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土地学会总结

2024-08-06

宁波市土地学会总结(共8篇)

宁波市土地学会总结 篇1

发布机构:宁波市科协学会部 浏览次数:471 发布时间:2009-01-21 【大 中 小】 【保护色】

【关闭此页】 【打印此页】

一、2008年主要工作情况

今年以来,市土地学会在市国土资源局党委的正确领导和省土地学会、市科协的指导帮助和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团结依靠广大土地科技工作者和土地管理工作者,以促进国土资源管理事业繁荣与发展为宗旨,紧紧围绕国土资源的中心工作,开展学术交流、科普教育、组织建设、出版刊物等各种工作,积极参加国家、省土地学会和省、市科协组织的有关活动,学会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较好地发挥了国土资源管理参谋助手和纽带作用。现将一年来主要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学会凝聚力有了进一步提高

1.工作机制更加完善。今年以来,学会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工作制度、会议制度和经费管理制度。学会工作坚持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末有总结,还建立了工作台帐和档案登记制度。学会理事会不定期召开工作会议,传达上级学会和科协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听取学会工作开展情况,部署阶段性工作任务。学会在落实年度工作经费的同时,严格执行团体会员会费收取标准和管理制度,保证学会工作的正常运转。学会还鼓励各专业委员会结合各自的业务开展专题调研、学术研讨等活动,鼓励会员积极向有关刊物投稿,并在经费上给予支持与奖励。2.学会自身建设不断得到加强。学会确定一位副理事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同时聘请了一位文秘人员,便于开展日常组织联络工作。今年9月份,学会根据相关人员变动情况,及时召开常务理事会全体会议,审议学会秘书长及有关专业委员会主任调整方案,并及时发文公布调整结果:由局办公室副主任王德忠同志兼任市土地学会秘书长职务,局地籍处处长万江波同志接任市土地学会地籍、信息、勘测专业委员会主任职务,使有关工作不因人事变动而受到影响。挂靠在市土地学会的市老土地工作者联谊会新一届会长、副会长新年第一天就职,使学会的领导力量和协调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同时,为了规范老土地工作者联谊会活动,及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联谊会章程。在今年9月省土地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上,我市土地学会共有19位代表当选为省土地学会理事,其中1位当选为常务理事。

3.组织召开相关会议。除了不定期召开理事会会议以外,今年

1月8日召开理事长、名誉理事长、顾问会议,肯定了前一年的工作成绩,对新一年工作提出了要求。1月15日召开了联络员会议,总结交流了2007年工作情况,布置了2008年度工作任务。1月18日召开了专业委员会主任会议,就各专业委员会与市土地学会的工作配合支持等具体问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9月16日学会以通讯方式召开了常务理事会2008年第一次全体会议,审议学会秘书长及有关专业委员会主任调整方案。与此同时,学会还积极组织人员参加部、省土地学会和省、市科协等组织召开的各类会议,并及时贯彻落实相关会议精神。

(二)学会的创新力有了进一步拓展

学术活动是会员们进行学术交流和研讨的主要形式,既是学会活力的体现,更是培育和发展学会创新力的关键之所在。今年以来,学会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国土资源系统的工作重点,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论文撰写和学术交流活动,有效地激活了会员们的研究力和创新力。今年9月,市土地学会与法制监察专业委员会共同在奉化溪口大酒店举行了专题学术研讨会。各县(市、区)土地学会会员和论文作者40余人参加了学术研讨,共有30多篇专业学术文章在会上进行了交流,论文涵盖了国土资源法制、监察和信访工作的各个方面,并紧扣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立意新、质量高,为与会会员提供了很好的教育和启迪平台。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今年10月中下旬,学会土地资源专业委员会及时组织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分局)土地利用部门同志进行座谈探讨,并提出了《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意见》,为市委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提供依据。今年我市有5篇专题论文入选省土地学会编辑的《新农村建设与加强土地管理研究文集》;同时,向省土地学会推行了11篇“土地整理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专题论文。

(三)学会的影响力有了进一步提升 1.自办刊物质量不断提高。《宁波国土资源》是一本反映我市国土资源系统政策研讨、学术交流、信息传递的内部刊物。该刊物自去年11月份问世后,不但得到了市局领导高度重视,还得到了全体会员的极大关注和积极支持。学会在刊物稿件的组织、审阅、编辑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各专业委员会的作用,确保刊物质量不断提高。到目前为止,《宁波国土资源》先后刊出三期,收到稿子125篇,其中外省来稿2篇,有60篇文章被分别刊登在刊物的五个栏目中。其中“工作研究”栏16篇,“专题工作”栏12篇,“经验交流”栏13篇,“作风建设”栏6篇,“会员论坛”栏13篇。同时,还有30个篇精选短讯在“市县动态”栏目刊登。此外,刊物还登载了我市土地市场信息。目前,《宁波国土资源》第四期审稿工作正在抓紧进行中,明年一季度准备以彩版形式刊出。

2.学术研讨热情日益高涨。通过《宁波国土资源》刊物交流平台,极大地激发了全市各地学术研讨热情,涌现了一批论文写作的积极分子,其中不少还是在职的领导干部。如市国土资源局的邬明德局长、周力丰副局长等领导多次在国土资源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余姚市国土资源局长吴晓明、鄞州分局局长李波、北仑分局副局长冯振康等县(市、区)局(分局)领导不但组织发动干部职工写论文,而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同志们作出了榜样。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市各地共向上级国土部门刊物投稿60余篇,先后有40篇文章被录用,其中《浙江国土资源》22篇、《地政》14篇、《中国土地》3篇、《国土资源通讯》1篇。3.服务工作周到完备。学会始终把全力为会员提供良好的服务和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今年4月份,学会注册了19位高层次人才,并为每位人才登记了用户名,在市高层次人才库中有了我们独立的户名和密码。今年以来,学会继续为团体会员赠订《中国国土资源报》和《中国土地》杂志,为每个联络员赠订《中国土地科学》,确保会员们能准确及时地获取相关信息,了解最新政策导向,把握调研重点。今年5月和10月,学会还组织老土地工作者联谊会的成员分别赴嘉兴和海南等地考察,使老同志亲身感受学会的温暖与关爱。此外,学会还积极发动各专业委员会参加上级土地学会组织的学习培训和考察活动。

(四)加强与兄弟学会的工作交流和学术研讨

学会经常通过赠送刊物、网络、电话、互相走访等形式与省内外有关土地学会保持联系,进行学会工作交流和学术研讨,不断吸取各地好的经验和做法。今年9月22日苏州市土地学会理事长带领该市土地学会一行14人,来我市土地学会进行学术交流,我市学会沈谋达副理事长、施德忠副理事长(办公室主任)、王德忠秘书长及有关工作人员参与了接待。双方就学会工作情况及学术问题进行了探讨。11月初,南京市土地学会一行也来我市学会进行工作考察和业务交流。

二、2009年学会工作要点

2009年学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服务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讲究实效的要求,努力开创学会工作新局面。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健全学会理事和联络员会议制度。及时召开理事会议,部署学会年度工作和阶段性工作,研究解决学会重要事项。定期召开联络员会议,加强学会与各分会工作的指导与联系工作。

