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导师就业信

2024-05-31

研究生导师就业信(共11篇)

研究生导师就业信 篇1

首先,一般申请硕士研究生的推荐信需要两个副教授以上的职称的老师写推荐信,所以在联系老师时,要注意这个老师的职称是副教授及以上,是教授就更好了。

其次,看对方的要求是否一定是一名外校和本校的老师,一般本校的老师比较好联系,自己本科的班导师,以及专业课的授课老师都可以联系。如果需要外校的老师写推荐信,这个最好通过自己同学引荐,然后自己亲自去跟老师见面谈一谈,让他对你的情况有所了解才好帮你写推荐信。

最后,你可以直接选择联系要报考的学校的老师写推荐信,这样一举两得,既有了推荐信,又提前联系了那边学校的老师,对自己申请成功有很大的帮助。

研究生导师就业信 篇2

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负责人认为, 高校的就业工作要全员化, 除了就业工作部门, 导师、班主任、专业课教师等每位教职员工都应关心学生就业。

据了解, 清华部分院校已出台了导师关心帮助研究生就业的激励措施, 如导师在毕业生进入国家重点引导行业或地区就业时提供支持, 将获得表彰和奖励。目前, 该校软件学院、航天航空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等院系已推出学生就业情况和导师考核“挂钩”的做法。

研究生就业中发挥导师作用小议 篇3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0—0148—01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群体的就业压力逐渐增加,随之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高校学生工作者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研究生就业的困境。

一、在研究生就业指导中导师具备的优势

1准确评价优势。研究生群体构成复杂,无论是工作经验、学习能力,还是家庭背景、个人思想都不一致,择业观和期望值差异较大。导致学校就业部门难以对所有研究生做出准确评价。研究生导师在对学生的指导中,对学生的各方面素质较为了解,对实际工作能力定位也较为清晰,对学生的工作意向、适合岗位有着较好的把握。

2熟悉程度优势。在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中,导师与学生联系最为紧密。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导师对学生的自身习惯、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科研能力、处事能力都很了解,并能起到学生交流个人理想以及择业期望的作用。充分利用好导师对学生的熟悉程度优势,可以对做好指导研究生就业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行业推荐优势。导师在所从事研究的行业大多有所建树,与相关单位较为熟悉,有着特别的人脉优势与行业了解优势,对本专业的学生非常有利。导师既可以及时向自己的学生提供有专业相关单位企业的岗位需求信息;也可以向相关单位推荐合适的学生,减缓就业压力。

二、当前在研究生就业指导中导师存在的不利影响

1对就业形势缺乏了解,一味要求学生专注学术。研究生导师在所从事的领域内大多数具有很深的造诣,但在对研究生的指导中,部分研究生导师常常忽视研究生的个人情况和当前的就业形势,无论研究生是否适合科研,都要求所有研究生专心学术,忽视了社会实践和个人综合能力的锻炼,导致所培养的研究生缺乏应对社会现实、处理实际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在就业竞争中不具备优势。

2个别导师忽视对研究生的全面培养。在研究生的培养中,个别导师忙于自己的科研和社会活动,对研究生的学习、论文、就业都缺乏关注,忽略对研究生的全方位培养,造成培养目的与社会需求脱节,研究生与导师的缺乏交流更影响了就业中导师可以发挥的作用。这种情况无疑会导致研究生不能产生应有的社会价值,影响了个人的发展。

三、重视导师在研究生就业中的责任,充分发挥作用

1以身作则,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在研究生的日常学习等管理中,导师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积极配合学校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各方面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诚信观,将自身价值的实现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提高研究生对相关政策法规的理解程度,鼓励研究生正确择业、合理就业。

2因材施教,打好学生基础。导师在培养研究生时,应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和要求以及学生个人特质,因材施教:对有志于终生从事科研的学生按照学术型学位规格进行培养,对以就业为目标的学生按照应用型学位要求进行培养。这种方式更适合研究生学术层次不同、自身对未来规划不同的现状,也有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3积极推荐研究生就业,做好职业指导。导师应在研究生面临毕业就业时,认真做好就业技巧指导,充分利用个人在本行业中的优势,向专业适合的用人单位推荐自己的学生,帮助他们就业;在学生即将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前,向学生介绍自身工作经验,帮助学生尽早地融入新的社会工作环境。

4支持研究生自主创业。当前研究生就业虽面临重大压力,但选择创业为职业目标的为数不多,研究生创业的重大意义尚待发掘。研究生创业可以充分利用知识优势创造或发展新的产业或服务项目,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是解决研究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下降的最佳途径。

研究生投稿导师信 篇4

原因一:研究生投稿应实行导师推荐制和作者签名制,以利保证稿件学术质 量,防止抄袭剿窃;

原因二:有利于编辑部准确处理稿件编辑人员在审阅研究生稿件时结合导师推荐信,准确理解和把握稿件内容,并增加对稿件内容的信任度,更有利 于选聘专业对口的审稿专家,从而提高审稿效率和审稿的准确性。

说白了就是审稿编辑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不信任,导师既然签名那么稿件质量就与导师名誉挂钩,质量自然不会差。推荐信基本套路是:自我介绍、论文背景、手段方法、最终效果。字数没必要太多,让编辑知道来龙去脉,一页A4即可。

推荐信范文

______同学,系______大学、______学院,______专业,20xx级全日制博士研究生,______,_______。通过近两年的`理论学习,并结合现场工程实践,积累了较多岩土工程的经验。

《预应力______法》 一文,是该同学经过2个月现场观测,结合以前结构设计经验,提出了岩土工程___法。通过工程实践证明,该______设计方法能一定程度的解决自然条件下岩土工程的不确知性、多样性与“一次性设计”之间的矛盾,实用性强,理论可靠,效果良好。研究领域:岩石与结构工程力学理论及工程应用方面的研究

