稿(经典) 篇4

老师们:您们好!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和大家来交流说课活动,谨此向在座的老师们学习。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教科书代数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数轴”的第一课时内容。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从标有刻度的温度计表示温度高低这一事例出发,引出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来理解有理数的有关问题。数轴不仅是学生学习相反数、绝对值等有理数知识的重要工具,还是以后学好不等式的解法、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特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理解数轴的三要素,会画数轴。

2.能将已知的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理解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确定:

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和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建立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数与形的结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四:学情分析:

⑴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⑵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掉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⑶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⑷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的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

五:教学策略: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象的图形的年龄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也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特将整节课以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教学中积极利用板书和练习中的图形,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六:教学程序设计: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首先复习提问:有理数包括那些数?学生回答后让大家讨论:你能找出用刻度表示这些数的实例吗?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但是由于温度计与数轴最为接近,它又是学生熟悉的带刻度的度量工具,所以在教学中我将用它来抽象概括为数轴这一数学模型,于是让学生观察一组温度计,并提问:

(1)零上5°C用 5 表示。

(2)零下15°C 用-15 表示。

(3)0°C 用 0 表示。

然后让大家想一想:能否与温度计类似,在一条直线上画上刻度,标出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呢?答案是肯定的,从而引出课题:数轴。结合实例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同时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了期待,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教师设问:到底什么是数轴?如何画数轴呢?

(1)画直线,取原点(这里说明在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这点表示0,数轴画成水平位置是为了读、画方便,同时也为了有美的感觉。)

(2)标正方向(这里说明我们在水平位置的数轴上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是习惯与方便所作,由于我们只能画出直线的一部分,因此标上箭头指明正方向,并表示无限延伸。)

(3)选取单位长度,标数(这里说明任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标数时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依次表示1、2、3„负数反之。单位长度的长短,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同一单位长度所表示的量要相同。)由于画数轴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板书这三个步骤,给学生以示范。画完数轴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数轴?”(通过教师的亲切的语言启发学生,以培养师生间的默契)通过讨论由师生共同得到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至此,我们将一个具体的事物“温度计”经过抽象而概括为一个数学概念“数轴”,使学生初步体验到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1、让学生讨论:下列图形哪些是数轴,哪些不是,为什么?

A、B、C、D、E、F、A、B、C三个图形从数轴的三要素出发,D和F是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给学生足够的观察、思考的时间然后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去接触学生,认识学生,关注学生。

2、为进一步强化概念,在对数轴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个数轴,(请同学画在黑板上)学生在画数轴时教师巡视并予以个别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画完后教师给出评价,如“很好”“很规范”“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行”等语言来激励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强调: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画数轴时这三要素缺一不可。我设计以上两个练习,一个是动脑想,通过分析、判断正误来加深对正确概念的理解;一个是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有了数轴以后,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表示在数轴上,那么反过来,数轴上的点是否只表示有理数呢?作为一个问题我让学生去思考,为后面实数的学习埋下伏笔,这里不再展开。安排课本23页的例1,利用黑板上的例题图形让学生来操作,教师提出要求:

1、要把点标在线上

2、要把数标在点的上方。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可以加深对数轴的理解,进一步掌握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当然,此题还可以再说出几个有理数让学生去标点,好让更多的学生去展示自己,并进一步让学生从中感受已知有理数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从而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为巩固本节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独立完成:

1、课本23页练习1、2

2、课本23页3题的(给全体学生以示范性让一个同学板书)

为向学生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讨论:

3、数轴上的点P与表示有理数3的点A距离是2,(1)试确定点P表示的有理数;

(2)将A向右移动2个单位到B点,点B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3)再由B点向左移动9个单位到C点,则C点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果,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达到灵活运用,形成一定的能力。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根据学生的特点,师生共同小结:

1、为了巩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数轴吗?你会画数轴吗?这节课你学会了用什么来表示有理数?