(二)进一步办好《宁波国土资源》杂志。要按照局和学会领导的要求,化大力气办好杂志。做好论文的撰写和收集工作,围绕我市国土资源管理的中心和重点工作,组织稿件,反映学会会员的工作成果。

(三)加强各专业委员会的活动。各专业委员会要积极承担相关的服务职能,结合专业特长开展课题调研,为国土资源管理献计献策。各专业委员会活动每年不少于一次。

(四)做好团体会员、联络员的服务工作。及时转发国土资源管理政策、法规及其他信息,做好《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土地》、《中国土地科学》等报刊的赠订工作,使他们获得最新的政策法规和科技知识。

(五)组织专家学者进行国土资源政策法规讲座。

(六)组织搞好两年一次的优秀论文评选工作。

宁波市土地学会总结 篇2

面对土地要素制约加剧,企业遭遇的“无米之炊”发展难题如何破解?宁波经济发展空间如何更好地拓展?今年以来,我市通过“零土地技改”、盘活闲置土地、发展工业社区等措施,加快推进“空间换地”,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和产出效益,推动实现工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和提升。记者从日前举行的全市工业经济形势分析会上得知,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我市实际共盘活存量土地8802亩,完成上级下达目标的142.88%

“零土地”增效

最近,慈溪附海镇先锋电器集团钣金车间淘汰原有的60多台旧冲压设备,投资2000多万元新上一条生产线后,生产效率提高了90%。

今年初,附海向全镇工业“低产田”发出“增效令”,目前该镇已新增零土地技改项目7个,预计建成达产后可新增产能6亿元,今年已盘活低效、闲置用地130亩。

附海镇的“土地增效令”是慈溪“空间换地”的个案。为了以较少的土地资源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彻底改变工业用地粗放利用的现状,今年以来,我市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对“低产田”实施“零土地技改”,以提高亩产。

目前,慈溪一批龙头企业通过“零土地技改”,企业效益提升明显。今后三年,慈溪还将鼓励企业提高现有土地利用效率,提高慈东滨海区、新兴产业集群区新供土地用地标准,加大对高效使用土地的支持力度。预计到2016年,将盘活存量土地4000千亩,规模以上工业单位用地增加值达77万元/亩,规模以上工业单位用地产值达450万元/亩。

针对工业用地产出低的老大难问题,江北区在全省率先实施工业低产地改造倍增工程。宁波新大昌织造有限公司就是一个成功例子。十年前,这家前身为“大昌布厂”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大胆转型,尝试研发铜氨纤维、天丝纤维等高端面料。如今,没有增加一亩土地,“新大昌”从工业低产田跨入江北区工业企业30强。

在江北,像“新大昌”这样成功零土地转型的工业企业已有139家,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增加。通过“零土地技改”,当前我市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不断提升。数据显示,至今年3季度,全市亩产投资强度为210万元/亩,比2010年的170.3万元/亩提高了23.4%。

闲置土地盘活

日前,通过招商,宁波裕盛机械有限公司将厂房部分租给赫曼米勒家具公司,出租后,厂区亩均税收提高到60万元。

盘活闲置土地,是“空间换地”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年以来全市各地不同程度地开展了闲置土地清理处置专项行动,在有限的区域内挤出用地空间,抢占新一轮发展先机。

北仑建立并整合了闲置厂房资源库,利用经济合作网进行信息发布,推动企业采取转让、租赁、合作等多种形式实现闲置厂房有效利用。今年年初以来,累计推动53宗闲置厂房利用,涉及厂房面积约45.4万平方米。

奉化以旧厂区改造为契机,提高工业土地容积率和土地利用水平,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今年以来,已累计完成旧厂区改造项目27个,共计占地面积7.4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05万平方米,已完成年度任务数的276.25%。

鄞州区85宗面积2232亩的闲置土地中已动工8宗,面积124亩,3宗总面积92亩的土地即将动工。一些原本废弃的盐田、山塘,经过改造成为抢手“宝地”。鄞州经济开发区总面积逾7平方公里,一期规划用地面积10590亩。2005年开发之前,这里还是一大片废弃盐田,目前已引进各类企业115家,有效供给土地6860亩,平均每亩投资强度200万元。

工业“上楼”

当前,中小企业靠“买地扩张”的发展路径已然走不通,只能向集约利用土地方面寻找新空间。为此,我市加快推动经济立体发展,鼓励工业“上楼”,在环境和谐前提下提高资源与要素利用率。

鄞州下应街道全力打造的“南部新城东南片区城市工业社区”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从规划图看,这是一个东至福庆路、南至宁横路、西至高压走廊、北至鄞县大道的长方形工业社区,其中一期建设面积200亩土地,投资约12亿元,届时将有“培罗成”“雅利木业”“天宫工具”“美康生物”和“美术制版”等5家“企业居民”进驻。

与传统工业园区相比,工业社区是在“空间换地”集约用地理念下的一次生动实践。如果按以往的厂房布局来计算,5家企业至少需要500亩土地,而现在只需200亩土地。

以“培罗成”厂区为例,原本占地140亩,进驻工业社区后,只有45亩土地的空间,却一点不影响企业的产能。并且它的新厂房布局会更加合理,再配合从德国、意大利进口的高端成衣设备,企业的土地容积率适当提高,单位产出将大幅增加。

宁波市土地学会总结 篇3

本合同双方当事人:

转让方:(以下简称甲方)受让方:(以下简称乙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办法》,《浙江省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实施办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甲方将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给乙方,按照甲方与宁波市北仑区土地管理局签订的(仑土出合 []号)《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双方本着平等、自愿、有偿的原则,经过协商一致,订立本合同。

第一条甲方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地块位于宁波市北仑区,总面积为平方米(m2),甲方持有该地块的《国有土地使用证》,具有合法的土地使用权。其位置及四至范围如本合同附图示,附图已经甲乙双方确认。

甲方装让上述地块内的全部土地,面积为平方米(m2)。

第二条本转让地块的土地用途按政府有关部门规定的工业用地。在转让期限内,乙方如需改变合同规定的土地用途,改建或扩建建筑物和其他附着设施,应当取得规划行政部门许可,并报区土地管理部门批准,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变更协议或重新签订土地使用

权出让合同,相应调整土地使用权出让金,需补交的出让金,全额由乙方承担。

第三条本合同项下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期限自乙方领取本转让地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有土地使用证》之日起至年月日止。

本合同规定的转让年限届满时,乙方如需继续使用该地块,须在期满前一年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提交续期申请书,由土地管理部门决定是否给予延期。

第四条该地块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为每平方米元(元/m2),总金额为元(元),甲方已实际支付出让金元(元),现已投资开发。经双方自愿协商,确定转让金为每平方米(元/m2),总金额为元(元)。

第五条本合同签字之日起三天内,乙方必须以银行支票或银行汇票向甲方支付土地使用权转让金总额的100%,即元(元)。甲方协助乙方领取该转让地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有土地使用证》。

第六条甲乙双方应在本合同签订之日起十五天内,向土地管理部门办理土地使用权转让报批手续,在乙方领取转让地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有土地使用证》,并付清土地使用权转让金后,甲方向乙方移交土地使用权。