建议贵编辑部择优予以发表。

推荐导师:

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

单位:______大学

院系:______学院

研究生导师就业信 篇5

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曾给后人留下过这样一个观点:“万物皆数也”。如果他的观点是正确的,那么史上一切的存在——生命、艺术、商业„„都是按照数学方式设计而成的。

公元2010,“数统”天下

“数”概念的形成与火的使用一样,是各个时期人类文明的标志。在追求效益的商业社会里,有人说数学的研究已经走到了尽头,也有人说数字太枯燥乏味,还有人说高等数学研究太抽象,与实际生活相去甚远,“数学专业无用论”,曾一度盛行高校。

时光流转,当公元纪年指向2010时,我们发现,数学这门最古老而又前卫的学科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学作为理学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伴随着科技事业的发展,其内涵和外延越来越丰富。就像马克思所说:“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各学科、行业都需要高层次数学人才来将其完善。现在,各国政府警觉地意识到了“一个国家只有在成功地运用高等数学人才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纷纷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培养引进高水平的数学硕士、博士。今天,数学专业研究生的入学门槛前,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学子。

基础的也是经典的专业名称:基础数学(应用数学)

专业概况:数学系一般开设基础数学、应用数学两专业,而这两个专业方向基本是相通的,都是为培养数学和其他高科技复合型人才打下基础。基础数学学科较多地涉及:代数、拓扑、几何、微分方程、动力系统、函数论等,它的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覆盖面比较宽,理论知识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大。应用数学则与其他学科综合交叉。就业前景:硕士毕业后,因占有数学基础强的优势,利于跨考经济、金融、会计等热门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也可以在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成为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背景:要求考生具备基础数学、概率论、微积极分分析、计算机理论、统计分析等学科知识。

研究方向:微分动力系统、非线性分析、复分析与几何、拓扑学、代数数论与代数几何、图论、组合数学、常微分方程、微分几何、数学物理、信息科学、计算数学、泛函分析、偏微分方程、几何分析与变分学

日益崛起的新“统”帅

专业名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概率与统计精算)

专业概况: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20世纪迅速发展的学科,主要研究各种随机现象的本质与内在规律,以及自然、社会等学科中不同类型数据的科学的综处理和统计推断方法。随着人类社会各个体系的日益庞大、复杂、精密以及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概率统计在信息时代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大。本专业的重点在于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培养科研创新能力,了解并掌握丰富的现代统计方法。

就业前景:硕士毕业后,学生可报考基础数学学科的各专业、计算机科学、概率统计、金融学等与数学相关的或交叉的、高新技术学科的博士研究生;

也可选择出国到知名大学继续深造,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等;

当然,你还可到企业从事数学应用开发工作,事实上相当数量的毕业生都会选择在企业、事业单位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的工作,随着计算机软件应用的日益加强,统计学,尤其是SPSS软件分析的前景看好,统计人才更是成为了用人单位争相“抢购”的“香饽饽”。

专业背景:要求考生具备基础数学、概率论、数理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随机分析、信息技术、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知识。

研究方向:概率论与随机过程、数理统计、时间序列分析及其应用、保险精算、金融工程、非参数统计、随机分析与随机微分方程、随机动力系统,数学物理

左手“算盘”,右手“银票”

专业名称:金融数学(金融统计、金融与控制科学)

专业概况:金融数学是一门新兴综合学科,越来越受到国际金融界和应用数学界的高度重视。主要培养适应现代市场需要、能对金融活动进行定量分析和科学预测的复合型金融人才。该专业的毕业生需要具备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金融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分析和处理复杂金融数据的能力。而金融统计、金融与控制科学和金融数学有很多相似点。

专业设有金融数学和保险精算学两个方向。除了数学基础课程,学生还要学习利息理论及应用、证券投资学、寿险精算等金融数学专业课程,以及经济学院或光华管理学院的经济金融类基础课程。

就业前景:金融数学将数学和经济两个学科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些新的职位,如保险精算师,他们能熟练地运用现代数学方法和数据对未来变化的趋势做出分析、判断。

另外,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金融数学、精算学或相关方向进一步深造,也可以直接到金融领域从事与金融风险分析和管理有关的实务工作,还可以从事证券分析师、审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职位的工作。

专业背景:要求考生具备基础数学、概率论、数理统计分析、审计学、金融学、会计学、宏观与微观经济学和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知识。

信息科学是“酷睿”处理器

专业名称:信息科学(信息与计算科学)

专业概况:信息科学是一个迅速发展的综合性交叉学科,主要是运用现代数学和计算机方法去解决信息技术领域中遇到的某些问题,并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科学理论支撑。信息时代,国家急需信息识别、人工智能、数据压缩等实际领域的复杂信息处理的专门人才,都是信息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专业研究主要围绕着运用数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信息与信号的处理,同时,还要学习相关的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课程,专业方向主要包括像信号和信息处理、模式识别、计算机软件和理论、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等。信息与计算科学的情况与此相似。

就业前景:信息科学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在人才市场上供不应求。大部分毕业生可继续攻读有关信息科学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和应用数学等方向的博士研究生,也可直接进入高等院校、研究部门及公司从事有关方向的教学、科研或应用工作。

目前,信息科学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可以从事以下具体的工作:软件设计开发的软件工程师;软件方向的系统分析员;信息和计算技术研究人员;开发管理应用软件的软件开发人员;高效运行的保障网络或系统管理员;信息收集、管理工作的企业信息管理员。

