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学习空间人人修改

2024-06-22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修改(精选7篇)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修改 篇1

------淄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发展路径探索

自2000年实施“校校通”工程以来,淄博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不断挖掘教学需求,创新发展路径,特别是自2005年提出“以创新应用项目引领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实践策略以来,工作卓有成效。2014年底,基于乐教乐学教育云平台探索区域“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工作正式启动,通过这一项目的实施,淄博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从之前的项目带动、以点带面,发展到充分利用云计算和移动互联技术,实现全员互联、由面及点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项目已经取得突破性成果。如今的淄博教育信息化,不仅在信息技术服务教学质量提升的众多应用领域取得一些成绩,在支撑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上也成效初显。

一、发展路径创新

淄博市持续十年开展学生“自带设备”(BYOD)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研究,累计有近三万学生受益,但毕竟受益面还比较小。教育信息化不仅是教师使用技术来教学,更重要是每个学生都能要有机会接触和使用技术实现更好的学习。我们深信,在学校没有普及每位学生都有数字终端设备在校学习的时段,所有的学生通过使用家长的移动终端或是家中的互联网设备,实现更好的基于网络的学习,是“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有效路径。

家校互联互通是教育的刚性需求,家长们都渴望了解关注孩子在校学习状况,这是我们设计区域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路径的一个基本逻辑起点。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终端设备的日益普及,QQ、微信等社交软件早已成为人际交流的主渠道,也日渐成为许多学校家校沟通的主要方式,尽管这些面向大众的社交软件能够满足一般性的对话需要,但这些应用并不是专为服务学生发展开发设计的,况且构建云教育平台也并非仅仅为了家校之间信息沟通这个单一需要。

我们一直在寻找一家能够致力于通过云计算技术实现跨平台跨终端为教育教学提供支持和服务的专业公司,平台要能够支持ios、安卓、windows三大主流操作系统,电脑、平板、智能手机都可登录,且用户有顺畅的应用体验,数据无缝衔接,能够实现学生、教师、家长、教育局之间便捷的全天候互联互通,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与北京乐教乐学公司不期而遇。

在平台上,每个学生、教师、家长、教育管理者都有一个与其身份相对应的注册账号空间,形成与现实逐一对应的网络空间关系映射。平台把学生、教师、家长聚集在一起,营造一个清新、秩序、多彩而富有活力教育空间,进入同一个“圈”子,互动成为主题,教师和家长同时关联学生,一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空间得到了真实有效的拓展。

二、实践策略优化

(一)行政推动全员注册

2014年底,我们先期启动30个学校的乐教乐学云平台项目应用试点;2015年6月,启动第二批学校注册、培训和应用;2015年9月份又开始新一期的培训工作,注册学校达到80%;2016年上半年90%的学校注册应用。

截至2016年9月份,全市注册学校588所,班级8,770个,教师35,541名,学生365,272名,家长512,965名,总计注册用户超过110万。短时期内,形成从注册到应用,到活跃的喜人局面,有效支持了教学创新和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初步实现了覆盖整个区域的基于云平台的教育教学新生态雏形。

山东淄博乐教乐学云平台应用数据统计

通告(班级、学校、教育机构权限)2015年6月30日:

发布人数:658人 发布数量:2928次 阅读人次:142675次 2015年12月31日:

发布人数:2573人 发布数量:13220次阅读人次:1132168次 2016年9月26日:

发布人数:4068人 发布数量:27268次 阅读人次:2812160次 在线作业(学科教师权限)2015年6月30日: 发布次数:82次 收到作业学生(人次):5164

提交在线作业学生(人次):42次平均阅读率:67.04% 2015年12月31日:

发布次数:99481次 收到作业学生(人次):5818064次 提交在线作业学生(人次):324780次平均阅读率:73.04% 2016年9月26日:

发布次数:454161次收到作业学生(人次):25939643次 提交在线作业学生(人次):1987224次平均阅读率:74.27% 才艺秀(学生完全自主的作品展示)2015年6月30日:

发布作品数量:0次 发布人数:0人人均发布作品:0件 2015年12月31日:

发布作品数量:121329次发布人数:67022人人均发布作品:1.8件 2016年9月26日:

发布作品数量:598291次发布人数:314077人人均发布作品:1.9件 快拍错题(传统作业借助云平台创建错题本)2015年6月30日: 上传错题:0题 上传人数:0人人均上传:0次

2015年12月31日:

上传错题:26248题 上传人数:7261人人均上传:3.6次 2016年9月26日:

上传错题:132289题上传人数:21045人人均上传:6.3次 学习活动(教师借助网络开展的学习活动)2015年6月30日:

发布活动:0个 上传作品:0件参与人数:0人 人均上传作品:0件 2015年12月31日:

发布活动:7781个 上传作品:126348件参与人数:86267人 人均上传作品:1.4件 2016年9月26日:

发布活动:45449个 上传作品:1428577件参与人数:896969人 人均上传作品:1.6件 教育资讯发布与阅读情况 2015年6月30日: 阅读次数:12577 人数:3052 人均阅读:4.1次 2015年12月31日:

阅读次数:1876677 人数:110320 人均阅读:17次 2016年9月26日:

阅读次数:9207126 人数:211948 人均阅读:43.5次 成语攻擂(第三方应用)2015年6月30日:

参与人数:0平均闯关用时:0秒平均过关率:0% 人均闯关次数:0次 三个月活跃人数:0人 2015年12月31日:

参与人数:34845平均闯关用时:109秒

平均过关率:51.65% 人均闯关次数:29.2次 三个月活跃人数:28947人 2016年9月26日:

参与人数:111625平均闯关用时:82秒

平均过关率:51.56% 人均闯关次数:56.8次 三个月活跃人数:59944人

图1 云平台应用数据

(二)培训研讨贯彻始终

从2015年上半年启动用户注册,组织面向学生家长、学校教师、电教和教研的培训就一直没有间断。一支30多人的专职培训服务队伍,持续近一年的培训服务,深入区县、学校一线,甚至经常面对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开展培训指导,总计组织校级培训800余场,培训累计超过3万人次。举办各层级交流研讨会总计28次,总计有3600余人次参加平台应用的市级专题交流。

图2 组织平台应用研讨交流

(三)激活应用是根本

平台建设,用户应用是目标。平台要真正帮助老师、家长,促进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将平台用户激活,既彰显平台价值,也应该是平台建设考核的核心指标。

在注册、培训的同时,平台上市级、区县级、校级围绕教育教学开展的活动、案例可谓百花齐放、精彩纷呈。市教育局通过平台组织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如“移风易俗过春节”活动、“学习雷锋树新风”活动,与水利局、团市委组织了节水活动,超过了12万的学生参与,普及面、影响力、教育效果都出乎意料。

图3 淄博市中小学生节水教育活动 淄川实验小学线上线下结合开展德育活动、科技展评活动,组织“快乐六一”、“节水爱水宣传周”等活动,让家委会充分感受了解到学校在管理及教育上的透明化,发挥了家委会在家庭与学校之间纽带的作用。

图4 学校开展科技制作展评活动

大山深处的淄川峨庄中心学校利用平台开展“寻访身边的历史遗迹”、“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活动,给教育带来了别开生面的气息。他们还利用平台开展阅读奖励活动,学校的党员教师捐款买书,奖励读书的学生,看一百本奖一本,最多的一位学生读了500本,抱回家厚厚一叠的书。

截至目前,全市共组织活动4.5万个,参与作品142万件,参与人数89万人,人均上传作品数量1.6件。丰富多彩的日常学习活动、课外活动,给学生们带来了展示自我、欣赏他人、对话互动的学习机会。学生们在平台上发布美文朗读的录音,上传自己的创意作品,展示个性发展的图片,分享成长感悟,老师、家长、亲朋好友,纷纷鼓励点赞。

三、应用成效初显

(一)引领教与学方式转变

信息技术能够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而正是由于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发展,才使教与学方式有真正改变的可能。通过乐教乐学云平台,老师可以将学习资源、作业、通知很方便地推送给每个学生,打通了学校课堂和家庭学习的屏障,为教师设计学习活动、学生开展个性化在线学习活动提供便捷顺畅的通道。

图5 个性化在线学习活动

淄川实验小学的付老师基于平台开展翻转课堂实践,推送微课视频给学生,学生可在家自主预习、课后复习,利用“快拍错题”随时提交错题记录,向教师或同学提问,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针对性地对全班出现率高的错题进行重点讲解。

淄博师专附小的老师们则利用平台创新教学评价方式,课堂表现、日常作业、期末考试等都可以进行评价,教师评、家长评、学生互评,人气榜、红花奖励、开放留言板等,评价的方法更多元,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自我评价,可以说云平台为教与学各个环节的创新提供了可能和支撑。

高新区实验小学专门开发了活动课程,寓生命教育、审美教育、劳动教育、学科教育于其中,基于平台组织了1520个活动,如教科学的张老师,在孩子们学习《植物之歌》之后,开展“科技节-植物之歌”的活动,观看植物之歌的视频,动手播撒植物种子,并用文字、镜头和画笔每天记录植物的成长,上传到平台上,互相交流展示。众多的活动将课程与养成教育结合起来,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动手中掌握技能,在成果展示中丰富性格,在活动中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做真正的探究,促进了整体教育。

图6 活动课程——植物之歌

(二)支持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消除技术壁垒。全员注册、全面推开,保证了平台支持到每一所学校,跨终端、跨平台的云计算服务极大减轻了学校的技术维护负担,为偏远地区农村学校的网络学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和可能,有效促进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教与学的行为数据动态汇聚。没有移动学习终端普及,就没有教育教学的大数据。平台自上而下的组织架构能够实现区域教育基于大数据的动态管理。学生日常作业行为数据的及时反馈,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教研与教学质量管理进一步打开了空间。及时组织面向服务对象的调查问卷,大到面向全体师生和家长的评教,小到班级是否组织周末户外集体活动,都可以面向不同人群开展民意测评,让教育更民主。全市高中学校学生评教、家长评教工作基于乐教乐学平台进行,短短2周时间,共有7186名教师、95943名学生、136940位家长利用手机、平板、计算机参加了评教活动,一份涉及全市高中所有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调查问卷大数据通过网络平台分析迅速完成!一年来,通过平台各级发布通知通告2.7万个,阅读人数达281万人次,这是其他网络应用渠道无法比拟的效率。