第七条甲方转让给乙方的地块具备通水、通电、通讯、通路条

件,接口位置由本合同所附宗地图上标示。

第八条乙方在转让地块内进行生产和建设,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规和浙江省、宁波市和北仑区政府的有关规定,并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第九条乙方取得转让地块的土地使用权后,愿意履行甲方与宁波市北仑区土地管理局签订的(仑土出合 []号)《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见附件)中规定的使用该地块的所有权利和义务,并同意按本合同附件《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有关条款开发、利用、经营该地块。

第十条如果乙方未按时支付本合同规定的土地使用权转让金,逾期每日按应支付款项的3‰向甲方支付违约金。除不可抗力外,逾期3个月后甲方有权解除合同,一方已支付的土地使用转让金作为违约金支付给甲方。

第十一条如果由于甲方的过失、致使乙方逾期占有转让地块,逾期每日甲方按以支付款项的3‰向乙方支付违约金;逾期三个月后,乙方有权解除合同,甲方应返还乙方以支付的金额,并赔偿乙方由此造成的一切经济损失。

第十二条甲乙双方因执行本合同发生争议,可以通过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提请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机构或直接向不动产所在地的人民法院起诉。

第十三条本合同经双方代表签字且按规定报经政府批准后生效。

第十四条本合同于2014年1月7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签订。正本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及土地管理部门各执一份,副本六份。

附件一:宗地图

附件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甲方:乙方:

土地学会欢迎辞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四月的xx,春光明媚,草长莺飞,在这万物生机勃发的季节里,我们万分高兴的迎来了全市土地学会秘书长工作会议暨学术交流会在我局隆重召开。借此机会,我谨代表xx县国土资源系统200余名干部职工,对各位领导和同志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2009年xx县国土资源系统在市局和市土地学会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指导下,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全年报批土地11批次,批回土地4122亩,供应建设用地66宗3026亩,清理盘活存量土地1892亩;为南水北调xx段等国家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办理了先行用地手续;对上争取了XXX项目点供指标360亩;争取XX变电所、XX变电所、220KVXXX变电所等独立选址项目已通过省厅审查并报国土资源部审批;土地挂牌出让8期,其中经营性土地出让5期,成交金额11.96亿元;城乡挂钩复垦新增农用地2705亩,其中新增耕地2619.7亩,新增其他农用地85.3亩;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如火如荼开展,年内搬迁农户56户;年内完成占补平衡项目51个,实现新增耕地1367.3亩;窑业取土报批率达到100%,被xx县人民政府授予“目标管理完成全面先进单位”。

xx市土地学会自成立以来,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促进土地资源的科学、合理、高效、可持续利用,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工作的出发点,深入开展理论探讨和专题研究,明确工作方向,理清工作思路,指导会员行

动,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开拓创新的精神,勤勉扎实的作风,围绕国土资源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研讨,为“保增长、促发展”和破解“保护资源、保障发展”难题提供理论支撑,为全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作出重要的贡献。

宁波市文联2016年工作总结 篇5

2016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和市委宣传部的有力指导下,市文联和各团体会员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历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发挥党和政府联系文艺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强化职能转变、作风转变,推动工作创新、机制创新,团结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为繁荣全市文艺事业做出了新的成绩。

一、发挥文艺独特魅力,在服务大局上体现新作为

策划推出“文艺与时代同行”系列活动。活动以优秀原创作品音乐会开局,在庆祝建党95周年交响诗歌朗诵会上圆满收官,通过一大批原创文艺作品,生动反映了“十二五”时期我市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宣传展示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在聚焦发展的同时较好推进了文艺创作。活动由26家团体会员单位、2500余名文艺工作者共同参与,包含水彩粉画大展、流行舞蹈大赛、曲艺会串、电视专题片大赛、国产优秀电影展映周等12个文艺门类、27个具体项目,覆盖全市30多个乡镇及部分企业、院校,较好服务了人民群众,充分锻炼了文艺队伍。

办好办活宁波文学周。其间,举办余姚、北仑、鄞州、镇海实力作家群体或个人作品研讨会5场,邀请中国作协副主席叶辛、浙江省作协主席麦家等著名作家和《人民文学》《诗刊》《收获》《作家》等文学大刊主编、编辑,研讨指导22位青年作家创作。举办文学论坛和名家讲座,组织领军网络作家与影视界交流对接,隆重颁出第四届“储吉旺文学奖”和第二届“於梨华青年文学奖”,扩大宁波文学影响,为“书香甬城”建设助力。

积极参与全市性重大活动。以“东亚文化之都·2016宁波”为契机,举办琵琶名家演奏会和中日韩梁祝文化传播主题论坛。在第三届市民文化艺术节期间,推出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书法篆刻展、“梨园情”戏曲惠民演出、第四届“未来之星”(舞蹈)评选、首届纪实摄影大展等13项子活动,为市民送上精彩的文艺“大餐”。举办宁波艺术家新疆库车采风创作作品展,展示第八批援疆工作成绩。对我市18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开展立档调查,抢救保护古村落文化。举办中东欧微电影大展,为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投资贸易博览会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各地文联在服务大局上敢担当、有作为。如江东区文联举办“丝路海韵”原创交响音乐会,出版长篇小说《女船王》,以多元艺术诠释海商文化。江北区文联定期举办“阅鉴·老外滩”品鉴会,汇聚文艺大咖,打造文艺地标。奉化区文联圆满承担“中国桃文化之乡”和“中国桃文化研究基地”创建任务,进一步打响该区桃文化品牌;宁海县文联立足本地特色资源,成功申报全国首个“中国古村落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受到省、市、县三级领导的批示肯定。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文联举办首届民间故事大王赛,讲好钱湖故事,传承优秀文化。

二、牢牢抓住中心任务,在出作品出人才上取得新突破

做好重点文艺创作项目扶持。突出主旋律与原创性,长篇报告文学《江南传奇——海天创业史》、长篇小说《出家》、散文集《纸水杯》,音乐剧《心桥》、舞蹈《阿婶合唱团》、莲花落《心病》、学术专著《浙江海洋民俗文化》等40件作品列入2016重点扶持项目。独立或联合为长篇报告文学《女片儿警》、长篇散文《南华录》、长篇儿童小说《十五岁的星空》等2015重点创作项目举办研讨会、首发式5场次。编撰出版《宁波青年作家创作文库》第三辑,新推6部作品。

多方引入高层次赛事活动。举办“时尚中国”全国摄影大展,58件本地会员作品入展,占全部入展作品的三分之一。会同省剧协、省美协、省曲协分别组织首届浙江少儿戏曲小金桂奖决赛、浙江省版画展、浙江省女美术家作品展以及故事作品加工会,为文艺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有利条件。

加强文艺人才培养与推介。举办青年文艺家创作座谈会,邀请专家为青年文艺骨干授课,交流创作心得,开阔创作思路。重视体制外文艺家培养,新增班子成员结对文艺家4人,举办张红坤曲艺专场,汇报帮扶成果。与市委宣传部联合在中国美术馆推出谢才华民间剪纸艺术展,与央视十一频道《翰墨戏韵》栏目合作制播了24集宣传推介片,展示24位宁波书画名家风采,有力提升了我市文艺人才在全国的影响力。

积极开展文艺交流。邀请韩国大邱艺术家来甬,举办宁波·大邱艺术家交流专场演出。组织12位美术家赴美国纽约、华盛顿及北美艺术文化协会开展艺术学术交流。在澳门和日本大阪展出我市70、80后画家作品。选送7名青年骨干作家参加陕西省作协培训活动,取得良好效果。

