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融资模式

2024-08-04

乡村旅游融资模式(共8篇)

乡村旅游融资模式 篇1

乡村旅游开发离不开金融资源的支持,但长期以来农村金融严重滞后农村发展、农村金融滞后城市金融的非均衡局面却制约着乡村旅游的发展。

一号文件对现代农村金融体系给予了充分重视,文件提出了“优先保证‘三农’投入稳定增长”的倾斜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带动金融和社会资金更多投入农业农村”;并且期望通过全国中小企股份转让系统,推出“新三板”上市募集资金的渠道,“推动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开发适合‘三农’的个性化产品”。

这里尤为重要的是政府提出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释放出明确的信号:未来进入乡村旅游开发的资金理应属于进入“三农”领域的社会资金,财政资金会给予必要的认可和支持。也就是说投资乡村旅游将会获得政府资金的支持和扶助。但是,乡村旅游开发仅靠政府资金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下面就跟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乡村旅游还有哪些渠道可以融资吧!

一、旅游产业融资渠道有哪些?

旅游产业融资一般有七个渠道,即“跑钱”(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支持)、“借钱”(与金融机构合作)、“引钱”(对外招商引资)、“融钱”(资本市场融资)、“兑钱”(盘活资产)、“汇钱”(吸纳社会个人投资)、“挤钱”(自身加大投资)。

二、乡村旅游融资有什么特点?

在旅游行业融资渠道框架中,乡村旅游融资有其自身特点: 1.政府是融资主体

一般旅游资源开发,应以一个市场化的企业作为主体,但在乡村旅游中,村集体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融资总量较小

乡村旅游注重原汁原味,无需过于包装,从业人员也可当地消化,总投资量相对而言并不大。3.易“跑钱”

新农村建设是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乡村旅游亦是国家旅游发展的后起之秀,受到国家和各部委的关注和重视。4.易“汇钱”

乡村旅游直接关联人及受益人就是当地农民,农民以多样方式入股的积极性高,如资金入股、房屋产权入股、劳动入股、技术入股等。

三、乡村旅游融资存在什么问题?

从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投融资来看,困难仍然不少,主要表现在投融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就全国乡村旅游融资发展的情况来看,存在着五大方面的问题:      融资渠道相对单一; 缺乏乡村旅游专业融资机构; 乡村旅游业与资本市场结合松散; 闲置资金进入旅游业的投资数额规模较小; 利用政府扶持资金的能力较弱。

四、如何拓展乡村旅游融资渠道?

按照“多渠汇流”的原则,乡村旅游开发根据旅游业投融资的趋势和规律,提出融资综合解决方案。即:“跑钱”方案、“借钱”方案、“引钱”方案、“融钱”方案、“兑钱”方案、“汇钱”方案、“挤钱”方案。

(一)争取国家和省市加大扶持――“跑钱”方案 1.投资重点

根据政府投资走向,重点投资于以下难以获得直接收益的公共领域:(1)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及公共事业;(2)大气、水源等环境治理项目;(3)文物保护,重点投资进行大堤、遗址等的保护和维修;2.主要措施 为争取国家、省市政府的投资,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配套工作:(1)争取计划单列,加大上级扶持力度,放宽地方执行权限。

(2)好政策组合拳,充分利用各种配套优惠政策和各种资金渠道。全面、充分地利用农业、林业、能源、环保、扶贫、中部、文化项目等各项优惠政策,形成政策洼地;全面整合各方面投资渠道,形成规模投资。(3)根据投资走向,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积极策划和筹备一批既符合国家、省市投资重点,又体现当地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抓紧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二)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借钱”方案

乡村旅游发展所需资金数额巨大,无法单纯依靠政府投入予以解决,需要按照经营城市的思路,充分盘活资产存量,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强力推进有收益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及环境项目建设。1.资金渠道

随着国内金融业的快速发展,金融机构的资金存量有了较大的增长,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的投资能力不断提升。乡村旅游作为投资的热点,越来越受到金融机构的青睐,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开辟融资渠道。同时,随着我国利用国际资金能力的提高和投资领域的进一步开放,国际金融机构在华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为乡村旅游拓展国际融资渠道创造了条件。

具体资金渠道包括:向商业银行(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申请抵押或质押贷款;向政策性银行(如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及进出口银行)申请贴息贷款;卖方信贷;通过担保公司进行融资担保;申请世界银行贷款、亚洲开发银行;申请国家间援助性贷款(如FAO、NNDP等)。2.融资方式

对于旅游资源开发,主要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融资。

(1)门票质押。以未来门票或连同其他收费权作为质押,向银行贷款。(2)景区开发经营权抵押。景区的开发经营权作为一项资产当作质押进行信贷。

(3)土地抵押。将国有的土地使用权抵押项目信贷,尤其是由于乡村旅游相关开发引起大幅度增值的景区周边的土地。

(4)建筑物抵押。将相关建筑物的所有权作为抵押进行贷款。

景区的抵押或质押项目信贷一般要求自有资本投入25%以上,可向银行贷75%。开发商使用国有资产作为抵押或质押,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则通过相应金融工具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贷款,包括比较灵活的小额信贷方式。

实际操作中,如果景区的开发规划有足够吸引力,同时开发商具备一定的信用,开发中的工程建设也可通过垫资方式进行。垫资比例一般为30%–40%,如果有相应的垫资融资财务安排,垫资比例甚至可达100%。如乡村旅游项目开发能与开放游览同步进行,还可对旅游商品开发、广告宣传、道路建设、景观建设等多方面经营内容进行商业信用融资,主要包括:垫资建设、代销商品、门票抵扣、预售预卖、时权融资等。3.解决方案

(1)成立资产信贷公司,明确借贷主体。

(2)明确资产产权,剥离劣质资产,分离出可用于借贷的优质项目抵押资产。(3)加大前期工作的力度,研究乡村旅游开发区域的资产体系及相应的政策扶持措施。(三)加大乡村旅游项目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引钱”方案 1.主要方式

通过政府招商部门、旅游企业的招商部门、专业招商机构、关联企业及关联人、专题招商会、参加招商会、专用招商网站、其它媒体传播招商等渠道发布招商信息,与开发商取得联系,根据乡村旅游项目和开发商的情况,确定具体的招商引资方式。(1)招募入股融资

开发商以股份有限公司的主发起人的身份,向社会定向招募投资人入股,共同作为发起人,形成资本融资。(2)定向募股融资

开发商先成立自己绝对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再向社会定向募股,以增资扩股的方式,引入资本金。具体方式有:战略投资人、搭车投资人、资产整合等。(3)整体项目融资

开发商在开发中,设立为若干个乡村旅游项目,并制作单个项目的商业计划书,按照投资规范的要求、准备招商材料,并依据招商材料,向境内外的社会资金进行招商,其中可以采用BOT等多种模式,也可合成开发、合资开发、转让项目开发经营权等。2.解决方案

(1)加大投资开放力度,引进国外资金,制定优惠政策,探索多种合作模式,加强政府的协调职能。(2)改善投资环境,树立亲商、富商的理念,转换政府职能,建立服务性的、诚信的政府。

(3)做好乡村旅游项目包装与招商资料的准备,具体材料包括:项目建议书、商业计划书、乡村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乡村旅游项目策划及规划、具体合作意向、各项优惠政策、基本法律文件等。(四)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融资――“融钱”方案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发育,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已成为旅游开发可选择的融资方式之一,迄今为止,登陆国内资本市场的旅游企业共有43家,其中景区类旅游上市公司13家。1.资本市场融资方式(1)国内上市融资(2)海外融资 海外融资有多种方式,包括一般债券、股票、高利风险债券、产业投资基金、信托贷款等。海外融资目前受到一些政策限制,但具体操作时仍可通过多种方法加以运作。(3)信托融资

新《信托法》出台以来,信托投资公司已经拥有了比较大的运作空间,并创造了一些新的金融工具。2.解决方案

(1)优化公司资产结构。从主要依赖门票收入的景区开发经营模式,向宾馆、民居旅馆、餐饮经营、旅游交通、旅游纪念品产销等多项业务转移资本和收入,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

(2)积极探索资本市场上新的融资方式。研究和尝试海外融资和信托融资的可能和效果。(五)创新模式盘活民居资产――“兑钱”方案

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居住观念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乡村旅游与房地产结合,创造各种乡村旅游住所,已经成为乡村旅游深度开发的趋势。1.盘活方式

(1)产权融资:包括产权酒店、商铺产权发售、项目公司拆分产权发售等。(2)出售部分产权:包括分时度假等。

(3)第二驻地:包括第二居所、企业第二总部(或企业庄园)等。(4)租赁融资:包括设备租赁、资产租赁、土地租赁、房屋租赁等。(5)民居收藏:包括文化民居收藏、主题民居收藏等。2.配套措施

(1)对乡村现存住房进行分类登记,策划对应的盘活方式。(2)创新居民管理方式,如发行“绿卡”,赋予居住者永久居留权。(3)积极引进中高端人群入住。(六)当地群众投资――“汇钱”方案

随着经济的发展,民间资本的投资能力愈加可观。景区的旅游开发,比较适合当地民间资本的投入。积极鼓励群众投资乡村旅游开发,汇集零散的小额投资,集腋成裘,是一条有效的融资渠道。1.投资重点

重点引导当地群众投资到投入小、见效快、回报稳定、经营方式灵活的领域中。(1)旅游餐饮:包括餐馆、酒吧、茶社、咖啡馆等。(2)旅游交通:包括旅游客运公司、景区内部交通等。(3)民居旅馆:包括民宿、农家乐、渔家乐等。(4)旅游商品:包括旅游纪念品销售、民间手工艺品制作等。(5)旅游娱乐:包括民俗表演、曲艺演出、特色娱乐服务等。(6)旅游景点:包括小型景点的开发等。(7)旅行社:包括小型的地接社等。

