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心得体会

2024-07-12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心得体会(共10篇)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心得体会 篇1

2014年8月28日、29日两天,我校对全体教师进行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培训,这次培训让我认识了新形势下国家的教育方针与政策,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确定了目标。

通过本次学习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让我对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有了直观的感受;使我明白了,我们平时的教学多数是基于教材或基于评价的教学,我们必须深入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

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是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强调的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等。教师必须树立新的学生观,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学科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其中还提出“学习目标和课标相关陈述要有相应内容,方法与学习目标要相匹配”。从学习的反思中使我深刻的领悟到了,要从课标出发,处理好教材;尊重教材,灵活运用教材,研发教学资源;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关注做好教学设计。

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因此我们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及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评价目标多元,不仅指评价知识,技能,还包括认真、态度、乐于助人。评价方法多样,不只是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要关注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环节,它对课程实施具有很强导向,评价的主要数学学习结果、过程、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把理念变成行动,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数学评价。

促进学生发展,指目标多元,方法多样,重过程结果。评价目标的多元化,知识技能评价与解决问题能力评价相结合。我们还要尽量减少单纯的知识技能的评价。教学中要在解决综合性问题和任务性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多种目标的评价。正确把握知识与技能评价的要求。评价多元不是不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我们是要改变过去单纯重知识,技能评价方法。评价还要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指学习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前者是在教学过程中评价,后者是通过情境性问题进行评价。过程评价不是对做题过程进行评价,还包括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学习过程的评价靠教师平时的观察,而且应把课堂表现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部分。另外,还要看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我们在评价中应改进评价标准,将认知评价与情感评价相结合,体现评价方法多样化。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心得体会 篇2

一、教学过程随机应变

1. 教学方式随共性需求变“活”

学生虽然学情不同,但基本还是需要教师从“白纸”教起,教学“就下不就上”才能符合大多数学生身心发育的特点。以写字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本功,我们一般指导学生从基本笔画练起。在练习过程中,我发现多数学生虽然能把笔画写得平直,但那些横和竖总是像一根根小木棍,头尾一样粗,显得很生硬。其中,有学过写字的学生嘴巴上说得很好,写字时要注意笔画的提按,但真正动笔时,仍忽视笔画起笔、运笔、收笔的过程。可见,掌握运笔的基本技巧是每一个学生的共性需求。于是,在指导学生写字时,我就把“提、按”改成了“停、走”。写横时,就教学生念:“停停走停停回。”因为学生刚学按笔时,总是谨小慎微,按得比较轻。因此,我在口诀中用了两个“停”进行强调,而“回”就是回锋收笔。就这样,我让学生一边念一边写,这一招效果很明显,学生觉得新奇有趣,写字的兴趣高涨。面对基础不同的学生,教师只有运用灵活的教学程序和探索性的教学活动,才能让他们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并积极有效地完成。

2. 教学步骤随个性差异变“细”

学生不但需要习得知识,更需要理解和尊重,还需要肯定和激励。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细心观察和了解,与学生进行密切的接触和交流。

例如,教学《古诗诵读草》一课时,说到“一岁一枯荣”,当我问学生“枯”和“荣”是什么意思时,有一个平时胆怯的学生举手回答说“容易枯死”。一些学生发出了笑声。我表扬了这个胆怯的学生:“你很聪明,说出了‘枯'的意思,老师奖励你欣赏几幅画。”接着,我出示一年四季“草”的变化图,然后再请这个学生考虑“枯”“荣”两个字应写在哪一幅图的下面,他毫不犹豫地对应贴好了。我又请刚才发笑的学生来评判:他贴对了吗?为什么?果然,那几个学生除了说清楚一年当中草有两次最明显的变化外,还加上“稀稀拉拉,碧绿碧绿”等词将“枯”和“荣”具体形象地加以了描述。

这样补充式的学习,既给了不同层次的学生以锻炼的机会,又使抽象的词在每个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活的画面。所以,面对学情不同的学生,我们要特别关注个体差异,细化每一个教学步骤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二、教学评价通时达变

1. 评价目标变合理

教学评价旨在引导教师和家长从单纯关注考试分数,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习表现,突出过程性、综合性评价,淡化计较分数的考评方式对教学以及学生发展的负面影响。

2. 评价方式变多样

评价功能应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诊断与调整。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评价采取多元方式。如在学生写字的过程中,我除了巡视指导,还会手拿“你真棒”的图章,为写字姿势正确的学生和书写认真的学生盖一个“你真棒”的印章,等他们写完后,我还让学生之间交换本子,通过涂画本子下方的五角星来互相评价。这样既有教师的适时激励,又有同伴的评定论证,学生不仅端正了写字姿势,掌握了写字方法,写字热情也异常高涨。

3. 评价内容变科学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心得体会 篇3

一、分层分级管理,保障工作全面推进

1.组建管理网络

形成“校长室—教导处(政教处)—年级组(备课组)—任课教师”工作团队。成立了以陈伟平校长和张红卫书记领衔的民乐学校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领导小组,以陈国红副校长为主要负责人员,学校教导处、政教处成员以及一年级年级组长组成的工作小组。

2.制定培养目标和内容

目标就是以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为抓手,着重培养学生的习惯与兴趣,结合学校的“每天活动一小时”“阳光体育“以及”大课间活动”等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保障全体学生接受公平且高质量的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加强小学与幼儿园课程的衔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小学学习生活。

3.制定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推进方案

由教导处主抓此项工作,学校政教处、大队部协助开展家长开放日,向家长宣传普及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两处研讨工作分月推进,制定了每月推进主题、内容及家校互动等工作。

4.组织开展专题推进活动

组织召开“零起点,回归教育本源”为主题的专题会议,及时传达市教委的视频会议精神和内容。要求分别以年级组、备课组为单位进行分层研讨,制定年级组工作方案和语数英三个备课组推进方案。政教处组织召开“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一年级新生家长会。教导处与政教处联合组织开展系列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家长开放日活动。

二、注重健康快乐,保障工作稳步推进

1.设置入学准备期,让孩子平稳过渡

教导处要求各备课组认真学习市教委关于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精神,根据我校实际制定推进方案,设置四周学习准备期。班主任从“我爱我校”“我爱我班”“礼仪规范”“争当卫生小标兵”等方面进行教育。任课老师,尤其是语数外三门主课老师,在课堂上着重对学生一些学习习惯的训练,从“学习习惯”“课堂表现”等方面观察训练学生,并根据学科特点设计一些游戏,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克服从幼儿园到小学的不适应,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设计合理的评价表进行反馈。重视学生的成长规律,做到心中有学生,重视形成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科教育水平。