各地文联创新思路,进一步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如鄞州区文联对接名校举办“蓝青工程”书法研修班,将旧厂房改建成艺术区,为视觉艺术人才提供了理想的创作场所。慈溪市文联以《人民文学》长篇小说双年奖评选为契机,举办本土作家创作研讨会、作品出版座谈会等,较好提升了文学创作整体水平。

2016年,我市1件作品获文化部第17届群星奖,全省唯一。1件作品获中国曲艺牡丹奖·文学奖入围。1人摘得2015浙江省“青年文学之星”,7人获首届全省少儿戏曲小金桂奖,1人获“沙孟海奖”第九届全浙书法大展一等奖,6人分获“吴昌硕奖”第五届浙江省篆刻大展二、三等奖,1人获第二届浙江文艺评论奖文章类一等奖(最高奖)。2人入选省文联“新峰计划”,4人入选省作协“新荷计划”,17人入选第四批市文艺家工作室,13人入选第六批市“六个一批”人才库,新增全国会员11名,省级会员66名。完成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王安石变法》创作。

三、以志愿服务为抓手,在惠民服务上实现新拓展

持之以恒把文艺“送”到基层。在奉化举办“春天送你一首诗”广场诗歌朗诵会,收到各地新创诗歌500余首,通过对《宁波之春》《如果你在奉化,遇见桃花》等作品的精彩演绎,较好烘托了“美丽宁波·醉美奉化”的活动主题。联合各区县(市)文联扎实开展“送欢乐下基层”活动,组织文艺志愿者14次走进农村文化礼堂,因时因地开展文艺演出、写春联送祝福、书画笔会、展览展示等活动,从戏剧、音舞、曲艺等舞台艺术,向美术、书法、摄影、民间文艺等多个门类拓展。两次会同省文联及相关协会共同开展志愿服务,进一步提升了服务质量。

多措并举把文艺“种”在基层。举办第二届浙江书法村(社区)书法作品联展,为第二批4家“浙江书法村(社区)”授牌,点评指导村民书法创作。组织志愿者为东钱湖镇高钱村创作村歌,辅导舞蹈团队,挖掘北仑区小浃江流域历史文化,帮建本土作家作品阅览室。结合当地历史文化特色,将孝老敬老等民俗礼仪融入“送欢乐下基层”活动,守住文化根脉。扩大公益文艺讲座受众面,增设鄞州区天城社区、江北区文教街道党员服务中心两个活动联系点,采取“点单”服务方式举办讲座24场,较好提升了“一月一讲(评)”活动成效。此外,海曙区文联与辖区街道、学校合作,通过成立书法分会、书法学校等方式,培育书坛新秀,普及书法艺术。镇海区文联直接参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策划,组织志愿者进驻礼堂,整理村史资料,编撰展陈文案。余姚市文联立足乡镇(街道)文联建成早、全覆盖优势,积极打造“一镇一品”文艺品牌,将“送文化”与“种文化”有效融合。

四、加强组织体系和文艺阵地建设,在履职能力上获得新提升

大力推进乡镇(街道)文联建设。在市委宣传部的高度重视下,联合有关部门出台全省第一个关于加强乡镇文联建设的意见,召开现场推进会,交流借鉴建设经验。截至目前,已有120个乡镇(街道)成立了文联组织,占比81%,慈溪、余姚、宁海、镇海、奉化、江北、象山7个区县(市)先后实现了全覆盖。

巩固发展文艺阵地。宁波美术馆办展53场次,自主策划展形式多样,外来引进展层次提高,受众近50万人次,社会效应进一步显现,被文化部列为全国文创产业12家试点美术馆,《贺友直晚年绘画艺术展》被部评为优秀展览项目。《文学港》杂志社顺利迁入市行政中心八号楼新址办公,办刊环境大有改善。高标准评选刊物年奖,发挥好微信平台推广作用,刊物影响力逐年扩大,近50篇稿件被国内知名选刊采用。宁波画院(宁波东钱湖摄影艺术交流中心)成功承办全国大城市专业画院学术年会,自主策划首届宁波国际摄影周,成立摄影联盟,创建写生创作基地,建立了院校合作机制,全年接待来访团队30余个、观众12万余人,成为服务文艺界和人民群众的又一重要阵地。发挥文艺之家功能作用,举办展览、讲座、研讨、会议等各类活动40场次。与江北区合作创设“市文艺家协会活动中心”。指导文促会顺利换届。

完成网上文联基础建设。网站内容更加丰富,新增网上展厅、空中剧院、本土评论、在线刊物等栏目,及时共享文艺成果。信息功能得到拓展,团体会员拥有独立主页,可自主发布信息,以更好地联络服务广大会员。建立了市级文艺家协会会员数据库和个人主页,既方便实施更精准的服务管理,又为广大会员自我展示提供了平台。

各地文联在提升履职能力上措施到位、方式出新。如北仑区文联租用新楼安新家,面积过千平米,配有专门创作室、培训室和办公场地,满足下属协会和社团全部入驻。象山县文联做好“互联网+”文章,利用微信公众号推送文艺政策、动态、作品等信息200余期,关注人数达5万余人,受到省文联主要领导好评。中行宁波分行文联、公安文联、国网宁波供电公司文协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艺活动,较好展现了员工风采,促进了企业和谐发展。

五、强化干部教育管理,在文联自身建设上有了新加强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深入贯彻全面从严治党各项要求,全面落实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把从严治党与文联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督查、同考核,增强抓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自觉性。健全党员“三会一课”等制度,组织开展现场教学、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机关党建、工会、老干部工作进一步加强。

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组成员带头上党课,在学习教育中做好表率。机关党委牵头制订学习教育实施方案,督促落实各阶段重点任务。各支部作为学习教育的基本单位,通过组织党员开展自学、专题研讨、撰写笔记体会、认领微心愿、举办主题演讲等活动,保质保量完成规定教育内容。

着力抓好制度建设。重新修订宁波市文联《主席团议事规则》《党组议事规则》,新出台《政府采购工作制度》《大额资金管理办法》《劳务报酬发放管理办法》《关于协会财务管理制度的补充规定》等6项制度,并严格执行。接受市委巡视组巡视,对提出的问题即知即改,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和流程,为机关正规化建设提供了可靠保障。

村创建宁波市文明村工作总结 篇6

工作总结

大南田村位于鹤浦镇东南面,现有农户463户,人口1378人,耕地面积877亩,山林4737亩。201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52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为8500元。曾先后获得宁波市级文明村、县级卫生村、先进基层党组织、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等荣誉称号。我村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坚持经济强村、精神立村、民主治村,把文明和谐大南田建设作为重要抓手,精心组织,扎扎实实开展工作。近年来,我村紧紧围绕创建目标,推进文明村建设。

一、加强村党组织建设,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党员和干部队伍。村党支部认为,只有加强村党组织建设,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农村党员和干部队伍,才能为文明村庄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村支部一班人也都觉得“打铁先要自身硬”,必须把加强自身建设和班子建设放在首位。在具体工作过程中,为使我村党的自身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首先,村支部进一步完善了“支部工作制度”,具体分为目标管理、民主评议、党员发展、奉献活动、民主生活会、勤政廉政、党员联系户和群团组织八项内容。为更好地搞好学习教育活动,党员活动室重新更换了电教设备,经常性地组织党员干部进行电化教育。在新党员的培养和发展上,严格按照“坚持标准,提高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十六字方针吸收新党员,目前全村共有党员21名。通过组