专业背景:要求考生具备基础数学、应用数学、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数据处理、系统分析、计量分析等学科知识。

研究方向:图像处理及其数学理论、地理信息系统理论方法及应用技术、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数据处理与系统分析、计算机网络与通讯网络、信息系统工程。

站在数学肩膀上的“潜力股”

专业名称:数学工程的科学与工程计算系

专业概况:科学与工程计算是伴随着计算机的出现而迅猛发展起来的新学科,涉及计算物理、计算化学、计算力学、计算材料学、环境科学、地球科学、金融保险等众多交叉学科。它运用现代数学理论与方法解决各类科学与工程问题,分析和提高计算的可靠性、有效性和精确性,研究各类数值软件的开发技术。既突出了解决信息、电子与计算机领域中的某些核心理论技术问题,又注意到从这些高新技术中抽象出新的数学理论;在保持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主体研究方向优势的基础上,重视并加强信息科学的数学基础、数据分析与统计计算、科学计算、现代优化、电子系统的数值模拟、生物系统的数学建模等研究。

就业前景:站在数学的肩膀上,这个方向的同学考博或出国占极大优势。研究生毕业如果从事程序开发工作,薪水一般较高,但工作强度也相对较大。

另外,这个专业的毕业生还可到各大高校从事教学工作,既可以进一步开展研究,也为培养专业人才作贡献。专业背景:要求考生具备基础数学、应用数学、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数据处理和系统分析,工程学、以及数字图像等学科知识。

研究方向:工程问题数值方法、发展方程与动力系统的数值方法、数值逼近与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与计算机软件、光学与电磁学中的数学问题等。

来源:

中国教育在线:

网站上还有科研院所及导师推荐

研究生导师就业信 篇6

企业导师制是指在企业中通过富有管理经验的、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资深管理者或技术专家对新进员工或具有岗位晋升潜力的员工进行岗位知识、技能和职业生涯发展等方面的传授、指导、关心和帮助的一种活动安排和管理制度。

我们在以前的校企合作过程中容易忽视企业导师的作用, 片面强调实习岗位的重要性, 造成学生初到企业不能适应、出现问题时无人过问、毕业设计无人管等等问题, 时间一长, 部分学生就会失去实习兴趣, 缺乏就业信心。学生在企业得不到应有的锻炼, 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使得部分学生在就业中放弃原有的专业。将企业导师制引入到高职人才培养中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从而促进学生高质量的就业。企业导师可以指导学生快速适应企业环境、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企业导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是企业评价学生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高职学生高质量就业特征分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提出“职业教育需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高质量的就业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最主要的目标, 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高质量就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根据第三方麦可思就业报告, 高质量的就业具有以下特征。

(一) 专业对口率高

学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度较高, 说明学到的专业知识能更好地应用到就业岗位中, 体现了专业培养可以帮助毕业生更多地实现市场价值。

(二) 高收入

收入的高低是学校培养学生质量市场价值的体现。学生初次工资报酬要在行业中达到中上游水平。学生毕业后半年与一年后收入能有一定比例的提高。

(三) 离职率低

离职率低说明工作稳定性较强, 反映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匹配度较高, 毕业生满足了用人单位的需求, 用人单位也符合毕业生的期望。

(四) 具有较好的职业发展空间

企业关注员工发展, 能与员工保持稳定的劳动关系, 有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和培训制度, 能为员工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

(五) 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高

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高。这不仅包括职业能力, 还包括职业道德、责任心、诚信、团队合作等社会能力, 以及知道学习、怎样创新、如何成功等方面的方法能力。

三、对企业导师制在就业中作用的分析

企业导师制是在企业中选拔优秀技术骨干通过“师父带徒弟”的方式培养学生, 这种方式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能够顺利地从一个学生角色转变为职业人的角色。通过高质量的就业分析与企业导师制内涵的分析可以看出, 企业导师制在就业中的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提高就业专业对口率

通过专业导师的精心指导, 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加强, 专业能力得到提升, 学生就业时从事本专业的可能性得到提高, 从而提高了就业的专业对口率。

(二) 指导学生的职业规划

企业导师就是学生的榜样, 通过企业导师的言传身教, 企业导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经历指导学生如何制定职业规划, 如何实现自己的规划。

(三) 提高企业的满意度

企业导师指导的不仅是专业技能, 而且还包括职业素养、责任、团队合作等等。通过企业导师的指导, 学生工作积极性高、做事认真、同事相处融洽, 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也会随之提高。

四、企业导师制的实施

为了使企业导师制能顺利实施, 需要制定具体的措施。

(一) 企业导师的选拔

企业导师的选拔要从品德、业务水平、指导技能三个方面入手。品德方面要求导师为人公正、爱岗敬业, 具备耐心、爱心、乐于施教等素质。业务水平要求导师工作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指导技能要求导师要善于表达、传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演示能力强, 沟通能力强。

(二) 企业导师的职责

明确企业导师的职责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 在校企合作时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商定企业导师在顶岗实习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完成的目标、培养方式等等。

(三) 企业导师的考评

企业导师的考评主要是对导师工作情况的评价, 考评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学校的评价、企业的评价、学生的评价。考评是为了促进企业导师更好地指导学生, 提高就业质量。

(四) 企业导师制的实施成效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自2006年以来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指导老师, 学院为了规范校企合作制定了《顶岗实习管理办法》与《毕业设计工作管理规范》。在规范中明确了企业导师的指导内容、指导方式、完成时间节点等。软件学院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明确了企业负责选拔优秀技术骨干作为顶岗实习的指导老师。