(8)其他适宜的旅游配套服务:包括游客咨询等。2.配套措施

(1)政府要为民间资本开发的乡村旅游项目提供公平的经营环境。尤其在宣传营销、利润分配、支持保障等方面,要与国营开发项目一视同仁。

(2)采取银行小额信贷、政府贴息等方式,提供必要的资金扶持。鼓励当地群众投资乡村旅游开发。(3)开放投资领域,采取政府特许经营的方式,鼓励投资利润相对较高的领域。

(4)制定优惠政策,向当地群众投资开发的乡村旅游项目做适当政策性倾斜。如在用水、用电、土地专用、税收等方面进行优惠。

(5)帮助当地投资乡村旅游的群众成立民间团体,进行行业互助,争取群体利益,开展行业自律。(6)帮助促成增资扩股、社会募股、合伙经营等开发形式,丰富当地群众投资乡村旅游业的方式。群众个人的资金有限,在无力单独开发乡村旅游项目的条件下,多种形式为其参与投资提供可能。(7)加大对当地乡村旅游就业和创业者的培训力度,提高其从旅游业中获利的能力。(七)加大地方政府投资力度――“挤钱”方案

地方政府的投入是乡村旅游开发项目的投资的立足点和基础,有策略有重点地加大地方政府对乡村旅游业的投资力度,不但可以直接部分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而且能够为其他融资渠道的畅通提供保障。1.投资重点

地方政府投资重点在于引导其他渠道的资金注入,扮演“引子”资金的角色。(1)投入为争取上级政府资金扶持而进行的前期和配套建设。(2)投入与银行贷款项目相配套的项目。

(3)投入与商业投资项目相配套的项目,尤其是乡村旅游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4)设立鼓励基金,采取政府贴息贷款等方式引导民间资金投入。2.配套措施

(1)设立固定的乡村旅游发展的财政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2)提高理财水平,增加乡村旅游相关项目投资。

乡村旅游融资模式 篇2

乡村旅游兴起之后, 为实现旅游资源的开发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投融资方式, 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利益相关者, 这些利益相关者往往与旅游资源开发、土地开发和投资利益输送有关。这些投融资解决了乡村旅游开发初期的资金问题, 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随着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 因利益分配不均导致的矛盾与冲突也时有发生, 直接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如何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看待乡村旅游的投融资问题, 找出当前投融资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并寻求解决方案, 对推动乡村旅游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乡村旅游投融资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由来已久, 它实质上就是要求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既要注重经济增长, 也要考虑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 逐步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旅游投融资之间具有辨证的关系。具体来说, 有如下两点:一是, 乡村旅游投融资本身必须是可持续, 不应有投融资资金时点上的断裂或者是资金持续供给上的困难, 这是一种中短期的可持续。二是, 乡村旅游投融资可以作为一种手段和方法去促进乡村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这是一种中远期的可持续。

乡村旅游投融资本身的可持续是乡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没有乡村旅游开发必要的投融资, 仅依赖市场手段可能会产生种种不均衡的发展问题;反之, 中长期的乡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是中短期内乡村旅游投融资可持续的保证, 因为, 没有中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预期做保证, 就不会有足够的社会资金参与到乡村旅游投融资项目中来。

因此, 可持续发展的投融资既要考虑乡村旅游投融资的经济效益, 也要考虑其社会效益, 既要考虑短期利益, 还要推动长期发展。只有解决乡村地区进行旅游开发面临的投融资问题, 才能进一步利用乡村旅游实现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旅游投融资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 政府越位和市场竞争缺位

在欠发达地区, 大部分旅游资源处在较为偏远的乡村地区, 区位条件不佳, 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 外来投资者的积极性较差, 当地居民的的资金也比较匮乏。因此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当地政府大量资金的支持。但由于政府的定位不明确、不准确, 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政府该做的没有做, 即政府缺位现象;同时也存在政府不该做的却做了, 即政府越位现象。由于政府专注于具体旅游项目的投融资和运营, 出现了公共服务缺位, 旅游业融资环境的建设缓慢, 旅游企业融资渠道狭窄, 旅游行业管理混乱, 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弱化等问题。因此, 政府对旅游业的介入程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 投资主体不足

传统观念认为, 乡村旅游的投融资主体主要包括三类:地方政府、社区居民 (村民或村集体) 以及旅游开发企业。黄郁成等 (2007年) 指出在现代乡村旅游开发, 由于旅游资源的国有, 土地资源的公有, 在乡村旅游投资中, 政府发挥着主导的作用;乡村地区资金的稀缺性, 使得外来投资商可以获取乡村旅游投资的主要收益;而乡村地价较低, 使得乡村居民的投资往往被边缘化。因此在乡村旅游投资中, 政府一直充当着主要的角色。但一个较为现实的问题是, 乡村旅游往往发生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实现农民增收。所以当财政收入还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建设的需求, 特别政府对乡村旅游业的投入离整个实际需求相差较远时, 就需要多元化的旅游投资主体的参与。

(三) 融资渠道单一与创新不足

由于旅游业具有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等特点, 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 因此政府主导的融资模式在旅游业发展初期效果非常明显。但随着旅游业发展对资金需求的不断增加, 政府的投融资能力会边际递减, 单一的融资方式和狭窄的融资渠道会阻碍乡村旅游业层次上的提升与可持续性发展。在融资渠道方面, 过分依靠银行信贷市场, 而对日益发达的资本市场重视不够;过分依靠财政性资金, 而对民营资本利用不够;同时, 利用国际金融机构、跨国公司和企业集团的资金、援助方面都还很不够。当前, 旅游企业也还没有形成依赖自身的资本运作和外部资金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和自主发展机制。

三、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解决乡村旅游投融资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 总体解决方案

政府推动下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市场融资模式。乡村旅游投融资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难主要包括政府越位和市场竞争缺位、投资主体不足、融资渠道单一与创新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 应该本着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解决乡村旅游的投融资问题。

(二) 政府介入的合理程度

区分经营性项目与基础设施项目。乡村旅游业的公共性和外部性, 决定了其融资与运营需要政府的介入。而旅游业融资完全由政府主导又会产生效率损失, 出现政府失灵, 那么政府究竟应该如何介入到旅游业投融资中, 如何把握好度的问题, 关键就在于区分好乡村旅游投资中的经营性项目与基础设施项目。

在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 投融资所进入的不仅包括景区、景点建设、旅游饭店、旅游地产、旅游车船购置、旅游演出点、旅游购物建设等经营性项目而且包括水、电、路、环保、污水及卫生处理等不便于收费的基础设施项目。其中, 这些不便于收费的基础设施项目一般具有部分公益性, 属于市场失效或低效范畴, 因此需要以政府投资为主或者通过政府适当财政补贴及政策优惠维持运营。

而对于经营性项目有收费机制, 未来有现金流入, 能够产生效益, 可采用市场运作的方式解决资金难题, 经营性项目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可通过市场进行有效配置。此外, 还可以有效分离其所有权和经营权, 采取出售、租赁、抵押等方法把它们推向市场。通过转让所有权、经营权和收益权等进行融资, 最大程度的盘活存量, 吸引增量, 逐步增加旅游项目资金来源。

因此, 旅游产品作为一个综合性的产品, 涉及项目较广, 政府在旅游业融资中应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政府推动下的市场化融资模式是在保证市场有效运行的基础上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合力。

(三) 投资主体多元化

1. 组建大型旅游企业集团。

旅游活动是跨地区、跨行业的综合经济活动, 旅游业服务的对象是流动的游客, 因此有必要建立旅游企业之间、地区之间的横向联合, 将上游和下游不同环节的服务组合在一起, 以满足旅游者全方位的旅游需求。根据产业链理论, 产业链整合对实现产业规模经济, 降低交易成本, 促进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它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和资源优化配置。因此为了避免乡村旅游发展“散、小、弱、差、乱”等问题, 在一开始就应当构建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来保证旅游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

2. 引入风险投资机构。

商业银行受其自身性质和经营原则的影响, 对于开发周期长、有很大不确定性、风险大的旅游业的贷款支持较为有限。然而正是由于旅游业目前的高风险、高回报特征也为风险投资在这个领域的运用创造了可能。风险投资机构能否在乡村旅游投融资中成功运用关键在于风险投资能否顺利退出。因此可以考虑进一步建立乡村旅游业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 良好的退出机制有助于金融机构的资金向处于萌芽期的旅游项目流入, 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3. 设立基层村镇旅游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乡村自有资金的弱小与分散, 使得乡村居民无法承受任何可能的市场风险, 更没有能力投资任何较大规模的旅游项目。因此, 在旅游开发地区摆摊设点, 从事小买卖成了乡村居民主要的投资行为, 乡村居民对旅游开发只是旁观者, 随着旅游开发利益分配的不均这种状况往往会引发当地居民与旅游开发企业之间的矛盾冲突, 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鼓励村民自主投入, 通过集资的形式投资开发一些中小型项目, 旅游小镇或设立旅游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或直接由村委会负责管理运用投资资金, 按照股份承担风险, 享受收益。在实践中, 村镇旅游投资公司的融资需求可以通过资产变现、权益转让、合同承包、土地经营开发等具体融资与运营方式得以实现。

(四) 拓宽乡村旅游业的融资渠道

1. 争取政策性资金的支持。

乡村旅游业的绿色产业特性、外部效应的可转化性, 以及产生的就业与扶贫效应, 客观要求政策性资金的支持。从2000年开始, 我国已安排国债投资旅游基础设施, 发行旅游国债, 财政担保, 主要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重点经营性项目投资。因此, 在符合政策支持的条件下, 争取政策性资金对乡村旅游业的投入规模。

2. 创新投融资渠道。

按照“项目锁定资源, 资源置换资金”的思路, 引导和鼓励中介组织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资金融通、信用担保、融资租赁、项目融资、信托投资等服务, 探索推行动产抵押、权益抵押、林权抵押、土地使用权抵押等担保形式来拓宽融资渠道, 通过融资的创新, 将资源和资金进行合理对接, 从而满足乡村旅游开发对资金的需求。