织推荐、党员大会推荐或村民代表推荐等方式,确定了1名村级后备干部,并落实了培养锻炼措施,保证了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同时还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协调村级组织关系,形成合力。

二、加强村经济建设,夯实文明发展基石

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本村资源优势,培植区域特色产业,拓宽集体经济增收新渠道,促进村级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创建文明村提供经济保证。一是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先后通过茶叶山承包,红卫塘养殖塘承包出租,每年可为村级财政增加50万元。二是引进企业,加快发展。通过利用闲置用房的出租于企业发展,每年可为村增加资金3万元。

三、加大投入,改善农居环境

生态示范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规划,合理安排,才能确保建设工程得民心、益民生。充分认识到这点,我村将有关生态保护等方面内容写入村规民约中,形成有利于生态村建设的行为规范、利益约束、成果保护机制,指导我村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生态资源,保障生态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并加大投入,将生态建设与发展生态农业、优化产业布局、美化居民生活相结合。

1、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大力开发柑桔、枇杷等产业,引进象山红等新品名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推广高效低毒农药和生物防治技术,达到社会、生态和效益的有机结合。发展

环保绿色农业,推广绿色食品及无公害蔬菜,以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

2、狠抓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改变村容村貌。抓住创建县环境整治村的工作契机,村党支部积极行动,村两委会经过多次会议讨论,确定整治方案。由于村班子的团结,加上进行了认真的发动,群众对整治方案十分拥护,工作十分顺利。投资25万多元,完成村路改造1500米,自觉拆除60多只露天粪坑,新建4座公厕,新建公共绿地2600多平方米,建成小公园并设置建设器材,优化了村民的生活环境。同时整理沟渠1500米,对村道两边的垃圾进行清理,并建造四个垃圾集中堆放区,全面清理了房前屋后的白色污染;村里的老人们还在自家周围设立卫生包干区,专人负责清扫清理,义务负责卫生保洁工作。鼓励村民庭院花园化,做到“四处绿化”,同时在村道边建成绿化带,全村面貌焕然一新。

四、突出创建载体,提高村民素质

一抓村落文化。以开展“大南田农民文化节”为契机,新建了200多平方米的村落文化活动中心、村民娱乐健身休闲广场及村图书室、宣传栏等,开展老年象棋、书法等各类文艺活动,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改建村内文化活动场所及戏台,还邀请了市县各级文化团体来我村演出,极大丰富了村民的文娱生活。二抓思想教育。向村民发放了800余册村规民约,大力宣传中华人民的传统美德,有效遏制了各类封建迷信活动,通过评选先进,着力突出文明美德。

今年,我村将进一步加强对村级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建设,完善基

础设施建设,加大集聚力度,真正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今后,我村两委将继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统一干部群众思想,扎实工作,并向奉化滕头村、余姚谢家路村等先进村学习先进经验,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为把大南田村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文明村而努力奋斗。

宁波市土地学会总结 篇7

一、统筹城乡基层组织设置方式

根据北仑全面推进全域城市化的实际,北仑团区委因地制宜地提出了以系统化为核心的区域化团建新模式,并在全区有针对性地选择了10余个各具代表性的社区(片区),鼓励基层大胆创新传统的组织设置方式,打破人为限制,实现组织扁平化、资源整合化、工作协同化。

在团的基层组织设置方式上,将符合条件的社区(片区)团支部全部升格为团总支或团委,在社区(片区)内发挥枢纽作用;设立综合团支部,实现对没有单独建立团组织的团员的覆盖;组建社区共青团共建组织,采取轮流坐庄、联合结盟等形式,实现不同类型、不同层级、不同行业团组织之间的协作共赢。

在新的团基层组织格局下,区域覆盖程度发生了新变化,表现为:通过成立社区(片区)综合团支部,实现了对社区(片区)那些没有单建团组织的企事业单位团员青年的有效覆盖;通过成立社区(片区)共青团共建组织,实现了对社区(片区)几乎全部各级各类团组织的有效覆盖。

在“两新”组织团建方面,目前全区共建成215家,占符合建团条件的“两新”组织总数的75%左右。针对部分外资企业因意识形态问题暂时无法建团的实际,因地制宜地探索青年工作联络人模式,目前已覆盖60余家外资企业,三星、台塑等大企业也初步实现了青年工作的

1柔性覆盖和实质影响。

二、统筹城乡基层团的组织格局

在乡镇、街道团委班子调整和增配方面,全区6个街道、3个乡镇已全部完成了组织格局创新试点工作,通过比较广泛地民主推荐,结合乡镇团代会召开,增配了副书记、委员,委员总数一般为7—9人;总体来看,增配的副书记或委员均为辖区内重点社区、企事业单位的团组织负责人,基本上采取民主推选的方式产生,具有比较强的代表性,而且增配的书记、委员都有比较明确具体的分工,较好地激发了编制外副书记、委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统筹团内基层民主建设

在推进团内基层民主建设方面,积极推行以海推直选、公开竞聘等为主要形式的基层民主建设模式,特别是在社区和众多非公有制企业中,探索实行“民主选人、民主议事、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新型团内民主模式,宁波钢铁、龙星物流、怡人玩具、天亚服装等单位开展了团工作负责人公开竞聘、招考和海推直选,极大地激发了普通团员青年参与团组织建设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2010年开始,新组建的基层团组织中,除少数条件不符合的以外,90%以上的都采取了海推直选或者公开竞聘的方式民主产生团的领导班子。

四、统筹团的队伍建设

在团的队伍建设方面,通过专题业务培训、以会代训、以考促学等各类方式,进一步加强了对全区团干部的培训,启动团干部读书计划,在建设学习型团组织、培养学习型团干部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2010年来累计培训团干部1200余人次。积极整合农村、社区年轻党员、大学生社会工作者、青年自组织负责人、青年志愿者等活跃群体,配齐配强基层团干部队伍,全区70%以上的大学生社会工作者基本兼任所在村、社区的团组织负责人。

五、统筹城乡基层团建工作整体推进面临的困境

统筹城乡基层团建工作整体推进面临的主要困难有:一是少部分基层单位党政负责人对于团的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对于推行基层团建的民主化、现代化理解不深,领导力度不够强;二是基层所能依靠和掌握的资源相对有限,工作经费紧张,活动场地有限,负责人兼职较多、精力无法保证;三是基层面临的压力较大,“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疲于应付较多,缺乏理论指导和创新精神。四是队伍不够稳定,基层团干部的流动性较大,对工作的延续性带来很大影响。因此,基层普遍希望上级团组织能进一步加强对基层的指导帮助,从政策上、体制上给予基层更多的倾斜,争取更多的资源。

六、统筹城乡基层团建的下一步工作设想和打算

宁波市土地学会总结 篇8

及2012年工作思路报告

市委办:

根据《关于认真做好2011年度工作总结的通知》(甬党办传[2011]194号)要求,现将我局年度工作总结报上,请审示。

二○一一年十一月十四日

宁波市环境保护工作2011年度总结

及2012年工作思路

2011年度工作总结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全市上下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决策推进之年,围绕市委市政府年初确定的部署和目标要求,一年来全市环保系统认真贯彻中央、省、市生态建设及环保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护环境、优化发展、维护权益为根本要求,以污染减排与总量控制为抓手,以大气污染防治与区域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充分发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综合作用,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基础。主要抓了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内容,在落实市委“六个加快”发展战略上有新突破

认真领会市委十一 届十一次全会上提出的“六个加快”发展战略精神,紧紧抓住新的工作机遇,全市环保系统充分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作用,努力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引领者和践行者。

(一)明确生态建设任务。围绕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加快建设生态文明五年行动纲要》,充分发挥生态办的统筹协调作用,抓好分解和落实工作。把《纲要》的8项主要目标和10大 2 专项行动纳入到各级、各部门生态市建设任务中去,并强化监督执行和跟踪反馈工作,确保上下协同、政令畅通。目前,各地生态市建设工作已基本接近完成年度目标要求。

(二)大力推进生态创建工作。坚持市、县、乡镇、村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原则,把各类创建活动作为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努力发挥创建示范效应,奉化创建国家级生态市、象山创建国家级生态县、镇海创建国家级生态区、慈溪创建省级生态市、余姚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等均成为各地全面贯彻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积极探索社会化创建机制,继续做好环保模范单位评选等基层绿色创建活动,建成省级生态县市区5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23个、省级生态乡镇69个,使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发展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

(三)注重宣贯生态文明知识。结合全市上下认真学习市委“六个”加快发展战略精神,开展对各级各部门共建生态文明的专题培训工作,解读和部署我市“十二五”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及工作任务。搭建各种宣教平台,开展“迈向生态文明”大型公益行动、“甬台温生态文明建设行”及第五届“环保、故乡、山江海”等主题活动,提高广大群众了解、参与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民间组织的公众管理作用,进一步规范和充实志愿服务队伍,培育全社会保护环境、3 推进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

二、深化污染减排工作,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有新措施

在顺利完成“十一五”污染减排工作基础上,继续坚定不移地把完成“十二五”减排任务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作为树立正确政绩观的重要导向、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来抓好落实。

(一)分解落实“十二五”和年度减排任务。根据国家、省“十二五”污染减排目标,修编完成《宁波市“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摸清和梳理 “十二五”减排工作的基础和重点,准确核定减排总量。同时以全市2010年污染源普查更新数据为基准,综合考虑各地环境质量容量、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布局、“十一五”减排绩效和“十二五”削减潜力等多种情况,制定《“十二五”及2011年宁波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计划》,并以责任书形式明确各地减排任务,确保年度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4项主要污染物指标分别比“十一五”末下降2.8%、1.9%、3.8%和4.8%。

(二)全力推进减排重点工程。深挖工程减排潜力,在化学需氧量、氨氮减排方面,加快全市污水处理厂和收集管网建设,设计能力16万吨/日的江南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并完成主干管网的建设,污水处理负荷达60%;南区污水处理厂二期、4 鄞西污水处理厂预计年底前可完成主体工程建设;鄞州滨海污水处理厂、象山西周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宁海长街和西店、象山石浦、奉化莼湖等中心镇污水处理厂还在抓紧建设之中。在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减排方面,加快重点燃煤机组低氮燃烧技术改造和脱硝设施建设,国华电厂、北仑第三发电厂、大唐乌沙山电厂的脱硝机组将在年底前全面投用;宁波钢铁烧结机脱硫设施开工建设,镇海炼化催化裂解再生烟气脱硫工程完成前期工作;持续开展各类非电燃煤锅炉及工业窑炉污染物排放浓度提标改造工作,确保污染物排放严于国家标准限值。

(三)继续抓好减排成果利用工作。不断巩固减排绩效,继北仑区深入开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区创建工作后、宁波国家高新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区创建工作也有序展开。大力促进区域和项目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列入国家和省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项目累计投资22.28亿元,占项目总投的50%以上,以宁海浙东海岸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市供销社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系统、镇海炼化资源回收及宁海国华电厂资源综合利用等四大循环经济标志性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充分运用价格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调控作用,继续深入探索排污许可证发放和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镇海区等地的排污权有偿使用试点工作正稳步推进。

三、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在持续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上有新成效

结合《浙江省清洁空气行动方案》和《宁波市进一步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进一步实施重点区域煤耗总量控制,推进清洁能源替代步伐,逐步解决近年来我市由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引发的大气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

(一)加快推进中心城区无燃煤区建设工作。按照三年三期在城区全面建成无燃煤区的总体目标,今年主要是完成海曙、江东、江北、鄞州4区范围内154台燃煤锅炉的淘汰改造任务,此项工作还被市委市政府列入市环保局今年具体实践“三思三创”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此,市局会同4区政府制定工作方案、倒排整治时间表、加快天然气和集中供基础设施建设,并投入1140万元专项补助资金用于奖励企业开展改造整治工作。截止至10月底,列入年度淘汰改造任务的154台燃煤锅炉已完成114台,完成年度计划的75%。另根据实际情况,在江北、鄞州两区提前淘汰了明年计划的34台燃煤锅炉,为全年治理任务顺利完成和城区大气质量逐步改善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余姚、慈溪等地的无燃煤区建设也全面启动。

(二)深入开展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和油气回收工作。继续根据《宁波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要求,严格管理外地机动车转入,严禁国Ⅲ标准以下车辆进入,至10月底共审核通过外地车转入3253辆。同时加快机动车排气监控网络建设进度,继续推进市六区四个机动车排气检测站建设,目前市 6 六区4个检测站已完成设备安装和人员上岗培训工作,正进入紧张的软件调试和计量认证阶段,其余五县市机动车排气检测站建设也在积极推进,为我市明年启动中心城区机动车区域限行工作做好了技术准备。此外,还继续做好油气回收治理工作,截止10月底,全市已完成272座加油站,4座油库和129辆油罐车的改造工作,超过年初确定的完成200座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目标。

(三)全面启动有机废气综合治理工作。结合我市区块经济和产业发展特点,在镇海、慈溪等有机废气污染突出区块,探索建立有机废气总量控制机制。在化工、机械制造、家具制造、船舶修造、彩钢瓦生产、汽车修造等重点行业开展排放源调查及总量测定等基础工作,研究制定有机废气减排和削减技术方案,逐步开展了相关企业的专项检查和整改工作,督促企业限期做到集中收集、达标排放。