资源共建与分享成为常态。平台上2.4万名老师上传累计7万余节微课,播放次数达到2945万次。教师的优秀教学设计、制作的微课程、发起组织的开放性活动或是一个作业的模板,甚至创建的网络课程都会在平台用户中得到认同和奖励。创新范例作用即时放大。不同学校应用的着眼点不同,可以不断发挥自己的特色,每个学校都找到自己的应用方案和亮点。而平台上不断生发的动态的教与学的典型案例,也有效发挥示范影响作用。

(三)着眼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生态

理想中的淄博“网络空间人人通平台”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系统,也不仅仅是个家校沟通平台,而是致力于建设一个网络学习生态系统,不断满足教学的现实和潜在需求,同步创建促进应用的新机制。

平台更是一个教与学的互动场所,在持续的教学交互过程中,不断催生出新的资源、案例和智慧,体现云平台的自生长能力。

平台能够提供满足教学需要的各类教学资源和工具,不断整合第三方应用,如速算森林、乐学阅读、趣味学堂、华夏汉字等一系列寓教于乐的学习软件和工具,为孩子们推送有趣的学习应用和个性化的学习内容。最重要的是,这样的架构使平台保持其开放性和前瞻性,可以不断吸纳优质创新资源,同时着眼教学改革不断升级的新需求,进行持续的系统迭代升级,用户只要一站式登录就可以享有丰富多元的服务。

四、反思与展望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是一个目标,更是一个过程,需要很好的理解和定位,要将技术融于日常教学和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注册一个网络物理空间。

“人人通”关键是“生生通”,要更好更快地实现这一目标,不断创新优化发展路径是至关重要的。由政府购买教育云平台建设与服务,需要引入企业市场化运作、政府购买服务,从而创建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这是我们正在尝试实践的一条新路径。

目前更多区域的教育信息化是在建设一个完备的资源库系统或是集成众多功能工具的平台,期待师生来访问。事实上,链接起来、行动起来远比我们建设什么内容更重要,链接是对话的前提,最重要的资源(智慧)是通过用户基于链接的活动中不断创生出来的,这也是当今学习型组织的鲜明特征。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修改 篇2

2012年3月教育部正式颁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 要求“显著提升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水平”。随后在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 刘延东副总理提出“三通两平台”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十二五”核心目标与标志工程。其中“三通”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三通”之间相互关联, “校校通”是基础设施层, 通的是宽带网络;“班班通”是班级常规教学应用层, 通的是优质教育资源;“人人通”是个性化学习服务层, 通的是实名制的网络教与学环境。“三通两平台”的提出掀起了我国数字化教育环境建设新高潮。从“校校通”到“班班通”再到“人人通”, 从以校为本的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 到以班为本的教育教学应用, 再到以人为本的基于数字学习环境的教学与学习[1], 展示了教育信息化全面融合发展的建设目标。2012年10月, 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是2012和2013两年教育信息化要推进的七项重点工作之一。基于实名制的网络空间可以更好地提供适应学习者个性特征的学习支持和服务, 提供满足每一个学习者需求的个性化学习体验。因此, “人人通”建设是“三通工程”的核心, 是数字化教育环境建设与应用真正要实现的目标。加快推进“人人通”工程建设, 对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对技术与教育应用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 研究现状

学习空间 (Learning Space) 即学习发生场所, 基于信息技术的支撑, 从场所的虚实来看, 包括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网络学习空间 (Learning Cyber Space) 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构建的面向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虚拟空间。网络学习空间将对以校园内学习为主的教育方式与理论产生革命性影响, 对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构建意义重大[2]。因此继“三通两平台”提出后, 如何开展“人人通”建设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在对“人人通”的理解方面, 教育部科技司在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推进思路中从教师的视角, 将网络学习空间描绘为[3]:网络化的社交平台, 支撑教师网络教学、教研, 支撑教师与学生、家长互动;汇聚优质资源的平台, 提供资源交易服务;向教师主动推送资源和提供开发工具, 尽快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管理平台、学校的机构空间能管理所有的教师空间和学生空间, 能统计教师利用网络从事教学活动的频率、效果和教师自己创造的课件资源数量, 能对网上教学活动进行组织以及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及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进行评论。

在“人人通”实践方面, 各省市将如何推进三通工程作为区域教育信息化工作重点。湖南省基于“世界大学城 (http://www.worlduc.com/) ”网络服务平台构建职教新干线, 率先为职业教育提供网络学习空间, 其开展的云空间教育教学方面的探索为“人人通”建设提供了经验。同时新疆、安徽、山东、河南等省市已陆续启动“人人通”建设与应用。2012年12月开通的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强调以学习空间为核心的资源推送, 以教师的教学空间应用带动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应用。除此之外, 基于社会性交互软件 (如国内的QQ、Wiki、微博等, 国外的Facebook、Twitter等) 构建的学习空间的实践已有较多讨论, 但这些仅是“人人通”工程建设的开端。在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推进会上, 各省市普遍认为“人人通”概念有待进一步明确。目前, 还缺乏相应的标准来指导规划“人人通”工程建设和有效实现资源利用共享。