学院先后与五十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企业导师制, 每一名导师负责指导3-5名学生, 企业导师负责指导学生项目规划、项目实训、毕业设计。软件学院实行企业导师制以来受到了学生的称赞, 企业导师制的实施取得了很大成绩。根据已经毕业的学生的调查情况来看, 大部分学生有了明确的职业规划, 对于专业的满意度达到98%以上, 学生就业对口率比之前有了大幅度提高。学生的离职率降低了, 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有较大的提高。企业导师制的实施促进了学生高质量的就业。

五、结束语

企业导师制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是十分必要的。企业导师制的实施可以提高专业对口率、提高企业的满意度、降低学生的离职率。企业的导师可以指导学生的职业规划, 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为学生高质量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必祥, 谢娟.企业导师制的功能和导师的角色关系分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6) .

[2]何丽丽.企业导师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J].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 .

[3]陈述.高职院校导师制的特点与运行模式研究[J].职业教学研究2010 (6) .

[4]徐月明.计算机专业“专业导师制”项目的实践研究[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 .

研究生导师就业信 篇7

就业导师制 优势 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就业的形式也是越来越严峻。为了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应届生的就业率,一些高职院校开始实行“就业导师制”。每个就业导师大概负责5—8个学生的就业指导,就业导师主要从“就业指导、就业追踪、就业推荐”三大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一、传统就业指导的不足

1、指导形式大多数停留于表面。一方面,虽然一些院校也开展了一些就业指导,但是这些“指导”基本上就是几次大型的就业讲座,不够深入,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另一方面,部分学生由于忙于参加各种各样的招聘会、面试,他们连学校举办的相关就业讲座也没有时间参加,导致学校举办的就业讲座覆盖面小。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连基本的就业常识都不知道,更谈不上准确的认识人才需求情况。

2、指导内容不全面。各高职院校普遍开展了就业指导课程,但课程内容单一、空泛,讲讲就业形势、政策,介绍一下如何制作简历,再讲授一些简单的面试技巧,同时联系用人单位和推荐学生,就算是完成了就业指导工作。这样的做法,无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也无法让学生准确的认识就业形势,没有真正起到“就业指导”的作用。

3、指导对象仅仅是毕业班学生。一个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在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了紧张的高中生活,到了大学后,突然“自由”了,管理也没有那么严格了,很多学生都不知道该怎么做,他们缺乏明确的学习生活目标,到了毕业找工作时才发现自己好像什么都不知道。如果他们在一进校的时候就有人告诉他们在大学里应该做些什么,将来要面对什么,或许他们在毕业前就不再那么迷惑。

二、就业导师制的优势

“就业导师制”将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志趣,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相比于传统的就业指导,“就业导师制”体现出了一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内容更全面。实行“就业导师制”后,每位导师对所负责的学生,进行就业的全面教育和指导,而且结合到学生各时期的不同特点,就业指导也有所侧重:一年级侧重职业生涯的认识和规划,二年级注重培养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三年级侧重就业形势、政策的教育以及求职技巧的培训,以及就业单位的落实。值得一提的是,就业指导除了贯穿在校的三年时间,个别学校在学生毕业后的一年内也要进行跟踪,定期回访,及时了解学生在职情况,若学生辞职以后还要协助学生找到新的工作单位。

2、指导形式多样,凸显个性化。传统的就业指导大多数是大型就业讲座,主要是团体指导,而“就业导师制”可以实现团体指导与个体指导相结合。而且指导的形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更加的灵活多变,如面谈、QQ聊天、电子邮件、电话督导等。由于每个学生的就业条件不同,所具备的社会资源不同,所需要指导的内容也不同。传统的团体指导无法解决这些差异带来的问题,而通过实行多样化、个性化的个别指导,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就业情况,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指导,帮助解决学生职业规划不清、就业心态不稳、就业信息不灵、就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3、有利于形成庞大的就业资源。实施“就业导师制”,庞大的就业资源可以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传统的就业指导基本就是靠负责就业工作的老师包括辅导员来联系单位,推荐学生。由于个人能力有限,社会资源也有限,就业指导工作能得到的效果也极大的受到限制。在实行“就业导师制”后,可以充分调动各位老师的知识资源和社会关系资源,极大了丰富了就业资源。

另一方面,学生顺利就业后,就业导师通过回访、跟踪,能和毕业生继续保持联系(这样的联系工作单靠一个或几个负责就业工作的人员是无法完成的)。通过和他们的联系中,可以利用他们的社会资源为将来的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

三、实施“就业导师制”要解决的问题

“就业导师制”在近年来已经陆续在一些高校实行,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为了更好的促进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在实施“就业导师制”时,还应该解决好以下问题:

1、对就业导师进行定期的培训。就业导师的指导方式和内容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行为。在整个就业指导过程中,可能涉及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的内容,同时还要了解学生中某一类群体甚至个体的学习、生活乃至社会资源状况,将所有复杂的因素综合考虑,进而选择合理的就业指导方式。这些工作的开展,对原来专心于教学、科研的普通教师来说,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定期不定期的对就业导师进行培训,将最新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社会状况告知就业导师。只有这样,“就业导师制”才能长期有效的实行下去。

2、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教师工作本来就很繁忙,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无行中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要想让老师们积极努力的将这项工作开展下去,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赏罚分明,让各位老师觉得自己的付出是有回报的。有效的激励机制将会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有序推进。

高校就业导师制作为一种促进就业的新形势,在部分院校已经开始实施,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作为当前就业指导工作一种新做法,还有待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进而为高校就业工作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赵霞、郑德:高校就业导师制的研究与探索,现代企业教育,2009年第19期

