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之一 教案教学设计

2024-09-12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之一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13篇)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之一 教案教学设计 篇1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

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资源开发:

从生活周围寻找如螳螂一样的人,分析因顾眼前利益而带来的祸患。

媒体使用:

生活小故事及相应的图片,配套教材课件。

设计理念:

生活处处皆语文,借用生活中的语言材料深化理解课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地进行学习。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联系词义。

(2)指名说,集体讨论。

3.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写个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写起因、经过、结果。

2.组成小组想到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讨论。

4.分段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名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

2.指名读。

3.师生评价。

4.学生描红,临写。

六、作业。

1.完成习字册描红。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指导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1)精读第一段,注意读好吴王的话。

(2)你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什么?

(3)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吴王考虑问题不太周全?

(4)如果你是大臣,会想什么方法劝阻?

2.精读课文第二、三段。

(1)轻声读课文,自己复述故事。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同学评议。

(4)讨论:少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他的故事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诸侯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你认为这两句话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

3.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说话。

相机出示: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三、复述练习。指名复述,结合对学生的评议,指导学生掌握复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经过和结果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关键的地方讲,生动。

四、学生质疑,结合质疑小结课文。

五、作业:

1.讲述故事。

2.练习说话。

3.搜集生活中只顾眼前利益的故事。

附:板书设计

23 螳螂捕蝉

吴王―――楚国 (赵国在后)

螳螂―――蝉 (黄雀在后)

只顾眼前利益 身后隐伏祸患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之一 教案教学设计 篇2

生:“悲鸣”就是悲惨的鸣叫。

小老师1:回答正确。“三旦”的意思是———抢答开始!

生:“三旦”的意思是三天早晨。

小老师1:回答正确。“谏”的意思是———

生:“谏”就是劝说。

小老师1:回答正确。大家还了解了文章的内容和道理。关于内容, 我们综合了林泽祥、张进西、邱子仪等同学的好语言, 做了这样的归纳, 请读——— (出示内容概括)

生: (齐) 吴王欲伐荆, 下死命令不准劝阻。少年借《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劝吴王, 吴王恍然大悟, 乃罢其兵。

小老师1:关于揭示的道理, 我们选了王云灏同学的做代表 (课件出示) , 请读。

生: (齐) 考虑某个问题或者处理某件事情时, 要深思熟虑, 考虑后果, 三思而后行, 不能像古文里的蝉、螳螂和黄雀, 只顾眼前利益, 而不思考后患是什么。

小老师1:这篇文言文很好懂, 好像已经没有更多的学习价值了。但是, 大家都发现, 虽然文章内容好懂, 但文章的句子不好读。于是, 我们想, 读好文中的句子不就是价值吗?

小老师1:好多同学认为文中的句子难读, 我们借助译文, 研究出了停顿 (课件出示句子) 。谁来读第一句?请黄轶之同学读。

生: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 则怀丸操弹, 游于后园, 露沾其衣, 如是者三旦。

小老师1:读得真不错。请坐。谁来读下一句呢?请陈可舟同学。

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 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小老师1:借助译文, 研究出停顿, 读好了句子, 这就是学习的一种价值。请大家一起读这两个句子。

小老师2:少年劝阻吴王的方法很巧妙。结合大家的预习, 我们研究出了停顿。现在, 我们就来赛读这番劝阻的话。请大家自由组合, 练读少年讲的这番话, 一会儿看谁的朗读能够打动吴王。3分钟的准备时间! (课件出示要求) 我们邀请钟老师和所有听课的老师当评委。如果被打动了, 请老师们说“善哉”。大家开始准备吧。

(生自由组合练读)

小老师2:时间到, 请大家回到座位上。

小老师2:请翟晋仪这组先读。

生:园中有树, 其上有蝉, 蝉高居悲鸣, 饮露, 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 欲取蝉, 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 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 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钟老师:听课的老师们没说“善哉”, 谁来点评?

生:我觉得句中有许多应该停顿的地方翟晋仪他们没有停顿。我们要超越! (读) “园中有树……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 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听课老师:善哉。

小老师2:只有少数老师说了“善哉”, 谁再来超越他们?

生:我们认为有些地方是该停顿, 但应该是音断而气不断。 (读) “园中有树……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 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听课老师:善哉。

小老师2:恭喜, 成功!有一个地方还需要改进。蝉站在高高的树上开心地唱歌, 饮着纯洁的露水, 那是快乐的, 幸福的。蝉在享乐之时, 却没有想到危险正在步步逼近, 所以我认为应该这样读——— (声情并茂地范读:蝉高居悲鸣, 饮露, 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不同的动物, 不同的动作, 活灵活现的情景, 全在这文字中间。这就是文言文的简洁传神之美!播放一段音乐, 我们一起来读。 (出示课文配图, 音乐起。)

钟老师: (对小老师2) 小余老师, 我要先打断一下。 (对全体学生) 刚才大家在点评时, 更多局限在某一个地方该不该停顿, 该怎么停顿。我们的小余老师 (指小老师2) 也有一番点评, 你们觉得他的点评和你们的点评不同在哪里?

生:他点评读的时候不但注意文字背后的故事, 还注意情感, 而我们点评的只是注意有没有停顿, 有没有节奏。

钟老师:哦, 所以, 我们不仅要读出节奏, 读出停顿, 更重要的是通过我们朗读的节奏、停顿, 要展现文字背后的、就像小余老师说的动作、感觉, 读出画面感。刚才听课的老师们非常给面子, 说了“善哉”。那现在, 小余老师, 我有个建议, 能不能让我们所有的人再试一试, 从动作、感受上再琢磨一下, 读得和你一样好, 行不行?

小老师2:好!可以小组内再配合练读。

(生分组合作练读)

小老师2:请李佳蔚这组。

生:“园中有树……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 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小老师2:你们觉得你们的优点在哪里呢?

生:把三句话连起来读了。

小老师2:可不可以说得再详细一点?

生:把三个小动物的不同之处都读了出来。

小老师2:谁再来超越?陈珑澈, 你来读。

生:我先点评一下, 他们把每个小动物的不同都读了出来, 但是读得很快, 没有把那种紧张感读出来。一种小动物马上要吃掉另一种小动物, 是很紧张的。我们来读。“园中有树……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 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小老师2:恭喜, 成功!送一段音乐, 我们一起来读。 (出示课文配图, 播放音乐, 学生齐读这段。)

小老师2 (小结) :少年 (板书:少年) 巧借蝉、螳螂、黄雀它们之间的食物链关系 (板书:蝉—螳螂—黄雀) , 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板书:有趣的故事) , 打动了吴王, 真是聪明!

小老师3:少年是聪明的, 但是少年的智慧不仅仅表现在他讲的故事里。请大家看这个句子 (课件出示) , 你会发现少年劝阻吴王的地方是“后园” (“后园”变红) , 劝阻的时间是早晨 (“旦”变红) 。在叶垚辛同学的预习中, 我们读到他独具慧眼发现的问题。请叶垚辛来说一下你的问题。

叶垚辛:为什么少年不在朝堂上给吴王说这番话呢?

小老师3:我们把问题扩展了一下, 变成了:为什么少年不在朝堂上说, 而要在清晨、在后园里劝阻吴王? (板书:清晨?后园?) 再看“怀丸操弹”“露沾其衣”这两个细节大家有问题吗?

(生没有反应)

小老师3:我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少年要怀丸操弹, 还露沾其衣呢? (板书:怀丸操弹?) 两个问题请选择一个, 联系上下文, 联系生活, 先独立思考做批注3分钟, 再在伙伴间交流。开始吧。

(生自学并且互相交流)

小老师3:时间到, 请停!请大家回到座位上。谁先对第一个问题谈看法?

生:我们派了两个代表综合大家的意见。少年不在朝堂上说是因为, 在朝堂上说, 吴王会很没有面子, 万一吴王一下子就把他斩了呢?

