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借鉴外地经验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2024-08-23

学习借鉴外地经验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共6篇)

学习借鉴外地经验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篇1

加快我区新农村建设步伐

8月24日至27日,中青班组织考察学习了桂林市阳朔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考察学习回来,感触很深,收获也很大。阳朔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使农民富裕起来,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经验和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从而推动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阳朔县新农村建设的特点

通过4天时间的考察学习,我认为阳朔县的新农村建设有如下几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一)特色优势产业带动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我们所考察学习的几个村,每个村均发展壮大了一到几个特色优势产业。如阳朔县的凉水井村,满山遍野的黄金桔形成了该村的一大特色优势产业,并打响了无公害黄金桔的品牌,产品上市后比其它地方每公斤价高4-8元。此外,凉水井村还依靠当地优质大理石矿藏的优势,大力发展石雕栏杆产业;龙湾村种植的“沙糖桔”远销港澳台,仅此一项人均年收入超过8000元。纵观这些地方的新农村建设,不难发现,大规模的特色优势产业的带动,使生产发展了,群众生活宽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才能实现。

(二)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是新农村建设的关

1键。这次考察学习,所到之处,看到的除了整洁的村道、绿树掩映小楼、别墅的新农村风光外,令人很有感概的还有村民的言谈笑语中透出的自信、自豪,和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迸发出来的一股冲劲。如在龙湾村,民风淳朴,村民关系和睦,团结互助蔚然成风。他们提出了“仁爱、自主、民主、宽容、奉献”的新农村建设口号,“以仁爱立身,以自主建村,以民主理村,以宽容待人,以奉献为荣”成为村民的共识,在该村的建设规划中,所有的村民都表现出了对政府极大的理解与合作。正因为村民的积极参与、主动参与,才有今天富裕文明的龙湾村。

(三)政府的正确引导是新农村建设成功的基础。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扶持。农民富起来了,要建设新家园,这时候政府就要发挥引导和扶持的职能作用。我们所参观的几个村,就是通过政府的引导,统一搞规划,统一搞建设,才搞得如此漂亮,如此赏心悦目的。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要通过示范和组织,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二、我区新农村建设发展不快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我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普遍发展不快,没有形成特色。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目前仅有制糖产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低,没有一家龙头企业达到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也没有一家龙头企业真正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的机制,村级也没有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

(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家庭小面积生产难以适

应大市场的要求。我区部分镇、村虽然组织成立了一些专业生产协会,但未能真正把农民组织起来,或者农民未能从中得到实惠,参与积极性不高。

(三)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在各镇、村,有文化青壮年农民大部分都外出务工,留在家中种地基本上是老人和妇女,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掌握技术知识少,难以适应现代生产需要。

(四)基础设施还比较差。当前,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灌溉条件差,仍是制约钦南区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环节。群众饮水难、行路难、看病难的问题在一些镇、村还比较突出。

此外,还有各种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市场信息渠道不畅,工业反哺农业力度小等因素也制约新农村建设发展。

三、突出特色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是发展现代农业。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的加快发展,按照《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促进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实现专业化、规模化和基地化”的目标要求,要加快推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充分发挥我区资源优势,不断发展壮大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一)加快农业优势产业基地建设。按照优势产品区域化、基地建设标准化、产品经营产业化的思路,大力引进发展具有钦南特色的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稳定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形成专业化、优质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农业优势产业基地。目前我区

在“三那”地区建设的10.58万亩辣椒、黄瓜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已获得自治区级的认证,辣椒、黄瓜两个产品亦通过国家农业部无公害产品的认证,火龙果基地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下一步要进一步加快这些基地的标准建设和相关龙头企业的发展。同时,我区有丰富的海产品资源,而我区的海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滞后,造成大量的海产品资源流向北海、防城等地。因此,要积极引进发展海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加快海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建设,做活鲜活海产品市场,从而促进我区海洋产业发展,拓宽渔民增收渠道。

(二)坚持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一是突出特色。重点巩固发展山上“六件宝”(甘蔗、黄瓜、辣椒、百香果、火龙果、速生丰产林)和海上“四大名产”(对虾、大蚝、青蟹、石斑鱼)等传统优势产业。在尖山、沙埠、康熙岭、那彭等郊区乡镇,大力发展蔬菜、肉鸡等“菜篮子”;在“三那”地区大力发展黄瓜、辣椒、甘蔗、中草药、木薯等生产;在久隆镇、大番坡镇等发展甘蔗、速生桉等生产;龙门港镇、东场、尖山等镇发展大蚝、对虾等生产。二是坚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大力发展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的农业,就是第一、二、三次产业的复合产业,如我区的百香果、火龙果等产业,逐步形成从种植到加工一条龙的产业链,大大增加种植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同时通过公司加农户的模式,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三)进一步搞活优势农产品流通。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优势产业布局规划,切实抓好区域性优势农产品批发市场和

物流中心建设,并依托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村经纪人,缩短优势农产品与市场的距离。进一步发挥供销合作社在搞活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积极开展网上交易、连锁经营、直销、代理等新型交易方式,构建货畅其流的优势农产品销售网络。鼓励开展区域性、规模化优势农产品产地、品质、管理和环境认证,以及原产地保护等品牌申请、注册和推广工作,通过品牌建设促进优势农产品流通。加强与优势农产品主销区和销售潜力区的协商与合作,切实做好我区优势农产品在主销区的检验认可、市场准人、开通运输绿色通道等工作,建立稳定的优势农产品销售渠道。

(四)加强农村服务体系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措施,促进农民增收。继续抓好选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服务好“三农”工作。加强以农业技术推广为重点的农村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农村党员技术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完成农广校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任务,建立农家课堂,中心农户等形式提高农民素质,促使农民掌握1~2门实用技术,达到掌握致富的路子,并通过成立协会和党群致富联合体的方式带领农民发家致富。加快农村实用技术和新品种推广普及步伐,重点抓“三免”技术、“三避”技术、“三品”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甘蔗“双高”栽培技术推广,提高科技和良种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增加农民收入。同时,针对市场需要,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技能培训和农村就业岗位开发,加速农村富余劳动

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开辟农民增收渠道。

(五)加大投入,逐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新农村,要先从基础设施做起。在建设上要突破建设新农村就是建房的传统思维定势和做法,把基础设施放在优先位臵,要从改善农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入手。在资金投入方面应该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筹,社会力量参与”的原则,多渠道筹集资金,集中力量搞好道路、水利、能源、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整治,促进基础产业发展和基本生活保障改善。除了财政要安排一定资金之外,应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发动政府职能部门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整合农村公路、农网改造、农村沼气、人畜饮水、生态家园等项目资金,向新农村建设倾斜,并积探索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新农村建设。比如发动农村富裕老板捐资和群众集资等。