2.基于课程标准,稳步开展教学

(1)认真依据课表确定教学目标

以备课组为单位,认真制定课时计划,研讨教学内容,每周定时进行教研活动,明确实施要求。让每位教师的个人经验与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内容和要求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团队作用,围绕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习惯、丰富经历、探究体验、表达交流等要求,根据学生实际,转变教学行为,让课堂效率最大化,让年轻教师学习到切实有效的方法。

(2)落实教学管理

教导处要求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及要求,不随意加快教学进度和打乱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差异,采用分层教学,主要采用小组活动、游戏活动、比赛活动、表演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课后分层主要是关于知识点的过关,由于学生学习情况的差异,对于基础教学内容要求全体学生掌握,学生依次过关,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也可以采用免过关和优秀学生帮助过关等形式,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教学,让一些薄弱的学生也能跟上大部队,帮助他们克服畏惧小学生活的心理,还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3)严守课标底线

严格控制作业量,一二年级坚决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教师认真设计口头作业,作业注意分层和个性化;严格控制考试次数,不进行书面测试。

(4)深入开展各学科的专题研讨活动

我们先后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小学数学低年级概念教学专题研讨活动;开展“基于课程标准,关注教学过程”小学英语研讨活动;开展小学自然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专题研讨活动;开展小学语文“基于证据的阅读教学研究”研讨活动,通过研讨活动,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刻意拔高,不赶进度,不超前,不扼杀学生兴趣,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3.落实课标,合理评价

(1)注重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

根据市教委精神,学校要求教师注重学生课堂表现、探究活动、社会实践、作品展示等表现性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各类考查情况的记录。语数英学科都设计了符合课程特点和本校特色的评价体系,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实施多元评价,探索学年、学期等阶段性评价。

(2)采用等第制和评语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对学业成绩、学习表现、学习动力等评价结果采用等第表达。在语文、数学、英语三大主要学科上呈现出了“等第制评价”最完整的框架。参考了绿色指标,将学科基础素养分为知识技能、综合实践、学习兴趣三大板块,又分别根据各学科特点为每门学科设置了多项观察量表和记录工具,如语文分为积累、阅读、表达、实践、作品、展示、听说等标准;数学分为计算掌握、概念理解、综合应用、实践拓展、数学表达等标准;英语分为听力、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写话、语言实践、合作、语用、习惯等标准。

(3)家校互动,让等第制评价更有效

一是设计课堂观察量表及家校互动本。在第一个月分别给家长发放了对学生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课堂观察表,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表现情况;每天回家作业记录本上的家长老师互动交流以及校讯通、QQ群的交流,也让家长能够即时了解孩子在校情况,缓解了家长的忧虑,对有些家长持有的“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错误观念也能有效破除,让家长明白减负、人才培养都是长线工程,不是一场靠抢跑就能“步步领先”的比赛。

二是家长会、家长开放日,让家长走进学校和课堂。开学初,召开了一年级新生家长会议,会上向家长介绍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按照计划,一学期共设置了五次大型家长开放日,分别是家长观课2次,“周周演”1次,大课间开放1次,“小红星入队”1次。家长参与活动后进行问卷、与学校管理部门面对面交流等,也能加强家校教育的一致性。评价结果采用等第表达,这项工作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三、注重与学校其他工作整合,

保障工作富有特色

青少年的成长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我校以“健康第一”“达标争先”和“每天锻炼一小时”为培养目标,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健康、快乐地生活。我校结合了一些特色工作来践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

1.阳光体育活动人人参与、个个争先

我校在一二年级开设了轮滑课、击剑课,保证了每名学生至少掌握两项日常锻炼的运动技能。在每节课的训练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坚强和友爱的精神,增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活力与吸引力。

2.大课间活动保质保量

每天半个小时的大课间,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跑步、踢毽子、跳绳等,并以班级为单位,展开竞赛活动,鼓励学生主动配备其他体育运动用品,学会多项运动技能。

3.搭建周周演活动舞台

“周周演”是我校的一个传统项目,丰富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学生方便这个舞台上彰显才艺,提升自信心;也有利于教师全面评价每位学生。

4.小红星儿童团入团仪式

“时刻记住五个爱!”“准备加入少先队!”在少先队员、共青团员的祝福声中,戴着鲜艳绿领巾的学子们在增强责任感和荣誉感的同时,懂得了长辈们所赋予的使命感。

这一学期通过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推进,教师和学生的状态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方法在改变,他们从以往的“传授型”逐步向“引导型”“启发型”转变;教师的知识结构在改变,学生提出问题,不仅需要教师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有其他领域的知识;学生也在改变,学习的方式和渠道也有了一定的自由度,学生的学习兴趣、质疑能力、解答问题的能力得到一定的激发;家长的态度更是在改变,从最初的忧心忡忡到后来的坦然接受,再到目前的热心支持,正是由于家长看到了“等第制”对学生知识和技能更为确切的测评和建议,他们才能够更为清晰地了解到自己孩子的优势和不足。基于这几方面的改变,我们觉得此项工作很有意义。虽然在边实践边思考中积累了一些工作方法,但是我们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不断研究和完善。践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任重而道远。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心得体会 篇4

古北路小学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要求,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切实减轻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学业负担,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小学阶段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的意见》

[2013]59号文件精神,以推进课改为载体,以落实减负增效为目标,围绕“三个指数”,从教学研究,作业优化等方面深化改革,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结合学校实际,特制订本工作方案。

二、工作目标:

牢固树立基于课程标准的意识,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教育教学规律,落实课程标准,明晰低年级起始阶段的教学内容与要求。掌握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基本方法,尊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差异发展与个性发展,引导家长和社会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和教育质量观,切实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深入推进课程改革。

三、主要任务:

(一)组织学习,统一认识。

1.组织召开行政例会,全体教师会,教研组长会,学习《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小学阶段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的意见》、《长宁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实施意见》、《上海市小学学习准备期教学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

2.召开教研组专题学习会议,针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开展有关学习准备期,单元作业设计,学科评价等方面的专题学习,结合教学工作实践,全面理解“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内涵。

3.召开全校家长会,宣传“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意义,及时告知学校的工作举措,开展孩子身心发展专题辅导,提出相关的家庭教育建议,家校沟通,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成长。

(二)有效实施,整体推进

1.加强领导与管理。

学校成立“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小组。

组长:周明星

组员:金珏、苏晓燕、沙青、程全、陈飞雁。

工作小组做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学习、宣传、指导、督察及评价反馈工作。严格执行上海市教委2013学年课程计划,严格控制周课时总量和学科教学课时,规范课表要求。广泛听取师生及家长意见,认真制定“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学校工作计划,深入教学第一线,在教学各环节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指导教师教育教学工作。