2、数轴上,会不会有两个点表示同一个有理数?会不会有一个点表示两个不同的有理数? 让学生牢固掌握一个有理数只对应数轴上的一个点,并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为面向全体学生,安排如下:

1、全体学生必做课本25页1、2、3

2、最后布置一个思考题: 与温度计类似,数轴上两个不同的点所表示的两个有理数大小关系如何(来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

七:板书设计:(略)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四)《平行四边形的判断》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我是**学校老师XXX。今天在这里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新课标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第二节《平行四边形的判断》第一课时。

下面我来谈一下本节课的设想。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紧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节。纵观整个初中平面几何教材,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平面几何知识,并且具备了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讲授的。这一节课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菱形、矩形及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及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索平行四边形常用的判定条件的过程,掌握平行四边形常用的判定方法.

数学思考:

1、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及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2、使学生掌握证明与举反例是判断一个数学命题是否成立的基本方法。

解决问题:通过平行四边形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丰富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与体验,感受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以及严谨的书写表达,体会几何思维的真正内涵.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涉及平行四边形元素的各方面,同时它又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联系,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否为平行四边形是利用平行四边形性质解决其他问题的基础,所以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是本节的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较多,综合性较强,能灵活的运用判定定理证明平行四边形,是本节的难点.因此在例题讲解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根据题目中具体条件结合图形引导学生根据分析法解题程序从条件或结论出发,由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灵活掌握熟练应用各种判定定理会有帮助.

二、教法学法分析:鉴于教材特点及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思维情境,坚持二主方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始至终处于一种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使课堂洋溢着轻松和谐的气氛,探索进取的气氛,而教师在其中当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决策者、创造者和参与者。同时借助实物教具进行演示,以增加课堂容量和教学的直观性。

本堂课立足于学生的“学”,要求学生多动手,多观察,让学生经历发现,说明,完善的过程,培养其操作说理、观察归纳的能力。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分析、对比、归纳的思想方法。在对比和讨论中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去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上要采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法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体验参与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回顾交流,逆向思索

在复习了平行四边形定义和性质,提出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

设计意图:从旧知识问题引入新课,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也为下面探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打下基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

(二)探索方法,发现新知

⒈提出问题后我安排了如下两组探索题

探索

一、将两长两短的四根细木条(或用硬纸片),用小钉铰合在一起,做成四边形,如果等长的木条成对边,那么无论如何转动这四边形,它的形状都是平行四边形;你能说出这种方法的道理吗?并与同伴交流。

探索

二、•若将两根细木条中点用钉子钉合在一起,用像皮筋连接木条的顶点,做成一个四边形,转动两根木条,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你能说出这种方法的道理吗?与同伴交流。

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此时课堂上营造一种和谐、热烈的气氛,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可鼓励学生用度量、旋转、证三角形全等等多种方方法来证明所得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在探索过程中鼓励学生力求寻找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同时还可组织组与组之间的评比,这样也能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然后由一名学生代表发言,让学生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最后教师和大家一起总结归纳。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意图:确保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让学生从接受知识到探究知识,从个人学习到合作交流。这样的活动教学将会真正焕发出课堂教学的活力,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注入一种新课程理念: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

(三)范例点击,应用所学:为了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懂学会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我安排了坡度适中,题型多样的系列题组:

1、ABCD的对角线AC,BD交于点O,E、F是AC上的两点,并且AE=CF.求证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此题作为本课的例题,要求学生不仅找出判定平行四边形的,而且能有条理的写出证明过程,教师要及时查缺补漏,规范解题格式,让学生着重讲清判断的理由,起到及时巩固判别方法的作用。同时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机动)演练题:在四边形ABCD中,E、F分别是AB、CD的中点,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吗?证明你的结论.

设计意图:此题作为本课的机动题,时间允许就在课堂完成。本题要求学生不仅找出平行四边形判定,而且能有条理的写出证明过程,让学生反复认识,学会分析,此题完成后,学生已顺利达到教学目标。

(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1.课本P97“练习”1.