学习借鉴外地经验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篇2

深圳前海规划面积28.2平方公里,分为前海区块(15平方公里)和蛇口区块(13.2平方公里)。作为国家经济特区中的特区,前海集深港合作、一带一路、自贸试验区三大国家战略于一身,肩负着立足全球视野、执行国家战略、建设开放平台、深化深港合作、推动持续创新、打造一流品质六大战略使命,承载着国家现代服务业体制机制创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集聚区、香港与内地紧密合作先导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引领区四大战略任务。虽然前海发展属于国家战略,具有难以复制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和改革开放战略优势,但其功能定位、发展思路、首创精神和人才管理等方面对胶州具有较强的借鉴指导意义。

在功能定位上,前海立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定位,整合深港两地资源,集聚全球高端要素,重点发展金融、现代物流、资讯服务、科技服务等战略性新兴服务业,推进深港经济融合发展,打造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视窗、亚太地区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世界服务贸易重要基地和国际性枢纽港。胶州在依托青岛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中的节点支点“双点”城市定位,着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等产业方面,与前海较为契合,下步如何借力国内外优质资源,如何深度嵌入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经济版图,前海的功能定位值得认真借鉴。

在发展思路上,前海主要围绕四个方面集中发力:一是建设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营商环境,加快形成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示范区;二是深入推进深港服务贸易自由化,在CEPA(“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英文简称)框架下探索对港更深度开放,打造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三是强化国际贸易功能集成,大力发展保税展示、平行进口汽车、跨境电商、融资租赁等新型贸易业态,发挥蛇口作为招商局集团全球港口网路始发站的战略优势,增强国际航运服务功能;四是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推动以跨境人民币业务为重点的跨境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稳步推进深港资本共同市场建设,提升自贸试验区金融服务功能。胶州一直致力于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前海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营商环境和贸易自由开放的模式值得借鉴。同时,胶州具备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发达的交通体系,如何为新型贸易业态的发展提供保障,为中日韩深度合作搭建桥梁,也是胶州需要借智前海深入研究的方向。

在首创精神上,前海在国内首创法定机构区域治理模式、首创开展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首创土地改革“前海模式”(试行建设项目用地公告出让、弹性年期、土地集约奖励、将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的15%—20%划入产业发展基金等)、首创集纪检、监察、检察、审计等多种监督力量于一体的廉政监督体系。胶州作为国家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市、青岛市政府职能转变改革试点市、青岛市投资贸易便利化试点市,在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科学态度上,在勇于突破、敢于担当的进取精神上,要向前海学习,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拿出切切实实有区域竞争力的改革举措。

在人才管理上,前海作为全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是国家行业产业型试验区的代表(其余三类包括:以北京中关村为代表的园区型试验区、以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为代表的基地型试验区、以无锡人才特区为代表的区域型试验区),在人才个税补贴政策、人才职业资格准入、人才出入境居留便利、人才宜居宜业环境、人才“一站式”服务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政策,为人才优先发展提供了特别支撑。胶州打造创新之谷、创业之区、创客之港,建设“五地一中心”,人才支撑是关键。如何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前海的做法值得深入学习。

二、借鉴中远e环球运行模式,抢占跨境电商发展先机

2013年,广州中远空运借力广州成为国家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城市的契机,利用自身积累多年的航空综合物流资源和保税区备货模式,成功打造中远e环球跨境电商物流综合服务平台。2014年5月,公司通过广州市外经贸局的审核,成为广州市首批开展跨境电商业务试点企业。目前,中远e环球已经制订了标准化操作流程(SOP)和关键绩效考核指标(KPI),完成了与海关、商检、电商平台等的对接,并已部署在海外11个重要城市使用,实现了多方数据实时交互,为跨境电商业务“全程可控、可追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中远e环球现与天猫、京东、唯品会(目前中国跨境零售电商排行前三名)等知名电商平台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其提供全方位、一揽子跨境电商物流服务。经了解,中远e环球作为现阶段中国规模最大的跨境电商物流服务平台,2015年全年完成380万单,经过两年“双十一”活动的高压检验,已形成了规范、便捷、高效、稳定的运行模式,现正与青岛海关、商检等部门对接,计划在青岛设点。

中远e环球对胶州市良好的区位交通优势和打造跨境电商创新园区的设想表现出极大兴趣。考察组一致认为:中远e环球跨境电商服务模式已经较为成熟,且实现了与海关、商检平台数据的对接,胶州市要抢抓其在青岛布局的有利时机,在整合胶州区位交通优势的基础上,突出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的政策优势和国际物流港的平台优势,提前与青岛市政府及青岛海关、国检等部门对接,制定优惠发展政策,加快项目前期各项准备工作,打造青岛乃至山东的跨境电商创新示范园区,在高速增长的跨境电商产业中抢得先机、占据主动。

三、借鉴中洲智邦建设智慧,完善产业园区功能配套

深圳市中洲科技有限公司依托中洲集团的强大实力,致力于建设和运营高端总部基地和创新产业园区,独创“中洲智邦”新经济产业园发展模式,形成了特色鲜明、服务完善、配套齐全的产业服务体系。通过跨界联盟、产业互联、创新投资、全链条服务等,快速聚集高端智能和创新型产业,全面提升城市区域经济竞争力、助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公司投资建成的研发办公总部基地(简称“讯美科技广场”)位于深圳高新区“一核两轴”中心,可极速连接深圳湾口岸、福田CBD、深圳北站高铁、深圳国际机场。项目总投资19亿元,占地3.7万平方米,计容面积1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含三层地下室),主体建筑包括3栋高层研发办公大楼。项目从2009年至2015年连续7年被列为深圳市重大建设项目,于2015年11月建成并投入使用。

通过深入座谈,考察组对讯美科技广场先进的产业发展模式和强大的集聚服务能力尤为叹服,对胶州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的发展,新兴产业的孵化、培育,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都有深刻启发。讯美科技广场不是简单的3栋写字楼,而是3座梦工厂,其中浓缩了中洲集团“以科技园区为载体,以创业投资和上市服务为特色”的独特产业综合体运营模式。该模式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争取政府多方支持指导。将深圳市科创委、经信委、上市办、外专局作为指导单位,寻求其上市指导、招商服务、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支持;将南山区经济促进局、科技创新局、人力资源局、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作为共建单位,寻求其政策引导、招商服务、公共技术平台搭建、孵化器规划和发展等指导;二是打造“一基地四平台”。基于讯美研发办公总部基地,构建现代金融商务集聚、创新创业孵化、上市企业培育、国际技术交流合作四大产业平台,精心为中小企业打造做大做强的孵化器、加速器;三是推进全方位企业创新服务。整合多方服务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创新金融、政策资源、产业链优化、专业机构、市场开拓、珀金商务六项服务,与企业共同成长壮大,该项目也被认定为“深圳市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基地”。