2.优化教学与评价

(1)以课改精神为引领,倡导“以生为本、有效教学、快乐学习”,做到“不拨高、不抢跑、不歧视”,不断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有效性。

以生为本——依据课标,关注学生的水平差异和个性差异,编制课程实施计划表。严格把握学段目标,将其细化分解到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中,妥善处理教学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与教学目标相匹配、适应学生年龄特征、难度适宜的学习活动。

有效教学——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知识与技能维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的落实,根据学生在知识掌握、问题表达、思维水平、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教学进程,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落实教学目标,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及教学效能的提升。

快乐学习——尊重学生的人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营造关爱、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精心设计作业,加强作业量的分层控制,提高各层次学生作业量的合理有效性,让学生在自主选择的过程中实现乐做、能做,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体会成功的喜悦。

不拨高——严格按照各学科课程标准安排课时,实施评价,不随意拔高教学和评价要求。

不抢跑——严格按照备课组制定的课程实施计划表安排课时,组织教学,不随意加快教学进度。

不歧视——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强化评价诊断、改进与激励功能。

关注评价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年龄特征,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在日常教学中细致观察、有效记录、及时评价学生表现,通过评价,如实反映学生个体发展情况,发现学生在教学目标达成过程中的差距,改变以往评价只关注学生成绩的做法。

关注评价方式——采用等第制和评语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综合反映学生学业发展状况。学业成绩、学习表现、学习动力等评价结果均采用等第表达,教师要结合学生个体学习情况,从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知识理解、学习能力等方面选择若干要素进行评语描述,真正提高评价的科学性。

关注评价手段——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实施多元评价,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参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评价的实效性,多侧面的反映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严格控制考试次数,每学期期末语文、数学组织一次考试,其他学科组织一次期末考查。

一、二年级不得进行书面考试。

3.完善考核与评估

将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与评优奖优工作挂钩,建立教学过程各环节监控机制,通过观课评课,调查访问、质量调研等形式,加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考核。通过教师自评,教研组互评,学生、家长问卷等形式,认真考核评估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激励教师规范、积极、有效地执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

把“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纳入学校依法办学,民主管理的重要内容,主动接受家长和社会监督和评估。通过“家长开放日,校园诗会、运动会、科技节”等校本主题实践活动、学校网络平台及公开教学观摩,学生作品展示等形式,向社会、家长汇报,广泛听取意见,对本方案实施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和

反思,并在此基础上调整和完善,促进学校“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有效实施。

四、实施策略

1.与学习准备期工作相结合。

在学习准备期,放慢教学进度、精简学习内容、改进学习评价,关注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养成,增进师生情感交流,加强小学与幼儿园衔接。制定各学科准备期教学计划,设计综合活动方案,在相关课时中予以落实,注重培养孩子们的文明礼仪、习惯规范等,对孩子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的一些平常的常规进行一些教育和引导。

组织一年级家长开放日活动,通过课堂教学展示、体育亲子活动等形式,将一年级学生在学习准备期内,各个方面的成长全面、立体地展现给家长。让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与孩子共同感受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的变化。2.与快乐拓展日课程活动相结合。

根据长宁区“快乐拓展日”课程活动的有关要求,每周周三下午安排半天时间让学生开展活动。为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实现学生“快乐活动”,在周三不布置书面回家作业。

完善作业备案制,实施二级备案,常规作业符合课程实施计划表目标要求,增强作业与学科基本要求及课堂教学的匹配性,深化作业效能研究,提升教师教学有效性,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以教研组为单位,精读课程标准,基于教材,把握课程的拓展点,加强学习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设计切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的长作业。拓宽知识来源,把学生引向课外,让学生“学修一体”,掌握更多知识,体验更多角色,增长更多智慧,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创造及协作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逐步实现个性化的学习。

3.与校本培训工作相结合。

围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的实施,通过理论学习、观摩研讨、实践探究等途径,凝聚共识,促进教师课程文化自觉。

教研组落实区教研室培训要求,制定各学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实施细则。组织教师再次细读各学科课程标准,真正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明确单元教学目标及课时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依据学校与教研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要求与各学科课程实施计划表,制定个人学期教学计划。

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学习体会 篇5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作为教师来说教学是研究的主要工作,再熟悉不过了。但通过学习,还是让我感触很深,收获颇多,不得不重新审视已有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

1、现在的教学大多是基于教师经验的课程实施或基于教科书的课程实施。

现在的教学虽然在努力倡导、践行课程标准的理念,但大部分教师没有建立科学的课程观,还是以教材为中心,认为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会课本上的知识,根本不熟悉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是什么,不指向学生的学习表现,没有学生是否达到预期学习结果的检测,是一种基于教师经验和教材的教学设计。没有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就不会自主处理教材,就会被教材所累,应该教什么?如何教?几乎完全取决于教材,这样教师和学生就失去了自我的能动性。

2、基于课程标准的课时教案四要素。

基于课程标准的课时教案的格式有相应的变化,其核心要素包括相关课程标准陈述、教学目标、评价活动设计、教学活动设计。基于课程标准的课时教案应符合三个条件:教学目标源于课程标准、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而基于教师经验或教材的课时教案只有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缺少课程标准的陈述、评价活动方案,也就失去了学习的航标,这恰恰就造成了课程目标、教材、教学与评价的不一致性。因此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是基于标准的教学的一个基本理念,如何设计良好的评价以引导教学和学习,是教师必需的专业知识基础。

3、课程标准是学生的学习结果。

课程标准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统一的基本要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应达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阐述。因此,课程标准限定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非教学内容。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对学生规定的学习结果来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评价、组织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评价学生学习、改进教学等一系列设计和实施教学的过程。

4、教学过程即评价过程。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给了教师一种方向感,它既为教学确立了一定的质量底线,又为教学预留了灵活实施的空间,因此它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适当处理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而且还要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整个教学过程就是评价学生达成目标的过程。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心得体会 篇6

体育教学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参与体育课学习时的一系列表现及取得的成绩进行综合的评判,是促进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课程评价也不断得到完善,本文对新老评价体系进行了比较,认识、选择并对新评价体系的运用进行了研究.