网络学习空间中教与学的过程完全依赖一切在技术支撑下促进知识生成、增进情感交流、发挥协作能力的参与者, 包括自我、学伴、教师、家长等不同角色。面向不同角色用户, “人人通”建设涉及哪些内容, 尤其是面向学习者应建设怎样的网络学习空间, 如何落实基于网络教与学环境的个性化学习应用, 需要系统性地规划并加以明确。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 加快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 有必要尽快开展“人人通”建设规范前瞻性研究工作, 制定有关标准和规范, 解决“人人通”互操作和资源的有效共享问题, 以统一标准为依托, 确保我国“人人通”建设工程合理、有序地开展。

3 研究基础

在技术理论层面, 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提出网络教学传通系统模型, 包括物理场、信息场、文化场等三个场和角色空间、内容资源空间、媒体工具空间、协调空间和工作信息空间等五个空间[4]。吴永和则系统地形式化描述了该模型, 详细地分析了角色子空间抽象系统R、内容资源子空间抽象系统CR、媒体工具子空间抽象系统MT、协调子空间抽象系统C和工作信息子空间抽象系统W[5,6], 这些为“人人通”标准研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标准先行, 需要标准支撑来解决“人人通”相关系统间和空间中的资源、协作、交互等互操作性问题, 从而“人人通”环境才能得到更好利用和有效共享。国内外教育信息化技术规范的研制, 已为“人人通”技术规范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如为规范和促进数字化校园示范校建设, 中央电教馆组织研制了《数字化校园示范校建设指南》和《数字化校园示范校建设参考指标》。我国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中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体系 (Chinese E-Learning Technology Standards, CELTS) 及国际标准组织中也有部分技术标准指向“人人通”建设中系统间互操作问题。在CELTS中, 已有部分标准涉及网络空间人人通, 其中CELTS-16协作技术相关技术标准包括CELTS-16-1《协作技术协作空间第1部分:协作空间数据模型》、CELTS-16-2《协作技术协作空间第2部分:协作环境数据模型》、CELTS-16-3《协作技术协作空间第3部分:协作组数据模型》、CELTS-16-4《协作技术协作学习通信第1部分:基于文本的通信》等部分。而CELTS-43《学习系统体系结构与服务接口规范》包括CELTS-43.1《学习系统体系结构与服务接口第1部分:抽象框架与核心接口》、CELTS-43.2《学习系统体系结构与服务接口第2部分:教育管理服务接口》、CELTS-43.3《学习系统体系结构与服务接口第3部分:教育资源服务接口》等。

国际标准方面, 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 JTC1/SC36 (信息技术学习、教育和培训) 的ISO/IEC 19778-1:2008《信息技术学习、教育和培训协作技术协作空间第1部分:协作空间数据模型》和ISO/IEC 19780-1:2008《信息技术学习、教育和培训协作技术协作学习通信第1部分:基于文本的通信》等标准、教学管理系统全球学习联盟IMS的学习工具互操作规范 (Learning Tools Interoperability) 、美国IEEE LTSC的内容与学习管理系统通信数据模型标准 (Data Model for Content to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 Communication) 、欧盟CEN的教育信用信息模型 (Educational Credit Information Model) 以及英国的高校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ISC的数字化学习架构 (E-Learning Framework) 等。

4 建议标准的研究内容

推进技术与教育应用融合不可一蹴而就, 需要循序渐进, 进行顶层设计、应用驱动、标准先行、共建共享。当前缺乏对“人人通”建设工程的顶层设计和系统性规划, 因此建议国家职能部门大力支持并推动制定“人人通”建设规范。我们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最终提供“人人通”标准轮廓和相应的生态环境。

(1) 建立个人学习空间信息模型和体系框架规范:定义面向不同角色用户 (尤其是学习者用户) 的个人学习空间的基本数据模型和整个系统的体系框架, 以实现学习空间整体系统架构和学习空间之间的数据互操作以及与其他应用系统之间的整合;基于该基本的信息模型, 在此基础上能建立各种不同的实现。

(2) 制定个人学习空间功能描述和服务接口规范:明确网上个人学习空间在数字教育环境中的定位;基于“人人通”建设内涵开展个人学习空间功能需求分析, 制定个人学习空间功能描述规范和服务访问接口规范, 指导和规范个人学习空间的功能结构和服务描述。

(3) 形成“人人通”服务质量规范和建设指标体系:根据个人学习空间功能描述规范和信息模型规范, 明确个人学习空间的功能结构与性能要求;并结合“人人通”建设要求, 从空间结构、接入环境、用户能力、支持服务等方面考虑服务质量相关指标, 对“人人通”建设内容的具体指标进行规定, 提供一套建设指南和具体的建设参考指标, 供各省市在开展“人人通”建设过程中参考。