四、借鉴平安物流先进业态,扩充胶州国际物流园功能

中国平安于1988年诞生于深圳蛇口,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至今已发展成为融保险、银行、投资等业务于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在2015年《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中名列32位;《财富》全球500强中名列96位,并蝉联中国内地非国有企业第一。平安不动产作为集团专业子公司,注册资本100亿元,资产管理规模近500亿元,业务范围覆盖工业物流地产、商业地产、旅游养老地产和住宅股债权投资等。2016年1月,中国平安综合金融电商物流产业园在胶州签约,项目位于胶北工业园,占地约363亩,注册资本1.91亿元(平安不动产占90%、东方铁塔占10%),依托中国平安强大的产业链金融实力和现代电子商务技术,力争将项目打造成整合“金融服务、产业服务、物流服务”于一体的新型综合金融产业园。

借鉴国际经验大力发展第三部门 篇3

一、市场与政府在治理三农问题上的缺陷,呼唤第三部门的出现

1.市场在治理三农问题上存在诸多缺陷

在市场达尔文主义的支配下,农业的天然弱质和农民的天然弱势必然导致三农问题的产生。这也正暴露了市场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诸多缺陷。

(1)农业的天然弱势使得市场在治理三农问题上失灵。首先,近乎完全竞争性的市场结构特征显现了农业的天然弱质性。因农产品的差异性较小、行业进入壁垒很低、生产者众多且居住比较分散,导致农产品供给的价格弹性较大。但是,农产品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品,其需求的价格弹性却较小。正是“供给价格弹性大、需求价格弹性小”的市场特点,使得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很容易形成过度竞争的不利局面,造成丰产不丰收的现象。其次,农业再生产的特性也显现了农业的天然弱质性。农业再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同时进行的。因此,农业生产者在农业再生产过程中不仅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还面临着较高的自然风险。最后,我国农业生产者经常处在被市场挤压的境地也显现了农业的天然弱质性。由于生产效率低下、经济效益不高、单位产品的利润有限,加之生产规模较小,故而缺乏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这使得以追逐利润为唯一目的的资本必然会从农业部门流向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加剧了农业的弱质性。

(2)农民的天然弱势性也使市场在治理三农问题上失灵。从市场交易主体的法律类型上看,传统的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交易主体只有一种,即“个体型交易主体”。不管是农民、手工业者还是个体商贩,从法律上看都是一个个独立的自然人。发生在这些个体型交易主体之间的市场活动中,大家没有过分悬殊的强势弱势之分。但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易的主体类型变为“团体型交易主体”,主要包括股份公司、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公司等法人组织。显然,团体型交易主体无论是在价格的制定,还是交易信息的获得上都比个体型交易主体有着天然的优势。这导致作为单个的个体型交易主体的农民与团体型交易主体进行交易时,在利益分配上必然处于天然弱势的地位。此外,随着全球经济发展的日益一体化,农民又会遇到一个更为强势的团体型交易主体—跨国公司。在与有着政府背景的跨国公司进行交易时,农民越来越多的遭遇到各国政府的进口农产品反倾销壁垒。显见,在完全市场调节的条件下,处于弱势的农业与农民必然处于竞争的不利地位,市场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必然存在诸多缺陷。

2.政府在治理三农问题上的失灵

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当市场看不见的手出现问题时,我们会求助于用政府之手的调节来弥补市场缺陷。然而,政府是不是总是有效呢?其实,政府之手不仅不能够完全弥补市场缺陷,而且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弊端。首先,政府部门和政府工作人员并不总是人们所期望的纯粹的公务员,他们也受经济人理性法则的支配,追逐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政府官员与社会公众的目标函数往往是偏离的,最终将导致政府的权力过分膨胀,出现各种腐败和权力寻租现象,从而扭曲社会公共资源配置,现实的表现就是农民的各种税费负担日益沉重。其次,政府并不一定就掌握着比私人部门更广泛、更精确的信息,因此,政府在对三农问题市场信息不充分的弥补上是不可靠的;此外,由于政府的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纯粹的公共产品,在这种产品的提供上,政府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竞争机制的缺失,使得政府没有足够的积极性去解决三农问题。最后,即使政府有志于弥补三农问题上的市场缺陷,但由于政府本身并不是一个能够进行自主决策、自主执行的生命实体,其必须经由具体的官员“代理”政府来进行决策与执行,委托代理问题在三农政策制定与施行过程中出现就不足为奇了。可见,政府在三农问题的治理上存在的缺陷,也就在所难免了。

3.市场与政府在治理三农问题上的失灵,迫切需要第三部门的出现

政府和市场在三农问题治理上的缺陷,促使人们去寻找一种独立于“第一部门—公权部门即政府”和“第二部门—私人部门即市场”的第三种力量—“第三部门”。所谓第三部门就是介于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各种非营利的社会组织的集合或总称。这些社会组织是由持相同或相近志向的志愿者组成的、具有稳定的组织形式和固定的成员领导结构的、超出于政府机构和私人企业之外而独立运作且发挥特定的社会功能的、不以营利为目的而关注于特定的或普遍的公众公益事业的民间团体。因其独立于政府和市场之外,故是非公(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非私(NPO,Nonprofitable organization )的。同时,因其不可能完全脱离政府的监督和指导,在实际运行中他们通常要从政府获得资金上的援助,更重要的是这些社会团体往往都带有某些公共部门的特征。虽然这些作为第三部门的社会组织不以营利作为自己存在的根本目的,但他们却是为了提高组织成员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民主权利而存在的,即它们是为部分社会成员的集体利益服务的。可见,第三部门的社会组织既具有第一部门的公权特征又具有第二部门的私人属性,是既公既私的。正是第三部门的这种既公既私又非公非私的特点,使得他们能有效地弥补市场和政府的缺陷,从而在三农治理问题上具有第一、第二部门所不可比拟的优势。从弥补市场在三农治理问题的缺陷上看,农村第三部门的发展可以使多个单独的个体型交易主体组成一个团体型交易主体,从而增强农民在农业物资、农业机械的采购中的话语权分量,改变农民在农产品的销售上的买方市场状态,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然而,更重要的是,第三部门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对政府缺陷的弥补上。首先,它能有效地降低政府部门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成本。第三部门的出现,可简化农村管理程序,从而能够降低政府对三农问题的治理成本。其次,农村第三部门的发展可有效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起着沟通政府和农民之间信息的桥梁作用,从而提高政府公共决策的正确性、可行性,缓和基层政府和农民的关系。再次,农村第三部门的发展可加强我国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第三部门的兴起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农民在事关自身利益的重大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对政府的监督和约束,使得基层政府官员的目标函数与本地农民大众的目标函数尽可能的一致。最后,农村第三部门的发展还可部分弥补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提供上的不足。