3. 促进大型旅游开发企业融资。

通过培扶持具有带动效应的旅游企业, 鼓励企业买“壳”、重组收购上市公司、与优秀上市公司合作等方式, 进入资本市场, 尽快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 发行企业债券, 或进入证券市场融资。对这些被筛选的企业提供优惠的政策, 以鼓励更多的企业能够加入进来。对培育后的旅游业上市公司, 管理层应进行奖励, 并对企业所得税实行减免优惠。

4. 加强和金融机构合作。

通过政府出面牵线搭桥, 与各类金融机构进行合作, 可以获得短期和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 对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 结合新农村建设工程, 促使各级政府要把乡村旅游列入相关项目投资计划, 进行优先安排, 以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 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重点工程。

5. 吸引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的投入。

认真落实招商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 探索推动重点地区农村旅游项目的集中招商, 鼓励和引导大型旅游企业参与开发和经营, 创办特色乡村旅游项目。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 拓宽民间投资领域, 鼓励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固定资产、资金、技术等多种形式入股兴办乡村旅游, 享有薪金、租金、股金等稳定长期的收益回报, 或以村组集体经济组织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 参与乡村旅游投资开发。

四、结语

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研究乡村旅游投融资问题, 需要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来看待乡村旅游投融资方式, 政府应当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 其余的让多个投资主体参与进来, 这就从资金上减轻了压力;同时具体到投融资领域, 针对不同项目的公共属性和盈利能力采用不同的方案, 用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金, 这等于增加资金的供给;此外创新融资模式和方式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来实现对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有效供给。这也在实现了乡村旅游投融资可持续的同时, 利用乡村旅游的资源开发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即实现了“两个可持续”。

参考文献

[1]黄郁成, 张国平, 李金波.乡村旅游投资主体关系研究[J].旅游学刊, 2007 (6) :75-79.

[2]鲁明勇.乡村旅游投融资及利益分配研究——以湘西自治州为例[J].经济与管理科学辑, 2011 (S1) .

[3]陆彪, 陈雪琼.我国旅游业投融资现状与问题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6) :334-337.

[4]任春.广东省乡村旅游目的地融资方式的拓展研究[J].广东农业科目, 2009 (6) :292-295.

乡村旅游“北京模式”解读 篇3

突出区域特色,明确功能定位

在北京市首次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明确的北京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全面树立大旅游观,积极调整旅游产业结构,转变旅游发展方式,以投资、消费双轮驱动,打造城市、郊区两个市场,坚持“一区(县)一色”、“一沟(村)一品”的特色发展道路,积极培育具有首都特色的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大力推动首都旅游产业优化升级,努力把旅游产业培育发展成为首都经济的支柱产业,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旅游城市。

北京市旅游局在乡村旅游发展中遵照国家旅游局主张,坚持以农为本、以人为本、以和为本的“三为本”原则,走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化的路子,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品牌主体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进城乡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把发展旅游产业与统筹城乡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积极培育旅游新产品,打造旅游新业态。在此背景下,北京市旅游局坚持走特色发展道路,大力促进乡村民俗旅游向乡村度假旅游产业转型,提升郊区民俗旅游的质量和水平。各远郊区(县)紧紧围绕自身资源特征,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最终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小城镇、特色村落、特色乡村酒店、特色民俗活动和特色沟域文化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通过市场化手段引进旅游公司、专业酒店管理集团和职业经理人参与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升级。把乡村旅游发展与山区生态搬迁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实施“乡村旅游促进计划”,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扩大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以旅游发展带动郊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区(县)一色:实现远郊区县乡村旅游功能特色的清晰定位。“一区(县)一色”是挖掘区域特色,形成错位经营的重要手段。深入挖掘北京郊区的乡村民俗文化,协调好区域分工,在研究现有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实施差异化的空间战略,不同的空间板块吸引不同的市场人群,提供各有特色的吸引物,以特色吸引游客。明确了区县旅游定位,实现了“一区(县)一色”,提高了各区县的竞争力。比如:丰台区为“生态休闲”,门头沟区为“山水庄园”,房山区为“北京祖源、休闲胜地”,通州区为“滨水新城、漕运古镇”,顺义区为“临空型商务会展旅游之都”,昌平区为“温泉胜地”,大兴区为“绿海甜园”,平谷区为“休闲绿谷”,怀柔区为“不夜怀柔”,密云县为“渔乐圈”,延庆县为“国际休闲”等。

一沟(带)一品:打造33条乡村旅游沟(带)的产业集群。从土地、森林、山庄、湖泊、农田、农作物、观光园、民俗民风等各方面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存量,从规划、产业布置及公共设施等角度打造“一沟(带)一品”产业集群增量,解决了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散、小、重复建设问题,形成规模经营。2007年至2010年4年时间内,北京市旅游局充分发挥北京市的人才智力优势,委托国内外著名规划设计单位,完成了33条“一沟一品”乡村旅游沟(带)产品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包括:朝阳区的“温榆河运动休闲游憩带”,海淀区的“大西山乡村旅游示范沟带”和“温泉镇红楼名源乡村旅游带”,丰台区的“河西生态走廊乡村旅游”,门头沟区的“妙峰山镇乡村旅游示范沟带”,房山区的“十渡山水文化休闲走廊”,通州区的“京东运河湿地文化休闲区”,顺义区的“旅游‘金光大道’”,昌平区的“温榆河丽水温泉现代休闲旅游集聚区”,大兴区的“庞安田园休闲大道”,平谷区的…桃花深处’国际乡村汽车营地旅游休闲度假区”,怀柔区的“‘燕山满韵’风情大道”,密云县的“云蒙风情大道”,延庆县的“仓米古道乡村旅游沟域”等。这些规划为扩大乡村旅游规模,形成产业集群,提供了前提条件。

一村一品:开展77个特色乡村民俗旅游村的创意策划。从2008年起,北京市旅游局以“以点带面、打造精品、提升品牌”为目标,以现有民俗村为基础,选择旅游要素丰富、特点鲜明的77个特色乡村民俗旅游村进行了“一村一品”创意策划。包括海淀区的“法兰西乡情·管家岭村”,丰台区的“地热温泉·南宫村”,门头沟区的“生态养生休闲·韭园村”,房山区的“养生山吧·中英水北台村”、通州区的“盆景文化创意·大营村”,顺义区的“红色经典·焦庄户村”,昌平区的“边城文化·长峪城村”,大兴区的“梨花之乡·梨花村”,平谷区的“边关山寨·玻璃台村”,怀柔区的“长城壁画·北沟村”,密云县的“体验古镇魅力、寻访边关文化·古北口村”,延庆县的“火盆锅、豆腐宴·柳沟村”等。这些创意策划为区县、乡镇提升乡村旅游档次打好了基础。

生态旅游度假区未来郊区旅游发展方向。根据2008年由国家旅游局和环境保护部共同主办的全国生态旅游发展工作会议所倡导的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的精神,北京市旅游局以生态旅游度假区为未来郊区旅游发展的方向,编制了《生态旅游度假区评定规范》,即充分利用现有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以休闲度假游为重点,挖掘“都市休闲、山水休闲、生态野趣、温泉保健、民俗风情、养生健体、漂流历险、美食养生、红色经典”等特色旅游产品,创建市级生态旅游度假区,丰台南宫已经成为北京市级第一家生态旅游度假区,并在争创国家生态旅游度假区。

“一区(县)一色、一沟(村)一品、一村一品”的特色发展道路初步建立了区县、区域、沟域、村镇四个不同梯度的产品层次,同时通过“旅游新型业态”塑造新产品形成了网状产品体系结构,并通过“生态旅游度假区”引领乡村旅游新方向,使整个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更加完善。这一多层次、多业态、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并最终形成品牌。

打造新型业态,推动产品升级。北京市旅游业经历了以景观名胜为主的自然观光游、体验民俗风情的人文旅游、以游憩、娱乐为目的的休闲度假游、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态游4个阶段,类型丰富、新型业态层出不穷的北京乡村旅游逐渐成为市民旅游的主要形式。包括景观类旅游产品、民俗旅游村、休闲度假村、观光农业示范园以及节庆类旅游产品和新型业态。另外,从2007年开始,北京市旅游局总结推出了八种全新乡村旅游业态,分别是:乡村酒店、国际驿站、采摘篱园、生态渔村、休闲农庄、山水人家、养生山吧、民族风苑。这8种乡村旅游新业态产品的推出是北京市旅游局在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基础上,为打造第二代乡村旅游而提出的崭新概念,在国内乡村旅游领域中尚属首创,进一步丰富了京郊乡村旅游的产品和内容,提升了乡村旅游产业的规模和质量,促进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升级换代。并为规范上述新业态的发展,由北京市旅游局牵头,制定了《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

推行标准管理,引导行业自律

北京市旅游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农委等相关部门紧密协作下,积极探索建立符合产业实际的乡村旅游行业管理模式。

规划引导,标准管理。2005年7月,北京市旅游局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制定的《北京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05-2010年)》通过专家评审;2008年12月,北京市旅游局制定的《北京市乡村旅游产业升级规划》通过专家评审;从2007年开始,北京市乡村旅游形成了完善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逐步走上了品牌化发展的道路。伴随着北京市旅游局制定的一系列乡村旅游行业标准,北京市乡村旅游逐步实现有序化发展。2002年,北京市农委和市旅游局联合制定了《北京市郊区民俗旅游接待户评定标准(试行)》和《北京市郊区民俗旅游接待户评定暂行办法》。2005年至2006年,北京市旅游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北京市乡村民俗旅游村等级划分及评定标准》和《北京市乡村民俗旅游户等级划分及评定标准》;2009年1月,北京市旅游局与市技术监督局制定《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规定了养生山吧等8个乡村旅游新业态的地方标准,成为全国首批乡村

旅游新业态地方标准;2008年5月,北京市旅游局率先制定《北京市乡村旅游景观管理公约》;2009年5月,北京市旅游局制定的《生态旅游度假区评定规范》通过专家评审。北京旅游局的一系列乡村旅游标准从不同侧面指导着北京市乡村旅游的规范发展,全面推进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升级。