建议能最终形成的“人人通”技术规范体系包括:

(1)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总体标准, 包括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体系框架、标准术语、标准引用轮廓等;

(2) 个人学习空间标准, 包括个人学习空间信息模型、功能描述、信息交换与包装规范以及实践指南等;

(3) 网络学习空间学习服务标准, 包括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体系框架中学习服务的信息模型、接口及绑定规范等;

(4) 网络学习空间学习分析规范, 定义面向个人学习空间的学习分析模型、结果呈现方式等;

(5)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指标体系, 包括应用视角下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内容及各方面性能要求;

(6)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应用规范, 包括应用实践过程中基于网络学习空间实施教与学的程序及效果要求。

5 结语

“人人通”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教育和培训技术系统 (ITLET) 环境, 其相关标准将纳入到教育云系列标准的建设之中。积极开展“人人通”技术规范研制工作, 规范和指导各省市“人人通”工程建设, 将共同推进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与应用, 以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同时, 目前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 JTC1/SC36及国内相关机构都在进行相关标准的研制工作, “人人通”标准研究成果有望被提交至ISO/IEC JTC1/SC36, 以促进国际对该领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蒋东兴.如何理解“三通两平台”的内涵[EB/OL].2013[2013-10-18].http://www.fjshjy.net/xxgk/jydt/sjzg/201306/t20130620_163689.htm.

[2]贺斌, 薛耀锋.网络学习空间的建构——教育信息化思维与实践的一次大变革[J].开放教育研究, 2013 (04) :84-95.

[3]教育信息化专刊-教育部督查推进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 (一) [J/OL].2013[2013-10-18].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381/201305/152102.html.

[4]Zhu Zhiting.New Challenges for Developing e-Learning Technology Standards[R].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Learning, Education and Training&ISO/IEC JTC1/SC36 Open Forum 2006.Wuhan, China, 2006.

[5]吴永和.学习资源服务生态环境构建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9.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修改 篇3

摘 要:目前,学校“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工程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实践中,学校信息化条件不成熟,产品市场不规范,没有形成良好的氛围,教师对什么是网络学习空间,如何评判优秀的网络学习空间,还存在着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教育的发展与要求,学校要转变思想,营造氛围,建设平台,重视培训,完善设备,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强化评价,切实为教育教学服务,真正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关键词: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0-0012-04

目前,全国许多小学教学信息化基本完成了宽带和班班通建设,保证了课堂多媒体演示和课件的使用,但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工程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实践中,师生对什么是网络学习空间,如何评判优秀的网络学习空间,还存在着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正视问题

(一)学校信息化条件不成熟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网络设备设施滞后,学生、教师、家庭电脑配置数量和质量落后,师生拥有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量少。二是网络覆盖不全,网速普遍较慢。三是技术应用不广,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和维护技术还局限在少数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少部分教师手中,大部分师生还处于初级阶段。

(二)学校领导重视不够

一是部分领导对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的认识不足,误认为QQ聊天和建立QQ群就是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在投入上给予有限的资金,使得学校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工作推进缓慢。二是领导顾虑重重,主要是师生在网络学习空间做什么的问题,领导担心无法管理和监控,师生不务“正业”。三是缺乏长远规划。学校机械地执行文件要求,按照技术人员的要求购买设备,至于设备购置是否科学实用很少有人研究,形成了技术人员说缺啥补啥的局面。四是学校领导的重视主要体现在嘴上、会上和纸上,实际操作上缺乏有效的机制和有力的指导与督促。

(三)产品市场不规范

市场上有形形色色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教育产品,这些产品质量优劣不一,鱼龙混杂,学校无法鉴别。这些产品中,有些是概念古老的学习管理系统,有的是简单资源网站,如教学视频、电子书等,有的是半游戏性质的网站,有的是企业设限产品,有些和人人通特征相似,学校缺乏鉴别能力。比如有些内容仅仅是个人博客、班级博客、个人网盘、云储存、课程表等比较单一的简单功能,有的是纯粹的学习机,使用价值不大。有的产品选用后经常出问题,给师生带来许多困难。

(四)技术培训指导滞后

网络学习空间对很大一部分教师而言是一个抽象的学术名词,缺乏有针对性的培训和优秀案例的指导,这也是造成学校教师对产品无法鉴别主要原因。

二、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

教育信息化是全球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制高点。网络空间是教师和学生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基本学习空间,可以自主学习,也可以互动学习,是教学新模式,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它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和教学方法限制,可以利用碎片时间,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补,既可以提高教师的水平,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水平,既有知识的学习,也有能力的提高。

(一)理论基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2014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明确提出提升“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规模。2014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工信部、发改委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提出要拥有网络教学和学习环境,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覆盖各级各类教育。