二、发展第三部门、治理三农问题的国际借鉴

从国际上的历史经验看,三农问题并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的道路上也曾遇到过三农问题。虽然在三农问题的解决上各国面临着不同的情况,不可能有完全一致的制度选择,但是考察西方对三农问题的解决机制,我们不难发现,第三部门在发达国家的三农问题治理中起着重要作用、占有重要地位,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在发达国家里,日本人多地少的国情与中国最为相似,因此,对我国而言,考察日本三农治理问题中第三部门的作用,具有最切合实际的借鉴意义。二战后的日本,是一个典型的国家权力包揽一切的集权式国家。日本政府作为第一部门,其公权力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为了解决三农问题,当时的日本政府大力培育第二部门市场调节机制,同时也积极展开了对第三部门的探索—成立日本农协。此时的日本农协,与私权本位的西方国家相比,更像中国今天的村民自治委员会,仍然带有明显的准政府痕迹。但是,这毕竟在形式意义上标志着,日本在三农治理问题上已开始进行“引进第三部门机制的尝试”。1970年,《综合农政的基本方针》的颁布标志着:日本农协开始发生实质性的角色转变,逐渐摆脱原来的准政府色彩,向真正意义上的第三部门回归。从理论上说,日本农协实际上是日本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的组织者,是农村社会的支柱。因此,日本农协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是企业,另一方面它又是群众团体。从实际效果来看,日本农协在三农问题治理中的确很好地发挥了连接政府和农户的桥梁纽带、购销服务、信用保险服务、技术推广和生产服务、社会服务等职能作用。日本农协的角色定位从准政府机构向非政府机构的演变过程,使得农协在弥补政府和市场三农问题治理的缺陷上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我国大力发展第三部门,有效治理三农问题的现实实践

在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帮助农民应对加入WTO带来的挑战等问题上,我们的国家与政府也非常重视发展农业第三部门组织。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也明确指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推进制度创新,增强服务功能。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2003年3月1日起实施的、新修订的《农业法》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法律地位、组织原则、设立宗旨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在政府的推动下,根据2004年2月农业部召开的首次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工作会议公布的信息显示,全国运行规范的专业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数量已经超过了15万个。这些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可分为“专业技术协会或研究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或联合会”三种类型。这些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合作社、联合社等第三部门组织,作为农村组织形式的创新,是在农村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而产生的。它们的发展壮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优化了生产要素组合,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了农业标准化和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尤为重要的是,这些组织的发展可以改变我国农村千百年来所形成的小农思想。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第三部门组织的发展使得农民能有效组织形成一定的力量,在国家的政治民主生活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意见,农民长久以来没有力量与政府权力制衡的社会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此外,第三部门组织的发展也改变着我国农村以地缘、亲缘、血缘为纽带的社会交往结构。虽然我国农村第三部门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首先,我国农村第三部门社会组织仍然没有摆脱行政补充的角色,准政府色彩浓厚。其次,没有发挥出第三部门在农村民主制度建设中应有的作用,而这一点在我国显得尤为重要。再次,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在各地的发展不平衡,发展力度不一致。最后,资金来源不足、缺乏有利的外部制度环境和内部制度制约机制等也制约着我国农村第三部门的发展。

学习借鉴外地经验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篇4

一、世界一流的现代农业

1.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

美国有50个州,3045个县。人口2006年突破3亿,其中农业就业人口200万。全国国土面积937万km2,耕地面积1.87亿hm2,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0%,人均占有耕地0.63hm2。美国农用地大部分位于北纬25°~49°之间的北温带和亚热带,土地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条件优越。美国是世界上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最高、劳动生产效率最高、农产品出口量最大、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农业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

2.各具特色的优势布局

经过多年的区域发展、优势布局,美国农业已形成各种特色鲜明的产业带、产业链。自19世纪开始农业商品化进程至今,全美已形成牧草乳酪带、玉米带、棉花带、烟草和综合农业带、小麦带、山区放牧带、太平洋沿岸综合农业带、亚热带作物区等8个专业化农业生产带。处于每一生产带的农场一般只生产一种或几种产品,甚至只从事某种产品的某一生产环节的工作。例如美国西部经过大开发后,其区域优势十分明显,加利福尼亚州已成为美国最大的水果、蔬菜生产基地,随处可见一望无垠、满山遍野的杏园、葡萄园、柠檬园、橙子园。

3.高度发达的机械作业

美国海拔500m以下的平原占国土面积的55%,有利于农业的机械化耕作和规模经营。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农业的发展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农场,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大,又主要依靠机械化作业。在美国,农民就是一个机械手和卡车司机,驾驶卡车在田地巡视,操作农机在地里耕作,整地、深施肥、收获等各种农业作业项目全部实行机械化,有的项目还实行复合作业。家庭农场实行公司核算,科学种植,机械标准化作业,生产效率高。

4.科学合理的资源利用

美国高度重视农业资源保护。一是进行盐碱地治理,改善土壤物理性能,科学选择适合土壤种植的作物品种。二是发展旱作农业。三是开展保护性耕作,注重培养地力,实行免耕耕作制度,全国免耕面积占总耕作面积1/3;对农作物秸秆实行机械还田。四是实施休耕法。美国政府规定了土壤保护标准,农户的耕地经过检测后达到了规定标准,就可以得到政府的补贴,否则就得不到政府的补贴,从政策上激励农户保护土壤。

5.政场结合的节水举措

节水技术的普遍利用是美国西部农业最重要的举措之一。美国西部是干旱地区,雨水少,这里的旱作农业十分发达。加利福尼亚州降雨多在北部,为了解决中部水资源短缺问题,修建848km长的引水工程,将北部的科罗拉多河水引进中部,满足中部地区农田灌溉需要。

其主要运行机制是政府投资修建主渠道,家庭农场自己投资将水引进农田,充分发挥政府和家庭农场双方的积极作用。

6.连接紧密的产业链条

美国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各环节紧密相连,产业化水平很高,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产加销一体化。一方面,超市、连锁店等大型企业建立了自己的配送供货机构,直接到产地组织采购、加工。另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企业发达,规模大,加工水平高,成为家庭农场与市场销售的中间力量。SUNKIST集团公司是一个大型果品加工企业,加工各类果品,年销售额25亿美元。该厂加工设备先进,加工能力强,流水线作业,能带动许多家庭农场的发展。同时有先进的运输定位系统,订货后距离在1000km范围内,24h内送到。为了提高农业的效益,美国基本上不直接销售初级产品。农产品加工体系强大,经过对农产品精选、加工、包装后销售,价值都提高1~10倍。

7.效率颇高的现代产业

2006年美国农业总产值占GDP的1%左右。虽然份额不大,但是产业效率很高。美国平均每个农业经济活动人口耕地面积57.4hm2,据美国农业专家估计,美国一个农民可以养活98个本国人和34个外国人。美国是世界上第一大农产品出口国,2006年农产品出口额在770亿美元左右,他们的产品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占有较大份额。其中小麦出口占世界市场的45%,大豆占34%,玉米占22%。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2007年美国农户的平均家庭收入为8.4万美元,连续11年超过全美平均家庭收入。同时,尽管美国农业发达,但农业人口却很少。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2006年,美国农业就业人口仅仅200万人,占总就业人口不足0.7%。农业生产完全实现了机械化,生物工程发展迅速,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高达90%以上。