[2]杨世翠 申坤:高职院校“三段、五步”全程就业导师制的构建,中国科技博览,2010年第15期

[3]吕亮:浅谈“就业导师制计划”的构建,科学咨询,2008年第18期

作者简介:

徐梅,女,1982年10生,籍贯四川崇州,经济师,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经济贸易系,经济学、文学学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

导师信 篇8

您好!我十分高兴地向贵校推荐我的学生XXX学生:他纪律严明,热心公益事业;他学习刻苦,锲而不舍;他志向明确,执着追求。

自律潜力十分突出的他,高中三年来,先后担任班长、团分支书记等主要职务。“律人必先律己”,他是这样说的,也从始至终是这样做的。凡是公益事业,不管是学校组织的,还是社区组织的,只要时光允许,他是无一缺席的,并且往往一马当先,所以,无论是为地震灾区捐款,还是在“保护浏阳河”等大型公益活动中,他都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着爱。凡事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这为他赢得了学生的高度信任。在班上,他的成绩也许不是最突出的,但他的潜力,他的综合素质无疑是最耀眼的。我想,以培养祖国航空航天人才为己任的北航最需要的就是这样的苗子。

当今的中学老师本身是十分尴尬的,明明明白一味的应试教育很不正常,但还不得不推波助澜;明明明白全面发展、个性鲜明的学生更适用社会的发展,却在高考这面大旗下不得不扼杀学生的某些志趣,似乎两者只能择其一。“读书呀,读书呀”,老师们总是时时刻刻在提醒着自我的学生。可偏偏有一些学生在走一条既不埋没自我的主张、潜力又持之以恒刻苦学习的路,这样的学生有时付出了看似更好名次的代价,这样的学生无疑是孤独者,更是勇敢者,他为自我的选取务必吃更多的苦,务必锲而不舍,这样的学生是令人肃然起敬的。XXX学生就是一个这样的典型。

硕士求职导师信 篇9

您好!

得知贵院正需一名分子光谱方面的教师。

我很高兴有机会向您推荐西南工学院硕士生****同志。

****同志 xxx年本科年毕业于西南大学物理系,毕业后一直从事激光光谱研究。

1994年考入西南工学院攻读分子光谱方向硕士学位,先后与我合作发表过两篇专业论文。

****同志工作努力,有较强的事业心,业务方面有出色的成绩。

我曾多次邀请他来母校为本科学生举行专题讲座,他善于把高深抽象的知识深入浅出地表述出来,

很受师生们的欢迎。

****同志将于今年4月毕业,他曾向我表示,很愿意为教育事业出一份力量。

如果您需要有关****同志更详细的材料,我将愿意提供。

此致?

敬礼!

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xx年2月12日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研究生导师就业信 篇10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时,职业认同感是左右就业率、就业状况以及学生决定未来方向的重要因素。职业认同感,在高职院校学生的求学过程中,贯穿其中,从无到有,从认识到执行。职业认同感,是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过程中,高职院校的专业导师,担当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 就业率 离职率 职业认同感 导师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25-02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高职院校毕业生在近年来公布的就业统计数据中显示,毕业生就业率都是居高不下,成果喜人。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番职院)为例(此处数据引用《番职院应届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评价报告(2015年)》),2012-2014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就业率分别为2012年的93.6%,2013年的94%,2014年的94.2%。从这三个数据来看,高职院校的就业情况是良好的,值得期待的。

同样在《番职院应届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评价报告(2015年)》报告中显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同时存在着一个无法规避的现象——离职率高。报告显示,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毕业半年之后,2014年的离职率为45%,比学校2013年(51%)低6个百分点,比全国示范院校2014年(42%)高3个百分点。离职率如果较高,会影响到学校在用人单位的声誉。被动离职反映了毕业生没有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主动离职会使用人单位认为学校毕业生缺乏忠诚度。

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完成学校规定的顶岗实习课程过程中,工作变更频繁,就业不稳定,这种现象很普遍。这种现象的存在,有很多原因,包括薪酬低、个人发展空间有限、工作不获认可、工作氛围不好、工作压力过大、个人能力有限等等。在本人看来,是职业认同感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的就业现状与职业认同感

职业认同感 (Professional self-identity),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肯定性评价。职业认同感是人们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达成组织目标的心理基础。随着职业的发展及对职业研究的深入,职业认同感的概念也愈来愈朝着社会化、多元化、人性化的持续状态发展,而不再仅仅局限于心理角度。职业认同感一般是在长期从事某种职业活动过程中,对该职业活动的性质、内容,职业社会价值和个人意义,甚至对职业用语、工作方法、职业习惯与职业环境等都极为熟悉和认可的情况下形成的。

职业认同感,对企业来说,是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因素。可以说,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业绩的稳定增长、产业的做大做强,是企业员工努力工作,长时间奋斗的结果。职业认同感,有助于企业凝聚力的形成和凝聚,有助于企业员工适应新的就业环境,适应就职单位的企业文化,有助于更好更快地成为企业的一员。在企业新员工对职业认同感强烈时,会对就职企业产生移情作用。当企业新员工,即高职院校毕业生,由职业认同感转化为企业认同感时,新员工才正式成为企业的一员。当企业员工对企业产生企业认同感,他们才会更好地为企业服务、谋利、奉献。企业员工以企业为荣,以企业的经营目标为员工的奋斗目标,以企业前进方向为自身努力前进的方向,以企业文化为员工自身发展的指导方向和行为准则。