(二)物质基础

一是学校“宽带网络提速”。“宽带网络提速”是学校信息化的基础和前提,是学校管理、教育教学、信息交流、优质资源共享的重要保障。学校与当地电信部门联系,投入一定资金,为学校宽带提速,实现宽带互联网到校、室、班全覆盖,为学校管理、办公、教学、教研、资源共享、师生信息交流等提供足够的网络带宽支撑。二是有效实施“优质资源班班通”。

三、对策与思考

(一)积极转变思想,形成良好氛围

广大教师要积极转变思想,树立网络为教学服务的思想。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育云技术平台和网络学习空间等,切实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有效为教育教学服务。鼓励教师多参与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工程,让教师切实感受到网络学习空间给教师带来的便捷和好处。

(二)建设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平台

根据实际情况,学校建设基于云服务模式实名制、组织化、可控可管的网络学习空间,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研修、备课、授课、批改作业、家访及指导学生学习;学生应用网络空间开展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研修模式、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有机结合,实现师生、生生、家校的多元互动。

网络学习空间使每个管理者、教师、学生基本实现每人拥有一个实名的网络学习空间和环境,把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落实到日常的管理、教学和学习中。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探索领域,可以实现全市中小学教师跨校际、跨城乡、跨区域的网上教研研修,还可以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家校互动,以及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师生共享。这必将对教育方式产生革命性影响,对继续教育、学习型教育和终生教育都有重大意义。

(三)重视教师培训,提高运用技能

按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结合学校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按照国家推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的要求,实施对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通过培训,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一是重视常规培训,努力实现人人参加、人人能会的基本目标。二是开展专项培训,实现培训实用短期目标。如WiFi的使用,资源库优秀课例的选择与使用,个性化的个人网络学习空间的建立与使用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云平台、云空间的装扮、功能的分布、栏目的创设、资源的上传、课堂魔方的创建以及文本、课件、视频资源的转换进行指导,确保每一位师生都能熟练应用个人空间,参与联合教研、备课、日常交流教育教学活动。三是创新培训方式。可以采取分级培训、拓展培训、学科培训、单独辅导等多种培训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培训、展示、竞赛、交流活动。重视来自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资源评选及优秀作品展示交流,利用信息化资源开展学科说课、赛课的竞赛活动,面向课堂,立足应用,培养教师信息素养,提高技能运用水平,带动学生能力发展。

(四)不断完善设备,解决具体问题

学校要因地制宜完善学校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构建网络化的教学与学习环境,为师生搭建网络学习平台,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为每一个教师、学生建立个性化的个人网络学习空间,实现教与学的全面互动,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一是升级改造宽带网络,建设优质资源班班通,实现班级多媒体教学设备全覆盖。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城乡互动课堂建设,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和使用。二是扩大参与人人通工程的教育信息化规模。学校结合教师实际制定相关激励措施,促进学科教育工作者及信息技术应用工作者的广泛平等参与。三是注重和加强网络学习空间优秀产品和优秀案例的发现、总结与推广工作。学校要推动校内教育信息化教学的交流、征集并发现优秀案例,及时组织专家进行评估和推荐,以优秀案例作为实际导向,引导网络学习空间的高水平发展,促进优秀产品的普及。四是积极改变重硬件轻软件的采购方式,适应“软件即服务”的发展潮流。在过去的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中,存在注重购买硬件设备,而缺乏软件系统的投入问题。软件系统的概念在不断发展,网络学习空间甚至已经不是传统软件,它是一个基于云技术的软件服务。软件在向“软件即服务”的方向发展,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采购政策要适应软件行业的发展。五是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工作,根据学校实际,学校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建设。采用教师设计、网上下载、购买光碟拷贝、链接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中小学教学网等优秀网站,方便教师及时选择使用,切实做到为教学服务。加大对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英语、信息技术、科技、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等学科课程资源的建设力度,利用光盘、网络等将学科课程资源传递资源库中供教师选择使用。收集整理骨干教师的优质课堂教学实录、本地有影响名师的课例和有代表性的课堂教学以及近几年参加县级市级赛课的课堂实录等资料,通过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利用直播、点播、互动教学课堂、互动教研等方式,充分共享名师课堂资源,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六是争取教育信息化企业科技和应用创新的支持。创新不仅包括信息技术的研发,也包括教育应用的设计创新。

(五)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深度融合是指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能力,更好地培养其协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一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及呈现方式的融合。要重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为学生精选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开放而鲜活的知识信息化的建设,建立网络化的校本选修课程,使网络校本选修,成为新课程内容的一个时代亮点。建立数字化学习资源,为学生自主、协作、探究学习提供丰富学习资源。建立信息化的学习成果展示平台,增强学生学习成就感,为多元化、多样化的学习评价创造条件。二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形式方法的融合。搭建学科学习平台,开展基于问题、主题、项目的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质疑、设问、调查、探究,掌握利用信息工具、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自主地、富有个性地探究知识,关注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应用的全过程,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基础。利用数字化资源充实通用技术教学内容,利用信息化工具优化通用技术教学过程,提高学生通用技术课程学习效果,培养学生技术素养。利用数字化探究实验室和仿真实验,丰富实验教学手段。在做好做实传统实验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传感技术,拓展延伸实验内容,提高实验成功率及效率,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弥补传统实验在实验安全、器材及耗材短缺等方面的不足和统计归纳上的不便。利用多媒体技术建构教学情境,营造生动形象的课堂氛围。建立即时性的学习交流平台,开展协作式学习及教学反思、学习反馈、学习交流。利用远程教育形式实现跨时空、跨区域的多样化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优化教与学过程;利用自主、探究、协作式网络学习平台,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提高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打造“有效课堂”。