二、发人深思的基本经验

1.结构合理、均衡发展的基础产业

美国农业作为国家基础产业具有部门结构的多样性,即农业、林业和渔业都很发达;而在农业内部,种植业与畜牧业长期以来一直平衡发展。在种植业中,谷物、油料、蔬菜、水果、棉花、烟草等生产都得到重视;在畜牧业中,养牛、养羊、养猪、养禽等各业均衡发展。

2.政教企有机结合的科技服务体系

美国建立了由联邦农业部科研机构、赠地大学的农业科研及推广机构和私人企业科研机构等三方面组成的农业科学技术体系。同时强调农业科学技术的公益性,比如美国在工业方面的技术研究大部分由私人企业进行,而在农业技术方面,有一半的研究工作是由政府资助的公共研究机构进行的,而另一半则由私人企业进行。联邦和州两级科研机构的科研工作只涉及公众服务部分,不做企业的事情,即不搞产品(如种子、农机、化肥、农药等)。

美国农业部系统的研究经费主要来源于按各种法令和条例拨给农业部的联邦预算,其中大部分分配给8个农业科研中心。各州试验站的经费来源是多方面的:一是联邦拨款,农业

科研经费投入为17亿美元,大部分农业科研投入来自各州、各类基金会及企业,也就是说,美国的农业科研投入是一个多元化的投入体系。

3.畅通灵敏的农业信息化发布体系

我们访问了美国加州San Bernardino County政府农业局等政府机关和有关商会、协会,重点围绕政府职能,尤其是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政府的职能作用,进行了充分地探讨。美国农业官员和专家一致认为,使农产品市场系统流畅运行的核心问题是市场信息,这不仅是买卖双方公平交易的重要基础,而且也是农民把握市场脉搏,增加生产收入的依靠所在。从美国的经验看,为提供充分、可靠的供求信息,必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产品信息收集和发布系统。目前,美国农业部和有关州设立了多个信息收集办事处,负责搜集、审核和发布全国农产品在直销、拍卖、合同、期货、集散、加工、批发等市场环节的信息,并要求所提供的市场报告具有中立性、即时性和可靠性的特点。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的需求提供信息服务。各级政府部门是相关信息的集中点,包括种植类型、市场需求、病虫害发生及其防治等,以及科研院(所)的最新技术成果信息等都通过政府部门向农民发布,农民根据科技成果及其试验试种、市场需求等信息,及时调整生产和进行病虫害防治,政府和研究机构提供咨询和指导,一切都以市场为导向。

4.普及并日益健全的农业合作组织

为保护农民的利益,农民自己组织了农协和各种生产者协会,帮助农民销售产品和进入市场。农业合作社遍布美国各地,在美国的一体化服务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美国农业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为解决单个农场难以办到的事情,需要非营利性的合作社提供各种服务,降低生产成本,这是合作社稳定发展的前提。合作社的主要任务有:销售和加工服务,供应服务(包括销售石油产品、化肥、农药、饲料、种子、农机及其零配件),信贷服务等。考察德梅因市的一个农家之地(农业合作社CO-OP),下面有24个办事处分布在市内各地,农民只要交100美元入会费,就成为终身制会员,享受各种服务。

5.实施企业化、集约化管理与服务

目前,美国的家庭农场总数在200万个左右,平均规模在130hm2上下,平均年销售额为15万美元,占有土地的总面积约为全国农场的70%,占全国农场销售总额的60%。其中由投资人入股,按股份公司的原则来经营的农业企业,一般由农产品加工企业、超级市场、公用事业机构或金融机构经营。美国的著名大公司,如“波音飞机公司”、“灰狗运输公司”等都介入农业生产经营,实行资本集约、技术集约、智能化生产,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

6.政策支持法律保护现代农业发展

美国从一个移民国家发展成当前世界的农业强国,政策支持和法律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已形成比较完整的指导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法律体系。各项法律既规定了农民以及为农业生产服务企业的行为,同时也规定了政府干预经济发展的行为。美国政府对农业的政策支持和保护较多,主要集中在发展农业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屏蔽奉献、价格和收入支持和扩大需求的一系列政策。如休耕补贴、价格保护、作物保险等。同时,在财政上对农业给予了大量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教育、科研、推广工作有足够经费运行。例如,病

虫害的防治,在美国属于政府应急处理事件,农民不负担一分钱,政府还要给予农民资金帮助,克服困难。

三、值得借鉴的重要启迪

1.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发挥市场对农业资源配置的作用美国政府在促进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在于引导而不是支配。市场的需求是农民(农场主)生产的动力和基础。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商会、协会等各种民间组织,也是尽可能收集包括市场在内的各方面信息,并提供给农民,为其决策服务。配合这种农业生产的需求,大专院校、科研机构选择他们应用研究的课题和实用技术的开发,以帮助农民促进生产,真正实现育、种、加、销一体化,使农业生产实现持续稳定的良性循环。因此,要把市场放在首位,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要提高自身产品的竞争实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企业和农户的所有经营方式和行为都要从市场出发,重视社会消费需求的变化,注重市场调研,重视市场营销。要积极开拓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不仅要着眼于国内,而且要放眼国际,在国际大市场上找出路,特别是要抓住加入WTO的有利时机,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工程,以龙头企业带动千家万户,发挥品牌效应,积极抢占国际市场。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使市场主体能够独立自主、自负盈亏地在体系和框架内运营,充分发挥企业的能动作用和市场的调节作用。

2.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不断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外观和内在品质)成为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能是单打独斗,形成不了规模和气候,更不符合全球经济一体化所带给我们的机遇和需求。美国十分注重有机农产品生产,尽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在美国,从联邦政府到各州都制定了有机农产品生产标准,从品种选育、生产管理、收获技术、产品加工等都有统一的技术操作规程,大大提高了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当前,虽然中国已开始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的步伐,但发展较慢。为加快这方面的工作步伐。一要加快制定和建立符合WTO等国际规则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及安全标准体系、认证体系、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全面推进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二要加强宣传教育,建立统一、权威、有效、便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发布制度和渠道,增强消费者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认知度。三要提高组织化程度,以农业产业化推动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发展。四要利用WTO的绿箱政策,对绿色农产品进行扶持,重视“绿色营销”的作用,培育和发展具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3.不断加大农业环保的力度,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美国对农业环保要求很严,如加利福尼亚州对农作物杀虫剂限制很严格,尽量减少化学药剂,鼓励使用有机肥料、生物农药。我们应进一步加大环保力度,严格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保证食品安全,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将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探索总结生态农业建设中具有特色的生态农业模式。加大污染治理和保护措施,提高农药、兽药、鱼药等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能,减少农产品中有害物质的残留和污染。加快退耕还林还草还牧步伐,积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能源事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努力引导农民建设美好的生态家园。发展节水、节能、节约用地的节约型农业。