在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认同感与企业认同感合二为一的时候,高职院校毕业生对于就职企业、就职岗位产生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就会在目前高就业率的情况下,同时降低离职率。这对高职院校毕业生、高职院校、企业都是有利的,创造出三赢的局面。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可以在较为稳定的工作环境中发展自身的职业前途,磨练自身的专业技能,为自己创造更远大的前景积蓄能量。对高职院校来说,职业认同感,有助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的专业学习。职业兴趣对专业认同造成影响,对专业感兴趣,是专业学习的最佳途径。专业学习好,学生有成就感,对所学专业才有所期待,对于职业前景才会深入的进行共同描绘并最终实现。高职院校的学生为实现自己描绘的前景蓝图,努力学习,积极投身于专业学习中。高职院校提供这样的学生,可以满足企业的用工需要,可以向企业、社会宣传学校的正面形象。企业得到了符合企业用工需求的员工——可以为企业创造财富的员工。

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选择离职的时候,是对当前的工作产生了工作倦怠,是对自身现状不满,对自身定位的怀疑,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这一行为,影射出高职院校学生对职业认同感的缺乏,或者说是职业认同感不够强烈。

三、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与导师指导

由于我国特有的高校招生体制,大学基本以高考成绩作为选拔标准,并不注重学生在高中阶段的专业兴趣培养,因此在高招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盲目“择业”的情况。高中生由于之前并不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在填报志愿过程中,甚至有时迫于各种内在外在的压力而极为勉强地进行选择,结果在进入大学后,发现自己所学的专业与期望相差甚大。虽然我国学者一直在呼吁扩大学生的专业选择权,甚至将其纳入大学生学习权这一权利范畴中[1],但是现实中我国的大学教育体制并不能提供给学生一个自由宽容的专业转换渠道。因此,有一部分的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产生冷漠、不满甚至抵触的情绪,进而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学习以至更远的人生发展道路。

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主体,承担着职业专业化的社会培养任务,要求学生采取与高中阶段完全不同的学习方法、心态与目标。高职教育的起点,在于高职院校新生们对自己专业的认同。专业认同,引申出来的,是对未来职业前途和就业方向的确定。专业认同与职业认知感,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高职院校的导师工作条例,指明了导师的工作职责中包含了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指导和职业教育。高职院校的导师,其工作重心偏向于对职业教育的范畴。导师的工作,涉及专业介绍、职业规划、选课指导、心理咨询等多方面。这几个导师工作内容,导向职业教育的根本。这种指导,贯穿了整个高职教育的过程。在高职院校学生三年的求学期间,导师担当了指南针、灯塔的作用。导师指导学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与了解,对专业的喜爱程度,在专业学习的努力程度等方面,学生对专业的认同会直接影响其专业学习、专业能力和未来职业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导师,不仅要叙述、介绍、描绘专业的现状、发展和前景,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认识、培养职业认同感。有职业认同感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更容易找到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也更能适应职场需求。

职业认同感,是高职院校学生在自身定位、专业认识、社会认可等诸多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干涉的进化过程。而高职院校的导师指导,是对学生的专业引导、职业推荐、可以认为是对学生未来的塑造,是对企业、对社会输送优秀人才的重要过程。

四、结语

职业认同包括认知、情感、持续三个维度。职业认同感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是变化的过程,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高职院校的学生参加毕业顶岗实习,就是对职业认同感的一次检阅,也是对高职院校的导师指导功能的验证。

参考文献:

[1]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应届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评价报告(2015年).麦克思数据有限公司.

[2]启哲.职业认同与职业倦怠.职业时空.2005年8期.

[3]王顶明.对专业认同有关概念的理论述评、家园,2002年08期

[4]曾汉君.教师职业认同感探析.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年8期.

[5]张田孙卉.大学生专业认同综述.科教文汇.2010年10期.

基金项目:广州市高等学校第六批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顶岗实习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穗教高教〔2014〕34号)

研究生导师就业信 篇11

本科生导师制起源于牛津大学导师制。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导师莫尔指出, 牛津大学导师制成功的原因在于三个方面, 即关注学生个体、依赖师生双方的合作以及对待知识的独特态度[1]。本导制的核心理念即批判思维素养是个体创造性的核心表征, 这与当前国内各高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是一致的。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 本科生导师制彰显出精英教育的品质与价值, 是培养造就多规格人才、个性化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模式与机制。因此, 本导制受到许多高校的关注并引用到各自的教学管理和学生培养过程中。但是, 本导制在我国尚未提升到高等教育制度层面, 其内涵没有统一、规范和权威的界定, 各试行高校对其的自定义也千差万别, 采用的类型和样式呈多元化的特点。为了促进任课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共同育人, 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效果,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9月开始对信管专业二年级本科生开始实施导师制, 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因此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 有必要对其实施背景和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探讨合理的实施路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概况

1.1 专业建设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可以追溯到1996年原南京气象学院大气科学系开设的信息处理自动化专科专业, 在国家对气象信息资源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下, 于1999年由原国家教委正式批准设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并设置信息管理系独立运行。从全国整体情况来看, 截止2014年底全国782所普通本科院校中有445所设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设置比例为57%) , 该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近4年排名始终稳定在A登记, 跻身全国前10%, 2015年被江苏省确立为品牌专业, 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目前, 该专业拥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依托多个实验平台和实习实践基地, 为专业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具备实施本导制的基本条件。