生:有的大臣可能也不想打仗, 少年那样说, 他们也会听明白, 但他们为了博得吴王的喜爱, 可能会说:“好烦哪, 他又违背您的意愿。”这样, 少年就有可能会被斩了。同时, 在朝堂上吴王听那么多大臣启奏, 一定听得很疲惫, 少年再一说, 吴王如果听不明白, 也很有可能把他斩了。

小老师3:说得很好。少年选择了合适的地点。

生:是因为后园是个非常有雅兴的地方, 吴王听了那些话不会大发雷霆。

生:文中说“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 “敢有谏者死”。如果在朝堂上说, 吴王会十分没有面子, 必定非常愤怒, 少年就会被斩。

生:我补充。如果在朝堂上说, 就不好引用《螳螂捕蝉》的故事了。

小老师3:嗯, 少年选择了合适的时间。张证涵, 你们说。

生:在后园说, 有这些事物, 就是真实的。吴王看到这一切, 就会相信这是真的, 就会明白这个道理, 就会接受这个建议。

生:联系生活来看, 朝堂上有很多文武大臣, 吴王如果听了少年的话, 马上同意罢兵, 文武大臣就会觉得吴王说话不算数, 吴王就会在他们面前失去威信。

小老师3:说得很好!早晨的花园, 空气清新, 鸟语花香。此情此景, 人在其中, 心情愉悦, 愿意聆听, 神清气爽, 也愿意思考。少年选择了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 (板书:合适的时间, 合适的地点) 劝阻吴王, 真是聪明!

小老师3:谁来对第二个问题谈看法?

生:怀丸操弹, 露沾其衣, 是为了引起吴王的注意。

生: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 吴王头脑清晰, 就更容易明白事理。“怀丸操弹”还有一个意思, 少年把吴王比喻成黄雀, “荆”就是螳螂, 吴王想伐荆, 就是想捕捉螳螂, 但是他没有注意到, 他后面还有个“弹弓”, 随时可以把他打下来。

小老师3:怀丸操弹, 准备巧妙 (板书:巧妙准备) , 打湿了衣服, 引起了吴王的好奇和探问。少年顺水推舟劝阻, 真是聪明!

钟老师:这少年有了好计谋, 又选择了说话的好时机, 真是大智慧!正因为有了大智慧, 所以少年才有了大勇敢!所谓:“智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小老师4:少年大智大勇, 一番话打动了吴王。当初吴王决定攻打楚国时, 读———

生: (齐) 敢有谏者死!

小老师4:而吴王最后却是———读。

生: (齐) “善哉!”乃罢其兵。

小老师4:吴王改变了想法, 我们觉得他是个明君。请大家想想, 当吴王听完了《螳螂捕蝉》的故事后决定放弃攻打楚国, 他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现在给大家提供一幅春秋各国形势图 (课件出示) , 帮助大家思考吴王的想法。大家想好后就在书上的插图旁写下来吧。

(生合作讨论、练写)

小老师4:谁先当吴王, 说说自己的想法? (请一位同学上台) 你现在就是吴王, 我们都是大臣。在朝堂上你给大臣们解释罢兵的原因, 你说的话就是你的想法, 请说吧。

生:我决定……

小老师4:打断一下, 在古代, 大王是要向大臣们问好的, 要说“爱卿们, 请平身”。

生:爱卿们, 请平身。我决定不攻打楚国了。如果我们去攻打楚国, 越国就会乘机带兵攻打我们, 而我们兵力有限, 想抵抗都没有办法, 我国就会灭亡。所以, 我决定不攻打楚国了。

小老师4:大王圣明呀, 圣明!谁再来当吴王?

生:各位爱卿平身。经过再三慎重考虑, 我决定不攻打楚国了。要攻打楚国就得翻过几座山, 花大量的人力物力, 就会国力空虚, 或许还得向别国借钱。边境也会不稳定, 越国就会乘虚而入, 直接攻打我国。况且, 楚国是春秋五霸之一, 我们不一定能打赢楚国, 如果越、楚两边夹击, 我们势必就会灭亡。所以, 我决定不攻打楚国了。

小老师4:说得好!最后一个吴王, 谁来?

生:各位爱卿平身。我决定不攻打楚国了。我们攻打楚国, 国内的兵力就会减少。如果楚国联合我们周边的国家一起攻打我们, 我们就面临亡国的危险。

小老师4:是呀, 不可攻打。大王圣明!

小老师4:大家又笑了。开始笑, 是因为少年故事讲得好;现在笑, 是因为吴王听完故事, 会思考。一个是大智大勇的侍从, 一个是明智的君王, 真是善哉!下面请钟老师讲几句话。

钟老师:刚才, 在前面你们赛读时钟老师出现了一次。其实, 在后面的讨论中, 我也想出现, 但是我发现, 你们能想到的, 远远超越我所想到的。我依然还记得, 在上周调查要上哪篇文章时, 有三分之二的同学选择了《瑞恩的井》, 觉得这篇文章和我们的生活那么接近, 最能展示我们班的实力, 有三分之一的同学选择了《螳螂捕蝉》, 认为这是中华语言文字的瑰宝, 应该学习。我们最终多数服从少数, 选择了这篇古文。古文真的很难学, 可是, 大家课前就已经把它读通读顺了。在今天的课堂上, 我们全力演绎的是对这个文本的掌握。在读后点评的时候, 第二次比第一次更好, 没有停留在节奏上, 而更多的是探究了文字背后的秘密。我们学古文就应该和学现代文一样, 要去琢磨、想象文字背后的形象感、画面感, 要有入情入境的意蕴感, 这样你的心灵才会有撞击感。现在看到板书, 你们觉得这个文本给我们最大的启发是什么?

生:少年选择了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 做了巧妙的准备才去劝说吴王。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之一 教案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教案;教材;电子课件;板书设计;教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070-01

教案是教师开展教学的指引和重要依据。备课对于教学开展来说是前提条件,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教案是教师对备课中所做的各种课堂教学设想的最后酌定过程,是使教学内容系统、科学、完善、条理、深化的过程。备课的好坏是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师教学态度的重要体现。

一、教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一篇非常完备的教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一)教案的编写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有积极的作用。编写教案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水平。教案的编写主要分为教学大纲的编写、教学计划的编写、教学内容的编写等等过程。

(二)教案是教学督导的重要依据。教学督导对教学质量监控可发挥积极作用,它具有监督检查、沟通协调、分析评价、指导激励、参谋咨询等功能。教案的主要作用是检验教师是否对课堂的教学内容熟知,教学水平的高低以及教学方式是否和现实相匹配的最重要的标准。

二、教案的基本环节

为了顺利的完成一节(双节)课,首先要准备好教案,写好教案的基本环节如下:

(一)要掌握教学计划或教学大纲的总体要求。每门课程都有明确的教学目的,而教学目的是通过每次课的教学任务的完成来实现的。

(二)了解学员。教师若想教学有效,亦需要了解、掌握学员。

(三)课堂开始的半个月内完成。需要在前两个环节完成之后开展,将教案写好,做好上课的准备工作。

三、教案的编写

(一)编写教案前的准备工作。

1. 钻研大纲、教材,确定教学目的。为了方便教学目的的检查和执行,制定的时候要考虑其明确性,具体性,教学目的要紧紧的围绕着教学大纲、学生的素质情况、教材、教学的方法等实际开展,将全部的因素考虑进去。

2.对于制定教案的课程内容的重要性要有所熟悉,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难点内容,同时对本节课的内容结合整个教材来研究重难点部分。

3.教学的选择是依据教学的原则以及教材的特点开展的,选择需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校的硬件条件等来考虑和选择的,选择应该倾向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能力的方向。

(二)教案的设计。

1.教学板书的设计工作。教学板书在课堂教学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的重点,所以在教案的编写当中要引起重视和关注。

2.教案的一般内容和具体的要求:

具体到教案的内容是否需要详细是没有要求的,例如课堂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可以简写教案,而课堂经验相对不够丰富的新教师则需要详写方案。通常的情况下,教案是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的: (1)教学题目;(2)教学目的;(3)课时分配;(4)授课类型;(5)教学重点及难点;(6)教学手段、教具;(7)教学方法;(8)教学过程;(9)板书和板画的设计。

3.教案各个组成部分的详细说明。(1)教学目的。主要是用于表达教师课堂实施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2)教学的重难点内容部分。这部分在整个课堂教学当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点,教案当中重难点突出,对于学生掌握教学的整体性,师生共同配合完成教学任务是非常有利的。(3)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课堂的授课内容及学生的接受程度来选择,要充分的考虑实际情况。 (4)教学内容的引入。这部分是课程开始的导语,导语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心理进行设计,导语内容要能够对新课的导入起到积极的作用,导语要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够尽快的加入到学习的行列当中。 (5)教学内容。这部分是整个课堂的核心部分,上面所说的所有内容都是在为它的有效实施打好基础和服务的。

4.教案编写的基本要求:(1)在教师的指导之下要做好教和学之间的关系问题,要处理好学生认知结构的问题,所以教案的编写工作不仅仅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罗列,而是要将教案内容与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结合在一起,将教和学二者的关系处理好。(2)教案的设计不仅需要围绕着大纲进行,同时还需要在内容上能够有效的开发学生的智力、做到运用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3)教案的环节、结构、思路等都应该具有科学性及严谨性,要能够确保对教学活动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四、教案的编写需要注意的事项