部门联动,政策集成。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管理体制不顺,多头管理,支持力量分散,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北京市旅游局针对乡村旅游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问题,前瞻性地提出了北京乡村旅游部门联动制度,即:旅游局牵头,农委、发改委、园林、国土、卫生、工商、税务、公安、民政、环保、妇联等行政管理部门通力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做好乡村旅游的指导、监督、管理,以促进北京市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北京发改委划拨专项资金,用于打造生态涵养发展区,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乡村酒店和乡村旅馆,促进新农村建设,为北京市乡村旅游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北京市水务局制定了《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规划》,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美化了乡村环境北京市园林局一方面通过建立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加强了对山区生态林的建设与管理,实现了山区农民由“靠山吃山”向“养山就业”转变,促进了乡村旅游景观的保护,此外,启动绿化隔离地区“郊野公园环”建设,大力进行绿化,打造了一大批天然氧吧和郊野公园,初步形成了环绕北京城市的森林景观;北京市环保局深入开展污水治理、生态环境改善等工作,整治了乡村旅游环境,为乡村旅游创造了更干净的服务、接待环境;北京市科委实施“太阳能照亮百村示范工程”,改善了农村地区道路照明状况和农民生活、居住条件,大力推动了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北京市妇联组织农村妇女成立了34个“巧娘工作室”,参与北京乡村旅游商品设计制作大赛,推进了乡村旅游商品的设计与制作,完善了乡村旅游产业链。

景观保护,社区参与。乡村景观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乡村景观的保护。北京市旅游局为了提高乡村旅游对乡村环境优化及文化遗产保护的效用,实现北京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地发展,率先制定了《北京市乡村旅游景观保护公约》。《北京市乡村旅游景观保护公约》分别从村落景观保护、田园景观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文化景观保护四个方面提出了全面、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以加强民俗旅游村的规范自律治理,使乡村旅游的行业管理与自律管理相结合,促进民俗旅游村落风貌的保护和建设工作,创造环保、整洁、优美的北京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环境。北京市乡村旅游的行业规范管理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道路,形成了规划引导、标准管理、部门联动、政策集成、景观保护、社区参与的行业管理模式。

政府部门联动,完善基础设施

近年来,北京市旅游局会同发改委、交通委、农委、科委、文化局、园林绿化局、林业局等相关单位,就提高乡村旅游可进人性、改善乡村旅游生态环境、营造乡村旅游特色景观、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体系等问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渐趋完善。“乡村旅游之所以在近年发展迅猛,最重要的原因是各级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最给力的投入”。北京市旅游局副局长安金明表达了上述观点。

政府投资逐步向郊区倾斜。市发改委安排的政府投资中,郊区与城区的比例2006年首次发生逆转,政府固定资产用于郊区的比例达到52%,比城区多了4个百分点。近年来,北京市实施了一系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使京郊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连续实施了农民安全饮水工程,在镇、村建立起污水处理设施。连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综合环境整治。还在农村推广安装了太阳能路灯,使农户用上了清洁能源。

郊区旅游公路升级提高乡村旅游可进入性。近4年,政府用于交通公路提级的总投资达100多亿元,综合改造里程为全市总里程的50%,总计7700公里。郊区公路提级改造之后,市郊区(县)中心到市区行车时耗不超过1小时、各相邻市郊区(县)中心之间的行车时耗不超过1小时、各郊区县乡镇中心到区(县)中心行车时耗不超过1小时。2010年全市已基本实现所有行政村全部通达公交车。与此同时,加大了轨道交通的建设力度,到2015年北京将拥有561公里轨道交通。交通条件的改善,极大惠及乡村旅游。深沟浅壑拉近了与城市客源的距离,隐藏在远山中的山村美景掀起了盖头。

“五项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旅游环境。目前,根据有关计划,北京市新农村的“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工期已由原计划的4年缩至2年。北京市投入100多亿元建设资金对京郊行政村的“五项基础设施”进行伞面改善。全市行政村的街坊路得到硬化、绿化,安全饮水,生活污水将妥善处理,厕所将得以新修、改造和垃圾将实现无害化处理。在城里还是稀罕物的太阳能电灯,如今已遍布北京市郊民俗旅游村,乡村因而有了亮丽的夜景。智能化小型污水处理站让众多民俗旅游村的生活污水实现了净化处理,中水广泛应用于园林绿化和人工水景,湖光山色的美景在降雨日渐减少的自然环境中随处可见。

“三道生态屏障”建设形成乡村生态景观。以“防沙、保水、增绿、保障”为重点,北京市实施了一批生态建设工程。在山区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山区关停废弃矿山生态治理、地表水源区生态综合治理等工程。已完成造林443万亩、水土流失治理4583平方公里。在平原地区,实施了生态景观大道、平原治沙、农田防护林网等工程,林地总面积达到260万亩,林木绿化率达到23.57%。在城近郊实施了绿化隔离地区、郊野公园、城市河湖水系生态治理等工程,建成两道绿化隔离带,建成多处郊野公园,六环路以内市管骨干河道基本实现水质还清。经过多年建设,在中心城外围形成了山区、平原、城近郊三道生态屏障,整个市域面貌呈现出“城市青山环抱、市区绿地环绕、郊区绿海田园”的生态景观。

观光农林果业发展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农村要发展,产业是基础。发展京郊农村都市型现代农业,不再单纯追求生产价值,而是充分发挥农业功能的多元性,即生态功能、观光旅游功能、示范功能。目前,郊区形成了4万亩设施农业,20万亩高标准农业节水灌溉工程,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北京已经根据农村区域特性规划了5个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圈,由城区和部分近郊区组成的城市发展圈;由六环路以内城乡结合地区组成的近郊农业发展圈;以远郊平原地区组成的平原农业发展圈;由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山区组成的山区生态发展圈;环京外埠合作农业发展圈。观光农业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乡村旅游产品的内涵。政府投资重在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旅游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设施环境重在特色产业发展,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资源支撑。

引入社会资本,创新融资模式

政府部门通过重大项目、转移支付等形式,对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生态补偿等关系乡村旅游发展领域的引导性投入,吸引了民间资金、外来资金以各种形式投向北京乡村旅游业,形成了“百川汇流融天下,乡村旅游‘不差钱’”的良性资金引入局面。

国际资本青睐乡村旅游。北京“国际化都市”的城市特点,决定了北京这个潜力巨大的国际化乡村旅游资金市场。在京居住、工作和生活的国际人群,不仅成为京郊乡村旅游的常客,更有慧眼识珠者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意大利农庄是北京8种乡村旅游新业态中“国际驿站”类型的典型。由一位在京工作的意大利人投资兴建和经营。占地210亩,已投资350万元,在这里可以品到来自意大利的6种苹果、8种杏、12种梨和15种李子,可以品尝到地道的意大利匹萨,面积2000平方米的果园里的餐厅宽敞明亮,由意大利设计师RiccardoDalMas设计,是典型的托斯卡纳建筑。类似的投资项目还有怀柔区慕田峪村的“小园”、“鹅和鸭”农庄等。

社会资本助力乡村旅游。第一,合作社化零为整。与过去单个民俗户经营方式相比,农民旅游合作社体现出了规模经营的优势,并可以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与单打独斗的个体经营相比,资金实力强了,接待规模大了,增强了抗击风险的能力,因此受到民俗旅游接待

户的广泛欢迎。为了引导农民由分散经营、各自为政转向规模经营、合作互助,市、县两级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对旅游合作社给予资金支持。在众多政策支持和资金引导下,京郊大地涌现了大量旅游专业合作社,农民或者以房屋使用权,或者以土地使用权入股,交给合作社委托专业公司经营,从而获得经营性收入之外更高的资产性收益。

第二,小额贷款助力。最近,北京市第一家小额贷款公司——北京兴宏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在大兴开业。一个月的时间,该公司已经累计发放贷款80笔,金额达到6481万元,累计回收2l笔贷款,1816万元。贷款中,面向“三农”客户的贷款共有55笔,4585万元。全市将设立小额贷款公司20至30家。随着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以及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分支机构等多种金融机构进入农村,京郊大地的农村金融改革正在进行,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一个全新的融资渠道。民俗旅游接待户接待能力的扩大、观光农业园的建设等乡村旅游扩大在生产将获得更加灵活、快捷、有效的资金支持。

第三,闲置院落使用权变现。近年来,随着乡村休闲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外来投资者、经营者进入乡村旅游经营领域。为了满足他们对经营场所和服务设施的需求,有大量郊区农民以整体租赁形式将闲置房屋使用权转让,受让者对房屋进行改造,使其具备居住和乡村旅游接待双重功能。延庆县岔道村、怀柔区慕田峪村、朝阳区高碑店村、昌平区德陵村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民居功能拓展突破了传统“农家乐”的赢利模式,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和充足的资金,极大地提升了乡村旅游接待的品质,增加了乡村旅游业的附加值,也让农民获得了物权收益。有相当多的因为农民进城买房居住而闲置的农村院落因此得到了利用和保护。

技术资金联动专业打造新型业态。通过宽松的投资环境吸引具有先进经营理念的外来投资者进入,利用田园景观,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为游客提供乡村生产生活休闲体验以及住宿、餐饮等基本服务设施的经营行为属于此类投资。北京市八种乡村旅游新业态中的绝大多数,都属于这种融资模式。昌平区金利牡丹园占地200余亩,投资者为安徽亳州药材商。通过租赁,获得了土地使用权,精心挑选种植了上百种可以食用的中草药。以此为依托开发了花卉观赏、特色药膳餐饮服务,成为昌平区最早一批乡村酒店经营单位。

政策优惠吸引大项目落地。“投资拉动”的直接体现,是大型综合性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和落地运营。近年来,北京市市区两级政府,出台了土地、税收等多种政策措施,优商、惠商、安商,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投资商投资京郊旅游业,一批投资巨、档次高、体量大、功能全、复合型的休闲度假旅游项目,纷至沓来,引领了北京甚至全国的休闲旅游新潮流。拉斐特城堡酒店是国内唯一完全仿造法国城堡原形而建的酒店,酒店规划建设用地3000多亩,相关配套设施一应俱全,酒店古朴典雅,雄浑大气,使客人在参观城堡的同时能尽情领略法国文化的深厚底蕴。目前公司正加紧实施以法国城堡文化为依托的后续相关设施的建设,在城堡文化、法国酒文化、酒店会展、住宿餐饮、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现代都市农业等方面做出一批精品项目。