1.2 实施本导制的必要性

1.2.1 学生培养模式亟待完善

信管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为, 学生不但要掌握现代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实施和运维等方面的方法与技术, 更要具有现代管理科学思想、信息素养和较强的信息系统开发利用以及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学生事务管理方面, 本专业一直是辅导员+班主任模式, 辅导员面向专业或年级, 生师比约在200~300, 而班主任负责一个班级, 生师比约为30。辅导员面向的学生群体数量众多, 加之日常事务性工作繁重, 难以较为全面的去关注到每个学生的思想状态, 而班主任一般由专业任课老师担任, 科研教学压力大, 加之学校对班主任的职责要求不明确, 导致多数情况下班主任形同虚设, 有的班级学生甚至一个学期都见不到班主任, 更加无法保证师生互动和交流。由此可以看出, 目前的学生管理模式下, 生师比过大, 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1.2.2 课程设置和学生生源特点对学生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从课程设置角度, 信管专业学生所学课程类别广泛, 专业课程涉及管理类, 经济类和计算机类, 虽然学生能够接触较为全面的学科知识, 但同时由于本科阶段学习的知识多停留在较浅的层面, 会造成学生专业性不强, 难以适应社会对专业化人才的需求, 这就需要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兴趣和特长, 进行分层次引导, 引导学生利用课外科研、竞赛和自我学习等方式就专业内某一个方向深入下去, 增强专业技能;从学生生源角度, 信管专业在全国招生, 学生生源分布较广, 地区差异性大, 家庭困难的学生较多, 来自甘肃、宁夏、四川、贵州、江西、河南、安徽的同学与东部沿海的同学相比, 他们入学之前的信息相对闭塞, 英语和数学基础薄弱, 不仅在一定程度了增加了新生适应性教育的难度, 且在后续的大学生活中较容易出现迷茫和困惑的局面, 需要老师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综上可见, 为了提高信管专业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必须针对学生个性化的特点, “以生为本”, 立足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 引导他们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和实践规划, 而导师制的特点较好地满足了这一需求。

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施本导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 实施本导制现状

信管专业于2015年9月开始推行本导制, 由于尚在摸索阶段, 因此没有覆盖全专业学生, 先在部分同学中试行, 为大二年级中学业成绩中等及以上的学生配备导师, 配备方式为师生互选制。每位导师指导3-5名学生, 导师负责对所带学生进行思想引领、专业指导、学术引导以及职业规划与考研就业指导。目前信管专业中符合成绩条件的30人均配有相应的导师, 导师来自于本专业的任课教师。经过半年多的实践, 经与导师和学生交流访谈, 了解到导师制在学生培养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生专业归属感增强:

目前信管学生实行的是学分制, 在选课修学分以及如何安排选修课程方面常常有很多疑惑。导师对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了解的很清楚, 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解答学业上的困惑, 一方面在无形当中形成一种监督的力量, 督促学生合理安排日常学习计划, 使得学生对自己所学课程有一个系统的规划, 久而久之会更加认同所学专业。

①学生参与科研等机会大大增加, 有助于良好学风形成。

导师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具体指导, 对学生的发展方向提出具体建议, 督促学生在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学习任务的同时, 指导学生选修各类课程, 带领学生进行科研实践、课程论文等课外学习活动, 尽可能地使学生的能力充分提高和发展。由于有指导老师, 能够随时答疑解惑, 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和挑战杯比赛等活动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加之导师会给所带学生推荐专业相关的阅读书目, 或布置论文任务, 学生不仅能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出成果的机会也将大大增加, 由点带面, 学生整体的学风必将出现一个向上的局面。

②师生更容易建立良性互动, 促进学校全员育人作用的发挥。

以往任课教师跟学生见面的机会大多局限于课堂上, 平时鲜有沟通, 造成老师不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和对课程的认识程度, 学生也不熟悉老师课下的工作状态, 双方缺乏良性沟通, 难以形成课堂上的有效互动。实施本导制后, 形成了辅导员、班主任和导师三方共同育人的格局, 能够更好的发挥学校育人服务的功能, 促进教学相长。

2.2 实施本导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 本导制的实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符合当前环境下学生精细化培养的需求,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关注。总结起来,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师和学生对本导制的认识还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且尚未达成共识。

牛津传统导师制的质的规定性在于: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素养, 其思想基础在于自由教育[2]。显然, 导师们应致力于教会学生如何思考, 给予学生一种批判的精神, 发展学生不断应对现代社会新挑战的能力。这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目标的教学制度。而现实情况是, 牛津传统的本科生导师制表层和形式的内容已经移植过来, 但制度相关群体的思想基础之共识却没有达成。如果一种行为没有获得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建构, 就无法形成一种社会性的认同或支持, 这必然会造成本导制主体在实施过程中的随意性和松散性。事实上, 本导制在实践中遭遇了形式主义, 教师和学生都把本导制看做是教学和管理的“拾遗补缺”和“锦上添花”, 缺乏内化于心的目标和动力。因此, 本导制的真正有效实施并非只是颁布一些官方文件、制度法规就能获得人们的认可, 而是需要在制度相关利益群体之间形成普遍的价值观共享、思想共识何文化认同。缺乏这一合法性基础, 本导制难免形式化、虚无化。

②师生互动广度和深度难以保证。

牛津传统导师制中, 导师和学生每周花一小时左右时间来“烟熏”切磋, 以提升学生批判思维的意识和能力。而目前该专业的现状是, 有些导师会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定期或不定期与学生见面, 而有些导师和学生很少见面鲜有交流, 甚至有的导师到学期末还不认识自己所带的学生。而在指导模式上, 指导内容和方式大多停留在较浅的层面, 如教师为学生解答问题或学生向老师汇报近期的生活和学习状况, 并没有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设置系统的指导计划。这就造成师生互动质量参差不齐的局面, 使得本导制的实施难以深入下去。