设计意图:题1的综合性,灵活性比较强,学生能够顺利解决,对培养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大有好处。

(五)布置作业,专题突破1.课本:P100习题19.14,5,2.选做:P100习题19.110,12

证明: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预习:探究: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根据新课标精神,“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作业时给出有梯度的练习,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而且通过题2的探究,让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更多的判定方法。为下节课进一步探究平行四边形的其他判定法方法奠定基础。

音乐说课稿 篇5

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走进新时代》。本课题是普通中学音乐课程标准试验教材《音乐鉴赏》的第十八单元,本单元包涵新时代这一小节。

首先,我将进行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全一册)第十八单元《走向新世纪》第三十四节《新时代》。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歌曲《走进新时代》,《走进新时代》这首歌曲抒发了世纪之交,中国人民满怀激情、向往未来的情怀。

高中生对音乐审美能力积极、自信的心理不断得到强化,学习兴趣上升为乐趣,学习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并不断从中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但是高中生多数喜欢流行音乐,很少关注民族音乐,他们平时的音乐生活多是盲目而随意,缺乏引导性的。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结合新大纲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为唤起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和新世纪青年的自豪感与使命感;过程与方法目标为在学唱过程中合作探究,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知识与技能目标为把握延长音的时值,学习反复记号,聆听感受歌曲情绪,能正确、完整地以及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基于以上教材、学情、教学目标的确立,我确立本课的重难点是:在听赏中辨别出歌颂对象及演唱形式,唱出心中的颂歌。认识并熟悉声乐体裁——颂歌,体验歌曲、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提高对音乐作品鉴赏和分析的能力。高中的学生,知识结构完整、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我选用的教法是参与互动式教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达到视觉听觉的高度结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将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本节课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是:导入——新课教授——巩固提高——小结作业等活动组成。

首先是导入环节。学生伴着歌曲《走进新时代》的音频走进教室,体验歌曲的优美抒情的旋律。利用多媒体放映从新中国成立到今中国所取得重要成就的画面,让学生感觉到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播放多媒体,我引导学生了解歌曲以及作者。之后我根据音频演唱歌曲,通过老师示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自发主动加入教学过程中

第二是新课教授环节。完整欣赏歌曲,播放张也版的《走进新时代》,学生倾听歌曲。出示歌谱、朗读歌词,找出能分别代表新中国三代领导人伟大壮举的歌词。听第二遍,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歌曲分为几个乐段?每一个乐段的演唱情绪如何?每一个乐段表达了怎样的意境?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提问每个小组长代表。学生讨论回答(歌曲分两个乐段。第一段叙述性与直叙,表达了我们豪迈的心情以及对生活的热爱。第二段旋律基本上都是高音区流动情绪。显得更加激动,与第一段形成了对比,抒发了中国人民在世纪之交,在继往开来的领路人的带领下,满怀豪情走进新时代的情怀。)再次聆听歌曲,学生小声跟唱,表达对歌曲的理解。把第一乐段称为杰伦乐段。第二乐段称为韩红乐段。杰伦乐段亲切抒情,韩红乐段热情豪迈。同学们各自找出自己认为最有特色的地方,处理波音和装饰音中的前倚音(板书设计、示范唱、学生模仿)模仿蚊子哼哼具有特色的音区位置,声音大些。学唱歌曲旋律,先拍击旋律节奏,然后随琴声唱旋律,通过“生教生”的方式,进行教唱和纠正。把握延长音的时值,我指挥学生用拍打节奏的方法把时值唱够,并对学生讲解反复记号的概念、作用(播放PPT)。集体有感情的演唱一遍歌曲。我引导学生探讨:这是一首现代歌曲,它的演唱形式是什么?这首歌曲歌颂了什么?(老师引导学生回答)。我又提问:那么《走进新时代》这首颂歌,属于以下哪种类型呢?(出示选择题)学生自由回答之后再引导学生针对歌曲展开活动:既然我们了解了颂歌的特点及其类型,下面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进行一项活动:辨析歌曲类型,说出歌颂的对象及演唱形式(播放a《妈妈,你快留步》b《当兵的人》c《黄河颂》),各学习小组合作完成一张表。还听过、会唱哪些颂歌,请你将收集的颂歌与同学们分享(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第三是巩固提高环节。我引导学生分角色演唱:女生唱杰伦乐句的第一小段,男女齐唱韩红乐句;男生唱杰伦乐句的第二小段,男女齐唱韩红乐句。