区(县)政府,提供免费交通旅游大巴,让社区居民更加方便地走进乡村,体验乡村旅游的魅力。与此同时,通过“城乡和谐手拉手”活动,组织民俗接待户到北京城体验“京城都市旅游”,开阔了乡村旅游经营者的视野。2008年以后,进一步扩大了“乡村旅游进社区”活动的规模,将乡村旅游宣传手册大规模地摆放进了社区,深入挖掘乡村游潜在客源。“乡村旅游进社区”系列活动的开展,既宣传了京郊精彩的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也拓宽了客源互享、城乡互动的渠道,实现了城乡交流、和谐发展的目标。

目的地主题社区,品牌营销。乡村旅游产品种类各异,通过打造主题产品,营造主题社区,吸引游客关注度,进行了品牌营销。近年来,北京市旅游局创意策划了内容丰富的乡村旅游特色产品,组织主题鲜明的社区营销活动,塑造了别具一格的乡村旅游的品牌形象。2007年以来,通过打造“一沟(带)一品”,明确了33条乡村旅游示范特色沟(带)的定位;通过打造市级民俗村“一村一品”,塑造了77个市级民俗村的产品特色和品牌形象。2006年以来,北京市旅游局联合北京市农工委、北京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单位举办了“寻找美丽乡村”评选活动,评选出44个京郊最美丽的乡村。目前,77个荣获“京郊最美丽乡村”称号或进入“京郊最美丽乡村”提名名单的市级民俗村已经纳入了北京市旅游局“一村一品”的创意策划名单中,多数已经完成了整体创意策划,形成了鲜明的品牌形象。

网络虚拟社区,网络营销。北京市旅游局还敏锐地捕捉到了日渐壮大的网络虚拟社区的市场需求,重点加强北京乡村旅游的网络营销的力度,以适应国内旅游的散客化潮流和乡村旅游的自驾车市场发展趋势,建立新型乡村旅游产品分销模式。2009年五一节前,通过“北京欢迎您——200万张旅游景区门票免费奉送”活动,以北京市旅游局网站和携程旅行网为平台,以远郊区县的景区为主导,将70万张绿色门票采用网络方式公开发放,实现了“把魅力都市留给客人,把美丽乡村留给自己”的目标。目前,2009版北京京郊80万旅游手册免费发放工作已经启动,北京市民凭身份证不仅在北京市各个旅游咨询点可以领到这个册子,还可以通过北京旅游网办理申领手续。这些举措受到了广大网民的热烈追捧。此外,在北京市旅游局大力推动下,各区县旅游局也不断创新营销方式,加大网络营销力度,举办了“瑰丽百草畔网络摄影大赛”、“房山上方山爱心奉献”等网络推广活动。这些活动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优势,让虚拟社区的网民不断成为乡村游的实实在在客源。

舞台社区,节庆营销。多年来,北京市旅游局充分利用黄金周、各种节庆日以及大型展会,搭建“舞台”社区,精心导演了一曲曲“乡村旅游的精彩大戏”。目前,由北京旅游局和北京各个市郊区(县)主办的节事活动已经达到150多个,如北京旅游文化节、大兴西瓜节、密云渔王美食节等。北京市旅游局还不失时机在各种高规格的大型旅游展会上,推广乡村旅游,做细节会营销,做实舞台社区。2008年,在北京国际旅游博览会上,设立了北京市乡村旅游推介展区,向参展的82个国家和地区、25个省市区,整体宣传北京市乡村旅游产品,短短的几天时间发放了几万份宣传资料,赢得了国内外客人对北京乡村旅游的广泛关注。2009年,组织各区县旅游局参加北方旅游交易会、北京国际博览会等大型旅游展会,并在展会上设置乡村旅游展区。随着营销活动的不断推进,北京乡村旅游的品牌效应正一步步走出北京。

近年来,在开展乡村旅游的工作中,北京市旅游局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实效。同时,也感到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北京市旅游局将认真落实全国旅游工作大会的会议精神,按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全面推动北京乡村旅游发展,并在工作中实现新突破。

浅析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篇4

世界比较普遍的乡村旅游已经有50余年历史。中国的乡村旅游也已经有20余年历史,经历了从对资源的简单利用到综合利用再到深入挖掘的三个阶段;乡村旅游项目也实现了产业升级、休闲方式升级、景观升级、全时升级等的不断提升。

据统计,在城市居民小长假出游选择中,选择乡村旅游的占70%以上。不少县的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占当地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总收入的比例已达到和超过50%。据《光明日报》2012年7月26日报道,截至2011年底,我国农家乐数量超过150万家,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超过2万家,年接待游客超过6亿人次。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营业收入已超过1500亿元,带动1500万农民受益。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2010年国务院一号文件专门强调“要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2011全国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会议提出,要把乡村旅游作为国内旅游的基础工程来抓,把乡村旅游作为发展国内旅游的主战场,摆上突出位置抓实抓好。

一、中国现阶段乡村旅游主要发展模式

从经营内容来看,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主要有以下七种模式。

(1)田园农业旅游模式:即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旅游吸引物,开发农业游、林果游、花卉游、渔业游、牧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主要类型有:田园农业游和田园观光游等。

(2)民俗风情旅游模式:即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主要类型有:农耕文化游、民俗文化游、乡土文化游和民族文化游等。

(3)农家乐旅游模式:即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主要类型有:农业观光农家乐、民俗文化农家乐、民居型农家乐、农事参与农家乐、食宿接待农家乐、休闲娱乐农家乐等。

(4)村落乡镇旅游模式: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格局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旅游。主要类型有:古民居和古宅院游、民族村寨游、古镇建筑游、新村风貌游等。

(5)休闲度假旅游模式: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独特的地热温泉、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主要类型有:休闲度假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

(6)科普教育旅游模式: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活动。主要类型有:农业科技教育基地、观光休闲教育农业园、少儿教育农业基地、农业博览园。

(7)回归自然旅游模式:利用农村优美的自然景观、奇异的山水、绿色的森林发展观山、赏景、登山、森林浴、滑雪、滑水等旅游活动,让游客感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主要类型有: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水上乐园、露宿营地、自然保护区等。

二、“百尺竿头,以何为进?”

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模大,效果显著,其网络化、漫点式的发展过程,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乡村旅游发展到现在,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单体规模小,对应市场难;基础设施不足,公共服务少;卫生条件差,产品供应不足;经营单一,同质化强;恶性竞争,质量不高等。从乡村旅游开发的角度,则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一是乡村旅游存在旅游资源相似,产品同质化的问题。

这个问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以自然资源为主的乡村旅游。就自然资源而言,主要是强调有山有水,风景美丽、气候宜人。而现在国内各地的山水资源从本质上说区别不大,只是南方的山秀丽一点,北方的山雄伟一些。其次是以人文资源为主的乡村旅游。把乡村生活作为一种资源来看待,并且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本来是很不错的事情,但其中也存在差异不显著,产品雷同的问题。许多地方在没去之前很向往、很憧憬,去过之后却感觉很普通,这是广泛存在的现象。二是近距离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乡村旅游现在大多还只局限于农家乐这一基本的产品模式。一方面是产品模式单一,另一方面是各地的农家乐及乡村旅游本身在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历史传承等方面基本相似,由此形成了严重的近距离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三、中国新时代乡村旅游的发展诉求

中国,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对乡村旅游的要求要更高、更多。我们希望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既能促进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又能增加农业功能,还可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就业渠道,形成系列服务设施,更重要的是推动农民观念转化,培育农村市场机制。这是一种对乡村旅游综合作用的要求,是对其城乡统筹、品质升级的诉求。

四、“四新”“五化”创乡村旅游开发新路径

(1)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四大创新

①培育新型旅游资源,强化主题景观打造。推进创意农业,整合其他产业资源、建设人工景观、策划旅游节庆等。通过产业融合,借助科技手段,人工创意并营造能够体现乡村特质的旅游景观与活动。北京郊区在创意农业发展上已取得明显进展。

以自然风光和浓郁欧洲情调为复合载体,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与园林风格作为参照系,并在此基础上,糅合了中式园林的形态特征与设计理念,通过“漫天花雨,开心田园”的定位,打造了“北京最美丽的香草花海”——北京怀柔香草庄园。在产品上,提出了开心农庄的方案,主要就是通过人们加入农庄会员籍,认养一块土地,收取费用,人们可以当农夫、做地主,空余时间来田里劳作、采摘、收获,打绿色食品牌。而我们构想的开心农庄,是在此基础上,和网络结合得更紧密,更贴近京城白领的网络和实际生活模式。建立“怀柔开心农庄”网站,网站与“开心农庄”景区即时互动,并通过增值服务获取收益。

②创新资源依托,寻找村庄灵魂,运用国际化理念设计。创新资源依托,主要是指挖掘传统“三农”旅游资源。包括传统农耕文化、乡土传统知识、民族文化遗产等。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目前各地乡村旅游发展,对餐饮、娱乐重视有加,而对乡村文化的挖掘利用不足,随着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而涌现出的众多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未能充分利用起来。

没有优美的山地自然环境,没有保存完整的村落古迹风貌、没有特色突出的民风民俗。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沁水营,只是一个京郊的普通村落,如何在资源现状特色不突出的基础上策划好沁水营,这是本案最大的难点。如何摆脱传统上一村一品策划就资源论资源的局限性,突破京郊乡村开发血拼资源的怪圈,为北京京郊乡村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规划者提出了“京晋文化博物苑,乡村记忆第一村”的发展主题,抓住沁水营村京晋文化和村庄记忆两大特色,从“抓住京晋文化,塑造村庄发展灵魂;突破资源局限性,打造特色“沁水生活”;抓住先发机遇,聚合七十二连营精华资源;依托村志,关注昨天、立足今天、畅想明天;文化产品化、产业化;关注村民人文精神,再现村庄记忆”六个方面切入策划,得到了各方的高度评价。