作 者:范志达 李慧楠 作者单位:范志达(宜兴市东坡中学,江苏,宜兴,214221)

李慧楠(吴江同里中学,江苏,吴江,215217)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心得体会 篇7

1. 正确地认识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

所谓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就是在新课程改革之前,《大纲》时代的评价体系。分析众多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的研究,不难发现绝大多数都是在批评《大纲》时代的评价体系,把它批评得一文不值。笔者认为,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既然能存在很长一段时间,说明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它是有优越、合理的一面的,对那个年代的学生的发展还是起到一定积极作用的。只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已不能满足现阶段人的发展需要,因此,我们要对它进行改革,从而有了今天的《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因此,作为教师,尤其是一线的体育教师,我们应该辩证地去看待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

2. 对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评价的认识

新课程标准是适应时代发展的产物,它的诞生标志着《大纲》时代的结束。与《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有着《大纲》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它并不是在《大纲》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修修改改,而是全面进行了改革,丰富了众多内容。作为新课程标准内容之一的体育教学评价也较《大纲》有了很大的变化,在评价的内容、方法、目的等方面都有了变化。

2.1 改变对学生学习的“考核”观念。

《大纲》的考核方法强调测验学生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量化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学习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是这些指标过于刚性。有的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很容易就可以达到标准,而身体素质相对较弱的学生尽管认真练习也才勉强达到标准,有的甚至还不能达不到标准,这对学生学习的兴趣、信心都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新的课程标准不把量化指标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惟一指标。当然,在运用新课程标准评价方法时,我们也不能说学生身体素质较弱就只看学生其他方面的进步,不管达不达标,只要其他方面有进步就行了。否则很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而目前全国中小学生体制下滑,也可能有这方面的原因。因此,要处理好量化指标与柔性指标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既要使学生各方面能力达到教学的要求,也要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

2.2 既要重视学习的结果,也要看重学习过程。

现在有学者认为新课程标准是重视学习结果,而更重视学习过程,两者比较更侧重于后者。笔者则认为,既要重视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如果侧重于过程,会给人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为什么不“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呢?这样既会有一个很好的过程,又会有一个满意的结果。

2.3 绝对成绩与相对进步幅度结合起来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学习的状况,激励学生参与努力学习。《大纲》时代的评价强调学生的绝对成绩多一点,尽管有的学生没有达到标准的要求,但是他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还是有进步的,只是《大纲》没有把它作为评价学生标准。而新课程标准则要求对于学生学习进步的幅度也给以评价,从而不至于让有的学生总是感觉自己是个失败者,而丧失对体育的学习兴趣。

2.4 强调评价内容的综合化,而不只是身体能力的一个方面。

过去体育课的目的就是强身健体,这在特定的时代无可厚非。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健康的概念也不断地得到延伸,心理健康及良好的社会适应也被包括在内,因此,再坚持强身健体的单一目标显然满足不了现代生活的需要,体育与健康目标内容就需要不断得到丰富,既然目标的内容丰富了,就必然要求评价的内容也要跟着作相应的改变。新课程标准的评价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进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评价总的精神强调综合效应,学生的参与和表现、学习和认知能力、科学合理的操作方法及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运用。

3 评价教学内容的选择

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是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一切的。作为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三维目标的载体,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虽给了体育教师较大的自主权,但在一定程度上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评价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重视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内容,从而促进了不同阶段学生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要考虑到学生相应水平的学习目标;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给学生留有充分的余地,使得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平等受益。同时,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评价强调体育教师亦是课程资源,“以学生发展为本”,体育教师可通过自身创造性的劳动,使所选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生活,并尽量考虑那些简单易行的活动,以便学生能在设施简陋的情况下学习和参与。那么在评价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也不需要刻意地去将众多的评价内容分开来,去寻找适合每一个评价要求的内容,而是需要把这些内容整合起来,达到一个内容可以实现多种评价的目的。这样既不会显得教学内容过繁杂,也能使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另外,我们在评价学生时,也可以采用一些非教学内容进行辅助评价,如我们可以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一些学生可能掌握着我们体育课上没有传授的体育能力,我们可以鼓励他们选择他们的感兴趣非体育课教学内容进行评价,只要符合新课程标准评价的要求,我们都可以进行创新评价。

总之,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定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新的评价观,使评价标准呈现多元性,并注意评价手段、方法的多样性,处理好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能力评价与情感评价等方面的结合。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的评价,既要重视对学生知识的考查和身体素质的测评,更要注重对学生技能、技术的考查,同时还要注重学生情感、兴趣、意志、习惯等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评价。评价主体要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要改变教师包办评价的状况,增加学生自评、他评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评价要以正面鼓励为主,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总体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体育与健康.

[2]国家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心得体会 篇8

关键词:教学;评价;课程标准;一致性研究;胶体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2–0020–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依据,是教材编写、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更是教学的重要依据[1]。然而,有研究表明[2],课改十年来,教学与教材的吻合度却仅有50%,当前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内容膨胀和难度拔高的现象。另一项调查也显示[3]:只有57.4%的教师在编选试题时考虑到课程标准,说明教师的标准意识较为淡薄。因此,强化教师教学、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意识,既有助于发挥课程标准对于课堂教学和考试评价的积极作用,驱动课程向期望的方向发展;也有助于破解当下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难题,为实现减负增效提供有效途径。

各级各类联考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其试题质量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深广度的把握,也直接影响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落实程度。本文以高中化学必修1中“胶体”内容为例,通过近年安徽省部分市级联考命制的相关试题为切入点,探索教学、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以提升教师课程执行力。

1 研究过程

1.1 分析课标和教材

课程标准对教学和评价影响最为直接的是内容标准,具体以条目的形式出现,即“行为动词+学习内容”,主要明确学生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够做什么,它陈述了期望教师教给学生什么以及在特定学科中应当获得普遍的知识与技能[4]。从课程标准要求看,可以明确胶体的认知要求仅限于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最低水平“知道”,即能正确复述、再现、辨认或直接使用有关胶体的知识。对现行三种版本高中化学必修1教材进行分析发现,在胶体相关内容的设计和编排上表现出一些异同,都将胶体穿插于“物质的分类”中进行介绍,以体现从物质的聚集状态所表现出的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的思想。

综合课程标准和几种版本教材的研究分析,可以确定必修1阶段对胶体内容的教学要求和评价标准(见表1)。其中,基础性要求是面对所有学生,即教学的基本要求;拓展性要求是针对学习基础较好、对化学学科学习兴趣较大的学生群体,不需要也不能体现在考试评价中。

1.2 收集相关试题

为检验各校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我省多数地市在每学期末自行组织全市的统一检测,因此,试题能够反映各地对相关内容的教学要求,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为保证取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本次抽样对象为我省11个地市2013年和2014年自行组织命制的每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共24份,从中遴选出涉及胶体知识考查的试题共16题。

1.2.1 考查胶体知识试题的题型

涉及胶体知识的16道试题都采取客观题的设计,其中15道为选择题,1道为填空题。由于胶体知识的要求层次不高,主要是考查胶体相关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适合发挥选择题的题型功能,多用于对考生思维要求较低的知识的考查。15道选择题中有11题采取与其他知识综合的方式出现,仅通过个别选项体现胶体相关知识。主要围绕胶体知识考查的试题只有4题,如例1。