教案的编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内容的填写要齐全、教学环节要完整。教案项目包括题目、教具、教法、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目标、任课专业班级、授课时间等,这些内容在通常的情况下都是有固定的格式的,所以需要教师注意的是所填写的内容要规范,若出现变动需要进行注明。

2.重难点内容的突出。这些必须要在教学过程当中充分的体现出来,并且教学的开展需要和课堂的内

容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要围绕着重难点以及教学目标来开展,重点内容要做到重点强调,难点内容要注重分析透彻。

3.板书设计要有创新性。教学活动实际上是一个具有很多创新点的劳动,所以一个优秀的教师是能够在板书当中展示其个性及创新的地方的。

4.教案的内容要不断的进行充实及完善。在教案编写完成之后,还需要对内容进行充实及完善。(5)电子课件。电子课件是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的一个工具条件,它直观、容量大,许多用讲授法难于实现的教学目标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手段的展示、演示、模拟得以实现,还可以节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些板书时间,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之一 教案教学设计 篇4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绿线内的12个只识不写。认识2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了解螳螂和蜘蛛都是益虫,知道螳螂捉害虫的方法,养成仔细观察和认真分析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具准备和辅助活动:投影、生字卡片。

主要板书:

27螳螂和蜘蛛

“荡秋千”(织网)

树枝之间(位置)

捉害虫

又细又密(很好)

粘着蛾子

作业安排和设计:

课内:抄写生字、组字、组词、填空、说话。

课外: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 看图,揭题

1. 出示“螳螂”图。

问:这是什么?(板书:螳螂)指名读,齐读。谁来说说螳螂的样子?

2. 出示“蜘蛛”图。

问:这是什么?(板书;蜘蛛)指名读,齐读。指名说说蜘蛛的样子。

3. 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7课《螳螂和蜘蛛》。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想想每一段的意思。

2. 检查自学情况。

(1) 出示生字词。

a.指名认读。

b.说说容易读错的的字音。

c.齐读。

(2) 出示难读的句子。

第二段的第二句话。

a. 提示停顿方法。

b. 领读。

c. 练读,指名读。

(3) 分段指名读课文。

(4) 说说每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三. 作业

1. 读生字表上的生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2.齐读课文。

二. 细读课文

1. 细读第一段。

(1) 轻声读。

a. 说说这一段有几句话?

b. 用“--”线画出螳螂的话,用“ ”线画出蜘蛛说的话。

(2) 理解有关词句。

a. 指名读螳螂说的话。

理解“贪玩”。

螳螂为什么会说蜘蛛贪玩呢?

b. 指名读第二句话。

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话。

“荡秋千”什么意思?蜘蛛是在“荡秋千”吗?蜘蛛不是“荡秋千”,那他在做什么呢?

c. 指名读蜘蛛的话。

“我正忙着呢。”蜘蛛在忙什么呢?小朋友知道吗?螳螂知道吗?

d. 指名读第五句话。

螳螂为什么“奇怪”?

(3) 指导朗读。

a. 螳螂的话,用诚恳的劝说的语气读。

b. 蜘蛛的话,读的时候速度稍快,强调“忙”。

c. “荡秋千”、“别贪玩”、“奇怪”等词语读重音。

d. 自由练读,分角色读。

(4) 小结。

2. 轻声读第二段。

(1) 自由读。

说说这一段有几句话?哪几句话是写螳螂经过小树林看到的情景。

(2) 指导看图。(出示图二)

蜘蛛经过小树林看到了什么?

(3) 指名读二、三两句。讨论:

a. 蜘蛛把网织在什么地方?

b.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蜘蛛把网织得好,非常管用?

c. 蜘蛛为什么要坐在网角?

d. 理解“津津有味”,练习说话。

指导朗读。

(4) 理解第四句。

a. 指名读。

b. “螳螂这才明白”,它明白了什么?

c. 齐读。

(5) 齐读第二自然段。

(6) 小结。

三. 总结课文

1. 朗读全文。

2. 小朋友,你学了课文以后懂得了什么?

四. 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阅读课外书,了解螳螂是怎样捉害虫的。

第三课时

一. 朗读课文

分别说说螳螂和蜘蛛是怎么捉害虫的。

二. 教学生字,指导写字

1. 读生字卡片。

2. 用生字组词。

3. 识记字形。

4. 指导书写。

5. 学生在书上描红。

三. 作业

1. 抄写生字。

2. 把下面的偏旁和单字连起来,组成新字。

贝 王 弓 亻

旁 今 长 元

- - - -

3. 比一比,再组词。

用( ) 长( ) 今( )

角( ) 张( ) 贪( )

4. 选字填空。

完 玩

(1) 今天,大家( )得真高兴。

(2) 我做( )作业,再出去( )。

《翠鸟》教学设计之一-教学教案 篇5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

4、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

5、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3自然段。

教学重点

课前准备:多媒体(教学录像)、投影仪

课时安排:3课时

流程展示:

展示翠鸟标本、导言入课

↓↓

投影学习目标投影学习方法

↓↓

学生质疑

据疑板书导学

学生再读,找出课文从几方面写翠鸟可爱

↓↓

学生读文,找出翠鸟外形特点的段落学生读文,找出写翠鸟活动特点的段落

↓↓

投影翠鸟外形图vcd翠鸟鸣叫、飞行、等鱼时画面

↓↓

学生看图、说图文字投影描写翠鸟飞行、等鱼的语句

↓↓

投影文字描写翠鸟外形特点读文、勾重点词,并联系图画及上下文理解

↓↓

读课文,勾句子,理解重点词vcd翠鸟捉鱼时动作

↓↓

↓↓

↓↓

完成形成性练习题1→查标,对照学习目标,总结课文

结束

《翠鸟》教学设计简介

《翠鸟》一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特点为:

开课即展示翠鸟标本,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该课的教学采用了目标教学法,课前定标,质疑导学中达标,总结课文时查标,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有据可依。

在该课的教学设计中,不仅注重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联系图画及上下文来理解课文的方法,还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自读勾划的良好自学习惯,从而保证双基训练能落到实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形象感知,导入新课。

播放关于翠鸟的教学录像,直观形象地认识翠鸟,进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学生互相交流难点字词。

3、分组分段朗读课文。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投影翠鸟,学生自读,思考:这段写翠鸟的什么?(外形)

2、提示:课文从三个方面描写了翠鸟的外形,是哪三个方面呢?

3、四人小组自学。

4、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1)第一句:写了翠鸟爱停在苇秆上。突出外形特点:“红色的小爪子”。

(2)第二——五句:写翠鸟的颜色。用一个词概括(“鲜艳”)。

头上:橄榄色头巾,翠绿色花纹。

背上:浅绿色的外衣

腹部:赤褐色的衬衫

联系上文,理解“鲜艳”的意思(形容颜色又鲜明又美丽)。

(3)第六句

学生自读句子,找出能概括本句的词语(小巧玲珑)。

“小巧玲珑”是什么意思?哪些地方能看出它小巧玲珑?

眼:透亮灵活

嘴:又尖又长

联系上文理解“小巧玲珑”(形容又小又灵巧精致)。

5、结合板书,小结本段

6、指导训练朗读。

板书设计:

红色的小爪子

外形颜色鲜艳头上(头巾)背上(外衣)腹部(衬衫)

小巧玲珑眼(透亮灵活)嘴(又尖又长)

第二课时

一、试背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齐读课文,思考主要写了什么?(翠鸟的活动特点)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自读,理解每句话写了翠鸟活动的特点。

第一句:动作敏捷

(1)“贴着水面疾飞”说明翠鸟飞得低而快。重点理解“贴”和“疾”。

(2)“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说明翠鸟停得急而轻。在停与飞的对比中感受翠鸟的动作敏捷。

第二句:专心机警

抓重点词体会,如:“一动不动”“注视”“等待”

通过比较“看着水面”与“注视着水面”而理解“注视”(集中注意力看)。

播放翠鸟飞与停的慢镜头,让学生具体感知。

3、学习第三自然段

播放翠鸟捉鱼的过程,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这段写了什么?(翠鸟捉鱼的过程)

提示学生从翠鸟捉鱼的过程中找出翠鸟活动的两个特点。

第1、2句:锐利的眼睛

抓住“悄悄”“露”“尽管„„还是„„”体会。并理解“锐利”(尖锐锋利,指感觉灵敏)