4.加强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学习借鉴经验 推进外经贸发展 篇5

——**市赴义乌、黑河、绥芬河商务考察团考察报告

为进一步学习借鉴先进发达地区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做大做强**市外贸企业规模,拉动外向型经济发展,同时为我市“边民互市”市场三日免签旅游购物做好前期招商工作,2011年2月23日至3月6日,市委、政府首次组织由我市10家主要内、外贸企业、**海关、边检站、合作区、外经、招商等部门联合组成的考察组赴浙江义乌进行商务考察。

考察组一行17人在团长的带领下,赴浙江义乌、黑龙江省黑河市、绥芬河市开展了为期10天的学习考察活动。一路走来,各地经济发展的迅猛来势、园区发展的蓬勃活力、大上项目的热火朝天、生态环境的秀美宜人、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给考察团一行强烈的视觉冲击、观念碰撞。这些地方的实践证明,只要思想解放,目标明确,措施得力,奋发进取,就可以走出一条科学跨越、后发赶超的发展之路。

一、考察地区基本情况

(一)中国义乌国际商贸城(又名中国小商品城)。浙江省义乌市位于浙江中部、金衢盆地东部,浙江省地理中心地处境内,至省会杭州百余公里。市境东、南、北三面群山环抱,目前义乌实有人口已突破200万,其中本市人口74万,外来人口达到143.3万人,常驻外商1.3万。由国有上市企业---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

限公司开发、管理、服务的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又名中国小商品城)坐落于义乌市,创建于1982年,是我国最早创办的专业市场之一。20多年来,经历四次搬迁八次扩建,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由中国义乌国际商贸城、篁园市场、宾王市场三个市场簇群组成,现拥有营业面积430多万平方米,商位6.2万个,从业人员21万,日客流量20多万人次, 境外企业办事处2600多家,每年入境外商30多万人次。2009年股份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63亿元,利润12.58亿元,资产总额达132.23亿元,出口集装箱52万只标柜。市场拥有43个行业、1900个大类、40万种商品,几乎囊括了工艺品、饰品、小五金、日用百货、雨具、电子电器、玩具、化妆品、文体、袜业、副食品、钟表、线带、针棉、纺织品、领带、服装等所有日用工业品。其中,饰品、袜子、玩具产销量占全国市场1/3强。物美价廉,应有尽有的特色鲜明,在国际上具有极强的竞争力。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商品辐射212多个国家和地区,行销东南亚、中东、欧美等地,外贸出口连续15年位居全国工业品批发市场榜首。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重质量、守信誉”市场荣誉称号,是国际小商品的流通、研发、展示中心,我国最大的小商品出口基地,是全球小商品的“风向标”。

(二)黑河市地处中国东北边陲,以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为界,与俄罗斯远东第三大城市---阿穆尔州首府布拉戈维申斯克隔江相望,是我国距离最近、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对应边境城市。两座城市隔黑龙江而立,最近距离仅750米。黑河市辖北安、五大连池、嫩江、逊克、孙吴、爱辉和五大连池风景区2市3县2区,1987年以来,黑河市第一个在中俄边境地区恢复边境贸易,第一个开展了中俄边境跨国旅游,第一个开展了中俄边民互市贸易,第一个开展了中俄两国边境城市金融结算业务,第一个建立了双方地方政府及对应部门之间的经常性磋商制度。目前,黑河市已发展成为中俄经贸科技合作、东北亚区域合作的重要战略支撑点,先后荣获“跨国公司眼中最具投资潜力的中国城市”、“中国魅力中小城市”称号。

黑河口岸设施完备、集散能力强,经过多年开发建设,已成为具备一般贸易、边境贸易、民间贸易和旅游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口岸。2010年,黑河市实现进出口28.5亿美元,其中,出口26.2亿美元,进口2.37亿美元。

黑河中俄边民互贸区已由大黑河岛延伸到黑河市区,俄罗斯公民可持有效证件,免签证进入互贸区,黑河市边民互市时间经省政府批准,在监管措施得力的情况下,已延伸为30天。同时,黑河市是国家首批恢复异地办照的试点城市,外地游客带身份证24小时内即可拿到赴俄旅游护照。

黑河市边境经济合作区负责管理五秀山俄电加工区、二公河俄电加工区、黑河光伏产业园区、石化工业区、黑龙江大桥桥头区、锦河俄电加工区六个专业区域,完成起步区7.63平方公里“七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目前,黑河边境经济合作区正在向国家申请将合作区面积扩大到45.9平方公里的扩区工作。黑河市边境经济合作区把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利用俄罗

斯远东电网每年向黑河出口100亿度电量的得天独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俄电加工产业。

(三)绥芬河是与俄罗斯远东滨海边疆区接壤的城市,也是黑龙江省发展最快的城市,人口15万,面积460平方公里。绥芬河对俄贸易额占中俄贸易额的10%,是我国从俄罗斯进口木材、铁矿砂、钾肥等资源能源的重要口岸。近年来绥芬河市得益于沿边开放,依赖于沿边开放,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由20年前的边陲小镇,发展到现在初具规模的现代化沿边城市。绥芬河最大特点是边境对俄贸易和广泛的对俄合作,改革开放30年绥芬河市获得了特殊称号——中国特色发展之路18个典型地区之一。2010年绥芬河口岸进出口货物800多万吨,实现进出口额60.5亿美元,其中出口13.8亿美元,进口46.7亿美元,占当年黑龙江省进出口总额的23.7%。人均GDP超过14000美元,居民储蓄2010年突破100亿元,外汇储备达7000-8000万美元,财政收入10亿元,人均主要指标在黑龙江省都是最高的。

2003年,绥芬河市争取到对俄罗斯公民可持有效证件,采取入境落地签证方式,随到随签。2005年绥芬河市被国家批准为异地办照的试点城市,外地游客凭身份证24小时内即可拿到赴俄旅游护照。

绥芬河综合保税区于2009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已实现一期1.8平方公里的封关运营,11个大项目开始落地建设。综合保税区是一个集成了开发区、物流园区特殊功能而形成的特殊平台,具有国际贸易、国际物流、进出口加工等功能。

十二五期间,绥芬河市将启动建设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机场项目。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高位推动、发展思路清晰。通过近半个月的考察活动,使考察团感触最深的是各地在发展地方经济过程中,充分挖掘优势资源(如:市场优势、区位优势、地缘优势、口岸优势等),从尊重事实、解放思想、依托优势、促进发展出发,客观审视市情,找准城市发展的切入点,义乌市将“兴商建市”作为全市发展的头等大事常抓不懈,致力于打造宽松的经营环境、优质的配套服务、市场品牌的维护管理;黑河、绥芬河把提升边境贸易规模和水平,实施沿边开放作为首要任务来抓,致力于通过边境贸易拉动作用,带动相关产业优化升级。建立起具有较强活力的黑河、绥芬河特色经济发展格局。各地的发展经验都倾注历任领导班子和全民的力量,市场建设、外贸发展已成为这几个城市的发展命脉。