例1 今年入冬以来,我市一度出现了较严重的雾霾天气,其中霾的粒子直径多在1~104nm之间。有关雾霾的说法①属于胶体②属于混合物③不稳定,能很快完全沉降④可能产生丁达尔现象,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④ B.② C.②④ D.②③④

1.2.2 考查内容和认知水平的分布

考查内容和认知水平是试题命制中必须考虑的两个重要维度。例2的A、B、D选项考查内容是胶体的概念和丁达尔效应等,认知水平为了解,即能正确再现有关知识,而C选项则达到理解层次。

例2 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铁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

A.分散质粒子大小都在1~100nm之间

B.都有丁达尔效应

C.加热蒸干、灼烧后都有氧化铁生成

D.都呈红褐色

逐一分析所考查的具体内容和认知水平,涉及具体胶体知识点的考查频次为19次,考查的主要内容是胶体的概念和丁达尔现象,大多数试题的认知水平要求是识记层次;部分试题通过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对胶体概念的理解;考查胶体稳定性的有1次,占5.3%;涉及渗析内容考查的有2次,占10.5%;涉及Fe(OH)3胶体实验室制备和常见胶体的试题各2次,占21%;没有出现对胶体的电泳和聚沉等内容进行考查的试题。

1.3 对部分教师的访谈

为进一步了解教师对课程标准中胶体知识相关内容标准和评价要求的理解,笔者通过对本市范围内不同学校、不同教龄的23位教师进行了访谈,多数是具有5年以上教学经验的教师。访谈问题的设计主要围绕胶体的8个具体知识内容:胶体的概念、胶体的丁达尔效应(现象)、胶体的稳定性、胶体的聚沉、胶体的电泳、渗析、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和常见的胶体。要求教师逐一对上述内容是否适宜于进行考查及其原因进行了访谈,如“您认为胶体的概念是否适合考查?以什么形式考查较合理?”、“您认为胶体的稳定性是否适合考查?考查到什么程度?理由是什么?”等,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实际可以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要求。

1.4 课标分析、试题分析和教师访谈的比较

针对具体知识内容、认知水平,将试题抽样、教师访谈与课标进行比较,以此反映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要求、考试评价标准与课程标准是否一致,以及一致性差异。如通过教师访谈反映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教师在教学中仍将胶体的电泳和聚沉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而该知识内容显然不是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又如有的试题对丁达尔效应的考查达到理解层次,即需要学生能运用胶粒直径大小解释出现散射的原因,也超出课标要求。

2 研究结果分析

通过对课程标准的分析、抽样试题的分析和教师的访谈,针对涉及胶体的知识内容进行比较(见表2),可看出在对胶体相关内容的考查中,63.1%的试题以“胶体概念和丁达尔现象”为考查内容,部分试题(约21.1%)在认知水平上超过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都认为这两个知识点是主要内容(认为适合考查的比例均达到100%)。但在其他内容和认知要求上,无论是考试评价,还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求都不同程度地偏离了课程标准要求。

2.1 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从表2对抽样试题与课程标准比较不难发现,在区域性联考或校内考试中,考试评价高于标准已经成为常态,其表现为:一是在考查内容上超出课程标准要求,如例2的C选项涉及盐的水解平衡原理,在知识内容和水平层次上超过课标要求。二是在认知水平上超越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如胶体的丁达尔现象只要求学生“知道”,而不要求“理解”,但从取样的试题中有些要求达到了理解层次。由于教师在考试命题中对课程标准的重视和研究不够,造成了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有待提高,如表2中有36.8%的试题考查内容涉及课程标准中未作要求的胶体的稳定性、渗析等内容。

2.2 教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发现,在日常教学中,多数教师凭借自身所固有的理念和经验开展教学,将经验转化成了课程内容。这种经验很多来自于各类联考试题,从表2中显示的有约35%和44%的教师认为可以考查胶体的电泳、聚沉和渗析,说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此类课程标准没有明确要求的内容仍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另一项调查也显示[5]:有66%的教师把各类考试试题作为备课时的重要依据;近96%的教师认为各类考试试题对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有影响。长期以来,这种轻视课程标准,重视经验和考试试题的现状,导致了教学与课程标准的不一致,形成了考试评价高于课程标准、教学又高于考试评价的恶性循环,增加了教师的教学压力和学生的学习负担。

3 提高教学、评价和课程标准一致性的建议

从上述结果不难看出,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中普遍存在从课标到评价再到教学,学习内容与要求不断被放大的现象。究其原因,或由于教师对课程标准未予以充分的重视;或教师处于“担心考试评价中可能出现而教学中没讲到”的心理;或受某些不规范命题的影响等。如何提高教学、评价和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做些改变。

3.1 完善课程标准,研制相应的“表现性评价标准”

表现性标准可以界定学生对内容标准要掌握的程度或成就水平,描述的是程度和质量,它们要回答的问题是“十分好是多好”。因此,表现性标准为评价提供了直接的尺度,从而使评价与内容标准保持更高的一致性[6]。现行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相对较抽象,尽管部分省市出台了相应的“教学要求”或“教学指导意见”,但由于缺少具体且有操作性的表现性评价标准,对“标准”的解读不尽相同,也就不利于教师在命制试题时参考使用。如课程标准中关于“胶体”的要求仅是“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对此有的解读为:知道胶体是一种重要的分散系,能列举一些生活中的胶体,了解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区别;知道丁达尔现象、聚沉(凝聚)等是胶体的重要特性,并能够运用胶体特性解释简单的实验现象和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7]。有的要求为:了解分散系的含义,知道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并说明“胶体的概念只要求了解其不同于溶液的特性,对胶体的凝聚、布朗运动等不宜扩展”。有的指导建议为:知道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知道胶体的丁达尔现象;并指出“胶体的渗析、凝聚、布朗运动和电泳等不作要求”。因此,根据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研制更具体、可操作性的“表现性评价标准”,在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明确可以考查的内容和要求,是保持评价和课程标准的一致性重要途径。

3.2 加强教材研究,深刻领会课程标准要求

教材能直观反映教材编写专家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体现了他们的专业智慧,因此,加强教材研究能帮助广大一线教师理解课程标准。尤其是通过对不同版本相关教学内容的比较研究,找出其内容呈现相同或相似的部分。如课程标准对胶体知识内容的广度虽没有明确界定,但通过比较几种版本教材可发现,胶体的概念和胶体的丁达尔效应等放在教材正文中,反映了对其具体内容的基本要求,而电泳、聚沉等胶体的性质用科学视野、知识点击、资料卡片等方式呈现,反映了其拓展性。再比较呈现不同的内容,对照标准分析其合理性,如Fe(OH)3胶体的制备和渗析等问题,不同版本教材处理的方式不同,此时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需求设计教学,不轻易作过多拓展,避免教学中出现内容膨胀和难度拔高的现象。