第3、4句:行动迅速敏捷

勾出捉鱼的动作:“蹬开”“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贴着”“飞走”。从捉鱼过程中体会到(1)翠鸟的动作熟练连贯,不犹豫不落空。(2)动作在一瞬间完成,连机灵的小鱼也没反应过来。可见翠鸟行动迅速敏捷。

“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苇秆为什么摇晃?(翠鸟蹬开苇秆去叼鱼)水波为什么荡漾?(鱼儿被翠鸟叼出水面)

4、、讨论:翠鸟捉鱼的本领与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

启发:(1)翠鸟为什么能停在苇秆上“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因为它有一双能“紧紧抓住苇秆”的小爪子。)(2)翠鸟为什么目光“锐利”,能发现机灵的小鱼?(因为它有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3)翠鸟为什么能在疾飞中叼起水中的小鱼?(因为它有一张“又尖又长”的嘴。)(4)翠鸟的羽毛以绿色为主,这对它悄悄等待捉鱼有什么作用?(与草、树的颜色相近而有掩护的作用,不易被发现。)

总结:翠鸟捉鱼的本领是由它的外形决定的,并且是由它外形各部分的特点整体发挥作用的结果。

5、结合板书,小结本段。

6、训练朗读。

板书设计:

活动

1、迅速敏捷:疾飞

2、专心机警:注视

捕鱼

1、眼睛锐利:悄悄

2、行动迅速:蹬、叼、飞

第三课时

一、朗读第1——3自然段

二、指名简要概述已学内容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在欣赏了翠鸟美丽的外形和捉鱼的精彩表演之后,你会产生什么想法呢?引入学习第一句。

“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强调“真想”,感受那种非常喜爱、迫不及待的心情。

2、但这种想法可能吗?引入学习第2——6句

理解“陡峭”,板书“打消想法”。

3、导读:于是,我们只能„„

从“远远地看着”“希望它„„多停一会儿”中感受对翠鸟的喜爱。板书“希望”。

4、进行爱鸟、护鸟教育。

思考讨论:假如你有机会接近甚至捉到了翠鸟,你该怎么办?

6、齐读。

四、总结全文

五、指导背诵

板书设计:

真想

打消想法 喜爱翠鸟

希望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之一 教案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学会九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举办权、嘹亮、迸发、魅力、拆除、申请、水花四溅、流光溢彩、星光灿烂、等量齐观。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我国申奥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这种感受,从而领悟我国申奥成功的重大意义。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诱发“向往奥运”

出示奥运会标,交流所收集到的有关奥运会和北京申奥的资料。教师相机简要介绍奥运会和北京申奥的情况。

回忆,并互相交流申奥成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引发情感。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读悟品味,激发“向往奥运”

自读自悟,把握情感基调

(1)提出学习要求:边读边画出生字;画出感受最深的有关句子,并在课本上作批注写下自己的感想。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组织交流。

a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研读品悟,把握情感内涵

(2)小组合作研读。

b 抓住含义深刻的重点句,联系上下文,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甚至联系自己收集的有关奥运会的资料进行感悟

c 反复朗诵品味

(3)集体交流感受

(重点交流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如果学生感悟得比较肤浅,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同时,相机指导有关语句的朗读,反复揣摩,以读悟情。

三、含情诵读,抒发“向往奥运” 自主选择感受最深的部分进行有感情地朗读。互相交流朗读。先同桌互读互评,然后班上朗读评议。

《螳螂捕蝉》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7

(板书:螳螂捕蝉)

师:来,一起读一下这个故事的题目。预备,齐——

生:(齐读)螳螂捕蝉。

师:再读一遍。

生:(齐读)螳螂捕蝉。

师:今天呀,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故事的题目是——

生:(答)螳螂捕蝉。

师:故事的题目是——

生:螳螂捕蝉。

师:有点讲故事的味道了。那么,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地、出声地、响亮地读一读这个故事。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开始。

(生读课文)

师:大点声。

(放幻灯:乘虚而入 不堪设想 螳螂捕蝉 恍然大悟)

师:孩子们,摇头晃脑认真读书的样子,那是课堂上最美的样子。不知道字音读准了没有?大屏幕上有四个词语,大家练习一下。

(生练读)

师:谁来读读?

(生读)

师:一字一顿,很有节奏感。有一个字读得不太正确,听出来了吗?

生:应该是乘(chéng)虚而入。

师:对,乘虚而入。你教大家读一遍。

生:乘(chéng)虚而入

师:嗯,很好。我们一起再读一下这四个词语。横着读。预备,齐——

(生齐读)

师:好极了!那么词语放到句子里,能不能读出这种味道呢?我们试一下。

(放幻灯)

师:这是第一句,自己练习一下。

(生练读)

师:谁来试试?这位女同学。

(生读)

师:嗯,下一次小喇叭选播音员,我推荐你去!看下一句。(放幻灯)来,自己练习一下。

(生练读)

师:谁来试试?这位女同学。

(生读)

师:嗯!吴王英明。谁再来试试?

(生读)

师:有吴王的样子。那么,到底是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快速地默读课文,想想故事的起因、发展、经过是什么?用简要的话概括一下。

(生默读课文)

师:谁来说?

(生答)

师:三句话,把起因、发展、经过干净利索地告诉了大家,是吧?谁能不能用上刚才的四个词语,概括地说一下这个故事?还记得那四个词语吗?试一试?

(生答)

师:你看,用上了四个词语,故事就有了故事的味道了。在文章里啊,我仔细搜索了一下,没看到螳螂捕蝉这四个字眼。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哪些文字直接写这个故事的?

(生默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在哪里?

(生答)

师:嗷,有个字我听出来了,有一点点不准确。大家听出来了吗?拱着身子,还有一个举起前——怎么读?

(生读zhǎo)

师:对了!举起前zhǎo。到这里,故事讲完了吗?

生:没有。

师:是吗?请你接着讲。

(生答)

师:你目光很敏锐,是我难为你了。下一次站起来,咱站好了再读,好不好?是我的话筒举得不好,委屈你了。大家刚才找到了这个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但不叫讲故事。老师想跟大家合作,讲这个故事,好不好?我们看大屏幕。后面的同学能看到吗?一个小标点,我们换一个角色,我读一个小标点,大家读一个小标点。(什么意思?)明白了吗?一起讲一下。

(读)

师:这么讲故事就有故事味了。对吗?按照这种方法,我们自己练习一下。

(生练讲)

师:大点声。

师:找两个同学给大家讲述这个故事。一个男同学,一个女同学,一个人一段。你们同桌,好吗?你,第一段;你,第二段。准备。

(生读)

师:多惊险啊!

(生读)

师:嗯,准是个故事大王。故事讲完了。故事明白了没有?我想考考大家。这个少年说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身后正隐伏着祸患。那么,这眼前的利益,这隐伏的祸患是什么呢?大家在文中找一找。

(板书:利益 祸患)

师:他们的利益和他们的祸患是什么?

生: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但是这样的话,其他诸侯国就会乘虚而入。

师:孩子,我问的是刚才我们读的这个螳螂捕蝉的故事里有几个角色?

生:四个。

师:都有谁?

生:蝉、螳螂、黄雀,还有“我”。

师:有吴王吗?

生:没有。

师:所以,就这四个角色眼前的利益和祸患,想想再回答,好吗?

生:蝉想喝树上的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身后想吃它。

师:这是蝉的利益和祸患。

生:螳螂想吃蝉,但不知道身后有只黄雀想啄食螳螂。黄雀想啄食螳螂,但不知道拿着弹弓的“我”正在瞄准它。

师:嗯,这是它们三个眼前的利益和祸患,看来读懂了。我把这段的顺序重新调整一下,大家会更明白的。你看,三句红色的字,一行蓝色的字。

放幻灯:

蝉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

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螳螂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

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黄雀要啄食螳螂,却不知

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

师:我们合作读一下,这组读第一句红色的,这组读第二句红色的,这组读第三句红色的,每读一句红色的,请班长读一下后面那句蓝色的。好,第一组准备。

(生读)

师:这么顺序一改变,我们就清楚它们的利益和祸患了。

放幻灯:

蝉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

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螳螂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

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黄雀要啄食螳螂,却不知

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

师:这一张幻灯和上一张蓝色的字不一样了,敏锐的同学会发现不一样在哪里?