(六)强化学校信息化教学评价

为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教师能力提高,必须改革学校信息化教学评价方式。建立自评、互评、他评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适应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要求的信息化评价平台。建立以自评为主,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评价制度,引导和促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针对发现的问题调整课程内容,保障课程的不断更新。

(七)切实为教育教学服务

一是打造联体课堂。充分利用远程课堂互动教学平台,有计划、有组织地把城乡学校课堂连为一体,实施一对一、一对多远程课堂同步教学,有效破解学校教学质量不高、学科不配套、师资短缺等重大难题,促进教育质量共同提高。

二是实施网络集体备课。通过备课系统,进行网上集体备课,形成课堂交流的教学预案,形成“集体+个性”的教学设计。

三是开展互动教研。通过搭建互动教研科研平台,开展网络集体教研和科研,采取专家引领、专题讲座、课题辅导等形式,让教师在做课题研究的同时,提升专业素养与教学水平,实现教师由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的转变。

四是加强管理联动交流。建立统一的管理互动交流网络平台,创建学校领导干部、教师常态交流机制。充分发挥学校领导引领、骨干教师带动、学科带头人带头作用,在教育管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育科研、教学评价等方面互相切磋,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在教育领域内的不断普及,在灿烂的星空下,信息化能够跨越时空界限,让地球的每个角落的生命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实现“人人、时时、处处”的泛在学习,从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使得每个生命都活出人生的精彩。

参考文献:

[1]俞敏洪.真正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N].中国教育报,2015-3-10.

[2]周学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1).

[3]刘井岗.对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的两种境界的三维分析[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10,(10).

教师网络学习空间评分标准 篇4

一、查栏目数量:日志栏目有:电子教案、教师博客、错题集、学生作品;相册栏目:精彩瞬间等。(积1分)

二、查日志内容:

1、教案数量足(按照培训中心下发的进度要求)、复备详细;(积2分)

2、有教学反思,不雷同,真实反映教学得失;(积2分)

3、教师博客篇数足(每周百字以的博文);(积1分)

4、错题集有内容,每月不少于四篇以上;(积1分)

5、学生作品展;每月不少于四篇(重在小练笔和优秀作业);(积1分)

三、查相册栏目内容:

有“精彩瞬间”等(班主任、学科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本班或本学科特色自己起名称),重在展现班级文化氛围、学生文明礼仪和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等;(积2分)

四、行管工作日志每篇积0.5分;

五、QQ网络学习空间教师实现互访,达到在线交流、共享优质教育,否则网络学习空间积分为零。

网络环境下语文学习空间的拓展 篇5

网络环境下语文学习空间的拓展

芙蓉区育才学校朱爱朝

网络中的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在网络环境下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上网查阅资料,既可增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可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还可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帮助理解课文。有些文章的内容背景性很强,通过上网查阅有关的背景资料,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在《海上日出》中,巴金在描写了日出的壮观景象之后,发出了由衷的感慨和赞叹:“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海上日出本来是一种自然景观,作者为什么赋予它强烈的感情色彩,称之为“伟大的奇观”呢?这就得了解巴金写这篇文章的思想和时代背景。学生通过上网,查到了许多有关的资料,如《热情如火的.巴金》、《巴金简介》、《巴金自传》之《文学生活五十年》……他们明白了,那太阳的光亮不仅照亮了天,照亮了海,也照亮了巴金的心,使他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使他热血沸腾,使他胸中燃烧起熊熊的革命烈火。此刻,巴金已把自己与海上日出的景观、祖国的命运三者融为一体了。于是,海上日出在巴金的眼中就成了“伟大的奇观”了。这样,学生既进行了课外阅读,又理解了课文内容。

二、增加知识储备。语文学习的核心人物之一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大量语感积累获得的。我不仅立足于教材,更是千方百计利用教材提供的契机,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如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之前,我布置学生上网查阅有关的资料。学生了解到,人们不加节制地开采自然资源,破坏了地球的植被,出现了地陷。他们了解到,石油的储量是有限度的,按目前的生产速度,1后我们将无石油可采。他们了解到,人们破坏了森林,造成了水土流失;人们把工业废水流入河中,造成了鱼虾死亡,酸雨的次数越来越多。这一切,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意识。在学完课文之后,有的学生写了对全校少先队员的建议书:建议大家分类丢垃圾;尽量使用一次性用品;不摘花,不踩草;不吃口香糖……有的学生编了有关环保的手抄报。有的学生写了保护地球的宣传语:“还大地绿色,让天空蔚蓝”;“精心保护地球,造福子孙后代”;“为了我们的地球母亲,请不要向她的血管里注入废水”……有的学生写下了读后感:美丽的湖泊正在不断萎缩,道道水波,好像在诉说它深深地悲哀;水草丰美的草场正在不断恶化,这里已没有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令人心醉的美景……大自然一次又一次向我们敲响了生态警钟。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让我们保护好眼前的一山一水,多留下一片森林和绿地,为人类的发展留下一点空间吧。 如果没有上网查阅有关的资料,没有增加学生知识的储量,学生能有如此深的触动吗?又如学完《赤壁之战》后,我引导学生上网查阅有关的资料。有的学生在网上读《三国演义》,有的学生读对赤壁之战的分析,有的学生读关于周瑜、曹操的评价,兴趣盎然。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修改 篇6