四、深化依法监管工作格局,在保障区域环境安全上有新进展

认真分析各地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主要形势和问题,将重点流域、区域、行业及饮用水源地、城市污水处理厂等列入今年环境执法工作的主要内容,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行为,确保巩固减排绩效,维护区域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一)持续加大综合执法力度。按照国家、省里的统一部 7 署,认真开展整治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及“绿剑”系列等专项行动。今年1-10月份,全市出动执法人员32470人次,检查企业16117家次,立案查处企业1304家,罚款总额达5463万元,个案处罚额度达4.18万元。全市共依法取缔企业492家,停产整治企业128家,媒体曝光企业35家,限期治理企业118家,涉案人员移送公安机关处理12人,起到了对各类漠视环境保护、违法排放行为的震慑作用。特别是3月以来,面对我省台州路桥、湖州德清等地相继发生的“血铅”事件,全市环保系统迅速行动起来,严格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把铅酸蓄电池等重金属排放企业的监管和整治列入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整治工作方案,全面排查我市61家铅酸蓄电池企业,依法治理。目前全市除1家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在产外,其他企业均以采取关闭、停产整顿等措施,并将按照“淘汰一批、整治一批、提升一批”的工作原则,全面引导行业提升转型,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二)开展电镀、印染行业专项治理行动。“十二五”是国家全面推进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的关键时期。根据环保部和省环保厅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市电镀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制定出台《宁波市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明确年度治理任务和工作重点,下发工作方案。余姚、奉化、宁海、鄞州、镇海、杭州湾新区等电镀行业集中区域按照项目原址整治年内完 8 成、异地搬迁明年见效的治理目标,坚决关停擅自扩大产能和排放不达标企业,加大手工线等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和现有达标企业的整改提升进度,其中杭州湾新区和宁海电镀城等重点治理项目已取得显著成效。继续深入开展印染行业环境整治及规范发展工作,目前各地已基本完成印染行业整治和提升工作。

(三)严管辐射安全和固废处置工作。以开展“放心放射源”和“放心熔炼企业”整治创建工作为主线,实时掌握全市放射源底数,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目前,各地“放心熔炼企业”创建工作已完成市级验收,并确保做到辐射单位100%持证运营。以强化废旧金属熔炼单位核查监管为核心,妥善处置了展慈金属工业有限公司铜制品、金苹果(宁波)汽车部件有限公司不锈钢制品放射性异常等事件,使污染物得到及时控制和转移,切实维护了周边群众身体健康和辐射环境安全。进一步加大危险废物环境监管力度,建成投运全市危险废物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建立了市六区及慈溪市医疗废物“无缝化”处置管理机制,确保医疗废物及时收集和无害化处理。积极推进奉化、象山、鄞州、北仑等地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建设工作,全市废水污泥无害化处置率持续保持100%。

(四)抓实环境应急防范和信访处置工作。作为全省乃至全国的重化工和能源基地,我市危化行业存在诸多环境安全隐患。为此,全市环保系统持续开展专项排查和整治工作,坚决 9 落实重点企业“一案一阀一池”等防治制度,并分别在镇海、北仑、慈溪、奉化、宁海、象山等地开展环境污染突发事件的应急演习,进一步强化各地应对突发环境问题能力,2011年我市共发生突发环境污染事故6起,均为一般性突发环境污染事故,没有启动市级应急预案,确保全市未发生重特大突发环境事故。同时妥处环境信访和纠纷案件,完善跨区域环境污染和信访纠纷联合调处机制,通过领导包案、现场督办等形式,截止到10月底,市受理中心共办理环境信访件2197件,与去年同期(2550件)相比下降13.8%。全市共受理环境信访9002件,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4.4%。信访处理率100%,满意率98%,切实保障了群众身体健康和区域社会稳定。

五、深化主动服务意识,在保障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有新举措

以创先争优和民主评议机关活动为载体,持续开展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三服务”活动,努力发挥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驾护航作用。

(一)强化环评准入监管。大力开展区域发展和建设规划环评工作,相继完成宁波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环评、余姚滨海产业园规划环评、宁波化工区规划环评等,推动区域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实行新建项目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对“两高一资”、产能过剩及涉重金属行业等建设项目坚 10 决予以否决,截至到10月底,全市环保部门通过咨询说明、预审把关等形式,共否决不符合环保要求项目497个,以污染物总量约束形成倒逼机制,努力实现区域“增产不增污”。

(二)优化经济服务水平。主动为市、县两级重大项目服务,对市里关注程度高的如镇海炼化一体化、宁波台塑及城市轨道交通等重大项目,落实专人跟踪管理服务,协助业主做好沟通联系工作,同时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多次深入基层,指导、协调各地做好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等事项。开展服务企业发展工作,大力推动公司上市和再融资、企业产品商标评定、单位荣誉评选等工作,其中出具公司上市、再融资环保核查证明9份、服务企业参评各级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商号近600家,为企业持续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三)提高审核行政效能。各地环保部门勇挑重担,为区域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开辟“绿色通道”。对于民生工程、医卫文教、生态环保、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等投资项目,在评估、审批、验收等环节优先安排,缩短时间,推动项目尽早发挥效益。截至到10月,全市环保部门共审批项目 4523 个,其中工业项目 1874 个、生态项目 410个。出具环评报告书202 个,报告表2425个、登记表 1896个,审批项目总投资达3322 亿元。

六、深化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在区域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 11 有新拓展

以去年10月我市被国家列为首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考核试点市为契机,并充分发挥这一工作体制机制优势,认真做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责任分解和任务落实,目前各地已结合实际完成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确保政府按时履约履职。

(一)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把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措施纳入各地年度生态市建设任务书,强化日常督查和考核工作。各地也加大投入,确保各类环境治理资金持续向农村环保基础设施能力建设和区域环境整治方面倾斜。全市共完成588个生活污水治理试点项目,生活垃圾三级收集处理模式覆盖行政村达98%,建成生活垃圾太阳能减量化处理设施300座,建成环境整治村2100个、省级全面小康村326个,完成“千里清水河道”2260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7平方公里,实现废弃矿山治理率达92.8%,农村人居环境面貌不断改善。

(二)切实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会同各地环保部门开展辖区内饮用水源保护执法检查工作,完成镇海、慈溪、奉化、宁海等地饮用水源地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环境整治工作,关停有关污染企业,完善核查、联合执法等工作制度,余姚市还实施了环四明湖集污工程、陆埠水库生态湿地等项目建设,逐步建立起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的长效监管机制,全市102个 12 水源地全部建成合格、规范饮用水源保护区,覆盖面达100%,合格率达100%。

(三)深入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强化执法监管手段,持续巩固100头以上规模畜禽养殖场污染物治理成果。加大治理资金投入,推动开展全市50头以上畜禽养殖场的治理工作,进一步减少养殖面源污染对农村河道、村庄生态环境的影响。

七、深化改革创新步伐,在提升自身能力建设上有新进步 以全市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全面理顺我市环保系统工作体制,完善机构设置,强化监测监控能力建设,不断整合和提高环保部门工作执行力。

(一)完善制度建设工作。开展了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和噪声功能区划调整工作,完成五大水库水环境功能区域界限划定工作,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更加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深入研究以资源环境有偿使用为核心的生态补偿制度,协调统筹全市环境专项治理项目和资金的分配和落实工作,规范管理办法及生态补偿治理工作的实施细则。继续深化环境保护分级管理和协作工作机制,压缩行政管理层级,加快建立新形势下两级环保部门沟通及时、配合默契、运转有序的上下联动协调机制。

(二)提高监测监控能力。建成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点位 13 283个,除24个点位因企业停产停用外,与市环境监控中心联网率达98%,确保对污染排放的实时监控。完成中心城区有机废气自动监测、机动车排气检测等监管系统建设,持续加大对城区空气环境的监测监控力度。投入400万元建成白溪、横山、亭下、皎口水库水质自动监测站,持续提高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预警能力。此外,各地也加快了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自动站建设进度,新增大气质量监控点位,逐步推进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由单点管理向流域、区域管理发展。