生:“它”改成了“它们都”。

师:那我们再来合作读一遍。第一组仍然读第一句,第二组第二句,第三组第三句,最后一句大家一起读。好,准备。

(生读)

师:是啊 它们是看眼前的利益,没想到后面还隐伏着祸患。这呀,就是这个少年讲给国王的故事。这个故事没讲完,话呀,没说透!说透该怎么说呢?还有一句,这个少年没说,我们替他说说。现在,看屏幕,自己先练习一下,口头填空。

幻灯:

师:有谁愿意来填一下这个空?这位女孩。

(生答)

师:嗯,真不错!我要是吴王,我会听你劝的。谁再来跟吴王说一下。请这位戴眼镜的小男孩。

(生答)

师:你说得好流利啊,我要是吴王,我会听你劝的。现在呀,难题来了,我想把这个屏幕关掉,能不能对着吴王说上这么一段话。自己练习。

(生练习)

师:练得怎么样了?来,我现在把屏幕关掉了。谁面对吴王,现在我就是吴王,面对我来说上这么一段话,看能不能打动我?

(生答)

师:流利极了,礼貌极了!你要是不看书,我就听你的。请你。

(生答)

师:你看思路多好啊,我都有点动心了。但这样的话,少年给吴王说了没有啊?这个故事啊,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

生: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师:都知道啊?那谁能把后面四个字在后面补上?来,这位女孩。

(女孩上讲台板书)

师: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生齐读)

师:你要是读好了,吴王也会心动,再读一遍。

(生齐读)

师:那我问大家,为什么这个少年不敢把刚才给吴王说的那一段说给他呢?为什么呢?直接说不就完了嘛!请你。

生:因为吴王在前面下了死命令,谁敢劝阻他,就处死他。

师:什么叫死命令?

生:就是不能修改的命令。

师:哦,不能更改!是吧?如果你劝我,我就——

生:处死你!

师:这里的死就是——我让你掉脑袋。所以这个少年不敢——

生:直接把这段话说出来。

师:用了哪个方法?

生:用了讲故事。

师:讲了个故事,让吴王明白了这么一个——

生:道理。

师:什么道理?

生: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师:概括地说,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详细地说,谁能再给吴王讲一下?

生:只为了眼前的利益,却没有想到身后隐伏的祸患。

师:嗯,把道理讲明白了。光讲道理,我不听的!要讲故事给我听!

生:蝉想喝露水……

师:有一天啊,我在花园里玩——

生:有一天,我在花园里玩,看见一棵树上有一只蝉……

师:刚才你称呼我大王陛下,那个字读——dài王。在某一个领域里面比较高水平的人叫dà王,对国王,应该叫dài王。我听了这个故事,我是明白了。那么,到底吴王听了这个故事明不明白这个道理,我就不清楚了。有没有按照少年的说法,打消念头,是怎么处理的,等下一节课,再让我们的语文老师给我们细细讲来,好吗?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总评:毛立业老师执教的《螳螂捕蝉》这堂课,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课堂上,毛老师就像一位出色的导游,引领着学生在文本的天地中驻足、欣赏,享受着语文学习的幸福。综观毛老师的这堂课,我觉得,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

一、以“讲故事”的形式设计教学:既关注了学生的实际,也合乎文本的特点

毛老师的这堂课是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来进行教学的。讲故事,对小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的。毛老师用这样的形式来设计教学,能够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兴致盎然地投入到讲故事的活动中来。而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来进行教学也是合乎这篇课文的特点的,课文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故事性,那位少年就是通过讲述《螳螂捕蝉》的故事来说服吴王的。所以,毛老师用这样方式来教学就产生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看到,课堂上,学生总是以积极的状态和饱满的情绪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把自己的心沉潜到课文之中,读好课文,讲好故事。

二、把“讲故事”寓于“读”的活动之中:既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也内化了课文的语言

阅读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学生“阅”与“读”。“阅”是目治、心治;“读”是口治、耳治。眼看,重在思考和理解;口诵,重在感受和体味;二者互有影响,相辅相成。从某种意义上说,眼看和口诵都同属于“读”,都是理解文本语言、实现与文本对话的最有效的手段。毛老师的这堂课,把“讲故事”寓于自主读书的活动之中,以读书作为贯穿整个教学的一条主线,运用了默读、朗读、表演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潜心会文”,使学生在自主读书的实践中完成认读、体悟、融情、碰撞、思索……从而达到由不知到有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理解肤浅到理解深刻,实现由“感”到“悟”的飞跃。

这样,在读好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讲述故事,再现情景,能够有效地内化吸收文本的语言。比如,在读课题的时候,毛老师引导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直到让学生读出有了讲故事的味道为止,如此反复地朗读,能够让学生找寻一种讲故事的感觉。再如,在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毛老师是这样来引导的:先请学生快速地默读课文,想想故事的起因、发展、经过是什么?用简要的话来概括。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了之后,毛老师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谁能不能用上刚才的四个词语,概括地说一下这个故事?”当学生用上那四个词语概说括了这个故事之后,毛老师评价道:“你看,用上了四个词语,故事就有了故事的味道了。”还如,在学生明白了道理之后,毛老师这样对学生说:“光讲道理,我不听的!要讲故事给我听!”以此来引导学生讲好故事,用故事去感化和打动吴王。

如此教学,把识字、阅读、理解、感悟、朗读、复述等都寓于“讲故事”的过程之中,体现了毛老师的一种教学智慧。

三、把“讲故事”融于师生互动之中:既注意了教师的“教”,更突出了学生的“学”

语文教学就是要以课文为例子,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积累与运用语言文字,全面提升学生的言语智慧。其实,一篇课文的教学,如果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教师要教的,一是学生不喜欢的地方,使他们喜欢;二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使他们读懂;三是学生读不好的地方,使他们读好。毛老师深谙此道,他极为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的活动,以课文为凭借,让自己的语文课堂呈现出一种和谐而有序地流动起来的平衡状态。我们看到,课堂上,毛老师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够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时空,努力地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等方式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清楚,把课文的道理弄明白,使学生能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讲好故事。在教学行进的过程中,毛老师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比如,在引导学生理解蝉、螳螂、黄雀、“我”这四个角色的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着的祸患的时候,毛老师设计了两张幻灯片,并通过合作朗读的方式来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在此基础上毛老师又追问道:“这个故事没讲完,话呀,没说透!说透该怎么说呢?还有一句,这个少年没说,我们替他说说。”于是,毛老师又出示了一张幻灯片,让学生填空练说。如此张弛有度地进行课堂调控体现出毛老师的一种从容和智慧,因而,他的课堂给人最强烈的感觉就是,学生在兴奋地探寻,而毛老师则有着胜似闲庭信步般的洒脱。如此教学,突出学生,淡化自己,虽没有精细的雕琢和刻意的深度,但课文的意蕴与学生的精神对接得又是那么自然而然。

(毛立业,海南省海口景山海甸分校教师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之一 教案教学设计 篇8

2.继续学习记住先后顺序背诵课文的方法,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正确、流利、有语气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

指导学中学会并掌握按先后顺序背诵第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入:

1.齐读课题,说一说:读了课题后,你能知道课文会写什么内容?

2.那你认为课文会围绕着哪个字来写?(学)

二.学习新课: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标出自然段。

2.介绍王冕:王冕是我国元朝的一位著名的诗人和画家。他从小刻苦自学,晚年隐居九翠山,以卖画为生。他善画没骨梅花,题画的梅花诗也很有名。他还写过不少反映无未社会现实的诗歌。

3.学习课文第1段:

①自由读课文,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讲的是什么?

②“只读了三年书”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说明王冕家里很穷,条件差,上不起学。也说明他的知识少。)

③遇到王冕这样的家境,一般小孩会怎样?而王冕又是怎样做的呢?请你在文中画出来。

④你怎么理解“一边放牛,一边找些书来读”这句话?

“找”‘这个字体现了王冕没有钱买书,但他为了读书,千方百计地去寻找书来看。

“一边„一边„”说明王冕很爱读书学习,所以在放牛的同时也不忘了找书看。

⑤再读课文,思考:这些和他以后成为著名的诗人和画家有什么关系?

4.学习第2段:

①默读课文,说一说:你从那些词语可以看出雨下得很大?

乌云密布:这是雨前的景象,预示着大雨即将来临。

一阵大雨,清水滴滴,水珠滚来滚去--说明是大雨,而且下得不长。

②读一读第3-4句,思考:这两句写的是什么?

(雨后景色和湖中美丽的荷花。)

③你从那些地方可以体会出这真是美景?

(满湖通红更鲜艳粉红色的花瓣碧绿的荷叶清水滴滴水昧滚来滚去)

④我们看:夏日的一阵雷雨过后,晴朗的天空,通红的湖水,映衬着湖里鲜艳的荷花。

这真是一幅极为奇妙的图画。王冕面对这样的美景怎么样了?