③现有的本导制缺乏制度规范和约束。

由于处在起步阶段, 目前该校信管专业在实施本导制的很多方面还未形成刚性的机制。在师生交流方面, 师找生与生找师严重失范、失衡, 交流的时间、地点和内容都是随性而为。在导学管理考核方面, 对指导的目标、内容、方式和手段的要求比较粗放, 没有建立起规范的记录卡制度、台账制度;对工作考核缺乏科学的分类标准, 或者流于形式;对学生的管理方面, 在指导期内的阶段性表现及任务完成情况, 没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管理办法, 缺乏针对学生的目标考核及退出机制, 致使一些学生虽占有了导师这一优质资源, 但因外部压力不足够而内在动力难激发。在这种体制模式下, 本导制难以取得长足的发展。

3 探索品牌专业本导制实施合理化路径

“摸着石头过河”的本导制, 尽管遇到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但不能因噎废食、半途而废。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代, 本导制已彰显出精英教育的品质和价值, 是蕴涵无限生机的育人模式与机制。在消化吸收国内知名高校成功经验的同时, 密切联系信管品牌专业本科教育发展实际, 坚持“有所为, 有所不为”, 探索和实践有特色、易突破、多形式的本导制。

3.1 科学合理定位, 培育思想共识, 为本导制实施提供全方位支持

实施本导制, 我们应充分彰显、弘扬本导制的内在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主动探究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素养的人[3]。为搞好本导制, 应正确处理三个关系, 即:本导制与学分制的关系、本科生导师与班主任、辅导员的关系以及本科生导师与任课教师、研究生导师的关系[4]。参考其他高校的经验, 结合我校信管专业的实际, 在此引用其他学者对本导制的恰当定位:导师对学生在广度发展、深度提升方面负有指导的责任, 兼顾学分制下课程的选择、考试的准备等方面的引导, 协助和配合开展日常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5]。

本导制的改进, 制度完善只是表面, 导师制要在国内高等教育中结出硕果, 更需要土壤的完善, 也就是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素养”的本导制目标在导师群体中形成共识。首先, 学校和学院的管理者应定期组织担任本科生导师的教师群体进行科学研讨, 以本导制的相关内容作为主旨展开讨论, 提供平台让各位老师发表意见, 进行互动交流, 在交流中一方面不断深化对本导制的认识, 一方面收集好的意见和想法, 结合国内其他高校和学院的实际情况, 不断摸索适合本专业的导师制实践模式。其次, 将实施本导制作为品牌专业的建设目标中学生培养的有效手段, 借助品牌专业的平台, 为本导制的实施提供有效资源。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品牌专业建设目标之一, 与本导制的本质不谋而合, 因此有必要将本导制实施作为品牌专业中独立的立项项目, 给予一定比例的经费预算, 用于扩大本导制覆盖面、奖励导师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等, 有力地推进本导制实施效果。再者, 由教务部门牵头联合各专业改革教学模式, 改变现在以课堂听讲为主的方式, 增加课外作业的数量, 优化课外作业的结构, 变简单的课后练习为有一定挑战性的论文、小组研讨等作业,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主动参与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还会增加学生主动找导师的主动性。

3.2 健全机制, 促进本导制取得实效

完善的规章制度包括培养计划、考核办法、激励措施等方面[6]。首先, 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必须要有明确的培养计划。借助品牌专业各项平台和资源, 在仔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个性和爱好、能力与特长的基础上, 因人而异地指定学习计划, 对学生的发展方向提出有益的建议, 帮助学生选择修读某些相关的课程以扩大知识面, 指导和督促学生参与导师的考研活动, 针对某一问题广泛于都各种相关文献资料, 并进行总结分析, 写出文字资料, 定期针对不同问题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此外导师还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进度做出客观分析与评价, 并将结果及时告知学生本人。这种定期反馈的培养机制, 可激励学生在导师的详细指导下发挥最大的潜能。

其次, 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需要刚性的机制作保证, 以规避过去交流互动的松散性和随意性。为防止交流互动中的形式主义倾向, 可由学校统一印制《指导册》、《工作记录簿》得等规范性文件, 师与生各留存一份, 并自行记录“导”与“学”的内容、时间和地点。这是本导制施行的具体“操作规程”, 同时也是检查与监督的客观依据。交流合作的方式也至关重要, 要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理念, 切实把大学生看做价值主体、动力主体和发展主体, 运用先进教育技术和现代指导方法, 真正实现自由交流、民主对话和平等切磋。

4 结论

综上论述, 本科生导师制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能够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在全员育人中的主导作用, 顺应当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转型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能够有效实现对学院全体大学生思想引领、能力提升、职业规划、考研就业指导的无缝对接和全方位覆盖, 为进一步提高学院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学院唯一的品牌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更是如此, 在学校和学院发展的大环境中, 突出品牌专业的优势, 大力推行本导制, 不断完善指导模式和保障机制, 以期早日实现由现在的精英化本导制转变为全员化本导制, 全面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Will G.Moore, The tutorial system and its Future[M].New York:Pergaman Press, 1968:24.

[2]何齐宗.本科生导师制-形式主义与思想共识[J].高等教育研究, 2012 (1) .

[3]刘济良, 王洪席.本科生导师制:症结与超越[J].教育研究, 2013 (11) .

[4]丁林.高校深入推进本科生导师制的三个关键问题[J].教育研究, 2010 (9) .

[5]丁林.本科生导师制意义、困境与出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5) .

上一篇:转正工作总结工程部下一篇:安全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