演唱完之后我引导学生以“国家足迹”为主题的小小活动,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回顾从毛泽东主席——邓小平主席——江泽民主席——胡锦涛主席——如今习近平主席。我国所经历的振奋人心的国家大事,共同体验国家走过的光辉历程。(点拨、引导:毛泽东主席是共和国的缔造者,领导全国人民打天下、治天下,没有他就没有新中国;邓小平坚持改革开放,一国两制;江泽民主席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创造者;胡锦涛主席:神州6号、7号宇宙飞船胜利迈向太空以及成功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成功申报举办了2008北京奥运会等。这是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是我们祖国的发展实力的腾飞。)我引导学生创编歌词:我们的北部湾国家经济开发区,让我们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它的美。发挥你的想象,用最美的语言来赞美它,歌颂它。学生分组创作歌词,分组展示。之后我请几个同学唱《走进新时代》第一段,全班齐声唱第二段,老师钢琴伴奏(巩固练习法)。

第四是小结与作业环节。好的课堂小结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采用情感渲染的方式: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音乐带给我们很多的快乐和享受,更让我们明白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都是无数革命烈士,伟人打下的江山。因此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的学习,为建设祖国的四个现代化做贡献。请同学们在课后学会并背唱这首歌曲,现在让我们一起唱着《走进新时代》结束本节课吧!同学们,下课!最后是板书设计,本节课我的板书始终贯穿于多媒体课件中,主要有:题目、特殊记号等,在授课过程中我将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添加。

音乐说课稿 篇6

1、乐曲简析:《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武曲,乐曲描写公元前2楚汉相争在垓下决战,汉军的刘邦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项羽的楚军这个历史故事。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乐曲欣赏《十面埋伏》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第十册的欣赏曲目。《大纲》要求音乐教育要突出民族音乐艺术的地位,而《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曲目,因此在教材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该册第四课中,学生已学习过民族乐器中的弹拨乐器组,认识了包括琵琶在内的几件弹拨乐器的知识,在第七课又出现了琵琶独奏曲的欣赏,很明显地显示出承接的作用。

3、教学目标:《大纲》指出:“欣赏教学要培养学生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初步感受速度、力度、节奏等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根据这个要求并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以下学习目标:

① 能感受乐曲《十面埋伏》描绘古战场上的壮烈情景。

② 懂得用乐曲的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十面埋伏》

③ 会用“埋伏”“小战”“大战”为标题进行创作

其中目标1、2为普通目标,要求全体学生达标;目标3为提高目标,只要求部分优生达标。

4、教学重点:《十面埋伏》是一首大套武曲,篇幅较大。根据欣赏课中精赏与泛听结合的教学原则,本课重点欣赏“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三个重要乐段。

5、教学难点:根据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乐曲《十面埋伏》,大略理解乐曲表现的内容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教育心理学》一书指出:在选择教法时,教学所要完成的任务和要达到的目标是首先考虑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选择了以下教法:

1、情景创设法: 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经常到山间海边观赏风光,清泉与波涛会使他产生许多灵感和创作欲望。这就是情景发挥的作用。乐曲《十面埋伏》是展示古战场上铁马金戈的战斗场面,这些场面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如果让学生去感受一些陌生的东西,容易产生隔膜,难以调动学习的主动性。针对这样的存在问题,我为学生创设情景。具体的做法在下文有详细的说明。

⒉主题辅助欣赏:乐曲的主题是音乐的精华,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弹奏或播放音乐的主题让学生聆听并熟悉,对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有很大的作用。/

⒊分段欣赏法:乐曲《十面埋伏》是一首情节性很强的作品。对于这一作品我采用了分段欣赏法,按乐曲的顺序逐段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欣赏,使学生能掌握每段的音乐特点和表现的内容。

三、说学法指导:

《音乐教学法》指出:“欣赏教学要尽量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指导学生用下面的方法进行欣赏:

1、指导节奏律动辅助欣赏:儿童有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的特点,如果欣赏课只是单纯的听就显得单调,难以奏效。因此我引导学生将身体的各种感官都充分调动起来,用身体的节奏律动去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在三个重点乐段的欣赏时就运用了这一方法,不但有利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利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其他的音乐感觉。