(出神——说明他对自然的美景的喜爱。)

(心想„要是„那„——觉得很美,想留下它。)

⑤齐读这段,想一想:这段话是按什么顺序写清楚的?

按雨前--雨后的先后顺序写的。

1-2句:先写王冕在湖边放牛,忽然下起了大雨。

3-4句:接着写湖面上的景色和美丽的荷花。

5句:然后写王冕看荷花,想把它画下来。

5.学习第3段:

①齐读课文,思考:王冕是怎样学画荷花的?

②默读,标画出重点词语,体会理解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省下来的钱买了又找来开始他画不像不灰心,天天画)这说明他学画很刻苦,肯下功夫。

③指名读最后一句,想一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说明王冕荷花画得好极了,和湖里真的荷花没有两样。

三、总结全文:

1.齐读课文,思考:通过学习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恒心,肯下苦功夫,就一定能成功。

2.在学习上,你要向王冕学习什么?

四、练习:

1.练习背诵课文第2段。

2.看着书中的插图,想一想: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课文中哪儿写出了图中的意思?你能把这几句话背出来吗?

3.填空练习:

()的傍晚

()大雨

()的荷花

()的花瓣

天空()

水珠()

情水()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之一 教案教学设计 篇9

重点:能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一段话。

难点:抓住每幅图的主体画面,仔细观察,展开想象。

训练目标

1.初步学会有顺序地观察图画,能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一段话,并能恰当地选用词语。

2.知道要讲文明,不能乱丢果壳。

训练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谈话:小朋友,今天我们要学习新的一类课文,叫“习作训练”课。(板书:习作训练)也就是学习如何写文章的课。今天的主要内容是看几幅图说一段话,并把它写下来。

2.整体感知:

在小黑板上出示挂图,引导学生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地观察。

(1)这幅图主要讲谁?(小男孩。因为第1幅图出现的就只有小男孩。在四幅图中,小男孩出现的次数最多。)

(2)主要讲小男孩的什么事呢?要求:大致上讲清图意。

(一个小男孩在路上乱扔香蕉皮,一个小妹妹不小心踩在香蕉皮上滑倒了,被一个少先队员扶起来。后来,小男孩知错就改,捡起香蕉皮扔进了果壳箱。)

师:这四幅图的题目就叫“知错就改”。板书:知错就改。

(3)再次看图,局部了解。

刚才我们已看懂了这几幅图主要讲小男孩的事。那么:

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呢?引导学生看图l。(小男孩挎着书包,可见是个小学生,他走在放学路上。板书:放学路上)

这件事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上的事物进行分析联想。(图上画着花坛和人行道,可见小男孩是边吃香蕉边穿过马路和人行道,他把香蕉皮扔在人行道上。板书;起因:乱扔香蕉皮)

这件事的经过怎样?引导学生看图

2、图3。(第二幅图画着一个小妹妹跌倒了,旁边还画着香蕉皮,可见小妹妹是不小心踩着了香蕉皮才滑倒的。第三幅图的主体画上画着一个少

先队员扶起正在哭的小妹妹。小妹妹为什么哭了?可以想象她一定摔疼了。少先队员看看哭得伤心的小妹妹,又看看旁边助香蕉皮,她会怎么说?图上稍远处还画着小男孩回头看。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小男孩一定听到小妹妹的哭声并听到少先队员说的话了。这时,他会怎么想?联系第四幅图的意思可以推测小男孩一定认识到扔果皮的危害了。板书:滑倒、扶起、看见)

这件事情的结果怎样?引导看图4。(小男孩回过身捡起地上的香蕉皮,把它扔进了果壳箱,可见他是个知错就改的孩子。板书:结果:赶快跑去)

(4)第三次看图:要求用

一、两句话,把每幅图说正确、说清楚。

指名说,师生评议、补充。

图1:小男孩走在放学路上,他左手拿着一只香蕉正住嘴里送,右手将香蕉皮往后一扔。

图2:有个小妹妹走过来,不小心踩在香蕉皮上,一下子倒在地上。小女孩疼得哇哇直叫。

图3:一位少先队员看见了,马上走过来,把小妹妹扶起来。小男孩看见了,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图。4:小男孩赶快往回走,拾起香蕉皮,向果壳箱跑去。少先队员和小妹妹看见了,都笑了。

(5)第四次看图,讨论明理。

①这件事谁做错了?错在哪里?引导看图l、图2。

②后来他是怎么改正的?引导看图4。

⑧这个小男孩开始“扔”香蕉皮,后来“拾”香蕉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结合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联系上下文理解“知错就改”。

(6)第五次看图,连句成段。

师:小朋友,刚才我们说了每幅图的图意,接下来,看哪个小朋友能干,把四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但一定要注意在各幅图之间加上恰当的词句,把各幅图的内容自然地衔接起来,前后贯通,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

①自由准备。

②指名说,评议。

②同桌互说。提醒同学们:说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学习别人说得好的地方,及时纠正自己说得不全或说错的地方。

板书:

知错就改

主要人物:小男孩

地点:放学路上

起因:乱扔香蕉皮

经过:滑倒、扶起、看见

结果:赶快跑去

第二课时

1.出示挂图,复习谈话:请小朋友看图,回忆上堂课我们是怎么说这四幅图的,轻声对自己说一遍,要求能正确、流利地把4幅图连起来说。

2.抽查叙述,老师评议。随学生口述,教师再次板书,强调事情的六个要素。

3.练习写作。

①把刚才说的话写下来。

②小黑板上的词语供同学们选用,要用得恰当,注意不一定每个词全都用上,也可换成其他词语。

②学生练习,师巡回指导。

4.选一部分交流,评议。

①对写得具体的、条理清楚的习作给予表扬鼓励,可进一步要求丰富词语。

②对写得较含糊、内容也不具体的,抄在投影片上,让学生们共同修改。

5.同桌互改。

6.誉抄。

7.上交。

工业设计百年经典(之一) 篇10

贝利纳留声机(Berliner Gramophone)1896年

留声机的出现改变了人类日常娱乐方式的发展进程,而早在1896年,由埃米尔·贝利纳(Emile Berliner)设计的这款留声机就在外观与功能上确立了以后发展的范本。贝利纳曾经在贝尔电话公司工作,在通话和录音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研究,此后他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并先后与朋友建立美国留声机公司(1893年)、贝利纳留声机公司(1895年)。他在1896年设计的这台留声机不仅有漂亮的大喇叭,还加入了发条式马达,以后的留声机都是在此基础上的衍生。值得一提的是,贝利纳的留声机公司此后进军全球,在拓展、收购、被收购的发展历程当中,与美国广播公司、EMI、西门子、飞利浦等企业和唱片公司都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贝利纳也被称为“唱片之父”。

第一部自动电话机(First Dial TeleDhone)1897年

大家都知道贝尔在1876年发明了电话,但现在我们熟悉的拨号、接通、通话的电话模式却并不是贝尔设计,而是出自由Alman Brown Strowger在1891年创办的自动电控公司(Automafic Electric Companv)。过去的贝尔电话需要呼叫接线员,让接线员进行转接,而如果接线员当天没有工作,那么全城的电话就会瘫痪。基于这样的现实,Strowger先发明了自动控制的接线系统,然后在1897年发明的这部自动电话机上引入了拨号的概念(当时的拨号装置不是圆孔而是齿轮),压着齿轮旋转170度就拨出一个号码——除了让拨打电话从“从工”成为“自动”,Strowger也推动了“每人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电话号码”的理念,为电话进入千家万户奠定了基础。

第一辆量产的敞篷汽车(Curved Dash Oldsmobile)1901年

这是第一辆以汽油为动力并且大批量生产的汽车,它的型号为“425基本型”,来自1897年成立的Olds Motor公司。它拥有7马力的动力,重量为650磅,上市时售价为650美元,虽然在拥有汽车造型的同时还有着马车的影子,但“425基本型”已经有了成熟的速度计和仪表板,传动系统也接近了现代汽车,在后续量产当中还不断地得到完善。它不仅持续生产了10年以上,而且也直接影响了此后美国的汽车工业发展,并先后催生出别克和通用汽车公司。

第一辆哈雷·戴维森摩托车(First Harley Davidson)1903年

现在大名鼎鼎的哈雷摩托,早在1903年就诞生了。威廉·哈雷和戴维森兄弟从1902年开始在密尔沃基生产摩托车,井在1903年投入市场。当时的哈雷摩托看上去更像是一辆自行车,但传动结构等环节已经有了现代摩托车的雏形,尤其是将引擎与车身完美的一体化,这些都在此后不断被强化完善。至于在外观方面加入更多空气动力学设计以及走上嬉皮士的道路,那就是后话了。