(三)强化队伍作风建设。紧紧围绕市委“三思三创”主题教育内容,深入推进“创先争优”、“绩效对账”等作风建设活动,还着重开展了建党90周年、文明机关创建等系列活动,着力加强全市环保队伍的思想作风、勤政廉政和业务能力,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学习上的勤奋、干事业的激情和用权上的谨慎,树立环保系统良好形象。同时今年以来,各地环保部门还开展了内部机构整合和调整工作,提升队伍力量,一线和基层环保执法力量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2011年我市环保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一是在工作认识上,部分地方和环保系统的领导干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性、紧迫性、艰巨性认识不足,习惯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推动手段,对如何持续推进区域环境保护工作创新不 14 够、办法不多。二是在产业发展上,各地落后产能淘汰、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等步伐有待加速,造成部分企业仍热衷于铺摊子、扩产能,创新投入不足,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少数污染企业违法违规扩大产能等行为仍然存在,需引起高度警惕。三是在执法监管上,近年来各地环保任务日益繁重,部分地方环保部门人手、执法力量薄弱等问题逐步显现,环境监管机构和效能亟需进一步强化。四是在环境质量上,随着城市化、工业化持续快速推进,诸如城市“灰霾”等新的环境问题开始出现,环境质量状况整体改善依然不明显,与人民群众期望之间尚存在一定差距。

对此,全市环保系统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要继续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深入学习领会市委“三思三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精神,切实增强做好环境保护、维护区域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增强工作的创新性和主动性,提高工作的有效力和执行力,在工作思路上,从侧重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削减排污总量向促进区域产业集约与总量控制并重、更加注重改善人居环境转变,当好各级党委政府的参谋者和执行者;在工作重心上,从侧重城市环境整治和工业污染防治向城乡统筹推进和工业、农业、生活面源污染防治并重转变,统筹协调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努力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开创“十二五”环保工作的新局面。

2012年工作思路

2012年是我市大力实施“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重要推进年,也是全面贯彻执行中央、省、市加快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的关键建设年。对此,我局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新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学习贯彻即将召开的全国第七次环保工作大会主要精神,提出2012的工作思路和目标是:即牢牢抓住生态市建设工作目标责任制这条主线,以落实我市加快建设生态文明五年行动纲要和“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为核心,以强化环保优先发展理念促进污染减排为方向,以维护区域环境安全改善环境质量为成效,以促进生态文明传播和生态文化繁荣为内涵,务实创新、狠抓落实,确保年度生态环保工作取得实效,基本构建起全市上下产业结构发展合理、区域生态环境趋势稳定、社会生态文化氛围良好的生态文明发展大格局。具体要发挥好六个“突出”作用:

一、突出生态建设规划的引导约束作用,推动生态文明战略深入发展

以加快建设生态文明五年行动纲要和“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为依据,把生态保护和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和区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及实施过程之中,并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使之真正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品质提升的旗帜和方 16 向。遵循生态规划要求,严格执行环境功能区划,切实按照“禁止开发、限制开发、优化开发、重点开发”确定的功能区划原则审批建设项目,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与优化。重点开展环境政策法规、技术标准等研究工作,进一步完善资源能源价格形成机制、生态补偿机制、政绩考核机制等符合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发展方向的调控措施;贯彻落实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持续开展象山港、三门湾等近岸海域生态保护政策制定和执行工作,解决各地政府环境保护责任不落实、司法保障支持不够、一些环境保护制度不符合当前实际、与其他法律法规不衔接等问题,全面推进依法治理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

二、突出污染减排约束性指标的倒逼驱动作用,实现区域环境质量逐步改善

持续推进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4项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抓实抓好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监管减排三大措施:重点开展135兆瓦以上燃煤机组综合脱硝和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等减排工程;严格执行污染物总量替代制度,把好火电、钢铁、印染、电镀等行业环保准入关,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巩固现有城镇污水处理厂、脱硫脱硝设施减排成效,强化在线监控系统建设,确保设施稳定运行。鼓励各地实施具有区域特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重点抓好镇海、北仑等 17 临港片区有机污染物总量控制工作,在农村区域推进以治理畜禽养殖污染为主要内容的减排措施,大力推广农牧结合、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村生活污水利用、立体种养、节约型农业技术等五大模式为核心的循环农业建设,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围绕当前省政府提出的加快实施重污染高能耗行业整治提升工作目标,全面完成电镀、印染行业的环境治理任务,实现全市水污染物重金属排放量比2009年削减10%的工作目标,深入开展造纸、制革、化工等行业整治工作,努力解决好我市“十二五”经济发展和环境容量矛盾及部分突出污染问题。积极落实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措施,深入推动各类化工区、机动车尾气及建筑工程扬尘污染防治、中心城区禁燃煤区建设、加油设施油气回收等综合治理工作,营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三、突出环境安全和维护群众身体健康的监管保障作用,确保环境执法成效深入人心

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环保工作的新形势,深入调研,不断完善稽查、联查和督察等环保执法工作手段,综合经济、工商、安监、卫生、电力等执法部门力量,持续开展深入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等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不法排污行为。同时不断创新环境执法机制,进一步完善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深入开展“飞行监测”,加快推进“智慧环保”和“数字环保”进程,推动全大市建立“移动执法”工作体系,18 深入开展饮用水源地、甬江流域、生态敏感区域的执法检查工作,真正形成维护群众健康、震慑违法行为的强大监管势头。始终把防范污染事故、保障环境安全放在重要位置,高度重视辐射安全及危废、危化处置监管工作,及时回应群众诉求,确实消除各类环境信访隐患。全面优化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内容,依法定期公开全市环境质量、重点监管区域和企业环境处罚行为信息,促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进一步提升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四、突出生态创建和环保主题宣传的示范推动作用,促进生态文化理念深入人心

以全面开展第二轮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迎检工作为中心,分解落实城市环境整治任务,确保2012年顺利通过环保部验收。各地也要继续以各类生态和绿色创建为导向,大力培育基层生态文明理念和绿色低碳发展载体,推动区域环境保护工作水平不断提高。结合生态创建工作,继续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加大环境专项资金投入,加强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提升广大农村生态环境面貌。注重环境主题宣传力度,围绕环保模范城市复查、污染减排、生态创建、世界环境日等中心内容,大力传播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知识,倡导绿色生产、生活的社会氛围。

五、突出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服务引导作用,助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坚持环保优化发展理念,按“先评价、后建设”原则,将项目选址、总量调剂作为首要因素加以考虑,通过区域环评、标准引导、强制清洁生产审核、监管倒逼等环保准入手段,严控“两高一资”等资源环境消耗大的项目,大力扶持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继续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深入开展服务发展、服务基层和服务群众活动,规范审批手续、增强工作主动性,认真上市企业环保核查工作,做好省、市里重点项目的服务协调工作,依法依规进行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管理工作,确保重大项目提前介入,企业意见认真倾听,服务和保障好全市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继续研究和推广区域排污权交易制度,全面构建企业环保信用等级评价体系,会同金融部门研究制定排污权银行抵押贷款制度、企业环保信用评级制度等绿色信贷机制,通过金融、价格等多元手段强化企业污染防治主体责任,在提高减排工作绩效上有新突破。

六、突出环境保护能力和队伍作风建设的基础作用,建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环境服务监管力量

上一篇:离退休管理功能下一篇:皮具公司简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