2、指导自由想象:艺术是没有定格的,尤其是音乐的欣赏,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因此我提倡自由想象。例如在欣赏一段音乐,它是表现什么的?让学生大胆地想,想到什么说什么,并敢于发表不同于一般的独特见解。这样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四、说教学程序:

我认为目标教学法对实施素质教育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因此本课使用了目标教学法的四个环节:前提测评、认定目标、导学达标、达标测评来进行教学设计。

附教学流程图:

前提测评

认定目标

导学达标

初听 分段 全曲

全曲 欣赏 欣赏

达标测评

环节 教 学 过 程 方 法 意 图

前提测评:

⒈下面乐器哪些属于弹拨乐器

⒉听辩哪段音乐是琵琶演奏的 用多媒体出示测评题目。让学生温故而知新,

为导学达标做好准备。

认定目标:

⒈能感受乐曲《十面埋伏》描绘古战场上的壮烈情景。

⒉懂得用乐曲的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去欣赏《十面埋伏》

⒊会用“埋伏”“小战”“大战”为标题进行创作。 教师借助讲台设计大屏幕演示和讲故事引导学生进入乐曲的情景。然后在学生阅览课本并提出问题后教师小结时自然地导出学习目标。既让学生进入欣赏情景又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

导学达标:

初次全曲欣赏要求:根据课本中的提示进行,并初步感受乐曲表现古战场的壮烈情景。欣赏后小组讨论 在播发乐曲时,大屏幕只出现古战场的静止画面。这次的欣赏让学生初次感性去认识乐曲,目的是培养感受音乐和独立欣赏的能力。

分段欣赏:

⑴泛听1—5乐段

⑵欣赏“埋伏”① 播放主题句让学生用“啦”模唱② 用两种不同的力度、速度模唱主题句让学生分辨哪种能更好地表现“埋伏”

⑶欣赏“小战”“大战”① 播发“小战”“大战”的视频让学生先简单了解古战。② 播发“小战”“大战”中最有代表性的乐句,让学生边听边思考:哪一段是表现“小战”,哪一段是表现“大战”。再让学生对比:哪一段的力度更强?哪一段的节奏更紧凑?听后讨论,教师小结。

⑷将“埋伏”“小战”“大战”三个重点乐段用大屏幕演示一次让学生欣赏。

⑸根据乐曲填空(见附表)

⑹用“埋伏”“小战”“大战”为标题进行音乐创作。

⑴泛听这一部分采用音乐主题辅助欣赏和学生讨论、教师归纳的方法进行。⑵欣赏“埋伏”时,通过播发音乐主题让学生听并且模唱,使学生熟悉该段的音乐主题。然后用两种不同的速度、力度模唱该主题(其中一种是乐曲的原速度和力度)让学生通过分辨感受该段的力度和速度。

⑶①学生对古战不了解,因此在欣赏前先让学生看“小战”“大战”的视频来了解古战。②让学生通过对比来分辨“小战”和“大战”。学生已初步了解古战,很容易就能分辨出来。用这个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力度和节奏去欣赏音乐。

⑷指导学生通过模仿琵琶演奏的动作,用身体的节奏律动去感受音乐。

⑸该表是以上分段欣赏的小结。

⑹要求用拍手、拍腿、跺脚打节奏为创作手段,运用适当的速度和力度进行。

⒋再次全曲欣赏 要求将刚才理解和想象的重现一次。鼓励大胆发表见解,奖励有创新的同学。

达标测评:⒈请同学根据乐曲编一个故事。(导学达标中〈根据乐曲内容填空〉〈用标题进行创作〉都是达标测评的内容。要求将刚才分段欣赏时理解的和想象的用口头表达出来。力求语言简练。

附填空表:

标题 力度 速度 场面

埋伏

小战

大战

附板书设计:十面埋伏

战前准备:1--5段

战斗过程:6、埋伏

上一篇:2023中考英语完全攻略完美版下一篇:刷牙教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