3.3 提高教师评价素养,充分发挥课程标准对考试评价的指导作用

教师评价素养是教师专业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许多国家在教师专业标准中,描述了不同发展阶段教师应具备的评价素养。评价专家波帕姆(Popham)指出,如果教师缺乏评价素养,就意味着专业自杀[8]。外部评价会对教师的评价活动产生示范作用,这也要求教研部门以“监测”、“调研”为名的评价必须具备良好品质,为教师评价素养的提升提供示范。为此,作为市级教研部门组织的较大规模区域测试命题工作,应加强对相关命题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试题编制水平,在试题编制过程中充分遵循课程标准,科学选择符合课程标准内容要求的考试内容,坚决摒弃超越课标要求的内容(如胶体的聚沉、电泳、渗析等),准确把握对考试内容的认知要求,努力使试题与标准保持较高的一致性,充分发挥课程标准对考试评价的指导作用。

3.4 加强测后数据分析,完善对区域学业质量测试试题的评价

随着计算机应用和网上阅卷工作的普及,教育领域也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充分发挥并利用测试后的数据在试题质量评价工作中的作用,对于提高命题水平和测试效度有着重要作用。在每次较大规模考试(如市级以上联考)后,及时采集相关数据,借助于韦伯模式[9]、SEC模型[10]等一致性分析工具,或从知识种类、知识深度、知识广度和知识分布平衡性维度,或从内容标准和认知要求维度分析试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不断提高、完善对试题质量的评价水平,为促进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提供科学、有效的保证。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7~68.

[2]朱慕菊.十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课改热点问题访谈[J].人民教育,2011,(18):37.

[3][5]汪纪苗等.高中化学试题对教师教学影响的调查研究[J].化学教学,2014,(4):10~13.

[4][6]邵朝友,周明.试论内容标准、表现标准的特点及关系[J].当代教育科学,2006,(10):46.

[7]王磊.化学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7.

[8] Popham, W. J. Why Assessment Illiteracy Is Professional Suicide? [J]. Educational Leadership,2004,62(1):82~83.

[9]刘学智,张雷.学业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韦伯模式本土化探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9,(12):13~17.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心得体会 篇9

探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提倡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获取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技能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从我省高中生物教学实施新课程标准之后,我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在教学实践中对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进行了一些摸索,就此谈几点体会与认识。

一、对在探究性学习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关系的认识

首先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每位教师须多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创新,才能做到观念更新,真正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如果观念没有更新,继续用老观念进行教学,那探究性学习将成一句空话。

其次新的课程标准中,关于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内容,不仅增加了许多探究性学习的内容,而且有些内容来说对教师也是完全新的,例“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等的探究,这也就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自觉地进行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

再次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找准自身角色的位置,那就是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应改变以往“导演者”的角色,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唱主角”,使学生逐步学会自主发现问题,确立探究课题,设计探究方案,并按自己的方案进行实验、总结和反思,教师更多的是以参与者和宏观调控者形式出现,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了解学生探究动向,提供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探究性学习赋予了新型的师生关系,但老师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作为主题探究活动的辅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为学生的实施提供条件,对学生的探究活动尽责,这就要求教师事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新的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是学生主动参与式的科学探究,因此在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允许学生提出和实施不同的探究方案。在生物教学中,组织好探究活动要特别重视探究的过程,因为提供给高中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题目,其结论在科学上已有定论,之所以还要学生去探究、发现,目的是想让他们亲身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和研究方法,最终获取知识。例“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探究中教师在设计学生探究性学习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使实验设计的方案多种多样,进一步为研究更合理的方案提供了依据。从学生的角度看,探究活动允许不同的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以及自己熟悉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它不追求结论的惟一性和标准化,而是鼓励学生根据探究内容的需要,灵活选择或调整探究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对在探究性学习教学中新课程标准与新教材关系的认识 新课程标准是指导生物学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坚定不移的执行。新课标是教学的依据,新的教科书是依据新课标编写的,教材是教学的辅助资料,对于教师、学生而言,教材内容是实实在在的,教材内容仍然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点,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靠;是教师进行教学的研究重点。人教版高中生物新课标教材是以科学探究作为学习科学的中心环节,加大了探究活动在教学中的比例,教材中呈现出探究活动数量多,探究类型丰富,重视科学方法和探究技能的综合训练等特点,其探究活动按其在写法和能力目标上的不同,分为实验、、模型建构、资料分析、资料搜集和分析、思考与讨论、技能训练和调查、思维拓展等类型,各种类型探究活动共计128个(必修一45个、必修二37个、必修三46个),其中仅探究有11个、模型建构有5个、资料分析及资料搜集和分析有30个、技能训练有13个,教师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与课时紧张之间的矛盾,按照现行的教学安排及学校评价体系,教师很难在探究性学习与教学效果之间获得最大的平衡。如何使探究性学习与教学效果获得利益的极大化,是每一个教师必须面对的现实。本人认为教师首先是倡导探究性学习理念、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不动摇,不应将科学探究内容本应让学生经历或体验的探究过程转化为知识性的内容进行讲授;将科学探究变成传统意义上的学生实验等;其次教学过程中强调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并不一定要事事探究,对教材中的相关探究活动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进行整合,进行不同模式的处理。例如“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探究,实验要求高、时间长、难度大,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把其转化为“思考与讨论”模式;模型建构“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对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来说显得没有必要。我们只有结合学生、学校、教师与教材等等的实

际情况,合理使用新课程的教材,设计好科学探究的教学,使新课标中提出的生物课程的探究性学习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三、对课堂教学与探究性学习教学关系的认识

探究性学习贯穿于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中,而课堂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如果离开课堂教学,那探究式学习只能成为一句空话,但教师在实际的生物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四个矛盾:

1、教材安排的理想课时与学校安排的教学课时存在矛盾。以我校2007学年为例:第一学期为22周,教学时间不到20周,第一学期为20周,到生物会考教学时间不到17周,而教材参考教学课时则需36周,所以高中生物教学课时紧张是教师没法回避的事实。

2、教师课堂教学的实际课时与教材安排的理想课时存在矛盾。必修的三个模块36周教学时间仅是参考课时,而教师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水平,教学课时必然有所增加。

3、现行的教育与教学评价体制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存在矛盾。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以会考、高考成绩为标准,而探究性学习的实施与教学质量在现阶段的考试制度下往往并不是正相关关系。