③泛农产业复合展示,推进“三生”(生态、生产、生活)立体休闲。创新“三农”旅游资源包括发展特色种养、推进创意农业等。除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合理调整其产业结构,第四代农业产业园的发展思路,强调建设农业与旅游、商务、教育、科研、科技多元产业复合的综合型、多元化、现代型的农业园,形成“泛农产业复合”的展示空间。

以《湖北宜昌“夷陵农谷”概念规划》为例,该规划将其整体功能布局为“一园二区”,其中一园为科技农业示范园,二区分别为休闲游乐区和田园度假区。科技农业示范园以高科技农业为主题,集代表多种农业前沿科技的种植园、农业科研、商务、培训等多元功能于一体,同时也是夷陵区乃至宜昌及华中农业提档升级和区域联动的引擎性板块;休闲游乐区以农业主题休闲、游乐为特色,包括“美丽乡村”风情园以及乡村迪士尼等主题园区;田园度假区规划乡村田园风格的主题商务及度假区域,是低碳、环保社区的典范性区域。

④产业融合促城乡一体,规划先行助力“城镇上山”。小城镇处于农村与城市之间,在城乡发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农业产业化的服务依托,对广大农村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2011年到2012年上半年,依据云南省“十二五”规划明确的生产力布局,通过对1700多个乡村的统一规划,优化调整了其空间布局,明确了其建设用地发展方向,积极引导了城镇建设和产业向山地的聚集,助推云南“城镇上山”战略的实施。山地城镇将成为云南今后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发展模式。

(2)乡村旅游升级的“五化”发展

①产品差异化。应充分利用丰富的乡村景观、生态、文化、民俗等资源,向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提升。推广乡村酒店、国际驿站、采摘篱园、生态渔村、休闲农庄、山水人家、养生山吧、民族风苑等八种全新旅游业态,引导乡村旅游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

②营销品牌化。各地应根据自身的生态、文化、建筑、民俗等条件,创建并打响自身的特色化乡村旅游品牌。也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创建、树立区域性品牌,以品牌促营销,以营销促发展。

③管理组织化。乡村旅游的发展由自发到自觉,目前,组织化程度依然不高,必须向管理的组织化、协会化提升。随着乡村旅游规模的扩大和产业基础的完善,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也面临着转型和升级。通过组建规范的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如“农家乐”协会、“农家乐”专业合作社、服务中心、旅游服务公司等),提高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自我管理和发展的组织化程度,能够有效地推动、提高乡村旅游的专业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增强乡村旅游的综合竞争力。组建“协会”等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最关键的在于发挥三个核心作用:“保证质量,维护声誉,促进发展。”

④理念时代化。倡导新乡村主义。城里人是用一种浪漫来想象村庄,是专家所言的“民俗风、山水画、田园诗、文化歌、生活曲、梦幻情”的综合体验,是“自然自然大自然,生态生态深生态,文化文化活文化,生活生活真生活”的品质要求。

培育庄园文化。乡村旅游的进一步提升,需要培育一种庄园文化。这种庄园文化是乡村旅游、乡村休闲发展达到的一种极致,一种高端的境界。在欧洲,这样的庄园文化是非常普遍的。因为欧洲在历史上就形成了领主经济,每一个领主都有自己的一个庄园,所以培育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文化。庄园文化在中国还没有培育出来,所以进一步要培育一套新型的乡村旅游的庄园文化。这套庄园文化培育出来,就会达到一种极致。现在欧美各国,包括其它发展中国家都有一个概念,叫乡村俱乐部。乡村俱乐部也是在展示一种极致,但是它和庄园不同。乡村俱乐部一般来说,没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不是家族传承,而是一种现代会员制的方式,但培育的也是高端的文化。

北京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篇5

北京是一个常住人口超过1600万的特大型城市,有巨大市场容量和消费能力,目前每年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都在4000亿元以上,消费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50%左右。北京城乡居民消费仍处在结构升级之中,新的消费热点不断出现。在层出不穷的消费热点中,乡村旅游以其丰富的乡村资源、浓郁的乡土气息受到越来越多旅游者青睐,从而形成一大新兴消费热点。适应旅游者不断扩大及对乡村旅游品质追求逐步提高的趋势,北京的乡村旅游业在历经自发发展、数量扩张、规范发展三个阶段后,目前已进入品质提升阶段,形成了养生山吧、山水人家、国际驿站、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生态渔村、民族风苑、采摘篱园等多种创新业态。至2008年年底,北京市已有20000多个农户开展乡村旅游,市级民俗旅游村达到167个,民俗户9089户。全年共接待游客2703.8万,实现收入19亿元。乡村旅游成为首都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市“国家首都”、“国际城市”的城市定位和特大型城市的城市特点,决定了北京市的乡村旅游业发展路径和形态,不仅具有全国普遍存在的农家乐、农业观光园等业态,更具有市场需求国际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等鲜明特色。因北京是乡村旅游开发环境存在某些共性特征,导致北京市乡村旅游开发存在一些共性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采用相同(或类同)的途径加以解决,根据这些共同特征、共同问题、共同途径内在联系的规律性,即刻抽象出产业集聚效应明显、推广价值大、并能保障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程式化事物,即北京市乡村旅游

发展模式。分别由“国际驿站”等民居功能拓展,“生态渔村”等品牌餐饮,“休闲农庄”、“采摘篱园”等都市农业,“山水人家”等生态环境示范,“养生山吧”等景区依托,“乡村酒店”、“民族风苑”、“古村聚落”、“创意产业”等十种模式组成。

北京市乡村旅游呈现出特色发展、规范管理、品质提升、科学规划等明显的特点。

其具体表现:

一、标准化规范和引导乡村旅游发展。2008年,北京市制定了养生

山吧、山水人家、国际驿站、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生态渔村、民族风苑、采摘篱园八个乡村旅游新业态地方标准,成为全国首批乡村旅游新业态地方标准。

二、高水平规划“一沟一品”发展。继2007年推出十三条沟带规划

后,北京市于2008年委托国内外著名规划设计单位,又编制了十三个“一沟一品”的沟(带)地域乡村旅游规划。

三、差异化策划“一村一品”发展。北京市旅游局委托专业机构,制定了延庆县柳沟村、上磨村、大柏老村等30个“一村一品”项目创意策划,这些创意策划成果,对北京众多开展乡村旅游的村落起到了明显的示范作用。

四、明确“一区(县)一色”特色化发展。2008年北京市确定了涉

及乡村旅游的13个区(县)的旅游特色功能定位,例如,昌平区——温泉胜地,大兴区——绿海田园休闲旅游区,怀柔区——不夜怀柔,平谷区——休闲绿谷,密云县——京城“渔乐圈”

等,区域旅游发展的功能定位必将对相关区县乡村旅游发展发挥促进作用。

五、完成多个设计乡村旅游的专项调研报告,例如,北京环城旅游

乡村旅游:高端化的度假乡居模式 篇6

“大地风景” 一模式解读

(一)核心理念

一个乡村就是一个野奢度假综合体

通过乡村闲置农宅的统一收租,并进行整体改造与度假化利用,将村落打造成为高品质的乡村旅游度假区,并塑造特色乡村度假品牌。

(二)村落特征 1.村落生态优良

与传统旅游不同,度假乡居模式对于乡村区位交通的要求较低,往往选择较为偏僻的村落。这种村落生态优良,环境幽静,最重要的是原生态的乡村味道浓郁,这种天然的、保存良好的乡土气息恰恰是度假乡居模式开发的重要载体。2.房屋空置率高

部分房屋空置是度假乡居模式开发的重要条件。闲置的农宅减少了项目前期的工作程度,容易进行资产流转,并易于对房屋进行改造升级。因此,度假乡居模式一般选取“空心村”或新村搬迁之后的废弃旧村,既避免了闲置资源的浪费,又使得偏僻无人居住的古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3.建筑风貌良好 度假乡居模式要求村落民居建筑多为传统老院落,风貌特色突出,由砖石或木头等乡土材质砌筑而成的建筑更能彰显乡村的质朴乡土气息,而且建筑外貌、结构等保存完整,具有较高的改造价值,便于构建与城市现代化建筑风格形成强烈的反差的度假模式。

(三)模式要点(1)闲置农宅整体打造

将闲置农宅集中,进行整体打造,由村集体对村内空置民宅统一租赁回收,通过引入外来企业资本或自筹资金,进行整体度假化改造,构建具有一定规模的度假区域。(2)高端度假品牌塑造

对于闲置农宅的改造要求文化性、乡土性与品质感兼顾,追求外旧内新、外朴质内奢华的效果,塑造独立的度假品牌。(3)村民参与方式营造

度假乡居模式,根植于乡村生活,村民的参与必不可少,可通过探索村民房产、土地入股,或返聘村民为度假村(区)员工等多种方式,促进村民就地就业,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热情,实现社区居民的持续参与。二模式推动力

(一)城市返归乡村的旅游市场需求城市的拥挤喧嚣、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们迫切渴望逃离人造空间,到丛林山谷、自然乡野,而且这种需求日益显现,因此,深处交通不便、偏僻原生态的乡村逐渐成为人们的出游热门之地,正是这种需求催生了乡居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

(二)粗放式大众旅游向精致化小众旅游转变小众旅游是区别于大众旅游的一种精品化的旅游模式,其需求正在日益增长,并让旅游发展方式、经营方式和服务方式均面临转型和创新。高端化的度假乡居模式主要针对小众旅游需求的多样化,创新和优化旅游产品结构,让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转型,为高端小众提供更具品质的旅游生活。乡村田园美景 三模式构建

(一)唤醒沉睡资源——闲置资产流转闲置资产流转是度假乡居模式成功开发的首个关键因素,也是重要的资源获取途径。农村闲置资产流转,实质是一次城乡要素流动的改革,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探索。一些乡村中,农民拥有的土地、房屋等资产普遍闲置“沉睡”,财产权、收益权得不到有效体现,进而造成了农村产权资源错配或闲置浪费。乡村闲置资产流转能够唤醒沉睡的闲置资产,发挥资产价值,进而实现一定收益。1.资产流转的本质