第一台“热点”电熨斗(Hotpoint Electric Iron)1905年

看到第一台电熨斗,可能我们会觉得它和现在的电熨斗没什么两样。1905年理查森(Earl H.Richardson)设计出这样一款电熨斗,他在底板上专门改造了加热位置,让用户除了解决褶皱的面料,还能更方便直接地熨烫纽扣孔等细节位置(这也是“Hotpoint”名称的由来)。“热点”成为首款在商业上大获成功的电熨斗,理查森所在的加利福利亚电力公司后来干脆就改名为了热点电热公司,在1934年该公司归入了通用电气。

维多利亚XVI型留声机(Victrola Model XVI)1906年

这款留声机是由Emil Berliner和Eldridge R.Johnson共同打造,它改变了传统留声机的“大喇叭”造型,转而采用了家具式的紧凑风格,—方面能把喇叭和碟片转盘完全隐藏在“衣柜”当中,让环境更加干净整洁;同时,这也开始了此后家具式家电的流行——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电影中,里面的收音机、电视机清一色的镶嵌在柜子当中,这股风潮就是从这款维多利亚留声机开始的。

通用电气的第一台烤面包机(GE’s First Toaster)1908年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之一 教案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能联系课文语言环境,懂得课后作业中“瞎子”、“穿透”、“听|”等词的意思及其所带引号的用法。

3、通过朗读、复述等一系列语言训练,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大胆实验、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在教师指导下,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揭题

同学们知道吗,超声波在现代:工:业、农业、医疗、军事等领域发挥着极大的作用。那么,人们对超声波的研究是怎么开始的呢?这得从意大利——位科学家的实验说起。

板书课题:7 夜晚的实验(读题)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为什么实验是在夜晚进行的?谁做实验果如何?)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读准字旨,读顺课文。

(2)借助字典并联系下文自学生字词。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渎生字词,相机字音。

喉咙苍蝇(咙、蝇是后鼻音,在词中读轻声)

瞎子薄膜油漆矿藏领域

堵住揭开:判断

(2)指名试渎课文,并理解词语掌握情况:

敏锐:感觉灵敏,文中指目光尖锐。

敏捷:(动作等)迅速而灵敏。

薄膜:像膜的薄皮。(结合生活经验理解)

洞察:观察得很清楚。

领域:区域、范围。

恩惠:给予的或受到的好处。(可通过换词理解)

3.通读课文,回答揭题时提出的前两个问题。

(板书:蝙蝠斯帕拉捷)

4.指导分段

第——段(第1自然段)写蝙蝠在夜空中飞行引起了斯帕拉捌的好奇。

第二段(第2—6自然段):写经过多次实验,终于揭开蝙蝠出间屯行的秘密。

第三段(第7—9自然段):写斯帕拉捷的实验引起了科学对超声波的研究,使我们享受到它带来的恩惠。

5.质疑问难。

三、指导书写

本课生字全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安排好各部分的比例。

大部分左窄右宽或左小右大。

判:左右相等;

添:注意“点”和“捺”。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人

同学们,若请你们来写斯帕拉捷实验的情况,你想先让读者了解什么?(起因,即他做实验的缘由是什么)

二、精读指导

1.理解第一段:

(1)默读,口头填空:斯帕拉捷————产生好奇:一一———一

(2)交流。(板书:凭什么„„)

(3)朗读这一段,思考:斯帕拉捷身上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从哪里看出来的?观察细致,对常见现象敏感,好奇心强。

①他常常看到很多蝙蝠灵活地在夜空中—琶来飞去,却从不会撞到树上或者墙壁上。

②蝙蝠凭什么特殊的本领在夜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呢?

(4)指导朗读。

突出句中重点词语,渎好疑问的涪气,表现斯帕拉捷强烈的来写?

2.理解第二段

实验的情况怎样?

(1)默读,思考:

斯帕拉捷共做厂几次实验?分别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交流。

①蒙上眼睛轻盈敏捷地来回—龟翔

②堵住鼻子还是飞得那么敏捷、轻松

③全身涂满油漆还是没有影响到它们的—屯行

④堵住耳朵很快就跌落到地,亡

(2)一系列实验,怎样写既清晰又简洁,而不使人觉得重刻呢?写的时候要有重点。你们觉得应重点写哪—次实验?(第一次)

(3)轻读第2、3自然段,看看文中是怎样写的。交流,相机点拨。(指名读有关语句并概括)

①先交代实验的时间、地点,然后依次写斯帕拉捷的做法,实验的结果,斯帕拉捷的思考。(板书:做法结果思考)

②提问:“当他看到放出去的几只蝙蝠轻盈敏捷地来回龟翔时,不由得惊叫起来,”为什么?(事实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③“瞎子”引号指什么?(特指蒙上眼睛的蝙蝠)

(4)指导根据板书的提示,看图复述第一次实验的情况。

自由试述。指名复述,评议。

(5)默读第4—6自然段,思考:与第一次相比,后来几次实验的情况是怎样简明扼要地写的?

交流。(先概括,再读有关语句)

①第4自然段紧承上文简洁地叙述斯帕拉捷两次实验的做法、结果及第二次实验后的猜想。

②第5自然段写最后一次实验的做法和结果。

提问:为什么做法一带而过,而结果较细地加以描写呢?

(因为结果与先前截然不同)

③第6自然段写斯帕拉捷的发现,(板书:发现原来是„„)

(6)指导朗读。

注意通过停顿体现出实验过程的层次。

重点指导读好第3、4自然段中的三个问句和第6自然段中的感叹句,体会斯帕拉捷终于揭开蝙蝠夜间琶行秘密的无比喜悦激动的心情。

指名读,齐读。

(7)小结

这一段简练、生动地记叙丁斯帕拉捷通过多次实验,终于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的经过:

(8)从这一段的叙述中,你感受到斯帕拉捷的哪些可贵精神?

(勤于思考,大月巳实验,刁;怕失败,不断探索,打破沙锅问到底,不达目的不罢休)

三、指导复述实验过程

1.分部分复述;

借助板书,抓住文中关键语句进行。

同桌试述,指名复述,评议。

2.完整复述。

指名复述,评议后各自练习复述。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人

1.斯帕拉捷是怎样解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的?

要求:先概括回答,再详细地复述。

2.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

(要注意观察,对一些现象进行思考,要勇于探索等)

3.过渡:斯帕拉捷的实验有什么重大意义呢?

二、精读指导(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概括回答。

2.指名读第7自然段。

出示: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物体呢?

说说句中引号的用法。

(视线能穿透黑夜,看到黑暗中的物体:通常耳朵只会听到声音,而蝙蝠却能像听声音一样“听”到前方的物体)

3.引读第8自然段和第9自然段的前半部分。

(1)指名将其中的奥妙说一说。(同时可画图或动作演示)

(2)把自己对“超声波”的认识用一句话表达出来。

(板书:超声波)

4.齐渎课文最后一句。

说说读懂了什么。(实验造福了人类)

(板书:巨大恩惠)

又交流:读了这一部分,你又受到什么启发?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之一 教案教学设计 篇12

3、能从课文中找出打比方的句子,并理解它们的意思。能用“又„„又„„”造句。

4、初步知道按方位顺序写的段的特征,认识方位词,了解读懂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的方法。

5、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能按方位顺序介绍自己教室的某一地方。

教学重点:

学会按方位顺序介绍自己教室的某一地方。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大黑板就像一方土地,老师带我们在这里播撒着希望的种子。”

教学准备:配套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二、反馈课前预习情况

1、用自己的话说说初读课文后对“我们的教室”的了解。

2、交流字词自学情况。

(1)说说自己学会了哪些生字?读、记这些字要注意什么?

●着重正音:敞 崭

●重点分析:敞、崭、喇、圃

(2)你是怎么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的?

宽敞、优秀、苗圃、栏目

(3)当堂听写生字,校正后请学生将写错的字上黑板订正,再强调。

3、通读课文

●给尽量多的学生读的机会。

●及时纠错。

●难读的几个长句重点跟读。

三、学习第1自然段。

1、读“我们的教室又宽敞又明亮”,理解“宽敞”,找找近义词。

2、这句话总的写出了教室的什么?

3、带着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再读读这句话。

四、学习第2自然段。

1、自读这一段,说说你了解了什么?