4、社会、学生家长的价值取向与探究性学习理念的矛盾。在现在的教育体制及教育条件下,学生没条件、没时间也没能力在课外进行探究活动(过去所谓一些研究性学习等活动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实际效果很值得思考)。正是多种因素使某些教师在对“探究性学习”的理解和操作存在误区,一是将它与接受性学习对立起来,强调了能力、态度、体验,淡化了知识,于是在教学中,一味地强调讨论、研究、实验等,抛弃

有序的指导,将探究性学习这一手段与教学目的本末倒置,忘记了教学真正目的所在;二是单纯以考试成绩为唯一目标,抛弃探究性学习理念,教学中只以知识目标达成为目的,忽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摆在广大生物教师面前不容回避难题,笔者认为作为教师首先应认识到能力不论作为探究的方法或技能,对学生来说是终生受用的,我们不能单纯的追求考试成绩而将探究性学习置之不顾;其次认清探究性学习与知识目标达成的关系,探究过程固然重要,它让学生有了情感的体验、认知的建构,可长期的探究而得不到结果,将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不能抛开知识的学习单独来搞探究。新课程标准的顺利实施,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考试制度的改革。虽然教师不能左右考试制度,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起码可以做到不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而一味的去灌,以达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

四、对课堂教学中探究活动教学设计思考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新教材强调探究活动,好的探究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让课堂氛围积极热烈,而且与此同时也能够掌握探究技能,领悟科学研究的精神。现实的探究活动大多实际就是课堂以问题为中心,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教师通过设计真实的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唤起解决问题的欲望。探究活动要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时应注意:

1、问题是实际的、具体的、有挑战性的问题(而且提出要自然);例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设计安徽阜阳的大头娃娃事件作为设问导入,用多媒体展示“大头娃娃”,学生印象深刻,课堂气氛活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2、探究的过程应该是紧凑而又流畅的(这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好课前材料、知识、技能上准备,并且设计好探究活动的各个环节和相应的问题引导);例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中的教学设计,教师通过下列材料设计真实的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采用问题结构进行编排,设疑、激疑,制造悬念和矛盾,层层递进,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向正确思维方向迈进,不仅掌握了知识,更领悟科学研究的精神。材料一:1895年,英国的细胞生理学家欧文顿,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进入细胞膜。材料二:通过表面张力的试验发现,细胞的表面张力比水与油之间的表面张力要小得多。有人在脂肪与水的模型中加入极少量的蛋白质,结果表面张力就降低了很多。材料三:每一个磷脂分子都包括头和尾两个部分,头部可以溶于水叫亲水端。尾部不溶于水叫疏水端。推测:磷脂分子在水中将如何排列呢在细胞膜中又将如何排列呢?材料四: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材料五: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膜发现:所有的细胞膜具有同样的形状,即深色平行线中间夹着一条透明带。这两条深色的平行线如同两条“铁轨”。材料六:1970年,福润(L.D.Frye)和艾地德(M.Eddidin)利用荧光技术研究细胞膜结构:人与鼠细胞融合实验。

3、对于探究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出现的问题,应该掌握的技

能进行总结,根据具体的情况,通过提问或总结,对探究的问题也可进一步延伸。关于“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实验探究教学中有学生提出为什么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而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教师可以学生通过实际的实验进行探究,并结合生物和化学相关知识进行讨论,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心得体会 篇10

摘要: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评价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而日趋变化,根据实际需要,多维的评价方式都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英语学习和改进教师的英语教学。

关键词:

摘要: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评价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而日趋变化,根据实际需要,多维的评价方式都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英语学习和改进教师的英语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评价,能力发展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英语课程的基本特点。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新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用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文化意识(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兴趣动机、自信意识、合作精神、祖国意识、国际视野)和学习策略(认识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资源策略)共五个方面。语言技能脱离不了语言知识,语言知识是文化意识的反映,文化意识建立在情感态度之上,情感态度影响着学习策略,学习策略又制约着语言技能的发展。其关系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正因为如此,就决定了它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面对新课程,那么对学生的评价就要实现多元性,多样性与可选择性,让评价体现人文关怀,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与进步。所以,我们既要注意终结性评价,更要注意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要注意形成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恰当组合,互相补充,综合运用,而在形成性评价过程中一定要体现英语学科的特点。

那么在实施初中英语教学评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确立全新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理念

传统的评价问题主要反映为评价目标过度强调学科知识体系,忽视人文性,以测试为评价的惟一形式,注重对单纯的语言知识结构的考查,重结果、重成绩、重区别与淘汰,使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而如今面对新课程,其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同样通过评价,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和促进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

初中英语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英语学习和改进教师的英语教学。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反映学生英语学习的成就与进步,激励学生的英语学习;全面了解学生英语学习的历程,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长处和短处,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找到自我,树立信心;帮助教师具有“变让学生‘学会’为让学生‘会学’”的教育理念。

二、建立科学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指标

以前的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指标很多,大致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师生活动、教学效果等方面。但是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在于有效的实施,因此,一个教学设计方案的优劣,必须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才能对设计的课堂教学进行比较全面、准确的评价。

因此,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因从学生和教师两个维度进行评价:

第一、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意过程

1、教学氛围:是否营造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教师是否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是否大胆尝试、乐于合作。

2、学习兴趣:教师是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够主动,有效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之中,学生是否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3、学习自信心:能否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体验成功,并在英语学习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

4、情感态度:学生能否在英语学习中获得情感体验,师生情感领域是否融通。

第二、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过程

1、教学方法:能不能维持学生的注重和兴趣,能不能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否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能否激励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所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特别注重以下几方面:

(1)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在课堂提问时,要着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并所提的问题要做到三个有利于:

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 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如:What have you leaned from„„?)

②有利于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如:How do you know that? why?)

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Are there any other reasons? Could you tell us the

differerces between them?)

(2)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英语教材中有些课文以对话形式出现,就要求学生以短文形式改写,有些课文以短文形式出现,则要求他们以改编成对话形式,以训练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2、教学能力:从讲授的准确程度和严谨情况判断,教师的逻辑能力,从讲解时能否随机应变判断教师对学生反应的敏感程度和及时调整能力。

3、教学内容:是否精选了教材;是否联系学生日常生活;是否让学生明确了教学重难点。

三、实施多样化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方式

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对学生评价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学科开设的目的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所以,为了使评价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应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以测试和非测试的方式以及个人与小组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它的评价形式有多种多样,如课堂学习活动评比,学习效果自评,学习档案、问卷调查、访谈、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与评价等。可以给学生建立学习档案袋或形成性评价量化表格对学生进行评价。

(一)学习档案袋

学习档案袋记录学生学习过程的情况,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可以包括课外的英语学习活动,如作业等。安的内容可以是以下几点:

1、每节课前的Daily English

2、作业情况,可以选择认为最优秀的作品。

3、合作学习伙伴评价

英语科课文背诵合作学习评价表

年级:

班别:

第 周 月

4、学生学习行为记录,主要记录学生完成课堂教学活动。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评价表

以上表格,以打“

”形式完成。

小结:我得了笑脸,A.11—12个,我真棒!B.7—9个,我挺不错嘛!