4.1课前学情诊断

课前,教师在网络学习空间发布学习资源和诊断练习。学生自习后完成练习,并获得及时的评价反馈。教师在上课前根据系统对学生答题情况的统计分析,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活动和教学策略。

4.2课中互动反馈

课中,教师可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设计课堂互动评价活动。一方面,教师可以在平台发布互动讨论话题,学生开展小组协作学习,并在平台上进行交流与互评。另一方面,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发起随堂测验,学生在线答题后系统提供自动反馈和统计,教师可随时捕捉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点评。网络学习空间自动记录学生的过程数据,作为课程考核中平时成绩的有效依据,避免了评价有失公平的问题。

4.3课后个性训练

课后,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空间的课程资源对课堂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学习和拓展学习,并进行在线训练,对知识点进一步巩固。而教师也可根据学生课外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为下一堂课的教学提供有效的参考。

4.4课程综合测验

传统的课程考试要求考试组织者提前命题出卷,然后同一时间组织学生到考场考试,考试后还要统一手工改卷,手工录入成绩和进行试卷分析等,过程繁琐。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试题库,教师可以快速组卷进行纸质测试,也可以将考试系统部署到机房,系统根据设定的规则自动出题,学生进行在线考试。考试过程中系统具有摄像头验证、防切屏等职能监考技术。考试结束后系统对客观题自动批改,教师只需评阅主观题,并由系统自动生成考试成绩,大大减少教师的工作量。

4.5发展性学习分析

在传统的课程考核过程中,由于学生人数多、学习轨迹无法记录,教师难以对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分析。基于网络学习空间开展课程考核,系统会自动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记录、错题记录,综合分析学生的薄弱点,从多个角度提供攻破薄弱点的学习策略,教师也可直观地看到各个学生的发展情况,对学生给出公平、公正的成绩和学习发展指南,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5 研究结论

本研究根据“现状分析―技术剖析―模式探索”的思路,开展了以网络学习空间推进高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研究,提出了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课程考核方式,主要包括基于课堂教学的即时评价、基于线下自习的在线练习、基于考试系统的综合测试和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教学质量分析,其中网络学习空间在题库管理、在线组卷、及时反馈、数据分析和知识管理等方面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通过本研究的开展,以期在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毕家娟,杨现民.联通主义视角下的个人学习空间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4(8):48- 54.

人人都是网络营销专家 篇7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是可爱的,但也是被人误导的甚至是可怜的。早期的点石,包括早期的ZAC、王通让搜索引擎优化与网络营销的概念深入了中国,他们的出名进而频频出书立传,也从某种程度上加速了这些理念传播的过程,但是这过程之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包括网络营销的浅薄化,一个概念在大众化普及后总会打一些折扣。也有越来越多的公司、个人,也许他们之前只会做一个简单的asp网站,现在只需要挂上网络营销这个万金油就可以对客户侃侃而谈,看着客户云里雾里最后乖乖掏了腰包,

最简单一个概念,事实上SEO是搜索引擎优化,SEM是搜索引擎营销,而E-Marketing或On-line Marketing才是网络营销,大多数所谓的网络营销专家都将这几个概念混为一谈。网络营销并不只是搜索引擎优化,还包括产品优化、产品运营等多个方面,但是网络营销的浅薄化只让大多数人接触到了最简单的关键词与搜索排名,事实上只要你愿意也可以给自己加上这么一个头衔。

但是欺骗与美好总是短暂的,伴随着多次受骗,那些以往的冤大头也对网络营销抱着越来越警惕的态度,因为太多钱被砸进去连泡都每一个,那些网络营销专家除了收钱外只会说搜索引擎具有不可控性,拍拍屁股走人留下目瞪口呆的客户。而对于真正的业内人士而言,本质上是看不起所谓的网络营销,这倒不是因为自己有多高贵,也确实是因为这个行业里面有太多滥竽充数的人,而真正牛人所用的招数一定不会公布给你,甚至他们都没有网络营销专家这样的头衔。

人人都是网络营销专家,这可以看作是行业兴盛的表现,也可以被看作是衰落之前最后的爆发。营销推广只是手段,网络营销在国内如此红火一方面是国人从众心理在作祟,另一方面也需要思考网络营销概念两极分化背后的原因。

上一篇:成语手不释卷的历史由来下一篇:浅论加强和改进企业基层党小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