闲置资产流转的本质是资产所有权不变,通过出租其使用权来实现闲置资产的价值。农民依然对所拥有资产享有所有权,流转只是将其资产的使用权进行出租、出让等,资产的所有者会以租金、分红等方式获益。2.资产流转的关键 资产流转能否顺畅的关键要看承租方的务农效益,这是维持其对农民租金承诺的现实基础。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条件下,提供足够的效益保障,才能够让农民自愿参与到资产的流转中来。3.资产流转的形式

资产流转可以采取多种流转形式,出租、出让、转包、入股等为资产流转的主要形式。(1)出租:是农户与承租方之间在一定期限内的资产使用权转移,农户自愿将全部或部分资产使用权出租给承租方,承租方给出租方固定的收益。出租的期限一般由双方协商确定,最长不超过承包合同的剩余期限。出租流转的步骤一般为村集体统一收购(收回)闲置资产;农户在获得一次性补偿后,自愿放弃土地、房屋等的使用权;承租人和村集体协商租赁价格、租期(一般是20年),并签订房屋租赁合同。(2)入股:即农户将全部或部分资产的使用权作价为股份,参与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经营,以入股的资产使用权作为分红依据,股红按经营效益的高低确定。该模式体现了旅游业“利益共享”的精神,在旅游开发的同时,兼顾村民的长远利益,获得就业机会或从事经营工作,使他们能够长期分享旅游收益(3)转包:主要为闲置土地流转形式。即土地承包方将全部或部分承包地的使用权包给第三方,转包期限在不超过土地承包合同的剩余期限内由双方协商确定,转包方与发包方的原承包关系不变。(4)出让:主要为闲置土地流转形式。即取得一定量的土地补偿后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剩余期限的形式。这部分被征用了土地的农民,在按有关规定获得资金补偿后,就将土地使用权交给发包方或当地政府,从而再转交给建设方,承包方对这部分土地的使用权即行终止。

(二)规范开发方式——整合开发,乡土时尚结合1.开发主体

(1)村集体统一整合开发

村集体通过自筹资金的形式,将村里闲置的农宅流转过来,进行统一的整合开发。保留农宅外观,对内部进行装修改造,满足高端度假需求。如密云古北口北台乡居农宅专业合作社由村里12人发起成立,成员出资总额52.7万元,对村里闲置资产进行统一开发和经营管理。(2)村集体与专业旅游公司共同开发

村集体通过引入外来资金的形式,与专业的旅游开发公司合作,对村里的闲置资产进行统一的整合开发。这种开发形式解决了资金的问题,并且开发建设相对专业,能够更好的把握市场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发产品。村集体可与专业旅游公司组成旅游合作社,通过合作社负责资源整合和统一开发。如密云山里寒舍,由北京北庄旅游开发公司和村集体共同成立北庄镇干峪沟旅游合作社,合作社为合作开发(股东单位)单位,负责资源整合、开发及提供配套服务。2.开发要点(1)乡味保留与展现,最大程度展现乡村风貌 建筑材质乡土化:度假乡居的改造讲求文化性、乡土性,外表古朴陈旧,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不突兀,不张扬。改造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使用当地材质,如石材、木料、稻草等,尽力呈现传统民居形态,营造浓郁的乡味建筑。完全以当地材料改造的山里寒舍一角

旅游体验乡土化:旅游体验虽是度假乡居的软性资源,却涉及深入内心的情感反馈。在旅游体验活动的开发中,要最大限度的利用村落中的乡土资源,如农田、果园、乡村家禽等小动物,以及生产生活工具、场景等,配套现代休闲理念,形成极具乡土性的乡村体验产品,提升游客的度假情致。山里寒舍农田果园

度假氛围乡土化:度假乡居,以“乡味”为氛围基底。一方面展现乡村原生态景观,古树老井山花、石磨草屋篱笆,营造出浓郁的乡土意境;另一方面,最大限度的保留乡村原有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气息,将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状态作为重要的无形资产,耕种的村民、喂家禽的农妇以及房前屋后休息的老人,都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山里寒舍当地人家饲养的家畜

(2)高端品质度假,最大程度提供舒适奢华体验

满足度假功能,是度假乡居模式的重要特征,也是乡村旅游升级的重要表现。在追求乡土、质朴的同时,兼顾度假的品质与舒适。外旧内新、外朴质内奢华的反差组合,更营造出独特的度假体验。

山里寒舍客房内部星级酒店般的配置

(三)专业管理方式——资产运营管理1.运营主体(1)专业运营管理公司

在对闲置资产进行统一整理和开发的基础上,可以引进专业的酒店运营管理公司进行运营管理。这类公司对酒店有着专业的运营管理理念,可以有效、专业的管理乡村酒店,以获取相应的收益。如山里寒舍专门引入了马来西亚雪邦黄金海岸酒店管理公司对其进行日常管理和运营。(2)村集体统一运营管理

村集体可以通过合作社的形式,对度假乡居进行统一经营管理。由合作社统一进行结算,统一分配客源,在利益分配上以逐年递增的形式,为入社的闲置农宅合作社农户分配红利和租金,从而防止恶性竞争。2.运营要点(1)全力塑造度假品牌

运营管理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度假品牌培育和塑造,力求以成功特色的项目开发,打造乡村旅游度假品牌,以完善的运营管理,塑造品牌,并逐渐实现品牌延伸和品牌输出,在一定区域内进行品牌复制。(2)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 一方面,让农民充分参与其中。优先考虑本地现有居民以及返乡居民就业,并积极组织农民培训,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项目开发充分利用乡村现有资源,在力求不改变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基础上,为农民带来收益。

另一方面,让农民真正获得收益。从农民角度出发,制定切实能够满足农民利益的相关政策,进而激发农民参与旅游开发的热情。

(四)三方效益共赢——乡村效益升级1.投资开发商——经济效益与品牌效益

度假乡居的成功开发建设,一方面可以获得应的经济回报,另一方面,随着项目的投资、开发、运营管理及营销推广的系统化运作,会形成自身的度假品牌,在一定的区域内会逐渐形成品牌号召力,形成连锁运营模式,通过模式复制获取更大的品牌效益。2.农民——最直接的受益者

度假乡居模式中,农民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其收入来源主要分为三部分,即租金收入、分红收入及工资收入。(1)租金收入

农民将闲置土地(宅地)、房屋等资产以租赁的形式流转,果园、农园等的经营权也可一并外包,农民每年收取租金。比如山里寒舍,提供给农民的每个宅院年租金为6000元,每亩耕地年租金1000元,每5年递增5%;果园等的租金每5年递增20%。(2)分红收入

村民可通过房产、土地等方式入股,成为股东,每年不仅有固定的租金,年底还能按入股多少和项目的效益获取一定的分红。入股分红有助于社区居民的持续参与。(3)工资收入 度假乡居模式的开发建设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推动村民就地就业的进程。随着大量工作岗位的释放,如客房服务、安保巡逻、卫生保洁、农场耕作、果树管护等,为村里的原住居民和在外打工的农民提供就业岗位,成为挣工资的新型农民。3.乡村——推动乡村升级发展 度假乡居模式的建设过程中,会同时推进乡村公共交通、供水供电、垃圾和污水处理、通讯信息和劳动就业服务等体系的建设,推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升级,使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与农村田园牧歌式的传统生活方式得到有机的融合,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四模式借鉴

密云山里寒舍——从“空心村”到乡村度假区的华丽转身

(一)概况山里寒舍位于京城东北部的密云县北庄镇的干峪沟村,距离北京108公里,是一处由古村落改造成的乡村酒店群。山里寒舍将整个村子的宅基地和农民的田地租用,约15公顷。预计在废弃或闲置的宅基地上改造建设86套创意乡村民居及15亩公共配套功能设施,形成山里寒舍创意乡村休闲度假区,预计开发的配套设施还包括会所、高尔夫球场、马术场、SPA中心、会议中心、多功能娱乐中心、泳池、手工坊、农耕博物馆、观光车等。

(二)干峪沟的“山前山后”1.“山前”——山里寒舍开发前 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干峪沟村村民逐渐外迁,导致大量民居闲置乃至荒废,村内民居空置率高达80%,成为名副其实的“空心村”。干峪沟村户籍人口仅有41户71人,平均年龄超过60岁,常住人口不足20人。随着年龄结构逐渐老化,年轻劳动力纷纷外出谋生,造成土地和山场无人打理,全村43处宅院,大多处于闲置状态,村庄日益凋敝,了无生机。

开发前的干峪沟村

2.“山后”——山里寒舍开发后

2013年,北庄旅游开发公司,以50年租用、二套闲置房入股合作等形式,收租了村里废弃或闲置的宅基地(或集体土地),对村落的供电、给排水、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进行高规格建设,并将传统民居院落改造成为高品质的度假酒店,以“奢华与朴素混搭,舒适和自然结合”为特色,将城市化的星级酒店享受与乡村自然宁静的生活自然融合,并配套了游泳池、高尔夫、儿童游乐场等休闲度假项目,目前开放的院落有20余座,入住价格从1500元至4000元不等。通过这一模式,村民不仅可以获得稳定的租金,同时还成为山里寒舍的员工,获得相应的工资收入,而干峪沟村的土地、果林等各类资源也得到了系统盘活,昔日荒凉的空心村变身成为国际范的乡村度假区。进行开发建设后的干峪沟村

(三)山里寒舍成功之路1.有效的土地流转

在“山里寒舍”的带动下,干峪沟成立了旅游专业合作社,着眼于干峪沟村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以及特殊的旅游市场需求,有效推动土地、房屋流转,在不改变所有权前提下,村民以房屋、果树、土地入社,化零为整,委托企业统一管理。利用这些废弃或闲置的宅基地(或集体土地),以50年租用、二套闲置房入股合作等形式,改造建设40套创意乡村民居及15亩公共配套功能设施,形成了山里寒舍创意乡村休闲度假区。2.最乡土的资产升级开发