C.4—6个,我还可以做得更好!D.4个以下,我不怕!下次再努力!

5、重要试卷的收集。

6、对英语学习成果,各类获奖证书等的收集。

(二)英语形成性评价量化表格

四、实现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新课程评价强调参与互评、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这主要体现在参与评价活动的人除了学生本人及教师之外,还可以有学生家长,学生群体和个体及校内外的其他有关人员,而在众多主体的评价中,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通过自我评价活动,学生能够明了自己在学习中的进步,发现、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问题。

所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这些评价过程是一种民主参与,协商和交流的过程,所以价值是多元的。并在评价过程中易于形成积极、友好、平等和民主的评价关系,这将有助于帮助学生们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也许有许多教师在这种评价体系中收到的效果甚微;也许有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评价改革不够彻底;也许有许多教师面对现实的中考体制,根本不敢摒弃传统的评价模式。但是,历史是发展的,教育是变化的,思想是流动的,一成不变的教育和不思变革的教育思想是缺乏生命力的,根据时代的特点,不断调整我们的思想,发展我们的观点,我们才能成为教育变革的主动者。

所以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评价中,首先应该记得这一段话,因为教育生产首先是一种保护,要保护好学生幼小心灵里迸发出的每一点火花,这是我们每个教师应尽的职责。总之,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师生互动过程,课堂教学的评价也是不断发展的艺术。

初探

[4]解明生· 论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学课堂教学评价模式的转变

[5]关文信· 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效,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3年5月版

[6]English Weekly · 第22期·

[7]孙元清·初中探究型课程导师指导手册·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版

[8]李连宁·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9]何克抗等·教学系统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英语课程的基本特点。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新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用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文化意识(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兴趣动机、自信意识、合作精神、祖国意识、国际视野)和学习策略(认识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资源策略)共五个方面。语言技能脱离不了语言知识,语言知识是文化意识的反映,文化意识建立在情感态度之上,情感态度影响着学习策略,学习策略又制约着语言技能的发展。其关系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正因为如此,就决定了它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面对新课程,那么对学生的评价就要实现多元性,多样性与可选择性,让评价体现人文关怀,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与进步。所以,我们既要注意终结性评价,更要注意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要注意形成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恰当组合,互相补充,综合运用,而在形成性评价过程中一定要体现英语学科的特点。

那么在实施初中英语教学评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确立全新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理念

传统的评价问题主要反映为评价目标过度强调学科知识体系,忽视人文性,以测试为评价的惟一形式,注重对单纯的语言知识结构的考查,重结果、重成绩、重区别与淘汰,使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而如今面对新课程,其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同样通过评价,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和促进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

初中英语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英语学习和改进教师的英语教学。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反映学生英语学习的成就与进步,激励学生的英语学习;全面了解学生英语学习的历程,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长处和短处,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找到自我,树立信心;帮助教师具有“变让学生‘学会’为让学生‘会学’”的教育理念。

二、建立科学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指标

以前的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指标很多,大致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师生活动、教学效果等方面。但是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在于有效的实施,因此,一个教学设计方案的优劣,必须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才能对设计的课堂教学进行比较全面、准确的评价。

因此,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因从学生和教师两个维度进行评价:

第一、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意过程

1、教学氛围:是否营造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教师是否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是否大胆尝试、乐于合作。

2、学习兴趣:教师是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够主动,有效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之中,学生是否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3、学习自信心:能否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体验成功,并在英语学习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

4、情感态度:学生能否在英语学习中获得情感体验,师生情感领域是否融通。

第二、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过程

1、教学方法:能不能维持学生的注重和兴趣,能不能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否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能否激励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所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特别注重以下几方面:

(1)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在课堂提问时,要着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并所提的问题要做到三个有利于:

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 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如:What have you leaned from„„?)

②有利于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如:How do you know that? why?)

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Are there any other reasons? Could you tell us the

differerces between them?)

(2)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英语教材中有些课文以对话形式出现,就要求学生以短文形式改写,有些课文以短文形式出现,则要求他们以改编成对话形式,以训练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2、教学能力:从讲授的准确程度和严谨情况判断,教师的逻辑能力,从讲解时能否随机应变判断教师对学生反应的敏感程度和及时调整能力。

3、教学内容:是否精选了教材;是否联系学生日常生活;是否让学生明确了教学重难点。

三、实施多样化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方式

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对学生评价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学科开设的目的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所以,为了使评价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应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以测试和非测试的方式以及个人与小组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它的评价形式有多种多样,如课堂学习活动评比,学习效果自评,学习档案、问卷调查、访谈、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与评价等。可以给学生建立学习档案袋或形成性评价量化表格对学生进行评价。

(一)学习档案袋

学习档案袋记录学生学习过程的情况,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可以包括课外的英语学习活动,如作业等。安的内容可以是以下几点:

1、每节课前的Daily English

2、作业情况,可以选择认为最优秀的作品。

3、合作学习伙伴评价

英语科课文背诵合作学习评价表

年级:

班别:

4、学生学习行为记录,主要记录学生完成课堂教学活动。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评价表

第 周以上表格,以打“

”形式完成。

小结:我得了笑脸,A.11—12个,我真棒!B.7—9个,我挺不错嘛!

C.4—6个,我还可以做得更好!D.4个以下,我不怕!下次再努力!

5、重要试卷的收集。

6、对英语学习成果,各类获奖证书等的收集。

(二)英语形成性评价量化表格

四、实现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新课程评价强调参与互评、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这主要体现在参与评价活动的人除了学生本人及教师之外,还可以有学生家长,学生群体和个体及校内外的其他有关人员,而在众多主体的评价中,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通过自我评价活动,学生能够明了自己在学习中的进步,发现、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问题。

所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这些评价过程是一种民主参与,协商和交流的过程,所以价值是多元的。并在评价过程中易于形成积极、友好、平等和民主的评价关系,这将有助于帮助学生们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也许有许多教师在这种评价体系中收到的效果甚微;也许有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评价改革不够彻底;也许有许多教师面对现实的中考体制,根本不敢摒弃传统的评价模式。但是,历史是发展的,教育是变化的,思想是流动的,一成不变的教育和不思变革的教育思想是缺乏生命力的,根据时代的特点,不断调整我们的思想,发展我们的观点,我们才能成为教育变革的主动者。

上一篇:班组安全生产目标保证措施下一篇:植树节的现代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