(二)政策配套、扶持外贸。通过考察,我们看到各地强劲的外贸发展势头,与当地政府的重视是分不开。尤其是各地因地制宜从培育、引导、扶持、繁荣出发,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努力营造有利于外贸发展的外部环境,积极培育全民外贸意识,逐步形成了“大外贸、大发展”的格局。同时,各项扶持政策的持续稳定性也为企业发展服了“定心丸”。

(三)筑巢引凤、凝财聚力促发展。考察中我们看到,无论义

乌、还是黑河、绥芬河,在实现跨越式发展过程中,都将“筑巢引凤“放在发展的首位,各地在招商引资的同时,不等不靠,聚全市财力打造产业平台,如:义乌市抓住各个时期我国商品市场发展的机遇,采取“滚雪球式”发展模式,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市场功能,先后投入80多亿元建设市场,努力将中国小商品城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现代化贸易平台。黑河市、绥芬河市在建设合作区、综合保税区等方面也是聚全市财力重点投入,打造招商引资平台和最具活力的产业集聚区。

(四)措施得力,政策争取成效明显。通过考察,我们看到黑河市、绥芬河市在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方面积极争取国家、省里重点支持。围绕重点工作,专人专事,组建专项团队打攻坚战。通过争取使两地具有独特的政策优势。如争取到落地签证、异地签证、跨境合作区、综合保税区等等政策。

(五)政府协调、职能部门形成合力。考察中我们看到黑河市、绥芬河市“一关两检”职能部门主动配合地方政府与其条管上级部门协调,争取政策,按照“一切从优、一切从简、一切从宽”的原则全力支持地方边贸发展,如:黑河、绥芬河两市边检、国检、海关在出入境人员、货物管理方面,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加大对上级的跑办力度,争取放宽管理权限,同时调动一切力量加大监管。同样,地方政府也从资金、基础设施建设、福利待遇、军转干部地方安臵等方面给予条管部门各项扶持。形成了工作上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齐心协力的有利于边贸发展的氛围,部门之间一旦出现管理工作分

歧,由政府出面协调统一,保障贸易向着健康、有序、规范的方向发展。

三、几点工作建议

这次我市商务考察团赴义乌、黑河、绥芬河等地考察,通过看、听、议、比,在学习考察中研究问题,在解放思想中开阔眼界,了解掌握到这些地区迅速崛起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做法,为进一步开拓创新,推进**市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参考思路和方法,代表团一行感受颇深,受益匪浅。现结合我市外向型经济发展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工作建议。

(一)进一步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当前,我们正处在谋划“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和做法,高标准定位,高起点规划,要用超前意识谋划和推动发展。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振奋精神,主动作为,克难奋进,就一定能够不断开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二)借鉴义乌市场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促我市边民互市市场建设。一是义乌市场发展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市场建设需要一个开明的政府和一批能干的商人,开明的政府即在关键的时候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同时持之以恒的扶持商家的发展,“如:义乌在10年前摊位管理费是800元、10年后,销售额过千万元们摊位管理费依然是800元。”由此可见,义乌市委政府在扶持市场、培育商家方面的政策延续性。我市在打造边民互市市场建设方面应坚持对市场进行放水养鱼的政策,不摊派、多服务。同时积极招商,培育

一批能干的商人。借助“三日免签”政策的实施,对落户市场的商家采取各种优惠措施,留住他们、保护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经商热情,实现边民互市市场低成本、高效益的目标。二是应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通过对中哈两国市场需求和分析边民互市市场的特征,分析市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趋势,对我市边民互市市场做出正确的规划思路。通过整合我市市场资源、土地资源,吸引有实力和有投资意向的企业参与市场开发、建设、经营,举全社会之力打造边民互市市场优势。

(三)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地方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宽松的政策环境。今后我们应采取“一事一议、专事专议”的办法研究我市外经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加大跑办力度。一是在外事方面重点争取落地签证、异地签证手续的批复。二是在边民互市政策方面,借鉴黑河经验,采取切实有效的监管措施,政府重点配合边检、海关等监管部门向自治区级主管部门争取逐步将监管区域扩大至城区范围。三是建议成立专门的项目推进工作组来抓落实,这些都是相对独立的机构,对这类机构单独进行考核,单独安排经费和单独进行审计,做到干好了确实有说法,政治上重用、经济上重奖。

(四)出台优惠政策,留住并吸引企业入驻。各地经济的长足发展都得益于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到位。我们认为,由于外贸流通企业较内贸和生产加工型企业有本质的区别,外贸流通企业根据自身客户需求,流动性较强,对经营环境的选择性也较强,哪里经营

环境好、经营成本少、经营回报率高就流向哪里。因此,只有建立良好的经营环境,出台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才能有效避免外贸企业流失。建议尽快制定出台扶持外贸和合作区企业入驻的优惠政策,对本土外向型企业给予奖励。同时出台鼓励地产品出口的优惠政策,安排专门资金,用于奖励出口企业。并对外贸企业进行单独考核。

(五)整合盆地资源,全力打造合作区载体。“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要着实增强我市济发展的后劲,应把合作区区的建设摆上“重中之重”的地位。一是建议聚地、市之财力,重点完善合作区基础设施建设。能否借鉴义乌、黑河、绥芬河等地的实践经验,考虑并争取由地、市两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投入合作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投入、大产出”。二是建议地委、行署对盆地内各县市资源进行统一、深层次的大手笔规划整合,通过行政与市场手段,将盆地内涉及外向型产业项目集中安排在合作区投资建设,推动盆地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借鉴其他省市园区整合建设的成功经验,大胆推进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按照“实体化管理、企业化运作”的原则,在合作区项目入驻方面打破地方行政区划界限,更好的发挥合作区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三是学习借鉴黑河经验,充分利用好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这块牌子,在合作区内规划建设自治区级各类工业园区,实现“一区多园”,重点争取保税物流和出口加工区政策。争取自治区各类专项政策和资金扶持。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合作区整合开发。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抓住

学习借鉴外地经验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篇6

一、日本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模式。

日本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以地方自治体为主,国家和地方政府共同辅助和管理,企业、研究机构、行政部门积极参与,形成了产学官一体化的园区管理和运作模式。目前,日本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和管理主要由环境省和经产省共同负责,实行双重管理体制。环境省负责废弃物的处理工作,而经产省主要从产业方面进行管理,负责对可回收资源如铁、废塑料等的管理工作。