山里寒舍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乡村的原始生态特征,开发不破坏当地环境,保留了原有的古老建筑外貌。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使用当地的石材和木料,最大限度地保护民居的原始状态。酒店房间在原有老房基础上改造装修而成,从外面看还是村民老宅,木门、木窗、椽子、石头院墙等都得到保留。而室内却别有洞天,糅合了中西设计,融合了古朴与现代理念,创建了古朴而不失现代化的混搭风。五星级的客房及卫浴设施,中西餐厅,无线网络覆盖,是最乡土的资产升级模式。

古朴而不失现代化的山里寒舍 3.有力调动农民积极性(1)最大限度保障农民权利

北庄旅游开发公司与干峪沟村村民签署了一份为期20年的委托经营合同。20年之后,如果村民对现有的经营状况和收益表示满意,可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的形式,优先续租给开发企业。开发若干年后,根据村民意愿,项目经营权、基础设施、房屋和土地使用权将一并交回他们手中,也可以继续委托开发企业经营。这种模式,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2)最大程度确保农民收益

乡村旅游融资模式 篇7

罗坪镇农耕文化游。该镇一方面借助各级、各种媒体宣传推介“国家级生态乡镇”及“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生态名片,一方面夯实基础,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功能及综合接待能力,并在长水村、七里溪等生态养老示范村庄新修了游步道。同时,还结合本地特色种植产业,新建设了红豆杉生态主题餐厅、红豆杉客栈、长水景区游客中心,配套建设了自行车租赁平台、观景台等一批旅游服务设施。为提升景区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低蕴,该镇还在长水村七里溪新建了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的农耕文化展览馆。展览馆馆内陈设各种与农耕文化相关的生产生活用品300多件。这些设施的完善,使罗坪乡村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进一步健全。景区开发上品位,服务设施上档次,罗坪乡村游如今名声在外,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每逢双休日和节假日,各式自驾车和旅游大巴车摆满了各个景点,带动了农村运输、服务、商贸、产品加工和销售业,拉动了富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清江乡采摘游。每年的6—9月份,清江乡杨梅和葡萄基地,随处可见一辆辆小车穿梭于通向果园的路上,一群群游客陶醉在杨梅树下、葡萄架下,一箱箱让人垂涎的果实成了游客的战利品;随后,再走近农家乐,品一品当地特色可口的的美食,乐不思蜀的心情油然而生。该乡在大打乡村采摘游品牌的同时,为了吸引更多的城里人来到果园采摘,该乡在杨梅、葡萄成熟前就作好了广泛的宣传和精心的准备工作,着力打造杨梅葡萄庄园,建立水果交易市场,让游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归,让游客既感受自我劳动成果的乐趣,又品尝到了特色农家饭菜。据统计,该乡在杨梅、葡萄上市后几个月的时间里,接待来自县城、修水、九江、南昌、长沙、武汉等地的游客上万人次,杨梅葡萄成熟期成了清江乡名副其实的旅游黄金期,群众增收致富的关键期。

澧溪镇赏花观景游。近年来,武宁县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加快发展花卉亩木产业,创新花卉苗木基地建设模式,引领赏花观景游发展拉长产业链条,开发扶贫旅游新产品,让赏花观景游成了武宁山水游、乡村游的又一新亮点,同时,也解决当地群主的就业问题,带领群众增加收入,走上富裕。在澧溪镇下坊村,由江西省红叶风情农林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项目规划占地2400亩,总投资1.2亿元的大型红叶紫薇种植基地,建设成了集农业产业、婚纱摄影、游乐场、露营地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园,项目的建成,实现销售收入3.8亿元,解决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约1100人就业,带动周边800余农户发展苗木种植,实现增收,成为武宁县农业现代化的一大亮点

上汤乡红色旅游。位于上汤乡九宫村的武宁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机关于1932年3月迁于此,1982年拨款维修,2011年挂牌,2012年重建,这里有苏维埃政府旧址、红军监狱旧址、鄂东南兵工厂遗址、小九宫保卫战(反围剿)战场遗址、红军桥、红五军军部驻地旧址、红军招待所旧址、红军医院旧址、县苏维埃哨所遗址等一系列保存相对完整的红色政权旧址,每年都吸引了不少人士前来参观旅游,尤其是大学生暑期“三下乡”锻炼基地。

乡村旅游电子商务模式分析 篇8

关键词: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应用

随着互联网热和电子商務的兴起,旅游电子商务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乡村旅游更是以其参与形式的多样性、参与主体的广泛性以及旅游效益的综合性,逐渐成为旅游开发的热点。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可以依托覆盖全国的信息化基础设施,通过建立区域平台、电子政务实现在线展现、网上预订、支付、电子认证及统一管理,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乡村旅游与电子商务结合的必要性

(一)满足旅游市场的消费需求。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可以实现传统经营模式网络化、电子化和虚拟化的演变,能够将消费者和供给方最大限度地集中起来,满足个性化旅游的愿望。目前,越来越多的游客倾向于使用网络搜索了解旅游信息,实现电子商务与乡村旅游的有机结合是顺应市场要求的一种必然趋势。

(二)实现服务者和消费者“零距离”。规模零散、服务标准低一直是制约乡村旅游做强做大的瓶颈,通过电子商务为服务者和消费者提供的便捷交流平台,服务者可以不断获取更多的市场信息,还便于及时向消费者作出信息反馈,并汇总分析后制定出符合市场趋势的经营策略。消费者可以借助电子商务平台,了解旅游服务项目的综合信息,从而做出理性选择。

(三)提升服务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乡村旅游与电子商务的有机结合,其一可以有效降低成本。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影响面广,相比传统的纸质媒介,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投入成本。其二可以有效提高旅游项目销量。电子商务可以提供给乡村旅游企业更加通畅的销售渠道,便于乡村旅游融入市场营销体系中。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通过商务网站平台获取旅游信息的消费者已经超过80%.到各门户网站查询旅游信息的消费者也近六成。电子商务的应用使乡村旅游经营变得更为主动。

二、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交易主体

乡村旅游电子商务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将买卖双方的信息、产品和服务联系起来,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的一种交易方式。在运营中旅游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交易主体主要包括企业 (Business,简称 B)、顾客/客户 (Consumer,简称 C)和政府机构 (Government,简称 G)。其中的企业既包括旅游和非旅游的直接经营企业,也包括旅游中间商或分销商。顾客是指旅游服务的最终消费者,泛指通过旅游电子商务的形式交易产品和服务的个人和组织 (如公司客户等)。

三、乡村旅游电子商务模式分析

以上三类交易主体形成了不同的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经营模式,因乡村旅游的消费终端主要是个人和组织,本文仅就就面对终端消费者的网上零售BtoC模式、BtoC中间商销售模式和CtoC模式做以分析探讨。

(一 ) 网上零售BtoC模式

网上零售BtoC模式作为一种直销模式,通过现代化网络平台和呼叫中心为服务载体,配合供应链管理的方式,实现电子商务模式与传统旅游业的创新性融合,是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基本模式。网上零售BtoC模式更加突出与顾客之间的直接沟通,具有减少市场交易中间环节,提高供需交易的灵活性等特点,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组织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旅游企业运用这种经营模式,初衷在于突破中间商对客源的垄断和控制,建立一种直销模式,直接面对最终顾客。但旅游中间商市场中介参与的专业化程度证明,其存在的价值可以有效提高市场运作效率,并为顾客提供必要的咨询服务。由此可见,旅游中间商的功能并不能被网上零售BtoC模式完全取代。

(二 )BtoC中间商销售模式

中间商是链接旅游企业和顾客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起着帮助进行消费决策的重要作用。BtoC中间商销售模式是指在线旅游企业通过网站和中央预订系统等渠道,帮助经营乡村旅游的企业和个人进行销售,并收取相应的费用或佣金。

在实际经营运作中,存在两种类型中间商。其一是传统乡村旅游中间商,其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拓展业务范围,提高经营效率;其二是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的新型乡村旅游中间商。二者发挥着相似的作用,但又有很大的区别。传统乡村旅游中间商在交易中发挥着轴心的作用,往往与一方交易后再与另一方联系。新型乡村旅游中间商作为一个独立的经营主体存在于市场,并不直接参与供需双方的交易活动,它作为一种交易媒体,主要提供信息交换的场所,为交易双方提供旅游服务产品和服务信息。因为新型乡村旅游中间商的存在,使顾客拥有了更多的主动需求,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旅游产品设计的可能。例如携程网中的乡村旅游资讯和预订服务,服务于自助游游客,开发的“结伴同游”、“活动召集”、“线路推荐”等特色版块,提供了景区完善的农家乐住宿和餐饮预订产品。有力地拉动了乡村旅游接待业的发展。

(三)CtoC模式

CtoC模式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电子商务,前面的C是指卖方 (经营乡村旅游的个体),后面的C是指顾客。C2C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准入门槛底,参与人数众多,交易频率大,农村创业者往往可以借助现代网络技术,通过有偿或者无偿使用网络运营商提供的专业C2C交易平台,发布服务信息,进行业务洽谈、销售和支付,从而获得收益。C2C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可以依托专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例如:淘宝网、拍拍网等,也可以通过个人网站、BBS论坛、博客等。CtoC模式在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中的应用,不同于普通的购物网。一是实地体验式消费,可以消除顾客的诚信顾虑,二是不存在乡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担忧,因此,CtoC模式在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将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农朝幸.《农村信息化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电子商务推进模式》[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08 )

[2]《2017-2022年互联网+乡村旅游行业运营模式及市场前景研究报告》[J/OL]. 中商产业研究院,2017:[2017-01-18]. http://www.askci.com/reports/20161116/1121076117739086.shtml

[3]《2015年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模式分析》. [J/OL].中商情报网,2015:[2015-09-16]. http://www.askci.com/

上一篇:平塘县煤炭储运场建设项目简介下一篇:大学工作总结总支组织部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