2、交流。

●这一段写了教室中间(方位词,明白是什么方位)的课桌椅。(板书:教室中间,课桌椅)

●“教室里最多的要数课桌椅啦!”这一句把第一段和第二段很自然地连起来了。这样的句子叫过渡句。

●积累好词:崭新(反义词:陈旧)

整整齐齐、闪闪发亮(写出了教室的“明亮”)

4、用自己喜欢的语调读读这段话。

五、巩固练习

1、抄写生字。

2、完成课堂作业本(1)中的第1、3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方位顺序写的段的特征,了解读懂这样的段的方法。

2、能自己找出文中的两句比喻句,并明白句意。

3、能按方位顺序说说自己教室某一处的陈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已经学过了两种按什么顺序写的段落?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自由读。

(1)这一段话也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和时间顺序写的吗?

(2)想想每句话在写什么?哪几句是写同一方面的?用“∣”分开。

2、怎样读懂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

(1)先看看写了哪几个方位?用“”划出方位词。(板书:课桌前面的墙上、黑板的左上方、黑板右上方)

(2)再看看每个方位写了些什么?用“△”标出。

(3)用“什么地方有什么”的句式说说这段话写的内容。

(4)读懂写出来的几句话,重点读懂比喻句。

a、让学生自己找出比喻句,读一读。

b、引导学生质疑:“一方土地”、“播撒希望的种子”各指什么?

在学生了解了把“大黑板”比作农民耕种的“一方土地”后,启发学生联系本段第2句,理解“播撒希望的种子”,播撒下去知识的种子通过耕耘者的辛勤劳动,将会发芽、开花、结果。学生们通过黑板,接受老师的教育,学好知识和本领,长大了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才,为祖国作贡献,感受到学习的幸福。

(5)带着这种情绪读整段话。

(6)结合“单元学习提示”小结学法: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

①注意写了哪几个方位?

②每个方位写了些什么?

(7)把表示方位的几个词写到插图的相应位置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段内容。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用学到的方法自学第4自然段,分别用“——”和“△”标出方位词和写的内容,交流。(板书:课桌后面的墙上 学习园地)

2、找出比喻句,说说意思。

把什么比作“美丽的花”?“优秀作业”与“一朵朵美丽的花”有什么相象之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同学们喜欢这些栏目吗?从哪里看出来?为什么喜欢?朗读。

4、提供“左边、中间、右边”三个方位词,把这一段按方位顺序写的段。

(1)自由说

(2)指名说

(3)同桌说

四、学习第5自然段

读这一段,再一次感受在这样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的幸福。结合说说自己的学习环境,懂得珍惜这样幸福的学习生活。

五、小结

六、练习

完成课堂作业本(1)中的第3—7题。板书:

课桌前面的雪白的墙上

我们的教室

教室中间

课桌椅

(宽敞、明亮)

教室后面的墙上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困境之一 篇13

【摘 要】农村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问题甚为严重,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多数学生除了拿手机上网或者阅读一些相关或无关的电子书之外,几乎对文学作品、杂志报纸、文言诗词等都不接触。而出现被电视或者手机取代正当课外阅读的趋势,所以,文章提出了相应的担忧和对策。【关键词】中学生

课外阅读

语文北大教授孔庆东在2013年10月19号的微博中发出一条他曾在一个公开场合的发言,提出了当前国人阅读的两极分化现象。现在,在农村中学中课外阅读分化的现象很严重。造成这种危机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和我们现在国家的这种社会大趋势是一脉相承的;另一方面,是由于农村教育的现状所决定。针对农村中学存在的这种问题和现状,我们做了一个小型的课堂问卷调查。一、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首先对我们进行问卷的情况做个说明:我们问卷的对象是高一年级和高三年级的学生;参与问卷的人数有140人,其中高一年级有40人,高三年级100人。问卷主要方面:关于课外阅读的态度;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课外阅读的主要内容;学生课外阅读的倾向(现代作品、文言作品);课外阅读的书籍来源和方式。通过对上述问卷调查的结果汇总我们知道如下情形:在课外阅读的态度方面:30%是比较喜欢课外阅读,17%的人倾向是很喜欢,其余就很明显呢;学生对课外阅读的主动性26%,还有25%的人处在有时被动有时主动之间摇摆。课外阅读的主要书籍有60%的人集中在作文类和报纸杂志,而对古今中外名著和传统文学作品以及其他科学等书籍很少,甚至空白。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接近60%人还不足一个小时,在半小时上下徘徊;并且阅读的目的通过阅读方式显示有10%的人是随便翻阅,而精读写感想的也不过55%,至于阅读后交流心得的人只是偶尔,甚至多数不做交流。课外阅读的主要书籍有60%的人集中在作文类和报纸杂志,而对古今中外名著和传统文学作品以及其他科学等书籍很少,甚至空白。就在课外阅读的倾向方面现代的作品有25%的人,但对鲁迅、莫言等这些人的作品还不到10%,多数是网络作品和流行言情书籍;对文言作品那就是出境凄惨呢,25%的是一般的感觉,比较喜欢的人是25%,其余就是不喜欢;甚至对四大名著35%只看过部分,全阅读0.02%,而且主要途径还是通过影视作品而了解的。二、调查总结现在,我们通过上述调查可以做出如下的总结:农村中学高中生阅读是明显落后,而且,这种落后主要表现在思想上是不愿意去阅读。通过调查发现这个群体的阅读就是只为了解决燃眉之急,比如作文类和杂志等类型的书籍;阅读的时间很短暂。在阅读作品的范围上除了作文类和杂志之外,大多是网络作品和现代言情小说,对名著名作和古典作品明显减少,甚至对文言作品趋于排斥。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现象:1、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主动性不高,甚至对名著和文言文作品排斥,阅读趋于零状态;2、虽然有44%的是纸质阅读,但从阅读的书籍类型上看,还是以电子书、电视、网络空间等方式为主要途径,这样就出现了影视剧和手机代替课外阅读。究其原因:1、书价太高,这是一个客观因素,但不是阻碍阅读的主要原因和绝对因素。2、课业太多,现在我们的时代的考试和分数量化时代,对内性的要求相对减弱,这在事实上也成为一个追求功利的客观因素,对阅读造成一些障碍。3、语文教师对课外阅读重视程度不够,通过问卷反映43%的时间语文老师偶尔安排课外阅读,14%的时间不安排,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原因。4、而主要原因还在这个时代和社会对学生的引向上出现偏差,阅读被悬置呢。结论:农村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急剧下降。其情其状,我们甚为担忧。三、担忧与对策面对上述问卷调查的结果,我们有下面几个方面的担忧并相应地提出我们的补救对策。(一)担忧1. 阅读能力的下降和语文教学的兴趣问题。语文是一门以阅读为主的课程,仅仅依赖课堂上的有限时间和有限篇幅的内容作为阅读训练和学习,势必会造成学生阅读能力的下降。而学生阅读量的下降一定影响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下降理解能力也就下降。语文教学的兴趣那就只能是一句空谈。2. 学习的自觉性和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不能自觉去阅读和积累一定的阅读量就形不成自觉的学习培养和自学能力的提升,这样的结果是学生不会说话,不会写作,甚至是不会思考。如何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对学生的人格和人品发展至关重要,而现在恰好是瓶颈。3. 阅读能力下降造成理解与写作的困境。这其实就是语文教学的瓶颈和语文素质提高的主要困惑,阅读是所有学生进行表达和表述的最基础训练,而现在学生的现状造成理解简单机械,说话写作的能力受到极大限制,不要说今后的民族思想的建设,就连最基本的表达能力我们都不得不怀疑呢。(二)对策鉴于我们针对现实问题的调查和研究,我们也试图摆脱这种困境而提出了一些实验对策。1. 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做有意的课外阅读安排。2. 为语文加分,也就是重视语文阅读,注重语文阅读部分的分值偏重和整体语文科目的重视。3. 进行语文课堂改革,减少不必要的课堂环节,进行有利于课堂阅读的方向发展。4. 进行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课外阅读比赛。5. 组织定期读书会,或读一本书或同一主题的读书会,而这类活动在现在的中学是空白。6. 为了有利于学生阅读,除了学校完全开放图书室之外,班级上可以进行创造性建设一些有利于学生阅读的环境,如组建课堂流动图书室等。总之,我们通过调查发现了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这就提醒我们作为教育环境,必须要重视并且要对这些问题做出解决的思路,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也有利于我们教育的发展。

上一篇:如何提高初中思品的教学成绩下一篇:2006年畜牧局工作总结及2007年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