日本生态工业园区的审批由两省共同负责。各地方自治体围绕某一主题提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详细计划,并报送环境省和经产省。环境省和经产省对地方自治体呈报的规划进行联合审查和批准,得到两省认可后才能进入园区建设实施阶段。在现有园区的40个静脉产业设施中,环境省主要资助生态工业园区的软硬件设施建设和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经产省主要资助硬件设施建设,与3R相关技术的研发及生态产品开发等。个别设施项目由两省共同承担。对全国现有23个园区的40多个静脉产业企业,经产省给予20%左右的经费支持,环境省约30%。近几年,随着技术成熟,两省支持经费在减少。如,经产省由最多时一年80亿日元,到20降至15亿日元。由此可看出,日本经济部门负有对新建企业进行资金援助的主要责任,而环境部门除对入园企业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外,在园区环境管理、废弃物回收和处理指导等方面起主要作用。

入园企业的技术水平在同行业中必须具有先进性、领先性,方能取得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资金援助。国家对入园企业的补助经费,一般占企业建设经费总额的1/3-1/2。各地方政府对入园企业也有少量补贴,但补助金额多少不等。如,北九州市政府对入园企业的补助费用占企业总投资的2.5%。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补助经费主要用于新建工厂的土地占用、厂房建设及主要设备购置。以北九州生态工业园区为例,该园区目前已投资502亿日元,其中国家投入100亿日元,市政府投入58亿日元,民间投入300亿日元,已建成16家研究机构和21家生产企业。

地方环保部门对生态工业园的管理,一是对企业排污进行监控;二是为企业合理利用资源提供信息和技术指导,并对入园企业进行审批,还帮助入园企业办理相关手续;三是对符合条件的企业予以补助;四是负责向社会和市民公开信息。

二、日本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日本生态工业园区是以建设资源循环型社会为目标,在发挥地区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和引进环保产业,严格控制废物排放,强化循环再生。截至20底,先后批准建设26个生态工业园区。日本推进生态工业园建设的主要做法是:政府主导、学术支持、民众参与、企业化运作,产(企业)——学(大学和科研院所)——官(政府)——民(国民)紧密协作,共同实施。

(一)以静脉产业为主体。

现有的26个生态工业园区都以废弃物再生利用为主要内容。而相关设施有40多个,所回收、循环利用的废弃物多达几十种。这些废弃物包括一般废弃物和产业废弃物,如PET瓶、废木材、废塑料、废旧家电、办公设备、报废汽车、荧光灯管、废旧纸张、废轮胎和橡胶、建筑混合废物、泡沫聚苯乙烯等。目前,日本生态工业园区也在走动脉产业的循环之路,即类似于我国正在开展的生态工业园区,开展产业与产业、产业与居民之间资源的循环利用,发展环境友好产品和环境服务产业。

(二)完善的法律保障。

生态工业园区内利用的废弃物大部分属于个别再生法规定的范围。正是由于有了相关法律的支持,日本生态工业园区的废弃物再生利用产业才能有序、规范地发展。如,一般废弃物中的废弃家电、废旧汽车、废容器等,分别被家电再利用法、汽车再利用法和容器包装再利用法所覆盖。建筑混合废物等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则是由建筑再利用法等相关法律所规定的。尽管日本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非常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对其进行规范,但对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进行直接的财政支持或补助的力度不够,生态工业园区都是民间自主投资、自主经营。因此,园区的发展规模尚小,这就造成工业园区经济实力不够雄厚,并且首要目标在于经济利益,对经济环境或管理的改善都非常敏感,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很弱,抗风险能力不强。

(三)强大的学术支持。

在园区内开辟专门的实验研究区域,产、学、政府部门共同研究废弃物处理技术、再利用技术和环境污染物质合理控制技术,为企业开展废弃物再生、循环利用提供技术支持。日本大部分工业园区都非常重视高科技的发展。如,北九州生态工业园区开展的实验项目包括废纸再利用、填埋再生系统的开发、封闭型最终处理场、完全无排放型最终处理场、最终处理场早期稳定化技术开发、废弃物无毒化处理系统,以及豆腐渣食品垃圾生物质塑料化等。

(四)园区建设重点突出、特色分明。

从总体上看,日本生态工业园区内的产业活动是以废弃物再生利用为主,但从利用的废弃物种类看,园区之间还存在差别,即各园区都有自己的`方向。另外,同一类型的废弃物再生事业也可能在不同的生态工业园区实施。如,秋田县、宫城县、北海道和北九州市等4个生态工业园区均布局了家电再生利用设施。后一种情况表明,日本所规划、建设的生态工业园区是具有地域性的,即首先考虑不同地区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产业技术基础,同时也考虑废弃物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五)民众广泛参与。

生态工业园区是一个多功能载体,除进行常规的产业活动外,还是一个地区环境事业的窗口。如,北九州生态工业园区内除有各项废弃物再生利用设施外,还开展以下工作:举办以市民为主的环境学习;举办与环境相关的研修、讲座;接待考察团;支援实验研究活动;园区环境综合管理;展示环境、再生使用技术和再生产品;展示、介绍市内环境产业。

三、对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启示。

(一)加强法律规范。

日本的经验表明,通过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法律体系能明确政府、企业和个人在建立生态工业园区中的权责关系。日本企业较强的环境意识是建立在环保法律基础上的。而当前我国的环保法律体系尚不完善,企业的法律意识、道德意识淡漠。因此,加强环境执法监管有利于提高企业守法的意识,推动企业积极主动开展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今后,必须尽快建立促进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立法,明确政府、企业和居民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的责任和义务。

(二)转变政府管理方式。

由于发展生态工业园区的工作需要多部门、机构的协作和全社会共同行动,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因此,环保部门要积极主动与相关部门协调,明确各相关部门在推进生态工业园工作中的分工、责任和义务。此外,地方政府应积极出台相应的循环经济鼓励政策,积极制定对实施清洁生产企业的优惠政策,对资源回收利用型企业给予一定资金资助或其他途径的资金支持,对使用海水淡化水或中水的企业给予一定政策支持。政府通过优先采购,通过环境标志认证或ISO 14000认证的产品,可推动生态工业园建设并引导居民消费绿色产品。

(三)加强高科技的研发。

我国的生态工业园区还处于低级的资源综合利用阶段,废物再次利用研发的投入还远远不够。环保部门应率先组织专家,针对我国典型行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现状开展摸底调查和再生技术研究,选择条件较好的地区建设一批以废弃物再生循环利用为主的静脉产业园区,形成动、静脉产业园区互动发展的新机制。一是引导企业、技术研究部门积极开展废物循环利用技术的研发。二是针对我国目前的技术现状,筛选和推荐一批具有较好应用前景和经济效益的废物循环利用技术。三是针对特定类型的废弃物,组织相关企业和科研部门联合开发循环利用技术。四是对具有应用前景的技术给予专项经费支持,鼓励有关单位组织研发和推广。

(四)改善环境基础设施。

上一篇:初任职培训调研报告下一篇:四川临时用地管理办法